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注意啦!
千万别吃!有毒!
近日
国家卫健委发布提示
高发地区要预防贝类和鱼籽中毒
↓↓
石斑鱼鱼籽有毒
不能吃也不要喂鸡猫狗
鱼籽中毒在我国
多地时有发生
鱼籽中毒
主要由石斑鱼鱼籽引起
石斑鱼鱼籽有毒
特别是在四、五月份毒性更强
中毒主要症状为
呕吐、腹痛、腹泻、头痛
严重者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预防鱼籽中毒
更好的措施
就是不食用有毒鱼卵
如食用淡水石斑鱼时
一定要将鱼籽、鱼血
内脏清除干净
同时也不要喂食
家中的鸡、猫、狗等动物
食用后出现任何不适
轻触咽喉位置催吐并迅速就医
贝类中毒严重可致死
注意这样预防
贝类中毒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
渤海区域一般在5月
东海区域6月高发
贻贝(又称海虹、淡菜)和蛤蜊等
是近年发生贝类中毒的高风险贝类
主要以麻痹性贝类毒素为主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
赤潮发生时
贝类大量摄食有毒藻
藻毒素会在贝类体内累积
当人食用该贝类时
就存在发生中毒的危险
症状主要包括
唇、舌、指尖、腿、颈麻木
运动失调、头痛、呕吐、呼吸困难
重症者会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预防贝类毒素中毒
要对捕捞的贝类进行毒素监测
对海水养殖区附近的水质
进行监测、预报
如发生赤潮时
应对养殖的贝类采取
适当的保护措施
在容易发生贝类中毒的地区
开展相关食品安全知识宣传
更多预防知识
一起学起来
↓↓
综合:央视新闻、健康中国
来源: 福州晚报
鱼籽引起中毒?美味的鱼杂还能吃吗?编辑|彭文博
来源|健康中国
香辣鱼籽(鱼杂)轻 轻 一 点 , 悄 悄 关 注 ↑ ↑ ↑ ↑ ↑ ↑
用料
鱼籽(鱼杂) 酱油 料酒 老干妈
葱姜蒜、干辣椒 猪油 色拉油
做法
鱼籽去除杂质,清洗干净
老干妈备用
猪油
姜切片、蒜剥好后整粒备用。
葱切段、干辣椒剪段备用。
锅中入底油,约6成热时下入葱姜蒜一大勺老干妈爆香;
将鱼籽铺在葱姜蒜上,加入酱油、料酒;
加高汤至与鱼籽齐平,加干辣椒、盐、糖后盖盖大火烧开;
转小火将鱼籽彻底焖熟后大火收汁至汤浓。
装盘,撒葱花装饰
小贴士
更好用猪油做,会很香。
吃鱼眼能明目?
吃鱼鳞能美容?
吃鱼籽会变笨?
这些说法对不对呢?
聊聊吃鱼的好处和正确的吃法
鱼的这些部位能吃吗?
鱼是个好东西,大家都知道。但关键要吃对部位,才能营养多多!
01 鱼胆吃了会进医院?
鱼胆是有毒的!我们常吃的青鱼、草鱼、鲢鱼也不例外!鱼胆只要吃上几克,就会导致肾衰竭。每年因为吃鱼胆导致急性肾衰竭进医院的例子可不少。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吃鱼胆。
02 鱼头营养多?
很多人觉得鱼汤越白,越有营养,其实这是一个和鱼头有关的误区。其实鱼汤呈现奶白色,是因为用油锅煎过的鱼放进烧开了水的锅里不停搅拌后,鱼头里边的脂肪被鱼肉里的可溶性蛋白质包裹后形成的混悬液。因此,汤越白,说明脂肪含量越高,所以这样煲出来的汤是不适合三高患者喝的。
03 吃鱼眼能补眼睛?
吃哪补哪,吃了鱼眼能补眼睛?这是错误的!虽然鱼眼对人体没有伤害,但它压根没有明目的作用。
04 鱼鳃是有毒的?
鱼呼吸靠鱼鳃,在鱼鳃过滤水,把水里的氧气吸入体内的过程中很容易使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堆积在鱼鳃里。所以,鱼鳃确实很可能带有毒物质,建议大家在烹饪前就把鱼鳃摘除。
05 鱼鳞、鱼鳃、鱼皮能美容?
很多爱美的女孩子会选择吃鱼鳞制成的鱼鳞冻、鱼鳔制成的花胶,还有鱼皮制成的炸鱼皮,希望能补充胶原蛋白,美容养颜。但这是错误的。食物中的胶原蛋白无法直接转换成人体胶原蛋白!所以就算你吃了鱼鳞、鱼鳔或者鱼皮,也补充不了胶原蛋白。需要注意的是,鱼鳞也容易堆积重金属,不建议大家食用。
06 鱼籽吃过了会变笨?
这句话可就不是空穴来风了,不过要分对象。河鱼鱼籽更好不要给小孩吃。因为受环境影响,河鱼鱼籽也容易聚积重金属。如果吃到了重金属含量高的鱼籽,真的会影响孩子智力。而颗粒比较大的深海鱼籽主要成分是脂肪和DHA,吃了是有一定保护心血管作用的。
07 鱼骨、鱼尾能吃吗?
鱼尾只是刺多了点,能吃。但鱼骨也是容易聚积重金属的,一旦被人吃进去,就会寄存在人体骨骼内,很难再排除。
鱼的好处大揭晓
比起猪肉、羊肉那样的“红肉”,鱼在肉类里算得上是“肉中精品”。
01 肉中精品
作为常在饭桌上出现的肉类,鱼体内所含的优质蛋白质达20%~25%,是猪肉的两倍,并且脂肪含量只有1%~4%。而且鱼肉的肌纤维又短又细,更利于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02 保护心血管健康
鱼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保护心血管健康有好处。据研究表明,每周吃2~4次鱼能够降低冠心病、心衰等心脑血管疾病引发的危险,降低17%的死亡风险。
03 促进生长发育
DHA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对孩子的智力与视力发展至关重要,被称为“脑黄金”。鱼肉富含DHA,能够很好地促进孩子的生长发育。
吃鱼小贴士
1、鱼胆有毒,可致肾衰竭,不要吃。
2、鱼鳃、鱼鳞、鱼骨、河鱼鱼籽,聚积重金属,不要吃。
3、鱼眼、鱼鳔、鱼皮、鱼尾没啥用,可吃可不吃。
4、鱼头煲汤脂肪多,三高患者不要吃。
5、鱼肉、深海鱼籽营养多,可以吃。
信息来源:TV都市圈
编辑:孙诗佳
杨浦区融媒体中心
有毒,千万别吃,也别喂动物!各位注意:
石斑鱼鱼籽有毒,
千万别吃!
近日,
国家卫健委发布提示,
高发地区要预防贝类和鱼籽中毒
↓↓
石斑鱼鱼籽有毒
不能吃也不要喂鸡猫狗
鱼籽中毒在我国
多地时有发生
鱼籽中毒
主要由石斑鱼鱼籽引起。
石斑鱼鱼籽有毒,
特别是在四、五月份毒性更强,
中毒主要症状为
呕吐、腹痛、腹泻、头痛,
严重者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预防鱼籽中毒,
更好的措施
就是不食用有毒鱼卵。
如食用淡水石斑鱼时,
一定要将鱼籽、鱼血、
内脏清除干净,
同时也不要喂食
家中的鸡、猫、狗等动物。
食用后出现任何不适,
轻触咽喉位置催吐并迅速就医。
贝类中毒严重可致死
注意这样预防
贝类中毒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
渤海区域一般在5月
东海区域6月高发
贻贝(又称海虹、淡菜)和蛤蜊等
是近年发生贝类中毒的高风险贝类,
主要以麻痹性贝类毒素为主。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
赤潮发生时,
贝类大量摄食有毒藻,
藻毒素会在贝类体内累积,
当人食用该贝类时,
就存在发生中毒的危险。
症状主要包括
唇、舌、指尖、腿、颈麻木,
运动失调、头痛、呕吐、呼吸困难,
重症者会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预防贝类毒素中毒,
要对捕捞的贝类进行毒素监测;
对海水养殖区附近的水质
进行监测、预报,
如发生赤潮时,
应对养殖的贝类采取
适当的保护措施;
在容易发生贝类中毒的地区
开展相关食品安全知识宣传。
更多预防知识
一起学起来
↓↓
综合 | 央视新闻、健康中国
来源: 烟台公安
千年的草籽万年鱼籽,为何自然环境下的水塘里,会有鱼?老人常说千年的草籽万年鱼籽,意思是鱼籽可以保存数万年之久,只要遇到合适的机会就能萌发出生命。
鱼籽
可事实并非如此,绝大部分鱼籽的保存期限只有3年,既然如此,为什么自然环境下的水塘里会有鱼?千年草籽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先来了解草籽。
千年草籽万年鱼籽?
古诗有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许多人将这句诗作为自己的励志名言,象征着面对困难不放弃的坚定信念。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能感受到野草生命力的顽强,它们的植株被烧尽之后,其根系和草籽潜伏在其中,等待第二天的春天萌发新芽。
然而,问题是,这样的草籽能够保存多久呢?
一般来讲,草籽在合适的环境下,能够保存的时间也4年左右。
草籽结构
这是因为,草籽在地下有一个被氧化和侵蚀的过程,一旦草籽表层的保护膜脱落,也就意味着它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这个期限一般就是4年。
此外,散落在地面的草籽很容易被一些野生动物和家畜吃掉,所以,很大一部分草籽都不会出现春风吹又生的情况。
草籽
不过,植株的根系还是很强大的,一般能保存6到7年左右甚至更长,比如,日本虎杖的根系甚至能在地下潜伏10年的时间。
植物根茎结构
可见,草生命力之所以如此顽强,主要是跟它的根系有关。
既然草籽的保存期限比人们口耳相传说法的相去甚远,那么所谓的万年鱼籽又差了多少呢?
鱼籽的保存时间则是更短,一般是3年左右,有的鱼籽只能保存2年。
当然,具体还是根据鱼的品种,和产下的卵而定,但一般都不会超过5年,并且鱼籽相对于草籽来说更加容易受到环境的干扰,导致受精卵失去活力,无法焕发新生。
鱼籽的结构
为什么鱼籽的保存期限比草籽还要短?
从本质上来讲,草籽与鱼籽存在很大差异,前者是植物属,后来者动物属。
而鱼要比草更高级,体态结构也更加复杂,鱼籽对环境的要求也就高,保存期限短也就理所当然。
虽说鱼籽只能保存2、3年左右,但是对于许多物种后代而言,已经足够长久,它们能够保存这么久的原因在哪里?
“万年”鱼籽
一般来讲,鱼的产卵期是在春末夏初的时候,此时的温度条件和湿度条件正适合卵的发育。
如果这个时候偶遇干旱,或者是人为干涉,导致池塘的水枯竭,那么这些鱼籽会在淤泥中潜伏起来。
各种状态的鱼籽
等待淤泥干涸,形成坚硬的土块,鱼籽也就相当于进入了地下。
它们保存长久的秘诀,不外乎两点,一点是,深埋在土块下的鱼籽受到的外界影响小,不容易受到破坏。
相信农村的小伙伴都有在干旱的农田抓泥鳅的经历,即使干旱了5、6年的农田,依旧能挖出泥鳅。
虽然表层干涸得近乎开裂,但只要向下挖,就能挖出湿润的泥土。
因为表层的土壤将太阳的紫外线和温度吸收干净,而土壤本身的传热性很差,底下的泥土水分不易蒸发,也就更加湿润。
不同土壤的含水量对比
所以别看某些田野里干巴巴的,要是扒开上边的一层,说不定还有大量的淤泥。
越是往下,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就越小,鱼籽保存的期限也就越长。
鱼籽一般也就在土层下4厘米左右的距离,对应的就是保存期约为2年。
若是遇到大旱,干旱的土层蔓延得更深,这时鱼籽又该怎么办呢?
这就要说到鱼籽的第二个法宝,那就是鱼籽表面的一层湿润黏膜。
别看它黏不拉几的,摸上去很恶心,这对于鱼籽来说可是个宝贝。
首先,黏膜能隔绝外界的温度,使鱼籽有更加舒适的环境。
鱼籽的结构与发育过程
其次,黏膜含有大量的水分,对其中的鱼籽起到温润保养的作用。
最后,黏膜还有大量的蛋白质,它是由雌鱼体内的营养物质加上自己的肠道分泌物组合而成。
许多肉食性鱼类最喜欢吃的就是草食类鱼类的鱼籽,因为当中的蛋白质含量比鱼肉都要高。
这些营养物质能够保证鱼籽的生命力,并且鱼籽在孵化后,可以通过这层黏膜来反哺自己。
可见,要是没有这层黏膜,鱼籽不可能在自然环境中保存如此之久。
只要环境合适,当中的鱼籽就会成群地孵化而出,让自然环境的池塘充满生机。
鱼籽发育
让人疑惑的是,某些干涸的池塘有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历史,为何在积蓄满水后,还会有鱼存在?
鱼塘的鱼
动物可以帮助鱼类传播鱼籽
帮助鱼籽传播的重要物种就是鸟类,我们都知道鸟是直肠,吃进去的东西不会儿就能拉出来。
鸟类的消化系统
因此鸟类在吃下鱼籽后,便将鱼籽带到很远的地方,如果足够幸运,鱼籽会被鸟类拉到池塘当中,孵化成鱼。
当然,鱼籽之所以能借助鸟的消化道传播,不仅是因为鸟的消化能力弱,而且还因为有一层黏膜的保护,能够让鱼籽不被鸟的胃液侵蚀。
鸟类在胃中无法将其消化,只能选择将鱼籽排泄出去。
此外,某些两栖类动物在下水的时候,身上也会携带一些鱼籽,播撒到其他水域。
鱼类的迁徙
某些鱼类为了生存,进化出了强大的鱼鳃,它们不仅能在水体当中呼吸,还能在陆地上呼吸。
比如,过山鲫就是这样一种生物,每当要到了产卵的季节,它们就会一跃而起,来到地面,并且蹦跶到其他水体产卵。
过山鲫
另一种鱼类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那就是清道夫,它们虽然自己不会迁徙,但是它们生命力极其顽强,在太阳下暴晒一天都死不了。
许多人在抓捕之后随手将其丢在其他水域,一定程度上也助力了清道夫的传播。
自然界帮助传播
这类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龙卷风等强大的风力,将鱼类带到几百公里以外的水域。
相信大家都看过天空下“鱼”的新闻,这是实际存在的。
鱼雨概念图
比如在某些沿海地区,夏季的高温气压差下,产生巨大的水龙卷,将海域当中的水全部卷起,转移到陆地水域。
保存万年的鱼籽能否实现?
在了解完自然界水域的鱼从何而来之后,小伙伴们肯定有这样一个疑问,如今人类科技如此发达,能不能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万年鱼籽”的说法?
遗憾的是目前人类的科技无法做到,科学家通过生物保存技术,最多让鱼籽的保存期限延长到20年甚至30年。
理论上有一种 *** 是可以保存万年的,那就是放在零下196度的环境当中。
液氮制冷
不过,在保存的过程当中,如何运营,万年后如何将鱼籽唤醒,这是科学界至今都还在研究问题。
相信,在未来,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这道家常香辣鱼籽美味下饭,连着吃都不腻清洗鱼籽,去掉黑膜扣入料酒,大火蒸熟锅中加入菜籽油,倒入豆瓣酱炒香。加入切碎的泡椒,辣椒,花椒炒香锅中下入蒸熟的鱼籽,蒸盘中的汁水需要倒掉,此汁水是腥的。倒入一瓶啤酒,大火烧开后,加入冰糖,盖上锅盖,小火煲十分钟。注意中途要翻翻锅底,是否粘锅。在五分钟的时候加入盐和味精,。最后加上香菜段即可起锅。
【食品安全】如何预防野生河鲀、贝类和鱼籽中毒?一图读懂!?编辑:朱海洲
?校对:赵 佳
?初审:常虎涛
?复审:李海岭
?终审:刘树荣
? *** :0310--8605775
?地址:成安县融媒体中心
【如何预防野生河鲀、贝类和鱼籽中毒?一图读懂!】
来源: 四川发布
产的卵有剧毒!近期多地发现的这种鱼别吃来源:贵州日报
一个多月前,河南省汝州市中央公园云禅湖里出现一条“怪鱼”,经相关部门鉴定,确认其为外来物种鳄雀鳝。经过近一个月的抽水捕捞,鳄雀鳝26日晚上终于被抓到,并被无害化处理。
除河南汝州外,近一个月内,北京、湖南、广西、江苏、青海、宁夏、云南、山东等多地先后报告发现鳄雀鳝,它们多分布在城市小区或公园里,目前已有其他鱼类和小孩被咬的报道。鳄雀鳝究竟什么来头?为何非抓不可?
鳄雀鳝原产于北美洲
在中国本土缺少天敌
河南汝州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把云禅湖近30万立方的湖水基本抽干,才让两条鳄雀鳝“现身”。有网友提出疑问,如此大动干戈值得吗?这种鱼为何非抓不可?
郑州市自然博物馆馆长、生物学教授李长看表示,“鳄雀鳝在中国本土缺乏天敌,它个体非常大,一般的水生动物不是它的对手。它会对本土鱼类进行大量捕食,可能导致食物链断裂。”
鳄雀鳝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淡水巨型食肉鱼,成鱼的体长一般能够长到1.5米,生性凶猛又缺乏天敌,繁殖能力强,每年可以产数万枚鱼卵。此外,鳄雀鳝“不挑食”,只要是水里的活物,它几乎通吃。它全身坚硬的鱼鳞,能帮它躲过许多凶猛食肉动物的捕食,因此处在食物链的顶端。
价格便宜、随地放生
让鳄雀鳝分布“遍地开花”
鳄雀鳝适合生活在热带地区,但它为什么会出现在河南、宁夏、山东等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岗位专家顾党恩解释,鳄雀鳝曾作为观赏鱼引进,它特殊的形态满足了消费者的猎奇心理,但鳄雀鳝生长较快,许多人因无法提供足够的空间去养它,就会将其丢弃。
“鳄雀鳝的野外分布呈点状‘遍地开花’,但在各个地方又都不多,常出现在城市内部的河流、湖泊和公园湖。”
顾党恩表示,鳄雀鳝在广东、广西、福建、河南、四川、江苏等地均有野外分布记录,全国各地线上、线下较容易买到,且常规售卖和购买鳄雀鳝并不违反法律。鳄雀鳝之所以能够快速出现在全国多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费者购买门槛低、但放生行为失控。
某 *** 平台售卖鳄雀鳝页面截图
顾党恩介绍,鳄雀鳝作为顶级捕食者,被放生后会产生严重后果。“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存在长期适应的过程,我们本土也有很多捕食者,但在进化过程中,那些被捕食者也有了一定的应对策略。但鳄雀鳝作为外来新物种,被捕食者短期内没有应对策略。在广东,有的渔民到年底把水抽干抓鱼,结果发现鱼没了,就是因为水里有鳄雀鳝。”
顾党恩强调,如果引进后将鳄雀鳝规范养殖在水族缸里,不让其进入到自然水体,它们就不会建立种群,也就不会再形成危害。
鳄雀鳝算不算“外来入侵物种”?
早在2020年,鳄雀鳝就上榜了我国禁止放生或遗弃的主要外来物种“黑名单”;
今年,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制定《关于印发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总体方案的通知》,对10种主要外来水生生物进行全国性普查,其中也包含了鳄雀鳝;
2021年4月15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规定了防范外来物种入侵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内容,要求制定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和管理办法。
那么,鳄雀鳝算不算“外来入侵物种”?“外来物种”与“外来入侵物种”的区别是什么?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业与农村法制研究中心主任任大鹏表示,“外来入侵物种”和“外来物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外来物种”并不见得都是“入侵物种”,而是否属于“外来入侵物种”需要长期科学评估。
“不管它是否有入侵特性、只要是外来物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里也有严格规定,即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物种。如果因为种种原因已经引进回来,消费者或居民已经养殖了,按照法律规定,不允许随意在野外释放,也不可随意丢弃。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第八十一条也特别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明确擅自释放或者丢弃外来物种,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顾党恩补充道,“2012年发布和施行《国家重点管理外来物种名录(之一批)》时,还没有证据证明鳄雀鳝能够在野外繁殖,且当时数量也比较少。但现在的数据已经证明鳄雀鳝可以在野外繁殖。海关和农业部门早已开始行动,不让再引进这些物种。”
目前,多地农业农村部门已着手开展针对包括鳄雀鳝在内的外来物种普查工作。专家表示,虽然鳄雀鳝目前并没有被纳入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但最新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将于不久后公布,鳄雀鳝有望被列入。
鳄雀鳝是否可食用?
专家:卵有剧毒,不能吃!
*** 上有网友戏称,“鳄雀鳝被抓后要起锅烧油做了吃”。对此专家提醒,鳄雀鳝的卵有剧毒,不能在“吃”上开玩笑。专家还表示,不能因图一时新鲜买了鳄雀鳝观赏,过后又以“善良”为借口进行放生。若购买后无法进行养殖,可以委托高校、科研机构、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如果在小区、公园等地发现鳄雀鳝,要尽快上报,由当地管理部门捕捞清除,并作无害化处理。
任大鹏说,防范外来入侵物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相关的组织和个人首先要遵守法律和办法的规定,不能够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如果确实需要引进的,应该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对于公民来讲,不管外来物种是否有危害性,都不得随意引进、释放或者丢弃。”
(内容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