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喻言
5月24日,来自重庆市城口县的96公斤干香菇,经重庆海关所属万州海关现场监管放行,顺利出口澳大利亚。这是城口香菇首次走出深山,“香”飘海外,也实现了城口县近五年来外贸出口零的突破。
城口县地处大巴山腹地,是重庆唯一成建制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革命老区。如何带动大巴山区、革命老区的开放型经济也“红”起来?经过多次专题研究,重庆海关成立工作专班,赴城口边调研边解题边破题,着力通过外贸赋能,为城口乡村振兴特色产业提速增效。
海关关员到出口香菇原料种植场开展日常监管。
香菇在国外需求量较大,而城口香菇产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它就是“藏在深闺”的优质土特产之一。
清晨,城口县嵘彬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位于北屏乡茶坪村的出口香菇种植基地内,朵朵圆润的香菇挣脱菌棒,清香扑鼻、品相极佳。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成熟的香菇,并有条不紊地分拣、装筐,忙碌而有序。
万州海关的关员们在企业香菇车间,认真地对香菇开展出口前检验。在品相、质量等都合格的情况下,96公斤干香菇顺利出口远销澳大利亚。
“此次香菇出口量不多,但对企业是零的突破,是小香菇搭载外贸快船首闯海外‘大天地’,将为城口县特色农产品自营出口发挥良好示范作用。”重庆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
海关关员指导出口香菇企业进行产品研发。
在海关的帮扶下,企业了解了香菇出口通关流程、检验检疫要求,快速通过了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基地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实现香菇出口。
目前,城口县北屏乡的菌棚有300余栋,占地面积达309.64亩,正在形成融特色种植、鲜菇采摘、风干加工、外贸出口等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海关关员现场查验出口香菇。
“香菇及其延伸出来的产业链已经是我们的一大乡村振兴特色产业。企业利用核桃、板栗的修枝整形、高嫁换种后的废料和杂木疏林的副产物进行食用菌人工种植,实现了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城口县商务委主任陈良丰介绍。
重庆海关表示,将持续支持城口等区县外向型经济发展,聚焦老腊肉、鸡鸣贡茶、羊肚菌、生漆等特色产品,加大对出口企业的技术、管理和政策支持及帮扶力度,指导企业打响国际品牌,拓宽国际市场,积极助力乡村振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 *** ,报料 *** :3386405712】
“香菇之都香菇王”叶传林——“三个法宝”创造香菇产业“奇迹”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小萍 王万红 通讯员 张海军
飘飘洒洒的瑞雪,覆盖了秦巴山区腹地豫西卢氏县的山川田野。遍布全县的河南信念集团卢氏县林海兴华公司产业基地香菇大棚内,新出的香菇密密匝匝、煞是喜人。虽已临近春节,30多个基地上千名女工从早上7点就开始加班加点采收香菇,技术、管理人员夜间还在研究大棚保温、剔菇、喷水等综合管理措施,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伴随着丰收年景的喜悦。
“元月14日,公司采收香菇50多吨,其中大花菇价格达到20.6元一公斤。”河南信念集团董事长叶传林拿着报表对记者说。数九寒冬、冰天雪地,卢氏县林海兴华公司香菇生产仍然保持骄人成绩,产量、质量、价格三个高位,这本身就是奇迹。其实,在中国谈论香菇生产,是如何也避不开卢氏县林海兴华公司这个全国更大的香菇生产企业,据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刚刚发布的《中国香菇产业发展报告》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香菇总产量为1255.4万吨,而卢氏县林海兴华公司香菇产量占到全国同期的近0.5%,带动卢氏县香菇产量占到全省的10%、全国的3%。同时,林海兴华公司从菌种研发、菌棒加工、香菇生产到香菇水饺生产,都在全国占据龙头老大的地位。“香菇之都香菇王”叶传林对香菇产业很有发言权。
和别的企业老总不同,叶传林的办公室一角没有摆放舵、鼎、瓷器等工艺品,而是一个香菇架子,放满了各个品种的香菇菌棒,长满香菇的菌棒上插着温度计、湿度计,他在随时随地进行观察、记录、实验等生产研究。
“向你报告啊,我们创造了香菇生产的四个奇迹。”叶传林欣喜地说,“这四个奇迹,在我们香菇业界来看,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叶传林的话引起了记者的兴趣。
“之一个奇迹是,生产全程不用药。”叶传林自信地说:“我们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公司生产的香菇获得第十九届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同时被评为中国绿色食品原料(香菇)供应基地。我们通过科技攻关,严把香菇生产的各个环节,不长杂菌、不会生病、不会烂棒,不含任何药剂成份。香菇可以直接生吃,来尝一下。”记者掰开一片香菇,入口菇肉细嫩、菇香浓郁。
“第二个奇迹是,记账全部自动化。公司研发了‘123’机器人,在各个基地实行机器人自动化收购、入库。我们有数千个菇农,菇农缴售的香菇,机器人会当即向菇农、公司发出数量、等级等信息,通过人机对话还能随时查询、对账,一分钱不会错。此外,还能即时生成二维码,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这在全国都是一流的技术。机器人收购、记账,实现了菇农和消费者‘双满意’。”叶传林介绍说。
叶传林娓娓道来:“第三个奇迹呢,连续出菇不养菌。香菇生产,一个菌棒不管出几茬,间隙都要养菌。现在,我们公司香菇实现了连续出菇,不存在养菌周期。这个颠覆了行业认知。”
“再一个奇迹,也是最关键的,我们公司一直以来,种植香菇不赔钱!近三年来香菇价格比较低迷,但是我们产量高啊!一个菌棒产量目前可以达到3斤,是香菇业界普遍的每棒产量1至1.5斤的二到三倍。两三角钱一斤的树枝、木屑,转化成了几元到十多元一斤的香菇。”叶传林说,“把不可能的变为现实,就是奇迹!这四个奇迹带来香菇产业的蓬勃发展、农民的美好生活和乡村的快速振兴。”
是什么造就了这“四个奇迹”,记者随即来到卢氏县杜关镇民湾村林海兴华公司更大的香菇生产基地,这个基地有200多个香菇大棚。组织公司民湾村基地技术员侯金锁、公司技术总监李国辉、涧北出菇基地技术员莫志宏、徐家湾基地菇农邵青林等人进行现场座谈。大家发言极其热烈:邵青林一家三口种香菇,一年产量14.6万公斤,净挣46万多元;农民莫志宏在公司当技术员,本月工资加上绩效收入十分可观;侯金锁参加公司的技术培训,拿到了“食用菌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连夜,记者和叶传林进行深谈,探究创造“四个奇迹”的秘密。叶传林敞开了心扉:“早在公元前239年《吕氏春秋》就有食用香菇的记载‘味之美者,越骆之菌’。中国人从宋代就开始人工种植香菇。我拿着‘三件法宝’,在前人的基础上‘学思践悟’:一是科技,二是管理,三是信念。科技,可以变贫穷为富裕,变落后为先进;管理,去粗取精,做到极致;信念,把中国农业做成世界典范,无论付出多少资金、多少精力,我义无反顾、踔厉前行!”
*** 总书记2022年1月26日在山西考察时指出:“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叶传林的“四个奇迹”正是奔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现实而精彩的铿锵脚步。
小香菇撑起大产业“菇娘”们正在采收香菇。
香菇
善美韶关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通讯员赖金艳、杨兰
记者昨天在广东省更大的香菇生产基地——始兴县隘子镇满堂村香菇种植产业基地里看到,占地上百亩的一座座香菇大棚依次排开,蔚为壮观。
近年来,始兴县立足实际,按照“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建设思路,在隘子镇大力发展香菇主导产业,推动优势农产品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年产鲜菇800万斤
走进始兴县隘子镇满堂村香菇种植产业基地的香菇大棚,里面搭着比人高的钢结构架子,这些架子有6层,每层都摆放着菌棒,整齐又立体。随着气温逐渐回升,菌棒上一朵朵圆润饱满的香菇探出“小脑袋”,阵阵香菇清香扑鼻而来。
“天气一暖,香菇长得快,今天上午,我们要把附近这几个大棚的香菇都采下来,装车发出去。”基地负责人官钰和菇农们穿梭在大棚里,熟练地采收香菇,呈现出一派热闹的景象。
始兴县是韶关市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7.74%,为各类优质特产山珍提供了极好的生长环境和生产条件。香菇就是始兴县久负盛名的山珍特产之一,是“粤北香菇”的典型代表之一。
始兴栽培香菇历史悠久。近年来,始兴县在隘子镇大力发展香菇主导产业,于2018年在隘子镇满堂村搭建标准育菌棚、产菌棚、加工车间等,建立香菇种植基地,推动优势农产品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香菇基地2019年正式出菇,发展至今已经有38个菇棚和一个标准棚(由6个菇棚组成),年产香菇菌棒300万棒,年产鲜菇800万斤。”基地负责人官钰介绍。
将延伸香菇产业效益
由于香菇种植受菌种、环境等不同因素制约,要确保产量和质量的稳定,就必须实施标准化生产。近年来,基地不断引进国内先进食用菌数控系统,建成了食用菌环境智能控制生产流水线,建立了从菌种管理到出产香菇的完备生产体系,同时,还配套了香菇保鲜冷库、自动喷淋系统和其他基础设施,实现了食用菌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而在菌种培育方面,基地也实现了自动搅拌、自动装袋、连续灭菌、无菌接种等生产工序流水作业,“现在一年四季都能育菌棒,一年四季可以出菇,一个大棚的菌棒产量有一万多袋,6个月轮换一次,因此产量比刚建基地时翻了好几番,年产值也达到了3000万元。”官钰说。
随着香菇产业的发展,目前,香菇基地还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进行食用菌生产种植,与农户建立了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和“代种代销”形式,由公司组织当地菌农,统一进行种植计划安排、统一进行菇棒菌种培育、统一进行农事生产活动管理,并按统一标准进行统购统销。通过发展统购统销以及雇用当地劳动力开展生产活动,不仅解决了当地劳动力就近就业问题,还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
据介绍,今后,始兴县还将继续围绕香菇产业做文章,从精深加工着手,不断延伸香菇产业效益,让“小香菇”支撑起乡村振兴梦。
冬虫夏草产地不同功效有什么不同?哪个产地比较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同样的道理,冬虫夏草的价值和它的产地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产地的海拔、气温、光照、湿度等因素都会影响生长出来冬虫夏草的品质。
冬虫夏草主要产区
1、 *** 。 *** 是虫草的主要产区之一。昌都、那曲两地也产相当可观的虫草。日喀则地区所属的吉隆县的吉隆区和贡当区、定结的陈塘区等均有分布。
*** 那曲冬虫夏草生长在 *** 那曲地区海拔4500~6000米的羌塘草原上、生理特性强、药用价值高、个大而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2、青海。青海省的冬虫夏草年产量约40-60吨,居全国之首。主要产地在玉树、果洛、黄南、海南、海北等州,其中玉树地区的虫草以色泽褐黄、肉质肥厚、菌座短而粗壮,质量在青海虫草中更好的!
3、四川。四川阿坝、甘孜等地也出产冬虫夏草。其产品质量逊于青海、 *** 产的冬虫夏草。总体来说,四川产冬虫夏草肉质偏硬,色泽较深,虫草的眼睛为深褐色。
不同虫草的区别
1、色泽。那曲虫草颜色略黃于玉树虫草,虫体表面色泽最为黄净,80%为褐黄色,子座或中段整体洁净黄亮,玉树虫草相对来说呈黄褐色,子座相对偏长。其他产地虫草色或淡,或泛褐红色深灰黄。另外, *** 那曲所产虫草眼睛颜色为棕色,青海玉树和果洛所产虫草眼睛颜色为黄色,川草和其它地区所产的草多为红色或深褐色。
2、质地。相间大小的虫草那曲的质轻,同一规格虫草的玉树及其他产区的虫草看起来更紧实质量重一些,那曲虫草会显得虫体更肥大一些。
3、气味。那曲草虫体和尾大部分皆透亮油润,因藏族采挖者习惯用盛装糌粑及酥油的袋子装虫草,因此有股浓酥油的香味,青海玉树虫草气味也有一种浓郁的类似香菇味,其他产地虫草的香味则相对较淡。
品质严选 为健康负责
不是所有虫草都叫冬虫夏草,全世界虫草有500多种,但只有一种是真正的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菌丝粉所采用的菌种正是选自冬虫夏草黄金产区,东经92°北纬38°之间青藏高原那曲的冬虫夏草,并采用现代科技工艺“九步法”研制而成。
同时,作为新资源食品,全国范围内仅此一家。固体发酵技术使营养成分含量更高,品质可控。100倍显微镜下还可以直接观察到冬虫夏草菌丝体,满满一瓶都是精华。无论是自己食用,还是送朋友,送长辈,送领导,都很不错。好菌丝,给重要的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建新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冰珂
行走在鲁山大地,不经意间就会发现地里冒出一片蔚为壮观的温室大棚。大棚内,菌棒上长出一个个伞状的肉厚柄短的香菇。人们忙着采摘、分拣、装箱、装车或入库,一片忙碌景象。
鲁山县库区乡食用菌产业如火如荼
鲁山县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原料充足、气候适宜,是香菇种植的“黄金地区”。20世纪70年代,鲁山县就把食用菌生产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三篇文章”之一,不断扩大产量,先后荣获“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县”“食用菌生产先进基地县”等称号。
观音寺乡太平堡村组织群众采摘、加工菌菇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近年来,鲁山县把香菇种植作为主导产业之一,加大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凝聚党建带动力、科技支撑力、市场主导力“三大合力”,探索资金变奖金、资金变资产、资金变股金“三资助力”模式,实现香菇产业的飞速发展。
瓦屋镇尧荣菌业袋料传菌车间
该县脱贫户李军伟承包了9个香菇大棚,每年净赚10多万元,还带富了几名脱贫户。在鲁山,靠种植香菇致富或在香菇种植基地务工脱贫的案例比比皆是。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鲁山县香菇产业快速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马楼乡万顺菌业生产基地
观音寺乡石坡头村集食用菌种植、收购、深加工、销售等于一体,建成全县更大的香菇交易市场,年交易额1.5亿元左右;瓦屋镇成立食用菌产业党总支,带领20名党员经营香菇大棚,带动全镇发展香菇大棚2496座,成为名副其实的“香菇小镇”……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鲁山县还立足香菇种植前端,发挥科技的力量,打造了高标准、工厂化的菌种生产基地。选料、试管培养、接种、养菌室培养……一整套菌种生产流程稳定运行,生产的菌棒除供给当地外,还销往南阳、洛阳、西安、兰州等地。
鲁山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共撬动社会资本20亿元,引进和培育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香菇大棚约4万座,辐射全县25个乡镇、办事处,其中部分乡镇实现村村全覆盖。如今,全县香菇种植总量达2.6亿袋,香菇年产量32万吨,年产值28亿元以上,带动就业4.6万多人。
随着香菇产量与日俱增,鲁山县又谋划了新的“蓝图”,一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引进香菇深加工企业,开发香菇酱、香菇精等高附加值产品,另一方面打造香菇交易市场,布局冷链物流,建设观光园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河南吉尔木食品有限公司每年可生产香菇调味料100吨,出口到东南亚、欧美等地,产品供不应求。
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鲁山县还强化香菇品牌培育,借助河南省特色农产品香菇优势区的创建契机,瞄准“二品一标”认证,注册了“君爱菌”“吉尔木”“春雨芳”“状元村”等食用菌商标20多个,不断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香菇品牌。
2018年,鲁山县荣膺“中国香菇之都”称号;2021年,鲁山县成功举办第四届全国(鲁山)香菇产业创新发展大会;2022年,鲁山县又以93.6分的优异成绩,通过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考核验收,成为全国唯一一家以香菇为绿色食品原料的标准化生产基地。
如今,该县依托“一心、两翼、一网、五区”空间布局,以菌种研发、菌棒加工、菌菇种植、交易中心、冷链物流、香菇精加工、生物菌肥加工、观光采摘为特色的产业链条不断延展、变强,预计“十四五”期间,该县香菇年产量突破5亿袋,产业链条年产值达45亿元,远近闻名的“中国香菇之都”将继续大放异彩。
河北迁西:香菇基地生产忙来源:长城网
工人们正在香菇种植基地采收香菇。李少华 摄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郭庆敏 通讯员 顾大鹏)大年初一一大早,河北省迁西县洒河桥镇松岭村的几位妇女就在村子附近的香菇种植基地忙碌起来。
香菇种植基地的大棚内温暖如春,几位女工熟练地采摘着成熟的香菇。“春节期间,随着气温回升,基地的香菇迅速生长,每天都需要工人进行采收。”基地负责人尉红伟边干活边介绍说。
松岭村的香菇种植基地建成于2013年,目前的生产规模是4.3万棒菌棒。“从春节前到现在,每天都有五六个人采摘,每天能采收千斤左右。”尉红伟说。
松岭村的香菇种植基地每天能采收千斤左右。李少华 摄
为了保证香菇的产量和品质,尉红伟和丈夫李雪丰专门到外地学过技术,经过10多年的实践,如今的香菇种植技术日渐成熟,他们种植的香菇,不光绿色无公害,而且肉厚、味鲜、营养价值高。“现在,我们的香菇一点也不愁卖。”尉红伟告诉记者,目前,香菇种植基地的年产量达7万多斤,纯收入10多万元。
在迁西县,像松岭村这样发展香菇种植的村还有很多,东莲花院乡黄岩村、滦阳镇关姑寺村、太平寨镇南刘古庄村等也都建起了香菇种植基地,种植规模均在10亩以上,其中,东莲花院镇黄岩村的人从众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占地近300亩,拥有食用菌培育大棚30多个。
香菇产业已经成为迁西县特色农产品品牌之一。李少华 摄
“目前,香菇产业已经成为迁西县特色农产品品牌之一。”迁西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印华介绍说,除了板栗这个龙头农业产业,迁西县还大力发展栗蘑、软枣猕猴桃、安梨、葡萄等20多个特色农产品。目前,全县已有食用菌公司10家,专业合作社35家,以栗蘑为主的食用菌厂40家,食用菌栽培面积1万亩,生产总量达到1亿袋,鲜菇产量2万吨,实现产值近4亿元,解决农民就业0.8万余人,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以香菇为代表的迁西特色产业撑起了村民增收的“致富伞”。“2022年,迁西将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培育壮大食用菌、林下经济、特色水果、休闲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迁西县委书记蔡宗健表示。
本文来自【长城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兴县奥家湾乡刘家湾村:香菇成产业 村民好就业春光正好,不误农时。近日,记者来到奥家湾乡刘家湾村食用菌生产基地,走进香菇大棚,见到一排排整齐有序的铁框架上摆满了香菇菌棒,菌棒上零星长着大小不一的香菇,一朵朵面色花白的香菇菇质坚实、品相上乘。眼下正值出菇时节,棚内村民正忙着采摘成熟的香菇,并有条不紊地装筐、打包、搬运。
马平平:“我在这打工已经6、7年了,前几年一天能挣60元,去年开始一天挣成80元了,比外出打工强,一年下来能挣2万多。”
马平平告诉记者,在村里的食用菌基地务工,每个月不仅工资多,而且工作时间有弹性,便于照顾家庭。基地其他务工人员也纷纷表示,希望基地能够稳定发展,这样他们也能持续增加收入。
据了解,刘家湾村依托当地 *** 投资299万元,建成了一座年产65万棒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成为本村现有的食用菌龙头企业,村民和企业有效利用基地生产、加工、冷藏和销售的渠道优势,为本村和周边群众增收致富找到了新门路。
香菇基地负责人 周博:“像全国其他香菇主产区在这个季节已经生产结束了,咱们的刚好上市,在价格市场上有一点竞争力。再一个咱们的优势是这个地方天气比较冷,香菇肉厚腿短在市场上也比较有优势,在同等的市场上,比河南、河北咱们的市场价每斤香菇要高5毛。咱们的弊端就是产量不如河南、河北,但总体效益上和他们差不多。”
香菇基地负责人周博介绍,2016年刘家湾村就发展起了食用菌种植,并聘请了当地农户到基地务工,现在香菇正值采摘高峰期,基地上的用工量已达到了30人。
奥家湾乡刘家湾村围绕原料采购、生产建设、基地种植、品牌销售等环节,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种植,该村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运行模式,发展香菇产业,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村党支部书记 贾建国:“我们村主要以香菇、黄花菜、光伏发电三大产业发展为主,香菇基地每年能解决本村务工人员50余人,黄花菜临时务工70余人,在当前疫情防控期间,我村村民仍能在本村务工,经济收入影响不大,每户能增收2万左右,解决了村民就近就地就业的问题。”记者:李蓉 文文
兴县融媒
香菇海外“漫游记”我国的香菇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在国际上拥有绝对话语权。近年来,食用菌已成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的大宗农产品之一,成为中国农业“走出去”乃至全球化的一张名片。随着“一带一路”不断向纵深拓展,我国食用菌产业将获得更多机遇,新兴市场不断涌现。
在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纽南市,山东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七河生物”)亚特兰大子公司租下66亩地,建设了22个出菇大棚。位于山东省淄博市的总公司培育好菌棒,经由海运不远千里踏上美国的土地。在出菇大棚里经过6至10天,就能培育出可以上市的香菇。
在亚特兰大市及其周边的田纳西州、北卡罗莱州、佛罗里达州,新鲜香菇的批发价高达人民币40元/斤,一些超市里有机香菇可以卖到20美元/磅。而在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市,一磅香菇甚至可以卖到39.9美元,远高于国内的市场价。
海外市场较高的价格,让国内的香菇生产企业纷纷迈出“走出去”的步伐。2005年,七河生物在韩国建立之一个境外香菇大棚,自此拉开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序幕,如今已在韩国、美国、日本、波兰、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0个子公司,产品出口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山东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基地。
这是中国食用菌产业布局全球化的一个成功实践。
作为全国重要的香菇出口基地,湖北省随州市随县的香菇产业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年种植香菇规模超2亿袋,是湖北省重点产业集群之一。去年,随县香菇出口额为6.25亿美元,今年上半年的“成绩单”同样亮眼,香菇出口额达4.59亿美元。
随县白花菇。
河南西峡香菇“出海”有两条途径:主要出口运输渠道是海运,从青岛港出发,销往日本、韩国、迪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另一个是“中欧班列”,从郑州、南阳等地出发,销往俄罗斯、越南等“一带一路”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西峡县平均每月出口量超过800条标准海运集装箱,铁路运输贸易量超过5亿元人民币。
自西峡香菇出口业务开展以来,累计出口创汇超80亿美元。2022年,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及深加工产品出口企业130余家,出口额达82亿元人民币,2022年河南省农产品贸易出口额182.2亿元,西峡县的出口额占比约45%。
在广阔的国际市场上,中国的香菇已经“崭露头角”。
香菇是我国产量更大的食用菌,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型农产品之一。2021年,我国香菇产量已达到1295.7万吨,占世界香菇产量的90%以上。可以说,在香菇产业上,我国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事实上,香菇只是我国食用菌“走出去”的鲜明代表。作为世界上更大的食用菌生产国和出口国,食用菌已成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的大宗农产品之一,成为中国农业“走出去”乃至全球化的一张名片。2022年,中国食(药)用菌产品出口到全球160余个国家和地区,干、鲜混计的出口量达70.1万吨。
古老又年轻的产业
香菇起源于中国,中国也是最早认识香菇并实现半人工栽培的国家,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香菇的人工干预栽培始于中国浙江龙庆景(龙泉市、庆元县、景宁县)一带。元代王祯《农书》(1313)详细记载了帮助自然界中孢子定植萌发的香菇“剁花”法和 *** 出菇的“惊蕈术”。香菇栽培法自1664年通过僧人传入日本,一直沿用至近代。
在近现代,香菇的栽培 *** 经历了原木天然接种栽培(俗称“砍花法”)、段木人工接种栽培和代料人工接种栽培3个重要阶段。
1956年,上海市农业试验站陈梅朋获得香菇木屑培养纯菌种及制备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我国香菇进入人工接种的近代技术生产。20世纪70年代,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何元素等建立了菌丝培养、掏瓶压块、室内转色出菇的香菇代料栽培技术。20世纪80年代,福建古田彭兆旺借鉴银耳塑料袋栽培技术,发明菌棒(人造菇木)栽培,将香菇栽培由室内移到菇棚、蔬菜大棚、阳畦等各类园艺设施中。香菇代料栽培技术成为中国特色的香菇生产技术。
此前,日本、韩国多采用段木栽培模式、透气袋栽培模式,与之相比,我国的代料菌棒栽培模式在产量、机械化程度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2000年左右,我国的香菇开始大量出口。到今天,我国已有不少企业家在日、韩、美等国投资建设香菇菌棒工厂,代料菌棒栽培已成为世界主流的香菇栽培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香菇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获得政策的大力支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把包括香菇在内的食用菌产品列为提倡大力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积极发展果菜茶、食用菌等产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部署:“要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壮大食用菌和藻类产业。”
香菇生产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其投资回报周期短、土地产出效益高、资源利用率高、劳动生产率高,技术成熟、易于复制、节能环保。在脱贫攻坚时期,香菇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栽培遍及大江南北,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
“脱贫攻坚时期,很多贫困县选择了食用菌作为主导产业,这些贫困县中又有相当一部分选择发展香菇。”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世界食用菌生物学与产品学会主席谭琦说。
纵向来看,1978年,全国食用菌产量为5.7万吨,2003年发展到1038.7万吨,2010年为2201.2万吨,2018年增长到3791.7万吨,至2021年,这一数据已增长至4133.9万吨。香菇、木耳、平菇三大食用菌品种,其产量占全国食用菌总产量的60%以上。
横向比较,2021年,我国其他主要农作物总产量分别为,蔬菜77549万吨、粮食68285万吨、水果29970万吨、糖料11454万吨、油料3613万吨、棉花573万吨、干毛茶306万吨。从产量上看,食用菌已成为我国第五大主要农作物。
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有5个省的食用菌产量在300万吨以上,分别是河南省(576.13万吨)、福建省(478.02万吨)、河北省(331.35万吨)、黑龙江省(320.95万吨)、山东省(303.65万吨);产量在300万吨以下、100万吨以上的省(市、自治区)有10个,分别为吉林省、四川省、贵州省、江苏省、湖北省、江西省、陕西省、辽宁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新兴市场不断拓展
从功效来看,香菇食、药皆宜,营养丰富。每100克香菇干品中,蛋白质就达13至28克,含有18种氨基酸及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脂肪中亚油酸、油酸占90%以上。香菇中的酚类化合物具有清除自由基等抗氧化功能,香菇多糖的免疫调节、辅助抗肿瘤、抗病毒等效果显著。香菇中特有的香菇嘌呤,具有降血脂和预防血栓等功能。香菇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合成前体物麦角甾醇,转变为维生素D后可促进人体钙吸收和骨骼发育,有效预防儿童佝偻病和成人骨质疏松症。
香菇逐渐成为休闲食品、预制餐饮和健康食品的重要原料。香菇常见的加工食品有香菇粉、香菇酱、香菇脆、香菇肉松、香菇罐头、香菇蜜饯、香菇调味汤包等,香菇多糖更是成为一些癌症患者治疗所需的药物。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世界各地消费者对香菇的青睐日益增长。
作为亚洲人喜爱的食用菌品种,日本、韩国等国家有食用香菇的传统,也是我国香菇的主要出口国家。在欧美等国,传统的饮食以平菇、双孢菇等“白色菇”为主。近年来,随着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世界各地的人们对香菇等“亚洲蘑菇”的接受度不断提升。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香菇就开始出口到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
加入WTO后,我国香菇出口快速增长。2003年,我国香菇总产量为222.8万吨,干香菇和鲜香菇合计出口量为20万吨,出口占比为9.0%。到2010年,全国香菇产量为427.7万吨,出口量达48.2万吨,出口占比提升到了11.3%。到2018年,我国香菇出口量达到历史更高记录的137.1万吨,占比13.1%,出口金额达到23.2亿美元。
随着“一带一路”不断向纵深拓展,东欧、拉美、非洲等新兴香菇市场被逐步开拓。我国的香菇不但销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传统亚洲国家和地区,还走上了欧洲、北美、南美、非洲、西亚、大洋洲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人们的餐桌,年均销售量不断增长。
七河生物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杨树慧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国内,香菇价格普遍在5至6元人民币/斤左右,在国外可以卖到20元/斤以上。也就是说,将香菇卖到国外,能获得两倍以上的利润空间。
整个食用菌行业也经历了类似的转变。据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分会整理的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食药用菌出口量排名之一的是越南,达9037万公斤,出口额4.6亿美元,其后是韩国(出口量8067万公斤,出口额1.8亿美元),中国香港(出口量6877万公斤,出口额8.8亿美元),美国(出口量5144万公斤,出口额1.1亿美元),日本(出口量5137万公斤,出口额2.4亿美元)。与2021年相比,我国对新加坡、黎巴嫩、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食药用菌出口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我国食用菌及制品出口额排名前十的分别为中国香港、越南、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新加坡、白俄罗斯,合计占该产品出口额的83.47%。
“本土化”趋势显现
起初,中国的香菇以干品出口为主,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开始出口新鲜香菇。
“90年代初,鲜香菇都是用飞机空运过去,那时的利润相当高。后来,我们解决了保鲜的难题,海运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谭琦回忆道。
然而,针对外国进口的农产品,每个国家都会有严格的食品安全检验标准,加上很多国家的消费者更加信赖本国农产品,进口香菇的销售价格也比当地农产品低。
为此,国内食用菌企业转变经营模式,目前大多以香菇菌棒出口为主。
将接完种的菌棒移入培养室,让白色的菌丝逐渐长满整个菌棒。经过90至100天的培养,待菌丝充分吸收了菌棒中的营养,菌棒的颜色会从白色转变成褐色。在此时,将菌棒的温度降至零下1至2度,让菌丝休眠,经海运出口到海外,在出菇棚中经过6至10天,香菇就会依次萌发、长大,一根菌棒可供采摘2至3茬。
比起鲜菇,菌棒的保存更加容易,可以避免运输环节的低温环境下,滋生病菌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鲜菇就地上市,更能够提高品质。在进口国完成出菇环节的食用菌,可以获得本国农产品的“身份证”。
“这种模式具有进口关税的优势,缩短了通关时间,提高了产品的价格。”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秘书长刘自强介绍。
目前,香菇菌棒出口企业主要集中于山东半岛。究其原因,一是靠近港口,二是山东是苹果和小麦的主产区,苹果木屑和麸皮资源十分丰富,菌棒生产原材料成本较低。
目前,七河生物已成为全球更大的香菇菌棒生产企业,占全国菌棒出口市场的60%以上。
“业务能力过硬的出菇技术员,是公司布局海外的核心竞争力。”七河生物总经理苏建昌总结道。
与国内大多数企业仅出口菌棒不同,七河生物还配套出口了一批“洋教头”——为购买菌棒的外国客户提供出菇技术服务。这一举措让公司能够在国外发展一批有资金、有土地,但缺技术、缺人才的合作伙伴,共同参与到食用菌产业中来。
七河村村民王焕滨正在查看刚采摘的香菇,他是七河生物最早一批走出国门的“洋教头”。姚媛 摄
尚勇就是一名“洋教头”。2019年,他被聘为外派西班牙出菇技术员,他来到西班牙卡斯蒂利亚—拉曼恰自治区的一个小镇,这里的MERCAJARA公司出菇工厂每年要使用近250万个来自七河生物的香菇菌棒。
两年来,尚勇努力克服了语言障碍,并根据西班牙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设施环境,摸索出相应的出菇技术。在尚勇的用心照料下,一个菌棒单产达到了一斤半,香菇肉厚饱满,品相好。工厂大棚由最初的7个逐步增加到了现在的31个,每天香菇产量高达5吨。
尚勇正在出菇大棚中向工人们传授出菇技术。资料图
香菇出口产品的转变,折射出国际贸易中“本土化”的趋势。
“‘本土化’是大势所趋,食用菌的生产环节中,将会有一部分在进口国完成。”中国食用菌协会会长高茂林介绍。
一些食用菌企业已迈出海外投资建厂的步伐。
今年7月初,上海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科生物”)子公司控股公司新加坡丰科宣布与美国亚裔食品市场更大的中国品牌运营商——美国OCM华源食品集团在美国休斯敦共同打造中国食用菌行业首个海外食用菌智慧工厂,将填补美国金针菇生产的空白。整体项目投资将超过6000万美元。
上海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蟹味菇自动化生产线。
与农民共赢
从目前我国香菇产业的经营模式思考,产业的竞争力是什么?
谭琦认为,国内香菇企业以出口菌棒为主,其本质是将国内的成本优势和国外的市场优势相结合。
“无论是销售菌棒,还是直接在海外投资建厂,关键是要找到更佳盈利点。”谭琦说,“竞争力的核心来源于成本控制。”
在湖北省随州市随县三里岗镇吉祥寺村,菇农邓卓印正在香菇大棚里精心照料着春栽香菇,等待夏天过去,迎来出菇收获的季节。“去年以来,我种了1万多袋香菇,预计纯收入能有12万元。”邓卓印说。
2021年,吉祥寺村成立乡村合作公司,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村民(包含村干部、大户)+龙头企业+镇级合作公司”四方共筹建成,公司主要通过收取入园租金和溢价收购返利两部分创收,已累计盈利81万元。在收益分配上,盈利资金的90%将按照持股比例分红,其余部分用于积分超市、激励评比等方面。
作为乡村合作公司的原始股民,邓卓印不仅可以领到分红,他流转的3余亩土地每年还可获得租金2400余元。“在今年村上举办的香菇种植能手评比活动中,我获得第二名,公司还奖励了2000元。”邓卓印说。
与金针菇、杏鲍菇、真姬菇和双孢蘑菇等工厂化食用菌品种不同,香菇的出菇环节需要10摄氏度以上的温差 *** ,在自然环境中出菇更加顺利,且香菇是陆续长出来的,持续时间长,企业直接从事这一工作成本较高,而由农民负责出菇管理、采收,不仅解决了企业的难题,农民也能获得收益。
而在前期的拌料、灭菌、接种、培养等环节,对技术的要求很高,企业具备天然的优势。
“产业发展一定要带动农民。要实现企业与农民的‘双赢’。”谭琦把形容这一模式为“集中制棒、分散出菇”。
吉祥寺探索的“名企带村”,正是这一模式在实践中的体现。
在浙江庆元、福建宁德、河南西峡、湖北随州等传统产区,香菇栽培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上世纪,农民一家一户种植几千甚至一万多个菌棒,曾一度是香菇产业主要的经营形态。
此后,香菇生产逐渐从农户自行制种、制棒到出菇管理的传统生产开始向集约化制棒、农户菇棚分散出菇的专业化生产转变。目前,专业化制棒已占总栽培量的20%左右。在湖北、上海、山东等地,已建成周年出菇的工厂化香菇生产企业。
在随县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永香看来,适宜的气候环境、悠久的栽培历史、优异的花菇品质,以及随县优厚的产业政策、完备的产业链体系,都是随县香菇“傲娇”海外的有力支撑。
在吉祥寺村的现代化香菇栽培示范基地里,依托农业物联网40个智能化大棚实现自动化控制。“这里可以实时显示菇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遮阳、采光、喷水都可一键操作。”基地技术员杨思成介绍说。
随州市的李逵是一名菌菇机械制造迷,至今已拥有6项发明专利和26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在他的现代化香菇制棒车间,全自动制棒机器飞速运转,菌袋从装袋机鱼贯而出。
“拌料、装袋、扎口、灭菌、点种均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日均制棒能力达3万棒。”李逵介绍,他的食用菌袋自动封口机平均0.3秒就可以扎好一个菌袋。机械化生产让食用菌种植环节中最苦、最累的环节变得简单便捷,生产效率、菌棒成活率大幅提高,成本明显下降,菌棒品质更有保障。
“传统香菇种植高度依赖人力,靠天收、凭经验,特别是制棒工艺流程长,投工投劳大,风险难控。近年来,很多经营主体进行工厂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探索,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尽管目前这个领域的技术尚不成熟,成本过高,却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为降本增效提供新的渠道,从而增强比较优势,更有利于开拓国内外市场。”高茂林说。
工厂化食用菌品种如金针菇,由于其生长要求温度恒定,出菇集中,自动化、智能化较容易实现。以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在更先进的生产线上,从拌料、接种,到房间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的调控,再到金针菇的采收和包装,除了在采收环节需要工人把架子搬运到传送带上,其余过程都已实现自动化。
让“走出去”更顺畅
虽然山东的香菇企业每年大量出口菌棒,但在海关的统计名录下,却没有“菌棒”这一类别。所有出口的菌棒,均被记在“菌丝”的名录下。
在实践中,产业的发展往往快于标准的制定。
然而,标准在食用菌技术、人才、产品和服务“走出去”过程中的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时候,产品质量与安全标准不健全,从事国际贸易就没有依据。
2020年底,品源(随州)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50吨“菇的辣克”香菇酱就遇到过类似问题。由于香菇酱缺乏国家相应标准,存在虚假贸易风险,在海关被拦了下来。
接到品源公司以及随州市市场监管局求助后,湖北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资环所所长黄荣和同事立即着手标准制定工作。2021年2月8日,全国首个香菇酱团体标准出炉,品源公司的香菇酱终于拿到了国际通行证。
高茂林表示,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存在现有的国家标准覆盖面窄、关键环节标准缺失、市场建设与流通交易、数字化智能化应用等标准滞后等问题。中国食用菌协会积极开展食用菌产业标准制定工作,优化标准结构,做到标准先进合理,推进标准国际兼容。
此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菌种的重要性。
“从事任何一个产业,都要在核心价值链中找到价值点。食用菌规模化、工厂化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但如果没有核心的品种,很容易就会被‘击穿’。”上海丰科董事长张文宏说。
上海丰科生物工作人员正在育种实验室里查看产品、采集数据。资料图
“食用菌全球化的核心是菌种培育。”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郭良栋表示,我国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用菌品种驯化和培育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食用菌企业自主选育菌种的困难也显而易见:选育品种要进行大量的种质资源收集、选育工作,投入高、风险大,收益却很不确定——食用菌采用无性繁殖,只要获得一小块菌种,农民就可以自行繁育。在国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尚不完善的当下,大部分食用菌企业都没有自主研发的动力。
杨树慧认为,在产业发展中, *** 应起到引导作用,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对育种等的基础研究给予支持,保护品种权等知识产权,真正提升产业的科技水平。
在政策层面,随着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将会为中国的香菇乃至食用菌产业走向国际带来更多机遇。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秦江楠、张俊飚、颜廷武发表在《食药用菌》杂志题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我国食用菌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建议》论文中提到,RECP涵盖人口超过35亿,占全球47.4%,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32.2%,外贸总额占全球29.1%。2010至2020年,中国对RCEP域内国家食用菌出口规模由9.19亿美元增长至17.20亿美元。RCEP域内国家是中国食用菌产业重要的贸易伙伴。
“根据RECP协议,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便利化、海关通关程序的简化、快运货物和易腐货物抵达后6小时内放行等政策,将会降低RCEP成员国贸易壁垒,进一步降低香菇等食用菌进入新兴市场的成本。”高茂林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姚媛 实习生 常嘉懿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农民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湖北香菇何以飘香天下?明天上午10点为你揭秘说到湖北蔬菜,哪种蔬菜能有“香飘天下”的美誉,那必须归香菇莫属,湖北地处北纬31度食用菌黄金带,境内八大产地正加速推进,做优、做强食用菌产业链,截至去年底,产值已达510亿元,食用菌出口稳坐全省出口农产品的“之一把交椅”,湖北山珍何以飘香天下,让我们一起追根溯源,去探寻湖北香菇的“成长足迹”。
山不在高,有“鲜”则灵,从原始森林的神农架,到道教圣地的武当山,从一库清水的丹江口,到神农炎帝故里的大洪山,鄂西北绵延八百里山水画卷,尽显灵秀与神奇。受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变化的影响,鄂西北山区冬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山区丰富的林木资源,创造了香菇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吸收草木精华,凝结营养鲜香,肉质肥厚、香气馥郁的香菇,是荆楚大地呈现给世界的山珍美味。
湖北香菇香在科技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随州山区就有农户尝试从野生采集到人工栽培香菇,并取得一定效益。1978年,华中农业大学杨新美教授将人工段木香菇栽培技术带到随州,给当地香菇产业发展带来了一个飞跃。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湖北省食用菌协会会长 边银丙 :“香菇源于自然,它的生长需要独特自然生态环境和所需的稀有林木。而湖北的鄂西北一线,正好具备这两种资源,就是说,湖北宜昌、十堰、襄阳、随州、荆门等地最适合种植香菇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保护的重视,香菇发展受到当地林木资源的制约,在湖北香菇主产区,科研人员正在引导农户和企业,使用更加科学有效的生产方式来栽培香菇。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湖北省食用菌协会会长 边银丙 :“现在用什么替代或者减少原来的林木使用,同样可以生产高品质的香菇。同时 在菌种或生产过程,应用科技,使产品质量更可控,风味更独特。”
在湖北,受季节和温度等气候条件的限制,传统香菇一年只有春秋两季可以栽培,而应用生物工程技术,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则可实现四季出菇。
2019年,十堰市郧阳区投资8000万元,引进全自动化菌棒生产线和高档灭菌设备,建设智能化种植大棚和工厂化定向出菇房,填补极端天气下的香菇市场空白。
十堰市昌欣香菇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总经理 龚明新:“每一天,生产菌棒10到15万棒,在传统的产区,可能是要两千人、三千人在那里劳动,进行自动化改造以后,只要三五十个人就解决了。”
龙头效应,裂变放大,依托昌欣公司,郧阳区先后建成自动化制棒车间、高标准点菌棚和出菇棚50049个,与此同时,集种植示范、市场交易、产品深加工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香菇小镇形成规模。
十堰市昌欣香菇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总经理 龚明新:“2021年我们向日本、韩国、美国这些发达国家提供菌种和菌棒就达到了1000万棒,在我们湖北省实现了零的突破。目前我们的产能还有规模,在国内同行业当中,应该说是最靠前的。”
湖北香菇香在创新
为了培养更多专业化的香菇人才,2020年,华中农业大学与中国香菇之乡随州市共建香菇学院,首批118名从事菌种研发、规模种植、精深加工等产业领域的技术人才成为培养对象。这里是随州随县经济开发区,多家大型香菇加工企业正在加紧生产,除了精选包装用于出口的干香菇,一些以香菇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正源源不断地从生产线上,进入物流和 *** 销售终端。
湖北裕国菇业股份有限公司 营销经理 方兰霞:“我们依托香菇这个产品开发了一系列的即食类的产品,像这种香菇脆开罐就能直接吃,还有这种香菇酱,香菇酵素保健品用于美容养颜的,这些快销品有助于我们推广品牌,占我们销售干鲜香菇的比例大概约十分之一吧。”
品源公司是随州香菇产业深加工核心企业,也是湖北省之一家香菇酱出口企业,由品源公司出台并获得认证的《香菇酱》和《香菇浓缩汁》两个团体标准,填补国内空白,多款香菇酱产品远销东南亚地区,并打入欧美市场。
品源(随州)现代农业公司 质量总监 陶小迪:“2021年品源香菇酱出口地扩展到12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2亿多美元。”
从香菇干品拓展到香菇酱、香菇调料、香菇浓缩汁,以及香菇风味食品、香菇氨基酸、香菇多糖口服液等20多种精深加工产品,湖北香菇正以全新的产品形态,进入更加广阔的消费市场,丰富国内外民众的餐桌与生活。
湖北香菇香在产业
经过五十年多的发展,湖北香菇栽培技术不断升级,实现了从传统香菇栽培到工厂化养菌出菇的快速跨越。在中国香菇之乡随州市,每到香菇采收时节,遍布于乡村田野的大棚里,到处都可以看采菇人忙碌的身影。
随州市随县塔儿山菌业种植专业合作社 理事长 李金国:“用春栽种子,就是立秋以后引种,到冬天,90天到100天出菇,它这个菇出得非常漂亮。”
从2013年开始,李金国所在的合作社依托示范基地,年栽培香菇150万袋,辐射带动周围1850个种植农户,栽培香菇1400万袋,年产值1.2亿元。
为鼓励更多的农户和合作社从事香菇栽培、加工和销售,随州市出台“香菇十条”政策,首批发放8847.5万元奖励资金,真金白银支持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州炎顺菇业股份有限公司高城基地 负责人 李保群:“我们培育出新品种以后, *** 还奖励了我们10万块钱的奖励资金,所以我们对发展香菇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截至目前,随州市有30万人从事香菇生产加工和销售,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7家,香菇种植规模接近3亿袋,产业链产值超过300亿元,食用菌年综合产值名列全省之首,位居全国前列。
随州市农业农村局 总农艺师 鲁建:“具备出口资质企业56家,出口超千万美元企业18家、超2亿美元企业2家,产品出口占全省70%以上,随州香菇系列产品出口已拓展到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
地处“北纬31°香菇黄金带”,湖北以随州为代表,广水、曾都、郧阳、房县、南漳、远安和钟祥等10个县市区,已形成香菇大基地生产、大市场交易、大规模加工、大批量出口的“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产业格局,产业地位处于全省之首、全国前列。截至2021年,湖北食用菌产业链产值已达510亿元。
生态湖北,惟楚有材
为全面提升湖北优质蔬菜品牌知名度
助推湖北农企进一步拓展大湾区市场
促进鄂粤两地农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由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主办
湖北长江垄上传媒集团
广东省湖北商会
荆楚农优品(广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广东广播电视台文旅中心共同承办的
湖北好蔬菜 鄂粤情谊浓
湖北优质农产品宣传推介
暨粤港澳大湾区产销对接活动
将于8月6日上午10:00在广州隆重举行!
届时,湖北香菇将带领“湖北农产品天团”
在大湾区惊艳亮相!
中国联通沃视频
广东广播电视台触电新闻
广东广播电视台《一起旅游吧》视频号
云上垄上、长江云
现场云、央视频
同步直播
千万不要错过!
河南鲁山:小香菇带动大产业来源:新华网
8月25日,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万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包装菌棒。
8月25日,“沿着南水北调中线看发展” *** 主题采访团走进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万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了解香菇产业发展情况。
据介绍,该企业拥有一条3600平方米的菌棒生产线,一座3000平方米的恒温养菌车间,年产菌棒2000万棒。目前已建成香菇种植大棚260座,年产鲜香菇728万公斤,菌棒与鲜香菇年产值达1.5亿元。
近年来,鲁山县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香菇产业,持续向种、产、销等全链条发力,进一步做优做强香菇产业,使小香菇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大产业。新华网发(范作言/文 王克伟/摄)
8月25日,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万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包装好的菌棒。
8月25日,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万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查看包装好的菌棒。
8月25日,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万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整理包装好的菌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