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马上到了。這是我国重要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也叫寒食节。相传二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時期晋国发生闪乱,公子重而逃亡在外,穷困潦倒,跟随他逃亡的幕僚大多各求生路,所剩无几。
有一天他们逃到大山里迷了路,几天沒有吃的,重耳眼看挺不住了,当時随行人员中有个叫介子推的,偷偷割下自己腿上一块肉,做成一碗羹汤给他吃了,重耳得知真象后,感动地掉淚。
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终于回国做了君主,便是晋文公。
即位后大加封赏当初和他流亡的臣子,而介子推则拒不受封。
几次宣召不至,晋文公便親自去家里召见,但介子推早己揹着老母遁入深山。
晋文公听信大臣建议,三面燒山,留一面出路,想逼介子推出山,可万沒想到,介子推母子双双死于燒枯的大柳树下。在旁边发现一封 *** ,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希望主公常清明…
于是,晋文公把焚山這天定為寒食节,全国百姓这天不许升火,只能吃生冷食物。苐二年,晋文公率领群臣复到山上祭祀,发现燒枯的大柳树竟发出新的枝条长得郁郁葱葱!于是就把寒食节苐二天是为清明节。
后来寒食节和清明节合并为同一天,演变成百姓祭祀祖先的日子。
在清明這天,家家带上酒水,吃食,到祖先墓前祭奠一番,同時在墓前插上新发芽的柳枝,焚化一些纸钱。
至于今年闰二月不能扫墓一说的由来,我就不得而知了。更有人说可以在清明前三天或后四天扫墓。我实在不知所云,不能妄加评说
#传统文化#?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和上巳节有关。寒食节昨日已有过介绍,本文不再赘述。
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另一种说法认为,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风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介子推母子被大火所围
要知道这个节日的始末和它的深刻含意,还得从我国春秋时晋文公重耳19年的流亡生活说起。
晋献公在位时,宠爱一个叫骊姬的妃子和她的妹妹。骊姬为晋文公生有一个儿子,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将来能顺理成章坐上王位,想方设法要除掉她儿子前面几个年长公子。世子(相当于太子)申生被害死,公子重耳和小白被逼流亡国外,并遭到多次追杀。
重耳在长期流亡中,遭受许多屈辱和困苦。原来跟随他的一些人,为寻自己的前程相继离去,最后只有介子推、令狐偃、赵衰几个人。
有一回,重耳在逃亡中,因饥饿而晕倒,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烤熟了给重耳吃,使其才没饿死。
介子推虽然忠心耿耿,但经常给重耳提意见,使他有时下不来台,重耳有些讨厌他。
重耳流亡19年后,在秦国帮助下,终于回国登上王位,就是后来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做了国君后,重赏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他没有得到任何赏赐和官职。开始时,晋文公还没有实施改革和清明的政策,身边围绕一些阿谀奉承的小人,这让介子推也感到失望。于是介子推带着老母亲隐居到绵山去了。后来很多人为介子推抱不平,向晋文公历数介子推在流亡中的默默奉献。
此时,晋文公感到羞愧莫及,立即派人四处寻找介子推母子下落。当知道他在绵山隐居时,因山高林密仍然找不到。
人心莫测,有人希望介子推能回来辅佐晋文公治理国家,有人却怕他回来使自己失去恩宠。因而,有人献计用火烧逼他出来。大火烧遍绵山,却也不见介子推母子的身影。结果,才发现母子俩紧抱一棵大柳树,被活活烧死。
晋文公见此惨状,悲痛欲绝,哭泣着拜祭介子推的尸体。移开介子推的尸体时,发现柳树洞中有衣襟,展开衣襟一看,上面有鲜血写的诗:
割肉奉君敬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勤政清明复清明。
介子推的这首遗诗,使晋文公既悲痛,更使他惊醒,从此,决心做一个明君。他下令隆重纪念介子推,在山上建介子推祠堂,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将放火烧山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每年到这一天,各家各户不得使用烟火,只能吃冷食。
第二年“寒食节”,晋文公又亲自上介山祭拜介子推,并把“寒食节”的第二天定为“清明节”。此后,“清明节”成了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民族不忘历史,怀念亲人,崇敬先烈,激励后人,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传统节日。
“清明”二字,不仅是体现在时序的变化,春暖花开,天气清新明朗;更重要的是启示世人,要永远保持社会、政治的清明,不能迷失方向。介子推在诗中一再希望晋文公要“清明复清明”,晋文公依照介子推的忠谏,把“寒食节”的第二天,定为“清明节”,使两个节日联在一起其意义显而易见。
从此,晋文公励精图治,改革吏治,近君子,远小人,努力发展生产,整顿军务,使晋国很快强大起来,从而,一度成为春秋五霸。
今天,我们纪念“清明节”,不仅要不忘父母及先祖的养育之恩,和他们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贡献;更重要的是要牢记革命先烈,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建立的丰功伟绩!
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它起源于古代先民祭祀祖先和祭祀自然神灵的习俗,经过不断演化和发展,成为了追悼先人、祈求风调雨顺、纪念革命先烈等多重义务的节日。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往往会走进祖墓,焚香祭祖。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因为在古代,人们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仍然存在,需要得到祭祀和关注。因此,清明节就成为了祭祖和扫墓的重要日子。
那么,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据传,清明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齐国。当时,齐国的国君孟尝君参加了一场由诸侯们举行的逐鹿游戏,这场游戏规则十分简单,每个国家派遣一名勇士,奋力追逐梅花鹿,在最终捕杀到梅花鹿的人就能够得到胜利。在这场比赛中,清醒聪明的孟尝君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最终战胜了其他国家的勇士,赢得了胜利。
然而,这场比赛却让孟尝君深深感到痛心,因为在比赛过程中,许多人士都因追逐梅花鹿而死去。为了悼念这些死去的勇士,孟尝君不仅立了一座白马山,还在山上修建了墓地,每年的这个时候,他会来到山上祭祀那些在逐鹿游戏中战死的勇士们,以表达对逝去先人的哀思之情。于是,孟尝君祭祀先烈的习俗就由此而生,逐渐地发展成了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祭祀先祖和扫墓,还包括插柳、踏青、放风筝等。插柳是一种植树的习俗,柳树枝上挂满了纸鹤、纸伞、纸蛇等吉祥物,意在祈求泰平、安康、吉祥。踏青则是许多家庭在清明节期间一起外出走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也是体验春天美丽的时节。放风筝则是一种传统的活动,在清明节时天气多晴朗好风,可以放飞五彩缤纷的风筝,祈求家庭幸福和事业顺利。
总之,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它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也是人们继承和发扬这种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可以缅怀先人、祈求幸福,也可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让我们一起珍视这个传统文化的瑰宝吧!
“清明”的由来与习俗#春日生活打卡季#“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气,它的由来和习俗很多,也很有寓意,你知道多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到了清明这天,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路上过往的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春雨落清明,明年好年景。
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
风小无云天晴朗,明天早晨要出霜。
雨淋坟头钱,春苗出齐全。
清明种瓜,立夏开花。
清明蒜不在家,数伏蒜不在地。
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
麦怕清明霜,谷怕老来雨。
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等等,这些谚语都指导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天文时间指太阳位于黄经15度,4月4--6日交节。
清明取意“天清地明”,其名称与此时天气,有关。“清明”既清爽明净,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晴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再恰当不过。河南登封为大禹故里,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清明”又称三月节,这个时节的花信:《一侯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这说明清明是表现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清明雨对植物生长尤为重要,农谚有“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之说。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国家规定,每年的三月十二日为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的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后来清明节和寒食节融合为清明节,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与上元、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一起称为古代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但其扫墓,踏青,插花的功能并没有消亡,而是沉淀在了清明节里。
扫墓与清明前一两天既寒食节有关,寒食节相传源于春秋时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这一天,人们往往要禁火冷食。
扫墓始于后汉建武十年,由光武帝刘秀倡始“墓祭”之礼,后来民间相互仿效,于此这日祭祖扫墓至此今日。
关于扫墓的时间不一,我们这里是二月二这一天,本家人扫墓,不管孩子在什么地方都要在这一天回来扫墓。好多地方是清明节前都可以扫墓。
习俗也不一样,我们这里是嫁出去的女儿不上娘家坟,光孩子上坟扫。孩子挂白纸,孙子挂黄纸,重孙挂红纸。有的地方女儿也上娘家坟。孩子挂白纸,女儿挂黄纸。
在古代历朝历代都有清明节放假一说,可放假的时间不一样。由此看来“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历史久远。
1935年,民国 *** 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006年,清明节被列为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2月国家修改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清明节放假1天,2009年改为3天。
清明节时,春暖花开,桃红柳绿,草长燕飞,万物复苏,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蹴鞠、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礼仪活动,以增添生活情趣。
这个时节也是年轻男女结伴踏青,谈情说爱的好时候。
这个时候 出外旅游的人也开始增多。
在农村农民开始忙中了,
红梅~驿站欢迎指导
「 *** 中国节·清明」清明节志①:清明节的由来
讲述人:王杰, ***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相思。
清明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的节日习俗在漫长的岁月中几经改变并延续至今,我们今天的清明节日成为了一个人们用于怀念,用于祭奠,用于铭记先人和先辈的日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清明》想必我们很多朋友都耳熟能详,它描写的是清明节的节日景象。清明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对于清明,我们可能知道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国家的法定假期。可是,对于它的来历和具体习俗却了解的不太详细。
清明节逐渐与“上巳节”和“寒食节”融合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同时为节气和节日的传统民俗节日。我国古时著名的气象学著作《历书》中就有言:“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可其实,在古代,清明节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并非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 而古代人在清明期间是要过“上巳节”和“寒食节”的,只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寒食节与上巳节都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过去式,清明节这才慢慢地与两个节日逐渐融合,成为包涵了这两个节日寓意与习俗的一大节日。
古人将清明节成为“三月节”
古时,人们将“清明节”称为“三月节”,《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就有这样的说法:“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这里的三月指的是夏历的三月,故因此得名“三月节”。“清明”与“洁齐”互为形容词,“洁齐”谓万物因温湿润泽而生长,“清明”指气候清净而明媚。每每到清明之际,冰雪消融,万物复苏,草木青青,莺飞草长,一派欣欣向荣景象。作为时序标记的清明,在汉代就已经有了明确记载,可是,作为一种节日,直到唐宋以后才形成。
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清明节是传统的春祭大节,与之相对应的是重阳节的秋祭。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清明祭祀一种方式是采取墓祭的形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有的地方径直称为“清明会”或“吃清明”。
清明节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拜祭。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清明节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
*** :李方舟 张悦鑫
缅怀先人,珍爱生命:清明节的来历、禁忌和传统习俗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献上花圈、鲜花、烧纸钱等供品,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你好,清明#
清明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始于周朝时期。当时,周武王在打败商朝后,为纪念忠臣介子推,设立“寒食节”,禁止生火煮饭,只能吃冷食。后来,这个节日逐渐演变成为祭祖扫墓的日子。
在清明祭祖的过程中,也有一些禁忌和规矩。比如,不可以在祖墓前大声喧哗,不可以在墓地内挖土、砍树、采花等,这些都是不敬祖先的表现。同时,也要注意不要在祖墓上留下垃圾或烟蒂等不洁物品,要保持墓地的整洁。
在古代,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悼念逝去的亲人。古人还会在这一天登高望远,观赏春景,寄托对未来的期望。清明节也是一个祛除疾病的时节,人们会在这一天喝上一种叫做“清明茶”的饮品,以保健身体。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清明节的形式也在不断地演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 *** 祭祀亲人,或者在生前把自己的骨灰安放在公墓或骨灰堂,以减轻祭祀负担。但是,无论如何,人们对祖先和逝去的亲人的感恩和怀念之情都不会改变。
清明节,是一个让人思考人生的日子。我们不仅要记忆先人,也要珍惜当下,感恩生命。希望每个人在这个节日里,都能够怀着感恩之心,祭祀逝去的亲人,祈求未来的美好。
清明节的由来?古人怎么过?有哪些禁忌呢?关于清明节这些你都知道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中国传统文化中,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的日期在公历上大致是固定的,而清明节期比较长,有清明前10日后8日及清明前后各10日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历史悠久。据传,古代帝王为了让先祖的英灵回归故里,会在这一天举行大型祭祀活动。后来,这个传统逐渐演变成为了扫墓的习俗,也就是现在的清明节。
古人是怎么过清明节的?
古人过清明节的方式与今人有所不同,他们通常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也就是寒食节,来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古人在这一天,会准备好供品,如鸡、鱼、肉等,还会准备好一些纸钱,用来焚烧给祖先。同时,他们还会给祖先画像,并在墓前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之情。
除了祭祖,古人还会在清明节期间扫墓。他们通常会提前准备好扫墓的工具,如扫帚、铲子等,然后到祖先的墓地扫墓。在扫墓时,他们会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并将墓碑上的灰尘擦拭干净,还会在墓前摆放供品、烧纸钱等。
除了这些,古人还会在清明节期间进行一些其他的活动,如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蚕花会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人们亲近自然,感受春天的气息,还可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
总的来说,古人过清明节的方式虽然有些不同,但他们对祖先的怀念之情却是一样的。
清明已至 |清明的由来和习俗 你都知道吗?声明 :我们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尊重权利人的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我们无法核实其出处,难以取得权利人的许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之一时间删除或沟通许可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