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婆豆腐的寓意,麻婆豆腐的家常步骤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61 0
《麻婆豆腐》为什么叫麻婆豆腐,大家都知道吗?

麻婆豆腐是四川的传统名菜,始创于清同治初年,当时成都北郊万福桥有一陈兴盛饭铺,主厨掌灶的是店主陈春富之妻陈刘氏,她用鲜豆腐,牛肉末,辣椒,花椒,豆瓣酱,等烧制而成。她烹制的豆腐,麻,辣,烫,嫩,味美可口,十分受人欢迎。人们越吃越上瘾,名声渐渐传开,因为她脸上有几颗麻子,故传称麻婆豆腐。从此名扬全国。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5种豆腐菜肴记得吃,寓意“都福都富”

时光飞逝,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年味也越来越浓了。在民间,有一首《腊月歌》是这样唱的:“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那腊月二十五为什么要磨豆腐呢?相信很多年轻朋友还不太了解,传说是因为灶王爷上天后,家家户户为了防止玉帝来民间查访,所以会吃一些清清白白的豆腐来以示清苦。

除此之外,“豆腐”又与“都福”、“都富”是谐音,在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如果能磨一些豆腐,做成美味佳肴食用,还有着祈福,家庭幸福、福气东来等美好寓意。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磨豆腐的方式已经很少见了,大多都是吃现成的,但即使这样也抵挡不住我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今天,娟子就给大家推荐5道关于豆腐的美食,简单好上手,端上桌大人小孩抢着吃。

之一道:【豆腐酿肉】

1、把提前准备好的肉馅放入碗中,加小葱、生抽、老抽、白糖、盐、淀粉搅拌均匀调味。

2、豆腐切成大小相同的块状,用勺子在中间掏去一个洞,但切记不要掏空哦。然后,在洞口擦一点生面粉,把肉馅塞进去,这样可以防止煎制过程中肉馅脱落。

3、锅中加油,油热后放入豆腐去煎,等到把肉馅那一面煎熟后翻面继续煎至金黄,控油捞出。再用余下的底油把蒜末和小米辣煸炒香,加清水,蚝油、生抽、倒入豆腐块开中大火焖5分钟就可以出锅。

第二道:麻婆豆腐

1、先把豆腐清洗干净切成块,然后把猪肉、生姜、大蒜、小葱也分别切末备用。锅中加水煮沸后,放一点盐,焯水1分钟捞出。

2、锅中倒入油和麻椒,开小火炒香把麻椒倒出,加郫县豆瓣酱、姜末、蒜末炒出红油,再把肉末放进去翻炒,炒好后加料酒去腥、生抽、白糖调味,倒入适量的清水放入豆腐开大火煮。

3、煮沸后,加鸡精调味,再淋入一点水淀粉勾芡,撒上葱花就可以出锅了。

第三道:【小白菜炒豆腐】

1、准备老豆腐,切成薄片,把小白菜切成小段,红辣椒、大蒜切好备用。

2、锅中加油,油热后把豆腐放进去摊平,开小火慢煎,在煎至过程中轻轻摇晃炒锅,使豆腐受热均匀,大约煎2分钟左右翻面再把另一面煎熟,等到两面金黄捞出控油备用。

3、锅中加少许油,放入蒜片、干辣椒爆香,倒入小白菜和红辣椒开大火翻炒,等到白菜炒至断生后,下豆腐搅拌,继续翻炒2分钟。等到食材炒软,加食盐、生抽、味精调味即可。

第四道:【葱烧豆腐】

1、把豆腐改刀切成大小均等的厚片,然后再把大葱、小葱、红辣椒切好放入碗中待用。

2、锅中加油,撒上一点食盐,放入豆腐块煎至两面金黄控油捞出。撒盐这个步骤一来是可以增加豆腐的底味,二来是能防止豆腐粘锅,影响美观和口感。

3、锅中再次加油,放入葱花翻炒出香味,下煎好的豆腐块,倒适量清水进去,加蚝油、鸡精、十三香、生抽、酱油调味。然后再淋入适量水淀粉勾芡,放葱段翻炒2分钟就可以了。

第五道:【白菜蟹味菇豆腐汤】

1、把娃娃菜、蟹味菇、豆腐清洗干净,娃娃菜切段、豆腐切块放入碗中备用。锅中加油,油热后放入葱花炒香,再把白菜放进去开大火翻炒1分钟。

2、等到娃娃菜炒至断生后,加豆腐进去小心翻炒,最后把蟹味菇放进去,倒入适量清水炖煮20分钟。出锅前,撒上一点点盐调味即可,入口清淡,冬天喝上一碗暖呼呼的。

麻婆豆腐的典故

麻婆豆腐是四川的传统名菜之一,也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中的名品。主要原料由豆腐组成其特色麻,辣,烫,香,酥,嫩,鲜,活八字,称之为八字箴言。其他材料如牛肉碎、辣椒和花椒等。麻来自花椒,辣来自辣椒,这道菜突出了川菜“麻辣”的特点。

大家都知道麻婆豆腐的好吃,又有多少人知道这道菜的首创之人,有何典故呢?

相传清代咸丰末年(1861年),有个叫陈春富的人,在此开了一家小饭铺,其妻子也在店上帮同料理.。面部有几颗麻子,人皆呼为陈麻婆。 陈麻婆掌灶,善于调味,所做豆腐,物美价廉,佐饭特别好吃,大受从新繁挑油到省城出售的运输脚力赞赏。 他们打从万福桥经过时,都要到陈麻婆店上歇脚打尖。 进成都时,油篓里有的是油,随便舀两勺,自然不在话下。出成都时,空蒌里也不乏余油.。顺便割上点牛肉,酱油,肉一并交给陈麻婆烩入豆腐,味道果然与众不同.,交口相传,陈麻婆豆腐名声大震,生意日渐兴隆.。来吃麻婆豆腐的,虽不是挑油的运脚,亦皆仿而效之,自带油、肉,意形成不可更改的规矩。

根据文献记载,早期的麻婆豆腐用料特色是用菜油和黄牛肉。烹饪手法是先在锅中将一大勺菜油煎熟,然后放一大把辣椒末,接着下牛肉,煮到干酥烂时再下豆豉。再来放入豆腐,稍微加水并铲几下调匀,最后盖上锅盖用小火将汤汁收干,起锅前再洒上花椒末。1909年成都通俗报社出版的《成都通览》(清·傅崇矩着)已将此店及“陈麻婆之豆腐”,列入与包席馆正兴园、赖汤圆等店齐名的23家“成都之著名食品店”。《锦城竹枝词》、《芙蓉话旧录》等书对陈麻婆创制麻婆豆腐的历史均有记述。清末诗人冯家吉《锦城竹枝词》云:“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麻婆豆腐由于名声卓著,已流传全国,乃至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标题:麻婆豆腐:一道历史悠久的中餐佳肴



麻婆豆腐,这道源自四川的传统名菜,以其麻辣鲜香、口感嫩滑的特点,深受全球食客喜爱。今天,我们就来为您揭秘麻婆豆腐的独特魅力。


麻婆豆腐起源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据传,这道菜是由一位以卖麻辣豆腐为主的川菜厨师所创制。因其女麻辣烫的绰号“麻婆”而得名。在烹饪过程中,选用嫩豆腐为主料,配以花椒、辣椒等佐料,烹制出麻辣鲜香、口感丰富的豆腐美食。


在 *** 麻婆豆腐时,首先要选用优质豆腐,切成小块后用开水焯水,去除豆腥味。接着,将牛肉切成末,煸炒至金黄色,再加入豆豉、豆瓣酱等调料,煮开后转小火炖煮。最后,将焯水后的豆腐放入锅中,与牛肉酱汁一同烹制,收汁后撒上葱花和花椒粉,即可享用。


麻婆豆腐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被誉为“中国菜肴三绝之一”。其麻辣口感让人欲罢不能,嫩滑的豆腐入口即化,搭配上香辣的牛肉酱汁,更使得这道菜独具一格。除了作为主菜食用外,麻婆豆腐还适合搭配米饭、面条等其他食材,丰富您的餐桌美食。


在品尝麻婆豆腐时,我们建议您细细品味其鲜香醇厚的味道。您可以在口中品尝到豆腐的嫩滑、花椒的麻和辣椒的辣。这些味道相互交织,构成了一道独特的美食体验。同时,浓郁的牛肉酱汁和葱花的香气也为这道菜增色不少。


麻婆豆腐不仅是一道美食,还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其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如果您想尝试这道传统的川菜佳肴,不妨尝试在家 *** 一番,相信您一定能享受到其中的美味与乐趣。


总之,麻婆豆腐作为一道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中餐菜品,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心。无论是品尝还是 *** ,都能让您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探索这道美食的秘密吧!

美食 *** 中的行话俗语,蕴藏着烹饪美食的大道理

导读:美食烹饪中的行话俗语,语言精炼,朗朗上口,便于记忆,道理深刻,易于应用,是人们在古今美食 *** 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非常多的行话俗语,有的有文字记载,有的在民间流传,有的只出现在某时某地。对于很多美食 *** 中的行话俗语,如今的美食爱好者很多都没有听过,或者听不懂。这些不起眼的美食 *** 行话俗语,却蕴藏着烹饪美食的大道理。本文将通俗易懂的给大家介绍常见的美食 *** 中的行话俗语,揭示这些行话俗语对现在 *** 美食的重要意义。


美食 *** 行话俗语之一——“穿衣”

"穿衣"是挂糊的行话,非常形象的指明了挂糊的 *** ,就是在肉的外面再裹上一层糊状的物质。按菜肴的特点、要求,将整个或改刀的动植物原料,用淀粉等辅料调制的粉糊裹抹,加热后使原料表面形成厚壳的一种烹调辅助手段。调制粉糊的原料很多,主要是淀粉、面粉、米粉、玉米粉、鸡蛋、水或油、发酵粉等。在用油炸的 *** 烹制菜肴时,由于使用原料的体形较大或者原料又带有韧性,油炸时,火旺、油温高,炸制时间较长,菜肴在质量上又要求香酥松脆,这就要在烹制之前对原料先"穿衣"。糊的种类犹如人穿的衣服,有热天穿的(薄),冷天穿的(厚),对于美食食材来说,质地嫩,水分多要求糊浓稠一些;质地老,水分少要求糊稀薄一些。

挂糊——挂糊后要立即炸制,避免糊脱落

挂糊炸制后——口感香酥松脆

美食 *** 行话俗语之二——“唱戏的腔,厨师的汤”

一语道破汤在厨师 *** 美食时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大部分美食爱好者对汤的认知只局限于“喝汤”或者汤的营养。“唱戏的腔,厨师的汤”通俗易懂的揭示了汤在美食 *** 中重要地位,是美食 *** 中当仁不让的“灵魂”之一,各位美食爱好者不容忽视汤在 *** 美食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制汤在美食行业中称吊汤或汤锅。制汤技术的重要性由汤在烹菜中的作用决定∶汤可以作为鲜味调料,在许多菜肴中起到增鲜作用,如开水白菜、烧二冬等;汤可以作为汤菜的主料,与其他原料一起共同组成菜肴,如高汤燕菜等。制汤的原理就是将动植物原料如鸭、鸡、排骨、牛肉等富含蛋白质、脂肪和鲜味的原料,放在水中较长时间煮沸,使其所含的成分溶于沸水中,成为鲜醇美味的汤,提供给烹调菜肴时使用。另外,一碗味道醇香的阳春面,一定离不开一锅味道鲜美的高汤;舌尖上的美食——火锅,除了底料外,保证美味最重要的食材就是高汤了;高档干货原料“燕翅鲍”,只有在高汤存在的情况下,其出众的鲜香味才能被激活......

厨师的秘密武器——高汤

高档干活原料香味的激活剂

美食 *** 行话俗语之三——“猪肝下锅十八铲”

猪肝、猪腰等动物内脏,除了清洗和去除异味较为复杂之外,保证 *** 出鲜嫩脆爽的口感也至关重要。“猪肝下锅十八铲”的俗语,是多年烹制猪肝的老前辈们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在爆炒这类食材的菜肴时,要保证其“脆嫩爽滑”的口感,火候是关键,处理好的猪肝片下锅时油温要达到六成,旺火热油,从下锅开始计算,快速挥舞着一铲、两铲、三铲……到十八铲时便将猪肝端离火口,整个过程不超过30秒。一份脆嫩爽滑的爆炒猪肝便可呈现。

火旺、快速翻炒18下即可

脆嫩爽滑的爆炒猪肝

美食 *** 行话俗语之四——“葱椒,葱椒,千刀万刀”

葱椒,葱椒,千刀万刀,意指 *** "葱椒"调味料的加工要求。形容经刀工处理加工出的"葱椒"调味料呈极细小的碎茸状。 *** *** 是∶将花椒(洗净)斩碎,加葱白一同折碎,再用料酒浸泡。其比例为花椒碎末200克、葱碎末50克、料酒50克掺和一起即成"葱椒",多用于凉菜味汁的调制。当然,现代烹饪手法很多由机械代替了。

美食 *** 行话俗语之五——“切段不出寸,出了寸,有人问”

切段不出寸,出了寸,有人问,意指经刀工切制原料的质量及原料成形规格的要求。如切制青菜段,长度不可超出一寸,若超过一寸长,就会引来相关人员的指正。超出一寸长的青菜段,不但会影响到成菜的外形美观,也会造成食客吃相的扭曲,因人们的口形大小是有一定限度的。有人评论说∶中国人吃相的败坏,是由厨师劣质的烹饪手艺造成的。此言虽有些过头,但值得深思和警示厨师。中国传统刀工技艺精湛,对原料成形规格的大小、长短、薄厚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和要求,过去手艺人恪守行规,不敢马虎。这句俗语提醒我们美食爱好者,菜肴改刀不仅是为了美观,还应该考虑客人们是否便于食用。

美食 *** 行话俗语之六——“码芡”

"码芡"上浆行话,就是按菜肴特点将动物性原料在加热前用淀粉、蛋液等辅料拌和加热后,使原料表面形成浆膜的一种烹调辅助手段。上浆是炒、汆、滑熘、软熘等烹调 *** 常用的技法,适合于质嫩、型小、易成熟的原料。上浆时经常用的原料有淀粉、水、鸡蛋、盐、小苏打、味精等。在用爆、炒等 *** 烹制菜肴时,所用原料系软嫩薄小的丝或片,又是急火快炒一锅成菜,菜肴的质量要求嫩滑柔软,这就要求在烹制前对原料先"码芡"

上浆——原料形小质嫩,适宜油温90℃左右过油或者汆水

“码芡”后滑炒的肉片——口感细嫩爽滑

美食 *** 行话俗语之七——“着腻”

“着腻”勾芡的行话,是在菜看接近成熟时,将调好的芡汁喷入锅内收汁而成。勾芡是烹调过程中一项非常普通而又重要的环节,其适用范围广泛,用于煽、炒、烧、烩、炸等 *** 。烹制菜肴都要经过这一环节。勾芡后可使汤汁变浓,附着在原料上,使菜肴滋味鲜美、质地柔嫩,色泽美观

勾芡——着腻

勾芡——使麻婆豆腐形成汁液浓稠、色泽光亮美观的特点

美食 *** 行话俗语之八——“冒水”

"冒水"焯水的行话,就是把经过初加工后的原料,放入水锅中加热到半熟或刚熟的半成品,以备进一步切配成形或烹调菜肴。需要焯水的原料比较广泛,大部分蔬菜及一些有血污或有腥、膻、臊异味的肉类原料,都应焯水。焯水可使植物性原料菜肴色泽鲜艳,味美脆嫩动物性原料可以排除血污,去除异味等作用。

蔬菜焯水“沸进沸出”——维持色泽和营养的好 ***

动物性原料焯水“冷水下锅”——去除血污和异味的好 ***

美食 *** 行话俗语之九——“粗拉腰子,细拉肝 ”

粗拉腰子,细拉肝 ,意指用刀切制猪腰和切制猪肝尖(肝片)规格的质量要求。即∶腰子创刀刀距不宜过细(过密);猪肝片不宜切得过厚。因为这两种烹饪原料质地细嫩,含水量高。为适应爆炒类菜肴"炒腰花"、"馏肝尖"旺火速成的火候需要,使之达到脆嫩的质感效果,刀工就必须以之相配合。"粗拉腰子,细拉肝"是历代厨师经验的感悟。"炒腰花"刀工成形的要求是∶直刀剑刀距以0.3厘米左右为宜,刀深为猪腰厚度的五分之四为宜,斜刀制刀距以0.5厘米左右为宜,刀纹深度为猪腰厚度的五分之三为宜;"炒肝尖"刀工成形的要求是∶出刀要快,成片要薄,以0.2厘米为宜。

猪肝切薄片

猪腰刀距不宜过细

美食 *** 行话俗语之十——“一指红油 ”

一指红油”是指川菜中对爆、炒、熘和干烧类菜肴的出品标准,它要求在烹制时严格掌握油的用量、味汁入锅的时机及炒制的火候,成菜静置一会儿便吐出宽度约有一指的边油,这便是俗称的“一指红油”。要想达到此效果,操作时需牢记“旺油包汁”这个要领。

香辣爆兔丁

川味干烧鱼

美食 *** 行话俗语之十二——“鱼不蒜,羊不姜,牛不韭 ”

“鱼不蒜,羊不姜,牛不韭 ”,是古人对原料科学搭配的经验总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吃货们的不断研究,很多搭配已经被改良。“鱼不蒜”其实是为了保住鱼的鲜味不被掩盖;“羊不姜”指在烹制羊肉的时候,不宜放姜,最主要的是因为羊肉和姜都是温热性的食物,若两个在一起食用,温补作用过于太猛,易上火。“牛不韭”有“羊不姜”的意思,另外牛肉和韭菜一起烹制会影响牛肉的口味和口感。这点上,还是因人而异,适口者珍。

牛羊肉清炖便是美味

美食 *** 行话俗语之十二——“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要医生开处方 ”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要医生开处方 ”,冬天天气冷,人们喜欢吃热性物,比如羊肉。胃内很容易积火,萝卜性寒,可以祛火。冬天常食萝卜,到了春天就不易上火。夏天天气炎热,人们喜欢吃冷、凉食物,胃内会聚集大量湿气寒气,一到冬天,很容易发作胃病。夏天湿气加重,浑身乏力,食欲不振、无精打采。姜为热物,可以祛除湿气,是三伏天必备的食品。

美食 *** 行话俗语之十三——“鲤吃一尺,鲫吃八寸 ”

“鲤吃一尺,鲫吃八寸 ”说明的是鲤鱼和鲫鱼最适合食用的大小。鲤鱼是两年成熟的鱼类,头一年的鱼苗到第二年的秋天正好长成一斤多重,一尺左右,所以便有了“鲤吃一尺”的说法。关于“鲫吃八寸”是说明鲫鱼不宜过大,鲫鱼长到“八寸”的时候是味道最为鲜美的时候,还有吃鲫鱼,应在冬天,民间有,“勿吃三月鲫”、“冬鲫夏鲇”之说,都是对什么时候该吃是肉最厚味最美的经验之谈,但也并非无道理。

美食 *** 行话俗语之十三——“一堂二灶三墩子”

“一堂二灶三墩子”意指早年美食业内三个重要的工作岗位。在酒楼或饭馆内,"一堂"是指堂馆(今称服务员);"二灶"是指在炉灶上炒菜的厨师∶"三墩子"是指切配菜的厨师。堂信周旋于各种人物之间,巧理各种场面热情招揽顾客,灶上的厨师细心烹制菜点,切配的厨师精心切制原料和组配菜肴,三者之间密切配合,才能把生意做好。

美食 *** 行话俗语之十四——“细切粗斩 ”

“细切粗斩 ”意指加工肉馅对刀工的技法要求。如扬州名馔"清炖狮子头",即是依"细切粗斩"的刀工工艺要求 *** 的。细切粗斩讲究的是肉粒要加工均匀,肉粒成形后再经斩剁,且不可过细。肉馅经调和成圆,再经烹调成菜,达到肉圆成形而不散,一触即碎,食之入口即烂的火候程度。

剁肉末

清炖狮子头

美食 *** 行话俗语之十五——豆面糕 “三不要”

豆面糕 “三不要”:北京小吃俗语。意指吃食豆面糕 (俗称驴打滚 )要做到 :一是不要深呼吸,二是不要大口吃,三是不要边吃边说话。这个 “三不要”都是为了防止干豆面呛入口鼻。干豆面吸湿性强,往往粘到鼻腔或上膛 (腭部)不易脱离。

美食 *** 行话俗语之十六—— “常吃葱,人轻松”

“常吃葱,人轻松”是民间饮食俗语。意指春天的葱是一年中营养最丰富的,也是最嫩、最香、更好吃的时候。因为此时生长出来的葱,由于气候和土壤的关系,已不再是香料而是特殊的补品。它可以帮助人们恢复身体机能,补给热量,特别是贫血、低血压和怕冷的人更应该多吃。

美食 *** 行话俗语之十七—— “蒸七煮八烙十成 ”

“蒸七煮八烙十成 ”是北京小吃美食俗语。意指采用 “蒸”、“煮 ”、“烙”烹饪 *** 所要达到的更佳火候程度。这是历代厨师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成品效果的概括。如按十成的程度烹饪,“蒸包子”以七成的火候为更佳程度; “煮粥品”以八成的火候为更佳程度;“烙褡裢火烧 ”以十成的火候为更佳程 度。烹饪菜点的火候程度讲究的是力戒过分和不足,这就是中式美食的魅力所在。

褡裢火烧

美食 *** 行话俗语之十八—— “锅子底儿 ”

锅子底儿 ”北方民间餐饮业俗语,意指吃涮羊肉时有一套调料,如麻酱、酱油、虾油、酱豆腐、辣椒油、腌韭莱儿、料酒以及白菜、粉丝等,叫 “锅子底儿”。


中国美食文化,用“博大精深”不足为过。美食 *** 中的行话俗语,举不胜举,不管是教我们吃的,还是教我们做的,都是前辈们留下的宝贵经验财富,虽然有很多行话俗语已经不再使用,但其背后却是前辈们的汗水和付出。

不知大家是否还有更为经典的美食中的行话俗语,贡献在评论区,给大家共同学习。

谢谢大家品读。我是烹饪与营养老师——食悟者。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转发、点赞、收藏,喜欢食悟者文章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获取更多营养美食及美食文化。

除夕年夜饭,这道“吉祥菜”好吃解腻,给肉不换,寓意:福气满满

爆竹声声辞旧岁,欢歌笑语迎新春。时间过得真快呀,不知不觉,我们在孩子们嬉笑放爆竹声中迎来了虎年的春节,家家户户都在忙着买年货做美食,到处都洋溢着新年的气息。过年真好,有长假,有美食,特别是和家人团聚一起,吃一桌丰盛的年夜饭,迎接新春的到来,真的是温馨而幸福的事情。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道“吉祥菜”,做法简单味道足。除夕年夜饭,这道“吉祥菜”好吃解腻,给肉不换,寓意:福气满满。

豆腐虽然物美价廉,但是豆腐的营养却非常的丰富,如果用美味的 *** *** ,上桌比肉还抢手。也许平时有很多人不喜欢吃,但是过年置办年货,可是家家必买呀。因为豆腐的谐音是“都福”,“都富”,所以家家都图在新的一年里,讨个好彩头。寓意:福气满满,财气满满,人气满满,精神满满,运气满满···。所以说豆腐是一道年夜饭必上的“吉祥菜”,好吃解油腻。年夜饭别大鱼大肉了,豆腐这样做,比麻婆豆腐过瘾,吃一口满嘴香

【准备的食材】老豆腐500克,白砂糖50克,白醋20克,淀粉水50克,番茄酱50克。

【具体 *** 步骤】豆腐切成块,加少许干玉米淀粉搅拌均匀,锅中油温6成热放进豆腐块,炸至两面金黄捞出。

1:因为豆腐中的水分比较多,所以我们在炸豆腐的时候,一定要高油温下锅,这样炸出来的豆腐定型快,不容易粘锅底破碎。刚下入油锅不要急着推动,定型后翻动不会碎。喜欢吃嫩豆腐的炸至微黄,喜欢吃外焦里嫩的就多炸一会。

2:热锅加油,油热放进番茄酱,倒进水淀粉,搅拌均匀,倒进盐,白醋,白砂糖搅拌均匀,当锅中的糖醋汁起大泡的时候,倒进炸好的豆腐块。很多人在做糖醋汁的时候不放盐,其实大错特错了,老话说:“想要甜,加点盐”,所以美味的糖醋汁必须要加盐。

3:炸好的豆腐块放进锅中后翻拌均匀,直到让每一块豆腐都均匀地粘裹上糖醋汁,加点香油增香提亮,一道酸甜可口,色泽光鲜艳丽的“糖醋豆腐”就做好了,装盘后,可以加点孩子们喜欢吃的水果点缀一样,个人认为糖醋豆腐的口味老少皆宜,比麻辣味的麻婆豆腐一点不差,上桌老人孩子都喜欢,酸酸甜甜的,开胃解腻,吃一口就停不下来了。年夜饭别大鱼大肉了,豆腐这样做,比麻婆豆腐过瘾,吃一口满嘴香除夕年夜饭,这道“吉祥菜”好吃解腻,给肉不换,寓意:福气满满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如果您有关于豆腐更美味的做法,欢迎您到下方评论区留言指点,您的指点就是我前进的动力。我是乡村荣姐,喜欢我的文章就动动您发财的小手,帮忙关注+点赞分享+收藏支持一下哟!谢谢您的支持!世上唯有爱与美食不负人呀!

一位川菜厨师去世了,他是让日本人爱上麻婆豆腐的“中华小当家”

一个名叫陈建一的川菜厨师3月11日在日本去世,这个消息刷遍了日本媒体的头条。四川对日本文化输出影响更大的,除了三国和熊猫,就是川菜了,他们甚至为此拍了一部动画片。

“离北京城遥远的西南方两千公里处,长江源头,受惠于大自然环境的天府之地,四川省的某个城镇中,诞生了中华料理史上新的传奇性料理师傅,天才料理少年——小当家。”

这就是很多80、90后的童年记忆——《中华小当家》。这部动画的原作者小川悦司,不久前专门发文,悼念陈建一。

陈建一

陈建一是日本家喻户晓的明星厨师。他的父亲陈建民,更是被誉为日本“川菜之神”。这对父子的人生经历,正是《中华小当家》的创作灵感来源之一。

要追溯陈氏家族的传奇故事,得从“小当家”出生的那个四川城镇说起。

1919年,陈建民在四川自贡的一家农户出生,排行老幺。1929年,他随伯父来到宜宾,次年进入饭店做学徒。之后,他辗转于重庆、成都、武汉、南京、上海、台湾、香港等地的各种餐厅,如“小当家”一样到处学艺,在厨坛闯出名声。

值得一提的是,陈建民在成都期间,曾做过艺术大师张大千的私厨。当时他做了一道宜宾怪味鸡,张大千赞不绝口,改其名为“大千鸡”,后来成了日本中华料理的名菜。多年后,张大千旅日,送给陈建民不少画作,两人之友情,堪为一段佳话。

张大千和陈建民合照

1952年,33岁的陈建民远赴日本横滨,凭借出众的厨艺,打下根基,娶妻生子。6年后,他以股东身份在东京新桥田村町开设了日本之一家川菜馆“四川饭店”,并针对日本人的口味,对传统川菜进行了改良。

他在 *** 最经典的“麻婆豆腐”时,用 *** 性弱的山椒粉替代花椒粉,八丁味噌替代甜面酱,最终调和成日本人接受的口味。其他如“回锅肉”“担担面”“青椒肉丝”等名菜皆如法炮制,改创出符合日本饮食习惯的中华料理。日本食客络绎不绝地涌入“四川饭店”,陈建民的名望随之水涨船高。

“四川饭店”赤坂分店

1960年,他在东京繁华的六本木街区,开办第二家四川饭店。该店毗邻日本NHK电视台,并招来“今日的料理”节目采编人员的注意。节目邀请陈建民上电视教烹饪。他那一口川普口音的日语,加上出神入化的厨艺,吸引了大量观众,不仅打响了“麻婆豆腐”的名号,更成就了自己的声名,以致日本首相等诸多要员都曾多次光顾“四川饭店”。

陈建民

彼时,日本惯来“男主外,女主内”,家庭主妇们很少能进饭店品尝川菜。在妻子陈洋子(改了夫姓)的支持下,陈建民特意创办“惠比寿中国料理学院”,本着“有教无类”的理念,培训来学习的男女学生。二十余年,他一共培养了超过15000名厨师,为传播中华料理作出了巨大贡献。

1987年,陈建民获得日本 *** 颁发的“现代名匠”头衔,被评选为传统工艺和饮食文化上的职人。他是获此殊荣的之一个日本华人。

1990年,“川菜之神”陈建民去世,但“四川饭店”的历史还在延续:他的儿子陈建一将续写父亲的传奇故事。

在《中华小当家》中,“小当家”刘昴星的母亲是出名的川菜厨师,被称为“川菜仙女”。刘昴星承袭家业,成为史上最年轻的特级厨师。这段母子渊源,或许正是陈建民与陈建一父子的写照。

《中华小当家》主角刘昴星

1956年出生的陈建一,打小就在父亲的厨房里玩耍。恰如刘昴星所言,“厨房就是我的游乐场”。也许是受父亲影响,他从玉川大学文学部英美文学科毕业后,并没有从事文科相关工作,而是拜入父亲名下,学习川菜烹调技术。

与刘昴星13岁继承成都驰名餐馆“菊下楼”不同的是,陈建一从父亲手中接过“四川饭店”时,已经34岁了,但他还是个无名之辈。

左:陈建民,右:陈建一

面对父亲开辟的川菜江山,陈建一不甘沦为一名墨守者,于是在1993年,以素人选手的名义,报名了富士电视台的《料理铁人》挑战赛。

这档节目娱乐性强,多国厨师根据每期题目各显神通,然后由美食家和明星嘉宾点评打分。每次公布主题食材后,其他厨师都忙不迭地开始准备,只有陈建一不慌不忙地在脑海里建构食谱、思考烹饪步骤,这种与众不同的做派和气度,就像一个胸有成竹的大侠,吸引了许多日本人。

当然,气度若无实力作配,只会让人觉得装腔作势。而陈建一以67胜、22败、3平,17连胜的战绩,创造了节目史上史无前例的记录,在日本引起很大反响。他的“封王”传奇,也许就有“小当家”最终拿下“中国之一厨师”称号的影子。

这档节目拥有海量日本观众,其中就有小川悦司。他说,他曾为陈建一在《料理铁人》的舞台上做“麻婆豆腐”时的潇洒姿态所折服,甚至把节目录下来反复观看。正因此,他才在《中华小当家》中,用“麻婆豆腐对决”做开场情节,由此拉开整个故事的序幕。

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陈建民就没有“麻婆豆腐”,没有陈建一就没有《中华小当家》。

“他(陈建民)对徒弟非常严格,但对我就很温柔,流露着巧克力和蜂蜜一般甜蜜的爱。料理就是这样感性的世界,食谱都是一点一点创造的,锅里食材的颜色、声音都很重要,要抓住一刹那的时机。”

陈建一在回忆父亲时,曾提到父亲对自己深沉的爱。而他回馈父爱的方式,不仅仅是继承他的“四川饭店”和川菜手艺,更是凭借电视带来的声望和超凡的经营头脑将“四川饭店”拓展至16家。

就像“小当家”在成长中,总是不由自主地踏上母亲“川菜仙女”的路,陈建一几乎是父亲的某种翻版:在对川菜的创新、普及、传播上,乃至作为一名厨师的人格等精神层面,他都与父亲如出一辙。

陈建民当初对“麻婆豆腐”做了适口性改良。陈建一在父亲的基础上,进一步琢磨风味的平衡性,逐渐将麻婆豆腐发展成被如今大多数日本媒体评价为“麻辣中带着鲜甜,口感浓厚,吃一次就上瘾”的经典菜式。

陈建民为普及川菜手艺,将自己的厨艺心得浓缩在《中国食谱》《中国四川料理家常菜》等著作中。作为儿子,陈建一同样将毕生所学,著成《铁人陈建一的中国料理》《陈建一每天的小菜》《我的真心话料理》《铁锅的法则》《继承父亲的工作做自己的味道》等书籍。

陈建民创建料理学院,无私地教授川菜菜谱和厨艺。陈建一则利用时代之便,借流媒体平台向全球网友传授“麻婆豆腐”做法,引发无数网友围观。

陈建民曾多次教诲学员:“人和之一,技术第二,厨艺再高也要谦虚。”到陈建一时,尽管他已成为日本中餐界的领军人物,但仍谦逊地表示:“我从未想过追求一流的厨艺。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只有一件事:让今天来的每一位客人都带着笑容尽兴而归。其余的事,交给后人评说就好。”

“料理的本质是爱。”陈氏父子对这句话奉若圭臬,并将之写在“四川饭店”官网首页。事实上,他们也是这样践行的。

陈建一常说,“做菜的人幸福,吃菜的人才会快乐。”无论是吃过陈建一料理的食客,还是听他讲课的学生,或是在日华人同行,发现他总是在笑,说话时笑,做菜时笑,他的笑容像是焊在脸上的招牌;而熟知他的人都知道,这笑无比真诚。

小川悦司笔下的“小当家”从内心热爱与享受烹饪,并热心于通过烹饪向人们传递幸福。这几乎就是陈建一一生的信念和追求。

2008年,他在日本评为“现代名匠”,领受了父亲21年前就曾获得的荣誉。5年后,他还被日本 *** 授予“黄绶奖章”(日本 *** 颁发的6种奖章之一,授予在业务上勤勉精进、能作为众人模范的人)。

也许是陈建一回报父爱的方式感动了儿子,生于1979的陈建太郎在大学毕业后,选择了父亲的路:进入厨房,学习川菜。不久,他又到四川大学留学,拜在成都名厨曾国华手下学艺,两年半后回到日本,并像父亲一样大胆创新,将中国传统川菜风味和现代食材融合,颇受日本食客好评。

陈建太郎

2010年,陈建一身体有恙,“四川饭店”交由儿子接手。陈建太郎不负所望,在他的经营下,“四川饭店”走出日本,到东南亚开设分店,尤其是新加坡分店,自2016年起连续3年获评米其林二星餐厅。

受日本掀起的“川菜热”影响,一位川菜迷中川正道,联合其他狂热川菜迷,组成一个民间组织“麻辣联盟”,并于2017年筹办了首届东京“四川美食节”,期间更高客流量达10万人次。陈氏父子经营的“四川饭店”从活动首届起就是常客。

左:陈建一,右:陈建太郎

2022年,第四届“四川美食节”召开。陈建一与儿子陈建太郎一起现身造势。他们在“四川饭店”摊位亲自掌勺,引发巨大轰动。父子二人合作烹制的“麻婆豆腐”,刚出锅就被抢空,人气之高,在日本几无匹敌者。

遗憾的是,2023年3月11日,陈建一因病去世,年仅67岁。作为陈氏川菜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若无陈建一孜孜不倦地研究、改良、创新和推广川菜,中华料理恐怕也不会征服日本。

他曾说:“我的工作,就是为大家提供美味的中国菜,把它作为中华文化传播出去。”他做到了,并且他的后代陈建太郎还将继续他的传奇。

撰文 李瑞峰 实习编辑 李瑞峰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辣椒炒肉的前世今生

众所周知,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在当今餐饮市场中有着很高的传播度和广泛的食客人群,以辣为主的口味让很多人一入口就很难停下来,川菜中的重庆火锅,冒菜,自贡冷吃兔,口水鸡、水煮肉肥肠鱼等等,深受很多年轻人的追捧和喜爱。

同样喜欢吃辣的小伙伴们别忘了点赞哟~~

说起辣椒,并不是源产于我们中国的蔬菜。直到明末,辣椒才从美洲大陆传入中国。一开始,辣椒并不是作为食物引进,相反是被当作观赏的盆景以及追求其药用价值才来到这里。

清朝初期,在我国的西南边陲,人们受制于闷热气候的影响,遂开始食用辣椒,这是关于中国人吃辣椒最早的记录。到了乾隆年间,贵州地区慢慢大范围种植和食用辣椒,随着不断的发展和贸易的往来,辣椒逐渐被传播到了其他的地方,在云南和湖南的部地区都有了食用辣椒的情况。

清朝嘉庆年间,贵州、湖南、四川、江西等地开始普遍种植辣椒,嘉庆时有记载,黔、湘、川、赣等地开始“种以为蔬”。到了道光年间,贵州北部已经有了顿顿吃辣椒的习俗,至同治时期,包谷饭开始在贵州等地盛行,其菜选用豆花,所搭配的蘸水正是选用了盐块和海椒。直到今天,著名的富顺豆花依然在流传着这样的习惯吃法。

说起吃辣椒,不同地方的人自然有着不同的偏好和习惯,一方面是因为地域的差异,另一方面是出于不同辣椒种类的考虑,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下市面上常见的几种辣椒:

【二荆条】

在云贵川地区广泛流行,这种辣椒看起来外形修长纤细,底部轻微弯曲,细细看来有些像英文字母”J“。二荆条辣椒的味道充满了新鲜的水果味同时还伴随着青草的芳香,吃起来辣度中上等,可用作郫县豆瓣的 *** ,是正宗川菜中不可缺少的食材。

【小米辣】

主要产自我国的贵州、云南等地,特点是其辣味相当突出,辛辣感强烈,虽然它只有几厘米左右的长度。小米辣的外皮有一定的厚度,红红的颜色让人看起来非常容易产生食欲,能吃辣的人吃上一口就欲罢不能。对于普通人来说,能够忍受小米辣的辣度,已经是非常难得。

【羊角椒】

又被称作鸡泽辣椒,主要以绿皮为主,在海南等地有黄色外皮。羊角椒皮薄肉厚,辣椒味道浓郁,辣度中等,维生素C含量相当高。食用广泛,价格低廉,在很多餐饮饭馆中被广泛使用,适合爆炒、腌渍或是生吃都可。

【七星椒】

七星椒,产于四川省威远县,是国内最辣的辣椒之一,因其辣度高达七星级,故名七星椒。此种辣椒皮薄肉厚、色鲜味美、辣味醇厚。口感上吃起来辣味极其强烈、回味甘甜。据说,把七星椒掰开后放置,1米以内的人会被熏的泪水直流。

【螺丝胶】

螺丝椒是一种杂交的辣椒品种,广泛在山东、西北和海南等地种植。螺丝胶吃起来口感较辣,肉质鲜美,深受众多食客的喜爱。因其皮肉均匀很薄,故比羊角椒更适合爆炒,常用来与猪肉同炒。

【杭椒】

杭椒的个头要比二荆条小一点,果羊角形,但外皮和肉质更厚实,口感微辣,表皮略皱,果顶渐尖,稍弯。它既是烹饪中的好佐料,又是一种温中散寒、缓解食欲不振等症的食疗佳品,最常见的菜是杭椒牛柳,一直以来都是江浙地区的名菜之一。


四川是吃辣大省,包括重庆,荟萃了很多经典的川菜形式,然而当四川人遇到贵州人、湖南人和江西人时,难免会有些心虚。

川菜在工艺上更注重口味复合,菜肴色泽鲜红,单就菜品的辣度来说,湖南菜、江西菜都要比川菜辣不少,这样就使得川菜要比湖南菜、江西菜更具备普遍的适应性。

作为融合系辣味,川菜自然首当其冲。作为人口大省,每年四川务工人员的外流为川菜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当年打工人的思乡口味,才使得麻婆豆腐、水煮肉等风靡全国,发展到当今社会,吃辣的方式自然更丰富更多样。如今的川菜常与甜味结合,打磨出更适合众人口味的菜品,【凉面】和【钟水饺】自然是好的例子,宫保鸡丁更是中外驰名,胡辣口和小荔枝口的结合,既不突兀又彰显平衡。

个人观点来说,江西才应该是中国吃辣最厉害的省份,是那种把各地能吃辣的人挑去,基本都会被辣哭的程度。打个比方,江西进贤县的【脯辣椒】就是一道很有名的辣椒小吃,把新鲜的辣椒洗净晒干后,放入酸菜坛中腌制2-3个月。腌好后的脯辣椒有一种特殊的酸脆的口感,既可以用来做菜,又能直接食用。

贵州菜中是名菜——贵州辣子鸡,和传统重庆歌乐山辣子鸡些许不同,贵州辣子鸡是不过油直接煸炒,而是以一种更为柔软的辣味存在,未经过腌制的鸡肉,在味道上自然没有歌乐山辣子鸡那样的麻辣重口。究其原因,在于贵州当地一种特殊的辣椒调料——糍粑辣椒。选贵州特产的花溪辣椒,收拾干净后加入仔姜和蒜瓣,捣成茸状后的状态,看上去特别像糯米糍粑,故名糍粑辣椒。这样的辣椒香味浓郁,绵辣悠长,即使是不怎么能吃辣的人也可以吃上几口。

到了海南,饮食习惯清淡的当地人,仍然是辣椒忠诚的拥趸。选用当地特产的黄灯笼辣椒,与大蒜一起剁成泥,加入食盐制成黄灯笼辣椒酱,吃上去既带有突出明显的辣味,又不失当地特色。著名的酸汤肥牛,就是选择了黄灯笼辣椒酱来调色和提味的。

湖南的辣椒炒肉,同样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当地特产的二荆条辣椒,用热锅将鲜辣椒煸炒短断生,不仅能把辣椒炒香,还能让其口感更加脆韧,再搭配点小米辣,和当地特有的黑猪肉煸炒,肉香,椒香混合着菜籽油的香气,即下酒又下饭,一边擦着汗一边还往碗里继续夹着菜。


话不多说,与大家分享一款超级下饭神菜,大家别忘了点赞评论收藏呀:螺丝椒炒五花肉

主料:螺丝椒250克(大约6个左右)、五花肉150克

配料:姜、葱、蒜、生抽、老抽、盐、味精、白胡椒

麻婆豆腐的寓意,麻婆豆腐的家常步骤-第1张图片-

做法:

1.辣椒滚刀切块,五花肉切片,姜切片,准备葱花和姜米

2.把锅烧热,锅内不要放油,放入辣椒用中小火不断煸炒,去掉鲜辣椒中的水气

3.切好的五花肉放入盐、白胡椒、生抽和料酒,用手抓匀,肉抓黏抓出浆后,放入玉米淀粉继续抓,让肉片能被淀粉充分包裹,最后封油腌制5-10分钟

4.热锅凉油,中火下入腌好的五花肉片,让其在锅内静置15秒再慢慢翻动,把肉片炒香炒熟后放入料头炒香(姜片,葱花和蒜米)

5.放入炒好的辣椒,大火翻炒,烹入料酒,生抽和老抽

6.继续大火翻炒,下入盐、白胡椒和味精,翻炒均匀出锅

TIPS:

  • 肉片经过腌制后,口感会更鲜嫩,同时更入味,未经腌制的肉片口感上会比较干
  • 新鲜辣椒要先用铁锅断生,去掉其富含的水分,使其口感更脆韧,同时辣椒的香气更突出
  • 腌好的肉片下锅时,锅内的温度要足够热才能倒油,在家中时只要看到锅内开始冒烟,就代表温度达到了。
  • 肉片下锅后,不要立刻翻动,否则会由于肉片受热温度过低导致其包裹的淀粉脱落,粘锅。

获取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壹捧烟火】

成都美食之麻婆豆腐

如果说成都的小吃冰粉是一绝的话,那第二绝应该要给麻婆豆腐了。咱们先不说与麻婆豆腐相关的店开了多少多少家,就仅仅凭遥远的“阿美瑞卡”的唐人街也都是麻婆豆腐的身影,那真的就得好好讲一讲它了。


首先得说一下的是,麻婆豆腐并不是一家店的名字,而是一个菜的名称。而为什么要叫“麻婆”?作为四川人的我也是一脸问号,并不知道“麻婆”是不是有什么特殊含义。

麻婆豆腐所需的配料大家可以随便去查,这个不是什么绝密资料,不外乎是豆腐、蒜苗、牛肉沫子、超级无敌的豆瓣酱、辣椒面等等,私以为豆瓣酱与辣椒面应该是精华中的精华,二者在味道中占据的分量不容小觑。

而此菜也展示了四川人的特色,“辣得板也嫩得很”,其中麻辣鲜香、烫脆嫩酥在这道工艺菜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还记得读大学时候,点一份麻婆豆腐,两碗米饭也随便干。


此菜的颜色可以说是红红火火,却又多了一些绿。颜色的搭配直接让人食欲大振,特别是联想力丰富的人,估计看着都在流口水冒大汗了。很神奇的是,你会发现它们一块块豆腐就像是连接起来了一样,互相挨着紧紧的,而且汤汁也是黏黏的,就像是不可分离的整体。基于此,吃此菜都是用着大勺子,一勺子一勺子往自己的碗里舀。

味道怎么说呢?就感觉没有什么能比它更下饭了。麻婆豆腐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就是吃下去之一口之后,麻辣鲜香的感觉在嘴里爆炸,你就根本停不下来了。并且吃过豆腐的都知道,豆腐很烫,不易冷,就很容易出现一个可爱的场景:你的嘴巴就像说唱歌手般快速张合,但手却又控制不了地去舀新的豆腐,刚吞下去,新的又塞进了嘴里。这个不断“说唱”的过程得到麻婆豆腐彻底吃完才会消失。

带你了解川菜——麻婆豆腐的来历

麻婆豆腐是著名的川菜,受很多人的喜爱。正所谓豆腐有两类,一类是普通豆腐,一类是麻婆豆腐。今天带你了解麻婆豆腐的来历。

听说清朝同治年间,有一对姓陈的夫妻,在成都万福桥码头,开了一间小饭馆。可老板陈春富开店不久就去世了,小店就由老板娘刘氏经营,陈刘氏脸上有些麻子,所以别人叫她陈麻婆。有一天客人来的超级多,招待了一批又一批,一直忙到晚上打烊。陈麻婆正想关门离开,就来了几位船夫要吃饭,陈麻婆看他们忙了一天就让他们进店吃饭了,可店里没什么菜了,只剩下一些豆腐和碎牛肉。于是她把豆腐和碎牛肉一起炒,再加上姜、蒜等调料,撒点葱花,浇上热油,就端上桌了。没想到这道临时做出来的豆腐竟然十分鲜嫩美味,渔夫们就着这道豆腐吃了好几碗米饭,每个人都撑到站不起来。渔夫们问这道菜叫什么名字,陈麻婆灵机一动说,叫就叫麻婆豆腐。一传十十传百,麻婆豆腐从此名扬四海。

这就是麻婆豆腐的来历,很多菜都是来源于意外,有时候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食材结合在一起,可能会发生让你意想不到的事。

标签: 豆腐 麻婆 寓意 家常 步骤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