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在古代,
从婴孩呱呱坠地到百岁老者,
每一个年龄段
都有一个特定的称谓,
男生和女生的称谓也有区别,
让我们看看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谓。
看完之后你会发现,
年龄也可以说得这么美!
幼年
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少年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 jī >: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青年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中年
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
老年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 qí >:古称60岁的人为“耆”。
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耄
耋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耄耋之年、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中寿:指80岁以上。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上寿:90岁为上寿。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双稀、双庆:140岁。
中国的文字真是博大精深,
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意味深长。
你的年龄在古代怎么称呼呢?
从0岁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居然这么美来源/中国教育报本期监制/山丘
责任编辑/尚珩
古时,人们交流时,不会直接说自己多少岁。而是会用年龄称谓来代替,这些在诗词中也常有体现。
比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的黄发指老人,古时,黄发是长寿的象征。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从“赤子”到“豆蔻”,从“而立”到“知天命”,每一个都那么美!
【幼年】
初度:是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赤子:指初生的婴儿,原来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是赤色的,故称“赤子”。
襁褓: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襁襙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shǐ 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少年】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河中之水歌》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女时代为“豆蔻年华”。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舞勺之年:少年13至15岁。《礼记》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及笄(jí jī):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15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青年】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破瓜、碧玉年华: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碧玉歌》
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嗟我客上都,忽已见暮春。骑马出闇门,眯眼吹红尘。西湖商贾区,山僧多市人;谁令污泉石,只合加冠巾。黄冠更可憎,状与屠沽邻,齁齁酒肉气,吾辈何由亲!少须一哄散,境寂鸥自驯。举手邀素月,移舟采青苹。钟从南山来,殷殷浮烟津。鹤发隐者欤?长歌收钓缗。畏冷不竟夕,恨此老病身。明发复扰扰,吾诗其绝麟。——陆游《夜泛西湖示桑甥世昌》
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刘禹锡《重答柳柳州》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陆游《梨花》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之年:3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中年】
不惑之年:40岁。40岁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心宜不动。
常思玉金枷重。无常一著可伤悲,悟时速把良缘种。鄙了惺惺,装成懵懂。修完内貌频看供。功成行满去朝元,瑞云。——《踏云行赠张公》
知天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后人因以“知天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老年】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天干地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
继粟继肉,以养贤才;祝鲠祝噎,以礼耆耋。—— 陆游 《谢致仕表》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唐·杜甫《曲江二首·其二》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因用悬车之年指七十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耋之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双稀、双庆:140岁。古稀指70岁,因此双稀是70岁的两倍140岁。
古代一般男子成家都比较早,不像我们现在。在我们当今社会男女领证的年纪国家都有明确规定,想早一些都不行。不过如今的人在这方面一般都比较迟,古代时期就不同了。在古代男女在一起过日子的时候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当然是以我们现在的眼光觉得小。一般二十岁的女子她的孩子都不小了。我们现在的审美标准一般都是女子在十八岁以后才开始进入最美丽的一段时间,古代可不是这样,一般以她们的时间来看,她们一般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属于最年轻的时期。
古代还有一词名为“豆蔻”,这个词一般就是用来形容十三四岁的女子的。用这来赞扬她们花一般的年纪。不是现在有个词叫豆蔻年华嘛。其实这个词可不是平白无故出来的,它的出处还和一位诗人有关,这个诗人曾经为一女子作下了一首诗,诗里就用了这个词来形容此女,从此人便以此为词的出处。
这个诗人就是唐代的大诗人杜牧,他在他的《赠别二首之一》写到了豆蔻一词。这首诗当初就是杜牧在离开扬州之时,为一位十三岁的女子作的。这首诗就是在对这个女子进行赞美,将她比喻成豆蔻,含苞待放。那么为何要豆蔻,豆蔻本身是什么。
豆蔻是一种植物,它有很多的种类。有草豆蔻、白豆蔻还有红豆蔻。豆蔻在含苞之时,显得非常的饱满,所以民间也称这种植物为“含胎花”,古人的诗中经常被拿来形容年轻的女子。这些花中,又是红豆蔻更好看了,它的花芯处有两瓣花瓣组成了一个爱心的形状,这个自然就被很多诗人利用起来,用此花来比喻爱情啊,来寄托感情。
经过杜牧这么一写,后来呢又出现许多的诗人拿豆蔻来作诗,诗中都是他们对于正值青春女子的赞美,也就是十三四岁的少女。他们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豆蔻之中,借助豆蔻来抒发自己对于女子的爱慕之情。
因为有了豆蔻一说,所以古人对于十三四岁的女子,便将她们作为最青春美好的一段年龄。如果过了这个年纪就会觉得女子已经老了,可见当时和我们现在的差距有多大,在现在十八才是最美好的年纪。古代出现过许多以植物来赞美女子的,特别是一些花,你知道的有些什么呢?
?古时候,人们称谓年龄一般都不会直接使用数字,而是用一些文字代替。
如:而立之年,指的是三十岁的男子;豆蔻之年,指的是十三岁的女孩等等。
襁褓
指的是刚刚会笑,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
指的是二至三岁的幼儿,也称作“提孩”。
唐代诗人韩愈在《符读书城南》一诗中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之句。
髫
为七岁的儿童,一般指的是女孩,古代儿童尚未长出长头发,短发自然下垂,因此也称作“垂发”。
童龀
总角为八岁的儿童,一般指的是男孩。《说文》记载:“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龀”的意思是换牙。
九龄
即九岁儿童的统称。
黄口之年、幼学之年、外傅之年
即十岁以下的儿童统称,这个时期到了入学的年龄。
金钗之年
十二岁女孩,这时的女孩头发可以佩戴金钗。
豆蔻之年、二七之年
十三、四岁的女孩,豆蔻年华也用来形容少女、处女。
豆蔻为产自岭南的植物,花极美丽。
杜牧有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
代指十五岁女孩。
破瓜之年
女子十六岁称为破瓜之年,“瓜”字形状如同两个“八”字,女子16岁称为“破瓜”、“及瓜”。
“破瓜”意为把“瓜”分开,即二八一十六。
待年、待字、桃李年华
女子十八岁为二九之年;
二十岁为待嫁年龄,称待年、待字,也称作桃李年华。
花信之年、摽梅之年
女子二十四岁为花信之年,意思是正值年轻貌美的年华,待嫁女子也称摽
?舞勺之年
十三、四岁的男子称作舞勺之年。
《礼记》记载:“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勺是古代的管乐器,十三岁开始学习勺舞。
舞象之年
男子十五岁学习象舞、射箭,故称舞象之年。
束发之年
男子十五岁将扎成两束的总角打开,扎成一束,称作束发之年。
弱冠之年
男子二十岁为弱冠之年,可以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了。
而立之年
男子三十岁为立身、立志的年龄,故称而立之年。
《论语》记载了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代指四十岁的男子,意思是还没到糊涂的年龄,也称强壮之年。
《礼记》记载:“四十曰强,而仕。”
知命
男子五十岁称作知命,也作知非、艾服、及艾、大衍、杖家等等。
开六之年
男子五十一岁为开六之年。
花甲之年、耳顺、杖乡
男子六十岁为花甲之年,也称作耳顺、杖乡。
?开七之年、华甲之年
男子六十一岁为开七之年,也作华甲之年,华的繁体字“華”由六个“十”和一个“一”组成。
古稀之年
男子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开八之年
七十一岁为开八之年。
喜寿之年
七十七岁称为喜寿之年,草书的“喜”字非常像两个“七”字。
耄耋之年、杖朝之年、望八之年
男子八十岁为耄耋
《礼记》记载:“八十杖于朝。”
意思是八十岁还可以拄杖出入朝堂。
?米寿之年
男子八十八岁称为米寿之年,“米”字由上下两个“八”字和“十”字组成。
鲐背之年、望九之年
男子九十岁为鲐背之年、望九之年,鲐背意为背上长着如同鲐鱼一样的斑纹。
九龄、鲵齿、黄发、眉寿、冻梨
男子九十岁还有九龄、鲵齿、黄发、眉寿、冻梨等称谓。
期颐之年
男子一百岁称作期颐之年。
《礼记》记载:“百年曰期,颐。”
汉代大儒郑玄作注解释说:“期颐,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提到“半老徐娘”你会联想到哪个人物?是《武林外传》中的佟湘玉,还是《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亦或者一时无法联想到具体人物......有没有人想过“半老徐娘”到底指的多少岁?
半老徐娘(bàn lǎo xú niáng),汉语成语。比喻年长色衰风韵犹存的妇女,又作徐娘半老。
故事出自南朝梁元帝妃子徐昭佩的故事。徐昭佩年轻时确是一个艳光四射的大美人,但她始终敌不过岁月催人老的事实,妙龄一过,姿色已大不如前,但仍浓妆艳抹的她,却犹存一点风韵。故后世以「徐娘半老」来形容中年妇女风韵犹存。
据《南史》记载,她是前齐国太尉的孙女,梁朝将军徐琨的女儿,当萧绎还在当湘东王时,她嫁给了萧绎。现在可以分析,她对婚姻生活是不满的,她自恃出身名门显贵,就胆敢以嘲弄皇帝的做法来发泄苦闷。萧绎少一目,是个“独眼龙”,于是她在皇帝面前只打扮半边,名曰“半面妆”,她的理由是一只眼睛只能看一半。她嗜酒,常常喝醉,呕吐在皇帝的龙袍上。萧绎吃不消她,于是开始疏远她,移情于其他三宫六院。
她在独守空房的情况下,就找情夫了。先是结识了荆州瑶光寺的和尚智远道人(南北朝以“道人”称僧人);后来又结识上朝中的美男子暨季江,这时她已是个中年妇女,所以这个情夫说:“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这就是“徐娘半老”的出典。
其实“徐娘半老”是指年龄30岁的女子,现代来说正值中年更好的时候。
科普一下: 古代女子1岁:牙牙;2-3岁:孩提;7岁:童龀;8-12岁:总角;12岁:金钗之年;13岁:豆蔻年华;15岁:及笄之年;16岁:碧玉年华;20岁:桃李年华;24岁:花信年华;30岁:半老徐娘;40岁:人老珠黄;50岁:知命之年;60年:花甲之年;70年:古稀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女子100岁:期颐之年。
古代对男女不同年龄的称谓古代男子:
孩提:指尚在襁褓中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指代婴儿。
垂髫(tiao):幼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髫:儿童垂下的头发,因此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束发:周岁以上男孩成童,将头发束成一髻,因此用束发代指成童。
总角: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发为两髻,形状如角,故称总角。《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及冠,也叫加冠、弱冠,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
而立,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是指男子年至三十的时候,应该学有所成。
不惑,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是指男子在这个年龄段应该成熟了,遇事能明辨不疑。
知天命,男子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
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的人古来就稀少,因为古代因为医疗、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缺陷,导致寿命达到七十的人很少,所以称为古稀。
耄耋,指八、九十岁,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语本《礼记·曲礼上》:“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 " 期颐之年 "。
古代女子:
古代女子1岁,别称“牙牙”。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袁枚(清)——《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古代女子2岁,别称“孩提”。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指2——3岁的儿童。韩愈(唐)——《符读书城南》:“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古代女子7岁,别称“童龀”。童龀:龀,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龀”,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许慎(东汉)——《说文》:“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古代女子10岁,别称“幼学”。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孔子(春秋)——《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古代女子12岁,别称“金钗之年”。金钗之年:女孩到了十二岁要带钗,金钗是作为代称和别称。梁武帝.萧衍(南北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古代女子13岁,别称“豆蔻年华”。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结发:初成年。可看做15岁。《汉书·施仇传》:“结发事师数十年,贺不能及”。后称元配为结发。曹植诗《种葛篇》:“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
古代女子15岁,别称“及笄之年”。及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女子年满十五岁。孔子(春秋)——《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古代女子16岁,别称“碧玉年华”。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古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翟灏(清)——《通俗编》:破瓜年纪小腰身。释义:瓜字破为二和八字,取二八十六岁的寓意。
古代女子20岁,别称“桃李年华”。桃李年华:指20岁女子的代称。陆游(宋)——《梨花》: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古代女子24岁,别称“花信年华”。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范成大(宋)——《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古代女子30岁,别称“半老徐娘”。半老徐娘:指已到中年尚有风韵的妇女。来讽喻那些年过芳龄还风 *** 骚,精心打扮的妇女,亦有人自称徐娘,含有自谦自贬之意。陈与义(宋)——《书怀示友十首其一》:开窗逢一笑,未觉徐娘老。
古代女子40岁,别称“人老珠黄”。
古代女子60岁,别称“花甲之年”。
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代女子70岁,别称“古稀之年”。杜甫(唐)——《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古代女子80~90岁,别称“耄耋”。耄耋:八十、九十岁。人们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孔子(春秋)——《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
古代女子90~100岁,别称“期颐”。
本文视频:《滕王阁序》详解13·典故与注释5紫电清霜·古代0-140岁年龄称谓
上期视频:《滕王阁序》详解18·互文之妙·即冈峦之体势?列冈峦之体势?
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注释】紫电:宝剑名,孙权的六把宝剑之一。青霜:宝剑名,也作“清霜”,刘邦曾用其斩白蛇。王将军:名字不详。武库:指杜预。形容人的学识渊博、干练多能。
【直译】像武库那样的王将军,(文韬武略)犹如紫电青霜宝剑(那样光彩夺目)。
【不同版本】紫电清霜。如果有学生读到此文,请以现行课本为准。
《文苑英华》、《中华活叶文选》、《古文观止》(人民文学2021)、《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辞书2006)等,版本为“紫电青霜”。
《文苑英华》:紫电青霜
【争议】1.有人说“王将军”指南朝梁名将王僧辩,我认为是不对的。王将军和上句的孟学士都应该指宴会上在座的人。王勃生卒年为649年—676年,而王僧辩生年不详,卒于555年,去世94年以后王勃才出生。所以这里的王将军不应该是王僧辩。
2.“紫电青霜”和“武库”的意思。“武库”本意是储藏兵器的仓库,或者掌管兵器的官署。曾有课本对这两句解释为:王将军的兵器库里藏有锋利的宝剑,意在显示王将军的勇武和韬略。紫电,宝剑名。清霜,也指剑。《西京杂记》卷一:“高祖(汉高祖)斩白蛇剑,……刃上常若霜雪。”
这就是把“武库”解释为“兵器库”了,同时也认为紫电、清霜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那两把宝剑。我认为这个解释不太合乎实际。王将军在历史上连个名字都没留下来,也不会是什么有影响的大人物。孙权、刘邦,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他们的传家宝,流落到王将军手上的概率比较小。当然历史也会开玩笑,我在这里也只是基于概率来推测,没有更多证据。
有人说“紫电青霜是称誉他的侍从之雄武,戈戟闪闪有光”,这个解释也同样不太合理。因为把紫电青霜解释为“戈戟”,就意味着把“武库”理解为兵器库了。而且,王将军参加都督的盛大宴会,不大可能连侍从也带着一同入座,侍从极有可能被安排在旁厅。就算带上了,王勃也不大可能拐弯抹角地通过夸侍从来夸王将军。再说,紫电、青霜是历史有名的两把宝剑,王将军再不知名,能当上将军也非等闲之辈,不至于那么不识货吧,舍得让侍从佩戴紫电青霜吗?
我认为“紫电青霜”本意是指两把宝剑的说法没问题,但在这里应该取其引申意“宝剑的光芒”。同时,“武库”应该指杜预。理由有两个:
1.《晋书·卷三十四·列传第四·杜预》记载:预在内七年,损益万机,不可胜数,朝野称美,号曰“杜武库”,言其无所不有也。意思为:杜预在朝中七年,斟酌处理各种政务,数都数不过来,朝野上下都赞美他,称他为“杜武库”,就是说他(文韬武略多得就像武器库的兵器一样)无所不有。
由此,“武库”代指杜预是有理由的。
另外,此言一出,“武库”又有了借此典故称誉人的学识渊博、干练多能的意思。比如清·赵翼《赠春农同年》诗:“春农先生我老友,武库胸中无不有。”
2.“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与“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修辞 *** 完全相同,对仗工整。“词宗”在这里指一代词宗沈约,所以这里“武库”也应是一个人的代称,那就是杜预。“王将军之武库”的语义顺序是“武库王将军”,意思就是像武库(杜预)那样(学识渊博、干练多能)的王将军。或者干脆说“当代武库”、“当代杜预”,犹如说“当代诗仙”、“当代李白”。
杜预
杜预(222年-285年 ):字元凯,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人,中国魏晋时期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位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人 。他因政绩好而被百姓称为“杜父”,又因博学多通被称为“杜武库”。
当然,无论是把“词宗”理解为沈约,还是把“武库”理解为杜预,我也都是基于很有限的资料推测的。在没有更多相关史料的情况下,只能作为一家之言,与大家交流。
【创造成语】紫电清霜
【典故】紫电
【出处】晋·崔豹 《古今注·舆服》记载:“吴大皇帝(孙权)有宝刀三,宝剑六。宝剑六: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bì xié),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典故】剑光射人
青霜,源自典故“剑光射人”中的“刃上常若霜雪”。
【出处】《西京杂记·剑光射人》:
原文:汉帝相传,以秦王子婴所奉白玉玺,高祖斫(zhuó,砍,削。)白蛇剑。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杂厕(通“侧”:旁边。)五色琉璃为剑匣(剑匣:装剑与剑鞘的盒子。不同于剑鞘。)。剑在室(剑鞘)中,光景犹照于外,与挺剑不殊。十二年一加磨莹,刃上常若霜雪,开匣拔鞘,辄有风气,光彩射人。
译文:汉代皇帝将秦王子婴进献的白玉玺和高祖(刘邦)斩杀白蛇的剑代代相传。剑上有彩色的珠、华美的玉作装饰,剑盒侧面掺杂了各种天然璃琉宝石。剑在鞘内,光芒仍能照到外面,与拔出鞘的剑没有两样。十二年磨炼一次,剑刃上常常像霜雪那样白亮。打开剑盒,拔出剑鞘,马上扑来一股寒风剑气,光彩射人。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注释】家君:家父。宰,地方长官,这里指交趾县的县令。交趾:古县名。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置,治所在今越南河内西北。西汉时交趾郡曾治于此,唐初曾为慈州及南慈州治所,唐末废除。出:过。名区:著名的地方,这里指南昌。
童子:未成年的人。古代男子20岁行冠(guàn)礼,带上帽子,以示成年,称为“弱冠(guàn)”。有人据此说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年龄应该是20岁以前,有的说13岁,有的说14岁。我看不一定,很多人说二十五六岁写的。具体多大年龄写的,这是一个不小的话题,咱们以后找时间专门说说。这里的“童子”,我认为不能生套概念,其实就是一个夸张的自谦说法,意思跟“毛头小子”差不多。这与“何知”相呼应。
何,宾语前置,“何知”的语意顺序为“知何”,知道什么,懂得什么。以王勃的才华,无论怎样也不能说“何知”吧?所以“童子”也就是个自谦的说法。压低自己,也就变相地抬高了对方。
饯:本为动词,用酒食送行。这里作名词,宴会。
【直译】家父任(交趾县的)县令,我(因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
【创造成语】躬逢其盛、恭逢其盛
【拓展】古代关于年龄的称谓:
初生——婴儿
不满周岁——襁褓
2至3岁——孩提
成年男子统称——须眉
成年女子统称——巾帼
女:
3-7岁——垂髫(tiáo)、垂龆(tiáo)
7岁——髫年、始龀(chèn,儿童换呀)
12岁——金钗之年
13岁——豆蔻年华
15岁——及笄(jī)之年、既笄之年
成年待嫁——待年、待字、待字闺中
16岁——碧玉年华、风信之年
20岁——桃李年华
24岁——花信年华
出嫁年龄——梅之年,摽(biào)梅之年
男:
3-8岁——垂髫(tiáo)、垂龆(tiáo)
8岁——龆(tiáo)年、始龀(chèn)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岁-束发、志学
15-20岁——舞象之年
20岁——弱冠(guàn)之年、及冠之年
30岁——而立之年、壮年、有室
40岁——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知命之年、知非之年、年逾半百、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
60岁——花甲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平头甲子、下寿、耆(qí)
70岁——古稀之年、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耋(dié)
80岁——杖朝之年、中寿
80-90岁——耄耋(mào dié)之年
90岁——鲐(tái)背之年、耇(gǒu)
100岁——期颐之年、上寿
120岁——花甲重开
140岁——古稀双庆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千叟(sǒu)宴,以及乾隆和纪晓岚,为长寿王者作的千古名联。
乾隆出上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纪晓岚下联: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您能算出此老人的年龄是多少吗?
乾隆的上联:花甲重开为120岁,三七岁月为3×7为21岁,所以年龄是120+21=141岁。
纪晓岚的下联:古稀双庆为140岁,一个春秋为1岁,所以年龄是140+1=141岁。
此联抑扬顿挫,对仗工整,非常喜庆,堪称绝妙!
至于千叟宴的场面到底有多壮观,我不跟你说。某不才,凑诗一首,告诉诸位其中的秘密。
题乾隆五十年千宴
作者:冰雕火焰
乾隆五十年,正月初六日。
喜添五世元孙,敬老皇恩浩荡。
八百席满座,三千人花甲。
退臣当朝文官武将,皇亲国戚雅士平民。
四海升平,一醉方休;
天下富足,狼吞虎饮。
乾清宫里气势如虹,
郭钟岳领长寿之星。
千年一对,喜映天伦之乐,
列位神仙,叹无人间自由。
御笔题诗,记载盛世繁华,
醉人梦语,共舞双庆重开。
千叟宴,一二三四;
百岁翁,七八九十。
归否?归否?但愿人长久;
忘忧,忘忧,此生最堪留。
【注】
1.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适逢乾隆喜添五世元孙,正月初六在乾清宫举行千叟宴。
2.“八百席”几句:自宗室王贝勒以下,内外文武大臣官员、致仕大臣官员、受封文武官阶过60者约有3000余人,计800席之多。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
3.郭钟岳:当时在座最长寿的百岁老人,据说已有141岁。
4.千年一对:乾隆和纪晓岚为郭钟岳作了一个对子:
乾隆出上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纪晓岚下联: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5. 御笔题诗:乾隆按康熙《千叟宴》诗原韵又赋诗《千叟宴》。
6.双庆重开:“双庆”即“古稀双庆”,140岁。“重开”即“花甲重开”,120岁。
7.一二三四:千叟宴在清代共举办过4次
8.七八九十:非实指。大概是说在座的百岁老人有好几位。
推荐视频:
《滕王阁序》详解03~50个地点,跨越半个中国,海陆空全覆盖
《滕王阁序》详解05~把45个成语完美融入773字,除王勃还有谁·上
《滕王阁序》详解09~典故与注释1·“豫章”与“南昌”版本探究
……持续更新中……
知识分享是我乐于做的事情,您能看到并喜欢是我的荣幸。如果您愿意支持我,可以多点赞、评论、分享、关注,不胜感激!
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称呼,你都知道吗?双稀、双庆:140岁。古稀指70岁,因此双稀是70岁的两倍140岁。
(整理自 *** )
中华上下五千年,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一直以来拥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仅仅从年龄上一说,中国就有豆蔻、及笄、天命、花甲等等词语。怪不得老外学汉语一个个学得咬牙切齿,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哪能是一下子就学会的呢?
好了,现在我们说回正题,关于年龄这一说,我们古人到底有哪些称呼呢?下面从小到大,关关依次进行阐述:
1、襁褓—1岁以下
襁褓原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来泛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2-3岁
孩提一般指2-3岁的幼儿或者儿童,像唐朝元稹的诗句中就有“孩提万里何时见?狼藉家书卧满床”。
3、垂髫—3-8岁
髫是指儿童垂下的头发,古时候3-8岁的儿童不束发,任由头发垂下来,所以垂髫也指儿童。
4、总角—8-14岁
总角是指将未成年人的头发扎成左右两个髻,就像两个羊角一样,这是比垂髫稍微大一点的少年的装扮。像《诗·卫风·氓》中就有一句著名的“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5、豆蔻—女13-15岁
豆蔻其实是一种中草药,因为它开的是含苞花,就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一样娇羞,因此古人也将豆蔻比喻为少女,泛指13-15岁的少女。
用豆蔻形容少女的诗句有很多,如杜甫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将这种女子的娇羞和青春体现得淋漓尽致。
6、束发—男15岁
古人男子到了15岁,就需要将头发束成髻,以此和儿童区别开来。男子束发后也会开始学习各种技艺、成为一名标准的学童。
7、及笄—女15岁
笄是古代女子用来挽住头发的簪子,和男子15岁束发相对应,女子满了15岁就开始结发,也称之为及笄。及笄后的女子,在古代就是指到了结婚的年龄。
8、弱冠—男20岁
冠本意是指帽子,冠礼是指男子开始戴上成人的帽子,象征着已经成年。但20岁的年纪毕竟还未壮,因此20岁也称之为弱冠,泛指20岁左右的男子。
9、而立—30岁
“三十而立”出自于《论语》,这里的立其实有三层含义:“立德、立言、立身”。30岁相较于20岁,身体和心理都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成熟和稳重。
10、不惑—40岁
不惑是指遇事能辨明是非,解答心中的疑惑。40岁的人,已经经历过很多人和事,对于世界的认知也更清晰,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往往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11、知命—50岁
50岁可以称之为知命,也可以称为知非。知命是指已经懂得事物生灭变化都由天命决定,知非是指醒悟出以往的错误,两者都有乐天安命的意思。
人到了50岁的年龄,身体和心理都慢慢进入了一个倒退期,再也没有年轻时的精力和冲劲。
12、花甲—60岁
花甲出自古代历法,以60年为一循环,多次循环故命名为花甲,因此60岁也被雅称为花甲。
13、古稀—70岁
古语有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它的意思是指自古以来活到70岁的人很少见。也许有人会说,现代社会七八十岁的老人随处可见,并没有古人所说的那么稀少,这种说法就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古代生存环境艰难。
先不说古代婴儿存活率低,再加上医疗水平低、生活环境恶劣,还受到各种战乱影响,因此人类很少能活到70岁。据统计,清朝人均寿命男45岁、女50岁,唐宋时期甚至只有30岁左右。
14、耄耋—80-90岁
耄是指80-90岁的人,耋是指80岁的人,合起来就是指80、90岁白发苍苍的老人。
16、期颐—100岁
期是指期待,颐是指供养,两个字连起来就是指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旁人服侍。到了这个年龄的人,一般都需要亲人在一旁照顾,因此期颐也指100岁的老人。
一百年,小小的婴孩变成垂垂老者、小树苗长成苍大大树;一百年,坚固的城堡会爬满青青草藤、曾如雪般闪亮的钢刀也会锈蚀不堪;一百年,空气不再有单纯的芬香、山野不再是小鸟的天堂,而漫长无边的海岸,已成了人们游戏的乐园;一百年,长发男人的英武和旗袍女子的温婉已成了记忆中的画面。
总角:童年。古时,幼儿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后人因此用“总角”代指童年。
垂髫:童年。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
及笄:女子15岁。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豆蔻: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以“豆蔻年华”喻十三、四岁的少女。
破瓜:女子16岁。古代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因称16岁的女子为“破瓜之年”。
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而立:三十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较多,遇事能辨是非,不再疑惑。后称40岁为“不惑”之年。另外,强仕也指40岁。《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谓男子年40 岁,智虑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天命: 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称50岁为知“天命”之年。《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孔颖达疏:“发花白如艾也。”意谓老年头发苍白如艾的颜色,故50岁亦称“艾”。
花甲: 60岁。以天干地支顺序组合为60个错综参互的名号而得名。《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指使。”故60岁亦称耆年、耆岁。
古稀: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故70岁称古稀。
耄耋:老年。《礼记·曲礼上》:“八、九十曰耄。”《诗经·秦风·车邻》:“逝者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后称80、90岁为耄耋之年。
期颐: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期,需要;颐,调养、照顾。意为百岁老人需要后代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