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皇帝朱见深,是明朝第八任皇帝,在位23年,人称成化、弘治朝为太平盛世。
明成化鲜红釉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时的瓷器造型玲珑秀奇,胎质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以其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步一时,彻底摆脱了洪武、永乐、宣德时期的大气派,而是追求中小作品、追求赏心悦目,特别讲究线条美,使后人对成化一朝瓷器有着极高的评价。
今天,就来一同欣赏一下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这16件成化官窑:
1、明成化青花草花纹罐
2、明成化青花葵花纹碗
3、青花折枝莲花纹杯
4、青花婴戏纹碗(十五子)
5、斗彩鸡缸杯一
6、斗彩鸡缸杯二
7、斗彩葡萄纹杯一
8、斗彩葡萄纹杯二
9、斗彩花鸟纹高足杯一
10、斗彩花鸟纹高足杯二
11、斗彩婴戏纹杯
12、斗彩团花果纹茶杯
13、天字款 斗彩波涛飞象盖罐
14、斗彩天马盖罐
15、天字款 斗彩波涛天马盖罐
16、天字款青花斗彩夔龙纹盖罐
清乾隆 乾隆仿古款粉彩鸡缸杯 故宫博物院藏
如果只见过乾隆年间的鸡缸杯,对大多数人来说,应该很难想象出它仿古的原型,成化朝鸡缸杯原来的样子——杯敞口,口微撇,口以下渐内收,丰底,卧足。外腹绘斗彩鸡群两组,以洞石、花卉两组相间。
香港苏富比拍出天价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2014年4月8日 成交价281,240,000港元
乾隆朝的鸡缸杯则是圆口直身,下端微敛。口径与成化鸡缸杯几乎相同,高度增加了一倍,容量因此也增加了一倍。图案多了人物和题记,外腹一侧为顽童戏鸡,另一侧是乾隆御题诗,诗文下方绘有母鸡带小鸡觅食图景。施彩亦有大变革,由清代之粉彩替代了明代之斗彩。
清乾隆 粉彩御题诗文鸡缸杯 观复博物馆藏
总之,除了主题与鸡相关以及底款写有“大清乾隆仿古”提示是仿古之作外,整个器物不再传递仿明朝之古的气息,与其说是仿古,倒不如说是创新。
清乾隆 粉彩御题诗文鸡缸杯展开图 观复博物馆藏
如果再看看其他朝代鸡缸杯的仿古之作,乾隆朝的另类则更显突出。
从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无不仿烧过成化鸡缸杯。其中以康熙朝仿技公认更高,几可乱真。故宫博物院有两件“成化斗彩鸡缸杯”,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成化本朝作品,直到2016年经故宫专家重新审定后,认为其很有可能是康熙年间仿制,若果真如此,可见仿烧技艺之高。
清康熙 斗彩鸡缸杯 故宫博物院藏
到雍正朝,面对难以逾越的前代仿烧高峰,皇帝开始考虑创新,谨慎地融入了康熙晚期的粉彩技法,但风格较为严谨,属于有限度的创新。
清雍正 斗彩鸡缸杯 故宫博物院藏
相比之下,乾隆朝则是完全摒弃了对成化鸡缸杯照搬式的仿制,这种摹古而不泥古的创新之风,恐怕唯有海清河晏、歌舞升平、盛世之下的乾隆有如此自信。
尤其以篆书落款的“大清乾隆仿古”六个字,颇有君子坦荡荡之气,既有对前朝艺术的崇拜,又好像在告知后人什么是盛世的审美和态度。即便是在追求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这样的创新也令人大为震撼。
清乾隆 粉彩御题诗文鸡缸杯 观复博物馆藏
历朝历代对鸡缸杯趋于极致的仿古和创新,归根结底,要源于成化朝创制它时达到的极致。斗彩的发展历史上,成化虽处于始盛阶段,但在斗彩瓷的工艺及审美上,却一举达到顶峰,可谓前人不及,后世难逾。
比如色彩上,成化鸡缸杯最为独特的一点就是母鸡翅膀上的“姹紫红”,它比明晚期至清早期的枣片红更为艳丽,且表面泛一层紫光,十分绮丽曼妙,但这种颜色后世再未得见,颜料配方也已失传。
而烧造鸡缸杯所用的泥土,也并非现代用的高岭土,为明代特有的麻仓土,是当时的御用“官土”,用这样的土烧出来的胎体在光照下能呈现出温润的芽黄色。
明成化 成化款斗彩鸡缸杯 故宫博物院藏
如此精工巧艺,加上帝王家的高要求,上品供奉宫廷,次品一律销毁,导致成品率极低。现存于世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中,被公认为是真品且保存完整的,只有10只。其中4只在私人藏家手中,其余都在博物馆中收藏。
清康熙 斗彩鸡缸杯(左) 清乾隆 粉彩御题诗文鸡缸杯(右) 观复博物馆藏
对今人而言,无论是成化始创的极致,还是康熙仿古的极致,亦或乾隆创新的极致,在后世不断追摹的历史过程中,鸡缸杯的含义变得越来越丰富,一次又一次给我们带来文化上巨大的震撼。
为呈现鸡缸杯深厚的文化源流,观复博物馆以馆藏文物【清康熙斗彩鸡缸杯】和【清乾隆粉彩御题诗文鸡缸杯】为创制原型,同时借鉴各大博物馆馆藏鸡缸杯,推出观复三朝鸣和鸡缸杯礼盒:内有仿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仿清乾隆粉彩鸡缸杯和观复鸡缸杯,明清相承,摹古创今。
成交价2亿,成化皇帝喜欢的酒杯,背后有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我国的瓷器虽然现在在世界上数不上之一,但是,也可以说是保存时间最长的。制瓷的技术也可以说得上是炉火纯青,而在几百年前的历史时期,我们的祖先模仿与创制了很多精美的瓷器,虽然有些瓷器已经寻不见踪影,但是近年来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器皿又重现在我们的眼前。今天这篇文章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在2014年以两亿多的价格拍卖完成的瓷器--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朱明去此弗甚遥,宣成雅具时犹见。寒芒秀采总称珍,就中鸡缸最为冠。牡丹丽日春风和,牝鸡逐队雄鸡绚。金尾铁距首昂藏,怒势如听贾昌唤。良工物态肖无遗,趋华风气随时变,我独警心在齐诗,不敢耽安兴以晏。"
这是清代乾隆丙午御题仿古鸡缸杯中的诗。由此也可得知,在乾隆时期成化斗彩鸡缸杯已经不似明朝时期如此的盛行,但是她依然是成化瓷器中更具盛名的代表之作。
为什么叫做成化斗彩鸡缸杯呢?其实在古时候也许这个杯子并不叫这个,于是在文物出土以后,根据文物的特点将文物定名。文物的定名标准一般有三个部分组成,即年代、款识或者是作者;第二部分是特征、纹饰或者是颜色;最后一部分是器型或者是用途。其实很简单,只要对文物稍有了解,就可以知道文物的名字,所以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这件价值如此之高的文物。成化斗彩鸡缸杯属于我们传统陶瓷中的艺术珍品,是明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也就是说,成化皇帝就是用它来喝酒的。
而鸡缸杯则顾名思义它的纹饰之中肯定会有家禽类的,比如鸡等。它的整体的纹饰是由外壁的牡丹湖石和兰草湖石,以及一组绘雄鸡昂首傲视,一雌鸡与一小鸡在啄食一蜈蚣,另有两只小鸡玩逐。另一组绘一雄鸡引颈啼鸣,一雌鸡与三小鸡啄食一蜈蚣组成,是一副很富有生机的景象。
而这个斗彩鸡缸杯的烧制还和明成化皇帝有关。据说是成化皇帝喜好书画,而他无意之中看到了《子母鸡图》,也看到了母鸡带着几只小鸡觅食的温馨场景,所以就非常有感触,于是就在这幅画上题了一首七言诗,表达了母鸡对小鸡的呵护之情。也许也是因为这样,所以成化皇帝就萌发了用这副画做纹饰, *** 斗彩鸡缸杯的想法。而也有专家分析画鸡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鸡通“吉”,代表吉祥的意思。而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成化年间是鸡年。
而成化皇帝如此喜欢鸡缸杯的原因还和一个女人有关。这还要从成化皇帝是娃娃的时候说起,万贞儿在四岁的时候就被选入了宫中,一开始是孙太后的宫女,后来朱祁镇被瓦剌俘虏,立朱祁钰为皇上,而朱见深就是太子,于是十四岁的万贞儿就成为了两岁的朱见深的宫女。
从此以后,他们二人形影不离,随着时间的流逝,万贞儿也将他照顾得很好,慢慢的朱见深对这个像自己母亲一样的女人产生了不同的感情。
等到朱见深继位之后,成为了明宪宗,而他要做的之一件事就是将万贞儿立为皇后,但是他的生母周太后却不允许,就这样万贞儿失去了皇后的位置,只成为了贵妃。
关于朱见深和万贞儿的爱情故事还有很多,据说,朱见深曾经因为万贞儿还废除过皇后。因为朱见深与万贞儿形影不离,受到了吴皇后的嫉妒,于是因为不甘忍受这样的耻辱,所以就一气之下动用了杖刑。这件事情很快就在宫中传开了,自然就传入了朱见深的耳朵里,朱见深因为爱万贞儿心切,就把吴皇后给废了,但是依然没有立万贞儿为皇后,而是立了先帝许给的王氏为皇后,因而这件事情也成为了一段佳话。
因为万贞儿十分喜爱瓷器,而朱见深为了博得万贞儿的喜爱也对瓷器十分的重视,曾经还下令在景德镇烧制大量精美的瓷器。而这些瓷器之中就包括我们上文提到的斗彩鸡缸杯,这些瓷器与其他的瓷器有所区别,而区别之处,就是在这些器物的底部印有“大明成化年制”。这是朱见深的亲笔提名,也是朱见深和万贞儿的爱情的见证。
也是因为成化帝对万贵妃的深爱,因为爱屋及乌,这也使得这个时期的瓷器有所发展。所以明成化年间的瓷器制品,基本上都是质精秀雅,无与伦比。瓷器的胎质莹润,造型秀奇,青花斗彩淡雅幽静,影响甚为深远。但是由于成窑制品传世不多,素为历代鉴古收藏家所珍,故在明末时已有“成杯一双,价值十万”之说。
而处于这个时期烧制的斗彩鸡缸杯,在2014年就被拍卖到了2.8亿港元,这也让它成为了中国瓷器拍卖史上的更高价。而2014年也因为斗彩鸡缸杯成为了“鸡缸杯元年”。
在前面我们也提到,明成化之后虽然存在斗彩鸡缸杯,但是大多都是仿制的明朝的,所以对斗彩鸡缸杯的鉴别也是很重要的。清代的斗彩鸡缸杯与明代的相比,杯子稍高,而底径却比真品略小。除此之外还有底部的也与真品有所不同,清代的底部六字方框楷书款将底部占满,而且线粗色重,它的纹饰也略显板滞;清乾隆时仿品有的是高柄卧足,器外带有乾隆御题诗,底足内有“大清乾隆仿古”印文。民国时仿品釉面泛青,青花色浮,色泽清淡,纹饰呆滞。
一件文物出土,并不只有它的经济的价值,而我国对待出土的文物也绝不是因为它的经济价值。一件文物出土出来,它的历史文化价值远比它的经济价值更为重要,因为它的出土,我们的历史得到了证实,而我们的历史文化也被更多的人了解。
2.8亿天价鸡缸杯背后,竟藏着一段成化皇帝的惊天秘闻……大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 图片源于 ***
鸡缸杯,即饰子母鸡图的盛酒小杯,因杯身以斗彩描绘线鸡啄早哺雏,姿态栩栩如生,辅以牡丹、兰花、柱石纹,故名“鸡缸杯”。
鸡缸杯为什么这么贵?
马未都讲鸡缸杯( *** 《收藏马未都》)
皇家御用、成品率低、流传数量少
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 图片源于 ***
成化斗彩鸡缸杯是汉族传统陶瓷中的艺术珍品,属于明代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烧造时因帝王之家的高要求,成品率不高,上品供奉宫廷,次品则被销毁,因而流传到民间的数量极少。
品相佳、设计巧、实用性强
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 图片源于 ***
成化斗彩烧制时,是在景德镇御窑烧制的雪白的瓷器胎体上,用成化时期特有的釉下淡雅的青花作轮廓线,再以艳丽的红、绿、黄、紫等诸色填在釉上,入窑经低温二次烧成,姹紫嫣红、交相辉映。
器足和底心都有碎开片,整体精巧秀隽,从上到下以一定弧度缓慢内收,不争夸张而求内敛,线型宛转流畅,口沿的设计为侈口,饮用甚为方便,浅腹,卧足。
底蕴深厚、寓意深远
明宪宗与宠妃万贞儿 图片源于 ***
一只小小的酒杯,在它背后还有着一段缠绵悱恻、幽怨动人的爱情故事,它是明宪宗为宠妃万贞儿专门 *** 。
这要从明宪宗的幼年说起。明宪宗是个苦孩子,童年时先是被立为太子,后来又被废了太子,父辈经历权谋宫斗之后,又把他重新立为太子,年幼的孩子经历了人生的惊涛骇浪,心理的痛苦与恐惧无需多言。
明 斗彩鸡缸杯 图片源于 ***
在这段最灰暗的日子里,是当时年轻的万贵妃陪他一起度过的,那时候她还不是贵妃,只是太子身边一个贴身的宫女万贞儿。价值连城的鸡缸杯,见证了明宪宗与万贵妃之间“马克龙式”的恋情。
明 斗彩鸡缸杯 图片源于 ***
有史书上说,成化皇帝热衷书画,有一次他欣赏宋代人画的《子母鸡图》,看到母鸡带着几只小鸡觅食的温馨场景,非常有感触,就在这幅画上题了一首七言诗,表达了母鸡对小鸡的呵护之情。
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 图片源于 ***
图案是自宋以来同类题材绘画的集大成,充满了对母鸡不辞辛劳护卫幼雏之伟大母爱与“仁德”精神之赞颂,令宪宗想起年少时万贵妃照顾他的岁月。
也许正因为如此,成化皇帝萌发了要做成化斗彩鸡缸杯的心愿。另有学者分析说,画鸡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成化元年是鸡年;再一个就是“鸡”和“吉祥”的“吉”谐音。
明成化 鸡缸杯 图片源于 ***
极少见于民间、千金难买
自明代以来,鸡缸杯便被视为千金难买。存世数量几何也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成化斗彩瓷器基本存于两家故宫博物院,少量流传海外,极少见于民间。
价值逾2.8亿港元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名人收藏故事
刘益谦从仇国仕手上正式接过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2014年4月8日,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在香港苏富比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春拍上,刘益谦花了2.81亿港元拍下了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刘益谦本人拿到这只布满包浆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后,装了一杯茶水,并一口喝光,喝茶照片随即在网上热传。他本人说,这叫“吸一口仙气”,这杯子可是当年皇帝、妃子都用过的!
刘益谦以鸡缸杯品茶以庆祝完成交接仪式
鸡缸杯的诞生,既是成化时代斗彩瓷器工艺的卓越体现,也承载了成化皇帝的美学思想,以及对万贵妃的感情,折射了成化一朝的朝政与世风转换,标志了新兴起的时代精神。
由于传世稀珍,为历代藏家所青睐,它的魅力,也随着时代更迭而不断沉淀……
Hello 大家好,欢迎点进我的文章,小编每天都会定时更新最新的鉴宝类趣事以及宝贝背后的故事,如果你喜欢小编的文章,别忘记关注点赞加评论哦,你的支持是小编前进更大的动力。
那么今天给大家要讲的是关于家传斗彩的鉴定趣事。女士带来的是家传的斗彩,听父母说是寿字盘。最开始在她们家认为它是一个普通的盘子,知道鸡缸杯拍出了2亿的天价以后,才发现今天带来的盘子也可能价值不菲。原来也是为了钱而来呀!但是女士说不全是,她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够实现,她希望在父母有生之年出去走走,见见世界。看来是位孝顺的姑娘。那这个梦能不能实现,下面请专家鉴定结果。
专家说斗彩的烧制工艺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首先在一千三百度的情况下,先把青花烧出来,然后通过在青花的轮廓内加彩、填彩、点彩、染彩这种形式进行二次烧制。所以说从 *** 技法上来讲肯定增加了 *** 成本。
女士的这个属于吉祥图案纹饰的。这个盘子器型比较规整,器物很完整。除了斗彩的纹饰,中间的这个寿字上面还有描金,明显的表现出在使用过程当中的磨损,这个磨损非常的自然,是长时间在擦拭当中形成的。
它上手的手感微微偏重,也是符合传统的拉坯工艺特点。
圈足 *** 也很规整。
落款是大清道光年制的青花晕散,和它底部的白釉之间形成了夹层的晕散效果。
综上所述,专家说女士的这个盘子是一个大清道光年制的官窑斗彩寿字纹盘真品!专家团经过合议最终的估价是人民币二十万元。
关注文化,聚焦收藏。术业有专攻,收藏是门大学问。恭喜女士的愿望可以实现,带父母一起去领略世界的风采。各位看官们,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下面留下你的评论。
比鸡缸杯还珍罕 全球馆藏仅11件:成化斗彩天字罐成化斗彩中,有没有跟鸡缸杯齐名的品种呢?有,天字罐!在瓷器历史上,大明成化天字罐为皇宫御用之物,价值连城。故成化天字罐的收藏,大多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到。明成化 天字款斗彩海兽纹罐故宫博物院 *** 间能流通的,目前仅知2件。一件 2000 年曾上拍伦敦苏富比,该成化斗彩“剃头”天字罐口沿受损严重已经被磨平,且无盖。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上拍的天字罐,也正是这一件残器,在竞拍短短七分钟内,以底价几万元到千万元成交,可谓空前绝后。另一件则有幸被马未都先生收藏。一起来瞧瞧马未都先生收藏的天字罐吧
完整器全世界仅存11 件
天字罐为成化首创,是成化皇帝本人的御用之物,在成化斗彩各器型中属顶尖之器,有“天子罐”之称。
其 *** 皆极精良,体态丰盈不失灵秀,如双拳大小,是一种小型斗彩盖罐,更大者器高仅13厘米。罐为直口,短颈,圆肩,鼓腹,下部内敛,内挖圈足,附盖。盖多平顶微凸,直壁,覆于罐口。罐底书“天”字款。装饰题材有螭龙纹、夔龙纹、应龙纹、飞象纹、飞马纹、缠枝莲纹、莲托八宝纹,惟独没有人物纹。罐底书写的“天”字,特征是无栏无框。
完整器全世界存世量仅11件,比成化斗彩鸡缸杯 18 件存世量还要稀少、珍贵。堪为收藏重器中之佼佼者!
飞象纹
成化斗彩波涛飞象纹天字罐,全世界仅存一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成化斗彩天字罐整器中尤以绘此纹饰者最为醒目,且此类海兽纹饰所占比例不大。海兽纹始创于永乐官窑,宣德至成化早、中期都很流行,但一般多画九种。成化斗彩罐上的海兽纹则被简化,只画海象和海马。
01
明成化天字款斗彩飞象纹盖罐
台北故宫藏
海兽形体由象头、狮身组成,体粗壮,四肢短健有力,穗尾蓬松,长鼻弯曲,呲长牙,两侧生翼,神态极为凶猛。两海兽填红彩,两填黄彩,相间排列,神态不一,红者回首惊奔,黄者昂首飞腾。海兽间衬以大小朵云,云与海水均为深浅不一的青花蓝色。肩、胫部分别以黄彩填绘覆、仰双重蕉叶纹。底心书青花“天”字楷书款。
通体釉汁莹润平滑,敷色清逸明丽,绘制精细规整,显其玲珑隽秀的视觉美感。不仅体现出明代成化时期景德镇御器厂制瓷工匠高超的绘画技法,也从中洋溢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天趣。
螭龙纹
成化斗彩螭龙纹天字罐器型,肩与腹下各绘一道变体莲瓣纹,染以红彩。罐腹以瓜果藤蔓为地,青花二螭龙穿游其间,同类天字罐整器绘相同纹样图案者,只有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各藏一件,堪为珍藏中之重器,但罐盖均已遗失,遗憾不能赏之全貌。天字罐的罐体与罐盖是分开的,成化朝至今500多年历史,各大博物藏所藏天字罐能够保存完整者不过半数而已。
02
明成化天字款斗彩螭龙纹盖罐(缺盖)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03
明成化天字款斗彩螭龙纹盖罐(缺盖)
大英博物馆藏
藤瓜果龙纹
成化斗彩藤瓜果龙纹天字罐器型,其绘画与螭龙纹近似,全世界仅存一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龙体盘绕,不刻鳞甲,头爪似走兽,青花发色幽菁明艳,瓜果施以淡雅绿、黄二彩,清润莹透,龙纹状若平和,却隐露威严,双目威仪不失神采。
04
明成化字款斗彩藤瓜果龙纹盖罐
台北故宫藏
海水龙纹
成化斗彩海水龙纹天字罐器型,全世界仅存一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罐原配盖已失,现有的平顶无钮盖当为雍正或乾隆时所配,盖体大,略显笨拙。盖上虽绘与主题纹饰相应的海水龙纹,但色彩亦与罐体有别。
05
明成化天字款斗彩海水龙纹盖罐(盖为清仿)
故宫博物院藏
盖罐腹部主题纹饰为海水双云龙,双龙填黄彩,朵云及海水填绿彩。所绘波涛纹系先在釉下以青花勾绘线条,再于釉上覆盖一层绿彩而成,此一施彩手法为“覆彩”。肩部及近足处以青花料分别绘覆仰蕉叶纹。
夔龙纹
成化斗彩夔龙纹天字罐器型,全世界仅存一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全器纹饰用釉下青花勾勒轮廓线,加填红、绿、黄诸彩。罐腹绘二夔龙,通染以绿彩,间饰青花如意纹,肩与近足处各绘有一周黄彩变体莲瓣纹。夔龙作象鼻、双足、无鳞、花式尾,舌衔莲花,故俗称“含花龙”。
06
明成化天字款斗彩夔龙纹盖罐
台北故宫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夔龙,既有尊贵之身,又有良贤之名。《龙经》里写道:“夔龙为群龙之主,饮食有节,不游浊水,不饮浊泉,所谓饮于清、游于清者。”故而寓意家运兴旺、子孙贤良。
应龙纹
成化斗彩应龙纹天字罐器型(无盖),全世界仅存一件,现藏于英国戴维斯基金会。整体设色以釉下青花、釉上红、绿彩相配,明丽悦目。罐腹以绿彩如意纹间饰,青花二应龙穿游其间,肩与腹下各绘一道变体莲瓣纹,染以红彩,釉质白润,画意生动,堪称一代绝品,可惜的是罐盖均已失。
07
明成化天字款斗彩应龙纹盖罐 (缺盖)
英国戴维斯基金会藏
飞马纹
成化斗彩飞马纹天字罐器型,全世界仅存两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青岛博物馆(其中青岛博物馆无盖)。飞马、飞象此类海兽纹为成化御窑中典型的重要装饰纹样,且存世御窑显见。原器腹部主题纹样绘四匹神马踏浪飞奔,俗称“飞马纹”。间绘海水江崖、朵云纹,海水覆施绿彩,波涛汹涌,浪花飞溅。四海马均两膊生焰,其二青花绘就,其二平填红、黄两色。口、足处黄彩芭蕉叶纹边饰。
08
明成化天字款斗彩飞马纹盖罐
台北故宫藏
09
明成化天字款斗彩飞马纹盖罐(缺盖)
青岛博物馆藏
此罐画风端巧工细,釉水温润细滑,飞马两膊生焰,形象灵活生动,似踏浪而来,又似凌空遨游。扬鬃奋蹄,大有陆游诗中“快哉天马不可羁”的昂扬气势。
缠枝莲纹
成化斗彩缠枝莲纹天字罐器型,全世界仅存一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盖罐腹部主题绘缠枝莲纹,六朵盛开的莲花以青花绘出,不施釉上彩,茎蔓与叶片以青花双勾后填以绿彩。肩、胫处以青花覆仰莲瓣纹作配饰。盖面中央绘青花团莲一朵,覆以红彩,盖边绘一周青花卷枝纹。
10
明成化天字款斗彩缠枝莲纹盖罐
故宫博物院藏
此罐构图虽饱满,但虚实处理得当,毫无壅塞感。在色彩运用上,以单一的草绿色衬托淡雅的青莲,越显出莲花清高典雅的风姿。
缠枝莲托八宝纹
《明实录?宪宗实录》卷三记载成化三年有“番僧入内颂经晚乃出(宫)者”之事。成化时期在宫中大兴法会成为常态。而为了适应宫廷礼佛活动的开展,内府承命 *** 相应的御用法器便理所当然,大量以佛教纹饰为题材的器物应运而生。
成化斗彩缠枝连托八宝纹天字罐器型(无盖),全世界仅存一件,现藏于美国哈佛大学艺术馆。
11
明成化天字款斗彩缠枝莲托八宝纹盖罐(缺盖 )
美国哈佛大学艺术馆藏
在11件完整器中,仅有两件绘以佛教题材莲花、八宝为饰,其浓厚的佛教色彩,奥妙无穷,可珍可宝,是成化皇帝礼佛隽品。
“天”字究竟代表何意?
《千字文》开篇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古代宫廷器物常以“千字文”进行编号排序。天,即“宇宙万物”,历代帝王“敬天法祖”,均以“天子”自居。天字罐则因此也有“天子罐”之称,非一般御窑瓷器可比,为成化皇帝本人御用之物。
一个“天”字便也宣示了它至高无上的地位,历史上何人敢拿“天”字做文章?宋徽宗算一个,“天下一人”的花押带着年轻帝王的踌躇满志。再观天字罐器底一个大大方方的“天”字款,无边无框,字形挺拔庄重。然天际浩渺,帝王之伟业,广袤无边。在成化皇帝不易察觉的内心深处,不知是否也隐匿了一种豪放、开阔、大气的真性情呢?
且不说宪宗心性与否,不论雄才伟略。不可置否的是,朱见深的世界,一位皇帝的传奇一生成就了稀世珍宝,价值连城的成化斗彩瓷器。
对于收藏者来说,倾毕生精力都难以遇见,又何谈拥有?所见即所得!
香港苏富比春拍上,2.8亿的斗彩鸡缸杯,凭什么那么贵?拍卖场上2.8亿的鸡缸杯,到底贵在哪里?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刘益谦与我国艺术部主管仇国仕
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上。
被收藏界誉为“神品”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走向神坛,谁也没想到,这小小的鸡缸杯最终会以2.8亿港元成交,它当时的成交价直接刷新了我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
以2.8亿港元成交的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对,就是这只高约3厘米,口径为8.3厘米,足径4厘米左右的斗彩鸡缸杯。
鸡缸杯?听上去就像是一种喂鸡的盆?
它是什么?
什么是鸡缸杯?
为什么网上鸡缸杯仿品最贵的也要成千上万元?这些仿制的水平也都参差不齐。
市场价位较高的某品牌高仿鸡缸杯
想要知道它为什么贵,首先你得了解下,为什么上面要画鸡。
有一说法说,那是因为成化皇帝当皇帝的之一年,也就是成化元年1465年,掐指一算,那是鸡年。
也有人说,皇上特别喜欢鸡,是因为“鸡”这个字与“吉”谐音。
具有和谐、团圆、吉祥的寓意
相比之下,更有说服力的应该是下面介绍的这种说法,有记载指出,成化皇帝很欣赏宋人佚名的纸本设色《子母鸡图》。
《子母鸡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当成化皇帝为看到这温馨的场景时,感触颇多,于是就题了一首七言诗,这能说明什么?如果说你看了史书上的另一段记载,大致就能明白了。
书上提到,成化皇帝的“恋母情结”,这要怎么说?
成化皇帝 朱见深
从相关记载来看,成化皇帝的童年并不顺利,在童年时代,他随时都有可能会失去生命。再者他的反应也比较迟钝。成化能或者度过那段时间,大多是因为宫女万氏。这个宫女在19岁那年开始伺候成化,当时,宫女万氏相当于成化的贴身保姆和监护人。
当时,宫女万氏相当于成化的贴身保姆和监护人
宫女万氏和成化在那时,就连成化的亲生母亲,也远没有成化和万氏接触的那般近。
从古籍记载来看,成化帝生母周太后和成化帝谈心时曾问过自己的儿子:“这万氏有何美,而承恩多?”
成化帝是怎么说的?
成化帝给出的回答是:“彼抚摸吾安之,不在貌也。”
这话很明了了,显然万贵妃在成化帝看来,更像是一个亦妻亦母的角色,再加上万贵妃平日里善于迎合成化帝的意图,于是也就有了后来的得以专宠后宫二十余年的佳话。
那都是后话了,这段历史跟瓷器究竟有什么关系?
影视作品:朱见深和万贞儿
首先,当年万贵妃十分喜爱鸡缸杯,于是,成化皇帝下令景德镇官窑大量烧造。
或者说,正因万贵妃对瓷器的钟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成化帝对瓷器制造尤为重视。
品饮间,也可直接观察茶汤色之变化
无论怎样,我们都无法否认,成化皇帝对万贵妃的宠爱,一步步成就了这价值连城的成化瓷器。
万贵妃钟爱瓷器
人们总说,物为古、稀、名、精为贵,而这四点,这只稀世珍宝鸡缸杯都占了。
另外,不论是从器型、工艺,还是色彩以及绘画上看,这只鸡缸杯都能代表明代的制瓷水准有多么高超。
明代的制瓷水准十分高超
比方说,鸡缸杯杯壁薄如蝉翼,胎体洁白,迎光可透。
兴于明成化年间的鸡缸杯,是传统斗彩工艺的巅峰之作
想一想,在五百多年前的明代。
人们之一次见到这般薄、透、白,且坚硬的瓷器时,有多么震惊。
斗彩工艺十分复杂
其工艺,在成化之后到清初的一两百年里,全世界都没有人能生产出这种水平的瓷器。
明成化之后,清朝历代官窑就皆有仿制
这是雍正皇帝下令仿制的鸡缸杯,画风上走的稳健工细的路子。和雍正皇帝相比,乾隆皇帝在鸡缸杯的路上更是越走越远,其形制内容都大异其趣,你已然看不到明代鸡缸杯具备的写意自然。
乾隆皇帝在鸡缸杯的路上越走越远
那么,这成化皇帝更爱的御用酒杯:成化斗彩鸡缸杯,究竟有何不同寻常?
为什么如此难得?
2014年苏富比拍品图
其实成化斗彩之所以名贵,和 *** 工艺有关。
说起斗彩,有些古代陶瓷知识的人,会想到五彩、珐琅彩等,其实陶瓷史的书籍上,专门把斗彩单列一章。
在民国之前,它根本就没有流出宫廷的可能
斗彩到底是什么?
这是一种装饰手法,人们要做的是先在做好的素胚上,用青花料勾画轮廓,这有些像绘画中的白描,之后再施釉高温成瓷。
斗彩鸡缸杯的品鉴,首先要看色彩
斗彩工艺的复杂程度令人咋舌,它不同于青花瓷一遍成型,斗彩工艺需要烧造2遍,单单是这一点,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成品率。
一遍成型的青花瓷
它的仿品也不便宜
所以说,鸡缸杯在当时有着“千窑一宝”一说,绝非虚言。
鸡缸杯的斗彩工艺在明朝时期所代表的是最顶尖的工艺
也有一种说法指出,明成化鸡缸杯的用泥过于特殊,它用的是明成化特有的麻仓土,从而使得胎体在光下会呈现芽黄色。
很可惜,相传这种特殊的泥料在成化以后的弘治初年,就已经找不到了,或者说已经用尽了。据说这也是后世竞相仿制,最终仍无法得出成化之韵的重要原因。
鸡缸杯被当成最能代表中国文化更高水平的礼物,送给朝鲜
而这也是鸡缸杯能被当成最能代表中国文化更高水平的礼物,送给朝鲜的原因所在。
作为御用品,它存世极少,已金贵到一杯难求。
鸡缸杯属于皇室御用瓷器,流传至民间的极为罕见。
从明清瓷器来看,斗彩鸡缸杯可谓是久负盛名。
早在明朝,鸡缸杯就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清乾隆年间,进士朱琰曾在《陶说》中提到:“成窑以五彩为最,酒杯以鸡缸为最。”
真品难寻
如今,已知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被公认为真品且保存完整的仅仅只有10只,除去几只在私人藏家手中的,其余均被博物馆收藏。
而我国国内公立博物馆目前来说,一只也没有。
英国大卫基金会藏明成化斗彩鸡缸
首都博物馆 斗彩葡萄纹杯
天价、话题 / 家喻户晓
网
红
中国陶瓷史上,最富话题性、拍卖成交价更高、存世量最少,三者兼具的莫非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刘益谦花2亿拍下的鸡缸杯,用来喝茶,真土豪啊。
鸡缸杯如此知名度,首先要归功于拍卖场,2亿多元的成交价,立刻成为热点,家喻户晓。
另外,就是明成化皇帝的个 *** 情经历,爱上比自己大19岁的女性,终身不渝,绝对的奇葩。据说,鸡缸杯就是皇帝送给爱人的定情信物。找一找,哪一件瓷器背后有如此八卦供今人消遣......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想不出名都难啊。
成化斗彩鸡缸杯及底书
青花双框“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所谓斗彩,无非是古代工匠们发明的一项瓷器装饰技术,色彩艳丽,造型小巧,纹饰生动可爱。
其实,类似的瓷器还有不少,但流传至今能吸引大多数的注意力,而且能在拍卖场上天价成交,就很少了。鸡缸杯属于后者。今天,小猪佩奇鸡缸杯都沾光热卖呢......
成化斗彩自问世至今,就备受陶瓷鉴赏家及收藏家青睐,且经久不衰历时数载如故。明清以来许多文人笔记如《长物志》《清秘藏》《博物要览》《南窑笔记》等更是对其推崇有加。
成化斗彩的商业价值也一直极为可观,早在明万历《明实录·神宗实录》中就有“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的记载。
清初朱彝尊《曝书亭集》一书对其价值描述更为详尽:“万历器索金数两,宣德、成化者倍蓰之,至鸡缸非白金五镒市之不可,有力者不少惜。以陶器而得玉之上价,其贵重如此。”
此处的镒为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白银。可见历代文人早已将鸡缸杯抬至天价。
在这样一种时代氛围下,后世不断有成化斗彩鸡缸杯的仿品,明代嘉靖、万历时就有仿品出现,后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斗彩鸡缸杯仿制工艺达到极致,至民国及近现代此风一直盛行不衰。
至近代,成化斗彩鸡缸杯更是收藏家宠物,2014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曾以2.81亿港元拍出一件成化斗彩鸡缸杯,创下斗彩拍场历史的更高拍卖纪录。
后世对于成化斗彩鸡缸杯,不断进行仿制,算是对于经典的致敬吧。
今天说说:本朝嘉靖仿成化斗彩婴戏纹小杯。
成化斗彩中久负盛名的是各式小酒杯,除鸡缸杯外,三秋杯、高士杯、夔龙杯、莲花杯、团龙杯、葡萄杯、如意团云杯、雀鸟登枝杯等不可胜数。器形有直腹、斜腹、深腹、浅腹,敞口、撇口、直口之分;器足有圈足、卧足和高圈足之别。
这些小酒杯的出现,说明此时蒸馏酒已经出现并且成熟,当时人们饮酒习惯有所改变,已经从使用大碗饮低度米酒转向使用小杯饮用度数高的蒸馏酒,这种社会需求是成化斗彩小杯出现的重要因素。
由于成化斗彩小酒杯,不仅是实用生活器皿,也是便于观赏的掌中把玩之物,所以嘉靖时期就出现了仿制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均有收藏。
下面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两件成化、嘉靖斗彩婴戏纹小杯为例,分别介绍如下:
这两件斗彩小杯均是清宫旧藏器(图2、3),造型与纹饰大致相同,外壁均绘画《五子嬉戏图》,画面上两个小童奔跑欢笑放飞风筝,另三个小童戏玩斗草憨态可掬。施彩工艺也均以釉下青花勾勒整体纹饰,釉上除蓝彩外以红、绿、赭彩填绘。
这两件小杯由于 *** 时代非常接近,工艺特征也是一脉相承,因此很难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只是从青花色调上看略显不同。
嘉靖时期青花使用的是回青料,由于钴土矿中含锰过高,青色是一种蓝中泛紫的堇青色,釉上彩部分因此被衬得过于浓艳。
此外,红彩也呈色不同,成化红彩鲜红似鸡血,嘉靖红彩则是典型“枣皮红”,红中泛黑色。再细观杯体所绘婴戏图,成化小儿稚气活泼可爱,嘉靖小童暮气老成,让人难生喜爱之情。
图2:成化斗彩婴戏图杯及底书
青花双框“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图3:明嘉靖斗彩婴戏图杯及底书
青花双方框“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虽然两件器物造型纹饰相同,但嘉靖器底仍书本朝年款,只是形式上仿成化为六字四方双栏款。
在成化之前从永乐时期开始,器物上开始盛行书本朝帝王年款,除永乐朝多为四字篆书款外,一般都以六字双圈楷书款为主,少数以横款形式出现,其后弘治、正德乃至明代晚期及清代各朝器物的款识,也都是六字双圈款居多。
但是成化斗彩器一改前朝风格,多书六字双行方栏款,非常有特色。关于成化官窑款识特征,鉴定专家曾归纳成为6字歌诀:“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硬撇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肥胖,成字三点头肩腰。”在题款书写风格上,成化款多用藏锋笔法,少有极细的笔锋,笔道粗、字体肥,在放大镜下观察青花色泽,似有一层或浓或淡的雾朦,字色微微下沉。
总体来说其字体虽沉稳,但在书写上却略显稚拙,不似其他朝代规整遒劲。
有专家考证,成化年款在成化四年就已经定型和开始使用了,当时成化帝年仅22岁,这种稚拙的笔锋很可能出自少年皇帝之手,因为传世成化皇帝所题一首画诗中的字体,与成化斗彩上的款识有许多相似风格,如果这种观点成立,说明成化皇帝与成化斗彩之间有非同寻常的关系。
成化斗彩以其小巧精致的器形,开一代未有之奇,以上所举器物,都可作为典型器。以成化斗彩中更大的“天”字罐为例,器高仅13厘米,而宣德青花罐一般则可高达60厘米;成化斗彩高足杯更大的口径为7.7厘米,而宣德青花高足杯口径却都在13厘米以上。
此外,成化斗彩小杯直径基本为6厘米,小碟11厘米。有人把宣德朝器物比作“大江东去”的关西大汉,把成化朝器物比作“晓风残月”的南国佳人,真是恰如其分。
宣德与成化两朝相隔仅30多年,器物风格竟如此不同,数百年来在中国陶瓷史上,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成化斗彩流散在外的非常稀少,绝大部分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传世品有200多件40多个品种。
流传至今的成化斗彩之所以声名显赫,主要还是物以稀为贵,特别是那釉下紧贴胎体的青花,透过洁白釉面所闪烁的梦幻色调,与釉上绚丽灿烂的彩绘遥相辉映、争奇斗艳,给人一种清新而又优雅、简洁而又丰富、明快而又朦胧的美感,始终令历代鉴赏家赞叹不已。
不仅使晚明社会出现“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的局面,也成为后世仿品一直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但是时至今日所有仿品,也只能仿其形而仿不出那种神韵。成化斗彩是属于那个时代的。
别忘了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有彩蛋:
中国当代书画专场
正在进行中......
等你来!
近期热文链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收藏大王仇焱之:1000元捡漏鸡缸杯,卖了2.8亿,增值30万倍仇焱之(1908-1980),江苏太仓人,上世纪超级大古董商。13岁跟随上海大古董商朱鹤亭学艺;民国34年结识英国古董商厄宝德,为其在沪办理古玩出口托运业务;民国35年以200万法币独资开设“仇焱之文玩会”;民国38年赴港发展,带动了香港的文艺风尚。
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不少深刻隽永的收藏事迹。他的收藏品味与格调,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标杆。
上海滩风云人物
仇焱之13岁于上海一家古玩店当学徒,掌柜是人称朱二爷的朱鹤亭。朱二爷是个小心眼的人,做生意总怕吃亏上当,脾气还有点怪怪的,但对古陶瓷鉴定十分擅长。仇焱之在他的 *** 下,勤学敏悟,练就了一双辨别古陶瓷的“慧眼”。此后,他开始自立门户,买货不把价钱压得太低,卖货时也不用假货蒙人,得到了同行和中外收藏家的信任。
清乾隆 青花春耕图双福如意大抱月瓶 六字篆书 仇焱之旧藏
仇焱之和他的师傅不一样,他初期学古陶瓷的鉴定和买卖,后来专攻明清瓷器收藏。因其家学渊厚,仇焱之有着独特的古书画鉴赏天赋,故十分注重对古陶瓷的画工纹饰与造型的研究,这在圈内可谓标新立异。古往今来,古玩鉴赏界就存在“玩画不屑瓷”、“鉴瓷不研画”的弊端。而仇焱之如此高屋建瓴的“鉴瓷观”,沿及今日,在鉴瓷界仍乃先卓。
1946年仇焱之古玩同业公会入会表
上世纪40年代初,仇焱之凭借其手眼独出,成为了上海滩商贾云集的十里洋场中的风云人物。
800元捡漏宣德大碗
明宣德 撒蓝釉大碗 1980年香港苏富比仇焱之专场拍品 成交价370万港币 赵丛衍竞得
抗战期间,仇焱之在北平收藏了一只宣德雪花蓝大碗。这只大碗原先为晚清时期一位盐运使所有。盐运使曾经家财万贯,买了不少的古董,可惜后来家境破落,孙子成了大烟鬼。有一次烟瘾犯了,便抄起厨房里一只盛黄酱的大腕,直奔古玩铺。古玩铺的老板、伙计都跟这位败家子很熟悉,因为他以前拿来的东西随便哪样都值俩钱,所以也没仔细看就给了5块袁大头,把碗留下了。
他们将碗洗干净一看,发现壁厚身沉,蓝釉飘白花,感觉又蠢又笨,看不出是件好东西,便以50块现大洋倒给了天津的一位古玩商。过了些日子,这位古玩商又以500块现大洋把这只蓝釉大碗卖回到北平琉璃厂古玩铺。再后来,被仇焱之以800块现大洋的价钱买回上海。
据说仇焱之力排众议,非常看好这件蓝釉飘白花大碗,认为是明代宣德年间的官窑孤品,在1949年移居海外时,这只碗是他随身携带的几件重器之一,足见他的重视程度。
香港苏富比1980-1984《太仓仇氏抗希斋曾藏珍品》拍卖图录
几十年后的1980年11月,苏富比在中国香港举办了仇焱之藏品拍卖专场,这只碗以370万港元成功落槌拍出,震惊收藏界。这只碗的名字叫做“明宣德雪花蓝釉碗”。
1000港币捡漏鸡缸杯
40年代晚期,仇焱之赴香港发展,与敏求精舍的创始人胡惠春、徐伯郊等人成为之一批南下的香港之一代收藏家。10余年间,他在这个弹丸之地,衔泥筑巢般地收藏了众多历代官窑瓷器。
50年代,仇焱之在香港用1000元港币买下了一只别人都以为是假货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被誉为收藏界“拣漏”的典范。
据赵汝珍著《古玩指南》记载:“明成化窑斗彩鸡缸杯,现存仅三只。”成化斗彩瓷器,基本上都是官窑产品,在明代已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万历《野获编》说:“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清初,大收藏家高江村的《成窑鸡缸歌注》:“成窑酒杯,各式不一,皆描画精工,点色深浅,莹洁而质坚,鸡缸,上画牡丹、下画子母鸡,跃跃欲动。”可见其精美程度。
仇焱之孙子,苏富比亚洲区主席仇国仕
1980年12月,伦敦苏富比举办了第二场仇焱之藏品专拍,成化斗彩鸡缸杯以528万港元成交,打破了当时中国瓷器艺术品的世界记录。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左边是买家刘益谦。
2014年7月19日,这只鸡缸杯被上海藏家刘益谦以超过2.8亿港元的成交价,从香港苏富比带回上海。
*** 明代瓷器换一笔架
仇焱之收藏之富,可以从他为得到一件建文年款的瓷器所付出的代价上窥见一斑。
仇焱之旧藏
“建文”为明代朱元璋之孙朱允炆继承皇位的年号,建文帝仅在位四年,即被其叔朱棣(明成祖永乐帝)夺位。由于建文皇帝在位日短,所烧制的瓷器有限,而有年款的瓷器则更属凤毛麟角,至民国年间,收藏界公认为真品的“建文”年瓷器,只有此瓷笔架。这个笔架辗转流传,到民国年间,由收藏家谭敬收藏。
仇焱之专收明代瓷器时,除了建文年号,将明代所有年号的瓷器都收齐了,因此,得不到这个瓷笔架,就成了他的一块心病。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觉得珍贵,仇焱之为了了却心愿,竟然以只缺“建文”年款的 *** 明代瓷器,换得了这个瓷笔架!
倾尽所囊“收养”中国瓷器
仇焱之著《抗希斋珍咸有明全代景德名瓷影谱》
繁忙的收藏之余,仇焱之始终笔耕不辍,于1950年相继出版了《抗希斋珍藏明全代景德镇名瓷影谱》、《斋珍藏历代名瓷影谱》,成为国外专业人士研究中国官窑瓷器最有价值的书目之一。
宋 官窑牡丹花型洗 1980伦敦苏富比仇焱之专场33万英镑成交,2018年香港苏富比再次复出拍卖,以8100万港币成交
备受世人仰慕的是:仇焱之超人一等的“眼力”和流利的英语,亦为其游刃于古玩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明成化斗彩花鸟纹高足杯 1980年香港苏富比仇焱之专场拍品
在闯荡欧美诸国期间,仇焱之发觉当年大量被八国联军劫掳去的中国艺术品,许多已绝迹于其后裔或旧货市场。有些后裔对先辈掠夺而来的中国艺术品毫无欣赏或收藏意识,竟用永宣青花碗盘盛放杂乱物品。仇焱之目睹种种暴殄天物的荒诞事实,便萌生了从“掠夺者”和僻市陋店中买回祖物的使命感。
南宋龙泉凤耳瓶
但无奈的是,尽管他倾尽所囊,也仅是杯水车薪,没有能力全部“收养”这些中国瓷器。为了不使中国陶瓷再度颠沛流离,仇焱之当时想出的权宜之计,只能是为这些流失他乡的中国瓷器找一个“善待的婆家”。同时,为提升西方藏界对中国瓷器的赏识水平,仇焱之除苦心积虑撰稿之外,还不懈奔波游说于欧美各大博物馆、基金会、知名收藏团体和富商之间。
元龙泉印麒麟棱口盘
闻名遐迩的大卫·珀西瓦尔爵士、瑞典国王古斯塔乌·阿道尔夫、乌尔渥斯的女继承人——芭芭拉·哈顿和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陶瓷精品中,有许多都是通过仇焱之昔日的牵线搭桥或“捐赠”之物。
移居瑞士度余生
古玩行中有一句俗话:“卖者不发财,藏者发大财”。被誉为“全球五大中国古陶瓷收藏家”之一的仇焱之,其经历充分印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性。
坂本五郎氏与仇焱之于瑞士日内瓦
功成名就后,仇焱之移居瑞士,许多天涯故交亦纷至沓来,其富丽雅致的别墅,俨然成了中西方古玩家、艺术人游历欧洲诸国的根据地。挚友张大千等人每次到瑞士,都以仇宅为己家,或绘画博弈,或赏瓷弹戏,或相携共游。
作为一位瓷器收藏家,仇焱之可以称得上是一流的瓷器收藏大家,而作为古玩商,仇焱之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收藏家有其个人独特的占有欲,古玩商也有其个人独特的生意经。而仇焱之却能把稀世国宝级藏品捐赠给国内外的博物馆,造福社会。虽然他早已加入瑞士国籍,还与外国人一起成立了收藏机构——玫茵堂,但他一直秉持着自己是中国人的信念。
1970年代仇焱之在瑞士日内瓦家中
1980年,仇焱之病逝于瑞士,所有收藏由子孙交给苏富比拍卖公司在我国香港、伦敦拍卖,在世人心中留下了高品位、高格调、高境界的收藏家形象。
一个不足手掌大的酒杯,为什么能卖2.8亿?来源丨喜马拉雅APP观复马未都的精品课《观复嘟嘟》
编辑丨张公子
2014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一只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亿港元的天价,刷新了瓷器拍卖史上的最贵纪录。一时之间举世皆惊,这不足手掌大小的一只酒杯,为什么能卖出近3亿的天价?
文物本身价值:器型美观,烧制不易
这只价值2.8亿的鸡缸杯,是距今约500年的明成化斗彩杯之一,为后世斗彩瓷器之祖。杯身绘有鸡啄早哺雏图,姿态栩栩如生,画面形象生动,情趣盎然,全家其乐融融。杯子造型为敞口、浅腹、卧足,其形若缸,故名鸡缸杯。
据《成窑鸡缸歌注》:“成窑酒杯,种类甚多,皆描画精工,点色深浅,瓷质莹洁而坚。鸡缸上画牡丹,下有子母鸡,跃跃欲动。”
斗彩瓷器烧制技术要求较高,需先用青花细线淡描出纹饰的轮廓线后,上釉入窑经高温烧成胎体,再经填色二次入窑低温焙烧,又称逗彩。明代官窑瓷器倍受后世推崇,精品更是难得。
物以稀为贵:存世量少,民间流通的更少
现存于世的大约有17个,民间流通的可能有4个,其余均被各家博物馆收藏。其中台北故宫有10个,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也有收藏,而我们北京故宫博物馆竟然没有。
瑞士鲍尔博物馆也曾收藏一只鸡缸杯,1995年借给日本展出时,遇上大阪地震,不幸于地震中损毁,当时日本负责此事的官员还因此引咎辞职。
后世包装:各朝皇帝推波助澜
鸡缸杯并非在成化当朝就有这样的价值,而是到了明末万历年间。据《神宗实录》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由于万历皇帝的推崇,到了清朝以后,从康熙后期开始康雍乾三朝了,大量仿制,对鸡缸杯又进行了一次包装。
到了清末,西方列强打进来的时候,对中国的文物进行了大肆搜罗,导致鸡缸杯国内留存较少,大量文物流向国外。
今昔对比:现今市场经济发展高速
这次卖了2.8亿的鸡缸杯,曾在1980年拍卖过一次,卖了528万。
这次之所以能卖2.8亿,跟我们整体的社会环境是有关系的。现在信息发达,很多人都知道了鸡缸杯在历史上的重要性。现今中国经济也高速发展,有2.8亿的人,中国大有人在。而在1980年,我国刚开始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国家没有人手头能有500多万块钱。
所以,文物本身的价值、历史上的包装、社会的高速发展等等这些因素,都导致这个鸡缸杯重出江湖得以卖出2.8亿的高价。
关于主播:
马未都,著名文化学者、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馆长,《都嘟》《观复嘟嘟》创始人。
《观复嘟嘟》是一个有态度,有玄机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独具特色的“文化杂家”身份,搭配其独一无二的“马氏”语言方式,解读文化、历史、热点事件等,只说道理,不求真相。
关于喜马拉雅:
有声图书馆,中国知名音频平台,5.3亿用户的共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