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桥米线的由来图片,过桥米线的由来与典故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31 0
一碗过桥米线,千秋云南历史


过桥米线作为云南的标志性食物遍布大街小巷,相信每一个云南人对过桥米线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怀,不仅如此,做为云南响当当的名片之一,过桥米线在全国也很火,外地游客来云南都要打卡,过桥米线一直是云南更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地方特色食品,是名副其实的云南味道!

穿越昆明市南屏街高楼林立的熙熙攘攘,藏匿于近旁宝善街171-172号的这处民国院落闹中取静、极尽优雅。更重要的是,烹自这里的过桥米线更大有玄机。

云线楼过桥米线的建筑风格上受中原文化及西洋文化影响较深,催生出昆明老城建筑风格,反映了昆明老城丰富多彩的传统建筑文化,为昆明完整体现复古民国风格的古典建筑。总共有三层的完整古典建筑,由全实木打造的双层戏台、传统苏作红木家具、青花瓷花瓶、明代土司府的石雕和石墩、精品苏绣挂画等烘托出古朴的氛围,身处其中,移步即景,仿佛穿越回了另一个遥远的年代。

云线楼庭院中的双层实木戏台,边喝茶边听曲,华美大气的戏台上,滇剧、京剧、花灯等唱腔不绝于耳,戏曲名家们精湛的演绎,勾画出一幅盛世昌隆、文艺复兴的图景,为春城增添了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云南人对过桥米线的热爱不仅来源于美丽的传说,也是一份刻画在味蕾记忆深处的乡愁眷恋。这套68豪华的过桥米线套餐里有诺邓火腿、鹌鹑蛋、里脊片、鸡胸肉、鱿鱼片、乌鱼片、土鸡块、香素、鱿鱼片、去壳跳水虾、豆腐丝、玉兰片、鲜菊花等多种配菜,每日现熬鸡汤的高温陆续把食材加热,锁住食材的新鲜,最后倒入可以无限免费续的米线,搅拌一下,“呲溜”一声,“就是这个味”!此刻,当属米线爱好者最幸福的时刻。

云线楼的米线好吃,下午茶也同样令人惊艳。无论是商务洽谈还是和朋友小聚,点一份茶点,千年古树单株、经典滇红、紫鹃理条等任你选择,配以玫瑰鲜花饼、玉溪豆末糖、建水燕窝酥、大理乳扇卷等典型地方小吃,足不出户,就已遍尝了云南名点。可以享受一下中式的下午茶,这个98元的双人套餐,茶类可以3选1,茶点有玫瑰鲜花饼一枚、玉溪豆沫糖两块、建水燕窝酥一枚、夹沙乳扇卷两枚、绿豆糕一枚、火腿酥一枚、兰花根一份、干果和水果等。

过桥米线的由来图片,过桥米线的由来与典故-第1张图片-

这是别有洞天的云线楼,它正在用根根米线串联着都市生活和乡愁记忆间的距离,正在用极具代表性的美食和艺术实践着展示云南魅力的窗口。

平台声明

点赞

不感兴趣

精彩推荐

中国另一个春城,四季花开空气好,长夏无冬,养老性价比高

林清鹿旅行 ***

北京小店卖一碗卤煮火烧,顾客24小时排队不停,看着都流口水了

尘游乐趣1评

1岁半萌娃出生后共做59次核酸、经历5次封城……网友:独特的童年记忆

哈尔滨日报2评

一岁半萌娃经历封城4次、做59次核酸,网友:宝宝太难了!

搜狐母婴快讯

?云南一业主向保安下跪磕头,大声喊爹不停求饶|昆明城事

1昆明街头巷尾13评


云南过桥米线的来历

去云南没吃过过桥米线就不算到过云南。的确是这样,作为云南最著名的一道小吃,它可谓遐迩闻名。它来自云南蒙自,并且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古时候,蒙自县境内有一个著名风景区——南湖,风光旖旎,曲径通幽,好一个僻静处,是读书的好地方。有位姓杨的秀才,为了考取功名,躲避迎来送往,便登上湖心岛,每日里静心攻读诗书,开卷有益,进展神速。妻子则每日按时做好饭菜给他送去,好让他安心读书。

可是扬秀才读书太用功,经常忘了吃饭,等想起来饭莱都凉了,也只得将就吃下。时间一长,身体渐渐消瘦。妻子见如此,非常心疼。心想:长此下去,丈夫恐怕没等到金榜题名,身体保得住保不住都是一个大问题。

一天,为了给丈夫补身子,秀才妻子把家中的老母鸡给杀了,用砂锅炖熟给丈夫送去。可是,等到她下午去收拾碗筷时,看到美食依旧原封未动,丈夫仍然在亭子里如痴如醉地看书。

贤惠的妻子准备把饭菜拿回去重新加热好再送来,这时她发现砂锅还是烫的,揭开盖子,只见汤面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鸡油,而陶土类器皿散热慢,能把热量封存于汤内。

秀才妻子因此受到启发,之后用此法保温,将米线、蔬菜、肉片放在热鸡汤中烫熟,给丈夫送去,他什么时候吃都是热乎乎的。后来丈夫的身体越来越好,终于考上状元,带上妻子入京为官。

这个烹饪绝技后来传遍云南,做出来的米线鲜美可口,人人喜爱,当然罗,还是出自蒙自的最正宗。因为秀才妻子每天送米线给丈夫时,都要经过一座小桥,为了纪念她,人们就把这道小吃名为“过桥米线”。

非遗传承人王丽珠揭晓,云南必吃美食,为什么叫“过桥”米线?

云南非吃不开的美食,为什么“米线”到了云南就成了“云南过桥米线”?原来源自一个爱情故事,来云南旅游千万不要错过正宗的过桥米线“王记菊花过桥米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过桥米线简介

过桥米线是将米线(选用优质大米经过科学配方 *** 而成)、汤料(熬制4小时以上的高汤)、配料(十几种配料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分别 *** ,现吃现拌的烹调形式做成的一道闻名世界的云南代表美食。

过桥米线全面兼顾南北风味,酸辣爽口老少皆宜,养胃开胃四季可食,理气、 舒血、滋补,因健康美味深受大众喜爱。汤汁清香而不腻,风味醇厚,香辣爽口,辣而不燥,回味悠长,是米线中的上品,以用料考究, *** 精良,吃法独特,独具风味闻名中外。

过桥米线由四部分组成:

一是汤料覆盖有一层滚油;

二是佐料,有油辣子、味精、胡椒、盐;

三是主料,有生的猪里脊肉片、鸡脯肉片、乌鱼片,以及用水过五成熟的猪腰片、肚头片、水发鱿鱼片;辅料有焯过的豌豆尖、韭菜,以及芫荽、葱丝、草芽丝、姜丝、玉兰片、焯过的豆腐皮;

四是主食,即用水略烫过的米线。鹅油封面,汤汁滚烫,但不冒热气。

过桥米线的由来

相传,清朝时滇南蒙自市城外有一湖心小岛,一个秀才到岛上读书,秀才贤慧勤劳的娘子常常弄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米线已不热了。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那层鸡油有如锅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线等吃时再放,还能更加爽口。于是她先把肥鸡、筒子骨等熟好清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线在家烫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鲜香滑爽。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过桥米线”是云南滇南地区特有的美食,起源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已有百多年历史,2014年12月,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蒙自“过桥米线”项目成功入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53项。蒙自市的“过桥米线 *** 技艺”被列入传统技艺类名录。

2019年10月18日上午,从在成都召开的“首届全国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大会”上传来喜讯:云南过桥米线保护与传承的代表企业之一——蒙自王记菊花过桥米线有限责任公司,荣获组委会授予的“全国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示范单位”,这是在此次大会上云南获此荣誉的唯一一家餐饮企业。

让我们跟着过桥米线正宗传承人—王记菊花过桥米线由正宗过桥米线第三代嫡系传人王丽珠,一起来了解一下蒙自正宗的过桥米线。

王记菊花过桥米线

被誉为“中华著名美食”的过桥米线,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其代表性传承人,就是蒙自王记菊花过桥米线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丽珠。

从14岁就学习蒙自过桥米线 *** 技艺的王丽珠,如今已年过6旬。王丽珠传承的蒙自王记菊花过桥米线,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知名过桥米线品牌,多年来先后荣获 “中华名小吃”“云南名小吃”等荣誉称号。组委会认为:王记菊花过桥米线在整个 *** 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蒙自过桥米线的本真性、完整性,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贡献。

过桥米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蒙自王记菊花过桥米线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丽珠介绍说:“一套过桥米线,关键的是汤。我们的汤里面,一样添加剂都不放,首先放骨头,然后放入盐,鸡,肉。我们熬汤,从开始放入水,一直到(汤熟了)卖,都是有人守着的,人不能离开。

这种汤就是靠耐心来做的。要耐耐心心的。煮的过程中去掉浮沫,放入料包(姜,草果,八角,花椒等),要煮到4个小时以上才能食用。四个小时以后汤变成跟奶一样白了,那个时候肉已经煮化了,飘在汤的表面,那个飘汤油非常的好吃。香,鲜可口,广东人讲话,很高很高的汤。”

“边煮汤边准备配料:我们的配菜生熟搭配,营养均衡,非常有讲究的。熟的:鸡腿,熟肉,香酥,生的:生菜,信菇,鹌鹑蛋。”

“我们蒙自的过桥米线,都是原汁原味用米轧成的米线。”

不止这些,就连盛汤用的碗都有讲究。“我们家的碗与其他家的不同,直径必须30厘米以上,用超过85度的开水烫碗,既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又能使碗一直保持高温,任何生的肉片下去5秒就熟透!这就是传统过桥米线的“无火烹饪术”,食物都是上桌后倒进碗里才煮熟的。”

每天早上2.30起床熬汤,6.30正式营业,那个时候也是汤更好吃的时候。

过桥米线的吃法也很有讲究的:一蛋富贵,二如来愿,三清述道,四季花开,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包含米线,一共十种,十全十美。

在米线里加入新鲜的菊花正是王丽珠的首创。在传统过桥米线里加上菊花,不仅美观,还可以解米线汤的油腻。


王记菊花过桥米线食客评价

食客a:“他们家的汤很浓,味道很好”

食客b:“吃着好吃,老人吃的开心,天天都要吃他们家的米线。”

食客c:“蒙自地地道道的过桥米线”

食客d:“他们家的汤正宗,好吃”

看看某点评网上食客的评价如何?

也有网友评论:搜出了当地一家人气颇高的“菊花过桥米线”,而事实再次证明了往往人气高的却不一定是更好的,就像很多市井的苍蝇馆子却代表着当地特色小吃的灵魂。

了解一座城从了解这座城市的美食开始,去云南旅游的朋友们千万不要错过蒙自,错过王记菊花过桥米线,朋友们不妨也尝试一下其他家的米线,吃过对比一下,欢迎朋友们评论区写出你对过桥米线的感受!

朋友们吃过王记菊花过桥米线吗?味道怎么样,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我是凡慕来美食烘焙,关注我,分享美食分享健康分享快乐,祝愿朋友们天天开心,好运常伴!期待您的点赞评论分享转发,谢谢!

#蒙自过桥米线#

#云南过桥米线#

#云南美食#

乐享云南 | 非遗·蒙自过桥米线

从5月11日起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

每晚将推出“乐享云南”系列报道

综合呈现“云南美景、民俗节庆、

非遗项目、艺术馆藏”等文旅资源

以精美的海报、生动的文字及短视频等多种方式

将七彩云南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娓娓道来

让每天晚上的分享

成为专属于你的“乐享时光”!

今天

带大家继续走进

“乐享云南·非遗”板块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民族特色鲜明,截至2021年5月,云南有10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541项省级非遗项目,3015项州市级非遗项目,7766项县(市、区)级非遗项目。

本期分享主题——国家级非遗项目:蒙自过桥米线



来到蒙自,一定绕不开的美食就是过桥米线。蒙自是过桥米线的故乡,有句话说:“到蒙自旅游,没吃过桥米线等于没到过蒙自。”



蒙自过桥米线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名小吃,自然是很有讲究的。一套过桥米线,最关键在于汤。好的汤是不会放任何添加剂的,是用排骨、筒子骨、五花肉和鸡肉,炖上五六个小时,这样的高汤不但鲜还甜。




蒙自过桥米线堪称“一个人的盛宴”,比脸还大的海碗儿加上几十个装满食材的小碟子,还没吃,心里便十分满足。外地游客一般看到这样阵仗,经常会被吓到,不知该如何动手,疑惑自己能不能吃完。而蒙自过桥米线最著名的吃法叫“十步法”,即“一旦富贵(蛋)、二如来运(鲜肉)、三清叙道(熟肉)、四季花开(菊花)、五福临门(豆腐皮)、六六大顺(豌豆砣)、七星高照(姜末)、八方来财(素菜)、九九同心(韭菜)、十全十美(米线)。




而富有筋骨的米线,能在筷子上弹动,吃进嘴里还会弹牙,沿着汤碗边,轻轻把油层吹开,品一口鲜美的汤汁,瞬间感觉整个人被激活了。可以说,蒙自人的一天是从炫一碗米线开始的。





文 李亚

图 红河文旅 蒙自文旅 田维星

海报设计 张楠

编辑 代汪媛

本期责编 张灵洁 李元

审核 马波 刘丽

从秀才到状元,过桥米线经历了什么?

云南蒙自过桥米线 *** 技艺在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厚重的一层油裹住汤,将肉片、蔬菜、米线一顷而下,吃起来格外鲜美。

有待点评:

一个人吃火锅很寂寞,但一个人吃过桥米线很快乐

——有待,人人可编辑的非遗百科全书

相传,在蒙自县城南的湖中心有一个小岛,环境清幽。县城内有一姓杨的书生为了备考,但苦于城里人声喧哗,就到这岛上的亭中刻苦读书。

为使丈夫安心学习,勤劳贤惠的妻子每日坚持为他送饭,但因离家较远,途中还要经过一座桥才能达到小岛,等饭菜送到时已凉了。

一日,妻子把家里一只肥母鸡宰杀炖熟后,把鸡切成块连同米线盛入装鸡汤的罐内,急忙给丈夫送去。岂知走到湖桥时因疲劳过度晕倒在地。

等醒来已不知过了多久,她连忙奔向丈夫读书处,待到丈夫面前,揭开盖子,见罐内鸡汤仍十分烫手,原来鸡油将汤覆盖了,所以才保温。

她从中得到启发,后来常变换着花样把肉片、生鱼片等汆入汤中和米线一起入罐送给丈夫吃。丈夫更加刻苦攻读,终于如愿地金榜题名。

后人听说也如法炮制,因为妻子送饭时要经过长桥才到小岛,故而她发明的这种米线的吃法被人们称为「过桥米线」

至今过桥米线仍以秀才、进士、探花、状元等称谓来区别不同价位的过桥米线,从秀才到状元,不止是多了一些肉菜而已,更是米线故事的开端结局。

不论秀才状元,要做好一碗过桥米线,有四个关键环节必不可少。

选料

制汤的原料多用肥壮的母鸡、猪筒子骨。生片的原料用质嫩、易烫熟的净瘦肉,以及鸡脯、鲜鱼等。素菜要用新鲜的嫩韭菜、绿豆芽、豌菜尖、玉兰片、豆皮等。

米线要选用当天榨出的白而软且劲道的干浆米线,这种米线不易断且口感佳。

制汤

将肥壮的母鸡、猪筒子骨放入冷水锅中,旺火烧开,打尽浮沫,然后加姜、黄酒等几种调料,之后用小火炖。慢炖4、5个小时后加入盐、胡椒粉。

刀工

准确来说,过桥米线的食材是在热汤中烫熟的,所以要求肉类都要薄如纸屑。要顺着肉类的肌理去切片,灵活运用不同的刀法,才能使原料放入汤中一烫即熟。

保温

将盛汤的碗放入开水中煮烫几分钟,使碗的温度升高。在碗中加汤之后,还要往汤里加入六成热的油,使汤的温度能保持滚烫。

吃之前,先把生片放进汤中微微搅动,再放进新鲜蔬菜烫熟,根据自己的口味加调味料,最后再倒入米线慢吃。

从秀才到状元,源自那个美丽的传说故事,而蒙自过桥米线已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独特的美食打上非遗的烙印,其实代表的是一个区域人民的智慧。

非遗美食小贴士

蒙自过桥米线中,还有一种叫做「菊花过桥米线」的品种。将清晨带着露珠的菊花摘下,当做蔬菜丢进碗里配米线一起吃,具有平肝明目、散风清热的功效。


更多非遗故事,欢迎至官网查看:www.ichyoudai.com,或前往App Store下载「有待」;如果你是一枚高级吃货,对非遗美食有见解,也期待你给我们投稿:youdai@9doke.com

源自云南的过桥米线,怎么就成了东北小吃?

说起米线,尤其是过桥米线,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是正儿八经的云南美食。

不过,在几千公里外的东北,当地人同样为过桥米线的美味而沉醉。

在东北,不管是大学、中学,附近大概率会有米线店,多年以后,它也会成为很多人的共同回忆,远离家乡的东北人,甚至也会因为吃到一碗家乡味道的米线而感动流泪。

一般来讲,南方人吃米线更多。而东北的“过桥米线”不过是近20年的产物,它怎么就成了东北人的“乡愁”?

01米线从哪儿来?

早在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就开始种植水稻了。

将稻谷去壳、碾去米糠便得到了大米,大米是中国人最日常的主食之一。

除了米饭和白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不断精进研究大米的食用:年糕、米线、糍粑、肠粉、锅巴……陆续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美味。

米线

米线,在魏晋南北朝或者更早的时期就已出现。中国古烹饪书《食次》中,曾将米线记为“粲(càn)”。

《食次》原书现已不存,但南北朝时期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引用《食次》的内容,多达20余处。

《齐民要术》中还详细的记述了当时米线的做法:将米磨成粉后,加入蜜和水调至稀稠适中,灌入底部钻有孔的竹勺,粉浆流出来成细线,掉入锅中煮熟。这便是早期的米线了。

到了宋代,米线被称为“米缆”,并且已经出现干制的米线。明清时期,又被称为“米糷(làn)”。

在今天,两广、湖南、江西等地称之为“米粉”,而云南以及北方部分地区(尤其是东北)则称为“米线”。

螺蛳粉

从原料上讲,米粉和米线没有本质的区别,出现名字的差别,一是因为各地的语言习惯不同,二是不同地方的 *** 工艺也有不同。

北方以前是很少吃“米线”的,叫“米线”很大程度上是受“过桥米线”这个明星单品的影响。

在螺蛳粉爆红之前,过桥米线算是米线(粉)界更大的IP了。

过桥米线

猪里脊片、鸡脯肉片、乌鱼片、韭菜、豌豆尖、玉兰片、豆皮丝……令人眼花缭乱的配菜,再加上妻子为苦读丈夫每天辛苦送餐的传说,使得过桥米线力压小锅米线,成为外地人眼中云南米线的代表。

02东北人改造了过桥米线

离开云南,最喜欢过桥米线的,是数千公里之外的东北。

以“过桥米线”为关键词搜索,昆明有2150家餐馆,同处西南的成都不足1000家,贵阳不到500家。

而到了东北,沈阳、长春、哈尔滨三个省会的“过桥米线”餐馆数量都在1300家左右。

尽管东北也是著名的大米产地,但并没有食用米线的传统。东北主产粳米,不太适合用来做米线,因为它支链淀粉含量比较高,做成的米线韧性差、容易断。

一般米线主要还是用籼米,直链淀粉含量高,再加入少量支链淀粉比较高的粳米或是籼米,做出的米线既有韧性,口感也比较柔软。

过桥米线进入东北是在21世纪初。人口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使它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了东北。与此同时,投资小、门槛低的米线店,也成为许多下岗工人谋生的手段。

在东北,许多米线店都是多种经营

最开始,东北的过桥米线与云南并没有什么差别。2002年,在大连,一碗10元钱的米线包括鸡汤、绿豆芽、油菜、豆皮丝、鹌鹑蛋、鸡脯片和米线,吃法也与云南相同。

10块钱在现在看来是白菜价,但在当时,对于定位于街头小吃快餐的米线来说,价格还是太高了。

东北人开始对米线进行本土化改造。首先,舍弃了过桥米线那些繁琐的小碟子,将米线、青菜、豆皮丝烩于一碗,出现类似于拉面的“减配版”米线,再搭配肉酱或是辣肉酱等浇头食用。

肉酱米线

在2008年前后,或许有店家从麻辣烫中汲取了灵感,仅保留原版过桥米线的鹌鹑蛋,舍弃对食材新鲜度要求更高的里脊肉片、鸡脯肉片和豌豆尖等蔬菜,大量加入午餐肉、鱼糜淀粉丸子、肥牛片等等,既降低厨房的操作负担,相比于原版过桥米线,价格也更加平民,这种砂锅米线,开始成为东北米线的主流。

东北砂锅过桥米线

到这时,东北过桥米线与云南的相比,除了名字还一样,基本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了。

03东北过桥米线和云南差在哪儿?

米线,一种陌生食材,给了东北人新鲜感;砂锅,一种熟悉的烹饪方式,又给了东北人乱炖般的亲切感。

每一锅米线,都有青菜、豆芽、豆皮丝、鹌鹑蛋和米线等固定搭配,不同价格的米线,可以选不同的汤底以及荤菜。当然,说是荤菜,其实还是以各种丸子为主。

在米线店的后厨,几乎已经达到了流水线操作。几个灶头同时在炖煮着砂锅里的浓汤,师傅将豆皮丝、青菜、海带结、丸子和米线一股脑的扔进锅里,小火咕嘟着将汤的鲜香煨进米线中。

出锅时,再撒上花生碎、香菜、辣椒、蒜末、陈醋,最后淋上一勺锦上添花的麻油(花椒油),香味浓郁的米线就这样端上餐桌,里面的汤汁和食材还在咕嘟咕嘟的冒着小泡,足以勾走任何人的魂魄。

吃的时候,将米线和汤盛到小碗中,在根据个人的口味加入陈醋、辣椒和麻油。蔬菜与丸子搭配,再加上弹牙的米线,最后连汤也不会放过,既暖胃又暖身。

除了平民的砂锅米线,米线还与东北本地的食材深度融合。比如在大连,就有商家开发出了生蚝米线,甚至还成为了知名小吃。

生蚝米线

和麻辣烫一样,米线店“霸占”学校、小吃街、市场等重要位置,只要客流量大的地方,必有米线店。

尤其是学校附近的米线,下了晚自习之后,吃一锅热气腾腾的米线,若干年之后,往往会成为一座学校的共同回忆。

而许多奔波在外的东北人,在吃到这锅熟悉味道的米线之后,从满身寒意到彻底暖透,带来了更大的满足。

东北的过桥米线与云南的过桥米线,基本只披着看似相同的外壳,却有着几乎完全不同的内在。

小锅米线永远是昆明人的心头好

首先是米线。云南有干浆米线和酸浆米线,干浆米线与南方绝大多数地区米粉的 *** *** 和口感类似,而酸浆米线,是云南特有的, *** 工艺比较复杂,大米需要经过发酵,所以吃起来有淡淡的酸味。

一般来说,米线(粉)的原材料只有大米和水,有时也会加入少量玉米淀粉,帮助米线成型。

?而在东北,除了大米、水和淀粉以外,往往还会加入面粉,甚至我还曾遇到过主料为小麦粉的“东北米线”。并且,做出来的米线也比较“粗壮”,有调侃说,应该叫“米绳”。

其次是配菜和汤头。配菜之前已经讲过,而汤头,云南过桥米线会用鸡汤,并且比较清淡,而东北米线的汤则是浓香的,汤的香气甚至会飘到店外,吸引那些饥肠辘辘却又不知道吃些什么的人们。

而且,东北米线会搭配一种特殊的调料——麻油,也就是花椒油。当然,云南米线也会放点花椒油,但那不过是众多调料中的一种。而在东北,花椒油和醋、辣椒一起摆在桌面上,赶上能吃的,加麻油跟不要钱似的,一顿米线能消灭大半瓶。

加入麻油的米线,吃起来多了一份清香,并且回味绵长,尤其吃完米线后,嘴唇周围一圈麻麻的感觉,令人上瘾。

04被东北人改变的,不只是米线

东北是一块特别有魔力的土地,很多文化在传入东北之后,都会迅速地被解构,并与这块土地的物产与人文重新融合。

美食,自然也不例外。

除了米线,另一个被彻底改造的对象,就是麻辣烫。

冒菜

四川现在是没有麻辣烫的,但有一种说法认为,上世纪90年代,麻辣烫在四川曾短暂流行过一阵,但后来被市场给淘汰了。

远在千里之外的东北人,却紧紧抓住了这个转瞬即逝的美食。不过,红油汤底烫出来的蔬菜和肉类,显然不符合东北人的口味。

东北麻辣烫

经过东北人改造之后,红油汤底变成了大骨汤,牛肉、毛肚变成的墨鱼丸、撒尿牛丸、甜不辣等等淀粉丸子,并且还多出了粉丝、粉条、宽粉、土豆粉、方便面、面条等等各种碳水。

“麻辣烫”这三个字也接近名存实亡,麻变成了麻酱,辣由自己加多少辣椒决定,只有烫还沾边。

到了辽宁抚顺,当地人干脆连“烫”都舍弃了,将食材从汤中捞出,撒上白糖,做成酸甜口儿的麻辣拌。

麻辣拌

除此之外,煎饼果子里卷入火腿肠和生菜;朝鲜族的冷面给做成烤冷面;红肠从东欧远道而来,融合哈尔滨一带的饮食习惯,成为当地的特色食物……

这其中的很多食物,不仅融合了东北的人文和物产,也是多年以前东北人那段艰难日子的见证。

其实,在食物传播过程中,会出现不少类似的现象,比如没多少中国人吃过的美式中餐,或者炸猪排、罗宋汤等中式西餐。

这些食物,或许会颠覆很多人心中“正宗”美食的定义,但也正是这种不同文化、物产之前的碰撞与融合,为新的美味的诞生创造了可能。

- The End -

文 | 卫奕奕

本文图片源于 ***

金汤银线 | “稻米流脂·玉龙相扳”——过桥米线源流

【编者按】蒙自,过桥米线的发源地,无论对于蒙自或是云南而言,过桥米线已不仅仅是饮食文化那么简单,作为中国美食最杰出的代表之一的蒙自过桥米线,可谓“味贯古今、名满天下”,历经300多年的传承发展,已经从“一个人的盛宴”成为“一座城的盛宴”。过桥米线是蒙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城市的文化标记,承载了关于家与故乡的记忆和情怀。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联合“学习强国”红河州学习平台、“学习强国”蒙自融媒号推出“金汤银线”系列策划,为您解读蒙自故里舌尖上家的味道。

米线是农耕文明、稻作文化的产物,中国著名的特色美食之一,可谓“味贯古今、名满天下”。然而,从“玉粒百谷王,有功满人寰”的稻米到“汤镬海沸腾,玉龙自相扳”的米线,其中经历的漫长历程却少有人知晓。从典籍之中梳理蒙自过桥米线的文化源流,不失为一种文化回归。人们的文化自信,就是建于回到故乡的精神旅途之上。

提到过桥米线,还得从稻米说起,中国是水稻的故乡,云南对水稻的栽培历史也较早,元初蒙自已有屯田,水稻栽培已具一定规模。明朝大规模移民后,“军屯”加“农屯”的“双屯”模式扩大了蒙自的耕地面积。其中,种植水稻最多的当数多法勒壮族乡和草坝镇,新安所、冷泉、芷村、期路白等乡镇亦有种植。水稻逐渐成为蒙自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并在蒙自人民的生活习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米线作为一种古老的稻米制品,古烹饪书《食次》中称早期米线为“粲”;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饼法”篇又称“乱积”;到了宋代,米线又称“米缆”,因兼具存储和运输的优势,是当时军队“兴师”远行的不二选择,也是一种“不费金数锾”的亲民“玉食”。或许正是因为米线具备了诸多优势,使其在两宋之交借助历史的“东风”,俘获了黎民百姓、军队士卒乃至人文士大夫的心。宋代也因此成为米线传播的重要时期。

元、明时期是米线发展和传播的另一重要时期。一方面,就全国而言,此时的米线又称作“米糷”,根据宋诩所著《宋氏养生部》记录,“米糷”的做法,从 *** 和食用风格上已基本与今天的米线相同。另一方面,就云南而言,米线就是在元、明时期传入云南,在云南各地实现“本土化”,并最终演化出蒙自过桥米线。

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临安中卫左所迁于蒙自冷泉城子,设新安守御千户所,布置军队驻防、筑城和屯田防守。大量内地军民、商人迁入蒙自地区,不仅带来了人口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米缆”,米线由此进入云南的文献典籍。相传米线的 *** 方式以一种名为“饸饹”(音hé le)的食品加工技术为雏形,在蒙自地区经过长期演化,最终形成如今的蒙自过桥米线 *** 技艺。

清乾隆年间,靠近南湖较热闹的南城门下售卖米线的小店铺颇多。在南城门下吃上一碗过桥米线,穿过南门,便可领略素有“滇南明珠”之称的南湖(又称“学海”)美景。南湖既是蒙自人民“开屯”的表现,更是“立学”的象征,并且凭借着清幽秀丽的环境成为莘莘学子埋头苦读的好去处。自此,美味的过桥米线和学海上积极进取的书生联系在了一起。而不知从何时开始,蒙自南湖上,瀛洲亭畔,过桥米线的传说已在民间口口相传。

19世纪初的蒙自城内米线店已较为常见。再后来,陆续出现数家经营过桥米线颇负盛名的“品牌店”,如张荣良家开的“复兴园”,陈学文和陈绍兴兄弟俩开的“正顺源”,段国兴家开的“永兴酒楼”。

中法战争结束后,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因《中法续议商务专条》,增设蒙自为开埠通商口岸之一,随之蒙自诞生了云南之一个海关、之一家外国银行、之一条民营铁路、之一个电报局、之一个邮政局、之一个火电站等诸多“之一”。1910年,滇越铁路开通,蒙自成为主要进出口商品的集散地,蒙自的碧色寨一度享有“东方小巴黎”之称。商埠、滇越铁路的开通,使蒙自很快成为云南商贸、金融、交通运输、外事活动和邮电事业的中心以及滇南的交通枢纽。经济的繁荣和市场的繁华推动了蒙自过桥米线的快速发展,省内外与西方各国商贾作为“过桥米线”的消费者和爱好者,极大地促进了蒙自过桥米线的发展。

滇越铁路通车后,蒙自过桥米线迅速传至昆明,“德鑫园”“仁和园”“福华园”等米线店铺相继出现在昆明的街头巷口,深受大众喜爱。过桥米线诞生300年后,蒙自过桥米线首次成为云南的著名小吃,并开始扬名天下。(云南学习平台

百年历史云南美食:过桥米线的由来与它的创新吃法,你了解过吗?

在中国特色美食界里,有一种类似面条的美食,它在南方广受欢迎,它的 *** 十分讲究的采用一级鲜米磨成米粉以后,制成“米线”并且搭配鸡肉熬煮的高汤调味,加入鹌鹑蛋,肥牛,豆皮,蔬菜,鱼丸,蟹 *** ,豆腐,蘑菇,木耳,等多种多样的食材加入米线一起用砂锅炖煮,味道让人欲罢不能,人们吃过之后,精神倍增,回味无穷,它就是享誉全国的云南特色美食“过桥米线”了。

云南过桥米线的历史也有百余年了,它的由来还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一起来看一下吧:相传,清朝时滇南蒙自市城外有一湖心小岛,一个秀才到岛上读书,秀才贤惠勤劳的娘子常常弄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米线已不热了。

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那层鸡油有如锅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线等吃时再放,还能更加爽口。于是她先把肥鸡、筒子骨等熟好清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线在家烫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鲜香滑爽。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它叫作“过桥米线”。

那么传统的“过桥米线”人们都很熟悉了,也都吃过,今天我想向大家推荐一个,比较有特色创意的米线新吃法“酸汤米线”做法如下:

1:首先调一个料汁:碗中放入一勺白芝麻+一勺蒜末+一勺葱花+一勺辣椒粉

2:淋上热油

3:加入两勺生抽

4:三勺陈醋

5:半勺盐,一勺白糖,搅拌均匀

6:米线泡发好

7:锅中水开,下米线煮熟

8:捞出放在酸汤汁里,加入半碗清水

9:把花生米,香菜放在米线上,搅拌均匀就可以吃了

10:酸甜微辣实在是太好吃了

酸汤米线吃过的人不多,但是它实际上属于传统的“过桥米线”的升级版本吃法,适合年轻人和喜欢酸甜微辣口味的人食用,冬季天气寒冷,去超市采购一些米线,回家自己 *** 两份“酸汤米线”好吃的不得了,您看明白了吧。

举报/反馈

冷知识:过桥米线的名称由来是什么



百度注释:过桥米线是云南滇南地区特有的小吃,属滇菜系。

说到过桥米线,想必不少人都吃过,对它的鲜美味道也印象深刻。可是这种食物为什么叫过桥米线呢?是因为可以过桥吗?答案当然不是。

传说云南蒙自县城有一个书生,人长得很英俊,很聪明,但喜欢游玩,不愿意下功夫读书。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和一个年幼的儿子,夫妻之间,感情很深。但妻子对书生喜游乐厌读书的行为感到很忧虑。有一天,妻子对书生说:“你终日游乐,不思上进,难道你不想为妻儿争气吗?”听了妻子的话,书生感到非常羞愧,就在南湖建了一间书斋,独居苦读。

妻子看书生肯用心研习,便每天都把三餐送到书斋里去。过了不久,书生的学业长进很快,但人却日渐瘦弱了。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天,她宰了一只鸡炖汤,她切好肉片,备好米线,准备给书生做饭。谁知年幼的儿子调皮,将生肉片置于汤中,妻子马上拦住儿子,将汤里的肉片捞起来。这时,肉片已经被热汤烫熟了,她尝了尝,味道很好。妻子十分高兴,便拎着瓦罐和篮子向书斋走去。半路上,妻子因为操劳过度,晕倒在南湖桥上,书生闻讯赶来,发现妻子已经醒了过来。

幸运的是,汤和米线都没有洒出来,但汤面被浮油罩着,没有一丝热气,似乎已经凉了,可用手一摸汤罐,还很烫手。书生感到很奇怪,便问妻子是怎样 *** 的,妻子便将经过一道来。书生感动于妻子的悉心照顾,便将这种饮食方式起名叫过桥米线。书生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考取了举人,这事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从此,过桥米线这道美食不胫而走,最终成为了云南名膳之一。

风靡全国的“过桥米线”源自何处?

如今“过桥米线”在各大城市的小巷中遍地开花,举目抬足间就会有一家“过桥米线”的招牌映入眼帘,那这种美食最早究竟是源于哪里呢?

据考证:过桥米线源于蒙自,相传清初蒙自县城一书生,天资聪颖却不愿读书。后在妻子劝谏下,在南湖建了一间书斋,每天关在里面苦读诗书,妻子一日三餐送饭给他。有一天,妻子炖好鸡汤,备好了米线和一些配料给书生送去,却因操劳过度,晕倒在湖堤桥上。书生闻讯赶来,见妻已醒,汤和米线均完好,汤面为浮油所罩,无一丝热气;疑汤已凉,以手掌捂汤罐,灼热烫手。


书生喟然:“贤妻每日过桥,此膳可称为过桥米线。”书生后来考取功名,衣锦荣归,传为佳话,“过桥米线”成为云南最著名的美食,

在当地,过桥米线使用的量词是“一套”,而不是“一碗”,“一套”过桥米线是由高汤、配料、米线三部分组成。最普通的高汤也要用母鸡、猪筒子骨等材料精心熬制五六个小时才能“修成正果”。上桌时,汤要保持95°以上,碗也要用开水烫过,才能确保汤不变凉,从而将配料涮熟。


配料由荤盘、素盘以及各种佐料组成。荤盘又分生盘与熟盘,生盘包括鲜嫩易熟的猪脊肉片、腰花片、生鱼片、鹌鹑蛋等,熟盘包括香酥、鸡翅、五花肉等。素盘根据季节变化和市场供应不同,关键要新鲜,主要有豆芽、豆腐皮、豌豆尖、草芽等。米线以优质大米为原料,经浸泡、淘洗、磨浆、澄滤、蒸粉、挤压等工艺加工制成,以细白、嫩滑、糯韧为上等。

吃过桥米线,讲究“长久的烫,长久的熟,还要余味更缈缈”。吃时,大海碗盛滚汤,依序加料。先将生鲜原料氽入汤中,然后再放鲜菜,接着加入米线,根据口味,还可配上辣椒油、芝麻油及各种小菜。米线根根分明,肉菜兼备,油而不腻,吃一口胃口大开,连心情也明朗起来。


一旦离开本土,高汤成了清水,配料只剩下了豆芽与豆皮,新鲜米线也成了冻货,过桥米线之味十分已失八九,原本讲究的吃食成了千家一味的赝品,可悲可叹!

你吃过的更好吃的米线是哪家呢?还记得吗?

标签: 过桥米线 由来 典故 图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