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钓友大军越来越强大。那么几种常见鱼儿的生活习惯我们都了解多少呢?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钓鱼其实就是和鱼博弈的一个过程,想要有好的收获那么我们就要给鱼方便,鱼儿方便了才能更好的吃饵,不要想着让鱼将就我们,而了解鱼的生活习性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会影响到我们渔获的多与少。那么今天我们来了解下几种常见型淡水鱼类的生活习性。
1、草鱼的生活习性:草鱼为四大家鱼之一属于中大型淡水鱼种。属于草食性鱼类喜爱嫩草、玉米、草根、芦苇、韭菜等素食,但有时也会吃蚂蚱、蚯蚓、小虾等。草鱼还因其能清除水体中及沿岸的草,而被渔民用于在外荡放养一、二年,以开荒除草。草鱼因其能迅速清除水体各种草类而被称为“拓荒者”。
草鱼喜爱高温环境,栖息水的中下层,以水草为食。一般在气温25度至35度时觅食量更大,低于25度觅食量逐渐减少,同时草鱼喜爱高氧环境,特别是夏季久晴初雨时垂钓最为合适。钓草鱼一般在早上太阳刚升起至中午1点左右最为合适,其次是下午4点至太阳下山这段时间,晚上较小的草鱼常常会潜伏不出,一般晚上开口的草鱼都为这片水域中属于偏大的草鱼,但在雨天时就中午的鱼口会比早上的鱼口更好。
2、青鱼的生活习性:青鱼也称黑皖、乌青、螺蛳青属于四大家鱼之一的大型淡水鱼种,外貌与草鱼相像但黑皖通体呈青黑色,体型比草鱼更大可以生长至上百斤,生活习性与草鱼相似,但荤素皆喜欢,也就是说用草鱼饵料也可以钓到黑皖,但是黑皖更喜欢吃螺蛳,故而有螺蛳青的称号。青鱼习性不活泼,通常栖息在水的中下层,食物以螺蛳、蚌、蚬、蛤等为主,亦捕食虾和昆虫幼虫。在鱼苗阶段,则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青鱼生长迅速,个体较大,
在我国境内,更大的青鱼标本重218斤,是2005年在南京六合区金牛湖捕获的,长1.86米、重218市斤,经鳞片鉴定约四十岁。
3、鳙鱼的生活习性:鳙鱼又成胖头、花鲢、大头鱼为四大家鱼之一,生性胆小,喜爱味型蒜、酸、香、臭、个头比白鲢更大,身有斑点状纹路,喜高温、高氧的环境,属于滤食性的鱼种。可以理解为喝食物并不是吸食物,鲢鳙以浮游生物为食,因此能净化水质的特点在各大水域中常有鲢鳙出没,当气温在30度以上更合适钓鲢鳙,天冷时会潜伏不出。
鲢鳙鱼称之为食浮游生物鱼类。通过鳃耙滤食藻类、浮游动物和有机碎屑等,食物组成随环境中的食物来源而有所变化,鲢鳙也被用于控制水体中大量爆发的蓝藻,鲢鳙也用于净化水质。
鲢鱼又称白鲢为四大家鱼之一,白鲢头较小全身雪白,为中上层鱼种,喜高温、高氧的环境,属于滤食性的鱼种。白鲢比鳙鱼更为凶猛,中鱼后有时更会跳出水面进行洗腮,鲢鱼与鳙鱼两种鱼的习性与形状相近故而统称为鲢鳙,全天中钓鲢鳙更好的时候是早晨至中午这段时间,但夏季晚上中大鲢鳙的机率会比白天更高。
4、鲤鱼的生活习性:鲤鱼有很多种,并且生长速度较快,最常见的就是荷花鲤鱼与镜鲤鱼,鲤鱼属于杂食性的底层鱼种,鲤鱼胆子普遍比其他的大型鱼种偏大,故而短杆也经常能钓到鲤鱼,鲤鱼食量巨大,而且不怎么挑食,觅食时还有拱泥巴的习惯,如果水面出现密集的小气泡多半是有鲤鱼进窝了(但不排除是青鱼),鲤鱼喜腥味,我们钓鲤鱼时可以适当的加腥,鲤鱼在10度至40度间都会觅食,但最适合垂钓的温度还是在20度至35度之间,而更佳时间是早晨或者太阳下山时更佳。
关于青鱼、草鱼、鲤鱼、鲢鳙简单了解这么多,下一篇我们了解下鲫鱼、翘嘴、白条、扁鱼的生活习性,如果大家觉得不足请多多补充。如果觉得有用请多多关注。谢谢!,
不同的水产养殖对象有不同的适温范围,而不同的季节中气温和水温又有十分明显的变化。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调控水温,以保证不同养殖对象安全越冬和度夏,并在尽可能的适温范围内促进水生动物繁殖和快速生长,是每个养殖者应该掌握的重要技术之一。
一、水温对鱼类(水生动物)的影响
淡水养殖品种几乎都是变温动物。水温直接影响水产动物的体温,而体温直接影响着动物体细胞的活动及体内参与代谢的酶的活力。因而水温对水产动物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1 水温对生长的影响
任何水生动物都有极限耐受温度范围和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如果要获得更佳生产效益就要求养殖水温控制在最适合生长温度范围内。对许多养殖品种,在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内,就可能达到更佳的生长速度。
2 水温对繁殖的影响
水温对鱼类的繁殖有很大影响,尽量保持更佳繁殖水温。而一般水温在适宜温度范围内,高水温会加速胚胎发育,但也会增加畸形率和影响后代成活率。
3 水温对越冬鱼的影响
在热带鱼高密度冬储养殖中,为确保越冬安全,可以通过适当降温来降低代谢水平。特别是对肝胰脏、肾脏有病变,抗应激力差的鱼适当降温,有利延长鱼的存活期。
4 水温对药物与毒物作用的影响
许多药物作用受水温影响。许多重金属盐类鱼药,如高锰酸钾、 *** 铜会随着水温上升而药效增强。许多微生态活菌制剂的功效受温度影响很大,如光合细菌在水温20℃以下,它降低氨氮的能力就会大大减弱。
5 水温对鱼病的影响
鱼类疾病对水温的变化是很敏感的。例如:
水霉病在水温低于4℃或高于25℃时就会受到抑制。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在水温高于15℃时,自然发病消失。
草鱼种在夏日最炎热的时段,可以用加深井水降温、多补充青绿饵料等综合措施,可以提高成活率;发病的鱼苗可通过大量换深井水降温、减少饲料等“休克疗法”减少死亡。
6 水温对鱼类的投饲量的影响
鱼类是变温动物,水温对鱼类的摄食强度有很大影响。在适温范围内,水温升高时对鱼类摄食强度有显著促进作用。水温降低,鱼体代谢水平也随之降低,导致食欲减退,生长受阻。
我国的主要养殖鱼类,如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团头鲂等鱼都是广温性鱼类,对水温的适应幅度较大,在1℃~38℃水温中都能生存,但适宜生长水温为20℃-32℃。
鲤鱼在水温23℃-29℃时摄食最旺盛,降至3℃-4℃时,便停止摄食。鲤鱼在25℃-30℃的水温中生长最快,当水温降至15℃时。生长就受到抑制。如果水温降到13℃以下,则觅食能动性大为降低。在13℃以上,当温度增高l0%,则其摄食量增加2-3倍。
草鱼在水温27℃-30℃时,其代谢水平更高,而摄食强度也更大。
当水温降到20℃时,其生长速度明显下降。在水温17℃时,与21℃相比,其肠道充盈度指数减少10%。
草鱼在冬季水温降至8.0℃以下时停止摄食。当水温升至8℃以上时开始摄食,但摄食量较少。当水温升至16%以上时,才会每日摄食。
因此,鱼类在不同水温情况下,其日投饲量和次数亦应不同。一般在适宜生长水温中,其日投饲量和次数应相对多些。在适宜生长水温范围外,其日投饲量和次数相应减少。当水温降至停食水温时可不投喂。
7 水温对水体施肥的影响
水生生物的存活与生长存在适宜的温度范围,一般为0~30℃。在0~30℃间,水生生物的新陈代谢随水温的增高而升高,繁殖速率就越快。
超过30℃,水生生物增殖放缓,生长受到抑制。水温达到60℃时,绝大部分水生生物不能存活。因此,在适宜水温范围内,水温越高,水生生物的活力就越强,新陈代谢旺,对肥料的吸收利用率也强,反之亦然。
施肥后,浮游生物达到高峰期的时间随水温和天气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
水温在20℃左右,天气晴朗,适量施肥后2天~3天水色可达到肥水标准。若施肥后遇到阴雨天气,由于光照不足,水温降低,肥料中有机成分的分解和浮游生物的代谢活动下降,有时5~6天后,水质也不转肥,此时不要轻率地肯定是肥料肥效不好或施肥量不足而引起的肥水效果不理想,待天晴1~2天后视水色情况再决定是否追肥或搭配其它肥料。
池塘水温较低时,水体藻类以金藻和硅藻为主,其生长水温最适宜范围为15~25℃。
春季正是水产经济动物放苗培育季节,此时应抓住时机尽量多培育硅藻,为水产动物提供充足的适口天然饵料。春季肥水应尽量选择适宜促进硅藻繁殖的肥料,如富含氨基酸类的肥水剂、发酵充分的有机肥,据池塘水质搭配适应低温、能促进肥水的活菌,如活性酵母、光合菌、放线菌等合用,以达到低温肥水的效果。
二、水温的调节
目前的生产技术水平还不可能对一般池塘的水温完全加以人工控制,水温调节因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往往易被人忽视。但部分的调节和控制在具有一定条件后则是可以办到的。积极调控池塘水温,可以有效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1、依季节不同调节水位深浅来控制水温。
(1) 冬春低温季节升温
冬春两季气温较低,鱼池的水位宜浅些,这样底部可受到阳光照射,这就有利于提高池塘水温,也有利于鱼类摄食、生长和天然饵料生物的培养。随着季节推进,温度逐渐上升,鱼池水位须相应逐渐加深。
在冬季最寒冷时,也应保持池塘更高水位为好,冰层下50厘米处可达4℃左右,温水性鱼可以自然越冬。
根据本地的经纬度以及气候资料,建采光、通风效果都更好的越冬棚。有条件者可以将棚内地面铺成黑色并在夜间加盖保温帘。可以利用多种热源为养殖水升温,例如:温泉水、工厂余热、锅炉加热等方式。
(2)夏秋高热季降温
夏秋两季更高温度时,池水应尽量加深水位,这样可使池塘下层水温不致过高,通过对流,使整个池水水温不致超出鱼类的适温范围,从而有利于鱼类的栖息和生长。
夏季最热时,池水加到更高水位尽量达2米以上为好,因为中间1米以下的水层水温低,利于鱼类避暑。如果池塘为露天养殖池可以通过定期加注深井地下水降温。工厂化养殖车间,可以用遮阳帘减少阳光直射,同时也可加深井地下水来降温。
2、为了保证鱼池有较高水温,池边不宜种植高大的树木,也不宜有高耸的建筑物,在低温时节时,池中不应有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以免遮蔽阳光,影响水温升高。
3、若引用温度较低的溪水或泉水饲养温水性鱼类,在注入池塘前应尽量使之经过一段较长的流程,或在贮水池贮存一定时间,以提高水温。
4、在风力较大的地区,可以在池塘近旁种植丛林以防大风,使池塘保持一定水温。冬季在鱼类越冬池的北面搭设防风棚,也可防止池塘水温降得过低。
5、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地下温热泉水或工厂温排水或火力发电厂余热水进塘提高池塘水温。
教你如何分辨草鱼、青鱼、鲢鱼、鳙鱼鲤鱼等各种鱼目前鱼分为两种:淡水鱼类和海水鱼类
淡水鱼类:
草鱼、青鱼、鲢鱼(白鲢)、鳙鱼(胖头鱼,花鲢)、鳊鱼、鲤鱼、鲫鱼(过山鲫、高背鲫等)、黑鱼(乌鱼)、鲶鱼(唐狮、胡子鱼)、黄颡鱼(柳条子)、鲈鱼、鳜鱼、翘鱼、刀鳅鱼、刀鱼、鲥(shi)鱼(迟鱼)、鱤鱼(黄钻、水老虎、竿鱼)、鲟鱼。
青鱼,一般吃螺蛳和蚌壳,偶尔吃浮游生物,主要吃肉,体型大,生长速度快,一半到10至30斤捕捞上市,生活在水里更底层。
青鱼
草鱼如其名,是吃草的,也是最常见的养殖淡水鱼类之一,一般长到2至9斤就可捕捞上市,生活在水里中层。其形体和青鱼很像,可以从颜色上来区分,青鱼看上去泛白色,而草鱼是泛黑色。
草鱼
鲢鱼(白鲢),主要吃草鱼排泄物以及浮游生物,生活在水里中上层,偏白色,很腥,所以卖的便宜。其性情暴躁,善于跳跃,喜欢肥水,耐高温,适宜的温度为23度-32度,但是耐氧能力极差,一缺氧马上浮头,很快死亡。
鲢鱼
鳙鱼(胖头鱼、花鲢),如其花名,头大,一个头可占其体重三分之一,为常见养殖淡水鱼之一,适宜温度为25度-30度,主要吃草鱼排泄物以及浮游生物,生活在水里中上层。经济价值高,对人体有提高记忆的作用。
鳙鱼
鳊鱼,鱼入其名,扁是其特色,主要以草为食,其生长速度快,可长到3只5千克,鳊鱼具有补虚,养血祛风等效果,可以预防低血糖以及高血压等。
鳊鱼
鲫鱼,为常见淡水鱼类之一,主要以植物为食,喜欢群居而行,肉营养价值高,含有大量的钙、磷、铁等矿物质。以2到3月份和8到12月份的鲫鱼最为肥美,为我国重要食用鱼类之一,体型较小。
鲫鱼
鲤鱼,相信大家都听过“鲤鱼跃龙门”这个典故,为什么呢?因为鲤鱼的嘴巴处有胡须,而且其嘴巴和尾巴多数是红色,不缺有的变异通体为红色。其适应性强,耐寒,耐碱,耐缺氧,生活在水草丛生的水底底层,主要吃水底的栖息动物,但是也根据季节相关,比如说初春、深秋喜欢吃高蛋白的食物,夏季以素食为主。
鲤鱼
很多人都分不清鲫鱼和鲤鱼,那是因为现在养的鲫鱼是鲤鱼和鲫鱼的杂交品种,其实最重要的是看嘴巴和尾巴。
黑鱼,学名乌鳢(li),又称花鱼、乌鱼,是一种肉食性淡水鱼类,生性凶猛,繁殖力强,胃口奇大,吃其它鱼类甚至是自己的幼鱼,黑鱼可以在没有水的地方生活三天,能在陆地上“行走”,肉质好,刺少。
黑鱼
鲶鱼,肉食性淡水鱼,又名唐狮,周身无鳞片,多粘液,嘴上四根胡须,上长下短,多为野生,对水质要求不高,生长速度快,多在水里中下层,昼伏夜出,全凭嗅觉和胡须猎食,天气越热,食量越大。鲶鱼对环境适应力超强,其寿命可高达70年。鲶鱼的卵有毒,误食可导致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等症状。其肉质适合一般人食用,尤其是以老、幼、妇女产后及消化功能不佳的人最为适用。
鲶鱼
黄颡鱼,别名黄辣丁,前部平扁,后体侧扁,黄青色,多栖息于缓流多水草的湖周浅水区和入湖河流处,杂食性,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则以昆虫及其幼虫、小鱼虾、螺蚌等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
黄颡鱼(黄辣丁)
鲈鱼,又称加州鲈,其价值高,但是难养,原产地于北美洲美国中部、东部至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流域,在80年代引入中国大陆。喜欢栖息于沙质或砂泥质,浑浊度低且有水生植物分布的静水环境,如湖泊、水库 的浅水区(1到3米水深)、沼泽地带的小溪、河流的滞水区、池塘等,尤喜群栖于清澈的缓流水中。一般活动于中下水层,常藏身于水下岩石或植物丛中。肉质鲜美,清蒸鲈鱼。
鲈鱼
鱖鱼,又名桂花鱼或者桂鱼,肉食性,鳜鱼身体侧扁,背部隆起,身体较厚,尖头,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
鱖鱼
翘嘴鱼,学名翘嘴,这种鱼有两种,一种长不大,一种长的大,大的呢体型较大,体细长,侧扁,呈柳叶形,行动迅猛,善于跳跃,性情暴躁,是以活鱼为主食的凶猛肉食性鱼类,苗期以浮游生物及水生昆虫为主食,常见为 2~2.5千克,更大者重达 10~15千克。
翘嘴鱼
刀鳅鱼,又称钢鳅,是一种淡水鱼,分布于我国南方及淮河、京杭运河南四湖等流域,体型细而长,背上有倒刺,嘴巴又尖又细。栖息于砾石底的江河溪流中,常藏匿于石缝或洞穴中。
刀鳅鱼
刀鱼,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亚洲马来西亚、亚马逊河、婆罗洲西部、普吉岛的淡水半咸水水域,品种为洄游性鱼类,产卵群体沿长江进入湖泊、支流或在长江干流进行产卵活动。当年幼鱼顺流而下,聚集在长江开港一带,肥育生长到第二年,再回到海中生活。因为其营养价值高,导致过度捕捞,刀鱼的数量呈直线下降。
长江刀鱼
鲥鱼, 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长约24厘米,大者达50厘米以上,鲥鱼为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因每年定时初夏时候入江,其他时间不出现,因此得名,产于中国长江下游,但是现在数量稀少,已经是一级保护对象了。
鲥鱼
鱤鱼,这是一种大型肉食类动物,通常捕食其它鱼类,游泳能力极强,被称为淡水鱼中的老虎,是属于淡水鱼类的顶级猎手,因为他可以长到百斤,近几年来,由于山区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域环境的恶化等原因,鱤鱼数量急剧下降,除了长江和长江互通的湖泊之外,其它湖泊很难寻其踪迹了。
鱤鱼
鲟鱼,相信大家应该在新闻上听过中华鲟,这是一种大型洄游型的鱼类,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及其它水系,入赣江、湘江等。鲟鱼为肉食性鱼类,主要以鱼类为食,生活在水里下层。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物种,已经建立了保护区。
中华鲟
文/沐木
编辑/沐木
引言
鳙鱼属于鲤形目、鲤科、鲢亚科、鳙属,又被称作胖头鱼、黑鲢、黄鲢、松鱼、鰫鱼、摆佳鱼、花鲢鱼、大头鱼以及鳙头鲢。其分布范围广泛,几乎遍布中国南北各地的淡水流域,是常见的鱼类之一。
花鲢属于滤食性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相较于鲢鱼,花鲢的生长速度更快。在自然的河流和湖泊等水域中,常可以观察到体重超过10公斤的个体,甚至更大体重可达50公斤。这使得花鲢在养殖领域中备受青睐,特别适合在养鱼池塘等肥沃的水域中进行养殖。
在食物充足的环境下,一岁的花鲢鱼的体重就能达到0.8至1公斤。国内外已经报道了关于鳙鱼的多项研究,涵盖了人工养殖与繁殖技术、疾病预防与治理 *** 以及基础生物学方面的调查研究。尚未有研究报告对人工养殖鳙鱼与野生鳙鱼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研究。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人工养殖鳙鱼和野生鳙鱼在生产性能和经济价值方面的差异,为鳙鱼的基础生物学特性提供更丰富的资料,并为实现鳙鱼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养殖以及饵料开发生产提供基础营养数据,我们进行了对人工养殖和野生鳙鱼肌肉营养成分的详细测定,并对其与其他淡水鱼类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材料与 ***
在2010年12月3日,我们从菜市场采集了人工养殖的鳙鱼样本,共计3尾。这些鳙鱼样本的全长范围为39.5至43.0厘米,体重在1.32至1.5千克之间。在2010年12月12日,我们也从水库采集了野生的鳙鱼样本,同样为3尾。
这些野生鳙鱼样本的全长范围为31.0至41.0厘米,体重在0.36至0.72千克之间。这些样本在采集时均体态健壮,没有病害或伤害的情况。在进行粗水分的测定时,考虑到样品的新鲜性,我们首先需要对样品进行干燥处理。
具体的处理过程如下:取约200至300克的试样(记作M?),然后将试样放入预热至105℃的烘箱中进行烘干,烘干时间为15分钟。迅速将温度降低至65℃,并继续烘干5至6小时。之后,将试样取出并在室内自然空气中冷却4小时,之后再进行称重(记作M?)。
这样就可以获得经过风干处理的样品。将称样皿洗净,然后放入(105±2)℃的烘箱中烘干1小时。之后,将样皿从干燥器中取出,在室温下冷却30分钟,然后进行准确的称重,确保精度达到0.0002克。
将样皿放回(105±2)℃的烘箱中烘干30分钟,同样进行冷却并称重。重复此步骤,直到前后两次称重之差小于0.0005克为止,即达到恒重状态(记作W?)。在恒重状态下,使用已称得恒重的两只称样皿分别取两份平行的试样(记作W?)。
每份试样的重量约为2至5克,要求精确至0.0002克。打开称样皿盖,在(105±2)℃的烘箱中烘干4小时,然后取出试样,盖好样皿盖,再将样皿放入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随后进行称重。
在相同的条件下,再次将试样放入烘箱中烘干1小时,取出后放入干燥器中冷却并称重。重复此步骤,直到前后两次称重的重量之差小于0.0002克为止,即为达到恒重状态(记作W?)。
粗蛋白的分析使用凯氏微量定氮法,通过测定样品中的总氮含量,然后乘以6.25来估算蛋白质的含量。
而对于粗脂肪的分析,我们采用索氏抽提法,利用乙醚来提取样品中的脂肪成分。在氨基酸的测定方面,我们使用日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进行分析。在酸性水解过程中,色氨酸可能会被破坏,我们并没有另行测定色氨酸的含量。
含肉率是评估鱼类品质和生产性能的一个关键指标之一。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测得人工养殖鳙鱼的含肉率范围为54.67%至59.85%,平均值为57.73%;而野生鳙鱼的含肉率在50.00%至55.55%之间,平均为52.73%。
人工养殖和野生鳙鱼的肌肉中,水分含量分别为80.03%和80.00%,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8.06%和17.71%,灰分含量分别为1.21%和1.62%,脂肪含量分别为0.70%和0.67%。人工养殖鳙鱼和野生鳙鱼的肌肉中包含的17种氨基酸含量基本相似。
根据FAO/WHO的理想模型,高质量的蛋白质应具有约40%的E/T(必需氨基酸比例)和E/N(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应大于0.6。人工养殖鳙鱼肌肉中氨基酸含量高于这一理想模型,而野生鳙鱼肌肉中的氨基酸含量也在理想模型的范围之内,这表明鳙鱼肌肉是相当高质量的蛋白质来源。
氨基酸评分标准模式和全鸡蛋蛋白质氨基酸模式提供了不同视角下的蛋白质成分和利用率之间的关系。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是评价食物的营养价值的一项常见指标,以全鸡蛋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为参考标准。
人工养殖鳙鱼和野生鳙鱼的氨基酸指数分别为67.4和68.4,其肌肉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287.4毫克/克和2146.6毫克/克。人工养殖鳙鱼的氨基酸含量高于FAO/WHO氨基酸标准模式(2190毫克/克),而野生鳙鱼的氨基酸含量接近FAO/WHO标准模式(2190毫克/克)。
从氨基酸评分(AAS)的角度来看,人工养殖鳙鱼肌肉的之一限制性氨基酸是缬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是蛋氨酸和胱氨酸的组合;而野生鳙鱼肌肉的之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蛋氨酸和胱氨酸的组合,第二限制性氨基酸是亮氨酸。
从化学评分(CS)的角度来看,人工养殖鳙鱼肌肉的之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蛋氨酸和胱氨酸的组合,第二限制性氨基酸是缬氨酸;而野生鳙鱼肌肉的之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蛋氨酸和胱氨酸的组合,第二限制性氨基酸是缬氨酸。
二、结果
含肉率是衡量鱼类品质和生产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的数值会因为鱼的种类、大小、品种、生活环境以及饵料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测得人工养殖和野生鳙鱼的含肉率分别为57.73%和52.73%。
鱼的营养价值主要由其肉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决定,而这些因素受物种差异、生理状况、生活环境、饵料组成以及取样季节等影响,其中饵料的影响尤为显著。人工养殖鳙鱼和野生鳙鱼的水分含量分别为80.03%和80.00%,尽管略低于黄颡鱼的水分含量(82.40%),但在比较其他几种鱼类时仍然较高。
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8.06%和17.71%,除了略低于青鱼的蛋白质含量(19.50%)外,在与其他种类比较中都表现出较高水平;脂肪含量分别为0.70%和0.67%,虽然比草鱼(0.62%)和鲢鱼(0.56%)稍高,但明显低于瓯江彩鲤(4.26%)、鲤鱼(2.03%)、青鱼(1.69%)和黄颡鱼(1.61%)的脂肪含量。灰分含量与其他几种鱼类相近。
食品的营养价值高低可以通过多个指标来衡量,但其中最重要的评判标准之一是蛋白质含量。然而,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主要由其中的必需氨基酸种类和含量所决定,氨基酸成分在反映蛋白质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人体对食物中蛋白质的需求实际上是对氨基酸的需求。在评价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时,必须基于氨基酸的含量和组成来进行,特别是要关注人体所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比例,从而评定食品的营养价值。
人工养殖与野生鳙鱼的氨基酸含量比较分析揭示了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受蛋白质自身氨基酸的影响,尤其是必需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对于淡水鱼类作为食品而言,蛋白质含量越高,其营养价值就越显著。
人工养殖鳙鱼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为40.684%,稍高于野生鳙鱼的37.785%,这两者都接近常规蛋白质的正常比例,显示出良好的氨基酸平衡效果。在必需氨基酸中,无论是人工养殖鳙鱼还是野生鳙鱼,谷氨酸的含量更高(分别为2.053%和2.668%),而胱氨酸的含量更低(分别为0.079%和0.014%)。
根据氨基酸评分(AAAS),人工养殖鳙鱼肌肉中的之一限制性氨基酸是缬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是蛋氨酸和胱氨酸的合成物。根据化学评分(CS),之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蛋氨酸和胱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是缬氨酸。
在野生鳙鱼的肌肉中,氨基酸评分(AAAS)表明之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蛋氨酸和胱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是亮氨酸。根据化学评分(CS),之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蛋氨酸和胱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是缬氨酸。
缬氨酸和亮氨酸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缺乏这些氨基酸可能会损害大脑和内脏器官,降低血液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氨基酸列为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在实际食用中,缺乏这些氨基酸会影响人体健康,但适当的摄入可加快病人的康复速度。
针对鳙鱼,这些氨基酸是易于缺乏的,因此在人工养殖中,通过在鱼类的饵料中添加缬氨酸和亮氨酸,可以提高鳙鱼的生长速度,减少疾病的发生。人工养殖和野生鳙鱼肌肉中的赖氨酸含量均超过了FAO/WHO模式和鸡蛋蛋白质模式的水平,分别为前者的1.5倍和1.6倍,后者的1.1倍和1.2倍。
赖氨酸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之一,具有多项重要功能,如补充大脑所需的营养物质,促进大脑的生长和发育,增强记忆力,保持精力旺盛,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特别是对以谷物为主要食物的膳食者而言,赖氨酸的补充可以弥补谷物中赖氨酸的不足,从而提升人体对蛋白质的利用率。
在鳙鱼肌肉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含量的平均比例分别为40.684%和37.785%,接近全鸡蛋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占比的情况。此外,必需氨基酸含量与非必需氨基酸含量的比值为0.69和0.59,这意味着鳙鱼可作为优质的氨基酸来源。
在鳙鱼肌肉中,共有17种氨基酸,其中除了色氨酸外,还包括苏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等7种人体无法自行合成,必须通过食物摄取的氨基酸,即必需氨基酸。
鳙鱼肌肉中这7种必需氨基酸的总含量分别为5.957%和5.554%,在氨基酸总含量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0.684%和37.785%。精氨酸和组氨酸被认为是半必需氨基酸,它们的含量分别为(1.020和0.456)和(0.996和0.417)。在人体饥饿、创伤或应激等情况下,精氨酸可以转化为必需氨基酸。
鱼肉的美味程度往往取决于其鲜味氨基酸的含量。人工养殖鳙鱼和野生鳙鱼的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为5.266%和6.291%。与其他鱼类相比,人工养殖鳙鱼的谷氨酸含量低于野生鳙鱼、草鱼、鲶鱼,但高于白斑狗鱼和瓯江彩鲤。
人工养殖鳙鱼的天门冬氨酸含量低于野生鳙鱼,与鲶鱼相等;甘氨酸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几种鱼类,而丙氨酸的含量则介于瓯江彩鲤等鱼类之间。人工养殖鳙鱼的鲜味氨基酸含量仅次于野生鳙鱼和鲶鱼,但高于其他几类鱼体。
鳙鱼的限制性氨基酸主要是蛋氨酸+胱氨酸和赖氨酸,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符,但对于鳙鱼而言,还有亮氨酸。在鳙鱼的饲养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补充这几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是常用于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指标之一,它能够反映食物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与标准蛋白质(如鸡蛋蛋白)的相似程度。
该指标以鸡蛋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为基准。通过计算,人工养殖鳙鱼和野生鳙鱼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67.40和68.80。尽管较白斑狗鱼和鲤鱼较低,但却高于表中的其他经济鱼类。这表明鳙鱼的必需氨基酸组成比例更接近于鸡蛋蛋白质,说明其营养价值相较其他鱼类更为优越。
结论
尹洪滨等学者指出,鱼肉的营养成分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环境的影响。影响鱼肉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因素非常多样。即使是同一鱼种,不同个体之间的大小差异会导致脂肪含量的不同,较大的个体脂肪含量较高。除了物种和个体大小的差异外,水体环境、鱼的生理状态、营养条件、饵料组成以及采样季节等因素也会影响鱼肉的组成。
随着气温回暖,水面温度的上升,远离岸边且藏匿在深水的鲢鱼、鳙鱼(下面简称鲢鳙),也慢慢的开始活跃起来了。一说到垂钓鲢鳙,很多钓友就会立刻想到,钓鲢鳙通常都是使用海竿钓法。海竿钓法垂钓鲢鳙的确很有效,但要想鲢鳙咬钩,却只能靠天收!
使用手竿钓鲢鳙的优点是,当鲢鳙进窝后,在吸食钓饵时,可根据浮漂的漂像来确定鲢鳙是否上钩。所以,使用手竿垂钓鲢鳙的中鱼几率,要远远超过海竿和其它钓法。但使用手竿垂钓鲢鳙的难度较大,任何一个环节没有把控好,都会导致空军!那么,如何使用手竿钓获鲢鳙呢?
今天就来和钓友们分享一下,掌握4个技巧,让手竿钓获鲢鳙不再难!
这张图片是笔者去年5月份用手竿钓获的一条大白鲢
一、鲢鳙对温差变化敏感,选对出钓时间,才有好的收获
鲢鳙是属于温水性鱼类,通常气温低于5℃以下时,会潜入深水避寒,且活动范围很小,以群居栖息水域中下层。当水温上升至15℃时,鲢鳙的活跃性会逐渐加大,也会游回水域中上层活动,且生性好动,喜欢跳跃,但鳙鱼则不喜欢跃出水面。鲢鳙最适宜生长的水温是25-30℃之间,当水温超过以后,鲢鳙就会选择阴凉处栖息。
当前的季节性特征较为明显,早晚冷、中午热,钓鲢鳙的时间为上午的9点至下午的4点以前。在出钓之前,也要提前了解当天天气情况,如遇到突然降温的天气,是不适合垂钓鲢鳙。原因是,鲢鳙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突然的降温,会使鲢鳙游至深水和远离岸边。
垂钓鲢鳙的天气,应当优先选择,以阳光照射充足的晴天,并且伴有微风的天气更佳好。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鲢鳙在水里的活动较大,不仅四处游窜,且摄食欲望较强。微风不仅能够增加饵料雾化速度,造成的水流和水浪,将远处的鲢鳙吸引至此。
这张图是笔者去年在水库使用手竿钓获的鳙鱼22斤
二、根据鲢鳙食饵的习惯,这样搭配钓组才好钓它
手竿钓鲢鳙的关键就在于,钓鲢鳙的钓组搭配,因为垂钓鲢鳙的饵料,即是钓饵也是诱饵。在垂钓时,饵、钩是分离状态,所以钓组搭配是钓获鲢鳙的前提。
- 手竿钓鲢鳙与钓其它鱼种不同,如果鱼竿过长,在打频率时不仅操作不便,而且感觉很累。如果垂钓鲢鳙的鱼竿过短也不行,在钓获鲢鳙遛鱼时,无法控鱼。所以,笔者从实际垂钓中总结出,垂钓鲢鳙的钓竿,使用尺寸为6.3米的最为合适,长短适中,鱼竿硬度选择在4-5H之间为宜。
- 在实践垂钓鲢鳙过程中,笔者总结的心得是,主线使用尼龙线要好于PE线。PE线虽然结实,但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不入水,受风的干扰太大。主线使用5号的尼龙线即可,直线拉力值约在9.8-13公斤左右。尼龙线是撵展性的,在遛鱼时不会因鲢鳙突然的爆发力,而导致断线。
- 手竿钓鲢鳙所需的浮漂吃铅要大,如果浮漂吃铅小,根本无法承受鸡蛋大小的鲢鳙钓饵。使用浮漂吃铅量约在5克左右,漂尾目数在15目以内,且浮漂长度不易过长,40厘米为宜。垂钓鲢鳙都是钓半水,所以在修剪浮漂时,要带饵调漂才行,直至将浮漂修剪露出水面3-4目即可。
- 以上的步骤按,照正常的台钓钓法组装线组,而后再将主线链接至鲢鳙毛刷上饵器。鲢鳙毛刷是整个手竿垂钓鲢鳙的关键,将饵料捏团附属在毛刷上,饵料雾化效果好且持续时间长,抗击小鱼干扰较强。子线选择较为结实的PE线,再选择8-10号之间伊势尼鱼钩,将双钩系好后,上钩距离底部约5.5厘米,下钩距离毛刷约8.5厘米,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中鱼几率。
这是手竿钓鲢鳙钓组上饵步骤
三、鲢鳙钓饵不挂在鱼钩上,所以要调整饵料的状态,才能钓好鲢鳙
鲢鳙是虑食性鱼类,是通过吸食雾化在水里的粉状饵料,而并非像其它鱼类摄食。在使用手竿钓鲢鳙时,要保证所使用的钓饵雾化的效果。手竿钓鲢鳙,饵料状态有以下两种。
- 软散饵
在手竿钓鲢鳙当中,软散饵是使用最为广泛的。软散饵的饵水比列约在1:0.8-1之间,由于每家的饵料的成分不同,所以水比也不会相同。软散饵的饵料状态是,当钓饵入水后,饵料在水中扩散的速度快,形成的雾团大、雾化颗粒细,诱鱼的速度更快,也便于鲢鳙吸食。在风浪较大和小杂鱼较多的情况下,软散饵的上饵频率高,也可根据鱼情做出适当的调整。
- 硬散饵
使用硬散饵通常是在,垂钓当天的风力和水面浪花较高时所使用。硬散饵在小鱼闹窝情况严重时,能够有效的防止小鱼刷饵和撞饵,由于饵团硬,雾化速度慢,诱鱼的效果要差于软散饵。硬散饵的水比1:0.5-0.7之间,由于硬散饵雾化速度慢,可适当添一些酸臭和奶香的添加剂,这些都是鲢鳙爱吃的味型。
饵料在水里雾化的效果,雾化越好诱钓效果越佳
四、在众多虚假鱼口信号当中,只有准确判断真实鱼口,才能刺中鲢鳙
- 在使用手竿钓鲢鳙时,由于不断地雾化饵料,不光吸引鲢鳙进入窝点,同时也会吸引大量的白条鱼。白条鱼进窝后,浮漂就会出现乱像,还会有出现虚假的有口信息。由于,使用的饵团较大,一般不会出现黑漂情况,白条刷饵浮漂是下半目、上半目,这种都是虚假鱼口。
- 鲢鳙饵料入水后,就会开始雾化,饵团随着雾化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小,浮漂也会慢慢上浮的情况,这种是属于正常现象。若浮漂在上浮的过程中,突然全部上浮,说明鲢鳙已经上钩了,要立即扬竿刺鱼。因为使用毛刷钓组,饵料是不会整体脱落。
- 抓鲢鳙鱼口,要会判断鲢鳙在吸食饵料时,误将鱼钩吸入嘴里的瞬间。在这过程当中,浮漂会出现一个有力的下顿,通常浮漂的目数会下潜2目,还有一种就是直接黑漂。出现这两种情况,说明鲢鳙已经将鱼钩吸入嘴里,此时是扬竿刺鱼的绝佳时机。
笔者月初使用手竿钓获的鲢鱼
最后:鲢鳙虽然是中上层鱼类,却非常善于 *** 。在使用手竿垂钓时,一旦刺中鲢鳙,鲢鳙就会往深水区钻,此时不要急忙将它拉出水面,先将它稳住在深水层,而后在开始慢慢将它拉出水面。在遛鱼的过程中,只要防住它回游冲击,就不会出现拔河情况。原因是,鲢鳙的爆发力虽强,但耐力极差,当翻肚浮于水面时即可抄鱼。
这几种鱼入冬前食量大,设目标鱼易爆护,再不钓只能等明年天气逐渐转凉,晚上已经有了一丝丝凉意,晚上出去钓鱼可能需要带一件外套。秋天的鱼儿最为肥美,切比较贪吃,可以说秋天是全年中更好钓鱼的时节:几乎所有鱼都可以在秋天钓到,而且大物频出。
水里面的鱼儿对温度最为敏感,千万年的进化虽然让它们不知道秋为何物,但是它们知道:天气渐渐变冷了,得抓紧时间填饱肚子储存脂肪,好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能量准备。尤其是那些在冬天不怎么活跃的鱼儿,可以说在仲秋以及暮秋会疯狂进食。
秋天钓鱼
接下来蓑笠哥会盘点几种过了秋天就很难钓的鱼,最重要的是它们在秋天会大肆摄食,用饥不择食来形容它们一点都不为过。如果你不抓紧时间把它们列为对象鱼钓爆护的话可能真的就要等明年了!
秋天易爆护鱼儿之鳙鱼
当平均温度低于23摄氏度左右的时候,鳙鱼基本就会停止摄食。在秋天水里面的藻类有一次疯狂的生长爆发期(水面何水体会变黄或者变绿,水面有一层类似油脂的东西),这会让以此为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微生物疯涨。鳙鱼就是以这些微生物为食物,而这些食物虽然夏天有但是不太多。
所以,鳙鱼会选择在这个季节昼夜虑食,好让自己的体重增加起来。仲秋季节的鳙鱼最为好钓:吃口凶,食量大,你只需要准备雾化好、动物蛋白含量高的饵料就可以。如果你想要在秋天钓鳙鱼,那么下面的技巧你需要掌握:
选择下风口;下风口的微生物最多,被风吹下去,鳙鱼会跟风走。应该有不少钓友在下风口看到鳙鱼虑食。
鲢鳙爆护
从50CM开始搜索;鳙鱼所在的水层根据季节、温度、气压进行变化,你需要全水层搜索,总的来说越是底部的鳙鱼个体越大。
打一个重窝;虽然钓鳙鱼抽窝很重要,但是打一个重窝(一两盆)同样重要,直接用发酵了四五天臭了的豆渣打窝更好,当然你也可以用腥味的鳙鱼商品饵。
用PE子线;PE子线比较柔软,鳙鱼是吸食的,PE子线不挡口很容易被吸入嘴。
小弹簧很有必要;小弹簧(圆珠笔里面拆)装到上钩上面4CM处,能增强饵料的附钩性和雾化,而且在钩子上方雾化适合鳙鱼的吃食习惯。
饵料雾化一定要好;饵料的雾化在抽窝阶段保持30秒雾化完,看到有一颗或者几颗大泡泡之后把饵料打粘一点,或者加点儿拉丝粉。切记饵料状态不能成块剥落,而是缓慢雾化。
秋天易爆护鱼儿之翘嘴
秋天的翘嘴和秋后的蚂蚱一样,蹦跶不了几天了!天气变冷之后,翘嘴的耐力和爆发力都会下降,这样它就很难追上那些小鱼。秋天的翘嘴和蒙古红鲌会组队成群觅食,基本除了晚上,一整天都在追白条妹子。
只要翘嘴或者蒙古红鲌多的地方,你用糠或者猫粮打一个浮窝,只需等待半小时基本它们就会成群结队的纷至游来!这个时候你挂个小虾或者小泥鳅、小白条下去十有八九会上翘嘴,密度大的地方一天一百来斤毫无压力!蓑笠哥曾经就用这个 *** 一天出去了三次(要回家吃饭)一天钓了一百三十多斤(用的是鱼皮钩)。
翘嘴爆护
秋天胡子鲶&黄骨鱼很好钓
天气一旦变冷它们就退到深处过冬去了,秋天是钓它们的更好时机。你需要做的就是找一个入水口或者草多的地方,然后用鸡鸭鱼肠(更好放臭了的)剁碎混合鸭饲料打一个窝子,最后去挖几条筷子那么粗的蚯蚓去钓即可。
如果你钓这两种鱼,蓑笠哥见你用长柄钩,这样好取钩一点。然后用PE子线,它们的嘴巴上面you牙齿,尼龙线可能容易磨伤了,钓到大的了会跑掉。鱼护更好用大网眼的,要不然到时候不好倒出来。
秋天的甲鱼会大肆吃食
前几天发了一篇文章专门写用土炮钓甲鱼,五个土炮基本3分钟放完,回收也只要几分钟,还不影响钓手竿。蓑笠哥也专门上传了如何 *** 土炮的视频,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做。
秋天钓甲鱼的确很好,甲鱼有冬眠的习惯,所以秋天也是它最后的觅食时间,当平均气温低于20摄氏度的时候它基本就不怎么活动了。所以要钓甲鱼乘早,仲秋是更佳时机!尤其是两广地球,晚秋的时候小罗非没有那么多了,猪肝可以在水里呆时间长一点。
甲鱼
除了两广黑鱼过了秋天钓不到
讲真,黑鱼在秋天不是特别好钓,因为比较分散,秋天它也不是特别热衷于在草边晒太阳了。蓑笠哥在秋天钓黑鱼都是用土炮挂泥鳅或者白条(水底有泥巴的白条更好),然后去玩手竿。等到收杆之后再去收黑鱼,一般放四五个就可以,放到黑鱼经常出没的地方。你要留意下面的事项:
活饵挂背;这样不容易死,也可以挂尾巴,效果来说挂背的好一些比较容易刺中鱼。
用大钩;蓑笠哥基本都是用15#伊势尼,黑鱼嘴巴大,根本就不怕!
出水口和草滩;这两种地方出黑鱼。
用粗线;不是黑鱼力气大,而是它吃了只会会到处跑,容易缠绕草。
你也可以用鲢鳙钓组的方式浮钓黑鱼,最下面挂两个钩子相隔50CM就可以。大概钓1.5-3米深就行,如果你是在找不到草滩和入水口的话。这样钓的黑鱼个体要大一些,十几斤的都有!
黑鱼爆护
草鱼秋天也好钓
秋天钓草鱼是比不上夏天的,倒不是它不吃食,而是退水岸边没有太多水草不容易聚窝。但是秋天也是草鱼最后的进食机会,只要你用酒糟或者菜籽饼什么的打一个重窝,然后等七八个小时候一定会有,而且进窝吃食的都是个体比较大的草鱼。
就蓑笠哥这么多年来说,秋天钓的草鱼是更大的,但是你要钓的深一点最少也要5-6米以上,用矶竿钓8米左右更好。可以用老玉米打窝嫩玉米钓,也可以用草打一个底窝然后钓离底(草打底窝钓底容易挂草)。重窝的概念是:至少30斤,老玉米泡个十来天发臭只会打窝更好。
最后愿你们大鲫大鲤,在秋天能有不错的收获。如果觉得文章写得可以,别忘了分享给其他钓友哦,如果你也喜欢钓鱼,欢迎你关注蓑笠哥——一个重度钓瘾患者!
鱼类是变温动物,水温对鱼类的摄食强度有很大影响。在适温范围内,水温升高时对鱼类摄食强度有显著促进作用。水温降低,鱼体代谢水平也随之降低,导致食欲减退,生长受阻。
我国的主要养殖鱼类,如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团头鲂等鱼都是广温性鱼类,对水温的适应幅度较大,在1℃~38℃水温中都能生存,但适宜生长水温为20℃-32℃。
鲤鱼在水温23℃-29℃时摄食最旺盛,降至3℃-4℃时,便停止摄食。
鲤鱼在25℃-30℃的水温中生长最快,当水温降至15℃时。生长就受到抑制。
如果水温降到13℃以下,则觅食能动性大为降低。
在13℃以上,当温度增高l0%,则其摄食量增加2-3倍。
草鱼在水温27℃-30℃时,其代谢水平更高,而摄食强度也更大。
当水温降到20℃时,其生长速度明显下降。
在水温17℃时,与21℃相比,其肠道充盈度指数减少10%。
草鱼在冬季水温降至8.0℃以下时停止摄食。
当水温升至8℃以上时开始摄食,但摄食量较少。
当水温升至16%以上时,才会每日摄食。
因此,鱼类在不同水温情况下,其日投饲量和次数亦应不同。一般在适宜生长水温中,其日投饲量和次数应相对多些。在适宜生长水温范围外,其日投饲量和次数相应减少。当水温降至停食水温时可不投喂。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中国水产频道/水产前沿”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中国水产频道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中国水产频道”。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精养鱼塘的高效增收之路如何做到精养鱼塘套养出亩产花鲢600斤?——精养鱼塘的高效增收之路
一般来说,普通大宗鱼类精养中,套养鳙鱼(花鲢)的养出量对亩均效益的影响占据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主养品类行情不好或不稳定的年份,花鲢的产出效益即成为当年的纯收益。
原因有三:
1、投入端:套养花鲢不直接投料,只是鱼苗钱就可以了,其它的不大需要直接成本;
2、产出端:随着南方大水面(如水库、湖泊)投肥养鱼模式的被禁,在花鲢强劲需求未减的情况下,价格一直坚挺甚至强势上扬。
3、系统角度:套养的花鲢成为池塘生态系统的污染物(粪污和残饵)转化利用最终一环,转化利用率的提高成为花鲢增产(效益增加)的直接表现,带来的是池塘生态系统的更加健康、稳定,更加高效。
一、影响花鲢产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套养花鲢亩产的因素有很多,一般来说影响花鲢产量的是充足饵料——浮游动物,据研究表明:在水产养殖中增重一斤白鲢约消耗60-80斤藻类;增重一斤浮游动物约需3-5斤藻类(含细菌、有机碎屑);增重一斤鳙鱼(花鲢)约消耗3-5斤浮游动物,只要有充足的天然饵料,花鲢个体生长飞快,一个养殖季个体生长到8-10斤都是常见。
由此可知制约套养花鲢放养比例无法提高的主要因素是生物性饵料的严重不足。
二、简单高效的培养浮游动物的思路:
精养池塘是一个半人工生态,投入饲料——粪便及残饵——菌藻——浮游动物——花鲢吃食,一环扣一环,如下图所示:
花鲢摄食所需的浮游动物主要是指水体中的轮虫、枝角类以及桡足类,这些浮游动物自身主要以水体中的大型藻类、悬浮有机质为主,其主要为水体中的大型藻类,比如绿藻中的盘藻,大部分硅藻以及裸藻等,想要维持池塘中浮游动物的丰度就需要保持藻相的复杂稳定,且以大型藻类为主,这就需要我们定期补菌来保证池塘中的肥效转化,保证藻类可以得到持续的肥源;
另一方面,虫卵的孵化需要在池底进行,为了保证虫卵的孵化率,应适当减少化学底改的次数,以减少对虫卵的杀灭;最后,除必须情况外,尽量减少杀虫次数,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三、如何合理利用池塘生产能力增加花鲢产出?
1、苗种搭配
传统养殖中,套养的白鲢和鳙鱼比例因养水技术手段和认知产生差异,投放比例以白鲢多、花鲢少的比例搭配;
在高效模式中,培养浮游动物为目标,藻类和浮游动物种类丰富、产出均衡稳定,使花鲢产量得到大幅提升。
因此建议花鲢投苗150尾/亩5两-1斤苗,白鲢少放至10-20尾/亩。
2、生态系统需做到“平稳、高效”
池塘生态系统“意在循环、重在运转、平稳高效是关键”。
在实际生产中,生态系统运转要做到平稳、高效需一定的保障手段,除了采用鱼悦1号活化水体、提高水体的物质转化能力之外,特别主要是供应给藻类的营养需要平稳、可持续,这提出了新的要求:
(1)以池塘营养持续、稳定、高效的转化为目标,减少污染物地残存,注重粪污的高效利用,改善环境使病菌和寄生虫等致病因素减少。
说到池塘稳定高效,就必须谈一下池塘的营养管理,池塘水体藻类生长是需要养分的,我们称之为肥料,精养池塘不同的养殖阶段其水体营养来源和结构是不一样的;
合理水体营养管理是全方位的满足藻类持续、稳定生产时对养分的需求的,藻类光合作用过程中所必需营养元素有:
1)超大量元素:碳、氢、氧,通过大自然供给(光合作用和水)+人工补充碳源相结合;
2)大量元素:氮、磷、钾,以向水体定期补充为主;
3)中微量元素:硅、钙、镁、硫、铁、硼、锰、铜、锌、钼和氯等中微量元素,底泥和水体供给+人工补充相结合。
每种元素在植物体内都有自己的生理功能,不能被其他元素所代替,具有同等重要性。任何一种元素缺乏都会阻碍植物的生长发育,严重时甚至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
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必须满足浮游植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对于浮游生物来说,每一种元素都是其需要的肥料,其也遵循“最小养分律”原理,即:水中浮游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和限制其产量的却是水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营养元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元素含量的增减而相应的变化。要点为:
1)决定浮游植物产量的是水体和底泥中所能供应的某种对浮游物来说相对含量最少而非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2)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条件而变的。
3)继续增加最小养分以外的其他养分,不但难以提高产量,而且还会降低施肥的经济效益。
因此,水体营养均衡十分重要,营养不均衡藻类生长难健康、容易倒藻、转藻也是常有的事。
精养池塘中影响藻类生长最主要的两个关键养分为氮和磷,需合适的氮磷比为8-10:1,精养池塘的正常情况下的需肥规律有:
1)中微量元素一般来说由环境供给和饲料带入,非特别品种养殖(如:虾蟹)一般不需长期补充,偶尔补充一下即可;
2)按养鱼整季来说,前期鱼存塘量小,饲料投喂量小,带入养分少,氮和磷均满足不了藻类的持续生长需求,既需补氮也需补磷,或者以高蛋白原料(如豆粕、菜籽饼等)为主料自制发酵料作为肥料补充水体营养,或者采用有机肥做基肥培菌,以化肥追肥,推荐磷酸一铵配尿素或过磷酸钙+碳铵溶水浇施,化肥使用少量多次为宜;磷酸一铵中磷≥44%、氮磷比约1:4-5,每10-20天施一次;虾蟹前期肥水自制富含蛋白的发酵料肥水,成本低,如果采用肥水膏省事但是成本很高。
3)随着鱼存塘量的增加,随饲料入塘而进入水体的氮逐渐增多,应逐步减少氮肥的施用量,直至不施,只追施磷酸一铵(参考值:正常情况下在鱼存塘1000斤/亩以后可以不配施纯氮肥);
4)中后期投喂量也会逐步增加,饲料多以蛋白为主,氮元素含量充足,经养殖物及池塘中微生物代谢后可为藻类提供充足氮源,所以,以投喂为主的池塘多是不缺氮的,池塘采用挂袋方式投放自制富碳发酵料(采用低蛋白原料为主料自己发酵)是十分不错的选择,既补菌又补碳源,也可起到对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提供营养的作用,在营养元素补充方面需定期补充磷元素(磷巧1号池塘精养配方肥)、偶尔补充微量元素(农匠微力)即可,目的是调节水体氮磷比,保持水体营养均衡,促进藻类生长。
另外如未采用发酵料时应少量补充有益菌(活微3号、活微1号),保持水体分解能力,为藻类代谢持续提供肥源。注意:
1)当池塘不缺氮的时候,还向塘内补氮是等于投毒——肥毒;
2)施肥应根据投饲料量、光照、温度等因素阶段性调节;
3)施用化肥应关注pH对肥效的影响。
(2)提升池塘物质转化的手段,如活水水质、激活改底营养:
水在池塘生态转化过程既是载体,又是更大量的参与物质,水的活力提升后可显着提高水体的渗透力、溶解力、代谢力,可使粪污分解、菌繁殖、藻合成、浮游动物生长的效率均可得到明显提升,这就大幅度提高了池塘天然饵料的产出能力,有效的提升花鲢食物的供给能力。
推荐使用过 *** 氢钾复合盐改善池塘底部环境,可促使底泥富集的氮、磷、中微量元素向水体释放,有利于水质稳定。
(3)稳定水体、少用使用速效菌,以使用长效复合菌为主
对于大对数池塘来说,其自身调节过程中会形成一个由原生菌组成的基础菌相,此菌相决定了整个池塘的分解走向;如果使用一些速效菌,如枯草芽孢杆菌,其可以在短时间内分解大分子的有机质,但是很容易在3天以后衰败,且其发挥作用的这段时间会对池塘的原生菌产生很大的抑 *** 用,破坏原有菌相,在其衰败后,池底出现菌相空白现象,为有害菌的滋生创造机会,同时伴随5-7天的菌相不稳定以及藻相不稳定,带来一些列的水质问题。所以,对于整个养殖过程来说,应当减少速效菌的使用,加大复合菌如EM菌的使用。长期采用自制发酵料配合调水的话,可很好的避开这些弊端。
(4)非十分必要少进行逆生态操作,如消毒、杀虫、杀藻、不合理用菌,这些操作对水体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如进行了这些破坏水体生态的行为,需及时进行生态修复,如补EM菌。
3、日常管理以调整修复为主
1)建议定期采用EM菌自制发酵料投喂,除给水体补充充虫的菌剂外在营养方面前期氮、中后期重碳。如果没有发酵料,则建议7-10天为池塘补充EM菌,持续保证池塘有益菌相。
2)养殖中后期补充磷肥以及微量元素,保持藻类的稳定多样性。
3)如果没采用发酵料也可定期15天一次在池塘中泼洒酵母菌以培育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
四、产出效益
在提升并用足池塘生产力的情况下,通过合理的水体营养管理后,可实现池塘花鲢产出大的幅度提升:
1)套养鳙鲢等滤食性鱼类亩产可实现150-200斤/亩以上增产
2)投料期鳙鱼平均亩产出量可达70-120斤/月;年投喂7个月左右养殖区域实现套养的鳙鱼单产600斤以上;
3)长年可投喂的广东沿海地区,可实现单产1000斤以上鳙鱼产量。
五、注意问题
提升花鲢产量是一整套的技术体系,切不可只单纯强调某一方面,该体系应用不只是可以增加花鲢产出,还能明显的降低主养鱼类的料比,经济效益显着。核心内容就是:充分利用水体粪便加上合理的调配菌藻的肥源结构的基础上,提升这些物质的转化效率。活水、改底、补菌均是物质转化手段,合理的营养管控则是生产力提升的基础,缺一个可。
钓鳙鱼的更佳时间鳙鱼是中国四大家鱼之一,又称为花鲢、胖头鱼或大头鱼。其身体侧扁,类似于鲢鱼的形状,头部较大而宽,口也相对较宽并稍稍上翘。鳙鱼常生活在淡水湖泊、河流、水库和池塘的中上层水域。如果您想去钓鳙鱼,更佳的钓鱼时间是什么时候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更佳时间
在中国,夏季和初秋是最适宜钓鳙鱼的季节。鳙鱼的食欲与水温成正比,因此它们喜欢温暖的水域,水温在23℃至32℃之间是最适宜的。在炎热的夏季,鳙鱼的食欲最旺盛,也更容易被钓到。而在冬季,鳙鱼会进入越冬期,几乎不摄食并极少运动,所以这个季节不适合钓鳙鱼。此外,鳙鱼对氧气含量的要求也很高,不适宜在氧气过低的水域进行钓鱼。同时,当气压低时,如闷热、暴雨前等天气情况,以及水体浅、水温过高、水过肥、浮游生物过多等水质问题,也会影响到鳙鱼的活动和摄食,因此也不适合钓鳙鱼。
二、钓位选择
如果您想在夏季或初秋季节钓鳙鱼,有一些注意事项。在夏季,更好选择水中氧气充足的区域进行钓鱼,如果水中有增氧机,可以在增氧机四周的区域进行钓鱼。此外,应该选择有风浪的水域,而不是死水区。如果有进水口或出水口的地方,也可以作为钓点。在初秋,随着天气逐渐变凉,刮风的天气会越来越多。在选择钓点时,应选择顺风的方向,并避免逆风的钓点。另外,向阳的地方也是不错的钓点选择,因为向阳处的水温稍微高一些,更适合鳙鱼的活动和摄食。
三、作钓工具
- 钓竿:鳙鱼的体型较大,活力和力度也比较强,因此更好选择长度较长、硬度较高的钓竿。在自然水域中,通常使用5.4米或以上的竿。
- 钓线:根据所选的钓竿,钓线的强度也应该相应增加。例如,如果要钓5-8斤的鳙鱼,更好使用3-5号的主线和2~4号的子线,要求线的韧性和强度都很好。
- 钓钩:钓鳙鱼需要使用整体结实、钩尖锋利的钓钩,更好选择8~10号的大钩,钩条要粗壮并具有一定的强度。这样可以尽可能地减少脱钩和鱼跑的几率。
四、饵料配方
- 配方一:将500克玉米面加水揉拌成窝头蒸熟,然后掰碎加少量红糖,放入塑料袋密封,曝晒数天产生浓郁的酸味,使用时取一小团加入白酒调拌。
- 配方二:将1.5千克细玉米面、500克白面、1千克黄豆面和1千克麦麸粉混合炒至颜色发黄,然后用开水搅匀,上笼蒸熟后曝晒数天,最后加入豆腐渣或芝麻酱。
- 配方三:将1千克细玉米面和200克白面用开水冲烫揉成窝头,上蒸笼蒸15分钟,出笼后掰碎,加入少量酵母粉暴晒发酵即可。
- 配方四:将500克豆渣、300克米糠、100克面粉拌匀,再加入一块臭豆腐乳(捣碎)或少量的大蒜末,加水调拌后装入塑料袋中扎口,夏天发酵两天后使用,秋季发酵一周后使用。
- 配方五:将3-4个馒头掰碎炒干,加入200克麸皮、100克甜酒、100克小米混合后加少量水,拌成捏时不散状,再加入100克面粉和少量曲酒,装入塑料袋密封,发酵后即可使用。
小刘钓鱼方程式,每天都有精彩钓鱼知识。分享更多钓鱼知识和快乐,传递更好钓鱼思路和理念。爱生活,爱钓鱼。
鲢鳙其实是鲢鱼、鳙鱼的统称,指的时两种鱼。鲢鱼又叫白鲢、水鲢、跳鲢、鲢子。鳙鱼又叫花鲢、胖头鱼、大头鱼、黑鲢,这两种鱼形态相似,最容易区分的就是它们的颜色了。
首先了解一下这两种鱼的习性
鲢鱼、鳙鱼是摄食藻类的典型鱼类,其吞食的主要成分是各种硅藻、甲藻、黄藻等,也食草鱼粪便及人畜粪,这也是为什么养鱼塘或者水库都会投放鲢鳙的原因,净化水质。因此鲢鳙也被称为“淡水清道夫”。所以作钓鲢鳙,钓点可以选在浮游生物丰富的水域、有漂浮草鱼粪便的水面,还有活水流入的地方,都是不错的位置。
我们先来说说如何作钓鲢鱼
鲢鱼,性急躁,善跳跃,我想这个大家应该都见识过了,水库放水经常在岸边就能捡到自己跳上来的鲢鱼。
鲢鱼喜欢微酸、微甜和香味,配置饵料时:比重宜轻不宜重,状态宜化不宜僵,味道宜浓不宜淡。通常调制商品饵时,要选用雪花粉的膨化饵料做基础料,辅料一般起到改善味道的作用。如香、腥、酸味的香精等。加水揉搓时不能过度,否则会导致饵料僵化。还要注意一次做饵不要过多,应该勤做新饵,这样才能保证饵料的雾化特性不会变差。
自制饵料:可用甘薯面干蒸发酵 *** 鲢鱼食,既卫生又干净方便。取新鲜甘薯面3000克,上笼干蒸40分钟后倒入盆中,用适量温开水加发酵粉,搅拌成糊状,与甘薯面在盆中揉个到能攥成团为止。然后包上3~5层塑料袋密封好放在太阳下暴晒,天热三五天即可,时间长一些效果会更好。钓白莲也可以适当加点白糖、白醋或者香精。每次出钓带上1500克足够用。
甘薯面本身属不黏不散食物,入水后缓慢脱落雾化。鲢鱼闻到味后即可游来吸食。
调钓方面
鲢鳙打浮作钓,浮漂尽量选择大一些,常用得钓法就是拉大钩距,可能拉到5~10公分。上钩搓大饵,下钩空钩。上钩诱,下钩钓。
上钩搓大饵,想要打浮,那我就需要浮漂在挂饵时必须要有目数的露出。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带饵调漂,你想钓几目,那你就调几目。
漂相
鲢鱼摄食是原地不动的,边吸边吐,慢慢吞咽,因此要注意观漂。当漂快速、轻微抖动一两下或下沉又立即升但原位时,是鲢鳙吸食的反应。待出现拖漂或黑漂时,过几秒钟,在慢慢提竿,使钩挂牢。水库浮钓的鲢鱼个体较大,有一定的冲力,应注意遛鱼,使鱼在水中消耗体力,更好露出白肚后再拉到安全地方用大口抄网抄鱼上岸。
再来说一说鳙鱼
鳙鱼,性温驯,不爱跳跃,生活在水体中层,滤食性。鳙鱼生长速度比鲢鱼快。鳙鱼喜臭。
鳙鱼自制窝料,饵料:窝料非常简单,直接用鲜豆渣装入袋子中放到太阳下暴晒两天给它发酵即可,可以直接当做窝料来用。饵料可以用豆渣配合玉米面比例1:0.4加入少许糖精、适量臭豆腐搅拌密封发酵即可。
至于钓法和钓鲢鱼都差不多,我就不去多说了。钓鲢庸还需要注意一点的就是找到泳层,我可以先从五十公分往下找。
再有就是:作钓鲢鳙时,遇到水温低,天气闷、水太深、饵味过重时,如果处理不当,那么空军也很正常。
好了,说了这么多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吧,希望能帮到大家。
本文属 小刘钓鱼方程式 原创 分享自己钓鱼日记,如果对你有所帮助,不妨给个关注。也希望大家能够积极转发、评论、赞赏,每天都有精彩钓鱼故事等你来看!您的赞赏是激励我创作的动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