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是中国北方传统食物。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河南南阳邓州人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作为药用,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
冬天到了,而且很多人都知道,在冬天有一个节气,这就是冬至。而在众多节气中,也只有少数几个节气是有着特殊的传统的。而冬至这个节气,很多人都知道,就是吃饺子了。不管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饺子都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直美食。
可能在南方人的眼中,北方人只要是过节,都会吃饺子。当然在冬至饺子一直是我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一种。中国地大物博,在各个地方的习俗也会有所差异。但是不管怎么样,饺子始终在众多美食中,占据的一项重要的地位。
在我家,我的爸妈都是非常传统的人。男人是很少下厨房的,一般情况下,都是我妈在厨房做饭。但是只有在吃饺子的时候,是特殊的额。因为这时候,我爸也会下手来包饺子。一般这个时候,也是我家里最热闹的时候。家里人都聚集在一起,一家人其乐融融的。而且一般这个时候,我爷爷奶奶那一辈的人就会说,在他们的小时候的饥荒年代,经常是吃不饱饭。而且那个时候,能够吃到一顿白面做的馒头都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了。
在那个时期,他们的饺子一般是非常简单的,就是在玉米面里放一点点面进去。而且在我爷爷奶奶的那个年代里,家家户户都是有很多子女,基本上刚出锅就吃完了。而且还吃不饱。因此,在他们的那个时代都是先喝点稀饭,就是米饭加上水垫肚子,最后才吃点饺子垫下肚子。在以前,饺子就是这极其美味的美食了。
而在现在这个条件优渥的时代里,基本上都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了。但是即使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中国还是有着吃饺子的习惯。据说饺子的起源来自于东汉的时期,最后经过漫长的历史中发展中,经过清朝时期,基本上就已经在全国普及了,而且家家户户在年三十就已经准备好。然后在年三十过度到年初一的时候,吃饺子而这一传统一直也是流传至今。
饺子在我国以及不仅仅是一种美食,而是成为了一种传承文化。饺子也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饺子也分为很多馅。如最常见的韭菜饺子,芹菜饺子等蔬菜饺子。而在这么多品种里,还有着猪肉饺子,牛肉饺子或者虾仁饺子等等。而饺子的 *** *** 除了水煮以外,还有着蒸饺,炸饺等。当然除了这些以外还有烙,煎,烤等 *** 方式。
饺子的做法是将蔬菜切得粉碎之后,将这些蔬菜放入和好的面里边。这时候我们将面包起来,包成半月形,保证饺子馅不要漏出来。然后将饺子放入锅中,大概用水煮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根据自己的火候来判断。这时候将饺子捞起来,放入碗中。配合着醋,香油,辣椒等配合,简直不要太好吃。当然包饺子也是有很多说法的,在我们家乡,有一句话就是说,包饺子包的越好看,说明以后找的对象也越漂亮。当然这些都是家里的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祝福吧!
“医圣张仲景到底有多牛”上热搜了3月24日
我们的话题“医圣张仲景到底有多牛”
上!热!搜!啦!
截止发稿前
话题累计阅读量已突破1.5亿!
参与讨论人数3万+
多个领域的大V自发参与讨论互动
众多科普博主纷纷现身
《医圣》热播 连续登榜
医圣张仲景登上热搜,让同名中医药文化题材人物剧《医圣》再次引发全网关注,上映21天全网播放量近6000万,热度指数位列电视剧月榜第14位,连续3周登上剧集热播榜单。
《医圣》由仲景宛西制药与深圳大宅门影业联合摄制的电视剧,早在七年前已经拍摄完成,几经波折后最终在河南卫视及各大 *** 平台播出。
剧集正式开播前没有大量宣传,没有流量名星出演,但却引发全民讨论“张仲景”热潮,可谓低开高走。
媒体支持 传播仲景文化
《医圣》电视剧的热播,离不开河南本地媒体尤其是河南卫视倾力推荐。从《唐宫夜宴》、《洛神水赋》到《舞千年》,河南卫视凭借传播传统文化出圈后,找准文化定位,重视国风文化挖掘和弘扬。《医圣》电视剧也是河南卫视独家首播。
河南都市频道、河南日报 、大河报、南阳日报、南阳新闻周刊等河南本地官方媒体也连续发文推荐《医圣》,积极传播张仲景中医药文化。
那些你不知道张仲景
饺子是谁发明的?我们熟知的六味地黄丸跟张仲景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很多中医被称为“坐堂医”?日本“汉方药”和中医有什么关系?
仲景健康
中华上下五千年群星璀璨,张仲景是如何被封“圣”的呢?都说同行相轻,张仲景的“医圣”之名则是其他医家给的尊称。最近由仲景宛西制药联合拍摄的电视剧《医圣》正在@河南卫视 热播,一起来了解#医圣张仲景到底有多牛 #仲景宛西制药
视频号
提到张仲景,不少人都能聊上几句,但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张仲景被称为“医圣”。知名主持人郭晨冬通过一系列科普视频,多角度讲述大众所不熟悉的张仲景。
医圣故里 仲景传承
作为《医圣》电视剧联合摄制方的仲景宛西制药,扎根医圣故里南阳,以传承弘扬张仲景医药文化为己任,多年来致力于借助多渠道讲好仲景故事。
1800年前,医圣在伏牛山采药,治病救人;1800年后,仲景宛西依托伏牛山天然宝库药材优势,率先在行业内提出“药材好,药才好”,建立六大GAP药材基地,传承医圣精神,造仲景名药。
春日仲景宛西制药山茱萸药材基地
仲景宛西制药 西峡生产厂区
在传承仲景经方层面,创新开展“三分钟讲透经典”项目,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一起实现传承经典、挖掘经典名方价值、创新经典名方的现代应用;举办“仲景春季健康节”,向大众传播“好体质,养起来”的理念。
纪念仲景,是后世不忘先圣恩泽。传播仲景中医药文化,是仲景人不变的职责与使命!
饺子的由来和寓意,你知道多少?“好吃不过饺子”
饺子相传起源于东汉时期起,当时叫“角子”,原名“娇耳”,由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而来,距今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啦
自那时起,每年的初一,全国上下,无论贫富贵贱,都会做饺子吃。饺子一般在大年三十12点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开始吃,这时正是农历初一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预示着辞旧迎新,吉祥如意。
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着吃。
总之,饺子有很多美好的寓意:
包饺子寓意喜庆吉祥,幸福美好,煮饺子寓意奔腾向前,蒸蒸日上,吃饺子寓意阖家欢乐,团圆安康
你知道冬至饺子的来历吗?伟大的发明家,原来是神医救人而来饺子是一种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食物,可以从北到南食用。冬至和春节期间,绝对不可能不吃饺子。孩子们,你们想知道饺子的起源吗?饺子有一两千年的历史了。在古代,人们通常在除夕晚上12点前包饺子,一直包到孩子吃饺子的时候,因为这是正月初一,也是辞旧迎新的时候,吃饺子意味着"老有所养"。"子"意为"子事","角"与"角"谐音,意为"团圆"和"好运"。饺子的形状像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意思是"把钱变成财富"。
此外,饺子有馅,这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在馅里,从而寄托人们对新年的希望。饺子是中国人喜爱的传统食物。其 *** *** 是用面粉做薄而软的饺子皮,然后将鲜肉、白菜等切碎。与调味料混合作为饺子馅料,包好,放在锅里煮,直到饺子浮在水面上。它的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造型独特,吃不厌。饺子,原名焦儿,是中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许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一位著名的医生,名叫张继,他的名字叫仲景。他从小就努力学习医学书籍,成为中医的创始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他对待富人和穷人都很认真,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曾为人民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流行时,他在衙门口建了一个大锅,借药救人,赢得了长沙人的喜爱。张仲景一生为官清廉,但对当时东汉的政治腐败和官场黑暗不满,愤然回国。
当他经过家乡的白河岸边时,他看到许多穷人饥寒交迫,耳朵冻僵了。他心里非常不高兴,决定治疗他们。张仲景回家时,有很多人在寻求治疗。他忙得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是记得那些耳朵冻僵的穷人。以长沙为例,他告诉他的弟子们在南阳东莞的一个空地上建立一个医疗棚和一个大锅,并在冬至那天打开它给穷人治病。
张仲景的药叫"祛寒焦耳汤",其做法是将羊肉、胡椒和一些散寒药材放在锅里煮,捞出切碎,然后用面皮包成穗状的"焦耳",在锅里煮熟,分发给求医的病人。每个人都有两只迷人的耳朵和一碗汤。人们吃了祛寒汤后,就会发热、血脉通畅、耳热。吃了一会儿后,病人腐烂的耳朵痊愈了。张仲景直到除夕才吃药。
在元旦,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坏耳朵的恢复。他们模仿焦的耳朵做年夜饭,在元旦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焦耳"、"饺子"或扁平食物。
从那以后,村里的人和子孙都模仿这种 *** ,后来逐渐形成了冬至和元旦吃这种东西的习俗,以纪念张仲景开药棚治病的那一天。1400多年的历史让饺子在普通人的心中扎下了根。饺子已经逐渐成为中国食物的代言。张仲景生活在将近1800年前,但他的"祛寒焦耳汤"的故事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每年冬至和元旦,人们都吃饺子。心里还记得张仲景的好意。今天,我们不需要用迷人的耳朵来对待冻耳朵,但是饺子已经成为人们最普遍和喜爱的食物。所以饺子是张仲景神医为救人而发明的!
饺子是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先生发明的饺子是东汉张仲景先生发明的
饺子源于东汉时期,张仲景先生不但是《伤寒论》秘方的撰写人,还是饺子的创始人。起初张仲景用饺子面皮把配好的中药材抱在一起驱寒服用,治愈了很多疑难杂症。历经1800年后,饺子馅改成美食馅,人们把饺子馅的内容发展的淋漓尽致,各地区都会根据本地人喜欢的味道调馅。
大连人抱饺子有一绝。一般不糊弄,对自己的胃口下手挺狠,三鲜饺子是大连人的更爱,虾仁韭菜肉三鲜,海螺韭菜肉三鲜,扇贝叮韭菜肉三鲜,海胆韭菜肉三鲜,海肠韭菜肉三鲜,等等。只要你想到的海鲜都可以和韭菜肉搭配成三鲜水饺。我们每个周末几乎都吃饺子,过年吃饺子,结婚出嫁也吃饺子,生孩子吃饺子,来客人也吃饺子,饺子就是喜事的标签。
今天周末我抱了海参扇贝韭菜肉的水饺,食材是10个海参+2斤扇贝肉+2斤肉+半斤韭菜=没谁能比的了了,大连能留住你的胃吗?
饮食大国,饺子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美食,而是有着更多的寓意。
中国不光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美食也是数不胜数。众口难调,但饺子却是国人眼中一致公认的美食,有“坐着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的俗语。一千多年以前,医圣张仲景发明饺子的初衷是给病人治疗,没想到却在民间广为流传。重大节日和二十四节气中,都有吃饺子的习俗,所以饺子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美食,而是有了更多的寓意。
【除夕吃饺子】
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坐一起,热热闹闹地包饺子,一起团圆吃饺子,除夕吃饺子有着团圆、美满幸福的寓意。
除夕夜的饺子,是多少离开家乡的游子,最盼望吃到的食物,不是他乡没有饺子,而是家乡妈妈亲手包的饺子,最能抚慰游子的心。许多离家在外的人,无论多忙、多远,都争取在除夕前到家,为的是全家团圆吃饺子。
记得小时候,妈妈会在除夕夜的饺子里包上一枚硬币或红枣,全家人都盼着能吃到。吃到硬币或红枣,表示未来一年将会财源广进、红红火火。那种在饺子里咬到硬币或红枣时的幸福感,是无法替代的。
【大年初一、初五、十五吃饺子】
俗语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有着岁更交子的寓意,代表着新的一年开始了。
正月初五又俗称“破五”,这一天吃饺子,据说可以捏小人嘴、破去晦气,所以民间家家户户这一天必吃饺子,希望在新的一年讨个好兆头。
正月十五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元宵,都代表着团团圆圆。我的老家河南,有着十五饺子、十六元宵的习俗,因饺子又叫“扁食”,所以寓意扁扁圆圆又一年。五月十五过完,年也就算过完了。
【头伏吃饺子】
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因为天气炎热胃口不好。
饺子在老百姓心目中是更好吃的食物,所以头伏吃饺子开胃又解馋。又因“伏”与“福”同音,饺子又形似元宝,头伏吃饺子寓意元宝藏福。
【立秋吃饺子】
立秋之后天气转凉,胃口大开,经过了炎热的三伏天,人都瘦了一圈,所以在立秋这天吃饺子补身体,有“贴秋膘”、“咬秋”的习俗。立秋之后是丰收的秋天,吃饺子寓意五谷丰登。
【立冬吃饺子】
立冬之后,冬天来临,天气寒冷,吃饺子进补。民间有交子之时饺子不能不吃,大年三十吃饺子是新年和旧年之交,立冬吃饺子是冬天和秋天之交。
立冬吃饺子也有“补冬”之说,寓意驱走严寒,少生疾病。
【冬至吃饺子】
冬至吃饺子和大年三十吃饺子一样,已经深入民心,其他的节气可以忽略掉吃饺子,但冬至的饺子必须要吃,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古时饺子又叫“娇耳”,医圣张仲景煮“祛寒娇耳汤”,帮助穷苦老百姓,吃了“娇耳汤”治疗冬天冻伤的耳朵。饺子的来源也是在冬至这天,节气吃饺子的习俗也是为了记念张仲景。
冬至吃饺子寓意冬天不会冻伤耳朵。
吃饺子的习俗在民间还有很多,比如:“迎客饺子,送行面”、“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等。还有“饺子就酒越吃越有”的说法,饺子好象是许多节日和节气都要吃的食物,有网友说为什么几乎每个节气都有吃饺子的习俗?因为以前生活条件差,饺子不是每天都能吃到,也只有在重要的日子和节气才能吃饺子解解馋。
饺子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传统食品的代表。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饺子可以每天都能吃到,但它依然是老百姓心目中的美食,但又不仅仅只是一种美食,而是有着更多美好的寓意。
您的家乡还有什么吃饺子的习俗?下方评论出来吧!
我是@做手工饺子馄饨的三姐 ,如果我的文章对您有所帮助,请点赞、评论和分享,“关注”我可以了解更多饺子馄饨的做法。
原创不易,欢迎转发,盗文必究!
古人是如何过冬的?没暖气没羽绒服,但他们有取暖神器古人如何过冬?
想必大家都曾好奇过,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究竟要靠什么办法,来度过寒冷的冬天。
事实上,古代人都是有大智慧的,虽然没有如今这么多种的取暖设施,但他们在劳动生活中发明了取暖神器。
他们的冬天,可能比我们想象中过得更舒适。
古人冬天如何“穿”
天一冷,人就会不由自主地添加衣物。多添衣,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应对寒冷最本能也最简单的办法。
但冬天凛冽刺骨的寒风,并不是在身上多添几件衣服就能够进行抵抗的。在古代,一般冬天的脚步还没临近,人们就要开始考虑为自己准备过冬的衣服了。
在一些描写古代人的言情小说和影视剧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主角们到了冬天,身上穿的衣服总是或多或少带着毛茸茸的皮毛,那时髦程度就是放到今天,依然能够迷倒不少人。
不过这样的锦帽貂裘可不是什么人都能穿得起的。
动物皮毛是人类最早采用的服装材料之一,那些天然的兽皮总是具有极强的保暖作用。但是想要获得这样暖和的兽皮,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原始社会大家都会参与捕猎,谁捕到就是谁的。
但是等到进入封建社会,人们之间出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上等人只是动动嘴皮子,就有无数人为了他们的冬天保暖而努力。
那些珍贵的皮毛就算不是为了上供,拿去卖也能换回不少钱,穷人们就更不舍得自己穿了。
除了皮毛衣物,古代人过冬的时候也会穿丝绵。
不过棉花是在元朝时期才用的,“棉”这字也是在《宋书》撰成以后才有的。这个丝绵中的“绵”,指的是用蚕丝制成的絮。
在商周时期,我们国家的植桑养蚕规模就已经很大了,陕西河南等地出土的贵族王侯墓中,就有很多丝绢物腐烂留下的痕迹。
但这些丝绵与皮毛一样,几乎是完全属于上等贵族世界,底层的平民用不起它们,只能转向更廉价易得的“麻”。甚至可以说,在古代早期文献中提到的“布”,大多指的都是麻布。
这也是为什么庶民会被称为“布衣”。只不过麻布衣服穿在身上并不舒服,但是平民们为了保暖生存,也顾不得其他了。
等到唐宋时期,人口增加,临近冬天的时候,人们对于麻衣的需求大大增加,有很多人受困于衣着问题。好在这一时期,民间又出现集耐穿、御寒于一身,同时特意加厚过的纸衣,叫做纸裘。
这种纸衣纤维强度高,而且抗老化,又防虫,到了宋代时期的纸裘变得更加耐磨,既能抵抗寒冬,还有不错的透气性,最重要的是,它还不贵。
在宋代有一位隐居在王屋山的王姓居士,就因为经常穿纸裘,还被人戏称为“王纸袄先生”。
不过这种纸裘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因为棉花种植业在元代开始发展,并在明代迅速繁荣。比起其他类型的衣物,棉花制成的衣服展现出了更强的优越性,很快便作为保暖衣物普及开来,很多底层平民也能在冬天穿上舒服又保暖的衣服了。
而除了穿衣,古人在“住”这一方面,也有自己的御寒小妙招。
古人冬天如何“住”
在古代的冬天,取暖是跟每天吃饭一样重要的头等大事,所以形容贫穷的词才会叫做“饥寒交迫”。
以前是没有暖气的,但是聪明的古人依旧想到了取暖的 *** 。
早在史前文明时代,北方人居住的房屋在建造时,就为取暖留下了痕迹。在半坡文明时期,人们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中,有一半是挖在地下的,这样就能防风取暖。
在屋中,他们还会在地上挖坑,用泥土围着夯实,在中间生活,这就是所谓的“火塘”。
等到了秦汉时期,宫廷的王公贵族们又开始使用“火墙”。秦代咸阳宫遗址中就存在火墙。这种墙在建造时,中间特意留空,这样就能从里面把墙烧热,让整个房屋暖和起来。
现在东北人民还在使用的“火炕”,其实就是火墙的衍生物。据说,来到东北后,这里人招待客人的更高礼遇就是邀请客人上炕。
在汉代时期,古人还发明了温室殿,供皇帝在冬天居住。根据史书记载,这样的温室殿有极强的防寒保暖效果,要用花椒和泥涂抹墙壁,壁面上再挂上锦绣,安置好屏风和羽帐,地面也要铺上毛毯,做到全方位的保暖。
当时皇后居住的宫殿也叫“椒房”,就是因为要采用这种椒涂室的保暖 *** 。
不过前面说到的这些都属于古代的大型取暖设备,而除了这些,古人还有不少小型的取暖物件,比如说,我们看小说和看影视剧最常看到的“火盆”。
火盆的种类因人而异,有钱人家挑选火盆,一般都是选用精致又好看的金属类火盆。穷人家就不会考虑好不好看了,一般就是用泥土捏出来的泥盆。
有了盆,自然还要有炭。我们经常说到“薪炭”,这里的“薪”是年薪月薪,也就是工资,而炭之所以能跟工资放在一起,就是因为古代的官员们发工资的时候,不光能领到钱和米,还会领到炭。
围炉而坐是古代冬日里非常常见的居家景象,这一点在影视剧《琅琊榜》中就得到了极好的体现。只要时间来到冬天,一定会看到剧中主角们围着火炉团团坐的场景。
既然要烧炭,那必然就会产生一氧化碳。
现代人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数理化,知道一氧化碳是什么,更明白它有多危险。但是古人还没有一氧化碳这样的概念,当他们冬天在屋里围着火盆取暖时,会不会一氧化碳中毒呢?
在古代,房屋的密闭性其实不如现在这样好。不管是上层人还是底层人,他们的房屋都多少会有漏风现象。
在这样的情况下,火盆中的炭火燃烧后产生的一氧化碳并不会大量聚集起来,而且火盆是开放式的,火舌能与氧气充分接触,一般不存在因为燃烧不充分而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
不过这也免不了会出现特殊情况。有些学者就认为,曹操的谋士荀彧可能就是死于一氧化碳中毒。
除了不能随便移动的火盆,古人还发明能够拿在手中取暖的迷你版“火盆”,也就是所谓的手炉,古人将尚有余温的炭灰放进手炉中,就能随时拿着手炉走动取暖。
到了明清时代,随着工艺技术的提升,手炉越做越精致,往往大户人家的手炉都会像工艺品一般精美。
除了手炉,还有一种名为“汤婆子”的取暖物件,用金属或者陶瓷做成,像个没有壶嘴的茶壶,加上热水再套上布套,古人睡觉的时候就能将它们放进被窝里取暖了。
穿的和住的都能保暖了,作为最懂吃的民族,我们的古人在饮食方面当然也不会松懈。
古人冬天如何“吃”
一到冬至,南北方的人们就会开始饺子和汤圆之争。
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是吃饺子的,因为冬至是一年中最冷的那一天,而吃饺子能御寒。在北方还有句俗话叫做“不吃饺子,冻掉耳朵”。
据说,饺子最早发明出来,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
他是东 *** ,祖籍在河南,是地道的北方人。据说,有一次他在冬天回到家乡,看到路边的很多底层平民穿着破烂的衣物,完全不能抵抗寒冬,耳朵上满是冻疮。
张仲景于心不忍,就去找来一口大锅,在路边架起来生火煮汤,同时用面团将捣碎后的草药和羊肉包起来,放进锅中煮熟,然后招呼路边的人过来吃。由于这些面团看起来很像人的耳朵,但是显得更加娇美,于是就被人们叫做“娇耳”。
每个人都从张仲景这里领到了两个“娇耳”,大家趁着热吃下肚后,没多久就感到身上开始发热,耳朵好像要烧起来了,一段时间后,他们耳朵上的冻疮竟然奇迹般的复原了。
大家都对这神奇的“娇耳”念念不忘,纷纷学习张仲景的做法,将食物包在面团中吃。慢慢地,在一年当中最冷的那一天吃“娇耳”不冻耳朵,就成为了北方人的习惯。
而张仲景在 *** “娇耳”时,除了放入草药,他还准备了羊肉。其实羊肉也是一种公认的驱寒食材。
每年到了冬至那天,当南北方人民开始了饺子与汤圆之争时,四川地区的人却已经开始喝羊肉汤了。在四川,冬至吃羊肉才是代代相传的习俗。
吃羊肉也有很多的好处,因为羊肉专治脾胃虚寒和气血不足,甚至算得上是一味大补的中药。
在冬天吃羊肉的地区也不只是四川,北方大部分地区也都热衷于此,只不过在吃法上各有不同罢了。
可以想象,古代的人们围着陶或铜做成的锅,用炭火烧着,在锅中煮上羊肉,大家团团而坐,与亲朋好友共享“绿蚁新醅酒”,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
古代的确物质匮乏,冬天酷寒又漫长,但我们的祖先们凭着自己的智慧,制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取暖 *** ,让自己与家人安然度过寒冬,如今看来,依旧让人敬佩。
“饕餮世间味,最是此物鲜”—中华传统美食“饺子”的发展史饺子,是中华传统美食,每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包上自家亲手 *** 的饺子。饺子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在中国尤其是北方,饺子既是平常时的美味小吃,更是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主食。饺子作为中华美食的代表,也有着一段奇妙的发展史。充满智慧的古人们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创造力,不断地对这一美食进行革新,才有了我们今天美味的饺子。
一、春秋时期-饺子的起源
早在春秋时期,诸侯们就有人开始吃类似于饺子的食物了。
1978年,考古队在山东发现了一些三角形的白色食品,里面包有馅料,后来经证实便是当时的“饺子”,只是这样的食物在那时并没有流行开来。
我们今天所说的饺子更先是由馄饨发展变化而来。并且在其演变过程中,诞生了各种各样不同种类的分支。据史料记载,饺子最早起源于东汉,是由当时人称医圣的张仲景所发明。
据说在东汉末期,各地区都兵祸连绵,再加上恶劣的自然环境,很多人都患上了疾病。
曹植就在他的《说疫气》中描写道:“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号泣之哀。”
据说张仲景卸任太守的官职后,回到自己的家乡,看到很多流离失所、骨瘦如柴的穷人,顿时心生怜悯。为了帮助那些在寒风中的穷苦百姓,张仲景发明了“袪寒饺耳汤”。
传说医圣张仲景往面皮里面填上一些羊肉和药物,这些药材大多都有驱寒的效果,这样制成的“饺耳”,馅小皮薄,能够有效地预防病人耳朵长冻病疮,同时也避免了一部分病人因为药物的苦味而影响他服药。
这样,最早的饺子就诞生了。后来乡里人纷纷模仿 *** 这样的“饺子”,因为吃这样的“饺子”能够防止生冻疮,于是当时的人们叫它“饺耳”。但是当时的饺子和现在样子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张仲景发明的饺子毕竟是药用的,其外观和口感都与今天我们所吃的饺子有天壤之别,和如今的馄饨有一些相似。
二、三国时期的“月牙馄饨”
饺子作为一种被大家广泛接受的食物,是在三国时期,它被称作“月牙馄饨”。是大家都很喜欢的吃食,形如月牙一般,和现在的饺子样子已经比较相似了。
当时有文人魏张揖,写的《广雅》这本著作中,就有对于这种食物的描写。1981年,专家从东汉的墓葬里面发现了一些陶塑,对于当时的饮食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其中一个陶俑,头上戴了一顶花边帽,一只手按着肉块,另一只手拿着一把刀,展现了当时的厨师的样子。
引人注意的是,这个陶俑还刻画了案板,上面摆满了食材,什么鱼啊,肉啊,鸡鸭啊一应俱全,甚至还有蔬菜和水果,可以说是相当丰盛了。并且案板上的饺子都呈现偃月形,这也证明了三国时期在长江一带,饺子已经是很常见的食物了。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馄饨”
到了魏晋南北朝,人们已经探索出了不同的吃饺子的 *** 。
据记载,当时的人们把饺子煮熟了以后,不是直接吃,而是习惯把饺子和汤混在一起放在碗里吃,于是那时候都习惯于叫“馄饨”。当时这样的吃法在我们今天很多地方仍然十分常见,像陕西啊,河南啊,那里的人们就喜欢这样吃,有时候还会在碗里面加上一些虾皮,香菜这样的配料,吃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
另外,饺子当时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甚至传到了西域。八十年代的时候,在吐鲁番地区,考古队也出土过三只饺子,后来经过专业分析得知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饺子实物,与现在我们吃的饺子十分相似。这也证明当时西域也从中原地区借鉴了饺子文化,饺子的影响力已经十分广泛。
当时的饺子也是偃月形的,颜之推曾经对饺子,也就是他们口中的“馄饨”,有过“形如偃月,全国通食”的描写,这和史书上的记载也大相庭径。
四、唐朝的“牢丸”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宰相,叫段文昌,他不仅是一个颇有远见的政客,他还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美食家。据说他创造了许多美食,连我们今天所吃的千张肉也是他发明的。
他编撰了一本美食手册——《邹平公食经》,可以说是十分专业的吃货了。不仅如此,段文昌还把自己的儿子段成式也培养成为了一个吃货。
段成式也是一个美食家,在他所著的《酉阳杂俎》中,记录了“牢丸”,也就是唐朝的饺子的吃法。在小段的书中,他详细区分了“馄饨”和“牢丸”两种相似食物的区别。
不仅如此,因为饺子的吃法有蒸饺和汤饺之分,于是他称当时的蒸饺为“笼上牢丸”,称当时的汤饺为“汤中牢丸”,可以说想象力是十分的丰富。
另外,前朝都没有干吃饺子的记载,所以可以说蒸饺这样的吃法是从唐朝开始的。但是当时的饺子仍然没有在唐朝史书中记载,它只作为馄饨的附属品种在民间流行。
五、宋朝“饺子”的正式定名
宋朝开始,为了区分饺子和馄饨,人们开始把三角形的包馅食品称为“饺儿”,有些地方也叫它“角子”。所以既然“饺儿”“角子”这样的名称已经有了,“饺子”这样的叫法出现,也就解释得通了。
因为饺子的样子类似于古代的元宝,而宋代的货币又叫做交子,这样久而久之,饺子的名称就顺理成章地演变出来了。
宋朝的饺子和前代饺子的 *** *** 上面没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饺子种类已经变得五花八门。宋朝的《东京梦华录》这本书中就描写了不同的饺子,像“水晶角儿”,用豆皮 *** ,通体晶莹剔透,煮熟就立马捞出不得久置,样子就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水晶虾饺。
宋朝还有“煎角儿”,据说就是我们今天的煎饺。《东京梦华录》甚至还有描写道驼峰肉馅的饺子,“凡御宴至第三盏,方有下酒肉、咸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可见其种类的丰富啊。
六、元朝的“扁食”和明清“饺子”
在蒙古族的语言里,饺子的读音类似于“扁食”。这时候饺子的样子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蒙古人性格豪放粗犷,原本皮薄馅小的饺子自然满足不了他们,于是他们把饺子改进成了皮薄馅大的样子,吃起来就更加的美味。不仅如此,蒙古族还把中国的饺子传到了世界各地,像朝鲜、俄罗斯等国家都出现了有自己文化特色的饺子。
吃饺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俗,是在明清时期。那时候开始,饺子“天下通食”,吃饺子的 *** 也丰富多彩。清朝的皇宫内,根据习俗大年初一都要吃饺子,人家管那叫“煮饽饽”,还特别隆重,要有仪式感,乾隆就在宫殿里面举办过煮饽饽的盛大仪式。
依照当时的习俗,皇帝吃饺子要把饺子分装两盘,一只盘装素馅的饺子,另一只盘放两只铜钱饺,然后要蘸四种小料:南小菜、姜汁、酱菜和香醋,据说这样就可以带来好运,可以说是十分讲究了。
当时清朝王室对民间采取了非常严格的文化统治,甚至为了打压中原文化实施了剃发令。但是在民间,人们都有除夕吃饺子的习俗,清朝王室还是尊重了民众的意志,把这个习俗保存了下来。
除夕那天,辛劳了一年的人们终于可以享受过年的欢乐,他们把饺子提前包好,到了子时再吃,这样就有了“更岁交子”这样的特殊寓意,期盼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结语
饺子是中国的传统美食,它经过了1800多年漫长的演变,才发展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饺子也从刚开始的以药材为馅,发展成了我们今天各种口味、五彩缤纷的饺子。我们今天所吃的美味饺子,有猪肉馅,牛肉馅,三鲜馅;有芹菜馅,有白菜馅,有什锦素馅等等,烹饪方式上有清蒸,有水煮,有油炸…如此种类繁多的饺子,都是古代先贤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来的。
简简单单的饺子,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都忘不了的味道。
参考资料:
《东京梦华录》
《酉阳杂俎》
《广雅》
饺子里的亲情我生长在农村,现就职于一家面粉公司,每天与小麦、面粉打交道,对它们怀有深厚的感情。每天营业室内,来公司购买面粉、面条、麸皮的大小客户不断。逢年过节、本村集市、阴雨天来买面粉的人特别多,业务自然是比平时要忙碌些。人们一边向我和同事询问着面粉价格、质量等级,一边自言自语道:“买袋好面粉回家包水饺吃,过年过节阴天下雨有空 。”
小时候,农村生活条件艰苦。刚上小学,吃的是地瓜面窝头或是掺上少许通面的玉米面窝头。窝头刚出笼的时候趁着热气还能吃上几口,要是凉透了,下一顿硬的啃不动,噎的食道生疼。贫瘠的生活更是让父母心神疲惫。母亲偶尔从集市上买点小咸干鱼放在鏊子上焙酥烘干,再从一个小陶瓷罐里摸出几个咸鸡蛋切成好几瓣,让我们兄妹三人解解馋,算是改善一下生活,而父母却是只吃些鱼头和鱼尾。美味馋人的水饺,只有过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重要节日的时候,才可以吃一顿。那时,母亲洗净菜切碎,放上葱、姜、花椒面,干粉碎条,切好猪肉用酱油拌匀,一起倒入铁锅内淋上熟油,最后加上盐充分搅拌均匀,饺子馅基本完成了。父亲则在厨房里支起大铁锅,添上一锅水开始拉起风箱,红红的火苗映衬着父亲古铜色的脸庞。我和妹妹则围在母亲身边,学着包饺子。在家我是长子,父母对我要求很严,各种日常农活,家务劳动都早早学过。父母总是告诉我,多学点东西、多干点活不吃亏,最起码自己会做不受罪。一家人忙碌一阵,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了,父母先盛上一碗放到院子中央的方桌上,然后拿出黄纸,要先供奉给天爷爷吃,接着让我给爷爷奶奶端一碗送过去,最后才让我们一起吃。感觉那时的饺子真是 世上更好的美味,宁静的农家院子沐浴在温馨安然的亲情里。
成年以后,我有了自己的小家。妻子是本村,我们1995年结婚,一起生活了20多年,彼此的性格脾气,饮食习惯都早已适应,并相互影响着对方。听妻子讲过,她小时候很馋,每次跟大人赶集总是闹着要买饺子吃,大人不买就不走,慈祥的奶奶最终拗不过孙女,算计着手中的零钱,狠狠心给孩子买饺子吃。妻子经常是逢集就拉着奶奶去买饺子,要知道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普通百姓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白面水饺。要强的奶奶决心自己给孙女包饺子,这样做终究是能省点钱。自此水饺成了妻子儿时记忆里的美食,却不知其中饱含着多少祖辈、父辈的艰辛忧愁。直至现在,妻子每每谈起这段往事,眼里总是泛起泪花。女儿则在一旁开妈妈的玩笑,说老姥娘告诉她妈妈小时候很瘦很馋,是水饺救了她的命。妻子在一旁默默无语 ,模糊的眼睛里仿佛又回到童年……
妻子是一名乡村医生,平时工作很忙,有时都不能按正常时间吃饭,特别是一个人在家,更不愿意生火做饭,就凑合着吃一顿,啃口凉馒头,就着根咸萝卜,随便吃几口就去上班。我平时也比较忙,长白班,只有下午下了班才算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有时,我劝她要自己爱护身体,中午回家煮碗面条,放上个鸡蛋,别太亏了自己,平时包水饺的时候多包点,放到冰箱里,一个人在家吃饭,拿出来煮熟就吃,很方便。妻子说:“看来你也是馋水饺了。”只要遇到休班,她便会麻利地和面,洗菜,配馅,招呼我一起包水饺。她擀皮,我包饺子。有时,女儿也过来凑热闹,学着包饺子。一家人坐在一起,团团圆圆,其乐融融。妻子做事干净麻利,不一会儿饺子皮堆了一大片,我笨手笨脚地包不了几个,有时还不明白妻子的规则:她包水饺要求摆放整整齐齐,一行行、一排排大有讲究;饺子之间不能背对背,说那样别扭,就像两口子吵架,让人心烦;饺子就吃个热气腾腾,团团圆圆;肉馅要用上好的酱油调配,加上少许蔬菜,如芹菜、白莲藕、鲜韭菜等,肉菜合理搭配,有利于消化吸收。科学饮食,佐以蒜泥,米醋、香油,真让人胃口大开。若是素馅,她便把豆腐切成碎丁,先放到锅里炒一下,再配上木耳、干粉、五香面等佐料,熟透后饺子个个透明精致,薄薄的皮,爽口诱人,百吃不厌。有时妻子还给女儿包一些糖水饺,过春节的时候在饺子皮里放上几枚硬币,谁吃到谁的运气就好。
据说,饺子这种北方的面食是汉代名医张仲景发明的。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最基层医生,妻子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准则,以“医圣”为榜样,给社区的居民们建立健康档案,为大家诊治各种常见病,积极讲解国家医疗卫生政策,空闲之余爱跟乡亲们谈天说地,聊聊家长里短,捎带做些心理辅导,仁者医心。大家都相信她,有空都爱到门诊坐坐。妻子尽到了一名乡医的职责,对家人的大病小情更是牵肠挂肚,每年定期给奶奶量血压,输液预防脑血栓。老人有个头疼脑热,总是及时赶到,她用实际行动回报着奶奶对自己的深情厚谊。结婚这些年来,我们也曾为生活琐事争吵,年轻气盛时互不相让,都想给对方讲自己认为正确的大道理,非要争个对错输赢。说实话每次吵架,都是妻子主动“示弱”,现在想想我也实在不应该,两口子之间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应该包容、接纳、理解对方的言行。让我感动的是,只要妻子平时休班有空,就变着花样给我包水饺,还调侃我说:“刚结婚的时候,你说一辈子不吃水饺都不想它,我就让你一辈子吃水饺,而且吃不够。”这就是我们20多年的心有灵犀,风雨同舟,不离不弃。妻子的浓浓爱意已融入那热气腾腾的水饺,浸入我的心田。
每当春节来临也是妻子最忙碌的时候。我从公司放假回家,领着孩子赶集、逛超市置办年货。妻子说:“过年了,家里的大权就交给你了,我又没有空,年三十还要值班,你跟两个孩子包饺子吧。”包饺子的任务不算难,小时候母亲教过,平时妻子也常包饺子吃,就是擀饺子皮一直让我头疼,我擀的皮大小不一,中间往往最薄,一放上馅就漏底。无奈之下我再加上一层,美其名曰“王氏小笼包”,惹得两个女儿直笑我笨。妻子下班回来,我也算是如释重负赶紧让位,一会儿饺子皮又恢复了往日的模样。我开始洗刷碗筷,准备大蒜、香油、醋等佐料,只等开锅下饺子,美餐一顿,再次享受亲情的美好。
老人们常说,抬脚的饺子,落脚的面。每当妻子、孩子外出时,老人们总是忙活着包水饺,为亲人送行祈福。如今妻子97岁的奶奶还能包水饺,耳不聋眼不花,生活能自理。今年春节假期,女儿回家看望老姥娘,老人家还要坚持给孩子包水饺吃。隔代亲情弥足珍贵,一大家人围在一起,谈天说地,吃着香甜的水饺,讲着各自经历的故事,“民以食为天”的情怀里传承着饺子的前世今生。
正如许许多多的公司客户一样,虽然大家各自家庭条件不一,成员有多有少,在今天的幸福生活里吃顿水饺早已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人们仍会来购买面粉,回家包水饺,享受阖家团聚,香甜的饺子里演绎着千家万户的浓浓亲情。
壹点号端午后生
饺子是谁发明的?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呢?一起看图了解#冬至养生饺饺者# 关于冬至的知识你知道多少?饺子初代发明人是谁?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呢?为啥民间谚语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咱们一起看图,挨个解答@仲景宛西制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