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花椒树图片,野生花椒树图片欣赏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56 0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李后强 ‖ 四川是花椒原产地——打造中国花椒之一省和花椒之一县有条件

点击上面蓝字“方志四川”添加关注!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8年第5期

川菜的特点是麻辣,其中的“麻”属于四川特有,世界独一无二,这是花椒的作用。花椒,芸香目 ,历史上又称檓、蜀椒、川椒、汉椒、黎椒、秦椒、椒聊、大椒、凤椒、丹椒及山椒。花椒是中国特产,种植面积、总产量居世界之一。我国花椒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全国约有花椒属植物45种,12个变种,2个变型,大多数处于野生散生状态。花椒的特点是无融合生殖,具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这样就为花椒的选择育种奠定了物质和理论基础。由于历史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加之人为因素的作用,花椒在由野生向栽培驯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的品种(品系),分类依据各不相同,叫法也很多,存在品种杂乱、名称混淆等问题,给生产和销售带来不便。花椒果皮可作为调味料,并可提取芳香油,又可入药,种子可食用,也可加工成各种生物制品。四川花椒含挥发油 (为柠檬烯、枯醇、香叶醇等)、甾醇、不饱和有机酸,营养物质含量大大高于其他省。

秦汉文献记载花椒叫“蜀椒”,原产于四川

全国许多地方都在争抢花椒原产地、发源地的名称和荣誉,都有一定依据。但是否为原产地?关键看史料和文物。最早以地名记载花椒的是“蜀椒”,其他别名如川椒、汉椒、黎椒、秦椒、凤椒、丹椒等,都是汉代以后的事。成书于秦汉的中国之一部医药典籍《神农本草经》指出,“蜀椒生武都及巴郡,八月采实,阴干。”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蜀椒入药,更具代表性的药方是“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大建中汤是医圣用来治疗腹痛的一张药方。可见,花椒最早产于四川。从花椒别名蜀椒、川椒,就知道产自四川。汉源古称黎州,因此有黎椒、汉椒别名。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载,“黎州,汉源郡,今汉源县,土产:红椒”。汉椒,是蜀椒的别名,见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三·蜀椒》。

汉源花椒基地(图片来自央视网)

北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在他的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中记载,“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武都是指秦巴山地结合部,素有“巴蜀咽喉、秦陇锁钥”之称,是甘肃、陕西、四川三省交通要道。这里的秦椒是指秦岭附近(陇南)生产的花椒,由四川传播移植过去。花椒的主要栽培人是远古的黄帝、颛顼、大禹,据考证他们都诞生在四川。

民间传说,在上古之时,蜀地有女名为花娇,村中诸人身得怪病,花娇上山采野树红粒治好众人之病。为感念花娇,村人把这棵树称为“花娇”,日久传讹,便写为了“花椒”。关于神农氏和大禹与花椒的故事很多,多用花椒为民治病。

历史资料表明,花椒用于敬神祭祀活动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花椒最早有文字记载是在《诗经》里,作为男女定情之物,所谓“视尔如荍,贻我握椒”,说明中国人于二千多至三千年前已经利用花椒。古代人认为花椒的香气可辟邪,有些朝代的宫廷,用花椒渗入涂料以糊墙壁,这种房子称为“椒房”,是给宫女住的。后来就以椒房比喻宫女后妃。《曹操文集》及《红楼梦》都有记载。花椒树结实累累,是子孙繁衍的象征,故《诗经·唐风》称:“椒聊之实,藩衍盈升”。又班固《西都赋》载“后宫则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尔雅》是汉族辞书之祖,收集了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花椒在《尔雅》上被称为“檓”或“大椒”。

丰收的花椒(图片来自 *** )

对上古人民而言,野生花椒数量稀少,可用作药物,又能产生特殊的香味,这使得花椒充满了神秘色彩,因此让花椒登上王侯的祭祀台,成为敬神享神的物品。西周时代,祭祀中使用“椒”已是普遍现象。《诗·周颂·载芟》记载了周朝丰收之后,在祭祀祈福时说:“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在贡品中摆上花椒来祈求家族安宁,风调雨顺。花椒沿长江传到楚国,在描写楚国的文献中经常出现。屈原喜欢花椒,在《离骚》中有“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王逸曾经注释道:“椒,香物,所以降神;糈,精米,所以享神。”也就是说,屈原大夫请这位巫祝吃了一顿花椒馅儿的粽子,这在汉朝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文物中得到了验证。在发现的四个香囊和六个绢袋内,就盛放着辛荑、肉桂、花椒、兰花等芳香植物。 除此之外,楚国人还发明了两种影响深远的花椒用法,一是以花椒入酒,开椒酒之风;二是将花椒拌泥涂在墙壁上,以求辟除邪气。《九歌·东皇太一》中写道:“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这是祭祀东皇太一时的情景,其中祭祀使用的酒便是椒酒。到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载“过腊一日,谓之小岁,拜贺君亲,进椒酒,从小起。”孝敬自己的长辈也开始使用椒酒。在后来的历史中,“椒酒”作为一个名词便常出现在诗词文章中。将花椒作为调味品,首见于三国陆玑《毛诗草木疏》,其中写道:“椒聊之实……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叶以为香。今成皋诸山间有椒谓之竹叶椒,其状亦如蜀椒,少毒热,不中合药也。可著饮食中,又用蒸鸡肠更佳香。”说明在三国之前,巴蜀地区湿气凝重,益于辛辣,人们需要辛香调料来满足食品需求。花椒作为中国主流调料的历史在唐宋达到高峰。

出土文物显示花椒树是“摇钱树”的原型

花椒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成为中国人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调味料,种植面积也日益扩大,还成为重要的出口物资,明朝郑和下西洋便将花椒带到了西洋地区。法国潜水员曾在毛里求斯附近海域发现一艘三百多年前的荷兰沉船,并在其中发现花椒、豆蔻等香料,打捞上岸之后,仍然带有特殊香味。在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群发掘中,3号墓地出土了920多支医学竹简,记载了蜀椒入药治痛风,在《六十病方》中有“八治风:石脂七分,蜀椒五分,方风、细辛各四分,厚柎五分,陈朱臾一分,圭十分,薑六分,皆冶合”。以蜀椒作为药引,带有明显的四川本土特征。这是成都汉墓出土文物对蜀椒的记载,说明张仲景记载蜀椒入药根据充分,并相互印证。有专家指出:“蜀椒是可以入药的,可以治疗痛风,现在有些中药药方中还在沿用。”

川椒(图片来自 *** )

由于花椒能治病又有特殊香气,在西周以前,花椒就作为敬神的祭祀物品,因此在随葬品和重大祭祀活动中,都有花椒踪影。在四川出土的大量春秋战国时代的船棺里,也有花椒的影子和印记。最为著名的是四川特产“摇钱树”。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大铜树,被称为摇钱树的渊源,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此树即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宇宙树、生命树,是目前所发现的中国宇宙树、生命树的最早形态。实际上,摇钱树的原型就是花椒树,是祭祀活动的重要用品,与雪铁芋(又名为金钱树)完全不同。“摇钱树,聚宝盆,日落黄金夜装银。”这首民谣从古流传至今,说明摇钱树是四川盆地(聚宝盆)的特产。关于摇钱树的文化属性,主要有两派说法:一说摇钱树是西南地区文化的产物,持这种意见者占大多数,理由是摇钱树这种器物只在西南地区发现,绝无仅有;第二种说法是摇钱树为汉文化产物,使用者为移民到成都平原的 *** ,该说法在20世纪90年代后提出。目前发现的摇钱树共计189例,主要分布在以四川为中心的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湖北等地。最早的摇钱树年代是东汉早期,数量稀少,集中在成都平原地区;东汉中期和晚期该器物迅速流行,覆盖今天的四川、重庆以及周边地区;东汉末到三国时期,摇钱树数量锐减;西晋时彻底消失。这充分说明,花椒树是摇钱树的原型,因为二者都是四川独有。四川盆地是聚宝盆,是花椒和摇钱树的原产地。

地理环境决定四川是花椒的故乡

花椒喜光,耐寒,耐旱,抗病能力强,隐芽寿命长,不耐涝,短期积水可致死亡。花椒生长发育期间需要较高的温度。花椒对土壤适应性强,尤喜深厚肥沃、湿润的沙质壤土。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严,在中性或酸性土壤中生长良好,在山地钙质土上生长更好。花椒生长快,结果早,一年生苗可高达1米,栽后2年即开花挂果,3年大量结果,延期15—20年,寿命30—40年,衰老后可以萌芽更新。

产自汉源的青花椒(图片来自 *** )

中国花椒主要生长在北纬20°~40°、东经90°~120°之间。北起东北南部,南至五岭北坡,东南至江苏、浙江沿海地带,西南至 *** 东南部;台湾、海南及广东不产。在青海,海拔2500米的坡地也有栽种。如今,花椒主要产于四川、陕西、河南、河北、山西、云南等省,以四川产的质量更好,以河北、山西产量为高。花椒原野生于我国喜马拉雅山脉,后沿着江河流域移植到中国地理第二阶梯,在海拔1500米以下地区人工驯化栽培,与古老的羌族活动有关。有文献指出,彝族和藏族是古羌的分支,黄帝、颛顼、大禹也是羌人,他们都食用药用花椒。黄帝出生在阿坝州茂县一带,大禹出生在汶川、茂县、北川等一带,颛顼出生在雅砻江、大渡河一带。北魏郦道元《水经注》1610页记载“沫水发源牂广柔县境外,广柔县有石纽乡,是大禹诞生的地方”。几代蜀王,蚕丛、鱼凫等都是羌人,三星堆纵目人应该是黄帝或蚕丛的造型。茂县营盘山遗址证明那里人类活动很早,现在的花椒质量不错。有人说“陇南是花椒出产最早的地方,也是花椒原产之地”,依据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但缺乏考古文物支撑,不可信,因为这种说法出现在汉代以后,比蜀椒记载晚多了。 没有羌藏彝民族的地方,一般不是花椒原产地,只是移植地。

中国地理第二阶梯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等。其中,四川盆地是世界著名的紫色盆地,约26万平方千米,海拔300至700米,内部为低山、丘陵、平原,冬暖夏热,最适合花椒生长。四川是花椒的原产地, 2017年12月1日发布的《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规定,花椒标准英文名为Sichuan Pepper,实至名归。

汉源县是花椒的核心区

全国更大羌族聚居县——茂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跨岷江和涪江上游高山河谷地带,与北川、安县、绵竹、什邡、彭州、汶川、理县、黑水、松潘9县相邻。茂县花椒栽培历史悠久,主栽“大红袍”, 是“西路花椒”代表品种,质地优良,国内驰名,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但汉源的地理和阳光优势更加突出,花椒知名度更高。汉(漢)字,表示水多、人多的地方,也指天河、银汉。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是汉族。大渡河、流沙河是藏汉民族融合之河,也是古羌主要活动之地,造就了川菜的核心元素——花椒。在汉源出土的汉砖中,刻有“后人千万”字样,表示人口繁衍昌盛,如同花椒果实一样,与古代皇室思想高度一致。中华书局影印,宋代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太平寰宇记》第三集第1559至1560页记载,“黎州,汉源郡,今汉源县,土产:红椒”。汉源县是花椒人工驯化地,是花椒的故乡,是中国花椒之一县。《汉源县志》记载,在唐朝元和年间,汉源花椒就作为贡品送往宫中,被称“贡椒”。皇家对花椒的欢喜影响着社会各界,对历代菜谱进行统计,在辣椒进入中国之前,全国22%的食品中都要加花椒,而在唐朝花椒食用比例达到37%,花椒进入鼎盛时期。

四川花椒的核心区在汉源。这里有流沙河和大渡河。流沙河古时称汉水,源于县内西北大相岭飞越山之仙人洞。大渡河发源于青海,古称沫水、北江、泸水、羊山江等,历史上被作为中国长江支流岷江的更大支流。雅砻江是金沙江的更大支流,又名若水、打冲江等。郭沫若先生,其名取自沫水、若水,就是大渡河与雅砻江。黄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生颛顼,就在这区域。汉源县有旧石器的富林文化、新石器的麦坪遗址等,证明这里的农耕文化、水文化很早就非常发达。砖,为中国古代最早的陶制品之一。从桃坪遗址和麦坪遗址发掘出来的汉砖,每一块约有七八公斤重,这是大渡河流域的农耕记忆。有些块砖的侧面刻着不同的纹饰,如“X”“工”等。这类几何纹砖很多,有100多种不同式样,诸如乳钉纹、十字纹、米格纹、菱形方格纹、平行线纹、太阳纹、鱼形纹……这些纹饰艺术上采用对称、均衡、调和、大小、粗细、虚实、强弱、高低、疏密、呼应等对比手法,实际表现的是花椒、花椒树的形态和生长、采集过程。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图案多以抽象表现,但线条流畅飘荡、节奏感强、布局均衡,艺术风格简洁、粗犷、精纯、清新、独特,充满秩序感、节奏感和韵律感,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简况,这表明汉源是汉文化发源地,是花椒的原产地。这些汉砖有别于四川其他地区的汉砖,主要为陶制墓砖,铺砌于墓的底部、四壁和斗拱。考古发掘成果表明,自古以来,汉源土地上生活的先民一直过着农耕和渔猎兼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破译了汉源古人与花椒的密码映射。

花椒深度加工利用的思考

四川是花椒的原产地,汉源是花椒的核心区,因此打造花椒之一省、花椒之一县,完全有条件。关键是要加大深度开发力度,在医药、调料、饮料、化妆、保健、文创等方面下功夫。深挖花椒历史,做大花椒文化。加大种植面,加大出口力度。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成立花椒协会和管理机构,指导和带动群众种植花椒。

探索开发花椒化妆品利用花椒开发植物化妆品和香料,值得重视。花椒果皮含有挥发油,油的主要成分为柠檬烯、枯醇、香叶醇,此外还有植物甾醇及不饱和有机酸等多种化合物。花椒果皮是香精和香料的原料,种子是优良的木本油料,叶可代果做调料、食用或 *** 椒茶。

探索开发花椒药品花椒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肾经。主治: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鱼腥毒。治积食停饮,心腹冷痛,呕吐,噫呃,咳嗽气,风寒湿痹,泄泻,痢疾,疝痛,齿痛,蛔虫病,蛲虫病,阴痒,疮疥。坚齿发,明目。外治湿疹瘙痒。治痛经、 治秃顶、治痔疮、治膝盖痛。又作表皮麻醉剂。温暖强壮作用。椒目为利尿药,用于慢性浮肿腹水等等。

探索开发杀菌药物花椒对炭疽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及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10种革兰氏阳性菌,以及大肠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等肠内致病菌均有明显的抑 *** 用。

探索开发花椒保健食品花椒适宜胃部及腹部冷痛、食欲不振、呕吐清水、肠鸣便溏之人食用;适宜哺乳妇女断奶时服食;适宜中老年人、女子寒性闭经和寒性痛经者、风寒湿性关节炎者食用;适宜蛔虫病腹痛者、肾阳不足、小便频多者食用。花椒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对老人衰弱,病后脾肾阳虚,腰冷脚弱,齿牙浮动;慢性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消化不良,胀闷;下气等症状效果显著。忌食:阴虚火旺之人忌食;孕妇忌食。

川椒(图片来自 *** )

花椒是古蜀特产,四川名片,具有唯一性和历史性,应该认真规划,全面发展,努力打造花椒之一省和花椒之一县。

(载《巴蜀史志》2018年第5期,总第219期)

九月,红红的山花椒(散文)

昨天回家,我说牙痛,老母亲说你赶快用山花椒放嘴里试试。我的记忆里,以前父亲就经常牙痛,在牙缝里放入一粒山花椒种子含一会儿,立马就缓解了疼痛。

提起山花椒,就打开了往昔岁月记忆的闸门。山花椒是一种灌木,有好几米高,我们当地叫野花椒。走进山花椒树,大老远就会飘来一股淡淡特有的清香味儿,那圆滚滚的、红红的花椒粒一簇簇的聚拢在一起,就像“团结的小兄妹”,而枝条上会有很多的刺,很硬的直立着,好像犹如山林中“带刺的玫瑰”。

我对山花椒那印象有种特殊的感情。因为这“小东西”调味了我们的生活,让寡淡无味、贫穷的日子吃出了“大餐”的感觉,如今想来它还调味了我们姐弟的记忆,让如烟往事飘来幸福的味道是岁月烹调而来,细品却都是暖暖的亲情和淡淡的清香。

漂亮的果实,非常艳丽

记得每年8、9月份,我和母亲就到小城的黄金山去采摘。有时候等不及,8月份就去山上看看、找找,看有没有早熟的山花椒。母亲看着开花的花椒树说:现在点了早,再等一段日子才能成熟呢,过些日子咱再来吧,说完牵着我的手回家了。但是,母亲依然会少采一点花椒的树叶拿回去暂时代替调料。

采摘的日子到了,感觉最美味的日子来临了。七十年代初,那会儿家家都不怎么宽裕,日子时常会过得“青黄不接”,调味品会很少买。此时,母亲会把采摘来的山花椒晾晒干,部分用油“过出来”,那花椒味儿立刻浓香扑鼻,满屋喷香,那香味儿还会从屋里“窜”出去,把在院子里正在玩耍的“小馋猫们”吸引过来:“你家又做啥好吃的了?”我大声的说:俺妈说给俺炖鱼吃。

那时候,我父亲单位会每个星期分一次鱼,那种带籽的青鱼吃得最多。但是这种鱼没有山花椒的“加入”会很难吃,腥味儿十足。母亲在炖鱼的时候,总是往锅里捏点花椒粒,再倒点自制的花椒油,炖出来的鱼那个喷喷香啊,邻居都闻到味儿知道我家今天吃鱼了,见面时和我打招呼:你家的鱼味儿都飘到俺家来了。

放点山花椒,妈妈炖的鱼美味极了

靠海吃海。父亲的单位因“与海有缘”,几乎每个礼拜都有鱼吃,这让我们对生活充满了期盼。我们姐弟几个平时身体无恙,真要感谢那段艰苦岁月父母对日子的精心调理。虽然有时候会吃不饱饭,炖鱼的汤也会被抢得精光,甚至连盘子底的鱼渣都被一双双小眼睛和手里的饼子“惦记”着,但是咂咂嘴,内心深处还是涌来一种幸福的满足和涟漪。

把饼子、窝头放在鱼锅里,饼子上亦有清香的花椒味儿

我的印象里,野生山花椒似乎对缓解牙痛很管用。因为那些年,父亲会经常上火牙痛,都是用山花椒粒“治疗”的。其实有所不知,山花椒还是一味不错的中药呢!它具有温中行气、镇痛消肿、疏风活络等功效,在疼痛的牙齿部位放上一粒山花椒“咬着”,牙齿周围很快便有着“麻麻的感觉”,改善、缓解了牙痛。此外,它的止呕、止泻、驱虫功效也挺好的,需要时,可少量用来煮水喝。

花椒还有一定的祛湿作用,平时有个风湿腿痛的,可以放一小把花椒煮水用来泡脚,因为其行气散寒,一段时间后就会有不错的改善。

记得我小时候,母亲在海边干临时工时,海风吹袭寒凉胃疼,喝点烧开的山花椒水就会好了许多。家里放棉衣,也会用山花椒自制个小布袋夹在叠好的衣服里,即使家里再潮,可放了山花椒的衣服真就不会生虫长霉菌,再拿出来穿时在太阳底下晾晒一会儿,穿在身上感觉舒适又温暖,一股淡淡的山野清香和扑鼻的山花椒味儿沁人心脾。

美丽的花椒树,记忆里九月的红火

图片来源 *** 。

云南西盟:花椒红了 日子火了

花椒

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近年来,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巩固脱贫成果,确保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立秋刚过,又是一年丰收季。在中课镇嘎娄村,满山遍野的花椒树进入了成熟季节,椒香四溢,田间地头里随处可见村民们忙碌采摘的景象。椒树上,箩筐里,鲜红的花椒映红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好日子。

这两天,中课镇嘎娄村五组的村民黄建明劲头十足,无论晴天下雨,一家子都要齐上阵摘花椒。“我们家大概种了八亩的花椒,五百多棵,总的可以收一千多斤,卖了一万多块钱。”黄建明说。

色红、粒大、肉厚、味浓一直是嘎娄村野生花椒备受喜爱的主要原因,但由于野生花椒树资源有限,群众每年能到山里采摘出售的花椒量小,市场一直供不应求。

三年前,黄建明就萌生了培育出售野生花椒苗的想法,说干就干,他开始到山里的野生花椒树下寻找合适的野生花椒种来进行培育,经过不断的摸索,成功培育出野生花椒苗的黄建明成了嘎娄村群众口中的“花椒老板”。

“野生花椒是我们嘎娄村的特产,老百姓都很喜欢,所以我们种花椒不愁卖,花椒苗每年也都不够卖,需要订购。”黄建明乐呵呵地说。

戴着遮阳帽,背着背篓,灵活挥动手中的剪刀采摘成熟的花椒。离黄建明家的花椒地不远处,村民岩样同样在自家的花椒园里忙得不可开交。

“我家的花椒树今年是第三年挂果了,去年卖了四千多块钱,今年差不多可以卖到五千块钱,一年比一年高。”岩样一边采摘,一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我们单纯种玉米的时候,四亩地只会卖得两三千块钱,现在种了花椒的同时,我们还套种了核桃和魔芋,收入和以前相比翻了好几倍了。”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近年来,中课镇嘎娄村结合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核桃、刺竹、魔芋、豌豆、米荞、花椒等特色产业,并且探索出“核桃树下种花椒,花椒树下种魔芋”的套种模式,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

“我们希望多培育好一个产业,让群众多一条增收渠道,过上好日子。”嘎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岩板向记者说道。通过大力实施产业提质增效,嘎娄村目前种植的特色产业有米荞1000亩、刺竹3000余亩、核桃5000余亩、魔芋424亩、生姜200亩、花椒50亩,产业覆盖全村455户1581人。2019年,实现经济总收入16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00元。

“我们的每一个特色产业虽然很小,但文章很大。小花椒也可以做成大产业,闯出大市场。”说起未来,嘎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岩板信心满满。“下一步,中课镇嘎娄村将依托致富能人,通过实地实训实教的培训方式,不断做优做强花椒等特色产业,让群众走出一条持续增收的致富路。”

云南网通讯员 艾嘎 摄影报道

宣威市普立乡壮大特色支柱产业 30万株无刺花椒种成“摇钱树”

来源:曲靖日报-掌上曲靖

掌上曲靖讯 近年来,宣威市普立乡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不断壮大特色支柱产业,逐年扩大无刺花椒培育栽植面积,不断提高无刺花椒品质和效益,将无刺花椒树变成农民的“摇钱树”。

普立乡紧扣花椒产业做大做强目标,把党组织建在花椒产业链上,激活农村党建的“一池春水”,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党员+群众”的工作机制,积极实施“领头雁”培育工程和“细胞强健工程”,按照组织带领、书记带头、党员带动的“三带”模式,提升组织引领创业致富能力,形成了“建一个共同体,兴一项产业,活一村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发展格局,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的发展优势,始终让党旗高高飘扬在乡村振兴的之一线。

普立乡通过政策引导、合作社引领、技术辅导等举措,助推无刺花椒作为特色支柱产业发展。普立乡多次邀请农业专家为花椒产业“诊断开方”,选品育种,讲解花椒树整形修剪、有害生物防治等丰产栽培技术。在专家指导下,辖区内企业、合作社选取野生无刺花椒植株17株进行育苗嫁接,并组织农民学习水肥一体化管理,联系相关企业对腊龙村周边的土壤进行化验。普立乡培育出的宣威无刺花椒抗病性强、易采摘、种子串形大、采摘效率较普通青花椒提高50%以上。无刺花椒还有皮厚、油包大、麻味醇正、香味持久,每株产量比普通青花椒高等优点。

该乡按照“稳定主导产业、优化品种结构、延伸产业链”的发展思路,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合作社在3年内持续扩大无刺花椒优良品种种植规模。

目前,腊龙村5亩育苗基地预计嫁接培育30万株无刺花椒。这批无刺花椒投入市场单枝价格在20元左右。普立乡全力打造特色支柱产业品牌,以“小花椒”带动“大产业”,让无刺花椒树成为“生态树”“摇钱树”。

袁梦

本文来自【曲靖日报-掌上曲靖】,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野生花椒树图片,野生花椒树图片欣赏-第1张图片-

ID:jrtt

曾被山区寄予厚望的野生木本油料树种,介绍一种植物——青花椒

记得少年时期,我们山区农户到了秋天收获季节,庭院里除了自家种植的农产品之外总还会采收贮存些野生的山货,比如山核桃、榛子、山梨、五味子等等,其中有一种采收的很少但是却是要用一年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当地的山花椒,学名为青花椒( Zanthoxylum schinifolium),前几天到山里游玩,看见山花椒的果实已成熟了,觉得应该介绍一下它,下面是我在山上拍的图片。

青花椒

青花椒

在网上搜索“山花椒”竟然有很多种,甚至它们的亲缘关系有的差别很大,比如云南五味子在当地也被称为山花椒。

青花椒的别名很多,《中国植物》里就记载了这么多:山花椒(辽宁),小花椒、王椒(安徽),香椒子(湖南、四川),青椒、狗椒(四川),山甲、隔山消(广西),崖椒、天椒、野椒。在这里也能看到,这种植物在中国分布很广,我们辽宁应该是最北的分布了。

青花椒属于芸香科花椒属植物,和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是同属植物,但是花椒属分为两个亚属,花椒是花椒亚属 Subgen. Zanthoxylum,而青花椒属于崖椒亚属 Subgen. Fagara,下面这张图是花椒

花椒 (Zanthoxylum bungeanum)

一、形态特征

灌木,高达2米。茎枝无毛,基部具侧扁短刺。奇数羽状复叶,叶轴具窄翅;小叶7-19,对生,纸质,叶轴基部小叶常互生。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萼片5,宽卵形;花瓣淡黄白色,长圆形,长约2毫米;雌花具3(4-5)心皮,几无花柱。果瓣红褐色,径4-5毫米,具淡色窄缘,顶端几无芒尖,油腺点小。

花期7-9月,果期9-12月。

二、价值

中国植物志记载“其果可作花椒代品,名为青椒。根、叶及果均入药。味辛、性温。有发汗、散寒、止咳、除胀、消食功效。又作食品调味料。”

我们当地早年时候就是用这种青花椒的果皮来做菜的,可阴干之后研磨为粉,也可直接整粒加入菜肴里,当然我们也购买成品的花椒及花椒面,那个就应该是花椒了。

看到1978年的一篇论文,重点研究的是它的油料植物价值,发现这个植物曾经很被我们这个地区的农村重视,我认为主要是当年粮食和油料短缺的缘故,或许因为我们这里产量太低,现在已经没人注意它了。

现今,青花椒在四川、重庆种植开发的较好,如茂县、汶川、雅安、凉山、金阳、汉源等地,四川省特产协会还授予金阳“四川省青花椒之乡”的称号

江津九叶青何以成为中国花椒“四大名旦”之冠

来源:重庆日报网

江津区慈云镇的“天知椒”花椒产业园。(江津区农业农村委供图)

早熟九叶青。(江津区农业农村委供图)

2020年6月18日,江津区一花椒加工厂,工人们正在对鲜青花椒作冷冻保鲜处理。(资料图片) 通讯员 聂堃 邓永平 摄/视觉重庆

江津区石蟆镇正林村,乡亲们将青花椒打包装箱。(资料图片)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天知椒的前世今生

40多年前,江津村民将云南竹叶椒和四川攀枝花的青花椒嫁接、选育,培育出了香味浓郁、麻度纯正的九叶青花椒。其后,九叶青花椒经矮化丰产等培育,大幅降低了采摘环节的劳动强度,同时提高了产量。近年来,九叶青花椒经过不断地嫁接、提纯、复壮,终于培育出早熟九叶青(又名“天知椒”),亩产更高可达1500公斤,香味有90多种。

下一步,我市将利用高黄酮、高酰胺、特香型等花椒特异性状种质资源和特异性状功能基因,开展生物医药、香料化工专用花椒良种定向育种,为青花椒产业从调味品产业向生物医药、香料化工等领域拓展提供品种保障。

3月15日,湖南耒阳。

漫山遍野的青花椒林里,一群村民围成一圈,正在听圈中的一个人讲解技术要领。那人说着带有浓重重庆江津口音的普通话,但周围的村民却听得聚精会神。

讲解的人名叫邹荣富,是一名来自重庆江津的九叶青花椒“土专家”。土归土,但在业内却是一名真正的“大咖”:他是九叶青花椒良种繁育的代表人物之一,研究的早熟青花椒,亩产高,香味足,抗病性强,成熟时间早,受到市场广泛青睐,已在重庆、湖南等地推广了12万亩以上。

据统计,全国花椒种植面积共2800万亩,其中青花椒占40%,约1100万余亩。在群雄纷争的花椒市场上,江津区的规模并不算大,但品质优势,使其位列我国花椒“四大名旦”(江津九叶青、汉源贡椒、韩城大红袍、云南大红袍)之冠。

九叶青的品质和口碑,来源于数十年来对品种的研发和改良。

40多年前的无心之举,选育出造福一方的九叶青花椒

邹荣富是九叶青花椒最新的代表人物之一。“如果说我有点什么成就,那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结果。”他口中的“前人”,指的是先锋镇村民马昭君。

40多年前,正是马昭君的一次无心之举,让江津青花椒由小规模散种向品种化、规模化发展。

江津自古就有种植花椒的传统,据记载元朝就有种植,至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在毛里求斯海岸,曾打捞出一艘300多年前沉没的荷兰商船,船上发现了桶装花椒,至今仍散发出香气,桶上依稀可见“巴蜀江洲府”字样(江津古称江洲)。

但在很长时间里,江津花椒都是小打小闹,不成规模。

“那时的花椒品种一般,产量相对较低,也没有先进的种植技术,经济价值不高,并没有大面积推广。”江津区农业农村委高级农艺师苏家奎告诉记者。

转机发生在1978年的一天,马昭君的妻弟廖德垚在云南兜售完柑橘苗后,带回了几株竹叶椒苗子。

马昭君从妻弟那要来了5株苗子,自己种了3株,拿了两株给姐夫。马昭君将云南竹叶椒和四川攀枝花的青花椒经过半年多的嫁接、选育,培育出了香味浓郁、麻度纯正、外形有9个菱角叶子的青花椒,即后来俗称的九叶青花椒。

“一根树子结出了7-8公斤生花椒,我拿到江津城区去卖,价格是5角钱/两。”马昭君回忆说。

这个价格可了不得!当时的大米每斤才管两角三分钱,猪肉的价格也只有每斤7角钱——一斤青花椒可以换7斤猪肉回来,马昭君家的稀奇事一传十、十传百。没多久,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知道了。

“当时有不少邻居来找我要花椒苗子,那个时候我也没有多的,就把花椒果实给他们,然后把里面的种子取出来,也不育苗,直接就撒在地里。”马昭君说。

青花椒的效益,在当时一枝独秀。“不论是品质还是亩产都很不错。”马昭君的这一探索很快得到 *** 的关注。他们号召村民种植,可没想到却遭到了 *** 。村民们说,“祖祖辈辈都在地里刨食,现在改种花椒,要是收成、行情不好,谁来保证大家的口粮?”

群众不敢尝鲜, *** 只好带头——1983年,先锋区公所下辖的先锋乡,开始组织人员在前院后坝种植九叶青花椒。九叶青的种植,从村民的自发行为上升到 *** 有计划有组织地推动。

至1990年,在先锋镇,九叶青花椒进入小规模推广阶段。两年后,进入规模发展阶段。截至目前,马昭君所在的先锋镇,种植九叶青12.8万亩,享有“中国花椒之乡”“全国科普示范基地”“九叶青花椒原产地保护”称号。

持续多年的品种培育研究,让江津青花椒不断改良

先锋镇的这份成绩单里,有肖国林的贡献与功劳。

1983年,先锋乡推广种植九叶青,负责这一事务的,恰好是刚参加工作、只有20岁的林业干部肖国林。

从1983年至今,肖国林一直致力于青花椒品种培育,为九叶青花椒的品质、产量提升奉献了青春。

“起初推广并不容易,从1983年至1998年,我们也仅仅是做到了从零星种植到小规模种植。”肖国林告诉记者。

1998年,先锋镇开始建设标准化花椒基地,对九叶青品种的研究正式起步。

当时的青花椒,树高5-6米,再加上栽得比较稀疏,一棵树就要占8-9平方米的土地,亩产量自然不高。而且,由于树冠比较大,打药、杀虫等都很不方便,采摘的时候更是困难:要搭一把梯子,爬上去用剪刀把花椒一颗颗地剪下来,又费时又费力,一天顶多采摘二三十斤。并且,由于花椒树上的刺很多,村民的双手经常被刮得鲜血直流。

肖国林说,花椒树太高,更大的弊端就是不好采摘,徒增人工成本,同时也不好进行日常管护。另外,由于树冠较大,主枝较多,造成了互相挤占资源,光合作用不充分,也影响了产量。

怎么办?矮化势在必行。

肖国林牵头负责这一技术工作。“刚开始确实是绞尽了脑汁,不知道从何入手,后来还是从村民那里得到了灵感。”他说。

原来,上世纪九十年代,江津区吴滩镇现龙村一农户修建新房,建房过程中需要抬预制板经过种有花椒的小路,花椒刺多影响通行,这家农户就把挡路的花椒枝条砍掉。几天后,活着的花椒树居然从砍断的地方长出了芽,第二年还结起了花椒,结的花椒反而果实更大,产量更高。

“于是,我们决定,之一年矮化三分之一,第二年再矮化三分之一,最终将树高控制在两米以内。”肖国林介绍,树变矮了,占地面积也就小了,这样便可以加大种植密度。

研究矮化的同时,肖国林还在市林业局科技处的技术支持下,开展了九叶青正交试验。“就是在不同的海拔、不同的地块、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种植同一品种的九叶青花椒,看哪一块地的产量更高,品质更好。”通过这个试验,肖国林找到了影响花椒丰产和品质的22个因素,包括海拔高度、土壤成分、光照时长、移栽时间、整形修枝等——这一整套技术规程,使九叶青花椒的丰产和品质提升有了基础。

栽植花椒需要“三定”,即定主干、定主枝、定塑形。定主干,是根据坡底或平地,确定主干的高度;定主枝,定的是3-5根一级主枝,所谓母肥儿壮,主枝多了,小枝就太纤细,少了,保证不了产量;定塑形,就是定树冠的形状,即在九、十月间将几根主枝压成伞状,整个树冠呈扁平化分布,这样一来就能层次分明、通风透光、光合作用强。

用传统的种植 *** ,“三定”需要3年时间,为了缩短九叶青从栽植到投产的时间,肖国林和相关人员研究后,将“三定”缩短到了1年,加速其上市时间。

长期开展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试验,肖国林探索总结出一整套成熟的绿色花椒标准化生产技术,他牵头发明的“一种花椒树矮化丰产 *** ”,通过推行带枝采摘的方式,不仅大幅降低了采摘环节的劳动强度,还使产量提高了35%左右。2013年,这一发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应对市场优化品种,“早熟九叶青”历经八年研发面世

肖国林在品种选育道路上奔走的同时,一些“土专家”也通过不断地种植和技术积累,在品种优化上迈开了步子,邹荣富就是其中之一。

“从我小时候,家里就种九叶青,大家对这个‘宝贝’很喜爱。久而久之,也摸出了一些门道。”邹荣富告诉记者,他通过观察发现,传统青花椒存在挂果期抽梢、果实较小等问题,进而影响了产量和销售。

“怎么才能改良这些缺点呢?”邹荣富对这件事上了心,“我是学农的,本来有一定的基础,但要改良青花椒品种,还有太多东西要学习、摸索。”

从2009年开始,邹荣富在种满花椒树的山林间不停奔走、寻找,同时还求教、寻访技术人员。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在田间,他看到一株九叶青花椒上的一个结果枝节间粗短、叶片浓绿、结的花椒也比其它花椒颗粒更大,如获至宝。

此后8年,邹荣富对这株花椒树进行不断地嫁接、提纯、复壮,终获成功——2016年,经机构检测,邹荣富的新品种青花椒亩产更高可达1500公斤,香味有90多种,比传统九叶青多20余种;同时,抗病性强,而且投产后植株也只有一两米高;成熟时间比普通花椒早7至15天。

当年底,这个品种获市林业局林木良种认证,并被命名为“早熟九叶青”,而邹荣富自己则称其为“天知椒”,“主要是想通过这个名字,记录我为此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早熟九叶青的核心优势还是其早熟。”江津区乡村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吴宁介绍说,相对于市场上大多数花椒品种,九叶青6月便可采摘,已经有早熟的优势,而新品种则在此基础上把上市时间提前了1-2周,无疑为占领市场抢得了先机。

品种的优势,让早熟九叶青的推广顺风顺水,在重庆、四川、陕西、云南、贵州等多个省市种植。

九叶青花椒还将如何发展?肖国林做出了分析和预测:“目前,国家花椒适产区均将花椒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长效产业发展的重点,面积‘井喷式’增长,全国青花椒种植面积有望达到2000万亩。”

这无疑是江津的机遇。采访当日,肖国林带着记者来到了位于龙华镇的花椒产业研发中心。这里,智能实验玻璃温室、植物生理生态实验室、土壤理化分析室、农业气象灾害鉴定室等一应俱全,已引入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中国林科院、市农科院等6个科研团队,开展调味品资源、富硒功能产品、花椒深加工产品、花椒药用价值等专项研发。

九叶青花椒,或许将从这里,迈上新的台阶。

专家访谈》》》

市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副所长谢永红:

青花椒将进军生物医药、香料化工领域

九叶青花椒是重庆山地特色林果的代表品种,其品种选育目前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和水平,下一步将如何发力?3月14日,记者采访了市农科院研究员,果树研究所副所长谢永红。

“青花椒的品种改良大致经历了品种提纯复壮、特异性状定向育种2个阶段。”谢永红告诉记者,在品种提纯复壮阶段,我市立足江津区先锋镇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历时20多年从竹叶花椒中栽培驯化、基因选型、提纯复壮,选育出了果实清香,麻味纯正的九叶青花椒良种,解决了花椒产量不高、麻味不足、香味无特色等问题;而在花椒特异性状定向育种阶段,以不同熟期、皮刺退化等优异性状变异资源,通过品种初选、品比试验和区域适应性试验,先后选育出了早熟九叶青和荣昌无刺花椒等良种,重点解决了青花椒熟期过度集中和皮刺影响采摘管理等问题。

经过持续品种选育后的九叶青花椒,良种抗逆性强,早结丰产,皮厚色青,能够实现一年定植、两年投产、三年丰产,是花椒品种中产量更高、颗粒更大的良种,在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已推广应用200多万亩。

尽管如此,但青花椒品种类型单一的问题仍然突出。例如,在品种选育方面,目前还主要集中在调味品用途上,而在生物医药、香料化工、日用化工专用品种选育方面才刚刚起步。下一步,我市将利用高黄酮、高酰胺、特香型等花椒特异性状种质资源和特异性状功能基因,开展生物医药、香料化工专用花椒良种定向育种,为青花椒产业从调味品产业向生物医药、香料化工等领域拓展提供品种保障。

“我市典型的山地立体气候条件和多元化林果生物资源为山地特色林果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所以我们不光在青花椒上有突破,在其他果树类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上也有所建树。”谢永红介绍,其中,利用秦巴山区野生猕猴桃资源选育出了高抗逆性的渝猕一号猕猴桃良种,解决了猕猴桃溃疡病毁灭性病害难题;利用江安李变种资源,选育了巫山脆李、粉黛脆李、金翠李等早、中、晚熟配套的脆李系列良种,采摘期由50天延长至120天,为重庆114.2万亩的脆李产业带建设提供品种支撑;利用短低温桃资源,选育出了花期长达20天的满天红一号花果两用桃良种和8月中旬成熟的晚熟脆桃良种渝佛桃,支撑重庆纳凉度假区休闲果业的发展。

下一步,我市将以青花椒、南方早熟梨等山地特色林果为重点,全面收集保存野生资源和近源野生种,创建山地特色林果国家种质资源圃;通过青花椒等特色林果全基因组测序,建立特色林果表型与基因型精准评价鉴定标准,发掘特异性状优异资源和功能基因,开发航天多倍体育种和分子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开展特色林果专业化育种,为山地特色林果产业发展提供良种保障。

一“棵”老树传至今:两城花椒很“野”

进入7月下旬以后,每天都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挎着篮子、担着挑子,从两城村走出来,走向村四周的山坡。这一情景,上演到深秋。

在村口、在山路、在山坡,这些老人碰见面,总是这样打招呼:“摘花椒?”“是啊,你也摘花椒?”摘花椒,成了两城村以老人为主的村民,整个秋季几乎唯一的活儿。

两城是平邑县铜石镇最西端的一个村子。村子建在群山间,东西长有6里之多,山上和山外是国有林场。村民说他们住在深山老林里,而这里青山绿水似自古便如此。

7月20日下午,细雨中,站在两城村向四周看,群山青嫩如新洗,云雾笼罩着山头。“能看到的山坡上,大多数是花椒树。”两城村党支部书记张光雷说。

两城村的山坡上,长满了花椒树,香味浓郁。

说到村里的花椒,55岁的张光雷感慨:“是花椒换来的粮食,养活了村里一代又一代的人。”

山中无平地,可耕种的土地太少。最早落户的两城村人,在山野间艰难求存时,注意到了山上成片生长着的野花椒树。这些树结的花椒,味道很好,村里人便拿到山外,换些粮食。

花椒能换粮。村里人便从那片野花椒树处刨来小苗,或用种子育苗,在山坡上栽下一棵又一棵的花椒树,越来越多的花椒被挑出山,越来越多的粮食被挑进村。

“大面积栽种花椒树,是在分地以后。”张光雷说。村民在山坡上开荒,集中连片栽下花椒树苗。这些年来,地边地堰、院内院外、路边沟边,有空的地方,全让村民栽下了花椒树。

“今年春天,我们对全树的花椒树进行了一次摸底,全村共有3.6万多棵。”平邑县派两城村之一书记、平邑县总工会二级主任科员秦屹说。

“这3.6万多棵花椒,都是最早那些野花椒的后代。”张光雷说,“我们村栽花椒树,没从外面进过苗子,品种很单纯。”村里栽种的“野”花椒树,3年开始挂果,7年进入丰产期,15年开始老化,25年便彻底老了。村民看到一棵花椒树开始老了,便在树边栽下一棵新苗。老树不行便刨掉,新树正好长大。

两城村的年轻人几乎全外出打工、做生意了,摘花椒的活主要由老人们完成。好处是,整个采摘期长达50多天,老人们在这期间,每天上山采摘。花椒一茬茬地熟,老人们一茬茬地采。

折算成亩,两城村的花椒一亩地一年可卖1000多元钱。“我们村里的花椒,从来不打药,也不施肥,除了人工,没有现金投入。”两城村村委委员李伟说,“村里的老人在家也是闲着,上山摘个花椒,一年也都有个不错的收入。”

这些代代传下来的“野”花椒,正在被更多大山外的人认可。

“两城村一年可产20万斤干花椒,这种花椒麻香适中,香味绵长,这可是全村人的一大财富。”秦屹说。在他的引导、推动下,两城村成立了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对这一产业进行开发。

这些年来,两城村的花椒,都是由客户进村收购,价格由客户说了算;更重要的是,只卖干花椒,没有后期加工。“成立合作社的目的,是要拉长花椒这一产业链。”秦屹说。鲜嫩的花椒叶、半成熟的青花椒,都是很好的食材;合作社对干花椒进行了后期开发,已开发出花椒面、花椒油等十多个产品。

有了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带动,两城村的“野”花椒,正在走向大市场,成为强村富民产业。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孙成民 通讯员 张伟 杜爱峰

农村植物,花椒农家常种植得有,且不知果皮是香料,种子能制肥皂

在农村都是以植物为伴,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吃食都是从植物中摘取,不管是主食,药材还是配料都离不开它们,在我们村里有这么一种野生植物,它是纯天然无公害的天赐之物,它一身都是刺,结的果实很香,天天在餐桌上都能吃到,而且它还是珍贵药材,这点可能知道的人会比较少,因此很受村民们喜爱,它就是花椒。

花椒说来应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它是落叶小乔木,野生的高可达7米,年龄大小是根据茎枝粗壮来分辨,茎枝上有短刺,短刺长得像图钉般长短,会脱落,叶对生青绿色光滑无毛,4-5月份开花,花朵白黄色清香,果期8-9月份,高山地区气温较低,要10月份才成熟,果实大部分红色,它分布很广泛,除海南、台湾、广东这三省外,其它省份都有分布。

花椒在我的家乡还有这么一句话,“可以不吃辣椒,但是不能不吃花椒。”可见它是多么受欢迎,因为花椒不止能吃,在民间还常被用作治牙疼,醒脑,胃寒等常见病症的药材,特别像川菜系列的火锅类食品,如果离开花椒那就不叫火锅了,花椒果皮是香精和香料的原料,种子经过特殊加工后可以制成肥皂,不过当今的野生花椒数量非常稀少而且产量低,会吃会用它的人又太多,使得它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现在重庆江津地区有老农们大量栽种花椒,不过很多人还是比较稀罕无公害的野生花椒。

花椒的药用价值:农业兴起据资料所记载,花椒性质温,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等功效。治疗积食停饮,心腹冷痛,呕吐等症状,可见其价值珍贵,花椒虽然人人认识,也都吃过,但并不是谁都知道它有这么多的药用功效。

伙伴们,你们的家乡有野生花椒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若需药用,请咨询医师!)

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植物

一种“果树”,果子叶子都能食用,被称为“宝树”,能收获50年

其实,此果树非彼果树,它的枝头上结满密密麻麻的小果子,但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水果,而是作为香料使用的,这种“果树”就是花椒树!在老家时,我家旁边就有很大一棵花椒树,那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种下的,后来慢慢长大,直到现在每年也能摘不少花椒,而在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在房前屋后种点什么,比如柚子树、柑子树,香椿树等,而花椒也是种得比较多的,还有山林中野生的!

一种“果树”,果子叶子都能食用,被称为“宝树”,能收获50年

其实,此果树非彼果树,它的枝头上结满密密麻麻的小果子,但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水果,而是作为香料使用的,这种“果树”就是花椒树!在老家时,我家旁边就有很大一棵花椒树,那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种下的,后来慢慢长大,直到现在每年也能摘不少花椒,而在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在房前屋后种点什么,比如柚子树、柑子树,香椿树等,而花椒也是种得比较多的,还有山林中野生的!

花椒树

花椒又名山椒、红椒、香椒等,是一种香料,全国各地都非常多,以前一直以为要么是摘它的青花椒用,要么就收获红花椒,其实后来才知道,它是一棵宝树,不光是果子有用,它的叶也能食用,还很美味。

花椒叶也有花椒的一些作用,性热,有止痛的功效,每年春夏交替之季是吃花椒叶的好时节,这时的花椒叶最鲜嫩,吃法多又简单,可凉拌、炒食、做饺子馅料等,如果过了这个时节,花椒叶就变老了不好吃了,而且摘的时候也要注意,花椒树上有刺哦!

花椒树是一种小乔木,通常能长到3-7米,现在有一些矮化品种,还可以种进花盆里,不过结果能力不强,作为调料来说也够吃了。如果你有一方小院,何不种一棵花椒树,果叶均能食用,好种好养。

花椒树习性

花椒喜欢湿润温暖、光照充足的环境,耐寒抗旱,耐修剪,极少生病虫害,除了不耐涝,积水容易死亡外,没有其它的不好,而且种植一棵,能收获50年左右,能达到100年的也有。

自己种花椒树

用种子就能播种,以每年春3、4月份和秋8、9月份最为合适,用当年新鲜成熟饱满的种子浸种后就能播种,按正常播种 *** ,保持土壤的湿润,大概几天就能生出小苗了,当然也可以直接选择买幼苗来栽种,这样也要快速得多。

种植在肥沃深厚、疏松、保水保肥的沙质土壤中更好,多光照,适量浇水就行,有多余时间可再施点叶面肥啥的,基本不用怎么管就能成活,只是花椒树种下后,大概3年后才会开花结果,而且要到10年左右才会有结大量的果子,要有耐心了。

乡村散文:花椒

老家的花椒树在八月已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这花椒很是惹人喜爱,又到了掐花椒的季节,每当这个时候,农民都会挎着一个竹篮子,一个塑料袋子,一把镰刀去山坡上掐花椒。


老家有几棵树结出的花椒很贵,人们叫它“大红袍”花椒树上有葛针,掐花椒 时候必须注意,葛针扎进肉里很疼,还要注意树上的洋辣子,洋辣子身上有毛,它可以换你的汗毛。粘一下子真是够受的,一只手拉着花椒枝,另一只手把一撮撮花椒摘下来,放到竹篮子里,或者是直接把竹篮子挂在树上,摘完后直接扔进篮子里面。



“大红袍”长的个头大,浑身红扑扑的,收花椒的都喜欢收它,与它相比较还有一种叫“臭椒子”的花椒,它的品相很难看,成熟的也晚,价格也不是很高。



花椒很贵,很值钱,当然也就有偷花椒的,有的人趁别人午休的时候,偷花椒,他用镰刀把花椒枝子削下来,躲在荫凉处,偷偷摸摸的摘花椒,眼睛不时的向四处乱瞧,恐怕被人家抓住。


把新摘下来的花椒倒在屋顶上晒,尤其是在中午太阳光暴晒,花椒发出“霹雳巴拉”的声音,花椒皮炸裂了,把里面的黑种子都炸出来了,这时候用簸箕拨一下,装进袋子里,有下乡收购的就可以卖给收花椒皮的。


母亲总是把花椒皮拿到碾上压,压碎后把它们放进罐头瓶子里,当花椒面用,花椒也可以用来炖肉,吃进嘴里麻麻的,是很好的调味品,花椒也有野生的,野生的没人看管,结出来的果实,谁抢到就算谁的。


家乡的花椒像是一个个远方的游子,即使走到天涯海角对家乡怀念从来没有淡忘过。

标签: 花椒树 野生 图片欣赏 图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