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岁节(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待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访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俗称除夕,“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故又称除岁。“除夕”中的“除”字为“去、易、交替”之意,除夕寓除旧布新、月穷岁尽之意。
除夕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习俗。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每年将尽之时,皇宫里要举行“大傩”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此即“除夕”节令的由来。关于“除夕”一词,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在古代,“除夕”还有许多雅称,如除傩、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
不同地区,迎春接福,度过除夕的方式都各不相同,但这几个风俗却是除夕各项仪式中的重头戏,爸爸妈妈们,在带着孩子欢度除夕时,不妨为他们讲解来历,共度美好一天!
贴春联
在除夕前,各家各户都已经把应该完成的大扫除工作进行得差不多了。
而今天一大早,清洁干净的门楣上,就等待着春联的进驻了!
先别急着贴,如果孩子问其您关于春联的历史,您知道多少呢?
春联源于中国的宋朝,其起源可以分为三方面:宜春帖、桃符、延祥诗。
宜春帖,是春联的起源之一。又名“春书”,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是人们祈求招祥纳福的物品,是于立春日用色纸剪成“宜春”二字,张贴在门柱上,也有一些是写成单句的其他吉祥话,贴于门楣上。
南朝梁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载,当时立春日湘、鄂两地人们除了用彩色的绸布剪成燕子的形状戴在头上外,还要写“宜春”二字贴在家中,即宜春帖,又称春帖。
桃符是春联的另一个起源。桃符是民间于春节时用桃木板画上神荼、郁櫑二神驱避鬼怪的物品,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主管万鬼的神荼和郁櫑。遇作祟的鬼就会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人们在桃符上写上一些吉祥语句。
在唐朝时,楹联开始出现。《敦煌遗书》就记载了一些楹联,带有吉祥寓意,部分学者,认为这是最早的楹联,如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谭蝉雪于《文史知识》1991年4月号一篇题为《我国最早的楹联》的文章里提出这种说法,但直至现在仍未有实质证据证明这些对仗的句子是楹联或春联。
到了五代的时候,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
一说宋朝桃板为薄木版,长二三尺,宽四五寸,挂在门上,可画年画。桃符为长七八寸细木条,书祈福禳灾之辞,岁旦插于门左右地而钉之。因此春联应为桃板演变而来。
延祥诗也是春联来源之一。又称春帖子、春帖子词、帖子词,是古代朝廷在立春时要翰林文士写帖子词进献。延祥诗内容以描写景物、歌颂升平或寓意规谏为主,文字工丽,多为五言、七言绝句,周辉的《清波杂志》就提及欧阳修、苏轼的春帖子以规谏为主,司马光则作出楷式。这些诗词会张贴于宫门以及宫苑各殿堂楼阁上,宋朝时很盛行。
后来的春联就是民间桃符、宜春帖与宫廷帖子词互相影响的产物,趋吉的宜春帖与避凶的桃符混合为一物,帖子词简化成了桃符的两句话,桃符简化成了帖子词的纸张书写粘贴。
宋代造纸术和印刷术较发达,于是在宋代纸春联的载体就产生了,并成为一种风俗。王安石诗中就写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到清朝时,贴春联的习俗已经很普及。当时的《燕京岁时记》就描述当时北京城自腊月起就有很多文人墨客写春联润笔,春联的颜色在当时有等级区分,民间的春联用朱笺或红纸,内廷或宗室则用缘以红边、蓝边的白纸。此外还有其他的禁忌和限制,如未服满三年丧期的不能用红纸,死者为男性用青色,死者为女性用黄色,内容也改成哀伤之词,也有男用蓝色、女用黄色。梁章钜编写了春联专著《槛联丛话》,显示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贴春联时,按照对联的规矩,上联结尾的字必须是仄声(拼音里的三声和四声),下联结尾的字必须用平声(拼音里的一声和二声)。记得把上联贴在门的右边,下联贴在门的左边哦!
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人们每逢除夕总要举行祭祀仪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
在过去,祭祖仪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举行,身穿盛装的同一姓氏宗族参加,仪式较为隆重。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团年饭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龛面前摆起美酒佳肴,进行拜祭。
在北方农耕地区,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活动一般都是在岁末举行,而且大部分是在腊月二十八至除夕这几天。祭祀的形式依条件而有所不同。一些祖上做高官而且人丁兴旺、财力殷实的家族,往往建有本族的宗祠,俗称“家庙”,他们祭祖活动则集中在这里举行。在祭祖的日子,当地本家各支系的主要男性成员齐集家庙,事先已将应用的供器擦洗干净、供品预备齐全,把各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和画像(俗称影像)按辈份顺序摆挂。随后在族长主持下,所有人按辈份高低,分批向各位祖先上香行礼。
很多地方主要的祭祀则是在家中进行,时间多是在除夕晚饭前后,民间称之为“接老祖宗回家过年”。满族人家的做法比较典型,先将香炉、香筒、烛台 (俗称五供)或者木香碟,摆放在西炕上或堂箱的箱盖上,将平时放在“祖宗匣”里的族谱“谱单”(世系表)请出打开挂在西墙上,有的人家因不是长房主枝没有谱单,则按照谱书的记载把自己各代直系祖先的“名讳”写在一张长纸条上张挂,俗称“祖宗条子”或“谱条子”,也有的是摆放木牌位。摆挂好后开始上香摆供,全家大小依次磕头行礼。所摆的供品一般是面食和水果之类。
许多人家专门为除夕祭祖蒸白面馒头,每个上面点一个红色的圆点,每两个平面相合摞在一起为一组,一般是三至五级,各盛放在白色瓷盘当中。这些供品一直摆到正月初五,而且从初一到初五每天早晚两次在祖先神位(谱单)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经行礼后把“老祖宗”送走,即将谱单或牌位收归原处。
还有一些地区在除夕晚上为去世不久的祖父母或父母举行一些祭奠仪式。比较有特点的是将其生前穿过的衣服叠好摆在炕上,然后晚辈们跪下磕头,嘴里还要说“xx(对长辈的称呼)回家来过年吧”。
压岁钱
古时候,有一种妖怪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都吓到大哭起来了,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
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宋朝压岁钱叫作“随年钱”,按小孩的年龄来发。另有一种特别的随年钱,宋朝后妃在年关近时要准备“随年金钱一百二十文”献给皇子皇女,挂在床头以镇压邪祟,祝皇子活到一百二十岁;这也是“吃百二”的来源。
有纪录在过年给压岁钱的习俗始于清朝,《清嘉录》记载:“长幼度岁,互以糕果、朱提相献,谓之‘压岁盘’。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置橘、荔诸果于枕畔、谓之‘压岁果子’。元旦睡觉时食之,取谶于吉利,为新年休征。”清代儿童庆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置之卧所,曰“压岁钱”。至中华民国,又曾流行以红纸包100铜元,代表“长命百岁”以示祝福。有些人讲究红包的金额,必须为偶数,有别于在葬礼期间给予的奇数金额的“帛金”。数字“八”取其谐音“发”,常有幸运的意思。
索讨红包的行为通常被称为“讨红包”,粤语称为“逗利是”。已婚人士也不会拒绝这样的要求,因为这将意味着发红包的人来年会有好运。红包通常由已婚夫妇给予家庭中未婚的年轻子女。出于礼貌和习俗,晚辈会祝愿长辈在来年幸福、健康和好运。有些地区的人,会存放红包在枕头底下,直至七日过后才会开封。枕着红包睡七日,象征着好运和财富。
年夜饭
南朝梁宗懔于《荆楚岁时记》记载“岁暮家家俱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即是逢岁晚,家家户户准备肉类和蔬菜(肴蔌),守岁迎接新年,家人相聚饮酒,食团年饭。
宋朝冬至主食为“馄饨”(类似今日的饺子)。年夜饭主食为“馎饦”(手擀面羹)、春盘。春盘亦为立春主食。年夜饭配屠苏酒;由长辈向晚辈敬酒,敬酒顺序自幼至长。
团年饭的食材和菜式多寓意吉祥,如广东取谐音“发财”“好市”的发菜和蚝豉,江淮地区的人们常会吃象征圆满、团圆的圆子(原材料和做法花样很多),北方人则吃象征元宝的饺子。除了以上菜色,通常还必须有一道鱼及一盘整条含根青菜(一般为菠菜),鱼象征“年年有鱼(余)”,整条青菜称“长年菜”,意味长寿。
另外,北方人会在年夜饭的某几颗饺子里包入硬币,吃到包有硬币饺子的人意味今年会财运亨通。日本则会吃象征长寿、称为年越荞麦的荞麦面。
按习俗,吃完饭以后不能碗底、盘底“见天”,要留下一部分,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吃年夜饭时,记得给孩子讲讲不同食物代表的吉祥寓意哦!
?年糕,取“年年高升”之意。广东地区和松沪地区的有所不同。
?包饺子:中国北方省份的过年风俗,饺子形状像元宝,而且宋朝银票叫交子,所以人们认为过年包饺子会带来财气。
?春卷,为了迎新春而卷起食材做成的食物,象征喜气的到来。
?汤圆,取团圆之意,江淮、江浙及华南等地方在除夕或者大年初一,以及元宵节必备的食品。
?捞起鱼生:南洋风俗,流行于星马一带,取“风生水起”之意。
?鱼:取“年年有余”之意。
?萝卜:是黑龙江地区立春习俗之一,代表吉祥、祥和之意。
?年粽:是四川、江苏等中国南方地区的粽子,俗称年粽。
?火锅、姜母鸭、烧酒鸡:是台湾地区的习俗之一,象征团圆。
守岁
吃过年夜饭,领过压岁钱后,已近深夜,这时晚辈要为父母及长者“守岁”,不能上床睡觉,熬夜到天亮。
守岁可追溯至南北朝,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梁朝的庚肩吾、徐君倩有守岁的诗文。
除夕时,人们会一家团聚,并有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日本、越南、台湾,家中的长辈会发给晚辈压岁钱,韩国近代也受汉字文化圈其他地区影响而有了发压岁钱的习俗。除了守岁之外,除夕之夜,尚有辞岁。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描述的就是守岁时的情景。据说,通宵守夜,可以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古时守岁,不同的人“守”的含义不同:上了年纪的人守岁,是“辞旧岁”,为的是守住即将过去一年中的最后时光,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一方面是对新的一年的期盼,另一方面是为了和父母长辈一起守住时光,为父母长辈延年益寿。
守岁,是对将逝去旧岁的留恋,也是对将到来新年的满怀希望。
这些习俗的来由,您都学会了吗?
编辑:吴金娇
除夕的传说与由来你知道吗?过去的除夕有这些禁忌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24日电(记者 上官云)提起除夕,大家的脑海中会想到什么?一顿美味的饺子,吃罢年夜饭全家守岁的温馨,还是贴春联和窗花?
“爆竹声中辞旧岁,腊梅笑里迎春光。”其实,它的内涵远远不是一顿年夜饭那么简单。在民间,“过年”是个时间段,从小年甚至腊八节开始,人们准备年货,打扫房屋……忙忙碌碌迎接新年。除夕,是之一场“重头戏”。
资料图:农历除夕当天,北京地坛公园入口被大幅门神和大红灯笼等装饰一新。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除夕的传说与由来
除夕又叫大年夜、岁除、大晦日等等。大多数情况下,农历十二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当十二月小月时,大年夜就变成了为廿九日,有些地区又会改称二九暝。
对除夕这个名字的含义,曾有许多人做过考证。按字面意思看,“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形象地说明旧年、新岁的交替。
人们传说,中国古代有一种叫“夕”的怪兽,特别凶猛,经常伤害人类。直到有一天,一个叫“年”的小孩告诉大家撵走夕兽的 *** :它害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按照小孩教的办法,大家果然赶走了夕兽。为了表示庆贺,人们纷纷穿衣新戴新帽,到亲朋好友家里道贺。年赶走夕的这一天就被叫做“除夕”。
不过,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 *** 来驱逐“疫疬之鬼”。这也是“除夕”由来的另外一种说法。
资料图:图为民众挑选春联。 吕明 摄
贴窗花、贴春联……年味也在这里面
除夕一大早,许多人家会早早起来,在大门口贴上春联。春联也叫春贴、桃符等等,文字工整、对偶,言简意赅地抒发对新年的期盼。
据说,过年贴春联的习俗起源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变得既精美又富有艺术感,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按使用场所分类,可分为框对、春条、斗方等。“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等等。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也就是窗花。同时,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有时候,还会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气倒(到)了”。
另外,“福”字也可以被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等。
一顿年夜饭,一个团圆年
除夕这一天对中国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在除旧迎新之外,吃团圆饭、守岁是此时的习俗之一。
梁实秋也在文章里说,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的心情?”
资料图:饺子。王昊阳 摄
过去,年夜饭的菜肴,有些在过年前几天就准备好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切菜、剁肉的声音与说笑声编织在一起,组成除夕一曲欢快的乐章。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吃团圆饭,享受的既是美味佳肴,也是过年愉快的气氛。
一般来说,饭桌上会有火锅,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有的地方则必定要吃鱼,“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寄托着“年年有余”的美好心愿。
旧日有这些禁忌,盼望顺利迎新年
为了表达除旧迎新的意思,过去除夕有很多的禁忌。比如,不能说鬼、死、杀等不吉利的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泼污水等。
资料图:辽宁省葫芦岛市民在家中与家人享受丰盛的年夜饭。中新社发 于海洋 摄
尤其是在年夜饭时,如果有些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这些吉祥话是人们必做的“功课”,大人要教孩子说,否则新年不顺。
年夜饭开餐前,很多人家会先准备供品祭祀祖先。祖灵请来之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当然更不能吵闹、骂人,否则就是不尊敬祖先。
如今,随着时光流逝,许多除夕的禁忌已经被打破了,年俗也在向着更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但唯一不变的,还是人们对家的眷恋:一年到头,全家大小共叙天伦,也是最难得的幸福。(完)
过年的来历春节为何叫过年?过年为何要放鞭炮贴春联?传说年和夕都是凶猛的怪兽,他常年深居海底,每逢到过年最后一天,它就会上岸来吞食人类,它像头犀牛,头顶双角凶猛无比,那个年代的人过年就是灾难,为了保住性命大小山寨的男女老少都往深山竹林里跑,有位老婆婆被年吞吃他的独生儿子,万分痛苦,准备与年决于死战,就没有躲进深山竹林,老婆婆为了让家里显得没那么凄凉,就在窗户上门上贴上了红红的纸。而年的怪兽走到老婆婆家门口,看到门上贴着红色的纸,它见红如见血吓得赶紧逃跑。正好也逃进了深山竹林,刚好山寨的人在劈竹子煮饭,劈得噼里啪啦的响,年怪兽因常年深居住海底,并无听过杂音,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响,吓得浑身发抖默默离开,天亮之后山寨的人发现,昨晚有年怪兽来过的足迹,幸运的是男女老少都安然无恙,大家猜测是在劈竹子烧火煮饭时,有劈哩啪啦的响声把年怪兽吓跑,回家一看年怪兽也有到老婆婆家门口,但老婆婆也平安无事,经猜测老婆婆在家门口贴上了红色的纸把年怪兽吓跑,从此过年的时候,门上和窗户上就会贴上红红的纸来保平安,到了过年的那天,就会劈开竹子在地上打的噼哩啪啦的响,用噼里啪啦的响声把年吓跑,后来就改为贴新联放鞭炮的习俗来保平安,除了年怪兽和夕怪兽之后,大年30的晚上就叫除夕,因为没有年怪兽的到来,大家可以高高兴兴,平平安安过大年,从此就有庆祝过年的说法传到今天。为何分为两个年?有大年和小年呢?故事还得从明朝朱元璋说起,那时朱元璋很穷,没有钱买不起肉,跑到大街上跟屠夫商量想赊猪肉过年,可是屠夫不肯赊账给他,没办法想起猪身上更便宜的是猪头肉,再次与屠夫商量要赊猪头肉过年,可是屠夫猪头肉也不肯赊账给他,身无分文屠夫又不肯赊账,没钱买不起肉,所以那年他就没有吃肉,第二年朱元璋走到街上算了命,看自己的乞丐命还要维持多久,算命先生告诉他是一国之君的皇帝命,朱元璋说,我要是能当上皇帝就要过两个年,一个大年一个小年,后来朱元璋果真当上皇帝,从此就有大年和小年两个年,因为买猪肉都是提前几天买肉过年,朱元璋江南是腊月二十五日买猪肉过年,因为他时有下江南,北方过完年也好再到江南边来过年,所以北方提前三天过年。南方是12月25过小年,北方是12月22日小年,全国统一是腊月12月30过大年。从此就有大年和小年这两个年传到今天,本故事是真是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懂得过年的来历就好,有年就有月,月亮有个民间说法,初3初4娥眉月,也就是说初3初4这两天的月亮,像嫦娥的眉毛。初7初8镰刀月,也就是说初7初8这两天的月亮像把镰刀。15.16月团圆,也就是说15的月亮16圆。17.18亮来八,也就是说17,18这两天的月亮来自于晚上8点钟。二十二三月把对担,也就是说,22./.23这两天要半夜12点钟才有月亮。二十七八天亮一耍,也就是说,27./.28这两天要天亮了才有月亮。30初1月无一滴,也就是说30和初1这两天没有月亮。 江西石城《作者》温永根
除夕的由来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除夕,辞旧岁,迎新春。“西经长安月色凉,除夕庭中炮声长。”、“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敞庐。”文人们总是擅长用诗词来表达别样的情怀。除夕的由来可追溯到《太初历》的出现。相传在夏历(即农历)的夏代(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时,便有了“除夜”和“除夕”的记载。不过,它正式被确定为节日,是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下令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才算有了固定的日子。此外,民间流传着的“万年创建历法说”也被后人广泛接受,以此纪念岁首。在岁除之夜,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一轮明月,因此有“隔千里共婵娟”之说。总的来说,除夕是春节的前夜,也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
— Happy New Year —
春节的来历与风俗
“春节”是我国最传统、最热闹的节日,中国人过春节的习俗也有很多,但是大家知道春节的来历以及传说故事吗?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整理了有关春节的来历、传说故事、中国春节传统习俗介绍,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春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传统习俗吧!
春节由来
— Happy New Year —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年、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古代,“岁”是一种收割和祭祀工具,“年”字表示庄稼成熟(年字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人们以多种形式庆祝丰收、祭天祭祖、祛除鬼神,逐渐形成了过年的习俗,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兽传说
— Happy New Year —
年兽又称”夕“,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恶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年兽就会进攻村子,人们利用年兽的三大弱点,放爆竹(会吓坏年兽),贴春联,驱赶年兽的进攻,渐渐成为节日习俗,春节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春节习俗
— Happy New Year —
扫尘
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南方称“扫屋”,北方称“扫房”。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中华民族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贴对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我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和福字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冷知识
— Happy New Year —
大年三十也会在“二十九”
一个月没有30天,这在农历中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现行农历是根据地球、月亮、太阳三者运行的天文数据来安排的,必须每个月的初一看不到月亮任何明亮的部分,也就是“朔”。
而事实上,月亮从圆到缺的时间,平均周期是29.53天,安排月份的天数必须是整数,这就导致了大月、小月的出现,便会发生某个月拥有20天,某个月29天的情况。
如果这个月刚好是腊月,那么这一年(农历)就没有大年三十了,除夕也就提前到了腊月二十九。
压岁钱其实不是“钱”
压岁钱其实不是“钱”,而是铸成钱币形状的辟邪品。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夜里出来害人,压祟钱就是专门用来吓走这货的。
“福”字倒贴有讲究
大门上的“福”字不能倒贴,在民俗传统中,水缸、垃圾箱和柜子才要倒贴福字。为了避讳在倒水和倒垃圾时把家里的福气倒走,便在这两处倒贴福字,巧用“福至”来抵消“福去”。
信息来源:嘉峪关税务
编辑整理:濠江宣传
「 *** 中国节·春节」年俗日记⑩:除夕夜熬一宿来源:光明网
讲述人:王杰, ***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到了腊月最后一天,是整个春节节日中的最隆重也是节日气息最浓的部分,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等。
除夕节令的由来
作为除旧迎新的大节,除夕被正式确立始于汉朝。汉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相应每年的最后一天就是除夕。“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过了除夕晚上十二点,就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新的一年了。民间也叫“熬年”。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了延长父母的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正因如此,守岁是春节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除夕守岁最早在西晋就有记载,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
据史书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晚上,要击鼓驱逐“疫疠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除夕是“一年日月今宵尽,更岁星辰子夜新”、“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令人留恋的时刻,所以此时大家要围坐话旧,通宵畅谈。关于除夕的来历有很多传说,其中更具代表性,且流传最广的还是我们前面讲的关于“年兽”的传说。在除夕之夜,年会出没于人间,人们为了保证安全,在它除夕夜出没的时候闭门不出,在自家大门上贴上红纸,燃放爆竹驱赶它。大家一同围坐,彻夜不眠,等待年兽离开。我们今天贴春联、守岁和放爆竹的习俗均是来源于此。在日本、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也均有除夕守岁的风俗习惯,可见守岁传统的历史之悠久和影响之深远。
有趣的守岁习俗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不同的地域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守岁习俗,比如苏州除夕守岁时,人们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北京在自家的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之意。再比如,云南众多少数民族各自保留了自己的习俗,如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彝族春节期间会跳“阿细跳月”的舞蹈;除夕夜,壮族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
古诗中的除夕夜
中国古代还有很多描写除夕的古诗词,展现了古人对春节节日的重视和当时的时代风貌。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守岁》一诗: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诗文的大意是,傍晚的夕阳斜照着华丽的宫殿,岁月使宫廷更加美丽。年终岁寒,冬雪消融,暖洋洋的宫闱里似乎吹进了和煦的春风。巨大红烛点燃了,远远看上去,像一簇簇花团。君臣欢宴饮酒,喜度良宵,迎新年,辞旧岁,通宵歌舞。者首诗通过作者对除夕景象的描写,来突出唐朝守岁的气氛,体现了国家繁荣强大的景象。
再如家喻户晓的宋代王安石所作《元日》一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意思是: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又如宋代诗人陆游的《除夜雪》一诗: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意思是: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盛了半盏屠苏酒的酒杯还没来得及举起庆贺新年,我便就着灯光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新年来临之际的欢快心情,以前对来年的希望。
从这些诗人的诗句,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对除夕,特别是除夕之夜的重视。守岁,守的是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家、家族、家庭的真挚热烈,难以割舍的感情,这是我们华夏儿女所共有的独特情怀。
*** :
李方舟 张悦鑫
除夕了,你可知道除夕的由来和习俗?除夕到了,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祝大家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除夕,又称大年夜,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上,故又称年三十晚。“除夕”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即所谓的“岁穷月尽”。“除夕”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大臣周处撰写的《风土记》。
一、除夕的由来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夕”的妖怪,专门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孩。“夕”神出鬼没,只在太阳落山后出来,半夜后又不见其踪影,没有人知道它住在哪儿。老百姓对它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
一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比,箭无虚发,猎狗也非常厉害,见乡亲们被“夕”所害,决心除掉“夕”。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找到镇上的人们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这家人就敲起了盆盆罐罐,接着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夕”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夕”力不从心,想逃跑,哪知后腿被猎狗死死咬着,七郎趁机一箭把“夕”射死。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二、节日习俗
除夕是新旧交替之际,所有活动都是以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1、守岁
守岁,俗称“熬年”。守岁的习俗在中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守岁既有对逝去岁月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全家人欢聚一堂,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说说笑笑,叙旧话新,温馨无比,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这晚苹果是少不了的,寓意“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上一盆饭,叫“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有黄有白,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这叫“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2、年夜饭
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根据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我国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古代,一些监狱官员甚至在除夕晚上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年夜饭在古代人中的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既享受佳肴美食,也享受那份快乐祥和的气氛。年夜饭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3、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的说法。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之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王安石《元日》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但燃放爆竹污染环境,易引发火灾,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所以现在全国已多个地方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我们要遵守当地禁放、限放管理规定,文明过年。
4、祭祖
古时,祭祀祖先是除夕的之一件大事,礼俗很盛。各地礼俗不同,祭祖形式各异,而大多是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点上香烛,倒上美酒,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以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山西吕梁山区有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他们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已故亲人的哀思。
各地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的除夕守岁,要等到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摆上供品,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的富寿越长,孝心越大。
除夕来历的四个说法除夕的来历一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除夕的来历二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 *** 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 *** 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除夕的来历三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妖怪,它叫年,它头长触角,异常凶猛。年身居海底,每到除夕就会从岸上来袭击村民。每当这个时候村民们都会托儿带女上山去避难。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名白胡子老爷爷来乞讨,那时刚好是年袭击的日子。老爷爷走进一家,向其借宿一晚,村民说:我劝你更好赶紧上山去避难,这里随便你住。“老人摸了摸自己的胡子,说:不用怕我有办法制服它。年终于来了,它看见有一家灯火通明,便走进那家一看,那位给白胡子老爷爷借宿的那家门口贴了对联,到处都是红色的,年看见了,它冒了一身冷汗,后退了几步。老爷爷身穿新衣,手里拿着鞭炮出来了,他把鞭炮一点,向年那边一扔,鞭炮炸的噼啪响,年就逃跑了。原来年怕红色呀!
原来,每到除夕过年都要穿新衣戴新帽,放鞭炮,贴红对联,这样就会吓跑年,如果你不这样做,年会到你家来哟!
除夕的来历四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过年啦!还有几天就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是“月穷岁尽之日”,也叫做“岁除”。根据传统的民俗习惯,除夕当天家家户户都要贴门神、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大红灯笼高高挂。
在除夕的晚上,我们都会进行守岁,因为咱们国家自古就有“通宵不眠迎新春、守岁祈福来好运”的讲究。除夕的民间风俗流传至今,通过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国人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回溯到千年之前,北宋年间的某个除夕守岁之夜,著名文学家苏轼先生就曾创作过一首五言古诗:
《守岁》
作者: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守岁是对过去一年的回首,留恋,反省,更是对新的一年图个吉利,满怀希望。在除旧迎新之际,一家人,一群朋友,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等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但是你知道吗?其实除夕守岁的由来,流传着这样两个传说。
之一个传说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中国,非常繁荣富强!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人与动物之间也和平相处,一派祥和繁荣的景象。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一知凶恶的怪兽闯入了这个祥和的世界。这只怪兽生性凶残、头长尖角,嘴长钢牙,凶猛异常,并且特别喜欢吃小孩儿。不过呢,这只怪兽也有个弱点,就是它害怕成年的大人。
这只怪兽有个名字,叫做:“年”。
据说“年”这只怪兽只有在除夕这天晚上,才会出现在人间,寻找不听话地离开大人庇护的小孩儿吃掉。每到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都为此而烦恼,怎么才能不让自己家的孩子被“年”这只怪兽吃掉呢?想来想去,大家伙就有了个主意,决定在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就把家门关好,一家人坐在一起,不睡觉,坐等天亮。
因为谁家都不知道今晚“年”这只怪兽会不会跑到自己家来,于是家里的大人们就准备了一桌子好酒好菜,因这顿饭凶吉未卜,所以置办得很丰盛,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直到第二天的到来,这就是“年夜饭”的由来。吃年夜饭前还要先祭祀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所以除夕的“熬年守岁”的习俗就这样慢慢形成了。
第二个传说是,“年”这只怪兽困扰人间大概有300年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白胡子白头发的老头。这个白发老人走到了一个村庄,找到了那个村长的村长,信誓旦旦地说,只要村长让家家户户按照他的要求办,他就可以将“年”这只怪兽驱赶走,这样家家户户就不用再怕“年”来吃小孩儿了。村长将信将疑,但是最后还是决定让这位白发老人试试,按照白发老人的要求安排了下去。
就在这天的半夜时分,“年”这只怪兽闯进这个村子。但是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有些不同,今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上了红对联、挂上了红灯笼,“年”走到了一家村民的院子里的时候,突然院子里传来了“劈里啪啦”的炸响声,这可让这只“年”兽害怕极了,浑身抖索,赶忙就跑到了另一户人家,但是不管年去了哪一家,门口都贴了红对联,挂了红灯笼,并且院子里发出“劈里啪啦”的炸响声音。
一直到了第二天一大早,村里人都出来见面了,急忙相互问候,才发现果然都没有受到“年”这只怪兽的打扰。原来啊,“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后来这件事情就传开了,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知道了,人们都知道了驱除“年”这只怪兽的办法了。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挂红灯笼、燃放烟花爆竹并且家家户户都烛火通明、守更待岁。然后到初一的一大早,就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这就是除夕守岁的由来,关于除夕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