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丹桂飘香,重阳节除了登高外,还有一些饮食习俗流传至今。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古人在重阳节前后几天 *** 的松糕称作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饮菊酒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吃糍耙
吃糍耙,是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的又一食俗。糍耙分为软甜、硬咸两种。其做法是将洗净的糯米下到开水锅里,一沸即捞,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食用时,把芝麻炒熟,捣成细末,把糍耙团搓成条,揪成小块,拌上芝麻、白糖等。其味香甜适口,称为“软糍耙”(温食更佳)。硬糍耙又称“油糍耙”,做法是糯米蒸熟后不捣烂,放在案上搓成团,擀开后放些食盐和花椒粉做成“馅芯”,再卷条切片,再入油锅中炸制,成色金黄美观,咸麻香脆,回味无穷。
吃蟹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重阳节有吃蟹的习俗。中秋刚过,北方的蟹正是肥硕之时。俗话说:“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螯饮酒菊花天。”重阳时节捕捉的蟹最为上品,长得十分矫健,脂满膏肥,名扬天下。
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来历以及各种说法#头条创作挑战赛#又是一年重阳节,借用王维的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那你知道重阳节对我们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吗?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延伸至今。
重阳节是我国七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年当中七大传统节日中的最后一个节日,于是便有了特殊的名字叫辞青,因为青代表绿色,形容大自然的一片生机,节后天气渐渐变凉,草木开始调零,要进入漫长的深秋和冬季,所以辞青就是辞别的一片绿色的意思
那为什么又叫重阳节呢?因为这一天刚好是农历的九月初九,月逢九,日逢九,两个九落在一起,我们最早老百姓称为重九节,后才称为重阳节。
在这一天有什么习俗呢?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历史悠久,和亲朋好友一起登高望远,心旷神怡又能强身健体。在这一天人们还会在墙上门上插上茱萸,有辟邪求吉,驱虫祛湿之意,便又有了茱萸节的叫法。并且在重阳节这天历来都有赏菊花的习俗,所以又称为菊花节,在中国古习俗中,菊花也象征着长寿,所以重阳节又称为老人家,重阳安康,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趁着国庆假期好好陪伴自己的父母吧
今日重阳,节日快乐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10月4日是农历九月初九
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与国庆假期上演“喜相逢”
天文年历显示
21世纪这100年里
重阳、国庆“喜相逢”的情况
共发生19次
其中,之一次发生在2003年
重阳节对应的公历日期是10月4日
最后一次发生在2098年
重阳节对应的公历日期是10月3日
重阳节
又称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登高节
自从唐代被定为正式的民间节日以来
已成为中华民族
尊老、敬老、助老传统的象征
自古以来
社会广泛形成
登高远眺、秋游观景
佩插茱萸、饮菊花酒
吃重阳糕等习俗
9月29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爱山街道衣裳街社区,“幸福邻里”志愿者和老年居民共同 *** 茱萸香囊。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从你出生起
长辈们把你视若珍宝
无论你在哪
他们都是你最温暖的港湾
今天
别忘了向所有的长辈们
大声说爱!
祝福他们健康长寿
文案|韦衍行 周静圆
设计|杜佰鸾
素材|新华社 记者:周润健
来源: 人民网
重阳 |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从漫长的历史中走来,重阳节不再只有登高赏秋、思念亲人的温暖意义,更在接续传统重阳的内在精神的基础上,发展出爱老、敬老、助老的新内涵。
湖南省人民医院开展的重阳节“湖南省关爱老年人健康周”活动、由长沙博物馆主办的“我们的节日·重阳”活动……重阳节前后,湖南各地弥漫着敬老、尊老、爱老的浓厚氛围。
尤其今年重阳节与国庆假期上演“喜相逢”。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回家看看。共聚晚餐、叙叙家常、一起散步,简单的陪伴,是父母最期盼的礼物,是家人最渴望的温暖。
每年重阳节也是我国“老年节”,这其中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厚重感与生命感,也预示着我国的社会结构日渐发生着变化。
截至2020年末,我国社会60岁及以上的人口约有2.64亿。今后每年可能要增加1000万。“银发时代”悄然逼近。
从年轻社会到老龄社会的转变,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理想的老龄社会不仅仅是简单的老有所养,更是老有所用、老有所乐。
关爱老人,湖南一直在行动。
你可还记得那句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的诺言?
你可曾归家陪陪父母
或给他们打一通问候的 *** ?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借此佳节,和父母来一次温暖的相聚吧!
新华社天津10月13日电(记者周润健)“重阳节有何习俗?”“重阳节何时成为正式节日?”“重阳节最早和最晚都在一年中的哪一天?”“为什么把老年节定在重阳节?”……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0月14日将迎来重阳佳节,当你登高、赏菊时,可曾想过这些问题?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重阳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等。据研究,重阳登高源于山岳崇拜,宴饮源于庆贺丰收,所以自古以来,社会广泛形成登高远眺、秋游观景、吟咏骋怀、佩插茱萸、亲朋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海报 *** :方金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阳数(奇数)之“极”,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月、日均属更大阳数,所以叫“重阳”或“重九”;又因“九”“久”谐音,古人认为这一天“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从东汉末年开始,重阳举行酒宴渐成风气;魏晋时期,更有了赏菊、饮菊花酒的时尚,诗人陶渊明的《九日闲居》前言可为佐证:“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醪”指酒,“九华”即九月的菊花。唐宋两代,重阳已成为正式的民间节日,由于菊花是长寿的象征,无论男女还形成了“簪菊”之风。明代时,皇宫上下要吃由“蓬饵”演变成的“花糕”,皇帝到万岁山(今称景山)或西苑的兔儿山、旋磨台登高。清代时,皇帝多登御花园堆秀山,若在圆明园则登香山。在民间,人们艳羡菊花的多姿多彩和“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傲霜独立,艺菊成风,沿袭至今。
海报 *** :方金洋
重阳节源于农历九月初九,在公历中的日期并不固定。“对应公历,最早是10月1日(2033年),最晚是11月1日(1995年),但绝大部分都在公历10月份。”罗澍伟说。
自古以来,九月初九就被赋予了“长寿”的含义,因此重阳节也就慢慢有了老人节的含义。这一天,老年人要通过登高,饮菊酒等方式来祈祷长寿。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健康发展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013年7月1日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重阳节为我国“老年节”。
罗澍伟说,今年是我国法定第九个“老年节”,全国多地都将开展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和重阳主题活动。随着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树立和各项爱老助老政策、措施的落实,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会进一步增强。
来源:新华网
了解重阳节,让你的生活更有意义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重阳节以祭祀祖先、赞美自然、纪念古人为主,有“中秋后一节”和“老人节”之称,是一个充满着乡土情调和人情温情的节日。
重阳节的日期定在农历九月九日,也叫重九节、重阳节、花朝节、老人节。重阳节有着丰富的传统习俗,广为人知的一项就是“登高”,这是一种向上的精神,象征着人们不断向上的精神。另外,中国人还有吃菊花饭、插茱萸、挂菊花、插茱萸、折桂花、赏菊花等传统习俗。
重阳节的意义深远,它象征着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文化,它包含着对祖先的尊重、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古人的纪念。重阳节,是一个让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家庭爱、人情温情的节日。
重阳节可以让我们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抽出时间去拜访祖先,而不是忙着工作、赚钱,忘记了祖先;重阳节可以让我们把家庭爱传承下去,让我们把家人团聚在一起,一起享受家庭的温馨;让我们把爱传递给身边的人,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真诚;重阳节可以让我们把爱传播出去,让我们在社会中做出贡献,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
重阳节的意义,就是要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重阳节让我们有机会去学习传统文化,让我们有机会去继承祖先的精神,让我们有机会去表达家庭的爱,让我们有机会去发扬爱国主义、家庭爱、人情温情,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重阳节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的一生最多只有三万天,抛开工作和各种事情,我们跟家人相处的时间则是少之又少,尤其是我们的父母,你有多久没打过 *** 给他们?有多久没见过他们了?
国庆假期刚过完,有人会说刚看望完父母回来,可是你有认真算过,在你今后的日子里,有多少时间是留给父母的吗?
01 我长成大人的时候,他们成了孩子
小时候做错事情,总是害怕爸妈知道后来一顿竹笋炒肉,因为在小时候看来,老师和父母一类的大人,永远是威严和正确的象征,我们知道听老师和爸妈的话,就是个乖小孩,是个好学生。
我们学习遇到问题了,会去问老师,因为老师能给我们正确的指导;
生活里遇到困难了,就去找爸妈,他们会像个超人一样为我们摆平一切;
升学的时候面临学校的选择时,爸妈的建议也是我们做决定的一大部分因素,因为我们知道父母永远都不会害我们。
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超人开始白了发,开始弯了腰,开始在我们面前变得小心翼翼?
当他们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时,会像个小孩一样认真地来问我们微信怎么发,可是学会后之一次视频总是会打给我们。
*** 里,我们从那个听话的小孩变成了发号施令的家长,而他们成了人人真人被“教训”的小孩。
我们开始命令,而他们,开始学着听话。
02 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永远不该是对立的
我们年少时曾为张扬的青春叛逆过,曾经不理解父母,曾为了保护心底年少不容侵犯的自尊而与父母口角相争。
那个时候我们无法反大人,只能用骄傲和倔强与他们的疾言厉色做对抗。
长大后,我们依旧在很多事情上存在无法沟通的鸿沟,而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有能力去反抗,甚至有能力在一声怒斥下让他们乖乖听话。
可是,这并不是我们要的初衷。
我们跟父母的关系本不该存在对抗,他们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多彩,经历了生活的美好,在他们老去后,我们又成了他们更大的依靠。
我们和父母,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存在。
03 永远不要把糟糕的一面给家人
父母也好,爱人孩子也罢,这些都是我们最亲的家人,可是我们却总是习惯把最坏的一面给他们,把最糟糕的情绪对他们释放。
而一个幸福的家庭中,最重要的就是沟通和情绪。
我们知道在职场中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殊不知在家庭关系中更应该控制。
家庭的经营,才是我们需要付诸一生心血去对待的事业。
今天重阳节,你和你的家人在一起吗?你给自己的父母问好了吗?你与家人的关系处理好了吗?你想让你的家庭更加幸福吗?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而幸福的家庭也一定是经营出来的。
所以,这个重阳节,你给父母打 *** 了吗?
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习俗|重阳节风俗有哪些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重阳节,亦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是农历九月九日。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现在我国将九月初九日定为敬老节。重阳由来已久,《易经》载以阳爻为九。”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出现。据文献记载,当时民间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我国人民对重阳佳节历来有着特殊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佳作。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重阳节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每到重阳节正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不仅如此,在我眼中的重阳节还代表着人们各种各样的丰富情感。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 *** 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传说重阳节吃重阳糕可消灾除病,佩茱萸登高,可避邪恶。《齐人月令》重阳之是日,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远。”唐代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为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晋代陶渊明诗菊花如我心,九月九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京师谓重阳九月九日。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磕,出郭登高……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淘一时之快事也。”
重阳节来源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习俗|重阳节风俗有哪些
1.赏菊
重阳节的时候是是菊花开放的更佳时间,也是赏菊的好时候,在花团锦簇的菊花从中,去感知生活的美好。大概古人就是喜欢这样的一份宁静,现代生活十分的浮躁,所以人们纷纷效仿晋代世人陶渊明,隐世与菊为伴,而赏菊习俗也是从此刻流传于世。
2登高
重阳节的时候不仅是菊花开放的好时候,而且此时秋高气爽,最是适合登高远望。 自古代起,民间就有重阳节登高的传统,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篇也很多,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其中一篇名作。
3.插茱萸
茱萸味浓,有驱虫的作用,古人认为在重阳节的时候插茱萸能够祛除疾病、庇护身体。 很多人会在重阳节这天登高、采来茱萸,将茱萸插在门前,或者经过简单的加工,做作成香囊,佩戴在身上。
4.喝菊花酒
重阳节在我国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从古代起我国就有赏菊花的习俗,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菊花节。 菊花的食用价值很高,不少人还会将菊花酿进酒里,做成香甜可口的菊花酒,重阳节的时候用自制的菊花酒来招待客人,也是别具一番风味。
5.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叫花糕、菊糕、五色糕,外形上没有固定的形态,可以根据心意随意变换,宽泛来说,各地吃的松软糕类都可以称之为重阳糕。 1、精致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2、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用纸做的红旗,并点上蜡烛,意寓着红红火火,热闹喜庆之意。
以上就是“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习俗|重阳节风俗有哪些”希望可以帮助你。
登高、吃糕、赏菊花......寒露与重阳相邻,习俗也相似来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
大小新闻10月8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作为深秋节令,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意思是,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菊有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寒露后,如有强冷空气南下,南方容易出现气温低、风力大的寒露风天气。寒露风是秋季冷空气入侵引起明显降温而使水稻减产的一种冷害。它是南方晚稻生育期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多发生在中国南方农历寒露节前后,因此广东、广西、福建一带称寒露风,长江流域称秋季低温。
寒露时节,北方应播种完小麦,不宜再迟,以免减产。南方应适时播油菜、种蚕豆等。华南地区将会出现一种灾害性天气——绵雨,其特点为: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雾日亦自此显著增加,直接影响“三秋”的进度与质量,因此要利用天气预报,抢晴天收获和播种。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受冷高压的控制,昼暖夜凉,白天往往秋高气爽。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呈现冬天景象。
由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们谓此为“辞青”。又因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节气的习俗,此外,“九九登高”,寒露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登高山、赏菊花,成了这个节令的雅事。在寒露这一天,古人还要取井中的水用来浸造滋补五脏的丸药或药酒。
责任编辑:伟业
本文来自【烟台日报-大小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采桑子·重阳》近现代,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历来是文学作品的主题之一。秋风萧瑟,黄叶遍地,总能引起无数文人墨客浓浓的悲秋情结。然而也有诗词不落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从而享誉诗坛。
比如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词写于1929年的重阳节。此时距离 *** 领导的秋收起义已有两年,然而这一时期他过得并不舒心:在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落选,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的游击战术被冠以“流寇主义”,被指会像黄巢和李自成一样难成大器;他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必须加强,被批评搞“家长制”;身染疟疾,缺乏科学医治,养病期间又差点被捕。重阳节到了,他在上杭县临江楼上养病,望见野菊花粲然盛开,写下了这首词。
起句化用唐代诗人李贺的诗“天若有情天亦老”,写出了对人生的感慨:韶光易逝,人生短促,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作者怀着欣悦之情品味重阳佳景,遍地菊花,凌风傲霜,连芳香也远胜于往常。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也点燃着诗人胸中的豪情。 *** 从秋日里傲霜的菊花,想到的不是悲秋,而是经过硝烟炮火洗礼的革命斗志。在百花凋零之际,唯有菊花在秋风寒霜中绽放,平凡质朴又蓬勃盎然。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卓然的品格,既有现实的美感,又极具象征意义。作者身处逆境,依然胸怀坦荡,未忘初心,这是何等令人景仰的淡定从容,何等坚定不移的革命自信!革命者的青春是和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不会悲怀长叹,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奋斗不息。
“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极具力度,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凛冽的寒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悲秋,而是振奋,是“胜似春光”的赞叹,是“寥廓江天万里霜”的阔达。逆境出大作,逆境出高格,逆境出佳句,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人生取舍。
整首词情景交融,有色有香,情感饱满,气象恢弘,熔诗情画意、志趣哲理于一炉,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展露了作者豪迈旷放的情怀,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念。
重阳节又一次如约而至。我们重读此文,再次感受革命家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也一定会胸襟开阔、荡气回肠。
岁月如流,青春易逝,而人生,又不会一路坦途。一向年光有限身,我辈更当努力进取,为梦想而奋斗,莫让年华付流水。哪怕身处逆境,无论天多么黑,夜多么凉,雨多么大,风多么狂,我们的内心深处,那埋藏的梦想种子,一定昂扬向上,充满自信,努力成长,最终会破土而出,在明媚的阳光下,挺立着葱翠的枝叶,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文字来源|公众号夜听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