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马哈鱼多少钱一斤,黑龙江大马哈鱼多少钱一斤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36 0
大马哈鱼回家的路怎么样了?

编前话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黑龙江是生态大省,目前正在向生态强省的建设目标迈进。为了充分展示黑龙江的生态优势,倡导绿色理念,挖掘绿色潜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龙江,《黑龙江日报》自今日起,开办“绿色生态”专版。

在这里,读者将看到,国家和省市出台的生态政策解读,生态建设最新动态和正反两方面案例调查,对生态经济的探索和剖析,还有那些关心生态、爱护生态、建设生态的优秀人物展示……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助力生态龙江更加绚丽多彩。

饶河人工放流现场

5月20日,饶河。一场数十万计的生命迁徙在这里开始——58万尾大马哈鱼苗游进乌苏里江,小鱼儿迫不及待地踏上进入海洋的征途,开始新一轮的生命轮回。岸边的人们期待着,4年后它们能顺利“回家”。

黑龙江,是中国大马哈鱼的故乡。作为黑龙江省特有的鱼类种群,多年来,在各级 *** 和渔政部门、科学研究部门、民间组织NGO的共同努力下,大马哈鱼作为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标志性物种,在我省得到广泛关注。2016年12月,黑龙江日报曾以报纸整版篇幅做了《黑龙江,迎接大马哈鱼回家!》报道,呈现了大马哈鱼当时的生存状况,如今5年时间过去,大马哈鱼“回家”的路怎么样了?

饶河乌苏里江

喜 人工增殖放流见效

忧 野生种群难以寻觅

大马哈鱼类系世界名贵经济鱼类,为溯河性洄游鱼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多年来,黑龙江省通过人工繁育大马哈鱼鱼苗,每年春季进行增殖放流,这些行动对提高我国作为鱼源国地位以及在国际公海获得鲑鱼类捕捞配额,都起到很大的作用。然而,对于目前大马哈鱼的现状,关注它的人们还是喜忧参半。

“我们过去这两年在东宁绥芬河做调查,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河流洄游的大马哈鱼大部分是放流站增殖放流的。喜的是增殖放流成效明显,忧的是野生种群严重退化。”这是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学会秘书长、“让中国大马哈鱼回家”公益项目联合执行人高瑞睿通过调研得出的结论。

记者看到了她出示的一份《绥芬河下游鱼类资源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秋季和2020年春季绥芬河下游洄游的大马哈鱼数量为1500-2000尾,大马哈鱼的体重相较于历史水平偏小,仅为2.2公斤左右。大马哈鱼平均怀卵量已经不再是过去有记录记载的3100-5400个,现在的平均怀卵量甚至已经低于过去的统计数据下限。《报告》强调,保种绥芬河干流大马哈鱼尤为紧迫。

同样情况,抚远也有类似发生。

抚远,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地,素有“金色鱼滩”美誉,历史上是大马哈鱼主要产区,每年10月底,是大马哈鱼洄游季节,自古以来生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人,每当此时会欢呼雀跃,高呼“达依马哈~”,意思是定时往来的鱼儿到了,渔民们会收起渔网,让开鱼道,欢迎大马哈鱼回家。然而,也正是这个地方,让人们更先感知到了大马哈鱼数量的减少。

朱翥,原抚远大马哈鱼放流站站长,在2019年调任其他部门任职之前的二十几年里,都在从事大马哈鱼人工孵化和增殖、放流工作。作为我省这项工作的见证者,经他手繁育的大马哈鱼苗数以千万计。他说,我小时候,抚远家家都是一缸一缸储存大马哈鱼籽,经常拿来抹馒头吃,说明那时候马哈鱼多,多了就便宜,吃马哈鱼是家常便饭。那时候到了秋季,打鱼的一网下去,船都压得直晃悠。但近30年里,大马哈鱼资源量大幅减少,从过去洄游时江河壅塞,变成今日的难以寻获。

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的一份报告指出,造成我省大马哈鱼资源量锐减的原因,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洄游通道不畅、俄罗斯境内入海口处过度捕捞等因素。针对这些我省采取措施,在积极恢复大马哈鱼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通畅洄游通道基础上,2017年开始,我省每年通过中俄渔业混合委员会、中俄渔政工作会等平台,与俄罗斯联邦渔业署和阿穆尔流域管理局讨论大马哈鱼洄游问题,建议俄方加强管理,打击非法捕捞,保证中方鱼源国应享有权益。

乌苏里江打鱼船

问 关注“鱼”是关注什么

答 关注环境生物多样性

宋树江,饶河水产服务中心主任。在5月20日饶河58万尾大马哈鱼苗放流行动的前一天,他彻夜难眠。

他说,曾经的饶河放流站是我国之一个大马哈鱼放流站,建于1957年,当年放流35万尾。直到1982年这个放流站撤回到省里了,再没有在此放流过。如今,时隔39年后,今年饶河在乌苏里江又恢复了大马哈鱼放流工作,让他感到很兴奋。

宋树江说,饶河的这次放流行动意义不同寻常,一方面乌苏里江相较于黑龙江,更适合大马哈鱼建洄游产卵场。另一方面,我省多一个放流点,多一些鱼苗放流,就会为我国鱼源国地位多添加一个砝码。

他说,我就是在饶河的乌苏里江边长大,我知道这里的人们对大马哈鱼念念不忘,希望看到大马哈鱼像从前那样多起来。

饶河在大马哈鱼放流行动上,实现了39年间“零”的突破,而东宁鲑鱼孵化放流站,却是放流工作33年没间断。站长王维坤在东宁感受更多的,是当地人、特别是当地渔民对大马哈鱼保护工作认识的变化。

东宁今年放流大马哈鱼是选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当天,放流60万尾鱼苗。王站长说,通过多年连续不断的人工增殖放流,东宁绥芬河大马哈鱼种群虽然没见增多,但至少保持没有下降,捕捞量趋于稳定。此外,他也感到近年来从捕获的大马哈鱼来看,标记鱼占比较大。2019年捕获500条大马哈鱼中标记鱼有200条。他看到的这个现象和省环保教育学会近两年对绥芬河所做的大马哈鱼资源调查结果相吻合。

高瑞睿说,大马哈鱼是黑吉两省的原生重要鱼种,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伞护种,保护大马哈鱼就是保护整个水、森林、湿地环境,它的生境需求能涵盖其他物种的生境需求,保护它也是保护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天航,永续自然资源保护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让中国大马哈鱼回家”公益项目执行人。他说,历史上丰富的大马哈鱼资源不仅养育了北方民族,它们也是其他野生动物的重要越冬食物来源。大马哈鱼这种洄游鱼类,给内陆带来了海洋元素,保证了生态平衡。

黑龙江省水生动物资源养护中心副主任王云山说,近年来渔政部门开展了大马哈鱼栖息地调研,形成了栖息地修复、增殖放流、鱼群体规模化标记技术等一套 *** ,为保护大马哈鱼提供科技支撑。2019年4月,我省渔政部门与东宁市 *** 联合在绥芬河流域建立我国之一个河流公益型保护地,打造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河流鱼类多样性的示范工程。

增 增殖放流资金增加

赞 民众加入护鱼行列

近年来,我省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抚远、同江、饶河等地均已开展并加大了大马哈鱼增殖放流。我国在大马哈鱼这种世界性鱼类的捕捞、采捕和资源保护方面会越来越有话语权。

自2018年开始,我省先后出台了《黑龙江省人民 *** 办公厅关于加强野生鱼类资源保护的意见》《黑龙江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办法》《黑龙江省边境水域渔业捕捞生产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细化了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措施,对大马哈鱼等珍贵、濒危鱼类严格执行更低采捕标准,严控捕捞强度,规范边境水域捕捞作业秩序,为大马哈鱼保护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我省将大马哈鱼的禁捕期延长,将捕捞船减量,大马哈鱼主产区抚远市的捕捞船数量由2010年的500艘逐年减少到266艘。同时加大对人工增殖放流资金支持力度,2019年投入79万元,2020年投入资金162万元,2021年我省分配给抚远、同江、饶河、东宁大马哈鱼增殖放流资金共计222万元。

在东宁鲑鱼孵化放流站工作了30多年的王维坤,感触颇深的是渔民们的变化。从抵触禁渔期,到主动帮助放流站做鱼苗孵化工作,渔民们开始关心大马哈鱼的生存状态。放流站的房门经常在半夜被渔民敲响,他们捕到了可以做人工繁育的亲鱼,就一刻不耽误地给王维坤送来,他们帮着他连夜做人工孵化。渔民们说,让大马哈鱼好好长大,多多“回家”,黑龙江不能没有它们啊!

说起大马哈鱼之于黑龙江人的意义,高睿瑞讲了一个她的亲身感受。祖辈以捕鱼为生的赫哲族人,用大马哈鱼皮作画,用鱼皮画记载当地的民间故事,他们那种对这个鱼种群的熟悉和喜爱,令人感动。高瑞睿说,保护大马哈鱼,不单单涉及当地的渔业经济,还关系着文化传承。大马哈鱼和人类在一个共同的、密不可分的生态系统中,他们需要和谐共处。

如今,我省放流的大马哈鱼苗用上了耳石标记法,这表明从各放流站出发的大马哈鱼们都有了“国际护照”。环保志愿者说,让我们继续为大马哈鱼的生存环境做更多事情,让更多的河流有生命的流淌!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记者 张长虹)

大马哈鱼:我国在黑龙江放流60年,全在给俄罗斯做“嫁妆”?

黑龙江是著名的中俄界河,在我国境内的干流长2821公里,下游经由阿穆尔河(Amur)注入鄂霍次克海中俄两国的渔民共同在界江从事捕捞活动,共享鱼类资源,大马哈鱼是其中关注度更高的特色鱼种。

国人对大马哈鱼并不陌生,它是一种溯河洄游性鱼类,幼鱼在海中发育3~5年,成年后可达4.4~10公斤,平均长度60cm,一生只繁殖一次。每年秋季白露过后,成群的大马哈鱼便进入洄游高峰期,最终抵达我国的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等水域产卵。换言之,我国是大马哈鱼的鱼源国。

注:红色椭圆框内为 *** 哈鱼的主要鱼源国

据资料记载,黑龙江中有鱼类106种,大马哈鱼是其中名气更大的鱼种之一。黑龙江被誉为“大马哈鱼之乡”,沿江渔民深受大马哈鱼的馈赠,此鱼经济价值高,历史渔获量大,是渔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大马哈鱼之所以被视为“鱼中贵族”,一是因为个头大,单条鱼平均重3~4公斤,出肉量高,而且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二是因为鱼籽价值不菲,大马哈鱼一生只产一次卵,一枚卵子足有黄豆般大小,直径7mm左右,色泽通红透明,是 *** 鱼子酱的上等原料,其制品畅销美国、日本、俄罗斯市场。

就是这样一种商业价值极高的鱼,在黑龙江却出现了“资源骤减”的现象,以至于自然资源濒临崩溃,黑龙江渔民也因此痛失“财富密码”。

大马哈鱼究竟经历了什么?

根据黑龙江水产局的统计,在上世纪50年代,大马哈鱼的捕捞量曾高达59.58万尾,总重2085吨,创造了诱人的经济效益。巅峰时期的1963年,渔获量还曾创下过128.6万尾、4501吨的傲人成绩,这反映出当时的资源相当可观。

70~80年代,大马哈鱼的资源开始不再坚挺,产量波动起伏极大,高产年份可捕60万尾(1976年),低产年份只有3万尾(1981年)尾,渔获量还不到100吨。到了90年代,这种趋势进一步恶化,渔获量多集中在30~100吨的区间内,往日盛况一去不复返。

伴随着渔获量减少的,则是亲鱼洄游面积的流失。在90年代初期,业内专家曾对大马哈鱼的储量进行过调查和估算,得出的结论却令人惋惜。

当时,我国保有的大马哈鱼产卵场达420万㎡,每平方米理论上可产生2.24公斤的增殖量,由此可计算出:我国潜在的大马哈鱼捕捞量应为200~250万尾。但90年代的实际捕捞只有1.8~13.7万尾,平均值为4.5万尾,远低于调查得出的估值。很显然,大马哈鱼资源已经陷入了明显的衰退之中。

黑龙江各地渔民也道出了实情。历史上,大马哈鱼洄游的现象很普遍,绥芬河的抚远、饶河、虎林、萝北以及黑河等地,都曾存在大马哈鱼的产卵场。截至90年代,很多产卵场开始消失或者消退,例如:汤旺河、饶力河连续多年鱼汛消失,黑龙江萝北江段在1999年只产出5条大马哈鱼,2000年时产量归零,这反映出了亲鱼产卵场的变迁。

更令人担忧的是,90年代的大马哈鱼也显示出了“难产”的迹象,具体“证据”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肥满度下降,亲鱼个体变小。据检测,雌鱼的肥满度系数下降至0.87,雄鱼则下降至0.91,大马哈鱼的平均体长、平均体重也都显著减小,和60年代的大规格群体差距明显。

其次是亲鱼的产卵能力降低。根据张觉民等学者的研究,1963年时大马哈鱼的成熟系数为15.6%~19.7%,但90年代时平均只有14.5%,雌鱼性腺成熟度差,平均排卵量不到3600粒/尾,卵子小型化的问题也非常突出。

大马哈鱼的危机

诸多调查表明,90年代是大马哈鱼资源锐减的关键时期!这一悲剧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呢?

我国渔民作为传统开发者,自然负有一定的责任。国内形成了捕捞大马哈鱼的庞大队伍,专业船网发展到340~370只,配合三层挂网实施流刺网作业,捕捞对象全是远道而来的繁殖群体。多数渔民本着“能捕尽捕”的原则,重视捕捞但缺少资源养护,这是资源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同样后患无穷的还有水质污染。2005年11月,约100吨硝基苯等苯类物质流入松花江,江面形成了80km的污染带,对黑龙江的水质造成了不利影响。诸如此类的污染事件均不利于大马哈鱼的繁殖——受天性影响,亲鱼只在遍布卵石(石块)、水质清洁的水中掘坑产卵。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黑龙江下游的拦捕。事实上,能成功洄游我国的大马哈鱼只是九牛一毛,充其量只占洄游资源的一个零头。早在下游的阿穆尔河,绝大部分大马哈鱼就已经遭到了大规模捕捞,河口的产量远非我国所能比肩。

资料显示,能成功洄游到中俄界江的鱼群约占总群体的5%,越往上游洄游,雄鱼的比例越低。在河口处,雄鱼占比为43%~47%,繁殖能力更佳;从河口上溯1500km处,雄鱼占比仅剩13%,繁殖能力大降。凭借着天然的地缘优势,俄渔民每年能稳定捕获上千万尾的大马哈鱼。

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显示,大马哈鱼的年出鱼量维持在20~30万吨左右。以2010年的登记量为例,这一年的总产量为31.1万吨,对应着9100万尾成鱼。其中,日本的产量更高,独自占50%(北海道是重要的 *** 哈鱼产卵地,且资源量丰富),俄罗斯和美国各占25%。

简单计算可知,俄罗斯的渔获量约为2275万尾,是黑龙江历史更高产量的17倍。因此,从鄂霍次克海洄游到黑龙江的这批大马哈鱼,基本都进了俄罗斯渔民的“口袋”。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而且还有实例佐证。在2011年,日本核泄漏事故引发海水污染,导致西北太平洋的捕捞业受到影响,俄罗斯在当年暂停了对大马哈鱼的捕捞。同年,黑龙江出现的鱼群便开始大幅度增加。而到了2012年,俄罗斯恢复的渔业生产,国内监测到的亲鱼数量再次锐减。这说明,下游的捕捞确实会影响上游的繁殖情况。

黑龙江大马哈鱼多少钱一斤,黑龙江大马哈鱼多少钱一斤-第1张图片-

在各种威胁之下,黑龙江的大马哈鱼已经陷入危机,驼背大马哈鱼更是在多条支流绝迹,2007年时监测到的数量不到10尾。同年,我国将大马哈鱼列进了之一批重点保护的水生动物名录,资源恢复迫在眉睫。

黑龙江上游放流60年,全是在给俄罗斯“做嫁妆”?

为保护大马哈鱼,我国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增殖放流,即人工孵化鱼苗后再放归到自然水域。我国的放流历史可追溯到60年前,哈尔滨水产实验场率先在乌苏里江放流鱼苗。数十年来,抚远市已累计放流3400多万尾,东宁市放流1400多万尾。

有人可能会认为,我国的放流是“出力不讨好”,4年回归后大部分还是会在下游被拦捕。事实上,放流鱼苗是一件多方获益的活动,我国也不例外。例如:在2015年的放流效果评估中,我国的实测回捕率达到了0.295%,这表明放流确有成效。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坚持放流还能增加我国的“资源权重”。前文已提到,我国是大马哈鱼的鱼源国,而增大放流力度、提高资源的贡献比重,恰恰有利于我国获得前往公海捕捞的“入场券”(即获配额)。若真如此,那将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场面,也将是对黑龙江放流的更大回报。

中国有个“奇葩”小镇,下午3点天黑就睡觉,镇上曾仅有1个男人

本文内容来自于 *** ,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无论发生多么不寻常的事情,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总是能容纳它们,从而使之显得平淡无奇。这种宽容恰恰赋予了中国的小镇们各自独特的韵味。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将聚焦于位于中国黑龙江省的乌苏镇,一个看似平凡却又异常神奇的地方。

乌苏镇,坐落于中俄边界地带,仅占地区区狭窄的288平方公里。这个小镇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拥有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由于位于高纬度地带,太阳在下午不到三点就会西沉,将天空染成墨黑。而到了凌晨三点,太阳又会重新升起,似乎时间在这里被重新定义,生活节奏也因此产生独特的变化。


然而,尽管如此,乌苏镇的人口却极少。更低谷时期,甚至只有一位男性居民,使其成为中国人口最稀缺的地方之一。这座小镇曾经繁荣昌盛,清朝初年它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频繁往来,拥有九家大商户,甚至京城的官员也亲自前来选购礼品。民国时期更是乌苏镇的鼎盛时期,成为了人们的“享乐之地”,整条街道都熙熙攘攘,设立了警察局、税务所、邮局和烟花柳巷,吸引着大量的商贾和俄罗斯移民。


然而,1920年的战乱打破了乌苏镇的宁静。苏联远东军队对乌苏镇发动偷袭,但乌苏镇的居民们毫不退缩,英勇地捍卫家园。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迈的老人,他们都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最终把热血洒在了他们更爱的土地上。为了纪念这些英勇的烈士,中国 *** 在1986年在乌苏镇附近建立了“英雄东方之一哨”,成千上万的边防战士在此守卫着国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尽管曾经辉煌,乌苏镇的人口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迅速减少,几乎所有居民都背井离乡,只剩下三户人家。其中两家是年迈且病弱的老人,唯一的年轻夫妇则扛起了整个镇子的工作,巡逻、提水、修路,他们包揽了一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对年轻夫妇也最终离开了乌苏镇,寻求更好的生活。

然而,乌苏镇并未因此而衰落,它以其丰富的大马哈鱼资源和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色而闻名。大马哈鱼占据黑龙江80%的份额,而这里的渔民们每年秋天都会齐聚一堂。新中国初期,为了满足对水产品的需求,抚远县的水产部门在乌苏镇建立了渔业加工中心,带来了一时的繁荣。然而,对于乌苏镇的常住居民来说,这种热闹只是短暂的,当游客离去后,他们仍然宁静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乌苏镇的美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远足白桦林和欣赏蜿蜿蜒蜒的小溪流水,以及日出时分金色的景色成为了旅行者们的享受。站在乌苏东极楼上眺望,可以远眺俄国的自然风光,对岸巨大的教堂成为了打卡胜地。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乌苏镇进行了规划和设备配套,设立了一个占地十八公顷的风景区。尽管设施不如大城市繁华,但基本的旅游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如今,乌苏镇的人口增加到了1750人,虽然相对其他地方仍然较少,但对于曾经的低谷时期来说,这已经是一大进步了。


乌苏镇的交通尚未发展起来,没有火车站和机场,所以如果想要来此度假旅行,更好的方式是自驾。当然,如果没有自驾的条件,也可以参加旅游团或寻求当地旅游单位的协助,他们将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游客。

总的来说,乌

苏镇虽然在我们眼中可能只是一个不太寻常的小镇,但对于整个中国来说,它是一个英雄的故乡,一个国家的骄傲。这个小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传奇,无论是曾经的繁荣还是勇敢的抵抗,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乌苏镇的故事,从它的黎明时分一直延续至今。这里曾是繁忙的商贸之地,也曾是享乐和欢愉的胜地。而今,它以宁静的自然美景和丰富的大马哈鱼资源,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

在这个世界瞬息万变的时代,乌苏镇的居民依然守护着自己的土地,延续着这个小镇的生活方式。他们在日出日落之间度过宁静的时光,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并为这个小小的角落感到自豪。


在探访乌苏镇的旅程中,我们或许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珍惜当下的宁静与平淡。这个小镇教会我们,生活并不一定要匆忙而忙碌,有时候,宁静和悠闲也是一种奢侈。就像乌苏镇的居民们一样,我们也可以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中,找到片刻的宁静,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感受生活的美好。

无论是历史的传承,还是自然的馈赠,乌苏镇都在等待着您的到来。这个小镇,或许不是您生活的一部分,但却可以成为您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一个独特的体验。走近乌苏镇,感受这个小镇的宁静和美丽,或许会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感恩身边的一切。这个小镇,虽然不大,却有着丰富的故事,它是中国地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等待着您的发现和品味。

此鱼只有东北有,经济、营养价值高,非常难捕,价格贵,出口日本

此鱼只有东北有,经济、营养价值高,非常难捕,价格贵,出口日本

大马哈鱼

东北虽然很冷,但是鱼的种类很多,到了冬天东北的大街上菜市场里,有各种鱼,其中有一种鱼叫做大马哈鱼,是非常显眼的,此鱼只有东北有,它的 经济、营养价值非常高,而且非常难捕,价格还贵,如果是野生的话更加贵,这种鱼经常出口日本,今天就来说说东北的大马哈鱼!

大马哈鱼鱼籽

大马哈鱼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它的很重而且体型长,很肥大,在东北到了秋天的时候就来到了黑龙江流域,这个时候的大马哈鱼是非常好的,肉嫩鲜美,非常适合吃,而它们产卵的时候就去了淡水区,它的鱼籽非常大,而且比鱼肉还要珍贵,它的鱼籽就像鸡蛋一样大,它的鱼籽可以做成非常好吃的鱼籽酱,营养是非常高的,经常出口日本,大马哈鱼经常炖着吃,可以达到明目、消除身体的疲劳、增强抵抗力、增强脑力的效果,所以它的经济、营养价值高。

捕大马哈鱼

大马哈鱼由于体型大、灵活,很难捕,东北很多渔民为了捕大马哈鱼整天穿梭在江面上,如果有人捕到了或者是钓到了是非常高兴的,现在东北的大马哈鱼一斤都要100左右,如果是野生的话更贵,还有一些大马哈鱼是人工养出来的。

大马哈鱼炖的做法更好吃,味道鲜美,颜 *** 人!

食材:大马哈鱼一条、蒜、辣椒段、香菜、姜片、大料、花椒粒、葱、盐、料酒、醋等等

大马哈鱼洗干净,由于太大就剁成块,调料备好。

热油,放鱼块,表面微黄即可捞出

锅里留一点油,放蒜瓣、辣椒段、大料、葱段、姜片、花椒爆出香味,然后把大马哈鱼块放进去,放料酒、醋、放高汤、盐,最后炖到汤汁少的时候放香菜即可。

简单的炖大马哈鱼就做好的,没有特别的配料,没有做法上的技巧,就这样简单的一道大马哈鱼就做好了,味香、汤鲜、肉嫩,营养高。

此鱼只有东北有,经济、营养价值高,非常难捕,价格贵,出口日本,你吃过没?

中国有个“奇葩”小镇,下午3点天黑就睡觉,镇上曾仅有1个男人

本文内容来自于 *** ,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搬运必究!


在中国广袤的地理版图上,奇闻异事屡见不鲜。小镇,就像脸上布满皱纹的老者,沉淀着历史的沧桑,记录着青涩的梦想和岁月的流转。这篇文章将带您走进黑龙江省的乌苏镇,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

乌苏镇坐落于中俄边界,面积仅有288平方公里。这里的生活习惯与世界格格不入,下午三点便是入眠的时刻,因为高纬度和特殊经度使得太阳早早西下。但在凌晨三点,太阳却再次升起,为这里的居民带来别样的生活方式。


尽管如今乌苏镇宁静祥和,但它的历史可不曾平静。新中国成立之初,曾有许多居民背井离乡,只留下三户人家。其中一对老年夫妇,另一对是年轻小夫妻。镇上唯一的年轻男性承担了重任,肩负着巡逻、提水、修路等工作。

然而,乌苏镇并非一直如此冷清。在清朝初年,它因地理优势频繁与俄罗斯进行贸易往来,九家大商户云集,甚至京城的官员也慕名而来。到了民国时期,远离战乱和外来思想冲击的乌苏镇成为人们的胜地,街道上商贾云集,设有警察局、税务所、邮局和烟花柳巷。由于临近俄罗斯,这段时期也吸引了不少俄罗斯人来此定居,留下了俄式建筑的痕迹。


然而,1920年的战乱和匪患却蔓延至乌苏镇,苏联远东军队发动偷袭,镇上居民奋起抵抗,不分老少,英勇战斗,最终将热血洒在家园土地上。为了纪念这些英勇的烈士,中国 *** 于1986年在附近建立了“英雄东方之一哨”。

乌苏镇虽然不大,但资源丰富。它以大马哈鱼资源而闻名,据统计,黑龙江的大马哈鱼80%都来自这里。新中国成立初期,抚远县的水产部门在这里建立了渔业加工中心,吸引渔民聚集。尽管热闹是短暂的,但对于镇上的居民来说,他们依然保持着宁静的生活。


然而,年轻的夫妇最终也选择了离开乌苏镇,寻求更好的生活。70、80年代,乌苏镇只剩下这对夫妇常住,但他们并不感到孤独,对镇的未来仍抱有信心。事实证明,乌苏镇并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乌苏镇的美景逐渐闻名全国。

乌苏镇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白桦林、小溪、金色的早晨,一切都宛如仙境。站在东极楼上远眺,可以一览俄罗斯的美景,对岸的教堂成为了游客的打卡胜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相关部门对乌苏镇进行了规划,划定了风景区,提供基本的旅游设施。如今,乌苏镇规划了一个新区,居民数量达到了1750人,虽然不多,但相对于过去只有1500人的巅峰时期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虽然乌苏镇的交通尚不发达,但自驾是游览的好方式。如果没有自驾条件,可以选择参团或咨询当地旅游单位,他们会热情接待每一位游客。对于我们来说,乌苏镇或许只是一个奇特的小镇,但对于整个中国来说,它是英雄的故乡,是国家的骄傲。乌苏镇的故事,是历史的记忆,是时光的见证,永远不会被遗忘。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 *** ,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 *** 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60岁的达氏鳇鱼现身黑龙江!“身高”2米9,观察后将放归自然

10 日,黑河市爱辉区幸福乡长发村渔民在黑龙江正常作业时,意外捕获一条被称为 " 水中熊猫 " 珍贵鱼种——大鳇鱼。记者从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了解,近年来,我省流域水质明显提升,许多与大鳇鱼一样的水生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回归。

经现场勘验,这条鱼为达氏鳇,雌性,体长 2.9 米,体重约 300 斤,推算已经生长 60 年以上。达氏鳇的背鳍有划伤,腮部出血,尾部还有陈旧伤。经精心救治,这条达氏鳇已经可以自由活动,达到放归自然的标准,但为确保万无一失,鱼类保护人员决定继续观察几天后再放归自然。目前,每天有专人 24 小时看护它,并按时换水、测水温,做好记录。

达氏鳇

素有 " 水中活化石 "" 水中熊猫 " 之称,是黑龙江流域的珍贵鱼种,也是淡水鱼类中体型更大的一种。它与中华鲟是同一类群,对水质和环境的要求较高,也是水生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

资料片

近年来,鱼类 " 指示特种 " 频繁在我省出现。

2015 年 5 月 23 日,有渔民在黑龙江抚远小河子段,捕获一条 50 多岁、重达 700 斤的雌性野生鳇鱼;

2017 年 5 月 10 日,抚远市渔民在中俄界江捕获一条重达 450 斤的雌性鲟鳇鱼;

2018 年 5 月 17 日,黑龙江省抚远市小河子村渔民捕捞一个 300 斤重的鳇鱼;

2019 年 11 月,虎林市渔民在乌苏里江捕获一条施氏鲟。曾处于濒危状态的乌苏里白鲑、大马哈鱼等在松花江流域也逐渐增多。

这印证黑龙江省水生生态系统完善,是水质好转的更好佐证。

2019 年,我省在松花江流域开展两期水生生物监测工作,监测结果显示,区域内水生生物种群多样性程度较高、均匀度较好,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今年 1-5 月,松花江干流、绥芬河干流水质为良好,黑龙江干流、乌苏里江干流水质为优。与去年同期相比,松花江水系、黑龙江水系、乌苏里江水系Ⅰ ~ Ⅲ类水质比例、达标比例均有上升。

记者李木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黑龙江特产——大马哈鱼

在黑龙江不吃一道大马哈鱼相当于你没来过,大马哈鱼学名鲑鱼,古称达发哈鱼,体重可达13斤以上。肉呈淡红色,厚而少刺,营养极为丰富。鲜食可做鱼片、鱼段、鱼丸子、焖鱼块等,也可盐渍,熏制,别具风味。大马哈鱼营养价值很高。素以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着称于世,历来被人们视为名贵鱼类。在中国黑龙江畔盛产 *** 哈鱼,是“ *** 哈鱼之乡”。

我国最昂贵的十种淡水鱼, 大部分已经列为保护动物,你见过几种?

我国淡水鱼品种繁多,但我们平日里常吃的却只有几种,比如草鱼、鲤鱼和鲢鱼。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中国十种珍贵的淡水鱼,它们很多已经成为国家的珍贵保护动物:

首先是黄河鲤鱼,它别名“鲤鱼”、“鲤拐子”、“黄河金翅鲤”。黄河鲤鱼体形扁平,腹部圆润,2对颚须和3列咽齿。鳞片数量在34-38之间。它属于中下层杂食性鱼类,遍布全国大江河、湖泊。黄河鲤鱼的鳞片呈金黄闪光,各鳍尖部鲜红,脊有厚肉,内脏少,骨骼小,因而以色泽鲜丽、肉质细嫩和气味清香而闻名。然而,由于主河道污染等原因,近年来黄河鲤鱼的产量大减。

其次是野生淮王鱼,这是一种自封“王”的鱼,性格十分刚烈。在普通状态下,它的身体呈青灰色,但在缺氧的状态下,它会呈现出全身充血、朝向红色的变化。缺氧程度越高,充血面积就越大,鲜血甚至会从鱼鳍处流出来。显然,野生淮王鱼不满足平凡而要标榜自己的非凡之处。野生淮王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禁止捕捉和食用。


第三是野生军鱼(光倒刺鲃),地方俗名青棍、黄娟鱼、军鱼、砖鱼,坑坚、光眼鱼、粗鳞鱼等。该鱼体稍带圆筒形,吻较圆,有2对须,鳞大,侧线鳞在20到26之间。其背鳍无硬刺,在背鳍起点处有一平卧向前的尖刺,埋于皮内。野生军鱼喜欢生活于水流较急的河流中砾石底质和清澈水域。它属于杂食性鱼类,喜食水生昆虫、高等植物碎屑等。在水流湍急的江段产卵,更大体型可长达12市斤。鱼肉鲜嫩,可以作为山谷水库的驯化放养对象,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


第四是野生抗浪鱼(云南抚仙湖),这种鱼据说只生长在抚仙湖。抗浪鱼个体细长,一般为长辣椒大小,更大时如脚指拇般粗,长度不超过20厘米,但此类鱼繁殖能力极强,抚仙湖资源看似取之不尽。然而,由于多种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种野生鱼在抚仙湖几近绝迹。野生抗浪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禁止捕捉和食用。

最后是野生松江鲈鱼,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中国将野生松江鲈鱼作为招待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佳肴。松江鲈鱼头部圆润、稍带侧扁,没有棱角和鱼刺,双侧底部有2对颚须。前鳃盖骨有4枚鳍棘,上棘更大,而且有弯曲形。背鳍连续,有一深凹。口大,上颌略长。


颌骨、犁骨及腭骨均具绒毛状齿群。其胸鳍下部鳍条不分支,腹鳍1到4根,鳃膜上有两橙色斜纹,酷似2片鳃叶,故有“四鳃鲈”之称。松江鲈鱼生活在近岸浅海,一般在与海相通的淡水河川区域生长育肥,性成熟后,降河入海产卵,幼鱼回到淡水河川中生活。它在2月中旬至3月中旬繁殖。繁殖后雌鱼离去,雄鱼留在巢内护卵。初孵仔鱼全长5.3-6.3毫米,1龄即达到性成熟。黄海、渤海和东海均有分布,是一种名贵的食用鱼类。野生松江鲈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禁止捕捉和食用

除了这五种淡水鱼,中国还有很多珍贵的淡水鱼,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长江野生鲥鱼。长江鲥鱼是中国江南水中的明珠,其上品的口感是公认的美味佳肴。古代宫廷里的宴席上,鲥鱼身影随处可见,可见它的珍贵程度。这条美食大师可以说是少有的美味佳鲜之一,是中国淡水鱼类之中的翘楚,被誉为“长江三鲜”之一。目前野生鲥鱼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禁止捕捉和食用。

还有「泰山野生赤鳞鱼」,它生活在泰山山涧溪流中,以其细嫩鲜美的肉质而著称。由于生活环境的原因,成鱼身长一般不到20厘米,重量一般不超过一百克,野生赤鳞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禁止捕捉和食用。另外就是「野生抚远鳇鱼」,这种淡水鱼是黑龙江特有的物种,被誉为“中国鲟鳇鱼之乡”和“中国大马哈鱼之乡”, 野生抚远鳇鱼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禁止捕捉和食用。还有就是「长江刀鱼」,它又叫做刀鲚,是长江下游地区的一种洄游鱼类。野生长江刀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禁止捕捉和食用。最后一种是「野生大理裂腹鱼」,它属于中国云南洱海及其支流和澜沧江水系中的珍贵淡水鱼。大理裂腹鱼于1989年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02年列入《云南省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

以上这些淡水鱼是我们国家的文化和水产资源中的瑰宝。我们应该珍爱它们。

中国有个“奇葩”小镇,下午3点天黑就睡觉,镇上曾仅有1个男人


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刻着岁月的痕迹,每个皱纹都蕴含着一个故事。这些故事记录着儿时的顽皮和少年时的梦想,如同一本《小说文选》。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论多么奇异的事物,也早已见怪不怪。

其中,位于黑龙江省的乌苏镇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在一个快节奏发展的社会中,乌苏镇却宛如一个时光凝固的角落,它以自己独特的状态昭示着悠闲和宁静。在这里,仿佛时钟的指针停滞,每天下午不到三点,镇上的居民纷纷上床休息,沉浸在午后的梦乡中。这种宁静的生活方式,恐怕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乌苏镇位于边境地带,紧邻俄罗斯,占地仅288平方公里。这里的昼夜节奏与众不同,纬度较高,日落时间早,但清晨又能看到旭日东升,创造了一种与世无争的节奏感。


然而,回溯到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乌苏镇几乎被人们遗忘,人们纷纷离开追求更好的生活。最终,只有三户人家留守这片土地。其中,一对年轻夫妇成了镇上的希望,年轻的黑龙江小伙承担起镇子的方方面面,从巡逻到修路,他无不涉猎。镇上的生活逐渐恢复了宁静,然而乌苏镇的历史并非如此单纯。

乌苏镇在清朝初年因地理优势,成为与俄罗斯频繁贸易往来的重要据点。曾一度繁荣昌盛,拥有九家大商户,甚至连京城的官员也会前来选购礼品。然而,如同风云变幻,乌苏镇在民国时期却成为了人们的“享乐之地”,商贾云集,街道热闹非凡,镇上居然设有警察局、税务所、邮局和烟花柳巷,美名远扬。但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乌苏镇也逐渐走向衰落,战乱和思想冲击使得这片土地渐渐恢复了宁静。


1920年,战乱再次降临,苏联军队发起偷袭,乌苏镇的居民不畏强敌,英勇作战,将热血洒在家园。为了纪念这些英勇战士,1986年,我国在乌苏镇附近建立了“英雄东方之一哨”,边防战士们在此守护边疆,见证日升日落。

乌苏镇虽小,却拥有丰富的资源。大马哈鱼的资源是乌苏镇的一大亮点,80%的黑龙江大马哈鱼来自这里。新中国成立初期,水产需求促使抚远县在这里建设水产厂房,成立渔业加工中心,曾带来一段短暂的“昨日重现”。然而,这片美好的时光并未持久,渔民聚集后,乌苏镇恢复了宁静。尽管常住人口寥寥,但乌苏镇并未放弃,它依然充满希望。


乌苏镇的美景,也使其逐渐成为旅游热点。白桦林、蜿蜒小溪、俄罗斯的自然风光,构成了如画的乌苏风景。东极楼上远眺,俄国的教堂如梦似幻,吸引了众多游客。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乌苏镇得到了重新规划,风景区建立,设备完备,尽管不及大城市繁华,却满足了基本的需求。如今,乌苏镇的人口逐渐增多,规划区划定,常住人口超过1750人,这对曾经的小镇来说,是一份巨大的变化。尽管交通尚未完全发达,但当地的热情接待着每一位游客。


乌苏镇,这个看似“奇葩”的小镇,其实是一个充满着英雄情怀的故乡,是国家的骄傲。在这里,岁月凝结成皱纹,每个人脸上都绘就着自己的故事。乌苏镇,是一个

继续向世人展示着沧桑与坚韧的历程,一个小小的镇子却映射出中国人民的奋斗与希望。

在这个小小的镇子里,时间似乎变得缓慢而深沉,仿佛每一个居民都在守护着一段历史,一段传承。他们的生活或许不够富足,但他们的心中却充满了满足和自豪。乌苏镇用自己的坚守,见证了岁月的更迭,也成就了一个个平凡人的不平凡人生。镇上的每一幢房屋,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过去与现在的交汇,仿佛每一个角落都在述说着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而在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让人感叹。大马哈鱼的资源滋养了这个地方,渔民们的辛勤劳作在这里绽放成美味佳肴,将丰收的喜悦分享给每一位品尝者。而白桦林、流水潺潺,构成了一幅幅恍若仙境的画面,将人们带入一个与世隔绝的宁静境地。乌苏镇的美丽景色,成为了人们心灵放松的胜地,让人们在这里找到片刻宁静,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之美。


如今,乌苏镇已不再孤寂。旅游

说说哈尔滨百年来的名牌产品有多少?


导语。哈尔滨百年来,商贾繁盛,市井喧嚣。老字号不断涌现。名牌产品迭出,享誉国内外!笔者把这些名牌产品一一列出,以飨来哈尔滨观光的国内外朋友!

当然,由于笔者的浅陋寡闻,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敬请担待!

选择名牌产品标准:①名牌产品的悠久历史。②名牌产品在哈尔滨老百姓中的口碑度。③名牌产品在国内外的赞誉度。

名牌产品名称含产品前冠名厂家店家。

按名牌产品名称首字拼音音序排列:

⑴B北大仓酒,厂家为北大仓酒厂,始建于1914年。

⑵北三光头( *** 食品),厂家为北三凯奇 *** 食品店,位于道外区北头道街62号。

⑶D得莫利格瓦斯(饮料),厂家为哈尔滨得莫利格瓦斯饮料销售有限公司。

⑷得莫利炖鱼,①方正县得莫利炖鱼馆,位于道里区工农大街。②得莫利炖鱼馆哈西店,位于南岗区哈西大街。

⑸对青烧鹅,厂家为黑龙江省鹅业集团,成立于2007年。

⑹H哈尔滨锅包肉,推荐哈尔滨锅包肉专卖饭店(道里区高谊街与红霞街交汇处)。

⑺哈尔滨杀猪菜,推荐呼兰区南京路西段杀猪菜一条街。

⑻ *** 葡萄月饼,厂家为哈尔滨 *** 食品厂,始建于1956年。

⑼黑又亮鞋油,厂家为哈尔滨黑又亮日用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64年。

⑽L老鼎丰川沙月饼,厂家为东北老字号老鼎丰食品有限公司,始建于1911年。

⑾M马迭尔冰棍(冒牌太多),厂家为马迭尔冰棍厂,始建于1906年。马迭尔冰棍,哈尔滨,人人皆知!

⑿Q秋林格瓦斯(饮料,俄文译名),厂家为秋林食品加工厂,始建于1900年。

⒀秋林红肠,厂家为秋林食品加工厂。

⒁秋林大列巴(面包,俄文译名),厂家为秋林食品加工厂。

⒂秋林酒糖,厂家为秋林食品加工厂。

⒃秋林果酒(都柿酒),厂家为秋林食品加工厂。

⒄R肉联红肠,厂家为哈尔滨肉类联合厂,始建于1913年。

⒅S商委红肠,厂家为哈尔滨太平商委食品加工厂,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

⒆双城花园大曲,厂家为哈尔滨双城区花园酿酒总厂,始建于1879年(清光绪五年)。

⒇乳白面包、果脯大槽子面包、胎子面包,厂家为胜利糕点厂,前身为凤鸣糕点厂,建于1956年前。

(21)T稻花香(米),这个品牌的厂家众多,看看是哪一家产品最正宗!

(22)X响水石板大米,厂家为黑龙江响水米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产地为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古镇江西村。

(23)香坊冰糕(冒牌货太多),历史最悠久的厂家当属哈尔滨市香坊冰棍厂,始建于1958年。香坊冰糕,哈尔滨,人人皆知!

(24)熏马哈鱼(欧式熏大马哈鱼、俄式冷熏马哈鱼),厂家为哈尔滨市龙德食品有限公司。

(25)Y玉泉酒,厂家为哈尔滨阿城区玉泉镇玉泉酒厂,始建于1959年。

(26)一手店菠萝鸡,厂家为哈尔滨天手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

(27)一手店松仁粉肠肉肠,厂家为哈尔滨天手食品有限公司。

(28)裕昌烧鸡,厂家为裕昌食品公司(哈尔滨裕昌烧鸡食品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81年。

(29)Z正阳楼风干肠,厂家为正阳楼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正阳楼食品始建于1910年。

(30)正阳河酱油,厂家为正阳河酱油厂,始建于1905年。

(31)志勇烧饼,厂家为哈尔滨志勇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品牌成立于1990年。

(32)罗汉肚老板肚,厂家为东北老字号老鼎丰食品有限公司,始建于1911年。

结语。哈尔滨名牌产品为一个变数。随着哈尔滨全面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将出现更多为国内外买客喜闻乐见的名牌产品!我们翘首以待……


标签: 大马哈鱼 黑龙江 多少 钱一斤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