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妈家里的伙食都是她一手操办的,今天早上她照例去菜市场买了菜回家,等到中午要炒菜的时候发现买的西葫芦不见了,这让她气得够呛。问了老伴才知道是被他拿去丢了,老伴昨天听小区里的邻居说西葫芦炒了之后会产生致癌物,吃多了会致癌!
对于这个说法刘大妈根本不信,觉得老伴听风就是雨的,非要浪费食物,当下就把他数落了一通。没想到的是,过了会老伴拿了一篇文章给她看,文章里细数了西葫芦的“多宗罪”,这下刘大妈也有点不淡定了,难道西葫芦真的不能吃吗?
一、炒西葫芦会致癌,是真的吗?
炒西葫芦会致癌的说法,其实是来源于2013年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发表的一份膳食报告。该研究收集了22种蔬菜进行干炒,结果发现炒菜时温度越高,时间越长,释放的丙烯酰胺就越多。其中,西葫芦内的丙烯酰胺含量高达360μg/kg。仅低于薯片和炸薯条的数值。
丙烯酰胺是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二级致癌物,长期大量摄入可能会导致身体瞌睡、情绪/记忆改变、出汗以及肌肉无力等。
那炒西葫芦是不是就不能吃了?答案是当然可以吃。其实,不仅炒西葫芦会产生丙烯酰胺,美国癌症协会指出,只要高温烹饪的温度超过120℃,就会产生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存在于各种油炸、烧烤以及烘焙食物内,再者,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国际学术期刊《食品和化学毒物学》指出,想要通过食用炒西葫芦达到有害剂量,至少需要吃7.5kg,这显然是做不到的。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强调,老百姓无需因噎废食。在做菜的时候可以尽量不要高温爆炒,多用清蒸等清淡的方式,在炒菜前也可以将蔬菜焯水,这样做可缩短炒制的时间。
二、4种蔬菜也被列入致癌名单?别再被骗了
除了炒西葫芦外,还有不少的蔬菜也被传言称有致癌风险,这些说法是真的吗?
- 之一种:娃娃菜含甲醛会致癌
网上传言称,商家为了预防娃娃菜变黑,会将其浸泡在甲醛内,而甲醛是一类致癌物,食用后会导致身体患癌。
甲醛的确是致癌物,但它的危害主要在于吸入,通过食物摄入的甲醛一般不会给健康带来过大风险,且就算是添加了甲醛,蔬菜在运输以及存放过程中,甲醛也会挥发掉。
此外,国家也明确规定,不得将甲醛添加到食物内。
- 第二种:无根豆芽的无根剂会致癌
无根豆芽使用的无根剂主要有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钠等,这些物质都是国家允许添加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正常使用的前提下,不会给健康带来威胁。
- 第三种:新鲜的木耳会导致皮肤癌
新鲜的木耳内有光感物质卟啉,人在摄入之后经过太阳光照射可能会引起皮肤瘙痒、发炎,甚至会引起皮肤坏死、皮肤癌。
实际上,卟啉不仅仅存在于木耳内,日常常见的芹菜内也有该物质。目前没有任何研究发现,食物摄入卟啉会直接引起皮肤问题出现,对此无需过多担心。
- 第四种:未成熟的西红柿会诱发胃癌
未成熟的西红柿内有龙葵碱成分,摄入过量会引起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出现,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死亡。但它与胃癌的发生之间没有过多关系,对此要注意区分。
三、这4种蔬菜才真的要少吃,很容易中毒
生活中,我们真正应该要注意的是这四种食物,食用后很可能会导致身体中毒。
- 之一种:发芽土豆
土豆发芽后,内里的龙葵碱含量会大大增加,摄入过量会引起身体中毒。早期会出现口腔、咽喉瘙痒、上腹部疼痛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中毒严重的则会出现剧烈呕吐、腹泻、血压下降等表现,严重的还可能会昏迷、心脏衰竭死亡。
如果土豆只是刚刚发芽,可以将发芽的部分挖去,之后用冷水浸泡半小时之后再进行烹饪,但大面积发芽的土豆更好不要食用。
- 第二种:未煮熟的豆角
生豆角内有红细胞凝集素、皂苷两种物质,这两个物质都会对胃肠道带来强烈 *** ,诱发胃肠道炎症发生,引起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一系列的症状。
建议日常烹饪豆角类的食物,要在高温下至少烹饪10分钟以上,让其充分熟透后再食用。
- 第三种:新鲜的黄花菜
新鲜的黄花菜内有秋水仙碱成分,该物质毒性很强,误食后容易引起呕吐腹泻等症状出现,严重的甚至会丧命。如果非要吃的话,在吃之前要先焯水、再用清水浸泡2小时以上,最后再洗净烹饪。
- 第四种:野生蘑菇
野生蘑菇里有许多是有毒的,食用后会引起多类型的中毒反应出现,包括有神经精神型、胃肠道中毒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等,严重的还会致死。
民间对于毒蘑菇的鉴定 *** 有许多,包括有颜色鲜艳、外观好看的不能吃;腥臭的有毒;不生虫、味道苦的不能吃等等。但这些 *** 其实并不靠谱,一些看起来很“朴实”的蘑菇,也可能有剧毒。想要预防蘑菇中毒,要记好三不要:不采摘、不购买、不随意食用。
食物中毒在生活中很常见,日常我们要尽量避开一些可能会会给健康带来风险的食物,但也要注意甄别传言,不要因为莫须有的谣言而影响生活。
参考资料:
<1>《西葫芦爆炒后会产生致癌物?这是一个炒菜 *** 问题》. 上海 *** 辟谣 2017-07-26
<2>《吓人!这样的橘子、娃娃菜千万不能吃,有毒且致癌?赶紧看…》. 科普中国 2021-01-27
<3>《发芽的土豆有毒?这9种食物吃错会“中毒”,谨慎食用!》. 科学辟谣 2023-03-2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这个蔬菜炒出来致癌物最多!但是家家户户却经常吃上海热线讯, 西葫芦果实呈圆筒形,果形较小,果面平滑,以采摘嫩果供菜用。西葫芦以皮薄、肉厚、汁多、可荤可素、可菜可馅而深受人们喜爱。
中医认为西葫芦具有除烦止渴、润肺止咳、清热利尿、消肿散结的功效。对烦渴、水肿腹胀、疮毒以及肾炎、肝硬化腹水等症具有辅助治疗的作用;能增强免疫力,发挥抗病毒和肿瘤的作用;能促进人体内胰岛素的分泌,可有效地防治糖尿病,预防肝肾病变,有助于增强肝肾细胞的再生能力。
可是你知道吗,西葫芦虽然本身是不致癌的,但是如果一旦经过了高温的爆炒,就会释放出令人致癌的丙烯酰胺,并且这种致癌物质的含量仅次于零食薯片和炸薯条。
而且炒菜时间越长、温度越高,产生的致癌物质就会越多!
我们应该怎么吃西葫芦呢?炒菜时不妨注意以下三点:
我们在食用的时候尽量不要爆炒,炒菜前先用水焯1分钟,缩短炒制时间,不过经过两次加热,维生素损失会比较多。
更好低温烹调,控制锅中食物的温度,也可降低致癌风险。
在加工时尽量别切成薄片,因为越薄受热越快,越容易释放出丙烯酰胺,更好把菜切成大一点的块状。
再教大家做一道简单上手的西葫芦蛋饼吧!这道快手早餐健康又好吃哦!
材料:西葫芦、鸡蛋、面粉、盐、虾皮,鸡精、色拉油
*** *** :
1、西葫芦剥去外皮,挖去瓜瓤,切成丝,用盐腌制片刻
2、鸡蛋打散,加少许盐,鸡精,虾皮,筛入面粉成糊状
3、西葫芦出水后稍稍挤干,倒入面糊里搅拌均匀
4、锅内倒入色拉油,油温烧置6成热,倒入适量面糊,双面煎至金黄色出锅
来源:湖北经视
夏天,又到了“植物也疯狂”的季节,各类新鲜的瓜果蔬菜纷纷上市。
正所谓“春吃芽,夏吃瓜”,西葫芦作为夏季时令菜,因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肉质细腻、清爽顺口,可炒食或煨汤,受到不少人喜爱。
然而,近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却收治了一对因为吃“葫芦”而中毒入院的父子,险些丧命。
一盘苦葫芦
差点要了父子二人的命
61岁的杨大爷(化名)在自家院子里面种了几株葫芦。近日,眼见葫芦结果,杨大爷摘了4个嫩果,细细地切了,炒了一盘“西葫芦炒肉片”。
杨大爷和儿子一同进食时,都感到嘴里极苦。儿子觉得太苦了,便停止了吃葫芦瓜。但是,杨大爷觉得多吃苦味能清热,没有在意,反倒是还连夹了几片下肚。
过了一会儿,杨大爷和儿子都出现了腹泻、恶心、呕吐的现象。两人马上去当地的县医院就诊,杨大爷的病情一直在加重,肌酐持续升高,更高到达500umol/L(是正常值的5-10倍),遂转到四川省人民医院进行救治。
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章晓红教授接诊后发现,杨大爷的病情严重,除了有消化道症状外,还有重度黄疸、重度肾损伤。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危及生命。
经过详细问诊,章晓红教授发现导致杨大爷父子二人中毒的元凶正是他们吃的“葫芦瓜” 。
吃苦葫芦瓜为什么会食物中毒?
据章晓红教授介绍,西葫芦营养价值高,可以放心食用,但是出自一宗的葫芦瓜营养价值不高,而且,苦葫芦的瓜和瓜蒂都含有过量的葫芦素——葫芦甙,应仔细甄别。
这种植物毒素加热后也不易被破坏,人误食30分钟左右,便会出现中毒症状。
轻则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者会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甚至有的患者可能出现抽搐、呼吸困难和上消化道出血等。
一旦误食了苦葫芦瓜,应该马上就医。
这三类蔬菜可能有毒
千万别吃
来源:成都商报四川名医、杭州日报
4种蔬菜已被列入“致癌名单”,吃多了会致癌?这些才是真得少吃“妈,这发芽的土豆就不要了吧!”
“没事的,把发芽的地方削掉就好了,我都吃过很多次了,啥事都没有!”
“可是我听说,发芽的土豆有毒还可能致癌!”
“别瞎扯,你不吃我吃。”
对于一些土豆爱好者来说,可能都听说过发芽的土豆有毒不能吃以及土豆含有致癌物质的说法。
那么,为什么发芽的土豆不能吃呢?土豆真的可能致癌吗?
一、土豆真的可致癌吗?其实是多虑了
从一些文章中看,土豆致癌的来源可能是“翻新土豆”,为了让土豆看起来更新鲜,有些不法商贩会使用焦亚 *** 钠来清洗土豆。焦亚 *** 钠其实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主要作为漂白剂、防腐剂、抗氧化剂使用,国家允许焦亚 *** 钠的更大使用量为0.01~0.4g/kg。但是,有人说焦亚 *** 钠最终会生成二氧化硫,该物质对健康有害,还会致癌。
实际上,“任何不谈剂量的说法都是在耍流氓”,世卫组织制定的二氧化硫全天摄入量是每kg体重≤0.7mg,换算一下50kg的成年人每日需要摄入35mg才会威胁健康。
而焦亚 *** 钠本身很容易溶于水,吃土豆的时候多会削皮、清洗,即便是用焦亚 *** 钠清洗过,残留量也非常少,通常不会威胁健康。不过,这些不法商贩的做法是违法的,因为在现有相关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并未允许这类添加剂用于新鲜蔬菜的保鲜。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发芽的土豆是真的不建议吃,因为土豆发芽后可能会产生大量的龙葵碱,该物质毒性很强。摄入后容易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如果摄入的量较多的话,还可能会诱发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是死亡。
二、4种蔬菜吃多了会致癌?别再被忽悠了
关于蔬菜会致癌的说法屡见不鲜,这几种蔬菜是较为深入人心的,难道真的不能吃这些蔬菜吗?
·炒西葫芦
传言称在炒制西葫芦时会产生丙烯酰胺,而该物质是个很强的致癌物,长期摄入会导致身体患癌。
实际上,丙烯酰胺是各类烹饪中非常常见的副产物之一,主要是通过美拉德反应生成(烹饪时让食物颜色变黑)。西葫芦本身是个淀粉、蛋白质含量不高的食物,在烹饪中只要避免烧焦烧糊,一般不会产生大量的丙烯酰胺。且目前也没有明确证据表明丙烯酰胺会使人致癌,现有的证据都是基于动物实验上的,结果不能直接推论至人体。
·红风菜
传言称红凤菜中含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成分,该物质有一定肝毒性和致癌作用。事实上,红凤菜内的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的含量并不明确,含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的致毒剂量也不明确。同时,日常通过吃红凤菜能摄入的含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十分有限,对身体的威胁几乎也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在高温缺水的环境下是,是会被大量破坏的。这种情况下的毒性可能还比不上日常在煎炸、烧烤烹饪方式下所产生的毒性。
·蕨菜
蕨菜内的原蕨苷成分为2B类致癌物,即可能对人类、动物有致癌作用的物质。其实,2B类致癌物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如泡菜、咖啡等都在其中,所以并不需要太过紧张。一项在鼠类身上的实验研究发现,吃蕨菜吃到致癌,可能要让一个人每天吃 350 克到3500克的蕨菜,再连续吃上 20 年。因此,不能把吃蕨菜=患癌划上等号,偶尔吃一吃还是没问题的,对此无需过多担心。
·鱼腥草
很多人指出鱼腥草内含马兜铃酸,有剧毒。实际上,鱼腥草内的成分主要为马兜铃内酰胺AII、BII、FII三种,总含量约为0.016g/kg,含量非常低。这些物质和有致癌作用、超强毒性的马兜铃内酰胺-I完全不同,日常可放心食用鱼腥草,不会威胁健康。
三、这几种真正可致癌食物,尽量少吃!
·劣质、变质的花生酱
劣质或是变质的花生酱内很可能会含有黄曲霉素,该物质是个超强的致癌物,1mg就会导致身体患癌。
·高温油炸、熏烤食品
高温油炸、爆炒食物时会产生大量的苯并芘,如若食物焦糊的话,苯并芘含量会增加10~20倍。而熏烤食物时,木炭所产生的烟雾内会含有苯并芘,这些烟雾会附着在食物上。
·槟榔
槟榔与口腔癌的发生有直接联系,其内里的槟榔碱容易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病变,诱发癌变。且槟榔内的化合物经过咀嚼会形成亚硝基、损伤口腔黏膜,最终让口腔癌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过烫食物
摄入过烫的食物会导致口腔、食道黏膜发生损伤,不断地摄入会诱发慢性炎症出现,继而增加演变成癌的风险。
延伸:哪些蔬菜发芽后还能吃?
·花生、黄豆、绿豆
人工培育发芽的花生芽,内部的维生素C、白藜芦醇以及黄酮等物质含量会提高,但要注意非人工培育的更好别吃;黄豆在发芽后会让各个营养物质成分发生变化,风味也会明显改善;绿豆也是同理。
·大蒜
发芽后的大蒜营养价值会有所打折,但只要没有发霉还是可以正常食用的。
·生姜
生姜发芽后不会产生有害物质,但同样也是会让营养价值打折扣。可一旦发现生姜发芽且发霉的话,则要注意及时丢弃。
关于蔬菜的传言有非常多,很多都是不实的,对此要学会甄别,不要因为一些不实传言而影响生活。
参考资料:
<1>《食安科普 | “翻新土豆”有毒还致癌?真相只有一个!》.广东市场监管.2017-11-30
<2>《惊出一身冷汗!这三种蔬菜"有毒"还致癌?现在看还不晚》.新华社.2018-06-06
<3>《警惕!这些都是公认的一级致癌物!太常见了,你家可能也有…》.科普中国.2021-08-28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炒熟的西葫芦致癌?晚上姜汤赛砒霜?这些谣言,你信了吗?炒熟的西葫芦致癌、晚上姜汤赛砒霜……你都信过哪些伪科学?由陕西省科协宣传调研部、《陕西科技报》、陕西省科普宣教中心、水煮科技平台联合发布的流言榜为你答疑解惑,正本清源,用最真实生动的科普破除生活流言,还原真相。
谣言:炒熟的西葫芦致癌
真相:传言中西葫芦致癌的说法来源于2013年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发布的一项报告。报告中显示,炒熟的西葫芦中丙烯酰胺的含量是360微克/公斤。然而在实验测试中炒法比较极端,是用猛火炒了3分钟和6分钟,跟大家平常的烹饪过程不一样。因此,炒西葫芦虽然会产生丙烯酰胺,但根据人的日常使用量,并没有超过安全值。
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中丙烯酰胺的系统风险评估只表明“某些食品中含有的丙烯酰胺可能会成为公共卫生问题”,并没有“拉黑”任何食品,只是建议公众注意膳食平衡,少吃高温油炸和高脂肪食物。
谣言:晚上姜汤赛砒霜
真相:研究表明,生姜中富含挥发油、姜辣素、淀粉等营养成分,食用生姜能够增加血液循环并 *** 胃液分泌,促进消化,同时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生姜中的姜辣素具有良好的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姜烯、姜酮等还有明显的抑制呕吐作用,因此姜对人体有很大的益处。但是在夜间食用生姜,其中所含的姜酚等物质可能 *** 肠道蠕动,影响睡眠。
所以,晚上大量吃姜,并不会严重到等于吃砒霜,但确实对健康不利,专家建议晚餐及餐后尽量不要大量食用生姜。
谣言:新冠肺炎患者肺部被病毒“啃噬”,肺功能不可恢复
真相:该说法错误。首先医学术语中没有“啃噬”这种说法;其次任何一种疾病的预后都跟疾病的分型、并发症、基础疾病相关。一般来说,新冠肺炎轻症、普通型患者经过治疗后肺功能可以完全恢复。但有些重症患者除了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外,还会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情况,此时肺功能很可能难以恢复。假如新冠病毒肺炎长期存在,以至肺部纤维化以及胸膜重度粘连严重到一定程度,肺部组织就不可能100%恢复。因此新冠肺炎患者肺功能是否可以恢复,要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判断,不可一概而论。
谣言:得了膝关节炎要戒掉运动
真相:实际上,关节长期不用也会像机器一样“生锈”甚至“报废”。因此,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很重要。患有膝关节炎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运动,但一定不要选择对膝盖负担较大的运动,锻炼时尤其要注意保护关节软骨,应避免或限制高强度对抗运动以及攀爬、举重、快跑等强力磨损性运动。此外,深蹲、上下楼梯、登山也不适合膝关节炎患者。快走是一种可以缓解膝关节炎的锻炼方式,游泳、骑单车、仰卧腿部运动等也对膝关节炎患者有益。
谣言:西蓝花、红豆、蕨菜、地瓜叶等是“天然胰岛素”,糖尿病患者吃这些可以不必再吃药
真相:网上流传的各类食物是“天然胰岛素”的说法并不准确。胰岛素一般不能通过口服摄取,而植物中也不存在什么胰岛素。胰岛素事实上是蛋白质,如果胰岛素通过口服进入消化道,容易被蛋白酶破坏并失去活性,这样就起不到调控血糖的作用。所以,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通常都采用注射 *** ,几乎没有口服胰岛素。另外,胰岛素是由胰腺中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是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蔬菜、杂粮等植物中并不存在。
为避免血糖数值波动较大,糖尿病患者需要根据个人的饮食模式、偏好及目标,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确定营养素的分配比例,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化饮食。这类极力推介“天然胰岛素食物”的文章末尾,多数会埋一个“坑”。比如,有些文章在大肆渲染蔬菜、杂粮中所谓的“天然胰岛素”作用后,会话锋一转,开始推荐一种包含了这些“天然胰岛素”食材制成的口服型“植物类胰岛素”保健品,这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
来源:陕西日报
吃西葫芦容易致癌?又一个只谈毒性不谈剂量的谣言性报道作者 吴苡婷
这种说法来自于2013年中国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发布的《首个总膳食研究报告》,这些科学家发现蔬菜炒制越长,释放出来的丙烯酰胺越多,而西葫芦高居丙烯酰胺释放的蔬菜首位。
那么丙烯酰胺真的是一种致癌物质么?它从哪里来呢?
事实上,在食物高温烹饪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种美拉德反应,也就是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食物在加热到120度的时候颜色会发黄发褐,同时释放出诱人的香气,我们比较熟悉的美拉德反应就是烧制红烧肉。而蔬菜的美拉德反应的一种产物就是丙烯酰胺,含糖越多的蔬菜,释放丙烯酰胺数量就越多。
丙烯酰胺是二类致癌物,因为科学家们发现,丙烯酰胺在人体的代谢过程中会转化为其致癌活性代谢产物环氧丙酰胺,它会导致哺乳动物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突变。大剂量吸入会使得人体的神经细胞受损,会使得记忆受损,甚至导致一定的幻觉。
但是我们仍旧要说的是离开了剂量谈毒性那是耍流氓,相比较高温烧烤食物,高温炒制蔬菜释放的丙烯酰胺的量要少很多,每公斤西葫芦释放的丙烯酰胺有360微克,而每公斤薯片释放的丙烯酰胺有680微克。所以不必特别焦虑,更不必彻底将西葫芦从蔬菜中屏蔽出去。因为西葫芦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蔬菜,它的钙的含量很高,还含有一种干扰素可以 *** 免疫系统,提高人体免疫力,它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有减肥的作用。如果仅仅因为丙烯酰胺略高而放弃食用,就太不理性了。
总而言之,在日常饮食中,要做到营养均衡,食物多样化,每种食物都要吃点,但是不能过头,这样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有害物质的摄入,也可以让体内的保持所需营养的平衡。
夏至日,吃瓜应谨慎,虽然瓜类果汁吸收快,营养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瓜都适合食用。最近有一对父子因食用“葫芦瓜”中毒,差点儿丧命,所以我们要选择正确的瓜品种,确保健康呱呱。
最近听说邻居老爷爷自家种的葫芦瓜出了问题,虽然他尝到了苦味,但他仍然坚定地相信这是清热解毒的好 *** ,结果爷爷出现了严重的中毒症状,不仅上吐下泻,还呕血不止,儿子虽然没吃太多,但也出现了轻微中毒的情况,赶快送进了医院。
医生指出,邻居爷爷父子二人在食用葫芦瓜后中毒了,而不是普通的葫芦瓜,事实上葫芦瓜不仅营养价值高,还有利尿消肿,润肠通便的功效,但是苦葫芦是例外这种植物含有毒素,加热后不易被破坏,误食30分钟左右便会引发中毒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肝肾功能损害、抽搐和呼吸困难等,毒性甚至比砒霜还强。
葫芦瓜是咱们常见的蔬菜之一,但因为种种原因有时会出现苦味,据研究发现,苦味的形成可能与基因突变、农药过量使用等因素有关,这时葫芦瓜自我保护机制会产生一种叫做葫芦素的物质,导致瓜果发苦。
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警惕,尤其是在食用瓜类时,如果遇到有苦味的瓜,一定要果断吐掉,尽快吐掉,并及时漱口,以保护我们的健康,当然苦瓜除外哦。
今天我将为大家推荐一道适合夏天食用的美味佳肴,但是我们也要提醒大家,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注意食物的安全和卫生,特别是在家庭中有勤俭节约的老人,我们更应该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剩余食物,避免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推荐食谱:【干煸豆角】
准备食材:豆角、辣椒、姜蒜、花椒
*** 步骤:
1.准备豆角:将一捆长豆角切成长段,用厨房纸巾擦干水分后装入盘中备用。
2. 准备蒜和姜:准备几瓣去皮的大蒜剁成蒜末,再切一块生姜成细丝,最后切成姜末。装入盘中备用。
3. 准备辣椒:在一碗清水中加入干辣椒段泡五分钟,控干水分后装入盘中备用。
4. 炸豆角:在锅中倒菜籽油,油温五成热后放入豆角段炸至表皮起虎皮状,控油捞出备用。
5. 翻炒佐料:在留底油的锅中加入小料和花椒翻炒出香味,再加入炒干水分的辣椒段和炸好的豆角段继续翻炒。
6. 调味完成:加入食盐、白糖、鸡精、生抽和陈醋继续翻炒均匀,撒上白芝麻点缀后再次翻炒,出锅装盘。这道豆角炒肉末口感鲜嫩,味道浓郁,非常适合搭配米饭食用。
总结:
看完记得给我点个赞,点个在看,如果觉得有用,可以转发给更多有需要的朋友观看,感谢大家的支持,祝大家身体健康!
西葫芦炒着吃真的会致癌?是你炒的 *** 不对网上一直盛传“西葫芦炒着吃会致癌”,理由是,炒菜含有较高的致癌物丙烯酰胺,而其中炒西葫芦产生的丙烯酰胺量仅次于炸薯条和薯片。那么炒西葫芦会不会致癌呢?
营养专家表示,所谓炒西葫芦致癌,问题并不出在西葫芦身上,而是在炒制上。
丙烯酰胺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认为二级致癌物。美国癌症协会指出,只要经过120℃以上的高温烹饪,就会产生微量的丙烯酰胺。丙烯酰胺广泛存在于各种油炸、烧烤和烘焙食品当中,像炒菜、烤肉、炸薯条等,都有不同比例的丙烯酰胺存在。
然而,不能脱离剂量谈危害。国际学术期刊《食品和化学毒物学》上的研究指出,每天摄入爆炒西葫芦超过7.5千克才会有致癌风险。
炒西葫芦不要大火爆炒,而要小火煸炒,注意控制锅中的温度。炒西葫芦前尽量别切成薄片,因为越薄受热越快,越容易释放出丙烯酰胺,更好把西葫芦切成大一点的块状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这三种常吃的蔬菜被列入“有毒名单”?营养师告诉你该不该吃关注朋友圈,您会发现“长辈儿”转发的帖子多是各种“养生帖子”,而且养生帖子中的绝大多数还是“危害性言论”。具体说来,“XXX吃了XX不治而亡”、“这种食物吃了致癌”等类型信息多被疯传,但这样“耸人听闻”的帖子背后真的是真相吗?用最近传播速度较快的“医生提醒:这三种蔬菜尽量少吃,含有致癌物,影响身体健康”帖子与您剖析谣言,怀抱健康。
关于热点新闻,逐一识别真相:
- 食用“无根豆芽”容易威胁健康,甚至致癌?
社会中传言:“无根豆芽在生长的过程中添加了大量的无根剂、增粗剂、防腐剂、漂白粉等化学有毒原料,经常食用有毒甚至致癌”。
其实,无根豆芽在生长过程中的确会添加使用“无根剂”,但这些所谓的无根剂其实就是您常听说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说到具体比如像赤霉素、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钠等物质,这些物质的添加使用并不会存在所谓的“安全问题”。
“无根剂”存在更大的问题是“归属问题”,由于监管范围划分比较混乱,“无根剂”这类物质既不在市场监督管理局(原食药监局)的监管名单中,也不在农业部的监管名单当中,这样一来就成了“尴尬之事”,所有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和“农用物资”都必须在“允许添加的名单中”才可以添加使用,这样一来添加这些所谓的“无根剂”就成为了无规违法事件。
除了无根剂以外,像尿素一类的增粗剂、防腐剂、漂白粉等添加物质和“豆芽是否有根”并无直接关系,这些物质也没有各位想的那样可怕。您所听到的这些物质在食品加工领域中被广泛使用,所谓的“有毒”并不是因为“在某种食品中添加了这种物质”,而是由于“过量食用了这种物质”。
具体说来,现实生活中使用的“无根水”的主要成分是“6—苄基腺嘌呤”,这种物质的毒性很低,况且它的添加使用还存在一定的自限性(低浓度使用的情况下能够起到作用,“滥用”不仅无意义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甚至导致豆芽无法生长)。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无根剂”虽然可以与植物中相应受体结合调节植物的生长,但它们并不会对人体的生长造成相应的改变,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所谓的“致畸、致癌”等危害理论被证实。
当然,任何食品添加剂都有着其自身的“添加范围”,虽然这些“无根剂”一类的物质安全性上并无问题,但是在我们国家尚未出台相关规定之前,现在禁止在豆芽当中使用添加上述物质,建议大家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高品质豆芽。
- 吃了“炒西葫芦”会产生致癌物,对身体有害?
说“食用炒西葫芦会致癌”主要是由于“西葫芦经过高温炒制后会产生丙烯酰胺”,而丙烯酰胺这种物质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潜在致癌物”,它的摄入和食道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口腔癌等癌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但请您注意,“任何毒性物质想要产生危害都必须要达到一个致毒或者致癌的剂量”,对于“炒西葫芦”这件事同样如此。
西葫芦虽然可以经过高温加热产生丙烯酰胺,但这个“量”需要具体明确,之前有学者做过相关实验,分别用1200瓦和1600瓦的电磁炉对西红柿干炒和油炒(三分钟和六分钟),发现这个过程中产生释放出来的丙烯酰胺达到了360微克/公斤西葫芦,也就是一斤西葫芦才能产生180微克的丙烯酰胺(干炒和油炒结果一样)。
在《食品和化学毒物学》中对丙烯酰胺的安全摄入量有明确限定,它的安全摄入量上限是2.6微克/千克体重,神经毒性的安全摄入量上限是40微克/千克体重。举一个例子,对于一个体重是65千克的正常人来说,能够承受的安全摄入量169微克。神经毒性的安全摄入量为2600微克,您会发现这两个数字相当于吃了1斤左右和14斤左右的爆炒西葫芦,您觉得靠正常人的饮食可以轻松满足这个“剂量”吗?更何况,安全摄入量并不是指一旦超过就肯定会患癌症,只是说超过这个限定量容易增加风险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西葫芦一类的蔬菜而言,一般建议大家可以水煮或者蒸食,这样一来丙烯酰胺的量会大大减少(一般仅有25微克左右);温度上不去,丙烯酰胺的产生量也就没那么多,产生速度并不快。
也就是说,对一个普通体重的人而言,想要靠吃炒西葫芦达成“丙烯酰胺的致癌量”,您需要单次食用一斤左右的西葫芦,这个量难以实现(毕竟还有其他美味菜肴);另外致癌的相关因素和烹调方式密切相关,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可操作性强,水煮蒸食更健康,完全可以自由选择;所以“炒西葫芦”致癌的言论并不合理全面。
- 吃了蕨菜会致癌?
“食用蕨菜会致癌”言论当属常见新闻了,在蕨菜当中的确存在不少种致癌物质(原蕨苷、黄碱醇化合物、苯草酸等),其中最主要的物质是“原蕨苷”,本属“遗传毒性致癌物”,蕨菜的食用和食道癌、胃癌等癌症间存在密切关联。
虽然致癌,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可怕”。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蕨菜归为“2B类致癌物”。也就是“对人体可能致癌”的物质,在我们接触的日常生活中,和蕨菜一样常见的2B类致癌物就有多达200多种,泡菜、咖啡、手机辐射等皆包含在其中,完全没有必要太过恐慌。
癌症的实际发生,其实更多是生活中的多种因素(饮食、居住环境、遗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食物致癌”仅仅是其中微小的一个层面,某些“一旦吃了就会致癌”等言论属于夸张标题说法,并不可深信。
具体再来说下“安全剂量”,之前有学者做过“经口投喂食大鼠蕨菜”的实验,如果把投喂给大鼠引发恶性肿瘤的蕨菜量换算到人体身上,这相当于正常人连续食用20年,每天食用350克—3.5公斤的剂量,况且经过烹调加工处理,致癌物质的浓度还会有大幅度降低;从现实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靠吃蕨菜真正“致癌”是一件难事,“浅尝辄止”并无害。
更何况,任何物质(食物)吃多了都会增加威胁,适量即可。
需要加深印象的几件事:
1、如果您细心观察,您会发现 *** 中出现了很多“医生说、医生告诫、医生不买”等关于医生的饮食和养生话题,出现这样的题目,更多是为了“引您目光”,噱头占有层面更大,请您正视;况且医生对于食物的相关知识并未进行过全面的学习,就像食品方面的专家也并不一定就对医学知识了解一样,这些理论说法更多只是一种“噱头营销”而已。
2、任何食物想要产生作用和危害都要达到“剂量”,聊到致癌等危害时请关注食用量。
3、看到这类文章或者视频时,请您先简要分析再相信和转发,客观评价,不盲目相信。
一则“饮食”相关言论,三种食物的危害反应,其实也没有那么容易达成;不必害怕,也没有必要恐慌,安全进食,理性看待;世界上并不存在那样“轻而易举的致癌”。
注:王思露原创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图片来源于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豆芽、西葫芦、蕨菜吃了会致癌?很多人都不知情豆芽、西葫芦、蕨菜
既能炒又能涮
很多人都爱吃
图片来源 ***
但近来
网上盛传
“吃无根豆芽、西葫芦、蕨菜
这三种蔬菜会致癌”
毕竟是见过大风大浪的网友
很多都是抱着怀疑的态度
结果越看越慌
因为
蕨菜真的是“2B类致癌物”
图片来源 ***
那这三种蔬菜真的不能吃了吗?
一起来看看吧
食用“无根豆芽”容易致癌?
关于“无根豆芽”,盛传“添加了大量的无根剂、增粗剂、防腐剂、漂白粉等化学有毒原料,经常食用有毒甚至致癌”。
虽然听着挺吓人,但其实,无根豆芽在生长过程中的确会使用“无根剂”。不过先别紧张,这些所谓的“无根剂”其实就是我们常听说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比如赤霉素、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钠等,适量添加这些物质并不会有安全问题。
图片来源 ***
使用“无根剂”之所以不合规,是因为“无根剂”不在监管名单中,而只有“允许添加的名单中”的“食品添加剂”和“农用物资”才可以添加使用。
一般使用的“无根水”主要成分是“6-苄基腺嘌呤”,毒性很低,况且还存在一定的自限性,也就是说低浓度已经能够起到作用,“滥用”不仅毫无意义,反而可能导致豆芽无法生长。
这些“无根剂”虽然可以调节植物的生长,但并不会对人体的生长造成相应的变化,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所谓的“致畸、致癌”等危害理论被证实。
此外,像尿素一类的增粗剂、防腐剂、漂白粉等其实与“豆芽是否有根”并无直接关系,而且这些物质在食品加工领域中被广泛使用,其实所谓的“有毒”并不是因为在某种食品中添加了这种物质,而是由于过量食用。
当然,任何食品添加剂都有相应的添加范围,虽然“无根剂”安全性上并无问题,但是在尚未出台相关规定之前,还是禁止在豆芽中使用添加上述物质,建议到有保障的地方购买豆芽。
吃了“炒西葫芦”会产生致癌物?
说“食用炒西葫芦会致癌”主要是因为西葫芦经过高温炒制后会产生丙烯酰胺,丙烯酰胺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潜在致癌物”,它的摄入和食道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口腔癌等癌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图片来源 ***
但是,任何毒性物质想要产生危害都必须要达到一个致毒或者致癌的剂量,对于“炒西葫芦”同样如此。
西葫芦虽然经过高温加热会产生丙烯酰胺,甚至有报告证明炒熟的西葫芦中含有丙烯酰胺的含量是360微克/公斤。而像土豆类食品(经过高温烹调)中所含丙烯酰胺的平均量为477微克/公斤,咖啡(类似制品)中所含的丙烯酰胺平均值在509微克/公斤,这些基础食物(饮品)中所含的丙烯酰胺其实早已超过了西葫芦高温加热产生的“量”。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体重是65公斤的正常人来说,想要靠吃炒西葫芦达成丙烯酰胺的致癌量,需要单次吃一斤左右的西葫芦,这个量一般难以实现。
如果实在担心,可以将西葫芦一类的蔬菜进行水煮或者蒸食食用,丙烯酰胺的量会大幅度减少。因此,“炒西葫芦致癌”的言论并不合理。
吃了蕨菜会致癌?
“食用蕨菜会致癌”可以说是经常听到,蕨菜中的确存在不少种致癌物质(原蕨苷、黄碱醇化合物、苯草酸等),最主要的原蕨苷,本属“遗传毒性致癌物”。
但蕨菜也没有想象的那样可怕。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蕨菜归为“2B类致癌物”,也就是“对人体可能致癌”的物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2B类致癌物高达200多种,泡菜、咖啡等都是,所以没必要太过恐慌。
而且癌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食物致癌”仅仅是其中微小的一个层面,所以那些“一旦吃了就会致癌”的言论都未免太过夸张。
图片来源 ***
从现实生活考虑,对于任何所谓的有毒有害物质,大家不应该只关注它的“致病性”或者“致癌性”,更应该关注的是其致癌(病)能力。
对于原蕨苷来说,经过浸泡以及充分烹调加热后,其含量会出现明显降低。更何况,任何物质(食物)吃多了都会增加威胁,适量即可。
某种食品有没有毒取决于什么?
1、任何食物想要产生作用和危害都要达到“剂量”,聊到致癌等危害时请关注食用量。
2、对于任何一种“致癌物”来说,虽然它们的摄入会增加致癌风险,但是这个所谓的“风险”和摄入量以及个人的身体状态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不可归功于某一项上。
3、无论是蔬菜还是其他食物,应该用多品种食物去满足“推荐摄入量”,从另一方面来讲也可以规避食品安全风险。
图片来源 ***
所以
豆芽、西葫芦、蕨菜这三种食物
喜欢吃就吃
不存在那样“轻而易举的致癌”
来源 | 科普中国
编辑 | 吴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