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泉峰 主任医师 驻马店市第六人民医院内科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大环内酯类药物是具有大环内酯环基本结构的一类药物,自1952年发现并应用到临床以来,在抗感染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具有抗菌外作用。该类药物品种很多,那么它们各自有何特点,临床如何选用?使用中常见问题有哪些?笔者参考文献对此类药物做一总结,希望对大家更好地掌握此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有所帮助。
1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大环内酯类作用于细菌细胞核糖蛋白体50s亚单位,阻碍细菌蛋白质合成,属于生长期抑制剂。
2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特点
(1)抗菌谱窄,覆盖需氧G+和G-菌、部分厌氧菌、不典型病原体;不同品种间存在交叉耐药性。
(2)血药浓度低,但在组织中,比如在前列腺浓度相对较高;细胞内浓度大于细胞外浓度,有利于杀灭细胞内繁殖的病原体;药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较强,故尿路感染时要碱化尿液。
(3)毒性低微,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和肝功能损害;主要经胆汁排泄,有肝肠循环;口服给药时不耐酸,常采用肠溶片或酯化衍生物。
3 大环内酯类药物主要品种
按照大环内酯类药的化学结构和研发顺序,临床可分为3代。
之一代:主要包括红霉素、琥乙红霉素等。此外还有交沙霉素、乙酰螺旋霉素,这些种类相对于红霉素来说,虽在耐药方面有所改进,但是肝毒性依然明显,临床使用容易引起中毒,目前使用较少。
第二代:此类抗菌药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品种,主要有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这些药物与红霉素的作用特点相同,但是进一步增强了抗菌活性,扩大了抗菌谱,且口服容易吸收,对酸稳定,不良反应较少。
第三代:此类药物是在红霉素第3位碳上引入酮基,得到14元环的大环内酯类衍生物,成功去除了前两代的诱导耐药性,如常见的泰利霉素、喹红霉素。主要用于治疗耐红霉素类的肺炎链球菌引起的感染,耐药性小。
4 大环内酯类常用抗菌药的特点
(1)红霉素:广泛应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等感染,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患者的替代药物,是治疗军团菌肺炎的首选药;由于其抗菌谱相对较窄,易产生耐药性,生物利用度较低,应用剂量较大,不良反应多见,特别是胃肠道反应比较重,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
(2)琥乙红霉素:为红霉素的琥珀酸乙酯,较红霉素稳定,口服后释放出红霉素。除脑脊液和脑组织外,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和体液中,尤以肝、胆汁和脾中的浓度为高,在肾、肺的浓度可高出血药浓度数倍,胆汁中的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10~40倍,能透过胎盘屏障,也能进入乳汁。抗菌谱与抗菌作用与红霉素相仿,肝毒性发生较其他红霉素制剂为多见,服药数日或1~2周后患者可出现乏力、恶心、呕吐、腹痛、皮疹、发热等。有时可出现黄疸,停药后可恢复。
(3)克拉霉素:吸收快速、完全,组织穿透性极好,有很高的细胞内浓度。相对红霉素而言,克拉霉素增强了抗菌活性,扩大了抗菌谱,对金葡菌、链球菌的抗菌活性优于红霉素。且其代谢产物14-羟克拉霉素与克拉霉素具有协同抗菌活性。口服易吸收,对酸稳定,半衰期延长,不良反应减少。克拉霉素对细胞内嗜肺军团病菌有很强活性,对幽门螺旋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实验证明其在体外及体内对鸟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海鱼分枝杆菌及麻风杆菌也有抗菌活性。
(4)阿奇霉素:吸收完全,血清和组织半衰期长(24~96 h),具有抗菌素后效应。因结构中有质子化的叔氨基的存在,对组织有较高亲合力,在白细胞、巨噬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内浓度较高(在包括肺、扁桃体、前列腺等),且组织中浓度比血中浓度高10~100倍。阿奇霉素不同于克拉霉素,对肝脏药物代谢酶CYP无影响。抗菌谱广,对革兰阳性菌杆菌特别是流感嗜血杆菌及肠杆菌有更强的抗菌活性。对沙眼衣原体、嗜肺军团病菌及鸟分枝杆菌细胞内复合物(MAC)活性与克拉霉素相似,对沙门氏菌、志贺菌及大肠杆菌均有抗菌活性。
(5)罗红霉素:有较强的渗透性,提高了药物动力学的特性。在血清及组织中能产生持续长时间的高浓度,总血浆浓度高于其他大环内酯类药物。能够穿透并能进入吞噬细胞内,对治疗衣原体、军团菌等细胞内感染有效。其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除可用于革兰阳性菌、部分革兰阴性菌及厌氧菌引起的感染外,还可用于军团菌、肺炎支原体、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引起的感染。胃肠道反应比较少。
(6)泰利霉素: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约57%,吸收不受食物影响。具有广谱抗菌活性,较低的选择性耐药性和与其他大环内酯类的交叉耐药性。由于其结构上消除了诱导耐药性,在目前社区获得性呼吸道致病菌对β-内酰胺类、大多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泰利霉素的应用开辟了一个新的、重要的治疗途径。
5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临床如何选用?
(1)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华医学会关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建议:对门诊青壮年、无基础疾病者可单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对门诊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建议大环内酯类药物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或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或喹诺酮类联合应用。
阿奇霉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有效,短程(500 mg/d,治疗3 d)治疗的疗效与克拉霉素(250 mg,2次/d,治疗10 d)相同。值得注意的是,阿奇霉素血浓度较低,如果患者怀疑为肺炎链球菌肺炎,则临床应使用克拉霉素。
(2)链球菌性咽炎:对β-内酰胺类药物过敏的患者,选择红霉素具有更佳成本效益比。若患者对红霉素的不良反应不耐受,可选用克拉霉素或阿奇霉素作为替代药物。
(3)鼻窦炎:成年急性细菌性鼻窦炎通常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厌氧菌感染所致。有试验证实,克拉霉素、阿奇霉素治疗急性鼻窦炎与阿莫西林疗效相当。
(4)急性中耳炎:中耳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卡他摩拉克菌。近年来,这些细菌的β-内酰胺酶产酶株的数量快速增加,从而促使临床医生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来替代阿莫西林。阿奇霉素及克拉霉素均可用来治疗急性中耳炎。
(5)幽门螺杆菌感染:克拉霉素对幽门螺杆菌有很好的体外抗菌活性,但克拉霉素单用治疗的细菌清除率较低。因此,临床可选择一种质子泵抑制剂或胶体铋剂加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或替硝唑3种抗菌素中的任意2种组成三联疗法。在感染早期采取三联疗法清除幽门螺杆菌具有很好的成本效益,值得在临床推荐。
(6)小儿支原体、衣原体肺炎:大环内酯类药物是治疗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最有效的药物,轻症患者可以口服给药,重症患者则采取静脉给药。目前临床一般每天静脉滴注阿奇霉素10 mg/kg,疗程7~10 d,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后,再改用阿奇霉素口服治疗,连用3 d。
(7)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支原体是单纯性和复杂性尿路感染、细菌性前列腺炎、宫颈炎等常见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有研究表明,阿奇霉素联用多西环素治疗解脲支原体生殖道感染,效果比单用多西环素好。另有报道,以阿奇霉素治疗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连用14 d可获得理想治疗效果。
(8)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相关感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多糖蛋白复合物的合成酶,阻止多糖蛋白复合物形成,破坏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结构,促进其他抗菌药物的渗透,起到协同抗菌作用。有研究表明,红霉素、阿奇霉素可增强抗铜绿假单胞菌药物对生物膜的渗透性,对抗铜绿假单胞菌药物杀灭生物膜内细菌有增效作用。
6 大环内酯类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2)肝损害:以胆汁淤积为主,亦可发生肝实质损害,但若肝功能异常为本病引起,比如军团菌感染,仍可以使用大环内酯类。
(3)耳毒性:以耳聋为主,听力下降,前庭功能受损,剂量高于4g时易发生,常于用药1-2周时出现,老年肾功能不良者发生较多。
(4)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给药常可见,注入肌肉或皮下会引起剧痛、局部硬结甚至坏死。
(5)心脏毒性:可见心电图异常、QT间期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特别是和其他可能导致心脏QT间期延长的药物合用时,可能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
(6)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临床研究表明在母乳喂养期间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可能会增加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的风险。
(7)肌无力: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均可导致肌无力症状的加剧,以至诱发危象的发生。
7与其他的药物相互作用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本身是CYP3A4 的底物,在肝脏代谢后其产物与CYP3A4 中血红蛋白的亚铁形成亚硝基烷烃复合物使酶失活,这种对酶的抑 *** 用称为自杀性抑制。导致CYP450酶的代谢活性降低,使得底物代谢变慢,血药浓度上升,导致可使很多药物清除率降低,常见的有茶碱类、地高辛、卡马西平、环孢素、阿司咪唑、西 *** 利、华法林、他汀类等,所以在与此类作为P450酶代谢底物的药物合用时应注意监测血药浓度及调整剂量以免增加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其中要特别注意红霉素和克拉霉素酶抑 *** 用最强,阿奇霉素相对较弱。
8 临床使用中的特殊注意点
(1) 阿奇霉素注射给药时临床上为了减少静脉炎、胃肠道反应及避免急性肺水肿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主张高浓度高滴速,低浓度低滴速,先用适量注射用水充分溶解,配制成100mg/ml溶液,再加入250ml或50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最终配制成1-2mg/ml的静脉滴注液,静脉滴注时每500mg本药静脉滴注时间不宜少于60分钟,药液浓度为1mg/ml时滴注时间应为3小时,浓度为2mg/ml时滴注时间应为1小时,滴注液浓度不得高于2mg/ml。
(2)妊娠期使用须知:大环内酯类中红霉素、阿奇霉素的属于妊娠期B类用;克拉霉素为C类(可通过胎盘。动物试验显示本药对胚胎及胎仔有毒性作用),故妊娠期妇女禁用!
另外红霉素有肝毒性,不宜长期使用,而且有资料显示长期使用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畸形的风险,可能会造成婴儿的幽门狭窄。
(3)乳糖酸红霉素粉针剂特别容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使用时必须首先以注射用水完全溶解,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中,药物浓度不宜超过0.1%~0.5%,缓慢静脉滴注。
9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菌外作用
大环内酯类除了广谱的抗菌活性外,还具有不依赖于抗菌作用、非甾体活性的抗炎和免疫调节效应。
(1)抗炎作用:大环内酯类可抑制炎性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2)调节气道分泌:气道黏液高分泌是多种慢性气道疾病的重要特征,可导致气流受限、纤毛黏液转运功能降低及反复的呼吸道感染。体内外试验均证实大环内酯类可以抑制黏液高分泌。
(3)免疫调节相关抗微生物效应:大环内酯类即使在MIC以下仍能干扰细菌蛋白合成,且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也同样具有此活性,表明此类药物的抗微生物效应并非依赖其直接的抗菌活性,而是与其免疫调节作用有关,是一种间接效应。
(4)激素节省效应:许多药物均具有激素节省效应,能减少激素依赖或抵抗性哮喘激素的用量,减轻激素的不良反应,有研究发现,克拉霉素可通过抑制IL-17和TNFα,在激素不敏感性过敏性气道疾病中发挥抗炎作用。
(5)抗病毒效应: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是诱发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原因,其中约60%由鼻病毒引起。细胞间黏附分子-1是气道上皮细胞的鼻病毒受体,大环内酯类通过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1上调而发挥抗病毒作用。此外,大环内酯类还能抑制病毒感染触发的促炎细胞因子的生成。
(6)胃动力作用:研究表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可以激动胃动素受体,诱发大幅度的胃推进型收缩,从而加速胃排空具有促胃肠动力作用。
基于大环内酯类的上述抗菌外作用,本类药物可试用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R)、慢性鼻-鼻窦炎(CRS)、支气管扩张、肺囊性纤维化、重症哮喘、慢阻肺(COPD)及隐源性机化性肺炎、呼吸道病毒感染疾病及胃动力障碍性疾病如胃轻瘫等,特别是上述疾病合并敏感菌感染时更适合。
参考资料:
<1>.韩琼.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理及非抗感染效果评价
<2>.赵亮,侯超,邹俊.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联合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回顾
<3>.董书兰,宋友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肺炎的效果观察及对腹痛发生情况的影响
<4>.李珺.2012—2016年大环内酯类药物不良反应综合分析
<5>.林江涛 张永明 周新 王长征 黄茂 刘春涛 吴昌归 万欢英 于文成 戴元荣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菌外作用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阿奇霉素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但是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应用禁忌。如果不规范用药,很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
12岁的童童在父母的带领下,去了一家路边的小诊所治疗中耳炎。诊所医生给童童开了5天剂量的阿奇霉素,服药三四天之后,童童出现了严重的症状,先是恶心、呕吐,接着心跳加速、头晕。
童童的父母赶紧把童童送到了医院,在急诊室,童童由于出现了多型性心室性心律不整,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了解了童童的情况之后,医生表示,本身大多数人治疗中耳炎服用阿奇霉素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童童患有先天性心脏疾病,阿奇霉素又具有延长QT间期的副作用,最终导致了恶性的结果。
阿奇霉素有哪些作用和用途?
阿奇霉素在儿科治疗中应用比较广泛,是常用的广谱抗生素。
阿奇霉素的主要作用,在于浓度低时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浓度高时可以杀灭细菌,是常见的革兰氏阳性球菌、阴性球菌以及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流感嗜血杆菌的“敌人”。
而且,阿奇霉素的稳定性较好,对于组织的渗透性较强,适应证包括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感染和衣原体所致的传播性疾病。
正确服用阿奇霉素,需要注意以下4点
所谓“是药三分毒”,近年来发生过许多因不规范使用阿奇霉素致死的案例,尽管阿奇霉素有很多优点,我们在使用的时候,还是要注意。
1.剂量
阿奇霉素的使用剂量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一般来说,每天口服一次,口服给药的用药疗程一般是3天,停药之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不会马上消失,还可以维持4天左右。
但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是吃3天停4天,怎么吃一定要咨询医生。此外,静脉滴注的浓度不得高于2mg/ml,滴注时间不能少于60分钟。
2.服用时间
国产阿奇霉素口服给药一般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服用,可以减少食物的影响,以免降低药效。阿奇霉素片和干混悬剂可以和食物同服,不会影响药效。
3.禁忌人群
(1)对阿奇霉素、红霉素或其他大环内脂类或酮内酯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2)QT间期延长患者禁用;
(3)肝功能不全者禁用;
(4)重症肌无力的患者慎用;
(5)服用阿奇霉素后出现黄疸者慎用;
(6)哺乳期妇女10天内暂停哺乳。
4.不能同服的药
阿奇霉素+地高辛:地高辛中毒;
阿奇霉素+辛伐他汀:肝坏死;
阿奇霉素+麦角类衍生物:急性麦角中毒;
阿奇霉素+华法林:增加出血风险;
阿奇霉素+匹莫齐特:增加发生心脏毒性的几率;
阿奇霉素+那非那韦:使阿奇霉素浓度升高;
阿奇霉素+复方甘草片:严重心律失常;
阿奇霉素+多潘立酮:增加QT间期延长风险;
阿奇霉素+特非那定:使特非那定浓度升高;
阿奇霉素+环孢素:增加阿奇霉素的血药浓度;
阿奇霉素+海索比妥:使海索比妥浓度升高;
阿奇霉素+苯妥英:使苯妥英浓度升高;
此外,阿奇霉素不能与其他静脉内输注物、添加剂配伍,也不能同时在同一条静脉通道中滴注。
阿奇霉素有哪些常见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阿奇霉素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肝毒性:腹痛、肝区肿大、黄疸等;心脏毒性:心跳加快、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晕厥,甚至猝死;耳毒性:耳鸣、听力下降、耳聋。
有时候,药物的副作用是无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几率或者减轻副作用的程度。
比如在用药之前,要严格遵照使用说明书或者医嘱,不要擅自减少或增加剂量,更不要自作主张地停药,或者随意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
在用药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身体的变化,如果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应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调整剂量或者治疗方案,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最后,还要注意,一定不能滥用阿奇霉素。一般来说,只有细菌感染时才使用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普通的病毒感染不需要使用。#谣零零计划##39健康超能团#
参考资料:
<1>《阿奇霉素跟它一起吃会致命?原来阿奇霉素不是人人都能吃》.知乎科普中国.2019-12-21
<2>《男童服用阿奇霉素后死亡,这12种混搭风险了解一下!》.医学界儿科频道.2021-03-09
<3>《阿奇霉素的用法,一文全说清》.华医网.2019-03-08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被遗忘的抗菌药物—阿奇霉素提起来阿奇霉素,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该药物抗菌谱广,不仅能够覆盖常见的病原菌,对支原体感染也有很好的疗效。此外,该药物用药前不需要皮试,一天只需服用一次,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因此,阿奇霉素深受临床和患者的青睐。然而,是药三分毒,阿奇霉素也不例外,初次使用该药物时,要留意这五大用药细节。
一、用药时机
目前已经通过一致性评价的阿奇霉素有两种剂型,一种是普通片剂,还有一种是胶囊。对于前者,食物不影响其生物利用度,可在一天中任何时刻服用。而食物可影响阿奇霉素胶囊剂的吸收,建议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口服。但如果空腹服用后出现胃肠道反应的话,也可在服药前少量进食,以提高胃肠道对阿奇霉素的耐受性。
二、服用 ***
由于阿奇霉素具有比较长的半衰期,长达68小时且抗生素后效应比较明显。即使停药后,依然可以在体内持续作用3-4天。因此,不管用于何种感染性疾病,每天仅需给药1次。服用方便,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三、不良反应
阿奇霉素服用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主要表现为腹泻、稀便、恶心、腹痛、呕吐等。此外,部分患者会出现心律失常、QT 间期延长、尖端扭转型室速等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虽然阿奇霉素使用前不用皮试,但也有患者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关节痛、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
四、停药指征
有研究报道,阿奇霉素进入体内后,会抑制肝脏CYP3A4酶的活性。会引起肝功能异常、肝坏死和肝功能衰竭。因此,如果用药过程中出现肝炎症状和体征,应立即停药。此外,阿奇霉素本身具有耳毒性,如果出现听力丧失、耳聋或者耳鸣等,同样需要立即停药。
五、相互作用
阿奇霉素为CYP3A4酶的抑制剂,如果与经由该酶代谢的药物联合使用时,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会造成他汀类药物在体内的蓄积,增加肝脏毒性,出现肝损伤、肌肉损伤等不良反应。此外,阿奇霉素与华法林同服时,会增加华法林的抗凝血作用,增加出血危险。
阿奇霉素是常见药物的一种,是能够有效治疗敏感细菌所引起的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的疾病。当然,对于皮肤或是软组织感染所引起的炎症疾病,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所以,在适应范围较广的情况下,对于阿奇霉素的使用频率也就比较高。那么,对于阿奇霉素这种药物类型的定义,是否就代表阿奇霉素就是所谓的消炎药呢?
阿奇霉素是消炎药吗?
阿奇霉素从使用效果而言,确实是具有明显的消炎效果,加上它是半合成的十五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所以,在对药物类型的定义,肯定是属于消炎药的范围内。但由于阿奇霉素是特殊性的消炎性药物,与常见的头孢消炎药物具有细节性方面的不同情况。
因此,在身体患有某些炎症的情况下,必须要对相关病情进行有效检查并确定后。才能对相关消炎药物的选择用药情况做出选择,并确保用药后能够使体内所滋生的炎症全面取得消除效果。可见在患有相关炎症疾病时,在具体用药细节方面,并不是都能选择阿奇霉素这种药物,还是要慎重做有效的选择并适量服用。
正常情况下,阿奇霉素主治敏感细菌所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皮肤或软组织感染的炎症疾病。所以,当炎症疾病形成时,要先对致病菌的类型进行确定,这样才能确定是否可以选择阿奇霉素进行治疗。通常由普通致病菌所引起的炎症疾病,都是选择头孢这种消炎药物进行治疗为主。
因此,在进行消炎治疗的过程中,对于药物方面的选择情况、用药剂量以及频率方面,都必须要通过相关细节的情况而做出调整和改变。后续在有效用药之后,也要密切关注身体上的明显转变。这样才能保证病情有效治疗的同时,也能够防止病情加重或有所反复。
由上述内容可以得知,阿奇霉素确实属于消炎药。但这种消炎药的治疗靶向有一定的指定性,并不是任何致病菌所引起的炎症都能有效治疗。因此,在身体患有某些炎症疾病时,要先区分好病菌性的类型后,才能根据个人情况的不同,对于消炎药物的具体类型、用药情况做出调整和改变。并且,在正确服用药物的情况下,也才能够使体内炎症慢慢消除,并最终取得全面根治的效果。
头孢类药物和阿奇霉素都属于消炎药,准确而言,属于抗生素,说白了,就是协助人体消灭细菌类微生物的,头孢类药物属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而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两者同是抗细菌药物,但两者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具体区别有以下三点:
1.二者对付的细菌类别不同
常用头孢类药物有四代,一、二代头孢类药物主要用于抗革兰氏阳性球菌,如我们身体表明的细菌葡萄球菌。第三代头孢类药物为广谱抗菌药物,虽然对葡萄球菌类似的革兰氏阳性菌抗菌作用不及一、二代头孢类药物,但对类似肠道细菌的革兰氏阴性菌及厌氧菌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第四代头孢类药物抗菌谱更广、抗菌活性更强、稳定性更好,常规不使用,可用于对第三代头孢类药物耐药的细菌。
阿奇霉素是抗菌谱更加广泛,不仅包含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厌氧球菌,还包括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杆菌等。
2.作用机制上不同
头孢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让菌体失去保护屏障而膨胀、裂解,同时借助细菌的自溶酶,溶解菌体从而产抗菌作用,属于杀菌药物。阿奇霉素主要通过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靶位不可逆结合,14元大环内酯阻断肽酰基t-RNA移位,16元大环内酯抑制肽酰基的转移反应,选择性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起到抗菌作用,属于抑菌药物,高浓度时也有杀菌作用。
3.用药时间不同
在用药时间上:大多数头孢类药物半衰期短需要一天两次或三次给药。而阿奇霉素半衰期为35-48小时,一天用药一次即可,根据不同病情给药周期、方案也有不同,需要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用药。
总之,对于一般的细菌感染,如果不是头孢过敏,首选是头孢,因为头孢类杀菌效果好,但如果是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则只能选择阿奇霉素。有些特殊情况下,二者可能联合起来对付复杂的细菌感染。
参考资料:
1.《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3.第八版
2.肺炎支原体,阿奇霉素退居『次选』药!——丁香园.belb李勇
有朋友问华子,医院里没有没阿奇霉素,他想多开几盒备在家里,准备防“新冠”。华子告诉他阿奇霉素防不了“新冠”,结果他还不信,振振有词地反驳华子,新冠病毒会导致肺炎,而阿奇霉素也可以治肺炎,怎么就不能防?华子只得详细跟他解释,阿奇霉素能治的“此肺炎”非新冠病毒引起的“彼肺炎”。
一、阿奇霉素是抗菌药
大家对阿奇霉素并不陌生,它是属于大环内酯类,也就是与红霉素同类的抗菌药。它可以与细菌核糖体结合,产生抑 *** 用,阻止菌体蛋白质合成,产生抗菌的作用。细菌是原核生物,而人类是真核生物,两种生物核糖体的构成不同,所以阿奇霉素并不会影响人体细胞的蛋白质合成。
阿奇霉素是广谱抗菌药物,对多种致病菌都有较好的抑 *** 用,而且对支原体和衣原体也有较好的效果。所以说,阿奇霉素所能治疗的肺炎,主要是指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炎。
二、新冠肺炎是病毒性肺炎
现在流行的新冠肺炎,指的是新型冠状病毒所引起的病毒性肺炎。病毒与细菌虽然都是微生物,但两者结构有着天壤之别。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依靠寄生在人体的细胞之内进行自我复制。也就是说,新冠病毒没有核糖体,阿奇霉素面对病毒时无从下手,根本不会对其造成任何影响。
不过感染病毒的人,体内的免疫细胞被大量消耗,使得免疫力下降,有可能会被肺炎支原体“乘虚而入”。如果新冠病毒感染者同时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或是合并有其他对阿奇霉素敏感菌感染的情况下,使用阿奇霉素是有效的。但是在目前针对新冠病毒,没有疫苗也没有特效药,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才是消灭病毒的唯一武器。
三、阿奇霉素为什么要“吃吃停停”
用过阿奇霉素的人会发现,在医生交代用法的时候,通常会要求服药3天后,暂停服药4天,之后再开始第二个疗程,为什么阿奇霉素要这样“吃吃停停”呢?其实原因就在于,阿奇霉素的半衰期实在是太长了。阿奇霉素在血液中的半衰期为35~48小时,如果进入到组织中,半衰期可能会超过60小时。
半衰期是指药物的浓度下降到一半时所需的时间。每种药物都有产生药效的更佳浓度范围,半衰期越长,意味着药效持续的时间就越久。所以阿奇霉素在连续3天服药时,人体中药物浓度是不断在累积的,3天后即使停药,所残留的药物在4天内仍然可以保持有效的浓度。如果不暂停服药,阿奇霉素浓度积累过高,则有可能导致更多的副作用。
四、关于阿奇霉素的副作用
阿奇霉素最常见的副作用是消化道反应,引起呕吐和腹痛。为了避免食物对阿奇霉素吸收的影响,应该在饭后2小时,或是饭前1小时服药。为了减少对胃黏膜的 *** ,可以使用磷酸铝凝胶等胃黏膜保护剂,可以有效减轻阿奇霉素导致的胃肠反应。
所有的大环内酯类药物都会抑制肝药酶,使其他的药物代谢减慢。虽然阿奇霉素抑制肝药酶的作用弱于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其他大环内酯类药物,但仍会导致华法林、他汀类等其他药物代谢减慢,有可能引起药物蓄积中毒。所以同时在使用其他药物的人,在服用阿奇霉素之前应向医生说明,更换药物或调整剂量。
阿奇霉素通过肝脏代谢,所以对肝功能有一定影响。肝功能不好的人,需要在用药期间监测肝功能,并且减量服用。在服用阿奇霉素的过程中不要漏服,或是提前结束疗程,这会导致药物浓度不足而导致治疗失败。在用药期间,如果发生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要立即停药,并迅速就医。以避免发生严重的,危及生命的药物过敏。
综上所述,阿奇霉素是一种广谱类的抗菌药物,可以治疗对其敏感的细菌感染,以及支原体造成的肺炎,但是对新冠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是无效的。在实际使用中,需要“吃吃停停”的原因是阿奇霉素有较长的半衰期,可以在不耽误药效的前提下减轻副作用。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让我成为您身边的药剂师。
最近咳嗽的很多,服用阿奇霉素,这个药比较特殊,在使用要注意- 阿奇霉素是什么,什么时候用到?
- 两种剂型?
- 两种用法?
- 注意事项?
阿奇霉素是什么,什么时候用到?
阿奇霉素属于抗菌药,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使用得比较多,如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急性中耳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等。
特别是考虑合并有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的,主要就是表现为较长时间的 *** 性干咳不愈,青霉素、头孢之类的使用之后都没什么效果,这时候可能就会考虑使用到这个药,不过一些有经验的医生,在了解病史之后,考虑这方面的可能,也会有针对的选择性使用。
两种剂型?
主要用于儿童:阿奇霉素干混悬剂,颗粒的也有,1小包含阿奇霉素 100 mg。
主要用于成人:阿奇霉素片,1片含阿奇霉素250mg,也有的是500mg的。
两种用法?
1.吃3日停4天:
- 按体重算,儿童每日服用10 mg/kg ,连服3天,3天加起来总剂量不超过1500mg;
- 成人每日服用 500 mg,连服3天;
2.吃5天停2天:
- 儿童在第 1 天服用 10 mg/kg ,在第 2~5 天服用 5 mg/kg,5天加起来总剂量不超过1500mg ;
- 成人在第 1 天服用 500 mg/kg ,在第 2~5 天服用250mg;
但在重症感染的情况下,并不局限于以上两种用法。
注意事项?
1.阿奇霉素口服易受食物影响疗效,一般在饭前 1 小时或饭后 2 小时服用,但容易出现胃肠道反应,如腹痛、腹泻、腹胀及消化不良等症状,不过可以选择进口的阿奇霉素(希舒美),与食物同服都没问题,从而减少对胃的 *** 。
2.有在同时服用其他药的,注意仔细查看说明书和咨询医生,避免相互作用,如比较常见的复方甘草片、辛伐他汀、氨茶碱等。
人们在生活当中经常是需要吃消炎药的,特别是当身体出现一些炎症之后,消炎药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市场上的消炎药种类有很多,头孢和阿奇霉素就是其中的两种。头孢和阿奇霉素都是生活当中比较常见的消炎药,但是两者之间也是有不同的。
头孢和阿奇霉素两者有哪些区别?
头孢主要是作用在人体细菌细胞壁上的,服用了头孢之后会让细胞壁破损,这样就可以让细菌直接死亡了,是属于一种杀菌的药物。但是人们平时所吃的阿奇霉素却是一种环内酯类抗菌素,这种抗菌素主要是作用在人体细菌细胞膜和细胞质里面的核糖体的,两者作用的地方不一样,并且阿奇霉素也可以有效的阻止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也就是让细胞直接停止,是属于一种抑菌的药物。
阿奇霉素相比较于头孢来说,作用要稍微弱一点。但是对于一些支原体以及衣原体的感染来说,也是具有非常大的作用的,因为支原体、衣原体这种微生物是属于非典型的致病菌,是没有细胞壁的,头孢类的药物在这里面没有作用,所以阿奇霉素在这里面的作用就可以发挥出来了。
在医院里面如果需要服用消炎药,医生都会根据自己的一些情况来选择不同的药物。大家如果是要自己在药店里面购买的话也可以听从药剂师的意见,不过自己了解之后自然会更好。如果有一些炎症,那么就需要吃消炎药,这样才可以将体内的一些细菌杀死,才可以让自己不患一些炎症,疾病也可以慢慢的好起来。
同时在平时也需要注意个人的一些习惯,这样才可以快的恢复。有吸烟喝酒的情况就尽量避免,吸烟和喝酒对身体的伤害都是非常大的。同时也要保证良好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尽量不要熬夜,熬夜对身体的伤害非常大,而且还会让身体的抵抗能力下降,所以要想让自己的身体更快的好起来,就不要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可以多吃一些新鲜健康的水果和蔬菜,这些食物的营养价值都非常丰富,吃了之后不仅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力,而且还可以让身体补充这些营养元素。尽量少吃垃圾食品,垃圾食品吃了不仅容易上火,而且还对身体不好。
阿奇霉素,可以覆盖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病原菌,每天一次给药使用方便,用药前不需要做皮试,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在组织中的浓度高,药效的维持时间长。因此,阿奇霉素在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中,特别在儿科使用非常广泛。以下6个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明明白白用药,我对阿奇霉素常见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解答。
一、阿奇霉素到底是餐前还是餐后服用呀?
理论上,一个药物到底应该在餐前还是餐后服用主要从两方面来考虑,如果是对胃肠道存在 *** 的药物,餐后服用会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但是,如果食物会对药物的吸收产生影响,那么就应该空腹服用(餐前至少0.5-1小时,餐后至少2小时)。阿奇霉素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的副作用。那是不是应该选择餐后服用呢?对于进口品种的阿奇霉素片剂或者干混悬剂,也就是希舒美来说,由于食物并不会对进口药物的吸收产生影响,是可以选择餐后服用的。由于剂型和制剂的工艺不同,国产的阿奇霉素制剂说明书中大多要求餐前1小时或者餐后两小时,也就是空腹服用。
因此建议服药前应详细的阅读说明书中关于给药时间的说明。如果服用阿奇霉素胃肠道反应比较明显,我们还是尽量选择进口品种的阿奇霉素片剂或者是干混悬剂,饭后服用。
二、为什么阿奇霉素需要“吃三天停四天”,不停会不会效果更好呢?
在总的剂量相同的前提下,阿奇霉素有两种给药 *** 。一个是3日疗法,另一个是5日疗法。3日疗法就是连续三日给药,每天给药一次,对于儿童而言,每天剂量为10mg/公斤。5日疗法就是连续5天给药,每天给药一次,对于儿童而言,第1天剂量为10mg/公斤,第2天到第5天每天剂量为5mg/公斤。阿奇霉素治疗儿童的任何感染时,建议一个疗程的总剂量更高不要超过1500毫克。一般情况下儿童的总剂量为30mg/公斤。
无论是3日疗法还是5日疗法,在下一个疗程开始前都需要停药4天。这种独特的用法是与阿奇霉素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有关系的。阿奇霉素在组织中的浓度较高,在体内停留的时间(半衰期)较长,药物从体内的消除比较慢。同时,阿奇霉素具有抗生素后效应(药物从血中消除后还有一段时间保持对致病菌抑 *** 用)。所以,当血中药物浓度降至最小抑菌浓度以下,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抑制。简而言之,用药3—5天后,阿奇霉素在体内组织中可以保持一个有效的抑菌浓度,并可以持续4天以上,也就是说,虽然看似停了4天的药物,但是体内仍然有足够抑制细菌的药量。
当然对于重症的感染,比如重症支原体肺炎也是可以连续使用5~7天的。而对于轻症的感染连续使用不仅不会有助于更早的康复,而且还会因为体内药物的蓄积升高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若医生评估觉得有必要使用第2个疗程,那么停药4天之后再开始服用。
三、阿奇霉素安不安全?副作用大吗?
说起药物的安全性,最常想到的是药品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很多人看到说明书不良反应这一栏后,会想:为什么这个药物的副作用这么大?能引起这么多、这么大的副作用,这个药该不该用呢?有这种疑问的,是因为大多数人会认为药品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所说明的,就是吃了这种药物就会引起这些有害的反应。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首先不良反应是有一定的发生率的,并不是用了这种药100%会发生不良反应。其次,在不良反应的收集过程中,并不会主动筛查患者服药后报道和发现的不良反应与药物之间是否存在明显的关联性。所以我们在阅读说明书的时候,也不要被各种大篇幅的不良反应所吓到了。
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看待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不良反应的数据呢?为了衡量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普遍性,一般药品说明书中会对各种不良反应进行细致的分类。非常常见是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大于10%,一般此类的不良反应在治疗中的发生率是非常高的,与药物的相关性往往也比较强。常见是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1%~10%之间。偶见是指不良反应发生率在0.1%~1%之间。罕见是指不良反应发生率在0.01%~0.1%之间。非常罕见是指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0.01%,主要包括某些个案报道,此类不良反应与药物的相关性往往非常弱,发生率也是非常的低的。
阿奇霉素整体安全性、耐受性是比较好的。常见的不良反应大多与胃肠道系统有关。如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通常在停药之后可以自行缓解,无需采取其他的处理措施。说明书中列出的其他的不良反应还包括肝功能异常、胸痛、心律失常、头痛、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等等,我们要理性的看待这些数据。不是说不良反应记录的越多,就说明这个药物不安全,而是要看发生率以及有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不要把说明书中记载的罕见和非常罕见级别的不良反应的影响扩大化,当然也不要对任何记载的不良反应掉以轻心。毕竟纵使阿奇霉素的安全性已有口皆碑,但在不合理使用以及长期使用的情况下。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还是会相应增高的。
四、阿奇霉素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在2015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指出<6个月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儿童,使用阿奇霉素的疗效和安全性尚未确立,应慎用。但对于新生儿的百日咳,大环内酯类是一线的治疗药物。属于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的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均能显著的增加小宝宝患新生儿肥厚型幽门狭窄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百日咳可能导致众多种并发症,所以阿奇霉素还是可以使用的,这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不良反应的监测。建议如果6周以内的小宝宝,在使用阿奇霉素时出现哺乳期呕吐的情况,应该及时就医。
2013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曾经发出警告称阿奇霉素存在潜在的致死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但这个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罕见的,并呈剂量相关性。这提示我们不应该长时间或者超剂量的使用阿奇霉素,并建议处在电解质紊乱尚未纠正以及存在某些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中,应该避免使用。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如需长期使用应定期观察心电图的变化,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五、阿奇霉素可以提高免疫力,这是真的吗?
目前的研究的确显示了阿奇霉素,除了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外,还有抗炎和免疫调节效应,但是这只是证明阿奇霉素具有免疫调节相关的抗微生物效应,但并没有研究证明阿奇霉素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另一方面,阿奇霉素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时,不需要用到发挥抗菌作用所需的剂量,只需要低剂量,且需要连续使用2~3个月才能见到明显的临床疗效。低剂量长期使用也存在长期用药导致耐药和菌群失调的风险。所以针对特殊的情况,需要医生权衡利弊,评估是否必须后才能这样使用。我们应当通过健康饮食、规律作息、适当运动、调整心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接种疫苗,来提高免疫力,而不是寄希望于某种药物来增强一个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的免疫力。
六、孕期、哺乳期服用阿奇霉素是否会对宝宝造成影响呢?
对于孕期的准妈妈来说,阿奇霉素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在动物体内进行的生殖毒性研究显示,即使母体动物使用中毒剂量的阿奇霉素,也并没有证据表明会对胎儿造成损害,但出于伦理学考虑,并没有在孕妇人群中高质量的临床试验研究,因此建议严格把握用药指征,只有在明确需要使用阿奇霉素的情况下,才能在孕期给药。
对于哺乳期的妈妈,我们通常选用相对婴儿剂量也就是RIID评估用药风险。一般认为RID小于10%的药物是安全的,RID就是给婴儿治疗需要的药物剂量/母乳中的药物剂量X100%。阿奇霉素的RID是5.9%,可见转运至乳汁的量是极低的。一项研究显示哺乳期的妈妈口服阿奇霉素期间,乳汁中阿奇霉素更高浓度仅相当于婴儿治疗剂量的2%~4%。这个暴露量不太可能引起婴儿相关的不良反应。但仍建议,哺乳期的妈妈谨慎的使用阿奇霉素。用药后监测宝宝是否有呕吐、腹泻、肠道菌群失调和皮疹。一旦宝宝出现相关的不良反应,应及时暂停哺乳。同时,因为使用阿奇霉素后,妈妈乳汁中的味道可能会发生改变,宝宝可能表现为食欲减退,这个在停药之后是可以恢复的。
#银龄时代#请关注我,并请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最近的研究有·牙周炎患者使用阿奇霉素,菌斑黏附真的可以减轻吗牙周炎患者使用阿奇霉素
菌斑黏附或可减轻
日本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阿奇霉素可以通过抑制菌毛的产生和血凝素的活性,减少牙龈卟啉单胞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因此,阿奇霉素可以作为牙周病的生物膜治疗。该论文2019年1月28日在线发表于《牙周病学杂志》(J Periodontol)。
(图片来自 *** )
牙龈卟啉单胞菌是牙周病的主要致病菌,在牙周病患者中检出率很高。牙龈卟啉单胞菌可以产生菌毛和血凝素,在细菌黏附牙周组织和形成生物膜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阿奇霉素亚更低抑菌浓度对牙龈卟啉单胞菌黏附的影响,重点研究阿奇霉素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表达和血凝素活性的抑 *** 用。研究者将牙龈卟啉单胞菌ATCC 33277与亚更低抑菌浓度阿奇霉素在37℃温和摇动18小时后,用磷酸盐缓冲液(PBS)冲洗两次,用12%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进行蛋白质分析。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进行黏附试验和血凝素活性试验。
SDS-PAGE 结果表明,阿奇霉素对41 kDa菌毛蛋白表达和血凝素活性均有抑 *** 用。在0.4 μg/ml、0.2 μg/ml 和0.1 μg/ml 的阿奇霉素中,41 kDa菌毛蛋白和长毛蛋白的表达均消失。与不含抗生素的黏附水平相比,含有阿奇霉素可减少牙龈卟啉单胞菌对人牙龈上皮细胞的黏附。 (杨帆编译)
?原文:Inhibitory effects of azithromycin on the adherence ability of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传统种植与即刻种植术后
牙槽骨水平相差甚微
美国与阿联酋一项联合研究,传统种植方式植入种植体与进行引导骨再生(GBR)的即刻种植(IIP)之间、进行骨移植的IIP与未进行骨移植的IIP 之间的牙槽骨水平(CBL)的差异极小。然而,与单独植骨的IIP相比,植骨并使用骨膜的IIP 可以更好地保存CBL,但研究之间存在中度异质性。该论文于2019年1月14日在线发表于《牙周病学杂志》(J Periodontol)。
(图片来自 *** )
种植体即刻种植到新鲜拔牙窝是一种不错的治疗选择。如果种植成功,将会缩短整体治疗时间,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在本系统评价中,研究者评估了受试者在进行IIP 时进行GBR,并且在至少12个月的功能负荷后牙槽骨水平变化的影响。根据纳入标准,研究者对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PubMed,Medline 和考柯兰(Cochrane)协作图书馆数据进行了独立搜索,以及对IIP 相关的评论和临床试验参考书目的手工检索。该研究主要围绕IIP术后CBL的变化,进一步提取了数据进行三项荟萃分析:①IIP时进行GBR与IIP时未进行GBR相比;②IIP时单独植骨与IIP时植骨并使用骨膜相比;③IIP时进行GBR 与传统的种植方式相比。研究者采用数据提取和 *** 学质量评估表。
结果为,电子检索确定了714项潜在研究,手工检索确定了55项研究。在三项荟萃分析中确定了CBL变化。结果显示,IIP时进行GBR 的种植体,CBL 变化的平均差异为0.179±0.174 mm,优于没有进行GBR的IIP。然而,与仅植骨的IIP相比,植骨同时使用骨膜的IIP(CBL变化为0.532±0.572 mm)显示出更好的结果。IIP时进行GBR 的CBL 变化为-0.001±0.049 mm,与传种种植方式CBL变化相差极小。(米思颖编译)
?原文:Effect of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on immediately placed implants: Meta- *** yses with at least 12 months follow upafter functional loading.
种植患者
植体材料密度影响放疗剂量
土耳其一项研究表明,对于头颈部放疗患者,在所研究的牙科种植体材料中,氧化锆种植体的放射剂量增加最多,而聚醚醚酮(PEEK)种植体的放射剂量增加最少。该研究表明,Eclipse TPS PBC 算法无法准确估计出种植体材料的反向散射辐射。该论文于2019年2月1日在线发表于《口腔颌面放射学》(Dentomaxillofac Radiol)杂志。
(图片来自 *** )
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不同物理密度的种植体材料对头部和颈部癌症放射治疗计划剂量分布的影响。研究选取钛(Ti)、钛合金(Ti-6Al-4V)、氧化锆(Y-TZP)、氧化锆(ZrO2)、氧化铝(Al2O3)和聚醚醚酮(PEEK)以测定牙科种植体材料对剂量的影响分配。研究者使用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TPS)和蒙特卡罗(MC)模拟技术的铅笔束卷积(PBC)算法研究种植体效应,并通过BEAMnrc MC代码系统模拟Varian 2300 C / D直线加速器的6 MV光子束。
结果为,在6.4MeV初始电子能量条件下,确定了MC模拟与水影测量之间百分比深度剂量(PDD)曲线的合理一致性,同时模拟线性加速器PDD曲线计算水影之间的一致性,兼容范围在1%内。MC模拟计算的种植体前增加的剂量范围在0.4%~20.2%内。研究者通过MC 和PBC 计算发现,种植体材料前剂量增加的差异取决于种植体的物理密度,且范围在0.1%~17.2%。(米思颖编译)
?原文:Investigating the effectof dental implant 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densities on radiotherapy dose distribution using Monte-Carlo simulation and pencil beam convolution algorithm.
睡眠磨牙症者
CES可缓解下颌肌肉症状
丹麦和瑞典的一项联合研究显示,高强度应急电 *** (CES)在睡眠期间表现出对咀嚼肌肌电图(EMG)活性的抑 *** 用,并且与下颌肌肉症状(不愉快/疲倦/疼痛)的减少显著相关,但与疼痛反应无关。这些发现挑战了“睡眠磨牙症除了与疼痛直接相关以外,似乎与更多非特异性肌肉症状有关”的传统观念。该论文于2019年2月1日在线发表于《牙科学杂志》(J Dent)。
(图片来自 *** )
睡眠磨牙症(SB)以睡眠期间重复的颌肌活动为特征,通常被认为是颞下颌关节紊乱(TMD)、颌面疼痛和头痛的原因。该研究旨在通过调节EMG活性水平来挑战睡眠期间颌肌肌电图活动与下颌肌肉症状(包括疼痛)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使用便携式单通道EMG装置的应急电 *** ,应用不同的 *** 强度以抑制下颌肌肉活动,在两周内使用便携式EMG设备,对60例可能的睡眠磨牙症者进行筛查和确认,并随机分配到3组( 高/低/安慰剂CES)中。在基线水平和CES干预2周后,要求受试者在0~10数字评定量表(NRS)上评估疼痛强度,以及下颌肌肉的不适、疲劳、紧张、酸痛和僵硬程度。
结果为,仅在高CES组中,每小时发生EMG事件数量显著减少(P=0.024)。虽然疼痛的NRS评分没有改变,但与基线水平相比,高CES 组的NRS评分为不适(P=0.037),紧张(P<0.001)和疼痛(P=0.004)的人数,以及低CES组的疲倦(P=0.002)和疼痛(P=0.006)的人数显著降低。(米思颖编译)
?原文:Revisit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obable sleep bruxi *** and clinical muscle symptoms.
修复治疗后
金属修复体或增强菌群定植
荷兰的一项研究显示,金属基牙修复体可能会加强菌群的定植,而邻近的牙周袋内可能蕴藏着更多样的微生物群落。该论文2019年2月8日在线发表于《牙周病学研究杂志》(J Periodontal Res)。
(图片来自 *** )
金属基牙修复体具有龈下轮廓,可增强菌斑积聚和细菌定植。本研究旨在探讨金属基牙修复体对牙龈下微生物组分的影响。选取研究对象口内的1个金属基牙修复位点和1个对侧牙未修复位点,要求X 线片牙槽骨吸收≤2 mm,沟面/龈下修复轮廓,牙周袋深度≤4 mm,且未进行根管治疗。用无菌纸点采集牙龈下标本,16S rRNA 基因扩增测序获得微生物图谱。用阿肯色州石材对修复体进行取样,并使用能量色散X 射线光谱法测定金属成分。
结果为,研究共包括来自11例研究对象的22个牙齿位点,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在14.9±7.1岁。修复位点与未修复位点的临床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在修复位点以厚壁菌类为主(32% VS20%,P=0.016),未修复位点以放线杆菌为主(33% VS18%,P=0.016)。总体上,修复位点的细菌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未修复位点的细菌物种丰富度(117±32 和96±20 OTUS,P=0.013)。且没有发现金属成分与细菌分布之间的联系。(杨帆编译)
?原文: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ifferences in the subgingival microbiome of the restored and unrestored teeth.
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第243期02版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