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得像黑鱼又像鲶鱼的鱼,长得像黑鱼又像鲶鱼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95 0
垂钓收获半斤重的“趴地虎”?钓友:外来物种,因味美被吃光

趴地虎能长多大?几厘米长就了不起了吧。对这种鱼,钓鱼人似乎有说不出的情感:它们喜欢在水底捣乱、抢食,搞得大鱼都被它们吓跑了……

因此,大部分钓友似乎都讨厌这种鱼。

但如果说有半斤多的趴地虎,那钓友们肯定又会趋之若鹜,心甘情愿地“求它们来捣乱”了!

可别说,还真有大型的趴地虎,半斤重的那种,让不少钓鱼人看了垂涎欲滴。

图片来源:苏家寒墨

*** 上,有网友就晒出了自己的渔获。几条外形黑乎乎的怪鱼——像鲶鱼,却没有胡须,像黑鱼,却又长着大大的侧鳍!这几条鱼看起来和趴地虎没什么两样,但体型却大了不知道多少倍,起码有半斤以上。

看到有人晒这样的生图,钓鱼人的兴趣立马被勾了起来,纷纷问:这样大型的“趴地虎”,是在哪里钓起来的?

图片来源:苏家寒墨

但毕竟是“狼多肉少”啊,对于这样好的“自留地”,发图的钓友肯定会有所保留。但这样大的“趴地虎”,似乎让钓友们念念不忘。

这其实是一种尖塘鳢,又名笋壳鱼。原产于东南亚及澳洲大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作为一种经济鱼类引入我国珠三角地区,随后逐渐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繁殖。

不少南方的钓友都逐渐回忆起这种鱼:喜欢趴在石头下面,小的时候河里面较多,用鸡肠子做诱饵,一下就能捕到一箩筐。

现在,这种鱼已经很少见了!主要还是因为它们太好吃了,各种网、电,已经让它们难以生存。如今,一斤以上的笋壳鱼,据说可以卖到180元每斤,可见其经济价值还是很高的。

但正是因为味美,却让它们快被吃光。在野外的自然水域中,怕是很难见到这样大的极品货。因此,钓友晒出的这些大型“笋壳鱼”,估计是从养殖塘中逃出来的。

同样是外来物种,清道夫、罗非鱼在野外已经泛滥成灾,而笋壳鱼却遭受着不一样的命运。

当然,这种笋壳鱼,刚来到国内时,也曾因为没有对手而一度泛滥,但当人们发现它们肉质鲜美之后,就开启了“吃吃吃”的模式。

因此,野外环境中的笋壳鱼,大都只能长到指头般大小就被捞光了,现在大家看到的,基本都是鱼塘中的养殖货。

对于这种因味美而快被吃光的鱼,是该怪人们太贪婪还是怪它们太过于好吃呢?但如果它们不好吃,恐怕又会像清道夫、罗非鱼那样,成为导致区域性生态灾害的又一罪魁祸首。

从生态保护的意义上来讲,外来的笋壳鱼因味美被吃绝,也算不上一件值得遗憾的事情。

但令人遗憾的是,部分人以“美食”为借口,长期从事毁坏生态的灭绝性捕捞,电网、地笼、八卦阵,这些陋习一天不除,所有鱼类怕是一天也得不到安宁。

对这样“味美”的外来物种,钓友们怎么看?

广西名鱼芝麻剑鱼曾是广西家常菜,如今150块一斤,还一鱼难求

2022年3月份,广东惠州一个钓鱼人,到珠江边去钓鱼。钓了没多久,就钓上来一条有点奇怪的鱼,这条鱼浑身是斑。

本来,他以为这是外来鱼种美国叉尾鮰,珠江里很多的。因为美国叉尾鮰就是这样,全身很多斑。想着晚上的下酒菜有了,还挺高兴的。

钓鱼人放流钓获的芝麻剑鱼

但是经过其他钓鱼人提醒,这是芝麻剑鱼,是国家保护动物。这个钓鱼人听说这是芝麻剑鱼,名字听着就奇怪,还是国家保护动物,吓得赶紧把这条鱼放流了。

但是可怜的芝麻剑鱼,曾经是广西人餐桌上的寻常菜,如今却挣扎在团灭的边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芝麻剑鱼到底是什么鱼,为什么它会面临鱼种生存危机?

芝麻剑鱼算得上是广西的特产鱼类,一直被誉为“淡水鱼王”。当然,这种称号,比较泛滥,鲤鱼、军鱼、白鲟等等,很多鱼种都获得过这种称号。

不过,芝麻剑鱼获得这个称号,实至名归。

因为,无论是口感,还是营养,芝麻剑鱼都是淡水鱼中的头部之列。

那么,芝麻剑鱼为什么在广西居多呢?

芝麻剑鱼,学名叫斑鳠(音同户),主产于广西,主要是红水河流域,以天峨县河段较多。

广西红水河流域-天峨县

红水河是珠江水系西江的上游,流到石龙镇跟柳江并流后叫黔江,然后在桂平市和郁江并流后叫浔江,一路流到了广西梧州之后,就叫西江了。

而红水河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河道不宽,水流比较急,冲刷到红色的砂贝岩层,看起来水是红褐色,所以就叫红水河了。

正是红水河河道不宽,导致水流流速比较高,恰好适合芝麻剑鱼产卵。因为芝麻剑鱼产卵,不仅要求水质好,还要求水流有流速。

红水河天峨县河段

正是因为无法模拟出自然环境的水流流速,至今芝麻剑鱼无法进行规模化地人工繁育,实验室还是有一定孵化率。也就是说要想养殖,基本上只能到野外捕捉芝麻剑鱼的幼苗,然后进行养殖。

芝麻剑鱼是一种什么鱼呢?

我们先来看看芝麻剑鱼的种属。

鱼种

斑鳠

鲇形目

鲿科

鳠属

斑鳠

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鲿科的“鲿”是什么意思,其实这是一类淡水鱼,主要是夜间活跃的鱼类,比如黄颡鱼(嘎鱼)。白天一般躲在水底石头缝,等到天黑才出来觅食。

也因此,晚上钓这类鱼才好钓。

芝麻剑鱼就属于这一类,虽然它是肉食性鱼类,但是它不像其他肉食性鱼类那么凶猛,它比较温和,有吃的,吃饱了就懒洋洋地休息。

它们平时喜欢安静地呆在水底,等到产卵器才会找水流。所以钓芝麻剑鱼,也不同于钓其他鱼种。

早些年,芝麻剑鱼还不在国家保护动物之列,有人发明了钓芝麻剑鱼的 *** 。

钓芝麻剑鱼的鱼钩

上图是钓芝麻剑鱼的线组,编织在鱼钩上方的是鱼皮,鱼钩上一般会挂鸡肝、河蚌肉等做饵料。跟钓常规鱼种是不一样的。

我们知道,黄颡鱼又叫嘎鱼,也叫黄鸭叫,是因为把它抓在手里,它会嘎嘎叫,像小鸭子叫一样。所以才会俗称它为嘎鱼或黄鸭叫。

芝麻剑鱼也一样,要是捕捉到了,抓在手里,它会像小猪仔一样地哼哼叫。

芝麻剑鱼还算是比较温和的肉食性鱼类,主要吃甲壳类、水生昆虫、小鱼小虾、水生环节动物、和植物碎屑。

因为芝麻剑鱼对水温适应能力有限,所以很难分布到温度较低的区域。

因为一直在水温范围差异不大的地区,比如贵州、广西,所以一年四季芝麻剑鱼都在觅食,并且它是属于活动比较规律的鱼种,不会因为冬天气温低就少进食,夏天气温高就多摄食,比较平均,只是春季稍微多一点。

淡水甲壳类动物

芝麻剑鱼小的时候,什么都吃,越长大的摄食种类就会减少,等到长成成鱼,大概24厘米以上,就以甲壳类、水生昆虫为主食了。

芝麻剑鱼的个体一般是三四斤大小,大的能长到30斤。

芝麻剑鱼还有一个长处,就是在皮肤粘液充足的情况下,能在没有水的潮湿地方存活近九个小时,跟东北地区的老头鱼有点像。

芝麻剑鱼在各地叫法很多,有芝麻、梅花、剑鱼、魽鱼、芝麻魽、白须魽等等。

这个白须魽的名字比较重要,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开篇说到了,钓鱼人以为钓的是美国叉尾鮰。因为芝麻剑鱼和美国叉尾鮰很相似。而美国叉尾鮰,跟江团鱼又很相似。江团是我国本土的长江鮰鱼。

我们来看看图片。

美国叉尾鮰

江团鱼(长江鮰鱼)

芝麻剑鱼

要是不仔细看,这三种鱼还真是很像。都有胡须、没有鳞片、扁头,甚至鱼鳍都很像。

不过它们有区别,要区分也简单。

首先,美国叉尾鮰和江团鱼胡须是黑色的,芝麻剑鱼胡须是白色的,所以芝麻剑鱼才叫白须魽。

再者,美国叉尾鮰的斑比较少,鱼身偏深色,而芝麻剑鱼则偏浅色,斑更多更大块

然后是尾巴,江团的尾巴是平的,没有分叉;美国叉尾鮰是燕子尾巴一样分叉,尖尖的,这也是它叫叉尾鮰的缘故;芝麻剑鱼的尾巴分叉,不过是钝圆形

所以要是钓到了不认识的鱼,不知道是鮰鱼还是芝麻剑鱼,看胡须颜色就能区分;不知道是外来物种美国叉尾鮰,还是本土的江团(长江鮰鱼),看尾巴就能区分。同时,美国叉尾鮰的胡须不一样长,有2根长的,其他的比较短,而江团的胡须则都差不多长。

美国叉尾鮰很便宜,而江团则贵多了。要是去饭店,点了江团,要确定商家是不是真用的江团,等鱼上桌后,看鱼尾巴就清楚了。


芝麻剑鱼目前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吃着吃着就成保护动物了?

本来,芝麻剑鱼是广西人餐桌上一道特色菜。鱼类在桂菜里面,地位是不低的。

要是去广西旅游,吃上一份芝麻剑鱼还是可能的,就是价钱贵一点,因为养殖的数量太少。

在21世纪初,大家都能吃得上芝麻剑鱼,但是随后芝麻剑鱼捕获量就日渐少了。为什么吃着吃着,它就成了保护动物呢?

其实这还得怪它们自己呀!

  • 芝麻剑鱼营养比较好,胜过鲤鱼、草鱼、鲢鳙等常见鱼类不少。

其实我国,对芝麻剑鱼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无论是营养分析,还是人工繁育和人工养殖。

《斑鳠的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本分析》

它还自带芝麻清香,加上广西水质普遍比较好,它有别于其他鱼种,没有腥味。这就让受众更多了,很多人不爱吃鱼,不就是觉得鱼有腥味吗?

不过,从研究里可以知道,芝麻剑鱼的营养并不如黄颡鱼、鲶鱼,尤其是兰州鲶。

兰州鲶又是什么鱼呢?为什么营养好呢?

兰州鲶是黄河水系的鲶鱼,个体不大,因为黄河在兰州,基本都是砂底,没有泥,所以兰州鲶少了其他地区鲶鱼的土腥味,不过目前基本都是养殖了。

当然了,芝麻剑鱼比常规的鲤鱼、草鱼、鲢鳙等,已经好很多了。

所以芝麻剑鱼吸引人的地方,除了营养,还有它比较特别的芝麻香,毕竟有了特点才能让人惦记。

常规鱼种营养价值

  • 要满足我国的餐饮市场,只有规划化人工繁育才行,但是芝麻剑鱼无法实现人工繁育。

芝麻剑鱼的养殖,对水质要求高,对水温要求高,对环境要求也高。

哪样参数有变化,哪怕是食物结构变了,它们都可能存活不了。所以芝麻剑鱼几乎都生存在广西、贵州和广东三省。比如福建、江苏等地曾经引入养殖过,不过规模不大。

人工养殖的芝麻剑鱼,基本上不低于100块一斤,通常都是150块一斤以上。但是人工养殖太过于麻烦,要求高,比如饵料没吃完,得帮它们捞出来,要不然水质不好,鱼长势不好,甚至活不了。

而且因为无法规模化地人工繁育,每年的芝麻剑鱼鱼苗,只能去江河里捕捞。如果打算养殖芝麻剑鱼,好不容易建设了养殖设施,养了一年两年,来年没有鱼苗了,养殖设施就很浪费了。

目前在进行的芝麻剑鱼的繁育研究,孵化率都很低,甚至低到不到10个百分点。这还只是孵化,后面还有各个阶段的养殖过程。

无水状态下,芝麻剑鱼可以存活很久

而研究人员发现,养殖出来的雄鱼,想要用作繁育,品质不够,只能去野外捕捉雄性芝麻剑鱼。

捕捉合适的雄鱼,本来就不是容易的事,更大的问题是,对雄鱼的利用不像其他鱼种繁育,繁殖期挤压挤压雄鱼的肚皮就行了。芝麻剑鱼的人工繁育,得把雄鱼肚皮剖开取需要用的,只有一次使用价值。

不过可喜的是,2022年8月3日,贵州罗甸斑鳠保种场发布消息称,斑鳠人工繁育成功。

目前全国斑鳠的仿生保护种场,只有贵州罗甸这一处。因为要模拟野外环境,所以场地很大,模拟了1.4公里长的河段环境,设置了喂食区、产卵区、越冬区、湿地和洄游通道。

从2018年建设起,经过近5年的艰苦研究,才取得了成功。


  • 在未进保护目录之前,芝麻剑鱼的捕获量不高,说明存鱼量不多

芝麻剑鱼本来属于中大体型的鱼类,不过野生芝麻剑鱼几乎没有太大了,多数是3斤上下。二十一世纪之初,还有二十多斤的芝麻剑鱼。芝麻剑鱼的重量记录是接近30斤,接近1米长。

在芝麻剑鱼还没有列入保护动物名录之前,每年的捕获量大概是20000斤不到。

以通常野生芝麻剑鱼3斤左右的个体计算,每年捕获量也就6000多条,如果计算大个体的鱼,则数量更少。

芝麻剑鱼


那么芝麻剑鱼面临如今的困难处境,是因为它娇气而物以稀为贵吗?它离开水都能存活近九个小时,生命力不可谓不顽强。

因为它体型如剑,身上的黑芝麻斑好看吗?我们的美食文化,注重的是成品的色香味。

因为它的营养比其他鱼种好吗?前面已经陈述过,芝麻剑鱼不如黄颡鱼和鲶鱼。黄颡鱼和鲶鱼,我们想要买,是很容易的。

因为它没有腥味,而有芝麻清香吗?这也不是理由,去除腥味,不仅可以用葱姜蒜掩盖腥味,也可以用醋和酒去除腥味。

因为它比其他鱼类更鲜美吗?其实也不是,芝麻剑鱼的鲜味成分,不仅不如黑鱼、鲶鱼,甚至不如鳝鱼、泥鳅。

芝麻剑鱼消费单

是在吃一种“人无我有”的感觉。

罗甸曾经是芝麻剑鱼的高产地,曾经有“不吃芝麻剑,枉自到罗甸”的说法。

去广西桂林、阳朔多地旅游,芝麻剑鱼也是招牌菜。

其实,我们吃出来的国家保护动物不少,鱼类里面广为人知的长江刀鱼、鲥鱼,都已经存在过去的记忆力了。曾经它们也是数量庞大的种群。

从数量庞大,到被保护起来,都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

2021年2月1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增加了斑鳠,即芝麻剑鱼。至此,野生的芝麻剑鱼,所以无论是钓鱼、捕捞还是买卖和食用,都是违法的。

虽然有些小店,私下收购野生的芝麻剑鱼,但是这是违法的,我们可不能吃。其实芝麻剑鱼有人工养殖的,我们吃人工养殖的芝麻剑鱼就好了。

人工养殖的芝麻剑鱼


它已经是国家保护动物了,为什么芝麻剑鱼的前景仍然让人担忧?

因为本来产量就少,再者无法规模化的人工繁育,加上惦记它的人又多,就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样就有利可图,于是有些人就铤而走险去偷捕。


  • 居高不下的售价,让一些人铤而走险偷捕芝麻剑鱼,连鱼苗都不放过

2021年10月6日,凌晨4点,广西南宁接到钓鱼人举报,有一伙人可能在邕江违规捕鱼。

于是工作人员马上出动,将这伙人乘坐的面包车拦下来检查,发现他们的车里,有一个大水箱,一共3名男子。

水箱打开检查后,发现他们的水箱里有一些鱼,像有斑的鲶鱼。

经过渔政人员鉴定,这些鱼正是斑鳠,即芝麻剑鱼。

经过盘问,这几名男子并不是头一次捕鱼,因此申请搜查他们的住处。

果然在他们住处,找了20多条还养着的芝麻剑鱼,有9条冻在冰箱里。他们的住处,还有电鱼设备、有射鱼的标枪、潜水服、氧气等工具。

经过清点,一共有39条芝麻剑鱼,共重61.9斤。

他们都是半夜偷偷到邕江捕鱼,然后以60块到80块一斤卖掉。

被抓获的偷捕人员

在2021年2月,芝麻剑鱼就列为了国家保护动物,所以他们捕捞芝麻剑鱼的行为,已经违法了。

而因为一度高达200块一斤,让很多人连芝麻剑鱼鱼苗都不放过,造成了芝麻剑鱼存量大量减少。

红水河是可以钓鱼的,只要使用一钩一线的渔具,进行娱乐性垂钓。钓鱼人通常都是比较自觉的,钓到芝麻剑鱼,就会马上放回河里了。

而早出晚归的钓鱼人,正好能对渔业资源保护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比如这起事件,就是夜钓的钓鱼人举报的。


  • 数量众多的中小水电站,是让芝麻剑鱼大量减少的原因吗?

其实21世纪初,芝麻剑鱼数量都不少,在天峨县,三四斤的芝麻剑鱼都没人要,10斤的芝麻剑鱼才能入眼。

后来,中小水电站陆续建设。加上2009年建成使用的龙滩水电站,就在天峨县红水河上游15公里。

当时建设龙滩水电站的时候,需要把红水河截流,截流后,发现芝麻剑鱼太多了,天峨县当地人,都是挑着大个体的鱼捡回家吃。

之后芝麻剑鱼逐年减少,直到如今三四斤的都难以见到。

至此,很多人就要说了,这不都是水电站修建的问题吗,怎么能是吃货的错呢?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一下。

龙滩水电站位于天峨县上游15公里的红水河,按照工程规模大小,珠江里的水电站就属它为大了,被称作珠江里的三峡。2001年7月1日开工,2009年建成投产。

红水河平均水面宽110米,水深24米左右,落差比较大,流速也比较大。

而红水河河床属于石灰岩岩溶地貌,再通俗点,就是喀斯特地貌。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经过水流冲刷,会形成各种岩溶井和洼地,这种地貌正好是芝麻剑鱼喜欢的水底环境。

而恰好修建龙滩水电站截流,让芝麻剑鱼成鱼减少了很多,并且改变了水电站下游的水生环境,芝麻剑鱼适应不了,所以又加剧了它们的灭绝。

那么,真的是龙滩水电站的建设,让芝麻剑鱼成了保护动物吗?

其实,我们只要分析龙滩水电站的修建,和其他水电站的修建,是否改变了芝麻剑鱼的生活环境繁殖条件孵化条件和水质

我们先看生活环境。

芝麻剑鱼喜欢有缓流的水底环境,岩溶河床底的洼地和溶洞、石缝,就是他们喜爱的环境。它们是比较懒的鱼,吃饱喝足就趴在栖息地上休息。水电站的修建也不影响食物来源和食物量。

所以只要有这样的水底环境,芝麻剑鱼就能心满意足地生存。

水电站的修建,改变了这些水底环境吗?没有!

芝麻剑鱼并不是洄游性鱼类,所以它们不需要像鲑鱼长途跋涉,洄游到固定场地产卵。水温、水流合适的水域,它们就能产卵,一般是6月份。

洪水河是落差比较大的河流,所以即便是修建了水电站,水电站上下游,都能保持合适的水流。

水电站的修建,改变了芝麻剑鱼的繁殖场所吗?没有!

那么水电站的修建,影响到芝麻剑鱼的孵化了吗?

芝麻剑鱼是产卵量比较少的鱼,一次只能产卵2万枚上下,这在鱼类里面属于很少的鱼种。所以它们比较护卵,雌鱼和雄鱼会一直保护鱼卵,等鱼卵孵化了才离开。

很多鱼动辄一次几百万、几千万的产卵量,那是以量取胜。

比如草鱼,一次产卵是百万粒上下,它们产的卵都是顺水漂,能孵化就孵化,孵化不了就算了,不过多数草鱼卵都会被其他水生动物吃掉。

水电站大坝

水电站的修建,改变了芝麻剑鱼的孵化条件吗?没有!

我们前面说了,芝麻剑鱼很挑剔,对水质要求很高。那么水电站的修建有没有影响红水河的水质呢?

只要是现代工业,肯定会伴随着一定的污染。不过红水河的水质,经过常年监测,长期是二类的水质,甚至不少河段是一类水质。

这是什么意思呢?

关于水质,可以这么理解。一类水必要的情况下,基本上过滤等简单处理就可以喝;二类水烧开就可以喝了;三类水顶多可以游泳;四类水只能工业用;五类水勉强可以做灌溉用。

要知道,即便是全国各地的水源地,能保持二类水质的都不多。

水电站的修建,并没有改变红水河的水质,也就不存在影响芝麻剑鱼的生存了。

各地的环保部门,每个月都会公布各地区的水环境、大气、土壤、海水浴场等等数据。

2022年8月和1-8月广西水环境质量状况 - 水环境质量月报季报 -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网站

在水利部官方网站上,也可以查到全国河道的实时检测数据。

水利部官方网站截图

但是网上不乏把责任归到水电站建设的言论,认为水电站是芝麻剑鱼减少的主因,实际上是不做仔细研究的原因。

由此可知,很多人发文担心水电站的修建,导致了芝麻剑鱼大量减少,是没有找到关键点。


芝麻剑鱼大量减少,以至于进入了保护动物目录,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龙滩水电站以及其他的水电站的建设,对于芝麻剑鱼来说,并不会对它们的繁衍产生影响。甚至连比较普通的污染因素都不是原因

那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成了入国家保护动物目录的鱼类,是怎么回事呢?

一个字:吃!

广西某农家菜馆违规售卖的野生芝麻剑鱼

芝麻剑鱼的危机,就是吃出来的危机。为了吃到它,都做过些什么呢?

  • 电鱼、毒鱼、过度捕捞是主要原因

这方面的消息层出不穷,却又屡禁不止,为什么呢?因为中间的利益太大了。一斤鱼就能赚上百块,一晚上几十斤,就是几千块,相当于普通人努力工作一个月的工资了。

而电鱼、毒鱼是不分鱼种,不管大小统统捕杀,这就是竭泽而渔。

再有网捕,一则会过量捕捞,二则小网眼的渔网,也是大鱼小鱼都不放过。

  • 潜水射鱼针对性地捕捉芝麻剑鱼。

因为芝麻剑鱼是在水底的石头缝、岩洞里生活,网捕和电鱼,找不到合适的水域,并不容易捕获。因此为了捕捉芝麻剑鱼,就会采取潜水的方式捕捉。

  • 工业建设造成的水体污染等也是一个原因。

我们虽然分析了水电站的建设,对芝麻剑鱼的繁衍影响很小,不过目前的水体污染,已经从多年前的偷排污染物,变成了生活污水占大头。不过红水河的水质还是很不错的,所以污染这个因素影响很小。不过水生环境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我们也能漏了这个因素。

综合一下,芝麻剑鱼的减少,以至于短短十多年就进入国家保护动物目录,还是人为原因


所以要拯救芝麻剑鱼,不仅需要我们管住嘴,执法从严,还需要有良好的保护意识,在工业开发建设中,也需要把对野生动物的保护需求加以重视,并实施合理的保护措施。

如今,好消息是,野生芝麻剑鱼已经列入国家保护动物目录,从法规角度出发,这就是很好的保护。

更好的消息是,2022年8月,我国已经成功实现了芝麻剑鱼的人工繁殖。

长得像黑鱼又像鲶鱼的鱼,长得像黑鱼又像鲶鱼-第1张图片-

希望它们早日恢复往日的繁荣。


#中国地道风物#


参考资料:

百科:斑鳠(芝麻剑鱼)

百科:红水河

百科:桂菜(广西菜)

百科:龙滩水里枢纽工程

罗甸: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斑鳠人工繁殖获得成功-贵阳网

2022年8月和1-8月广西水环境质量状况 - 水环境质量月报季报 -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网站

陈焜慈.珠江斑鳠年龄和生长的研究.中国水产科学,1999.6(4):62-66

杨家坚.斑鳠鱼种人工培育技术研究,内陆水产.2000(11):5-7

李红敬.斑鳠的生长、繁殖、食性及养殖技术,湖北农业科学.2006(6).45:807-809

吴小明,周立斌,彭飞影.斑鳠的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水产科学.2010(7).29:425-427

其实比起想知道这条长有“纹身”鱼的品种,我更想知道它能吃吗?

今年身边发生了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有时候真想去迷信一下看看呢,但是我很享受钓鱼过程中有奇事出现,所以害怕会把这方面的乐趣剥夺掉,只能这样忍着了!也别说这整整一年了,就近三个月,我几乎每个月都会钓上来一条奇怪的鱼,钓场的钓友们都不认识,只能通过其他方式去了解它。我觉得这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进步,这对我钓鱼生涯来说是有帮助的,钓友们觉得呢?

昨天我又钓上来一条奇怪的鱼,是在郊区的一个河里钓上来的,据说这条河野物比较多,钓友们经常能钓上来各种不常见的鱼种。我钓上来的这条鱼看体型有点像鲶鱼,但是又和鲶鱼不尽相同,当时钓场有钓友开玩笑说这应该是黑鱼和河豚的杂交品种,哈哈,不知道这钓友是怎么想的,反正当时在场的人都笑了。

钓友们帮忙看看这鱼身上这种类似纹身的东西是什么?是不是一种皮肤病?尤其头部这些青色的图案不知道是什么?这些东西长得没有规律,所以不好判断这是不是天生的。其实不看头部的话,这条鱼应该很美味吧!而我发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要咨询一下,这鱼能不能吃呢?假设这鱼有皮肤病,经过高温加工后,食用对人有没有影响呢?

因为不知道是什么品种,所以无法判断这是不是野味,不过这条河经常出野物,应该八九不离十吧!

本文由本号小编收集整理,感谢钓友分享自己的钓鱼经历,欢迎更多的钓友私信分享钓鱼经历。想了解更多钓鱼相关资讯,请关注四海钓鱼自媒体矩阵。

“蛇皮鱼”赣州河道称霸, 鳞片似蛇皮浑身是刺, 许多钓鱼人被刺伤

对于河流中的“霸王”,许多人的之一反应是大型、凶猛、凶猛的捕食性鱼类,如乌鱼、鲶鱼等。然而,在江西省赣州的一些河流中,一种小而凶猛的“蛇皮鱼”正在迅速崛起,并主导着当地河流。

这是什么怪鱼?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就经常钓到这种鱼。现在河里有这么多(这种鱼)。我根本看不到鲫鱼!”

说起这种蛇皮鱼的“凶猛”,赣州当地的钓鱼爱好者周先生说,他很痛苦:当地大部分河流都与长江相连,野生鱼类种类繁多。然而,自从出现了这些蛇皮鱼,如鲫鱼和鲤鱼,这些野生鱼类几乎消失了

这种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小鱼”,竟真能“称霸”河道?

这些鱼虽小,但鳞片硬如蛇皮,尤其是鳃壳和背鳍、尾鳍的边缘极其锋利。一般的野生鱼很容易被它们刺伤——甚至很多像周先生这样的钓鱼爱好者也因为不小心伸手去摸鱼的身体而被它们刺伤。。

可以想象,这条蛇皮鱼在当地河流中没有天敌,而且它的种群大后又快又强,其他鱼很难生存。

鳞片像蛇皮,所以很难用刀切。--据周先生介绍,这些鱼类近两年才开始出现,不是本地鱼类。这是什么奇怪的鱼?它是从哪里来的?

有人称之为“非洲鲫鱼”

显然,这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因为它的体形与本地鲫鱼十分相似,有人认为它是“非洲鲫鱼”。。。

由于其原始的本性,大多数在非洲生存的物种都非常凶猛和野生。近年来入侵中国的许多凶猛的外来物种都原产于非洲。

鳃壳也有锋利的“锯齿”,很容易割破人的手。当地的钓鱼爱好者需要戴上手套才敢脱钩

然而,这些“蛇皮鱼”不是“非洲鲫鱼”,而是本地鱼!

中国有这么“凶猛”的鱼类吗?事实上,这些硬鳞“蛇皮鱼”的科学名称是龟壳鲈鱼,起源于广东和广西地区,俗称鲫鱼、鼠尾草、Carassius auratus等。

龟壳鲈鱼是一种非常奇特的鱼。中国只有一个属。它看起来像鲫鱼,但有“铁皮”。。。

由于它独特的身体结构,几乎可以在陆地和水中生存。在广西的一些民间传说中,龟壳鲈甚至可以爬山寻找合适的水源,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存能力。

虽然攀鲈是一个小物种,它占据了生态链的顶端,无论在广西还是广东省——甚至罗非鱼都害怕它。

至于这些鱼是如何入侵赣州地区的,目前还不得而知。这可能是由于繁殖逃逸,也可能是由于人类释放。。。然而,赣州地区的气候与广东和广西的气候非常相似,很适合龟壳攀鲈的生存,所以它的种群可以快速繁殖。

河里已经极多

虽然这是一种外来物种,但这些鲈鱼的大规模繁殖不能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生态问题——很明显,大量本地鱼类在这些龟壳鲈鱼出现的河流中迅速消失,令人担忧。

难怪许多当地钓鱼爱好者称这种鱼为“霸王鱼”。。。

网友们,你们家乡有这种鱼吗?为了避免造成更大的生态问题,怎么才能控制它们的数量?

“半鳄半鱼”:比食人鱼还恐怖怪鱼现身泰国,濒临灭绝

近日,泰国武里南府普太颂县发现“怪鱼”,身长约1米,重达11公斤,全身深灰色,头嘴像鳄鱼,躯干像乌鱼,尾巴却像鲶鱼,有着长长的嘴巴和锋利的牙齿。这种样貌诡异的水生怪物引发 *** 热传和当地人围观。

一探究竟,吓了一跳,这条“半鳄半鱼”的生物是一种名叫“福鳄”(Aligator Gar)的史前鱼类,也叫鳄雀鳝。它在地球上存活已达一亿年之久!比恐龙还早出现在地球的鱼类!尽管这种鱼几乎没有天敌,如今竟快要濒临灭绝。众多好奇的人甚至专程驱车前来一开眼界。

据报道,普太颂县一名41岁的市场鱼贩苏宛妮,日前以500泰铢向当地渔民买下这条长约一米,重达11公斤的“怪鱼”,只见它有一副长嘴和两排锐牙,下半身则是如一般鱼类的鳞片、鱼鳍和鱼尾。不过苏宛妮透露,由于它长时间被装在饲料袋里,早已奄奄一息,她将该鱼放进水槽饲养后没多久就死亡了。

尽管如此,该鱼仍意外在当地造成轰动,不少村民之一次见到这种生物,纷纷呼朋引伴,前来和它拍照。

县长尼米特听闻后,也亲自赶往市场查看,并证实这只“怪鱼”是原始大型食肉类淡水鱼“福鳄”,不但可以离水存活2小时,还相当长寿,平均寿命为26至50岁,更高纪录达75岁。

尼米特表示,福鳄过去曾现身泰国其他省,目前虽尚未厘清该鱼从何处游进武里南府,但怀疑在该鱼被捕的水域中,恐有其他福鳄存在。他呼吁当地民众尽量远离这带水域,并留意家中年幼孩童,避免“福鳄在紧急情况下攻击人类,造成意外发生”。

史前鱼类活在今天

由于,这种鱼吻部前突,上下颚密布两排匕首般锋利的牙齿,形似鳄口,因此得名鳄雀鳝。

其是北美洲南部特产淡水巨型食肉鱼。化石始自上白垩统,属史前鱼类,有着活化石之称。古时遍布北美、欧洲、印度及非洲,现在见于北美东侧、中美和古巴等地。

?

它是现存7种雀鳝中体型更大的一种,鱼身呈长筒形,可及3米。据记载,还有人见过4米多长的。一岁大小的鳄雀鳝体长可达0.9-1米。体重超过160公斤,雌性比雄性略大。

1951年,在德克萨斯州一名叫比尔?弗尔瓦德的人,用轮竿钓上来的鳄雀鳝重量达279磅,这是迄今钓获这种鱼最重的一条。

鳄雀鳝每年5-8月交配产卵,雌鱼每次产下14-20万枚卵,只有极少数侥幸躲过天敌成功孵化,卵呈淡绿色,卵上包裹剧毒,粘附于水草或砾石上,孵化期约6-8天,雄性6岁左右性成熟,雌性则长达11年,寿命26-50年,更高纪录75年。

这种鱼栖息于热带及亚热带的河流、湖泊、沼泽等淡水环境中,偶尔进入河口或海滨等咸水区活动,单独生活。白天通常浮在水面上晒太阳,隆冬季节潜入深水区休眠。

最近研究表明,鳄雀鳝没有嚼的功能,进食只能靠吞,一般会一口吞下自身1/4的食物。由于没有强劲的咬合力,不会主动功击体形大于自身一半的猎物。由此,人类的体积一般不是其目标,目前还没有发现鳄雀鳝吃人的现象,除非受到攻击。

比食人鱼还凶猛

鳄鱼大嘴、鳞状皮肤、满口獠牙……鳄雀鳝一张口,相当霸气,当人们看清它怪怪的真容时,不寒而栗。

这种肉食性鱼类异常凶猛,几乎所有水里的活物它都吃,包括各种鱼类、甲壳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中小型哺乳类以及腐肉。活脱脱是“只要吃的饱,就能活得好”的江湖实力派大佬。

江湖上盛传鳄雀鳝有着“金刚不坏之身”。它全身覆盖着一层鳞质的超硬珐琅质鱼鳞,硬度与人的牙齿相当,连鳄鱼都咬不透,如同钢盔铁甲护体防身。美洲印第安人有时会拿它的鳞片作为宝石。

鳄雀鳝在河水里几乎没有天敌,那锐利的牙齿,发达有刺的下颚,一旦咬住猎物后紧紧不松口,以身体的扭动将肉撕裂下来,一口可咬下16立方公分的肉。

那么,让鳄雀鳝与食人鱼对决,会发生什么?

国外有人做了一个试验,把鳄雀鳝和三条食人鱼放在一个水池里,只见鳄雀鳝追着其中一条食人鱼一口钳住,其余两只食人鱼只吓得四处窜逃。显然,鳄雀鳝以绝对压制力的气场降服了食人鱼。

几乎无天敌却濒临灭绝

鳄雀鳝是“世界十大淡水凶猛鱼”之一,又称“淡水杀手”。

美国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一开始鼓励捕杀鳄雀鳝,后来发现亚洲鲤鱼比鳄雀鳝更难以控制,泛滥成灾,因此决定放生鳄雀鳝来帮助消灭鲤鱼。由此,美国德克萨斯州不少水库里有很多鳄雀鳝,以至于渔民将它们捕获运到鱼市出售。由于这种鱼数量很大且对其他鱼类有害,德克萨斯州“公园和野生动物局”发放许可证,允许商业性捕鱼。

鳄雀鳝一开始是作为经济鱼引入国内,但由于市场性不高,有人拿来作为观赏鱼。结果发现这种鱼虽然猛,但观赏效果上有局限性。而且,不久便发现其很能吃而且长得极快,一旦混养,很容易造成其他鱼类饿死,或者被它吃掉。所以有人想到处理掉它,比如放生或丢弃到池塘或湖中等天然水域中。

而进入我国水生生态系统的鳄雀鳝,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加之繁殖能力强,所以极有可能给本地鱼类带来灭顶之灾。如同外来物种入侵,对我国的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域生态安全带来严重影响和危害。

就在今年2月9日,广州白云湖出现大型不明鱼类,专家判断有可能是鳄雀鳝。

“鳄雀鳝生性凶猛、生存能力强,在我国缺少天敌,将对土著鱼类构成极大威胁,严重危害当地生态系统。较大的鳄雀鳝一天可以吃几十斤淡水鱼,一个池塘或养殖水域有一二条这样的鱼,可以将池塘里养的鱼都吃光。”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资源养护处处长罗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由于什么都吃的缘故,鳄雀鳝栖息的水域内很少有其它鱼类生存,因而被渔民们视作不祥之物,因此各地 *** 为了保护水体生态系统而批准大量捕猎。现如今,鳄雀鳝已濒临灭绝。美国动物协会已将其列入濒临灭绝动物。

真不知这种属史前鱼类的怪怪身影,在人类的视线中还能停留多久。

应从轻处理?湖北夫妻地笼盗捕300斤鱼被抓,网友:地笼危害不大

长江君:长江流域全面禁渔后,一方面野生鱼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野生鱼的价格也是水涨船高,利益驱使下,各地盗捕行为也屡见不鲜。

比如最近在湖北监利,就有一对夫妻在洪湖国家保护区盗捕野生鱼被抓,仅现场就缴获300多斤鱼!

湖北网警发布

禁渔期盗捕野生鱼,还是在国家级保护区,按理说必须重罚,但令人愕然的是,在网上竟然有一些网友“同情"这对盗捕的夫妻,甚至建议”从轻处理“.......

01保护区盗捕,一次就捕了300多斤鱼

据长江君了解,这两位盗捕者先是从洪湖出发,再开船到监利的桥市镇万亩围湖(属于洪湖国家级保护区)放置了30多个地笼——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地笼,两人被抓后,工作人员在现场一次就缴获了三百三十多斤野生鱼!

两人在收地笼时被抓

长江君:几十个地笼,一次就捕了300多斤鱼,这个“效率”可以说非常惊人了。

而从湖北网警发布的图片看,这些渔获主要以半大的鲫鱼为主(不知道其中是否还有大鱼),这应该也同近期是野生鲫鱼的繁殖期有关,大量鲫鱼游到浅水繁殖,结果被地笼一网打尽……

游到浅滩繁殖的鲫鱼群——配图

(可以想象,这种盗捕对于野生鲫鱼的繁殖影响有多大。)

02有人建议从轻处理

禁渔期还盗捕,这两位监利的老乡被抓后已被刑事强制措施——按以往的案例来看,很可能要承担刑责,不少网友也是纷纷吐槽和指责这种盗捕行为。

但长江君也注意到,也有人认为“地笼捕鱼对生态伤害不大,捕到的基本都是鲫鱼和一些小杂鱼,农民也不容易,建议从轻处理吧!”

这种观点有不少人赞同

——这种观点也获得了一些点赞,看来这种“同情弱者”的观点还是有一些市场。

不过,更多网友明确反对这种认为“地笼危害不大,建议从轻处理”的说法,并表示"违法不是用生态伤害来衡量,这渔民夫妻几个地笼(就捕了)三百多斤野生鱼,不严惩这样的行为越多"……

现在野生鱼多了,更要杜绝盗捕——配图

暂且抛开网友们的观点不谈,从客观上来讲,地笼的生态破坏性到底如何?

03地笼生态破坏性堪比电鱼

其实,在长江君看来,即使回到“生态伤害程度”这个角度上来说,在农村里司空见惯的地笼捕鱼,其生态破坏性堪比电鱼,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超过!

因为相较于电鱼一次性“扫荡”而言,地笼几乎是全天24小时放在水里,而且大小通杀,无论大鱼小鱼还是虾蟹泥鳅,只要进去了就几乎出不来……

被地笼困住后死亡的鱼——配图

长江君:其实在农村生活过的朋友就知道,如果不控制地笼捕鱼,时间长了一片水域的自然生态系统几乎会被摧毁。

首先消失的就是像黑鱼、鲶鱼这些掠食鱼——因为大量小鱼小虾被地笼捞走,它们没法获得食物来源,甚至自己也会被地笼捕获......

地笼捕获的黑鱼——资料图

——其次,这些在水下“24小时待命”的地笼日捕夜捞,即使像鲫鱼、餐条鱼、鲤鱼这些繁殖快速的“常规鱼种”也会迅速减少,最后整个生态平衡被打破......

因此,在长江君看来,地笼的危害或许一开始看起来不起眼,但如果放之任之,时间长了其生态破坏性并不逊色于电鱼。

04盗捕者并非“弱者”

再退一步讲,像上面这两位湖北监利的老乡,仅仅一次地笼盗捕的“渔获”就有300多斤,这种水平已经很惊人了,即使相比电鱼也不遑多让。

缴获300多斤野生鱼中的一部分

其实,几百斤野生鱼的经济价值,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至少是数千元,这种“收益水平”早已脱离了“尝鲜、谋生”的范畴。

这两位监利的老乡明知违法还要盗捕,显然不是迫于生计,而是完完全全的利欲驱使,而这或许也并非他们之一次“作业”!

野生鱼的暴利是盗捕的诱因——配图

甚至说句不好听的,盗捕者一次的“收益”,可能就已经超过了我们许多人一个月的工资。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如果去同情这些“弱者”,表面看起来好像是一种人文情怀的表现,但事实上不仅没必要,还显得有点可笑……#生态环保#

千岛湖的“绝地逢生”:二十年前鲢鳙激战蓝藻,如今被争相效仿

1、现在的千岛湖可谓风光无限,2015年同白浆泉、微山湖湖西、万绿湖、丹江口入选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连续几年被环保部评为一类水体;生产的大头鱼更是家喻户晓,年捕获量达到了3500吨左右,为当地带来20多亿元的产值。但如此耀眼成绩的背后,却也经历了二十年前的一次严重危机。

千岛湖是1959年国家为建设新安江水电站,因拦截蓄水的需要而形成的人工湖,又名新安江水库。湖里岛屿数量大、分布密集,单面积超过2500平方米的岛屿达到了1078个,大大小小所有岛屿总计超过2000个,名副其实的千岛湖,与湖北黄石阳新千岛湖、加拿大金斯顿千岛湖合成"世界三大千岛湖"。千岛湖水面面积达58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0多米,水资源丰富,养鱼、捕鱼成了必然选择。

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地推进,千岛湖周围及附近地域,工厂雨后春笋般出现,生产废水源源不断被直接或间接排放至千岛湖。遇到汛期,生活污水、灌溉用水也一同汇入千岛湖,无一例外这些水中含有大量磷、氮等微量物质,而它们恰是破坏水质的关键。千岛湖偌大的水体,自我修复能力突出,起初几年水体并无太大变化,但也难以承受污浊水质多年的累积、叠加。1998-1999年,千岛湖水面漂浮起一层绿色的薄膜:蓝藻污染正式爆发。

蓝藻泛滥的直接后果,就是鱼产量的大幅度缩减。经历当年捕捞情形的叶师傅对此记忆颇深:往年能打到300万斤,当年费尽全力才收获了70万斤,不及以前的一半,而鲢鳙的总产量更是低至25万斤。打鱼时水体散发着腥臭味,劳作时甚至还需要戴口罩。

这一情况迅速得到当地环保局、农业局多个单位的关注,并委托上海海洋大学专家“前来会诊”。上海海洋大学的专家、教授,经验丰富,处理过类似事件,并且对其作过深入研究,所以到达千岛湖后,很快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原来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千岛湖里水资源,除了常喂养的鲢鳙上层鱼种外,还引入了银鱼、鲈鱼、鳜鱼等名贵鱼种,包括黑鱼、鲶鱼等底层鱼。问题便出在这些掠食性的底层鱼,黑鱼、鲶鱼可吞食鲢鳙的幼苗、鱼卵,时间一长鲢鳙的数量越来越少。而鲢鳙是蓝藻的天敌,科学研究发现了,鲢鳙每增长1千克的体重,就能消耗40千克的水藻。鲢鳙减少直接导致原本处于“抑制”状态的蓝藻,迅速生长、爆发,很快霸占了水面。

蓝藻实质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物,湖泊、河流含有的氮磷等微量有机成分,一旦超过一定的数值,便滋生藻类,其中蓝藻是它的经典产物。学术里常把蓝藻称作“水化”,浮漂在水表的薄膜,隔断了水表与空气的交换,水体溶氧量大减,鱼的生长受到抑制。更严重的是,蓝藻释放毒素,蓝藻与水底食物颗粒粘连在一起,总有被抵抗力差的鱼吞食可能,严重时甚至导致鱼生病致死。

2、利用鲢鳙净化水质,并不是最近的事情。上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的重工业导致美国的众多河流、湖泊污染,水质下降。为改善这一局面,美国从亚洲多国引入鲢鳙、鲤鱼、草鱼、鲫鱼等“亚洲鲤鱼”。不幸的是,这些亚洲鲤鱼在美国缺少天敌、食物又丰富,快速生长、繁殖,很快称霸了当地河道,本地鱼类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已经有多个鱼种消失,如今更是危及五大湖。

所以找到解决千岛湖蓝藻爆发的原因,执行显得无比重要。为验证鲢鳙对水体净化的有效性,千岛湖发展集团将蓝藻爆发的西北湖、中心湖区设置成了实验点,用长770米、宽60米的拦网围挡,并规定3年时间内禁止任何形式的捕捞。3年后的各项数据表明,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像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氮、磷含量已大幅度降低。

自1999年开始,鲢鳙得到重视,每年的投放量逐年递增,目前单鲢鳙鱼种的投放量,已经连续多年保持60万斤以上。另外严格控制鲢鳙的规格,一般鳙鱼8斤以上,鲢鱼6斤以上才允许捕捞,这样更大程度利用了鲢鳙净化水质的能力,同时兼顾了经济效益。研究表明,鲢鳙经过7年的自然生长,水体里含有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可转换为鱼体内的蛋白质。

2014年《舌尖上中国2》推出,将千岛湖的鲢鳙作为了重点介绍对象,火爆一时。宣传鲢鳙的同时,也向外界展示了不一样的生态环境。之后鲢鳙产量继续创新高,2017年捕获3400吨,2019年则埋入4000吨,消费者认可度不断提升。

“以水养鱼、保水养鱼”的模式探索,无疑为千岛湖的渔业产业提供了一个新途径。正因为这样,千岛湖产出了我国之一条有机鱼,通过国家认证的有机鱼至少20元/斤。千岛湖水提升,意味着可容纳更多数量、更多种类的经济鱼种,像中华鲟鱼、野生甲鱼、鳜鱼、鳊鱼、青条丝,花鲴鱼等,都成了不错的养殖对象。2006年千岛湖的一罐鱼子酱研发成功,而后销量、产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单2018年便接近80吨,占据了全球35%的市场份额,更是现身杭州G20峰会的餐桌,出口德国、新加坡、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经济效益显著。

一位来自荷兰的渔业专家说道,这是他见过最为成功的一个通过渔业保护湖泊生态环境的案例。

原创:老高

冬去春来,水情、鱼情悄然变化,了解窝料使用的4个改变,聚鱼快

春季来临,万物复苏,于钓鱼人而言,正是垂钓的黄金时节,众多钓鱼人早已跃跃欲试,不过如今野钓资源匮乏,为短时间内有个好鱼情,打窝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春季窝料使用又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又能怎么尽快诱集到鱼,本文以此为起点,聊一聊这个事儿。

春季选用窝料所面临的水情、鱼情

每个季节、时间段,鱼所面临的水体环境不同,这些变化又影响鱼的食性特征,间接影响窝料的使用。

首先春季水温整体回升。水温回升,除去鱼的活性提高、摄食积极外,同一种窝料诱鱼效果也有提高。这种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颗粒窝料,比如红虫颗粒类,融化速度加快,发窝时间减少;气味分子传播速度、扩散范围都有增加,诱鱼能力提高。

其次春季鱼群逐渐向浅滩游弋,而浅滩的水体环境也会影响窝料的种类及用量,比如水草处、肥瘦水等各不相同。所以水体环境不同,打窝也各有特点。

春季打窝有哪些技巧可循

上文是春季打窝,整体面临的水情、鱼情,都会在侧面影响窝料的使用及所采用的打窝技巧,那么具体到春季具体情况,又该如何。

窝料味型随时间改变而变化

春季水温从早春到晚春,水温提升是显著的,特别是早春水温接近于冬末,依然是比较低的温度。此时的鱼活性低,绝大多数的淡水鱼,像常见的鲫鱼、鲤鱼还是对腥味饵料比较感兴趣,所以多采用红虫颗粒类等腥味窝料,一般提前1-2个小时打窝,避免太长的等待时间。

仲春、晚春已处于较高的水温,水体的浮漂生物、软体小虫逐渐丰富,鱼不缺少食物,鱼也变得挑剔,所以窝料易多加些香甜味道,如果是小体型的鲫鱼、鳊鱼等,可高频率抽竿诱鱼。如果是大体型的鲤鱼等, 多投放一些谷物类的窝料。

窝料随时间,用量减少,打窝频率增多

前文提到,春季随水温回升,窝料发窝时间缩短,鱼的活性高,摄食也积极,这意味着投掷窝料后,鱼短时间变化聚集,疯狂吞食,所以一旦窝料投掷的过多,容易造成鱼吃得太饱,吃饵的频率降低。再者春季打窝,之所以讲究少打、勤打,也是因为鱼活性高、喜游动,容易出现断口,多打窝料造成浪费,不过勤打要小心、动作轻微,避免惊扰鱼窝。

窝料随垂钓场所的变化而改变

春季气温回升,导致水体环境显著变化,像冬季干枯的水草变得丰盛,原先的肥水塘藻类、腐殖质重新丰富起来,水体偏瘦的水域也会有一定数量微生物的活跃。所以春季打窝也因场所不同,也有所差异。水草丰盛的水域,多采用酒米类窝料,不过随仲春、晚春到来,水草处也多用香甜味窝料为宜。仲春、晚春的肥水塘,本身食物丰富,其实没有打窝的必要,并且饵料宜用素饵。同样瘦水塘,宜用香甜或香中略带腥味的窝料,像豆饼、鸡饲料都是不错的选择。

窝料随目标鱼的种类、体积有改变

春季是斩获大鱼的黄金季节,钓鱼类纪录片频道所展示的上百斤大鱼,绝大多数都是春季收获的。这是因为春季水温回升,原先黑鱼、鲶鱼,乃至大鲤鱼结束了冬眠状态,又开始了觅食,不过它们的食性也区别。像黑鱼、鲶鱼属于食肉鱼,喜腥味,所以像这类鱼多采用腥味浓厚的鸡肝、鸭肠,会有不错的效果。其次像大体型的淡水鱼,特别是大体积的鲤鱼,与小鲤鱼喜香甜味食物不同,越是大体积的鲤鱼,越是偏好味型偏淡或谷物类的食物。再者通过这些窝料,也能有效减少小鱼闹窝的现象。

写在后面

本文介绍了春季不同水体环境下,窝料的使用技巧,这些变化都是结合所处的水情、鱼情的变化做出的调整。即使如此,钓鱼人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比如走水、刮风、大鱼、小鱼的混养情况,在寻找合适的窝料,详细会有不错的鱼情。

原创:野钓冲锋号

这些观赏鱼的名字起的,让很多人盲目购买,招财鱼真的招财吗?

关注养前鱼老道,关注更多观赏鱼实践知识,让我们简单养水、轻松养鱼!

对于我们的国粹金鱼来说,它们的很多名字来源,都是依据金鱼的特征和好花色而取的,我们比如说蝶尾金鱼、望天眼、绒球、珍珠鳞、水泡眼、熊猫、喜鹊花等等,至少我们看到这个金鱼,一眼就能感觉得出来这个金鱼名字的由来。

比较符合我们的文化内涵和鉴赏习惯。

而对于很多的热带鱼来说,它们的这个名字起的就让人感觉到有点古怪离奇了。

带有招财二字的观赏鱼就比较抢手,可见我们多想招财

我们随便拿出来两种观赏鱼,比如说招财猫和招财鱼。

其实一开始刚看到招财鱼的时候,我也是很惊讶,因为我明明记得大约在二三十年前,我在某个水族馆里看到过一条巨大的古战船鱼,和这个招财鱼有点形似,因为时间太过久远,我也是不敢确定。

后来在古战船之后,又出现了黄金战船,因为它们巨大的身形,在鱼缸里游来游去,确实有种战船的味道,它们也爱打斗。

其实战船鱼就是现在的招财鱼,因为这个东西的嘴巴比较贱,身形又巨大,长到一定的个体之后,雄鱼还会起头,看起来真的是又老又丑,可能很多人就不愿意去购买吧,所以说聪明的商家,就让战船鱼进行了一次华丽的转身,变成了现在的招财鱼。

这可是一瞬间身价倍增的事情啊,其实这倒不是说我们都想要去招财,我们国人自古以来就希望有这样的一种吉祥的寓意,所以招财鱼就大行其道了。

与之相似的还有招财猫鱼,不过人家在长相上倒是和招财猫有点相似,至少样子上比较接近一些,养鱼老道一直说这个东西就是个外国的大鲶鱼,小时候可爱,长大了也是个麻烦,不过人家的名字起的好,也有很好的寓意,所以说销售量也是立马倍增啊。

龙鱼这个名字起的很有水平

其实很多鱼友不知道,我们今日所见的龙鱼其实最初也不叫龙鱼,它们在原产地里被叫做arowana,原产于马来西亚的过背金龙,在20世纪50年代末被当地的华裔饲养在水族箱里,因为其身形、长须和大大的鳞片,类似于我们的龙形,所以最后改名为龙鱼,并且很快流传开来。

这个名字的更改,绝对性的奠定了龙鱼在整个观赏鱼水族圈里的地位,一瞬间风靡了整个亚洲,直到现在龙鱼的价格仍然是居高不下,所以说这个名字起的真是太有水平了。

要不然我把我儿子的名字也改成景龙鱼?哈哈,或许也能大火吧。

清道夫要不是占了名字的光,谁也不会购买的

关于清道夫鱼,直到现在鱼友们对于它们的争论还一直存在,有说它们确实可以清理鱼缸垃圾的,有说这个东西破坏生态的,如果没有我们这些饲养观赏鱼的,去把它们随意放生,我国南方的清道夫就不会泛滥成灾。

这个东西本来就是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问题,很多鱼友最初购买清道夫的目的,还不是冲着它的名字去的?

要怪只能怪商家们的脑袋太聪明了,给这个丑八怪起了个如此令人畅想连篇的好名字,最终导致了它们的泛滥成灾。

当然了,我们即使饲养这种观赏鱼,也不要随意再去放生了,以前是我们不知道这个东西的厉害,现在知道了,我们坚决不会去做那种缺德事了。

响当当的雷龙鱼,其实就是外国的黑鱼

还有我们熟知的,也是最近比较流行的雷龙鱼,实际上它们和我们野生的黑鱼并没有什么较大的区别,它们是同属于鳢科的观赏鱼,性格较为凶猛,喜欢跳缸,适应环境能力较差,有严重的应激反应。

但是很多鱼友非常喜欢它们的霸气,有些雷龙鱼的花色和金属质感也很强,欣赏效果极佳,再加上它们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雷龙鱼,所以它们在水族圈里迅速的崛起也是必然的结果。

虎鱼作为配鱼,却已经超过了主鱼的身价

本来虎鱼在原产地一开始也是作为食用鱼的,但是由于其霸气的名字,使其理所当然的进入到了高档鱼的行列,从作为龙鱼的配鱼开始,人们对于它们的狂热度就没有降低,最终导致了虎鱼的走俏和数量急剧降低。

所以虎鱼的价格开始扶摇直上九万里,变成了现在的万元难求,我们要知道十多年前,小虎鱼苗根本不是现在这个价格的,虎鱼的紧缺,也是拜它们的名字所赐。

飞凤鱼,怎么看也不应该上的了台面

与虎鱼较为相似的,就是飞凤鱼了,鱼缸里有龙无凤,在我们国人的眼里确实有点缺失,四大神鱼虽然现在不再去炒作了,但是早已经奠定了飞凤鱼的身价。

这种原属于脂鲤科的观赏鱼,也是因为自己的名字而一炮走红,其性格实际上倒与清道夫有点类似,对于有病的观赏鱼也会去吸附,但是人家名字起的好啊,比起清道夫的名字还要更为霸气,所以也堂而皇之的成为了龙鱼缸里的配鱼。

只有养好了观赏鱼,才能招财

事实上类似于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要说最难听的莫过于蓝寿金鱼了,在我们这里都把它们叫做赖兽,是很贬义的意思,但是人家依然卖的很火啊,萌萌哒的表情和波浪式的脑袋还有胖胖的身形,照样也是人家人爱。

所以说好鱼都是为真正的爱鱼之人准备的,所谓的寓意只是一个代名词罢了,我们不能说饲养个招财鱼,那就一定招财,饲养个龙鱼,我们一定在事业上就会飞龙在天,真正的爱鱼之人反而不会去在意这些东西。

要是观赏鱼活得很好,饲养出更佳的状态,我们自己能够做到赏心悦目,心情舒畅,那就会一顺百顺,自然也就招财了。

反之,即使它们真的有招财之效,我们仅仅冲着寓意而去购买,没有任何的饲养经验,最终导致鱼都死了,那还招个什么财呢?

我是养鱼老道,更多观赏鱼问题敬请关注,谢谢!

时常能钓起斑点怪鱼,长满牙齿看似凶猛,村民不敢吃

入秋以来,钓鱼的人明显增多了,大家不钓鱼,或许是工作太忙,也可能是鱼口不好害怕空军。小编不同,只要有时间就去钓鱼,就是苦等一天空军收场,心里都是美滋滋的。


钓鱼十多年了,更大的感慨就是,鱼资源越来越差,很多以前泛滥的本土鱼都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外来物种,最常见的罗非鱼、清道夫、福寿螺、巴西龟,这些生物在水里大量繁殖,抢占本土鱼资源的环境。


这几天,听当地的钓鱼人说,在澜沧江经常钓到一种怪鱼,大家猜测可能是某种外来物种。这种鱼小编有幸见到,浑身都有黑白相间的斑点,体型像鲶鱼,但更像黑鱼。在当地,黑鱼也属于外来物种,只是数量不多,而且钓起来很过瘾,颇受当地钓鱼人的喜爱。


这一种怪鱼,相比黑鱼个头更大,很小的个头就有锋利的牙齿,当地人钓起来的最小也有一斤以上。看看锋利的牙齿就知道,这鱼应该是猎食性鱼类,而且速度很快,力量很大,一般的装备根本钓不起来。

喜欢玩路亚的朋友,钓鳜鱼、钓鲶鱼的时候,经常能钓起来。这鱼更大的特点就是咬口很死,而且很凶猛,拉力大得出奇,一般的饵料都能钓起来,不管是天然的蚯蚓和红虫还是商品饵料,都是它们的更爱。


当地人说,去年下暴雨的时候,就有人在江里捕到这种鱼了,只是数量很少,没有想到现在数量多了起来,随时有钓友钓起来。澜沧江是云南更大的水系之一,未知鱼种很多,野鱼数量更是多的离谱,今年来成为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地方。


在澜沧江钓过鱼的朋友就知道,里面有老鼠鱼、面瓜鱼很是名贵。据估计,这种猎食性的鱼,会捕食小一些的鱼类,如鲫鱼、鲤鱼,当地村民担心这种鱼在此泛滥,钓起这鱼的人,不了解这鱼都放生了,没有人吃过这鱼,也不知道味道如何?

标签: 黑鱼 鲶鱼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