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0月4日是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古人认为“九”为阳数,《易经》中写道“以阳爻为九”,故将九月九日称为“重阳”或“重九”。
《西京杂记》中记载,汉高祖时,宫中在九月九日都会“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可见,一些流传至今的重阳节习俗,在西汉时期就已有雏形。
登高佩茱萸:九月九日风色嘉,满头争插茱萸花
在重阳节有关的诗词中,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谓脍炙人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时候,与远在家乡的兄弟彼此挂念,写尽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登高是重阳节流传至今的民俗之一。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晏殊亦有词云,“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登高远眺,大雁飞过,勾起词人无限思乡之情。
茱萸是一种味道浓烈的植物,古人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逢凶化吉。宋代宋祁在《九日置酒》中写道,“溪态澄明初毕雨,日痕清澹不成霞。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明代诗人申时行也在《吴山行》一诗中描绘了百姓在重阳节登高佩茱萸的情景,“九月九日风色嘉,吴山胜事俗相夸。阖闾城中十万户,争门出郭纷如麻。拍手齐歌太平曲,满头争插茱萸花。”祥和喜庆的节日气氛跃然纸上。
赏菊寻秋韵: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重阳时节秋意渐浓,菊花盛放。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写道,“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从这封信中可知,重阳赏菊习俗由来已久。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诗文中对菊花的反复吟咏,也对重阳赏菊风气的盛行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连初唐诗人王勃也有诗云,“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杜牧也在《九日齐山登高》中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唐代诗人卢照邻曾作《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将菊花酿成酒,也是重阳节的习俗之一。《西京杂记》中写道,“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宋代《东京梦华录》、明代《遵生八笺》中均有类似描述,体现了先民祈求延年益寿的淳朴心愿。
值得一提的是,据《旧唐书·王勃传》中记载,《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写成的。文中“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写景名句,将江南秋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饮酒品美食:九月登高例吃糕,楼登丹凤上层高
说到重阳节饮酒,或许大家都会想到南宋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唐代诗人孟浩然也写道,“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糕诗酒帽茱萸席。算今朝、无谁不饮,有谁真得。”宋代词人魏了翁的这首《贺新郎·九日席上呈诸友》展现了重阳节的又一民俗,即吃重阳糕。上文中也提到,九月九日要“食莲饵”。杨雄《方言》中说:“饵,或谓之糕。”隋代《玉烛宝典》云:“九月食饵,饮菊花酒者,黍秫并收,以因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
唐宋时期,重阳糕做得更有讲究。《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汴京在重阳节“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吕原明也在《岁时杂记》中写道,“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曰“愿儿百事俱高”。”
清代诗人杨静亭诗云:“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记载了重阳节 *** 花糕的过程和食材。《上海县竹枝词》中也写道,“九月登高例吃糕,楼登丹凤上层高,几家赏菊朋高会,几供黄花百种豪。”可见重阳节吃重阳糕已成为深入民心的节俗。
及至当下,重阳节逐渐淡化了古代驱疫避邪的神秘色彩,将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融为一体,让人感受秋意渐浓的自然风光,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老敬老观念。今天,让我们体会传统韵味,感悟先人情思,过一个充满文化气息与温暖亲情的重阳佳节。
来源:人民网
今天应该吃点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又称敬老节,登高节,
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方式
一般有登高远眺、观赏菊花等。
当然了,
还有吃!
那么,该吃点什么呢?
这五种重阳节必吃的传统美食,
有你爱吃的不↓↓↓
01·重阳糕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起因源于重阳登高的习俗,它又称花糕,是用糯米粉和粳米粉 *** 而成的一种美食,也是赠送长辈的更佳礼物。由于“糕”与“高”同音,所以民间以吃糕代替登高,又有“步步高升”的寓意在里面。
重阳糕可以做成很多花样,品种也很多,糕上大都嵌以蜜饯、枣脯等,非常香甜松软好吃,也很好消化,对老年人来说是一种很不错的食品。
02 · 螃蟹
重阳吃螃蟹也是其中一项风俗活动,古诗:“佳节入重阳,持螯切嫩姜。”表明了重阳节正是螃蟹大量上市的时间,蟹黄肥厚金黄,营养丰富,而且味道是比较鲜美的,所以慢慢地流传下来了。
螃蟹不管是蒸着吃还是炒着吃,对于爱吃螃蟹的人来说都是一种美味。但是螃蟹这个东西性寒,吃蟹时要搭配新鲜姜和醋,驱寒之余还能使蟹味更鲜美。
不过,吃蟹这件事学问可不小,哪些地方能吃、哪些地方不能吃、哪些地方更好吃......要想把一只螃蟹吃得干干净净、一点儿也不浪费,还真需要些技巧。
放心,贴心的小央早已给大家准备好了吃蟹的小窍门↓↓↓
03 · 菊花酒
重阳节正好是菊花盛开的时候,窗前篱下,片片金黄,使用菊花和糯米 *** 而成的菊花酒,又被称为“长寿酒”,可以养肝明目、强身健体、滋阴润燥。
由于九九重阳节的“九九”与“久久”是谐音,与酒也同音,所以菊花酒在古代被人们看作是能够祛灾祈福的吉祥酒,亲朋好友把酒言欢,共赏菊花,也是别有风味。
04 · 羊肉面(长寿面)
在北方,人们有在重阳节这一天吃羊肉面的传统。秋天是羊儿最鲜嫩最肥美的季节,而北方这个时节天气是比较寒冷的,羊肉性暖,这个时候吃上一碗羊肉面,可以去湿气,避寒冷,暖心胃,增强抵抗力,岂不美哉!
05 · 糍粑
糍粑是用蒸熟的糯米在经过“千锤百炼”之后诞生的美食,味道可口,且香气浓重,是西南地区重阳佳节的又一食俗。
圆形的糍粑作为传统美食,有着团圆、圆满的寓意,在重阳节这天吃糍粑,喻示家家都能幸福美满、团团圆圆。而且糍粑一般都是做成甜的,寓意生活甜蜜幸福。
今日重阳节,
打算吃点啥?
综合正观新闻
来源: 央视网
明天重阳节,老辈传下来的“1糕1酒1面”记得吃,老传统不能丢又到一年重阳节,有关重阳节的老传统你知道多少?重阳节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的古籍中就能发现重阳节的踪迹。《吕氏春秋》之中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这记载中说的就是当时每年九月丰收都要祭天、祭先祖,感谢恩德。虽然有关重阳节的祭祀活动早已存在,但是直到唐朝,才被朝廷定为正式节日,并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有关重阳节的活动、习俗很多,但是因为重阳节是在农历九月初九,正是农作物大丰收的时候,所以重阳节的习俗大多与吃有关。说起有关重阳节的食俗,一定少不了老一辈传下来的这“1糕1酒1面”,这三样美食分别是指重阳糕、菊花酒、羊肉面,到了重阳节不吃这些,这个节日可就白过了。
重阳糕
九月吃糕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在南北朝时就有“七月刈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的童谣。由于“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的含义,所以重阳糕受到了大家的喜爱。早在汉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糕类食物,直到唐宋时重阳节吃糕点这一习俗才固定下来,成为广受欢迎的重阳节美食之一。因为重阳糕种类多样,根据不同的外形特点,又可以被叫做花糕、菊糕或是五色糕,并没有统一固定的做法,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 *** 不同的重阳糕。有些地方在重阳节的时候还有将糕点贴在儿女额头上,来祝愿子女事事顺利的习俗。
推荐糕点:板栗糕
板栗被称作“千果之王”,属于坚果类,但又不像核桃、榛子、松子这些坚果一样含有大量油脂,而是含有丰富的淀粉。另外,板栗中的蛋白质和各类维生素的含量也很高,营养价值丰富。用板栗做成的板栗糕,口感软糯,带有浓浓的板栗香味。并且板栗中含有膳食纤维,糖分含量也低于米饭,老人孩子都可以放心吃,是不可错过的一款美味糕点。
菊花酒
南朝梁人吴均之曾在《续齐谐记》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桓景因为所住地发生瘟疫,父母也因为染上瘟疫病逝了,因此桓景不辞辛苦去到东南山向仙人拜师学艺。有一天仙人对他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了,我给你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赶紧回乡,让乡人将茱萸带在身上,登上高山喝菊花酒,就能避免染上疫病”,因此菊花酒又有着“吉祥酒”的说法,在重阳节喝菊花酒的习俗也这样流传下来了。
菊花独立寒秋的品性,于古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更是仙门道家眼中的“延寿客”、“不老草”,在古人眼中重阳节所酿制的菊花酒是能延年益寿的长命酒,《太清记》中也有提到:“九月九日探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虽然菊花酒不可能有延年益寿、长生不老这样的奇效,但适量喝一些的确对身体大有裨益。菊花酒是用糯米和菊花一起酿制而成,有着清热去燥的作用,在重阳佳节,与朋友一起登高辞青,再小酌几杯菊花酒,岂不美哉。
羊肉面
在重阳节除了要吃重阳糕喝菊花酒,还有吃羊肉面的习俗。秋冬季节羊肉最是肥美,是吃羊肉的好时候,羊肉性温,还有一定防寒保暖的效果。由于“羊”与“阳”谐音,与重阳相对应。而且在羊肉面中用到的面是白面,“白”恰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因此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这一说法,与“九九”相对应,所以很多地方到了重阳节都会吃上一碗羊肉面。在以前,有些有钱的人家还会在重阳当日举行以羊肉为主的宴席,大宴宾客,与亲朋好友一起庆祝重阳佳节。
——老井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到重阳佳节,很多人因为求学或工作的原因,离家在外,无法与家人相伴在一起。时空虽然可以将人隔开,但阻挡不了对亲人的思念,即使相隔千里,同样的味道,同样的乡愁,也能让你忆起与家人相伴在一起的美好。#10月吃什么#
重阳糕
明日重阳节,老传统“吃4样”、“忌1事”别忘记,全家平安又顺遂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又到九九重阳节,也被称为老人节。因为“九”与“久”又是同音,又有着祝愿家里老人长久长寿之意。
在民间,关于重阳节的活动有很多,登高、插茱萸、祭祖。而在饮食方面,也有一定的说法,老传统“吃4样忌1事”别忘记,寓意家人顺遂、安康好身体。
吃4种传统美食
一、重阳糕
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重阳节吃重阳糕是流传已久的习俗,寓意“步步高升”。若是重阳当天没有时间登高的话,吃上一些重阳糕也能沾沾喜气,图一个好彩头。
推荐做法:【玉米面发糕】
1.和面盆中倒入玉米面粉200克,加入酵母3克、普通的小麦面粉100克、2个鸡蛋、适量开水、牛奶180毫升搅匀,拌成酸奶的糊状发酵2个小时。
2.取出锡箔纸把小盆里面包起来,将面糊倒在准备好的小盆中摊匀,然后把准备好的核桃仁、青豆、红枣放在上面。
3.取出电蒸锅,锅内加入清水把小盆放入锅内,凉水在烧开的过程让发糕2次发酵,水开以后开始计时25分钟,开始用大火中间转为中火,关火等3分钟取出蒸好的发糕,用刀切成小块就可以食用了。
二、羊肉面
北方人重阳节要吃羊肉面,因为“羊”与“阳”谐音,应重阳的日子,比较吉利。
面还要吃白面的,寓意白头人长寿。另外,重阳节正值秋天,秋天也是羊肉吃起来最为肥美的季节。能够御寒“贴秋膘”,深受北方人的喜爱。
1.准备羊肉和羊排,先完水后直接上锅炖。加入几片生姜和几个大葱白,水开以后小火炖两个小时。
2.在炖羊肉的时间,我们开始和面。高筋面粉中加入一小撮的食盐,温水和面,揉几分钟,醒面几分钟,反复3次,这称为三揉三醒。面和好后,搓成长条。
取一个盘子,刷上植物油,摆放好烩面片。
3.把羊肉捞出来放在一边,晾凉以后我们切成片。取一个大碗乘入少许的羊肉汤,加入食盐,胡椒粉,搅拌一下,化开食盐,因为羊肉汤本身比较鲜,我们只加这两样就可以了。
4.下水煮面,放入一点煮过的豆腐皮,几根青菜,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放一点粉丝,海带之类。最后放入切好的羊肉片,浇上羊肉汤。
一碗好吃好喝的羊肉烩面就做好了。
三、螃蟹
俗话说“秋风起,螃蟹肥”。在我国的一些地方,流行重阳节吃螃蟹的习俗。在重阳节前后,螃蟹是最肥的时候,这个季节公螃蟹肉质鲜嫩肥美,吃起来很过瘾。
推荐做法:【清蒸梭子蟹】
1.螃蟹鲜活有力是肉质鲜嫩的基础,挑螃蟹的时候一定要避开死蟹;也要避开蔫蟹。
2.找一把尖刀直接戳进梭子蟹的嘴巴里面,让它处于假死状态,这样肉质不失鲜嫩,又能防止夹伤,然后把螃蟹里里外外刷洗干净。全部处理好以后放入姜片、料酒拌匀腌制10分钟。
3.蒸锅中水烧开以后放入一把小葱、摆上姜片,葱姜不但能够去腥,还能中和螃蟹的寒性。把腌好的梭子蟹摆放在葱姜上面,盖上锅盖旺火蒸10分钟,一定要水宽火旺蒸汽足,螃蟹才能更快成熟,保持鲜嫩。
4.吃螃蟹更好配着姜汁:生姜切成末放入碗中,加入香醋20克、白糖20克搅拌均匀即可。
5.10分钟以后梭子蟹遍体红润、鲜香味十足,把它取出来摆放在盘中,吃的时候掰开蟹壳、去除蟹腮,蟹肉雪白紧致,蟹膏金黄四溢,蘸着料汁口感特别鲜。
四、萝卜汤
在山东等地,人们习惯在重阳节吃萝卜汤。当地还有谚语:“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的说法。人们把萝卜做成各种汤品,益气补中,重阳节不妨喝一点。
推荐做法:【白萝卜鸡蛋汤】
1.水果萝卜去皮、切成细丝;一小把白玉菇洗净、切成小段;再煎几个鸡蛋备用
2.砂锅中加少许底油,放入葱花爆香,把萝卜丝放进去翻炒1分钟,断生以后放入白玉菇,倒进去半锅开水,放入煎好的鸡蛋,盖上锅盖炖煮15分钟。
3.一直把汤炖浓白,加点盐、鸡粉调味即可,清香有营养,常喝顺气还开胃。
忌做一事
一、忌送菊花
虽然重阳节赏菊、喝菊花酒,可别以为重阳节就该送菊花。
菊花在老一辈印象中是祭花,是祭奠去世的人表示哀悼。若是送给老人,尤为忌讳。
重阳节作为传统节日,正好撞上国庆节假日。大家不妨抽出时间,放下工作,好好的陪陪家人,一起吃顿温馨的团圆饭!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大家重阳节都吃什么呢?
(开心)
今日,重阳!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
也是重阳佳节
宋代文人对玉局观药市多有描写,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写到:“成都药市以玉局化为最盛。”淳熙十五年始任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的京镗在多次游历重阳日的成都玉局观药市之后,写下了《雨中花(重阳)》一词,在词中,他写到“玉局祠前,铜壶阁畔,锦城药市争奇。”
小布温馨提示
岁岁重阳,登高品糕。
一年一度重阳节,除了登高、赏菊、插茱萸,食糕也是少不了的仪式感。重阳糕里的糕源于“高”,寄托“人往高处走,步步高升”的祝福之意。重阳食糕的习俗起源很早,在江南一带更是独具特色。
重阳糕
重阳糕飘香长三角
“重阳不吃糕,老来无人邀。”自古,人们把重阳时节的松软糕类统称为重阳糕。可以说,重阳节家家制糕,以祝愿百事俱高。在江南糕点里,重阳糕的配料可谓多元,标准原料有特制糕粉、黄白糖、脂油、芝麻、熏青豆、栗子、枣子、青梅丝、红绿糖丝、细盐、茭白丝。
重阳糕
长三角有很多老字号都以糕团著名,其中不少也有特色重阳糕。
“苏州风景好,糕团美名传”,糕团如古典园林一样成了苏州的标志。黄天源、采芝斋、叶受和等老字号点心店的重阳糕,一天售出几万块不在话下。
杭州不少糕点铺也推出特色口味的重阳糕,例如江南春的桂花栗子糕最紧俏,知味观的重阳糕则有桂花板栗、枣泥核桃两种口味。
知味观重阳糕
在安徽一些地区,重阳糕亦称“花糕”,是传统重阳节食品。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
上海重阳糕中,不仅有老字号的沈大成、乔家栅、杏花楼等,而且在郊区,例如松江叶榭镇,小镇上总是悠悠地飘着一股温软米香,那是来自小镇上家喻户晓的一道糕点——叶榭软糕。在闵行颛桥地区,百年来都有蒸制桶蒸糕的传统,以祝愿家人“百事俱高”。
“糕文化”助推养老一体化
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三集里有一句深情的旁白:“古老而鲜活的味道,有穿透时空的力量,它携带个人情感和群体记忆,潜行于每一个平凡的日常。”
今年初发布的长三角区域养老产业发展概览显示,长三角地区的老龄人口比例已超过20%,进入中度人口老龄化阶段,是中国较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
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共同的重阳“糕文化”,对于推动一体化养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养老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话题,而是需要结合传统文化和习俗,从家庭、社会等各个层面去解决。
例如,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颛桥糕会就是远近闻名的重阳 *** ,近年在重阳节延续“糕文化”,汇聚沪上和长三角地区知名糕点,吸引市民游客品糕、买糕。
颛桥糕会 资料图
在推进一体化养老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文化认同,实现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产业布局的一体化、民生服务的一体化,重阳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从重阳糕入手,一体化协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为四地老人创造一个老年友好型的大环境。
明日重阳节,老传统讲究“吃3样、做3样、忌2样”,为父母祈福明天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关于重阳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不过当时的重阳并没有形成固定节日,而到了东汉时期,重阳节才正式成为节日。
“九”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相重,故曰“重阳”。最早的重阳节是祭祀天帝、祭祖、以及祈求丰收的节日,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变,如今的重阳节也被称为“敬老节”,充分体现了中华美德。
作为传统节日,重阳节自然少不了传统习俗,建议大家,不管贫富,牢记“吃3样、做3样、忌2样”,为父母祈福,家人平安健康。
重阳吃3样
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为花糕、菊糕、五色糕、是重阳节必吃的美味之一,最早在南朝时期便有记载,是用米粉、果料等 *** 而成。到如今重阳糕没有特别固定的做法,只要是糕点,在重阳节食用,都可称为重阳糕。
重阳吃糕的流传有很多种,具体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没有具体的答案,或许和每个人的理解感悟有关系,但是重阳糕美味可口,也比较应景,还是吃点吧!
螃蟹
“秋风起,蟹脚痒”,在这个季节要说最值得品尝的美味,那么当属螃蟹了,这个时候的螃蟹肉质肥美,口感鲜香,不容错过。重阳这一天,南方地区的人们都会品尝美味的螃蟹。
吃面条
在重阳节这一天,有些地区有吃面条的习俗,人们认为长长的面条,有着长寿长久的意思,而重阳节也是九月初九,所以两者结合,就有了吃面条的风俗。
重阳节做3样
登高祈福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可以登山、也可以登高楼,只要是高处的地方都可以。最早的登高源自于人们对于山岳的崇拜,后来登高又和道教的九月九“升天成仙”相关联,表达了人们对于长寿的期盼。
佩戴茱萸
重阳节也有“茱萸节”的说法,茱萸是一种中药的果实,古人认为在重阳这一天佩戴茱萸,可以驱虫辟邪,所以会把茱萸捣碎放入香包里,以此祈求健康平安。
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之一,清明为“春祭”,重阳为“秋祭”,所以这一天对于人们来说非常重要,无论多么的忙,都要去祭拜先祖,表现出对于先辈们的敬畏感恩之心。
重阳节忌2样
忌送菊花
重阳节有赏菊、喝菊花酒的习俗,但是看望老人切记不能送菊花,因为菊花也叫“祭花”,是送给逝者的礼物,很不吉利。
忌说重阳快乐
重阳和清明一样都属于祭祀的节日,这些节日本就是伤心的节日,是缅怀先祖的日子,所以说“快乐”就有些不恰当了,但是可以说关于“健康”“平安”之类的词语。
*** 中国节·重阳节|重阳糕用最简单的 食材做出最美的佳肴,为家人做一顿爱的美食,我是妈咪早早,每天都会给您带来一道家常美食。如果喜欢我的话就点个赞,转发关注下哦!
同中秋节的月饼、端午节的粽子、元宵节的汤圆一样,作为传统节日的重阳节同样有其节令食品,这就是重阳糕。民俗专家说,重阳节吃重阳糕,寓意步步登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发糕”或“菊糕”,是用发面做成的糕点,辅料有枣子、杏仁、松子、栗子,属于甜品,也有加肉做成咸味的。 *** 较为随意、简易。
讲究些的做成宝塔状、九层,上面再做两只小羊,以合“重九”“重阳(羊)”之俗。有的在重阳糕上插上小彩旗,并点上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而小彩旗则隐喻为茱萸。
吃重阳糕的习俗,至迟在宋朝已十分流行,在《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书中,都有重九吃重阳糕的文字。
为什么要吃重阳糕呢?民俗专家解释说,因重阳节民间有登高习俗,而登高的“高”与“糕”同音,吃糕图个吉利,取“步步登高”“百事俱高”之意。
现在的重阳糕,没有固定品种,只要是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可称为“重阳糕”了。民俗专家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糕的寓意也在不断扩展,不仅仅是祝福、纳吉,它还是交流、分享、友爱等人文精神的体现,极大地丰富了重阳节的民俗内涵和文化底蕴。
九九重阳节的民俗都有啥?注意2个忌讳,有3件事要做,为家人祈福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祭祖,登高祈福,饮宴祈寿,因“九”在民俗中是更大的数字,有长久、长寿之含义,九九重阳节又逐渐添加了敬老、爱老等内涵。
如今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主题。除了要饮菊花酒、吃重阳糕、饮宴祈寿等传统民俗之外,还有很多讲究,注意2个忌讳,有3件事要做,为父母、家人祈福。
这2件事要忌讳
一、忌说重阳节快乐
在我国民间一直有重阳节忌说节日快乐的说法,古人对奇数有一定的忌讳,认为奇数是阳数,二阳相逢叫重阳,而且九又是个位数更大的数字,九九重阳就是阳的极致,正所谓物极必反,阳到了极致之时也就要开始转向对立面,所以人们认为农历九月九是大凶日。
在这一天可能会有瘟气降临在人间,人们需要离开自己的家,登往高的地方躲避“凶煞之气”,以保佑全家平安。这样看来重阳节是避灾的日子,不适合说节日快乐,但可以说身体健康、平安康泰等祝福语。
二、看望老人忌送菊花
在重阳节前后菊花盛开的时候,加上菊花在我国的文化中向来有凌霜不屈的寓意,在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中,也就形成了诸多与菊花有关系的活动,像饮菊花酒、品菊花糕、赏菊花景等,但重阳节看望老人时是不能送菊花的!
在我国的传统中,菊花是哀悼逝者的鲜花,若给老人送菊花,会被看成是诅咒老人的,很不吉利。
这3件事要做
一、登高祈福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古代民间有在重阳节登高的传统习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关于重阳节登高起源的说法众说纷纭,其中有四种说法广为流传。
一是重阳节登高是古人对山岳的崇拜与敬畏,早在西汉的《长安志》中已经明确记载了,重阳节当天登高祈福的景象,由此可知重阳节登高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了。
二是古人对于天象的崇拜,人们认为重阳节当天会出现“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需要随着清气登高,吸收“清气”。
三是来自神话传说,相传古代在重阳节这天会有“瘟气”降临,人们需要躲到野外的山上,以求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久而久之,重阳节登高也就形成了登高祈福的传统。
四是按照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来讲,重阳节之后已经转向深秋,气温下降,天地之间的万物开始萧条、凋零,大地的“衣装”也由绿色逐渐变成黄色,重阳节登高有“辞青”的用意。
二、配插茱萸
在重阳节还有配插茱萸的传统习俗。茱萸其实就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植物果实,味道十分浓郁,古人认为重阳节这天“大凶”,配插茱萸可以驱虫辟邪,与端午节插艾草、配菖蒲的意义有些类似,而且在九月九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天象中,将具有驱虫、醒脑作用的茱萸佩戴在身上,有助于身体适应季节的变换,安稳度过深秋。
三、祭拜祖先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向来就有历经先祖、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逢年过节之时都有祭拜祖先的传统风俗,以表示对先辈的孝敬之心,不忘根本之心。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之一,重阳节在秋收前后,人们为了感谢上天和祖先慷慨的恩赐,就会举办祭天祭祖的仪式。如今在岭南一带,重阳节“祭祖”的传统,仍然十分流行。
——老井说——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中的登高祈福、祭祖还是配插茱萸等,不管是否有科学依据,但都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同时也增强了家族凝聚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应该被传承下去。
还有一点也要注意,俗话说“自古悲秋多寂寥”,此时气温下降,万物凋零,人们的情绪很容易低落、烦闷,而多参加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感受热闹的氛围,有助舒缓情绪,缓解压力,正好今年的重阳节在国庆假期中,空暇时间比较多,可和几人一起登高祈福,既能感受节日的热闹氛围,还能避免秋天带来的悲闷情绪。
九九重阳:祈健康长寿 弘敬老美德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来源:四川日报
传统节日
九九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在唐代与元日(春节)、寒食、上巳位列四大传统节日。历经1200余年的演变发展,重阳节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1989年,国家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敬老节”“老人节”。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源远流长东汉始
在阴阳五行系统中,世间万物分成阴阳两类,数目之偶数为阴,奇数为阳。九月九日,日月均逢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因为月与日均逢九,亦称“重九”。
重阳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起源于东汉,记载最为充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载:“九月九日可采菊花。”明示东汉时九月九日就有采菊之俗。唐人虞世南辑《北堂书钞》载:“(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秋,朝廷以九月九日赐公卿近臣饮宴。”说明汉献帝时朝廷已有重阳赐宴规制。最准确者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此信明确提出“九月九日”,“俗嘉其名”,且提到“享宴高会”活动,以及“思飧秋菊之落英”以求“辅体延年”之理念。东汉末期,重阳已实现了节日化和世俗化。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重阳节各种习俗已基本形成。重阳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南北朝至唐宋,还流行重阳节骑马射箭游戏。宋元明时期,重阳日朝廷祭祀、民间祭神之俗渐起,朝廷祭祀三皇、城隍神等,而民间遍祭土地神,也祭天神,拜谢风调雨顺、谷黍丰收。
登高赋诗多佳句
古代中国重视对山川的祭祀,渡河是春的祭礼,登山乃秋的祭礼。古老的登高活动,源于山神崇拜,迷信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登高是人沟通天地的直接方式,天人相通,神佑人安。秋高气爽,高阜之处空气清冽,可强身健体,又延年益寿。重阳登高是重阳节的标签之一。
重阳登高始于东汉,成于魏晋,盛于唐宋,淡于明清。西汉《长安志》有重阳日京城士民游玩观景的记载。东晋有“龙山落帽”故事。说是重阳日,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在观赏山景时,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春秋战国及汉代,“升高能赋”被认为是文人士大夫应具之才,对形成登高赋诗的文学风尚影响深远。唐代节日诗中重阳诗众多,李白游历名山大川,每逢重阳,多登高赋诗,安徽宣城的响山、湖北江陵的龙山、湖南的巴陵(今岳阳)等地都曾是他的登高之地。杜甫留下了很多重阳佳句,《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是其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风格雄浑苍莽,抒发羁旅愁思和爱国情感,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成千古绝唱。
菊花茱萸延寿年
菊花有高洁隐逸、卓然独立的人格魅力,乃“花中隐士”。菊花象征长寿长久,重阳又称菊花节。赏菊成了重阳节重要习俗。
晋陶渊明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宋李石《续博物志》说:“真菊可以延龄,野菊可以瀉人。”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因此称菊为“寿客”“延龄客”或“长寿花”,在长期食菊饮菊中,人们祈望着生命的长久和人生的吉瑞。
赏菊是文人雅士最偏爱的重阳习俗。陶渊明对菊花尤为钟情,常陶醉于菊花盛开的园圃之中。王勃“九月重阳节,开门见菊花”,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描写了诗人重阳赏菊的情景。
酿制“菊花酒”在汉魏时期已盛行。《西京杂记》载菊花酒的酿造 *** :“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以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古人眼中的上等菊花酒,就是去岁的重阳酒。
重阳节又称茱萸节,茱萸子香味浓烈,有驱虫去湿、逐风祛邪作用。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糕”“高”谐音,寓意生长、向上、进步、高升。
敬老人间最温馨
九九重阳,久久重阳。“九”是阳数,与“久”谐音,暗合了国人对生命长久的期望。在漫长的演化中,重阳节祈寿主题逐渐和传统的孝道伦理相融合,生发出敬老爱老的重阳节新主题,增加了重阳的节日寓意。
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不仅敬老养老,而且贵老,老人的资历、见识、经验得到高度尊重。先秦儒家认为礼是维持人们日常生活、社会伦理的重要手段,“礼者养也”。儒家提倡孝道,敬老的内容在礼文化中也有条定。《礼记·乡饮酒义》云:“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
在民间,很早就在重阳节期间供奉寿星、麻姑,认为这些神灵是长寿的保护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成为中国人修身立德之根本。重阳节成为老年节,是岁时节令的节日习俗与尊老爱幼、讲孝重德、报本思源的文化传统的完美融合。
古老的重阳节,由个体的登山避祸演化为群体的辟邪祈寿,由传统的长寿节再到全国的敬老节。如今,蝶变新生的重阳,正焕发出绚美的夕阳红,丰富着亿万中国人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