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编发现了一个新奇玩意
虽然是蔬菜
但是却像极了我们常吃的一种水果
黄灿灿的皮
形状也与香蕉极其相似
但仔细一瞧
这确实又是西葫芦的模样
这种蔬菜学名是香蕉西葫芦
然而实际上它却是一个南瓜品种
它是美洲南瓜中一个黄色果皮新品种
嫩果肉质细嫩味微甜清香
生食炒菜皆美味
在山东寿光市洛城街道马家齐村附近
有十来个种植香蕉西葫芦的大棚
这也是发展香蕉西葫芦
较为集中的地区
这种蔬菜不能要求过多的产量
留果多了棵子拉不动
易产生瓜条焦化
每棵留瓜不多于七个
每年亩产万斤左右
省工省力非常明显
一个人就能轻松管理整个大棚
每天产量在2000-3000斤
最多5000-6000斤
每根7-9两
价格比普通西葫芦贵
竟然到了12块钱一斤
如果您也感兴趣
不妨也小试一下
PS:如果有朋友想种植的话,可以去阿里巴巴上看看种子。
一个热爱农业,学习种地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这里是公众号:唯恒农业(weihengny),欢迎各位来撩
有朋友问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只是一群农业的观察者
农小蜂-涉农报告、政策、行业动态一站智库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寿光蔬菜大棚。王庆强摄(人民视觉)
寿光古城街道大棚西红柿喜获丰收。付冰川摄(人民视觉)
寿光菜博会现场一角。付冰川摄(人民视觉)
第二十四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4月20日拉开帷幕。尝七色西红柿,看长在空中的红薯,赏比人还高的丝瓜……人们走进展馆,感受蔬菜市场的新变化。新品种、新技术再次聚集寿光。
山东寿光,中国蔬菜之乡。
行走在弥河两岸,15.7万座大棚鳞次栉比,蔚为壮观。30多年前,冬暖式蔬菜大棚从这里推向全国,改变了北方冬季难以吃到新鲜蔬菜的历史。今天,这里的蔬菜“买全国、卖全国”,从东北黑土地到南方海岛,全国各地的大棚中,不少都有“寿光元素”。
*** 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设施农业大有可为”。
新征程,新使命。
寿光重新审视产业发展方向:根据经济学“微笑曲线”理论,产业链前端的研发和后端的营销,附加值高、门槛高,中间的生产环节往往处于价值链低端。靠拼资源不可持续,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做强产前、产后,抢占产业制高点。
锚定农业现代化,寿光蔬菜产业发展路径明晰:咬定创新,做强两端,提升中间,再造新优势,从“一粒良种”到“一桌好菜”,一条上扬的产业“微笑曲线”,令蔬菜产业不断增强竞争力,发展成近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发力前端:攥牢中国种子,强化标准引领,拎稳“菜篮子”
*** 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
走进寿光市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展厅,仿佛置身蔬菜“奇妙世界”:苹果苦瓜、水果彩椒、香蕉西葫芦,光是番茄就有红、黄、绿、白、紫等10多个颜色。“在这里,小番茄就有200多个新品种,大多是我们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攥牢中国种子,才有主动权。”寿光蔬菜种业集团董事长刘欣庆说。
长期依赖进口种子,寿光蔬菜一度遭遇“瓶颈”。“10多年前,进口种子占了约七成市场份额。像番茄进口种子,平均每亩成本要800—1000元,是国内种子的3到5倍。”刘欣庆坦言。
突出重围!“打赢种业翻身仗,我们从来没有动摇过。”寿光市委书记赵绪春说。寿光打响“种子工程攻坚行动”,以建设潍坊国家农综区寿光蔬菜种业创新示范区为契机,12家种业“国字号”研发平台落户,15家本土育种企业日益壮大,打造全省更大的蔬菜种质资源保护中心。产学研拧成一股绳,立志攻克“卡脖子”难题。
一批批专家聚集寿光。“这里是蔬菜产业的风向标,寿光农民的需求,是我们种业科研的方向之一。”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黄瓜课题组副研究员苗晗2019年来到寿光,目前课题组已有9个黄瓜新品种申请了品种权及品种登记。
实验室在田间,科研紧连市场。“每年我都拿出两垄地,试种五六个新品种,哪个好,来年就种哪个。”古城街道西范村菜农范庆军说,“像今年我选的小番茄品种,坐果实、卖相好,糖度能到13,而且价格比进口的便宜一半。”
创新要素不断积聚。十年攻坚,寿光自主研发的蔬菜品种达178个,国产种子市场占有率提升到70%以上,越来越多的寿光蔬菜“装”上了优质“中国芯”。到2025年,寿光自主研发蔬菜品种将达200个以上、突破性品种达10个以上。
良种还需配良法。
什么技术适用?有哪些操作规范?在市场上摸爬滚打的寿光人意识到:“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
今年3月,《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发布,参与这项标准制定的,就有坐落在寿光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
“中心成立5年来,集成2369条蔬菜产业链相关标准,形成十四大类、182个品类的蔬菜标准数据库,编制完成了37种蔬菜的54项生产技术规程,6项全产业链行业标准获农业农村部发布实施,填补了国内空白,一个个寿光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主任付乐启介绍。
走进稻田镇崔岭西村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展厅墙上8个大字格外醒目:“品质蔬菜一路向北”。
“有了标准,就有了质量保证。”合作社理事长崔玉禄介绍,在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指导下,他们制定了番茄生产技术规程。“按照标准种的‘崔西一品’西红柿,销路好,价钱也好。”崔玉禄话语中透着自豪。
“种菜标准化,农民得实惠。”村民崔江元掏出手机,打开智慧农业APP,给记者演示:“提前设定施肥量、给水量、温度等数据,物联网可以全方位监测,遇到问题会自动报警。以前靠经验种菜,现在照着标准干,种出来的菜卖得更俏。”
在寿光,已有80%以上的农户开展标准化蔬菜生产。
“以前我们输出产品和技术,现在更看重输出标准和体系。”寿光市副市长鞠洪刚介绍,遍布全国的8000多名寿光技术人员,已向26个省份提供了大棚蔬菜集成解决方案。
攥牢中国种子,强化标准引领,寿光蔬菜锚定目标、行稳致远。
提升中间:培育经营主体,提升组织化水平,种好“菜棚子”
良种、良法如何落户田间,背后连着“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这道必答题。
*** 总书记强调:“立足小农数量众多的基本农情,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坚持统分结合,广泛开展面向小农的社会化服务,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中国特色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古城街道前疃村,1400多口人,2000多亩地,典型的人多地少。“我们村是寿光最早种植番茄的村子之一,种了20多年,老大棚、老办法,番茄产量上不去。曾经最让大伙儿揪心的是地头价,商贩说啥价就是啥价。”村党支部书记殷凤海坦言。
村民们意识到,种大棚必须换个种法。
种什么、谁来种?村里“土专家”不少,“棚二代”跃跃欲试,村里因势利导,改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局面,成立旺民蔬菜专业合作社联社,村社互动、协同发展。
带动老棚升级。2016年,合作社流转土地,规划100亩的农业园区,建起10座150米长的高标准大棚,新大棚年均收入超20万元,村民掀起大棚换代潮。
合作社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合作社实行统一生产、质量检测、市场对接,与商超建立长期合作,日销量超过1.5万斤。“有资金支持,又不愁销路,我辞掉超市工作,借了20多万元,干起大棚。如今每座大棚两季能收25万元。”村民杨晓丽说。
如今,70后、80后、90后成了种大棚的主力军。殷凤海说:“‘棚二代’有知识有思路,‘棚一代’有经验懂技术,两者互补,让蔬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去年,全村蔬菜交易额达1亿元,带动村集体增收30多万元。
家庭农场是另一种模式。
走进孙家集街道瑞航家庭农场,运输车一辆接着一辆,通过冷链物流,这里的鲜菜将直销上海、辽宁等地大型商超。
“一个大棚年收入超40万元。”农场负责人郑景渠算起账,农场还建起了苦瓜片、苦瓜茶深加工生产线,打通产加销,去年利润460余万元。
别看瑞航只是个家庭农场,高科技元素却随处可见。11个高标准智能化温室大棚里,智能数控设备一应俱全。在农场工作的员工王国伟说:“生产效率和蔬菜品质都大幅提高,管理起来也省劲。”
“瑞航家庭农场探索了‘互联网管理+家庭农场+高素质农民’的组织模式,带动200多位农户种植茄子、苦瓜。”孙家集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晓东说。
着力机制创新,提升组织化、科技化水平,寿光蔬菜产业的现代经营体系初步成形。
——壮大产业龙头,塑造先进技术“领跑者”。
在寿光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占地120亩的“寿光型智能玻璃温室”引人注目。“这儿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在国际上都领先。”寿光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李光聚如数家珍:温室使用了120多项专利技术,配置了精准水肥、潮汐灌溉、智慧气象等先进装备,20多台作业机器人各司其职,全程智慧生产管理,能耗降低50%以上,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示范带动,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一项项新技术新装备走出展示区、试验田,走进农户大棚,让种菜更高效。
临近中午,前疃村农民殷玉龙来到棚内,按下水肥一体机按钮,1个小时就浇完了1个大棚,“不仅省力,还可以节水节肥40%左右,一年一个棚可以省出两三千块钱。以前同样浇个大棚,我们夫妻俩需要干3个钟头。”
——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壮大标准化“生产者”。
“全市蔬菜大棚智能化装备普及率、物联网应用率、标准化生产推广率都超过了80%,以往一个家庭两口人只能种植2个70米长的大棚,现在可以管理3个100多米长的大棚,生产效率提高了不止1倍。”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立新介绍。
目前寿光有果蔬类合作社2149家、果蔬类家庭农场1047家,他们充分运用新技术,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带动全市85%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
——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专业生产“服务队”。
“只要想干,一年到头都有活。”一大早,村民尹汉芳带着3名同伴在洛城街道东斟灌村孙振兴的大棚里采收彩椒,“各种大棚里的活,我们都熟练,谁家有活,一个 *** 我们就去干。”
在寿光,社会化服务覆盖了蔬菜全产业链。只要农民有需要,就可以享受到种苗栽种、田间管理、蔬菜采摘、农机装备、加工运输等全流程服务。
依托现代经营体系,一项项新技术赋能广袤田野,寿光农民种好“菜棚子”的底气十足。
做强后端:把好质量关,提升价值链,端好“菜盘子”
种好“菜棚子”,更要卖上好价钱。
*** 总书记指出,“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守牢质量安全“生命线”,增强市场竞争力。
正是彩椒上市旺季,东斟灌村农户李永采收完毕,拉着满满一车彩椒来到村里的农产品检测站。监管员尹成友快速取样,在仪器上完成一项项检查后,打开手机上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上传结果。
在30公里外,寿光市农业农村局的供应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上,一条条信息不断汇集。
工作人员打开平台,点开链接,大棚种植户、农资店等信息一目了然。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的蔬菜质量全程智慧追溯。
“守护蔬菜质量安全,在寿光已经成为行动自觉。”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负责人陈永波说,市里组建3级监管员队伍,全域网格化管理,每个蔬菜大棚、每处交易市场、每家农资门店全部纳入监管。“我们年抽检蔬菜样品15万批次以上,合格率稳定在99.6%以上。”陈永波说。
——擦亮金字招牌,迈向产业品牌化。
“从产业化迈向品牌化,是发展的方向。”看准蔬菜产业发展机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齐炳林毕业后回乡创业。
“好口感是打造品牌的着力点。”齐炳林追寻“小时候的味道”,悉心培育了番茄新品种,推向市场后供不应求。
瞄准市场端,发力供给侧,寿光大力推进蔬菜品牌建设。“寿光蔬菜”注册为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全市拥有“乐义蔬菜”“七彩庄园”两个中国驰名商标,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90个。计划到2025年认定区域公用品牌5个以上,建立寿光蔬菜品牌联盟,进行品牌营销。
品牌效应凸显。目前,寿光蔬菜销往300多个大中城市,出口25个国家和地区。“我们的番茄注册了‘古硕’‘吉星坡’品牌,供应大城市商超,价格提升了50%还多。”前疃村党支部书记殷凤海说。
——延链补链强链,塑造发展新优势。
抢占风口,端牢“菜盘子”。在金投御达祥加工车间内,刚从基地收割下来的芹菜,通过流水线分切,变成均匀的芹菜段,再经过冰水洗、喷淋洗、气泡清洗、臭氧灭菌4道工序后打包,由冷链物流车送到学校食堂、商超卖场。
“我们采取订单生产模式,对30多个品种的蔬菜进行净菜加工配送,提高了蔬菜附加值。”金投御达祥公司办公室主任陈云瑞说。
融合发展不断提速。“今年以来,我们推进33个预制菜项目建设,培育更多让‘菜篮子’提质增效的新业态。”寿光市发改局局长温海涛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预制菜全产业链经营主体1525家,产业规模近250亿元。
蔬菜产业“接二连三”,做出一桌桌好菜。“新农人”王建文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和几个志同道合者组成团队,入驻鲜馥电商小院直播带货。
6小时售出63万公斤“羊角蜜”甜瓜、一天卖出10万公斤无刺黄瓜、单月销售38万公斤“贝贝南瓜”……王建文和他的团队,屡创销量佳绩。去年企业带动周边村民户均增收逾2万元。
“近年来,电商产业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速发展,为蔬菜产业注入了强劲动能。”寿光市商务局局长张春荣介绍,今年1—3月,全市完成电商 *** 零售额14.3亿元,同比增长41.8%。目前全市有5000多种蔬菜网上销售,销往30多个省份。
新征程再出发。对标农业现代化,寿光决策者很冷静:深加工链条有待拉长,高端人才仍然不足、新型经营主体发育不完善、品牌体系建设尚需提高……短板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寿光正在积蓄力量,补短板强弱项,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弥河两岸,多姿多彩的蔬菜茂盛生长,正如寿光蔬菜整体上扬的产业“微笑曲线”,多么动人,多么充满希望!《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27日 07 版)
4种“水果之王”,我只吃过山竹,第二种好神奇啊!山竹营养价值高,一般栽培十年才开花结果,对环境要求非常严厉,因此是当之无愧的绿色生果
鸡蛋茄,形状及习性像茄子,夏季开花结果,喜温暖向阳,排水好的土壤常作为花坛中欣赏的植物,还愿意食用,观果。
猫儿屎生于山坡灌丛和山沟阴湿处。果皮含橡胶,果肉可食用,也可酿酒,种子可榨油,根和果又清热解毒之效
香蕉西葫芦外形像香蕉,果实呈黄色,是美洲的一种黄色果皮新品种,以食用嫩果为主,滋味微甜幽香
盛夏时节,六月的平谷正处于收获的季节。
田野间,娇艳的樱桃在树上摇曳生姿。大棚里,香蕉带来热带的风情,吊秧瓜沁入喉咙的甜美让人心旷神怡。在这个季节,樱桃萝卜和食用菌也争相展露风采。
让我们一起迎接盛夏时节的丰收,一起品尝六月的平谷带来的清甜和美好。
马坊镇
小葡萄串起农文旅产业链
“香妃”“乍娜”“玫瑰香”“美人指”“巨峰”“阳光玫瑰”……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葡萄品种,在马坊镇约120余亩的葡萄种植园里都能找得到。眼下,年产量30余万公斤的“甜葡萄”成熟待摘,采摘期可持续至10月底。
小游客到马坊镇葡萄园采摘。
马坊镇葡萄产业已有20多年的历史。6月10日,马坊镇举办了第四届葡萄采摘季暨好物农旅市集发布会。以葡萄为媒,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的游客走进马坊,感受葡萄采摘的乐趣、好物集市的快乐、露营营地的自由,进一步打响马坊葡萄采摘的特色乡村旅游IP,加快农文旅深度融合,深入推动乡村振兴。
近年来,马坊镇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葡萄产业蓬勃发展,主要种植区集中在河北村、英城村。奶油生菜、水果西红柿、玉女黄瓜等多种本地特色果蔬也同步迎来更佳采摘季,年产量1.5万吨,分布在东店村、河奎村、梨羊村、杈子庄村、西太平村等。
据了解,马坊镇以打造首都物流高地为依托,持续深化新市镇功能定位和发展内涵,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发展,做好科技兴农和文化兴农大文章,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的文明马坊。下一步,马坊镇将充分利用农业产业优势,深化“一村一主播”发展模式,做好“土特产”文章,将“农、文、旅、商”有机结合,依托镇域内的特色农旅好物打造全年消费季,让马坊好物的名片亮起来,让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山东庄镇
露天采摘尽享“莓”好时光
眼下,正是蓝莓成熟的季节。山东庄镇鱼子山村蓝莓园里的1500余公斤的露天蓝莓已经进入盛果期,放眼望去,一串又一串的蓝莓紧紧簇拥在一起,如一颗颗蓝宝石般点缀在青枝绿叶间,让人垂涎欲滴。摘一把吃进嘴里,鲜甜爽口,果汁爆浆,满满的幸福味道。
蓝莓园由北京绣锦亿方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管理、经营。早在2015年,合作社在村山坡地上栽种了蓝莓树,经过细心管理,蓝莓上市后就获得很好的收益。通过零售、批发、采摘等方式,小小的蓝莓果快速走入市场。
工作人员打包蓝莓。
“夏日别人一般都去撸串,而我们来这里‘撸’蓝莓。这里的蓝莓酸酸甜甜,口感真好。”市民李女士边摘边吃,不一会时间,就摘满了一个小篮子。蓝莓园内种植“兰丰”“杜克”等品种3万余棵,采摘期将持续到7月初。因为是露天种植,更大程度地接受阳光和温差,颗颗脆嫩多汁,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
科技小院种出爽口樱桃萝卜
走进山东庄镇北屯科技小院的示范田,鲜灵灵、红彤彤的樱桃萝卜成熟,科技小院的研究生正在地里忙着给萝卜浇水、采收。
樱桃萝卜皮鲜红而瓤肉白,口感脆爽味鲜美。樱桃萝卜适应性强、易管理,生长速度快,种植30天左右即可采收。北屯科技小院首次试点种植樱桃萝卜产量约350余公斤,亩产增收达50%。
山东庄镇北屯科技小院红彤彤的樱桃萝卜喜获丰收。
“我们种植的樱桃萝卜分为三个品种,笑脸、丰圆2号和手指萝卜,目前成熟的是手指萝卜、丰圆2号。”科技小院研究生李宁介绍。樱桃萝卜生产速度较快,不仅需要大量的水分,还会消耗大量的营养,小院学生根据土壤肥力和樱桃萝卜的生长情况施用足够的蚯蚓粪有机肥。蚯蚓粪养分全面,富含有机质及微生物菌群,可改善土壤物理性能,使黏土疏松,使砂土凝结,促进土壤排水性、通气性,加速微生物繁殖,更有利于樱桃萝卜吸收养分。
驻扎北屯科技小院的研究生结合实际,先后在四块示范田种植了富硒小麦、甜玉米、樱桃萝卜、香蕉西葫芦等优势品种,创建了“新农屯”品牌和 *** 。目前,樱桃萝卜已经在“新农屯” *** 正式上架。
下一步,北屯科技小院将组织农户通过田间观摩、专题培训等形式,示范带动更多农户种植新品种、学习新技术,切实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峪口镇
“博士农场”吊秧瓜甜蜜来袭
在峪口镇南营村设施农业智慧云服务系统产业化“博士农场”里,绿油油、圆滚滚的吊秧瓜长势喜人。
“这些吊秧瓜是四月份定植的,现在开始采收,吊秧瓜的特点是产量高,品质好,味道清脆,香甜可口。”“博士农场”园艺师罗文广介绍,吊秧瓜采用无土栽培,使得用工量降低,水肥利用率得到提高,有效增强了对病虫害的防治,更重要的是,无土栽培可以连茬种植,吊秧瓜收获后,经过消毒即可种植下一批农作物。“博士农场”使用中国农业大学设施农业智慧云服务系统科研技术团队所研发的水肥一体化设施,通过精准控水控肥,无土栽培保肥性较低的弊端也得到了解决。
峪口镇“博士农场”工作人员查看吊秧西瓜生长情况。
“博士农场”不仅内部智能化,其大棚设施也采用的是新型设备,新型冷弯钢结构装配式日光温室采用全钢结构,可以随时拆卸组装,不需要如传统大棚一般筑墙、打地基,重复利用的效率极高,且不会破坏土地耕作层。新型大棚设施有900平方米的使用面积和20年的使用寿命,相比普通大棚的500平方米面积、8至10年使用寿命具有极大改进。
据了解,设施农业智慧云服务系统产业化“博士农场”由中国农业大学高级工程师孟繁佳博士创建,创建团队有8名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担任顾问。农场通过制定精准调控灌溉策略,实现设施蔬菜生长过程中温湿度、光照、基质水分、蔬菜表型特征等关键参数信息的自动监测、智慧调控,进而不断完善和优化栽培方案。与普通设施农业相比,设施蔬菜智慧生产模式依托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装备优势,种植效率更高,省工省力,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智慧设施农业的收益更大化、生态绿色化、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赋能智慧农业高速度前行。
黄松峪乡
规模发展菌菇种植助农增收
走进黄松峪乡塔洼村食用菌种植基地大棚,一阵阵菌香扑面而来,近前仔细端详,密密麻麻的菌棒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一个个小蘑菇争先恐后地从菌棒上探出“脑袋”来,甚是惹人喜爱。
黄松峪乡塔洼村游客采摘食用菌。
2022年以来,黄松峪乡坚持党建引领,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为抓手,积极鼓励指导白云寺村采取“党支部+科研院所+企业+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高质量规模化发展菌菇种植。
“发展新兴产业,存在一定风险,老百姓不敢轻易尝试。为了打消农户的顾虑,我们村充分发挥能人示范作用,邀请本村致富能人高俊艳带头种植菌菇。”白云寺村党支部书记石保利说。面对挑战,高俊艳没有丝毫畏惧,主动扛起培育、管理、销售菌菇的重任。她带领村民抢抓食用菌种植更佳时间,从选址到建棚再到菌棒入棚,仅用了1个月时间,之一座360余平方米的食用菌示范大棚拔地而起,昔日荒废土地变身食用菌棚。
“温度要控制在18摄氏度以下,每天要三次喷水保持湿度……”谈及食用菌的管理,高俊艳不由感叹不容易。她会定期邀请科研院所来基地开展技术指导,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如今,在食用菌种植基地工作人员的精心培育下,榆黄菇、白平菇、鸡腿菇等菌棒长势喜人,受到了很多游客的追捧。食用菌订单更是遍布周边民宿及民俗接待户,需要提前预订才能买到。
看到食用菌产业效益可观,塔洼村党支部书记李闯主动找到了高俊艳,希望能够帮助塔洼村建立食用菌种植基地,带动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面对李闯的请求,高俊艳毫不犹豫,一口答应了。目前,塔洼村240平方米食用菌种植基地已经建设使用,木耳、银耳、秀珍菇、金针菇等品种陆续进入成熟期。
对于今后食用菌种植产业的发展,黄松峪乡相关负责人充满信心:“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农旅融合发展契机,利用食用菌种植基地,积极探索发展休闲农业,让游客引得来、留得住、吃得香,从而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努力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王辛庄镇
新品种炫彩西瓜可以剥皮吃
近年来,王辛庄镇围绕乡村产业振兴,立足自身实际,加大科技投入,突破温室大棚发展瓶颈,建设现代化创新型设施农业,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和种类,依托城乡旅游资源优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走进王辛庄镇放光村广顺高效农业园区的吊秧瓜温室大棚,一排排绿枝映入眼帘,藤蔓掩映间还点缀着一个个圆润饱满的小西瓜,不仅有常见的绿皮红瓤,还有绿皮黄瓤、绿皮橙瓤、红黄双拼色等。小西瓜“皮儿薄馅儿大”用手轻轻一拍,就直接爆裂开来,汁水四溢,果肉丰富,完全可以剥皮吃。
王辛庄镇广顺高效农业园区的吊秧瓜汁水充沛。
王辛庄镇高度重视温室大棚为主的高效农业,以精品小西瓜种植为着力点,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与农业园区负责人建设小型西瓜实验棚,通过对土壤改良、水肥管理、温湿度光照等环境调节方面的全程跟踪,规划指导,运用南瓜种子和西瓜苗嫁接,改进栽培技术和品种搭配,成功栽种了20多种不同品种的吊秧瓜,因瓜瓤分为红、黄、橙以及双拼等多种颜色,故被称为炫彩西瓜。这种小西瓜凭借外观好、爽口甜的特点,深受市民喜爱。
“南果北种”香蕉成功落户
王辛庄镇广顺高效农业园的温室大棚内,排列整齐的香蕉挂满枝头,让人恍然感觉踏入一片热带雨林,别有一番旖旎的南国风光。
王辛庄镇广顺高效农业园“南蕉北植”。
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身处农业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南橘北枳”早已不复存在,越来越多南方水果在北方“安了家”,“南果北种”成了王辛庄镇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谱写出了增收致富的新篇章。
该农业园充分发挥科技优势,通过安装现代化设备,调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完成对香蕉的浇水、施肥等作业。从去年开始首次试种,长势良好,种植过程中未用任何农药,只需等待自然成熟。
香蕉新品种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引进,包括4个品种,由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提供技术支持。为充分利用土地,农户依照香蕉生长空间交错性特点,还在树下立体种植了菜头、茼蒿等蔬菜,做到高、中、低错落有致,提高了棚内土地综合利用效率。该温室大棚内种植的香蕉为酸甜口,能让广大消费者既能饱眼福,又能饱口福。目前,种植面积1亩,亩产量约2400公斤。
如今,热带水果成功落户王辛庄镇,王辛庄镇将继续在探索特色农业的道路上一路前行,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乡村振兴的幸福道路越走越宽。
镇罗营镇
山泉水孕育高品质赤松茸
镇罗营镇下营村不断引进发展新兴产业,以村企联建方式壮大林下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时下,下营村首次种植赤松茸获得成功,现已进入采收期。
下营村近几年正在探索生态休闲为主的森林旅游产业,以村企联建模式,成功打造了清泉云顶松林营地。2022年秋天,在营地旁的松林下成功种植了近20亩赤松茸,现已进入采收期,村民正在忙着采收。
镇罗营镇下营村20亩林下种植赤松茸喜获成功。
“现在村里发展林下经济,给我们提供了工作岗位,让我们增加了收入,我们村儿干了一件大好事儿。”下营村村民李继旺兴奋地说。
清泉云顶露营地占地面积1800亩,森林覆盖率超过89%,动植物种类丰富,山泉水全年不断,非常适合发展林下经济。独特的生长环境,高海拔、温差大、无污染,山泉水灌溉,孕育了高品质的赤松茸。
下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宝军介绍,从去年开始,村里探索发展林下经济,种植赤松茸,不仅可以盘活闲置林地,还能带动村民就业,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了村民增收。下一步,下营村将以科技为支撑,扩大种植面积,推广绿色生态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金海湖镇
直播团队助力泉水樱桃热销
美丽的金海湖畔,将军关长城脚下,240亩樱桃园喜获丰收,绿油油的枝叶下娇艳欲滴的红樱桃散发着清香。将军关村樱桃园的年产量在3.5万公斤到4万公斤左右,采摘期可持续到六月底。将军关村大樱桃与其他樱桃相比,口感更加清甜。这是因为将军关村所产樱桃受当地泉水滋养,昼夜温差、土壤土质适宜,为樱桃的生长提供优越环境基础。
金海湖镇将军关成熟的樱桃点缀田间。
近日,金海湖镇携手王府井集团共同举办金海湖第三届樱桃节暨“一店一网红 一村一主播”活动。本届樱桃节两村联动,由耿井村与王府井集团结对共建,共同助力将军关村大樱桃销售。樱桃节举办前期,在耿井村之一书记的沟通协调下,王府井集团发挥品牌资源优势与零售直播经验,为耿井村量身制定系列帮扶措施,打造直播团队。直播售卖期间,受过直播带货培训的耿井村村民,走进将军关村百亩樱桃园,向网友详细介绍樱桃品种、特色,展示樱桃生长环境,分享试吃口感,吸引不少网友下单购买。
金海湖镇将以此为契机,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打造“一店一网红 一村一主播”项目,培养一批 *** 主播,孵化一批网红品牌。增加乡村发展领域多样性,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实现村镇主播双向导流、带货转化,从而带动周边村民及乡村进入更好的发展轨道,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编辑:陈丽君
校对:朱名恬
生食、炒食均可的“美容佳品”——香蕉西葫芦你值得种植!香蕉西葫芦是一种外形似香蕉,果皮为黄色的西葫芦,是从美洲引进的品种。
图片来自百度
以食用嫩果为主,嫩果肉质细嫩,味微甜清香,适于生食,也可炒食或作馅,其嫩茎稍也可作菜食用。
营养价值
香蕉西葫芦性温、甘、无毒,除含有较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矿物盐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外,还含有瓜氨酸、腺嘌呤、天门冬氨酸、葫芦巴碱等物质,具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能预防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肝脏和肾脏的一些病变发生。
食用功效
由于其能除致癌物(亚硝胺)而具有防癌的效果,并能帮助肝、肾功能减弱患者增强肝、肾细胞的再生能力,目前还被广大妇女称之为“更佳美容食品”。
图片来自百度
适宜栽培环境:
温度:香蕉西葫芦喜温暖的气候, 但对温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栽培范围比较广。种子发芽适宜温度范围为21~ 32 ℃; 种子萌发的幼苗期生长的适宜温度为 22~ 25 ℃。 植株必须在 12 ℃以上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最适生长发育温度为 21 ℃,开花结果要求的温度要在 15 ℃以上, 果实发育最适温度为 22~ 23 ℃,营养生长期在较低的温度下有利于雌花的分化。
光照:香蕉西葫芦对光照强度要求较严格, 在短日照下, 可以增加雌花数量, 但在雌花形成后自然日照有利于植株的生长。 在育苗期间, 每日给予 8 小时光照, 可以促进早熟, 增加产量。
栽培技术:
1、育苗
①种子处理。 将筛选好的 种 子 用 50~ 55 ℃的 热 水 中 烫 种并不断搅拌, 待水温降至 30 ℃以下时浸泡 5~ 6 小时, 捞出后用 1 %高锰酸钾溶液再浸泡 20~ 30 分钟,然后捞出冲洗干净, 用干净湿布包好 , 放 在 27~ 29 ℃、 保 湿 的 条 件 下催 芽 , 经 1~ 2 天 , 大 部 分 种 子 露 白萌芽即可播种。
②苗床准备。 播前 1周整好苗床, 苗床畦宽 1.2~ 1.3 米,配好营养土( 按园土 6 份、腐熟有机肥 4 份, 过筛) 。 由于金皮西葫芦的根系再生能力较弱, 宜采用营养钵育苗, 可采用 8 厘米口径的营养钵。将营养钵装土后, 摆放到温室阳畦的苗床上。
③播种。 播种前先将育苗床或营养钵浇透水, 于每个营养钵中心放萌芽的种子 1 粒, 平放, 覆土 1 厘米。 阳畦育苗按苗距 10 厘米见方划块, 将催芽的种子平播在方块中央,覆土后盖膜和草帘, 防寒保湿。
2、苗期管理
播种后白天保持室温 25~ 29 ℃, 夜间 18 ℃左 右 , 经3~ 4 天即可出苗, 出苗后揭开地膜,并通风降温, 白天保持 20~ 25 ℃,夜间 15 ℃左右, 土壤要保持湿润。当子叶展开至之一片真叶展开, 白天温度 20~ 23 ℃, 夜间 13~ 15 ℃,从 第 二 片 真 叶 开 始 长 出 至 定 植 前10 天, 白天温度保持在 22 ℃左右,夜间 10~ 12 ℃, 以防幼苗徒长。
3、定植
①整地。 定植前进行整地, 每亩施 6~ 8 吨腐熟农家肥, 过磷酸钙 50 千克, 饼肥 100 千克作基肥, 施后深翻使土肥混匀, 平地后按行距开 30 厘米深的沟, 浇水, 待墒情适宜后沿沟的一边起 15 厘米高的垄, 并覆盖地膜以保墒提高地温。②定植。 苗期 20~ 30 天, 3~ 4 片真叶即可移栽。 按株距将苗坨摆放在沟内, 扶直、覆土, 适当浅栽, 利于发根缓苗。定植后浇透水促进缓苗, 用土压好地膜。
4、田间管理
①温度管理。 从定植到初花需 25~ 30 天, 定植后 3~ 5天内密闭温室, 暂不通风, 草苫昼揭夜盖, 保持白天温度 25~ 30 ℃, 夜间 18~ 20 ℃, 缓 苗 后 白 天 适 当 通风, 白 天 温 度 保 持 20~ 28 ℃, 夜 间12~ 16 ℃。 初花后 3~ 5 天进人结瓜初期, 这时瓜秧生长速度加快, 应通过管理控秧促瓜。 室内气温不能超过 30 ℃, 一般保持在 25 ℃。 室温降至 20 ℃时关 闭 通 风 口 , 15 ℃时盖草帘。 夜温保持12 ℃。 进入盛瓜期 白 天 气 温 达 28 ℃时 及 时 放 风 ,保持 25 ℃左右, 夜间气温保持在10~ 12 ℃。
②肥水管理。 5~ 6 叶期叶面 喷 3 %的 磷 酸 二 氢 钾 以 促 进 生长。当大部分根瓜坐住时, 浇促瓜水并随水追化肥。 追肥量每亩每次用硝酸铵或尿素 10~15 千克。 结瓜盛期, 当每株收瓜 2 个之后, 晴天每 4天左右灌 1 次水, 8 天左右 随 水 追肥 1 次。 每次每亩追施尿素 20 千克, 磷酸二氢钾 2 千克。
③蘸花防化瓜。 结瓜初期由于金皮西葫芦为雌雄异花授粉, 因温室内无风, 昆虫少, 湿度大, 易造成落花落果, 一般在雌花开放后, 上午 8- 9 时实行人工 授 粉 或 用 30 毫 克 /升 的 2, 4- D或 50 毫克 /升的防落素等蘸花, 蘸花时可加入 0.1 %的速克灵, 可预防灰霉病发生。
(图片来自百度)
5、病虫害防治
香蕉西葫芦的病害主要是白粉病、菌核病、花叶病、霜霉病,针对病害要及时防治。
(信息据香蕉西葫芦栽培技术,北京农业)
盆栽香蕉西葫芦需要多少天能长成这样?
事实是35天!
其实香蕉西葫芦看似特殊,黄色的外皮黄色的花,高大上的样子,其实种植很简单,比普通黄瓜,西红柿,辣椒之类管理省事。
香蕉西葫芦最关键的就是温度的掌控,在14-18℃区间,长势旺盛,雌花多,坐果率奇高。当25℃以上高温高湿时候,雄花多,雌花少,坐果率低。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从寿光城区沿羊田路南行至308国道,两条道路交汇处的西北方向,能看到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齐划一、美观大气,这里便是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所在。
虽然示范园的大门并不起眼,里面的玻璃温室或蔬菜大棚在寿光也是常见,但这里却是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标准化基地,而且每年举办春秋两届寿光国际蔬菜种业博览会。无论是种子自主研发,还是标准化种植,或是在数字农业应用等诸多方面均走在了全国前列,成为了行业“标杆”。
寿光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鸟瞰图。
坚持以种子研发为根本
为更多蔬菜装上“中国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能够改变一个产业,一个品种可以富裕一方百姓。
走进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展厅,最吸引记者的是那些包裹着五颜六色外衣的种子和试种的各类蔬菜新品种,让人仿佛置身蔬菜“奇妙世界”:苹果苦瓜、水果彩椒、香蕉西葫芦,补钙菜、降血压辣椒、高维C辣椒,红、黄、绿、白、紫等颜色的番茄……
“我们现在仅番茄就有200多个新品种,大多是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负责人范志强说,一个园区种植200多个番茄新品种,并公开展示实际生长情况的,在全国也极为少见,销售商或种植户来了之后,他们会提供详细的品种信息及相关数值,大家看中哪个就选哪个。
当下是大棚蔬菜的种植“淡季”,记者没能看到200多个番茄新品种同台展示的盛况,却看到了大棚里挂满的甜瓜、黄瓜等水果和蔬菜。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甜瓜品种‘雪恋’,肉质脆甜,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示范园工作人员宋国祥指着一款甜瓜告诉记者,依托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和寿光种业集团,该示范园已自主研发蔬菜瓜果等新品种72个,并且有多个品种填补了国内空白。
过去,因长期依赖进口种子,曾让寿光蔬菜产业一度遭遇发展“瓶颈”。现在,随着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等种业企业及机构的崛起,寿光自主研发的蔬菜品种已达178个,国产种子市场占有率提升到70%以上,越来越多的寿光蔬菜“装”上了优质“中国芯”,寿光也成为全国更大的蔬菜种苗繁育基地。
“以建设潍坊国家农综区寿光蔬菜种业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寿光打响‘种子工程攻坚行动’,给了大家极大的信心和动力。我们紧抓这一重要机遇,从培育、繁殖、推广三个方面,全方位推动蔬菜种业研发。我们现有种植基地里种植的蔬菜品种,80%以上是自主研发。”范志强说。
一粒良种背后,是一个现代化的种业体系。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记者先后参观了示范园的种子研发中心、种业展览区、先进模式种植区等区域。让人吃惊的是,这个示范园,竟然落户了农业农村部设施蔬菜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平台25个,收集了番茄、黄瓜、辣椒等种质资源2.5万份。
“打赢种业翻身仗,掌握发展主动权,需要态度、需要行动,需要新技术、需要大投入,我们走在了全国前列。”范志强说,这也是近几年的寿光国际蔬菜种业博览会都在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举办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介绍,2023寿光国际蔬菜种业博览会·春季品种展示交易会在该示范园举办期间,共设番茄、辣椒、茄子、黄瓜、甜瓜、南瓜6大类作物展示区,参展种类涵盖名优新特蔬菜品种4164个,吸引来自荷兰、法国、以色列等10多个国家的种业企业和国内各省级科研院所、知名种企等共计405家单位参加。
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现代化温室
坚持以标准体系为核心
加快蔬菜产业迭代升级
农业现代化,标准化是标志。一套套标准体系,凸显产业竞争能力。
“过去种菜,蔬菜长势好与坏,基本是靠眼睛看,再根据以往经验去判断;现在是按标准来,植株高度、种植密度、大棚温度湿度等,都有标准要求。”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工作人员范芳青告诉记者,作为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标准化基地,该示范园是寿光最早引入蔬菜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种植基地之一。
“种菜标准化,品质有保障。”范芳青一边操作示范园内的智慧农业平台,一边给记者演示,“按照所选蔬菜的种植标准,提前设定施肥量、给水量、温度等数据,大棚内的水肥一体化系统、温度湿度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就会根据智慧农业系统对大棚内各种环境的监测数据自动控制。
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由农业农村部和省 *** 联合建立,自2018年在寿光揭牌成立以来,已集成2369条蔬菜产业链相关标准,形成14大类、182个品类的蔬菜标准数据库,编制完成37种蔬菜的54项生产技术规程,有6项全产业链行业标准获农业农村部发布实施。
据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相关负责人李兰娟介绍,全产业链标准包括从产地环境到温室建设,从种苗选择到种植技术,从采后初加工到餐桌的各环节。为加快相关标准推广,他们在全国认定了59个标准化基地,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是之一批被认定的。
2023寿光国际蔬菜种业博览会?春季品种展示交易会展示的番茄品种。(资料图)
在这个示范园的大型玻璃温室内,记者看到里面种植着一排排的“赤霞珠”番茄,植株有3米多高,根系没有长在地上,而是深扎于一袋袋基质中。
这些番茄采用无土栽培、立体栽培的技术,植株所需要的营养由提前埋置好的导管提供。导管内的营养物质,根据相关标准配制而成,由大型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统一供应。“可根据植株各个生长周期的需求标准实施精准灌溉,确保植株处于更佳生长状态。”范芳青说,如今,该示范园已对土壤、投入品等11个环节实行全链条标准化管理。
相对于某种蔬菜的种植标准,涵盖事项更多、覆盖范围更广的“标准化”也以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等园区为始发点,快速向寿光全域辐射。
原来,寿光坚持把建设蔬菜园区作为推进蔬菜产业生产向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转变的重要抓手,推动建成了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等一批高端蔬菜园区,全面实行生产标准、技术服务、生资供应、产品包装、品牌销售、质量检测“六统一”管理,把每个园区建设成为一个“蔬菜工厂”,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标准落地难的问题,80%以上的园区蔬菜以品牌形式进入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
这一过程中,寿光还不忘将先进技术、生产标准及设施蔬菜解决方案推向全国。
“从温室设计、建设,到种苗、农资供应,园区管理及种植技术指导、蔬菜销售渠道搭建等,我们可以提供 *** 标准、 *** 定制服务。”范志强说,寿光蔬菜产业集团以他们为蓝本,先后在 *** 、江西、四川等建设了标准化蔬菜产业园区,并坚持“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推行现代农业订单生产,为当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产业支撑。
寿光蔬菜种业集团分子育种实验室
坚持以数字农业为导向
加快蔬菜产业迭代升级
记者发现,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5G等信息技术在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的推广应用,这里已基本实现蔬菜种植及管理的智能化运转,在推动蔬菜产业全链条数字化、 *** 化、智能化发展上先行一步。
蔬菜种植区是智慧农业技术的重要应用区,走进其中的智能玻璃温室,就会看到它的惊人之处。
寿光型智能玻璃温室应用了120多项专利技术。
玻璃温室里面安装了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PH值、土壤EC值,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叶面温湿度等传感器,这些传感器采集的环境及作物数据被上传到智慧农业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再结合提前设定的各类作物的生长特点和种植标准拿出更佳数值,然后指挥玻璃温室内相关设备运行,就能实现对种植作物的智慧管理。
据了解,这里的智慧农业平台涵盖全程智能化生产管理、全流程可追溯智慧监管、农业种植技术服务等系统,堪称是一个“智慧大脑”,把一行行栽培架变成了一条条蔬菜生产流水线,把一个个蔬菜大棚变成了一个个“绿色车间”。
范芳青告诉记者,用新型玻璃温室建造技术,集成应用荷兰、以色列、日本、韩国和寿光更先进的设施农业装备、生产管理工艺和优良品种,与传统的日光温室相比,土地利用率提高3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50%以上。
据介绍,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共分两期建设,一期项目是当前所在的区域,二期项目正在其它区域建设。整个示范园将围绕蔬菜产业全产业链生产技术、管理模式、设施装备、产品加工、品牌销售等进行全方位突破。
“我们的发展方向是,前端重点做标准研发、种子研发和技术集成创新,后端重点培育特色蔬菜品牌、打通高端销售渠道,中间以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力抢占蔬菜全产业链‘微笑曲线’两端,全链条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范志强如此描述。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付生/文图
编辑:沈丽萍
值班主任:王首荣
蔬菜之乡上扬产业“微笑曲线”来源:【人民网】
寿光蔬菜大棚。 王庆强摄(人民视觉)
寿光古城街道大棚西红柿喜获丰收。 付冰川摄(人民视觉)
寿光菜博会现场一角。 付冰川摄(人民视觉)
第二十四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4月20日拉开帷幕。尝七色西红柿,看长在空中的红薯,赏比人还高的丝瓜……人们走进展馆,感受蔬菜市场的新变化。新品种、新技术再次聚集寿光。
山东寿光,中国蔬菜之乡。
行走在弥河两岸,15.7万座大棚鳞次栉比,蔚为壮观。30多年前,冬暖式蔬菜大棚从这里推向全国,改变了北方冬季难以吃到新鲜蔬菜的历史。今天,这里的蔬菜“买全国、卖全国”,从东北黑土地到南方海岛,全国各地的大棚中,不少都有“寿光元素”。
*** 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设施农业大有可为”。
新征程,新使命。
寿光重新审视产业发展方向:根据经济学“微笑曲线”理论,产业链前端的研发和后端的营销,附加值高、门槛高,中间的生产环节往往处于价值链低端。靠拼资源不可持续,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做强产前、产后,抢占产业制高点。
锚定农业现代化,寿光蔬菜产业发展路径明晰:咬定创新,做强两端,提升中间,再造新优势,从“一粒良种”到“一桌好菜”,一条上扬的产业“微笑曲线”,令蔬菜产业不断增强竞争力,发展成近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发力前端:攥牢中国种子,强化标准引领,拎稳“菜篮子”
*** 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
走进寿光市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展厅,仿佛置身蔬菜“奇妙世界”:苹果苦瓜、水果彩椒、香蕉西葫芦,光是番茄就有红、黄、绿、白、紫等10多个颜色。“在这里,小番茄就有200多个新品种,大多是我们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攥牢中国种子,才有主动权。”寿光蔬菜种业集团董事长刘欣庆说。
长期依赖进口种子,寿光蔬菜一度遭遇“瓶颈”。“10多年前,进口种子占了约七成市场份额。像番茄进口种子,平均每亩成本要800—1000元,是国内种子的3到5倍。”刘欣庆坦言。
突出重围!“打赢种业翻身仗,我们从来没有动摇过。”寿光市委书记赵绪春说。寿光打响“种子工程攻坚行动”,以建设潍坊国家农综区寿光蔬菜种业创新示范区为契机,12家种业“国字号”研发平台落户,15家本土育种企业日益壮大,打造全省更大的蔬菜种质资源保护中心。产学研拧成一股绳,立志攻克“卡脖子”难题。
一批批专家聚集寿光。“这里是蔬菜产业的风向标,寿光农民的需求,是我们种业科研的方向之一。”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黄瓜课题组副研究员苗晗2019年来到寿光,目前课题组已有9个黄瓜新品种申请了品种权及品种登记。
实验室在田间,科研紧连市场。“每年我都拿出两垄地,试种五六个新品种,哪个好,来年就种哪个。”古城街道西范村菜农范庆军说,“像今年我选的小番茄品种,坐果实、卖相好,糖度能到13,而且价格比进口的便宜一半。”
创新要素不断积聚。十年攻坚,寿光自主研发的蔬菜品种达178个,国产种子市场占有率提升到70%以上,越来越多的寿光蔬菜“装”上了优质“中国芯”。到2025年,寿光自主研发蔬菜品种将达200个以上、突破性品种达10个以上。
良种还需配良法。
什么技术适用?有哪些操作规范?在市场上摸爬滚打的寿光人意识到:“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
今年3月,《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发布,参与这项标准制定的,就有坐落在寿光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
“中心成立5年来,集成2369条蔬菜产业链相关标准,形成十四大类、182个品类的蔬菜标准数据库,编制完成了37种蔬菜的54项生产技术规程,6项全产业链行业标准获农业农村部发布实施,填补了国内空白,一个个寿光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主任付乐启介绍。
走进稻田镇崔岭西村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展厅墙上8个大字格外醒目:“品质蔬菜 一路向北”。
“有了标准,就有了质量保证。”合作社理事长崔玉禄介绍,在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指导下,他们制定了番茄生产技术规程。“按照标准种的‘崔西一品’西红柿,销路好,价钱也好。”崔玉禄话语中透着自豪。
“种菜标准化,农民得实惠。”村民崔江元掏出手机,打开智慧农业APP,给记者演示:“提前设定施肥量、给水量、温度等数据,物联网可以全方位监测,遇到问题会自动报警。以前靠经验种菜,现在照着标准干,种出来的菜卖得更俏。”
在寿光,已有80%以上的农户开展标准化蔬菜生产。
“以前我们输出产品和技术,现在更看重输出标准和体系。”寿光市副市长鞠洪刚介绍,遍布全国的8000多名寿光技术人员,已向26个省份提供了大棚蔬菜集成解决方案。
攥牢中国种子,强化标准引领,寿光蔬菜锚定目标、行稳致远。
提升中间:培育经营主体,提升组织化水平,种好“菜棚子”
良种、良法如何落户田间,背后连着“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这道必答题。
*** 总书记强调:“立足小农数量众多的基本农情,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坚持统分结合,广泛开展面向小农的社会化服务,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中国特色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古城街道前疃村,1400多口人,2000多亩地,典型的人多地少。“我们村是寿光最早种植番茄的村子之一,种了20多年,老大棚、老办法,番茄产量上不去。曾经最让大伙儿揪心的是地头价,商贩说啥价就是啥价。”村党支部书记殷凤海坦言。
村民们意识到,种大棚必须换个种法。
种什么、谁来种?村里“土专家”不少,“棚二代”跃跃欲试,村里因势利导,改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局面,成立旺民蔬菜专业合作社联社,村社互动、协同发展。
带动老棚升级。2016年,合作社流转土地,规划100亩的农业园区,建起10座150米长的高标准大棚,新大棚年均收入超20万元,村民掀起大棚换代潮。
合作社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合作社实行统一生产、质量检测、市场对接,与商超建立长期合作,日销量超过1.5万斤。“有资金支持,又不愁销路,我辞掉超市工作,借了20多万元,干起大棚。如今每座大棚两季能收25万元。”村民杨晓丽说。
如今,70后、80后、90后成了种大棚的主力军。殷凤海说:“‘棚二代’有知识有思路,‘棚一代’有经验懂技术,两者互补,让蔬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去年,全村蔬菜交易额达1亿元,带动村集体增收30多万元。
家庭农场是另一种模式。
走进孙家集街道瑞航家庭农场,运输车一辆接着一辆,通过冷链物流,这里的鲜菜将直销上海、辽宁等地大型商超。
“一个大棚年收入超40万元。”农场负责人郑景渠算起账,农场还建起了苦瓜片、苦瓜茶深加工生产线,打通产加销,去年利润460余万元。
别看瑞航只是个家庭农场,高科技元素却随处可见。11个高标准智能化温室大棚里,智能数控设备一应俱全。在农场工作的员工王国伟说:“生产效率和蔬菜品质都大幅提高,管理起来也省劲。”
“瑞航家庭农场探索了‘互联网管理+家庭农场+高素质农民’的组织模式,带动200多位农户种植茄子、苦瓜。”孙家集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晓东说。
着力机制创新,提升组织化、科技化水平,寿光蔬菜产业的现代经营体系初步成形。
——壮大产业龙头,塑造先进技术“领跑者”。
在寿光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占地120亩的“寿光型智能玻璃温室”引人注目。“这儿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在国际上都领先。”寿光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李光聚如数家珍:温室使用了120多项专利技术,配置了精准水肥、潮汐灌溉、智慧气象等先进装备,20多台作业机器人各司其职,全程智慧生产管理,能耗降低50%以上,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示范带动,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一项项新技术新装备走出展示区、试验田,走进农户大棚,让种菜更高效。
临近中午,前疃村农民殷玉龙来到棚内,按下水肥一体机按钮,1个小时就浇完了1个大棚,“不仅省力,还可以节水节肥40%左右,一年一个棚可以省出两三千块钱。以前同样浇个大棚,我们夫妻俩需要干3个钟头。”
——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壮大标准化“生产者”。
“全市蔬菜大棚智能化装备普及率、物联网应用率、标准化生产推广率都超过了80%,以往一个家庭两口人只能种植2个70米长的大棚,现在可以管理3个100多米长的大棚,生产效率提高了不止1倍。”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立新介绍。
目前寿光有果蔬类合作社2149家、果蔬类家庭农场1047家,他们充分运用新技术,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带动全市85%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
——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专业生产“服务队”。
“只要想干,一年到头都有活。”一大早,村民尹汉芳带着3名同伴在洛城街道东斟灌村孙振兴的大棚里采收彩椒,“各种大棚里的活,我们都熟练,谁家有活,一个 *** 我们就去干。”
在寿光,社会化服务覆盖了蔬菜全产业链。只要农民有需要,就可以享受到种苗栽种、田间管理、蔬菜采摘、农机装备、加工运输等全流程服务。
依托现代经营体系,一项项新技术赋能广袤田野,寿光农民种好“菜棚子”的底气十足。
做强后端:把好质量关,提升价值链,端好“菜盘子”
种好“菜棚子”,更要卖上好价钱。
*** 总书记指出,“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守牢质量安全“生命线”,增强市场竞争力。
正是彩椒上市旺季,东斟灌村农户李永采收完毕,拉着满满一车彩椒来到村里的农产品检测站。监管员尹成友快速取样,在仪器上完成一项项检查后,打开手机上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上传结果。
在30公里外,寿光市农业农村局的供应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上,一条条信息不断汇集。
工作人员打开平台,点开链接,大棚种植户、农资店等信息一目了然。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的蔬菜质量全程智慧追溯。
“守护蔬菜质量安全,在寿光已经成为行动自觉。”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负责人陈永波说,市里组建3级监管员队伍,全域网格化管理,每个蔬菜大棚、每处交易市场、每家农资门店全部纳入监管。“我们年抽检蔬菜样品15万批次以上,合格率稳定在99.6%以上。”陈永波说。
——擦亮金字招牌,迈向产业品牌化。
“从产业化迈向品牌化,是发展的方向。”看准蔬菜产业发展机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齐炳林毕业后回乡创业。
“好口感是打造品牌的着力点。”齐炳林追寻“小时候的味道”,悉心培育了番茄新品种,推向市场后供不应求。
瞄准市场端,发力供给侧,寿光大力推进蔬菜品牌建设。“寿光蔬菜”注册为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全市拥有“乐义蔬菜”“七彩庄园”两个中国驰名商标,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90个。计划到2025年认定区域公用品牌5个以上,建立寿光蔬菜品牌联盟,进行品牌营销。
品牌效应凸显。目前,寿光蔬菜销往300多个大中城市,出口25个国家和地区。“我们的番茄注册了‘古硕’‘吉星坡’品牌,供应大城市商超,价格提升了50%还多。”前疃村党支部书记殷凤海说。
——延链补链强链,塑造发展新优势。
抢占风口,端牢“菜盘子”。在金投御达祥加工车间内,刚从基地收割下来的芹菜,通过流水线分切,变成均匀的芹菜段,再经过冰水洗、喷淋洗、气泡清洗、臭氧灭菌4道工序后打包,由冷链物流车送到学校食堂、商超卖场。
“我们采取订单生产模式,对30多个品种的蔬菜进行净菜加工配送,提高了蔬菜附加值。”金投御达祥公司办公室主任陈云瑞说。
融合发展不断提速。“今年以来,我们推进33个预制菜项目建设,培育更多让‘菜篮子’提质增效的新业态。”寿光市发改局局长温海涛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预制菜全产业链经营主体1525家,产业规模近250亿元。
蔬菜产业“接二连三”,做出一桌桌好菜。“新农人”王建文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和几个志同道合者组成团队,入驻鲜馥电商小院直播带货。
6小时售出63万公斤“羊角蜜”甜瓜、一天卖出10万公斤无刺黄瓜、单月销售38万公斤“贝贝南瓜”……王建文和他的团队,屡创销量佳绩。去年企业带动周边村民户均增收逾2万元。
“近年来,电商产业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速发展,为蔬菜产业注入了强劲动能。”寿光市商务局局长张春荣介绍,今年1—3月,全市完成电商 *** 零售额14.3亿元,同比增长41.8%。目前全市有5000多种蔬菜网上销售,销往30多个省份。
新征程再出发。对标农业现代化,寿光决策者很冷静:深加工链条有待拉长,高端人才仍然不足、新型经营主体发育不完善、品牌体系建设尚需提高……短板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寿光正在积蓄力量,补短板强弱项,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弥河两岸,多姿多彩的蔬菜茂盛生长,正如寿光蔬菜整体上扬的产业“微笑曲线”,多么动人,多么充满希望!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27日 07 版)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香蕉西葫芦:春季怎么栽培结果更多?看好水肥温,果靓又多金在农产品销售行业,曾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没有卖不上的高价,只有不努力的营销,而营销关键是要抓住农产品独一无二,区分度高的“卖点”,比如风味、营养基质、外观特点等等。其中在蔬菜里面就有一类靠颜值“出圈”的蔬菜,除了前面介绍过的宝塔菜花,还有今天的香蕉西葫芦。
西葫芦通常外皮是绿色,但是香蕉西葫芦外皮则呈现靓丽的金黄色,在一众西葫芦里面,甚至整个蔬菜家族里面,都是“颜值抗打”的靓仔,在农产品消费市场上,“颜值就是生产力”,香蕉西葫芦这种天生丽质难自弃的气质,自然一出场就散发着“值钱”的气质。
眼下,虽然南方春寒料峭,北方冬梦未醒,但对辛勤的菜农来说,围绕春提早为主的蔬菜生产,已经行进在路上,而现在也正是菜农朋友需要技术指导为蔬菜安全生产保驾护航的重要时期,本文,为卿画眉说三农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香蕉西葫芦田间管理的3个关键技术要领,相关管理 *** 同样适用于普通西葫芦生产。
怎么浇水
秧苗下地后,立即浇稳苗水,更好采用膜下滴灌,这样水分可以更精准的给到秧苗根部,减少渗到根系伸扎范围之外的土壤里面,从而减少田间总供水量,避免因浇水量过大降低地温,并有利于保持较好的土壤透气性,促进新根生长。
稳苗水浇足后的缓苗期间,一周左右的时间里不再浇水,否则会影响新根的生发和缓苗速度。等大部分植株之一个果实坐住之后,说明对水分需求量较大的结果期已经到来,此时需要加大水分供给,但考虑到早春气温和地温整体仍较低,浇水时间更好选在上午9-10点钟,并遵循少量多次原则。
连阴雨天要避免浇水,此时植株的生理活性较弱,浇水会拉低地温并进一步影响根系功能,且阴天棚内湿度大,浇水会进一步加大环境湿度,这样容易因高湿诱发灰霉病等病害。
怎么施肥
整个缓苗期间不需要补充肥料,在缓苗结束后可根据底肥状况和长势状况适量补充肥料,叶色偏浅淡可以追施适量尿素。缓苗期间初花已逐渐形成,切忌为了提苗而偏施氮肥,可通过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叶面肥补充磷钾肥。
定植约三周后,植株逐渐进入旺盛生长期,此时要注意加大供肥量,基本原则是“薄肥勤施”,根据长势情况,一般每10天左右可追一次肥料,为提高肥效,不覆膜栽培的情况,可在距离根系10厘米左右的位置采用穴施,每亩追果菜专用肥约10克左右。
等到果实坐住之后,果实的膨大需要消耗大量营养,追肥量要加倍,供肥不足植株长势弱,容易出现化瓜。
温度怎么控制
早春茬香蕉西葫芦在秧苗下地以后,之一个管理要务是保温,温度水平直接决定缓苗速度和质量,较为适宜的昼夜温差范围为22-25℃~12℃,温度低,难发新根,甚至诱发沤根,缓苗期温度超过30℃时则会由于蒸腾能力较强,但根系吸水能力跟不上而出现黄叶,因此,缓苗期要注意及时卷放棚膜来调控温度。
在进入开花坐果期,适宜的昼夜温度范围为白天26-28℃,夜间12-13℃,在这一区间内,白天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的能力维持在较高水平,在晚上在植株不受低温障害的前提下,又能减少因呼吸作用造成的养分消耗,有利于果实加快生长。
结语
香蕉西葫芦实现优质丰产除了加强水肥和温度管理以外,还需要正确的植株调整,才能把环境管理的效果转化为产量和效益,具体要求是在9片叶左右植株无法保持直立时应进行吊蔓绑蔓,同时还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时人工授粉,时间以花粉活性最强的上午八九点钟为宜。
农村小伙返乡创业,种植“假香蕉”,预计赚50万,却亏损惨重近些年来,农村肉眼可见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的泥泞小路变成了柏油路,很多人家盖起了楼房,买了轿车,不过收入增加的同时,农村也面临一个大问题“空心化”,很多年轻人和中年人都外出务工,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里看门,不是农村不够好,也不是不爱老家,只是守在老家很难赚到钱。
这些年来,粮食收购价格没有多大提升,反而农药、化肥、种子等的价格越来越少,老家的一位堂哥就说了,“靠家里的几亩地,一年连一万块都挣不到,哪里有钱盖房子娶媳妇?”不过有人逃离农村,也会有人回到农村,近些年来,很多电视里面播放的农村致富经节目,激起了很多农村人的兴趣,希望能在老家闯出一番事业,同时还能照顾家中的老人孩子。
不过无论是电视中播放的致富节目,还是从其他人那里听来的消息,之一年还是不要投入太多,尽量做好市场调研,不然贸然投入一个陌生的领域,要是成功还好,一旦失败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尤其是家境不富裕的农民。这几天,看到一则新闻报道,一个原本在工厂打工的80后农村小伙,没有什么体面的工作和一门技术,且每次相亲都已失败告终,为了改变命运,这位农村小伙在家人的鼓励下在家乡搞蔬菜种植。
他种的蔬菜是一中原产自美洲的“假香蕉”,也即是香蕉西葫芦,因为外形神似香蕉而得名,香蕉西葫芦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盐和维生素等,不仅可以生食、炒食,还有一些药用价值,果实和嫩茎皆可食用,此外由于有“更佳美容食品”之称,更是深受广大女性喜爱。所以在市场上的价格高于普通的西葫芦,一斤高达8元,即使是收购价格也有一斤3元。
最主要的是这种植物比较高产,据说一亩地可达14000斤,这样算下来,一亩地少说也能挣个2.5万元左右,如此大的利润空间,任谁也会心动的,所以很多人投身到香蕉西葫芦的种植上,经过一番了解,小伙承包了20亩地,本想着能赚50万,没料到,等到结果后,却没有人来收购,没有来得及采摘的“假香蕉”甚至烂在了地里,看着这20亩的西葫芦,小伙一家人急坏了,小伙说:“没想到这香蕉西葫芦根本卖不出去,前几天来了一个收购商,几毛钱一斤就让他拉走了,总比全烂在地里强,能少亏点就行。”
原本想着能赚一笔,可如今细算下来亏了几十万,最后只能继续打工还债。这也是很多返乡创业人员遇到的问题,希望大家能在创业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关于返乡创业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