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雨初晴,阳光明媚。
出门散步,妻嘱咐顺便带把菜回家。出小区,过十字路口西拐便是鹿鹤农贸市场。菜市场里的农产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一时倒不知买些什么才好。
打 *** 问妻上午还出不出去打太极,如若不出去,我就买些馅料包饺子,妻说好,她不出去了,她在家和面。
其实我打 *** 的目的,是想知道妻想不想自己和面擀皮儿。她如若不想和面,我便在菜场买5块钱几十个现成的饺子面皮自己包,妻等着吃就是了。不过,买市场上的饺子皮只是图个方便,终是没有自家里和面擀皮的筋道。
1斤猪前胛肉9块,1块钱的韭菜,3块钱的荸荠,1块钱的油条,齐活。葱姜蒜等佐料家里都有。在想,要是有点猪油渣剁在馅里,那味道就又上了个档次。
回家拾掇馅料,三下五除二用搅拌机弄完装碗,剩下的擀皮儿包饺子之类就是妻的事了,我去阳台上看书喝茶刷手机,只等着中午妻喊着吃饺子就行了。
如今吃顿饺子,是家常便饭。
记得小时候,除了逢年过节,家里来了重要客人,父母才会包顿饺子,有时就特别盼过节、盼亲戚来,为的是能借光吃着饺子。
没成家之前吃母亲包的饺子,成家了吃妻包的饺子。无非是三鲜馅、猪肉芹菜馅、鸡蛋韭菜馅、羊肉大葱馅、牛肉洋葱馅等各种饺子,但总觉得没有小时候在三里岗尚店火石冲农村吃的那样香,那时的饺子,也就韭菜鸡蛋馅的,很少有肉馅,但吃着真香啊。妻现在包饺子馅时,学着抖音里还特地多放了好些调料增味,什么海鲜酱油、蚝油、十三香什么的,馅再多、味再全,却怎么也吃不出儿时的那个味道了,吃不出以前的那个香了。
那时包饺子也是个大阵仗,一家人围聚在一起,和面、剁馅、擀皮、包饺子,煮饺子,分工协作,特别是包饺子的造型,我和妻的饺子包法都源自于母亲的传承,一回味起来,就是梦萦魂牵的家的味道。
现在过年也不再馋饺子了,以前过年吃饺子的情景,成为了春节的一个印象、儿时的一种记忆、一个烙印。
饺子算是中华饮食的代表了,英文里也有了Gyoza一词。在国外旅行,中餐馆也有卖现包的饺子,超市里则有冷冻的日本饺子、韩国饺子、泰国饺子、俄国饺子,种类繁多。那年在泰国清迈一家浙江人开的餐馆吃饺子,却吃出了冬阴功的味道,就想,就算国粹到了国外,也是会被杂交的。
三月份在山东旅行,在青岛吃了盘鲅鱼饺子,应该算是海鲜饺子的一种吧,却没有留下太深印象,因为我压根就不知道鲅鱼长什么样。以前,在哈尔滨吃过饺子,在山西吃过饺子,在广州也吃过饺子,水饺、蒸饺、煎饺,还有我们随州本地的地方特色锅贴饺之类,味道大同小异,似乎都是同一个模本。
饺子到底算一道菜还是主食?似乎并不重要。我觉得,饺子就象米饭一样,其根本,就是日常三餐中的一顿,不需要太多花样,却不可或缺。
饺子熟了,妻叫来了她的一位太极拳友一起吃饺子,朋友就住在隔壁。一边吃着,一边夸着妻的手艺不错。
极目新闻记者 刘冬莉
实习生 崔静涛 陈怡涵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武汉汉阳玫瑰街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各类美味佳肴应有尽有。熙熙攘攘的人群,车水马龙的街道,飘香四溢的美食,无不透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其中,一家称为网红店的“七七饺子馆”,每天晚上6时开始,就有排队叫号的食客等候。这家“七七饺子馆”原本开在汉阳马沧湖路,2004年后才搬迁至玫瑰街。据说,不管是马沧湖还是玫瑰街,它开到哪儿,食客的队就排到哪儿。
然而,大多数人只知道这里的锅贴饺子好吃,却不知道这生意火爆的背后,却有一段感人的励志故事。
美多七七饺子馆
虽然腿残了,但手上功夫不能输
“七七饺子馆”的老板是沈顺喜、沈文辉和沈文霞兄妹三人。大哥沈顺喜“掌舵”、四哥沈文辉负责采购、五妹沈文霞则负责饺子业务和员工培训,三人各有分工又互相信任。而锅贴饺子之所以让食客们趋之若鹜,离不开沈文霞的坚持和倔强。
1970年,1岁零7天的沈文霞尚在蹒跚学步,突然发起了高烧,后被诊断为小儿麻痹症,从此双腿落下残疾,失去了独立行走的能力。
初中毕业后,沈文霞进入武汉财经职业中专会计专业学习。由于学校在汉口,家在汉阳,沈文霞的父亲顶着寒冬酷暑,每天用一辆二八自行车接送她上学。遇到爬坡路,父亲累得浑身是汗,风一吹又冻得瑟瑟发抖。
那时候,沈文霞一家8口人,仅靠父母两人微薄的工资收入,压力可想而知。有邻居看不下去,劝说着:“一个女孩子家,又是个残疾人,不如早点送到福利厂上班,还能赚点钱。”但沈父摇摇头:“我们这一辈吃的就是没读书的苦,我姑娘再不读书,只怕是真的废了。”
然而,这条艰难的求学之路,沈父只陪伴了两年。1987年,沈父因病去世。后来,一位老师将自己的宿舍让给了沈文霞,这才让她免受奔波之苦。
为了不让大家看到自己拄拐杖的模样,沈文霞每天之一个来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她坚定认为,自己虽然双腿残疾,但手上功夫不能输。在珠算技能等级鉴定中,她曾获得“能手级”称号。
价格贵一倍,却挤垮一街煎饺店
毕业后,沈文霞被分配到晴川福利厂担任会计。在那里,她与当时在厂里做电工的丈夫相恋并结婚。次年,他们的儿子出生。1998年,福利厂由于效益不好而倒闭,夫妻二人双双下岗。
那个时候,大哥沈顺喜在马沧湖路夜市摆摊做大排档,四哥沈文辉在一旁卖烧烤,沈文霞便萌生出在大哥的餐馆前搭个小摊子卖煎饺的念头,“兄妹三个各做各的,还能互补。”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彼时,短短马沧湖路夜市上至少有四五家卖煎饺的摊户,经营时间最短的也有四年以上,他们的售价普遍是1元钱7个饺子。可是沈文霞将这个价格和自己的材料成本一除,完全入不敷出,还不算人工费。
这时,一个难题摆在沈文霞面前:“是降低品质打价格战,还是坚守品质提高价格?如果价格高了,顾客会不会买账?”对于一个从未做过生意的人来说,这的确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但这种纠结并未持续很长时间:“我相信,食材好不好、品质高不高,顾客是能感觉到的。”最终,沈文霞的定价是1.5元6个饺子,比别家贵了近一倍。
沈文霞是个地道的武 *** ,平时仅有的包饺子经验就是在福利厂学的。这点手艺,能养家糊口吗?
偏偏沈文霞就是个不服输的人。她从大嫂家借来一块门板,卸掉门栓和把手,再加上一块三夹板当案板,支个炉子就开张了。
“开业之一天,原本说好来教我的厂长临时有事来不了,我只好硬着头皮上场,还把饺子煎糊了。”沈文霞笑着说,直到有顾客提醒说煎饺子要放水,她才晓得怎么煎饺子。当饺子成功出锅后,所有人都赞不绝口。
那天收工后,沈文霞细算了一下,除去成本开支,她一天的纯利润竟达80元!要知道,在下岗前,她一个月的工资仅100元。
“看来,坚持高品质这条路,我走对了。”有了丰厚的利润当动力,沈文霞越做越有劲,对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严苛。有一次,她调的馅料有点咸,旁人劝她可以多放点菜和肉冲淡一点,可她却觉得,后来加入的馅料与之前调的馅不一样,会影响饺子口感,竟然将这锅馅料全部倒掉。
就这样,沈文霞的锅贴饺子很快在马沧湖站稳了脚跟,很多食客慕名而来。短短一年后,这条街只剩她一家做煎饺。其中一位原本做煎饺的经营户转行卖一次性筷子后,特地来到她的店里说:“你真狠,硬是把我逼得改了行,但是我输得服气。”
至今仍保持现煎现卖的传统
好生意秘诀:凭良心做事心安
2004年,兄妹三人从马沧湖转战玫瑰街,比邻开了“美多多酒店”和“美多七七饺子”两家店。2020年,他们又在桥机路开了分店。
生意越做越大,兄妹三人恪守的诚信信念却始终未变。有一次,沈文辉在采购食材的时候,一位老板将一条刚死的草鱼塞给他:“便宜一点给你,你拿回去做员工餐划得来。”但沈文辉婉拒了好意:“我今天贪便宜买了他的刚死的鱼,下次也许会买到死去多时的鱼。这个口子一旦开了,就关不上了。”
每天清晨6点,沈文辉就去菜市场采购。这一习惯,他已经保持了20多年。“菜场上的学徒都成了老板,我还在买菜。”沈文辉说,不是他请不起买菜的人,而是所有食材要经他的手才放心。他们采购时坚持高标准要求,甚至“逼”得肉铺老板专门为他们安排一台绞肉机。
还有一次,厨房的厨师做完菜,发现刀上缺了一个小口,但始终找不到这个缺口在哪里。“食品安全大过天,万一这个碎片调到饺子馅里,后果不堪设想!”最终,沈家三兄妹决定将这些食材全部都废掉。
会计出身的沈文霞算了一笔账:同样是猪肉,他们买18元一斤的好猪肉,别人可能只花12-15元就能买到,实际上平摊到每个饺子上的区别只有几分钱,但品质却有天壤之别。
此外,为保证每只饺子的口感,他们坚持现煎现烹,凡饺子在锅里放置超过一定时间,坚决不再卖给顾客。因为排队时间长,很多顾客因为等不及只好带着遗憾离去,但沈文霞兄妹坚信:“抱着遗憾离开的顾客,总有一天会回来。但一旦品质差了,流失的顾客就不会回来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
锅贴和煎饺有啥区别?早餐胡辣汤搭配锅贴很不错,锅贴比煎饺好吃不少人觉得锅贴和煎饺是一回事儿,无非是类似凤梨和菠萝这样的名称不同差别不大而已。实际上锅贴是两头不封口,下锅只煎一面,而煎饺则是口封紧实两面油煎,锅贴是长条形,煎饺是元宝形,锅贴比煎饺更好吃。吃锅贴更佳搭配不是白粥,而是胡辣汤。
不少人觉得锅贴和煎饺是一回事儿,无非是类似凤梨和菠萝这样的名称不同差别不大而已。实际上锅贴是两头不封口,下锅只煎一面,而煎饺则是口封紧实两面油煎,锅贴是长条形,煎饺是元宝形,锅贴比煎饺更好吃。吃锅贴更佳搭配不是白粥,而是胡辣汤。
不少人觉得锅贴和煎饺是一回事儿,无非是类似凤梨和菠萝这样的名称不同差别不大而已。实际上锅贴是两头不封口,下锅只煎一面,而煎饺则是口封紧实两面油煎,锅贴是长条形,煎饺是元宝形,锅贴比煎饺更好吃。吃锅贴更佳搭配不是白粥,而是胡辣汤。
不少人觉得锅贴和煎饺是一回事儿,无非是类似凤梨和菠萝这样的名称不同差别不大而已。实际上锅贴是两头不封口,下锅只煎一面,而煎饺则是口封紧实两面油煎,锅贴是长条形,煎饺是元宝形,锅贴比煎饺更好吃。吃锅贴更佳搭配不是白粥,而是胡辣汤。
不少人觉得锅贴和煎饺是一回事儿,无非是类似凤梨和菠萝这样的名称不同差别不大而已。实际上锅贴是两头不封口,下锅只煎一面,而煎饺则是口封紧实两面油煎,锅贴是长条形,煎饺是元宝形,锅贴比煎饺更好吃。吃锅贴更佳搭配不是白粥,而是胡辣汤。
不少人觉得锅贴和煎饺是一回事儿,无非是类似凤梨和菠萝这样的名称不同差别不大而已。实际上锅贴是两头不封口,下锅只煎一面,而煎饺则是口封紧实两面油煎,锅贴是长条形,煎饺是元宝形,锅贴比煎饺更好吃。吃锅贴更佳搭配不是白粥,而是胡辣汤。
不少人觉得锅贴和煎饺是一回事儿,无非是类似凤梨和菠萝这样的名称不同差别不大而已。实际上锅贴是两头不封口,下锅只煎一面,而煎饺则是口封紧实两面油煎,锅贴是长条形,煎饺是元宝形,锅贴比煎饺更好吃。吃锅贴更佳搭配不是白粥,而是胡辣汤。
不少人觉得锅贴和煎饺是一回事儿,无非是类似凤梨和菠萝这样的名称不同差别不大而已。实际上锅贴是两头不封口,下锅只煎一面,而煎饺则是口封紧实两面油煎,锅贴是长条形,煎饺是元宝形,锅贴比煎饺更好吃。吃锅贴更佳搭配不是白粥,而是胡辣汤。
不少人觉得锅贴和煎饺是一回事儿,无非是类似凤梨和菠萝这样的名称不同差别不大而已。实际上锅贴是两头不封口,下锅只煎一面,而煎饺则是口封紧实两面油煎,锅贴是长条形,煎饺是元宝形,锅贴比煎饺更好吃。吃锅贴更佳搭配不是白粥,而是胡辣汤。
阿飞分享锅贴的做法,这教程太详细了,保证一次成功零失败大家好,我是之一美食的阿飞,关注阿飞,有更多的家常菜供大家参考!
这几天老婆在家没事,蒸了馒头做包子,眼看着一袋子面粉吃完了,只能下楼去买了。我住的这个小区比较大,小区有超市,青菜,肉蛋,面粉,粮油都可以买到,价格也不高。鸡蛋还有要降价的趋势,3.28一斤,看上去还挺新鲜的,可以多买点放冰箱里面。提一袋面,买5斤鸡蛋,再买点配菜回家做点锅贴,换换口味。
今天咱就来做道好吃的锅贴,底部焦香酥脆,锅贴松软可口,真是几天不吃想的慌。
【锅贴的具体做法】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做锅贴选用什么面粉,我们常吃的蒸馒头,包子,做面条的普通面粉就可以。
- 之一步:和面
准备一个小盆,倒入普通小麦面粉300克,家里的小平底锅,和300克面粉差不多能做两锅。
倒入清水,先和成面絮,再揉成面团,揉好以后,盖上保鲜膜饧二十分钟。
天凉的时候也可以用温水。
- 第二步:调肉馅
我们来调一些肉馅,半斤五花肉剁碎,剁成肉末,剁出来的肉末香,比机器绞出来的有灵魂。买的这些五花肉偏瘦,剁好以后放在盆中。
大葱一根剁成葱末和五花肉末放在一起出味,再剁块生姜放在盆中,去腥增香。
现在开始调肉馅:放入香油5克,鸡粉2克,胡椒粉2克,食盐3克,五香粉2克。
用手顺着一个方向搅拌均匀,再倒入生抽3克,老抽2克,倒入生抽可以提鲜,放入老抽提一下底色,
继续顺着一个方向搅拌肉馅,放置腌制十分钟左右。
- 第三步:做锅贴必不可少的面糊粉
拿一个小盆,倒入半盆清水,倒入少许面粉,搅成非常稀的面粉糊。这一步就是做锅贴成功的关键。
面粉糊
- 第四步:做锅贴坯
二十分钟以后,面团已经饧发好了,在案板上撒上一些面粉,取出面团,放在案板上,然后把面团揉搓成长条,再把长条揪成一个个大小均匀地小剂子,和做水饺的剂子大小差不多。
再擀成圆面皮,接下来就像包饺子一样,左右手一捏,使劲一挤,就成了。
- 第五步:上锅煎
把包好的锅贴放在平底锅内,摆放好以后,再开火,开小火,锅热以后,浇入刚才准备好的面糊。
面糊的量以盖住饺子底部为好,盖上锅盖,利用锅内水蒸气的高温把锅贴蒸熟,锅内的面糊烧干以后,大概六到八分钟的时间,掀开锅盖,淋上少许植物油。
植物油能够分离锅贴,免得锅贴粘在锅上取不下来,锅底的面糊变成黄色,拿一个盘子盖在锅贴上面,翻过来盘子,锅贴就装在了盘子上面。
一锅精致小巧味道鲜香的锅贴就出锅了,底部金黄酥脆,表皮柔韧,内里鲜香可口,非常有食欲。
阿飞有话说:
1.做锅贴选用普通面粉,无需发面。
2.锅贴不像煎饺,先煮后煎,锅贴是生着直接上锅煎,所以做锅贴火不能大,小火慢煎才能保证里外熟透。
3.做锅贴用的是面糊水,面糊水不易太稠,一家要稀到通透。加的面粉水,不仅有助于锅贴上部的蒸熟,还能在底部形成脆膜,这个脆膜才是做锅贴成败的关键。
我是阿飞,感谢大家支持,我们明天见!
做锅贴用不用发面,详细教程在这,不出门也能吃到金黄酥脆的锅贴大家好,我是之一美食的阿飞,关注阿飞,有更多的家常菜供大家参考!
这几天老婆在家没事,蒸了馒头做包子,眼看着一袋子面粉吃完了,只能下楼去买了。我住的这个小区比较大,小区有超市,青菜,肉蛋,面粉,粮油都可以买到,价格也不高。鸡蛋还有要降价的趋势,3.28一斤,看上去还挺新鲜的,可以多买点放冰箱里面。提一袋面,买5斤鸡蛋,再买点配菜回家做点锅贴,换换口味。
今天咱就来做道好吃的锅贴,底部焦香酥脆,锅贴松软可口,真是几天不吃想的慌。
【锅贴的具体做法】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做锅贴选用什么面粉,我们常吃的蒸馒头,包子,做面条的普通面粉就可以。
- 之一步:和面
准备一个小盆,倒入普通小麦面粉300克,家里的小平底锅,和300克面粉差不多能做两锅。
倒入清水,先和成面絮,再揉成面团,揉好以后,盖上保鲜膜饧二十分钟。
天凉的时候也可以用温水。
- 第二步:调肉馅
我们来调一些肉馅,半斤五花肉剁碎,剁成肉末,剁出来的肉末香,比机器绞出来的有灵魂。买的这些五花肉偏瘦,剁好以后放在盆中。
大葱一根剁成葱末和五花肉末放在一起出味,再剁块生姜放在盆中,去腥增香。
现在开始调肉馅:放入香油5克,鸡粉2克,胡椒粉2克,食盐3克,五香粉2克。
用手顺着一个方向搅拌均匀,再倒入生抽3克,老抽2克,倒入生抽可以提鲜,放入老抽提一下底色,
继续顺着一个方向搅拌肉馅,放置腌制十分钟左右。
- 第三步:做锅贴必不可少的面糊粉
拿一个小盆,倒入半盆清水,倒入少许面粉,搅成非常稀的面粉糊。这一步就是做锅贴成功的关键。
面粉糊
- 第四步:做锅贴坯
二十分钟以后,面团已经饧发好了,在案板上撒上一些面粉,取出面团,放在案板上,然后把面团揉搓成长条,再把长条揪成一个个大小均匀地小剂子,和做水饺的剂子大小差不多。
再擀成圆面皮,接下来就像包饺子一样,左右手一捏,使劲一挤,就成了。
- 第五步:上锅煎
把包好的锅贴放在平底锅内,摆放好以后,再开火,开小火,锅热以后,浇入刚才准备好的面糊。
面糊的量以盖住饺子底部为好,盖上锅盖,利用锅内水蒸气的高温把锅贴蒸熟,锅内的面糊烧干以后,大概六到八分钟的时间,掀开锅盖,淋上少许植物油。
植物油能够分离锅贴,免得锅贴粘在锅上取不下来,锅底的面糊变成黄色,拿一个盘子盖在锅贴上面,翻过来盘子,锅贴就装在了盘子上面。
一锅精致小巧味道鲜香的锅贴就出锅了,底部金黄酥脆,表皮柔韧,内里鲜香可口,非常有食欲。
阿飞有话说:
1.做锅贴选用普通面粉,无需发面。
2.锅贴不像煎饺,先煮后煎,锅贴是生着直接上锅煎,所以做锅贴火不能大,小火慢煎才能保证里外熟透。
3.做锅贴用的是面糊水,面糊水不易太稠,一家要稀到通透。加的面粉水,不仅有助于锅贴上部的蒸熟,还能在底部形成脆膜,这个脆膜才是做锅贴成败的关键。
我是阿飞,感谢大家支持,我们明天见!
锅贴和煎饺有何不同?一个直接生煎,一个得先煮熟饺子,做成煎饺之后,又多了一个名字——锅贴。不过,也有人认为,锅贴和煎饺是不同的食物类别。这次,选择了一种特别的锅贴,因为它有5种口味。
5种口味分别是经典招牌,也就是白菜猪肉馅料的,黄金玉米鸡肉,济州岛韩式辣味,花莲吉安韭菜,川味麻辣鸡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大家的选择难题,一次就把5种味道都吃到。
从正面来看,各种不同的锅贴就非常明显了,单纯从外观上就能够看清它们之间的区别。要说和饺子的不同,可能就是锅贴两端并没有封口,呈现出来的形状和饺子不太一样。
另外一点,锅贴直接生煎,而煎饺通常煮熟后再煎。这样的锅贴,还是需要搭配蘸料的。通常就选择最简单的,只需要醋就可以。当然,如果大家还有更多喜好,加入其他的调味料也是可以的。
其中的黄金玉米鸡肉,最讨人喜欢,浓烈的黄颜色,非常诱人。同时,玉米的香甜也完全透露了出来,很有感觉。
馅料很丰富,蘸上酱料之后,更多的味道被激发出来,带来了浓烈的回味。
另外,还搭配了一颗茶叶蛋,能够作为补充,应该是完全能够满足一餐的需求了。
除此之外,还配上了豆浆,传统中式锅贴,自然还得配中式饮品,滋润的感觉,真的是很棒。
繁华青年路,煎包or锅贴,哪个是你的心头更爱?车水马龙的青年路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条“青年路”,武汉也不例外。
武汉的青年路起于解放大道航空路口,一路直抵汉口火车站广场。它形成于被改革开放注入新动力的十九世纪80年代,和路名一样年轻。
奋斗是青年路上的主基调,彷佛深处一个永远不会断电的世界。清晨,上班族从地铁2号线的各个站口出来涌向沿线的各个写字楼;中午,骑着电动车的外卖骑手又在绿灯开启时奔向四面八方;晚上,那些刚加完班的年轻人们从写字楼走出来,站在天桥上看着桥下的车水马龙和城市街景思考着未来的打算。
地铁2号线王家墩东站出口,像极了人生的分岔路口
繁华的青年路不只有高楼林立,每当夜幕降临,在它的两条支路里,你可以寻觅到它江湖气息的一面。
这两条路分别叫雪松路和妙墩横路。
雪松路自不必说,武 *** 的宵夜圣地,小龙虾有靓靓巴厘和可可、烧烤有沈记和老街、汤包有今楚和四季美、牛肉面有金焱和王氏华华、炒菜有夏氏砂锅。今天我想说的是两家看似简陋的店面,一家是煎包,一家是煎饺,武 *** 叫“锅贴”。
南有阿宝生煎,北有妙墩锅贴,两家神一样存在的店铺每晚都吸引着无数“好吃佬”们慕名而来,排队尝鲜。
01.
阿宝生煎包
这家店虽说是一家店铺,但其实就是一个小摊子,一辆简易的手推车就是阿宝的“门面”。
两人 *** ,阿姨包包子,阿宝煎包子。当然,说是煎包,更像是炸包子,整个包子从头到尾都要煎一遍。被油浸润的包子外皮酥脆焦香,圆鼓鼓的一个可可爱爱,一口咬下去,肉馅汁水也包裹在口腔内,层次丰富非常好吃,难怪每天过来购买生煎包的食客络绎不绝。
看阿宝煎包也蛮好玩的,麻利耍拉,熟练地翻面,直往天冲的火焰喷涌而出,没点技术还真掐不住。
价格上十块钱八个,相比以前涨了两块,自己扫码付款自己拿夹子自己拈包子。傍晚大概5点左右开张,点单的时候可以让老板多放芝麻和葱花,芝麻或葱忌口的人也可以提前跟老板说。煎包一定要趁热吃,一个接着一个,对我来说一份吃下去完全没有饱腹感,因为太好吃了。如果你不怕等位(其实也非常快)心动不如行动!相信我,吃到嘴里你不会后悔的。
地 址:雪松路万松园小区37栋3单元一楼
价 格:10元8个
营业时间:17:00-次日01:30
联系 *** :15927421684;15927069457
02.
妙墩锅贴
提到饺子,你脑海里之一个想到的也许是东北饺子馆,但在武汉,你之一个想到的一定是锅贴。
跟阿宝一样,没有店铺门面,一个推车就是档口。一样的傍晚5点左右开始出摊,仿佛跟阿宝商量好了一样。
饺子一般都是男老板在家包,包好了直接拿到外面来给女老板煎。
它的对面是武汉环贸中心,过个天桥就是雪松路小吃街,这家店现在还能得以保留,要感谢这一区域直到现在还未开始拆迁。
饺子有两种馅,韭菜和白菜的,可以双拼也可以不双拼。排队要韭菜馅的人比较多,如果你对韭菜没有执念,有时候可以跟老板打声招呼只要白菜锅贴,然后打包就走。
锅贴底部煎得很脆,焦香酥脆的外皮,咬一口汁水直冒,馅子的味道调得很好,每一口都是碳水带来的幸福。蘸料是他们家的灵魂。都是普普通通的调料,经过阿姨的一番配比,成了饺子的绝佳拍档。蘸料里有他们自制的酸萝卜和泡红椒,再放上醋和辣椒油,绝了。
先拿饺子后给钱,价格嘛中规中矩,大份13元18个,中份11元15个,小份9元12个。
锅贴生意的火爆自然也给隔壁的小吃摊带来的人气,三鲜煲、藕汤、炸炸、绿豆汤.......都还不错,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炸藕圆子,非常好吃。说到这里,你流口水了吗?如果你有心动,快来尝尝。
地 址:万松园街道妙墩横路10号
价 格:大份13元18个;中份11元15个;小份9元12个
营业时间:17:00-22:00
总<碰拳>结
总体来说两家都很值得排队,当然我更偏爱阿宝一些,我心里全武汉市更好吃的煎包。两家铺子都很接地气,生意火爆。唯一美中不足的一点是没有外卖配送,不过也能够理解,毕竟像生煎之类的小吃还是趁热吃好一点。推荐!
如果您感兴趣,动动发财的小手点个关注吧!
美食界的5对双胞胎,锅贴和煎饺上榜,全能分清的算你厉害在美食界,像双胞胎一样类似的食物十分常见,一般人不仔细看,还真的是看不出它们之间的差别。例如凤梨和菠萝,樱桃和车厘子等等,好多小伙伴都是傻傻分不清。接下来,佳佳妹给大家分享美食界的5对双胞胎,全能分清的算你厉害。
馄饨VS云吞VS抄手
这种皮里包住馅儿的食物,总是打着各种各样的名号在全国各地的餐桌江湖上乱窜。
北方人习惯称它为馄饨,广东人斯文地叫它云吞,而到了四川人口中这个食物又成了更加泼辣的抄手。
馄炖:其实就像是皮更薄些的饺子,馅料类似饺子种类繁多,高汤配上切丝的豆皮、紫菜、鸡蛋等,滴入少量香油即可。
抄手:它皮最厚,馅料最简单,馅料只是剁碎的鲜肉+姜末+盐。抄手的特点在于红汤。
云吞:馅料以猪肉馅、虾肉为主,常与竹升面一起食用,加清汤或干拌。
煎饺VS锅贴
煎饺的 *** 过程需要先煎后煮,或者先煮后煎,总之都少不了“煮”这道工序,并且煎饺是盖上锅盖一次煎成功的。再来说说锅贴。锅贴与煎饺更大的不同是只能用煎的 *** 来做,千万不能提前加水煮,而是直接生皮生肉煎熟,在这个期间需要不断转动锅子和揭开锅盖淋水。
汤圆VS元宵
汤圆主要是由白糖、黑芝麻和猪油做成馅芯,再用水磨糯米面包制成2至3公分的圆形生品,开水下锅,煮熟后食用。而元宵则用糯米细粉制成,圆形,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及各类蜜饯果料等,食用时煮、蒸、炸、拔丝皆可。
麻辣烫VS冒菜
身为重庆人的佳佳妹之一次看到冒菜的时候,就心想这到底跟麻辣烫有什么区别啊?明明就是一模一样的东西,吃起来的味道也是差不多的。但其实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麻辣烫是在各种食材的外面裹上一层料汁和油水,而冒菜则是需要将类似麻辣烫的混合物给煮熟之后,再根据客人需要的口感来泡在红油的汤水当中。
烧饼VS火烧
烧饼和火烧虽然在我们的印象中都是同一种东西,不就是饼嘛。但其实烧饼是烤出来的,火烧是烙出来的,烧饼放了芝麻,而火烧不放芝麻,烧饼由于撒了芝麻,不能翻个,火烧则是来回翻个烙出来的!
对于早餐,总不能将就。其实早起吃自己做的早餐是一件很温暖的事情。而说到早餐,在上海,不得不提到的是锅贴。
需要正名的是上海锅贴不是煎饺,皮子用开水和面擀成,馅料不加酱油,白汤,所谓白汤指的是酱油只为入味而不是着色,不放姜,少量葱,故而对肉的质量和新鲜度要求很高,那些放了肉皮冻和大量老抽的肉馅锅贴在老上海的眼中是值得怀疑的,它们是非定义中的鲜肉。
旧时上海锅贴呈细细弯弯的月牙形,现在顺应潮流变得胖乎乎了。上海流行过一阵子的台湾的四海游龙锅贴,那其实是煎饺,和上海锅贴毫无渊源。
上海的生煎和锅贴都喜欢配咖喱牛肉汤,这牛肉汤是加了上海的咖喱粉的,和满街的兰州拉面以及河南拉面的牛肉汤风味大异。但如果真用了拉面的汤头,结果可能不妙,直接冲了生煎和锅贴的味道,而上海的咖喱牛肉汤,虽薄,略鲜,却解了锅贴的油腻。
鲜肉锅贴
▼
喷香多汁的鲜肉锅贴,冒着丝丝热气,席卷拥抱清晨。底脆而不焦,皮薄却柔韧。轻轻咬一小口,大葱和肉的鲜甜抢占味蕾,丰富的卤汁满盈。就着醋和辣子混合的小碟是真真的美味~
准备配料▼
中筋粉 200克 、开水 100克
盐 2克 、猪前夹肉末 300克
小葱 30克 、生姜 20克
鸡蛋 1枚 、生抽 15毫升
盐 2克 、清水 40克 、黑胡椒少许
芝麻油 10毫升 、五香粉少许
*** 步骤▼
1、按上述准备好食材原料,将盐撒入面粉中搅拌均匀;
2、倒入开水搅拌成絮状,揉成面团,醒面20分钟;
3、醒面的同时,开始调制馅料;一半的葱姜切成末倒入肉末中,加入1枚鸡蛋、生抽、芝麻油、盐、黑胡椒粉和五香粉;
5、再切一些姜丝,用40克水浸泡着;缓缓的加入到肉馅中,一直吵着一个方向搅拌出胶质;
6、
面醒好后揉成长条;
7、切成小剂子;
8、擀成皮,要薄一些,这样煎出来才脆;
9、包成锅贴的样子;
10、锅中放油,放入生的锅贴,让每一个锅贴底部都能粘上油,将烹饪程序推送到电磁炉上,按下开始烹饪按钮,盖上锅盖开始煎;
11、等5分钟后撒淋上1小碗的水,烹饪结束前1分钟在撒上葱花和芝麻;
装盘,完成!
温馨提示:
1、如果觉得自己和面麻烦可以外面买饺子皮,但是没有自己和面做的好吃哦。
2、想要做到多汁,一定要在肉末里面加入水搅拌,让肉中含有更多的水分。
前面看到@里神楽 转发的帖子,说是湖北人和上海人因为煎饺&锅贴的区别吵起来了。
其实,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大,所以“同一种食物在各地有不同叫法” 与 “明明是不同食物,在各地却采用同一个名字”其实是很常见的,这有什么可吵的?
不过,反过来一想,这个话题深挖一下倒也是挺有趣的。先撇开某种单一食材(比如“荸荠”在上海叫“地梨”,在广东叫“马蹄”;“马铃薯”有“土豆”、“洋山芋、“山药蛋”等多种名字)的例子,而想想那些经过烹饪的食物到底在不同地方有哪些称呼吧?
我先想到一个:
1、我喜欢在吃面条的时候让老板加一个“荷包蛋”——我指的是将生鸡蛋放到油锅里煎熟的吃法,所以在很多地方这个菜就叫“煎蛋”。而“荷包蛋”呢?其实在不少地方是指将生鸡蛋打到水里煮熟的吃饭,上海人管这种做法叫“水铺(潽pu)蛋”;
2、之前在呼伦贝尔把我差点撑死的“烧麦”也是个典型:尽管大家都是开口+蒸熟的面点,但我们江浙的烧麦里大多是放糯米的;北方小伙伴吃的是纯肉的(我们上海有名的下沙烧麦也是纯肉+笋丁);广东人民的烧麦里放得则是虾肉馅...
3、还有,我在北京小吃店里看到有一种汤叫“豆泡汤”,觉得很好奇。等服务员把汤送上来后才知道,所谓“豆泡”其实就是“豆腐泡”的简称,而我们上海管这玩意叫“油豆腐”——“油豆腐粉丝汤”也是上海人常吃的,但你要说“豆泡粉丝汤”,估计很多上海人都会表示很疑惑;
4、哦,我在上海会吃一种叫做“大头菜”的腌菜,其实就是把芥菜球状根茎腌制成黑色,吃得时候把它切丝切片取其咸鲜味道用来佐泡饭。但是,“大头菜”在广东好像也叫“冲菜”,同样是腌菜但确是金黄色的。而当“大头菜”跑到贵州时,它的原材料好像既有芥菜也有榨菜,而且黔西人民也把它叫做“麻辣脆”;
5、对了对了,还有一个经典的:我在去北京之前从来不知道有一种饺子/肉饼是“茴香馅儿”的。我心目中的“茴香”是一种香料,在北方叫做“小茴香”。而用来包饺子和做肉饼的“茴香”,其实是一种绿叶蔬菜。只不过这玩意在上海极少见到,所以我压根想象不出怎么能用香料来包饺子呢?当然,我现在已经成“茴香饺子/肉饼”的忠实爱好者,每次出差北京都会找机会尝一尝这个美味...
另外,有关“馒头”、“包子”、“小笼/小笼包”到底是指什么食物的争论一直没有停过,这里就不赘述了。大家还能就这个话题举出更多的例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