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鞑靼人读音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32 0
明朝时期的蒙古—鞑靼简史

大明洪武元年,元至正二十八年,元顺帝妥欢贴睦尔放弃大都向北遁逃,两年后死于应昌(内蒙古克什克腾)。其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后退回漠北,仍用蒙古大元国号,史称北元。 此时,黄金家族仍被奉为正统,但已形同傀儡,数位大汗在内争中被杀。鬼力赤篡夺汗位被杀后,阿鲁台自任太师,专擅朝政,与西部的瓦剌争战不已。

脱欢统一瓦剌各部后,向东征服鞑靼,杀阿鲁台,立孛尔只斤氏的脱脱不花为汗,自任太师。其子也先继位后,几灭黄金家族,自立为汗,不久被杀。


趁瓦剌势衰之时,鞑靼各部摆脱控制,但随即陷入混战乱局。1480年,达延汗击败瓦剌,统一鞑靼各部,分六万户,自掌察哈尔、喀尔喀、乌梁海左翼三万户,以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右翼三万户封与其子巴尔斯博罗特,号赛音阿拉克济农。 达延汗死后,土默特部的俺答汗控制了右翼三万户,称司徒汗,与达延汗的继承者分庭抗礼,迫使大汗汗庭东迁义州(辽宁义县)。俺答汗接受明朝册封为顺义王,恢复与明的封贡关系。他还远征瓦剌及甘青地区,将 *** 佛教传入蒙古。 鞑靼大汗东迁后,在土蛮汗时代曾一度强盛。

明末,最后一任由蒙古人出任的蒙古大汗——林丹汗在抗击后金(清朝的前身)失利后西逃,鞑靼灭亡,蒙古各部陆续被满清王朝征服。

?

历史上真实的鞑靼



鞑靼诸部

“鞑靼”之名最早见于公元732年突厥文《阙特勤碑》,突厥人把位于其东方的蒙古语族室韦诸部称为“三十姓鞑靼”。

隋唐时室韦诸部分布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及其附近地区,主要从事渔猎业。南部的室韦人由于受靺鞨等邻族的影响,也兼营粗放农业和养猪,其特点是“无羊少马”、“多貂”、“多猪”。

8世纪初,一部分室韦人已西迁。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崩溃后,室韦人大量西迁或南迁,进入今蒙古国境内和我国内蒙古西部各盟草原。迁到大草原上或草原、森林交界地区的室韦人,改变原来以渔猎为主、兼营粗放农业和养猪等生活方式,成为草原游牧部落或半游牧半狩猎部落。这些室韦人在外迁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大量突厥、回鹘及其他突厥语族人作为自己的部落成员,在语言、习俗、生活、种族成分等方面,经历了相当程度的突厥化过程;进入漠南的室韦人除吸收突厥、回鹘人外,还吸收了不少党项、吐谷浑、沙陀、 *** 等作为自己的部落成员;在长期过程中逐渐形成为颇不同于原室韦人的新的室韦系蒙古语族诸部落。此外,一部分原室韦人在数世纪中逐渐西迁到今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广大森林地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新的室韦系蒙古语族森林狩猎部落。以上这些由原室韦人外迁后形成的新的室韦系蒙古语族诸部落,就是唐末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鞑靼诸部。

鞑靼,鞑靼人读音-第1张图片-

鞑靼即新的室韦系蒙古语族诸部落,包括敌烈、乌古、阻卜、梅里急、萌古、斡朗改等部。

一、敌烈,又译敌烈德、迪烈得、迪列子等名,是由八个分部组成的大部落,分布于今中蒙境内的克鲁伦河中、下游和今中蒙边界的贝尔湖及今内蒙古呼伦湖之间,即金代塔塔儿部的前身,主要从事游牧。

二、乌古,又译于厥、羽厥、于厥里、乌古里、妪厥律等名。为人数众多的强大部落集团,分布于今克鲁伦河下游、呼伦湖、今中蒙边界的哈拉哈河以及今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的东岸,今内蒙古的根河、海拉尔河等地。主要从事游牧。

三、阻卜,又译阻■、术不姑等名,为分布于北起今克鲁伦河、今蒙古国土拉河、鄂尔浑河流域,南至今内蒙古阴山一带大草原上的,众多室韦系蒙古语族游牧部落的泛称(见《辽史》萧韩家奴、萧图玉、萧惠等传)。所谓“阻卜诸部”,意为“草原游牧民”、“草原游牧部落”,实为蒙古大草原上室韦系蒙古语族游牧民之自称,转而成为契丹人对蒙古大草原上尚无部落专名的室韦系诸游牧部落之泛称。

四、萌古,即蒙古,辽时为人数不多的半狩猎、半游牧小部落,分布于今俄、蒙境内的鄂嫩河及贝加尔湖东南面,到辽末金初时逐渐强大起来。五、梅里急,又译密儿纪、蔑儿乞惕,分布于今俄、蒙境内色楞格河的下游一带,为强悍好战的半狩猎、半游牧部落。

六、斡朗改又译嗢娘改,即拉施特布于今贝加尔湖地区,为辽时该地区森林狩猎部落的总称。

辽时的鞑靼辽初,神册三年(918),斡朗改诸部向辽廷进献挽车人(拉车奴隶),从此开始归属辽朝。次年,辽太祖征服乌古诸部。天赞三年(924),敌烈诸部主动归附辽朝,从此不断向辽廷进贡。

辽朝为统治乌古、敌烈,在乌古部和敌烈部各置节度使或详稳(大部分由契丹人充任),又于其上置乌古敌烈都详稳(由契丹人担任)以统辖之。咸雍四年(1068),设置乌古敌烈都统军司为统辖两部的更高机构,其更高长官为统军使(有时仍称都详稳),由契丹人担任。

辽初,阿保机征服了分散于大漠南北的阻卜诸部后,尚未建立牢固的统治。保宁三年(971)起,辽廷委派耶律速撒为阻卜九部都详稳,在漠北招抚诸部,他在任的二十年间对阻卜诸部实施了颇为有效的统治。速撒死后,一些阻卜部落叛辽。统和十二年(994),辽廷派皇太妃(承天太后之姊)统率军队进屯克鲁伦河,并委派萧挞凛为阻卜都详稳协助太妃掌管军事,讨伐阻卜诸部中不服从辽朝统治的部落,加强对阻卜诸部的统治。萧挞凛奏请辽廷在漠北腹地建立三座城以镇抚阻卜诸部。统和二十二年(1004),建成了镇州、防州、维州三城(皆在今蒙古乌兰巴托西、西南)。此后,辽设置了西北路招讨司驻镇州(今蒙古土拉河支流喀鲁哈河南面),更高长官为招讨使。西北路招讨司是辽西北边疆地区的更高军政机构,负责镇守西北边疆地区,管辖阻卜等部落。统和二十九年(1011),西北路招讨使萧图玉奏称:“阻卜今已服化,宜各分部,治以节度使。”辽廷同意他的建议,从此向阻卜各部委派节度使进行管辖,阻卜各部酋长也多由招讨使推荐给辽廷正式任命为节度使。

僻处今鄂嫩河及贝加尔湖东南面的萌古部,在辽大康十年(1084)向辽廷遣使进贡,其酋长接受了辽廷封授的部族官称号令稳、详稳,成为辽的属部,例如,成吉思汗的五世族祖察剌孩被辽廷封为令稳,四世族祖必勒格被辽廷封为详稳。

斡朗改,这些活动在今贝加尔湖地区的森林狩猎部落,虽从辽初即已归属辽朝,成为辽的属部,但这些森林部落由于居于僻远地区,并不经常向辽廷遣使进贡,《辽史》仅载三次。

受辽朝统辖的乌古、敌烈、阻卜等属部每年必须缴纳大量贡赋。例如,阻卜诸部岁贡马2万匹。除每岁常贡外,属部还须服兵役,自备武器马匹,接受征调,随从出征。

此外,阻卜等属部必须负担各种徭役。圣宗统和年间,在漠北辽军屯驻区,“西北诸部,每当农时,一夫为侦候,一夫治公田,二夫给糺官之役,大率四丁无一室处”。

由于辽西北边疆地区都详稳、统军使、招讨使等高级官员以及各部节度使,对待阻卜等属部骄横暴虐、征敛无度,阻卜、敌烈、乌古等部在辽代各个时期不断掀起反抗斗争。


应历十四年(964)十二月,乌古部起义,辽详稳僧隐与起义军交战,败死。次年正月,辽廷派枢密使雅里斯等统率军队镇压,经过一年半交战,未能摧毁起义军。后辽廷增派萧幹等征讨乌古部起义,又经过半年,萧幹等人到应历十七年正月才讨平乌古后返回。

开泰二年(1013)正月,阻卜诸部起义,围攻西北路招讨使萧图玉于镇州(可敦城)。三月,辽北院枢密使耶律化哥率军来援,萧图玉又遣人诱降诸部,才将这次起义平定。

开泰三年九月,敌烈八部起义,邻近诸部皆响应,攻占巨母古城(今内蒙古满洲里东南)。这次起义延续了半年多,次年四月,才被北院枢密使耶律世良讨平。

太平六年(1026),西北路招讨使萧惠统率军队出征甘州(今甘肃张掖)回鹘,征兵诸部,“阻卜酋长直剌后期,立斩以徇”,于是阻卜诸部起义,攻杀辽都监涅鲁古、国舅帐太保曷不吕等人。这次起义延续了数年,辽军征讨累年,未能成功。后来改用招抚的办法,阻卜诸部才逐渐归顺辽廷。

从辽兴宗时起,分散的阻卜诸部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辽廷为招抚阻卜诸部,封阻卜诸部联盟长屯秃古斯为大王;其弟撒葛里为太尉。重熙十四年(1045),屯秃古斯曾率领阻卜诸部酋长至辽廷朝觐。重熙二十二年(1053),屯秃古斯又率领阻卜诸部酋长进贡马匹、骆驼。

辽道宗时,磨古斯担任阻卜诸部联盟长。大安八年(1092),由于西北路招讨使耶律何鲁扫古误击磨古斯部,磨古斯杀死辽金吾(武官)吐古斯叛辽。何鲁扫古战败,他所统率的二室韦、六院部、宫分等军及特满群牧均陷没。辽廷改任耶律挞不也为西北路招讨使,征讨磨古斯。磨古斯假投降,诱杀挞不也。大安十年(1094),辽知北院枢密使事耶律斡特剌等统率大军讨伐磨古斯,打败磨古斯所率阻卜四部,斩首千余级。磨古斯尽管战败遇挫,但此后六年间继续坚持抗辽斗争,到寿昌六年(1100)才被斡特剌擒获,押回辽廷处死。磨古斯死后,阻卜、乌古、敌烈等部的起义此起彼伏,不断发生,以迄辽末,成为对辽朝的严重威胁。

金时的鞑靼在辽朝势力衰落时,尤其是辽亡金兴的过程中,形成了若干较强大的鞑靼部落集团,如克烈(又译客列亦惕,即辽时北阻卜诸部)、蔑儿乞惕、斡亦剌惕、汪古、广吉剌(又译弘吉剌、翁吉剌惕)、塔塔儿、蒙古等等。这些部落集团在12世纪金代时,互相掠夺、争战不休,尚未形成统一的力量。他们大部分对金朝保持某种程度的臣属关系,向金朝纳贡,其首领接受金廷的封号。金朝设置西北、西南、东北三路招讨司,管辖各归属部落,收受贡赋,颁发赏赐,并统军征讨叛部。

与辽代相比,金代对漠北地区的统治已大为减弱,由于鞑靼诸部的强大,三路招讨司的治所均设在内地,未能设到漠北,如东北路招讨司治所设在泰州(今吉林洮安东),承安三年(1198),迁治所于泰州长春县(今大安南),西北路招讨司治所在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西北),西南路招讨司治所在丰州(今呼和浩特东),实际上只能较严格地控制接近内地的各部落如塔塔儿、汪古等部。

鞑靼诸部反抗金朝统治、侵扰内地的战争不断发生,形成对金朝愈来愈严重的威胁。金朝除采取派遣军队征伐以及利用若干鞑靼部落之间的矛盾,挑动它们互相仇杀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外,在内地与鞑靼诸部分布地区之间开浚界壕、构筑边墙进行防御。早在金熙宗天眷(1138—1140)年间,就曾在东北路开浚界壕;金世宗(11—1189)时,东北、西北、西南三路全面动工,构成了东北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起,向西南延伸,经今阿巴嘎旗、苏尼特左右旗,以迄今乌兰察布盟四王子旗北部,连绵不断的界壕边墙,这也就是著名的“金长城”。但是13世纪初当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游牧贵族崛起于漠北时,历时数十年、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开凿构筑起来的金界壕、边墙,并未能阻挡住蒙古铁骑的进攻。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率的蒙古大军轻而易举地越过边墙南下,驰骋在华北平原上,开始严重地威胁到金朝的存在。

被统治400多年,为何苏联解体后,鞑靼斯坦能与俄罗斯平起平坐

提到国土面积更大的国家,基本上所有人都能想到中国北部的俄罗斯,但是可能大多数人都不了解俄罗斯内部地区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就像鞑靼斯坦共和国一样,虽然这一国家明确以俄罗斯政权为更高政治机构,但该国领导人居然也以“总统”自居,似乎俄罗斯有两个“总统”。

要知道,鞑靼斯坦这片土地,早在400多年前就已经被俄罗斯人拿下了,一直向俄罗斯人俯首称臣。可是在苏联解体后,这一国家和民族搞起了分裂主义,想要借助苏联内部的混乱趁机独立。

那又是为何,一贯对分裂者下重手的俄罗斯人没有进攻鞑靼斯坦,反而让该国领导人与俄罗斯总统“平起平坐”,让其在俄罗斯联邦范围内以“总统”自居?

早在1552年的时候,俄罗斯人就攻破了喀山汗国,至于属于该国的鞑靼斯坦也一并被沙俄吞并。为了强化对这一地区的统治,也为了让这里能够对自己产生归属感,无论是沙俄也好,还是后来的苏联也罢,都在鞑靼斯坦内推行了分化和同化政策,利用人口迁徙和文化渗透慢慢蚕食鞑靼斯坦人脱离统治的决心。

但是没想到,几百年的努力还是没能彻底同化鞑靼斯坦人。在苏联已经撑不下去的时候,鞑靼斯坦人提出了“独立”的要求。与此同时,该国 *** 还直接更改了国名,宣布与苏联、与俄罗斯划清界限。

除了国防之外,鞑靼斯坦共和国将所有的权力收回,也就是不再听从俄罗斯人的命令。而在苏联彻底分崩离析后,鞑靼斯坦共和国的独立呼声更是空前高涨,大部分的民众在高喊“独立”。随后该国还举行了一次全民独立公投,超过60%的居民支持独立建国。

按理来说,这种明确的分裂主义行动,是俄罗斯人最为痛恨的。按照俄罗斯人的行事风格,绝对会出动兵力踏平鞑靼斯坦共和国的,但事实上,俄罗斯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相对和平解决了鞑靼斯坦的问题。

主要是当时的车臣人吸引了俄罗斯人的主要注意力,该国搞出来的分裂主义也是更为高涨。正所谓枪打出头鸟,刚刚经历了解体重组的俄罗斯没有足够的实力同时平复所有的分裂主义,只能针对性处理车臣问题,同时对其他的搞分裂的地区进行安抚和“招安”。

在叶利钦的命令下,俄罗斯军队火速赶往车臣,与当地的分裂主义大打出手,而突然爆发的车臣战争也让鞑靼斯坦看到了“分裂的下场”,再考虑到自己的军事实力甚至还不如车臣,鞑靼斯坦人最终接受了俄罗斯人的“招安”。

同时与俄罗斯签订了双边分权条约,和平的完成了权力划分。至此,鞑靼斯坦留在俄罗斯内,而该国也获得了相对较多的权力,甚至一度超过了俄罗斯宪法赋予的“自治权力”,也因此,获得了特殊地位的鞑靼斯坦领导人也继续沿用了 *** 时期的“总统称号”,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年的时候,鞑靼斯坦共和国已被要求在2022年6月前更改对其领导人的称呼,但此举却遭到了鞑靼斯坦共和国的强烈反对。

西方国家为何总认为俄罗斯是混有蒙古血统的“白色鞑靼”

多年来俄罗斯就像是一个行走在国际舞台上的孤独巨人:在东方国家眼中俄罗斯的民族属性似乎应该属于西方式,然而长期以来俄罗斯却被排挤在西方主流体系之外。俄罗斯不仅没被西方国家所接纳,而且还被各种歧视、打压与制裁。俄罗斯的国徽上绘制的是一只双头鹰,寓示着俄罗斯地跨东西方两大洲的地理格局。实际上正是这种地跨东西的独特地缘区位塑造了俄罗斯人独特的民族精神。

俄罗斯四分之三左右的国土位于亚洲,欧洲部分只占俄罗斯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么看来俄罗斯似乎应该是一个亚洲国家。可俄罗斯四分之三的人口都生活在欧洲部分的领土上,经济中心和主要的工业基地也位于欧洲,首都莫斯科以及圣彼得堡等主要大城市也普遍集中分布在欧洲。俄罗斯的历史起源于东欧平原上的莫斯科大公国。俄罗斯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自西向东的扩张史。

俄罗斯的主体民族俄罗斯族属于斯拉夫语族的民族,同东欧的乌克兰、波兰、捷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等国存在普遍的亲缘关系。在漫长的历史传承过程中俄罗斯皈依了东正教(基督教分支之一),俄罗斯因此被纳入到基督教文明圈。由此可见俄罗斯的种族、宗教、历史、文化中东方基因都是极其微小的,因此你很难说四分之三左右国土位于亚洲的俄罗斯是一个东方国家。

可你也很难说俄罗斯就是一个纯粹的西方国家。古代欧洲的文明源头是地中海区域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从乌拉尔山脉西麓一直延伸到多瑙河的东欧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匈奴人、保加尔人、蒙古人等游牧民族入侵欧洲的天然地缘通道。在相当漫长的古代历史上俄罗斯所在的东欧平原与西欧地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明特质,所以这一地区长期被排斥在欧洲主流文明体系之外。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都喜欢编排一些关于俄罗斯的段子说:“剥开一个俄罗斯人的皮就能发现里面是一个蒙古人的灵魂”。历史上俄罗斯曾被蒙古人建立的钦察汗国统治长达两百多年。俄罗斯在这两百余年间同西欧各国发生的大航海运动、文艺复兴等失之交臂。自认为文明层次更为先进的西欧各国视俄罗斯为蒙古化的蛮夷之邦。迄今为止仍有不少西方人从骨子里就认为俄罗斯是野蛮落后的“白色鞑靼”。

可在欧洲人眼中被视为“白色鞑靼”的俄罗斯人在东方民族眼中却是典型的西方人。俄罗斯人在人种上属于白色人种,俄语属于斯拉夫语族的语言,俄罗斯人所信奉的东正教是基督教的分支之一;相比之下蒙古人属于黄色人种,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蒙古人主要信奉的是藏传佛教。这样看来俄罗斯人和蒙古人并不像嘛,那么西方人为什么要说俄罗斯是“白色鞑靼”呢?

俄罗斯人所属的斯拉夫族系在罗马帝国时代与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并称三大蛮族。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涌入到原西罗马帝国的土地上并与当地的拉丁文明逐渐融合。如今西欧国家在人种和文化上主要是由日耳曼人融合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形成的。俄罗斯却是一个典型的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国家。由此可见俄罗斯在种族和文化上从一开始就与西欧国家是截然不同的。

9世纪上半叶北欧维京人中一支向东发展的分支开始出现在今天的俄罗斯境内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他们在芬兰语中被称之为罗斯人,而当时的东斯拉夫人一般称他们为瓦良格人。当时东斯拉夫各部落之间常年混战:其中一些部落为壮大自己的实力就邀请罗斯人前来助战。事实证明这种引外敌助内战的行为纯属引狼入室。一开始罗斯人是东斯拉夫人请来助战的雇佣军,然而实力壮大之后的罗斯人就趁机赖下不走了。

罗斯人推选出留里克、西涅乌斯、特鲁渥三兄弟带领族人们分别前往诺夫哥罗德、白湖和伊兹博尔斯克建立国家。不久之后西涅乌斯和特鲁渥相继去世,从此大权独揽的留里克开创了统治俄罗斯700多年的留里克王朝。留里克死后他的亲信奥列格于公元882年率兵南下攻克了基辅,杀死了统治那里的王公阿斯科尔德和基尔后迁都于此。从此由罗斯人统治、以东斯拉夫人为主体民族的基辅罗斯国家正式诞生。

这个基辅罗斯大公国正是如今的俄罗斯人、白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的共同祖先。基辅罗斯并不是像古代中国一样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而是由一大群封建领主王公组成的松散联盟。公元1235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命各支宗室以长子统率出兵远征欧洲。西征的蒙古大军犹如旋风一般席卷了也烈赞、科罗木纳、弗拉基米尔、诺夫哥罗德等罗斯公国。1240年冬蒙古大军开始围攻基辅罗斯的都城基辅城。

1242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术赤的嫡次子拔都建立了东起也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西到斡罗思,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北到北极圈附近的辽阔广大的钦察汗国(因汗王宫帐为金色,又名金帐汗国)。当基辅罗斯绝大部分领土都被西征的蒙古人占领吞并之后只有位于西部的加利西亚一沃伦公国和波洛茨克公国在波兰、立陶宛等国支持下保持着独立。

正是这个加利西亚一沃伦公国最终演变成为日后的乌克兰,而波洛茨克公国则逐渐演变成为后来的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这三个民族由此开始形成分野。从1240年到1480年俄罗斯被蒙古人统治长达240年之久。蒙古人统治时期对俄罗斯人疯狂掠夺,同时也正是蒙古的统治使俄罗斯与西方的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失之交臂。这导致了俄罗斯在近代史上落后于西方列强的局面。

另一方面也正是蒙古人塑造了统一的俄罗斯民族。蒙古入侵之前俄罗斯是由一个个彼此独立的小公国组成的。在被蒙古人征服的罗斯公国中就出现了一个莫斯科大公国。莫斯科大公国通过为蒙古可汗征收贡赋和征讨不听号令的公国而取悦于蒙古金帐汗廷。蒙古统治者授予莫斯科大公“弗拉基米尔”的头衔并命其征伐不听号令的王公。莫斯科大公国趁机利用蒙古人的威势削平群雄,从而得以逐渐完成了罗斯诸公国的统一。

1378年夏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率领罗斯诸公国在沃扎河和金帐汗国大打出手。战后莫斯科大公国从蒙古人的统治下赢得了独立,然而在1383年金帐汗国的脱脱迷失再次入侵莫斯科。到了1480年日渐强大起来的莫斯科大公国终于彻底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莫斯科大公国在摆脱蒙古人的统治后逐渐征服其他罗斯公国逐渐形成了如今统一的俄罗斯民族。

由此可见莫斯科大公国正是通过向蒙古称臣才得以在蒙古人的羽翼下发展壮大进而统一俄罗斯的。蒙古人在政治上促成了完整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的诞生;在经济上带去了东方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在文化上俄罗斯语言中有大量借用了蒙古语词汇。俄罗斯历史上出现过有蒙古血统的大公92人、大王50人、公侯13人,此外还有至少三百个贵族的世袭姓氏来自蒙古。

在沙皇家族之中有两个皇帝是明确肯定是带有蒙古血统的,而带有蒙古血统的皇后有六人。另外拥有蒙古血统的俄罗斯名将有六人、科学家四人、文学家三人。这其中就包括库图佐夫、门捷列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著名人物,苏联的缔造者列宁的祖母也是蒙古人。如今俄罗斯的国防部长绍伊古也是一个蒙古人。可以说如果蒙古人从未到过东欧草原,那么就根本不会存在如今现代意义上的俄罗斯民族。

俄罗斯实际上是一个以东斯拉夫人为主体融合北欧维京人、蒙古人的混血民族。俄罗斯在摆脱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后同时开始向东方和西方扩张,然而相比之下俄国在东方的扩张推进速度远比在西方要顺利得多。历史上波兰、瑞典都曾是俄国向西扩张的强劲对手。当时的欧洲之一大国可不是俄罗斯,而是国土面积达到100万平方公里的波兰-立陶宛联邦。

那时的波兰可是拳打俄罗斯、脚踩德意志,号称平独镇露 *** 波。那时的瑞典也是占据着如今的芬兰和波罗的海地区的欧洲一大列强。从1558年起俄国为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就与波兰、瑞典、丹麦等国反复争夺,然而直到1721年大北方战争结束后俄国才实现这一夙愿。俄国用了163年才实现为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这一夙愿,同一时期俄国向东推进的速度可比这快多了。

沙俄在向东方扩张的早期阶段所面临的主要对手是由蒙古金帐汗国分化出来的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国、西伯利亚汗国这几个游牧汗国。然而这几个游牧汗国内部都相当松散:西伯利亚汗国60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看着挺大,可实际上却只有不到20万人口。西伯利亚汗国事实上只有可汗所在的都城过渡到了城邦国家文明阶段,而其他名义上同样归属西伯利亚汗国的地区其实仍处于原始的氏族部落文明阶段。

当地分散居住的渔猎部落在组织力动员力上远远不及俄国,加之俄国从欧洲引入的火绳枪等先进装备进一步放大了双方的差距。1552年沙俄攻占了喀山汗国,4年后又吞并了阿斯特拉罕国,1598年沙皇俄国征服了失必儿汗国。失必儿汗国被征服后俄国人已越过作为亚欧分界线的乌拉尔山进入到西西伯利亚平原。这时的西伯利亚并没形成统一的国家,而是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原始部族。

俄国人用火绳枪征服了这些西伯利亚的原始部族。截至1637年俄国人已推进到鄂霍次克海一带。俄罗斯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一部自西向东扩张的历史,然而这也给俄罗斯造成了一种意想不到的困惑。在俄罗斯向东扩张的过程中由当初的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阿斯特拉汗国、喀山汗国、西伯利亚汗国、克里米亚汗国都相继被俄罗斯征服。俄罗斯领土的形成过程在相当程度上其实是对当初蒙古帝国遗产的继承。

历史上俄罗斯与蒙古的关系就是这样纠结:一方面蒙古人的统治令俄罗斯人的民族自尊受到创伤,另一方面俄罗斯民族正是在蒙古人的羽翼下发展壮大的。同时蒙古人对俄罗斯的统治也使其他欧洲国家普遍视俄罗斯为混有蒙古血统的“白色鞑靼”,由此造成了俄罗斯与西欧国家在文化心理上的隔阂。俄罗斯人有蒙古血统这点是确凿无疑的,但俄罗斯主要所传承的仍是东斯拉夫人的基因和文化。

其实现代世界每个民族的相貌与他们现代的居住地基本没什么关系,而主要是由这个民族的起源地所决定的。尽管每个民族在远古时代的历史没明确的文字记载,但其实每个民族在离开其起源地之前都至少在当地生活了上万年。人类各种族不同的外貌特征就是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在气候环境等综合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从今天的印度、伊朗到东欧、西欧和北欧的印欧人种都有着共同起源或相对接近的起源(原始印欧人)。

大约在距今5000年到6000年前原始印欧人才开始分化出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希腊人、波斯人、印度人等不同的分支族群。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各分支族群在相貌上也出现了一些差异:比如印度人和欧洲人在外貌上就不大一样。但由于各分支族群都有着共同的起源祖先,所以原始印欧人的后代都具有明显的高鼻深目这些共同特征。包括俄罗斯人在内的斯拉夫人其实是更晚才和其它印欧人分化开的。

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都起源于北欧地区。公元1世纪前后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都已大量分布在中东欧地区。大致上斯拉夫人的居住地区比日耳曼人稍微靠东一点。公元5~6世纪的亚欧民族大迁徙对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当时日耳曼人在匈人西迁的挤压下大批涌入罗马帝国境内。日耳曼人与罗马人的融合塑造了今天西欧国家的人口结构。如今英、法、德等西欧国家都带有一定的日耳曼血统。

在日耳曼人西迁的同时斯拉夫人逐渐分化为东斯拉夫、西斯拉夫和南斯拉夫三大分支。东斯拉夫人后来进一步演化出今天的俄罗斯、乌克兰、白罗斯等民族;西斯拉夫人演化出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民族;南斯拉夫人演化出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等民族。东西欧之间的身份认同差异从这时起就已埋下了伏笔:西欧人的祖先多出自日耳曼族系;东欧人的祖先多出自斯拉夫族系。

当然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的祖先都是原始印欧人。时至今日也很难从外貌上将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区分开,但两支族系既然各自分化发展就一定存在自己独特的心理认同。出自斯拉夫族系的俄罗斯在作为日耳曼后裔的西欧国家眼中被视为“非我族类”也就再自然不过了。以东斯拉夫后裔为主体的俄罗斯民族在后来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又进一步融合了北欧维京人、蒙古人的血统。

当然也不能说每个俄罗斯人都有蒙古人的血统。事实上俄罗斯人与蒙古人的混血比例并没西方人渲染的那么高。蒙古统治时期对俄罗斯人的影响更多是在文化上,非要说蒙古人彻底改变了俄罗斯人的基因未免牵强。拔都建立的钦察汗国直接统治的是位于如今俄罗斯南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至于生活在北部森林地带的罗斯民族则采取的是羁縻统治的模式。

罗斯公国在臣服于钦察汗国并定期纳贡的前提下大多被保留了下来,所以蒙古人和罗斯人其实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只有罗斯上层贵族才会与蒙古鞑靼人进行政治联姻,而在民间罗斯人与蒙古人通婚的现象相当罕见,而与罗斯上层贵族联姻的蒙古鞑靼人也已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蒙古人。拔都西征后在俄罗斯境内建立的钦察汗国其实是因为生活着黑海北岸草原上的钦察人而得名的。

钦察汗国的统治者作为拔都的后代是蒙古人,然而钦察汗国的主体人口其实是钦察人(钦察人实际上是属于突厥人种)。钦察汗国所谓的蒙古人大多是蒙古西征后与当地突厥系民族的混血后代。俄罗斯历史上那些所谓有蒙古鞑靼人血统的名人其实很多并不是真正纯粹意义上的蒙古血统,而是俄罗斯族与依附于蒙古人的钦察人混血的后代。钦察人是黄白混血民族,而出自东斯拉夫族系的俄罗斯人本身就是白种民族。

白种的东斯拉夫人与黄白混血的钦察人后代身上自然是白种血统相对更多。很显然蒙古人并没彻底改变俄罗斯人基因,否则今天的俄罗斯人也不会仍以白种人居多了。即使在文化上蒙古人也只是影响而非同化了俄罗斯人。俄语中的确大量借用了蒙古语词汇,然而俄语毕竟是不同于蒙古语的一种语言。同样对罗斯人实行羁縻统治的蒙古人也从未试图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同化俄罗斯人的东正教信仰。

俄罗斯混有蒙古血统不假,俄罗斯在文化上受到蒙古影响也不假,然而俄罗斯依然在种族、语言、宗教等各方面与蒙古是截然不同的民族。即使如此西欧国家仍普遍视俄罗斯为“白色鞑靼”。这种根深蒂固的排斥可谓由来已久。俄罗斯与西欧国家有截然不同的民族特质:尽管俄罗斯和西欧国家都是白色人种,可俄罗斯的斯拉夫族系和西欧的日耳曼族系并非同宗。

尽管俄罗斯和西欧国家都信奉基督教,然而俄罗斯的东正教和西欧的天主教、新教属于不同的教派。俄罗斯不仅是一个东正教国家,而且是东正教国家中的唯一大国。长期以东正教盟主自居的俄罗斯不可避免会介入到东正教与西方教派的争端中。这样一个与西欧各国差异性巨大的国家又曾被蒙古人统治过两百多年。这样西欧各国也就自然而然把自己与俄罗斯的文化心理隔阂归结为蒙古人的统治。

西欧各国看俄罗斯大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侯视秦、楚为西戎、南蛮的感觉。当年的秦国正是在中原诸侯的歧视心态下知耻后勇奋发图强的,而俄罗斯面对西方国家的歧视心态始终有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俄罗斯把西方当成自己学习效仿的对象,另一方面俄罗斯又极力想要摆脱被西方歧视的现状。距今三百多年前俄罗斯的彼得大帝曾一度实行过全方位的西化改革。

那时的俄国人热衷于在服饰、建筑各方面模仿西欧国家,彼得堡的宫廷开始热衷于说法语,以致于我们今天如果去看原版的《战争与和平》就能从中发现许多法语单词。俄罗斯在致力于西化改革同时也在积极进行对外扩张。从公元1547年莫斯科大公国脱离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起蜗居东欧平原一隅之地的城邦小国经过三百余年的扩张形成了领土面积位居全球之一的俄罗斯。

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等一代又一代沙皇为俄罗斯打开了进出波罗的海、黑海的出海口。俄国的西化改革使其与西欧各国的心理认同相对增加,而随着俄国疆域的向西扩张就使其与欧洲中心的地理距离也日益缩短。从彼得大帝那时起俄国就逐渐成为了欧洲均势格局中的五大决定性力量之一(英、法、俄、普、奥)。俄罗斯从一个被排斥在欧洲主流体系之外的边缘化国家转变成为欧洲事务的重要参与者。

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中都能见到俄国的身影。尤其是在拿破仑战争中俄国成为了决定战争胜负走向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俄国已成为深度介入欧洲事务的“欧洲宪兵”。俄国与西欧各国的矛盾恰恰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变得更加尖锐化。西欧国家对俄罗斯那种骨子里的歧视并没消失,而面对日益强大起来的俄国又逐渐萌生了畏惧心理。

从那时起俄国与西欧国家就始终互相警惕:俄国人对从拿破仑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中法、德等西欧国家入侵自己的历史记忆犹新,而西欧国家则始终担心俄国这个庞然大物会开着压路机碾压整个欧洲。由于两边都缺乏安全感,所以两边都不想挨着对方。位于两者中间的乌克兰、波兰等地很自然就会被双方视为战略缓冲区。从历史上来看俄国与西欧国家围绕战略屏障的争夺由来已久。

19世纪俄罗斯曾与普鲁士、奥地利先后三次瓜分波兰,到了二战时期苏联又与德国再次瓜分波兰。乌克兰东部地区长期处于沙俄以及后来的苏联统治下,而乌克兰西部地区则先后处于波兰-立陶宛、奥匈帝国、德国的统治下。正是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造成了俄国与西欧各国的格格不入。因此从拿破仑到希特勒都能轻而易举就几乎挑动起整个欧洲进攻俄国。

俄罗斯的国土形状几乎就是一条狭长的矩形平原地带。这样的地形在军事上是缺乏天然防御屏障的。俄罗斯为避免陷入被欧洲各国群殴的境地就始终执着于在自己和西欧国家之间树立安全屏障,因此几百年来俄国与西欧国家争夺地缘战略空间的博弈就从未停止过。如今的乌克兰危机如果从历史角度来看不过是几百年来俄国与西方国家争夺战略空间的地缘博弈在今天的延续。

鞑靼斯坦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内的具有特殊地位和特权的国家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当今世界上正在 *** 的地区之七十九:北所罗门共和国,今天我们把目光从广阔太平洋的西北部所罗门群岛,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东南亚、东亚和中亚地区,来到欧洲的东欧平原地区,来到世界上更大的国家俄罗斯,来聊聊:当今世界上正在 *** 的地区之八十:鞑靼斯坦共和国(俄罗斯)。

“鞑靼斯坦共和国” ***

俄罗斯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更大的国家,地跨亚洲和欧洲两大洲,国土面积约为1709万平方千米,几乎是我国面积的两倍,比大洋洲、南极洲和欧洲的面积都要大,几乎和南美洲的面积相当。俄罗斯巨大的国土面积,注定了俄罗斯的行政、宗教和民族方面都极为复杂。在行政区划方面,俄罗斯一共由22个自治共和国、46个州、9个边疆区、4个自治区、1个自治州、3个联邦直辖市组成,这其中的“自治共和国”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鞑靼斯坦共和国位置图

在宗教方面,俄罗斯以基督教的东正教为主,其比重约占俄罗斯信教群众的91%,此外还有信奉如天主教、 *** 教、佛教和犹太教等宗教,这些宗教的教徒加起来约占俄罗斯信教群众的9%左右。不过,虽然这些宗教的教徒的总体比例不高,但是在某些区域内则相对集中分布,甚至可能占据比例优势。另外,在民族构成方面,俄罗斯几乎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主要的人种就包括白色人种和黄色人种,民族虽然以俄罗斯族为主,但是另外还有193个少数民族,而且少数民族也呈现在一定区域相对集中分布的情况。

鞑靼斯坦共和国地图

正是由于俄罗斯的行政、宗教和民族,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俄罗斯的很多区域,特别是那些自治共和国都有一些 *** 的倾向,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个位于俄罗斯东欧平原东部地区,伏尔加河流域中部的一个自治共和国“鞑靼斯坦共和国”,鞑靼斯坦共和国的面积不是很大,南北宽度约为290千米,东西长度约为460千米,形态呈现西北至东南走向的四边形形态,总面积约为6.8万平方千米,和我国的宁夏 *** 自治区面积略大一些,人口数量约为390万人,首府为“喀山市”,人口数量约为124万人,是俄罗斯更大的工业和金融中心之一。

喀山

鞑靼斯坦共和国的民族成分极为复杂,总共大约有115个民族,其中鞑靼人的数量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3%,俄罗斯人约占总人口的36%。在历史上,公元7世纪,鞑靼人的祖先保加尔人在鞑靼斯坦建立之一个国家伏尔加保加利亚。此后到了公元1236年蒙古人入侵并灭亡了伏尔加保加利亚,从而建立了“金账汗国”,到了13至14世纪,保加尔人、乌拉尔人和金帐汗国的各突厥部落相互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鞑靼民族,到了15至16世纪,汗国分裂为多个国家,鞑靼斯坦属于喀山汗国。

喀山风光

最初,喀山汗国的实力还是比较强的,和俄罗斯的前身莫斯科大公国在1445年发生战争,战胜了莫斯科大公国的军队并俘获了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二世。可是好景不长,到了1487年莫斯科大公国占领了喀山,从此喀山汗国成为了俄罗斯的属地。此后虽然有反复,但是在1552年最终鞑靼斯坦并入了俄罗斯。到了苏联时期,当地成立了“鞑靼斯坦共和国”,也是俄罗斯鞑靼人唯一的自治共和国,这样的局面一直维持到苏联解体。

鞑靼斯坦共和国

到了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鞑靼斯坦共和国内的分离势力开始嗅到了机会,并在1992年组织了一场公投,公投结果是全国有约61%的人选择独立。为了制止民族分裂运动,俄罗斯发动车臣战争,随后与鞑靼斯坦签署之一个双边分权条约,以条约形式和平划分利益和权限范围,也就是俄罗斯让渡一定的权利,以防止分离主义继续发酵。到了1994年,俄罗斯联邦与鞑靼斯坦共和国正式签署了《俄罗斯联邦国家权力机关与鞑靼斯坦国家权力机关之间关于划分管辖范围和相互授权的条约》,鞑靼斯坦共和国作为国家与俄罗斯联邦联合,从而成为留在俄罗斯联邦内的具有特殊地位和特权的国家。

喀山 *** 寺

鞑靼斯坦,为何是俄罗斯境内唯一拥有“总统”头衔的自治共和国?


俄罗斯拥有84个一级行政区,包括州、边疆区、自治州和直辖市,还有21个自治共和国。

▲俄罗斯的一级行政区划


不过,自治共和国则比较特殊,根据俄罗斯联邦宪法,自治共和国可以拥有自己的官方语言和宪法。


▲俄罗斯境内自治共和国分布,其中16为鞑靼斯坦


在21个自治共和国中,有20个地区的更高元首都被称作“首脑”,而鞑靼斯坦共和国的更高元首称呼则是“总统”,和俄罗斯联邦的总统是一个称谓。


鞑靼斯坦是俄罗斯所有自治共和国中,唯一拥有“总统”头衔的一级行政区。


▲俄罗斯总统普京与鞑靼斯坦总统明尼哈诺夫


鞑靼斯坦面积只有6.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面积的0.35%,人口约388万,相当于全国的3%。


那么,鞑靼斯坦共和国为什么在俄罗斯众多共和国中享有如此多的“特权”呢?


▲俄罗斯国家杜马


一、鞑靼和俄罗斯的关系


鞑靼人是俄罗斯的第二大民族。在全国532万的鞑靼人口中,分布于鞑靼斯坦境内的占全国鞑靼人口的40%。


在鞑靼斯坦共和国内部,鞑靼人占总人口的53%,俄罗斯人占36%。


▲伏尔加鞑靼人,鞑靼斯坦共和国的主要民族


鞑靼斯坦所在的伏尔加河中游地区,最早的居民是突厥系民族——伏尔加保加尔人。公元7世纪时期,保加尔人在这里建立了之一个国家——伏尔加保加利亚。


▲伏尔加保加利亚


东斯拉夫人的核心区域是第聂伯河沿岸。


公元9世纪,东斯拉夫人在第聂伯河的城市基辅建立了罗斯国家,即基辅罗斯,是现代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共同国家。基辅罗斯受东罗马帝国影响,信奉东正教。


▲伏尔加保加利亚与基辅罗斯


东斯拉夫人不断东进,伏尔加保加利亚面临着外敌入侵的危险。他们在卡赞河附近的山口建立关隘。这个关隘就是喀山的前身。


13世纪时期,蒙古人占领了中亚、西亚以及东欧。原本居住在中亚的突厥人随之西迁作战。在作战的过程中,蒙古人灭亡了伏尔加保加利亚、基辅罗斯。


基辅罗斯除了西南部几个王国未被蒙古人控制之外,其余罗斯贵族都选择了臣服。基辅罗斯灭亡后,基辅从以前的中心城市变成了边陲的城市。东北方向的莫斯科随之兴起,莫斯科公国成为了实力最强的罗斯公国。


▲13-14世纪时期东欧地图,罗斯公国以莫斯科公国为核心,臣服于金帐汗国


保加尔人和西征的蒙古人、突厥人通婚,形成了新的民族——鞑靼人。鞑靼人受西征突厥人的影响,皈依了 *** 教。


▲鞑靼斯坦首府喀山的 *** 寺


此后,鞑靼人跟随着蒙古人出征,在东欧成立了多个汗国。留在伏尔加河地区的鞑靼人就是伏尔加鞑靼人。


13世纪时期,伏尔加鞑靼人在伏尔加河和喀山河的汇流处建立鞑靼人的城市——喀山。


▲喀山汗国


15世纪时期,蒙古金帐汗国逐渐趋于瓦解。1438年,鞑靼贵族兀鲁· *** 建立农奴制的喀山汗国,定都喀山。


▲兀鲁· *** 建立喀山汗国


除了喀山汗国之外,鞑靼人建立了克里米亚、阿斯特拉罕、西伯利亚等多个汗国。与此同时,莫斯科公国成为了实力最强的罗斯国家。


▲莫斯科大公国东南面分布着诸多汗国


1480年,莫斯科公国统一了罗斯地区,组成了封建农奴制国家——俄国。俄国最初的领土主要集中在高纬度内陆地区,急需寻找温暖的港口和山脉作为屏障。


众多鞑靼汗国成为了俄国扩张的目标。尤其是占据伏尔加河的中游的喀山汗国,该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重要的农业区。


伏尔加河地区是进入里海的通道。俄国和喀山汗国之间的战争变得不可避免。喀山汗国初期凭借着强大的战斗力,屡屡挫败俄国的进攻。1487年,俄国经历了7年的苦战,攻取喀山,扶持傀儡 *** 作为俄国的附庸。


喀山汗国并不愿意屈服于俄国。1504年,随着实力的恢复,喀山暂时摆脱了俄国的控制。但还面临着被俄国再次吞并的风险,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同为 *** 教的突厥人国家——奥斯曼帝国成为了喀山的同盟军。


俄国和喀山汗国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恶战。1552年,俄国在伊凡四世的带领下,灭亡了喀山汗国,占据了伏尔加河中游,获得了向东入侵西伯利亚以及向南进军里海的通道。


▲伊凡四世灭亡喀山汗国


为了巩固对喀山的统治,俄国向当地迁入俄罗斯人开垦土地,还通过传教的方式,镇压鞑靼人的反抗。


17世纪时期,俄国颁布法令,禁止 *** 贵族拥有东正教农奴,但皈依东正教的可以继续保有农奴。一些鞑靼贵族为了继续保有农奴利益,皈依了东正教。


▲鞑靼斯坦的东正教教堂


这部分鞑靼贵族不仅获得了土地和农奴,有的还进入了俄国统治阶层。但大部分鞑靼人则继续充当俄国的农奴,生活十分困苦。


1704年,俄国建立喀山省,此后的几个世纪里,俄国一步步稀释鞑靼人在当地的比重。


▲俄国农奴


二、苏联解体,鞑靼欲独立


拿下喀山汗国后,俄国于17-18世纪时期陆续灭亡了阿斯特拉罕汗国、西伯利亚汗国等多个鞑靼人国家,将国土向东和向南扩张到西伯利亚。


18-19世纪时期,俄国通过发动大北方战争、俄土战争,夺得了波罗的海、黑海出海口以及高加索地区。


▲鼎盛时期的俄国


黑海和高加索地区是俄国梦寐以求的南方温暖港口和高山屏障,历代沙皇都极其重视这里。这里的民族,包括车臣人、阿塞拜疆人受突厥文化的影响,多数信仰 *** 教。俄国在此强推东正教,导致了当地的民族、宗教矛盾十分尖锐。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十月革命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根据民族自决原则,对原来俄国的土地进行划分。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以加盟共和国的身份加入苏联,俄罗斯境内一些民族聚居的地方,划分为鞑靼斯坦、车臣等21个自治共和国。


苏联时期,鞑靼斯坦凭借着农业基础成为苏联重要的农产区。一战后,鞑靼斯坦发现石油资源,30年代后成为了重要的工农业基地。


二战后,鞑靼斯坦是俄罗斯经济较为发达的自治共和国。喀山成为了俄罗斯境内仅次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第三大城市。


▲喀山直升飞机制造厂


1991年,苏联解体,原本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


苏联时期,俄罗斯境内的自治共和国首脑为“主席”,苏联解体后,自治共和国的首脑改为“总统”,和俄罗斯联邦的总统的名称一样。


随着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俄罗斯境内的自治共和国也有了独立的想法。尤其是以 *** 教为主,历史上和俄罗斯人积怨较深的鞑靼斯坦和车臣,是独立意愿最强的两个自治共和国。


▲苏联解体漫画


鞑靼斯坦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有着广阔的肥沃土地,苏联时期就是重要的工业基地。鞑靼斯坦随即发表了 *** 宣言,改国名为“鞑靼斯坦共和国”。


▲鞑靼斯坦独立公投


1992年,鞑靼斯坦进行全民公投,大约70%的公民参与了公投,支持脱离俄罗斯独立的比例高达60%。11月6日,鞑靼斯坦议会通过共和国宪法,宣布鞑靼斯坦为独立 *** 国家。


三、相互妥协


车臣和鞑靼斯坦的分离,使得俄罗斯面临着进一步瓦解的风险。车臣地靠南部边境,假如车臣独立,将使俄罗斯失去对高加索地区的控制。


▲两股分离势力——车臣和鞑靼斯坦分布


车臣和鞑靼斯坦两股分离势力对俄罗斯形成了一西一东的包围局势。为了稳住鞑靼斯坦的分离势力,俄罗斯采用了“收买”方式,赋予其更高程度的自治权,达成妥协。


在车臣,车臣人占据91%的人口绝对优势,是单一民族组成的自治共和国。而鞑靼斯坦的人口相对复杂,沙俄时期到苏联时期,大批俄罗斯人迁入了鞑靼斯坦。


▲喀山克里姆林宫, *** 教和基督教风格共存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占据了鞑靼斯坦近40%的比重,仅次于鞑靼人。鞑靼斯坦的独立公投遭到了俄罗斯人的反对。


▲车臣与格鲁吉亚接壤


车臣位于俄罗斯西南部的边境处,南与格鲁吉亚接壤。车臣的条件是鞑靼斯坦所不具备的,鞑靼斯坦四周都在俄罗斯内部,若独立将成为的“国中之国”。


俄罗斯可以通过堵塞的方式切断鞑靼斯坦和外界的联系,鞑靼斯坦极其容易被国际市场孤立。


如果加入俄罗斯联邦,鞑靼斯坦则可以获得联邦的财政补贴,实现经济发展。权衡利弊之后,鞑靼斯坦宣布“独立公投”结果无效。


▲鞑靼斯坦地处内陆


1994年2月15日,鞑靼斯坦和俄罗斯联邦经历了漫长的谈判后达成了条约协定,鞑靼斯坦以“自治共和国”的形式加 *** 邦,并享有可独立参与对外关系的特权。此外,俄罗斯杜马(议会)的200多个席位中,鞑靼斯坦占据51个席位。


在如此优渥条件下,鞑靼斯坦放弃了独立,成为了俄罗斯自治权更高的“共和国”。


解决了鞑靼斯坦问题,俄罗斯全力对付车臣分离势力。1994年12月至2000年2月,俄罗斯通过两次车臣战争,付出了近4000人伤亡的代价,维护了国家统一。


▲格罗兹尼巷战


2010年以后,为了加强联邦中央 *** 的权力,时任俄罗斯总理(现总统)普京签署多项法令,陆续收回多个自治共和国的自治权,包括更高领导人“总统”的称呼。


尽管1994年鞑靼斯坦与俄罗斯签订的双边条约已于2017年到期,鞑靼斯坦失去了“特殊地位”。但鞑靼斯坦的更高长官依然保留了“总统”的称呼,成为俄罗斯境内唯一更高领袖是“总统”的共和国。


不过,由于俄罗斯联邦近年来收回自治共和国权力的呼声越来越强,未来俄罗斯联邦取消鞑靼斯坦总统的“总统”头衔的可能性也在增大。


会见俄花滑运动员瓦利耶娃(出生于喀山)的鞑靼斯坦总统

兀良哈、瓦剌、鞑靼啥啥分不清楚?揭秘明代北方蒙古族状况

对明朝略有了解的朋友自然对兀良哈、瓦剌、鞑靼这三个名词不会陌生,因为这三个北方民族部落可以说是明代北方边疆的三个大患。但对于这几个北方民族究竟是怎么发展的,怎么区分,相信大部分人还是一头雾水。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三个北方民族究竟有何恩怨情仇吧!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这三个部落都属于蒙古族部落,只是他们既有合作关系,也有竞争关系。不过大部分时候还是相互看不顺眼的,否则早就统一为一个部落了!而这些部落,与明朝的关系也处于微妙的变化之中。

明朝蒙古形势图

首先来看兀良哈部落。兀良哈属于漠北蒙古,也是东北西部蒙古族中最早南迁而且也是最为活跃的蒙古部落,他们居住的地区,也被称为“三卫地区”。在元亡之后,部分蒙古贵族也去往了兀良哈。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也在想,怎么才能稳固统治呢?他采取的办法,便是对蒙古族人采取招抚政策。而率先响应他的,便是兀良哈部落——“三卫地区”的三位首领都相继请求依附明朝,还定期上贡,朱元璋也欣然答应了。但好景不长,兀良哈在之后伙同鞑靼侵犯明朝边境,直到明中晚期,兀良哈部落才渐渐衰弱,再次依附明朝。

其次便是瓦剌部落。明初的时候,瓦剌本来不算是很强大的部落,当时最强盛的部落是鞑靼。而瓦剌部落也很聪明,趁明朝对鞑靼出兵时,渐渐发展起来。但明成祖朱棣及时的发现了,便将北征的矛头转向瓦剌,瓦剌也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可以说朱棣真是有先见之明,但之后的皇帝可没有那么好的眼力了!瓦剌与明朝的矛盾积累越来越多,明朝也没有对瓦剌加以遏制,由此“土木之变”便因此爆发,明英宗竟被瓦剌俘虏,可以算是明朝的耻辱了!而实际上,瓦剌内部也充满矛盾,很快也因各势力夺权土崩瓦解,也很快的与明朝恢复的正常的往来。

俘虏明英宗的瓦剌首领也先

最后来说说鞑靼部落。鞑靼部落是元朝结束统治后,在北方延续的另一个政权“北元”的主要组成部分。明朝为了稳定统治,而且希望对北元政权“斩草除根”,于是还对鞑靼进行了几次大的征讨,如太原战役、北征等等,而鞑靼部落内部也更替不断。鞑靼部落一开始与明朝关系还比较紧张,而且自北元后,似乎整个经济状态都倒回了原来的原始放牧经济——因为没法与明朝作正常的贸易,所以布啊绢啊什么都没有,生活质量都不太好。之后的北元领导人似乎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努力与明朝恢复了关系。

综上可以看出,其实明朝制约北方民族的手段除了直接的军事征战之外,还可以通过贸易去与北方部落谈判,可以说经济因素成为维护和平的重要手段啊!

模拟鞑靼人征战画像

中国古代民族大揭秘——鞑靼

鞑靼一词的由来,历史上最早见于唐代突厥文碑铭和某些汉文记载,指的是居住在蒙古高原东部的操突厥语族的塔塔尔部,是室韦部柔然大檀可汗后裔及部民与白种人融合而来。

当时有九姓鞑靼与三十姓鞑靼之分,就是说族内有九部与三十部的区别。除“鞑靼”外,汉文史籍中还有“达靼”、“达打”、“塔怛”、“达达”、“塔塔儿”等译名。

鞑靼分布于突厥以东、契丹之北,为突厥统治下的部落。突厥衰弱后,一部分一度归服回纥、黠戛斯。唐代是鞑靼人发生巨变的时期。9世纪,回纥汗国衰败,至840年被黠戛斯部所灭,回纥种族由此离散或西迁。

但黠戛斯并没有在原回纥属地建立强大的游牧政权,而是在取胜后退回剑水(今叶尼塞河上游)的故乡。鞑靼乘蒙古高原处于无霸主的时机,进入回纥故地。

鞑靼弓骑兵

到10世纪前期,从今克鲁伦河至杭爱山地区已经遍布鞑靼人的部落。蒙古高原由此形成契丹据其东南,鞑靼领有西北的争雄局面。

唐末五代时,九姓鞑靼部众曾随李克用父子问鼎中原。辽朝兴起后,太祖耶律阿保机、圣宗耶律隆绪先后西征,鞑靼诸部又处于辽王朝统治之下。金兴起后,鞑靼各部臣属于金,受金东北路、西北路、西南路三招讨司统辖。

但鞑靼与金一直处于敌对状态,时常侵扰金朝的边界。金朝则在边界广设榷场,对鞑靼进行政治上的羁縻与经济上的互市。当时,在鞑靼的西北部还有一个蒙古族,鞑靼与蒙古部也有仇隙,蒙古族的咸补海汗和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都死于鞑靼之手。

1195年,鞑靼部叛金。金遣丞相完颜襄统兵北征,在今克鲁伦河大败鞑靼。鞑靼部余众逃往今蒙古国境内乌尔札河,完颜襄派兵乘胜追击。

铁木真以“为父辈复仇”名义出兵助金讨伐鞑靼,大获全胜。铁木真的这次胜利,不仅使鞑靼部从此一蹶不振,而且使自己在蒙古部中赢得了声望,同时得到了金朝的封赏,被授予“札兀惕忽里”官职。

铁木真击溃鞑靼人

金朝的封赏使铁木真可以用朝廷任命官职的身分号令蒙古各部并统辖其他贵族,为他后来统一蒙古高原提供了有利条件。1202年,铁木真彻底征服了鞑靼部。从此,鞑靼人成为蒙古族的组成部分。

元亡以后,以元顺帝妥欢帖睦尔为首的部分蒙古贵族奔回草原,大部分散居内地的蒙古人则融合于汉族之中。元顺帝退回蒙古后,力量已大大衰落。于是,各部首领乘机割据,为争夺牧地经常发生战争。

鞑靼与瓦刺

14世纪末期,蒙古内部日益分裂,最后形成东、西两大势力:东部蒙古为鬼力赤所建,称鞑靼;西部蒙古为故元强臣猛可帖木儿所建,称瓦剌。鞑靼部和瓦剌部之间以及该两部与明朝之间经常处于对抗状态。

明末鞑靼部和瓦剌部逐渐演变为漠南蒙古及漠北喀尔喀蒙古。清朝统一中国后,积极争取蒙古各部的归顺,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的努力,终于将蒙古各部置于清统治之下,完成了对中国北部疆域的统一,《明史·鞑靼传》所叙写的,便是这部分蒙古人的历史。

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为什么激怒克里米亚鞑靼人?历史仇恨无法抹杀

从全球来看,犹太人曾是一个很悲惨的民族,险些被灭种。特别是在欧洲国家还曾有“反犹”情况。但毕竟犹太人最后建立自己的国家。像吉普赛人、库尔德人还依旧处于分散边缘地带。但在俄罗斯,有一个民族比犹太人还惨,也险些被灭种。

事件回顾

这个民族就是俄罗斯鞑靼人。前段时间,居住在克里米亚的鞑靼人被俄罗斯历史科书激怒了,俄罗斯编写了高中一年级的《克里米亚》,这本历史教科书中,对二战中德国入侵苏联历史进行了描写,但书中认为纳粹德国入侵苏联时,有两万多鞑靼人参加了纳粹德军,并为之效力,还有一万多鞑靼青年人与德国站在一起,并与苏联游击队作对。这本教科书发行后,立即遭到克里米亚的人愤怒,鞑靼人委员会认为,这本教科书挑起民族仇恨,破坏俄罗斯各民族团结,是为掩盖苏联时期的对鞑靼人悲惨历史。

鞑靼人认为这本历史教科书抹杀了鞑靼人在二战中做出的贡献。随着事件的发酵,鞑靼人委员会认为教科书的编写者违反了俄罗斯刑法第283条:故意煽动仇恨,侮辱他人尊严的规定!鞑靼人委员会要求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者道歉,但这本历史教科书编写者之一亚历山大·福尔曼丘克拒绝道歉,他认为此书都依据史料数据编写,无需道歉。

那么鞑靼人在苏联时间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这个俄罗斯的族群在二战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他们是不是纳粹伪军呢?在把这些问题说透,还需要知道鞑靼人的前世。

成分复杂

俄罗斯人所指的鞑靼人与我国历史资料中的鞑靼人其实是两个不同概念。我国所说鞑靼人主要与蒙古人有关,但鞑靼人也不是蒙古人,只是一个受蒙古人统治的一个族群。我国古代对鞑靼的叫法很多,有“达靼”、“达达”、“塔坦”、“鞑靼”之称。而俄罗斯境内的鞑靼人主要是一个泛指,也是一个混杂了欧洲人、匈奴人、蒙古人及突厥人的一个混血的人群,都被俄罗斯叫鞑坦人。

在世界上有很多混杂的族群,像印度、巴西等混血人群都很复杂,而鞑靼人也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群,因为没法细分,所以被俄罗斯人统统划为鞑靼人系列。

在我国史料中,所称的“鞑靼人”,来自于我国5世纪时的一个游牧部落,该部落生活在蒙古和贝加尔湖附近。唐朝时称这些部落为达怛、达靼、塔坦、鞑靼、达达。后来鞑靼人演变历程很复杂,鞑靼人后来蒙古人、契丹人、女真人不断融合。蒙古崛起后他们又成为蒙古大军的一支,并随成吉思汗西征后来到俄罗斯,这些鞑靼人又在欧洲不同族群进行融合混杂,于是就形成了俄罗斯所定义的鞑靼人。

悲催历史

鞑靼人随蒙古大军到欧洲后,主要聚居在克里米亚半岛,但其他地区也有零星的鞑靼人。但克里米亚气候宜人,成为鞑靼人喜欢居住的地区。成吉思汗后裔在欧洲建立金帐汗国时,克里米亚已经成为鞑靼人主要聚居地。

据史料记载,随着金帐汗国的衰弱,俄国的崛起,到1800年时,克里米亚居住着98%的鞑靼人,但此时俄罗斯人眼中的鞑靼人,已经不完全是蒙古金帐汗国的属民,而是融合了不同族群的人。

1774年,克里米亚被沙俄夺取后,沙皇也相中了克里米亚适宜的气候,于是就驱离当地的鞑靼人离开克里米亚,向克里米亚迁入了一些俄罗斯人。迁走后的鞑靼人分布在俄罗斯不同地区,到苏联建立之前,留在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已经不到五分之一。

苏联统治时期,鞑靼人命运并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苏联时期实施集体农庄时,发生了大饥荒,克里米亚有近10万鞑靼人饿死于这场饥荒。那时鞑靼人很痛恨苏联。

二战时,德国入侵苏联,很快占领了克里米亚地区,此时克里米亚的一些鞑靼人因为痛恨苏联政策,有些人就参加了德军,帮助德军与苏联战斗。毕竟帮助德军的鞑靼人是少数,还有些鞑靼人参加了苏联红军。正是因为鞑靼人参加德军,因此苏联统治者认为所有鞑靼人都不忠诚。

苏联更高领导人对鞑靼人偏见很大,二战还没结束,苏联就开始着手收拾鞑靼人。1944年5月9日,苏联内务委员会制定驱逐鞑靼人计划。1944年5月17日,该计划就实施了,而且驱逐令是半夜下达,要求3日内,必须把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全部迁走。

据当时被驱逐的鞑靼人回忆,1944年5月17日早晨,鞑靼人叫早饭时,便被苏联内务部通过15分钟内 *** 出发。1944年5月20日,19万鞑靼人被装入火车运往中亚地区乌兹别克斯坦。从克里米亚到中亚长达三千多公里行程中,在火车缺乏食物与水,很多鞑靼人死于途中,据资料记载,中途死于火车上的鞑靼人达一万多人,到达乌兹别克斯坦后,鞑靼人只剩下18万多。

而参加苏联红军的鞑靼人,也没有到到苏联当局的信任,战争结束后也被送往乌兹别克斯坦生活,从此克里米亚便没有了鞑靼人的身影。

此后苏联政策虽然有所松动,但回归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很少,直到苏联解体后,才有大量鞑靼人陆续返回克里米亚居住。现在俄罗斯境内的鞑靼共和国也聚集了鞑靼人。虽然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不久,成为俄罗斯最新的一块领土,但鞑靼人要想重新成为克里米亚半岛的主人很难,克里米亚俄族人最多。

愤怒原因

现在鞑靼人对俄罗斯出版的《克里米亚》历史教科书愤怒,主要缘于历史仇恨。这本历史教科书只说了鞑靼人帮助纳粹德国,并没有记载鞑靼为苏联卫国战争所做的牺牲。苏德战争时,俄奸有很多,但俄罗斯单指鞑靼人就是拉仇恨了。从苏联迁移鞑靼人的数量看,那些曾经帮助纳粹德国的人毕竟是少数。但教科书让人读了会产生错觉,认为鞑靼人是德国的“帮凶”,对鞑靼人与苏军并肩作战的史料却淡化了。这才是鞑靼人愤怒一个原因。

另外,苏联给鞑靼人造成的悲催历史,让鞑靼不能忘记。现在鞑靼人委员会气愤的指出“历史教科书想掩盖苏联屠杀”,也说明当时为什么一些鞑靼人参加纳粹,还是苏联高压政策引起了鞑靼人的不满。

通过鞑靼人对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不满来看,他们不想被描述成“纳粹伪军”,这个罪名很大,那会受到所有被纳粹德国侵略的国家民众不满。

欢迎各位看官批评指正,图片来源 *** ,版权归原作者。

匈奴、契丹、柔然、突厥、鞑靼、女真,如何区分?现在全搞懂了

少数民族一直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有非常多的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例如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等,这些国家都有着较强的实力。

但是也有很多人经常分不清历史上的这些少数民族,其实这主要是由于少数民族政权更迭频繁,很容易让人混淆。那么这些少数民族的称呼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来看看吧。

先秦时期的少数民族演变

少数民族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被初步定义,由于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将自己视为文明正统,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就被称之为南蛮、东夷、西戎、北狄。而因为当时民族观念尚未完善,只能采用东南西北的方式来区分这些少数民族。

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文明发展程度更高,南部由于地形险峻,多山多水,使得当时在南部生活的都是当地未开化的蛮族,于是得名“南蛮”。

东夷则是生活在山东半岛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随着中原势力的扩张,这些少数民族被迫北上,演化成为了后世的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

西戎和北狄随着周天子分封制带来的文化与礼制,逐渐开化融合,要么与当地的诸侯国融为一体,要么北上成为了新的少数民族。

秦汉到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演变

到了秦汉时期,少数民族这才有了正式的名称。匈奴在秦朝以北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且不断的骚扰秦朝边境,大将蒙恬奉始皇帝之命北击匈奴,却匈奴七百余里,使之不敢南下而牧马。

不过,虽然秦朝将匈奴赶出边境线七百多里,但是由于秦二世而亡,没能彻底击溃匈奴,导致汉朝时期,匈奴又在不断骚扰汉朝边境。

经历了建国战争的汉朝没有实力再与匈奴开战,只能选择和亲,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和王昭君等先后嫁入匈奴,缓和了匈奴和西汉的关系。

等到汉朝休养生息结束后,开始与匈奴开战,霍去病打的匈奴无处可逃,实力锐减,只能退守北方,等待机会。

到了东汉时期,北方草原上有了一股新兴势力,那就是鲜卑族。他们实力强大,征服了匈奴,匈奴在此时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开始融入鲜卑族之中。

但也有一部分匈奴族继续北上,直到隋朝时期才彻底灭亡。

五胡乱华发生在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综合实力已经超越了位于中原的汉族政权。他们趁着西晋八王之乱尚未平息,中原汉族没有精力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时,于是陆续建立了非常多的少数民族政权,骚扰边境。

到了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已经在北方分裂为数个政权。例如鲜卑大族成立北魏,柔然作为鲜卑族分裂出的一支,也效仿北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政权,同时还有一些由 *** 和鲜卑族建立的小型政权,瓜分了东汉时期鲜卑族的土地。

隋唐到明清时期的少数民族演变

隋朝,兴起于阿尔泰山脉地区的突厥开始掌握北方土地,但是突厥内部并不稳定,分裂为东西两个政权。东突厥率先进攻,吞并柔然,奴役回纥,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漠北政权。

结果到了唐朝时期,东突厥发生了内乱,回纥开始集结部队,向东突厥进攻。然后唐朝出兵,将东突厥一举击溃。

西突厥看到唐朝实力如此强大,立马也向唐朝投降。唐朝将突厥灭掉后,一部分突厥人融入了中原,也有一部分回归了漠北草原,继续自己的游牧生涯。

随着突厥的灭亡,漠北一些规模较小的游牧民族也得到了发展,宋朝将其称为鞑靼,后来鞑靼又演变为宋朝以后的中原政权对北方所有少数民族的称呼。

随着唐朝的覆灭,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权也出现了更迭。在唐朝时期还十分弱小的契丹,已经占领了漠北草原,皇帝耶律阿保机凭借强大的军事势力,统一了契丹八部,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名为契丹辽国。

由于契丹为游牧民族政权,军事力量强大,作为辽国的邻居,后晋有着非常大的压力。为了能够讨好契丹,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拱手让给了契丹,使契丹辽国的版图进一步扩大。

契丹盘踞在宋朝北方,对中原的肥沃土地虎视眈眈,军事力量弱小的宋朝,为了缓和两国之间的关系,与辽国签订了盟约。

此时女真已经在东北地区壮大起来,面对女真的威胁,辽国开始给宋朝施加压力,没想到宋朝不堪重负,转投到了女真的怀抱,与女真一起,消灭了契丹辽国。

随后,女真族建立金朝政权,直接对宋朝发起进攻,将北宋灭亡,皇帝南迁临安府,建立南宋政权。随着蒙古族的异军突起,金朝覆灭,南宋都城也被元朝攻破,中原再度易主,蒙古族当政。

由于蒙古族属于游牧民族,对于农耕之事一窍不通,导致元朝百姓生活极其痛苦,在元朝末年各地都在爆发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朱元璋建立明朝。蒙古族被大明军队驱赶到漠北草原之中,中原再次回到了 *** 的手上。

然而东北部的女真族仍然惦记着中原的美好生活,幻想着有一天能够入主中原,一统四海。由于明朝魏忠贤等阉党祸乱朝政,导致明朝政治一片黑暗,民不聊生。

1644年,满洲女真族从山海关一路进攻到北京城下,明朝崇祯皇帝自缢而死。中原大地被女真族占领,并建立起了满清政权。

总结

这些游牧民族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一片草原上甚至有着数个不同的游牧民族政权,他们之间相互征战,互相融合。同时他们也不像农耕文明一样,有固定的栖息地,而是四处游荡,抢夺资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少数民族也跟随国家统一的步伐,逐渐与中原民族融合在一起,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标签: 鞑靼 读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