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三七和种植三七有什么区别,野生三七和种植三七有什么区别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65 0
补血之一的三七为什么叫三七,你知道吗?

三七是中药材中的一颗明珠,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 文山三七 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之一,三七补血之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

三七

因三七的贵重和独特的功效促使三七由野生变人工种植比其他中药材要早,清代乾隆年间《开化府志》中有,开化三七在市场出售畅销全国的记载。据有关文献记载,三七使用历史近600年,栽培历史近500年。云南文山是三七的主产地,全国每年95%的三七来自云南文山,故而被评为“三七之乡”。

古人对于中药材的起名,一向是比较有含义的。比如何首乌,重楼,茯苓,雪莲等等,名字都充满了神秘感。为什么偏偏会出现三七这样一个用数字来命名的药材呢?仿佛古人肚子里没墨水了一样。其实,三七这个名字的由来是有典故的。而且不止一个。

典故一:

传说有两兄弟,哥哥行医救人,弟弟则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突然有一天,弟弟得了急症,七窍出血不止,哥哥见到这幅模样的弟弟,赶紧刨了一株草药煎汤给弟弟服下,几天后弟弟的病变好了。后来,弟弟得知这是止血草药后,问哥哥要了一株小苗,栽种在院子里。

后来,同村地主家的傻儿子也得了出血病,吃什么药都无济于事,打听到弟弟患过类似的病而且痊愈以后,便找弟弟寻医问药,弟弟便把那株草药挖了出来,给那傻儿子煎汤喝了。

可惜没过几天,地主的傻儿子便死翘翘了。地主伤心之余,把弟弟告到了衙门。

哥哥得知后,急忙去找县官申诉,言明自己的弟弟给地主儿子服用的确实是止血草药,只不过这种草药需要成长三到七年才有疗效,而弟弟才种了一年,自然不会有效果。这件事轰动了十里八乡,人们才知道有这么神奇的止血草药。

后来,人们给这种药起名三七,意思是生长三至七年药效更佳。

三七

典故二:仙子报恩

相传,很久以前,一位美丽善良的仙子来到人间,教人们种植。

有一天,仙子正在地里劳作,一只大黑熊突然朝她扑来。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叫卡相的苗族青年,一箭射死了这只黑熊。

卡相家里很穷,妈妈患病多年,无钱医治。

仙子为报救命之恩,便对卡相说:“后山坡有一种草药,叶像我的长裙,枝似我的腰带,可以治疗阿妈的病。”卡相按其指点,果真找到了这种草药。阿妈吃了几次,病真的好了。

后来卡相又用这种草药治好了不少乡亲们的疾病。乡亲为表示感谢,纷纷来到卡相家道谢,并问这是什么药?仙子笑盈盈地说:“大家拿一株数数看,枝有几枝,叶有几片?”大家一数,枝有三枝,叶有七片。一个聪明的姑娘立即叫了起来:“三七!”

从此,这种药材就以“三七”的名称流传开来。

三七粉

虽然这些故事可信度不高,但也反映出古人取名字时,偏爱简洁好记这个习惯。

三七主要的功能止血,补血,抗炎症,保护肝脏等。长期服用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也要注意服用禁忌,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用

农村一“野草”,爱爬墙长,遇见请珍惜,老人说是珍贵“藤三七”

其实不管是农村还是在大城市都有自己的好处,大城市有自己独特的繁华,可是小农村有自己的独特的灵魂。大城市人爱养花但是没有地方,小农村的人对花草无感却地方充足。不过除了这些还有更令人欣慰的,那就是小农村虽然说小,可是却有很多大城市没有的植物。这些植物尽管在农村不受待见,可是在城市人的眼中却是一些不可多得的宝贝。就比如说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一个植物来说,是农村常见一“野草”,平日爱爬墙生长,遇见请珍惜,老人说是珍贵“藤三七”!

可能有些人听到这里的时候还觉得很陌生,认为自己就生活在农村为何却没有见过这样的植物,可是有些人却已经非常清楚,它是什么植物。没错,它就是我们常说的藤三七。这一个基本上大部分的老房子屋后都会生长的一种植物,并且如果说它生长得足够大的时候,就会爬满你的整个屋墙。对于藤三七有些了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这是一种落葵科中央种子目。

它的生长范围非常的广泛,在我们南方地区非常的常见,尤其是福建,四川云南,广西等地方。当然在湖南也有,不过湖南的有很多都是人工种植,在二伯家又有一株,现在已经爬满了整个围墙。最初的时候并不知道为何二伯会有这个东西,后来才知道原来藤三七虽然看着有些让人头疼,可是它的效果却很多。既能够做蔬菜炒来吃,也是一个不错的中草药。

而且现在因为我们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藤三七的数量也急剧减少。要说真正的野生藤三七可能现在已经不多见了,现在大部分的都是人工种植的藤三七。可是即使是现在的人工栽种的藤三七在市场也要260一斤,尤其我们就可以感受一下野生的藤三七价值该有多贵了。所以才说让大家日后在见到了野生的藤三七的时候不要浪费,而是将它好好地保护起来。

大家在生活当中有没有见过藤三七这种植物呢?如果有的话,也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哦!要是还知道它有哪些神奇的功效,也欢迎在下方和各位花友一同来探讨下哦!

三七:李时珍称之为“金不换”,生用熟用功效大不同

自古就有“人参补气之一,三七活血之一”的说法。中医认为,三七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经,具有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又云:凡杖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覆盖)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大抵此药气温、味甘微苦,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



由此可知,三七最初的使用主要是用在外科、伤科上面,主要取其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同时,因三七为血分之药,能治一切血病,所以也可用在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血运血痛、赤目痈肿诸病。


在民间有三七“生消熟补”的说法。“生”是指生用三七,“消”是指生三七能止血活血、散瘀消肿。“熟”是指熟用三七,“补”是指熟三七的补血理血、补益健身和提高人体免疫力等作用。




食疗药膳:


需要注意的是:


三七虽然疗效好,但不能盲目购买使用,需在医生的辨证指导下使用,否则可能越吃越糟糕。


《本草从新》中记载三七“能损新血,无瘀者勿用”;《得配本草》中记载“血虚吐衄,血热妄行者禁用”。血热妄行是指热入血分,损伤血络而表现的出血证候。尤其是孕妇、儿童更好不用。





<

三七、土三七、屏边三七、藤三七,差别原来这么大!

三七是一味传统名贵药材,功效显著,却只是被人们默默地使用,低调不张扬,以至于很多人都不认识它,常常把一些相近植物错认成三七,却不知道只有产于云南文山、被《本草纲目》等诸多医书记载的才是正牌三七。

下面小编给大家扒一扒土三七、屏边三七、藤三七这些“伪三七”的身家史,看看它们和正牌三七的区别。

长相不同,外观有明显区别

三七:分杈,每杈形似手掌,叶形宽大,开绿化,结红果,身量苗条。

土三七:叶片椭圆形,开黄花,矮胖型身材。

屏边三七:植株和三七略有几分相似,但叶子差别很大,很有山寨版的意味。

藤三七:茎叶肥厚像个小胖子,心型叶片串藤生长,一派剪不断理还乱的样子。

无论是哪种七,长相都完全不同,那些傻傻分不清的,默默学习吧!

三七全株

三七头

土三七

屏边三七

疼三七

名字各不相同,容易混淆

三七:绰号挺多:田七、金不换、人参三七……

土三七:也叫菊三七,山七草……

屏边三七:野三七、香刺、竹节七、白三七,实际上真正的野三七是不存在的。

藤三七:又称川七、藤子三七,小年药,藤七。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关于名字,千万别想太多,就像林志玲和林志颖,没人会觉得他俩有什么关系吧!

 家谱不同,毫无血缘关系

三七:五加科人参属物种,和人参、西洋参是亲戚。

土三七:菊科菊三七属物种,另有叫景天三七的说法,也不是一家人,景天三七是景天科景天属物种。

屏边三七:五加科人参属三七中的一个种,算是三七的远房亲戚。

藤三七:落葵科落葵薯属物种。

门派有别,功效有明显差异

三七:看家本领是活血化瘀,清洁血液,赶走血液“垃圾”,对抗三高、心脑血管疾病、补血、保肝、抗疲劳等。

土三七:有一定消肿散瘀,治跌打损伤,创伤出血等作用,功效略似三七,但有毒性,对肝脏损伤较大。生命无价,使用需谨慎哦。

屏边三七:可散瘀定痛、疗伤止血、滋补身体。有三七的部分功效,但适用范围小,养生治病的综合实力还是比不上三七。

藤三七:绝活是散瘀消肿、补肾强腰,健胃保肝,促进骨骼生长。

别看后三位七的某些功效和三七相似,但它们仅仅是有一定药用性的植物,并非医书记载入册的中药材,也多为当地百姓根据生活习惯使用,其他人还是不要尝试。

以上这几种植物,论实际功效和历史远不及三七有实力,大多因名字沾了三七的光,或因类似三七的某个功效而被混淆,错认成三七。今天给大家简单科普,请大家记住了,只有下面这个才是真三七,货真价实的金不换,如需购买三七推荐有机三七、无公害三七。

三七

一字之差 吃错要命 专家提示容易混淆的中药

资料图片

60岁的蒋女士不慎扭伤手腕,到卫生院就诊后,医生开具中药为其治疗,邻居马某也出于好意向她赠送自己种植的“土三七”。蒋某将“土三七”和医生配置的草药一并煎服后,身体愈发不适,还出现腹部胀大等症状,最终诊治无效死亡。经过调查,蒋某的死因与服用“土三七”存在因果关系。

“有些中药,尽管名字听起来很像,实际上却是完全不同的,三七和土三七就是这样的一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主任药师金锐介绍,三七为五加科植物,而土三七是菊科植物,从基源上看,三七和土三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中药。

除基源不同外,两者的功效也不尽相同。金锐指出,三七可止血消肿、活血化瘀,能够治疗胸痹心痛等问题,还有一定补气的作用,适合气虚血瘀的老年患者服用;土三七的功效中,仅在止血消痛方面与三七类似,并无治疗胸痹心痛、补气等功效。因此,土三七仅仅在外伤方面可替代三七使用。

土三七所属菊科,还含有一种三七没有的成分——野百合碱(又称为吡咯烷类生物碱)。“这种生物碱有肝毒性,当人们用土三七泡药酒、长期煎药内服时,就可能出现肝损伤。肝损伤的严重程度通常因人而异,有人发生肝损伤的程度比较轻,仅仅表现为转氨酶的升高,也有部分人会出现严重的肝功能损伤。”金锐解释道。

“土三七又被称为野三七、菊三七等,很多市面上售卖的野三七被称为野生三七,极易混淆视听。”金锐提醒,患者应在医生和药师指导下,选择对症的药材,合理炮制,科学定量服用。

除三七与土三七外,金锐还介绍以下两种容易被人们混淆的中药材。

大黄和土大黄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有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功效。用于治疗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等。

土大黄为蓼科酸模属植物钝叶酸模的根,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祛瘀消肿、通便、杀虫功效。主治肺痨咳血、肺痈、吐血、瘀滞腹痛、跌打损伤、大便秘结、痄腮、湿疹等。

茯苓和土茯苓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效。主治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效,主要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等。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危卓

三七保护点,其实根本没有三七这种植物

如今提及三七 Panax notoginseng,大抵无人不知。三七是传统的中药材,因为传统文化认为它具有“擅疗金疮(古人指兵器创伤)”的药效受人推崇,与其药效近似或形态近似的药物也被冠以“三七”之名,于是真正的三七是什么,也扑朔迷离了。


作为药物出售的三七 | Tolungkwong18 / Wikimedia Commons

三茎而七叶

关于三七得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到“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李时珍不太同意这种看法,他记载了另一种观点:三七本名“山漆”,其性如漆粘物,可以促进伤口愈合,故音近似。李时珍的说法有一定的缘由。因为三七最早产自广西壮族苗族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称其为“chei”,李时珍讲其本名为“山漆”正是与其音有关。


不过人们对三七更多的理解,源自“三茎七叶”的说法。清代《植物名实图考》的作者吴其濬曾详细考证过,他甚至亲付书信询问广南太守确认,并在其著作中附上所画“三七”植物形态。吴其濬所画的三七,形态与产于北方的人参类似,其茎直立而上,出三桠而七叶。正如古人形容人参为“三桠五叶”,三七形态与人参类似,于是“三茎七叶”的意思就是植株生长三枚掌状复叶,而每片复叶有七枚小叶


三七的每片掌状复叶有七片小叶 | 吴棣飞 / PPBC中国植物图像库


了解了三七的形态之后,我们明白了三七和人参是关系很近的植物,同属五加科人参属。但是两者在中药里,对于“药性”的记载却完全不同。人参在中药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扶正补气之物”,而三七的作用是治疗“金疮”。三七入药记载始于元代,这个要比人参入药要晚一些。三七最早以方剂出现,而更多的关于药性的记载还是在《本草纲目》里。自明代之后,三七入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也让三七和其“亲戚”人参一样,走上了野外灭绝之路。


三七的果实 | 朱鑫鑫 / PPBC中国植物图像库

药神的末路

北方的人参,起初并不是一味很重要的药材。到了明代,人参具有“滋补”功效的看法,在坊间传得越来越广。山西上党曾经是北方更好的人参产地,明代食用人参的热情越来越盛,产自山西的人参因为过度采挖很快野外灭绝。人们对人参的需求有增无减,于是东北的人参成为了人们狂热追逐的对象,让东北的女真人赚得盆满钵满。


人们将产自广西田州(今广西百色一带)的三七称作“田七”,因为原本产量极低,品质上好的田州三七被当地人叫作“金不换”。因为越来越大的需求,当地人发现野生的三七已经极为罕见,开始开垦林地人工种植。三七虽没有人参那样需求巨大,但资源稀少,人工栽培是必然趋势。


人工栽培的三七 | 宋鼎 / PPBC中国植物图像库


不过好景不长,因为原生林地的破坏,三七田因为环境变化而逐渐废弃。人工栽培三七也逐渐从广西迁移到了云南和贵州。直到欧洲人之一次描述这种人工栽培的植物时,野生三七已经几乎不见踪迹了。


1902年,邱园植物学家伯基尔根据1892年采集自云南蒙自的栽培个体,发表其为西洋参的变种。后因东亚不产西洋参,栽培三七又作为变种被并入假人参(Panax pseudoginseng)。直到1975年,植物学家吴征镒、杨崇仁提出,三七虽然是一种栽培植物,但从其形态以及地理分布上,它应该是人参属中的一个新种。至此,三七才正式成为五加科人参属中的一个独立种,而被人们科学描述的时候,它的野外种因为几百年的采挖,已经完全灭绝了。


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s的植物学插图 | Wikimedia Commons

没有三七的三七保护地

三七真的在野外灭绝了?这个疑问一直困扰着很多植物学家,也正因此,人们才一再拖延,不愿意将三七确认为独立种。因为一个合格的独立种至少要有个前提,就是在野外有一定的种群。


1947年,植物学家冯国楣在云南屏边马关一带做植物调查。他在当地的原始林中发现了野生类似三七的植物。喜出望外的他将其标本带回研究之后,发现并不是三七,而是人参属另一种未被人描述的物种,随后发表为“屏边三七Panax stipuleanatus”。


屏边三七 | 朱鑫鑫 / PPBC中国植物图像库


而后人们不断在野外进行植物考察,在云南发现了6种野生人参属植物,它们的形态都和三七接近,却与三七不是同种。如今,人们已经明白,野生三七因为药用采挖在野外灭绝,而其他六种野生人参属植物,不应该再因为人类的肆意采挖,而被逼上灭绝的道路。因此,在云南屏边,人们建立了药用三七植物保护点,让这些“三七亲戚”的最后希望留存于此。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三七的种子播种有哪些要求?种苗移栽的 *** 是什么?

本文为原创首作,为你深度解析农村事

三七有一个特别好听的名字叫做金不换。在医学上是有很好的药用功效。它不仅可以治疗跌打损伤,内服的时候还有补血活血的功效,能够治疗很多疾病,像是身体虚弱,神经衰弱等等都有很好的功效,但是在现在已经没有很多野生三七存在,所以通过人工智能的 *** 能够获得更多的商机,但是在人工种植的时候有很多要求。那么在播种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种苗移栽的 *** 是什么?

野生三七和种植三七有什么区别,野生三七和种植三七有什么区别-第1张图片-

三七种植的时候育苗是很关键的,如果不能够做好育苗的工作,产量就会受到影响。在育苗的时候要选择在2~3个月之前来进行。在育苗之前一定要把土地翻几次,能够让土质变得更加细碎,在播种之前再进行一次,然后可以在田地内部做畦,高度要在18厘米,宽度在一米左右。在做好以后内部可以投放3000~4000千克的基肥,和内部的土壤混合均匀,保证土壤的肥度。

在这之前要把地面修整平坦按照6×6的来每个洞穴的深度在1.5厘米左右,在内部可以放置1粒种子。在放好之后要用土壤覆盖在上面再铺上一层稻草,这样就能够有效的缓解土壤板结的情况,保证出苗率更好。在南方地区一般在冬天的时候播种,3月份就会出粮,而4月份的时候就会长得特别整齐,按照每亩地10万粒的用量,重量在8.5千克,在培育之后一年就可以做移栽的工作。

在移栽的时候要选择育苗生长一年之后来进行。之前一定要把田地修整平坦。更好能够在大雪后或者冬至的时候来进行。要把苗床上的籽条全部挖掘起来,然后剪去茎叶,放在洞穴当中再加上一些混合肥料,覆盖上少许的细土就可以了。按照24×20或者是27×24挖沟,深度要在3~5厘米之间。在移栽的时候要注意,秧苗和沟底保证20~30度的角度。

总结:种植三七的时候,育苗的工作是很重要的,在育苗的时候一定要做好防备的工作,这样土壤就能够变得更加轻松,出苗率会更高,而且在播种之前还要去一些基肥,这样肥度就能够保证,能够给种子生长提供更多的营养,播种之后要在上面覆盖稻草门口预防土壤出现板结的情况,而且在移栽的时候要注意,密度和角度一定要控制好,这样才能够让小苗更好的生长。

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 如有更多观点,欢迎大家积极分享交流。

在印度“成灾”的1种野草,却在我国大量种植当蔬菜,你吃过吗?

在我国生长的动植物,其实只有一个大分类,那就是能吃的和不能吃的。可能会有人觉得,作为一个吃货帝国,这样真的好吗?但事实证明,我国通过吃的文化,还真的是全世界独一份。像今天给大家介绍的一种植物,它在印度地区已经“泛滥成灾”,当地人们都对它头疼不已,然而在引入我国之后,许多人觉得这种植物应该也会泛滥成灾,毕竟我国的一些南方气候跟印度也类似,但却没想到,如今这种植物在我国被大面积的种植,成为了一种口感香甜的蔬菜!

在印度“成灾”的1种野草,却在我国大量种植当蔬菜,你吃过吗?

这种在印度“泛滥成灾”的植物,其实就是藤三七,虽然它的名字叫藤三七,但是跟三七的功效并不一样,只是因为它结出的果实和三七有点像而已。它还有个名字也叫做洋落葵,是一种著名的外来物种植物,原产于南美,因为其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而被引进我国,目前在两广一带分布较多。也许大家在生活当中也都见过这种藤三七,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藤三七的特征,以及它的栽种 *** ,希望各位朋友能够喜欢今天的分享。

藤三七的特征是:

藤三七原产于南美,但是为什么又说他在印度泛滥成灾呢?由于印度的气候,普遍偏温暖湿润,所以藤三七这种植物就在印度地区快速繁殖,最后造成了入侵物种的伤害。而且藤三七这种植物,还从印度慢慢地蔓延到了我国云南,结果被我国的云南朋友发现了,这种藤三七的叶片和嫩芽,甚至它的果实都可以做成菜来食用,结果当地人民就开始把藤三七当作蔬菜来种植。

随着我国的经济交通发达,人们从最初的云南了解到了这种美味的藤三七,于是,就通过人力传播在我国南方多个山区地带都有分布,而且在两广地区,由于气候环境较为适应,所以种植的都比较多,其他地区的均为野生藤三七。藤三七当中的营养物质很丰富,尤其是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甚至比菠菜还要高,但是价格也很亲民,在两广地区其价格一般都是在1~4元之间,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吃得起。

藤三七的栽种要点:

除了播种繁殖、根茎繁殖的 *** 外,从菜市场买了一把藤三七,还可以进行扦插,大概在半个月左右,就可以生根发芽,晒晒太阳浇浇水就可快速成长,适当的给它补充一些氮磷钾肥,还可以让植株的生长速度变得更加快。特别适合作为一种藤蔓植物来养着,只要养上一株,那么每年都可以吃到鲜嫩的藤三七。

结语:在生活当中大家有见过这种独特的藤三七吗?如果有的话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与大家交流沟通一下这种藤三七的其他有趣特征,以及它的食用 *** 呢!

喜欢养花的朋友们,记得点击上方的“关注”,每天都会给大家介绍很多的花草小知识哦!

农村不起眼的害草,人工种植后亩产达8000斤,年收入10万元

导读:农村不起眼的害草,人工种植后亩产达8000斤,年收入10万元!

每年春天一到,气温慢慢升高,农村野外野生植物开始萌发了,此时很多农民朋友们都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到野外,采挖一些野菜回家来打打牙祭。特别是新年过后,大鱼大肉吃多了,这些野菜正好可以解解油腻。

我国农村的野菜品种非常多,据不完全统计,起码有百十来种,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每个地区的野菜也不一样。农村野外的这些野菜吃起来味道美味而且营养价值高,有些野菜在解放前还是穷苦人民的救命菜呢。直到现在很多农民朋友都对野菜情有独钟,感情非常深厚。下面小编就介绍一种野菜,它是小时候的美味和最美好的回忆。

这种野菜家乡人称之为“藤三七”,可能很多朋友并没有听过这名字,但在我家乡它可是非常普遍的了。藤三七野菜喜欢潮湿光照充足的环境,通常生长在沟谷边、河岸上、荒地或灌丛中,在农村地区,藤三七被称作大自然的免费补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藤三七,俗称落葵薯,又称川七,藤子三七,小年药,土三七,藤七,马德拉藤,洋落葵等,各地叫法不同,为落葵科多年生宿根稍带木质的缠绕藤本。它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和印度的一种野生植物,最早于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作为猪饲料引入我国,在我国的广西、广东、云南、江西、浙江、江苏、贵州、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种植,目前已由人工引种栽培。

藤三七是一种生长力极强的植物,在适宜的环境下,一周最快能长1米长,一个生长季节可以长3到6米长,稍不注意就会爬满农作物,将农作物围得严严实实,从而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因此藤三七在农民的眼中可算是一大害草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保健意识的加强,人们开始追求那些原生态的食物,农村的那些无污染、天然的林果野花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而藤三七也就进入人们视野。

据老一辈人讲: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很多穷苦人吃不上饭,就会找一些野菜来充饥,而藤三七因为生长快,其嫩叶又可以食用,于是成了不少人的充饥野菜,而在后来,人们生活好起来了,于是藤三七这种植物又渐渐淡忘。

如今随着人们对藤三七的研究发现,它不仅可以作为野菜食用,其本身的营养价值也是十分的丰富,有相关资料记载,藤三七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胡萝卜素、钙、铁、锌等营养物质,尤以胡萝卜素和钙含量较高,故而如今在民间称被成为了“高钙菜”。在南方不少地方有人进行人工种植,发展成了一种美味的野菜,市场价还不便宜,一般在10到18元一斤呢。

藤三七的叶子、果实、嫩芽都能吃,可以清炒、煎蛋、入烫等,还可以和肉类食物一同翻炒。对于藤三七的块根,可以在煲汤的时候添加进去,具有补益肝肾功效。

藤三七的吃法有很多,你可以将藤三七剁碎之后与鸡蛋放在一起搅拌,然后放入锅内进行翻炒,适量的放入盐等调料。如果晚上食用落葵薯的话,更好在睡觉前食用,有助于睡眠,但不宜吃太多,因为落葵薯有兴奋作用,食用太多会导致失眠。也可以凉拌、做汤、炖肉等,在我国南方民间就有藤三七炖鸡、凉拌藤三七等有名的吃法。


藤三七的食用部位为其嫩叶、珠芽及块茎。夏秋采摘嫩叶、洗净,可沸水烫后加调料凉拌,可作汤,可炒,荤素均宜。其味清脆滑嫩。秋季采摘珠芽,可炖肉、炖鸡食用。冬季至早春,可间隔挖掘块茎,去杂质,洗净,切薄片炒鸡蛋食,可切厚片炖肉、炖鸡食;珠芽和块茎食用均有滋补作用。

由此可看出,藤三七不仅是一种中药,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还是一种值得开发的保健蔬菜,其鲜叶,珠芽和块茎可 *** 美味佳肴。除此之外,藤三七还可用作庭园的观赏植物,是优良的观叶植物,常用作庭园树或盆栽观叶植物。


目前在我国南方一些农村地区,藤三七已经被作为一种特有野菜被大量种植,而由于藤三七本身生长繁殖很快,也使得藤三七的产量特别的高,据一些种植的农民朋友说,藤三七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采摘其嫩叶,种植的好的话,8000斤,比大多数蔬菜都要高呢,这也就成了当地农民致富的一条门路。

各位朋友,你家乡有人种植藤三七这种植物吗?你吃过藤三七吗?欢迎评论交流说说你的看法!(图片来源 *** )

?

这种作物需要长3年才成熟,经济效益极高,你认识吗?

三七是五加科人参属的一种植物,是我国名贵的中药材,具有巨大的药用、经济价值,因此有“金不换”、“南国神草”的美誉。三七属于我国特有种,历史上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广西等地,在广西地区,常常被称为“田七”。

三七的人工种植历史已经有400多年,在漫长的栽培历史中,三七的种植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变革。近几年,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逐渐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目前,三七的野生资源逐渐匮乏,市场上见到的三七药材主要来源于人工栽培。为了让农户可以种出优质三七,现将主要栽培加工技术整理如下,仅供应用参考。

一、三七适宜的生长环境

三七适宜生长于在北回归线附近,比较喜欢冬暖夏凉的生长环境,畏严寒酷热。在南方地区,三七最适宜种植的海拔为1400-1800米,年平均气温在15-17度,最冷月均温为8-10度,最热月均温为20-22度,无霜区在300天以上。三七属于典型的阴性植物,其生长要求具有一定的荫蔽条件,对光照较为敏感,喜欢散射光,忌强光直射,如果光照过强,植株就会变得矮小,叶片容易灼伤。三七是一种喜湿润、怕旱怕涝的作物,生长发育需要较为湿润的环境,要求年平均降水在1200毫米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在70%-80%,如果空气湿度过低,叶片就会出现干枯现象。土壤含水量在25%-30%最为适宜。在播种时,如果遇到天气干旱、土壤含水量低时,会严重影响种子萌发以及出土;但如果土壤含水量超过40%,出现水涝时,又会引起根腐病的大面积发生。三七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但还是以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或壤土种植为好。过黏、过砂、低洼易积水的地块均不适宜种植。

二、三七的种植管理技术

1、选地建园

三七适酸忌碱、喜阴好湿,适宜生长于pH为4.5-7、含水量为25%-30%、质地偏沙、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因此,在栽种三七的时候,我们要选用红、黄壤沃坡荒地、沃土农田地或菜园地,前茬作物更好是花生地,如果有“夜潮地”,栽种更好(这是土语,专业术语不知道是什么)。确定好种植地之后,我们就要整地做畦,畦要做成宽度为100-120厘米、高度为30-40厘米,畦面呈现瓦片形,在畦间留沟,沟宽以30-35厘米、深18厘米左右为宜,以便于后期的排水。三七的茎叶幼嫩,易遭禽畜、野兽危害,我们需要建篱笆围园。围园可以采用小竹、杂木枝,密度以鸡鸭钻不进为标准,高度在100厘米左右,一般每隔2-3畦留一个1米见方的园门作通道,以便后期的大田管理。三七的植株对光照十分敏感,烈日曝晒或光照不足,均会直接影响头子的产量和品质,所以我们需要搭荫棚以调节光温。荫棚要搭得比三七园稍大些,高度以1.5-2.0米最为适宜,材料以草木为主。

2、播种育苗

(1)做床

在荫棚内,顺坡向拉沟作畦。畦面宽度为1.2米-1.5米,沟面宽度为0.5米-0.6米,沟深为0.25米-0.3米。畦面土壤要充分破碎、平实并做成板瓦形,以利于排水。

(2)播种

每年的11月-12月种子收回,处理之后即可进行播种,移栽时间一般为每年的12月至次年1月。

(3)种子处理

在正式播种前,我们需要进行种子处理。在种子采收之后,需要搓去果皮,单子可以用58%瑞毒霉锰锌加70%甲基托布津500-1000倍液浸种30分钟,捞出后用钙镁磷裹种,即可进行播种。育苗播种株行距采用4厘米×5厘米的规格,每平方米播种500-600粒,在播种完成后要及时覆土,覆土厚度为2-3厘米为宜,并盖铺墒草,以保温保湿。

(4)苗期管理

在三七播种后,要到3-4月份才出苗。播种时,土壤潮润可不浇水,如果土壤过于干燥,播种结束后就要及时浇1次透水,之后需要根据土壤墒情酌情浇水,以促使土壤水分保持在25%-30%。在进入雨季之后,我们应该随时检查三七园,如果出现积水,就要及时排涝。


每一周就检查三七园1次,如果发现杂草,需要及时人工清除,不能用除草剂,以确保植株生长安全,以保证床面和沟间走道清洁无杂草。三七属于需钾量较高的植物,植株生长和块根发育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约为2∶1∶3。鉴于此,三七在追肥时需要掌握“多施钾肥,多次少量,氮、磷、钾配合施用”的原则。一般幼苗在出土之后,及时撒施2-3次草木灰,每次每亩土地施用75-100公斤,以促进幼苗生长健壮。每年的4-5月施用1次充分腐熟的混合有机肥,一般以厩肥、草木灰比例为2∶1更佳,每亩地施用650-800公斤。在每年的6-8月份,我们可以施1-2次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每亩地用350-400公斤即可。

3、大田管理

(1)移栽

三七在育苗1年后及可进行移栽,边起苗、边选苗、边移栽。在起根时,我们需要严防损伤根条和芽孢,并有效剔除病、弱、伤苗,进行分级种植。根据根的大小和重量分级:一级苗为千条根重为2公斤;二级为千条根重为1.5-2公斤;三级为千条根重在1.5公斤以下。三七移栽的行株距为:一、二级18厘米×18厘米。种苗在移栽前,我们需要进行消毒,一般用300-500倍液代森锌浸蘸根部,在浸蘸后,需要立即捞出晾干并及时栽种。

(2)及时追肥

三七在一年中主要有两个吸肥高峰期,一次在8月份,一次在10月份。在肥料施入土壤后,必须通过土壤微生物分解,方可成为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养分,这个周期一般为一个月,所以在6月和9月是三七栽培中最主要的两个追肥时期。

接下来,农学博士就以一年生三七为例,讲一下追肥计划。4-6月份为一年生三七的展叶期,我们可以进行之一次追肥,每亩土地施用专用肥15公斤,撒施于床面,在施肥结束后,我们可以用嫩枝叶或松树枝将叶面上泥土全部清除。8-10月为一年生三七的第二次追肥时期,追肥 *** 同之一次,但用量需要适当增加。我们也可以进行根外追肥,一般进行2-3次,间隔时间为7-10天。

(3)合理光照

三七对光照要求十分严格,需求的更佳标准为30%直射光、70%散射光,当然,不同发育时期要求不同。通常在高海拔地区,龄长的植株,对直射光的需求多些,反之少些。因此,在实际管理上,尤其对子秧和成龄三七,更要注意调节好荫棚的透光度。

(4)水分管理

三七不耐高温与干旱,需要经常淋水以保持畦面足够湿润。三七的种子从1-2月播种至3-4月出苗展叶期间正值旱季(具体时间因地区而异)。如果不及时浇水,不但会影响种子和种苗出土,严重时还会干枯死亡。抗旱浇水需要根据土壤的含水量而定,三七地土壤含水量保持在25%左右最为适宜。三七不仅怕旱,也怕湿度过大,故灌水量不能一次过大,以少浇勤浇为佳。每年的6-9月由于湿度大,是三七植株黑斑病和根腐病的高发季节。所以,雨季应该及时防涝排湿,特别是地势平坦的三七园。

(5)打薹


在每年的7月,三七会出现花薹,为了保证营养集中供给地下部分,对不留种植株及时进行打薹。时间一般选择在晴天上午露水干之后。

(6)病虫害防治

三七由于栽培年限长,一般为2-3年,且生长于荫蔽高湿的栽培环境中。因此,三七病害较多且蔓延迅速,最主要病害有黑斑病、根腐病。三七的虫害一般不构成危害,在整个生育期,我们可以尝试用辛硫磷防治1-2次即可。

★黑斑病

这种病害会在雨季流行蔓延,主要表现为叶片、茎发生浅褐色椭圆形病斑,继而凹陷产生黑色霉状物,病情严重时,会出现扭折。

防治 *** :在发病初期,我们可以用40%菌核净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1000倍液,叶面喷雾防治,最近几年,发现45%代森铵水剂1000-1500倍液叶面喷雾,防治效果极佳。

★根腐病

三七的根腐病属于土传病害,主要发生在出苗期与开花期。其症状为叶片垂萎发黄,块根或根茎腐烂。

防治 *** :在发病初期的时候,我们可以用10%叶枯净加70%敌克松加25%粉锈宁进行防治,制成药土撒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采收

三七一般在栽培3年后进行采收,才能保证药材质量,个别留种的三七需要4年生育期。对于成熟的三七,一般分为两段时间进行收获,不留种的三七园一般要在9-10月进行收挖,因不需要留种子,内质优良。用于留种的三七园,一般要在采摘种子后的12月到第二年的1月收挖。采挖三七的工具一般用铁镐、铁叉,以人工采挖为主。

对于采收后的三七,我们要及时去除茎秆和泥土,分别摘除须根、筋条和剪口,经过分拣、晾晒、堆闷、晒干或烘干后,保持含水量在12%左右,再装在容器里,抛光加工,就成为商品用的三七。

结语: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对三七的特性有了了解,也清楚了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为此,农学博士建议,我们一定要立足当地实际,从选地与整地坐起,通过科学有效的田间管理,逐渐实现三七种植与栽培的科学化、合理化与规范化,以利于获得更佳经济效益。

标签: 野生 种植 区别 什么 三七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