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在西安大部分的农村地区(或城市里的高速路旁、绿化地周围),都会生长一种叫苜蓿的野菜,这种菜不仅味道可口,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因此,受到很多妈妈们的青睐。
苜蓿,是苜蓿属植物的通称,俗称“三叶草”,是一种多年生开花植物。在日常生活中,它也具有着很多的功效:能改善贫血,缓解支气管炎,缓解便秘,有效止血消炎、保护牙齿、补充身体所需能量等等。(百科)
除了这些强大的功效外,苜蓿菜的食用 *** 也是非常之多,比较常见的一种就是凉拌。将苜蓿用开水滚过,捞出后浇灌上辣椒面、蒜、葱,最后再用花椒油一泼。最后放点醋、食用盐。做出来的味道是十分美味的~
除此之外,它还可以清炒、苜蓿炒鸡蛋、苜蓿炒肉、苜蓿饺子、苜蓿馒头……花样层出不穷。不管哪种吃法,在铜川当地都是备受欢迎。
里里的妈妈对苜蓿菜也是酷爱异常,最近在家里也安排了一次苜蓿盛宴,家人从老至小,也都一饱口福了!
各位里友,你们的妈妈给你做了没?关于苜蓿菜还有什么更美味的吃法呢?欢迎来二三里留言讨论,将更多好做法分享给我们铜川朋友!
( *** )
养猪您选这些牧草,营养价值高,猪爱吃且增重效果极好呢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几种喂猪效果不错的牧草,这些牧草营养丰富,增重效果好,很适合用来养猪,如果您还不知道用什么牧草来喂猪,您可以进来看一下,像紫花苜蓿、菊苣、籽粒苋、苦荬菜和俄罗斯饲料菜这些都是优质的喂猪牧草,您可以根据您当地的种植条件进行选择播种,下面让小编来为大家一一介绍一下。
菊苣
菊苣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如果用菊苣来喂养猪,不仅可以节省精饲料,达到降低养殖成本的作用,同时,丰富的营养元素可以提高猪肉的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菊苣的适口性很好,如果用来喂养猪,猪一定很喜欢吃。
菊苣
籽粒苋
籽粒苋的叶片宽厚肥大,脆嫩多汁,口感很好,适口性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含量,同时还含有赖氨酸、钙和铁等元素,是牲畜生存下来必须的营养成分。籽粒苋的鲜草可以用来喂养猪,同时,如果将籽粒苋煮熟或者是熬成浆喂养猪的效果也是不错的,一亩籽粒苋大约可以喂养8~10头猪。
籽粒苋
苦荬菜
苦荬菜的适口性极好,茎叶柔嫩多汁,叶片很大,受到猪的喜食,如果用来喂猪,不仅可以节省精料,还会提高母猪的泌乳量。可以青饲、青贮或者是晒制成干草都是不错的选择。苦荬菜用来喂猪,可以直接用鲜草进行饲喂,也可以切碎之后,或者是打成浆拌在饲料里喂养猪,都是不错的选择。苦荬菜的营养价值也是很高的,富含各种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深得猪的喜食,猪吃了消化率也是很高的。
苦荬菜
俄罗斯饲料菜
俄罗斯饲料菜是一种高蛋白的牧草品种,它的产量很高,适应性较广,耐寒性和耐高温性都是不错的。俄罗斯饲料菜种植一次可以利用多年。俄罗斯饲料菜用来喂猪有两种,可以将俄罗斯饲料菜打成浆,混合在精料中饲喂,但是要注意这个的日粮比例最多占30%左右,或者将俄罗斯饲料菜 *** 成草粉,将其和其他饲料混合进行饲喂,注意量不能太多,家禽吃了过多的俄罗斯饲料菜可能会导致死亡。
俄罗斯饲料菜
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被称作是“牧草之王”,它的营养价值是很高的,用来喂猪,效果是很好的,适口性极好,可以用来青饲、放牧或者是 *** 干草,都是不错的选择。在紫花苜蓿幼嫩时期,可以给猪补充更好的蛋白质,因此如果要用来饲喂猪,更好是选择在苜蓿幼嫩的时候进行收割,喂猪的时候,需要将苜蓿粉碎或者是打成浆来进行喂养。紫花苜蓿可以提高母猪的泌乳量和增重量,还可以提高猪的肉质品质,减少猪的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紫花苜蓿
猪是一种单胃动物,对粗纤维的吸收利用能力有限,所以选择牧草的时候需要选择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牧草。现在春季来临,正值牧草种植的季节,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牧草的知识,记得关注小编。
澳洲四河苜蓿适合哪种?产量高,能用6-10年,利用期长,养牛羊好养奶牛苜蓿是不可缺少的牧草,种植前要根据各地气候特点,引入适合本地的苜蓿品种,减少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苜蓿品种有很多,有适合北方的,也有适合南方的,之前有跟大家分别介绍过几个品种,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下适合南方的苜蓿品种。
澳洲四河苜蓿具有哪些特性?产量有多少?
澳洲四河紫花苜蓿它的休眠级为8级,在南方冬季几乎不休眠,虽然生长稍微缓慢些,但是依然茎叶青绿。它的种植利用时间久,最多可以利用长达10年,平均保持5-7年高产期,比大多数苜蓿品种利用时间更久一些,而且比其它经济作物一亩地能高出几百元。
澳洲四河紫花苜蓿为丰产性,再生性强,亩产鲜草平均保持在6吨,一年收割3-4次,抗寒、抗旱,且耐热性较好。而且营养比较丰富,之一次刈割在初花期最适宜,就是含有10%的已开花时收割,这个时候的营养高而平衡,蛋白质含量更高,平均粗蛋白含量在22%左右,含有20种以上的氨基酸,干物质中粗蛋白也有21%,品质较好,茎叶柔软。
在南方地区,澳洲四河秋播,杂草会明显减少,不易形成草害,粗放式管理,所以一般以秋播为好,包括其它品种也是,管理会方便得多。
澳洲四河苜蓿种子:
澳洲四河苜蓿种子饱满、纯净度度高,但一般苜蓿种子都比较小,又是双子叶作物,出土困难,所以在播种时候要整平土地,播种深度以及覆土要在1厘米这样,播种过厚会影响出苗,无需浸泡种子,将种子稍微晾晒一下,即可播种,在没有播种过的苜蓿草地,要拌入根瘤菌,随拌随播。
注意了:紫花苜蓿9月正值开播,要抢墒播种,雨后播种,这样出苗效果好。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苜蓿的其它品种,可以和我们联系,感谢阅读!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紫花苜蓿如何 *** 干草?哪种 *** 比较方便?贮藏要注意哪些事项?紫花苜蓿最典型的就是作干草利用,它干草中具有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利于保存等优点。通常情况下,苜蓿干草纤维素含量为18%左右,粗蛋白含量为10%~21%左右,干草保存期限可达1~2年。优质苜蓿干草颜色翠绿,含叶率高,柔软,具有独特的清香味,牛羊喜食。
干草虽属优质饲草,但在不同畜种利用 *** 上也有所不同。
1、干草的调制 *** :干草的调制 *** 有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两种,在人工干燥法中有一种高温快速干燥法是目前最为科学的 *** ,但此 *** 需要加工设备,成本较高。在本地实际生产当中应用最多的还是自然干燥法。
2、自然干燥法:将刈割回来的的鲜苜蓿在地面干燥半天到一天,使其含水量降至40%~50%,然后再进行合拢翻晒。在现蕾开花始期刈割的苜蓿,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一般需要3-4天才能晒干。因此,在刈割时,尽量避开雨天。晾晒期间若遇雨天,会造成苜蓿青干草发黄,而影响青干草的外观颜色和品质当苜蓿水分降到35%~40%时,牧草叶片卷曲,茎秆易折断,应及时集堆、打捆进行阴干。有条件的地方更好是在草棚内阴干。草捆间要有间隙,利于通风。
3、切短投喂:根据采食干草的牲畜种类,将干草切成长度适宜的小段投喂,便于牲畜采食,减少浪费,提高消化利用率。
苜蓿干草作草捆贮藏:
1、一般草捆比散干草可节约一半的贮存空间,田间行走作业多用于大面积天然草地及人工草地的干草收获,草捆的形状主要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每种草捆又有大小不同的规格。在各种形状及规格的草捆中,以小方草捆的生产最为广泛。
2、以小方草捆的形式收获加工干草,无论对于天然草地,还是人工草地都是最常见的。小方草捆是最主要的草产品之一,它既可在产区自用,也常作为商品出售,还可以深加工成高密度方草捆,干草粉、草颗粒等进行出口或供应。
紫花苜蓿优质种籽:
苜蓿草捆贮藏要注意哪些?
草捆更好的贮藏 *** 是将它们堆放在草棚中,堆放位置应选择在较高的地方,同时靠近农牧场,而且应采取防火、防鼠等措施。露天堆放时,要尽量减少风和降雨对干草的损害,可采用帆布、聚乙烯塑料布等临时遮盖物或在草捆垛上面覆盖一层麦秸或劣质干草,达到遮风避雨的效果。堆垛时草捆垛中间部分应高出一些,而且草捆垛顶部朝主导风向的一侧,应稍带坡度。
对于 *** *** 如果不清楚的可以联系我们,或者下方留言交流,感谢支持!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一棵树到19万亩林12月17日,达拉特旗官井村,近处是村民所造的林地,远处是沙山。
12月15日,护林员牛建英正在喂羊。
曾经的白土梁林场,工人正在植树。达拉特旗委宣传部供图
改革物语
上世纪60年代,官井村村民高林树种下一棵榆树,成为村里唯一的一棵树。官井村也因此被称作“一苗树壕”。
55岁的高二云前半辈子几乎没见过绿色,除了沙漠的黄就是沙尘的灰。
高二云家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官井村,一个被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沙漠包围的小村庄。几十年来,这个拥有32万亩土地的村子里一棵树也没有。
上世纪50年代,高二云的父亲高林树种下全村唯一一棵树,为村里带来希望。也正是从这一抹绿开始,官井村村民以树为屏障,不断向沙漠掘进,绿进沙退。
官井村只是库布齐治沙的一个缩影。
1978年以来,随着三北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示范工程、京津冀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项目开展,库布齐的绿色越来越多。如今,仅官井村就有19万亩防护林。
2017年9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上,联合国环境署发布报告,称库布齐沙漠共计修复、绿化沙漠969万亩,固碳1540万吨,涵养水源243.76亿立方米,释放氧气1830万吨,生态环境变化带动当地民众脱贫超过10万人,提供就业机会100多万人(次)。
不止库布齐,沙漠治理在中国已全面展开。在毛乌素沙漠,600多万亩沙地止沙生绿;在乌兰布和沙漠,230万亩土地同样披上了绿装;一道上百万亩的绿色生态阻沙屏障正在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修建,防止两大沙漠连接。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表示,中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已由每年扩展1.04万平方公里变为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变为每年缩减1980平方公里,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32万亩土地不够1000人吃饭
“真是天翻地覆呐。”2018年12月14日,时值寒冬,大片的杨树哨兵一样排在沙丘前,高二云摩挲着杨树皮,不住感慨。
若是盛夏,瓦蓝的天空,金色的沙海,碧绿的草场上游荡着白色的山羊,郁郁葱葱的树林拱卫着官井村,真是一派迷人的田园景色——当你知道这里曾是数十年的不毛之地时,难免会有同样的感叹。
曾将官井村围在中间的沙漠叫库布齐,蒙古语意为“弓上的弦”,位于黄河“几”字头南岸,面积1.86万平方公里。库布齐离北京的直线距离仅有800公里,被称为“悬在首都上空的一盆沙”。
从1949年到上世纪80年代,官井村的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寸草不生,飞沙走石。用当地流传的民谣形容,叫做“茫茫万亩沙,从来无片瓦”,“沙里人苦,沙里人累,满天风沙无植被”。
“刮一夜风,屋后的沙子就跟房一样高,羊顺着沙丘就上了房。再刮一夜风,房子就被沙埋了。”高二云回忆,沙尘肆虐的天气里,天地间一片混沌。为了减少沙子堆积,当地家家户户不建院墙,怕沙子堆积开不了门,房门均朝里开。
彼时,一千人左右的官井村拥有32万亩土地,却是家家户户吃不饱饭,因为95%的土地是沙化土地。
高二云记得,小时候一家五口,父亲高林树种了十多亩地。“说是耕地,其实跟在沙里种地差不多。风一吹,沙就把苗埋了,反复补种,十多亩地一年才打一百多斤糜子。”
因为不够吃饭,全村人去沙漠里找一种叫做灯香草(又称沙米)的植物,把草籽磨成粉,勉强充饥。官井村村支书陈军说,现在村里35岁以上的村民,都有采草籽吃草籽的经历。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官井村几乎没树,烧火要到沙漠里砍沙柳沙蒿。因为不加节制,沙柳沙蒿也日渐稀少,家家没了柴火。“后来村里规定,不准无节制地砍沙柳沙蒿,谁家办红白喜事,才批准去多砍一点。”高二云说。
不止官井村,在同属库布齐沙漠的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沙日召嘎查,62岁的牧民白音道尔计的半辈子都是“出门就是明沙梁,吃了上顿没下顿”。
为了生计,许多官井村人背井离乡。陈军说,“全村一千多人,60%以上的人外出找活路。上世纪80年代,近200人永远搬出了村子。外村都知道我们是逃荒村,大姑娘都不嫁到我们村,不值一提。”
“名字里有三个木,就是想让他多种树”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官井村里种下的一棵树。
那是上世纪50年代,高二云的父亲高林树赶骡车外出,跟别人要了一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借着低处的一点水汽滋养。为了防止羊和驴啃树皮,他用绳子把树干包得严严实实,树苗竟然真的活了。
十多年里,这棵柳树成了方圆十几公里唯一一棵树,官井村也因此被称为“一苗树壕”。
后来柳树死了,高林树把树砍掉做成木箱,又在旁边种了一棵榆树。高二云记得那是1968年,树苗拇指粗细,一米多高。同样为了防止牲口啃树皮,榆树苗被种在一户已经搬走的村民废弃的院子里。
这棵树成了官井村少有的亮色,也带来一丝希望。
事实上,在官井村,种树的好处人人知道。无论什么时期,从国家到地方都鼓励村民种树治沙。“可眼瞅着人都活不下去,哪有闲钱买树种树?”高二云说。
上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的改革春风吹到官井村,土地承包到户。村里5%的耕地很快分完了,可广大的沙地荒地始终无人承包。
为了鼓励种树,1981年,原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党委明确提出,植被建设是伊盟更大的基本建设,种树种草种柠条是改造自然、治穷致富、造福子孙的千秋大业。当地 *** 还推出了一项鼓励种树的创举,“五荒(荒山、荒滩、荒沙、荒沟、荒坡)到户,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
“也就是说,谁承包荒地荒滩等造林,造林的树木就归谁所有,林木还能继承。”达拉特旗林业局副局长吴向东说,这大大激发了农民的造林积极性,意义非凡。
真到了该种树的时候,跃跃欲试的村民们却开始期盼之一个吃螃蟹的人。1986年,高林树决定做之一个种树人,承包了2000亩荒沙地,植树造林。
高二云觉得父亲种树是命中注定:“上上辈给父亲取名,名字里有三个木,就是想让他多种树。”
说是造林,高家连买苗木的钱都没有。家里养了10只羊,高林树赶着骡车走了两天去杭锦旗,用两只羊换回一车沙柳条。高二云说,高林树把沙柳条当宝贝一样,一根两米长的沙柳条,一般截成80厘米才能种,“父亲觉得那样太浪费钱,都截成20厘米。”
高家的荒沙地离家三四公里。为了方便种树,高林树想在地头盖一间土房,但风沙太大,墙被吹倒几次才终于盖成。一家人一头扎进沙漠里,铁锹挖坑,把20厘米的沙柳条 *** 沙里,“一遍种不活,补种第二遍,记不得反反复复多少遍。”
倔强、痴迷种树,是陈军对高林树的唯一印象,“一年大部分时间他都在沙漠种树。”
村民们则认为高林树栽树成瘾,几近发狂。平时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只要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还是偷,高林树总会弄一株回来。
就这样,1986年,高家在沙地上种出了500亩沙柳。
治沙阵地战
因为种树,高二云的父母没少吵架。“母亲说,那么大的沙丘,你一个农民不可能治得了。”
村里也没人学高林树种树,还流传着不痛不痒的话。“有风言风语说高老汉有钱种沙柳,没钱给儿子娶媳妇。羊都卖了换成沙柳,沙柳种了一年,两年,三年,看不到回头钱。”高二云说。
直到第四年,高林树造林的效益震惊了全旗。
官井村永远忘不了1990年,高林树栽种的沙柳已经成荫,沙蒿自然而然地冒出来,土地有了湿气。在一行行沙柳间,高林树试着种了一片麻籽(当地一种油料作物),丰收后榨油卖了18000元。高林树没想到,自家成了全村之一个万元户。
“这一年父亲很大方,沙柳条让村里随便用,很多村民拿了沙柳去种。”高二云说,当时家家户户承包荒沙地,植树造林。
别人种沙柳时,高林树开始种杨树。树苗是林场修树不要的枝条,不及拇指粗。
“杨树和沙柳是排头兵。”在陈军看来,治沙就像打阵地战,在东西走向的库布齐沙漠周边种植锁边林,南围北堵,中间切割,腹部点缀,这是库布齐沙漠治理的“秘诀”。
吴向东说,在库布齐沙漠南、北边缘,也是生态严重退化、不具备农牧业生产条件的区域内退耕、禁牧、封育,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建设乔、灌、草结合的锁边林带,阻止沙漠北侵黄河或向南扩展。这是南围北堵。
同时,在库布齐沙漠中部修建多条穿沙公路,将沙漠切割成块状分区治理。在公路两侧设置沙障、人工种树种草,控制沙漠扩展。而沙漠腹地水土条件较好的丘间低地和湖库周边,用点缀治理的方式人工造林种草,建设绿洲、绿岛。吴向东说,这就叫中间切割,腹部点缀。
不过村民们获得树苗并不容易,要么拿羊换,要么到林场捡修树时不要的枝条。直到2000年,他们才不用再为树苗发愁。达拉特旗 *** 开始无偿发放沙柳苗条,沙柳种活,谁种归谁。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国家林业局在这一年推出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示范工程。这两项工程不仅叫停了黄河中上游的天然林采伐,还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退耕还林。
在国家的鼓励下,那年春天官井村里一个人都没有。高二云说,“沙漠在哪里,人就在哪里,全村、全镇的农民都在沙漠造林。”
2001年,库布齐沙漠的锁边林基本建成。吴向东说,“经验收,灌木成活率必须达到百分之七十,乔木百分之八十五。”
三分造林,七分养护
治沙是一项系统工程。造林后,为了让树木长久存活,验收过的林地要交由林场专门看护。
“三分造林,七分养护。”达拉特旗中和西林场场长朝格图说,农民春季造林后,夏季抚育、秋季浇水、冬季防火,全是护林员的工作。
这些护林员远离人烟,几十年如一日地昼夜巡查,同样辛苦。
中和西林场护林员丁二牛记得,1991年参加工作时,他从镇上步行24公里,独自穿越沙漠到裴家壕作业区。那里距离官井村直线距离五六公里。他背着水和干粮,依靠太阳辨别方位,在沙漠里整整走偏了10公里,只能爬到高坡上重新辨别方位,再走回去。
2018年12月15日,官井村以东60多公里,达拉特旗白土梁林场铜盖护林站,方圆5公里内不见人影。60岁的蒙古族护林员田青云和老伴儿牛建英在这里看护着4250亩林地,一干就是37年。
正值隆冬,护林员的首要任务是防火。田青云每天扛着铁锹巡视,4000多亩林地,他一天走一圈,一圈就要3个多小时。
上世纪80年代末,林场改制,所有护林员停发工资。为了照顾生活,林场给了田青云12亩“工资地”,让他养羊种地。
起初,牧民不理解护林工作,把羊群赶进林场。苦口婆心地劝说后,对于屡教不改的人,田青云便把那家的领头羊牵走,关进自己的“羊看守所”。没想到,田青云夫妇第二天被牧民反锁在了自家屋里,没熟的玉米被掰得扔了一地。但此后,很少有人再去林场放羊了。
和大部分牧民一样,田青云家的羊也无草可吃。最艰难的时候,田青云看着林场的树和草长得那么旺,也想过在林场放羊。“狠了狠心,没敢这么做,不然牧民戳我脊梁骨,凭啥你的羊能放林场,我们的不能放。都来放牧,羊把树和草啃死了,林子毁了,我就成了罪人。”
既要绿,也要富
无论是高二云、田青云还是朝格图,都认为2000年以来,特别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示范工程实施后,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官方数据显示,2000年开始,“五荒”建设由农牧民家庭为主向企业、公司大规模开发建设转变,先后有100多家企业进入库布齐和毛乌素沙漠进行开发建设。当地企业亿利集团组建了232支治沙民工联队,5820人成为生态建设工人,带动库布齐沙区及周边10.2万农牧民脱贫致富。
“雇佣农牧民做工人只是一个方面,企业入驻发展林沙产业,承包农民土地,建刨花板厂,收购沙柳,发展沙漠生态旅游,农牧民开饭店商店旅馆,延长了产业链。”吴向东说。
高林树家当年承包的5000亩荒沙地,如今已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杨树直径30厘米,沙柳团团簇簇,沙蒿和杂草丛生。
更让高二云兴奋的是,2005年,他看护树林时发现了野兔和狐狸,在玉米地里看到了獾。“你可知道,当年人都没吃的,动物都绝了,有个动物也被人吃了。”
“以前村子就在沙漠里,村子就一棵树,现在村子被成片的树护着,看沙漠得到5公里外的地方了。”陈军说,30多年来,官井村的沙子被一米一米地赶了出去,成片的锁边林像一栋栋堡垒,沿沙漠向北推进了四五公里。现在,村里种出了19.2万亩林地,粗略计算约有1500万棵树。
“林造起来,还是得从树上挣钱,既要绿,也要富。”高二云算了一笔细账,自己做护林员一年补贴1.5万元,卖沙柳苗条能挣3万元。此外,他还在早已变成绿洲的沙漠里种了200亩玉米地,一年收入6.5万元,并养了100多只羊。加上玉米补贴、草场补贴、公益林生态补贴和沙柳平茬补贴,一年收入起码20万。“一切都得靠树,没树,玉米种不成,羊养不活呢。”高二云说。
“不止高二云家。”陈军说,如今,官井村家家年收入超过10万元,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外出打工的村民和大学生也逐渐返乡创业。
尝到甜头的村民开始走合作化、专业化道路。2013年,官井村村委会联合65名造林大户成立达拉特旗绿森源合作社。带头人周玉说,合作社整合村民土地资源,打造了万亩沙柳种苗基地、万亩野生甘草基地、万亩苜蓿基地。“我们的沙柳种苗成活率有95%。今年春天,40天就销售了120万元沙柳种苗,销往腾格里沙漠,都是网上订购的,根本不愁销路。”
如今,官井村种树之一人高林树当年种下的榆树苗已是参天大树,直径90多厘米,高30多米,两人才能环抱。春天时,榆树亭亭如盖,浓荫蔽日,风起时,榆钱纷纷叠叠。
改革亲历
吴向东 50岁,达拉特旗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达拉特旗林业局副局长
1989年我从内蒙古林学院毕业,专业学的是沙漠治理,算是全国最早的沙漠治理毕业生。
我记得开学那天,学校在欢迎辞里专门提到,说我们是带着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漠农牧民的寄托而来。当时我非常激动,印象深刻,觉得一定要学好知识回家乡治沙。
大学毕业后,我分到了达拉特旗林业局林工站,担任技术员。达拉特旗是生态环境最恶劣的地方,当时城里都是沙子,住房周围就是沙丘,春天风大,沙打在脸上生疼,沙漠侵害,草场退化,羊都瘦骨嶙峋。
参加工作了才知道治沙有多艰苦。上世纪90年代初,库布齐沙漠周边没路、没水、没电,工作要常年在沙漠里。下乡一个月就靠一辆自行车,骑几个小时,背点干粮。还到农牧民家吃派饭,派到谁家,人家吃啥我就吃啥。睡就睡在孤寡老人家里,农民知道我是来治沙的,给钱死活不要。
除了条件艰苦,治沙另一个困难是孤独。1990年,旗 *** 计划在库布齐沙漠腹地利用山洪浇地湿润土壤,蓄水造林。我们5个同事进去勘探,路都没有,就坐着履带拖拉机,带着帐篷、水、煤炭,还特批杀了一只羊。那次在沙漠住了10多天,杳无人烟。
改革开放前,鄂尔多斯涌现了很多造林典型,个人英雄主义的多,以公社林场集体造林为主,全民参与少。直到“五荒到户,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政策出台后,农民看到了实惠,造林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家家户户参与造林。
造林完成后,我和同事们负责验收,要求灌木成活率必须达到70%,乔木85%,才算验收合格。当年验收没有专业工具,因为地太大了,没有那么长的测绳,只能人工步量。比如一块长方形的地,一个人走长,一个人走宽,走一步大约多长,一共走了多少步,然后估算亩数和目测成活率。500亩地,俩人走下来得两个多小时,非常麻烦,也不科学,但这就是当时的情况。
2000年之后,国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示范工程,要求标准更高,验收更严格。除了GPS精确定位亩数,成活率必须一棵一棵地数出来,活了几棵、死了几棵,经过审计部门审计之后,发放种树补贴。
以前我们老说要征服沙漠,这种说法太过激。我们很难把沙漠全部改造,因为沙漠和高山、草原一样是一种地貌景观,在人类之前就存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自然规律,控制沙漠的危害,除害兴利。
改革辞典·防风固沙
防风固沙是一种生态建设活动,为了保持水土、防止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大多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防风固沙。防风固沙离不开治沙工程,包括物理工程、化学工程和植物工程,旨在防止沙漠化,以及保护农田、牧场、交通路线和居民点不受沙流侵害。
新京报记者 王瑞锋 内蒙古鄂尔多斯报道
A12-A13版图片(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张英俊教授指导的许瑞轩博士研究成果"苜蓿套种青贮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通过农业农村部重大引领性技术遴选近日,2021年农业农村部重大引领性技术正式发布,10项重大引领性技术通过遴选。其中,我校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张英俊教授指导的博士生研究成果“苜蓿套种青贮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入选。
张英俊教授研究生团队此项技术将苜蓿和青贮玉米套种,在春季进行苜蓿干草生产,夏季在苜蓿行间套种青贮玉米,并于秋季玉米收获季一同混收青贮玉米和苜蓿,实现苜蓿和玉米优势互补,提升系统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缓解奶业发展需要的优质苜蓿干草长期依赖进口的问题。
据介绍,农业农村部自2017年起组织开展重大引领性技术集成示范工作,共围绕粮食高效生产、农业防灾减灾、绿色生态种养,耕地质量提升等方面集成示范相关技术30余项,为引领产业升级换代,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根据《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关于征集2021年农业农村部重大引领性技术的通知》要求,各有关单位重点围绕稳粮增产增效、耕地质量提升等方面进行了推荐,经形式审查、行业主管部门评议和专家遴选而获评。
我国的华北、华中和西北部分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冬小麦-夏玉米产区,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占全国70%和30%以上,同时也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其中奶牛的存栏量占全国30%。张英俊教授介绍,虽然目前70%以上的玉米用于饲用,但反刍动物饲养必需的优质饲草一直供应匮乏,该地区每年进口的苜蓿干草达100万吨。此外,冬小麦夏玉米水资源耗费高,地下水位下降严重,过度氮肥的施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紫花苜蓿是奶牛养殖中必不可少的优质蛋白饲草,产量高、品质好,并具有强大的生物固氮能力。但在上述地区,由于雨热同季,苜蓿的夏季生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高温高湿会导致苜蓿产生“夏眠”现象,且病虫害危害严重,产量和品质大幅降低;并且雨季收获晾晒困难,损失可达30-40%。虽然夏季光雨热资源丰富,但苜蓿无法充分利用。而青贮玉米作为C4植物,则可以和苜蓿实现季节上的充分互补。
该技术最早于2008年由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衡水试验站刘贵波站长提出,张英俊教授派出研究生进行指导,在衡水试验站的协助下,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凝练,在生产各环节不断集成和完善,形成了完整的技术规程,全程机械化。此项技术即为在相对凉爽干燥的春季进行紫花苜蓿生产,收获两至三茬后在苜蓿行间套种青贮玉米转为青贮玉米生产,并在玉米收获季一同混收青贮玉米和苜蓿 *** 青贮饲料。其技术的先进性体现在国内外率先建立玉米紫花苜蓿套作模式并形成成熟技术方案;发挥了两种饲草更大的生产潜力;提高了土地和光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氮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压力。
在“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和“粮改饲”项目的推动下,目前该区域的紫花苜蓿种植面积发展为50万亩左右。未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将发展150万亩紫花苜蓿,同时技术还可辐射至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更加严重的湖北、湖南和安徽等地区。
本技术与单作紫花苜蓿和单作青贮玉米相比,4年平均总产量达到21.09吨,较苜蓿单作和青贮玉米单作分别提高了31.1%和27.7%。4年平均土地当量比达到1.27,说明该套作系统的土地利用效率高于单作系统27%。苜蓿在春季单作期间的产量与单作苜蓿无显著差异,这也是该技术的重要前提。
2014年在河北深州、武强县等地进行小面积示范,不断完善配套技术。
2016年在山东济南、青岛、河南郑州等地进行联网示范。
2017年在陕西府谷县、关中地区推广2100亩,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应用。
自2011年至今,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在河北省深州市护驾迟镇进行,同时在河北衡水枣强县、武强县、山东东营、青岛、河南郑州等地小面积示范。自2017年,在陕西府谷县、关中地区推广2100亩,单位面积饲草产量增加16%,综合经济效益提高15%以上,带动区域内主栽饲草及配套模式应用,有效改善生产上优质饲草料缺乏和种植业结构单一、效益低下的问题,并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应用。
当得知“苜蓿套种青贮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入选2021年农业农村部十大重大引领性技术时,博士生许瑞轩无比激动和自豪。她说:这是对我5年博士生涯更大的肯定。许瑞轩表示,我的导师张英俊教授一直奉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课题组也坚持做“最接地气”的研究。感谢张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实验室同学们的帮助,虽然大田试验周期长、工作量大,但艰辛和汗水过后则是丰收的喜悦。
夏季五大高产、优质牧草,适口性好、耐旱,有的亩产能达3万公斤近年来,农村的产业结构不断在调整,个体户逐渐被大型养殖场所替代,种草养殖已成为农村发展规模养殖的重要内容。选优质草,种优质草,择优汰劣,总之是要选取具有优势的草种。
那么,很多牧草都是春秋季节种植比较好,夏季能种的牧草那就那么几种,到底哪些牧草适合夏季种植呢?带大家一起来看下。
一、牧草之王- -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是多年生豆科牧草,被誉为“牧草之王”,它的主要优点是:
(1)适应性广,我国的各地区几乎都有生长。
(2)产量高而稳定,一年可刈割3-4次,亩产青草5000-6000公斤,高者达8000公斤,利用年限5-8年。
(3)饲料价值高,粗蛋白含量高达23%,可代替部分精料。
(4)根部有大量根瘤菌,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5)用途广,不仅可以饲用,也是很好的绿肥作物、蜜源作物,幼嫩茎叶还可以作蔬菜食用,各种畜禽均喜食。
◆栽培技术要点:
1、整地:播种前或同时要先翻耕、耙地,使之平整、精细,并施足基肥。
2、播种:以撒播、条播为宜,条播行距保持在30厘米,播深以及覆土不超过1厘米,播期春、夏、秋播。
3、田间管理:包括施肥、灌水、排水、除杂草、防治病虫害等。
4、利用:紫花苜蓿用于放牧、青饲、调制干草、青贮或干草粉均属上等草料。
紫花苜蓿
二、牧草新秀——高丹草:
高丹草为一年生禾本科牧草,它综合了高梁茎粗、叶宽和苏丹草分蘖力、再生力极强的特点,杂种优势非常明显。4-10月生长期中肥水条件充足总产量可达1.5-2万公斤,粗蛋白质含量15%以上,含糖量高,适宜青贮,是牛、羊、兔、鱼等多种畜禽的优质青饲料。
◆栽培技术要点:
1、深翻土地,施足底肥,保持土壤湿润。
2、适时播种,4-6月中旬播种更佳,条播、行距30-40厘米,播深4-5厘米,每亩用种4公斤。播种前晒种1-2天后用30℃以下温水浸种6-8小时以打破休眠,提高发芽率。
3、田间管理:苗高10-15厘米时,除杂草一次,分蘖、拔节、刈割后应及时灌溉施追肥,以促进增产效果。
4、刈割利用:株高80-100厘米时即可刈割,留茬7-8厘米,以后每次刈割再向上增加2厘米,以利再生。
墨西哥玉米草
三、北方甘蔗--甜高粱:
甜高粱是一年生牧草,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等特性,选择生育期120天左右、茎秆坚韧抗倒伏。产量高,适口性好,消化率高,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玉米,含糖量高,甘甜可口,是一种非常理想青饲料和能源作物。
甜高粱在我国全国各地都有大面积栽培,平均产量能达1.5-2万公斤,每年可以收割到2-5次。
◆栽培技术要点:
1、播种:甜高粱在3-6月份适合播种,种子发芽的温度在15度左右,发芽率高,跟高粱播种 *** 相似,它耐盐碱能力强,不择土壤,将土壤深耕、细耙,可育苗移栽也可穴播。
2、播前将种子用清水浸泡一昼夜,捞出晾干,这样可提高种子发芽率。
3、田间管理:当甜高粱生长到2-3叶时间苗,4-6叶时定苗,结合定苗去除分蘖,促使单株壮苗,刈割之后可以适当浇水并施肥。
4、刈割利用:苗高90-100厘米左右刈割利用,比较柔软、适口性好,之一次留茬10厘米,以后每次刈割再向上增加2厘米以利再生高产。可以作为牛、羊、猪、鸡、鱼等高能营养全价配合饲料。
甜高粱
四、青饲料之王- -墨西哥玉米:
墨西哥玉米草是夏季高产牧草,属于“夏季饲料之王”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高产、优质、适应性强,抗病虫害等特点,株高能达3.5-4米,茎杆粗壮、具有甜味,叶片宽大、分蘖力强、每株分枝30-60枝,最多可达90枝以上。
墨西哥玉米草在温度18-33℃时生长迅速,一昼夜可达10-15cm以上,适宜种植在土质肥沃、灌溉条件好的大田内,生长期200-230天,一年可刈割6-8次,亩产鲜草2-3万公斤,是饲养牛、羊、猪、兔、鱼等多种畜禽的优质高产牧草。
墨西哥玉米草优质、高产种籽:
◆栽培技术要点:
1、播种:4月初-6月中旬播种适宜,以优质有机肥料做基肥、深耕、细耙。可育苗移栽也可穴播。
2、播种前将种子在温水浸泡24小时,有条件的也可用塑料温棚育苗后移栽。
3、移栽:当苗长出5片叶时可进行移栽。每亩3500-3000株、株距40-45厘米。
4、每次刈割后应施追肥并浇水,可起到增产效果。
5、刈割利用:苗高90厘米即可刈割利用,之一次留茬10厘米,以后每次刈割再向上增加2厘米以利再生高产。
墨西哥玉米草
五、高产优质牧草——菊苣
菊苣为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具有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粗蛋白含量可达17-23%。供草期长,高产、优质、适应性强,抗病虫害的特点。一次播种可利用10年以上,亩产鲜草1.5万公斤。各类畜、禽、兔及鱼类均喜食。且具有防止便秘、清热祛火、止泻功能。
◆栽培技术要点:
1、播种:春、夏、秋均可播种,既可大田撒播,也可育苗移栽,播种深度1-2厘米。
2、田间管理:播种后应保持表土湿润,7-10天苗齐,幼苗期注意田间不要积水,防止烂根。
3、收获利用:当株高50厘米左右即可刈割,全年可刈割6-8次。是猪、牛、鸡、鸭、鹅、兔子、鱼的优质青饲料,嫩叶是高营养蔬菜,可炒、可凉拌。
菊苣
文章中若有不足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如果在种植技术上出现疑问可以和我们联系,有问题也可以下方留言交流,感谢支持!
盐碱地种紫花苜蓿-中苜一号,亩产量6~8吨,耐寒耐旱,能长10年紫花苜蓿中苜一号此品种由中国农科院育种,该品种在黄河流域以北各地种植,它主要是极耐盐碱,在高度以及中度盐碱地种植,除高产和抗盐碱特性外,抗旱、抗寒性也特别突出,深受广大种植户的欢迎。
一、紫花苜蓿中苜一号的种植 *** :
1、播种量:
紫花苜蓿中苜一号种子每亩播种量在2kg左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看,不同的情况实际播种量也大不相同。
2、播种时间:
中苜一号春夏秋季播种均可,以春播和秋播效果更好。偏盐碱地块不宜春播,易造成死苗。春播一般在3-5月份播种。此时土壤湿度大,易获全苗。过晚正逢春旱,出苗困难;夏播一般在7~8月,此期气温高,雨水多,幼苗生长快,但杂草也多,病虫害发生频繁;秋播一般在9~11月,此期在雨季后,土壤墒情好,温度适宜,杂草长势减慢,播种成功率更高。不论采用哪种播种方式,均应结合下雨或灌溉,雨后更好。播后要镇压,有利种子发芽。
3、播种 *** :
紫花苜蓿可以采用条播和撒播的方式,条播一般采用机械或人工按照一定的间距将苜蓿分行条播,也是苜蓿种植中最常用的播种 *** ,一般行距20 cm。其优点是成苗率高,通风透光好,也便于中耕除草、施肥灌水和机械化作业,有利于产草量的提高。春播一般播深2 ~3 cm,播后镇压;(2)撒播:用人工或机械将种子均匀地撒在整好的地表,然后用钉耙耧一遍或轻耙覆土,随即镇压。
4、生长特性:
植株形状直立,株高约80-100CM,主根明显,侧根较多,根系发达,叶色绿较深,花紫色和浅紫色。中苜一号耐盐碱,抗病虫性能强,对多种常见病虫害高抗。
5、鲜草产量:
适应性强,能在降水量250MM以上,无霜期100天以上的地区生长;秋眠级:3级,再生快,产量高,在良好和生产管理条件下,鲜草产量5-8吨/亩,干草1吨左右,越冬返青能力强,正常的气候条件上85%以上的植株和幼苗能返青生长。
紫花苜蓿中苜一号种籽
二、紫花苜蓿中苜一号的种植管理:
1、除草:杂草的滋生,严重制约紫花苜蓿的产量,因此要及时防除。 在播种后到幼苗期、返青后、每次刈割时都要防治杂草。可用人工拔除或采用苜蓿专用除草剂进行化学防除,但是在紫花苜蓿刈割前2周内不得使用化学除草剂。
紫花苜蓿中苜一号种籽:
2、施肥:为提高紫花苜蓿的产量,在紫花苜蓿的幼苗期可施加适量氮肥,促进幼苗的生长。同时,每次刈割后需及时结合下雨或者灌水对植株进行追肥,主要采用磷钾复合肥。此外,由于紫花苜蓿对硫、硼、钼等微量元素比较敏感,适量追加这类微量元素可大大提高干草的产量,使植株更加健壮。
3、浇水:在苜蓿的整个生长期内,可灌水2 ~ 3次,将使苜蓿的产量大幅度提高。晴天播种后立即灌溉,但水量不宜过大;出苗后灌溉可大水漫灌。紫花苜蓿抗旱怕涝,雨季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避免造成弱苗或死苗。在初花期需水量特别大,当种植的紫花苜蓿收种时,需要灌水1次,以保证紫花苜蓿在生长期的水分要求。
三、紫花苜蓿中苜一号的利用价值:
紫花苜蓿中苜一号的生长年限一般是10年,生产高峰期5~7年左右,因此可选择初花期作为收割期。对旱地种植而言,每年收割3~4茬为宜,收割时一般留茬 3-5cm。对于秋天的最后一次收割应选择在生长周期结束之前 20-30 天,同时为保证根部养分以及冬季的越冬和春季的发芽,应留茬 5cm左右。收割后的鲜草饲喂奶牛产奶量增加,牛羊增重效果显著,适口性好,消化率高,一直享有"牧草之王"的美誉,同时还能做干草、草粉、青贮料等,是优质高蛋白饲料草。
关于紫花苜蓿如果您还有想了解其它品种,可以关注种子帮!带你一起长知识!本文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60】“满汉全席” 丰富的龙猫牧草大餐《你就需要这么“爱”——我和独眼龙猫这几年》
上篇说到龙猫的主要牧草有2种:紫花苜蓿草和提摩西草。紫花苜蓿草好比餐桌上“大鱼大肉”的荤菜,提摩西草则是食盆里“清新素雅”的蔬菜。如何配比喂食,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
?第六十篇:添草篇
其实龙猫除了紫花苜蓿草、提摩西草,还有另外一些品种的草也可以喂食给他们,不但可以辅助得增长营养,也可以添加功效,更可以丰富龙猫宝贝们的餐桌。
下面介绍下我所知道的10种可以添加给龙猫吃的草。
?1)果树草:适合成年龙猫食用,是一种新鲜口味的草粮,口感比较细嫩。与提摩西草功能类似,但香味更浓。蛋白质含量较低,含丰富的粗纤维,有助于调理龙猫肠胃。
?2)小麦草:营养价值、适口性和消化率更好的牧草品种之一,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干草中的粗蛋白含量可达23%、无氮浸出物(糖类)含量可达45.8%,整个利用期内的消化率可保持在80%以上。同时,它的叶量丰富而多汁柔嫩,抽穗初期的茎叶比可达1:0.6—1:0.7,适口性特别好。
?3)燕麦草:燕麦草有更宽的叶片,是一种高纤维的食品,使龙猫的饮食变得更丰富些。其含蛋白质成分比提摩西草更高,也是另一种口味选择。
?4)蒲公英草:含的纯天然纤维物能促进微生物消化,可使毒素从体内排除,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胆、抗菌、消炎、护肝等功能,能抵抗炎症和肌肉痉挛,含非常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是维生素A,B,C,另外钙和铁含量高。还能帮助因缺铁引起的贫血。调节体内的水份平衡,排出多余的水份和盐份。
?5)菊苣草:富含各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口感又特别好。也有清热解毒功效,特别有助于调节肠胃,帮助消化,防止龙猫软便和拉稀。更是龙猫妈妈下奶哺乳的佳草。
?6)薄荷草:健胃助消化,提高食欲,改善消化不良;在冬天感冒多发期,也可用于预防或减轻呼吸方面的病,例如感冒,咳嗽,呼吸困难等;还可使龙猫防细菌,真菌及病毒的伤害。
? 7)豆蔻草:此种草蛋白质含量很丰富。适合成年的龙猫,尤其是刚刚生下宝宝的龙猫妈妈。它能有效得帮助母龙猫催奶,亦可帮助龙猫宝宝吸收蛋白质,提高幼崽的成活率,是非常好的蛋白质草。
?8)荨麻草:增强龙猫免疫力,对龙猫泌尿及尿道系统和呼吸系统有益;对龙猫的毛皮有益处,可减少龙猫皮毛的敏感状况,荨麻草还有很好的镇静效果。
?9)大麦草:据说是含有无可替代的某种微量元素,粗纤维亦可调理肠胃,更可强化肝功能。
?
10)花卉草:其实这款花卉草是新近出来的一款混合性草,由各种有机粗纤维牧草草干混合而成,另外添加金盏花和玫瑰花。黄色的是金盏花干有护肠胃功效,红色的是玫瑰花干有护肝功效,颜值高、气味芳香、适口性好。
(龙猫们吃得饱长得壮,一个个毛绒绒得蓬松柔软,惹得许多人都想抱它们。可是龙猫敏感、胆小、跳跃速度又快,预知如何能好好抱住超萌的龙猫,且看下一篇——“抱抱篇”)
Tips:
特别要提醒的是,由于无论哪种新鲜的草,都会有寄生虫、害虫及虫卵,为避免疾病,所有的草都需经过烘干处理后再喂食龙猫。为了更安全、方便,个人还是比较推荐直接购买专业商家加工后的龙猫食用各种草。
“苜蓿来西或,蒲萄亦既随。胡人初未惜,汉使始能持。宛马当求日,离宫旧种时。黄花今自发,撩乱牧牛陂。”这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咏苜蓿》。
“苜蓿阑干满上林,西风残秣独沉吟。遗台何处是黄金?空阔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夕阳山影自萧森。”这是清代诗人王鹏运的《浣溪沙·题丁兵备丈画马》。
从这两首诗(词)的内容,可以知道,苜蓿其实不是我们国家土生土长的植物,是从西域带回来的。带回来做什么呢?主要是做为喂马的饲料。
苜蓿这喂马的东西,人可以吃吗?
如果吃起来好吃,而且还有丰富的营养,人当然可以吃啦。
宋代美食达人林洪就觉得苜蓿还是比较味美好吃的。有一天,林洪和朋友宋雪岩一起拜访郑墅钥,看到郑家种着苜蓿,于是就向朋友家要了种子和烹饪的 *** 。林洪在文章里这样记述道:“苜蓿的叶子绿紫色中带点灰色,能够长到一丈多长。采摘后,用热水焯焯,用油炒,适量放些姜、盐,做成羹来吃,都别有风味。”
但是,有人看见了盘子里的苜蓿菜羹却心里老大不痛快,还因为这丢了官。这个人就是唐代的薛令之。
唐朝开元年间,东宫太子身边的官吏生活很清苦,太子侍讲薛令之为人清正廉洁,也没有其它的 *** ,俸禄就比较低,有一天,他发现端上来的工作餐里,一个盘子中的菜竟然有用喂马的苜蓿做成的菜羹,心里就特别感伤。太子侍讲本身就是个闲职,人家薛令之好不容易熬过十年寒窗苦读,考中了进士,据说还是唐代福建省的之一个进士,怀抱着大丈夫建功立业、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远大梦想呢,可是如今现状却是如此惨淡。感愤之下,薛令之提笔就在墙壁上写下这么一首诗:“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无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只是薛令之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一时感怀写在墙上的诗句墨迹没干呢,唐玄宗正好来东宫巡视,看到了薛令之的诗,那是一脸的不高兴,提起笔来就给接续了两句:“啄木嘴距长,凤凰毛羽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不平则鸣。薛令之的运气可远没有人家冯谖的好。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气度也未免小了点,看到臣子的牢骚诗不仅没有任何宽解,反而连讽带刺外加着你可以走人啊。现今看来,仍然觉得唐玄宗的这几句诗多么尖刻,多么刻薄无情啊!如果薛令之是血性男儿,看了这诗句也应该拂袖而去。当然,薛令之是觉着自己得罪了皇上,官不好做了,就主动地怏怏地辞官走人了。辞官归家后的薛令之估计是比较郁闷的,也没有活多大年纪就去世了。
这是一个让人唏嘘的故事。当时的大唐王朝还真是不穷,国库充裕,国力富强,正处于大唐王朝的全盛时期,一些皇亲国戚贵族们生活奢侈豪华,给东宫太子当老师的待遇却如此低薄,据说也有一定的政治环境因素,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当然,薛令之看见盘子里的苜蓿感伤、感愤而写诗,林洪看见朋友家种的苜蓿而要种子并视作美食,这里也有个主动选择和被动选择的问题,还有各自的环境和心境的因素。
想想,世上有多少事情,不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
比如地瓜,在我小时候,哪家哪户不种地瓜?夏天里,那一片片的地瓜地,那绿色的地瓜秧,简直就是铺天盖地的绿。地瓜可是那时候的主粮呢!人们把地瓜蒸着吃、煮着吃、烤着吃、磨成面蒸成地瓜窝头吃,上顿吃了下顿还要吃,直吃得胃里泛酸水,望地瓜而生厌。因为地瓜产量高,能够让人们不饿肚子。现在呢?反正我老家是很少有种地瓜的了,田野里,冬天和春天几乎都是清一色的麦子地,夏天和秋天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玉米地。现在,买一个香喷喷的大个头的烤地瓜,差不多要花上十几元钱。据一位爱喝酒的老先生讲,现在想弄点地瓜烧喝喝都找不到了,因为好的山地种出来的鲜地瓜刚从地里收了就以不错的价格卖出去了,谁还会用来酿酒啊,人工成本和经济成本都太高了。
接下来还是说苜蓿。
苜蓿是豆科草本植物,又叫牧宿、光风草、连枝草等。苜蓿属以下的在全世界总共大约有八十多个品种,其中在我们国家种植的用途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做为菜,一种是做为牧草。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用。常见并被人们食用的苜蓿品种有紫苜蓿和南苜蓿。
紫苜蓿,又称紫花苜蓿、蓿草等,紫苜蓿的花为紫色,花朵硕大,娇艳美丽,颜值颇高,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还是重要的蜜源植物;紫苜蓿分布也很广,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南苜蓿开秀气的小朵黄花,又称金花菜、母齐头、草头、黄花苜蓿等,分布于我国的中、南部,长江下游也有栽培。
我小时候是没有见过或者说没有留意过苜蓿的。有一年国庆节回孩子奶奶家,看到河边空地上长着的一些绿色小苗,模样儿有些熟悉又有些陌生,熟悉是可能见过这种小苗的照片,陌生是还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在土地上生长的活生生的植物,到底是什么庄稼或者菜蔬呢?孩子奶奶说,是苜蓿,是邻居家种的。也巧,说话间,苜蓿苗的主人来了,说,前段时间刚割过了,又长了起来。我好奇,就问道:“你种这是不是为了吃这嫩叶子?好吃吗?”邻居笑道:“也说不上多好吃,只是听说吃了对身体有好处就种了。”
在《本草纲目》里,苜蓿并没有放进草部里,而是在菜部里,说明至少在明代以前,人们是一直把苜蓿当做菜蔬食用的。陶弘景说,过去长安城中专门有苜蓿园。北方的人十分看重它,而江南的人不太喜欢吃它,因为它没什么味道。从现在来看,感觉江南的人吃苜蓿菜的比较普遍,北方的人倒是很少吃了,因为,我问过几位浙江、上海等南方的文友,他们说都吃过的,而北方的朋友,有几位居然连苜蓿能不能吃都不知道。
喜欢吃苜蓿的南方朋友说,苜蓿的吃法简单,也多种多样。可以用热水焯过后凉拌,可以清炒,也可以和西红柿、蛏子等一块炒食,都非常清爽味美,还可以把嫩苜蓿茎叶腌制后食用,是不错的风味小咸菜。
把苜蓿做成菜羹的吃法我没有试过,清汤寡水的应该不会多么好吃。把苜蓿菜嫩芽头洗干净了,撒上一些面粉、细盐,再打上两个鸡蛋,搅拌搅拌,在锅里蒸熟,然后蘸着蒜泥吃,是一道不错的美味。大吃货汪曾祺的文章里提到苜蓿,说,苜蓿菜可以炒着吃,要多放油,武火急炒,少滴一点高粱酒,很好吃。苜蓿的这种吃法我很感兴趣,倒是不妨一试,只是纯正的高粱酒恐怕不好买到了。
关于薛令之的故事还有一个小尾巴,一个还算光明美好的小尾巴。薛令之辞官归家后,唐玄宗偶然听说薛令之家里贫穷,一时发了悲悯体贴之心,让长溪县每年拨给薛令之家赋谷,薛令之一点也不贪婪,总是酌量领取,从不多要。多年之后,江山易主,太子即位,就是唐肃宗,唐肃宗想到了当年为自己讲学的薛老师,派人征召想委以重任时,不曾想薛老师已经不在人世了。唐肃宗感念薛老师的为人,于是敕令薛令之的家乡为“廉村”,村里的河赐名为“廉溪”,村里的岭赐名为“廉岭”,借以彰显薛令之老师的清廉高洁。
如果说当年张翰的“莼鲈之思”成了思乡的代名词,这“苜蓿盘”后来就成为生活清苦的象征,也成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后世的不少文人们在诗文中写到苜蓿盘,藉此吟诵,或者感怀知己,或者劝勉朋友,或者抒写一己情怀。陆游《书怀》之四里写道:“苜蓿堆盘莫笑贫,家园瓜瓠渐轮囷。”苏轼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之三里深情感怀:“可怜先生盘,朝日照苜蓿。”苏辙在《次韵王适食芧栗》里则写得深情款款:“相从万里试南餐,对案长思苜蓿盘。”陈与义的《粉翁用奇父韵赋九日》也有如此的感怀诗句:“先生守苜蓿,朝士夸茱萸。”李东阳的《寄彭民望》里的诗句也是此情殷殷:“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盘。”
中国的文化根子,就是扎得这么深,长得这么长,一盘青青的苜蓿菜,多么普普通通,竟然蕴含着多少纸短情长的故事与文化!
一点简介:
雨兰,原名王瑞东,七零后,作品见《诗刊》《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十月少年文学》《星星》《文学报》等,著有作品集《乘着语言的翅膀》《大地的眼睛》等多部,获冰心儿童文学奖、泉城文艺奖、万松浦文学奖等,入选一百余种选本、图书,百余篇作品被《儿童文学》选萃版、《读者》校园版、《意林》少年版等转载。中国诗歌学会、省作协会员。
壹点号雨兰诗文书画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