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之性吧,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14 0
38岁医生急需肝移植保命 百余武大校友捐款为他成功换肝

手术后给医生送来锦旗 通讯员 供图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黄涛 通讯员李晗)38岁的河南医生张园如多年前查出乙肝,病情逐年恶化,并罹患肝癌,今年年初必需要做肝移植保命。然而由于多年治疗几乎掏空了本就不富裕的家底,已经无力负担肝移植手术费用。他的高中同学和武大校友得知后纷纷慷慨解囊,200余人不到一个月为他捐款近40万元,助他顺利完成肝移植手术。3月16日,康复出院的张园如之一次回医院复查,在校友的陪伴下共同重游校园,再叙情谊。

武大校友急需换肝却为费用发愁

张园如是武汉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2009届毕业生,毕业后,回到老家河南一家三甲医院当医生。张园如患有多年乙肝,病情控制不佳,在2012年及2018年进行脾切除术、门奇断流术,病情才得以稳定。然而手术费用及多年来治疗费用,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经济更加困难,不但掏空了家底,还找亲戚朋友借了不少外债。

2020年初,在河南住院期间,张园如被确诊原发性肝癌,医生建议进行肝移植,可是家庭状况已经不能负担40多万元的移植费用,只能通过保守治疗一直拖着。然而随着病情不断恶化,张园如出现了咳血等肝硬化的并发症。今年年初,张园如在校友的介绍下,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肝胆疾病研究院检查,医生告诉他们,他的肝硬化病情均已进入失代偿期,并已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只有通过肝移植才能保住生命。

百余同窗捐款凑齐移植费用

“万难之际向大家求助,只希望我能有一次继续活下去的机会,能有机会再去好好爱一次这个世界……”无力解决移植手术费用的张园如在网上发起了求助。不到两天,在武大读书时的同学就看到了求助的链接,并在朋友圈里广泛转发并捐款。

中南医院眼科医生王顺是张园如大学同班同学,今年1月底得知老同学的情况后毫不犹豫地捐款。“印象中的张园如学习成绩不错,平时为人谦逊低调,当时只希望我们的帮助,能让他度过难关。”王顺表示,2019年毕业十周年聚会,100多名同学几乎都来了,没有看到张园如的身影,当时问他原因,他为了不让同学们担心没有告知实情,没想到他病情会如此严重。

中南医院医生蔡书翰、杨璞、李心怡、李思睿、湖北省人民医院医生韦忠平、湖北中医院医生闫瑞承、武汉肺科医院医生刘小玉……捐款的武大校友共有100余人,几乎都是省内各大医院的年轻医生。少则1000元,多则5000元,大家得知张园如的危急病情后,纷纷慷慨解囊,并通过 *** 鼓励他不要放弃。

不到一个月,张园如的高中同学和大学校友200余人,总共捐出了近40万元善款,基本凑足了肝移植所需的费用。2月10日好消息传来,与张园如匹配的肝脏供体出现,中南医院肝胆疾病研究院院长叶啟发教授团队为张园如进行肝脏移植手术,手术后,张园如接连闯过感染关、排异关、营养关,身体状况逐渐平稳,并于3月10日康复出院。

换肝重生后校友陪他漫步校园

3月16日上午8点,张园如早早来到中南医院门诊进行出院后首次复查。肝胆疾病研究院主任医师叶少军为他进行了仔细检查后,告诉他身体各项指标正常,恢复得比想象中更好。比这个消息更令张园如感到高兴的是,几位校友已经和他约好,在他复查结束后相聚重游校园。经过提前一天的报备审核,学校欣然同意了张园如的入校申请。

“杨璞、王顺,你们好,好久不见!”“园如,你瘦了,不过精神状态不错!”上午9点30分左右,张园如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武汉大学医学部门口,校友代表们已经等待多时。张园如走进他们,情不自禁地和他们相拥握手,并一同在校园里漫步聊天。

“我能挺过这一难关,全靠同学们的大力帮助,没有你们我不可能站在这里。”张园如和曾经的同学们一边回忆大学生活的点滴,一边感叹毕业后10余年不见,但校园和同学们还是那么让人感到温暖和亲切。

在医学部食堂门口的樱花树下,张园如和同学们合影留念,互道珍重。“春暖花开的时节,看到曾经的同学重获新生,这感觉真美好。” 中南医院医学影像科医生李思睿感慨,张园如的转危为安,也让校友们的情感得到凝聚和升华,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没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张园如透露,康复回家后,自己还会继续在医疗岗位上奋斗,用自己的医术服务更多的患者,让来之不易的生命更有意义。

来源: 荆楚网

花粉高峰期来了!出现这些症状,高度警惕!如何与感冒区分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恼人的春季过敏也随之而来。根据医疗机构花粉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目前已进入春季花粉高峰期。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王学艳: 花粉监测数据显示,3月8日空气中主要致敏花粉浓度达到了每千平方毫米3600多粒,主要致敏花粉是柏树花粉、榆树花粉、杨树花粉。近几天门诊量比平时增加了3倍,部分病人的症状也比较重。随着气温的升高,中国北方地区将陆续会进入花粉高峰期。

过敏性鼻炎有明显季节性特点

专家提醒,春季是一些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其中过敏性鼻炎,近年来患病率显著增加,需要引起重视。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主要症状是阵发性喷嚏、清水样涕、鼻痒、鼻塞 。部分患者可伴有眼部症状,包括眼痒、流泪、眼红和灼热感等 。部分患者可合并支气管哮喘,伴有咳嗽、气急和胸闷等症状 。过敏性鼻炎分为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和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常年性过敏性鼻炎致敏原多为尘螨、蟑螂、动物皮毛等,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过敏性鼻炎过敏原多为植物类花粉,季节性花粉暴露是引起花粉症的主要原因。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王学艳: 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和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是截然不同的。常年性过敏性鼻炎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同一症状反复出现,多因接触尘土、打扫卫生、开空调、接触脏乱差的环境而诱发;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多与接触花粉的量有一定的关系,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时间性,到了这个季节就发病,过了这个花粉季节不治自愈。

花粉过敏症状易与感冒混淆

专家指出,季节性过敏高发季患者应及时进行科学防护:外出佩戴口罩、护目镜,进入室内脱去外衣,清洗手、眼、鼻,尽量减少与花粉的接触。此外,专家还提示,春季呼吸道疾病高发,花粉过敏症状易与感冒混淆,应提高警惕,以免延误治疗。

春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时段,过敏性鼻炎症状与感冒类似,容易发生混淆而造成误用、滥用抗生素的情况,进而延误病情。对此专家指出,花粉过敏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时间性,持续时间至少在3周以上,不伴有发烧、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如某种相关症状有规律反复出现,要高度警惕过敏,及时就医。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王学艳: 花粉症的患者应该到医院及时就医,明确过敏原,接受规范化诊疗。花粉高峰期主要是以药物控制对症治疗为主,个别严重患者可以考虑使用生物制剂,花粉缓解期之后主要采用特异性免疫疗法。

综合:人民网科普

来源: 四川疾控

恐龙为什么能躲过这次生物大灭绝?

在地球漫长的地质历史上,曾发生过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大约在2亿年前的三叠纪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导致了大量陆地生物灭绝。

但是,恐龙却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劫,并成功“上位”,在随后的侏罗纪和白垩纪称霸世界。

那么,是什么造成三叠纪末陆地生物大灭绝?恐龙为什么能在生物灭绝的天灾中得以生存,并于灾后迅速发展?

7月2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沙金庚研究员、房亚男博士与美国学者合作,在国际知名刊物《科学进展》在线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火山冬天是导致三叠纪末陆地生物大灭绝的主要原因;并首次揭示具有保温功能的羽毛和早已适应于极地寒冷的气候是恐龙躲过三叠纪末火山冬天并迅速“上位”的原因。

赤道地区,恐龙嘴里叼着一只基干哺乳动物。背景是中央大西洋超级火成岩省在潘吉亚大陆赤道地区的喷发,赤道地区因火山冬天下起鹅毛大雪。(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供图 Larry Felder 绘制)

1

耐人寻味的三叠纪生物演化

三叠纪是中生代的之一个纪,始于距今2.52亿年,结束于2.01亿年前,延续了约5100万年。

在三叠纪之前的二叠纪,地球刚刚上演了一场惨烈的生命挽歌,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被称为地球历史上更大的灭绝事件,生命之树一蹶不振,到了早三叠世,残存的少量生物用了数百万年,才将地球环境恢复到适宜大多数生物居住的状态。

然而,生命的顽强超出想象。在经历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后的复苏和演化,三叠纪的生物呈现出一派繁盛景象,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空前壮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古生代动物奇怪的面貌相比,三叠纪的爬行动物更趋向现代生物的模样。

比如,槽齿类、恐龙类、似哺乳爬行类动物在三叠纪迅猛崛起。到三叠纪晚期,恐龙已经是种类繁多的一个类群了,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三叠纪也因此被称为“恐龙时代的黎明”。但是,那时的恐龙还比较弱小,远远没有达到称王称霸的地位。

虽然三叠纪的动植物为修复地球生态、促进生命演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大自然还是无情地把它们踩在脚下:大约在2亿年前的三叠纪末,地球 *** 泛大陆解体,环境的剧变造成新一轮生物大灭绝。

虽然三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影响是5次大灭绝中最弱的,但还是有大量的海洋、陆地生物灭绝,比如海洋中的双壳类、腕足类、菊石、珊瑚、放射虫、介形类、有孔虫等,陆地上大多数非恐龙类的古蜥目、兽孔目爬行动物和一些大型两栖动物也都灭绝了。

但这次灭绝事件也赋予三叠纪特殊的意义,即三叠纪是各个纪中唯一经历了从灾难中走出来,大踏步地推进生命演化后,再次遭遇生物大灭绝的一个时代。它对中生代生物发展,尤其是开创恐龙的鼎盛时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晚三叠世准噶尔盆地古地理位置及恐龙分布图。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供图

2

三叠纪大灭绝的罪魁祸首是谁

对三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的成因历来有多种解释,近年来,探究者越来越将目光锁定在火山喷发上。

支持火山喷发假说的科学家认为,在中生代早期,由于 *** 泛大陆的解体,引发强烈的火山活动,致使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造成温室效应。

前人的研究表明,当时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达到1000-6000ppm,地球两极不存在冰川,森林覆盖一直到达潘吉亚大陆的南北两极。

不过,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沙金庚研究员、房亚男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Paul Olsen教授等人却对火山喷发后地球环境的变化有不同看法。

他们对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郝家沟剖面陆相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地层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测量和研究。

研究团队重新校正了准噶尔盆地的古纬度,认为其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位于潘吉亚大陆的北极地区(约北纬71度)。在野外考察中,他们首次在准噶尔盆地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湖沼相泥岩中,发现了保存精美的恐龙脚印化石。

沙金庚告诉记者,在晚三叠世,食草性的恐龙主要分布于中、高纬度地区;低纬度地区则以非恐龙类和非初龙类的初龙型类为主。而三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之后,恐龙迅速扩散至全球;原本霸占低纬度地区的其他初龙型类动物则灭亡了。

传统的观点认为三叠纪末陆地生物大灭绝是由于火山喷发释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导致的全球升温造成的,但是陆地生物在灭绝事件后的响应似乎否定了这一观点。

研究团队推测认为,超级火山喷发首先带来了火山冬天。火山冬天是指火山喷发释放的大量的火山灰和气溶胶,阻挡日照辐射而造成的地球表面温度骤降。

虽然火山冬天持续时间较短,只有几年到几十年,随后就开启温室效应,但并不妨碍火山冬天成为“杀死”多数陆地生物的首要因素。

“如果是升温,陆地生物会由低纬度迁移至高纬度,但实际上,陆地四足动物包括恐龙却由高纬度迁移至低纬度,原本低纬度地区的拟鳄类灭绝了,因此我们推断是火山冬天的‘冷’造成了陆地生物大灭绝,而非传统观点认为的‘热’。”沙金庚说。

3

恐龙为何在灾难中幸存

在三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中,恐龙就像是天选之子,它不仅为自己奠定了一统天下的霸业,而且盘活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死棋,仿佛地球上一切的苦难都是为它称霸而做的铺垫。

巧合的是,研究团队在准噶尔盆地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的层位中,同时发现了恐龙脚印和冰筏沉积。

冰筏沉积就是砂粒或小砾石(直径0.1-15 毫米)漂浮于泥岩中。房亚男对于冰筏沉积有2种推测:一是由于冬季岸边湖水结冰时也冻结了水下的砂砾,待到春暖花开时,一部分冰块像竹筏一样,把冻结的砂砾运送到湖中央,融化后沉积在泥沼中;另一种可能是,冬季大风将陆地上的砂砾吹至冰面,春季湖冰融化,砂砾落入湖底。

“这就说明,即使在两极无冰川的温室地球时期,极地也存在季节性的结冰(零下)。”房亚男说。

准噶尔盆地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冰伐沉积特征。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供图

恐龙脚印和冰筏沉积在极地地区出现,意味着恐龙非常适应极地季节性的严寒气候,而这就是它们挺过火山冬天的“内功”。

同时,这些恐龙还有“外装”加持。

“部分非鸟类兽脚类恐龙的分支和两个基干类食草性的鸟臀目恐龙都发现羽毛化石的证据。根据系统发育支架法,我们推断恐龙天生具有羽毛,这些羽毛极有可能是用于保温的。”房亚男说,虽然目前发现的大型蜥脚类成年恐龙没有羽毛,但有可能出生时带着羽毛,长大后羽毛退掉了,就像非洲成年大象没有毛,但是小象是带毛的。

具有保温功能的原始羽毛,确保了食草性恐龙能够抵御中高纬度的冷冬,进而独享中高纬度丰富且稳定的植物资源。

而大部分没有羽毛保温的其他初龙型类动物则灭绝于火山冬天,仅少数体积比较小的一些种类靠躲避在洞穴中而躲过了灾难。

总而言之,三叠纪末大灭绝导致了大量动植物灭绝,但不经意间却为恐龙这支新崛起的爬行类新军,打开了走向独霸地球的大门,最终,恐龙加冕为王,一跃成为食物链顶端生物,而且这个位置一坐就是1.4亿年。

来源:科技日报

监制:牟彦秋 黄林昊

编辑:贵婷

校对:董静雪

全国2亿人有这个“富贵病”:花开时节,注意防敏

春暖花开时节,不少人选择和家人一起去户外赏花、踏青。然而,欣赏美景之余,“过敏星人”却苦不堪言。皮肤红肿长疙瘩、不停打喷嚏流眼泪、眼睛鼻子肿到发光......春季各种活跃的致敏因子让人防不胜防。据央视新闻报道称,近年来,中国花粉过敏症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从4个月婴儿到60岁以上老人都出现过敏病例,估计患病人群超过2亿。为此,中国天气网还推出全国花粉过敏预警地图。

为什么会有“过敏星人”?

过敏是一种特殊的病理性免疫反应,表现为当机体通过吸入、食入、注入或接触等各种途径接受某种过敏原 *** 后,出现某一组织或器官甚至全身性的强烈反应,引起各种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通俗来讲,过敏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反应过度了,错误地对无害过敏原发起攻击,导致患病。

春季过敏的主要原因就是花粉。在不同地区,因为生态环境不同,主要致敏花粉也不同。在我国北方地区,每年有两个时段是花粉症的高发季:之一个是春天,一般从3月上旬~5月下旬,引起过敏的主要是柏科、桑科等树的花粉;第二个是夏秋季,大约从7月底、8月初,一直到9月底、10月初,引起过敏的是莠草花粉,比如蒿子等夏秋季杂草植物的花粉。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春季主要植物性致敏花粉来自法国梧桐。云南当地引起花粉过敏的主要是油菜花和樱花。

过敏是个“富贵病”

据统计,过敏性疾病的发病,发达国家和地区高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市高于乡村;农村孩子较城里孩子少患过敏性疾病;高薪阶层或专业人士的子女较低薪阶层的子女更易患过敏性疾病。这个可能与“卫生假说”有关:即当人处于过于干净的环境时,免疫系统会对正常的物质产生不应该的反应,导致过敏的发生率上升。

遗传也是过敏发生的重要原因。如果妈妈是过敏性体质,孩子有50%的可能性也是过敏性体质;如果爸爸是,则孩子有30%的可能性;如果父母都是,则孩子属过敏性体质的可能性在70%以上。此外,压力大和滥用抗生素等原因也是“过敏星人”越来越多的重要因素。睡眠不好、亚健康易造成免疫系统失衡。抗生素的“大材小用”也能够降低人体免疫力,引发过敏反应。

春季过敏的预防和治疗

西医认为,过敏是一种身体的应激反应,是一种疾病。而中医则认为,过敏反应不是疾病,而是正气的祛邪反应。如果皮肤接触到伤害正气的物质,就会在局部产生红肿热痛等反应,这是正气鼓动的局部祛邪反应,表现为各种皮肤红疹。

常规春季过敏的预防措施包括:出门戴口罩、戴护目镜,使用花粉阻隔剂,回家后及时换衣服,清洗脸部、鼻腔以及其他皮肤暴露部位,开窗通风要注意选择花粉浓度低、风小的时段。少到公园等花粉、柳絮较多的地方去。适当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等,缓解过敏炎症。如果过敏严重,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不少人在出现过敏症状时选择用药,而花粉过敏规范用药患者不足1成。

春季过敏的治疗,之一就是在花粉季发作时,用药控制。对于一般的过敏症状,可使用 *** 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外用药物;较严重者可使用西替利嗪片、氯雷他定片等抗组胺药;更为严重者则需使用 *** 片等口服药。患者需视具体情况遵照医嘱服药,切勿自己随意使用药物;第二就是避免接触过敏原,比如使用花粉阻隔剂(分两类,一种是油膏状的,一种是干粉状的),可以涂抹或者喷到鼻黏膜上,形成一个保护膜,不让花粉接触到鼻黏膜,不诱发症状;第三,脱敏治疗,即医生把过敏原配成一系列浓度的提取液,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低剂量到高剂量,逐渐增加剂量,让患者对过敏原耐受,让过敏症状明显减轻,甚至不出现症状。脱敏治疗的疗程一般需要3年~5年,其免疫耐受效果可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济南“五管齐下”应对春季杨柳飘絮

近年来,济南市从‘建、换、控、抑、治’五方面着手,科学防治杨柳飘絮,更大程度减少危害。在城乡绿化工程建设中,推广使用新型树种,优先选用雄株或改良后的法桐、杨柳树,大幅度减少开花造成的杨絮、柳絮。结合道路提升改造,对现有的部分枯死、老化的树木进行更新。通过修剪等养护手段来减少飘絮。加强日常养护,及时洒水,在产生柳絮较集中的区域用高压水枪冲洗枝条,及时清扫地面。通过注射抑制剂 *** 治理,主要对城区青壮年杨柳雌株进行防治。

但园林专家称,想要彻底告别杨絮,更好的办法就是更替树种。然而为了防飞絮,大范围砍伐树木既不合理又不合法,而逐步替换树种需要近20年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做好春季过敏的预防和科学治疗尤为关键。

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刘明明 综合海报新闻、健康中国、三联生活周刊等

来源: 大众网

春暖花开,面部却不明原因发红,小心是玫瑰痤疮在作怪

随着天气转暖,不仅进入到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也进入了皮肤病高发季。近日,42岁的刘女士(化名)便因皮肤问题,来到哈医大二院皮肤科就诊。

刘女士平日里很注重保养,但近日她却因面部皮肤突然不明原因的发红,严重影响相貌美观,而被困扰得寝食难安。经人介绍下,她找到了哈医大二院皮肤科主任、龙江名医、博士生导师栗玉珍教授。经过全面检查,栗玉珍教授诊断她为玫瑰痤疮,并结合病情为她进行了科学的药物治疗。

栗玉珍教授介绍,玫瑰痤疮的主要表现临床为面部皮肤阵发性潮红以及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等症状,少部分患者会出现鼻部赘生物及眼部改变。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遗传因素、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异常、天然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微生态紊乱等因素共同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外界的各种物理或化学因素的 *** ,如日晒、饮食、温度变化、不恰当使用外用药物、化妆品或光电治疗等,以及精神因素如抑郁、焦虑及A型性格(脾气火爆,做事容易急躁的性格)、月经周期等都在一定程度诱发或者加重了玫瑰痤疮的病情。

栗玉珍教授强调,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的疾病,治疗目标是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减少或减轻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针对红斑症状,患者日常应做好防晒,加强皮肤护理,避免 *** 因素,使用可以修复皮肤屏障的功能性护肤品。

记者刘菊

来源: 哈尔滨日报

花粉高峰期来了!出现这些症状,高度警惕!如何与感冒区分?

来源:央视财经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恼人的春季过敏也随之而来。根据医疗机构花粉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目前已进入春季花粉高峰期。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王学艳:花粉监测数据显示,3月8日空气中主要致敏花粉浓度达到了每千平方毫米3600多粒,主要致敏花粉是柏树花粉、榆树花粉、杨树花粉。近几天门诊量比平时增加了3倍,部分病人的症状也比较重。随着气温的升高,中国北方地区将陆续会进入花粉高峰期。

过敏性鼻炎有明显季节性特点

专家提醒,春季是一些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其中过敏性鼻炎,近年来患病率显著增加,需要引起重视。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主要症状是阵发性喷嚏、清水样涕、鼻痒、鼻塞。部分患者可伴有眼部症状,包括眼痒、流泪、眼红和灼热感等。部分患者可合并支气管哮喘,伴有咳嗽、气急和胸闷等症状。过敏性鼻炎分为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和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常年性过敏性鼻炎致敏原多为尘螨、蟑螂、动物皮毛等,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过敏性鼻炎过敏原多为植物类花粉,季节性花粉暴露是引起花粉症的主要原因。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王学艳: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和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是截然不同的。常年性过敏性鼻炎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同一症状反复出现,多因接触尘土、打扫卫生、开空调、接触脏乱差的环境而诱发;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多与接触花粉的量有一定的关系,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时间性,到了这个季节就发病,过了这个花粉季节不治自愈。

花粉过敏症状易与感冒混淆

专家指出,季节性过敏高发季患者应及时进行科学防护:外出佩戴口罩、护目镜,进入室内脱去外衣,清洗手、眼、鼻,尽量减少与花粉的接触。此外,专家还提示,春季呼吸道疾病高发,花粉过敏症状易与感冒混淆,应提高警惕,以免延误治疗。

春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时段,过敏性鼻炎症状与感冒类似,容易发生混淆而造成误用、滥用抗生素的情况,进而延误病情。对此专家指出,花粉过敏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时间性,持续时间至少在3周以上,不伴有发烧、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如某种相关症状有规律反复出现,要高度警惕过敏,及时就医。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王学艳:花粉症的患者应该到医院及时就医,明确过敏原,接受规范化诊疗。花粉高峰期主要是以药物控制对症治疗为主,个别严重患者可以考虑使用生物制剂,花粉缓解期之后主要采用特异性免疫疗法。

总是足跟痛?你可能患上了跟腱炎

春暖花开的季节,跑步、爬山、打球都排上了日程表,然而运动损伤却总会让人败兴而归,甚至影响正常生活。其中跟腱炎作为高发病和常见运动损伤,给我们带来了极大困扰,本期节目我们就来说说这方面的话题:

上线大医生:卓鸿武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

运动医学部 北京大学医学博士

本期话题:跟腱炎与足跟痛

什么是跟腱

跟腱是众多肌腱中的更大的一个。而肌腱存在的原因,则是由于肌肉和骨骼无法直接连接,中间必须要有一个 “纽带” 来帮助它们连接到一起,肌腱就扮演了这个角色。

跟腱则是帮助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和腓肠肌)连接到跟骨的那条“纽带”,在跑步过程中,这条 “纽带“ 可以传递高达 12 倍体重的负荷。

跟腱炎是怎么回事

跟腱炎就是急性或者慢性劳损以后所形成的无菌性的炎症,在劳累或者走路过多以及跑步的时候症状就会发作,在受凉时也会发作,休息以后症状就会减轻。

如果是运动员或者是重体力劳动者,在劳累以后症状就会发作明显。除了上述易发人群之外,年龄增长也会导致患者症状发作。

容易出现跟腱炎的两类人

青年运动者和中老年运动者,这跟跟腱炎出现位置有很大关系。

青年人群比较容易出现非止点型跟腱炎,通常会在跟腱止点上方 2~6 cm 的位置出现疼痛、肿胀。

另外,在年纪较大的运动者中,经常出现的是止点跟腱炎。这种跟腱炎通常会在跟骨位置出现疼痛,并在运动后会疼痛加重。随之而来的是,跟腱附着点炎症病变,肌腱会出现钙化转变为骨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骨刺”。

跟腱炎会有什么症状

跟腱疼痛始于运动中或运动后,且疼痛的程度逐渐增加;

跟骨上方 2~~6cm 处按压肌腱,会感觉到明显的疼痛;

疼痛刚开始伴有肿胀或肌腱增厚;

长时间的跑步,上下楼梯,脚尖走路时,疼痛可能加重;

可能还伴有小腿肌群紧张以及首次负重时疼痛。

跟腱炎产生的原因

过度运动或者步行通常会导致跟腱炎,特别是对运动员来说。任何反复的活动都会使跟腱疲劳,可能导致肌腱炎。

其他一些原因:

没有适当进行热身运动;

在反复运动或体育锻炼中小腿肌肉紧张;

进行一些需要快速停止以及改变方向的运动,例如网球;

运动量突然增加,而身体却无法适应训练;

穿着不合脚的鞋子;

每天长时间穿高跟鞋;

跟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弱。

跟腱炎如何治疗

主要治疗是减少训练,处理症状。把跟腱的应力减少至跟腱所能承受的范围。

控制症状的治疗 *** 包括:

抗炎药物治疗:布洛芬被推荐用于肌腱炎的反应阶段。该药物可以帮助减轻肌腱疼痛和肿胀。

小腿肌群拉伸训练:一种是前后弓步,躯干前倾同时双手支撑墙面,后侧腿伸直,全脚掌着地,足跟不要抬离地面。

对小腿肌群进行 *** 或者用泡沫轴以减轻肌肉的紧张程度,但应该尽量避免对肌腱本身进行 *** 。

在鞋的足跟处放置增高垫,目的可以减轻对足跟的应力。但这是一种暂时性的 *** 主要是用于早期酸胀感的阶段。

如果非手术治疗 6 个月后疼痛仍未缓解,才考虑通过手术减轻跟腱炎。手术的具体类型取决于肌腱炎的位置和肌腱损伤的程

大 医 生 介 绍

卓 鸿 武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运动医学部主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博士,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青年委员。擅长膝关节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髌骨脱位、肩袖损伤、肩关节脱位和踝关节韧带损伤等关节镜下微创治疗。承担福建省市课题多项,发表 SCI论文7篇(全球顶级骨科杂志《美国运动医学杂志》1篇),国家级论文多篇。

来源: FM1036福建新闻广播

小沈阳“阳”了,但症状挺特别!还有不少感染者变“吃货”?专家最新研判

据辽沈晚报消息

12月15日

小沈阳在社交平台称

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

“我和你们都不一样

我居然是一只敏阳阳”

不同于一般感染者,

小沈阳感染后表现出的症状大不一样。

他表示,别人是嗓子疼,

全身疼,而他竟是“脸疼”,

出现了过敏症状。

不过小沈阳目前已经痊愈。

他表示新冠并不可怕,

挺一下就过去了。

感染后高烧近40度

掀开被窝直冒烟!

同样引发网友关注的

还有河南郑州一男子

12月13日,他感染新冠后

发烧39.2℃

盖着被子睡觉发汗

没想到掀起被子发现

里面竟然直冒烟

当事人田先生称,当时吃了退烧药,就在被窝里睡着了。后来觉得实在是太热,就掀起了被子,结果床单和被子都湿了,还在冒白烟,跟蒸 *** 一样。

有网友称遇到了类似的情况,甚至有脱下衣服都是一股热浪的。

上海一些市民“中招”变阳

各种社交平台上

朋友圈里、微信群里

有些感染者痛的大呼

有些全身乏力,有些胸闷

有些腹泻等

不过还有一些表示自己胃口大开

吃烤肉,吃肘子,吃各种水果

各种大吃!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炫饭株”?

还有人说

反正都要阳的

不如挑个“温和的毒株”

让自己产生抗体

从群体免疫到主动出击

这种行为可行吗?

专家们认可这种说法吗?

一起来看!

症状较轻是感染了“温和毒株”?

“求阳得阳”能避免二次感染吗?

华山医院感染科艾静文告诉记者,对于不同的毒株,存在反复感染的可能性。不过通常来说,感染其中一个毒株后的短期内,因为体内仍有较高的中和抗体,所以短期内二次感染的可能性比较低。但是一段时间后,如果出现了其他类型的毒株,还是有可能二次感染的。

艾静文说,不同的毒株,致病性、临床表现上会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我们要知道,现在流行的大部分毒株都为奥密克戎的不同变异株。而基于国内外的数据报道,奥密克戎变异株总体来说,重症率已经较之前的原始株、德尔塔株明显下降了。因此,感染的是奥密克戎的具体哪个变异株,对人体的影响总体不是很大。目前感染后的症状基本还是以发烧、头痛、喉咙痛、咳嗽、全身酸痛等症状为主。

至于大家比较关注感染后的症状,想要追求更加“温和的毒株”,这当然是基于大家希望能够有更轻的临床症状。艾静文说,但实际上,就算是同一个毒株,在不同人之间,也会根据每个人的抵抗力,身体基本情况而有不同表现。不能看到一个人感染后症状轻,就认为这个人感染的是毒株更加温和。是否有更加“温和”的毒株,仍有待于更多循证医学的佐证。

艾静文表示,我们当然不推荐“求阳得阳”,能少感染一次就少感染一次,能尽量晚感染就尽量晚感染。最核心的原则是,我们应该尽一切能力,延缓老年群体的感染时间,更大程度减少在之一波疫情高峰中的老年感染者数量。

但即使感染了,不管具体是哪一个变异株,由于目前奥密克戎株的总体重症率已经降到非常低的水平,大家也不用恐慌或过于紧张。症状相对较轻,且已经全程接种疫苗,就可以进行居家隔离和健康监测。在老年人感染的时候,协助其做好健康监测,观察有无重症预警症状的发生,必要时住院观察治疗。

张伯礼:明年一二月份后

疫情有望迎来春暖花开

近日,2023环球时报年会生命健康分论坛召开。在论坛上,张伯礼院士表示,目前疫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应以变应变,我国防控政策也是按照这个逻辑在不断优化调整。奥密克戎病毒感染性强、毒性弱,无症状人群占了三四成,有上呼吸道症状的四五成,重症及后遗症比较少。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短期内感染人数会增加,但整体情况在往好的方向发展。1、2月份高峰过后,到春暖花开时疫情有望进入常态,不会出现大规模感染,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也将逐步不受影响。

目前阶段还是要做好个人防护,早阳早好的观点是不对的,个人防护至关重要。虽然感染后3~6个月再次感染的几率小,但病毒不断在变异,不管是否感染过都应做好防护。建议没有绝对禁忌症的人群及时接种疫苗。

梁万年:首轮感染高峰期

不同城市要区别来看

梁万年表示:从总体来看,国内一些地区的疫情处在上升阶段。任何一个传染病传播的规律,都要经历引入、扩散、上升、高峰、下降5个阶段,现在很多城市,奥密克戎感染已经进入上升期,但有些城市还是扩散期。一般来说,呼吸道的传染病在城市达到峰值要比农村地区更快,从人群来看,活动频繁外出多的人一般是之一波感染人群,相比之下,老年人等出门少的人群要晚一些。

具体几月份达到高峰,不同城市需要区别来看,防控措施、人群免疫水平等都是影响因素。要判断疫情是否到了吃紧阶段,几个参数值得考虑:1.重症的发生情况;2.医疗资源的挤兑情况。

我们现在亟需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人群的疫苗接种,特别是老年人,慢病患者;二是相关资源的储备、医疗能力的提升,要坚持分级诊疗、药物有效的供给、公众的健康教育,采取适度的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强化病毒变异的检测和相关研究等。

优化调整不是放任不管,适当有序采取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把感染峰值压低到有效控制的阶段。

曾光:不能把疫情来势汹汹的

原因都归结于“放开”

曾光表示“放开”不单取决于公共卫生,如果单纯从公共卫生观点来看,我们宁愿把时间再往后拖一下,比如把疫苗接种再加强一些,特别是打第三针的人间隔时间已经很长了,老年人接种率还不够高。但是中央决策是综合考虑,考虑到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就业率、国际关系等等,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兼顾各方利益。这个平衡点选的还是相对不错的,单从公共卫生方面来看,虽然一些准备没有做的很充分,但是疾病已经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变化,比如说它的感染率大幅度提高,在这种提高的情况下,自然感染传播系数已经到了二十几了,病死率也是低于千分之一,甚至低于万分之一了。从发病来看,我觉得现在是比较好的一个时机。

“二十条”出来以后,为什么还要再进一步呢?如果“二十条”出来我们是小步走,那么“新十条”出来又往前跨了一步,这步跨的幅度也不小,这十条里条条都有新意,条条都有更明确的规定,都是向放开的方向发展的。所以我觉得现在这个时机选的是比较合适的。

另外现在也确实看到了,现在疫情大幅度的上升,上升速度非常快,甚至出乎一般人的预料,甚至出乎公共卫生专家的预料。比如说我们原来认为,疫情按照流感来说,它之一波来的时候不会超过30%,20%都已经不少了,以后第二波、第三波,但是实际上来得气势汹汹。造成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把原因都归结于“放开”,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北方是BF.7,在南方是BA5.1,这些传播率都是更高的。以前传播率已经上升了,加上冬天的气候有利传播,另外还暴露出人群第三针打的时间太长了,抗体水平,现在疫苗靠过去免疫的方式,确实要阻挡疫情传播已经不现实了,所以综合的结果导致疫情大幅度的上升。

湖南3岁女童变成“小黄人”险些丧命,专家:这种菜有些人不能吃

转自 |尚一网

近日

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

收治了一名外表看上去

像“小黄人”的

3岁女童

女童全身皮肤黄染

排茶色尿

精神很差

家长惊慌失措

经抽血检查,女童血红蛋白只有65g(正常值120以上),总胆红素超标明显。追问病史,其奶奶说孙女2天前有进食过冷藏保鲜的蚕豆。完善相关检查后,医生最终诊断为“蚕豆病”,积极给予了输血纠正贫血,激素阻抗溶血,碱化尿液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女童病情得以稳定。

市二医院专家介绍,“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溶血性疾病,大多在进食新鲜蚕豆后1到2天内发生溶血,最短只有2小时。“蚕豆病”虽然在常德地区发病率低,但致死率高,患者救治不及时可能因起病急、进展快、多器官损害严重而致命。

患者今后要注意,不可食用蚕豆和蚕豆制品,慎重用药不随意服药,使用药物均需经由医师开处方,平时衣柜、厕所要避免使用荼丸、臭丸、樟脑丸等,不要使用龙胆紫(紫药水),就诊时应主动告知医护人员曾有过患病史。

“蚕豆病”是G6PD缺乏症的俗称。蚕豆中含有多种呈现氧化剂功能的物质,正常人的红细胞内有一种G6PD酶,能够保护红细胞不受到这些物质的伤害。而蚕豆病患者缺乏G6PD酶,当患者接触蚕豆或蚕豆制品时,红细胞会受到破坏,在短时间内破裂,导致急性凝血功能障碍,造成头晕、腹泻、黄疸、贫血等症状,甚至可能引起肾衰竭,危及生命。症状的轻重与进食的蚕豆量关系不大,而是与其缺乏G6PD酶的程度有关。

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父母只要有一方携带显性或隐性基因,孩子就会遗传此病。患者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男孩比女孩多。

患病的诱因不少,母亲在吃过蚕豆及相关制品后,再进行母乳喂养,很可能诱发孩子的蚕豆病症状。除了蚕豆及相关制品以外,有些药物也会引发蚕豆病,有时可能只是接触了含有相关成分的气味,也可能让新生儿患上蚕豆病。另外,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也是蚕豆开花的季节,蚕豆病患者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正常情况下,患儿与普通孩子无异,不影响正常生长发育。而且,蚕豆病具有一定的自限性,轻症患者在一段时间内不再接触蚕豆或相关制品,即可逐渐好转。蚕豆病只能预防,无法治愈。想要确认孩子是否患有蚕豆病,可以到医院就诊,通过相应的血液检查来确定。

对蚕豆病患儿不友好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1.中草药。除了必须隔离的各种蚕豆以及蚕豆制品,一些中草药也不能让患儿服,如珍珠粉、金银花、川莲、牛黄、腊梅花、熊胆、保婴丹等。

2.退烧药等。去痛片、阿斯匹林、对乙酰氨基酚、使痛宁、奎尼丁、安他唑林、小儿退热栓、左旋多巴、安痛定等要慎用,如有发热,尽量选择布洛芬。

3.消炎镇痛药等。消炎痛、甲芬那酸、保泰松等慎用。

4.其他禁用药物。比如利眠宁、甲基多巴、利福平、奎宁、氯霉素、氯磺丙脲、大剂量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K等。

5.含牛黄成分制品等。薄荷、樟脑、臭丸、冬青油、颜料、平安膏等禁用,跌打酒等含有牛黄成分的也要禁用。

来源: 潇湘晨报

春季失眠睡不好?别着急,这5招帮你沾床就睡

不待春来呼我困,四时何日不堪眠?春暖花开是最适合睡觉的时节,但是很多人却深受失眠的困扰。

有调查显示,60岁老人睡眠障碍的患病率在30%-40%之间。广州市之一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张璐璐表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睡眠时间逐渐减少,这并非睡眠需要减少,而是睡眠能力减退。

老年人睡眠的特点往往呈现入睡困难、昼夜难分、早醒、夜间睡眠浅而易醒。但是如果出现以下情况:(1)入睡困难:就寝后1小时不能入睡;(2)维持睡眠困难;(3)夜间醒转两次或两次以上;(4)总睡眠时间<6小时;(5)梦尤其噩梦频频,醒后仍有疲劳感。

在没有神经系统疾病、未使用精神药物的情况下,这些情况持续至少一个月,至少每周出现三次,则应该去心理科就诊。进入春季,整个人都会变得困乏起来,精神萎靡,好多人还备受失眠的困扰。

失眠之后到底要不要吃安眠药?是否可以用褪黑素以及保健品来帮助睡眠?有没有哪些可以推荐的睡眠习惯呢?别急,这就带你去看看!

失眠后要不要吃安眠药?

广州市之一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治医师刘磊表示,只要自我调节后效果不佳,失眠症状反反复复,伴有自己对失眠的焦虑与恐惧,明显影响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就可以用镇静安眠药了。

专家认为,失眠用药时,首选非苯二氮卓类药物(第三代),这类药物已经成为治疗失眠的标准药物。服用安眠药宜采取按需用药和间断性用药。强调症状稳定后不主张每天使用,而改为间断性或非连续性使用。

因为药物依赖可发生在长期使用,尤其是先前有相似或相关药物依赖史的患者,使用超过6个月,发生率为50%。

另外,值得提醒的是,老年人应慎用安眠药,特别是有呼吸疾病、脑病、痴呆患者。一般在睡前才服用,在服药的八小时内,千万不可开车或进行机械操作或高空作业。

是否可以用褪黑素以及保健品来帮助睡眠?

褪黑素是松果体分泌的一种激素,凌晨两三点达到峰值。夜间褪黑素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睡眠的质量。普通褪黑激素未获失眠治疗的适应症。

但临床上的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具有失眠的适应症,无药物依赖性,不产生戒断症状,已被获准治疗失眠。对合并睡眠呼吸障碍的失眠患者安全有效。至于是否可用保健品帮助睡眠,这要考虑服用后是否有效?有无添加其他化学成分?是否有依赖性?均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应用。

有没有哪些可以推荐的睡眠习惯?

1、睡前让自己安静下来,可以做一些放松训练,比如冥想、腹式呼吸等;

2、不要怕失眠,越怕失眠,越易失眠。大家需要明白,正常人都有失眠的时候,偶尔的失眠,不会对人的日间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3、建立睡眠前奏;

4、等有睡意才上床;

5、躺在床上时不要强迫自己入睡。睡眠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试图强迫自己入睡,只能让自己更睡不着,这时可以尝试离开卧室并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活动,如读书写字。当感到困倦时再上床;

6、除了睡觉、性生活外,不要在床上做别的事情;

7、每天同一时刻上床,同一时刻起床,能帮助建立“生物钟”;

8、减短在床上躺着不睡的时间;

9、不要在白天打盹或者小睡。白天保持清醒状态有助于夜间睡眠。不失眠的人打盹儿或午睡时间也不要超过30分钟;

10、如果入寝超过30分钟不能入睡,便要离开床。在半夜醒来时间超过15分钟,就要离开卧室,再次有困意的时候再回到卧室。

睡眠小秘诀

1、规律锻炼

锻炼帮助减轻入睡困难并加深睡眠,制定锻炼时刻表,不要在睡前3小时进行体育锻炼。

2、规律进餐

不要空腹上床。因为饥饿可能会影响睡眠,睡前进食少量零食(小饼干、点心、牛奶等)能帮助入睡,但要避免过于油腻或难消化的食物。

春暖花开之性吧,-第1张图片-

3、避免饮酒

酒精可以促眠,但却容易引起早醒和脱水,最终会加重失眠。

4、避免过度饮用饮料

为了避免夜间尿频而起床上厕所,避免就寝前喝太多饮料。老年人餐后饮水不超过500毫升。

5、避免多思

别把问题带到床上去想,养成睡前在床下记录问题清单和明天计划的习惯。多思多虑只会干扰入睡并导致浅睡眠。

来源: 人民网

标签: 春暖花开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