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源于古代中国的“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开始,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
全球网总编辑刘月好介绍说:寒食节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当时孔子的弟子颜回因为不慎违反了丧礼,而被孔子加以惩罚,让他只能在寒食时期进行默想,从而留下了这个节日的传统。后来,寒食节逐渐演变成为清明节,成为了祭祀祖先和悼念逝去亲友的节日。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进行扫墓、祭祖、植树等活动,表达对祖先和逝去亲友的思念之情。清明节不仅是一个祭祖的节日,还有一些特别的习俗和活动。比如,清明节食用的粽子和清明花,扫墓时撒纸钱和燃放纸假钞。
此外,一些地方还有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打马球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人们缅怀往事,悼念亲友,更能够增加人们的身体锻炼和交流互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法定假日,所以每年4月5日都是全国的法定节假日。人们可以利用这个假期,回家陪伴家人,缅怀祖先,还可以去旅游踏青,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另外,除了中国,一些邻国和地区也有类似的节日,比如日本的“清明节”和韩国的“春川节”。它们都流传着祭祖、扫墓的习俗,虽然具体的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但像祭拜祖先、缅怀逝者这样的传统价值观念则是众所周知的。这也再次表明,人类文化始终有着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
总之,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份重要的内容,是表达人们敬祖慎墓、缅怀逝者的方式,也是传承中华文化、传播爱与和平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缅怀先辈,珍惜当下,迎接未来。
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从寒食节到祭祖扫墓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主要是为了祭祖和扫墓。它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落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清明节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和上巳节,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清明节。
清明节的演变
在我国古代,寒食节和上巳节都是与祭祖和扫墓有关的节日。寒食节在每年的清明前一天举行,人们要禁火三日,不做饭,只吃冷食,以示对先人的哀思。上巳节则在农历三月初三日,是春季祭祀的一个重要节日,人们会在此日祭祖扫墓,并祈求丰收。
到了唐代,寒食节和上巳节逐渐融合为一个节日,称为“清明节”。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不仅要祭祖扫墓,还会进行一些其他的活动,如踏青、荡秋千、踢毽子等,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
清明节的重要性在我国历史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宋代,清明节被定为国家法定节日,称为“寒食节”。元代时,清明节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成为祭祀先人的重要节日,并有了扫墓的习俗。明清两代,清明节已成为全国性的祭祀节日,人们会烧香献花、祭祀祖先、扫墓、悬挂柳条等,以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总结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明节的方式也在不断改变。虽然祭祖扫墓仍然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但人们也开始采用新的方式纪念先人,如在 *** 上发表悼念文章或 *** 纪念视频等。无论如何,清明节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感情纽带作用,它将继续在人们心中传承下去。
感谢观看到最后,如果文章对您有帮助,希望您帮我点个赞点个转发,谢谢您(如有图片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清明节的历史和起源: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根源和背景。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它源于古代的祭祀祖先的传统,而今天已经演化成了一个缅怀逝去的人、尊重自然环境、传承文化传统的综合性节日。
清明节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举行,正值春暖花开、草木复苏的季节,也是一个适合户外活动的时候。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扫墓、烧香祭奠,以表示对逝去的亲人和祖先的怀念和尊重。
除了祭祀祖先外,清明节还有一些与之相关的传统活动。其中,植树是一个重要的活动。古人认为,植树可以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所以每到清明节,人们就会利用节日这个机会,植树造林,为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环境。
此外,清明节还有一个传统的饮食习惯,那就是吃清明粥和寒食。清明粥是一种由糯米、花生、红枣等多种材料熬制而成的浓稠粥品,因为它是用来祭奠逝去的亲人和祖先的,所以人们认为吃了这个粥,就可以更好地感受到逝去的人们的存在和影响。而寒食则是一种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里不生火、不烧饭,只食用冷食,以示对先人的怀念和尊重。
青团
除了以上的传统活动外,清明节还有一些其他的民俗活动。比如说,人们会到野外踏青赏景,感受春天的气息;会放风筝,享受风的自由和生命的美好;会游玩花炮,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向往。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内容,也体现了人们对生命、自然和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总的来说,清明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它不仅是缅怀逝去的人和祖先的重要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平台。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表达对生命、自然和文化的热爱,感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和魅力,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更好地珍惜和保护我们的文化和自然资源。
同时,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清明节也在不断地演变和丰富。比如说,现在很多人已经开始采用 *** 祭祀的方式来表达对逝去亲人和祖先的怀念和尊重;有些人则会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来回馈社会,表达对生命和爱的态度。这些新的方式和形式,既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展示了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
志愿活动 植树
总之,清明节是一个富有传统和现代意义的节日,它承载了人们对生命、自然和文化的尊重和关注,也体现了人们对历史和未来的思考和追求。在这个节日里,让我们一起缅怀逝去的人和祖先,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和文化,珍惜生命、珍爱生活!
二十四节气|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是如何转移到清明节的?赵运涛
清明节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吗,为何会有扫墓祭祖的习俗?最初扫墓是在哪个节日,为什么会发生转移?与清明节最近的是哪个传统节日?《西游记》中,在陷空山无底洞,逼着唐僧和自己成亲的金鼻白毛老鼠精是如何用清明节习俗骗唐僧的?古代的清明节又是情人节?古代的清明节放假几天?
清明上河图中的纸马店铺
清明节扫墓祭祖习俗的形成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的命名与气候有关,《淮南子·天文训》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从这一天开始,清爽明净之风吹来了。清明节一开始只是一种根据气象变化而产生的指导农业生产的节气,但后来,扫墓祭祖的习俗也逐渐转移到了这一天。
扫墓,事死如事生,这与中国特殊的祖先崇拜有关。中国很早就进入了农耕文明人们定居某一地世世代代生活在一个地方,死了就葬在那里,这很容易发展出“祖先崇拜”。中国的祖先崇拜是和神灵崇拜合一的,祖先就是神,或者半神半人,人与神的界限并未判若鸿沟,所以人们认为需要像对待活人一样对待自己的祖先,祭祀就是活人与祖先交流的重要方式。最初人们祭祀祖先都是在庙里,不起坟墓,《礼记》曰:“古也墓而不坟。”大约到了战国,开始兴起坟墓作为祭祀的依托。
虽然扫墓祭祖习俗从战国开始就一直延续着,但最初并没有固定在哪一天举行。大约到了汉代,逐渐形成了在三月三进行祭祀的习俗。为何会是这一天呢?三月三上巳节,先秦时期就有了,其主要习俗是祓禊,即人们到水边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到了汉代,民间渐渐生发出许多新故事,如传说某户人家恰好三月初生了三个女儿,结果在三日俱亡,于是民间就在三月三“祓禊”的习俗上又加入了“招魂续魄”的习俗。
《荆楚岁时记》引《韩诗》注曰:“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招魂续魄与祭祀祖先、求祖先保佑相似,于是扫墓祭祖渐渐固定在了三月三。
三月三离寒食节很近。寒食节也是传统的一大节日,到了魏晋时期,尤其是司马氏的两晋,寒食节在众多节日中地位甚高。寒食节据说是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纪念大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司马氏因为自己的“晋”与春秋时期的晋国国号相同所以特别重视这一节日,寒食节因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在民间形成了极大的信仰基础。再加上魏晋南北朝世家大族极力推崇孝道,于是扫墓祭祖的习俗就渐渐从三月三转移到了寒食节。
虽然晋代以后,民间有了寒食节扫墓的习俗,但得到官方明确的认可,还要到唐代。《旧唐书》记载:“开元二十年,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官方的认可是一方面,具体的实行又是另一回事。由于寒食节有禁火习俗。与唐宋兴起的另一个习俗——祭祀要烧纸钱相冲突扫墓祭祖的固定日子就又不得不再次转移。
唐代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曰:“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题目中有“寒食”,但诗中又提到“清明”,寒食节禁火,烧纸不方便,而寒食与清明离得很近,所以人们就往往选择在清明去墓祭。
北宋《东京梦华录》记载:“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南宋高菊卿《清明》曰:“南北山头多慕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明代以后,寒食节开始消亡,扫墓祭祖名正言顺地成了清明节的习俗。
明清小说中,常常提及清明节扫墓祭祖。《西游记》第八十回金鼻白毛老鼠精变成一个女子,骗唐僧说自己在荒郊野外的原因是清明和家人来扫墓,遇到了强盗。“时遇清明,邀请诸亲及本家老小拜扫先茔,一行轿马,都到了荒郊野外,至茔前,摆开祭礼,刚烧化纸马,只闻得锣鸣鼓响,跑出一伙强人,持刀弄杖,喊杀前来,慌得我们魂飞魄散……”唐僧上当,认为她是良家妇女,后被其捉到了陷空山无底洞,逼着成亲。
清明节扫墓祭祖与踏青合二为一
古人认为坟墓是逝者的居所,是逝者与活人交流的一个场所,所以清明这一天,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尊敬要将逝者的“房子”修缮一番、培添新土、清除杂草,要给逝者供祭食品、烧纸钱、烧纸马,叩头行礼祭拜一番,这就是扫墓。清明节可以说是一个人与鬼神打交道的日子,又因为坟墓多在郊外,人们需要出游,于是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常出现清明节出游,人与鬼或妖相遇的故事,如《西山一窟鬼》《洛阳三怪记》《西湖三塔记》等宋元话本小说中都有这样的情节。
明代《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白娘子与许宣之一次相遇也是在清明节,“因清明节近,今日带了丫鬟,往坟上祭扫了方回。不想值雨,若不是搭得官人便船,实是狼狈”。清代《聊斋志异》还记载了一个人和狐狸的爱情故事,一个叫耿生的正巧清明节上坟回来,看见一条大狗追两只小狐狸,他救了其中一只,这只狐狸后来幻化成女子青凤报答他。
这些人与鬼或妖清明节相遇的传说故事实际上又都是古代清明节青年男女踏青邂逅故事的翻版。早在唐传奇中就记载了崔护清明节郊游遇到心仪女子,怅然留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句的故事。
《春游晚归图》
这虽然是一个故事,但其中一些因素却有着现实的依据,清明节确实为男女约会提供了方便。古代官员升迁的考核内容包括“孝”,清明节扫墓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考核内容,一些在外地做官的人往往苦恼于路途遥远、假期短暂而不能回家祭祖扫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历代统治者不断延长清明节的假期,如《唐会要》记载,开元年间“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年间,衙门依例放假五天,到了贞元六年,假日加到七天。这就既为官员们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提供了时间,也为士子游玩偶遇提供了可能。
踏青也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早期踏青并没有固定在某一天,唐以后,假期充裕的清明节渐渐成为人们踏青活动的主要时间,而且清明节扫墓祭祖与踏青往往是合二为一的。世情小说《金瓶梅》对此就有表现,西门庆死后一年的清明节,大娘吴月娘和三娘孟玉楼去给西门庆上坟,之后去踏青,结果在路上邂逅了一个青年,二人眉目传情,最后孟玉楼改嫁于他。
总之,清明节是古人的一个重要节日,经过历史的演变,扫墓祭祖成为这一节日的重要内涵。这一文化习俗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的生活,同时也使得清明节成为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背景符号,其往往与爱情故事有关,可谓是古代的“情人节”。
《符号里的中国》
(本文摘自中华出局出版《符号里的中国》。《符号里的中国》一书中,选择了最能代表中国的100多个符号,如龙、凤、鸿蒙、祝融、太极图、八卦图、河图洛书、三星堆“太阳—神鸟—神人—神树”等,分为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四辑,考辨了这些符号的生成与流变。)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张亮亮
清明节是怎么来的?背后令人魂断的哀伤故事,我们国人都应该知道过节时燃放烟花炮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只是最近的这些年的节日里,我们很少能听到爆竹声声,甚至在春节如此隆重的节日里,也没有了儿时热闹的往昔。
没了爆竹声声,又何来人间烟火?
禁止燃放烟花炮竹,看起来说的简单,听起来是避免了环境污染,但实际上真的是这么回事么?
我没法做出准确的回答,毕竟污染环境可是一个超级大的帽子,无论戴在谁的头上,都有些沉,更何况环境问题还关乎着子孙后代……
不过就在我们还在激烈讨论禁放烟花炮竹好不好的时候,韩国人却行动了起来,去对“烟花”申遗了。
本以为韩国的这一举动,会遭到国人的强烈 *** ,可是令人郁闷的是,很多人却表示,韩国人虽然很 *** ,但唯独这一次,要举双手赞成,只是不知道韩国的炮竹造成的“污染”会不会飘到我们这来?
想想也是,我们弃之如敝履的东西,被别人拿去当宝贝,我们还能有什么反对的话?
当然,韩国人确实令人很无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名录了,韩国21项的记录里,几乎有一半是从我们这里“拿”走的。
端午节、拔河、摔跤、风水、活字印刷、东北大炕、儒学书院,还有宗庙祭祀,甚至连清明节他们都惦记上了。
清明节即将到来,这是一个悲伤的节日,是人们对亡者的哀思,可是近几年却又莫名其妙出现了“文明祭奠”一词,不准烧纸。
说多了,都是痛,打着文明的幌子,又寒了多少人的心,而作为中华四大传统节日的清明节究竟是怎么来的?
背后则有一段令人魂断的哀伤故事,而我们则都应该知道。
清明节的演变
清明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节日,它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清明节的自然属性指的是它是中华独有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对于现在城里人而言似乎很是陌生,但是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伯伯来说意义重大。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与干支时间和八卦密切相关,不仅对于农业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
清明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意味着万物生机开始走向旺盛,气温逐渐升高,冬季的严寒在清明之后已经没了踪影,即便是来个“倒春寒”,气温也不会低到太离谱,而郊游的好时光也就此降临华夏大地。
清明节的人文内涵指的是它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祭祖大节,不仅凝聚着民族的精神,而且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着人们尊祖敬宗和缅怀先人的道德情怀。
古人所讲究的“天人合一”也在这一传统节日中体现地淋漓尽致。
不过很早之前,清明节的重要性并不像现在这般,反而只是充当着寒食节的小弟,随着历史的演变和人们观念的变化,清明节慢慢地从寒食节中独立出来形成了自带“个性”的节日。
到了唐朝之后,寒食节的能量逐步减少,而清明节的能量则逐步增大,到了宋元时期,其地位已经高于了寒食节。
而在历史的发展中,清明节还将上巳节这一节日的习俗融合,到了明清时期,清明节则正式将寒食节拿下,进而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清明节。
介子推的壮举
寒食节对现在的很多人来说,都比较陌生,但清明节之所以能成为清明节,自然是离不开寒食节的。
而寒食节的由来,则又能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忠义之臣介子推。
晋献公统治时期,晋国发生了历史上极其著名的骊姬之乱,太子申生被废后,又被骊姬陷害致死。
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畏惧之下开始逃亡,当时跟随重耳的贤人并不少,介子推就是其中一个。
逃亡,可不是流浪,更不是旅游,在风餐露宿之时,还要时刻提防着背后的追杀。
重耳倒也真是一个可怜人,最开始逃亡的时候,是被自己的父亲晋献公追杀,等到晋献公去世后,他又被自己的兄弟晋惠公追杀。
没完没了的逃命,使得重耳经常食不果腹,当他们逃到卫国的时候,一个叫头须的随从实在是受够了这种生活,便趁着众人不注意偷光重耳等人的粮食,一溜烟逃进了大山之中。
重耳等人没有了粮食,饿的两眼发昏,当他们向农夫乞讨的时候,还被农夫以土块当粮食戏虐了一番。
就在重耳快要饿死的时候,介子推端着一碗美味的肉汤送到了重耳的唇边,重耳闻到肉香,吃得那是畅快淋漓,等到他吃完的时候,才知道这肉是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来的。
重耳大为感动,并向介子推表示,等到做了君王一定会好好报答。
晋文公的愧疚
重耳在外逃亡了十九年,终于回到了晋国当上了晋文公。
既然主子当了晋国国君,那些跟着他逃亡的人便开始主动请赏,甚至连那位偷了重耳粮食的头须也恬不知耻索要封赏。
看着这些人如此,介子推很是鄙夷,为了不与他们同行,便隐居绵山,毕竟他认为身为臣子为君尽忠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索要封赏是一件耻辱的事情,并为此赋诗一首: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而介子推就是这首诗中的那条羞愧的“蛇”。
晋文公看到这首之后,认为介子推是在埋怨自己忘恩负义,便召见介子推,可这时候的介子推早已经在绵山之中了。
晋文公便命人去绵山中寻找,可找了很多次,愣是没有任何消息,这时候,有位大臣给晋文公出了一个主意,即以火烧山逼介子推自己出来。
晋文公一拍脑门,觉得此计甚妙,便下令执行三面烧山的策略,可大火在山上肆虐了好多天,介子推愣是没有出来。
等火势彻底熄灭后,人们在一颗枯萎的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已经死于大火之中。
晋文公悲伤不已,便命人将这对母子的遗体搬走好生安葬,意外中却发现了介子推脊梁堵着一个树洞。
洞中有一片血襟,上面写着: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看到之后,久久无语,而他心中则充斥着“清明”,后来他便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来缅怀介子推。
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后,介子推的故事也成为了清明节里不可或缺的令人魂断的哀伤故事。
只是不知道韩国人申请清明节的非遗用了哪些历史……
参考文献:《春秋臣传》、《左传》、《春秋》等。
(图网,侵删)
你知道清明节从何而来吗?从典故到习俗,带你一文读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既是节气,也是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以节日形式出现。说起清明节的来历,还要先从清明前一两天的另一个节日——寒食节说起。关于寒食,有个“割股奉君”的典故。
清明典故
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为了逃避内乱而流亡,流亡途中饥饿难行,随从的介子推就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下来,做熟了给重耳吃,重耳深受感动,有朝一日定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后来重耳东山再起,当上晋文公后要兑现当年的诺言,准备重赏介子推时,却发现他已带着老母亲隐居深山。后晋文公寻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烧山以逼介子推露面,最后将介子推和他老母亲烧死在枯柳树下。
晋文公悲伤不已,准备厚葬介子推时,从树洞里发现一封 *** ,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这一天要禁火,吃冷食,并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发现枯柳树枝繁叶茂复活了,便赐柳树为“清明柳”,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习俗
清明习俗丰富,归纳起来有两大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清明节又称“祭祖节”,是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在这天扫墓祭祖,缅怀先人,表达思念之情。扫墓之余人们也会趁着全家团聚的机会组织一家老少郊游踏青,一赏春暖花开的美景,享受阖家团聚之乐,所以清明节亦称“踏青节”。
清明还有戴柳圈的习俗,传说晋文公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后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怀念介子推。后百姓纷纷效仿,在清明这天将柳条编成圈戴在头上,纪念介子推。
人们将戴过后的柳条插到泥土中,发现柳条竟然能生长成柳树,这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典故。后来逐渐演变成植树,清明时节万物生长,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所以清明时节民间也有植树的习俗。
柳条长成柳树后,将彩带拴在粗壮的树枝上,人坐上去前后摆动,在空中起飞荡漾便是荡秋千。唐宋时,荡秋千被称为“半仙之戏”,深受妇孺喜爱。因荡秋千能强身健体,故传说荡秋千可以驱除百病,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
清明放风筝也是一种习俗,放风筝不仅能增强体质,更能愉悦身心。古人将厌恶的疾病灾祸都写在风筝上,然后等风筝升到天空时将风筝线剪断,风筝就会带着疾病灾祸远去,这样能除病消灾,带来好运。
清明正是燕子回迁的时节,北方地区有清明捏“面燕”的习俗。“面燕”是用面粉 *** ,经过揉面、捏形、剪尾巴、安眼睛制等步骤作成燕子形状,用蔬菜榨汁上色,最后上锅蒸制而成。“面燕”寄托着人们对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
清明节是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的融合,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统一,是中华民族对“天、地、人”相融相和的追求,是顺应自然,遵循天道的体现。
随笔:清明节的起源与含义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
为记介子普下令,定出寒食与清明。
清明一节重祭奠,吊祭至亲或先人。
昔无他们何来我,我今吊祭是常情。
——题记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相交之时。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颇为浓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三大鬼节之一。
关于清明的起因主流说法在春秋时期,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晋公子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为纪念曾割下自己的肉用来救活他的介子推所特设定下来。
当然关于清明还有着别一种较为次要的说法,这一说法跟节气有关,众所周知在我国有二十四节气,这二十四节气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而这清明就是当中最为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这八节分别是: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因为它的节气较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若是依历书记,那应该是:“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其实清明这个节日,早先在我国的影响倒也不是很大,但后来因为其所代表出来的含义为世人所重视,加之逐步融合了寒食与上已等节日,时至今日倒也渐渐演变成一大重要节日之一。
大多数地区或是说大多数的人会选择前往祭祖和扫墓,一些先人或是一些曾在生命中出现过影响颇大的人,而这当中所代表出来的含义是情怀与纪念(或者也可以说是缅怀)。毕竟,不管是先人或是那些曾在生命中出现过对自己影响颇大的人,那所代表出来的是自己的根还有曾经的那一份情,也是在告诉着自己,人不能忘本也不能忘情更别说是弃义了。
篇外文:今天就先到这里吧,若有不对欢迎指出。
呃,最近家里那几只不请自来的小老鼠,现在正在向我投诉,说我有虐待动物之疑。现在莫说是米缸了,它们将我的家给翻了几翻,恁是找不到一粒米。
坑啊!巨坑啊!
还敢说找不着一点米,昨天我明明花了某个小家伙打赏的几块钱去买的方便面,打算来好好美食一餐的,结果……
这几只小老鼠太不像话了,不行!
我非得跟它们好好说说,论论道理,讲讲什么叫“仁义道德礼智信”的。
……
文:看书
各位亲爱的同学们,一个艳阳高照的美好清明节到来了,小编因为疫情关系,只能云拜祭了,但是,并不影响过节在阳台踏青哈!<捂脸><捂脸><捂脸>
那么,十(闲)分(得)忙(发)碌(慌)的小编,又来科普了,这次当然是科普今日主题——清明节。
很多人印象中,清明节并不美好。(瓦特?)更大原因估计都来自于拜祭先人,要抱着伤怀的心,不然就是不恭敬。再来,小学就被洗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咋一听,是不是画面感拉满?是不是不哭出来都觉得对不起演员的自我修养?
BUT,你们错了。或者说,你们对清明节嗯——片面了。
怎么说?小编过了20多个清明节难道都过了个寂寞?话不多说,我们来进入正题。
首先,清明节的由来。
原来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非常艰苦,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跟随他的介子推居然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熬汤让重耳充饥。(割肉救主<666>)果然天无绝人之路,重耳后来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即晋文公),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当然,这时候晋文公要大事封赏跟随他的人。鬼使神差,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却忘了介子推(该给导演寄刀片了吧),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重耳追悔莫及,想尽办法想让介子出山接受封赏但都失败了(嗯,说介子推没有寒心谁信?)。
这时候,晋文公大大也不知道是不是胡子被气翘起来了(我都认错了为嘛不原谅我?哭唧唧),无计可施之下,最后竟然脑洞大开放火烧山。<石化>这孩纸琢磨着介子推是个大孝子肯定会带着母亲出来。但偏偏,熊孩子遇上个犟驴,当初能狠心割肉,今天就能宁死不屈。当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颗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悲痛大哭,为纪念介子推,将当天定为寒食节(不吃热食禁生火)。第二年,晋文公亲自率领文武百官登山祭拜介子推,却发现当年和介子推母子一起焚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又死而复生了,他当即下旨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故事到这,同学们清楚了,清明节其实是2个节日的合体版:寒食节+清明节。所以,相传清明节要寒食禁火的,但是吃寒食对身体不好伤肠胃,故以古人觉得又得配合一些体育运动锻炼身体暖身。2千多年的演变下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活动。因此,清明节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伤,又有化悲愤为动力的踏青出发。寓意着:怀旧——新生。
在此,小编也在心里默默的为先人献上悼念,同时,也为那些为人民为公义而牺牲的不知名孤勇者们献上悼念,你们的功绩后代都不会忘记!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我国民间最为盛行的祭祀节日之一。它通常在每年的阳历4月4日或4月5日左右,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和禁忌。
一、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寒食节”。《周礼》中记载,寒食节是为了悼念晋国名将介子推,他在战场上战死后,其父亲为了避免人们哀痛过度,规定在每年的三月三日禁火,不许煮饭,人们只能吃冷食,以示悼念。后来,寒食节逐渐演变成了清明节。
清明节在唐代被正式定为节日,皇帝也规定了祭祀祖先的规矩。清明节的习俗非常丰富多彩,如扫墓、祭拜祖先、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等。
二、清明节的习俗
- 扫墓
扫墓是清明节最为普遍的一种习俗,它是中国人对祖先的一种敬仰和感恩的表达。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先墓地扫墓、献花、祭拜和焚香,以示对祖先的怀念之情。在扫墓时,人们通常会燃烧纸钱、祭品和其他物品,以供给先人在天之灵。
- 踏青
踏青是清明节的另一种重要习俗,它是人们在这个时候欣赏自然景色、感受春天气息的一种方式。在这个时候,人们会去郊外或公园游玩,或是在家里进行户外活动,如晨跑、散步等。
- 放风筝
清明节还是放风筝的好时机。据传说,清明时节,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放风筝可以祛除不祥之气、祈求平安。在中国南方,放风筝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就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他曾经在五月初五的时候投江自尽,人们会用五彩的风筝来纪念他的事迹。
- 荡秋千
荡秋千也是清明节的传统活动之一。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游戏,两个人相互配合,坐在两端的秋千上,用身体力量摇摆起伏。这个游戏的玩法简单,但是需要相互配合,增进亲情友情。
- 祭祀祖先
除了扫墓之外,人们还会在清明节这一天祭拜祖先。在祭祀祖先时,人们会燃香烛、献花、供品,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健康、幸福。
三、清明祭祖的禁忌
- 不要在酒席上祭祀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通常会举行祭祀仪式,并且宴请亲朋好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酒席上祭祀祖先,这是因为酒席上气氛热烈,很容易造成不敬,影响到祖先的安宁和后代的运势。
- 不要在晚上祭祀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在白天祭祀祖先,而不会在晚上进行,这是因为在夜晚时,阴气较重,不利于祭祀祖先,容易引起不祥之气。
- 不要带生肖属相的花朵祭祀祖先
在祭祀祖先时,人们通常会献上鲜花,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选择生肖属相的花卉,这会引起不祥之气,影响后代的运势。
四、古人如何过清明节
在古代,人们过清明节的方式和现代有所不同,但是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古人过清明节,主要是祭祖、扫墓和宴请亲友,但是过程更加简朴。同时,古代还有一些特别的传统活动,如踏青、植树、燃放纸灯笼等。这些活动既可以表达人们的感恩之情,也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增强身体的健康。
总之,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代表着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也是一个传承中华文化的机会。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通过扫墓、祭祀祖先、植树、踏青等方式来纪念祖先,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与亲友团聚,享受春天的气息。
五、结语
清明节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清明节依然有着很高的参与度和纪念意义。通过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
在今天这个节日里,希望大家能够在扫墓祭祀中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在亲友团聚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在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体验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祝愿大家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平安健康,幸福美满!
清明节的历史变迁…今天是4月5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一个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在不同朝代都有一些不同的习俗和庆祝方式。让我们一起看看啥是清明,历代清明都啥样:
汉代的清明节
清明的诞生时代,开始只流传于太原上党等地区,六朝之后演变成为了全国性的节日。此时为寒食节,要求是在这期间不起灶火,冷吃之前做好的食物。最初的寒食节不过是旌表、纪念被焚于绵山的介子推而已,并没有祭奠祖先的含义。
唐代的清明节
根据《癸辛杂识》记载,唐代清明时,太学要放假三日(清明小长假原来是历史惯例),武学一日。山西地区要禁火(不开灶做饭)七天,在丧乱的乱世也要禁止三天。因为全国禁止起火,并且在清明节后皇帝会颁布法令让全国人民重新钻木取火成为新火,故唐代是不烧纸钱的。根据《全唐诗》中描述清明的诗歌记载,唐代清明节会举办踢足球、大毛球,荡秋千、拔河等文体活动。
宋代的清明节
宋朝清明节,皇家和民间都会举办一系列活动,热闹程度不输元宵节。
时开封人孟元老在后来撰写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述当年京城过清明节的气氛:“京师清明日,四野如市,芳树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酬劝,歌舞遍满,抵暮而归。”
宋朝人的清明节一边扫墓一边春游。在清明这一天,会出城祭祀,并且仪仗整齐,提前半个月就会做好准备,统一着装,前往不同的地点上坟扫墓。而且他们会带着桌椅板凳,美酒小菜,遇到好的景致席地而坐,与亲人或朋友就地开始一场欢乐的宴饮,期间吟诗做赋。《东京梦华录》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真真是热闹非凡。
元代的清明节
元代清明节前一天或者前两天为寒食节。在元代有禁用烟火、只食用之前做好的冷食的习俗,规定寒食节放假3天。人们在清明节期间会在家中摆设“清明桌”,上面摆放着糕点、水果、花卉等供品,以及祖先的牌位和照片,以示祭奠和怀念。
明清的清明节
明清时期寒食节同清明节相结合,清明节的主要民俗活动就是扫墓踏青。明代男女携带酒食祭品、纸钱上先人的墓地祭扫。在坟旁焚烧纸锭,并在坟头压一叠纸钱。扫墓之后男女并不直接回家,而是在墓地附近去踏青。踏青的活动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盛。清代清明节在明代基础之上会放风筝,同时佩戴新柳(柳枝)在头上。清代在祭祖之时,无论贫富都要准备祭品,并正式称清明与七月半、十月朔为鬼节。《清嘉录》之中记载苏州地区的习俗是在祖先坟墓前挑新土、烧纸钱、祭山神、奠坟邻。注意:清明节终于和鬼挂上钩了。
总结
不同朝代的清明节庆祝方式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无论在哪个朝代,人们都会通过祭祀和缅怀先人,表达对过去的感慨和尊重,同时也会以各种形式庆祝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