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的原因,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的读后感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50 0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呢?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我国重要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家人们都会聚集到一起,早上吃包子,粽子,茶叶蛋,发糕等。吃完早餐,就去河边看赛龙舟,晚上吃大餐,当然也有的是中午吃大餐,也有的是半上午吃,各地风俗会有所差异,但大体是相同的。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在端午节这一天,我们要吃粽子,赛龙舟呢?其实由来有多种说法,但最为广泛接受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忠臣,他非常忧国忧民,后来因遭到了贪官污吏的陷害,被流放。后来最终他因报国无门,于是心中怀着一腔爱国之心,在农历五月初五最终投江自尽,结束了短暂的一生。于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在这一天以划龙舟、吃粽子等形式,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之情。对于端午节,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来历吗?可以在评论区大家讨论下哟!

视频加载中...

端午节将至 请收藏吃粽子的正确打开方式

来源:人民网

端午节将至,又到了大街小巷飘粽香的时节。那么,如何健康食用粽子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刘晓军怎么说。

“粽子美味,但是并非人人都适合吃。”刘晓军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老人、孩子和消化不良者及胃肠道疾病患者不宜多吃粽子。因为黏度很大的糯米团会增加胃肠道的负荷,胃动力不足者吃完容易消化不良、胃痛胃胀。同时,肥肉粽、蛋黄粽的能量、脂肪、钠含量都相当高,会增加血脂浓度,加重心脏负担,心血管患者、高血脂患者要少吃。另外,糯米比馒头及其他种类大米在吃后导致血糖升高的速度要快。血糖不稳定或患有糖尿病的人,要加以注意。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粽子?刘晓军表示,喜甜的人群可购买用粗粮代替糯米的粽子。因为粗粮普遍有丰富的不可溶性膳食纤维,有利于保障消化系统正常运转,且维生素含量丰富,血糖生成指数较糯米低。此外,粽子中若添加了红豆、绿豆等,可以增加蛋白质摄入量,减少能量和糖分摄入,还能加强清暑、祛湿、健脾功效。如果自制咸粽,可以用鸡肉、瘦肉等代替咸蛋黄及肥肉,以减少油腻感。同时,也可以选择蘑菇、竹笋、木耳等素食原料。素食食材与动物性食材相比,对于餐后血糖血脂的上升有延缓作用。

刘晓军提示,吃粽子要适量。吃过粽子后应适当减少主食的摄入,否则会带来过多的淀粉引起体重上升,还可能过于饱胀引起消化不良。一般来说吃一个大粽子减一小碗米饭即可。肉粽一次不宜多吃。同时,佐以凉拌菜,再来一碗清淡的汤,如冬瓜汤、青菜汤、丝瓜汤等,以增加膳食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摄取。如果食用粽子后出现吃撑或消化不良等问题,可以喝点酸奶、吃助消化的药物,如酵母片、健胃消食片等,也可以散步或揉按腹部以促进肠道蠕动。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你知道多少?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而在这个节日中,吃粽子就成为了人们的传统习惯之一。接下来,我将会向您讲述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传说在古代,屈原是楚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曾经为了反对当时楚王的政策对国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后来,楚王对他的话听之任之,不予采纳,屈原难以忍受这种局面,于是他选择了投江自尽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听说屈原壮烈牺牲的那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于是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这一天举行各种活动,其中就包括了吃粽子。

吃粽子的传统起源可以追溯到屈原的时代,因为在古代人们相信吃粽子可以避免龙虫侵袭,所以在端午节吃粽子也成了驱邪避祟的一种方式,甚至还有的人将吃粽子的方式和先祖崇拜联系在一起。此外,端午节吃粽子的另一个原因也和屈原有关,人们认为这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丧事而设立的一种仪式。

而在现代,吃粽子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习惯。人们不仅在家中自制粽子,还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各种口味的粽子。粽子的 *** 方式也十分考究,原料除了有糯米外,还需要添加肉类和香料等调味品来提高香味,口感和营养价值。

总之,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们通过吃粽子的方式来缅怀历史,传承民俗文化,同时也赋予了这个节日更深层次的意义。祝大家端午节安康!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那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

端午节少不了的就是吃粽子,端午节又为什么一定要吃粽子呢?下面是精心为你们整理的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的相关内容,希望你们会喜欢!

粽子图 供参考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吃粽子的传统由来已久。粽子花样品种也多种多样。从粽子的 *** 与食用看,粽子是我国南方民族的传统食品,也是南方传统的祭品,以“集”祭神的习俗,在杯南稻作区源远流长,粽即集类食品。荆楚地区很早就有了裹饭祭水神的风习,据南北朝的《拾遗记》记载,周昭王溺死于汉水后,人们在水边立祠祭祀,暮春上祀之日,“楔集祠间,或以时鲜甘味,采兰杜包裹,以沉水中,或结五色纱囊盛食”。


粽子图 供参考

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

①纪念屈原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话,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老人托了个梦,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数仍是被鱼虾鳖蟹吃了。老人问屈原:还有什么办法呢?屈原说: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龙的样子,因为鱼虾鳖蟹属龙管辖,它们不敢吃龙王的东西。从那以后,年年端午节那天,人们划着龙船到汨罗江送粽子,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粽子图 供参考

②求圆

端午吃粽子除了纪念屈原外,也有阖家团圆的意思,毕竟现在的端午节已经是法定节假日,每到端午节各地的游民便会回家与家人团聚。还有另外一层寓意,便是“求子”,粽子有谐音“中子”的意思,一直有传闻吃了粽子就能得儿子的风俗,寓意人丁兴旺的意思,总之端午吃粽子是好意,一定要记得吃粽子。


粽子图 供参考

③光宗耀祖

端午节的习俗

挂草药,挂艾草、菖蒲、榕枝。午节在门?挂艾草、菖蒲(蒲剑)或?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挂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红纸绑成?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叶?呈剑型,插在门?可以避邪。

划龙?,龙?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在划龙船时,?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融汇?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弦,即“举揖?相和之”之遗风。?如?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龙船下?后唱到端午时?,表现内容?分?泛。

跳钟馗、闹钟馗:?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钟馗执剑祛邪图,悬挂钟馗画。最早的钟馗画,据说出?画圣吴道?之?。

?草,汉以前不见?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有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活单调,暇余以??、?草、?兽等为戏?娱。


粽子图 供参考



总结:端午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为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对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的原因,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的读后感-第1张图片-

为什么要过端午节?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本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端”有初始之意,是仲夏的开端,盛夏的起始,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于是便有了“端午”之称。

一、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众说纷绘,有人说是为了纪念楚国名士屈原,也有人说是纪念直言纳谏的伍子胥,还有人说是为了纪念孝义感天动地的曹娥,但纪念屈原之说流传甚广,也更深入人心。

二、端午节的习俗和价值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其中更具代表性的就是划龙舟和吃粽子。龙舟竞赛是一项激动人心的活动,人们载歌载舞,同心协力地划动龙舟,迎接胜利的喜悦。这个过程中,人们体会到团结合作的力量,学会了团队精神和互助精神。

而粽子作为端午节,不可或缺的美食,口感香甜,内含着浓厚的情感和祝福,每一口粽子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福。

通过庆祝端午节,我们不仅仅是在传承传统文化,更是在培养爱国情怀。屈原的事迹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他的爱国精神应该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永远闪耀。

三、纪念端午节的意义

端午节与中国其他传统节日不同。其他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都是天文节日,和月亮的盈亏相关。而端午节是人文节日,和知识分子的命运相关。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投江自尽的受难日。龙舟是到水中去找寻屈原,粽子是给屈原的灵魂祭奠,屈原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受难象征。屈原之死,震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端午节从纪念屈原受难的节日,经过两千多年的绵延,发展成为尊重知识、解放知识分子的节日。

在屈原的身上有着古代知识分子高尚品格的修为之气和上下求索的探究之气,纪念屈原,既是纪念其在精神上的巨大贡献,更是在纪念其一生对于国家的执着与爱国的求索。这是屈原给予现代的我们的启示。

我们须以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将爱国之志变为报国之行。同时我们也应该记住屈原的教训,反思和觉悟,如何与黑暗势力较量?如何打败他?保护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害,勇于担当,不畏艰险,延续和传承“屈原精神”。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

端午节是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据说这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于。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由于楚王昏庸,又加上奸臣的诽谤,使得屈原被驱逐出楚国。后来,秦军占领了楚国国都,听到这一消息的屈原悲痛异常,在五月农历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而死。为了不让鱼虾伤害屈原的尸体,人们就把粽子投在水中喂鱼和虾。后来就逐渐形成了端午吃粽子的习俗。




粽子的意义

#头条家时光#

为什么我们要在端午节吃粽子呢?

粽子的寓意是用作祭祖和神灵,以求吉祥。后因粽的谐音。粽子谐音中子,人们互赠九子粽寓意为求子,寓意人丁兴旺。粽谐音宗,所以也有光宗耀祖之意。

粽子中“棕”和“中”发音相近,在古代有功名得中的意思。可以在端午的时候赠送粽子给他吃。现如今,我们也可以在端午吃粽子的时候,祝福学生们考试顺顺利利,获得一个好的考试成绩。

粽子就已经成为了端午节必备的食物,在古代的习俗中,人们比较讲究这种谐音的祝福语,多吃粽子就寓意着能多得儿子。除了以糯米为原料以外,还会加入一些具有养生保健作用的中药材。

粽子的来源是为了纪念屈原,相传屈原投入汨罗江之后,人们为了担心河中的蛟龙等凶物伤害屈原的尸体,就将糯米装入竹筒中,人们 *** 粽子时选择用红绳将其捆绑,然后放在小孩子的兜里,这样就寓意着给小孩子护身符。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粽子。

端午节:抉发民族精神的重要节日

作者:周思明

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姿多彩。每年端午节,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在历史发展演变中,端午节杂糅多种民俗于一体。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存在着习俗内容形式的差异,主要活动有赛龙舟、祭龙、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打午时水、食粽子、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其中赛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颇为盛行,走出国门后受到各国人民喜爱,并逐渐形成了国际性赛事。端午食粽,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为中华民族影响更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端午节蕴藏着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基因,诸如“天人合一”自然观、古老星象文化、传统人文哲学等,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积淀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更融入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比如,赛龙舟与食粽可谓自古传承、迄今不辍。为了将端午节及其不朽历史文化精神留住,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不仅铸造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端午文化还有广泛的世界影响力。比如在日本,每年公历5月5日,是日本人过端午节的日子,他们会吃粽子,并在门前挂出菖蒲草。在朝鲜半岛,人们把端午节作为一个祭天的庆典。韩国人将“端午”称为“上日”,意思是神的日子。

据说,端午节是为纪念几位历史人物而设立。比如纪念伍子胥说,此说在江浙一带流传甚广;再比如纪念孝女曹娥说;而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记载,端午节乃为纪念先贤介子推而设立;但影响更大的,还是纪念屈原说。相传因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屈原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流放中,屈原写下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划船捞救,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汇集岸边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打捞贤臣屈大夫时,纷纷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洞庭。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逐渐发展成龙舟竞赛。百姓怕江河里的鱼吃掉屈原身体,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由此形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形成了特有的文化魅力和精神魅力。中华儿女既有谦谦然君子的温文尔雅一面,也有猛志固常在的刚烈骁勇一面。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与坚毅性格,这是我们这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厚基础与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过数千年悠悠岁月,是极具传承价值的精神遗产;饱经风霜后的民族传统文化,呈现了优美与崇高兼容的仪态,深深镌刻在每位中华儿女的心田。

端午节是全世界华人的节日,通过一系列民俗活动,培养华人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认同,增强人们的敬祖意识、家庭观念、爱国精神,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的向心力,铸造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血脉不断,就在于对伟大的中华文化经典的传承与弘扬。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端午节积淀了独特可贵的民族性格和文化认同。尤其置身于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在国际环境日臻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大背景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与意义就显得更为重大。

(作者周思明为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这些端午节习俗你都了解吗?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天除了吃粽子外,还有赛龙舟、挂艾草、系五色丝线等习俗。(记者:尹思源 设计:方金洋 魏子涵)

来源: 新华社

专家解读:端午为何是驱邪避毒的节日?

中新网山东新闻6月22日电 五月初五过端午。传承千年的端午节,仪式感满满,节俗丰富且多彩。挂艾草、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喷雄黄等各有寓意,点燃各地浓浓的节日氛围,承载了人们祈福安康、消灾驱邪的朴素愿望。

尽管端午习俗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关于它的起源来历、各种讲究,公众了解得并不全面。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张文智近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以易学视角从更深层次解开人们心中关于端午节的诸多疑问。

在安徽宁国千年古镇胡乐老街,村民用上山采摘的粽叶和粽榈绳,包当地特色枕头粽。叶四清 摄

端午为何设在农历五月初五?

张文智: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端午节的起源存在不同的说法,如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这些说法各有依据。但从易学的角度来讲,端午节的设立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与其它经典不同,《周易》有一套由阴阳爻、八卦及六十四卦等组成的卦爻符号系统。据《史记·天官书》记载,中国古人根据北斗七星之斗柄所指向的东方苍龙七星来确定季节,如斗柄指向正东时(日落即黄昏之时观察),即是春分时节,这时东方苍龙七宿的半个身子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之上;而农历二月初二(在惊蛰前后),只有龙头部分露出地面,故有“龙抬头”之说。

此后,古人又将此细化为斗柄指寅为正月时节、指卯为二月时节等。据此可知,农历的五月初五,斗柄已经指向午位,这时的东方苍龙七星已在正上方的天穹之上,有乾卦九五爻辞所说的“飞龙在天”之象,人们据此要“与时偕行”“与时俱进”。“端午”的“端”之意为“正”,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说。

到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把农历子(十一)月至亥(十)月分别与十二个卦相配(详见下图),由此就能清晰地看出阴阳二气在一年12个月之中的瞬息变化:从复卦至乾卦为阳气息长、阴气消退之过程;从姤卦至坤卦则为阴气息长、阳气消退之过程。而五月初五之端午节一般出现在夏至之前,是阳气极盛之时,可用乾卦来符示之,而至夏至之时则一阴生于下,可用姤卦来表征之。

从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可以了解到,“五”的意思是“阴阳在天地间交午”,而端午节一开始是根据干支历设在午月午日。但到了魏晋时期,阴历历法日益普及,便改用数字代替推算午月午日,直接将端午定于五月初五。朝廷为了人们方便过节,便把端午节规定为农历的五月初五,而其仍寓有阳极盛而将转阴之意。

端午为何要驱邪避毒?

张文智:从上述介绍可以了解到,端午节为阳气极盛之时。“端午到,五毒醒”,这个时间段是五毒(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频繁出没的时候,容易引发瘟疫,所以古人将端午节视为“恶日”,要驱邪避毒。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讲,这些说法和做法也有一定科学依据,并非是封建迷信。

四川苗家阿姐 *** 香囊祈福端午。古蔺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端午各种“小名”有何来历?

张文智:端午节有很多别称,如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等,其中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等都与把端午节设在午月午日有关。

而“龙舟节”的说法,学界认为,这与我国古代江浙及百越地区的龙图腾与祭祀习俗有关,通过赛龙舟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事事如意,去邪祟,攘灾异等,同时也有保佑划船平安之意。

福建福州举行龙舟俱乐部邀请赛。张斌 摄

端午期间如何养生?

张文智:古人认为,端午即午月午日,阳气最为旺盛之时,是草木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所以在这一天采药、挂艾草、戴香囊等会有特别的功效。而从阴阳五行之理来看,阳盛则阴衰,火旺则金弱,这时人们容易外热而内寒,故中医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同时也需要注意滋补肺阴、调理大肠。

今年端午有何不同?

张文智:农历五月初五一般出现在夏至之前,今年受闰月影响,端午节出现在夏至之后的第二天。“夏至一阴生”,已经是姤卦用事,虽然不如之前的端午节阳气盛大,但刚入夏至之时阴气尚弱,从养生的角度来讲仍需要以滋补肺阴、调理大肠为主。

而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今年为7月11日)才进入初伏,是暑热最盛的时期,这时湿气最重,在养生方面要做出相关调整。归根结底,这些都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及阴阳五行平衡协调的施治原则密切相关。(完)

标签: 粽子 端午节 为什么 读后感 原因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