鳇(huáng)鱼,学名为达氏鳇(river beluga)。主产于黑龙江水域,故乡为黑龙江,身躯庞大,一般体重50~100公斤,大者可达1000公斤,为大型食肉性鱼类。以其寿命长,身体大,食量多,力量强而著称,被誉为“活化石”“水中大熊猫”有淡水鱼王的美称。现存于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江——黑龙江从上游至下游,乌苏里江、松花江下游均有分布。
5月19日下午,黑龙江三位渔民合力捕获一条大鳇鱼,重达1028斤。
据在现场的同江市江鱼一商店老板介绍,渔民马先生等三人,今天下午在黑龙江滩头用了一个多小时,捕获了这条大鳇鱼。上岸后,这条大腹便便的母鳇鱼引来近百人围观。
这是同江、抚远十几年来捕获的更大的一条大鳇鱼,去年,黑龙江里捕获过一条九百多斤重大鳇鱼。据悉,这条大鳇鱼被抚远水产研究所收购,价格20万左右。
捕捉鲟鳇鱼。图片来自 *** ,版权归于 ***
序说:康熙乾隆松花江捕捉鲟鳇鱼
三百多年前的1682年,为了捕捉鲟鳇鱼,日理万机的康熙皇帝东巡吉林途中即预先下旨,命令吉林将军巴海和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总管西库特预先准备,他要到松花江上“网鱼”。到达吉林后,康熙皇帝居然在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管辖的龙堋江段亲自下江操舟、撒网、捕鱼。
为了捕捉鲟鳇鱼,康熙帝1698年刚刚御驾亲征平定了西北准噶尔的叛乱,就不顾鞍马劳顿,急匆匆地奉太后、带皇子绕道蒙古草原,斜插松花江,然后在沿松花江设立的黄鱼圈和打鱼楼附近江段撒网捕鱼,历时多日,玩了个痛快。
为了捕捉鲟鳇鱼,乾隆皇帝于1754年紧步皇爷爷康熙帝的后尘,奉太后、带嫔妃巡查吉林,然后山上狩猎,江中捕鱼,并模仿乃祖康熙大帝,来个松花江捕鱼赋诗。
让我们紧跟康熙的足迹,前往松花江和黑龙江畔,去探寻鲟鳇鱼的秘密!
鲟鳇鱼。此图选自 *** 。版权归于 ***
★鲟鳇鱼是什么鱼
大清皇朝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进贡北京皇宫的贡品册籍上,赫然写着一种稀罕的鱼类——“鲟鳇鱼”。其实,这是两种鱼,鲟鱼和鳇鱼。鲟鱼,又写作鱏鱼,即现今的史氏鲟。鳇鱼,学名达氏鳇,是鲟鱼的一种。约定俗成,东北人早就把它们称作鲟鳇鱼。
鲟鳇鱼在现今的松花江中上游近乎绝迹了,现在只生活在松花江与黑龙江交汇的流域,且十分稀少,因而,人们很少看见它的尊容。
但是鲟鳇鱼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之一,鲟鳇鱼血统古老,比之人类要古老的多。科学家考证,鲟鳇鱼是与恐龙同时代的动物,可以追溯到一亿三千万年前,可谓地球上的活化石。它的脊背上天生5行大的菱形骨板,如同脊背长有骨板的剑龙。有人推断说,这种鲟鳇鱼脊背的骨板,就是古代恐龙属动物的遗传。当然这种证明极其困难,因为恐龙时代毕竟太过遥远了。有研究说,恐龙时代的后期,地球突然遭遇剧烈的自然嬗变,于是恐龙逐渐灭绝,而鲟鳇鱼却保留了下来。可见鲟鳇鱼的基因是何等强大。
此图选自 *** 。版权归于 *** 。被捕捉到的鲟鳇鱼
第二,鲟鳇鱼个体硕大,是江河中的巨无霸。它的更大个体可达7-9米长,稍大些的五六百斤,再大的一千多斤,更大的可达二千多斤。倘若它在黑龙江或者松花江的水中忽然冒出来撒个欢儿,必然会激起漩涡巨浪,那是古代人眼中龙一样的水族,是现代人心中湖怪、水怪一样的存在。
第三,鲟鳇鱼相貌奇丑。它体型似纺锤,浑身像鲶鱼、黄鳝一样无鳞。头如笆斗,上唇细长,好像鲨鱼的尖吻,嘴巴隐藏在尖吻的下面,与腹部齐平。小眼睛和硕大的脑袋、粗长的身体极不相称,有些像蛇眼一样小而丑陋。奇怪的是它的头部唇边还长着几根触角似的长须。肚皮白色,但头部与身体呈灰黄色,这大概是清朝时代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捕鱼渔丁把它叫“黄鱼”的原因。
鲟鳇鱼是回游鱼类,一旦产卵期近,它就会从日本海或者鞑靼海峡循着淡水游进黑龙江,然后向上游进军,一直游进松花江中上游宽阔的激流处,才把它那珍贵的鱼卵产到江底的礁石上,再游回大海,完成一个生命生产周期。古代人的捕鳇期,正是它的会有期。
被捕捉到的鲟鳇鱼。此图选自 *** 。版权归于 *** 。
但是,自从1937年吉林市松花江上修建了丰满水电站后,拦江大坝截断了鲟鳇鱼的回游路线,加之松花江上游桦甸夹皮沟金矿的开采和冶炼的废水污染,已经不适于鲟鳇鱼生存繁衍,因此,现在的鲟鳇鱼只在黑龙江与松花江交汇的呼玛县至抚远县的黑龙江流域出现,并且数量越来越少。
★鲟鳇鱼为何会成为大清皇家的贡鱼
多年来,民间一直在猜测鲟鳇鱼为何会成为大清王朝皇家几百年必不可少的贡鱼,而且一旦数量不够,体量不够,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总管及其所属干部,都要受到革职、罚俸的处罚。据有关史料记载,乾隆年间,乾隆皇帝私访大栅栏时,发现市场出卖的鲟鳇鱼长有丈余,体态硕大,威武异常,比之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进贡的鲟鳇鱼要大得多。乾隆大怒,立即下旨对吉林打牲乌拉衙门的总管进行革职并罚俸三年的严厉处罚。
大清皇室为何如此重视鲟鳇鱼?这有如下几点原因:
之一,鲟鳇鱼是历史上传下来的美味佳肴。宋朝吴自牧的《梦粱录·肉铺》早就记录着鲟鳇鱼是美肴。史称宋辽金时代的辽国统治东北时期,辽国皇帝耶律氏即年年逼迫女真部族在松花江上捕捞鲟鳇鱼,供其皇族花天酒地。
康熙松花江捕鱼。
金灭辽后,金国皇族完颜氏也将产自松花江和黑龙江中的鲟鳇鱼,作为吉祥物和美味佳肴加以捕捞。其后的明朝大才子徐渭在《送娄某丞丹阳》诗中就有:“应怜道路疲迎送,莫买鲟鳇糜俸钱”的佳句。《红楼梦》第53回描绘乌庄头乌进孝冒着连天大雪给贾府送年货时,那年货贡单子上就写有“鲟鳇鱼二个”的贡品。光绪年间的学者徐珂在《清稗类钞·动物·鲟鳇》中记载:“鲟鳇,一名鳣(shàn),产江河及近海深水中。无鳞,状似鲟鱼,长者至一二丈,背有骨甲,鼻长,口近颔下,有触须。脂深黄,与淡黄色之肉层层相间。脊骨及鼻皆软脆,谓之鲟鱼骨,可入馔(zhuàn,饭食)。” 徐珂还说:“奉天之鱼,至为肥美,而鱏鳇尤奇。巨口细睛,鼻端有角,大者丈许,重可三百斤,冬日可食,都人目为珍品。”——徐珂说的奉天,泛指东北。
第二,鲟鳇鱼是难得的滋补品。《本草纲目.鳇鱼》专有引用:“其肝主治恶疮疥癣”,又在“鲟鱼”条下引述云:“其肉补虑益气,强身健体,煮汁饮,治血淋;其鼻肉作脯补虑下气;其籽如小豆,食之健美,杀腹内小虫。”“鲟骨长腰力,食之延年益寿,明目壮阳”。
此图选自 *** 。版权归于 *** 。
大家试想一下,鲟鳇鱼肉既鲜美,又能治疗这么多古怪的疾病。爱新觉罗氏皇族若干,后宫佳丽三千,加之皇宫御医既重视又忽悠,哪个皇帝不惜命?哪个嫔妃宫女不爱美?哪个皇家的王公贵戚、哪个朝中的官僚、哪位宫中有权的太监工人不想吃一点尝尝鲜,健健体治治病?
第三,鲟鳇鱼个体硕大,是江河中的霸王,是鱼虾中的鱼龙,且有个“鳇”字做名,更沾了皇家的光。所以才有那些诸如有人捕到鲟鳇鱼送往北京,请慈禧太后命名,慈禧太后见此鱼硕大,颜色又黄,就赐名“鳇鱼”等等来自民间的传说。实际上,鲟鳇之名早在宋朝就已经见诸文书了。何须慈禧太后命名!那故事无非说,连慈禧太后都重视鲟鳇而已。
其实,在吉林市的乌拉街镇的满族群众那里,至今还可以听到关于皇家为何重视捕捞鲟鳇鱼的各种版本的传说。其中,传说宫中大年除夕的团年饭必吃鲟鳇鱼。因为那是一年中皇帝和所有太后、皇后、嫔妃、皇子皇孙们共同聚餐的唯一的一顿团圆饭。所以,宫廷御宴的菜肴中,必须有各种鲟鳇鱼的佳肴,以示皇帝对家人的亲情和重视。
黑龙江抚远市捕捉到的鲟鳇鱼。此图选自 *** ,版权归于 *** 。
还有另一种传说也比较可信,说大年初一的早晨,当宫中的大钟敲响前,皇帝亲临太和殿前,看太监把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进贡来的更大的鲟鳇鱼从冰窖中抬出来,抬到太和殿前石阶之上,重新裹上新的黄绫子,鱼头鱼尾配上专用大红宫花,所有的皇子必须给皇帝拜年后,当着皇帝的面儿,不准太监搀扶地自己登上鲟鳇鱼头上踩一踩,跳一跳。踩一踩,叫做踏龙头,站稳了,保太平。跳一跳,叫跳龙头,寓意为跃龙门。实际上皇子生皇家,就是生在龙门之内,还需要跳什么龙门?大概寓意是皇子们人人都要有当个好皇帝或者好王子的理想而已。
★康熙、乾隆二帝,三次亲临松花江,并没有网到鲟鳇鱼
但是,鲟鳇鱼并不好捕捞。如果容易捕捞的话,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绝对不会组建捕鱼八旗,绝对不会专门设立打鱼楼,绝对不会沿松花江和黑龙江畔修建若干“黄鱼圈”,以饲养春夏秋三季提前捕捞到的鲟鳇鱼。
此图选自 *** 。版权归于 *** 。
如果容易捕捞的话,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绝对不会多次临江操舟捕捞却空手而回。有人说,康熙和乾隆的捕鱼诗词中,不是都有关于捕捞到的鲟鳇鱼的描写吗?我认为,那是诗人的联想和诗意的浪漫。因为《清实录》《吉林通志》《吉林外纪》《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典志》上并没有关于康熙和乾隆帝捕捉到鲟鳇鱼的片纸只字的记述。
康熙之一次东巡吉林时,曾亲手在龙堋驾舟捕捞鲟鳇鱼。康熙第二次奉太后,带领七位皇子东巡吉林时,专门在松花江各黄鱼圈码头游历多天。乾隆东巡吉林也在松花江上亲自下过江捕过鱼。两位皇帝如此重大的活动有关史料都有记录,但是,唯独没有他们捕到鲟鳇鱼的记录。如果两位皇帝真正捕到了鲟鳇鱼,而有关史官不记,那恐犯有杀头之罪吧!想一想,康熙东巡吉林途中,每到一地射死多少野兽,都有笼统的记载。如果射死老虎,那么必有“射殪一虎”或者“射殪二虎”的记载。一句话,两位皇帝如此想亲手捕到鲟鳇鱼,但恰恰没有捕到!
康熙网鱼图。此图选自 *** 。版权归于 *** 。
喜欢狩猎和捕鱼,大概是人的天性。一方面,野兽和鱼虾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另一方面,那种参与的胜利感觉和收获的体验,可能是妙不可言的。国家现在为何要禁猎?因为人类太喜欢狩猎捕捞了,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土里钻的,水中游的,几乎被猎捕得越来越少,近乎绝迹了。大象敢猎,雄狮敢猎,老虎敢猎,熊罴敢猎,毒蛇也敢猎。水中的鱼呢?连足有一节火车长的庞然大物蓝鲸(蓝鲸 长度33.58米,重:239吨)都敢猎,何况更大的仅有几米长的鲟鳇鱼呢!
捕捞几斤重的鲟鳇鱼,并非难事儿。捕捞十几斤、几十斤重的鲟鳇鱼,似乎就有困难了。一般的渔网很难网住这么大的鱼。水是鱼世界!水中的鱼犹如山中的老虎,水中的蛟龙,力气大得很。
我在松花湖畔教学时,一名中学生在午休时的松花湖浅滩抱起一条被网住的十多斤重的鲤鱼时,出水的鲤鱼一个鲤鱼打挺,一尾巴就把那十几岁的男孩子拍倒在水中,那鲤鱼冲破几重渔网,接连几个鲤鱼跃波,倏然蹿进松花湖深处。
捕捉到的鲟鳇鱼。此图选自 *** 。版权归于 *** 。
还有一次,我在假期亲眼看到松花湖的渔民捕到一条27斤重的鲶鱼,两条船上的渔民凑到一起用渔网在水中缠了又缠,裹了又裹,抄罗子装不下这鱼,只好慢慢将它拖到浅滩处。一位年轻的渔民跳下船想按住它,结果被鲶鱼身体一弯,一个横扫落叶,毫不费力地抽倒在水中。试想,如果想捕捉住几米长的大鲟鳇鱼,没有特殊的捕捉办法,根本就是痴心妄想。
《黑龙江外记》中曾有介绍,捕鲟鳇鱼之法是“长绳系叉,叉鱼背,纵去,徐挽绳,以从数里外。”此法极其危险,渔船会被鲟鳇鱼拖走,掀翻。前几年,我到黑龙江抚远市采访——抚远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角地带,是中国陆地最东端的地方,是满族先祖肃慎人的发祥地之一,原名“伊力嘎”,是赫哲语,意为“金色的鱼滩”。在那里,一位70多岁的赫哲族渔民说:这江中的鲟鳇鱼力大无穷,实在太可怕。头几年的一个闷热的下午,我正划着渔船和渔民小六子到前边的江中起网,平静的江面忽地涌起一道大浪,只见船头一侧的水下一尺左右的深处,显露出一个圆圆的黑糊糊的大鱼脑袋。
水中的鲟鳇鱼。此图选自 *** 。版权归于 ***
我怕是大鱼翻江作祸,急忙将船头一歪,想躲开它,可是那大鱼一头扎到我的船下,轻轻一拱,我那一丈多长的渔船险些翻掉,船头的小六子却一个不稳闪下船头落入江中,那大鱼一个回身,水面立即卷起一个巨大的漩涡。小六子刚想爬上船立即被卷入漩涡。我摸起拴着缆绳的鱼叉,奋力朝着水中的黑影掷去,咔嚓,正中黑影。江面立刻泛起一滩血迹。我正高兴时,渔船像箭一样向上游射去,我被猛然晃倒在船舱。原来鱼叉叉中了大鱼,大鱼吃痛,带着缆绳拴在船旁棹桩子上的渔船向上游逃去。我紧握船桨想保持方向,但力气别不过大鱼,哗啦,渔船被拽侧翻了。那大鱼就横拖着船往上游飞奔了一二里多才停下来。等我游到岸边,小六子正在岸边等我。我们驾着另外一只船追上我的翻在江中的船时才发现,受伤的大鱼早已脱叉逃走了……我感兴趣地问,那鱼有多大?老人回答,比我的船长,总有千八百斤吧!
我询问,这黑龙江的鲟鳇鱼怎么才能捕捉到?老人思索着说,整个抚远县二三年间兴许能捕到一条几百斤以上的大鲟鳇,那都是赶巧了。你要真想捕捉它,还真捕捉不到。我问,是用鱼叉还是渔网?老人说,这几年捕获的大鲟鳇,基本都是用“网其它鱼的渔网裹住的”。至于怎么这么巧就裹住了,不好说。
鲟鳇鱼。此图选自 *** 。版权归于 *** 。
老人家说,你可想想,得用什么样的渔网、多长的渔网,多结实的渔网,才能裹住它?不用说千斤鱼,就是百斤鱼,弄翻一只船也是容易事儿。总之,这鲟鳇鱼可遇不可求。再问,老人说,甭听别人瞎吹呼我是鳇鱼王,我一辈子六十多年才打了七八头大鳇鱼,怎么能称鳇鱼王呢!嗨!那年为了捕捞鲟鳇鱼,我还死了个年轻力壮的伙计呢。白瞎了,才不到三十的年纪。说到此,老人再不开口。
奇怪的是,这里的赫哲渔民可以和你大碗酒大块鱼地吃喝,可以和你吹嘘他们捕捞过多大的鲟鳇鱼,可以说他们捕捉鲟鳇鱼时多么惊险,但是,绝对不会和你说他们用什么 *** 、怎么捕捉的。
打开鲟鳇鱼的网页,你可以看到众多的捕捉到几百斤,乃至上千斤的鲟鳇鱼的报道,但是,却无论如何查不到渔民们究竟如何捕捉到鲟鳇鱼的。
怪哉!鲟鳇鱼。谜一样的鲟鳇鱼!
被捕捉住的鲟鳇鱼。此图选自 *** 。版权归于 *** 。
我国有两大长河,蜿蜒在辽阔的土地上,一条是全长6387公里的长江,另一条是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大家都知道,长江中有多种大型的鱼类,中华鲟、江豚、达氏鳇鱼,这些古老的鱼类正常体重都超过百斤以上,甚至可达1000公斤。
长江中的鱼是不是大到恐怖的地步?那么长度仅次于长江的黄河有鱼吗,更大的鱼有多大?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起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山脉,途经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最后注入渤海。
黄河被称为是中国的“母亲河”,是黄河文化的发源地,但黄河水真的是很浑浊,渗有大量的黄色泥土,曾经有“一碗水半碗沙”的说法,尽管这个说法有些夸大,但说明了一个事实现象,黄河水浑浊成这样,那么黄河中是否有鱼类生存下来呢?
答案是肯定的,黄河中当然有鱼类,我们知道长江中接近有400种鱼类,品种可以说是非常丰富,黄河中的鱼类品种虽然不及长江那么多,但也有120多种,长江中更大的鱼接近1000公斤,那么黄河中更大的鱼能有多大呢?
有传闻说,黄河中更大的鱼能长到300斤,但是没有真实的数据和照片,想要知道黄河中更大的鱼能有多大,我们就必须先要知道黄河中到底有哪些鱼类?因为鱼的品种就决定了鱼的大小,一条鲫鱼再怎么生长是不可能长到300斤以上,基因决定一切。
黄河流域中纯淡水鱼类有98种,鲤鱼、鲫鱼、鸽子鱼、黄河鲶鱼、黄河裸裂尻鱼、瓦氏雅罗鱼、铜鱼、黄河鲇鱼、青鱼等,也算得上是有些丰富,其中大型鱼类有,黄河鲤鱼,青鱼,黄河鲶鱼,这些鱼至少可以都可以长到几十公斤。
黄河鲤鱼是黄河流域中的经济鱼之一,肉质鲜嫩,体态肥美,营养丰富,跟长江中的鲤鱼比起来,味道还真不一样,两个字来形容,“好吃”,据说是因为黄河鲤鱼生活在浑浊的水中,身体吸入了黄土中的矿物质,营养价值要比江鲤丰富。
那么黄河鲤鱼更大能长多大呢?黄河鲤鱼属于亚洲鲤鱼,一般来说,亚洲鲤鱼成年后平均长度在40厘米左右,重量约在5~6公斤,但更大的亚洲鲤鱼长度可以超过一米,重量超过25公斤,2020年10月,英国剑桥郡维修工人维恩·曼斯夫德钓到了一条68斤重大鲤鱼,打破世界纪录。
那么黄河中有这么大的鲤鱼吗?这很难说,2005年,河南省武陟县的居民冯明亮曾钓到了一条重量超过13公斤的黄河大鲤鱼,这已经是非常罕见的。
黄河中还有大型鱼类青鱼,青鱼是淡水鱼中最肯生长的一种,属于“国民淡水鱼”之一,跟鲤鱼相比,青鱼还是要大一些,一般来说,成年青鱼的体长在1米左右,重量在15公斤左右,但是更大体长可超过1.4米,体重超过60公斤。
2004年,有人在南京六合金牛湖水库钓到一条“青鱼王”,体长达到1.74米,体重为106公斤,2005年,又有人在同一地点钓到另一条“青鱼王”,体重达到114公斤,创造了世界纪录。
鲶鱼也是黄河中的大型鱼类之一,鲶鱼在世界上分布较为广泛,超过了100多个品种,其中更大的两个品种分别是欧洲巨鲶和湄公河巨鲶,都可以长到100公斤以上,据说更大的欧洲巨鲶体长超5米,重量超300公斤,而湄公河巨鲶个头更大,重量可超过350公斤。
尽管有传闻说黄河中有神秘巨鲶,能把船只打翻,能吃人,但实际上黄河鲶鱼属于个头比较小的鲶鱼之一,一般来说重量也只有十几斤,更大不超过20斤,不过它也算得上是黄河中大型鱼类之一了,说黄河中有巨鲶,这没有科学依据,我们不要去相信。
三种大型鱼类一比较,结果就已经很明显了,黄河中更大的鱼是青鱼,因为它可以长到100公斤以上,也就是200斤,但有传闻说黄河中的鱼能长到300斤重,看来不是真的。不过黄河河水正在变清,未来出现更大的鱼也是指日可待。有趣有料的科学内容请关注唯一的微信公众号:有趣探索
首次公开!珍贵影像资料还原中华鲟“厚福”被救过程中华鲟“厚福”是世界上唯一一尾现仍然存活的人工条件下性成熟的野生中华鲟。近日,武汉市农业农村局首次公布9年前救助“厚福”的珍贵影像资料,还原了对“厚福”救护过程。
2014年11月15日,武汉渔民在长江阳逻水域误捕一尾中华鲟,向当地渔政部门报告。武汉渔政随即联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一同前往救助。这尾中华鲟被送往长江水产研究所的荆州太湖实验基地进行全面体检和救治。
当时,体检测得被救助的野生中华鲟体重340公斤,全长3.41米,年龄约15~20岁,雌性。这是近20年来发现的个体更大的雌性野生中华鲟,研究人员为它起名“后福”,寓意“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因北京海洋馆在2005年救治过一尾中华鲟,有救治中华鲟经验,于是长江所与北京海洋馆联系,将这尾中华鲟送往救治。它的昵称,也由“后福”变为“厚福”,寓意“厚积薄发、福泽绵长”。“ 厚福 ”的救治及驯养过程受到世界各国鲟类专家的关注。
据了解,中华鲟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视为研究古代鱼类演变进化的“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来源:央视新闻
黑龙江的“水族之王”鳇鱼,曾是上贡珍品,终究逃不开人类的食欲前天我在海南野外采样的时候不慎落水,致使这篇文章姗姗来迟,在这里先向广大读者朋友们道个歉。至于落水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从深水区抓完鱼返程时,志得意满的我在一块布满青苔的巨石上滑倒,掉进旁边的水潭里泡了个澡。
或许会有人问,为什么一定要冒着危险去深水区抓鱼?因为深潭能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食物,所以大鱼往往栖居于此,例如长江里便曾生活着世界上更大的淡水鱼类——白鲟。在我国极北之地同样有着一条宽广的河流——黑龙江,而在其中生活着我国最重的淡水鱼类——鳇(huáng)鱼。
北大荒博物馆的达氏鳇标本,长达3.7米 | Amarespeco / Wikimedia Commons
想必已经有不少读者通过我科考途中屡次落水的“欧皇”经历联想到欧洲鳇了,但是很遗憾,欧鳇在我国并无分布。今天要介绍的是比欧鳇体格略小,却也同样气势十足的达氏鳇。
黑龙江水族的霸王
达氏鳇Huso dauricus也称达乌尔鳇,和长江里更大的淡水鱼白鲟同属鲟形目,和长江里第二大的淡水鱼中华鲟同属鲟科。古老而丰饶的的大江大河为这些同样古老的软骨硬鳞鱼类提供了足够的食物和适宜的广阔生境,使得它们保留着上古时期的庞大身躯,据我国鱼类先驱伍献文先生在《中国动物学志》中记载,达氏鳇的更大捕获记录体长超过5米,体重达2000斤。和其他鲟科鱼类一样,幼年达氏鳇的体表也覆盖着五列骨质硬鳞,但不同于鲟属鱼类鳞片会随年龄逐渐增大,鳇鱼的硬鳞会随着发育过程逐渐变小至近乎消失。
此外鳇鱼的鳃盖膜左右相连(鲟属不相连),便于其口部伸长扩张,吞食大型猎物。而白鲟也有着同样的特征和大口,故而二者均为所在水域的顶级掠食者。
鳇的鳃盖膜 | 少侠小黄鸡
鳇鱼的鳇字可谓十分贴切,凭借巨大的体格和贪婪的吞噬,鳇鱼可谓是当之无愧的黑龙江鱼皇。然而在更早的时候,鳇鱼的名字并不是这么写的。东汉《说文》中有: “大鱼似鱣(zhān)…肉黄大者二、 三丈,江东呼为黄鱼”。可见在过去,人们因达氏鳇肉质为淡黄色,故而称其为“黄鱼”。而在辽代,因鳇的头骨宽大似牛首,加之其身形粗壮庞大,故称其为牛鱼。辽帝曾多次在挞鲁河(嫩江支流,属黑龙江流域)渔猎,并摆头鱼宴大宴群臣和外国使节,所用的便是鳇鱼。
达氏鳇,浅虫水族馆,吻部伸出的样子颇为猎奇 | あおもりくま、Aomorikuma / Wikimedia Commons
到金女真时,由于因为宗教等缘故,北方大部分的游牧民族不再从事渔猎,仅有少数如锡伯人和赫哲人仍在黑龙江流域世代经营渔猎生活。如同蜀地先民会在金箔上刻画白鲟一般,与江中庞然大物达氏鳇相伴而生的赫哲人,也有许多与鳇鱼相关的习俗。由于成年达氏鳇的皮革坚韧似牛皮,赫哲人会将捕获的鳇鱼剥皮晒干并进行一系列的加工。用鳇鱼皮制成的衣物往往精美实用,是当地鱼皮衣文化中的上品。而在赫哲人每年捕鱼季节开始时,都会用稻草扎出鳇鱼的形象祭奠河神,以期平安无事满载而归。
达氏鳇的亲戚欧洲鳇(Huso huso)绘图,作者Jonathan Couch | Wikimedia Commons
有趣的是,赫哲人往往称鳇鱼为 “秦王鱼”,这是因为在当地传说中,秦始皇因残暴无道死后被神明化作牛首蛇身的丑陋怪物,孤独监禁于北方大河之中,而喜好独来独往的大鳇鱼便是其化身。由于达氏鳇捕食时声势浩大,会在江心卷起大量泥沙,赫哲渔民们将这些鳇鱼经行处称为“秦王通”。据老一辈赫哲人说,达氏鳇喜好在一处栖地久居,逃跑的鳇鱼往往不久后仍能在同一处位点附近捕获,因此称这些鳇鱼的栖居处为“秦王居”。
被身份拖累的贡鱼
自金代起,一些盛产鳇鱼的地区便会向王室上贡鱼获,这便是“鳇鱼贡”的开端。
而鳇鱼贡之盛则是在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 *** 在北方专门成了一个名为“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部门,由专门官员负责,每年四季和各时节都会如期如量要求进贡,鳇鱼更是与人参、东珠并称为贡中三珍。由于鳇鱼肉味鲜美无刺,其体内软骨更是洁白脆爽,加之身形硕大威猛,因此深得康熙皇帝喜爱。不仅赐鳇字予它,以彰显皇家威严,更是亲笔书《御制鳇诗》夸赞鳇鱼:“更有巨尾压船头,载以牛车轮欲折。水寒冰结味益佳,远笑江南夸鲂鲫。”
达氏鳇绘图 | 中国动物志
于是自康熙起,鳇鱼贡成为例制,并一直延续到了清末。然而捕捉鳇鱼绝非易事,赫哲人称其为秦王鱼绝不仅是因为传说故事,更是因为鳇鱼体大力强,为江中鱼王。由于达氏鳇通常栖居在江心处,捕捉过程中稍有不慎,被疯狂挣扎的鳇鱼波及,便很容易酿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每年春秋是捕捞鳇鱼的盛季,春天捕捉鳇鱼大多用滚钩,秋季则多用拦网,这些捕鱼的工具由官方派发,并依据河段进行编号。此外这些捕捉鳇鱼的贡河还会受到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不允许百姓在此私自捕捞。
达氏鳇标本| Andshel / Wikimedia Commons
渔民捕获鳇鱼必须格外小心,不仅要注意自身安全,也要留意不能让鳇鱼重伤或过于虚弱。捕获后的鳇鱼并不是立刻上贡京城,而是要先向有关部门进行上报,测量登记入册后,等到冬天运输才能更大程度保鲜。因此春秋季捕获的鳇鱼多会送至江边专门围起来的大水坑——鳇鱼圈中进行长期暂养,时至今日黑龙江流域还有不少以鳇鱼圈为名的地方。一旦暂养过程中鳇鱼死亡或逃逸,不仅渔民辛苦白费,相关人员还会受到惩处。为了进一步方便管理鳇鱼圈和冬季运输鳇鱼,清 *** 还在松江和嫩江成立了“捕鱼八旗”,征调当地的锡伯人为“鳇鱼差”,对鳇鱼等“贡鱼”进行经营管理。
欧洲鲟(Acipenser sturio)绘图 | nypl.getarchive.net
这可不是什么美差,相反对于当地的锡伯人而言,鳇鱼差是地地道道的苦差事。每年冬季是向京城运送鳇鱼的最忙时节。一旦江河封冻,鳇鱼差们便在鳇鱼圈里进行冰上捕捞之后浇水上冻,然后装上大马车披上黄绫,沿着驿道,顶风冒雪起早贪黑,一路饥寒艰辛地向京城进发。运输路途快则二十多天,慢则月余才能到达京城。途中事故如马匹病死,如车毁人亡等都时有发生。然而进贡鳇鱼的数目却是有增无减,自康熙年间的12尾增至光绪年间的20尾,以满足皇室和王公贵族需求(如红楼梦中乌进孝进租),却令得当地渔民苦不堪言。光绪二十六年,沙俄入侵雅克萨城,当地文武官员逃窜一空,鳇鱼贡遂自此废止。
美食带来的悲剧
受限于当时的捕捞技术,尽管有捕捞鳇鱼进贡的例制,但捕捞强度还不足以威胁到达氏鳇的种群延续。然而进入现代,一方面黑龙江流域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另一方面针对鳇鱼的捕捞强度也随捕捞技术的进步而日益增加。人们开始把目光从鱼肉转移到了鱼籽上。
鳇鱼的怀卵量很大,繁殖季节卵巢可重达75公斤,单次产卵量可达四百万枚。而这些肥美的鱼卵正是 *** 名贵美食鱼子酱的优质食材。不同于黑龙江口的达氏鳇种群,我国分布的达氏鳇多为河道定居型,并不入海,因此只在河道中上溯洄游产卵。每年春季是鳇鱼的繁殖季,也是人们的捕捞季,大量满怀子嗣的大肚母鳇被捕捞上岸后剖腹取卵,用以生产鱼子酱,这一毫无节制的杀鱼取卵行为直接影响到了鳇鱼的种群延续。
鲟形目鱼卵腌制而成的鱼子酱 | Pixabay
尽管成鱼寿命悠长没有天敌,但达氏鳇幼鱼的成活率极低,完全依赖庞大的产卵基数来维持种群数量。因此大量产卵亲鱼被捕无法参与繁殖,久而久之对于本就繁殖困难的鳇鱼种群而言,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于是在经历了几年丰产的“繁荣”后,达氏鳇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并在多个产地销声匿迹,仅在黑龙江干流等大水体的江心处有少量种群苟延残喘。而近些年发生的杂交鲟逃逸基因污染问题,更是让本就举步维艰的达氏鳇处境雪上加霜。
美国哥伦比亚河捕获用来 *** 鱼子酱的鲟形目鱼类 | Wikimedia Commons
曾经一度黑龙江流域盛产的达氏鳇,在短短的数十年间接连成为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评定的极危物种,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尽管人工繁殖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达氏鳇的未来仍是一片渺茫。究竟它是会随着远亲白鲟的脚步逐渐走向消亡;还是会像近亲中华鲟那样靠着人工增殖放流吊着一口气,亦或是走出自己的一条路迎来转机,我们不得而知。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20万尾中华鲟放归长江,30年放生700万尾,中华鲟会鱼满为患吗?2023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已经开始,在3月25日-28日活动期间,分批次放流20万尾不同规格的中华鲟,而这也是三峡集团实施的第48次中华鲟放流。
30多年来,我国共计放流了700万尾中华鲟,并且每年还在坚持放流中华鲟,每年放流如此多的中华鲟,中华鲟为什么还是濒危物种?未来会不会鱼满为患?
放流的中华鲟去哪儿啦?
中华鲟属于江海洄游型鱼类,在过去,它们的产卵地在金沙江下游冒水江段-重庆以上的江段,分布范围超600公里,分布数量达19处。
性成熟的中华鲟会在这里产卵,受精,鱼苗孵化之后会在出生地生活一段时间,隐藏在砂石缝隙之中,躲避天敌。等到长到20厘米左右的时候,就会跟着成年个体一起游回大海,在大海中生活10-15年左右再回到出生地产卵。
过去,长江每年都有中华鲟在这里产卵,停留,只不过葛洲坝的修建,阻拦了中华鲟的产卵之路,不过中华鲟又在葛洲坝前找到了一处产卵地,在这里也有自然产卵记录。
但是随着水体污染,过度捕捞,渔网伤害,以及水库滞温效应和航运频繁,导致葛洲坝之前的产卵场也多年没有观测到产卵记录,也就是说,中华鲟已经多年没有野外繁殖了,这个信号非常危险,意味着很可能要意外灭绝。
好在,我们掌握了中华鲟的繁殖方式,从野外捕捞到中华鲟后,在人工环境下让其产卵,孵化。
刚开始,工作人员对中华鲟认识不多,养殖经验不够丰富,甚至只能杀鱼取卵,后来已经可以让中华鲟在人工环境下产卵,成年个体还能继续存活。
刚开始,中华鲟鱼卵孵化后,咱们没办法将它养大,只能在中华鲟还是鱼苗的状态就放流到长江里,此时中华鲟非常小,别说是大型食肉动物,就连滤食鱼类都会吃它,存活率非常低,所以早些年虽然放生了很多中华鲟,但是这些中华鲟成活率非常低,能活着到达大海的中华鲟寥寥无几。
后来,咱们养殖中华鲟的技术上升,甚至已经实现了全人工养殖繁育,也就是说咱们不仅能把鱼苗养大,还能养大到性成熟的年纪,这样咱们再也不用从野外捕捞野生个体,直接将鱼苗养大,这些就是子二代。子二代和野生中华鲟繁殖的后代就叫做子2.5代,目前咱们增殖放流的个体主要就是子二代和子2.5代。
为了提高中华鲟的存活率,目前放生的中华鲟都是体长在20-40厘米,体重在30-280克的鱼,这时候的中华鲟已经开口,度过了死亡率更高的时期,放流长江之后,存活率更高。
再加上长江10年禁渔,渔网已经得到管控,长江的鱼群数量上升,这些都有利于中华鲟的生存。
30年放流700万尾,中华鲟去哪儿啦?
案例说,30年放流超过700万尾,并且每年还在放流几十万尾,中华鲟应该早已经摆脱濒危,甚至鱼满为患,为啥事实并非如此呢?
一方面是,最早起放流的中华鲟个头太小了,存活率非常低,属于无效放生;
另一方面,近些年有效放生的中华鲟只有150万尾左右,它们要在海洋里生活10-15年才会返回长江产卵,也就是说它们现在还在海洋里,过些年才会回来。
(误捕后放生)
还有,虽然这些年放生的中华鲟属于有效放生,但是放生的还是太少了,今年放生20万尾中华鲟看起来数量很多,但其实还是不够,还是要坚持放生。
而且除了增殖放流之外,还要对它们的食物,栖息地和产卵地进行保护,否则的话,人工放流的再多,中华鲟也难以在野外产卵。
不过好消息是,中华鲟或有望摆脱濒危,因为之前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时隔23年之后,科学家们观察到它们在天然水域首次实现自然产卵,并且成功孵化出长江鲟幼苗。长江鲟时隔23年都能自然繁殖,也鼓励着中华鲟,随着咱们对长江的保护,未来中华鲟或许也有可能实现自然繁殖,摆脱灭绝危机!
中华鲟想要鱼满为患还挺难的,因为它们需要在大海里育肥,如果海洋里的食物减少,它们的数量也会减少。不过相信在咱们的保护之下,中华鲟数量能够提升,未来中华鲟或许会越来越常见。
吃不到抚远那条千斤大鳇鱼,咱们吃上百斤的没毛病吧?戳蓝字“冰城吃货”关注我们哦!
大鱼你见过,
但你见过重千斤的大鱼吗
还别说
这样的大鱼在咱黑龙江就有
......
很多吃货小伙伴这几天留言问千斤的大鳇鱼怎么吃 ,好多吃货还有厨师给出答案千奇百怪,竟然还有说“nao”着吃的,但是胖哥想告诉大家,NO,NO,NO。 貌似真吃那条野生的上千斤的就违法了(可能存在涉嫌捕捞濒危野生动物法),不过不用担心,已经被国家有关部门回收保护起来了!我们还是期待有关部门可以孵化出更多的大鳇鱼吧!想吃大鳇鱼的,又不担心违法的,快到松北 胖姐渔村,这里的大鳇鱼不是野生的,属于抚远地区网箱养的,属于养殖大鳇鱼。放心吃吧,也不用担心野生天价的问题了。
我的家,
在东北~松花江上,
这里不仅有大豆高粱,
还有那些数不尽的开江鱼,
味美鱼鲜。
在龙江之一村里就有一家
挺有年头的“鱼店”——
胖姐渔村。
一进店乡土气息迎面而来,
细细观察下,
还有好多年代感十足的小物件,
暖瓶,铅笔盒,大茶缸。
小腿一盘,上炕一坐,
还挺热乎,
美哉!美哉!
来到胖姐家,
必须要尝鳇鱼,
成年的鳇鱼一般需要
5~6年的生长期,
体重都在八九十斤。
这么大个头,
从水里捞出来都是个力气活,
动不动就被鳇鱼甩了一身水。
为了美食也是拼了。
鳇鱼身上都是宝,听我一一道来。
首推的当然是它的肉。
鳇鱼的肉为蒜瓣肉,
这种肉的好处就是肉块大,
鱼刺少,
吃起来省时省力又过瘾。
再加上老板也敞亮,
每一盆都盛到冒尖。
里面的土豆也甚是好吃,
非常的入味,
而且还略带鱼香,
一口鱼肉一口土豆,
痛快的造起来!
鳇鱼身上的筋甚是珍贵,
今天算是开了眼了,
长长白白的一大根,
可以凉拌,
也可以红烧。
凉拌非常考验厨师的刀工,
细细密密,粗细一致。
拎起一条,晶莹剔透,
咬在嘴里,咯吱作响,
余味清爽。
而 红烧后的鳇鱼筋甚是好看,
咬在嘴里有韧性。
咬开后,
蕴藏在核心层中的
鱼筋弹射到齿颊,
刹那间,
鲜美、爽滑的感觉传遍全身。
小江虾也特别推荐,
别看个头小,
可肉瓷实的让人乍舌。
吃时一定要用勺,
别怕扎,放嘴里,
这满足的鲜美顿时在嘴中散开,
美味在嘴中绽放!
前面提过鳇鱼全身都是宝贝,
是滴,它的 腮也能吃,
偶买噶!关键是还好吃,
更大特点就是脆脆脆。
不要多,
一块鱼鳃就征服我了!
大鱼大肉吃多了,
就用 野菜来清肠。
看这满满的一份,
只有在黑土地上才能
这么痛快的吃。
最搭配的当然是大酱,
蘸蘸吃吃,
感觉野菜是也是主角。
黑土地— 哈尔滨 —
龙江之一村—胖姐渔村。
一群人,品鲜鱼,尝野菜。
真的很感恩生活
在这片黑土地上,
好吃的太多了!
据说月末今年的开江鱼美食季就算过去了,要吃开江鱼的,趁早吧!不过这养殖的大鳇鱼就不太存在开江的问题,随时吃随时都有!
渔民网上千斤重达氏鳇,国家以22万元收购,这鱼为什么这么值钱?本文素材来自于 *** ,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在中国长江特有的稀有珍贵物种——长江白鲟宣告灭绝的消息传来,随之而来的是中国更大淡水鱼类的新称号归属,荣耀落在了白鲟的近亲,黑龙江的水族之王——达氏鳇。然而,曾经在黑龙江畅游的达氏鳇,如今已经在野外变得难以寻觅。
达氏鳇,一种属于鲟科鳇属的软骨鱼类,其头部尖尖,犹如长着一个长鼻子,全身黄褐色,光滑无鳞,但背脊和两侧有五列菱形骨板。源自于一亿三千万年前,作为白垩纪时期古生物的幸存者之一,达氏鳇与恐龙同时代,是如今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的鱼类之一。
达氏鳇可以长达5.6米,重达1000千克,是淡水鱼类中体型最巨大的,喜欢生活在冷水的底层,栖息于水流较缓、砂砾底质的地方,常年独居。作为定居性鱼类,它们不进行长途的洄游,冬季会在江水深处过冬。
达氏鳇的种群分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型:黑龙江河口种群,黑龙江河道种群,以及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沿岸淡水水域的种群。这些种群在生态上有所不同,尤其是河口种群有淡水和半咸水两种生态型。
作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达氏鳇的鳃盖膜相连,使其口部能够伸张,便于吞食较大的猎物。幼鱼时期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小鱼、虾和昆虫为食,成长后主要以其他鱼类为食,包括同样凶猛的大马哈鱼和狗鱼。
达氏鳇性成熟较晚,雌鱼初始成熟年龄为16-20岁,雄鱼则需要12年以上。尽管繁殖周期较长,但其产卵量庞大,雌鱼可怀卵250-400万粒,排列开来可长达130多公里。受精卵在15-18℃的水温下经过130小时孵化成仔鱼,刚孵化出来的仔鱼具有较大的卵黄囊,使其能在水中垂直游动。
达氏鳇的寿命也相当悠久,能够活到50岁,甚至500公斤的鳇鱼已经有60岁以上的高龄,这在鱼类界是罕见的现象。
因其繁殖能力强、寿命长且缺乏天敌,达氏鳇曾广泛分布在黑龙江。由于其肉质鲜美且无刺,且体内软骨纯白可口,历代皇室都对其垂涎不已,清代甚至专门设立了管理机构负责收取达氏鳇作为贡品。然而,由于当时的捕捞技术限制,尽管有进贡制度,但捕捞强度并未对达氏鳇的种群造成严重威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达氏鳇的美味引起了市场的追捧。鱼子酱的引入将人们的关注从鱼肉转向了鱼卵,而达氏鳇的巨大繁殖能力最终成为了其祸根。因为其单次产卵量大,且鱼卵肥美,达氏鳇成为 *** 高档鱼子酱的理想材料,鱼卵的售价甚至可达每斤300美元,被誉为“黑色黄金”。
巨大的经济价值使得达氏鳇成为渔民们的追求目标。每年春季不仅是鳇鱼繁殖的季节,也是人们捕捞的季节。随着捕捞技术的提升,大量怀有鱼卵的母鳇被捕捞上岸,鱼卵用于 *** 鱼子酱。这种毫无节制的捕捞行为直接影响了鳇鱼种群的持续。
值得注意的是,达氏鳇的性成熟较晚,过度捕捞导致种群无法健康发展。因此,经过几年的“繁荣”时期后,达氏鳇的数量急剧减少,甚至在一些产
地消失不见踪影,这一现象加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导致达氏鳇的自然分布范围急剧缩小,如今,它们几乎只在黑龙江干流中存留,而其他地区已近乎绝迹。这种严峻局势迫使达氏鳇在201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评定为“极危”物种。
由于面临灭绝的风险,关于“天价鱼”的报道几乎都围绕着达氏鳇展开。2014年8月,四位富锦市的渔民在松花江和黑龙江的深水区域进行捕鱼时,偶然捕获了一条长约2.5米,重达537斤的达氏鳇。一位慈善家以6万余元的高价购买,随后将其放生。2015年5月,渔民李敏和他的伙伴在捕捞过程中,捕获了一条长约2米,重达700斤的达氏鳇,以9.5万元的价格售出。2018年,一名黑龙江渔民捕获了1028斤的达氏鳇,国家以22万元的高价进行了回购,随后工作人员对这只千斤巨鳇进行了抢救处理,随后人工孵化繁育,待鱼苗长到20多厘米后,将其重新放回黑龙江。
为了拯救濒临灭绝的达氏鳇,黑龙江特产鱼类研究所从1997年开始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研究,1999年首次成功地人工孵化了49万尾达氏鳇鱼苗。虽然人工繁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达氏鳇的未来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它是否会步白鲟的后尘逐渐消失,还是能够像中华鲟一样依靠人工增殖维持种群,又或者能够找到自己的出路,实现转机,这些问题目前尚无定论。
此外,科学家还尝试将达氏鳇与史氏鲟进行杂交繁殖,尽管这样做有着巨大的商业潜力,但这也带来了基因污染的问题。杂交鲟的基因逃逸,污染了野生达氏鳇的基因池,对于野生种群的恢复产生了负面影响。
如何让达氏鳇重新在黑龙江的水域繁衍生息,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难题。除了人工繁殖,还需要采取更全面的保护措施,包括减少捕捞压力、恢复生态环境以及建立更严格的法规和监管机制,以确保这一古老而珍贵的物种能够在未来继续存在。
总结:
达氏鳇,作为中国黑龙江特有的珍稀鱼类,曾经在这片水域中繁衍生息。然而,过度捕捞、环境污染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一物种濒临灭绝的边缘。尽管经过人工繁殖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达氏鳇的未来仍然充满不确定性。为了拯救这一物种,除了人工繁育,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保护措施,以确保其能够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通过持续的努力,希望能够让这一古老而独特的鱼类重新在黑龙江的水域中展现其生命的价值与光芒。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 *** ,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 *** 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之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60岁的达氏鳇鱼现身黑龙江!“身高”2米9,观察后将放归自然10 日,黑河市爱辉区幸福乡长发村渔民在黑龙江正常作业时,意外捕获一条被称为 " 水中熊猫 " 珍贵鱼种——大鳇鱼。记者从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了解,近年来,我省流域水质明显提升,许多与大鳇鱼一样的水生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回归。
经现场勘验,这条鱼为达氏鳇,雌性,体长 2.9 米,体重约 300 斤,推算已经生长 60 年以上。达氏鳇的背鳍有划伤,腮部出血,尾部还有陈旧伤。经精心救治,这条达氏鳇已经可以自由活动,达到放归自然的标准,但为确保万无一失,鱼类保护人员决定继续观察几天后再放归自然。目前,每天有专人 24 小时看护它,并按时换水、测水温,做好记录。
达氏鳇
素有 " 水中活化石 "" 水中熊猫 " 之称,是黑龙江流域的珍贵鱼种,也是淡水鱼类中体型更大的一种。它与中华鲟是同一类群,对水质和环境的要求较高,也是水生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
资料片
近年来,鱼类 " 指示特种 " 频繁在我省出现。
2015 年 5 月 23 日,有渔民在黑龙江抚远小河子段,捕获一条 50 多岁、重达 700 斤的雌性野生鳇鱼;
2017 年 5 月 10 日,抚远市渔民在中俄界江捕获一条重达 450 斤的雌性鲟鳇鱼;
2018 年 5 月 17 日,黑龙江省抚远市小河子村渔民捕捞一个 300 斤重的鳇鱼;
2019 年 11 月,虎林市渔民在乌苏里江捕获一条施氏鲟。曾处于濒危状态的乌苏里白鲑、大马哈鱼等在松花江流域也逐渐增多。
这印证黑龙江省水生生态系统完善,是水质好转的更好佐证。
2019 年,我省在松花江流域开展两期水生生物监测工作,监测结果显示,区域内水生生物种群多样性程度较高、均匀度较好,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今年 1-5 月,松花江干流、绥芬河干流水质为良好,黑龙江干流、乌苏里江干流水质为优。与去年同期相比,松花江水系、黑龙江水系、乌苏里江水系Ⅰ ~ Ⅲ类水质比例、达标比例均有上升。
记者李木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达氏鳇鱼,曾经一条过千斤被国家22万收购,它在黑龙江还安好吗对我们来说,2020年最令人遗憾的事情,就是生长在中国长江里的特有珍稀物种长江白鲟,被宣布灭绝,从此长江再无此鱼。在长江白鲟灭绝之后,中国的更大淡水鱼类,就是白鲟的远亲黑龙江的水族之王:达氏鳇。然而,曾经遍布黑龙江的达氏鳇,如今在野外也很难见到了,反倒是黑龙江以外的水域里,被人钓起过一条。
达氏鳇,古时曾作为贡品送往京城供皇家享用。出产于黑龙江省呼玛县至抚远县黑龙江流域,因体大、寿命长、食量大、力量强,是淡水鱼中更大的一种鱼类,素有“淡水鱼王”之称。据古生物学家考证推断它是现代硬骨鱼类的共同祖先,是古刺鱼类保留下来的一支后裔,因此素有“活化石”之称。
达氏鳇鱼曾经是朝庭贡品,深受皇帝喜爱。当年乾隆皇帝试吃果御膳房烹饪的鱼肉之后,感叹鱼肉的鲜美和独特的口感,有感而发:“有目鳏而小,无鳞巨且修。鼻如矜翕戟,头似戴兜鍪”。目前,达氏鳇鱼更大的淡水鱼类,被誉为“淡水鱼之王”。
认识达氏鳇鱼
达氏鳇是鲟科、鳇属软骨鱼类。头尖、尾歪、体长,颜色黄褐,身上无鳞,而在背脊和两侧有5列菱形的骨板(硬鳞)。鳇鱼更大个体身长可达5.6米,体重可达1000公斤。
达氏鳇是鲟鱼的一种,它起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曾经与恐龙一起在地球上共同生活过,可惜恐龙灭绝了。达氏鳇鱼的原始外形历经1亿多年,几乎没有任何改变,依旧保持原样,具有珍贵的科研价值。
1、存寿命长的肉食性鱼类
达氏鳇的性情非常凶猛,属于水中的大型肉食性鱼类,淡水鱼类中算是寿命最长的,据知能活50年以上,可以达到100年。
2、为淡水鱼类
达氏鳇鱼从来不游入海里,也没有洄游入海的状况,只生活在淡水里(有一种群可生活在咸淡水里),在黑龙江及其支流或远或近的地方游动,冬季留在江中深水处越冬。在我国只分布于黑龙江之中,黑龙江是中俄两国的界江。
3、达氏鳇为底栖肉食性鱼类
达氏鳇鱼幼鱼时期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及小鱼、虾、昆虫为食,生长到1年龄后主要以各种鱼类为食,当黑龙江下游的 *** 哈鱼溯河而上时,达氏鳇也会大量捕食 *** 哈鱼。
4、达氏鳇的种群
达氏鳇鱼可分为3个种群:一是黑龙江河口种群,二是黑龙江河道种群,三是鄂霍次克海与日本海沿岸淡水水域种群。其中,河口种群又有淡水和半咸水两种生态型。
由于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原因,使得达氏鳇的自然分布水域变得相当狭窄,中国达氏鳇全部种群几乎只栖息在黑龙江干流,其他地方均已近绝迹。
野外捕获记录
2014年8月,松花江与黑龙江交汇处的深水区域里,四位富锦市的渔民在进行捕鱼作业时,意外捕到一条达氏鳇,体长约2.5米,体重为537斤。幸运的是被人以6万多块钱买了下来,然后重新放生到黑龙江里,重归自然。
2015年5月,渔民李敏和两个伙计在捕捞过程中,捕获一条长约2米重为700斤的达氏鳇。卖出了9.5万元的价格。
2018年,最为惊喜的是黑龙江渔民捕获一条超大的达氏鳇鱼,体重达到惊人的1028斤,这重量可以秒杀大部分动物。捕捞上来后被国家以22万元的高价收购,作为鱼种被研究和进行人工繁殖。
2019年2月26日,江津野钓者牟先生在长江江津支坪段钓起一条看上去很像中华鲟的大鱼。此鱼目测体长2.4米左右,体重大约150斤以上,三个人都抬不起来,最后被牟先生放生了。经专家通过现场的视频和照片鉴定,是达氏鳇鱼,属于黑龙江的保护鱼类。需要说明的是,能在长江支坪段钓起达鳇鱼简直是奇迹。
达鳇鱼在野外的现状
达氏鳇曾遍及黑龙江,因为肉肉鲜美可口,没什么小刺,特别是体内软骨,更是洁白脆爽,自古就受到人们的喜欢,曾经是各朝代皇室的贡品。在清代朝时期更是专门设立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部门,由专门官员负责,每年四季和各时节都会如期如量要求进贡,达氏鳇的“鳇”字就是康熙专门所赐。
由于当时的捕捞技术落后,再加上达氏鳇繁殖能力强,一次产卵为25-400万粒,可以想像能生存的数量。所以,尽管当有捕捞达氏鳇鱼进贡,但这样动捕捞强度不足以对达氏鳇鱼造成威胁,它的种群可以得到很好的延续。
然而到了近代,鱼子酱作为高档的食物逐渐兴起,达氏鳇鱼的鱼卵被誉为“黑色黄金”,出口价格每斤高达300美元。于是,人们开始把目光集中在鱼卵身上,从鱼肉变得并不那么重要了,达氏鳇鱼强大的繁殖能力最终害了自己。因为单次产卵量大,再加上鱼籽肥美,达氏鳇成为 *** 名贵美食鱼子酱的优质食材。
再加上现代的捕鱼的技术先进,在每年达氏鳇鱼的繁殖季,大量满肚鱼卵的大肚母鳇被捕捞,剖腹取卵用来生产美味的鱼子酱,这种无节制的捕鱼取卵直接影响了达氏鳇鱼种群延续。
为了保护好已濒临灭绝的达氏鳇,保护好黑龙江的野生自然资源,黑龙江特产鱼类研究所于1997年开始,进行达氏鳇鱼的人工繁殖研究,在1999年首次人工繁殖成功,一共人工孵化出达氏鳇鱼的鱼苗49万尾,目前我国的达氏鳇人工繁殖技术走在了世界先进行列,可以进行人工养殖了。
写到最后
虽然达氏鳇可以人工繁殖,但由于滥捕取卵等的行为,野外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在很多水域里已经绝迹了。再加上经济发展下的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达氏鳇鱼的野外自然分布水域相当狭窄,目前全部种群几乎只栖息在黑龙江主干流和各支流里。
目前,达氏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0年 ver 3.1——极危(CR)。2019年7月29日,列为中国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第二批)》。
最后建议:作为一个钓鱼人,环境保护是每个钓鱼人的责任!请随手带走自己身边的垃圾,创造一个美好的钓鱼环境!如有不同观点或作者有误,可以在评论区里指正。我是钓鱼铃当,记得关注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