“我现在湖北省仙桃市三伏潭镇要兴村,这几天是藜蒿收割期,期待各位朋友踊跃下单采购,非常时期,1元1斤,10斤1份,50份起送货上门。还有几天藜蒿就坏了,烂在地里,农民近半年的辛苦付出和资金投入就白费了。请帮帮他们!谢谢各位!”
视频里这位高大帅气又阳光的“广告代言人”是谁?他可不是什么明星,他是更高检计划财务装备局 *** 采购处的干部李明。今年春节,李明回仙桃老家陪父母过节,因为疫情被阻隔在家中。
3月11日上午,我突然接到李明 *** ,声音很急切:“肖主任,能帮个忙吗?”当时我还有点儿纳闷,因为之前我曾联系过他几次,担心他在乡下隔离有不便之处,问他家里有没有需要帮助的,他却总说:没事,什么都有,一切都好!尽管他儿子因为突然封城被隔离在了亲戚家里,夫妻二人与年幼的儿子已经一个多月没见面,他也从没提过任何要求。难道遇上了别的麻烦?
我细细一问,原来,他所在的三伏潭镇是藜蒿种植基地,现在三伏潭各村绿油油的藜蒿长势喜人,好一派美丽丰收景象。但是疫情非常时期,广大菜农辛辛苦苦种植的新鲜藜蒿,却因疫情阻断了销路。面对乡亲们的困境,一直坚守在村口卡点值勤,与家乡群众一起参加抗疫工作的李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反复跟我说:“农民太不容易了,我们一定要帮帮他们。”他还说,去年客户开车到田里收菜是每斤1.5元,现在贴运费运到城里才1元1斤,菜农连成本都收不回来,但如果不及时卖出去,烂在田里更可惜,而且现在城里的居民也非常需要新鲜蔬菜,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听了他的介绍,我很受感动,当即对他说:“你放心,我马上来联系。”
李明的焦急是有道理的。仙桃本地人都知道有句老话:“一月藜、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就是说藜蒿按生长周期,一月二月很鲜嫩,到了三月气温升高后,如果不及时采割,藜蒿疯长像柴火一样,没有了食用价值,最后只能烂在田里当肥料。现在是藜蒿销售旺季,黄金期也就这一个星期时间了,李明的着急正是菜农们心情的写照。
我首先把销售信息发到我们机关群,请大家接龙统计,接着和我们汉江分院在德政园社区的志愿者联系,让他们帮忙统计订购份数。因疫情期间小区实行封闭管理,社区居民难得出门购物,现在有新鲜又便宜的时令蔬菜送上家门,大家都很踊跃,一下就订了500份,后来又追加了500份,加上我们机关干警的500份,一天总共订了1500份,首战告捷!
当送菜车到小区门口时,我看到一个熟悉的高大身影,原来是李明跟车过来了,一下车就把整蛇皮袋的菜往车下搬。我说:“你咋亲自送菜来了?看你晒这么黑,一定是天天在田里帮忙割藜蒿吧?”
“在农村,我原本就是农民的一分子。”他笑着说。
李明为仙桃市小区居民运送“爱心藜蒿”。
后来,我给他发微信说,“你这做的都是帮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意义的事,为你点赞!”他只回了四个字:“共克时艰!”
李明又在菜地上录了一段视频,我将视频发在几个朋友群,很快也有了回应,有一个朋友在仙桃较大的满庭春小区做志愿者,帮忙协调联系,许多志愿者分区统计再分头发放。很快,这个小区就订了1500斤。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李明时,他很兴奋:“我明天一早就去组织菜农收割!”他还告诉我,收割很费劲,需要一根一根收拾好再打捆,但请居民们放心,他们尽量早点把菜送到。
李明与仙桃市三伏潭镇要兴村村民一起抢收藜蒿。
就这样,鲜嫩的蔬菜、低廉的价格、优质的服务,李明送来的藜蒿赢得了各小区居民的一致称赞。紧接着,又不断有朋友打 *** 咨询订购:100斤、200斤、500斤、1000斤……仅4天时间,我们的销售竟然超过了1万斤!
微信上,李明高兴地说:“姐,咱们转行卖菜吧!哈哈!”
后来,他又发来微信说,他呼吁身边的同学同事慷慨解囊,又买了几千斤藜蒿,分别送到同学们的老家村庄或其他不产藜蒿的村里,免费发给村民。
李明(中)和湖北省检察院汉江分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刘勇(右一)为仙桃市德政园社区居民分发藜蒿。
这就是李明,他的口头禅是:“低调,咱做实事!”记得疫情之初,他就自费购买了2000个口罩和一箱消毒酒精送到村里,为村民解决燃眉之急,也一直坚持在村口卡点值守,这些天又忙着下田间、跑小区,硬是用爱心为城乡老百姓的生活搭建起了一座连心桥。
家乡美丽的田野,孕育出最鲜嫩最清香的藜蒿,李明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给家乡人民一片真诚温暖的赤子之心,也体现出一名更高检干部在特殊时期应有的担当与情怀!
(肖元红系湖北省检察院汉江分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
来源:更高人民检察院
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刊发此文只为了传播信息,不用作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
“富养”一块地,未来多受益在武汉市蔡甸区侏儒山街薛山村,
有20亩土地受到了格外优待:
“住”最豪华的房子,
吃最养生的肥料,
种最鲜甜的果实,
完美诠释了“富养”二字!
蔡甸区侏儒山街薛山村是个藜蒿种植专业村。然而在这个遍地长蒿的村庄,有一件事特别蹊跷:村里有一块20亩的土地不分散也不贫瘠,却被“冷落”多年。这是为什么呢?
“养它。不在上面耕种,不打扰它,让它充分休息。”武汉逐梦田园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丰道出了原委,这块地本是逐梦田园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多年闲置,是为了让它休养生息。
去年,这块被“雪藏”的土地重出江湖并被委以重任,成为合作社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已经“长”出了四栋高大的智能温室大棚,豪华的派头与道路另一侧的传统大棚形成鲜明对比。“到目前为止,建这座连栋大棚已经花了460万元,成本是普通大棚的好几十倍!”
今年年初,这座新型种植大棚已正式投产开始备耕。刘丰觉得,这座“富养”的大棚是典型的“秀外慧中“,中看更中用!
刘丰在介绍智慧大棚的强大功能
“几乎是最牛的配置。外遮阳、内遮阳双重保险,四种方式降温,水帘、风机齐上阵,喷灌、滴灌随意选。通风系统也装好了。”在一个小小的控制面板前,刘丰很得意地展示着他的“最强大棚”。
这座全自动连栋大棚,装有更先进的温室控制系统,可测量温度、湿度、光照、雨量、太阳辐射量、土壤温湿度等农业环境要素,根据作物生长要求,能一键控制开窗、卷膜、风机湿帘等环境控制设备,通过自动化调控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佳环境。
不愧是村里最“机智”的大棚。此外,还有一个精干的“队友”助它一臂之力。
“现代农业,水肥一体化系统必不可少。它能根据这块地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施肥策略,缺多少就能补多少,少什么元素就添什么元素,真正实现精细化管理。”
水肥一体化系统蓄水池
智慧大棚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精品农业的重要基础。当一块土地住进这样的“智慧豪宅”,由它孕育的果实也将变得金贵起来。
“西瓜不在地上长,而是吊在半空中,是全新的品种,也是最潮的种植方式。普通的西瓜论斤卖,这种新款西瓜就得论个儿卖了!”
首批试种的特种西瓜,将在今年五月成熟。此外,刘丰还打算尝试种植樱桃番茄等小众瓜果。
当然,若想在一片土地上栽培出硕果累累的丰收画面,仅有现代化设施的“武装”还不够,首先要确保这片地健康、有劲、肥力强。
“化肥是土地杀手,土壤板结、酸碱失衡都是它闹的。这20亩地一颗化肥都没有,平均每亩地施了四五吨有机肥,地里全是生物菌,这都是土地的‘保健品’。”
刘丰胸有成竹地说,经过合作社的精心调养,如今这20亩地已是“身强体壮”。
地上黑乎乎的那是啥?是有机肥呀~
对这座高标准现代化温室大棚,武汉逐梦田园农业专业合作社寄予了颇多期待。它的启用,既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提质增效,还可以帮农业生产者节能减负。“2020年2月14日那场10级大风,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们50%的大棚被掀翻,损失惨重。”
能够预见的是,未来这20亩地耕种起来更省力、管理起来更轻松,天公不作美时,新农人们也不必再像从前那样担惊受怕。
在他们看来,这些厉害的现代化设施像一艘坚挺扎实的大船。新的一年,驾驶着它在农业海洋劈波斩浪,会更加无畏和善战。
编辑:夏倩 张池(实习生)
编审:黄鹏
发展藕鳅蛙、稻鳅蛙立体生态种养,循环生态农业让土地更“值钱”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深秋的蔡甸金鸡村,依旧是一副生机盎然的景象。稻谷已经收割,油菜刚刚播种,塘里的泥鳅和青蛙已经卖了一个好价格,藕还在最后积蓄淀粉中。
早在2000年,金鸡村就以种植藜蒿出名,是一村一品示范村。但是藜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以扦插为例,要在7月底8月初全年气温更高的时候扦插,一个青壮年一天也插不了多少地。采收、清理、打捆,这些都需要很多人工。“村里劳动力不足,再加上每年种藜蒿造成土壤板结酸化,藜蒿的种植面积逐年萎缩,土地开始撂荒。2015年脱贫攻坚伊始,村里有64户是贫困户,村子成了贫困村。”金鸡村村支书李超群介绍。
2021年,李超群当选村支书,作为土生土长的本村人,他了解村里发展的问题,知道瓶颈所在,他和8名村干部一起,制定了村里的发展道路,那就是要调整产业结构,走农业机械化的道路,发展循环种养殖,让土地利用价值更大化。
李超群和村干部一起成立了金鸡瓜菜合作社,流转了村里包括近千亩撂荒地在内的1800亩土地,发展藕鳅蛙、稻鳅蛙立体生态种养。长江日报记者在村里看到,藕塘和稻田边挖了一米多宽的沟,沟上覆盖了白色丝网,沟里养的是“台鳅”和“虎斑蛙”,春天放苗,8月就可以收获。“泥鳅今年收益在2000至3000元之间,青蛙则在3000至4000元之间。这两项的效益就已经很不错了。”李超群说。
水稻田全部采用机械化种植,小型旋耕机耕地,无人机播种,自动采收。今年夏天高温干旱,水稻田产量不如预期,但是因为种的是优质品种“华夏香丝”,这是去年“江城优米品鉴会”评出的冠军米,市场价在5元一斤以上。目前稻谷在9月底采收完,等待市场价格好的时候再加工上市。水稻收完再种植油菜,依旧全程机械化,油菜每亩有补贴150元,春天可以收菜籽,还可以赏花。
至于藕塘,种植蔡甸本地品种毛三节。“它是粉藕,等天气冷了我们就开始挖,那时候武 *** 餐桌上少不了排骨藕汤,我们这种传统地方品种在市场上很俏销”。
听李超群书记的介绍,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一亩地收益妥妥在万元以上。“不仅仅是效益好,也能促进生态向好。循环种养殖,最重要的就是少用农药、化肥。藕塘和稻田里灌水,也可以带走土壤里的酸性物质,一定程度改善土质。”李超群说。
模式虽然好,但也有一定的技术门槛。李超群带着村“两委”干部不断学习,规避发展路上的风险。“明年我们准备派人去学习农机驾驶,准备购置农机,同时我们准备投入20万元购买精米加工设备,村里的发展会越来越好。”(长江日报记者潘璐 通讯员周争明 宋晶 瞿玖红)
【编辑:邹卓然】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疫”线故事|视频“带货”!更高检滞留湖北干部帮家乡菜农卖藜蒿“我现在湖北省仙桃市三伏潭镇要兴村,这几天是藜蒿收割期,期待各位朋友踊跃下单采购,非常时期,1元1斤,10斤1份,50份起送货上门。还有几天藜蒿就坏了,烂在地里,农民近半年的辛苦付出和资金投入就白费了。请帮帮他们!谢谢各位!”
视频里这位高大帅气又阳光的“广告代言人”是谁?他可不是什么明星,他是更高检计划财务装备局 *** 采购处的干部李明。今年春节,李明回仙桃老家陪父母过节,因为疫情被阻隔在家中。
3月11日上午,我突然接到李明 *** ,声音很急切:“肖主任,能帮个忙吗?”当时我还有点儿纳闷,因为之前我曾联系过他几次,担心他在乡下隔离有不便之处,问他家里有没有需要帮助的,他却总说:没事,什么都有,一切都好!尽管他儿子因为突然封城被隔离在了亲戚家里,夫妻二人与年幼的儿子已经一个多月没见面,他也从没提过任何要求。难道遇上了别的麻烦?
我细细一问,原来,他所在的三伏潭镇是藜蒿种植基地,现在三伏潭各村绿油油的藜蒿长势喜人,好一派美丽丰收景象。但是疫情非常时期,广大菜农辛辛苦苦种植的新鲜藜蒿,却因疫情阻断了销路。面对乡亲们的困境,一直坚守在村口卡点值勤,与家乡群众一起参加抗疫工作的李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反复跟我说:“农民太不容易了,我们一定要帮帮他们。”他还说,去年客户开车到田里收菜是每斤1.5元,现在贴运费运到城里才1元1斤,菜农连成本都收不回来,但如果不及时卖出去,烂在田里更可惜,而且现在城里的居民也非常需要新鲜蔬菜,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听了他的介绍,我很受感动,当即对他说:“你放心,我马上来联系。”
李明的焦急是有道理的。仙桃本地人都知道有句老话:“一月藜、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就是说藜蒿按生长周期,一月二月很鲜嫩,到了三月气温升高后,如果不及时采割,藜蒿疯长像柴火一样,没有了食用价值,最后只能烂在田里当肥料。现在是藜蒿销售旺季,黄金期也就这一个星期时间了,李明的着急正是菜农们心情的写照。
我首先把销售信息发到我们机关群,请大家接龙统计,接着和我们汉江分院在德政园社区的志愿者联系,让他们帮忙统计订购份数。因疫情期间小区实行封闭管理,社区居民难得出门购物,现在有新鲜又便宜的时令蔬菜送上家门,大家都很踊跃,一下就订了500份,后来又追加了500份,加上我们机关干警的500份,一天总共订了1500份,首战告捷!
当送菜车到小区门口时,我看到一个熟悉的高大身影,原来是李明跟车过来了,一下车就把整蛇皮袋的菜往车下搬。我说:“你咋亲自送菜来了?看你晒这么黑,一定是天天在田里帮忙割藜蒿吧?”
“在农村,我原本就是农民的一分子。”他笑着说。
李明为仙桃市小区居民运送“爱心藜蒿”。
后来,我给他发微信说,“你这做的都是帮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意义的事,为你点赞!”他只回了四个字:“共克时艰!”
李明又在菜地上录了一段视频,我将视频发在几个朋友群,很快也有了回应,有一个朋友在仙桃较大的满庭春小区做志愿者,帮忙协调联系,许多志愿者分区统计再分头发放。很快,这个小区就订了1500斤。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李明时,他很兴奋:“我明天一早就去组织菜农收割!”他还告诉我,收割很费劲,需要一根一根收拾好再打捆,但请居民们放心,他们尽量早点把菜送到。
李明与仙桃市三伏潭镇要兴村村民一起抢收藜蒿。
就这样,鲜嫩的蔬菜、低廉的价格、优质的服务,李明送来的藜蒿赢得了各小区居民的一致称赞。紧接着,又不断有朋友打 *** 咨询订购:100斤、200斤、500斤、1000斤……仅4天时间,我们的销售竟然超过了1万斤!
微信上,李明高兴地说:“姐,咱们转行卖菜吧!哈哈!”
后来,他又发来微信说,他呼吁身边的同学同事慷慨解囊,又买了几千斤藜蒿,分别送到同学们的老家村庄或其他不产藜蒿的村里,免费发给村民。
李明(中)和湖北省检察院汉江分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刘勇(右一)为仙桃市德政园社区居民分发藜蒿。
这就是李明,他的口头禅是:“低调,咱做实事!”记得疫情之初,他就自费购买了2000个口罩和一箱消毒酒精送到村里,为村民解决燃眉之急,也一直坚持在村口卡点值守,这些天又忙着下田间、跑小区,硬是用爱心为城乡老百姓的生活搭建起了一座连心桥。
家乡美丽的田野,孕育出最鲜嫩最清香的藜蒿,李明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给家乡人民一片真诚温暖的赤子之心,也体现出一名更高检干部在特殊时期应有的担当与情怀!
(肖元红系湖北省检察院汉江分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
(口述:肖元红 整理:蒋长顺)
能人引领富民增收,蔡甸薛山村小藜蒿种出大产业称重,铺冰块,封箱,一箱藜蒿就打包好了。在武汉市蔡甸区侏儒山街薛山村的一家合作社,每天发往全国各地的藜蒿有1.5吨。这边工人们马不停蹄打包装车,那边温室大棚里,师傅们正在抓紧抢收最后一茬藜蒿。
近年来,蔡甸区侏儒山街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在“大棚藜蒿”经济上做文章,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发展以藜蒿为主的种植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活力。
30年种植传统,小藜蒿成大产业
在分选包装现场,工人们分拣、清洗、打包,每道工序都有条不紊,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丰收的喜悦扑面而来。在打包装箱环节,工人还往泡沫保温箱里放置冰块。王敏介绍,是为了给藜蒿保鲜,“今年的藜蒿效益不错,长势良好。如今每年能收割4茬,当天采收,当天发货,很受客户青睐。”
产业振兴,村民门口增收
致富不忘乡邻。王敏不仅通过蔬菜大棚实现着“致富梦”,还让本村留守妇女和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如今武汉逐梦田园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集种植、销售为一体,在加工、收割、打包、保鲜、运输及技术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工。
56岁的龙卫华在合作社干了两年,负责分拣工作,他说:“ 之前在家里带孙子,没啥收入。现在在这里干活,每月有3000多块钱的收入,还离家近,特别方便。”
在武汉市,蔡甸区是藜蒿的主要产区,而“蔡甸藜蒿”则看侏儒山街道。2016年,农业部公布的第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中,侏儒山街薛山村“蔡甸藜蒿”榜上有名。
据介绍,侏儒山街道街道种植有3万余亩藜蒿,年产值可达到4亿元,每亩纯收入达7至8千元。下一步将在提升藜蒿质量、打造有机藜蒿上做文章,让消费者吃到口感好、质量优的放心藜蒿。除此之外,蔡甸区还瞄准“藜蒿+西甜瓜+合作社”模式,进一步提高农田利用率,让藜蒿和西甜瓜成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来源:蔡甸融媒、经视直播
南京八卦洲芦蒿“种源”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助力乡村产业高质发展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荤有板鸭、素有芦蒿。”这是多年来流传在南京街头巷尾的一句俗语,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芦蒿在南京市民“菜篮子”中的地位。南京八卦洲为长江中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物草肥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宜芦蒿生长。该地有近40年芦蒿种植史,种植的芦蒿口感清香、绿植脆嫩,种植面积更高峰能达到3万亩,亩产效益1.5万元左右,八卦洲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芦蒿之乡”。
早些年种植芦蒿时化肥农药使用不当,导致八卦洲土壤盐渍化和板结;同时,同一块土地长期轮种同一种农作物,也会导致植物体病虫害携带增加,导致植物品种质量退化。面对这些问题,八卦洲采用植物组培技术,在芦蒿“种源”技术上取得重大攻关。
组培脱毒种苗,请来“芦蒿壮丁”
在八卦洲芦蒿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能看到一株株绿色的芦蒿“小苗”在培养基瓶里茁壮地生长着,“他们”就是靠着植物组培技术诞生、由八卦洲芦蒿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研发的脱毒芦蒿组培苗。
芦蒿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位于南京市栖霞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由园区与扬州大学合作建立,是江苏省设施园艺种子种苗工程研究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在该中心组培实验室的灭菌室内看到,操作工人“全副武装”,在仪器的帮助下,仔细地从一段芦蒿的尖端剥离出0.1-0.2毫米大小的茎尖,装进盛有培养基的试管中,送入培养室培养。
“芦蒿茎尖在经过‘外植体选择与消毒、初代培养、继代培养、生根培养、炼苗移栽’等流程就可以得到脱毒的芦蒿种苗。”栖霞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部副部长陆波介绍。
“由于分化形成的‘小芽’数量有限,我们需要在‘继代培养基’中切割转接,来达到增殖扩繁的目的。”陆波指着培养室一排排培养基瓶说,脱毒苗还需要经过多次反复病毒检测,确认芦蒿体内的病毒彻底去除后,才能加速扩繁。接着通过调节植物激素,促进小苗生根,这样脱毒苗才能有适应外部生长环境的能力。
据了解,为解决种苗带菌问题,2020年以来,该中心对市民常食用的红芦蒿、青芦蒿、青白芦蒿等进行组培苗提纯复壮。“我们研发脱毒芦蒿组培苗,就是复壮芦蒿品种,在保持原生态芦蒿品种特性的同时,解决种苗因内生菌滋生引起的种质衰退问题,为芦蒿家族请来‘壮丁’,保障芦蒿家族‘人丁兴旺’。”陆波说,这一过程仅需120天左右,即可得到优质芦蒿脱毒种苗。
创新基质栽培,“壮丁”茁壮成长
2021年,八卦洲园区又开展了芦蒿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孵化区三期建设项目,在创建组培实验室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成约10亩地的芦蒿科创基地,该基地含芦蒿种质资源圃、优质芦蒿种苗温室培育。
在芦蒿科创基地,一株株芦蒿脱毒苗静静“伫立”在一盒盒穴盘中,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穴盘内的“土壤”不同于土地的土壤,它是由白色和金色的小颗粒及类似于枯草状的物质组成,土壤颜色较深。
“这是一种基质,由草炭,蛭石和珍珠岩等轻基质无土材料组成。这种基质方便调控芦蒿根部湿度温度,也能减少病虫危害发生。”陆波说。目前基地5万株优质芦蒿脱毒苗移栽,全部采用创新性的基质栽培模式。
陆波告诉记者,培育脱毒苗的最后一步便是室外炼苗,待苗适应外部环境后,再移栽到疏松透气的基质中,当组培苗完全成活并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即可移向大田用于生产,实现芦蒿的规模化生产。
“未来,农户只需购买脱毒苗,即可在适宜的季节直接播种,无须留种,大大节省土地资源,生长周期缩短至40天左右。这解决了八卦洲农户多年来芦蒿秸秆留种收储问题,减少了土地占用率,还实现芦蒿品质改良与产量提高。”陆波说。
据了解,该中心单批次更大培养量可达40万株,通过种苗培育温室满负荷运转下,可年产出优质脱毒芦蒿组培苗200万株,可满足25亩伏秋芦蒿或75亩冬春芦蒿供应量。目前,部分先期培育的芦蒿脱毒种苗已在耀凯合作社“两无化”基地落地生根,今年冬季就可上市。
芦蒿机械化生产,乡村产业“蝶变”
芦蒿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在掌握芦蒿种苗脱毒扩繁技术的同时,还与农业农村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合作研究“芦蒿机器换人项目”,研制芦蒿扦插机、芦蒿采收机等农业机械装备,有效降低人工成本,提高芦蒿栽植工作效率。
目前,芦蒿扦插机已在八卦洲外沙村耀凯合作社投入使用,主要用于伏秋芦蒿采收,冬春芦蒿采收尚在改进中,预计明年可推广使用。
据南京市栖霞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栖霞区重点围绕精品蔬菜、特色花卉等主导产业,打造研发新高地,建成八卦洲现代园艺产业人才集聚平台,全区引进芦蒿、百合等7个园艺产业科创团队入驻,与高校开展合作对接项目37个,建设设施蔬菜花卉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383亩,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具体而言,乡村产业振兴,就是要形成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栖霞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栖霞区还将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原则,强化科技支撑,突破核心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提升产业推动力,带动经营主体规模化种植。
通讯员 陈琳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颜颖
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出品
编辑: 沈佳暄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古沛镇: “小产业”成就富民 “大文章”古沛镇围绕种培育色产业,增加百姓收入发展思路,引导村民种植芦蒿,让“小产业”成就富民 “大文章”。
近日,在古沛镇古沛村彭庄一座大棚里,记者看到种植户正在芦蒿田里拔草。500亩芦蒿绿油油、嫩汪汪的长势喜人,再过半个月将迎来丰收。
正在芦蒿地里干活的古沛镇彭庄芦蒿合作社负责人张志友告诉记者:“30年前,我们彭庄就有六七户种植芦蒿,后来越发展越多,现在大家看这个效益好了,家家户户都种芦蒿。我们合作社有7人组成,各带一个家族来发展芦蒿产业,7户带动了63户,去年发展面积已达到500多亩,下一步,我们通过土地整理以后把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多亩。”
虽然是严冬,但大棚里温暖如春,再过半个月,新鲜的芦蒿就可以上市了。看着绿油油的芦蒿,村民高守玲心里乐滋滋的。
“我们家种植芦蒿就三四年时间,这几年行情一直不错,一亩地万把块钱。将来我还要扩大规模,种植七八亩,一年也能达到小十来万了。”高守玲高兴地说。
依托古沛村彭庄现有芦蒿种植基地,将彭庄打造为标准化、规范化芦蒿种植示范基地,面积1000亩,联动坝塘刘、山卞、洪涧
明光市古沛镇党委副书记李磊说:“依托古沛村彭庄现有芦蒿种植基地,将彭庄打造为标准化、规范化芦蒿种植示范基地,面积1000亩,联动坝塘刘、山卞、洪涧分散种植。成立芦蒿产业合作社,申报绿色认证,注册公共区域品牌,结合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减少种植户劳动力投入,提高亩均产量,增加种植户收益。”
古沛镇还准备在古沛村彭庄建设芦蒿低温保鲜库1座,库容约400立方,延长芦蒿销售周期。
对今后的发展,李磊表示:“2022年,我镇将继续加大特色种植业发展,结合“大户带小户”的方式,不断扩大芦蒿种植面积,力争2022年全镇芦蒿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建立核心彭庄芦蒿种植基地,带动500余户农户分散种植,预计年产值突破2000万,让“小产业”成就富民 “大文章”。
投稿邮箱 :mgsrmtzx@163.com
信息来源:明光市融媒体中心 郭茂让 倪政峰
编辑:孟祥威
责编:朱昱熹
主编:袁恒金
2021.12.24
喂,擦擦口水啦
为了吃到美味,当然不能只是看看啊
五一假期即将来临
快约上三五好友
来江西和春天撞个满怀
来江西吃到满足吧~
编辑:张丽
“我现在湖北省仙桃市三伏潭镇要兴村,这几天是藜蒿收割期,期待各位朋友踊跃下单采购,非常时期,1元1斤,10斤1份,50份起送货上门。还有几天藜蒿就坏了,烂在地里,农民近半年的辛苦付出和资金投入就白费了。请帮帮他们!谢谢各位!”
视频里这位高大帅气又阳光的“广告代言人”是谁?他可不是什么明星,他是更高检计划财务装备局 *** 采购处的干部李明。今年春节,李明回仙桃老家陪父母过节,因为疫情被阻隔在家中。
3月11日上午,我突然接到李明 *** ,声音很急切:“肖主任,能帮个忙吗?”当时我还有点儿纳闷,因为之前我曾联系过他几次,担心他在乡下隔离有不便之处,问他家里有没有需要帮助的,他却总说:没事,什么都有,一切都好!尽管他儿子因为突然封城被隔离在了亲戚家里,夫妻二人与年幼的儿子已经一个多月没见面,他也从没提过任何要求。难道遇上了别的麻烦?
我细细一问,原来,他所在的三伏潭镇是藜蒿种植基地,现在三伏潭各村绿油油的藜蒿长势喜人,好一派美丽丰收景象。但是疫情非常时期,广大菜农辛辛苦苦种植的新鲜藜蒿,却因疫情阻断了销路。面对乡亲们的困境,一直坚守在村口卡点值勤,与家乡群众一起参加抗疫工作的李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反复跟我说:“农民太不容易了,我们一定要帮帮他们。”他还说,去年客户开车到田里收菜是每斤1.5元,现在贴运费运到城里才1元1斤,菜农连成本都收不回来,但如果不及时卖出去,烂在田里更可惜,而且现在城里的居民也非常需要新鲜蔬菜,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听了他的介绍,我很受感动,当即对他说:“你放心,我马上来联系。”
李明的焦急是有道理的。仙桃本地人都知道有句老话:“一月藜、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就是说藜蒿按生长周期,一月二月很鲜嫩,到了三月气温升高后,如果不及时采割,藜蒿疯长像柴火一样,没有了食用价值,最后只能烂在田里当肥料。现在是藜蒿销售旺季,黄金期也就这一个星期时间了,李明的着急正是菜农们心情的写照。
我首先把销售信息发到我们机关群,请大家接龙统计,接着和我们汉江分院在德政园社区的志愿者联系,让他们帮忙统计订购份数。因疫情期间小区实行封闭管理,社区居民难得出门购物,现在有新鲜又便宜的时令蔬菜送上家门,大家都很踊跃,一下就订了500份,后来又追加了500份,加上我们机关干警的500份,一天总共订了1500份,首战告捷!
当送菜车到小区门口时,我看到一个熟悉的高大身影,原来是李明跟车过来了,一下车就把整蛇皮袋的菜往车下搬。我说:“你咋亲自送菜来了?看你晒这么黑,一定是天天在田里帮忙割藜蒿吧?”
“在农村,我原本就是农民的一分子。”他笑着说。
李明为仙桃市小区居民运送“爱心藜蒿”。
后来,我给他发微信说,“你这做的都是帮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意义的事,为你点赞!”他只回了四个字:“共克时艰!”
李明又在菜地上录了一段视频,我将视频发在几个朋友群,很快也有了回应,有一个朋友在仙桃较大的满庭春小区做志愿者,帮忙协调联系,许多志愿者分区统计再分头发放。很快,这个小区就订了1500斤。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李明时,他很兴奋:“我明天一早就去组织菜农收割!”他还告诉我,收割很费劲,需要一根一根收拾好再打捆,但请居民们放心,他们尽量早点把菜送到。
李明与仙桃市三伏潭镇要兴村村民一起抢收藜蒿。
就这样,鲜嫩的蔬菜、低廉的价格、优质的服务,李明送来的藜蒿赢得了各小区居民的一致称赞。紧接着,又不断有朋友打 *** 咨询订购:100斤、200斤、500斤、1000斤……仅4天时间,我们的销售竟然超过了1万斤!
微信上,李明高兴地说:“姐,咱们转行卖菜吧!哈哈!”
后来,他又发来微信说,他呼吁身边的同学同事慷慨解囊,又买了几千斤藜蒿,分别送到同学们的老家村庄或其他不产藜蒿的村里,免费发给村民。
李明(中)和湖北省检察院汉江分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刘勇(右一)为仙桃市德政园社区居民分发藜蒿。
这就是李明,他的口头禅是:“低调,咱做实事!”记得疫情之初,他就自费购买了2000个口罩和一箱消毒酒精送到村里,为村民解决燃眉之急,也一直坚持在村口卡点值守,这些天又忙着下田间、跑小区,硬是用爱心为城乡老百姓的生活搭建起了一座连心桥。
家乡美丽的田野,孕育出最鲜嫩最清香的藜蒿,李明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给家乡人民一片真诚温暖的赤子之心,也体现出一名更高检干部在特殊时期应有的担当与情怀!
(肖元红系湖北省检察院汉江分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
(口述:肖元红 整理:蒋长顺)
来源:更高人民检察院头条号
服装厂老板回乡种藜蒿带富村民,孝感“一村一品”带动乡村振兴极目新闻记者 陈勇
通讯员 江来 徐凯 李铮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第十二批396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大悟县河口镇金墩村(抹茶)、云梦县下辛店镇白水湖村(藜蒿)入选。至此,孝感市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到14个。
近年来,孝感市积极探索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由优质农产品辐射向外,以“一村一品”为抓手,推动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产业发展“阔步走”。
云梦马铃薯
一棵藜蒿,成了致富产业
初冬时节,气温骤降,在云梦县下辛店镇白水湖村的藜蒿基地,却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一眼望不到边的翠绿,村民们正在忙着采摘、打捆、装运……
白水湖藜蒿
白水湖村位于云梦县南部,下辛店镇西南方2公里处,紧邻府河和汉北河,347省道、汉丹铁路穿村而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现有耕地面积4485亩,主要从事水稻等农产品生产,是云梦县的粮仓。
2000年起,白水湖村就有人试种藜蒿,并取得了不错的效益。
1990年出生的刘近星就是下辛店人,初中毕业后,他只身到武汉从事服装加工销售行业。凭着吃苦耐劳,他拥有3家服装销售门店、一家服装加工厂,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
事业发展顺风顺水,不料父亲病重,加之母亲行动不便,身为长子的刘近星果断放弃武汉创业,回到家乡为父母尽孝。他一边侍候双亲,一边在农村寻找商机。
看到村里有人种植藜蒿,且效益不错,机灵的刘近星瞄准行情,开始在自家的四五亩地里种植藜蒿,畅销武汉、应城等周边城市,当年就获利5万多元。
初次尝试,一举成功,这给刘近星增添了信心。后来,他不但自己种植,还给村民们提供藜蒿种植技术,帮助销售。在刘近星的示范带动下,种植藜蒿的农户越来越多,白水湖藜蒿核心示范区发展到3000亩,年产量稳定在1800万斤以上,年获利过5000万元。
白水湖村的藜蒿
白水湖村的种植户们积极推广绿色种植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用量,使得下辛店镇种植的藜蒿茎壮叶绿,鲜嫩可口,成为武汉及周边地区市民餐桌上的“更爱”。
在地方党委 *** 的积极推动下,白水湖村成立了白水湖藜蒿种植专业合作社,培育众多精于种植、冷藏、运输、销售的农业经纪人。种植农户达 389 户,从事藜蒿销售的农户达 24 户,从业户数占全村农户总数的 66%。农民从藜蒿产业中获得收入达 5580 万元,占农业经济总收入的 86%。
白水湖藜蒿基地先后被列为全国万亩优质藜蒿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全国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全省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如今,白水湖村实现了全村藜蒿种植全覆盖,同时带动周边近20个村种植藜蒿,面积1万多亩,成为云梦县乃至孝感市更大的藜蒿种植基地。
白水湖村的藜蒿
依靠传承,更靠精心培育
2021年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中,孝感市大悟县三里城镇望山村稻鸭米上榜。
虽然望山村素来都是好米的产地,但稻鸭米在望山村的历史,其实并不长。望山村最初产的好米,名为“娘娘米”。相传,王母娘娘随玉皇大帝南巡,下榻三里城娘娘顶,当地的老百姓把自己种的稻米送给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品尝,向来饭量很小的王母娘娘看到这颗粒饱满、色泽晶莹、清醇可口的米饭连吃了两大碗,故为“娘娘米”。
正因为当地有出好米的美誉,二十年前,望山村复员军人钟修平,和他返乡创业的儿子,决定发挥当地这一优势种植“娘娘米”。通过摸索,结合当地历史上就有出优质稻米的天然条件,培育种植稻鸭香米。
稻田采用独特的稻鸭共育模式,利用鸭子在稻田里除草、除虫、中耕施肥。稻田里不施用任何化肥、农药,而鸭子也不用喂饲料,吃草和虫子,天然长成。种出的纯生态无污染的稻鸭香米,吃着软糯,口感好。
产业有了发展的势头,父子俩又成立了中旺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按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种田模式,实现了从水稻、小麦、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农产品深加工、农业机械维修、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和技术咨询等“一条龙服务”,种养加产业链全面发展。
经过五年发展,合作社拥有各种农业机械装备100多台套,固定资产达800万元,流转耕地3000多亩,累计投资2000万元,税收达26万元。钟修平带动周边60多名在家劳动力,14户脱贫户,人均年收入超达2万余元,农户土地流转费用达90余万元,中旺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模式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推介第三批全国“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典型案例,全县“合作经营,绿色发展”的示范合作社,钟修平把田种到互联网上,成为新时代的新农人、乡村振兴“领头雁”。
同样位于大悟县的河口镇金墩村抹茶,也在2022年入选“一村一品”。据了解,金墩村按照“党建强村、产业兴村、文化育村”发展思路,探索出“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引进中日合资企业—湖北半兵卫茶业有限公司,对3000亩茶园进行高标准改造,利用日本独特工艺生产抹茶,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有效填补了大悟县抹茶产业的空缺。
该村先后获评“基地建设先进单位”“全县先进村”“湖北省先进党支部”等称号。
地理特产,种成富民引擎
2020年12月1日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的汉川市杨林沟镇芋头,在当地一直都是知名特产。
杨林沟镇地处汉江南岸,人杰地灵,物产丰富。传统的杨林三宝中,之一宝便是杨林芋头,粉糯味香,煲汤粉蒸,老少皆宜,被国务院授予“中国地理标识”绿色食品。以镇名命名的“杨林沟芋头”,2009年开始申报无公害绿色品种;2010年申报杨林沟商标;2018年,成功获得地理标志认证;2019年,实施杨林沟芋头地标保护工程项目,建设杨林沟芋头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区8500亩,建设500亩核心示范基地、100亩种质资源保护提纯复壮繁育区。通过基地建设,进一步夯实了杨林沟芋头做优做强的基础,让小小的芋头风声鹊起,打入了盒马鲜生,成为更多消费者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杨林沟的芋荷梗
而安陆白花菜,则更是名声响亮。这种开着白色小花的植物,在外地更多的是作为观赏。而在安陆却是独特的蔬菜品种,成了安陆人魂牵梦萦的乡愁味道。
安陆栽培白花菜的历史悠久。早在康熙年间,《安陆县志》就有记载:“白花菜,夏月开小白花,可为齑,香味绝胜,有红梗白梗两种,红梗尤美,他处皆不及亦土性异也。”白花菜在安陆各地均产,以府河、漳水两岸味道最为纯正。
在安陆市巡店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植白花菜。在这里,白花菜不择地势,不择环境,只需要一颗种子,施一点农家肥,把土地翻耕一下,也不需要多深,白花菜就可以茁壮成长。
2001年,唐宋食品有限公司定向收购农户种的白花菜,还给了保底价1元/斤,给种植白花菜的农户吃上了“定心丸”。
2012年,元畈食品落户安陆巡店镇,作为安陆白花菜加工行业的后起之秀,打破了这一产业僵局。2019年,元畈食品开发出新产品——白花菜梅干菜,一下子成功打通白花菜食品在湖北以外的市场,在广东和湖南等地畅销。
从鲜到腌,由腌到干。目前,安陆市专门生产加工白花菜的企业有4家,产值3亿元左右。在巡店,种菜大户有1400多户,就业2600多人,露天种植白花菜达6800多亩,一茬可摘鲜菜1万吨,直接订单销往唐宋食品、袁畈辣业两大加工企业。
“巡店白花菜正成为特色兴镇的助推器、产业强村的孵化器,就业富民的新引擎。”巡店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说。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