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长什么样子,艾草长什么样子-学知识-

艾草长什么样子,艾草长什么样子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27 0
这种“草”长相似艾草,作用却不同,不要闻,小心中毒!

这种“草”长相似艾草,作用却不同,不要闻,小心中毒!

说到艾草,大家肯定都会非常的熟悉,在很久之前还没有出现蚊香的时候,大家都会用艾草来驱蚊。 *** 是非常简单的,就是将艾草点着,利用散发出来的烟来驱蚊驱虫。但是有一种植物,它跟艾草长得非常的相似。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的话,还是发现它们是有一些区别的。跟艾草很相似的植物叫做茴茴蒜。它们的相似之处在于叶子的形状和大小,我们如果不凑近去观察他们的话,会把它们当作一种植物的。

虽然我们说茴香蒜和艾草,它们在外貌上非常相似。但是它们的功能却是完全的不一样。艾草本身有一种十分清凉的味道,让人闻着非常的舒服,艾草还有辟邪的作用,很多人都喜欢将艾草挂在门前。反观茴茴蒜,它是一种野草,生命力非常的顽强,只要把它放在土壤当中,他就能够生长得很好,而且还能够繁衍的很快。茴茴蒜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的味道,特别的难闻,很多人不喜欢他,就是因为它这种难闻的味道。

茴茴蒜难闻的味道会保持很长的时间,如果我们在路上遇到这种野草,然后因为好奇而去摘下 *** 蒜的种子,那么可就糟糕了,你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能闻到那种很难闻的味道。

茴茴蒜带有毒性的。它一整个植株都是有毒的,只是毒性的大小不一样。毒性更大的地方就是在于它的果子,如果我们一不小心吃了这种植物的种子的话,就会立马出现恶心,想吐,胸闷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呼吸困难导致死亡。

所以如果我们在路上遇到了这种野草,千万不要因为好奇而去触碰它,如果一不小心碰到了,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过虽然这种植物是有毒的,但是它也是有很珍贵的价值。如果把它用在药物上的话,它是可以治疗一些皮肤疾病和缓解咳嗽之类的病症,它的毒性只要处理得当,是不会对人体有伤害的。

其实这种植物很多人应该是见过的,只是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而已,它的果实长得像一个小球球,球球上面有很多小刺,小时候我们还特别喜欢摘下它,扔到别人的头发上,这是很难拔下来的。它的外表是青绿色的,如果你尝一下他的话,就会发现它的味道有一点苦苦的,当然更好还是不要尝一下了,万一中毒就不好了。

黄蒿,犹如换季的衣服,扮靓山村四季

在我的概念里,黄蒿是一个泛称,所有的蒿类都可以叫黄蒿,或者叫不出名字的,直接就叫它黄蒿,也无不可。

小时候的春天,是从风吹到崖跟的细土堆堆里,寻找黄蒿开始的,指头抠地,小嘴吹土,露出小小的黄蒿嫩芽,便欣喜若狂。黄蒿是春天到来的之一个信息。

最普遍的黄蒿,是臭黄蒿,渐长渐大,便有了臭味,开黄花,就叫黄花蒿,叶墨绿,绿得好看,绿得喜性,也叫做青蒿。

最香的黄蒿,是白蒿。三月为茵陈,四月就成草了。因其叶细,便被称之为猪毛蒿,到老了,枝多杆硬,就是很好的柴火。

最长寿的黄蒿,是铁蒿。也叫铁杆蒿,万年蒿,细裂叶莲蒿。这些名字是从不同的特点来命名的。叶片如莲,分裂细小,茎杆如柴,硬而且脆,它是茎杆上能长出新叶的黄蒿,是最长寿的黄蒿,是能肥沃土地的黄蒿,是能当柴火烧的黄蒿。

更大个的黄蒿,是水蒿,也叫蒌蒿,因其籽大,又叫大籽蒿,长在路边,个高叶稠,好比山村道路的行道树。

最有风采的黄蒿,是米蒿。经常是独立的个体,并不多见,黄绿亮眼,枯死也是风采依旧,形依然挺立,花依然高挂,风吹不掉,雨打不落。米蒿干花,是黄蒿群落里的佼佼者,是万千少男少女们眼里心里的圣洁之物。

最有用的黄蒿,是艾蒿,也叫艾草。长在山里叫旱艾,长在底沟叫水艾。这是我们老家人的说法。或许,别的地方把它们当作一回事吧。我们用它熏蚊子,驱疾病,救苦难,袪烦恼。

臭黄蒿熏走了受苦人的烦恼,白黄蒿养育了庄稼汉的体魄,艾草熏陶出农家人的性格。它们是春天的信使,引领春天的伙伴,先后登场,扮绿了光秃秃的山山洼洼,扮靓了家家户户的硷坢圪塄,丰满了村庄的沟沟叉叉,扮靓了山村四季。

春天里嫩绿闪亮,夏天里浓绿如织,秋天里籽稠叶落,来年还会如期而至的。

艾草:你知道它的形态、别名和文化吗?

同学,你见过艾草吗?

它在菊科、蒿属,又叫:艾、萧、艾蒿、白蒿、白艾、冰台、灸(jiǔ)草等。

这些个别名我们一个个来解释。

,都是草字头,所以本义都是一种芳草-艾草。

艾蒿,因为它在蒿属啊,具有蒿属的一切特点,尤其是:全株具有浓烈芳香,又多白色茸毛。

白蒿白艾,因为叶子正面虽呈绿色,背面却呈白色,撕开细看,原来那背面是由一层白色茸毛构成的。

冰台,《博物志》云:“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得火,故号冰台。”~就是说,以日光为光源,削冰作为凸透镜,聚光到干艾草之上,这样就能引燃艾草搞艾灸,所以这里艾草就成了“削冰聚光之台”。有的同学会想,古人为什么要搞这么麻烦,划拉下火柴或者按下打火机不就行了吗,简单又方便。拜托,古人还没有发明火柴或打火机,他们倒是可以用火石、火种,但是搞艾灸的话,“冰台”比较具有仪式感,看着这神圣的聚光引燃艾草,发出沁人心肺的阵阵幽香,病人心理上会比较慰藉吧。

灸草,还是因为艾灸,《本草注》云:“医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

艾草有那些形态特点呢?

1、多年生草本,株高50~120厘米。

2、叶子呈羽裂,正绿而背白。

3、夏秋开淡黄色小花,但这小花实为菊科典型的头状花序。

4、秋天结瘦果,长约1毫米,名曰“艾实”。

Ronggy:https://zh. *** .org/wiki/File:%E8%89%BE%E8%8D%89.jpg

在中华文化之中,艾草的上镜率可是蛮高的。艾灸咱就不多说了,大家有机会自己去体验下。下面咱来谈谈古典文学。

《诗经-采葛》云:“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里的“葛”是豆科葛属的一种蔓草,而萧和艾则都是艾草,但也有一些古书说这里的“萧”是统称所有蒿类、范围大于艾草,这么说也有道理,毕竟植物分类受到时间、地域的影响都很大。由于这首诗呢,“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就成了一句经典的思念之语。

离骚》云:“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美德)之害也!”~这里“兰芷荃蕙”均是有名的香草:兰花、白芷、荃荪(东方鸢尾)、蕙兰,而茅则是白茅、茅草,萧艾当然就是艾草。这诗句就是说:“为什么昔日贵重的的芳草现在却变成了低贱的白茅、艾草?这都是因为不崇尚美德的缘故啊。” 大家可能会想,艾草不也挺香的吗,怎么就跟平庸的茅草同列了?苍耳老师只能勉强解释为:艾草是挺香的,但是太常见,模样也忒普通,不如“兰芷荃蕙”那么金枝玉叶吧。

虽然艾草不受屈原先生的待见,但是黎民百姓还是很喜欢艾草的,南方端午节时,许多人家会将干艾草悬挂于大门之外来辟邪,另外还有一些地区(比如:东江、梅州等),艾草的嫩叶还可以入菜。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艾草吐清香,冰台做艾灸。

采艾寄衷肠,端午辟邪秽。

艾草青青 艾香悠悠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清明时节,赣南大地,艾草青青,艾香悠悠。在多雨的南方,艾草在春雨的滋润下蓬勃生长。春风徐来,满山遍野的艾草,绿浪翻滚,远远望去,满目春绿,美不胜收。

艾草在民俗里是一种祥和的植物,也是一种草药。在家乡的土坡上、垄田边、河畔旁,艾草随处可见。阳春三月,艾草葳蕤,羽毛状分裂的叶片像手掌一样努力向外伸展,近一米多高的艾草笔直挺秀,除根外全身透绿,叶背和茎上的绒毛像婴儿的汗毛,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一种粉白色的银光。

认识艾草,缘于那个朦胧的童年。记得小时候,我经常肚子痛,母亲寻来一个药方,用艾草治疗,先用艾绒条熏炙,然后放在水里蒸煮,用艾水泡足沐浴,可通经络、养气血,不出一个月,我的病就好了。

在赣南农村,清明插艾是一种习俗,据说可驱邪避灾。人们常把艾条插在屋檐下的大门角楼上,祈福顺顺利利、年年平安。到了夏天,艾草还是一种驱蚊子的好药。人们常把艾草晒干,碾成艾粉,挂在床头。

清明时节,赣南人有用艾草做艾米粿的民间习俗,这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人们相约外出摘艾,享受做艾米粿的乐趣。艾米粿是艾草和糯米制成的特色小吃,先把糯米碾成米浆,用细沙布悬吊去水,再将嫩艾叶洗净,放在热水中稍煮,用力揉搓去除苦味,按一比一的比例,配上臼碾的糯米粉,使劲地揉和,里面再包上腊肉、笋或酸菜、大蒜等配料制成的馅,做成圆饼状或饺子状,放在锅里蒸。刚出锅的艾米粿皮质光滑,色泽翠绿;闻之清香扑鼻,食之甘甜;质柔而韧、香而不腻。圆饼状的艾米粿通常是甜的,饺子状的艾米粿通常是咸的。

赣南人喜欢吃艾米粿,据说“艾”与“爱”有关。《诗经》中的《采葛》写道: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里说的“艾”就是艾草。清明时节,思念如艾。如今,艾米粿不仅是当地人招待亲朋好友的美食,也是一种精神文化遗产。清明,吃艾米粿已成为一种乡愁、一种乡情、一种相思。

春天里的之一棵艾草

艾草的生死轮回自由、神速、大度、高效,我十分敬仰。

在老家,我喜欢出门走走,看看草,看看树,看看庄稼,看看河流,感觉一切都在变化,连黄黑的泥土也是,每一块细小的皱褶里都藏着陌生,也藏着新生。

我在河边看到了一棵艾草。艾草刚长出地面,两片叶子碧绿生青,透着婴儿的气息,我连碰都不敢碰,虽说岁月让艾草也碰着了春意,但夏天还没有到。我问母亲,这样早长出来的艾草能活么?母亲说,你也是早几天养出来的。

老家的艾草是母亲的更爱。在母亲的心里,艾草的用场更大。艾草长到一尺高,母亲将艾草的头摘下来,去做汤圆的馅。八九月里割下艾草,将艾草的秆枝晒干后,煎成汤,用汤水熏脚。母亲说她的腰疼病就是熏脚熏好的。母亲亲身体验后,叫我们也试试,我们试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确实灵验。就此,艾草在我们眼里成了仙草。如今一见艾草,自是喜天欢地,相告给家人。二妹听了后说给艾草搭个架子,一来提醒路人,别摘艾草,二来遮风挡雨,让艾草顺利生长。

母亲说不需要的,我觉得也是,艾草长在野外,日晒雨淋,霜打冰压的日子滋长了野性,生命力自是不同于家种的艾草。再说这艾草有它自己生长的方向和 *** ,与深耕细作的蔬菜不一样,更多的时候,艾草就长在河滩上,长在沟渠边,长在瓦砾中,长在墙角口,长在宅后屋檐下。那些野草不愿意生长的最贫瘠的地方,艾草从不嫌弃。在艾草的成长过程里,生活艰难是常态,但绝对不缺随性与自由。

天地间的事情都有个引子,我想起了去年的艾草。去年的艾草长得更好看的当数老屋后面檐下的艾草。它们几十株并排而立,直挺挺地立在面前;它们都有齐人高的长短,都是竹筷般的粗细。这里的土地板结、坚硬,地力极差,而且一年四季见不到阳光。艾草靠什么生长?我想了半天,最后结论是,夏天一到节气到,空气里都是节气的气息,即使阳光照不到,空气里满是夏天的营养与味道。艾草索要很少,有一片立足的土地,有一点新鲜的空气即可。

看着这样的艾草,心里想,艾草里面也有强者。

艾草确实是强者。先说艾草的头。母亲说新长大的艾草,至少让人摘过四五次的头,每一次摘过后,隔了半月又长出新头,照样嫩生,照样长高,照样清香,从不弯转瘦长的身躯,从不低下向上的头颅。母亲告诉我,艾草多的地方,臭虫百脚也不愿意来。在我们乡下,夏日的夜晚,都去场地外吃饭,那个时候蚊子像战斗机集群而来,烧一把艾草,再用暗火慢慢地熏着,撑着不走想喝人血的死硬蚊子必然死光光,而那些见危险就躲怕死的蚊子,分分秒秒不停留。艾草也没有抗药性,熏一次成一次。

所有的艾草,到了大热天,一直被我们用镰刀割得一棵也不剩。割好后,把它们晒在太阳底下,晒成了干。我们就将艾草拗断后团起来,做成一个个粽子般长短大小的团团,一个团团一个团团地放入尼龙袋,再扎紧,由母亲藏着。冬天一到,谁需要了谁对母亲说,母亲就去拿出来给谁几个团团。生活中的母亲多了一个爱她儿女的内容,当是乐此不疲,给艾草时,母亲总是一脸笑意,一脸得意。

我们全家都知道:夏天一到艾草就会长出来这个事实,但没有讨论过艾草从哪里来的问题,更没有考虑过艾草留种的办法。到今天,我觉得应该是想一想了,艾草年年长,种子哪里来?母亲对我说,只要等到艾草老了以后去割,那么艾草生长过的那块土地,艾草被人带回来时经过的地方,艾草就能长出来,艾草会在一路上留下一粒粒的种子,它们用不着人的伺候。

艾草的生死轮回自由、神速、大度、高效,我十分敬仰。(高明昌)

青岛植物专家发现1.6米高扁茎青蒿 到底啥是青蒿?艾蒿?艾草?

半岛记者 韩小伟 钟迎雪

近期一则重磅新闻引发关注,屠呦呦团队针对青蒿素在东南亚等国出现的“抗药性”难题,经过多年攻坚,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案,并发现青蒿素有治疗红斑狼疮的效果。

就此,人们开始关注身边叫做青蒿的这种植物。岛城植物专家于涛从2016年起就将青蒿栽种到阳台上,成为一种室内“盆景”,日前他又在泰州路一处闲置大院发现了一棵高1.6米多的扁茎青蒿。半岛记者了解到,这种青蒿就是屠呦呦团队提取青蒿素的植物,不过,其植物学名字却是叫做“黄花蒿”,植物学上的“青蒿”不含青蒿素。那么,到底啥是青蒿?啥是黄花蒿?平时人们常说的艾蒿、艾草,又是怎样的关系?

巨型扁茎青蒿,稀罕!

于涛介绍,近日他在泰州路一闲置大院的青蒿群落中,发现一棵巨型扁茎青蒿耸立其中。经过测量,这棵青蒿株高1.63米,距地面59厘米以下均为圆柱形茎,最粗处径1.2厘米;以上至顶部渐为扁茎,最宽处有2.5厘米,厚约0.7厘米。这棵青蒿色泽浓绿,分外芳香迷人。

半岛记者跟随于涛来到泰州路,也见到了这棵扁茎青蒿。“我查找手头的书籍、搜索 *** ,都没有找到任何有关扁茎青蒿植物的记载。”于涛说,他通过咨询对植物有研究的朋友,得到了一种解释是这是植物的缀化现象。“所谓扁茎其实是植物的缀化,是由气候、环境等因素造成植物基因突变形成的。缀化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尤其养多肉的朋友应该知道,很多多肉都是有缀化的。”据悉,缀化是指花卉中常见的畸形现象,属于植物形态的一种变异现象。

黄花蒿能提取青蒿素

由于平时关注身边的青蒿,于涛说,他曾见过除了眼前的青蒿,还有艾草、植物学上的“青蒿”等多种外形类似的植物。“我们眼前的青蒿,是屠呦呦团队提取青蒿素的植物,也是中药学中的青蒿,它的植物学名字是‘黄花蒿’。”于涛说,中药中有两种“青蒿”,除了眼前这一个,另一个是植物学上的“青蒿”,虽然也能作为药材,但不含青蒿素,也就没有抗疟作用。而人们常说的“艾蒿”则是将这类植物统称起来,有时又专门代指艾草。

同样在镇江路上,于涛带着半岛记者找到了一棵野艾蒿,两者放在一起对比,区别非常明显。“野艾蒿的味道更强烈。黄花蒿的味道是一种香气,我在家里栽种的是黄花蒿,屋里空气很好闻。”于涛说。

野艾蒿(颜色深者)与黄花蒿对比

崂山有蒿属植物18种

于涛手头有一本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崂山植物志》,书里对崂山地区的黄花蒿等植物做了介绍。半岛记者看到,黄花蒿、青蒿、艾草等同属于菊科蒿属。蒿属植物为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少数为半灌木或灌木,通常有强烈气味。蒿属约300余种,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及北美洲的温带、寒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少数种分布到亚洲南部热带地区及美洲地区北部、东部、南部及中美洲和大洋洲。我国有186种,44变种,各省均有分布,西北、华北、东北及西南省区最多。山东有23种,4变种,崂山有18种,1变种。根据分种检索表,崂山所有的蒿属植物包括海州蒿、茵陈蒿、南牡蒿、牡蒿、狭叶牡蒿、黄花蒿、青蒿、白莲蒿、魁蒿、阴地蒿、艾、蒙古蒿、红足蒿、五月艾、野艾蒿、矮蒿、菴闾、宽叶山蒿。

该书记载,黄花蒿产蔚竹庵、潮音瀑、华楼、流清河等景区;生于山坡、路旁、荒地、村落周围。青蒿则产流清河、仰口;生于路旁、林缘及河岸,喜肥沃湿润的土壤。“这本书出版时间较早,记录各种植物的特征有些过时,比如说黄花蒿的植物体有强臭,这显然是以往的记载,需要更新。”于涛说。

植物分类学博士考证各类蒿属植物

对于各类蒿属植物,半岛记者找到一篇发表在果壳网上的文章《青蒿素、青蒿、黄花蒿,究竟什么关系?》,作者为就职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植物分类学博士,经联系作者本人,授权半岛记者引用文章内容。

文章介绍,关于黄花蒿和青蒿的名实问题,植物学界和药学界都有人做过考证。屠呦呦本人就写过澄清文章;而菊科分类学专家林有润的考证更为细致,作者结合标本和分类学文献记载,亲自进行野外调查和民间走访,对古本草书中所记载的各种艾蒿类植物一一作了考订。

成书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神农本草经》已经记载了“青蒿”之名,作为“草蒿”的别名。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热诸疟。屠呦呦声称,她是从这条记载中获取了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灵感。

北宋有人发现叫做青蒿(草蒿)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如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如松桧之色。”这就为后世的命名混乱埋下了隐患。

到明代李时珍,其巨著《本草纲目》对青蒿列举了“草蒿、香蒿、方溃、菣、犱蒿”等别名,认为就是历代本草书中的青蒿,其性味和功能自然也与历代本草书记载相同,是“苦寒无毒……治虚劳寒热、骨蒸、烦热、虚劳盗汗、疟疾寒热……”。

李时珍又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介绍很简略,只有“(又名)臭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气辛臭不可食”等寥寥数句,又说香蒿(青蒿)和臭蒿(黄花蒿)“通可名草蒿”。

这样一来,北宋人发现的青蒿的两种形态在本草书中就正式独立成了两“种”植物、两味药。

屠呦呦在进行考证时对国内市场所售中药“青蒿”的原植物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为植物学上的黄花蒿,兼杂有少部分牡蒿(Artemisia japonica)和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而植物学上的青蒿几不可见。这从民族植物学的角度也证明了民间使用的青蒿自古至今有很强的一致性,一向都以植物学上的黄花蒿为主。

文章指出,植物学所称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就是中药所用“青蒿”,含有青蒿素,具有抗疟作用。中医常将“青蒿”用于清热解暑及拔毒治疮,或可兼治疟疾。植物学所指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虽然是黄花蒿(Artemisia annua)的近亲,但描述与古本草书上的“青蒿”不符,且不含青蒿素,并无抗疟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关于“青蒿”原植物的叙述“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的干燥地上部分”是准确的。

文章表示,早在民国年间,生药学家赵燏黄就怀疑本草青蒿不是植物学上的“青蒿”,而基本都是植物学上的黄花蒿,但这个问题直到上世纪80~90年代才由屠呦呦、林有润、胡世林等人最终解决,这是学术研究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的正常过程。

一张图让你认识16种蒿属植物

常见蒿属植物。(来源:图片为《青蒿素、青蒿、黄花蒿,究竟什么关系?》一文配图)

《青蒿素、青蒿、黄花蒿,究竟什么关系?》介绍,关于中国蒿属的广布种遍观中国植物志记载的蒿属186种植物,真正当得上“处处有之”的,即全国大部分省区有分布(尤其是长江黄河流域各省区)且常见的种类有16种,包括艾(Artemisia argyi)、阴地蒿(Artemisia sylvatica)、黄花蒿(Artemisia annua)、白莲蒿Artemisia sacrorum)、野艾蒿(Artemisia lavan *** folia)、南艾蒿(Artemisia verlotiorum)、五月艾(Artemisia indica)、蒙古蒿(Artemisia mongolica)、矮蒿(Artemisia lancea)、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魁蒿(Artemisia princeps)、牛尾蒿(Artemisia dubia)、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牡蒿(Artemisia japonica)、南牡蒿(Artemisia eriopoda)。

半岛记者注意到,文章中列举的上述植物,多种也在《崂山植物志》中提到,分布于崂山地区。

文章作者称,通过野外调查,给上述16种植物拍摄了典型的叶片图,并通过图片注明气味浓淡程度,分为浓、中等、淡三等,其中仅南牡蒿一种无典型蒿属气味。

春天这草是个“宝”,建议女人多吃,正当季采摘短,蒸饺子吃特香

春天这草是个“宝”,建议女人多吃,正当季采摘短,蒸饺子吃特香。2月下旬,气温开始渐渐升高了,春暖花开大自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各种野菜这个时候也开始抽新芽长出嫩绿的新枝条,也正是吃野菜的更佳季节,很多野菜的采摘期都特别短,就春天的2、3月能吃上,所以趁着开春,遇到各种应季野菜别错过哦。

适合春天吃的野菜也有很多,香椿、荠菜、春笋等等,嫩艾草也是其中之一,春天的艾草长出来的新芽,这个时候吃最是鲜嫩了,过段时间就老了。艾草自带清香,非常开胃好吃又营养,对女人特别好,艾草也被称为“女性的保护草”,艾草苦辛而温,有暖气血而温经脉,逐寒湿而止冷痛的作用,对于体寒痛经的女性特别好。开春寒气还特别重,不妨适当的吃一些艾草。

艾草的吃法也有很多,可以拿来炒鸡蛋、煮鸡蛋汤,做成艾草粿也非常受欢迎,南方地区春天习惯摘一些嫩艾草来包艾草粿(艾草糍粑、艾草饺子)来吃,清香美味,营养又解馋,顺应节气对身体也很好。它是“女性保护草”,春天吃正当季,蒸饺子特香,满嘴春天的味道。

【蒸艾草饺子(艾草粿)】

食材:嫩艾草、糯米粉、少许的小麦淀粉、花生芝麻和白糖适量。

2、嫩艾草采摘回来,清洗干净后,放入沸水里焯水一下,去掉艾草里的苦涩味道和杂质,吃起来口感更好。焯水好放入凉水里浸泡挤干水分,放入破壁机里加入少许的清水搅拌成艾草泥。(蔬菜汁里可以加入少许的小苏打蔬菜汁的颜色会更鲜艳)。

3、盆里加入适量的糯米粉和少许的小麦淀粉。(比例是3:1)(加入少许的小麦淀粉混合揉的面团蒸出来口感软糯不粘牙)。

4、倒入搅拌好的艾草泥一起混合拌匀揉成团。先用保鲜膜包裹起来,防止表面风干。

5、准备馅料:花生和芝麻炒熟,放入搅碎机里搅碎(保留一点颗粒的口感)。加入适量的白砂糖拌匀即可。(喜欢吃咸口的也可以做成冬笋咸肉馅的)也可以做成黑芝麻白糖馅料的。

6、取适量的艾草面团压扁,中间包入适量的花生芝麻馅料。

艾草长什么样子,艾草长什么样子-第1张图片-

7、然后收口包成饺子的形状。(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包成圆形也是可以的)。剩下的面团也是同样的 *** 包好。

8、包好的艾草粿放入蒸笼里,可以垫上防粘面的纸,或者刷上少许的油防粘黏也行。

9、沸水上锅蒸10分钟左右出锅即可。(注意不要蒸太长时间,艾草粿软趴下去卖相就不好看了)。

出锅装盘即可上桌享用啦,这样一道家常版的:艾草粿(蒸艾草饺子)就做好啦,这样蒸出来的艾草粿口感软糯香甜,带有浓郁的艾草清香,非常开胃又好吃,春天吃特别适合,一口咬下去满嘴春天的味道。尤其是女人更要多吃一些。

Lily美食谈小贴士:

1、艾草先焯水挤掉苦涩的汁水,这样吃起来口感更好。

2、打好的艾草泥不需要过滤,直接带着艾草泥一起揉面团,吃起来艾草的香味更浓郁。

3、馅料的部分根据个人的喜好来搭配,喜欢吃甜咸都可以。

清明节,别忘记给家人吃春天时令美食,水中加点它,艾叶不发黄

  清明节除了踏青、祭祖,你们还会做什么呢?,我们老家有个习俗,就是每到这个节日,都要做上一次清明果,它也算是一种时令美食。每年只有在春季,有新鲜艾草的时候才会吃。

  可能有人会问,青团和清明果有什么区别?其实它们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外观,清明果大多数包得像饺子,而青团则是圆圆的,馅儿也分咸甜两种口味。

  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一道清明果的做法,喜欢的朋友不妨趁着假期,做点尝尝!

  用料:

  艾叶,香肠,香干,笋子,腌菜,小葱,糯米粉,大米粉,小苏打,蚝油,油。

  做法:

  香干、笋子、香肠都切成碎末。小葱切成葱末。

  锅内倒入一点油,放入切好的香肠末炒香。

  将切好的香干末、笋子末和腌菜一起倒入锅内,翻炒均匀。

  加上少量的蚝油增鲜调味,炒匀后关火。撒上切好的葱末,炒匀就可以出锅了。

  将100g糯米粉和200g大米粉,倒入一个大碗中,用筷子搅拌均匀,备用。

  摘去艾叶的黄叶、烂叶,清洗干净,放入烧开的锅中烫一下。

  烫上1到2分钟捞出,放入凉水中过凉。

  锅内重新烧水,放入一小勺小苏打,将烫过的艾叶,放入锅内煮制。

  煮上10分钟的样子,捞出煮好的艾叶,用漏勺过滤掉多余的水分,放入调好的粉中。

  用手揉成光滑的面团,如果面团比较干,可以加一点煮艾叶的水。(煮艾叶的水是绿色,会比较好看。如果比较干的话,才需要添加;水分足够的话,则不需要添加水了。)

  将揉好的艾叶团放在上面,擀成长条后,切成小剂子。

  取一个面剂子,搓圆后按扁,用擀面杖擀成圆皮子。

  舀上一勺炒好的馅料,对叠皮子,把边缘处捏合,再给它折叠出好看的花边。

  锅内烧水,水开后放入清明果蒸制。

  大火蒸10到15分钟,一道咸香适口的清明果就做好了,软糯不黏牙,吃起来也太香了吧!

  小贴士:

  煮艾叶的时候,水里面加小苏打,可以保持艾叶的翠绿色,使蒸出来的清明果颜色更好看,不会发黄也不会发黑,绿油油的。

端午将至,艾草花束还可以这么设计

王潇雨

“端午到,五毒出”,艾草因其独特的气味可以驱虫,悬挂艾草成了端午的一项习俗。随着插花技术的融入,除了辟邪祈福的功能,艾草也能起到装饰作用,以下几种以艾草为基础的花束或许能给你一些 *** 艾草祈福花的灵感。

艾草花挂

1.缤纷端午

Bilibili《花艺课堂》

花材:艾草、菖蒲、芙蓉、迷迭香、左手香、仙丹(又名龙船花)、鸡冠花、红辣椒、圆形橘色辣椒。

小提示: *** 花串的材料更好选择可制成干花的花材,可存放较长时间,此外,在 *** 时,可以将不同的花材剪成长短不一的样子,串起来显得错落有致。

2.得闲一枝

小红书@Red Mansion花艺工作室

花材:艾草、菖蒲叶、树枝、中华金叶榆、屈曲花。

小提示:配上一根树枝,艾草花束立刻多增了一份野趣。

壁挂花束

1. 郁郁葱葱

小红书@Bloom23花艺设计

花材:艾草、菖蒲叶、米珍果、玉簪叶、绿石竹、袋鼠爪、风车果。

小提示:端午节素有悬挂香囊的传统,不妨在艾草花束上悬挂一个作为点缀。

2. 初夏体验

小红书@OllieOllie2020

花材:艾草、莲蓬、菖蒲叶、粽叶、米珍果、水烛香蒲。

小提示:端午是夏季的入口,加入粽叶编成的小粽子以及莲蓬可以增添节日气氛。

艾草车挂

1. 家有萌宠

小红书@在野与露flora studio

花材:艾叶、菖蒲叶、薄荷、香樟果、玉簪叶。

小提示:车挂尽量做得短小,避免遮挡视线。

2. 五色祈福

花材:艾草、莲蓬、薰衣草、尤加利叶、黄金球、麦秆菊。

小提示:端午节系五彩绳的习俗起源于汉代,有保护儿童驱妖避邪之意,因此用五彩绳系花能多添一份寓意。

责任编辑:李淑平

校对:张艳

一种“艾草”可别小瞧,驱蚊虫煮鸡蛋,结婚离不了,挂门口寓意好

夏天到了,蚊虫泛滥,有花有草的地方更容易泛滥蚊虫,让蚊虫咬上一口,那真是酸爽呀,又疼又痒。用什么杀蚊虫呢?有人会喷药,有人会点蚊香。如果喜欢养花,不妨种上几棵艾草,

艾草是农村驱蚊的法宝,从前,北方放牧的牧民经常用艾草来对付泛滥的蚊虫灾害。艾草的生长比较普遍,小时候,家乡田地里长着艾草,生长格外旺盛,发现了就是一大片,那时候经常拔回家一些,放在火堆上熬出烟,整个院子都没有蚊虫,艾草的作用不光是驱蚊,它的作用可真不少,人们用的艾灸,里面也是用艾草 *** 的,它还可以吃,可以驱邪,

现在又到了艾草生长的旺季了,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去外面拔一些,叶子就像菊花的叶子,是一种菊科植物,整个植株都有一种非常浓烈的香气,春天的时候刚开始冒芽,它是靠根系繁殖的,只要是发现它的地方,都会繁殖一大片,有的人还专门儿在地里种着一些艾草,有的地方叫艾蒿,就像满山满地的蒿草一样,比较常见,但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的不断采拔,艾草的踪影也渐渐变少了。甚至还有人在地里栽种艾草。

艾草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它浓郁的香气对人来说是非常好的,对于蚊虫来说却非常讨厌。蚊子闻到艾草的气味直接掉头走掉,以前牧民那里泛滥的大蚊子,会用漫山遍野的艾草来对付它们。如果家里的花草比较多,可以挖上几棵来种在花盆,边上可以拔它的叶子来煮水,也可以用它的叶子来煮鸡蛋,

艾草全株都可以入药,舒筋活血,还能泡脚。可以用来做药浴,用来做艾灸、治感冒等等,有非常不错的效果,如果孩子身上起痱子了,用艾草叶子煮熟之后来洗澡,能够缺氧,能够祛痱子,简直就是一个宝贝了,它还是一种非常传统的食材,在南方,艾草可以做成糍粑,做成饭团子,艾草的汁液滴进了面团子里,它就是绿色的,菜团儿里面再加上豆沙馅什么的,是特色的小吃呢。

艾草可以在做枕头的时候,加上一些,对失眠多梦的人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在端午节的时候,很多人会在门上挂上几棵艾草,有着驱邪阿镇宅的效果,结婚的时候,在新娘的床上放上一把艾草,寓意着爱情永远相伴。

在我们这边,每次结婚,都离不了艾草呢,这种寓意好的植物,真不多见呢。见到了一定要珍惜呢。

如果去郊游,去野外游玩,看见艾草可以拔上几棵,拿回来扦插,它是可以扦插繁殖,有地方的话,种上在院里几棵,年年生长发芽,小院儿里充满着一股药香,蚊虫还能远离,是不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药草呢?

标签: 草长 样子 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