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白鲟又被发现了,长江白鲟又被称为长江女神吗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47 0
19年前最后一次发现白鲟,为何非要把它放回去?渔民被奖励2000元

“鲟鱼肉被用板车拖到街上卖,像卖豆腐一样,要多少切多少,也不用称……”

这句话,被刊登在2016年11月8日的《大自然》杂志中。

此话,出自一位生活在长江边的老渔民之口。当然,他描绘的“卖豆腐”之景,并非发生在21世纪。他说的,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

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总共多少年?

掰着指头数,最多是52年。

在这52年里,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辉煌,我们都见证了;但长江白鲟经历了什么,我们就真的不那么清楚了。

毕竟,上一次人类见到长江白鲟,还是2003年,也就是19年前的事了。

一:19年前的那最后一次相见,到底发生了什么?

2003年1月24日,一通 *** ,打进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 那头,一个兴奋的声音称:我们四川南溪又发现了“长江至宝”白鲟。

接到 *** 的,是研究所的危起伟研究员,以及他的队员们。放下 *** ,每个人都赶回家,收拾行李、告别亲人,带着药品和救助设备,匆匆赶到了四川南溪。

很多人说咱们过去几十年完全没有保护过白鲟,这一点笔者不太能认同。因为,只是这一通 *** ,其实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首先,1月24日是什么时候?是中国人马上要过春节的日子。远在四川南溪一个渔民的偶然发现,要被千里之外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所得知,正常程序来说要经过四川省的渔业部门、相关研究部门等。但在面对白鲟的问题上,所有相关单位都是之一时间响应,跳过了种种环节……

其次,从早年把它当豆腐一样卖,到普通渔民发现后都知道马上上报、保护。这中间渔民态度的改变、做法的改变,无疑说明保护白鲟在当地已经深入人心。如果不是相关部门的宣传,会有这样的效果?

赶到南溪后的危起伟等人,见到了他们“朝思暮想”的长江白鲟。

“她”很漂亮(下文形容这只白鲟皆用她)。

长约4米,重量大概在150多千克。雌性,腹中有大量鱼卵,年龄大约在30岁。

当时她受了轻伤,头部和尾部有明显的伤痕。为了保证她的安全,专家们做了两件事:

其一,把她就近安置在一个网箱养鱼船上。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避免长途运输对她造成二次伤害;

其二,对她进行了消毒和缝合伤口的处理。但对于她皮下的淤血,专家们只能静静地观察,希望能自愈。

3天3夜,危起伟和工作人员,都不太敢合眼。他们轮流照看着这只白鲟,商量着到底该给她一个怎样的未来。最后,一个方案被批准了:放回长江!

南溪这个地方,隶属于四川宜宾,这一带的江段是白鲟的繁殖场。曾几何时,每一年的3、4月份,都会有大量成年白鲟来到这里寻找伴侣,繁育后代。这只雌性白鲟体内有鱼卵,不正说明该江段还有其它白鲟的存在吗?

万千不舍,都必须把她放回去。

1月27日下午,也就是 *** 打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3天后,专家们给这只白鲟做了最后一次治疗和检查,并把一个电子追踪仪安装到她身上。随后,她“如愿”回到了江里。

多年后,危起伟仍记得当时的情形,他是这样说的:

“她那么迫不及待地想回到江中,几乎没有等我们将绳子完全解开,就奋力挣脱跳进了江中……”

可能说出来大伙儿会不信:这是人类之一次,真正意义地科学追踪白鲟在自然界生存活动情况。是的,21世纪,还有这样的“人类之一次”,无疑说明在世界范围内这一种群在当时的生存现状。

安上追踪器的白鲟,一直向前游。救助团队的追踪快艇,则在后方跟随着。很显然,这一块是她的地盘,她体力不错,能抗击水流。身上的轻伤,没有对她产生什么影响,这让团队工作人员欣喜不已。

而另一边,业界、甚至可以说全国范围内对此事的关注度,是一点儿都不少的。在这期间,媒体也报道了另一件事:

发现这条白鲟的渔民刘某,因主动上报的行为,受到了南溪县 *** 的奖励,奖金为2000元。

2000元不多,但作为县级的奖励,已经算是不少了。据笔者了解,对于这种性质的奖励,各地都是有相关规定的。渔民刘某之所以上报,显然也并非冲着这个钱去的。

就在全国人民的关注之下,科学追踪按计划进行着。

然而,到了第二天夜里却发生一件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追踪艇触礁了,螺旋桨坏了,追踪信号也断了。

早前之所以没有安排多艘追踪艇,正是怕对白鲟的正常生活产生不好的影响。信号消失这一天,已经是腊月29日,焦虑和绝望笼罩着团队。等到大伙儿换完螺旋桨,一切已经来不及了,白鲟消失在茫茫江水中。

这是人类最后一次,看见长江白鲟。虽然危起伟和他的队员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那个年,所有人都过得不踏实。

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们人停船不停,24小时全天候地搜寻追踪仪的信号。数千米的江段上,他们寻了一趟又一趟,却再也没有找到它。此后连续8年的时间,他们一直在找。从四川宜宾市屏山县,一直找到长江口。

这,注定是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而在这种遗憾背后,业界也传来很多不同的声音,有一种略带着庆幸的声音:还好还好,这一次她没有死在我们的眼皮底下。至少我们知道,她安全地回到了江里……

为何会有这样的声音?因为就在这件事发生不久前,即2002年12月11日,人们在南京也曾发现过一只长江白鲟。那一次,对所有爱护白鲟的人们来说,都是一次痛心的经历。

那一次,是在南京长江边上。一对以打渔为生的老夫妻,如往常一样工作着。到了下午,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们居然在南京长江大桥附近网到了一个庞然大物。

看着它满身的伤痕,老两口意识到:它之所以会被捕,是因已经生命垂危。于是,他们很快就联系到码头附近的渔政管理站。

接下来眼前的一幕,是令专家们痛心的:它的下颚有一条长约22厘米、深1厘米的伤口,已经完全溃烂了;它的腹部鼓起,气息微弱。

此后,专家们分工协作:纯氧装置用上了、专业缝合团队用上了、腹部按揉法也用上了……29个日日夜夜,20多个救助人员的努力,没有人敢说放弃。

它走得很刚烈:2003年1月9日,在身体巨大的痛苦之下,这只白鲟突然用头撞击水池边缘,让自己的生命走向了终点。它的这一举动,令不少年轻的科研人员落泪:我们都还没有放弃它,它为何要这么做?

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回答。人们只能在对白鲟的印象里,再加上一个字眼:秉性刚烈。

一次死在科学家们眼前,一次消失在科学家们眼前。长江白鲟,从此在人类文明里,成为了历史。

二:我跟你谈保护生物,你跟我说达尔文的“物竞天择”?

中国的网友,多数都是极为善良的。自“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这一消息,上了热搜后,笔者看见了很多令人颇为感慨的留言,比如:

最后一条白鲟,独自在水里游着,却发现世界上已没有任何同类,它的内心会是怎样……

以前我不认识你,当我知道你的时候,却再也没有机会见到你……

我希望,只是人类没有发现,它们正在某一处自由自地的生活着……

无数网友希望,过几年还会有奇迹。虽然专家们早就给出了更为科学的解释:

“自1991年之后,人类再也没有见过白鲟的幼崽。与白鲟类似的中华鲟,发现最长寿命约为34年,白鲟的寿命可能不会比它更长了……”

然而,在保护长江生态系统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后,还有一种声音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这种声音在说:

醒醒吧!早在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就已经震动了整个学术界。都21世纪了,你们还不知道啥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吗?

这种声音,从表现上来看,似乎让人很难去辩驳什么。对此,笔者也特意请教了一位研究生物学的朋友,他给出的说法是这样的: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生前曾多次埋怨世人误解他,忽略了他对“自然选择”的注解。事情上,他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曾多次表示:我深信自然选择是变异的最主要、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手段。而且,达尔文对于自然选择的其它手段,有过详细的注解。

换句话说,达尔文的进化模式,如果被单一地理解为敌意的、破坏性的所谓的竞争精神,那将是对他本人严谨科学态度的一种极大侮辱。事实上,如果细细研究《物种起源》,你可以很清楚地发现:非敌意的、非破坏性的竞争关系,才是充满生机的生物发展系统。

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如果你把她、他、它,都当作平等的存在,你会发现:我们其实是在一种同甘共苦的大体系里,在地球上走到了今天。

它上了热搜,它得到了关注,但于它而言,一切都已经晚了。唯愿,这不是我们最后一次“听见即是永别”。

参考资料:

南溪又现大白鲟——《中国水产》 2003-03-15

消失的电波,追忆长江白鲟——《大自然》2016-11-08

寻找白鲟,珍稀鱼类挣扎在灭绝边缘——《科学大观园》2020-02-01

“长江白鲟灭绝”上热搜!网友: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

导读

今天凌晨,“白鲟灭绝”的消息占据热搜榜前列,令网友痛心难过。长江白鲟没能进入2020年。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物种被宣布灭绝。

长江又一特有物种被宣布灭绝

曾经的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被宣布灭绝。

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pre-proof)透露了这一消息。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论文的之一作者是张辉博士。该论文的预校样(pre-proof)于2019年12月23日在线发布。

研究人员在该论文中称,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经灭绝。

文中介绍称,早在1993年时,白鲟已经被宣布为“功能性灭绝”(功能性灭绝是指该物种因其生存环境被破坏,数量非常稀少,以致其在自然状态下基本丧失了维持繁殖的能力,甚至丧失了维持生存的能力)

论文原文截图

2019年9月17日,国际组织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在浙江杭州一个学术会议上报告称,经专家组评估,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extinct)。

这是继白鱀豚(极危,CR,可能已灭绝)和长江鲥鱼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的又一坏消息。

该专家称,这一结果正在上报IUCN办公室,随后将在IUCN红色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正式更新和公布。

除长江白鲟灭绝外,中国特有的中华鲟、长江鲟仍被评估为“极危”等级(status)。

前述专家在杭州淳安县举办的一个鲟鱼国际会议上对上述评估结果进行了报告。

“千斤腊子,万斤象。”“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白鲟体型硕大,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速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种更大的淡水鱼之一。

2009年,IUCN对长江白鲟物种濒危等级的评估结果是“极危”。

图为论文中展示的白鲟历史

但多年来,长江白鲟始终未在渔民和科学家们的苦苦搜寻中现身。据此前报道,2003年大年初一,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

没人能想到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失去这一条鱼,也失去了整个物种。

IUCN前述专家称,目前没有包括影像学等在内的任何证据证明白鲟还存在。如果人们再拍到或捕捉到任何一个长江白鲟个体,IUCN将重新考虑调整其物种濒危等级。

另据此前报道,2018年11月4日,在湖北武汉召开的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论坛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在其报告中透露,白鲟可能已经灭绝,专家们正在评估这一情况。自2003年至今,科研人员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也没有其人工养殖个体存留。但人们还抱有一线期待。“有渔民认为,长江某些水域还幸存有白鲟。”

白鲟和长江中华鲟一样,是距今已有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

白鲟资料图

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目前,让长江休养生息,保护濒临鱼类迫在眉睫。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在过去几十年快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

网友感叹:我们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

“白鲟灭绝”的消息令网友痛心:

那些你没有见过的已经灭绝的动物

纵然还留有它们的影像

但也仅此而已!

保护动物从我做起!

长江白鲟又被发现了,长江白鲟又被称为长江女神吗-第1张图片-

心痛!

编辑:王瑜

中国日报(ID:chinadailywx)综合澎湃新闻、中国青年报(ID:zqbcyol)、农业农村部官网报道

长江白鲟已灭绝?专家:二三十年后再见踪影也正常

“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2020年1月3日,长江白鲟灭绝登上了微博热搜,让很多网友扼腕痛惜。这一消息来源出自《世界更大淡水鱼之一可能灭绝:拯救长江濒危鱼类刻不容缓》这篇论文。

△论文《世界更大淡水鱼之一可能灭绝:拯救长江濒危鱼类刻不容缓》截图

长江白鲟真的与我们永别了吗?尚未盖棺定论!现代快报记者之一时间联系并采访了该论文的两位作者,他们均表示,长江白鲟的活体确实已经十多年未见,但二三十年后,再见到它们的踪影也是正常的。

专家表示:2005-2010年,长江白鲟或已灭绝

日前,著名国际学术刊物《整体环境科学》在线发表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博士张辉等人的研究论文。

在这篇名为《世界更大淡水鱼之一可能灭绝:拯救长江濒危鱼类刻不容缓》的论文中,专家们表示,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灭绝。

△论文中展示的白鲟历史(论文作者提供)

危起伟研究长江白鲟大半辈子,2018年11月4日,在武汉召开的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论坛上,危起伟就曾在其报告中透露,白鲟可能已经灭绝,专家们正在评估这一情况。

2019年9月,国际组织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浙江千岛湖一个学术年会上报告称,经专家组评估,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extinct)。

IUCN专家称,目前没有包括影像学等在内的任何证据证明白鲟还存在,如果人们再拍到或捕捉到任何一个长江白鲟个体,IUCN将重新考虑调整其物种濒危等级。

那次会议,危起伟和张辉都参加了。张辉说,“大家尊重IUCN的评估模型和专家,但这一结果让人心情沉重。”

生活了1.5亿年,最后一次见是2003年

△白鲟邮票(中国邮政官网)

“千斤腊子,万斤象”。

“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块头很大,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

长江白鲟和长江中华鲟一样,都已经生活了1.5亿年。“白鲟长得有点怪异,但又有点可爱。”长长的嘴巴(吻部),像一把长长的利剑,有点类似常见的剑鱼,身体饱满圆润,仅在尾鳍上缘有一列棘状鳞,通体是高级的灰紫色调。

事实上,长江白鲟由于非常稀有,行踪神秘。见过它的人很少。论文的之一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博士张辉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我和危起伟老师一起研究白鲟,曾听渔民说有发现,但并没有发现活体。”

而危起伟之一次看见长江白鲟是1984年,是葛洲坝下的一尾死亡白鲟。“白鲟个体大,非常难养活。”1984年至1993年间,他救护过四尾被困的白鲟,仅一尾成功救活,放回长江。

白鲟最后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是2003年大年初一。当年1月23日,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在四川宜宾南溪江段救助了一尾白鲟。之后,专家们给白鲟装上超声波跟踪器放流长江,但是宜宾江段水流速太大,加上滩险,跟踪船触礁后信号丢失。等到跟踪船修复之后,信号再也没能找回来。

18年前,南京下关曾救过一尾白鲟

△南京下关地区曾发现的白鲟

“长江白鲟在觅食中,能一口气吞掉六七斤的草鱼。”张辉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白鲟之所数量如此稀少,还跟它桀骜不驯的性格有关。长江白鲟应激反应比较强,容易受伤。

在危起伟救护过的四尾白鲟中,就有南京的一尾。2002年12月11日,老下关的渔民老孙在南京长江大桥下的江心洲一带捕鱼,捞上了一条“怪鱼”。它嘴巴特别长,特别尖,身体呈扁平形。“怪鱼”身上还有几把滚钩和几处旧伤。这样的鱼,老孙以前从没见过,他很快汇报给了南京的渔政部门。

而渔政部门工作人员看了以后,又一个 *** 打到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接到 *** 的危起伟,火速从湖北赶到了南京。看到伤痕累累的白鲟,心痛之余,危起伟等人就对白鲟进行了抢救,把白鲟的体表外伤进行缝合,并注射了消炎和康复针剂。

专家们推测,这条白鲟长3.3米,体重约130公斤,年龄在15岁至20岁之间。按白鲟的年龄段,已步入中年。另外,从生殖孔等外观形态判断,这条白鲟偏向雌性,但没有繁殖过的迹象。由于白鲟正常的生活区域距南京大约3800公里,从受伤情况推测,它是在长江上游挣脱滚钩渔网后顺流而下到达南京江段的。

后来,这条白鲟被运至昆山中华鲟东方养殖研究基地养殖。白鲟在那里生活了20多天,不治死亡。

【追问】

以后还会出现吗?有可能

1月3日,长江白鲟已灭绝上了微博热搜,网友们一片惋惜。长江白鲟真的从生物“户口簿”上除名了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代表处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IUCN官方还没有发布和更新关于长江鲟灭绝的消息,“后续还需要讨论”。而危起伟则对现代快报记者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有自己的观点,而我们论文是我们的观点。”

那么,长江白鲟有没有可能还会再见?张辉说,这是有可能的。国外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曾经有已经宣布灭绝的生物,过了几十年,又发现有了。而事实上,长江白鲟一直以来都很稀有,而且,生活在水下,人们很难发现它。“所以,如果过个二三十年又发现了,是正常现象。我们这个也是用数据模型推演的。”

【链接】

长江江豚现有1012头,生存状况有好转

可爱的江豚在水中“打滚”,突水转圈圈。近日,一则“江豚水上表演”的视频吸引了万千网友点赞。视频里,数十头江豚一前一后,在长江南京老下关段嬉戏玩耍,十分可爱。作为极危物种的长江江豚现状如何?

现代快报记者联系到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克雄,他告诉记者,目前已知长江江豚数量为1012头。“随着近年来非法的渔业的禁止,和沿江环境保护,长江江豚急速下降的情况有了好转,伤亡的事故有所减少,食物越来越来多。”

此外,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状况也有了好转。有部分实验团队通过研究,掌握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人工种群遗传谱系构建、早期性别鉴定等中华鲟物种保护核心技术,建立了覆盖亲鱼培育、催产繁殖、苗种培育等全周期的中华鲟保护体系。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长江禁捕计划,涵盖范围包括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

长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分布有水生生物4000多种,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在过去几十年快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实现禁捕,让长江休养生息,迫在眉睫。

长江白鲟宣告灭绝,科学家呼吁为“生者不灭”努力

新京报讯(记者 王俊)“淡水鱼王”白鲟被宣布灭绝。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pre-proof)透露了这一消息。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告诉新京报记者,“这个结论是科学的,不会改变的。”

他表示,消息应该早一点公布,“逝者已逝,已经无能为力。我们要为生者更好的生,或让生者不灭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沉默”的淡水鱼王

白鲟身体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后部略侧扁。虽称作白鲟,只有腹部是白色,它的头、体背部和尾鳍均呈青灰色。因为长了一个又长又尖的吻,于是也被古人称作“象鼻鱼”;嘴在头的腹面,口中只有一排细小的牙齿。发达的尾鳍上叶大于下叶,被称作歪形尾。

作为世界上更大的淡水鱼,白鲟更大体长可达7米。四川渔民有句话,叫“千斤腊子万斤象”——“腊子”指中华鲟,“象”指的就是白鲟。

人们常把中华鲟比作“活化石”“长江鱼王”,其实从化石记录上白鲟比中华鲟还要古老。

据了解,白鲟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是仅存的两种匙吻鲟科鱼类,它们的祖先早在一亿年前(白垩纪)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

但与长江中中华鲟、白暨豚、江豚等物种不同,白鲟的知名度比较低,直到这次的“灭绝”消息才把这一“沉默”的物种推到公众视线。

其实早在1999年初步统计,白鲟资源量已不足400尾,而且从1985年以后,全江段未发现过长江白鲟幼鱼的补充群。

危起伟告诉记者,因为水利工程的阻隔,作为洄游类的白鲟不能回到白鲟的自然产卵场,没有生殖,物种自然会走向灭绝。

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于1983年和1987年两次发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白鲟列为一类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动物,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6年被列为IUCN红色目录下的极度濒危物种,并被列入IUCN(1996)CR CITES(1997) 附录Ⅱ(CITES附录Ⅱ)加以保护。

难觅白鲟踪影

被重点保护的白鲟,依旧难寻踪影。

直到2002年12月11日,那天下午2时左右,在长江下关潜洲以北水域捕鱼的渔民捕到一条大鱼。这条大鱼与众不同,有一个硕大的“长鼻子”(吻)。

消息传开后,中科院水产研究所专家危起伟、陈细华从武汉赶到南京,就地展开保护和抢救工作。这是一条长3.3米、重130公斤左右的雌性白鲟,年龄15-20岁,正值中年。

这是自1993年在宜昌江段发现白鲟后的又一条活体白鲟。遗憾的是,经过一个月的努力,这条白鲟最终没有救治成功。

新的希望很快又出现了。

2003年1月,四川宜宾发现一条误捕的白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白鲟工作组的一篇刊文中,记录了这一场放生追踪与信号丢失的全过程。

“2003年1月27日下午3时,救治组在对24日四川宜宾误捕的白鲟进行了成功的抢救后,将该白鲟进行声纳标志放流,并由长江水产研究所进行追踪研究。”

“1月29日5时暂时失去白鲟,当日14:33 在南溪县丁丁石江段再次发现, 21:58 ,白鲟继续向下游移动到达九龙滩江段时, 因滩险水急,航道复杂,追踪快艇发生触礁事故, 快艇螺旋桨和跟踪设备均被损坏,无法继续追踪。”

白鲟工作组分析信号丢失的原因可能有三点:一是人类对白鲟的分布、行为还知道得较少;二是河床复杂,形成许多信号“死角”;三是声呐发生器直接固定在白鲟的身体上,可能发生器脱落后沉积于岩缝或被泥沙淹没。

这可能是人类见到的最后一尾白鲟。

灭绝与否?

根据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周晓华2019年9月刊发的《中国鲟鱼保护与产业发展管理》一文透露,2006年4月和2007 年1月,科研部门对屏山至泸州弥陀江段进行声呐探测时,在柏溪至南溪江段先后探测到8个白鲟疑似信号。

但白鲟的实体,再无现身。

2018年11月4日,在湖北武汉召开的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论坛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在其报告中透露,白鲟可能已经灭绝,专家们正在评估这一情况。

但人们还抱有一线期待。“有渔民认为,长江某些水域还有白鲟幸存。”危起伟说。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pre-proof)宣布了白鲟灭绝的消息。

“应该早一点公布这个消息。”危起伟说。

但今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表示尚未官宣白鲟灭绝。“目前正在开展的亚欧鲟鱼类全面评估最终结果尚未发布,预计将在今年6月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期间更新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并正式发布评估结果及相应的级别调整。根据目前初步结果,白鲟的情况不太乐观。”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称。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对“灭绝”的定义,灭绝是一个数量概念,必须在确定某一物种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后,才能宣布这个物种的灭绝。但是对于大多数野生动物,实际上很难获得关于一个物种最后一个个体是否存活的确切证据。

对此,危起伟告诉记者,“这个结论是科学的,不会改变的。”

据他解释,没有自然繁殖,又过了该物种自然寿命期限,其间没有发现任何个体,即可认定物种灭绝。白鲟寿命一般在30年左右,中国最后发现白鲟自然繁殖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2003年至今没有发现白鲟,也没有人工养殖个体存留,可以推断其已灭绝。

“白鲟作为长江一个巨型物种,就像山里的老虎。白鲟是吃活鱼的,以鱼为生,长江无鱼,那白鲟就很难存活。”危起伟说。

目前,长江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旗舰物种还有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但它们的保护形势也十分严峻。“逝者已逝,已经无能为力。我们要为生者更好地生,或让生者不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危起伟说。

新京报记者 王俊

编辑 陈思 校对 刘军

时隔2个月“野外灭绝”长江鲟再现身影 鲟鱼专家危起伟:发现的是人工放流个体

“野外灭绝”的长江鲟突然现身?近日,在湖北省团风县罗霍洲滩一尾长江鲟被困沙滩水坑,经热心市民和渔政工作人员救助后已被成功放生长江。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鲟鱼专家组中国唯一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所研究员、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发起人危起伟告诉红星新闻,近日发现的长江鲟是人工放流个体,这种情况较为常见,与此前公布的长江鲟野外灭绝没有关系。

“长江鲟没有灭绝,而是叫野外绝迹。就是说长江鲟在自然界没有自然繁殖了,并不是说野外没有长江鲟,这是个误解。现在每年都有增殖放流,所以野外还是有个体的。如果长江鲟能够自然繁殖,野外灭绝这个帽子就可以摘掉了。”

↑长江鲟 危起伟供图

“长江鲟没有灭绝”

野外灭绝不等于野外没有

据极目新闻报道,9月6日下午约6时,湖北省团风县渔政执法大队接到市民王先生求助后,在团风县罗霍洲网红沙滩救助了一尾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久前被宣布为野外灭绝的长江鲟。

经过专家对视频和图片作辨认,在团风长江段发现的这尾大鱼是长江鲟。工作人员介绍,经过测量,这尾长江鲟体长96厘米,重4公斤左右,背尾部有一个小红点,救助后活性较高。7日上午,有科研人员抵达现场,对这尾长江鲟进行采样,并于7日下午将它放归长江。

针对此事,红星新闻 *** 采访IUCN鲟鱼专家组中国唯一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所研究员、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发起人危起伟。危起伟告诉红星新闻,近日发现的长江鲟是人工放流个体,这种情况较为常见,与此前公布的长江鲟野外灭绝没有关系。

“长江鲟没有灭绝,而是叫野外绝迹。就是说长江鲟在自然界没有自然繁殖了,并不是说野外没有长江鲟,这是个误解。现在每年都有增殖放流,所以野外还是有个体的。如果长江鲟能够自然繁殖,野外灭绝这个帽子就可以摘掉了。”

危起伟告诉红星新闻,从2007年人工放流开始,长江鲟遭到误捕的情况每年都有很多。原来长江一直没有休渔,上游下来的很多鱼类没有等它长大就被捕猎了。长江鲟鱼一直没有自然繁殖,科研人员希望通过人工放流,经过几年时间的野外生长,最终实现长江鲟的自然繁殖。

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正式实施10年禁渔,禁捕水域涵盖长江鲟分布区域。2021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实施,将治污、治岸、治渔三大举措法定化,有利于减少人类活动对长江鲟的干扰和影响,为长江鲟野外种群提供更好的栖息条件。

“这件事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希望媒体)不要夸大其词。对长江鲟,大家不要去伤害它,让它在长江里面自然生长。我们也期望以后还会有自然繁殖出现。”危起伟补充道。

长江鲟人工繁殖已有突破

自然种群的恢复任重道远

此前,有着“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的长江白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灭绝。

北京时间2022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名录显示,长江特有物种白鲟(Psephurus gladius)已经灭绝,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野外灭绝。全球范围内,裸腹鲟多瑙河种群(Acipenser nudiventris Aral Sea subpopulation)灭绝。红色名录同时提升了其他7种鲟鱼的保护等级。

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已经实现长江鲟子三代全人工繁育,保有野生群体20尾、子一代亲本1500多尾。人工种群梯队合理,繁育数量大,具备年孵化近200万尾苗种能力。从2007年起,连续开展增殖放流,累计放流超过30万尾,放流亲鲟500余尾,野外可见程度明显提高,部分区域种群数量出现明显增长。

↑长江鲟亲本放归长江 资料图片

危起伟表示,“长江鲟和中华鲟不应该只有灭绝一种未来。它们的人工繁殖已经突破,建立了一批人工群体,但自然种群的恢复任重道远。所幸‘长江大保护’已成中国共识,‘十年禁渔’、《长江保护法》等利好政策已陆续开始实施。”

红星新闻记者 任江波

编辑 余冬梅 杨珒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疑似白鳍豚现身南京夹江,专家:没有影像资料,无法确定

12月15日上午11点多,南京天气阴沉,有市民在长江夹江段散步时看到,数只江豚在戏水,因在长江夹江段出现江豚难得一见,该市民急忙用长焦镜头拍摄。未想到,在几只江豚中,居然夹杂着一头白色的动物尾,尾随江豚群,一拱一拱地露出水面。该市民在慌忙中抓拍了一张,随后白色动物消失。

因为当天是阴天,长江江面能见度较低,拍摄的白色动物约在离岸100米远的江面,不太清晰,但白色动物在灰色的江面上却非常显眼。该市民告诉记者,当看到这一场面时,他非常激动,难道已功能性灭绝11年的白鳍豚又重出江湖了吗?或者是15年未见的长江白鲟又再现啦?

在南京夹江水域发现疑似“长江女神”白鳍豚,这是不是意味着白鳍豚尚存在于长江之中?对于“白鳍豚重出江湖”一说,一位专家告诉记者,这种指认会存在误差,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市民在长江里发现的这种白色动物就是白鳍豚,因此并不具备权威性。“没有影像资料,也不清晰,没法确定和研究。”该专家称。

据介绍,被誉为“长江女神”的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仅产于长江中下游。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白鳍豚种群数量锐减。白鳍豚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白鳍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目前,南京江豚保护志愿者武先生准备在长江夹江与长江大桥区域继续关注白色动物的踪迹,看能不能用影像和清晰照片来证明,这种刚出现的白色动物就是白鳍豚或者是长江白鲟,抑或是其它物种。

图为江面上隐约显现的白色动物。

(本文原题为《疑似白鳍豚现身南京夹江,被宣布功能性灭绝近11年》)

好消息,长江白鲟还有重生的可能性,希望能早日重见它的身影


这两天一则令人惋惜的消息成为热搜话题,传说中可以生长到上万斤的“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特有珍稀物种白鲟被宣告灭绝,消息来源于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


长江白鲟是距今1亿5千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古代鱼类之一,白鲟体形硕大,成鱼可达7到8米,游速极快,被称为“水中老虎”。它也是世界是十种更大的淡水鱼之一,被称为“中国淡水鱼之王“,和大熊猫一样,是我国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它典型的形态特征是有一个长长的吻,有一点像象的鼻子,又叫中华匙吻鲟。


据专家介绍,没有自然繁殖,又过了该物种自然寿命期限,期间没有发现任何个体,即可认定物种灭绝。白鲟寿命一般在30年左右,从2003年至今,没有发现过白鲟,也没有人工养殖的个体留存,由此推断其已经灭绝。

2002年12月,在长江南京段,有渔民发现一条受伤的白鲟,成为世界上唯一一条人工捕获的活白鲟。引发了当时极大的当注。因为伤势严重,这条珍惜的白鲟最终不治身亡。2003年大年初一,科学家们在湖北救助了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跟踪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消失,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


据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光介绍,白鲟作为一个大型的淡水鱼类,它对生存环境的条件和对食物资源的要求相对更高,所以它更容易受到各种各样人为活动的影响,而可能比其它物种更容易出现灭绝。


宣布长江白鲟灭绝的论文之一作者张辉称,他们只是做了一些科研工作,并不代表官方。但是根据现有的论文研究,现有的调查及理论推导,证实白鲟存在的概率非常小,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灭绝了。但是长江上游的干支流那么多,达几千公里,不排除有些局部的小生存环境没有调查到,或还有几条躲在那里,这种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还有更好的消息是,在2002年12月发现受伤白鲟的时候,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提取了白鲟的细胞样本,以备日后克隆等研究所用,所以说在科学技术成熟后和在道德,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也许我们可以很快重新见到活的长江白鲟。


地球不仅仅是属于人类的,人类在地球的存在时间相对于其它物种来说是微乎其微的。其实物种灭绝的速度和数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已经获得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 *** 和民间的认同。为保护长江生态,最近农业部发布通告称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外的天然水域,最迟自2021年1月1日0时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并且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此之前实施禁捕。


长江十年禁捕除了希望能够尽快实行,更希望能够得到严格的执行,给已经非常脆弱的长江生态系统一个修复和休养的时间。不能让我们的后代总是通过化石和标本乃至图片去认识那些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人类的陪伴者。

没人能想到,那可能是最后一次发现它

欧洲时间7月21日下午14:00(北京时间20:00),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名录显示:

长江特有物种白鲟已经灭绝。

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野外灭绝。

裸腹鲟多瑙河种群(A. nudiventris Aral Sea subpopulation)灭绝。

红色名录同时提升了其他7种鲟鱼的保护等级。

IUCN全球鲟鱼再评估结果显示,约2/3的鲟鱼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河流和淡水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和自然至关重要,但全球淡水生物多样性却在持续丧失,河流生态不断退化。

报告同时指出,在全球范围内,鲟鱼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野生鱼子酱和鱼肉的非法贸易带来了非法捕捞,水坝阻断了它们的迁移路线,不可持续的沙石开采破坏了它们的产卵场,以及栖息地丧失。

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分类更高级别是“灭绝”,然后依次是“野外灭绝”,“极危”,“濒危”和“易危”等。此次被提级的三种亚洲鲟鱼包括白鲟、长江鲟是长江流域的代表性水生物种。中华鲟仍维持“极危”等级。

IUCN鲟鱼专家组中国唯一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表示,“白鲟灭绝和长江鲟野外灭绝,给我们敲响警钟,长江旗舰物种保护任重道远。”

危起伟说,长江中华鲟也已连续5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野外生存状况堪忧。他表示,比白鲟幸运的是,长江鲟和中华鲟已实现人工保种,但要实现自然种群的恢复需要更大的努力。

1

上次发现长江白鲟是2003年大年初一

2019年12月,危起伟和其学生张辉博士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灭绝。

白鲟体型硕大,可达七八米长,有“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俗话说,“千斤腊子,万斤象。”“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

白鲟和长江中华鲟一样,是距今已有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危起伟在宜昌江边拍到的受伤白鲟。

2003年大年初一,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

没人能想到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失去这一条鱼,也失去了整个物种。

2003年至今,科研人员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也没有其人工养殖个体存留。此前,人们还抱有一线期待。“有渔民认为,长江某些水域还幸存有白鲟。”

和长江水中精灵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危起伟,之一次看见长江白鲟是1984年,是葛洲坝下的一尾死亡白鲟。

“白鲟个体大,非常难养活。”1984年至1993年间,他救护过4尾被困的白鲟,仅一尾成功救活,放回长江。

2

白鲟1993年或已功能性灭绝

IUCN如何定义一个物种的灭绝?

“通俗地讲,如果一个物种已没有自然繁殖,又过了这个物种寿命的时间期限,期间也没有发现任何个体,即可认定该物种灭绝。”危起伟说,白鲟的产卵场在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带,1991年以后却再未发现白鲟自然繁殖。1993年以前,每隔一两年都有白鲟被误捕的记录,但此后很长时间没有发现。

在多年监测无果的情况下,近两年来,他和团队开始按IUCN评估模型研究白鲟现状,得出的结论是:白鲟可能已于2005年至2010年间灭绝,且可能早在1993年就已功能性灭绝,即自然种群无法进行繁殖活动。

3

人工养殖白鲟最长只活了29天

IUCN如何定义一个物种的灭绝?

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显示,自2003年以来,已连续16年未发现白鲟活体

“作为长江旗舰物种,白鲟的灭绝,折射出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状态。”危起伟说,人类活动的增多,特别是长江鱼类的减少,已无法支撑体型硕大白鲟的生存。

“白鲟目前没有长期养活的案例,也没有人工养殖的留存下来。”危起伟说,他养活过的最长存活期为29天,是2002年南京江段救助的一尾白鲟

白鲟为何无法实现人工繁殖?危起伟解释:

一是当时交通条件不便,接到渔民误捕信息后赶到现场,白鲟多已奄奄一息;

二是当时科研条件有限,养殖白鲟需要近20米直径的池子,而且对水体要求很高,需要足够的氧气供应。

“等我们有能力去了解和帮助它时,它却再没有出现了。”危起伟遗憾地说。

4

长江中华鲟:已5年未发现自然繁殖

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监测,2017年以来,在中华鲟唯一天然产卵场———葛洲坝下游中华鲟核心保护区,已连续5年未发现中华鲟自然繁殖迹象

2013年,中华鲟在此产卵场的自然繁殖出现之一次中断,2015年出现第二次中断,此后的2017年至2021年,连续五年没有自然繁殖,该物种的野生种群的自我更新能力已经完全丧失。近30年来,已累计人工放流700万尾以上,但其野生种群自然繁殖仍无法恢复。

根据《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2030年)》,到2030年中华鲟的自然种群要得到有效恢复,建立中华鲟遗传基因库,并在21世纪中期,中华鲟自然种群得到明显恢复,栖息地环境明显改善,人工群体保育体系完备,群体稳定健康。

2022年5月21日,在危起伟等专家的发起下,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揭牌。这是长江生态修复的武汉速度,也是保护中华鲟的湖北作为。

要拯救长江中华鲟,当务之急是在洞庭湖与长江连接的支流,重建适合中华鲟的自然生境。”危起伟说。

中华鲟保护按目标可分为低、中、高3个层次:之一,可人工或迁地保护维持物种延续;第二,自然种群可延续,尽管其种群数量和地理分布远不及历史水平;第三,野生种群和栖息地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得以恢复和延续。

危起伟说,目前中华鲟已经突破了人工繁殖和全人工繁殖,保存物种不至于灭绝理论上可行。

但人工群体长期可持续需要有自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支持,故中华鲟保护目标是确保实现之一层次目标,努力实现第二层次目标,终极目的是实现第三层次目标。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南方日报”(ID:NF_Daily),综合自南方都市报、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极目新闻、新浪微博,原标题为《痛心!它被正式宣布灭绝,上一次发现是在2003年》

长江“神秘物种”重现:科考再次发现鳤,系3年来首次

来源:澎湃新闻

长江里的特有物种不止白鱀豚、长江白鲟、中华鲟、长江鲟和江豚,还有许多鱼类都岌岌可危。

12月10日,澎湃新闻获悉,2020年11月,相关科研人员在开展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中华鲟自然繁殖监测过程中,于长江宜昌江段发现1尾鳤(guǎn)。这是科研人员继2017年6月在洪湖江段发现1尾鳤后,再次发现鳤。

鳤(Ochetobius elongatus)俗称刁子、麦秆刁,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鳤属(Ochetobius),曾广泛分布于长江及其以南的江河湖泊中,为重要的经济鱼类。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江湖阻隔及栖息地生境退化,鳤在多个历史分布区绝迹(仅鄱阳湖和赣江有零星样本采集,非公开报道),先后被湖北、湖南等地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长江水系共分布有鱼类435种。根据2017—2019年连续3年的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发现,历史上有分布但未采集到的鱼类有130种。另有不少鱼类种群过小,只在个别调查站点偶尔发现。值得欣喜的是,随着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的推进落实,在2020年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中,部分江段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较2019年有所增加。

长江救鱼三十年,专家遗憾回望白鲟:“它们真的好漂亮”

“漂亮,真的漂亮。你没亲眼见过,你不敢相信长江有如此漂亮的动物!”7月22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黄真理向新京报记者回忆了上世纪90年代初在长江看到白鲟的情景。那会儿,他刚参加科研工作不久,以为会经常和白鲟打交道。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更新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显示,长江白鲟已经灭绝。

白鲟已逝,长江生物系统现状再次引起人们的担忧。黄真理曾在国务院三峡办有20多年组织协调三峡水坝救鱼工作的经历,他告诉记者,要拯救长江珍稀鱼类,需要对现有保护机制做出创新,需要整合社会多种资源的综合方案。

“生活史完整性被破坏,灭绝是必然的”

1988年,长江中的白鱀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些“国宝级物种”都是上世纪90年代三峡水坝救鱼的主要对象,中华鲟还是上世纪80年代葛洲坝救鱼的唯一对象,如今在长江里都很难见到了。“这些国宝我都见过,原以为它们会一直在长江,以为我们的下一代也能像我们一样看到它们。”黄真理说。

“说白鲟是‘中国淡水鱼之王’,科学上是不严谨的。”黄真理告诉记者,白鲟是洄游型鱼类,属于江海洄游型(Diadromy)中的淡水双向洄游型(Freshwater amphidromy),需要在江海之间洄游,在洄游通道上建设水坝且不修建过鱼设施,意味着它们的生活史完整性被破坏了,灭绝是必然的,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

“中华鲟也是一样,如果像现在这样不采取针对性措施,5年内野外灭绝也是有不小概率的。”黄真理表示,之所以要明确一些鲟鱼是江海洄游型,就是要让人们认清一个现实——从江入海、再从海回江,是它们完整的生活史。

需要对人工繁殖放流进行全面评估

据介绍,目前,相关部门主要用人工繁殖和禁捕的 *** 来保护中华鲟,扩大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的规模,但野生中华鲟已多年没发现自然产卵迹象。多位专家曾公开表示,野生中华鲟种群面临灭绝危险。

黄真理研究长江鱼类保护有30年的时间。他认为,首先,人们应该创新中华鲟保护理论,包括梯级水坝影响中华鲟和其他洄游型鱼类的机制、中华鲟的洄游机制和遗传多样性问题、幼鱼放流过程中的动力学机制及其死亡率影响因素等。其次,要创新中华鲟保护措施,研究各种可能的工程或非工程措施,包括梯级水库综合调度和局部生态修复工程措施等,借鉴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人工繁殖放流的评估经验,对人工繁殖放流进行全面评估和改革。

黄真理曾在国务院三峡办工作20多年,参与过组织协调三峡工程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他认为,长江鱼类保护继承了“葛洲坝救鱼”的思路和策略,培养了一批鱼类保护的研究团队,取得了一批成果。但是,这些科研成果和保护措施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长江珍稀鱼类面临的种群衰退甚至灭绝的命运,特别是经过近40年的努力,中华鲟的野生种群仍然走到濒临灭绝的边缘。

“我们需要正视问题”

黄真理表示,中华鲟的未来对长江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具有标志性意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我国提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的战略方针,给抢救中华鲟带来了希望。

201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这为中华鲟保护指明了方向。“我们需要正视长江水坝对中华鲟种群产生的影响,再采取针对性措施。”黄真理说。

据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对于中华鲟、长江江豚等珍稀鱼类,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相应的拯救行动计划,有的地方还出台了地 *** 规,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农业农村部于2020年发布的“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但是,该工作人员也坦言,“短期内,长江流域的人类活动影响问题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河海大学 *** 教授张云昌表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要围绕“人要发展,鱼要生存”的主线,并解决当前水生态损害严重的问题,应采取“调、控、退、通、改、拆”的综合措施。“调”是生态调度,“控”是控制水污染,“退”是退建还水、退田还湖,“通”是河湖连通,“改”是对已建涉水工程进行生态化改造,“拆”是对在保护区、重点风景名胜区、特有鱼类栖息地修建的小型工程要采取坚决拆除措施,恢复原貌。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军

标签: 白鲟 长江 女神 称为 发现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