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的中药泡水喝,补气的中药泡水喝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18 0
两味中药坚持泡水喝,养气血,补肝肾,延寿抗衰,提高免疫力!

都知道多喝热水有利于健康,促进我们新陈代谢的同时呀,还可以把体内的垃圾带走,但是这白开水里再撒点料呢,会更有利于我们的健康,撒什么呢?

首先这东西要适合大多数人,还要安全,现在我发现生活节奏是越来越快,大家对什么新的东西都失去了耐心,并且压力是越来越大,压力没有转化为动力,也没有变成幸福,而是压垮了很多人,从而出现了亚健康状态。

白发脱发,眼睛视力变差,还有气虚乏力,失眠健忘,腰酸耳鸣,心烦气躁,静不下心来学习等等情况,所以我说这白开水里的确要加一点东西了,用来调理亚健康,那我今天讲的之一味药呢就是山药,它具有很好的益气养阴,补益脾肾的作用,中医十分注重脾肾的调养,因为分别是我们的后天之本和先天之本,统领这我们全身上下,四肢肌肉呀,还有关节骨骼,耳朵牙齿等等,都和它俩有关系,所以白开水里撒这个山药,主要就是补益脾肾,益气养阴的。

然后这第二味药呢,就是白芍,它具有护肝养肝,养血补血的作用,压力过大很容易伤到什么呢?肯定是肝,肝为情绪之官,所以不良的情绪、压力就很容易伤及肝脏,而白芍具有很好的护肝养肝的作用,它和山药搭配呢,可以调肝肾,补肺脾,还可以养气血,从而达到一个调理亚健康的目的。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一点,如果你体内湿热过多,伸出舌头一看,发现舌苔黄腻,厚腻,或者是舌头有瘀斑,是血淤体质,这个时候就不适合这样搭配了,当然了,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搭配对自己,是最合适的,可以让医生给你免费的辨证,辨证精准后用药,就不会出现没有效果,或者是上火失眠等情况。

今日养生方 | 冬天用它泡水喝,气虚养生很简便

不少人煲汤会放点黄芪补气,其实,保温杯里泡黄芪,也是简单有效的冬天进补 *** 。

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学术带头人黄穗平教授表示,我国从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使用黄芪,它补气效果好,用来泡水特别回甘,是气虚体质人群的保温杯进补佳选。

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特别适合脾胃气虚、气虚水肿、表虚自汗、气血两虚者服用。除了处方入药、煲汤调理外、还可以泡水代茶饮。

黄穗平教授介绍,黄芪补气升阳,利水消肿,对于有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的脾气不足之人来说是很好的补益之品。

此外,黄芪既能补益脾气治本,又能利尿消肿治标,是气虚水肿之要药。如果大家脾气虚水湿失运,浮肿虚胖尿少,也可以经常用黄芪泡水喝来祛湿消肿减肥,也可以与茯苓、白术等健脾祛湿药同用。

此外,黄芪还有益气固表、实卫止汗、益气养血、美容养颜的功效。

著名的中药方剂“玉屏风散”,方中重用黄芪以补气,搭配健脾的白术与祛风的防风,共建益气固表止汗之功。

而著名的补血方“当归补血汤”,就是由黄芪和当归两味药以5∶1比例组成的。

用黄芪泡水喝,是简单易行的气虚养生 *** 。黄穗平提醒,如果喝了觉得唇干舌燥,说明你可能是气阴两虚的体质。因为黄芪温燥性烈,容易助火。此时可加入麦冬一起泡。麦冬养阴生津,可以制约黄芪的温燥。

「黄芪麦冬饮」

泡饮 ***

取黄芪10克,麦冬10克,放入保温杯内,冲入沸水,焗泡10分钟后即可饮用,1次可以冲2-3泡。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宋莉萍

图/林清清

坚持饮用黄芪泡水,身体会有哪些好处?和3类中药搭配效果更佳

阿芳的奶奶家里一年到头都屯着黄芪,因为奶奶体虚,不知道哪个朋友建议可以多喝黄芪水补气养生。

有天,阿芳也想试试,结果喝了之后出现口腔溃疡,喉咙痛,一些上火的症状。阿芳疑惑,为什么奶奶能喝,自己却不能喝?这个药材真的像奶奶说的那么好吗?

一、黄芪为什么受到喜爱?

黄芪的食用历史已有2000多年,营养价值很高,养生功效好,可以补气、升气,对于胸中大气下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而且黄芪吃起来不像有的中药那么苦,难以下咽,它味道非常好,入口回甘。另外,黄芪很常见,价格便宜,性价比高

其实,有补气效用的中药除了黄芪,还有人参、红参、太子参等。但是,因为黄芪价格低,不良反应的几率低,所以更受老百姓的喜爱。

二、坚持喝黄芪泡水,身体有什么变化?

黄芪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的人,有的人经常用黄芪泡水喝,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养生效果。那么,坚持用黄芪泡水喝,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首先,可以益气固表。动物实验发现,服用黄芪水的动物比不服用黄芪水的动物体重增长更快。也就是说,黄芪水可以促进生长,增强体质。

在中医看来,黄芪是益气补虚的上等药材,对于身体困倦、气短无力的人来说,日常多喝黄芪水,可以消除疲累,精神变得更好,也不容易生病。

其次,可以消除水肿。对于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和肾炎患者来说,由于疾病的原因,身体容易出现水肿、浮肿的现象,喝点黄芪水可以减轻水肿,缓解症状。

最后,可以缓解心绞痛。黄芪水可以加强心脏收缩力,改善心肌供血情况,有效缓解心绞痛,以及预防心脏病发作。

三、黄芪是药,非营养品和保健品

不过要注意,是药三分毒,在食用黄芪的时候,为了避免产生不良反应,我们还是要小心谨慎。

湖北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冯毅提醒,黄芪通常搭配其他药物使用,比如:黄芪搭配养阴药,可以治疗阴虚;黄芪搭配清利湿热药,可以去湿热;黄芪搭配清热解毒药,可以清热解毒。如果不配伍,可能会加重症状,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黄芪。

此外,虽然黄芪的功效很多,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使用黄芪后并不会有保健作用,应警惕。

比如,身体健康的人不要乱用,黄芪是药,有一定的适应症,不是营养品和保健品,没病没痛不要吃。腹胀、发热、消化不良的人不要乱用,以免加重病情,影响身体康复。

不要私自加大剂量,吃多少、怎么吃都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四、吃前记住2不要,以免养生变伤身

水里加黄芪,喝水养身体。经常喝黄芪水,确实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但是,喝前要记住2不要,否则养生会变伤身。

1. 不要喝太多

黄芪水对身体好,喝越多就越好?当然不是!黄芪水不要一次性喝太多。无论是黄芪,还是其他补药,都不能贪图功效,大量地吃,而是要循序渐进,从少量吃起,并观察自己身体的变化,看是否适应。如果发生严重副作用,应马上停止服用,尽快就诊。

2. 首次不要直接喝

如果是之一次喝黄芪水,不要不顾一切,一股脑地就往嘴里灌,应该先做“皮试”,用药性较为缓和的党参代替黄芪泡水喝,看一下自己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或者适合喝多少剂量,避免出现补助太过,引起上火,导致心烦、失眠等症状,影响正常的生活。

黄芪是个宝,既便宜,又能益气固表、补气养血、利尿消肿,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应辩证用药,听从中医师指导,才能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健康2022#

参考资料

<1>《黄芪4不喝!黄芪泡水的正确 *** ,每天喝1杯,疾病都赶走~超便宜》.养生中国 .2020-01-13

<2>《喝水养身体,水里加黄芪,切记“2要3不要”,小心养生不成反伤身》 .金兰中医说. 2021-11-30

<3>《【疫问医答】抗疫中药方,黄芪为何被多次“提名”?》 .生命时报. 2020-03-19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每天喝一杯黄芪泡水,身体能收获什么?和2味中药搭配效果更佳

李阿姨今年45岁,从踏入40岁开始,她就非常注重保养,受到家里长辈影响,她对中药养生有着深厚的兴趣。

中年以后女性容易气虚,她了解黄芪益气固表、补气养血的功效,于是这2年,她每日都用黄芪泡水饮用,偶尔也会搭配其他中药一同服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发现自己气血条件明显改善——精力变得充沛,面色红润了一些。于是她向闺蜜王阿姨推荐了这种 *** ,却遭到了拒绝。

“我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说黄芪具有毒性,长期泡水喝可能会对肾脏产生不良影响,我都不敢喝了”,随即她还把文章转发给了李阿姨。

仔细阅读完文章后,李阿姨变得有些不安,她开始怀疑每天喝黄芪水的做法,是不是反而害了自己。

一、黄芪伤肾,常吃危害大?

黄芪是中医呼吸科常用的一味中药,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现代医学也证明,黄芪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多种氨基酸、多糖等物质,对身体有较好的调养作用。

之所以有说法称黄芪会伤肾,可能与中药的肾毒性有关

肾毒性是指药物引起的肾脏毒性反应,肾脏为主排泄器官,容易受药物影响,一些药物对肾脏可产生直接毒害作用。不过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存在利弊,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和应用

现代研究发现,黄芪还可用来治疗肾病,减轻肾脏损伤。

在膜性肾病的治疗中,大学城医院肾内科团队开展了一项以黄芪为主要的中药复方联合西药治疗分析,研究共纳入52篇文献,共3534例膜性肾病患者。

结果显示,黄芪为主的复方疗法,对膜性肾病在降低尿蛋白、提高缓解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总缓解率分别是86.9%和68.0%,并且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其实真正会对肾脏造成损伤的中药有以下几种:关木通、马兜铃、广防己、青木香、天仙藤等,平时应尽量避免接触。

另外,黄芪虽然在肾病方面有所疗效,但对于肾病患者而言,日常还需要注重低盐、低脂、低嘌呤,合理蛋白饮食,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二、经常用黄芪泡水,最后会怎样?

黄芪药食同源,常见的用法主要是泡水和煲汤,那日常用黄芪泡水会有什么功效?

1、利尿消肿

黄芪补脾助运化,促进水湿的运化,经常喝黄芪水,有助于利尿,除水湿。

2、补气固表

黄芪味甘,入脾、肺气分,补中气力强,故能健脾补中、补气升阳,对中气下陷之脏器脱垂、气虚体弱、肌表不固之自汗者,非常适合。

3、提高免疫力

黄芪中所含的大量营养物质,可以有助加强身体抵抗能力,减少多种疾病发生。

4、缓解疲劳

很多人在面对工作压力时,会产生疲惫或者困意,不少人会选择喝咖啡提神。其实黄芪也有提神作用,其微量元素可 *** 大脑,缓解大脑疲惫感

三、黄芪可以天天泡水喝吗?

黄芪虽可药食同源,但本身还是中药材,那到底黄芪水能不能长期饮用?

对于体虚者,黄芪每次泡水量在15克—30克左右,为安全饮用量,若不确定自己体质是否适合,更好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黄芪泡水喝虽然方便,功效多,但也有禁忌。

对于处于感冒期间以及经期的人,不建议食用黄芪,黄芪本身会加重上火症状。黄芪还可用于止汗,因此对于少汗或体凉者,不宜服用。

要想发挥黄芪养生效果,平时不妨与多种中药搭配:

  • 红枣+黄芪

①黄芪红枣茶

5片黄芪搭配3枚红枣,泡水饮用,此药茶适用于气虚自汗、神疲乏力的人群,对于经常久坐办公室,下午犯困的人,一杯黄芪红枣茶,可以缓解疲劳,改善精神状态。

②黄芪长寿粥

红枣、莲子、绿豆、薏、扁豆、枸杞、黄芪一起煮水。需先将黄芪浸泡20分钟,煮15分钟后,过滤渣备用。

再将其他原材料放入砂锅,倒入黄芪水煮开,最后放入枸杞,有健脾祛湿、气血双补的作用。

  • 当归+黄芪

乌鸡肉、当归、炙黄芪一起煲汤煮食,具有气血双补、固肾调精的作用,适合气血不足,肾精亏虚的女性。

药膳在保健、养生、康复中有重要地位,但最终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对于不了解是否适合服用者,更好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


参考资料:

<1>《封面|正确认识“中药肾毒性”,安全用药听听专家怎么说!》.肾病健康在线.2019-01-21

<2>《【粤养生】“补气之一名”和它是“好搭档”!入夏泡水喝,血管不堵、气血通畅~》.粤卫平台.2023-05-24

<3>《5种最廉价的“食疗药”,超市随便就能买得到》.生命时报.2016-11-09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一味黄芪:“补气之一”,常喝远离多病,加它,功效加倍

中央一套的《中国医药》栏目介绍了中国长寿之乡浙江桐庐,这里人均寿命达到了八十岁。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专家去当地一探究竟,发现当地黄芪特别常见,当地人平时就用黄芪泡水喝。

实际上,黄芪的药用历史超过2000年,被称作“补气补脾诸药之最”,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做成药膳,搭配其他中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我们来看一下它的神奇妙用。

黄芪配瓜蒌

胸闷心悸现代社会,各年龄段人群普遍压力大,经常会出现胸闷,气不畅,痰多,黄芪配合瓜蒌煮水代茶饮,可以宽胸利痰,有效改善这种表现。


瓜蒌

黄芪配当归

补气养血:年轻人气血充盛,不显老,女性保持皮肤红润,容颜姣好,都需要充足的气血来维持,气血充盛,甚至可以让肤色状态显得年轻好几岁。

当归

伤口愈合:身体不小心受伤,出现小的伤口,可以泡点黄芪水来喝,能够加快伤口的愈合,而且还有助于托毒外出。

黄芪配白花蛇舌草

黄芪配白花蛇舌草

解毒利尿:白花蛇舌草是一味清热解毒的佳品,性味微苦,甘寒清热,入胃经清热,还有利湿通淋的功效。

慢性肾病黄芪配合白花蛇舌草不仅能补脾肾,还能利水湿,是治疗慢性肾病的一对绝妙配合。

肌肤瘙痒:黄芪金白花蛇舌草配合煮水,能够显著改善皮肤瘙痒。

黄芪配合白术

补气增能:经常感觉没力气,总是没精神,话都不爱说,出现“气虚”,黄芪白术配合煮水喝,身体就没那么虚了。

白术

黄芪配麦冬

润肺止汗:经常出汗,尤其夏天炎热季节,衣服动不动就就湿透了。这种是肺表气血,常喝黄芪麦冬,补肺阴,固表气,可以改善夏天怕热出汗的情况。

麦冬

黄芪配桑葚

桑葚

改善睡眠:桑葚是一个药食同源的常见水果,常饮可有效增强体质,补肾养血,改善睡眠。

润肠通便:桑葚是一个很好的润肠通便药物,可润滑肠道,增水行舟,促进大便排泄,改善肠道情况。

黄芪配天花粉

天花粉

生津止渴:天花粉具有很好的生津止渴作用,尤其是糖尿病口渴的人,黄芪搭配天花粉喝上几天,口渴明显缓解。

止咳清肺:黄芪补肺气,天花粉清肺止咳,很多人肺热干咳,还气短懒言,用黄芪配天花粉,可以有效改善干咳,乏力的情况。


黄芪虽好,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

那有哪些人群不适合喝黄芪呢?

1、怀孕期间的女性

怀孕期间的女性需要特别的注意,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以免对胎儿和孕妇造成影响

2、久患肺病的患者

患有肺病的患者,日子久会出现阴虚内热,单独使用黄芪会加重阴虚内热,所以不适合。

3、甲亢的患者

甲亢的患者会出现眼睛凸,手抖,容易激动,内火盛,这种黄芪也不建议单独应用。

黄芪泡水,四个中医搭配秘诀,养血益气,滋阴补肾,男女皆可用

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他被誉为补气补脾之王,有着健脾补中,益气固表等功效,但是搭配不好的话,是很容易上火的,今天我给大家分享四个搭配,不仅养血益气,滋阴补肾,还能避免上火,功效翻倍。



之一种:黄芪+白术

如果你经常出现浑身乏力,精神萎靡,还伴有容易拉肚子,肚子胀痛,大便稀软不成型等情况,那多半是脾气不足了,体内有湿气,这时可以参靠黄芪搭配白术补脾气,去祛湿气



第二种:黄芪+白芍

如果你年纪轻轻就出现眼睛干痒,视力迷糊,看不清东西,总是喜欢揉眼睛,还伴有手脚发麻或抽筋等情况,那多半是肝血不足了,中医常说肝主藏血,而开窍于眼睛,当肝血不足时,无法滋养我们的眼睛,就会出现以上情况,这时可以参考黄芪搭配白芍补足肝血



第三种:黄芪+覆盆子

如果你经常出现尿频尿急,有时还出现手脚冰凉,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头晕头疼,耳鸣,男性同志甚至出现临门而泄等情况,那多半是肾气不固了,这时可以参考使用黄芪搭配覆盆子补肾益气,改善这些情况。



第四种:黄芪+西洋参

如果你经常出现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不佳等情况,平时还伴有心慌心悸,夜间盗汗等情况,那多半是心气不足了,这是可以参考使用黄芪搭配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改善这些情况。



啦,以上就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所有内容了,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用药,建议在专业医生辨证下使用,我们下期再见。

化痰祛湿难?分享两味中药泡水,健脾祛湿理气化痰,甩开一身痰湿

大家好,我是胡医生,你是不是总是感觉喉咙有痰,身体乏力,总感觉全身被包裹了起来,如果你也有这些症状一定要重视,今天叫你两味中药清除身体困重,甩走痰湿。


中医讲,脾虚生湿,湿气凝结久了就变成了痰,生成的痰只会老老实实地待在脾里面吗?它会随着我们的气机升降在我们身体里面到处跑,跑到心脑里面,蒙蔽心窍,就会出现眩晕,心悸,胸闷。跑到脉络里面就会出现静脉曲张。堵在皮肤里,就变成了脂肪瘤。堵在嗓子里,就会痰多,咳不出来,这就是梅核气。堵在四肢里面,阻滞了气机的运作,就会出现麻木的症状。到里脾胃里不出来,就会经常胃胀,腹胀,吃完饭肚子就撑得慌。


如果经常感觉痰多,一定要重视,给大家分享两味中药泡水,扫除一身的痰湿。哪两味中药呢,就是白术和陈皮。


白术我们都知道它能健脾祛湿。它既可以健脾,祛除生痰之源,又可以祛湿,痰湿痰湿,痰哪里来的,肯定逃不过湿气的原因。所以它能从根本上解决生痰之源,斩草要除根,把痰湿连根拔起,才可以一劳永逸,解决全身的痰湿问题。

在用陈皮化痰燥湿,理气健脾,痰湿的大本营被我们解决了,剩下散兵游勇的痰湿,用陈皮打扫剩下的战场,自然能把痰湿全部消灭,而且陈皮还能行气,气通了,痰湿也不敢一直呆在一个地方,自然也形成不了疾病了。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你身边也有被痰湿困扰的朋友,可以转发给他。

黄芪与这味中药泡水喝,益气、生津、消肿,你知道吗?

对于许多临床中经常使用的中药,我们大多都还停留在名字阶段,甚至很多时候中药的名称也会让人产生歧义。名为天花粉的一味药物,名字就非常有迷惑性。当然它与危险的天花病毒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它也根本不是粉。

天花粉,来自于葫芦科植物栝楼的干燥根,也就是以根部入药,为有粉之名,而无粉之实。天花粉味甘,性微苦寒,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和消肿排脓之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烦渴、肺热咳嗽、消渴、疮疡等病症,临床运用也是非常广泛。

但中药的使用并不仅仅是单味药的运用,配伍才是王道,这可以大大延伸中药的使用范围。若是将天花粉与能够益气升阳、益卫固表的黄芪一同泡水喝,又可以在哪些地方发挥作用呢?

1.益气生津,用于暑热耗伤气津

风、寒、暑、湿、燥、火,此六气各有主时,而在夏天暑则为主气,若暑邪过盛,便会导致中暑。而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因此易于伤津耗气,从而出现口渴欲饮、小便短少以及气短乏力等气津受损的症状表现。在治疗时,除了祛除暑邪之外,自然就需要再益气生津。黄芪功专益气,具有不错的补益力量,也可生津养血;再加上天花粉,专门生津止渴,从而益气生津,改善症状。且天花粉本身微微苦寒,还可以制约黄芪之甘温,可谓是一举两得。

2.消肿排脓,敛疮生肌,用于外科疮疡

外科之疮疡其病机多责之于热毒炽盛,血败肉腐。在疮疡溃后,一般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但若是本身气血亏虚之人,则无法保证局部气血之充足,从而疮口迟迟不收,耽误预后。黄芪配伍天花粉,黄芪敛疮生肌、托毒排脓,天花粉消肿排脓,对于外科疮疡特别是本身有正虚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若正虚托毒无力而脓难以排出,还可以加上皂角刺等药物来加强功效。

3.除热生津止渴,用于消渴

中医所说的消渴,其实和我们今天所说的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和病因病机都十分相似,因此中医也将糖尿病按照消渴来进行辩证论治。消渴的基本病机则是阴虚内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黄芪和天花粉,其实都是治疗消渴的常用中药。

天花粉既可清其热,又可生津止渴;黄芪则益气生津养血,从之共同治疗消渴,神奇的是,通过药理试验发现,天花粉和黄芪中皆各自含有能够降低血糖的有效成分,这也是两者能够用来治疗糖尿病的一大有力证据。

总之,黄芪和天花粉两味中药,虽然其功效性味都有许多区别,但两者配伍起来,相反相成,也有着丰富的功效和作用。

动辄大汗淋漓是气虚,送你3味中药,把气补到根上

开门见山,今天想和你聊聊出汗的问题。

众所周知,出汗,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说,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尤其是眼下正值酷暑,在马路上走一圈,就容易出一身的汗。

然而,有的人动都没怎么动,就容易大汗淋漓,满头的汗,这个就需要及时的调理了。

我们讲,治疗疾病还是要找到疾病的根源,不能病急乱投医而盲目用药。

那么,这种动辄大汗淋漓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中医认为,这主要是肺气虚弱所致。

中医讲,肺主皮毛。说的是我们皮肤上毛孔的开合归肺管,肺气充足,则毛孔开合有度。若是肺气亏虚,则毛孔开合有失,直白点说,就是毛孔一打开就不容易关上,因为肺气虚啊!于是乎导致了体内的津液外泄。和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的毛孔就像是一道道的城门,肺气就是守卫城门的士兵,而身体内的汗液就是城内的老百姓。守卫城门的士兵稀少,而城里的老百姓一个劲儿的往外逃逸,这个城门哪还关得住啊!

由于肺气虚弱,而致体内的津液不停的外泄,所以,整个人同时还伴有疲倦乏力、气虚懒言等症状,身体的抵抗力也往往会比以前来的差,隔三差五就容易感冒发烧。

这个时候,你若是去看西医,很难查出个所以然,顶多给你开具一些维生素,或者感冒药等治治标。

而中医之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方子,名曰玉屏风散,出自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方如其名,给我们的身体架起一道天然的屏障。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方子也很简单,仅三味药材,可它们不仅是药专力行的良药,同时还互成犄角相辅相成。

首先来说说黄芪。

黄芪补气的功效几乎是人尽皆知。

你去看,黄芪黄白相间的,中医认为,色白入肺。色黄入脾。因此,黄芪补的不仅是肺气,还补脾气。

黄芪

肺气充足,则肌表的毛孔开合有度,体内的津液就不容易一直往外泄,中医称之为益气固表。

那补脾气有什么作用呢?

补气的中药泡水喝,补气的中药泡水喝-第1张图片-

在中医认知中,脾五行主土,脾土可以滋生肺金,是故,补益了脾土,也可以协助肺气的化生。反而言之,如果一个人的脾气是虚的,那这个人的肺气多半也是虚的,是不足的。

黄芪

此外,中医讲,脾主健运,说的是脾脏可以将我们体内的精微物质转运至五脏六腑,以提供营养支持而化生气血。

然而,单单靠黄芪,又想补肺气,又要补脾气,着实有些力不从心,所以,这里又加用了一味白术。

白术,乃脾经之主药。功专健脾,把脾气补足,就是从源头上把缺失掉的气给补足了。

白术

那防风是干嘛的呢?

是祛邪的。

我们前文已经讲了,黄芪有益气固表的作用,仿佛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给我们的身体以保障,防止身体的津液无休无止的外泄。

然而,这道屏障虽防止了津液的流失,同时也容易闭门留寇,把一些已经趁虚而入的风邪也关在了我们的体内。

所以,这个时候就要用上一味防风。

防风防风,大家光看这个名字就可以猜到,它是驱散风邪的,把盘踞于体内的风邪一点一滴的赶出我们的体内。

防风

祛邪的时候,难免会伤及正气,但压根无须担心,因为折损的这些正气,又可以靠着黄芪全部补益回来。大家看,扶正、祛邪,是不是环环相扣?

看到这里,可能还是会有人说,玉屏风散我用过,效果不咋滴。

这个时候,不妨再在玉屏风散的基础上加用一味仙鹤草。

仙鹤草,又名脱力草。既能大补虚劳,又兼具收敛的药性,可以收敛止汗。

仙鹤草

天气一热就出汗?两味中药泡水,益气,养阴,止汗,好用不贵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天气逐渐转暖,可很多人有一个毛病,就是不耐热,一热就出汗,尤其不能急躁,天气热,如果遇到点焦急的事情,会很热,甚者出很多汗,大汗淋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实际上天气炎热出汗跟阳虚出冷汗不是一回事,因为大家想象一下,阳虚势必怕冷,而我们说这种情况是怕热,热则汗出。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这种出汗和我们的肺有关,中医讲,肺主皮毛,皮指的是皮肤,毛指汗毛,大家想想,出汗是不是都从我们的皮肤和毛孔出来呢!当肺由于各种外邪侵袭或者不良生活习惯受损时,出现肺表气虚,肺虚很好理解,表虚指的就是皮肤和毛孔虚弱,皮肤毛孔虚弱,控制汗液排泄的能力是不是就减弱呢?而且很容易受外邪侵袭,容易感冒。肺虚还会出现乏力,咳嗽,这种咳嗽声音比较弱,没力气,有时还有痰。

那为啥会怕热呢?因为肺虚容易损伤肺阴,导致肺阴虚,阴虚则生内热,所以这种热是内热,不仅人不耐热,还容易烦躁,手脚心热,严重就会盗汗。

出汗还与我们的脾有关,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的源头,生精化血,血汗同源,出很多汗,体内的津液和血都会损失,因此要补回来,就要增强脾的运化吸收能力,以利于精血的化生,血汗的来源。

今天给大家介绍两味药,一味补肺,一味补脾,还可以止汗,养阴,帮助你补虚止汗。

首先是麦冬

麦冬入肺经,味甘,可补肺养阴,是常用的补肺阴、润肺燥的药物,气性微苦,可以坚阴,微寒可以清内热,用于阴虚导致的烦热,出汗,盗汗。内热减轻了,则畏热可缓解,肺虚好转,则皮肤控制汗液代谢的能力恢复,遇热出汗可好转。

麦冬

其次是黄芪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经,能够补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头,脾气充足,则精血化生充足,津液充盛,有效补充出汗产生的津液匮乏。黄芪还能入肺经,能够益卫固表,用于肺气虚的及表气血的自汗,动辄出汗,以及气虚感冒,增强肌肤和毛孔的固密性,减少出汗。

黄芪还有利水消肿,补气升提,脱毒外出的作用。在古籍《珍珠囊》:“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

黄芪

麦冬和黄芪配合起来,一者养肺阴,清内热,二者补肺表,固腠理,内外兼顾,清热止汗,有效解决肺脾气虚,阴虚内热导致的畏热,出汗,天一热就出汗,以及烦热,甚至盗汗的问题。

标签: 补气 中药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