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由来和风俗简介,立夏的由来和风俗图片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72 0
今日立夏,除了吃立夏蛋之外,还有4种习俗要牢记,平安迎接夏天

今天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象征着大自然进入了夏季。除了让人兴奋的阳光和海滩,在这个节气还有很多比较重要的习俗,不过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吃立夏蛋”。

其实“立夏蛋”就是民间人们为了迎接立夏提前准备的一种鸡蛋,在选蛋的时候就会尽量选择一些圆润的,这样象征着生活能圆满,然后用一些调料来煮鸡蛋,其实也就是咱们经常说的“茶叶蛋”。

不过人们为了这个“立夏蛋”能颜色好看,所以就会在里面放上一些红茶,还可以让鸡蛋更香。但其实除了吃立夏蛋之外,还有其余的4种习俗要牢记在心,这样才能平安迎接夏天。

下面我们来看看咱们老祖宗留下的是什么习俗:

之一种:迎夏

迎夏是立夏的重要仪式之一,人们会在此时到田间地头祭祀太阳神,并吃上新鲜的野菜和水果来迎接夏季的到来,其实这个习俗也由来已久,在很早之前的周朝就已经有了。

当时的人们对立夏非常看重,大家都要穿上朱色的衣服,诚心祈祷,这样来年的收成才能有保障。

第二种:吃立夏饭和乌米饭

立夏饭是由糯米、红枣、栗子等食材制成的传统美食。它既有营养价值,又可以提供能量给身体,帮助我们适应夏季的高温环境,不过我国这么多省份,每个地方的立夏饭是不同的。

但基本都是用5种颜色不同的食材做成的,在煮好后,还要跟邻居互换自己的立夏饭,这样将美好传递下去。

立夏的另一个重要习俗是吃乌米饭,它是用黑豆和糯米做成的饭菜,虽然这种习俗有些小众,但其实在民间,很多人认为吃了这种乌米饭,在夏天就可以免受蚊虫叮咬。

第三种:忌坐门槛

在立夏这一天,人们忌坐门槛。因为门槛往往被认为是阴气的聚集地,所以当人们坐在门槛上时,他们会吸收太多的负能量,从而影响到健康和运势。

第四种:喝粮食酒

立夏还有一个古老的习俗,就是喝粮食酒,所以那些酒精勾兑酒是万万不能拿来喝的,况且这种酒喝了也不舒服甚至还会上头,但是如何选一款适合自己的粮食酒是很多酒友非常头疼的问题。

毕竟现在的白酒市场混乱,有很多杂七杂八的白酒混杂在其中,但这其中也不乏有品质好的佳酿,就像下面这2款,好喝还实惠,大家不妨试试:

国康1935

范应华是国康1935酒厂的主要酿造师之一,他拥有丰富的酿造经验和技艺,深知如何控制酒体的香味和口感。在他的引导下,国康1935在当地也有了很多忠实的粉丝。

范应华从小就对酿酒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学习酿酒技术。数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研究传统的酿酒工艺,不断提升自己的酿酒水平。

作为此酒的酿造人,范应华一直坚持使用更高品质的原料,并在窖藏上下功夫,以确保每一瓶白酒都具有更佳的口感和香气。他注重细节,在酿造过程中精益求精,就是为了提升酒水的品质。

这款酒作为一款地道的酱香型白酒,入口时可以感受到浓郁、复杂的香气,这种白酒还有着悠长的余味和柔和的口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再来一杯。

此酒在酿造时需要窖藏至少五年,才能品尝到它更佳的口感。这种白酒还会使用十年以上的老酒进行调香,以确保每一瓶酒都具有更佳的口感。

宝丰酒

清香型的宝丰酒口感独特、干净爽口。在品尝时,可以感受到它细腻的香气和清新的口感。

在香气方面,有着非常细腻、清新的香味,让人感到仿佛置身于花园之中,充满了自然与生机的气息,在口感方面,它具有柔和而清爽的口感,入口后逐渐散发出来的香气令人陶醉。

这就是为什么“今日立夏,除了吃立夏蛋之外,还有4种习俗要牢记,平安迎接夏天”的原因了,要是大家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

「国学经典」二十四节气之“立夏”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


?

立夏日期:5月5日~5月7日

立夏之花:芍药花 ?

立夏三候

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昼伏夜出的楼国开始鸣叫;蚯蚓感到阳气渐盛而群起出土;王瓜是一种药用藤本植物,立夏时节快速攀爬,蔓延开来。

立夏农事

暮春方去,新暑初来,万物欣欣向荣。这一时节,农人要抓紧时间插秧。春播作物也进入了繁忙的管理季节,需要灌溉施肥和预防病虫害,才会有好收成。农谚有“立夏看夏”一说,意为夏收的作物此时已经可以根据长势,来估产了。

关于立夏的古诗

《三衢道中》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梅子黄透的时节,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着小舟行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间小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绿荫与来时一样浓郁,丛林中传来几声欢快的黄鹂鸣叫声,更增添了意趣。

立夏习俗

据记载,从周朝起,古代帝王就要在立夏这天,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祈愿丰收。宫廷里有“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的传统。在这一天,皇帝要将上年冬天储存好的冰赐给百官。民间为了迎接夏日的到来,会举行称人、斗蛋等有趣活动。


?

立夏为什么要称体重

据说,立夏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秤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秤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


?

“立夏秤人”的由来

立夏称体重的习俗也叫“立夏秤人”,是古人在立夏时节的传统习俗,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

相传三国时刘阿斗是赵子龙在长坂坡从曹军百万大军中救出来的,因阿斗母亲已投井自杀,刘备把阿斗带在身边。后来周瑜施美人计,刘备遂娶吴王孙权的妹妹为继室。刘备要出征,带着阿斗很不方便,就把阿斗交给孙夫人抚养,那时,孙夫人住在吴国,那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让孙夫人抚养阿斗,既平安又放心,于是,刘备准备了许多礼品,特地做了许多蒸饼,装成20担,层层相叠,中间用青菜叶子隔开,由赵子龙护送去吴国。

到吴国时正好是立夏节。孙夫人一见白白胖胖的小阿斗,非常欢喜。但孙夫人也有顾虑,毕竟是晚娘,万一有个差错,不仅夫君面上不好交代,在朝廷内外也会留下话柄。美丽聪明的孙夫人想了一个好办法:今天正是立夏,用秤把阿斗在子龙面前称一称,到翌年立夏节再称,就知道孩子养得好不好了。打定主意后,将小阿斗过秤。赵子龙觉得新鲜,也顺口讲了一句吉利话:“娘娘,孩子钩住了,准平安,养得好。”接着赵子龙高高兴兴地把礼物一一呈上。但20担蒸饼,已压得不成形了,怎么办呢 赵子龙灵机一动,说:“主母娘娘,依我们的风俗,立夏家家都做塌饼送人,请主母娘娘收下。”孙夫人高兴地收下了这些塌饼,并立即分给宫女们吃,个个称赞说好。

从此,每年立夏,孙夫人把小阿斗称一称,向刘备报平安,又仿制大量的烧饼分给宫女,因而在江南一带就形成了立夏称小孩的习俗。随着明代洪武赶散,这一习俗在盐城一带流传至今。

斗蛋是什么游戏?

它深得人民尤其是小孩子的喜爱。每到三月初二晚上,母亲们都要为每个孩子准备好鸡蛋,一人一个网兜是少不了的。把蛋放在网兜里,小孩子们挂在脖子上。蛋的种类可以是鸡蛋、鸭蛋或者鹅蛋,而且都要染成红色,显得特别喜庆。斗蛋没有规则,但多数人在斗蛋之前都有口头协定,即是输方要把斗输的蛋献给胜方。常有大人用鹅卵石或者木头蛋哄骗小孩子与其斗蛋,虽然无赖,却也乐趣无穷。


?

斗蛋游戏规则:

6人一组,两组上台面对面,一人携一只鸡蛋,蛋头对蛋头,蛋尾对蛋尾对碰,蛋破下场,赢的人继续分组拼杀,直至蛋王产生!

这个游戏平时也可以跟孩子在家玩哦,让孩子懂得力道的把控。


?

我是燕子李三,一个致力于听见、看见、理解孩子的二宝妈。

明日“立夏”,建议大家:牢记“2必做2不喝”,传统习俗不能丢

明天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气“立夏”,这就说明真正的夏天就要来了,此时万物将进入旺盛的生长期,且这天过后,气温会不断升高,身体也会感觉到疲倦,所以从立夏这天起,我们就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了。



民间有俗语:“喝杯立夏酒,得闲也开怀”,很多人为了能有一个好寓意,在立夏这天就会喝两杯小酒,但是酒这个饮品的讲究很多,稍不留意就可能会上当受骗。


且在立夏这天除了喝酒外,还有很多不成文的习俗,所以建议大家:牢记“2必做2不喝”,尊重传统民俗,这样对自己才更好!



? 立夏必做的“2件事”


吃鸡蛋


立夏这天吃鸡蛋的习俗由来已久,因为立夏的到来也预示着闷热的夏天就要来了,很多人都会食欲不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疰夏”。


而古人认为光滑圆润的鸡蛋象征生活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所以在立夏这天一定不要忘记吃鸡蛋。



称体重


俗话说:“立夏秤人轻重数”,立夏之日的“称人”就是指称体重,这个民俗自三国时期就有了,据说在这天称了体重的人,就不会惧怕夏日的酷暑,能够安心地过夏天。



? 2不喝指的是什么?


不喝“金箔酒”


近些年烟酒专卖店出现了很多金箔酒,这样的白酒,一般都是用透明的玻璃瓶装着,让人一眼就能看见酒瓶里飘着的金箔,营造一种很“贵气”的感觉,这样的酒真的这么好吗?


其实金箔酒并不见得多好,之所以有这么多人买,是因为商家营销的比较厉害,再加上酒里面金箔带来的视觉冲击,很多人就会选择购买。


但这样的白酒不仅口感一般,价格也很高,所以建议大家还是不要喝了,白白浪费钱!



不喝“内供酒”


很多人看见有“内供酒”标识的白酒就宝贝的不得了,其实这样的白酒和普通白酒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多加了一个“内供酒”的噱头,然后再抬高价格,让人误以为这样的白酒很珍贵,实则“内供酒”就是智商税!



其实生活中喝酒的人还是普通老百姓占大多数,所以大家在挑选白酒的时候,还是优先选择性价比更高的,而不是徒有其名的白酒。



那什么样的白酒才算是性价比高的呢?


有行家说过,真正的优质白酒,不仅是纯粮酿造、口感一流,价格上也要很亲民,这样才是老百姓喝得起的口粮酒。


就拿下面这2款酒来说吧,不仅是纯粮酿造的,还出自著名的酿酒省份,品质、口感俱佳,最关键的是,它们的价格都不是很高,喜欢喝酒的人可以参考一下。



汉台祝公酒


此酒是一款传统的坤沙酱酒,产自我国核心酿酒省份“贵州省”。

立夏的由来和风俗简介,立夏的由来和风俗图片-第1张图片-



此酒厂建造的位置非常好,靠近赤水河畔,这里的微生物种群非常丰富,有利于白酒的酿制,最关键的是,和此酒厂比邻的是茅台酒厂,两厂酒同水同源,所以汉台祝公酒颇有八九分酷似茅台的口感,再加上它价格实惠,因此在圈中还有“平价茅台”的美称。



其酿造人王正贤也和茅台厂有着很深的渊源,他从小就跟着三茅之一的“王茅”学习酿酒知识,并被王茅收为亲传弟子,对“茅系”酱香酒非常熟悉。


王正贤在酿造汉台祝公酒的时候,对标的就是茅台酒,无论是在酿酒的原料上还是酿酒的工艺上,都和茅台酒如出一辙。



酿制此酒选用茅台镇特有的红缨子高粱,这种高粱不仅颗粒饱满,淡粉含量也很高,会使得酿出的白酒香气更突出;工艺选用的是传统大曲坤沙“12987”,整个酿制过程需要1年的时间。


酿好的基酒会先放入古窖中窑藏6年,等到杂质全部挥发殆尽以后,再用10年老酒调后才能装瓶。



此酒的酒香十分浓郁,开瓶不过几秒,便满屋都是酒香,浓而不冲,让人闻起来很舒服;喝起来的口感很有层次感,刚入口时有一些粮食的酸涩之感,但是回甘迅速,中后段酱香,陈香味幽雅醇厚,落口生津。


白沙液



此酒产自湖南省,是很多老酒友常喝的一款优质白酒。可能很多年轻人对这款酒并不是很熟悉,但上了年纪的人应该都知道这款酒,此酒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非常受欢迎,但现在似乎很难买到了。



这款白酒的酿造工艺很传统,用传承百年的古法酿造,采用优质粮食结合甘甜的井水酿造而来,酿出的白酒风格独树一帜。


而且此酒在酿成之后还需要进行长时间窑藏,这使得此酒的香味更浓郁,味道更浓厚,喝起来更有层次感。

准备好迎接夏天了吗?今日立夏,习俗养生带你一文get

脱去厚厚的棉衣还没几天,日历便已翻到了立夏的节气。

2019年5月6日凌晨3时左右,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立夏便来了。这个节气的出现代表了春天的离去,华夏大地的夏天正式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万物开始生长至茂盛阶段。

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因此有“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淮万木荫”的说法。

立夏三候

一候蝼蝈鸣——立夏之日“蝼蝈鸣”。蝼蝈,即蝼蛄,适宜温暖潮湿的环境中,随着蝼蛄的鸣叫,夏天的味道愈浓了起来。

二候蚯蚓出——立夏五日后,“蚯蚓出”。蚯蚓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中,当阳气极盛的时候,蚯蚓也不耐烦了,出来凑凑热闹。

三候王瓜生——再五日,“王瓜生”。王瓜是华北特产的药用爬藤植物,在立夏时节快速攀爬生长,于六、七月还会结出红色的果实。

立夏习俗

迎夏仪式。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

尝新。立夏时节,一部分农作物已经收割了,所以各地都有“尝新”的习俗。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用来祭祖。在常熟,尝新的食物更为丰盛,有“九荤十三素”之说,九荤包括鲫、咸蛋、螺鰤、熄鸡(用多种香料,放在微火上煨熟加工而成)、腌鲜、卤虾、樱桃肉;十三素包括樱桃、梅子、麦蚕(新麦揉成细条煮熟)、笋、蚕豆、矛针、豌豆、黄瓜、莴笋、草头、萝卜、玫瑰、松花。上海、温州等地立夏日会吃青梅。

吃蛋和斗蛋。立夏到来,天气渐热,很多人会觉得精神倦怠,没有食欲,这种症状被称为“疰(zhu)夏”。在民间,有“立夏吃蛋,石头踩烂”的说法,意思是立夏吃鸡蛋,人就会十分有精神;而“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则是说在孩子们的胸前挂上清水煮熟的鸡蛋,以蛋头蛋尾相对碰的形式进行“斗蛋”比赛,可以避免或缓解“疰夏”的症状。

称人。“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立夏之日“称人”也就是称体重,人们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此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期。据说,立夏之日称体重后,就不怕夏季炎热缠身,让人日渐消瘦。

立夏养生

清心。中医认为,心通于夏气,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也最强。由于夏季炎热,人的身体也会出现头晕乏力、坐立不安、心情烦躁等问题。浮小麦百合粥可以有效清心除烦。浮小麦养心、安神、益气,百合可清心解烦躁,两者搭配效果很好,十分适合立夏食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浮小麦性偏凉,虚寒体质及经期女性尽量少用。

养神。立夏后,天气闷热干燥,中医认为,“热可生火”, 容易导致心神不安、失眠多梦。从中医理论看,每天的11点~13点为心经活跃时段,建议上班族或老年人应在此时间注意养神,可通过午休为身体储备能量。午休时,即使睡不着也要闭目养神。长期坚持午休可生发心气、温煦脏腑、养神护体。

护脾胃。夏季雨水增多,很多地区暑热潮湿,加上天气炎热,人们喜欢吃冷饮,令“喜燥恶湿”的脾胃很容易受伤,出现腹胀、食欲减退、容易困倦等症状。因此,立夏后建议人们切勿贪一时之快而吃过多寒凉食物,可以新鲜果蔬代替,比如西瓜、桃子、草莓、黄瓜、绿豆等都是很好的清热利湿食物。还可在饮食中加入山药、薏苡仁、莲藕、山楂,煮粥煲汤皆宜。

立夏饮食

有句老话说“千补万补,不及立夏一补”,立夏节气南方有吃立夏饭的习俗,因为气温升高,昼夜温差大,人体消耗随之加大,身体容易疲倦和生病,需要注重养生保健。传统的立夏饭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五种食材煮成五色米饭,有“一年到头身体健康”的寓意,现在的立夏饭的材料,改成另外五种食物:蚕豆、大豆、竹笋、芥菜、咸肉,叫五样米饭,寓意着五谷丰登,颇具仪式感。

立夏到来,暴雨天气逐渐增多,出门记得查看当天天气,备好雨具。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旅游频道)

立夏的由来与习俗

立夏,是一年四季中夏季来临的之一个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5月05-07日。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巽位(东南方),太阳黄经达45°时立夏,月建在巳,五行属火,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立夏表示告别春天,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至立夏后,因五行属火,水火相济,万物繁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夏时节,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进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真正意义上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有春天的气息。若按我国现代气候学(平均气温)的划分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


进入立夏时节,人们的新陈代谢加快,心脑血液供给不足,常使人烦躁不安,倦怠懒散。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补充营养物质,采取正确的养生保健 *** 。

从古代诗人对夏季的描写抒怀中也可感知立夏过后的风景,如杨万里的"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谢灵运的"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秦观的"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诗仙李白的"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孟浩然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等。


中国文化文明元素中节气民俗各不相同,那么立夏到来后都有哪些民风民俗呢?

一是立夏风俗斗蛋的由来:

俗话说“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 。疰夏是夏日常见的症状,患者多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子尤易疰夏。

立夏这日,人们煮好鸡蛋,有的地方还特地用红茶或核桃壳煮蛋,称“立夏蛋”。将蛋放入用彩线编织的蛋套中,相互馈送。或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小孩子们斗蛋为戏,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还有的地方,以五色丝线为孩子系手绳,称“立夏绳”。

二是立夏饮食风俗中的"蛋、笋、带壳琬豆″的健康寓意:

相传,立夏这天的饮食,必吃煮鸡蛋、全笋、带壳豌豆等特色菜肴,民间相传立夏吃蛋拄心,因为蛋形如心,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吃竹笋拄腿,寓人双腿也像春笋那样健壮有力,能涉远路;吃豌豆拄眼,带壳豌豆形如眼睛,人们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来祈祷一年眼睛像新鲜豌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这些说法,目的都是出于祈求身、心、腿等重要部位健康无恙,防止生病,顺利度过炎夏的愿望。

三是立夏"秤人″民俗的由来:

立夏吃罢中饭,有秤人的习俗。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

人们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秤人,一面讲着吉利话。

秤人这一风俗的由来在民间的传说虽有不同的版本,但都与刘备的儿子-----阿斗有关。 一说诸葛亮七擒孟获,以德服人,孟获是心服口服。他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嘱托孟获每年要看望蜀主一次。因嘱吒之日,正好是立夏,孟获当即去拜阿斗。从此每年立夏日,孟获都依诺来蜀拜望。晋武帝灭蜀掳走阿斗后,孟获依然每年立夏带兵去洛阳看望阿斗,并秤阿斗的重量,以验证阿斗是否被晋武帝亏待。他扬言如果亏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晋。晋武帝为了迁就孟获,也就不敢欺侮阿斗。这样,阿斗的日子得以过得清静安乐。

从这一传说中形成的民俗可以看出人们对“清静安乐”生活的向往,因立夏秤人给阿斗带来福气,人们也就借此习俗,祈求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

四是立夏节气传统食物民俗:

(一)是立夏吃蛋

立夏吃蛋,不仅能经受“疰夏”考验,还能带来生活圆满。立夏有吃蛋的习俗,能预防暑天常见的食欲缺乏、身倦肢软、消瘦等苦夏症状。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神、养心的功能。

(二)是吃麦蚕

立夏节,上海郊县农民取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人们吃了,谓可免“疰夏”。用立夏时青嫩的草头和入米粉,油煎成饼,叫做“摊粞”,为上海和浦东地区人民所喜食。还把糖梅子、酒酿、咸蛋等作为当令食品,称为时鲜,取以尝口,称尝“三新”。

(三)是食黑米饭糕

黑米饭糕也是宁波传统的立夏点心之一,是将乌树叶捣烂泡水后,用乌树叶汁泡糯米使其染色变黑,再将泡好的黑糯米加糖蒸熟后手工压制成糯米糕,吃起来有一股淡淡的乌树叶香味。

(四)是吃专门的"立夏饭″

旧时立夏节,宁波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白粳米煮成“五色米饭”,称之为立夏饭。现在宁波城乡部分家庭依旧保留这种古风,只是立夏饭的料改成了另外五种食物:蚕豆、大豆、竹笋、芥菜,外加酱肉或咸肉,叫五样米饭。

(五)是饮立夏茶

为迎接立夏,我国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在立夏的那一天,妇女们要聚集七家的茶叶,共同烹饮,说是立夏饮了七家茶,可以保证整个夏天不会犯困。

(六)是喝立夏羹

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立夏羹”。俗话说“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tuo),一脚跨过河”。立夏前后常有大风出现,名“龙王暴”。立夏日发东风,俗以为有水灾,谚谓“立夏东风雨涟涟”。立夏日打雷,日后必多雷雨,谚谓“雷打立夏,三天来一下”。

(七)是食面

我国北方多种植小麦,立夏正是小麦上场时节,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区立夏时有 *** 与食用面食的习俗,意在庆祝小麦丰收。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饼、面饼和春卷三种。

(八)是吃乌米饭

乌米饭取乌饭叶子(又名精青叶)挤汁浸糯米蒸饭而成。据说,立夏吃乌米饭,不会疰夏,能祛风败毒,乌蚊子不敢叮咬。

(九)是食"三鲜″

立夏尝三鲜又称为“立夏吃三鲜”或“立夏见三新”。三鲜一般又分为“地三鲜”、“树三鲜”和“水三鲜”。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一说是苋菜、蚕豆、蒜苗)。树三鲜有樱桃、枇杷、杏子(一说是青梅、杏子、樱桃)。水三鲜即海螺、河豚、鲥鱼(一说是鲥鱼、鲳鱼、黄鱼)。

(十)是喝七家粥

浙东农村立夏有吃“七家粥”的风俗,就是务农人家左邻右舍互相赠送豆、米,和以黄糖,煮成一锅粥,叫“七家粥”,说是吃了这种粥,邻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种。


中国天文地理历法的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节气都有不同的物候佐证,节气来临转换后就会展现出不同的物候(气候)现象,那么立夏过后的各地主要气候与物候现象有哪些呢?

炎热即将来到的开端就是立夏节气的到来,立夏后,雷雨会变得非常频繁,因此给大地也带来了滋润的营养,因为进入了农作物旺盛生长的一个时间段,所以这时候的农民伯伯显得异常忙碌,因为需要时常的检查作物的生长情况,又需要细心呵护。立夏是24大节气中比较重要的一个,人们通常可以根据这一天的降雨量来判断未来几个月的天气状况。

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中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华南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而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若预计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

南方的棉花在阴雨连绵或乍暖乍寒的天气条件下,往往会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发,造成大面积的死苗、缺苗。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增温降湿措施,并配合药剂防治,以保全苗争壮苗。

“多插立夏秧 ,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这时气温仍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中稻播种要抓紧扫尾。

茶树这时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

“立夏三天遍地锄”,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且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农谚说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立夏三天遍地锄”,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从历年物候期的观测情况看,立夏前,很多植物的物候期达到开花盛期或末期,立夏后、小满前出现的物候期主要有葡萄开花盛期、开花末期以及苦楝开花末期。其中葡萄开花盛期有60%的年份在立夏以后,平均日期在5月7日,最迟在5月24日,葡萄开花末期有近90%的年份在立夏以后,平均日期在5月17日,最迟在5月26日,苦楝开花末期有70%的年份在立夏以后,平均日期在5月10日,最迟在5月26日。另外,柑橘有超过50%的年份开花末期也在立夏以后,最迟在5月23日,刺槐开花末期有20%左右的年份在立夏后,最迟的在5月13日。由于今年1月份、2月份的温度适中,今年的物候期普遍合乎时令,植物的萌动及开花期适中,开花末期也比较正常。所以今年我省大多数植物的开花末期在立夏前或立夏后不久。综合植物物候期看,立夏不仅是春季向夏季的过渡时期,也是很多植物花期即将结束的标志。


(注:文中的相关专业类知识来源于 *** 收集与问答,特致谢广而告之!)

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和美食,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了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春季节气第五,一般在农历三月初。这个时候地气进一步回暖,草长莺飞。

农历节气本来是方便农耕和生活而形成的,清明一开始并不是一个专门的祭祖节日,因为春天适宜户外活动,才与其他节令形成一个祭祖、踏青的节日包。

一、清明节日包

清明这个节日包最早一共有六个节日,覆盖农历二月底到三月上旬,都和祭祀、户外踏青有关。

1、社日

据《荆楚岁时记》,结束冬季室内生活,走出户外活动之一个节令是“社日”,也就是祭拜土地神的日子。

土地给予人类食物,生活在农业社会的古人对土地十分敬畏。一年有两次重要的祭拜土地神的活动,分别是春社和秋社。

春社

春社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天干记时十天一轮,戊日排第五。第五个戊日,也就是立春后四十五天。差不多就是公历三月二十日左右,春分节气的前后。

到社日这天,乡邻宗族到土地庙聚会,在社树下面摆放供品,祭祀完毕后,大家一起享用。

2、春分

惊蛰后半个月是春分,大约公历三月二十一日左右,皇家、贵族都要祭祖。

成书于1900年的《燕京岁时记》记载北京城:“春分前后,官中祠庙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大族亦于是日致祭宗祠”。

3、寒食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也就是清明的前两天,大约在公历四月三日。介子推遇难日子是农历三月初五(一般在公历四月十日左右),民间纪念介子推,每年春暮禁烟,只能吃冷的东西,所以叫寒食。

4、清明

杜甫的《清明》诗句:“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说明早在唐朝就形成了清明祭祖的习俗。

清明祭祖

清朝早期的《帝京岁时纪胜》明确记载清明成为祭祖的节日,“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成书于1899年的《京都风俗志》记载:“是日,倾城上冢”。乾隆七年《延庆州志》记载,清明日,“添土冢间。增其高广华,然后鸡豕设祭,合族共享馂余而返。

可见清明祭祖确实是历史悠久的习俗了。

5、禊祓

三月三,上巳节。自先秦起,人们在上巳节去水边沐浴禊祓。

禊祓也叫修禊,春禊。古人修禊本来在二月上旬,魏以后改为三月三日禊祓,斋戒祈福。

沐浴之后,面对春季美丽的山水风光,自然是要去走一走的,于是踏青也就成为了修禊的标配。《荆楚岁时记》记载,三月三,百姓“为流杯曲水之饮”。就是在水的上游把酒杯放在水中,下游取酒干杯。

历史上著名的修禊踏青有两次,一次记载于《论语·先进》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孔子让学生谈论理想,其中曾皙的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息点赞。

另一次发生在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三,有42名文人雅士在山阴(现在叫绍兴)的一个水边,赋诗、宴游。事后,30余首诗汇成一集,其中一人写的序成为国宝,没错,这就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局部

6、蟠桃会

三月三,相传为西王母蟠桃会。京城人们到东便门内太平宫,俗称蟠桃宫,参加法事。《京都风俗志》记载这天“士女拈香,游人甚众。”

这六个节日到后来相互融合,形成了清明节单独的祭祀踏青节日和蟠桃会道教法事活动日。

二、清明习俗

作为历史悠久,由诸多传统节日复合而成的清明,自然有着丰富的节日习俗。

1、清明戴柳

京城妇女、儿童清明节戴柳,谚语“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老北京的谚语也实在是俗的可爱。民国五年《郑县志》记载河南谚语,文化含量高多了:“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可见这戴柳的习俗,与祈祷健康、美貌等愿景是联系在一起的。

清明戴柳的习俗

清嘉庆二十二年《长沙县志》记载民间插柳叫做“记年华”。湖北各地还在神龛上插柳枝。

2、烧纸标坟

上坟祭祖是清明的重要仪式活动,咱们中国人都比较熟悉的烧纸钱,便是这个仪式重要的一环。

《京都风俗志》记载北京城,“九门城外,自晨至暮处处飞灰”。《燕京岁时记》记载贵人扫墓除祭品外,用五色纸钱做成幡盖,立在墓的左侧。祭拜以后,在墓门外烧掉。《长沙县志》记载,“设酒肴祭先墓,标纸钱于上,去墓草而加土”,这套程序走下来,叫“扫墓”。同治八年的《江夏县志》记载,扫墓时用竹子、树枝系上五色纸钱、彩球,插在坟顶,子孙祭拜。

清明祭祖

近年很多地方都不许烧纸了,说是不环保,更有以封建迷信斥之者。遍地烧纸确实是不太卫生,不过一刀切的禁止似乎也过于简单粗暴了。有些地方会在城区划定几个固定的区域集中祭奠,我觉得是个不错的做法。

3、放风筝、打秋千

风筝和秋千,这都是古老的游戏活动了。其中秋千,最早有些杂技表演的意味,真正扩展到平民阶层,时间要更晚一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汉口人游洪山,儿童放风筝、斗百草、打秋千。

十美风筝图

三、清明期间美食

作为我“大吃货国”的重要节日,清明时节怎么能缺少美食呢?前面说过,清明节是诸多传统节日复合而成的,这一点其实在美食上也有体现。

比如很多地方有农家自制麦芽糖、大麦粥,凉拌时令蔬菜,香椿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等面点或凉菜,这应当是古时寒食节的遗俗。

又比如在荆楚大地,人们习惯取菜汁、加上蜂蜜、面粉,做成米饼,叫龙舌?。还有些地方用地菜花煮鸡蛋,据说吃了明目、不晕头。这些是过去三月三上巳节的习俗。

地菜花煮鸡蛋

当然,正经的清明节小吃也是相当不少,最著名的当属青团了。青团是用雀麦草的汁液和糯米混在一起和成面,里面包上豆沙、枣泥等各种馅料,再用芦苇叶子垫底放在锅上蒸熟的一种点心,是清明时节流行范围最广的节令美食。

青团

除了青团,各地还有一些很有特色的地方美食。比如旧上海有用柳条穿祭祖的面点,挂在门上,到立夏时用油煎给儿童吃的习俗,据说小孩吃了可以不疰夏。

而在晋南,过清明时人们会蒸一种大馒头,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在祭祖之后全家分食,象征全家团圆幸福。

子福

文史君说

暮春时节,大地一片欣欣向荣。三月唯美,处处可听莺歌燕语。京城桃花历乱、柳絮飞残、蓟门烟树,充满中国画意境。河南汴河,“桃柳荫浓,红翠间错”,中原大地古风古韵。

极目远眺,九省通衢,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看天际长江,孤帆远影,有三月烟花,雾锁江南。

参考书目:

《荆楚岁时记》(梁)宗懔,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帝京岁时纪胜》(清)潘荣陆;《京都风俗志(光绪己亥仲春作)》(清)让廉;《燕京岁时记》(清)富察敦崇,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中华全国风俗志》上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郑春)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更好的支持!

立夏 | 孟夏之日,万物并秀

2021年5月5日14时47分,我国正式进入立夏节气。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象征着夏季开始。

《逸周书·时讯解》写道:“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立夏时节人们能听到田间蛙虫鸣叫的声音,慢慢会看到蚯蚓出洞,接着就是瓜果快速生长爬藤的过程。


立夏后,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明代《莲生八戕》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立夏时节,万物繁茂。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

Start of Summer is the seventh of the 24 solar terms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unisolar calendar, marking the beginning of summer. When it arrives, heat increases across the country as the days become longer, and rain becomes more frequent.


对于中国人来说,任何一个节日都可以用吃来庆祝。看看立夏吃什么↓↓↓



#1 立夏蛋

说起立夏最经典的食物还属立夏蛋。立夏蛋最早就是用吃剩的茶叶渣煮鸡蛋,现在则多指五香茶鸡蛋。“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古人认为,立夏日吃鸡蛋能经受“疰夏”的考验。


In ancient China, people believed eating eggs on the first day of summer would help bring good health. They put leftover tea into boiled water, together with eggs, thus creating the original "tea eggs." Later people improved cooking methods and added spices to the eggs to make them taste even more delicious.


#2 立夏饭

在南方许多地区,还有吃立夏饭的习俗,不过每个地方做的立夏饭都不太一样,甚至一个地方会有多种做法。比如杭州特色的立夏饭分两种,一种是乌米饭,一种是豌豆糯米饭。关于立夏饭的由来,有一种民间说法是,在过去,每逢立夏前一天,孩子们向邻家第户讨米一碗,称"兜夏夏米",待到米饭煮好后,再分送日前给米的人家一小碗。民间认为,小孩吃了立夏饭,可防中暑。


Many Chinese families prepare specially-cooked rice for the first day of summer. One popular folk saying holds that in ancient times, children would ask their neighbors for a bowl of rice, and then cook the rice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ingredients such as peas. People believed that eating such rice would keep children from heatstroke.


#3 尝三鲜

立夏尝三鲜,即在立夏之日品尝时鲜。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树三鲜即樱桃、枇杷、杏子;水三鲜即海蛳、河豚、鲥鱼。关于立夏尝三鲜的典故,元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记载:“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新鲜果蔬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

The first day of summer is also a good time to try some seasonal delicacies. Vegetables such as amaranth and cucumber, fruits such as cherry and loquat and aquatic products such as hilsa herring and balloon fish are at their juicy best.


你的家乡有什么独特的立夏习俗吗?欢迎留言分享

迎接立夏

5月5日,浙江省诸暨市海亮小学,老师们用传统方式给小朋友称体重。当天,海亮小学举行"民俗迎立夏"主题活动。视觉中国供图

5月5日,浙江省武义县,一家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学习编蛋网。立夏节气将至,人们参加绘彩蛋、称体重等活动,体验传统民俗。新华社发(张建成 摄)

5月6日,河北省饶阳县,幼儿园老师指导小朋友画彩蛋。当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河北省饶阳县小哈佛幼儿园开展“斗彩蛋”、趣味称重等传统民俗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了解立夏节气的由来和民俗习惯。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 摄

5月5日,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花孖苗寨,几名苗胞用传统人力犁田。立夏将至,当地通过开展传统的开耕祭祀仪式、人力犁田比赛、施绿肥、牛拉犁田比赛等苗族农耕文化活动,迎立夏、祈丰收。视觉中国供图

5月6日,河北省承德市,面食艺人为刚刚 *** 好的烧饼饼坯“穿上”芝麻外衣。当天是立夏节气,承德当地有“吃烧饼、迎立夏”的习俗。视觉中国供图

5月5日,贵州省铜仁玉屏侗族自治县,一家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园里的“农家小院”剥竹笋和蚕豆。立夏节气将至,人们参加绘彩蛋、称体重等活动,体验传统民俗。新华社发(胡攀学 摄)

(编辑:曲俊燕)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什么是立夏?

今年的立夏是在5月5日。立夏的由来是古代中国农民为了精确掌握气候季节而设立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立夏是指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标志着进入夏季,此时气温逐渐升高,大地开始变暖,万物开始生长繁衍。

在立夏这一天,千万不要贪凉,要适应气温变化,逐渐减少衣物的穿着,使身体适应夏天气候的变化。此外,还需要注意饮食健康,多吃新鲜绿色食品,如蔬菜、水果等,尽量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保持健康饮食习惯。此外也要多加注意防晒,避免中暑和皮肤受损等热问题。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立夏也有一定的意义。古人认为,夏季是生产的重要季节,同时也是一年四季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期。因此,在立夏这天,还要加强锻炼身体,带动体内的阳气。同时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身心健康,以顺应季节变化,努力追求健康和平和的生活。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有一些传统的忌讳和习俗,下面分别介绍一下:

忌讳:

1. 忌食生冷食品:由于立夏时节气温逐渐升高,人体新陈代谢加快,故忌食生冷食品,如生冷水果、凉拌菜等,以免影响肠胃消化功能。

2. 忌午后睡觉:立夏之后,日照时间逐渐延长,白天变长,午后阳气最旺,此时人体应该保持清醒的状态,故忌午后睡觉。

3. 忌穿厚重衣服: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体热量代谢变快,穿上厚重衣服易引起出汗多、体力不足等问题,故应逐渐减少穿着。

习俗:

1. 喝茶祭太阳:立夏时节,白天阳气最旺,而有人认为中午阳气最强,故在这一天,许多家庭会用新茶、鲜果等食品来祭太阳,以表达对阳气的敬仰之意。

2. 立夏节气吃肉:立夏时节,已经不再冷,逐渐变暖,人体能量需求逐渐增加,因此,一些地方还有立夏吃肉的习俗,以补充营养。

3. 安神养神: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期,此时应该多做养神的活动如散步、广场舞等,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增强身体免疫力等。

总的来说,立夏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应该合理地安排生活和饮食,注意身体健康和心态调节,以适应夏季的气候变化。(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立夏的由来

#夏日酷生活#

立夏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谷雨节气之后的节气,而谷雨节气也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下面是小编整理了立夏节的特色传统活动,来欣赏和学习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立夏时节的农事活动立夏时节,万物繁茂。古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大忙季节。所以,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若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阴雨连绵或乍暖乍寒的天气条件下,往往会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爆发,造成大面积的死苗、缺苗。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增温降湿措施,并配合药剂防治,以保全苗正苗壮。 “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这时气温仍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中稻播种要抓紧扫尾。茶树这时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立夏三天遍地锄”,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农作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粱、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立夏有什么风俗立夏煮鸡蛋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

每逢立夏,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这个时候,人们都要吃煮鸡蛋或咸鸭蛋,认为立夏吃鸡蛋能强健身体。最开心的就是孩子们了,家长一般会编织五彩蛋兜,跟小伙伴们一起斗蛋。迎夏仪式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天子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举行“迎夏”仪式,并指令司徒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仪式上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立夏称重中国古代很重视立夏节气,传统风俗众多,立夏称人这个习俗相传在三国时代就已经有了。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秤人这一风俗的由来,民间的传说虽有不同的版本,但都与刘备的儿子阿斗有关。立夏饮茶在江西一带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在立夏的那一天,妇女们要聚集七家的茶叶,共同烹饮,说是立夏饮了七家茶,可以保证整个夏天不会犯困。从科学的角度看,夏天酷暑炎热,经常喝茶,尤其是偏凉性的绿茶,可以让暑气顿消,起到清热解暑、利尿排毒的作用。另外,夏季气温高,人体丢失的水分多,常喝茶可以及时补充水分。

吃鸡肠面在永定太平里,每逢立夏,家家都有吃鸡肠面的习惯,每人都要亲手揉制鸡肠面。这时,老人会念叨说:“长长鸡肠面,人人都要食;立夏吃了面,人人脚骨健。”家长们希望家人吃了鸡肠面,都会变得精力旺盛,身强体壮,无病消灾,干活起劲,寿命变长等。尝新活动在民间,还有“立夏尝新”的风俗活动。例如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用以祭祖。江浙一带,许多人都要吃上一碗香喷喷的乌米饭,也就是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后演变改为倭豆肉煮糯米饭,菜有苋菜黄鱼羹,称吃“立夏饭”。每年5月5日或6日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太阳到达黄经45°,故名立夏也,立夏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立夏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如《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如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 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进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开。我国古代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蛄)蛄在田间的呜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立夏时节,万物繁茂。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所以,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若预计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阴雨连绵或乍暖乍寒的天气条件下,往往会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发,造成大面积的死苗、缺苗。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增温降湿措施,并配合药剂防治,以保全苗争壮苗。“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这时气温仍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中稻播种要抓紧扫尾。茶树这时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立夏三天遍地锄”,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有十分重要.

标签: 立夏 风俗 由来 简介 图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