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时是几点,辰时是几点男孩几点出生更好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19 0
三更是几点,十二时辰时间对照表


  三更指的是晚上23点到凌晨1点,古代一昼夜分十二时辰 ,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个小时。在古装电视剧里面,经常会出现一个打更的人,通过敲锣的方式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更了。一般三更相当于现在的几点呢?下面来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

三更是几点

  三更指的晚上23点到凌晨1点,古代一昼夜分十二时辰 ,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个小时。

  三更又称子时,是指当天23时至第二天1时,也有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旦、未央等别称。

  古代一个时辰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因为古人休息较早,所以半夜时都熟睡了,那时的半夜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深夜了。

  古代一昼夜分十二时辰 或 一百刻,其中完全属于夜晚的有四十刻,每十刻一段,连同首尾共五个节点,称为五更。把晚上戌初一刻作为一更,亥初二刻作为二更,子时整作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

  古人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一日有十二辰(一时辰合现代2小时),一时辰有八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合现代5分钟),(一炷香合现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现代30秒),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合现代5秒),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合现代0.5秒)。

十二时辰时间对照表

  1、子时:作为十二时辰的之一个时辰,于零点换日。对照:北京时间23时~01时。

  2、丑时:作为第二个时辰。丑时被称作鸡鸣。对照:北京时间01时~03时。

  3、寅时:作为第三个时辰。据说,寅时是老虎最威猛的时刻。对照:北京时间03时~05时。

  4、卯时:作为第四个时辰,破晓时刻,此时的太阳才微微露脸呢。对照:北京时间05时~07时。

  5、辰时:作为第五个时辰,又名食时,孩子们吃早餐的时间到了!对照:北京时间07时~09时。

  6、巳时:作为第六个时辰,快到中午时分,蛇会常常躲避在草丛中。对照:北京时间09 时~11时。

  7、午时:作为第七个时辰,顾名思义也被称作中午。对照:北京时间11时~13时。

  8、未时:作为第八个时辰,午后,可以小憩一会儿。对照:北京时间13时~15时。

  9、申时:作为第九个时辰,也被称作夕时,猴子会在此时不停叫唤。对照:北京时间15时~17时。

  10、酉时:作为第十个时辰,太阳悄然落山了。对照:北京时间17时~19时。

  11、戌时:作为第十一个时辰,因为天还没有黑,万物处于朦胧中,所以被称作黄昏。对照:北京时间19时~21时。

  12、亥时:作为第十二个时辰,夜深人静,所有人都静静地睡去。对照:北京时间21时~23时。

吃早餐的“理想时间”,看看你对了吗?

作为一天中的之一餐,早餐摄入的能量占人体一天所需能量的30%,对人体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你知道每天几点吃早饭更佳吗?

答案是:早9:00之前。

2023年6月刊发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与8点前吃早餐的人相比,9点后吃早餐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59%。

研究人员表示,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这是因为不吃早餐会影响血糖控制,以及胰岛素水平。

而在中医理论中,也早就提出了相同的观点。

中医认为,根据子午流注理论,十二时辰与人体十二经络相对应,辰时即早晨7点到9点足阳明胃经当令,此时气血流注于胃经,人的食欲最旺盛,消化能力也最强,在此时间段摄入早餐最容易被身体消化吸收。

了解了更佳的早餐时间,我们还得避免吃早餐时容易碰到的一些健康陷阱。

否则,不仅没能补益身体,反而还伤身!

很多人不把早餐当成正餐,每天吃的都一样,营养过于单一,或仅仅用零食当早餐,这容易出现微量元素匮乏、营养失衡、亚健康等状态。特别是有些人特别喜欢拿油条、油炸糕、甜甜圈等高油高脂肪食物当早餐,长期如此,不仅容易发胖,还可能引起甘油三酯、胆固醇等的升高,增加心脑疾病风险。

正确的早餐应包括四种类别的食物:

?以提供能量为主的,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含量丰富的粮谷类食物,如粥、面包、馒头等;

?以供应蛋白质为主的,主要是肉类、禽蛋类食物;

?以供应维生素和矿物质为主的,主要指新鲜蔬菜和水果;

?以提供钙为主并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的,主要是奶类与奶制品、豆制品。

上班一族经常喜欢在路上解决早餐,路上随便买个煎饼果子、鸡蛋灌饼,然后边走边吃。

这样很容易将空气中的尘埃、微生物、有害气体吃到肚子里,不仅不卫生,还影响健康。

加之,走路的频次、幅度都会影响肠胃的消化和吸收。当身体忙于应付耗费较大的肌肉活动时,血液供应会从胃肠等消化系统转移到肌肉,由此引起消化不良。

这样做不是不可以,但要注意“剩荤不剩素”。

肉菜类比如丸子等比蔬菜好,因为蔬菜经过反复加热营养素损失严重,而动物性食物的蛋白质和矿物质不易流失。

如果要将剩饭菜作为早餐,应该额外加一杯牛奶或新鲜蔬菜,补充营养。

一些人为了让早餐更丰盛,大量摄入高蛋白、高热量、高脂肪的食品,如奶酪、汉堡、煎炸食品等。

这些过于“营养”的早餐只会加重肠胃负担,对身体有害无益。

一顿合格又营养丰富的早餐,应具备4个条件。

之一个条件:样要全,务必得有主食,更好能粗细搭配。

第二个条件:有优质蛋白质。例如鸡蛋、酱牛肉等。

第三个条件:维生素。早餐也得有蔬菜,赶时间的话可以吃黄瓜、西红柿等。

第四个条件:干稀搭配,不能都是干的。例如喝杯奶,或者豆浆,或者是杂粮粥。

这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就是一个很完美的早餐。

有的人喜欢配一点小的酱菜,比如酸黄瓜或酱豆腐,也是可以的,只不过吃这类食材时要控制好一天中总的食盐摄入量。

长安十二时辰,古时候十二时辰,分别对应现在的什么时候?

最近热播的古装悬疑剧《长安十二时辰》是由曹盾执导,雷佳音、易烊千玺领衔主演。

长安十二时辰剧情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唐朝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局,长安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

据说服装道具、配乐、摄影、打光、整片电影质感都绝了,开头的一镜到底真是盛世长安啊!剧组在细节上的处理非常用心,李必头上道家芙蓉冠子午簪的特色插法等。

剧情简介

上元节前夕,长安城混入可疑人员,身陷囹圄的张小敬临危受命,与少年天才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破除隐患。全篇运用了创新的探案剧集结构与人物关系设定,把故事嵌套在当时的世界文化中心城市长安这样一个完美的切入点。在展现跌宕紧凑的故事架构、反脸谱化的英雄人物、脑洞大开的细节设计同时,也带给观众丰富的文化价值。

十二时辰共24小时,共有48集来反映各方面细节,表现主角李必,张小敬和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

问题来了,古时候十二时辰分别是现在的什么时候?大家能说出几个……

时辰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 *** 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

十二时辰对应现在分别是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之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刻制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九十六刻。

一刻为15分钟。

天干地支

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简化后的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

甲子

六十年,也称一个甲子。

干支的一个循环(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这个循环就叫"一甲子",也就是60年。

天干地支的发明影响深远,至今依旧在使用天干地支,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

现在农历的年份仍用干支。我们在知道其中一个干支年代是公元纪元的年份,就能推算其他干支年代,比如可以推算出辛酉政变、甲午中日战争、辛亥革命等这些大事分别发生于公元1861年,1894年,1911年。

古代的更

从晚上7点到第二天早上5点五更为止,每更2小时。

19:00-21:00为一更,

21:00-23:00为二更,

23:00-01:00为三更,

01:00-03:00为四更,

03:00-05:00为五更。

文丨历史天下

图片来自 *** ,每天更新你感兴趣的历史内容,感谢关注,收藏,转发,评论。

“夜半三更”到底是几点?

图文摘自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古代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这样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因此夜半三更,也即半夜子时——晚上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

附: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之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特级历史老师梳理古今中外时间对照表,系统详细,方便记忆查询

特级历史老师用了2个月时间归纳整理的古今中外时间对照表,包括古、今、中、外的时间单位、计时 *** 以及之间的各种换算 *** ,体统、详细、全面,方便、查询、记忆!不敢说最全,但是,可以说比一般的对照表要全面的多,只要看完这篇文章,就知道是不是系统全面了?

先提示一下,这篇文章有点长,耐心看完不后悔。

九个字总结:“系统”、“全面”、“看完不后悔”。

这些与时间有关的常识,适用于小学、初中生、高中生的平常考试,也适用于中考、高考、考研,国考等,参加工作后,平时写文案、写文章等都能用上,用途广泛。是一份难得的好资料,感兴趣的可以保存备用。

平时在翻看、查阅古书时,由于记不清楚古代时间、各种时辰、五更、甲子、三元九运等名称、以及古代常用时间计法和现代的时间对应关系,阅读和研究时带来很多麻烦。为了个人方便,利用2个月时间,查找有关历史资料,归纳梳理编辑了这些《古今中外时间对照表》,再遇到时间方面的问题就可以一一对照解决,很简单,很轻松,一目了然。现在已经加快了我的阅读和研究的速度,感觉效果不错,实用很方便,今天分享给朋友们,了解古今中外时间单位,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 ,了解古代时间与现在时间是如何对应的。

一、现在时间单位概念和之间的换算关系

1、长于年

(1)银河年(GY),也称为宇宙年,是太阳系在轨道上绕着银河系中心公转一周的时间,估计在2.25亿至2.5亿“地球年”之间 。

(2)千年,是跨越一千年的时间跨度。在阳历中,如果一个年份可以被1000整除就被称为千年(或者那个年份之后的一年),如2000年或2001年都可被认为是新千年。在2000年全球庆祝新千年到来时,就发生了有关到底2000年还是2001年才是新千年开始的争论。一派观点认为,由于阳历历法从公元1年开始算起,因此公元1年至1000年是之一个千年,而第二个千年开始于1001年,这样推算下去,2001年才是新千年的开始。

(3)世纪,一个世纪是一百年,通常是指连续的一百年。当用来计算日子时,世纪通常从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后一年开始,例如2000年或2001年。这种奇数的纪年法来自于耶稣纪元后,其中的1年通常表示“吾主之年”(year of our lord),因此之一世纪从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而20世纪则从公元1901年到公元2000年,因此2001年是21世纪的之一年。不过,有人将公元1世纪定为99年,而以后的世纪则为100年,如果按照这种定义的话,2000年则为21世纪的之一年。

(4)年代,我们把一个世纪分为10个单位,1个单位10年,每10年叫做1个年代。同时年代也常适用于用公元纪年。一个世纪为100年,依次按每10年为一个历史时期进行划分为10个年代,依次分别叫做10年代,20年代,30年代......90年代,100年代。

2、年,是与地球在轨道上绕太阳公转有关事件再现之间的时间单位

一般而言,年的长度取为太阳在天球上沿黄道从某一定标点再回到同一定标点所经历的时间间隔。由于所选取的定标点不同,年的定义也不同,通常有:近点年=365.25964日

恒星年=365.256363004个平太阳日(≈365日6时9分10秒)

回归年(贝塞尔年)=365.242199174日(≈365日5小时48分45.5秒)

交点年=346.62003日(346日14小时52分52.9秒)

1984年起,天文学上采用儒略年(不可和历法上的儒略历相混淆)作为统一的年的时间单位,规定为365.2425日,与回归年相比每3000年误差1日。

现代公历里,平年一年为365天(包含52周1天),闰年一年为366天(包含52周2天)。

(1)贝塞耳年

恒星年是以天球上固定的点(如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运动周期,用于天文而不是历法。

(2)回归年

回归年是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或秋分点、冬至点和夏至点)的时间间隔,即太阳连续两次直射于北回归线(或南回归线)的时间间隔。因此,回归年又称“季节年”。回归年稍短于恒星年,其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应用于日食,月食的推算。

(3)近点年

地球绕日运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地球中心连续两次经过轨道上的近日点(或远日点)的时间间隔,是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周期。这是近点年的定义。由于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前移(每年东移11秒)其长度为:T=365.25964日比恒星年长0.00328日,近点年也是日地距离变化的周期,又是整个地球接受太阳辐射能数值发生变化的周期,不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4)交点年

交点年是太阳沿黄道连续两次经过同一黄白交点所需的时间,其长度为346.6200日。由于黄白交点每年西移20°,因此,交点年相应地比恒星年短。约短20日。交点年又称食年,因同日食,月食的成因有关,故名。

3、季度

人们俗称的“季度”,就是把一年平均分成四份,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一年可以分为四个季度,每个季度历时3个月。之一季度:1月-3月;第二季度:4月-6月;第三季度:7月-9月;第四季度:10月-12月。

4、月

月球是历法中的一个时间单位,照理说,他的长度应该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自然轨道周期相当,但传统上都是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作为一个月的长度,也就是一个月(太阴月)的长度是会合月(朔望月),大约是29.53日。对出土文物符木的研究推断,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就已经会依据月相来计算日子。迄今,会合月仍是许多历法的基石。一年分为12个月;中国农历一年也为12个月,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多出的一个月称为闰月。

5、旬

旬 ,本义是十日。旬的概念从夏朝开始已经存在,在甲骨文中就有旬字。中国古代天干纪日,每十日周而复始,称一旬。因此专门用一个“旬”字来表示这个时间概念。中国人仍然使用旬来表示十天这个时间。一月可以分为三旬,分别为上旬、中旬和下旬。同时旬也可以作为十岁讲。如:八旬老者等。

6、周

星期,又作周或礼拜,是古巴比伦人创造的一个时间单位,一个星期为七天。

星期的起源应该是连系著月亮的周期,因为七天大约是月亮一周的四分之一。

后来犹太人把它传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传到罗马,公元3世纪以后,就广泛地传播到欧洲各国。明朝末年,它也随基督教传入了中国,因而称为礼拜。

一星期的七天是从拉丁语直接转变过来的,拉丁语中星期日为“太阳日”,星期一为“月亮日”,星期二为“火星日”,星期三为“水星日”,星期四为“木星日”,星期五为“金星日”,

星期六为“土星日”;法语直接采用拉丁语的名称,只是将星期日改为“主的日”;因为五颗行星的名称都是古罗马神话中的神的名字。英语将其中几个换成古日尔曼人神话中的神,如星期二变为日尔曼战神“提尔”的日子,星期五变为日尔曼女神“弗丽嘉”的日子,星期三变为日尔曼神“奥丁”的日子、同样地星期四也是日尔曼神“索尔”的名字;俄语和斯拉夫语言中,已变成“之一”、“第二”日……。

在中国,可能是在8世纪时透过明教的传入,使中国有了新的观念,并以“七曜”来分别命名。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中国在民国成立后改称星期,其中的“星”字便是指这七曜,但在日本、韩国和朝鲜仍沿用此名字。

中文世界教会常以“礼拜一”、“礼拜二”、…称呼星期诸日。受其影响,一般民众也这么用,亦将“礼拜”一词等于“周”。如“下周”等于“下礼拜”。

广东话(广州话)、吴语和闽南话口语也以“礼拜一”、“礼拜二”…方式称呼星期,星期日则称为“礼拜日”,简称“礼拜”。闽南话口语并未使用如“拜一”的简称。

7、候

古代把五天称为“一候”;

现在气象学上仍沿用:~温(每五天的平均温度);

全年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

8、日

日是计量行星自转一周的时间单位。口语中常俗称天。

一个太阳日约等于24小时;

一个恒星日等于23小时56分4.09894秒;

(1)太阳日

太阳日有两个概念,其一是民俗学的概念,说的是太阳的生日。为农历六月十九,黄历上有记载。其二是指中国古代“七曜”中的“日曜日”,与西方的星期日暗合。在天文学中太阳日的指的是:地球同一经线相临两次面向太阳所用的时间。

(2)恒星日

连接一个地方正南正北两点所得的直线为子午线,子午线和铅垂线所决定的平面是正南正北方向的子午面。某地天文子午面两次对向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叫做恒星日,恒星日是以恒星为参考的地球自转周期。

在天文学上,定义恒星日的不是具体的恒星,而是黄道对于天赤道的升交点,即白羊宫之一点,就是北半球的春分点。但是春分点在不断的西移(岁差),所以天文学上的恒星日与太阳日还是有区别的。

恒星日短于太阳日

9、小时

小时是一个时间单位。小时不是时间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时间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秒),而是与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相协调的辅助时间单位。除闰秒外,一小时一般等于3600秒,或者60分钟,或者1/24天。在英文或数学中常用“h"表示。

10、分

分又称作分钟,是时间的量度单位。分的英语是minute,原意是“微小”的意思,也表示min。刻=15分钟、字=5分钟(闽南广东地区用法)。

11、秒

秒是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符号是s。有时也会借用英文缩写标示为sec.。

国际单位制词头经常与秒结合以做更细微的划分,例如ms(毫秒,千分之一秒)、us(微秒,百万分之一秒)和ns(纳秒,十亿分之一秒)。虽然国际单位制词头虽然也可以用于扩增时间,例如ks(千秒)、Ms(百万秒)和Gs(十亿秒),但实际上很少这样子使用,大家都还是习惯用60进制的分、时和24进制的日做为秒的扩充。

12、短于秒

(1)分秒(decisecond),是比秒小而且比厘秒大的单位,是一秒的十分之一(0.1秒),简称ds。

(2)厘秒(centisecond),是比分秒小而且比毫秒大的单位,是一秒的百分之一(0.01秒),简称cs。

(3)毫秒(millisecond),是一种较为微小的时间单位,是一秒的千分之一(0.001秒),简称ms。典型照相机的最短曝光时间为一毫秒。一只家蝇每三毫秒扇一次翅膀;蚊子二十毫秒振翅一次;蜜蜂则每五毫秒扇一次。由于月亮绕地球的轨道逐渐变宽,它绕一圈所需的时间每年长两毫秒。在计算机科学中,10毫秒的间隔称为一个jiffy。

(4)微秒(microsecond),即百万分之一秒(10的负6次秒),简称μs。光在这个时间里可以传播300米,大约是3个足球场的长度,但是海平面上的声波只能传播1/3毫米。高速的商业频闪仪闪烁一次大约持续1微秒。一筒 *** 在它的引信烧完之后大约24微秒开始爆炸。

(5)纳秒(nanosecond),即一秒的10亿分之一(10的负9次秒),简称ns,又名“毫微秒”,常用作内存读写速度的单位。光在真空中一纳秒仅传播30厘米(不足一个步长)。个人电脑的微处理器执行一道指令(如将两数相加)约需2至4纳秒。另一种罕见的亚原子粒子K介子的存在时间为12纳秒。

(6)皮秒(picosecond,)即纳秒的千分之一(10的负12次方秒),简称ps,又名“微微秒”,最快晶体管的运行以皮秒计。一种高能加速器产生的罕见亚原子粒子b夸克在衰变之前可存在1皮秒。室温下水分子间氢键的平均存在时间是3皮秒。

(7)飞秒(femtosecond),也叫毫微微秒,即10的负15次秒,简称fs。是标衡时间长短的一种计量单位。1飞秒只有1秒的一千万亿分之一,即1e?15秒或0.001皮秒(1皮秒是,1e?12秒)。即使是每秒飞行30万千米的光速,在一飞秒内,也只能走0.3微米,不到一根头发丝的百分之一。可见光的振荡周期为1.30到2.57飞秒。一个分子里的一个原子完成一次典型振动需要10到100飞秒。完成快速化学反应通常需要数百飞秒。光与视网膜上色素的相互作用(产生视觉的过程)约需200飞秒。

(8)阿秒(attosecond),又名阿托秒、渺秒和微微微秒,相当于10的负18次秒,简称as。是可测量的最短时间,中性π介子的寿命。如果宇宙的年龄几百亿年,那么10的负18次相当于其中的1秒。科学家是用阿秒来对瞬时事件进行计时的。 研究人员已经用稳定的高速激光产生了仅持续250阿秒的光脉冲。

(9)仄秒(zeptosecond),即10的负21次秒,简称zs。

(10)瞬间(jiffy),物理学上约是10的负24次秒的3倍。(3e?24秒)

(11)幺秒(yoctosecond),即10的负24次秒,简称ys。0.3ys是W及Z玻色子的寿命,23ys是氢的同位素的半衰期。

平时常用的时间单位名词

一刹那 1秒

一弹指 10秒

一柱香 5分钟

一盏茶 10分钟

一刻钟 15分钟

一小时 60分钟

一时辰 120分钟(2个小时)

时间差求法:

北京时间,准确地说是指在东经120度所在地区的当地时间,由于北京大约在东经117度左右,故此北京时间12:12才是标准的北京当地时间的12点正。而或东或西的不同地区就要根据当地所在区域内的东经度数推算。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360度),需24小时,每4分钟1度(1度距离相差4分钟,“东加西减”原则)。其他地区,依此推算即可。例如:当北京时间12:00时,黑龙江东半部(东经130度)就是12:40,{12:00+(130-120)×4分=12:40}; *** 西半部和新疆中部(东经90度)就是10:00,{12:00-(120-90)×4分=10:00}。东经120度北京时间12点与其他地区所在东经度数时间对照表:

现在时间单位计算明细表

二、我国古代计算时间的 ***

1、仿制的古代计时器–铜刻漏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1)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2)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 *** 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3)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不用说了,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时辰共有二十四分,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4)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3时又72分钟,即4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晚上11时又96分钟,即0时36分。

(5)十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6)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

(7)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 43.2分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8)刻制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九十六刻。

一刻约15分钟。

古代计时器–铜刻漏---计时单位

2、“时”即时辰,等于现代的两小时。

(1)中国古代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亦即两个小时一个时辰。白天人们可看太阳、日晷或计时的“铜壶滴漏”之类东西判断时间,夜晚则不知时间了,于是由专人看着 “铜壶滴漏”,按照时辰打鼓告诉民众。古人规定,逢戌时(约合现在晚上七点至九点钟)开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时,即合现在夜晚九点至十一点钟;三更是子时,即夜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五更是最后一更,已到寅时,即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钟。

(2)古代一昼夜分为12时辰和现代时间的对应关系

【子时】十二时辰的之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古时尚有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分、未且、未央等别称;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    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二十一时至二十三时(21点到23点),此时正是夜阑人静之夕,故又称人定,还称夜夜。

古代十二时辰与现代时间名称对应表

3、更: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

古代五更与时辰、现代时间对应关系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 二更, 二鼓, 乙夜 , 21-23点;

夜半 ,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 四鼓 ,丁夜 ,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

从晚上7点开始起更,一更约两小时,三更就是11时至1时。古代夜间击鼓报更。所以用鼓作为更的代称。所以三更也叫做三鼓(戌时~寅时(19:00~次日5:00)点:古人一更又分五点,一点合24分钟。三更四点,就是半夜1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100刻,一刻合14分24秒(约十五分,所以一个时辰有八刻),因此“顷刻”指很短的时间。

字即5分钟,字下有“秒”忽“等,具体计算不详

五更时间对照表

4、甲子循环--六十甲子

(1)一甲子,源自中国古代纪年法,一甲子有六十年,此外,人们也用一甲子来表示年岁,如“他已有一甲子的寿命了”或“今日是他一甲子诞辰”等。

(2)中国古代纪年法,用天干地支组合,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等组合起来恰好共60个,甲子也就是之一个组合,组合顺序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每60个一循环,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两两相配,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个组合,称六十甲子。 古人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年、月、日、时。年月日时就象四个柱子一样撑起“时间”的大厦,所以称为四柱。

(3)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循环组合:甲子、乙丑、丙寅......一直到癸亥,共得到60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如此周而复始,无穷无尽。年月日时都是60一个循环。60在时间领域是个奇妙的数字。不但中国古人用60作为循环,来自西方的计时法中,一分钟是60秒,一小时是60分钟。同样,一天24个小时,和中国传统的每天12个时辰(时辰也就是大时,两个小时为一个大时)对应,中国用5天作为一个时辰的大循环,所谓“五日一候”,共是60个时辰。下面列出(4)六十个干支组合(称为六十甲子):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5、三元九运,是中国划分大时间的 *** ,

(1)古人把20年划分为一运,三个20年也就是三运,形成一元。三个元运就是上元、中元、下元,每一元三个运,合称为“三元九运”。

(2)三元九运每一元为60年,即干支纪年的一个循环,又叫一甲子。而年份的划分按照干支历是以立春节气为岁首的,并非公历的1月1日或夏历(农历)的正月初一。

(3)“三元九运”,分别是:

三元 —— 上元、中元、下元

上元 —— 一运、二运、三运

中元 —— 四运、五运、六运

下元 —— 七运、八运、九运

(4)三元九运之间的列对应关系如下:

上元一运甲子癸未二十年,配合一白,叫一白运。

上元二运甲申癸卯二十年,配合二黑,叫二黑运。

上元三运甲辰癸亥二十年,配合三碧,叫三碧运。

中元四运甲子癸未二十年,配合四绿,叫四绿运。

中元五运甲申癸卯二十年,配合五黄,叫五黄运。

中元六运甲辰癸亥二十年,配合六白,叫六白运。

下元七运甲子癸未二十年,配合七赤,叫七赤运。

下元八运甲申癸卯二十年,配合八白,叫八白运。

下元九运甲辰癸亥二十年,配合九紫,叫九紫运。

(5)三元九运的年份对应。为了让大家明白,现将最近“三元九运表”列出:

上元

一运1864年--1883年(甲子年至癸未年)

二运1884年--1903年(甲申年至癸卯年)

三运1904年--1923年(甲辰年至癸亥年)

中元

四运1924年--1943年(甲子年至癸未年)

五运1944年--1963年(甲申年至癸卯年)

六运1964年--1983年(甲辰年至癸亥年)

下元

七运1984年--2003年(甲子年至癸未年)

八运2004年--2023年(甲申年至癸卯年)

九运2024年--2043年(甲辰年至癸亥年)

注意:以上公历年份和干支历年份只是大概对应关系,公历和干支历的年份起点不同

通过这个实例,应该看看明白了。

“三元九运”计算时间明细表

6、古代“二十四”个时辰与养生

(1)时辰养生歌诀

总结一首歌诀,有助于您更好地遵照12个时辰来养生:

寅时天亮便起身,喝杯开水楼下行;

定时如厕轻如许,卯时晨练最宜人;

辰时看书戏幼孙,巳时入厨当灶君;

午时进餐酒少饮,未时午休要抓紧;

申时读报写诗文,酉时户外看流云;

戌时央视新闻到,闭目聆听好养神;

亥时过半快洗漱,子时梦中入画屏;

丑时小解一时醒,轻摩“三丹”气血盈;

脉络通畅心如水,一觉睡到金鸡鸣。

十二时辰对应的养生歌诀

(2)每个时辰应该如何养生

子时——睡觉保护阳气

半夜11点到凌晨1点的时候叫子时,这个时候是一天当中太极生命钟的阴极,按照阴阳消长的规律,这个时候阴气是最重的,而阴是主睡眠的,那么我们就要遵从这个阴阳的消长规律,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处于熟睡的状态。

大家注意,不是这个时候我们才上床,而是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已经处在熟睡状态了。那么什么时候该上床呢?应该在10点半左右。子时的时候,是胆经值班。胆气在一阳生的时候,是刚刚长出来的阳气,还很微弱,我们要特别保护这个阳气,应该怎么保护呢?更好用睡觉来保护,所以夜半的时候,我们就不要再去跳啊唱啊的,而应该睡觉。这时候要开始养阳气,而养阳气要从它微小的时候就要保护它。

丑时——肝经造血时间

丑时是凌晨1点到凌晨3点的时候,是肝经值班。肝经是主生发的,这个时候的阳气比胆经值班的时候要生得大一点了。肝脏要解毒、要造血,就是在这个时候进行,所以半夜里,千万别去酗酒,千万别沉迷于游戏了。这个时候人体得休息,肝还要工作。有肝病的人多是爱熬夜的人,因为半夜肝要造血、要解毒,如果不给它喘息的机会,自然就容易发病。

寅时——号脉的更好时机夜里3点到夜里5点是什么时候呢?这时候叫做平旦。因为此时天气要开始平衡了,阴阳开始平衡了。此时肺经值班。此时,天刚刚亮,这时候中医号脉是最准的时候。我们可以看你的脉硬不硬,脉硬呢,40岁以上的人要考虑是否得了高血压;二三十岁的如果脉紧,可能是工作压力太大,还可能是有焦虑症。又紧又硬的脉叫做弦脉,如果是弦脉就要考虑你是不是有高血脂、动脉硬化了。

卯时——空腹喝水,排出毒素

卯时是大肠值班的时候,它是早上5到7点钟。12时辰养生有个重点,就是卯时起床后要喝一杯空腹水,有便秘的人这样做就可以帮助你减轻便秘。因为大肠在此时精气开始旺盛,大肠一鼓动,再加上你的水的帮助,大便就下来了,就能帮助你解毒。要知道大便里的毒占人体所有毒的50%。卯时气血流注于大肠经,卯时在天地之象代表天门开,代表二月,万物因阳气的生发冒地而出,故是排便的更佳时机。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寅时肺气实了,卯时才能正常地大便。

辰时——早餐营养要均衡

到辰时的时候,是胃经值班了。这个时候是7到9点,7点钟我们要吃早饭了,而这个时候是胃经值班,所以,胃在此时是最容易接纳食物的。早餐一定要有动物蛋白,要有一味荤,比如说你咸菜就泡饭就不行,得加上一点有动物蛋白的东西,要有一点肉,或者鸡蛋。

巳时——工作学习的之一个黄金时间

接下去上午9到11点是巳时,这时是脾经值班的时候。脾经是主消化的,这个时候,它要吸收营养。而这个时候也是大脑更具活力的时候,是人的一天当中的之一黄金时间,是老人锻炼身体的更好时候,是上班族最出效率的时候,也是上学的人效率更高的时候。所以,我们必须吃好早饭,保证脾经有足够的营养吸收,这样,大脑才有能量应付日常的运转。

午时——睡好午觉养阳气

午时11点到下午1点的时候,是心经值班。这个时候大家要注意,心经值班的时候我们要吃午饭、睡午觉,因为按照太极阴阳气化规律,这个时候阳气最旺。《黄帝内经》说,阴是主内的,是主睡觉;阳是主外的,主苏醒。午时是阳气最盛的时候,我们吃完午饭稍事休息继续工作,这个时候也出效率。阳虚的人这个时候就要好好地睡上一觉,最养阳气。那么阳气不虚也不盛,正常的人怎么办呢?我们午时只需休息半小时到一小时,养养我们的心经。因为我们的心脏很累,除非你是身体很强的人,你可以不睡午觉,一般的话我们还是要睡午觉。睡午觉要平躺,这样可以让大脑和肝脏得到血液,有利于大脑养护。《黄帝内经》有一句话,叫做“卧,则血归于肝”。你要平躺,这样血液才养肝。肝脏对人体有个重要的分布血液的作用,你睡午觉起来以后,肝脏就可以把血液输送到你的大脑,保证你的工作效率,所以午觉更好要平躺。平躺还有一个什么好处呢?就是保护你的颈椎、你的腰椎。人的骨架就像房子的柱梁,一天到晚地撑着身体,何其累也,所以你看年纪老的人,骨头的病就多。午睡躺下,颈椎可以得到休息,腰也可以歇一会儿,长此以往,你就不会得腰椎增生、颈椎病,也不会得坐骨神经痛等病,所以午时午休是很重要的。

未时——保护血管多喝水

午时过了以后,下午1点到下午3点,就到了未时,这时小肠经值班。小肠经把食物里的营养都吸收得差不多了,都送到了血液里边,血液里边就满满当当的,就像上下班时候街上的车,十分拥挤。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喝一杯空腹水,或者是茶也行,这是用来稀释你的血液。因为人体这个时候血液营养很高,很粘稠,所以要稀释血液,这样才能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

申时——工作学习的第二个黄金时间

未时过了就到申时了。下午的3点到下午5点之间,大家要注意了,这是我们的第二个黄金时间。这个时候小肠经已经把中午饭的营养都送到大脑了,大脑这时候精力很好,要抓紧工作,提高效率。

酉时——预防肾病的更佳时期

那么到了酉时,也就是傍晚的5点到傍晚7点,这时候是肾经值班,我们要再喝一杯水。这一杯水非常重要,它可以帮我们把毒排掉,还可以清洗你的肾和膀胱,让我们不得肾结石,不得膀胱癌,不得肾炎。

戌时——工作学习的第三个黄金时间

再往下,到了戌时,也就是晚上的7点到9点,此时是心包经值班。心包经值班的时候呢,我们的心气比较顺了。这个时候是我们一天当中的第三个黄金段,这个时间你可以学习,可以去散步去锻炼身体。但是,当心包经值班时间快结束时,可能是你散步回来以后,你需要再喝一杯淡茶水或者是水,让你的血管保持通畅。

亥时——准备休息

然后就到了亥时,亥时就是晚上的9点到11点,这时候应该休息,准备睡觉,或者是夫妻融洽等等,这都是更佳时间。到10点半你就一定要上床了。到此为止,12时辰养生就全部介绍完了。它的规律就是要按照经络和脏腑,还有阴阳气化来进行养生。

时刻一一时辰分为上时刻,中时刻,下时刻:一个时刻是多长时间,上时刻为时辰的前40分钟,中时刻为时辰的中间40分钟,下时刻为时辰的后面40分钟。

十二时辰--对应--养生表

三、外国的古代计时单位

(1)主要时间单位用词:刹那、念、瞬、弹指、罗预、须臾。

(2)之间换算关系

二十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

(3)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

(4)据此可以推算:一天一夜以24小时计的话,有9600万个“刹那”,480万个“念”,24万个“瞬间”,1.2万个“弹指”,600个“罗预”,30个“须臾”。一昼夜有1440分=86400秒,一“须臾”等于48分钟=2880秒,一“罗预”等于2.4分钟=144秒,一“弹指”为7.2秒,一“瞬”为0.36秒,一“念”为0.018秒。

国外---印度计时法明细表

以上这些有关时间方面的常识,平时都用得上,把这些常识熟练掌握了,不会丢分,也不会搞错了,闹出笑话。

这些常识的掌握和记忆,不是不用太麻烦,需要把这里面的几张表的内容熟练掌握了,也就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了。

今天把整理好的这些有关时间方面的常识分享给大家,可以节省大量的查询时间,可以直接运用。觉得不错,收藏保存备用,期待大家转发扩散,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谢谢><谢谢><谢谢>

你知道吃早餐的 “黄金时间”吗?

早上7点至9点吃早餐更佳 食物种类更好包括谷类 动物性食物、奶及奶制品、蔬菜 和水果四大类

你习惯吃早餐吗?一般是几点吃?其实,吃早餐也有一个“黄金时间”。

2023年6月刊发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与8点前吃早餐的人相比,9点后吃早餐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59%,不吃早餐会影响血糖和血脂控制,以及胰岛素水平。如果晚餐较晚才吃,也会增加些许2型糖尿病的风险。而早上8点之前吃之一顿饭、晚上7点之前吃最后一餐,可能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

早餐吃不对,影响全身健康

7点至9点吃早餐最合适,因为这时人的食欲最旺盛,早餐也与中餐间隔了4至5个小时。中医也认为,辰时(早上7点至9点)胃经当令,正是吃早餐的更佳时间。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一顿饭距离上一餐有10个小时左右,需要补充更多的能量。空腹时间较长会导致早晨血压升高,而常年不吃早餐,会导致相关激素的紊乱,让人更容易暴饮暴食,也会造成血脂水平的波动。

长期不吃早餐的影响是全身性的。2020年刊发在《营养学》杂志的一项针对7万余名成年人的研究分析发现,长期不吃早餐的人,血清C反应蛋白的水平明显升高,这可能会导致全身的慢性炎症。

早餐一定吃够“4大类”

营养早餐的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至30%;早餐食物的量应该占全天食物总量的三分之一;早餐的食物种类更好包括4大类:谷类,动物性食物(肉类、蛋),奶及奶制品,蔬菜和水果。

对于早餐具体吃什么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关键是要吃并且吃好。比如:传统早餐可以吃杂粮粥、肉包、素包、豆浆、香蕉;现代早餐可以吃牛奶、面包、煎鸡蛋、火腿、生菜。如果想吃快捷早餐,则可以选择牛奶、早餐谷物、香蕉和猕猴桃。本报综合

看了《长安十二时辰》,你知道现在是什么时辰吗?

近日,《长安十二时辰》热播,小编也忙里偷闲(不是上班时间!)去追了个剧。小编发现,其中一些画面需要些耐心才能看懂。比如,剧中常常出现的日晷图,就让很多人一头雾水。

十二时辰还原唐代报时技术

时辰是中国传统的计时单位,中国古代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十一点起算,分别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剧中“十二时辰”,每半个时辰不仅都是办案的重要节点,全长安城的日常作息也遵守着严谨的时间节奏,所谓“一更鼓闭城门,二更鼓上床眠。三更鼓到子时,四更鼓睡正沉,五更鼓城门开”。观众感叹,看懂了《长安十二时辰》,把唐代的计时方式也学会了,“子丑寅卯看着比电子手表文气”。

△剧中片头出现日晷的画面

日晷有着数千年历史

作为一种计时仪器,日晷有着数千年历史,曾在世界多地被人们所使用。在中国,日晷的使用可追溯至约3000年前的周朝。日晷将线性的时间划分成若干等量刻度,能做到精准计时,减小误差。真是“不明觉厉”。

日晷看似简单,内藏玄机。由晷针和晷面组成,两者相当于钟表的指针和表面。晷针垂直穿过晷面中心,晷面外延一般有三个圆圈,内圈标示天干地支,中圈刻有十二时辰,外圈对应每个时辰,再分“初”、“正”两格,由此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十二时辰,二十四小时。如今的“小时”概念,就是由晷面刻度演变而来,而钟表表面的设计灵感同样借鉴了晷面的结构。

赤道式日晷不仅可以授时,还可以指示节气。在一年中的春分和秋分,太阳的运行轨道与赤道平行,晷面无法标示时间。《周髀算经》记载:“故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冬至日晷长,夏至日晷短。”可见早在西汉时期,古人对日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问题来了:你知道上面四张日晷图所代表的时间是现代几点吗?

如果你无法给出答案,小编强烈推荐你来看今天的一图解读。日晷究竟如何计时?一天当中12个时辰如何划分?看完这张图,读懂古代时间就不再是难事了↓↓↓

除夕十二时辰

请打开音量

有惊喜!

辰时 · 大扫除

巳时 · 贴春联

午时 · 换新衣

未时 · 置年货

申时 · 全家福

酉时 · 年夜饭

戌时 · 看春晚

亥时 · 逛灯会

子时 · 燃爆竹

丑时 · 压岁钱

寅时 · 守岁

卯时 · 访亲友

牛年即将到来

祝愿每个人

新春快乐

新年好运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ID:rmrbwx)、城市漫游计划(ID:c *** yjh01),策划:蒋川、任悦,设计:KALA,效果:仙丹、KALA、逸轩、菠萝头

本期编辑:蒋川

早养胃,午养心!据说,踩准一天中这3个时段才养生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养生也讲究时间段。

在一天中,遵循“早养胃,午养心,晚养百脉”的原则,可以使养生效果翻倍。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教你踩准3个养生的黄金时段。

受访专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 孙其伟

早养胃

辰时(早上7~9点),胃经当令。

此时,人体的胃肠消化吸收最强,是营养输送到各个器官,滋养脏腑的更佳时刻。

辰时也是天地阳气最旺的时候,气血流注于胃经,营养丰富的早餐能给胃提供丰富的原料,从而发挥“受纳和腐熟水谷”的功能。

《素问·经脉别论》中记载:“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可见,养生要从养胃开始。

辰时养胃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早餐要吃热的食物

人体气血得热则行,遇寒则凝,摄入冰冷的食物会使气血不畅,从而“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2. 早餐搭配合理

早餐要有干有稀,谷类食物吸收后能快速补充能量,另外可以吃些鸡蛋、豆制品、瘦肉等,适当吃点果蔬。

3. 避免太油腻

吃太多肉类或太油腻的食物,会加重胃肠负担,可选择各种粥、燕麦片、豆浆、芝麻糊等。

午养心

午时(11~13点),心经当令。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提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午时是人体阴阳交替、气血交换之时,《黄帝内经》中记载:“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午时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而此时阴气初生,可以小睡一会儿,使身体平衡过渡。

午睡醒来可以搓搓手,手心有一个心包经的大穴——劳宫穴,搓揉该穴能提神醒脑,下午不易疲劳。

晚养百脉

亥时(21~23点)三焦经当令。

亥时入眠,百脉皆能得以濡养,阴阳协调,则身体健康。亥时安静入睡,百脉可以得到休养生息,三焦经气血充足,运气行水的功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人体各个部位都能分配到元气,第二天醒来才能精力充沛。

睡前做3件事有助眠作用。

1. 以指当梳

中医推拿功法中有一招叫“拿五经”,晚上睡前可将十根手指当作梳子,梳头3分钟以上,可以疏通五经,改善头部血液循环。

2. 温水泡脚

人体的肾经起于足下,温水泡脚可以温养肾经,达到补肾作用。

3. 捶背

“晚捶背,好入睡”,睡前可请家人帮忙,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轻拍轻叩背部,速度以每分钟60~80次为宜,每次20分钟以内即可。

本期编辑:郑荣华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为什么要晨钟暮鼓?十二时辰和24小时,是怎么对应的?

古人划一昼夜,为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子丑寅卯)序之,每个时辰相当于今日的两个小时。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后,击鼓报时,让民众知晓。但鼓声传的范围有限,齐武帝时,为使宫中都能听见报时的声音,便在景阳楼内悬一口大铜钟,在早上击钟报时,首开先河。为了使钟声传播更远,除了将铜钟越铸越大之外,建起了高高的钟楼,与鼓楼相对,朝来撞钟,夜来击鼓。

城楼报时,敲钟击鼓,历朝历代都有明确的规定。如唐代实施晨钟暮鼓,钟敲响,城门开启,万户活动。鼓敲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所写《李娃传》提到:“久之日暮,鼓声四起。姆曰:‘鼓已发矣,当速归,勿犯禁!一禁,即夜禁。鼓声一响,街上就禁止行人,违者称为“犯夜”,要受拘禁。

敲钟击鼓,是古代的一种报时方式,也是城市管理的一种方式。佛教传人,寺内也敲钟击鼓,则是集众僧徒参禅的寺规,两者性质不同。

古人将生活的诗情画意融入了时间之中,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美。近日一部热播剧,引发了很多人对中国古代纪时法“十二时辰制”的关注。你或许才惊觉:时间之外还有“时间”。十二时辰,时序分明,反映古人对天地万物的洞察与感知,睿智而长情。

古人将一昼夜分十二时辰,给生命以时光,给时光以美好。后以十二地支为序,分别记之:

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 ,酉时,戌时,亥时。

子时始,亥时终,循环往复。古代一个时辰,恰为今日两个小时。每个时辰还对应着应景的别致之名: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黃昏,人定。

十二时辰,乃先人为我们留下的"时间桃花源"。先哲王阳明有言:人一日间,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只是人不见耳。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作,淡然平怀,就是羲皇世界。平旦时神清气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日中以前,礼仪交会,气象秩然,就是<夏商周>三代世界。日中以后,神气渐昏,往来杂扰,就是春秋战国世界。渐渐昏夜,万物寝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尽的世界。

十二时辰对应的具体时间和别名为:

1、子时·夜半,23:00-01:00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乃十二时辰的之一个时辰,夜色最深重之时。古人将夜晚分为五个时段,五更计时制中,一更相当于现在的19点到21点;二更是21点到23点;三更是23点到凌晨1点;四更是1点到3点;五更是3点到5点。子夜为三更,因而『夜半三更』指深夜时光。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2、丑时·鸡鸣,01:00-03:00

鸡鸣,或曰荒鸡。夜达四更,天慢慢变亮,但仍然属于黑夜。『鸡鸣』一词作时间使用,源于《春秋左传正义》中『鸡鸣而食,唯命是听』之句。鸡被古代汉族人民褒称作『知时畜也』。《韩诗外传》中赞颂鸡云:『守夜不失时,信也。』俗云:雄鸡三唱天下白。

《七夕夜坐亨儿云丑时立秋求作一首》

--清·戴梓

一年惊报半年过,

老促前期奈尔何。

鹊驾未分鸡已唱,

断肠一叶落金梭。

3、寅时·平旦,03:00-05:00

平旦,又称黎明、日旦,为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气』是迄今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此时为五更,或云五鼓,鸡仍在打鸣,故有五更鸡的说法。人们也渐从睡梦中清醒。

《晨起》

--宋·陆游

老尚贪书课,黎明即下床。

不惊天乍冷,更觉意差强。

蟾滴初添水,螭炉旋炷香。

浮生又一日,开卷就窗光。

4、卯时·日出,05:00-07:00

日出,亦称破晓、日晞,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光耀大地。日出一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此时是古代官员上早朝的时间。官员来到衙门,首先需清点人数,因点名时恰是卯时,因而,将『点卯』称为上班报到的说法便沿用至今。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5、辰时·食时,07:00-09:00

食时,亦称早食、宴食。这一时段,正是古人吃早饭的时候。秦汉时期民间一天吃两顿饭,并以『朝食』为主餐。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便已出现了。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

《东流道中》

--宋·王质

山高树多日出迟,

食时雾露且雰霏。

马蹄已踏两邮舍,

人家渐开双竹扉。

6、巳时·隅中,09:00-11:00

隅中,也叫做日禺。此时临近中午,大雾散去,艳阳当空。『隅中』一词最早出现于《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旸谷……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白雪遗音》

--清·华广生

巳时红日过山坡,

孤单只影泪如梭。

自叹青春空虚度,

薄倖冤家辜负了奴。

辰时是几点,辰时是几点男孩几点出生最好-第1张图片-

7、午时·日中,11:00-13:00

日中,又名日正。这时太阳行至中天,烈日当头。上古时期,人们把这一时段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易·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菩萨蛮·初夏》

--宋·王齐愈

暑烦人困妆时午,午时初困人烦暑。新诗得酒因,因酒得诗新。

缕金歌眉举,举眉歌金缕。人妒月圆频,频圆月妒人。

8、未时·日昳,13:00-15:00

日昳,又名日央、日仄等。太阳偏西,以中天为界,这时的太阳与隅中相对。『昳』,《说文》释为『日昃 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幽事绝句》

--宋·陆游

客生闻吠犬,草茂有鸣蛙。

日昳方炊饭,秋深始采茶。

9、申时·晡时15:00-17:00

晡时,或曰夕食、馎时,是古时 *** 吃第二顿饭的时段。古时『晡』与『馎』相通。《说文段注》解释:『馎,申时食也。「馎」,一作「晡」引申之义。凡食,皆曰馎。』

《徐步》

--唐·杜甫

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

芹泥随燕觜,花蕊上蜂须。

把酒从衣湿,吟诗信杖扶。

敢论才见忌,实有醉如愚。

10、酉时·日入,17:00-19:00

日入,又叫日没、日沉。这时,夕阳西下。《庄子·让王》中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语。古人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

《饮酒》

--晋·陶渊明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11、戌时·黄昏,19:00-21:00

黄昏,亦称日暮、日夕,指夕阳沉没,万物朦胧,一更欲黑而未黑。《说文》曰:『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日冥也。』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初次使用黄昏一词:『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12、亥时·人定,21:00-23:00

人定,也叫定昏、夤夜,乃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二更夜已深,该安歇入眠。人定即人静,《孔雀东南飞》有『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

《人定》

--唐·白居易

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

翠屏遮烛影,红袖下帘声。

坐久吟方罢,眠初梦未成。

谁家教鹦鹉,故故语相惊。

标签: 辰时 出生 男孩 更好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