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名列四大家鱼之首,因个头大遭“弃养”,却在钓场混得风生水起
在我国过去最有名气,食用频率更高的淡水鱼那就非四大家鱼莫属了。四大家鱼指的是“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要说它们之间长得最快的,那肯定是草鱼了。而个头更大的则是青鱼了。
有人把青鱼比喻成为淡水鱼中的“奥尼尔”,这个比喻就很贴切。因为青鱼浑身以青黑色为主,长得个头也很大,有些年数就的能达到近两百斤。颜值虽然不高,但是在四大家鱼中绝对算得上是力量“担当”了,它在水中的力气惊人,因此在以前民间也叫它“索命鱼”、“鬼鱼”等。
可是作为四大家鱼之首的青鱼,如今即便是在市场上能卖到14元左右一斤,常年价格稳定,但是相比于过去在市场上它却很少见了,因为养殖它的人很少了。更多的养鱼人选择养殖其他的经济鱼类,而不考虑养殖青鱼了。也就是说青鱼遭遇了“弃养”,不过它却在另外一个领域混得风生水起。
四大家鱼的青鱼遭弃养
在以前,青鱼是四大家鱼中更受欢迎的一种鱼了,并且自古以来它就有着淡水鱼上品的美称。青鱼的个头大,肉质也很鲜美,相比于鲢鱼,它没有那么大的腥味,而和鳙鱼比,青鱼的肉多,并且和草鱼比它的刺要少一些,这也是青鱼名列四大家鱼之首的原因。
过去南方人逢年过节了,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购买的一种鱼就是青鱼了,就算是家庭条件不好,也会至少购买一条青鱼,因为南方人喜欢做腊鱼,而肉质紧实、刺又很少的青鱼就是做腊鱼的更佳鱼类。
但是现在去到菜市场,可能你走一圈,也找不到一条青鱼。如果真的想买,也不是买不到,可以和鱼贩子打个招呼,找他们提前预定。因为现在养殖青鱼的少了,鱼贩子也不愿意销售了,除非有人预定。
常年14元一斤为何不爱养了?
对于四大家鱼之首的青鱼,如今走到今天这种地步——被弃养,其实还是和它自身的原因有关。青鱼是一种爱吃螺蛳、蚌等带壳的小生物鱼类,也就是说它是肉食性的鱼类。养殖的鱼塘里面,可以少量放养几条青鱼混养,如果放多了那就其他的小鱼也要遭殃了,并且这样青鱼是很难长大的。而如果鱼塘就少量养几条,那养鱼人是舍不得卖的。
要拿到集市去售卖,就要专门来养殖。可是青鱼虽然个头很大,长得也很快,但是前面生长慢,只有长到2斤左右了才会快速生长。而从鱼苗长到2斤左右至少需要一年多的时间。同时青鱼养到五六斤重的时候售卖了,那养鱼人基本不挣钱。得把它养到10斤左右卖才挣钱,这样才有利润。这又出现了两个问题,之一个是养殖周期长,养殖的成本自然高了。
二来是青鱼的个头大了,消费者不买账了。现在不比过去,人买菜都是少量购买。一两斤的小型鱼在市场上最吃香的,就连四五斤重的草鱼很多人都嫌弃太大了,更别说是十斤左右的青鱼了。何况青鱼不像其他的鱼类四季畅销,它也就是在年底的时候有点市场。
正是综合这些方面的因素考虑,更多的人选择养殖一些小型的经济价值更高的鱼类,而放弃养殖传统鱼类——青鱼。不过青鱼转战到了另外一个领域,却混得风生水起。
青鱼成为钓场“明星鱼”
青鱼这种淡水鱼中的“奥尼尔”,在遭遇弃养之后,却在另外一个领域混得风生水起,并且还成为了“明星鱼”。
对于喜欢钓鱼的朋友们来说,如果纵横钓场多年,不钓到几条大青鱼,那是会被人笑话的,从这也看得出来青鱼有多么受钓鱼人的青睐。也是因为很多人喜欢钓大青鱼,所以很多的钓场也是投其所好,专门去市场购买青鱼回来,然后放在鱼塘里面养殖。
而之所以钓友们喜欢钓青鱼,也是因为它个头大、力气大的特点。可能很多的养鱼人不喜欢青鱼的这个特点,但是钓鱼人就是喜欢挑战,爱钓大块头的鱼,在淡水鱼中,青鱼有“水中奥尼尔”的外号,个头非常大。
一般也能长到一二十斤重,如果是二三十年的大青鱼,那上百斤重的也有。有媒体报道过,钓到的大青鱼有一米多长,体重达到150斤以上,这样的大块头,实为罕见。而且青鱼里面还有个“宝石”——青鱼石。一块成品好的青鱼石,能卖到数千元,这比鱼的价值更高,这也是很多钓鱼人所向往的。
结束语
时代不同了,现在的人都追求的东西和过去不一样了,像大块头的鱼,生长周期长,养殖成本高,在市场上也不如之前受欢迎了,聪明的养鱼人就放弃了,改养其他的小型经济鱼类。可是经营钓场的人,自然是鱼越大,生意越好,也就越挣钱了。
在笔者的家乡这边,现在基本没有人专门养殖青鱼了,而市场上常年14元左右一斤,依然很少人养殖,它们宁愿养殖草鱼、鲤鱼和鲫鱼这些小型鱼。只是少量混养几条青鱼,用来给家人吃。
在你的家乡是这样吗?青鱼又是多少钱一斤呢?欢迎留言!
俄罗斯渔民打渔时发现奇怪物种,网友:像外星人,也像口袋妖怪近日,据外媒报道,在俄罗斯西北部摩尔曼斯克的一艘渔船上工作的深海渔民罗曼·费多尔索夫(Roman Fedortsov)在外国社交媒体Instagram上分享了一只长相奇怪的生物照片,一时间引来许多网友热议。
(罗曼发布的缝合怪鱼的照片)
这只“长相怪异”的生物是一条几乎半透明的鱼,它有着巨大的鳍、长尾鲨一样的尾巴和幽灵般的眼睛。
这条鱼身上布满了奇怪的斑点,看起来像是被缝在一起的。网友们戏称这条鱼为弗兰肯斯坦缝合怪。
一般情况下,罗曼·费多尔索夫一年中有几个月都是在海上度过的。他一直致力于打捞、寻找并探索深海里的“奇异”生物。
(罗曼发布的奇异生物照片)
经常在外网上发布“奇异”生物的他拥有64.9万粉丝,他近日分享的这条帖子获得了5000多个赞。
网友们纷纷在照片下面评论,有外国网友表示:“我已经在这片海域寻找这个小家伙几年了,你很幸运能够找到它。"
许多外国网友将这种类似外星人的生物描述成卡通人物,有人说:“看起来像口袋妖怪。”
(罗曼发布的奇异生物的照片)
许多海洋学家对这个缝合怪作出自己的猜测,其中一位海洋学家说:“这应该是幽灵奇美拉,也被称为鬼鲨、鼠鱼、鬼鱼和兔鱼。这种鱼不常见的!”
很多外国网友称罗曼发布的照片很有吸引力,因为这些深海鱼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看到。也正是外国网友们的喜爱,才鼓励罗曼一直致力于发现、探索深海鱼。
九派新闻实习记者 洪芷瑄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俗称“鬼鱼”,更大能长到100多斤,腌腊鱼是一绝,很少人养殖导读:钓到“它”堪比过年,更大有100多斤重,腌腊鱼是一绝,如今少见
文/农夫也疯狂
南方的人无法理解,为何北方人在冬天的时候要晒几百斤的白菜。
北方人也无法理解,南方人为什么要把年猪杀掉之后,全部用来腌制腊肉,吃新鲜的肉不香吗?
在湖南、四川和贵州的大部分地区,都有这样的习俗。就是养了一年的猪杀了之后,并不是为了卖钱,而是留着腌制腊肉。在厨房的上空,满满的都是悬挂着腊肉。
其实南方人不光是爱腌制腊肉,还酷爱腊肠、腊鱼、腊鸡鸭肉。有一种鱼,更大可以长到100斤以上,在过去钓到“它”堪比过年,用它腌制腊肉是一绝,如今非常少见了,养殖的人也很少了。
“鬼鱼”的科普
我国最出名的淡水鱼就是四大家鱼了,它们也是养殖历史最为悠久,养殖范围最广的鱼了。其中四大家鱼之首的就是青鱼了,这种鱼长得很像草鱼,但是因为浑身偏黑色,因此就叫它青鱼。
青鱼是一种肉食性的鱼类,并且它和多数爱吃肉的鱼类不同,它主要是吃带有坚硬贝壳的水生生物,比如螺蛳、蚌、蚬、蛤等,因此也叫它螺蛳青、螺蛳混、螺蛳鲩等。
这种鱼非常的贪食,但是却不爱动,常常是在水的中下层活动,也是由于贪吃、不爱动的习性,并且又都是吃肉,所以螺蛳青长得很快、个头也很大。它应该是四大家鱼中长得最快、个头也更大的家伙了。并且因为肉质紧实、非常的鲜美,鱼刺少的缘故,所以就被列为四大家鱼之首了。
螺蛳青的评价
说到螺蛳青,现在很多的钓友们就兴奋不已,因为能钓到一条螺蛳青,那就是非常幸运的事情,尤其是大的螺蛳青,丝毫不亚于中了彩票头奖。
其实在过去也是如此,钓到一条螺蛳青可以说堪比过年了。因为在当时本来生活条件就差,能吃肉的日子少得可怜。而螺蛳青是四大家鱼之首,肉质美味不说,男女老少都喜欢吃,关键是块头很大,当时上百斤的螺蛳青还是比较多的。这么大的鱼,不比杀一头过年猪差。
但是关于螺蛳青,也有一些不好的评价。在民间螺蛳青还有一个外号,那就是“鬼鱼”,有些地方甚至叫它“索命鱼”。这主要是因为以前不少人去捕捞、垂钓螺蛳青常发生事故所致。
这种鱼的个头大,力气自然也大了。要想从水中捕捞到这样的大块头,真的很不容易,搞不好就会发生溺水事故。正是由于以前这样的事情发生太多了,所以民间就给螺蛳青带上了“鬼鱼”的大帽子。
螺蛳青的现状
记得小时候,每年过年的时候都会买一条几十斤重的螺蛳青,不是用来鲜吃,主要是腌制腊鱼。因为螺蛳青这种鱼的肉质很紧实,肉厚刺少,是腌制腊鱼的更佳选择。
可是如今,在市场上要买一条螺蛳青就有点难度了,有时候走遍市场找不到一条,原因是养殖螺蛳青的少了。这种鱼的养殖周期长,养殖的成本高,并且由于其他养殖的鱼类多了,消费者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了,所以螺蛳青不如以前有市场了,渔民也就不愿意养殖了。
既然养殖青鱼的少了,那野生的就更少了。如果在野外钓到一条螺蛳青,这种高兴程度也不亚于过年了,尤其是一些超大号的螺蛳青,那就更加是运气爆棚了。
结束语
值得一提的是螺蛳青爱吃螺蛳,并不是整个吞下去的。它的口里面有一个“宝物”——青鱼石,可以帮助轻松咬碎螺蛳,然后再把它们吐出来,之后再把肉吃进去。而且一些大块头的螺蛳青,嘴里的这块宝石价值可不比鱼便宜,有些能卖到数千元一块哦。这也是很多钓友想要垂钓到大号螺蛳青的原因,就为得到它嘴里的宝石。
各位朋友们,你们当地还有人养殖螺蛳青吗?在冬天的时候,用它做辣鱼真的是相当美味哦。市场上遇到了,可不要错过。笔者之前看到有人售卖螺蛳青,要15元一斤哦,你们当地什么价呢?
图片来源 *** ,侵权可删除!
美国的噩梦,中国的美食!“蛇头鱼”入侵,让美国8亿美元打水漂这种鱼长着蛇一样的头部,浑身蛇纹和粘液,游荡在水中好似一条水蛇,嘴里还有锋利的尖牙,美国投入8亿美元对它下达悬赏令,巴尔的摩太阳报称它为“黑湖怪物的同伙”,还有人以它为原型拍摄了一部恐怖片《科学怪鱼》。
然而,中国人点开这部片子后表示“我知道你很努力,但你拿一个食材来吓我,多少是有点瞧不起人吧?”
我国的美味食材
乌鳢,俗称黑鱼,也叫蛇头鱼,孝鱼,分布在我国大部分淡水河流中,李时珍有言:“鳢首有七星,形长体圆,头尾相等,细鳞、色黑,有斑花纹,颇类蝮蛇,形状可憎,南人珍食之。”换句话说就是:不仅能吃,而且好吃,清蒸、爆炒、煲汤,总有一种适合你。
黑鱼不仅好吃,还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补脾益胃,利水消肿,富含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等营养元素,能够加快伤口恢复,对于孕妇和产妇更是大补之物。
更重要的是,黑鱼在我国多是人工养殖,拥有完整的养殖技术,价格亲民,普通人也吃得起。
入侵美国,它有哪些本领?
然而,在我们这边如此受欢迎的美味食材,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就摇身一变成了“大魔头”。
2002年9月4日,美国马里兰州的克罗夫顿小镇的池塘边,黄色的警戒标识围满了这个24亩的池塘,一群穿着黄色保护服的人正在工作。这里没有发生杀人案,也没有什么化学泄露,他们预计花费了5万美元,朝池塘里喷洒了18加仑的化学药物,只为了对付池塘中的黑鱼。
自从2001年5月当地一位渔民朝这个池塘里放生了黑鱼后,不到两年时间,黑鱼已经在池塘里快速繁衍起来,甚至引起马里兰州自然资源部的注意,而在这个池塘69米远就是帕图图森河,如果黑鱼逃入这条河流,情况恐怕就再也无法挽回。当然,从后来的情况来看,他们最后还是没能阻止黑鱼入侵美国水域的步伐。
如果是一般鱼类,这69米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但是黑鱼有几种特殊的本领,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之一就是它除了腮这个呼吸器官外,还有一个辅助呼吸器官,称为腮上器。这种器官让黑鱼可以直接在空气中呼吸得到氧气,因此黑鱼能在各种低氧的水体或沼泽一类环境中正常成长。不过这也造成了一个有些好笑的现象——在黑鱼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进行换气的时候,黑鱼就会被水淹死。不过这点对于黑鱼来说,只能算是小小的缺憾,依靠鳃上器,黑鱼能够在离开水体后存活相当长的时间。
除开直接呼吸空气这项本领外,黑鱼还具有很强的跳跃能力,成年黑鱼可以跳出水面高达1至2米,在天降暴雨、闷热潮湿和所在的水域缺少食物的情况下,黑鱼就会一跃而起,跳到陆地上,通过身体扭动的方式移动到其他的水域里。
黑鱼还有一项本领,名为“旱眠”,当天气干旱,池塘即将干涸时,黑鱼就会像泥鳅一样,钻进泥地里,只留下头部在外,这种行为也会被人们叫做尾遁。只要还有少量的水,它们就能继续存活数周,只要重新来水,它们就能再次活跃。
几项本领相结合,可以说只要时机合适,黑鱼就能冲出池塘,顺着河道拥抱“自由”。
而一旦有那么几条黑鱼流入河道,那么黑鱼的大规模扩散基本不可避免。
特别的护幼行为,让它们数量几何倍增
黑鱼只要两年时间就能性成熟,这个时候它们通常体长30厘米以上,有成年人小半个胳膊长,体重可达一斤以上,一次能产1万粒左右的卵,而他们的繁殖能力还会随年龄体型的变大而变强,最多能达到一次性产卵10万粒。
在对待它们的后代的方式上,黑鱼也不同于其他大部分鱼类,黑鱼夫妇在繁殖期会一起衔取水草和植物碎片共筑一个漂浮于水面的“婴儿房”,将卵产于巢中后,黑鱼夫妇会潜伏在巢下,轮流看护,保护鱼卵免受侵害。这种保护会一直持续到鱼卵孵化,小黑鱼成长到10毫米,能够独立生活为止。比起许多鱼类把孩子“扔”出去,是死是活看天意的行为来说,黑鱼简直就是“慈父慈母”了。
也正是因为黑鱼繁殖能力强,还会护仔,在北美这个缺少天敌的水域环境中,黑鱼的数量呈几何倍增,短短几年就已泛滥成灾。
为了阻止黑鱼的扩散,美国可谓煞费苦心,不仅破例解除了捕鱼限制,让人们无限制捕捞黑鱼,还组织过钓鱼比赛,以一美元一条的价格发出悬赏,建议人们钓到黑鱼后格杀勿论,甚至用出投放化学药剂,使用电鱼设备,抽干湖水一类的绝户计。
但到了最后,美国 *** 花费了8亿美元的费用,黑鱼不仅没被抑制,还扩散到了美国的各大水域,颇有亚洲鲤鱼第二的样子。
而且黑鱼和亚洲鲤鱼挤占其他鱼类的生存空间不同,黑鱼是肉食性鱼类,只要能吞下的动物都能吃,各类鱼虾,蛙类甚至一些小型水鸟都在它的食谱上,可以说啥都吃,还吃不够,在我国也有人叫它“鬼鱼”,说的就是它“饿死鬼”一样的习性。而对于美国河流里的原生物种来说,黑鱼的威胁还要更加直接。
靠“吃”真能解决物种入侵吗?
看着一条条膘肥体壮的黑鱼被美国人捕捞上来后,被随意杀死掩埋,许多中国吃货们感叹美国人不懂吃鱼,暴殄天物。美国人真的不懂吃鱼吗?事实上,美国人习惯吃深海鱼,对黑鱼这样的淡水鱼敬谢不敏。更重要的是,美国在上世纪的工业革命中,环保意识不强,大量的工业废水被直接排入河流湖泊中,导致生活在河流里的鱼类普遍重金属超标,即使是亚洲鲤鱼和黑鱼也不得不“入乡随俗”。美国人自己不愿意吃,也想过将这些泛滥的入侵物种出口到其他国家,但大家也不是傻子,你这美国特产版本还是自己留着吧。
事实上,生物入侵一直是各国烦恼的大问题,截止至2020年8月,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对生态环境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比如被大家端上餐桌的小龙虾,在野外仍然没有抑制的有效办法。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控是一个复杂且艰难的工程,靠吃解决物种入侵,也只是一句玩笑罢了。
四大家鱼之首的青鱼,为何会被称为“索命鱼”?它有啥可怕之处?参考资料
《中国黑鱼及其他外来物种的故事》 路文琼,2003年,《智能系统学报》
《入侵美国的“地狱鱼”》 李禄康,2005年,《科学:中文版》
导读:四大家鱼之首的青鱼,为何会被称为“索命鱼”?它有啥可怕之处?
我国民间的四大家鱼
“四大家鱼”,指的是我国古代民间养殖范围较为广泛的四种淡水鱼。毕竟在古代的时候,养殖技术不如今天发达,所养殖的淡水鱼种类也是比较有限的。
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是养殖一些容易养殖、营养价值高,并且大众也较为喜爱的鱼类,而在长期的养殖过程中就有了“四大家鱼”一说。
那你可以知道四大家鱼是哪四种鱼吗?估计不少人虽然常常提起四大家鱼,却搞不清楚到底是哪四种鱼。
之前听一个网友说,鲤鱼是四大家鱼,还有些人说鲫鱼也是四大甲鱼。其实我国民间的“四大家鱼”指的是草鱼、青鱼、白鲢鱼和花鲢鱼。
其中的草鱼,不用我介绍,大家也都是比较熟悉的。这种鱼目前在市面上也很常见,而在农村养草鱼的也比较多。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草鱼虽然是一种以食草为主的鱼类,可它也不完全是吃素的,偶尔也会吃吃荤的。
白鲢鱼,则是一种较为廉价的鱼类了,现在很多地方也基本不怎么养殖白鲢鱼了。就是因为这种鱼的腥味重,肉质也很一般,尤其是鱼刺太多。
再加上有些地方还说它是一种“发物”,所以如今白鲢鱼沦为了一种不受欢迎的廉价鱼了。
其实真正懂吃的人最清楚,如果是自然水域养殖的白鲢鱼,像七八斤以上的味道还是非常鲜美的,一点不输草鱼。
花鲢鱼,长得很像白鲢鱼,只是它的头部更大一些,并且身上的鱼鳞不全是白色的,还有很多黑色的斑点,所以得名花鲢鱼。有些地方也叫它大头鱼、胖头鱼,而在我的家乡则叫它雄鱼。
花鲢鱼的头不大,而更好吃的也是头部,尤其是在湖南地区,当地的剁椒鱼头就是用花鲢的鱼头,这才是最正宗的。
最后来说说青鱼,它在四大家鱼中如今知名度远不如前了,很多地方的市场都已经难以见到青鱼了。可是在古代,它可是贵为四大家鱼之首,并且还被视为淡水鱼上品。
青鱼长得很像草鱼,但是体色方面要更深、更黑。而且和草鱼相比,青鱼是一种肉食性的鱼类,尤其是酷爱吃有坚硬外壳的生物,比如河蚌、河鲜、螺蛳等,因此它也被称为“螺蛳青”。
在近些年由于养殖青鱼的少了,而野生的青鱼也十分罕见了,可是它的肉质很鲜美,且营养丰富,一直成为了不少钓友们青睐的一种鱼,在市场上售价也一直不便宜。
为何青鱼被称为“索命鱼”
都说“棒打出头鸟”,青鱼在过去的名气很大,同时争议也比较大,关于青鱼的“黑料”也有不少,其中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就是称它为“索命鱼”,或者是“鬼鱼”,这样的外号让很多人一听到,就会对它充满了畏惧。
那为何贵为“四大家鱼”之首的青鱼,会有这么恐怖的外号呢?它有何可怕之处呢?
其实这既有青鱼自身的原因,也有一部分是人类的原因。
首先,青鱼的个头大,力气也大,在水中还非常的凶猛。青鱼作为四大家鱼中的佼佼者,也是淡水鱼中的“厉害角色”,有些人把它形容为淡水鱼中的“小霸王”,这个也不夸张。
因为青鱼首先是一种肉食性的鱼类,过了幼鱼期以后的青鱼,就会逐渐爱上捕食螺蛳、河蚬等有坚硬外壳的水生生物,只因它嘴里有杀手锏——青鱼石,可以帮助它轻松的咬碎这些动物的外壳,然后吐出来,再次把肉吃进去。
而吃肉的动物,往往力气比较大。青鱼就是如此,在四大家鱼中绝对是大力士一般的存在,而且青鱼不光是爱吃肉,吃完了以后它还不爱动。习性也猪差不多,吃了就趴在水中一动不动。吃得多,可是却运动少,这也就主动了它长肉快,而且长肉多。
尤其是青鱼的寿命还很长,一条青鱼可以活几十年。所以有些青鱼就能长到四五十斤,甚至有些近百斤的也不足为奇。如此大的青鱼,在水中简直就如同一头会游泳的猪。要想把它从水中捕捞上来,那可真不容易。即便是水性好的,也未必能干得过它,从而丢掉性命。
其次,因为贪心很多人丧命。前面也说了,青鱼是贵为四大家鱼之首,它的美味自然不用多说。特别是在古代的时候,条件也不好,一般人也舍不得买肉吃。
如果大家在河里、水库里见到一条大青鱼,怎么会不心动,自然都会想办法去把它们捕捞上来。尤其是到了夏季的时候,汛期河里发大水了,一些水库、鱼塘的大青鱼就会被随着涨水而冲走。
水流大,体型大的青鱼在水中也很容易受伤,然后就容易漂浮在水中。很多人见到了,肯定会跳进河里去捕捞它们。
可是这些青鱼,多数都是受伤了而已,并没有死去。而要想在洪水中把一条几十斤重的青鱼拉到岸上去,这可不是什么轻松事。
尤其是遇到还没有死透的青鱼,那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它给你尾巴来一下,搞不好就是内伤。
如此一来,人在水中就算是水性好,可是也要有力气才行,不少人就会因此体力不支,或者是受伤了而被洪水卷走了。
正是因为在过去,发生了不少去水中捕捞青鱼而丢了性命的惨剧,所以青鱼就被冠上了“鬼鱼”、“索命鱼”这样的外号。这个也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为了警示后人,这种鱼不好惹,见到了不要想着去捕捞而丢了性命。
在近些年养殖青鱼的少了很多,而且现在较为大型的青鱼也非常罕见了,也就很少有人去野外捡青鱼而发生悲剧了,所以就很少有人叫它“索命鱼”了。
长达200年的解谜过程:鱼类曾经用我们的耳朵来呼吸日前,一条“我国科学家首次揭示人类的中耳曾经是鱼类用来呼吸的鳃”的消息在网上走红,网友纷纷调侃说:
“鳃变成中耳” 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得到这个结论,人们花了200年。下面,我们就穿越时光,去看看这个问题的解谜过程。
首先,回忆一下人类的中耳
人类的中耳包括鼓膜室、传导声音的三块听小骨和通向口腔的咽鼓管等,是人类拥有灵敏听觉的秘诀所在。
图1 中耳结构示意图(图片来源: “医学界儿科频道”公众号)
目前已经有充分胚胎和化石证据证明我们的中耳是从鱼类的喷水孔演化而来。
等等,不是说 “鳃变中耳”吗?喷水孔又是什么?其实这是对上述论点的进一步探索:中耳由喷水孔而来,那么喷水孔是由何而来?这个解谜过程,也就是追寻喷水孔演化之路的过程。
图2 喷水孔从无颌类的鳃到人类中耳的演化历程 (图片来源:盖志琨提供,史爱娟绘)
喷水孔:一些鱼类的生存秘诀
鱼类的喷水孔是位于眼睛之后,颌弓和舌弓之间一个只含有假鳃的不完整鳃裂,在呼吸过程中主要扮演进水孔的角色,用来吸入水流或空气,是鱼类非常重要的呼吸器官。不过,随着鱼类内鼻孔的起源,鱼类的鼻子从嗅觉器官逐渐演化为脊椎动物的主要呼吸器官。
图3 鱼类的喷水孔实际上是吸入水流或空气的进水(气)孔,之所以被翻译成喷水孔可能是因为它跟哺乳动物鲸鱼的喷水孔共用了一个单词spiracle, 但是鲸鱼的喷水孔实际是哺乳动物的鼻孔。(图片来源:盖志琨提供)
因为现生鱼类只有鳃,而没有肺,所以它们必须依靠水流流过鳃时从水中获取氧气,这个过程在硬骨鱼和软骨鱼中是不同的。
如果你家里有一个鱼缸,你会发现大多数硬骨鱼类可以在保持静止或水缸底部休息时就完成呼吸。这是因为它们有一个覆盖在鳃上的骨片,被称为鳃盖。现生的大多数硬骨鱼类都是这种口腔呼吸方式,由鳃盖辅助完成:呼吸时,水流从口腔吸入(这时鳃盖是关闭的),流经鳃时,鳃盖打开口腔闭合,水流从鳃中流出,二者交替开闭,在鳃中形成源源不断的单向水循环。
但是软骨鱼类却不一样,它们只有软骨,并没有骨质的鳃盖,只有5-7个 *** 的鳃裂,因此无法通过口腔与鳃盖交替开闭完成呼吸。一些大型的深海鲨鱼——大白鲨、灰鲭鲨、鲸鲨和大青鲨等,是通过快速游动将水“冲击”到嘴里并从鳃中流过,来实现呼吸作用,称为冲击式呼吸。而另一些鲨鱼,如沙虎鲨,则可以在口腔呼吸和冲击呼吸之间任意切换。
而底栖的软骨鱼类,如角鲨、扁魟科、铲鼻鲨或犁头鳐,生活在海洋底部,它们用位于头部腹面的嘴,从海底沙子中获取食物。这些底栖的软骨鱼类中的许多成员,还可以将自己埋在沙子中偷偷接近猎物或者避免被捕食者发现。为了在没有口腔呼吸和冲击呼吸的情况下获得氧气,它们会使用在眼睛后面一对特殊的孔(即喷水孔)来呼吸。
图4 喷水孔在软骨鱼类中广泛存在
A.鲸鲨;B大虎鲨;C 鳐(图片来源:
A:https://twitter.com/whalesharkrocky/status/1193993930754408448?lang=zh-Hant
B:http://gondwanafragment.blogspot.com/2014/01/a-spiracular-new-look-at-breath-of.html
C :photo courtesy by Eugene Kitsios/Bimini Biological Field Station Foundation)
它们的喷水孔就像一根从沙子里伸出来的吸管或通气管(图4D,E),把水吸到鳃处然后从鳃裂排出来,让鱼类在沙子下面仍然可以获得氧气。喷水孔的这个功能对于底栖鱼类来说非常方便,可以让它们在进食的时候也能呼吸。如果你仔细观察隐藏在沙子中的犁头鳐,你甚至可以看到它眼睛后面喷水孔的开闭!
不同的鱼,有“不同”的喷水孔
喷水孔内部由颌弓、舌弓和它们之间的舌颌囊组成,舌颌囊向下开口于口腔,因此具有吸进水流或空气的作用。在现生的鱼类中,喷水孔的发育状况和功能各有不同。
在现生的无颌类七鳃鳗和盲鳗中,颌弓和舌弓之间的舌颌囊只存在于早期的胚胎发育中,但在成体中既没有发育成鳃,也没有发育成喷水孔,而是完全丢失(图5A)。
在现生软骨鱼类中,喷水孔广泛存在(图5B-D)。而一些丢失喷水孔的软骨鱼类则逐渐发展了冲击式呼吸。
在一些原始的硬骨鱼类如多鳍鱼(图5E,F)、腔棘鱼(图5G,H)、弓鳍鱼、鲟鱼和白鲟中也有发现喷水孔。由于大部分的硬骨鱼类演化出了鳃盖来辅助口腔呼吸,因此喷水孔在这些鱼类中都有退化的现象,如腔棘鱼关闭了喷水孔(图5G,H),这可能是它们在深海生活的结果,也可能是因为它们失去了具有呼吸作用的肺。
肺鱼的喷水孔和假鳃在成体也完全退化, 但在胚胎发育的早期依然发育了喷水孔的雏形。喷水孔在包括鲟鱼和白鲟在内的鲟形目鱼类中,跟腔棘鱼、肺鱼一样,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退化,而在占现生鱼类99%的真骨鱼类中则完全丢失。
但是最原始的辐鳍鱼类多鳍鱼(图5E,F)的喷水孔则非常发达,它们会用喷水孔把空气直接吸入原始的肺里,这可能是鱼类最原始的呼吸空气机制。多鳍鱼和喷水孔研究之间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图5 喷水孔在现生鱼类中的分布状态 A.现生无颌类—七鳃鳗;B.现生软骨鱼类—鲨鱼(A,B史爱娟绘);C, D. 现生软骨鱼类—鳐;E, F. 原始辐鳍鱼类—多鳍鱼科芦鳗(C-F,侯叶茂CT扫描, 林翔鸿三维重建);G, H. 肉鳍鱼类—拉蒂迈鱼(G 盖志琨、孔明智摄于中国古动物馆,H. 史爱娟绘)
百年之谜:多鳍鱼怎么呼吸空气
多鳍鱼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提起它的俗称“恐龙鱼”,大家就耳熟能详了。在分类学上,多鳍鱼属于硬骨鱼纲辐鳍鱼亚纲多鳍鱼目多鳍鱼科,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硬骨鱼,但却有很多软骨鱼的特征:比如拥有比较发达的喷水孔,还拥用原始的、用来呼吸空气的肺,可以在溶氧量极低的水中通过头顶的喷水孔吸入空气,甚至离水存活一段时间。
图6 多鳍鱼的喷水孔在水中的呼吸(spiracle是喷水孔)(图片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4275760446428483&wfr=spider&for=pc)
多鳍鱼的发现可以追溯到 1789年。当时拿破仑远征埃及,还带了一批随军科学家进行科学考察,包括杰弗里·圣西兰(Geoffroy Saint-Hilaire)(图7左)。圣西兰二十一岁就当上了教授,是法兰西科学院当时最年轻的比较解剖学教授。
圣西兰在尼罗河里发现了一条奇怪的鱼,它背上有很多鳍条, 会用胸鳍行走。这引起了圣西兰的关注。1801年圣西兰回到巴黎以后,就开始了对这种鱼的研究,并在1802年将其正式命名为“多鳍鱼”,意思是“有许多鳍的鱼”。
圣西兰发现多鳍鱼的鳍条只有一根中轴骨,跟肉鳍鱼类的鳍非常相似。他由此建立了从鱼到哺乳动物比较解剖的序列,认为鱼类跟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从结构上来说是一致的,首次提出了脊椎动物结构一致性原理,最早把鱼跟四足动物, 甚至人类联系在了一起。
图7 18世纪最早到非洲研究多鳍鱼的两位先驱科学家 法国动物学家杰弗里·圣西兰(Geoffroy Saint-Hilaire) (左) 和英国胚胎学家约翰·巴基特(John budget)(右)
圣西兰的发现在当时科学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也激发了19世纪90年代末科学家们到非洲的考察热情。他们相信,研究清楚多鳍鱼的胚胎发育过程,将有助于解开鱼类是如何登上陆地最终演化为四足动物的谜团。有的科学家甚至因为到非洲研究多鳍鱼,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英国动物学家、胚胎学家约翰·巴基特(John Budget)(图5)在1898—1902年期间三次到非洲探险,都未能找到理想的多鳍鱼胚胎材料,终于在1903年的第四次探险中成功。他收集到的多鳍鱼胚胎材料,奠定了我们今天了解多鳍鱼胚胎发育过程的基础,整整影响了科学界100多年。
然而,这也是约翰·巴基特最后一次到非洲科考,由于长期在热带沼泽湿热、蚊虫叮咬的环境中工作,他不幸患上了疟疾,不久就死于黑水热,享年32岁。他在去世之前写了一篇简短的科研论文,描述了多鳍鱼将嘴巴浸在水中,通过头顶上被称为“喷水孔”的小孔来吸入空气,并发出响亮的“吸气声”的过程。这是科学史上之一次对多鳍鱼头顶喷水孔功能的科学论述。
1968年,在实验室中进行的一项研究否定了约翰·巴基特的观点,认为多鳍鱼绝对不会通过头顶的喷水孔来呼吸空气。 但是,美国生物学家杰夫·格雷厄姆(Jeffrey B. Graham)对此产生了怀疑。他认为上述实验条件并不能反映出多鳍鱼生活的自然条件,因此实验结论很可能是错误的。
杰夫·格雷厄姆在2011年底去世后,尼克·韦格纳(Nicholas C. Wegner)和他的团队继续这项研究。他们对多鳍鱼进行了长达360小时的观察拍摄,同时检测鱼吸收的氧气量,在2014年用胶片记录下了多鳍鱼浮出水面,利用喷水孔呼吸空气的瞬间(图8),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了《自然·通讯》上。
实验结果表明,当鱼缸被罩住时,多鳍鱼吸入的空气中,有93%是由头顶的喷水孔(而不是嘴巴)吸入的。而当罩被移除后,只有大约40%的空气是用喷水孔吸入的。可以说,尼克·韦格纳团队解决了一个100年前的演化谜团。
利用喷水孔呼吸空气是早期硬骨鱼类很大的演化优势:它们可以浮出水面呼吸,同时眼睛还能在水下看到捕食者;而它们在浅水中游泳时,不需要将头抬出水面就能够呼吸空气。
图8 多鳍鱼浮出水面用喷水孔呼吸空气的瞬间(15%的播放速度)(图片来源:潘照晖技术转换自Graham et al., 2014)
喷水孔来自何方?科学家们“吵”了一个世纪
不管是软骨鱼类用来呼吸水流,还是原始的硬骨鱼类用来呼吸空气,喷水孔都是鱼类非常重要的呼吸器官,它是底栖软骨鱼类适应海底生活的生存秘诀,也是研究早期肉鳍鱼类如何登上陆地呼吸空气,适应陆地生活的重要参照。而鱼类的喷水孔是如何起源的,则是困扰学术界另一个谜团。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各方科学家的观点
1822年,圣西兰在《解剖哲学》中提出:不同门类脊椎动物相似器官很可能演化自同一原型,比如鳃弓是颌弓和舌弓的原型,鱼类的偶鳍是四足动物四肢的原型,前肢又是鸟类翅膀的原型。这可能是科学史上对鱼类喷水孔起源的最早的科学猜想。
1872年,德国著名解剖学家卡尔·根格包尔(Carl Gegenbaur)(图9左)之一个从解剖学(包括鳃弓、脑神经、肌肉等)角度,提出了脊椎动物头部的分节理论,认为脊椎动物的颌弓和舌弓跟后面普通的鳃弓一样,是系列同源构造,都是头部的分节之一。
1937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戴维·沃特森(David Watson)(图9右)通过对最原始的有颌类棘鱼纲的综合研究,提出了 “自由舌弓理论”(aphetohyoidean theory), 该理论认为:有颌类的舌弓最初并不与颌弓相关节 ,而是一个普通的鳃弓, 因此在颌弓和舌弓之间应该具有一个完整的,尚未退化的鳃裂,而非喷水孔,从而代表了早期有颌类的一个原始状态。他认为盾皮鱼类跟棘鱼类一样, 都是这种“自由舌弓”状态, 因此把它们归到了一个新的分类单元——自由舌弓鱼纲, 而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则被归到了鱼超纲。沃特森的这一观点激发了二十世纪古生物学家在早期有颌类颌弓和舌弓之间寻找未退化鳃裂的热潮。
图9 德国著名解剖学家卡尔·根格包尔(Carl Gegenbaur)(左)和英国古生物学家戴维·沃特森(David Watson)(右)
但是沃特森对棘鱼类的这一研究很快就遭到了后续很多研究者的质疑,特别是古鱼类学家迈尔斯(Miles)研究了大量保存完好的刺棘鱼(图8A)和栅棘鱼的新材料,都没发现 “自由舌弓”的证据。相反,他却在一些棘鱼的脑颅标本上发现了可能是喷水管的凹槽。但是,很遗憾的是,迈尔斯当时并没发现这些凹槽的外部开口就是喷水孔。
2020年,澳大利亚古生物学家卡罗尔·伯柔(Carole J. Burrow)等人终于在来自苏格兰北部中泥盆世的掌棘鱼(图10B)和半棘鱼中找到了棘鱼类存在喷水孔的确切证据,这表明棘鱼类的颌弓和舌弓之间鳃裂已经退化成喷水孔,而且这个喷水孔非常的小,可能并没有呼吸水流的作用,只有化学感应的作用。
另外,他们还惊奇地发现,棘鱼类的鳃并没有完全退化,还保留了前后假鳃,这跟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中只有前假鳃又有所不同,很可能代表了喷水孔演化的一个中间状态。 不过随着早期脊椎动物系统学研究的发展, 棘鱼类现在被认为是软骨鱼类的祖先类群,并不能代表整个有颌类的祖先状态。因此,在棘鱼类中寻找自由舌弓状态和未退化喷水孔的努力彻底宣告失败。
图10 喷水孔在早期有颌类中的演化 A.刺棘鱼(Acanthodes);B. 苏格兰北部中泥盆世掌棘鱼(Cheiracanthus);C. 美国伊利诺伊州晚石炭世针齿鲨(Cobelodus);D. 美国阿肯色州早石碳世欧扎克鲨(Ozarcus);E,F,中国云南曲靖志留纪罗德洛世麒麟鱼;G,胴甲类沟鳞鱼;(A-G,来自Gai et al. 2022,史爱娟绘); H. 中国云南曲靖早泥盆世胴甲类长瘤鱼(王雅静提供,杨定华绘)
沃特森的“自由舌弓理论”很快又在最原始软骨鱼类西莫利鲨目的研究中得到复活。西莫利鲨目是生活于晚泥盆世至早三叠世一类早期的软骨鱼类,以胸棘鲨为代表,它们经常被认为是最原始的软骨鱼类,甚至是最原始的有颌类,代表了有颌类的最原始的状态,但它们其实不是鲨鱼,甚至连板鳃类都不是,而是属于全头类与银鲛关系更近。
1975年,美国古生物学家莱纳·赞格尔(Rainer Zangerl)重新研究了伊利诺伊州晚石炭世黑色页岩中发现的针齿鲨(图10C),发现它的舌弓并没有跟颌弓关节,而是跟颌弓相分离,就像跟后面的之一鳃弓相分离一样。因此,推测在这些早期的鲨鱼中可能具有真正的前舌弓鳃裂,而非喷水孔。因此,西莫利鲨才是真正的“自由舌弓状态”的代表,而非沃特森原来认为的棘鱼类和盾皮鱼类。
2014年,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的约翰·梅兹(John Maisey)等人又在《Nature》杂志上宣布,他们在阿肯色州早石碳世的地层里发现了一种原始的西莫利鲨,并把它命名为欧扎克鲨(图10D)。他们认为欧扎克鲨跟针齿鲨一样,可能都有未退化的喷水孔,代表了有颌类的最原始状态。
然而,这一切的推测,又在2020年被一种来自摩洛哥晚泥盆世一种更为原始的西莫利鲨目成员—铁错鲨(图11)无情地打碎。铁错鲨在时代上更为古老,但是它颌的悬接方式却非常先进,颌弓和舌弓之间也不存在完整的鳃裂,这意味着在针齿鲨和欧扎克鲨的颌弓和舌弓之间存在的明显空间,很可能是死后错位保存的一个假象,而非真正的鳃裂。
最近的系统发育分析已将西莫利鲨目归为基干的全头类,而非原始的软骨鱼类,甚至有颌类,这表明它们的很多特征都非常的进步,而无法代表有颌脊椎动物的原始状态。所以,在软骨鱼类中寻找自由舌弓状态和未退化喷水孔的努力,也宣告失败。
图11 摩洛哥晚泥盆世一种更为原始的西莫利鲨—铁错鲨(Ferromirum,来自Frey et al., 2020)
沃特森认为的盾皮鱼类可能也是“自由舌弓”状态和拥有未退化的喷水孔,很快也被后来的化石发现所否定。盾皮鱼类中支持沃特森“自由舌弓理论”的一个关键的证据就是,盾皮鱼类的后眶下片曾经被认为是跟硬骨鱼鳃盖同源的骨片,它盖在了颌弓上,因此被认为颌弓后具有一个未退化的鳃裂。
2013年,我国科学家朱敏在《Nature》报道,在云南曲靖古老的志留纪地层中发现了一件保存完好的、兼有盾皮鱼身体特征以及硬骨鱼颌部特征的盾皮鱼类化石,并将其命名为“初始全颌鱼”。
全颌鱼生活在距今4.2亿年前冈瓦纳大陆北缘的近岸浅海中,活着的时候体长约20多厘米。它既具有盾皮鱼类典型的由大块骨片重叠而成的“盾甲”,又具有以前认为硬骨鱼类才有的,长在嘴巴边缘的硬质颌骨。换句话说,它在盾皮鱼的身体上长了一张硬骨鱼的嘴。这种奇特的特征组合在硬骨鱼类和盾皮鱼类之间架起了一道中间桥梁。因此,硬骨鱼类应该是由盾皮鱼类中的一支直接演化而来,而并没有像以前认为的那样,曾经历过棘鱼的阶段。
全颌鱼的研究表明,盾皮鱼类中后眶下片后面那块可以活动的下缘片(submarginal plate)才是跟硬骨鱼类中鳃盖骨真正同源的骨片。后来,科学家在最原始的盾皮类胴甲鱼类和最进步的盾皮鱼类麒麟鱼,都发现了真正的喷水孔。这似乎预示着有颌类一开始就拥有了退化的喷水孔,因为胴甲鱼类目前也被认为是最原始的有颌类。
“神仙打架”的结果:
至此,100多年来,各国科学家在早期有颌类四大类群盾皮鱼类、棘鱼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寻找未退化的喷水孔的努力均告失败!因此,喷水孔很可能是在有颌类的起源的过程中,伴随着颌和双鼻孔同时起源的。
来自中国的曙鱼,能否告诉我们答案?
从2002年起,中国研究团队就在浙江长兴志留纪地层中开展野外工作,并在这里找到了一种最为原始的真盔甲鱼化石,后来把它命名为曙鱼(Shuyu)。
这些曙鱼化石都是具有三维立体软骨脑颅保存的珍贵标本,只有人的指甲盖那么大。2006年,研究团队把曙鱼的脑颅标本带到了位于瑞士苏黎世的瑞士光源进行了无损扫描。之后,团队利用软件对曙鱼的脑颅进行三维虚拟复原,前后历时5年,总共完成了7件曙鱼脑颅化石的三维重建,在只有指甲大小的脑颅里,几乎重现了曙鱼所有脑区、感觉器官及头部神经与血管的通道(图10)。
研究显示,曙鱼代表了在颌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中间环节,从而为解开脊椎动物颌的起源之谜提供了关键的化石证据。2011年,研究成果在《Nature》杂志上以封面推荐文章发表后,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成为演化—发育生物学的一个经典案例,曙鱼也被认为是跟提克塔利克鱼、始祖鸟、弗洛勒斯人等一样重要的生命演化的缺失环节。这一次,曙鱼也为揭开喷水孔起源之谜立下了功劳。
图12中国浙江志留纪最古老的真盔甲鱼类曙鱼脑颅的三维重建 (A-H,来自Gai et al. 2022)
此次研究团队通过对曙鱼脑颅三维虚拟模型的深入研究发现,盔甲鱼类所谓的鳃间脊实际上是鳃弓的背侧部分,这与瑞典古生物学家斯天秀(Stensi?)1927年对骨甲鱼类的推测如出一辙,也就是说盔甲鱼类的鳃弓跟脑颅愈合成一个主要防护作用的头甲,这又跟龟鳖类的肋骨扩大愈合成龟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与骨甲鱼类相比,曙鱼的整个鳃弓还保持了整个脊椎动物的原始状态,因此,很容易从拓扑位置识别出颌弓和舌弓,它的颌弓正好位于眶孔之后,形成眶后壁,而且盔甲鱼只有7对咽弓,分别对应有颌类的颌弓、舌弓和5对鳃弓。同时,曙鱼脑神经也得到了很精确复原,颜面神经从后脑发出后,沿着内耳前半规管一直通向了眼睛之后的之一鳃囊(图12)。
因此,鳃囊数目、拓扑学、形态学和神经支配等多方面证据,均指向了盔甲鱼眼睛后面的一个鳃囊就是位于颌弓和舌弓之间的舌颌囊。 从形态上判断,舌颌囊跟后面的5个鳃囊并无二致,而且开口于头甲腹面,并不像喷水孔那样开口于头甲背面,因此基本判断盔甲鱼的舌颌囊还是一个未退化的鳃囊。但是要想证明它是一个具有正常功能的鳃囊,还缺少整个证据链条中的最后一环,即找到在该鳃囊中存在鳃丝的化石证据。
图13 在云南曲靖早泥盆世宽甲鱼化石中首次发现鳃丝印痕,揭示我们的中耳曾经是鱼类用来呼吸的鳃(盖志琨摄)
为此研究团队又在云南曲靖早泥盆世地层开展了长达数年的野外发掘工作。云南曲靖素有“古鱼王国”和“4亿年前人类远祖发源地”之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早泥盆世(距今约4.19亿年-4.07亿年) 脊椎动物化石宝库之一,也是古脊椎动物特别是古鱼类学家开展野外科考、发现并研究化石的“圣地”。
2017年,国家172件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车马碧水库引水隧道工程在曲靖施工,一条穿山越岭的高原输水隧洞把车马碧水库的水引到曲靖,隧洞出水口就在曲靖经开区面店水库大坝下方的小山坡,因此挖掘隧道所挖掘出来的大量的西山组深灰色粉砂岩都堆放在这里。经过研究团队持续不懈的努力,终于在曲靖面店水库附近西山村组深灰色粉砂岩中首次采集到了之一个在眼睛后之一鳃囊中完整保存鳃丝印痕的宽甲鱼的新材料(图13),从而进一步证明了盔甲鱼眼睛后的之一鳃囊是具有正常呼吸功能的鳃,能够通过鳃丝进行氧气交换,从而为脊椎动物喷水孔的起源提供了最为确切的解剖证据和化石证据。
喷水孔:如何从呼吸到听力
现在,我们可以构建喷水孔从硬骨鱼向四足动物的演化之路了。
虽然在现生硬骨鱼类中,喷水孔在占现生鱼类99%的真骨鱼类中都已经丢失,仅存在于少数的几个最原类群如多鳍鱼中,但在志留泥—泥盆纪时期的早期硬骨鱼类化石中,喷水孔却是广泛存在的。喷水孔在硬骨鱼类中已知最古老的化石可以追溯到4.25亿年前的中国。
2009年,我国科学家朱敏在《Nature》报道了在云南曲靖志留纪“潇湘动物群”中发现的一件最古老的完整保存的硬骨鱼化石,并将其命名为梦幻鬼鱼(Guiyu oneiros)(图14D)。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古老的保存完整的硬骨鱼化石,也是志留纪唯一完整保存的有颌类,将最古老的近乎完整的硬骨鱼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约8百万年。
研究显示在鬼鱼头甲背面保存了一对喷水孔,因此这是喷水孔目前在硬骨鱼类中最古老的化石记录。此外,喷水孔在北美基干辐鳍鱼类掌鳞鱼(图14B),澳大利亚基干硬骨鱼类舌鳞鱼(图14C), 爪齿鱼目的爪齿鱼, 孔鳞鱼目的孔鳞鱼, 四足形鱼类中著名的真掌鳍鱼(图14A)、格格纳瑟斯鱼(图14E)提塔利克鱼(图14F)等早期硬骨鱼类的各个支系都有发现。
图14 喷水孔在早期硬骨鱼和四足动物中广泛存在 A. 多鳍鱼; B. 掌鳞鱼;C. 舌鳞鱼; D. 鬼鱼;E. 格格纳瑟斯鱼;F. 提克塔利克鱼; G. 孔螈;H. 始螈(A-H,来自Gai et al. 2022, 史爱娟绘)
在这些早期硬骨鱼类化石中,发现于澳大利亚的格格纳瑟斯鱼的喷水孔显得格外巨大(图14E),跟现生的多鳍鱼非常相似。澳大利亚是个化石丰富的地方,从古老的前寒武叠层石到第三纪的袋鼠及蟒蛇化石都有发现。但其中更好的化石埋藏还要算金伯利地区3.8亿年前晚泥盆世Gogo珊瑚礁沉积了,这里特异保存了大量的盾皮鱼及节肢动物的结核化石。
2005年,澳大利亚古生物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一枚迄今为止保存最漂亮的硬骨鱼类化石,并给它命名为格格纳瑟斯鱼。格格纳瑟斯鱼被普遍认为是之一批向四足动物演化的肉鳍鱼类,因此被称为四足形鱼类。
从外表上看,它非常丰满,看起来就像昨天才刚刚死去一样,在它的头上还保存了一对非同寻常的巨大喷水孔。一开始科学家们猜测,格格纳瑟斯鱼如此巨大的喷水孔可能与呼吸空气有关,但一直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
而上文中拍摄到的多鳍鱼利用喷水孔呼吸空气“确凿的证据”,支持了像格格纳瑟斯鱼这样的早期硬骨鱼类能够通过巨大的喷水孔呼吸空气的观点。所有这些证据都表明,早期硬骨鱼类有能力从喷水孔中呼吸空气,作为一种新的呼吸方式,这很可能是鱼类离开水域,登上陆地呼吸空气的一种预适应特征。
图15 鱼类喷水孔向人类中耳演化的四个阶段 A. 真掌鳍鱼及其喷水孔切面;B. 棘螈;C. 鱼石螈及其中耳切面;D. 爬行动物及其中耳切面;E.哺乳动物及其中耳切面(A-E,来自Gai et al. 2022,史爱娟绘)
2004年,我国科学家朱敏在《Nature》上报道了在云南曲靖早泥盆世发现的一种最原始四足形鱼类——肯氏鱼,化石展示了鱼类内鼻孔起源的一个中间阶段,即在肉鳍鱼类进化中,存在上颌骨和前上颌骨裂开然后又重新组合的阶段,鱼类的外鼻孔正是在这一阶段通过这一断裂带深入口腔内形成内鼻孔的。
随着这些最早的四足形鱼类逐渐演化出内了鼻孔,鱼类才真正开始用鼻孔呼吸,而它们通过喷水孔呼吸的能力则迅速下降,于是它们很快转变为用嘴和鼻孔进行正常呼吸,就像我们今天所做的那样。
就这样,这些最早的呼吸空气的四足形鱼类最终变成了真正的四足动物,在目前已知最早的四足动物化石(如孔螈,棘螈, 鱼石螈)的头顶之上,依然还保存了一对大的喷水孔。
但是,这些登上陆地的四足动物,面对全新的环境不得不发展新的感官,以便在空气中更好地生存。于是,已经失去呼吸功能的喷水孔经过修饰,逐渐演化成中耳腔——鼓膜室,而舌颌骨及与其关节的方骨和关节骨通也逐渐退化变小,最终进入到中耳,演化为中耳的三块听小骨,并被重新命名为镫骨、锤骨和砧骨,负责将声音传递给大脑,人类最终拥有了灵敏的听觉。
因此,如果不是这些史前鱼类通过头顶喷水孔呼吸空气的“大胆试验“,我们可能永远不会演化出如此敏锐的听觉。那么当年多鳍鱼在尼罗河上浮出水面呼吸时,巴基特也不会听到它奇怪的吮吸声。
所以当你下一次聆听那些美妙音乐时,为演化的奇妙而喝彩吧!想想古老的鱼类化石,是它们给了我们享受听觉盛宴的权利。另外,如果你捏上鼻子,并闭上嘴使劲鼓气的话, 你会感到耳朵的鼓膜非常胀,这说明我们耳朵跟口腔依然是相通的,而联通它们的正是从喷水孔通向口腔的呼吸通道,我们今天称之为咽鼓管。
如今咽鼓管就像我们的盲肠一样,貌似已经没有什么功能了,但它却曾经是鱼类呼吸的主要通道,如今却成了鱼类遗留给我们的演化残迹。换句话说,我们的鱼类祖先曾经用我们的耳朵来呼吸,生物演化就是如此的奇妙!
参考文献:
<1> Frey, L., Coates, M.I., Tietjen, K. et al. A symmoriiform from the Late Devonian of Morocco demonstrates a derived jaw function in ancient chondrichthyans. Commun Biol 3, 681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2003-020-01394-2
<2> Gai, Z., Donoghue, P., Zhu, M. et al. Fossil jawless fish from China foreshadows early jawed vertebrate anatomy. Nature 476, 324–327 (2011). https://doi.org/10.1038/nature10276
<3> Gai Z, Zhu M, Ahlberg PE and Donoghue PCJ (2022) The Evolution of the Spiracular Region From Jawless Fishes to Tetrapods. Front. Ecol. Evol. 10:887172. doi: 10.3389/fevo.2022.887172
<4> Graham JB, Wegner NC, Miller LA, Jew CJ, Lai NC, Berquist RM, Frank LR, Long JA. Spiracular air breathing in polypterid fishe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aerial respiration in stem tetrapods. Nat Commun. 2014;5:3022. doi: 10.1038/ncomms4022. PMID: 24451680.
<5> Zhu, M., Zhao, W., Jia, L. et al. The oldest articulated osteichthyan reveals mosaic gnathostome characters. Nature 458, 469–474 (2009). https://doi.org/10.1038/nature07855
<6> Zhu, M., Ahlberg, P. The origin of the internal nostril of tetrapods. Nature 432, 94–97 (2004). https://doi.org/10.1038/nature02843
<7> Zhu, M., Yu, X., Ahlberg, P. et al. A Silurian placoderm with osteichthyan-like marginal jaw bones. Nature 502, 188–193 (2013). https://doi.org/10.1038/nature12617
作者:盖志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论文的合作者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敏,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Philip C.J. Donoghue, 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Per E. Ahlberg
头图:杨定华绘
中国科普博览是中科院科普云平台,由中科院计算机 *** 信息中心主办,依托中科院高端科学资源,致力于传播前沿科学知识,提供趣味科教服务。
鬼鱼(民间故事)一开始,我的奶奶和我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是充分的认为 她老人家在宣扬迷信色彩的,我坚决的不予相信,我也无法相信那个年代会有这么诡异的可怕的事情的。
但是我奶奶却信誓旦旦的说确有其事,末了,加上一句,又不止我一个人见到,以前同村的你的秋奶奶和你建爷爷等等我们这些一个辈份的都去看了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得使我半信半疑了这件事情。
那是我读小学的时候,可以说,我现在说出来的这些神神鬼鬼的故事,大多数来源于我的长辈们的述说。我记得那天至少有四五个爷爷奶奶辈的老人家坐在我家里喝茶闲聊,我放学回家,正准备作业,正好他们讨论到了这个事情,老人家们一阵唏嘘,无非就是那个年代多苦,什么都吃,过的多么悲惨之类的。
事情发生在我奶奶那个时代,五十年代中期,那个时候确实是极其穷苦的,无论怎么说都穷苦,经历了抗战和内战的消耗,国家一片狼藉。对于我们现在来说,简直就是蛮荒时代,奶奶爷爷的那个时候还是集体劳作按劳分配,尽管如此没有什么贫富差距,但是依然吃不饱饭,用我奶奶来说的一句话便是一粒红薯干掉茅厕板板上了只要发现了都会捡起来吃掉。
事情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
我们村叫椿树湾,听奶奶说以前确实是有大河的,集体劳动也吃不到什么好东西,往往都是棉花枳榨油,红薯加碎米,盐水菜叶等,于是有一定捞捕捉抓能力的村民也会去山里河里弄点小油水(其实没多少油水,那年代人都吃不饱)。
有河就有怪,所以也发生过水鬼、抛尸等情况。
就在劳作完的某一天晚上,村西头的谭家男人喜气洋洋的跑回家,叫上正准备休息的三个儿子,对他们说赶紧的起来,都起来,河湾里发现了一条好像刚死的鱼,大半个人高,弄回来可以吃好几顿了!
几兄弟一听,顿时来了精神,一个个争先恐后的挑着箩筐出门了。
来到河边,夜色下的水面被月光照耀得波光粼粼,但却又安静得可怕,平日里唧唧低鸣的小昆虫都没有了声音,四个人影走在月光下的小路上,一切显得有些说不出的妖异。
顺着谭家男人的手指目光一望,不远处模模糊糊的看上去像是一条一米多长的鱼飘浮在水面上,他们的口水都快要流出来了,月光的照耀下反出银色的微光,多肥的一条鱼啊,谭家老二已经按耐不住了,此刻他肚子咕咕咕的叫唤起来,于是脱衣脱草鞋扑通下水,游过去鱼的旁边,抓住鱼尾,鱼仿佛还在动,谭家老二拖着硕大的鱼尾游近了岸边。
谭家老三年纪最小,那时候才十多岁,他看了看鱼,月光照耀下的大鱼仿佛有点不对劲,怎么看着没有鳞片呢?
突然,谭家老三看到鱼的眼睛~那不是鱼眼睛啊,那怎么那么像是人的眼睛!
还有嘴,鱼嘴,又像是人的嘴,仿佛还带着笑,谭家老三揉揉眼,他又隐约看到了这条大雨长出了人一般的肥大的手和脚,隐在暗黑的水里,谭家老三一阵眩晕。
这条鱼处处透露着诡异。这个时候,谭家老三有点怕了,他也听过有老人说鬼附在鱼身上引诱人下水然后淹死的!谭家老三越想越不对劲,于是对谭家男人说,爹啊,这不像鱼啊,不会是死人变的吧?
谭家男人一巴掌拍过去,低声骂道:‘’嗯个杂黑猪子,这是死人啊?明明白白的一条鱼,你的嘴巴是不是吃多了东西有劲说鬼话啊‘’。
一巴掌拍得谭家老三一句话都说不出了,再看看鱼,又感觉看不出什么怪异之处了,这就是一条鱼,‘’可能自己饿花了眼吧‘’,谭家老三想着。
鱼最终还是被拖上了岸挑回去了,谭家四个男人喜滋滋的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遇到村里人便说,河里捡了一条大鱼,晚上到屋里来吃鱼,今晚就炖了!
于是谭家热闹起来,好多人都知道谭家在河里捉了一条大鱼,一米多长,重的要两人用箩筐抬,于是大家纷纷跑去谭家看热闹。
屋里站了几个看热闹的人,谭家媳妇已经烧了一大锅水,沸水热气腾腾,谭家四女儿坐在门槛上,此刻她的肚子空空荡荡。鱼抬到厨房,放在了地上,昏暗的油灯下,鱼已经没有了气息,可唯独人眼大的鱼眼没有闭上,发出阴森的反光,这是条奇怪的鱼,没有鱼鳞,就连鱼鳃壳都仿佛和鱼身连在一起,谭家老三蹲着仔细的看着,又觉得怪异,却始终说不出怪异在哪里。
就在大家围着这条大鱼讨论的时候,人群里一个苍老的声音飘了出来:我看这鱼啊,怕是吃不得喔!
大家都看着说话的这人,村里的神棍老头,在那时候,这样的人是要挨批评的,所以村里的人和他接触也少,但是也有人说,他确实有点看煞辩邪的本事,比如给小孩收惊大人破邪,加上为人也不坏,心理上大家还是不排斥他的!
神棍老头见大家安静了,便咳嗽了一嗓子,吞吞口水,慢慢悠悠的说到,这鱼很邪门啊,这么大的鱼去年都没有捞到,半夜漂在水面上!
怕是有鬼啊!日本鬼子跟中国打仗的时候,我在防空洞里躲炸弹,听里面的一个外地人说过,也是吃了河里漂的大鱼,一个个都死的跟下了地狱一样啊!这怕是吃不得啊!
众人听到这里,又嘈杂起来,议论纷纷,有人说,这鱼确实怪异,还是听神棍的;有人说,这没有什么,搞不好就是一条死了的大鱼呢,谭虾子(谭家男人)踩了狗屎运气好,被他看见哒;更有人说,能不能吃管它呢,一刀下去剁了就行了。
于是大家起哄,就是就是,一刀下去,剁了啥鬼都能吃。
谭家媳妇听到这里,有点害怕,问谭家男人,这鱼能不能吃啊,看他们说的。谭家男人一张嘴,肚子饿有什么不能吃,还没听过吃鱼吃死人的,鱼刺卡死人我倒是晓得。谭家四女儿死死的盯着鱼,对谭家媳妇说,妈妈,我想恰鱼,我肚子好饿!说罢,一脸的可怜模样让谭家媳妇心酸,谁也不愿生在这样的年代。
谭家男人对几个看热闹的邻居一挥手,来来来,马上搞鱼恰,你们都恰一点再回去休息吧,要不割几块肉回去?
神棍老头摇摇头,谭伢子唉,我港了恰不得,真的恰不得啊!谭家男人听到这里不高兴了,对神棍老头说到,哎呀,我说神仙老头,这就是一条鱼,还能是妖精鬼怪变的啊?来,我割一块更大的给你,哈哈!
神棍老头见谭家男人不听劝,摇摇头,叹口气说,我老头子也是觉得这鱼鬼怪,好心劝你,你不听就算哒!到时候吃了身体不舒服莫怪我啊!说罢,摇头颤微微的走出了谭家的木板门,村里人也跟着走出去了两个。
谭家男人哈哈一笑,招呼其他人说,你们随便站一下,我这里和堂客(老婆的称呼)马上就杀鱼煮了吃!
把鱼拖出门外,油灯的照耀下,这条大鱼显得无比诱人,谭家男人麻利的操刀开肚,鱼身留出了许多许多的血,砍下鱼头,剁了鱼尾决定今天先煮了吃,鱼身晚上就熏着,以免天气热,会坏了去。
这天晚上,奶奶说,她听到了谭家男人方向传来的一声凄厉的女人的怪叫,又像是乌鸦的声音。 谭家媳妇麻利的将鱼头鱼尾丟进了沸水里烹煮,撒上一撮盐,盖上锅盖,就那样任凭鱼头鱼尾煮着。谭家男人从屋外稻草垛抽出一些稻草,放在灶肚里,放上一些不干不湿的树叶,将鱼身放置在竹片上,点火,熏起鱼肉来。
不一会儿,鱼头飘出一阵奇怪的味道,在他家的两个村民说,谭虾子,你这鱼坏了啊,怎么这么臭,跟个长了蛆的肉一样,臭死了!
刚刚没闻到,现在一煮就出味了。谭家男人笑,你们鼻子坏了吧?明明是鱼香味,你们想不想吃吧?村民两个闻见这味有点恶心想吐,这哪里是鱼香味,这明明是腐臭啊,不知道这谭虾子搞什么鬼,这能吃吗?
于是两人说不吃了,要回去休息了,明天还要上工呢。
谭家男人送他们出门,转身便想,不吃就不吃,一个个都跟什么一样,谁肚子不饿啊,于是不再理会,招呼老婆孩子准备吃鱼喝汤饱饱肚子再睡。
揭开锅盖,谭家男人用筷子戳戳鱼头,凭经验看是应该煮熟了嗯,鱼头煮的惨白,甚至有些肉都已经煮开,锅里翻腾着鱼汤,看上去厚厚的一层油,一阵鱼香味漂满了屋子。这鱼真香真肥,谭家男人高兴的招呼老婆孩子拿碗过来吃。
谭家老大冲在最前,准备挖一块鱼肉先尝尝,谭家男人一筷子打下去,冲他叫到,急什么急什么,一大锅还不够你吃啊?火急火燎的,先喝点汤,待会再分鱼头鱼尾。于是在谭家男人的安排下,每人盛了满满的一碗鱼汤美滋滋的喝起来。
鱼汤真的鲜美,鲜美异常,他们就像一群饿狼一般囫囵吞枣的咽下,继续去盛第二碗,可当他们喝到第二碗的时候,发现开始不对劲了,这肚子怎么这么胀,首先是谭家四女儿,她放下碗,捂着肚子,疼的眼泪都流出来了,眼泪汪汪的对父母兄长说,我吃不得了,肚子好疼。于是这话音刚落,他们的肚子全部都开始疼起来,那种疼痛,就有如千万只虫子在撕咬他们的心肺内脏。
谭家男人站起身,想说点什么,发现自己说不出话了,他走到灶台旁,锅里的一幕让他眼睛爆裂开来,转身一看妻儿,全部都已经倒在了地上……
第二天清早,队里开始开工,人们都走向干活的地方,大家 *** 在一起的时候,发现谭家男人一家五口没有过来,有人笑说谭虾子家里捉了一条大鱼,他们这一世都不用上工了。众人大笑,可生产队长觉得奇怪,于是去他家看一下。
田地里的人干着活,很快生产队长就像失魂落魄一样跌跌撞撞的跑过来,正当大家都觉得奇怪的时候,生产队长跑到眼前大吼一声:谭虾子一屋人全都死了!
人群里炸开了锅,众人纷纷跑去谭家 谭家全死了,一家六口全死在了灶台旁,他们的死状极其的恐怖,七窍流黑血,眼珠爆裂开来,舌头伸出得老长,面色发紫,再看肚子,全都爆裂开来一个小洞,肠子心肺遍地都是,污血染红了土坪,小女儿的手抓着三儿子的心脏,三儿子的手抓着二儿子的心脏,谭家媳妇的手抓着小女儿的心脏,心脏几乎都被抓碎了,不时的还有蛆从眼嘴鼻腔和肚子里爬进爬出,谭家男人靠着灶台,一只手伸进了自己的肚子,一只手抓着自己的心脏,整个屋子臭味弥漫,活生生的有如阿鼻地狱一般。
进去的人看一眼都转身出来了,生产队长无奈,走到灶台前,看了一眼锅里的东西,再也看不下去了,差点没被吓死。
锅里哪是鱼头,锅里煮的是一个人头,一个女人的头,还有一双脚,泛着油花,肿胀的跟发酵了的包子一般,蛆虫在汤里翻滚来翻滚去。而旁边熏着的,是一个女人的身体。
生产队长再也忍不住了,跑出去吐起来,吐完后,他突然脑中一惊~~~这女人头,不就是死了一年的村里的陈寡妇吗?
是的,很多人都证实了,这个女人头就是陈寡妇,大家突然记起一年前,陈寡妇因为上工的问题和谭家一家人吵架,自己孤身一人,怎么也吵不过谭家四张嘴,愤骇之下,夜里跳河自杀淹死了。
这样大的事情队长上报了上级,当时谁也无法解释,于是诡异的事情便不了了之。
我奶奶他们说完这个故事,我听的心惊肉跳,建爷爷最后说了一句,他转身出谭家门的余光一瞥,看到了陈寡妇的头,带着诡异的笑……
在我们农村,小时候总是有很多好玩的,虽然比不上城里孩子的玩具,但是大自然赐予我们各种原生态资源,我们也有自己的山间乐趣,印象最深的就是钓鱼,在农村随处都是灌溉田的鱼塘,里面有着各种野生的鱼,家里没有菜吃的时候,就会拿着鱼钩去钓鱼,以下常钓到四种鱼,之一种最喜欢,最后一种最讨厌:
之一种:鲫鱼,在农村能最常钓到的鱼就是鲫鱼了,而且也比较容易上钩,只要一要钩,十有八九就能钓上来,虽然个头不大,但无论是用来红烧还是煲汤都是一道美味。
第二种:外表看起来颜色艳丽的它,在我们那叫“鳊鱼”,别名叫鳑鲏鱼,是一种小型鱼类,长不大,常成群结队,对于钓鱼的人来都不喜欢它,虽然很喜欢吃钩也容易上钩,但个头太小,钓一个上午能钓到半斤就不错了,而且也没什么肉,通常钓上来后都是拿去喂猫吃。
第三种;这外形看起来像草鱼的它,也是一种长不大的鱼,而且产卵特别快,在我们农村沟里鱼塘等随处可见,在我们那叫“哆冠崽”,别名叫麦穗鱼,是鲤科,鮈亚科的一种鱼类。是一种非常聪明也非常要吃的鱼类,每次垂钓时总是蹭鱼饵吃,就是不上钩,有时赶跑了又回来吃。
第四种;这种满身花纹外形似像罗非鱼的它,在我们农村叫“鬼鱼”,也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鱼类,它们总是成群结队的,每次钓到这种鱼时就是接二连三的上钩,最可恨的就是,它身上满身是刺,下钩时不小心就会被刺到,对于我们喜爱垂钓的人来说是一种最讨厌的鱼。
虽然最后一种鱼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但它的外形在我们脑海里却印象深刻,每次钓上来都会丢路边晒干,还是之一种鱼是我的更爱!
4亿年前它们与人类祖先争斗,现在,却只能在非洲老哥饭桌上挣扎说起能在陆地存活的鱼,就不得不想到在美国泛滥的黑鱼,这个可以用鳃上器官呼吸的家伙,可是让老美很是头疼。不过有一种鱼可比黑鱼还厉害,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在北美泛滥的黑鱼
它们就是能够在非洲旱地里生存的肺鱼。 为什么肺鱼能在陆地存活?存活能力有多强?它们经历了什么样的进化过程?它们现在面临着什么样的处境?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在4亿年前都能与人类祖先斗争下存活下来的肺鱼,如今为何只能在非洲老哥的饭桌上挣扎?
有着4亿年历史的肺鱼
来自四亿年前的“活化石”
肺鱼作为一种能够在干旱的非洲大地上,钻到泥里继续存活的脊椎动物,属于硬骨鱼纲的物种。最早发现的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早泥盆世,是晚古生代的之一个纪,距今4-3.6亿年。
泥盆纪的古生物们
自1811年,英国古生物学家詹姆斯·帕金森最早记录了肺鱼化石石齿板。至今,发现的肺鱼化石大部分都处于泥盆纪中,经报道出的肺鱼有80个属,将近250种。
但是现在仍然存活在地球上的肺鱼只剩下三属六种,分别是澳洲肺鱼属、美洲肺鱼属和非洲肺鱼属。
泥盆纪是脊椎动物飞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各种类别的鱼类都已经出现了,所以这个时期也被称为“鱼类的时代”。
泥盆纪是鱼类的时代
和人类祖先的斗争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的祖先应该是猿。不过达尔文也认为,四足动物的祖先是由古代鱼登陆后演化而来的。所以现代科学家经过仔细研究后,却认为人类的祖先或许是早期发展为脊椎动物的鱼类。
陆地的脊椎动物是由鱼进化而来
- 人类祖先是空棘鱼?
最早在5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已经出现了原始鱼类,后来在泥盆纪它们进化成了有颌骨的脊椎动物,原始的鱼类采用的是吸食的进食方式,进化之后就拥有了能够咬合的骨头。
这种颌骨也就是哺乳动物嘴巴张合的骨头,所以科学家认为早期进化而来的硬骨鱼是哺乳动物的祖先。
最原始的鱼类
硬骨鱼中还包含一个亚科,肉鳍类,而能够演化为四足动物的就是肉鳍鱼类。目前我们知道的空棘鱼、肺鱼和四足动物共同组成了肉鳍鱼亚纲。
科学家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肉鳍鱼被称为梦幻鬼鱼,从它开始肉鳍类开始不断演化。而空棘鱼就是最早被分化出的一支,后来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空棘鱼是最接近四足动物的一支,并且还将其称为“四足形类肉鳍鱼”。
四足形类肉鳍鱼
- 与人类祖先的斗争
而另外一支被分化出来的肺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它没能成为最后演化成四足动物的一支,但是它们却是当时和四足动物直接祖先的最强劲竞争者。
在那个时期,为了能够进化成四足动物,它们和空棘鱼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前面我们提到空棘鱼最后进化成四足动物,而最早的四足行类肉鳍鱼就是奇异东升鱼,所以显然肺鱼慢了一步。
陆地动物的祖先登陆
而且后来我国古生物学家张弥曼先生经过研究后,找到了肺鱼最早的原始类型——杨氏鱼。这种鱼和现代的肺鱼有一点不同的是它们没有内鼻孔,所以肺鱼才没能成为人类的祖先。
肺鱼没有鼻孔
- 肺鱼是现存与四足动物最接近的鱼类
不过即使肺鱼没能成为我们的祖先,但是它仍旧经过四亿年的演化发展,进化出了内鼻孔和发达的肺,如此才能够在往后的时间里继续存活在地球。
经过古生物学家和脊椎动物学家长期的研究后发现,在亲缘上,与四足动物最接近的鱼类就是肺鱼。
肺鱼和我们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
能在陆地上呼吸的肺鱼
前面我们简单提到了肺鱼进化出了能够在陆地上呼吸的内鼻孔和肺,这种结构和普通的鱼类有什么不同呢?
这里要提到最开始鱼类进化成脊椎动物之后,为了在水中生活,就进化出了现代鱼类都能在水里呼吸的鳃。但是在进化过程中,肉鳍类动物就更厉害了,进化出了能够在陆地上呼吸的器官。
现代鱼类长有鳃
这个器官就是具有类似肺功能的鱼鳔,现存的三大肺鱼属中,澳大利亚肺鱼是肺鱼最直接的后代。
在19世纪澳大利亚博物馆馆长克雷夫特在吃肺鱼的时候,发现了它的“肺”结构,也就是鱼鳔。于是他对肺鱼进行解剖后发现,肺鱼的鱼鳔长度几乎和其体腔相当。
肺鱼的鱼鳔几乎等同于体腔
而且鱼鳔在咽部有特殊的开口和食道连接,在上面分布着很多小的气囊,就和我们的肺泡差不多。鱼鳔上还有大量的薄壁血管,当血液流经此处的时候,就可以从鱼鳔的空气中吸收氧气。
他发现这种肺鱼在水中还是用鱼鳃呼吸,但是除了水就可以用鱼鳔来替换。不过澳大利亚肺鱼的鱼鳔只有一个,但是非洲肺鱼和南美肺鱼都有一对鱼鳔,所以在陆地上生存的能力要比澳大利亚肺鱼强。
肺鱼可以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三种肺鱼属现今一共还有六种,其中澳大利亚肺鱼和南美肺鱼各有一种,非洲肺鱼还有四种。
非洲肺鱼
此前人们在非洲干裂的田地里发现了一条被卡在土里五年的肺鱼,它是一条杜兹肺鱼,但是神奇的是,它居然没有死。
卡在土里的鱼
经过观察后发现,非洲的肺鱼在干旱的季节就会在河水中的泥土完全干掉之前,在淤泥中间做一个洞,就像一个小瓶子一样。
并且肺鱼身上还会分泌出一种特殊的黏液,给自己的身体做一个防晒层,这样一来它们就不会在非洲40多度的高温下,被烤成鱼干了。之后它们就会在泥洞里面,相安无事地度过长达6个月的“夏眠”期。
“夏眠”中的肺鱼
在这期间,肺鱼们几乎不吃不喝,完全依靠自己的肌肉和脂肪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科学家发现,非洲肺鱼会将自己的生物中调慢,使得新陈代谢可以降到原来的六十分之一。
这样一来非洲肺鱼就可以在泥洞里面长久地存活下来,之后等到雨季来临,它们就又可以在河流中蹦跶了。
复苏的肺鱼们
沦为非洲老哥的盘中餐
但是非洲肺鱼虽然靠着自己的保命技能克服了干涸的河床,和非洲大地上一波又一波的热浪,却躲不过非洲老哥的嘴。
非洲老哥缺少食物,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当他们发现在皲裂的土地上还有一种鱼活着的时候,简直都要高兴得跳起来了。原本在干旱期,就缺少粮食的他们,非洲肺鱼几乎成了难得的食物来源。
被抓获的非洲肺鱼
于是我们就能看到非洲老哥在旱季,跑到干涸的土地上四处搜寻肺鱼,像挖土豆一样将它们从“夏眠”中挖出来。
不过由于这些肺鱼被长时间包裹在泥土里,挖出来后会有很大一股泥味。所以为了不影响口感,非洲老哥还会特意将它们放到水中养几天,等到差不多没味道之后,再将肺鱼下锅煮了。
在自然界,非洲肺鱼要等到雨季才会进行繁殖,也就是“夏眠”结束之后,大概时间在每年的1、2月或者8、9月份。雌鱼会把卵产到泥巢中,然后由雄鱼看护,如果没有外力破坏,这样的产卵方式自然十分安全,幼鱼的成活率也会高。
但是要知道非洲老哥可不是只有旱季才会缺少粮食,在雨季的时候他们同样会因为饥饿来到河流中捕捞肺鱼。
趁着雨季捕鱼的非洲人
而此时正在产卵的肺鱼就会成为非洲老哥的盘中餐,原本因为在“夏眠”期被挖来吃掉的肺鱼就已经够多了,结果现在河中的肺鱼他们也不放过。
如此一来,非洲肺鱼早晚有一天可能会在这样没有截止的捕杀中灭绝。然而肺鱼对于我们来说,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此还是应该适当减少对肺鱼的残害。
肺鱼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目前科学家还在肺鱼休眠的能力,或许这会对未来人类去太空旅行时,用到的休眠仓有很大的启示。
神秘而致命的青鱼:揭开“鬼鱼”、“索命鱼”之谜你是否听说过“鬼鱼”或“索命鱼”这些悦耳而又令人胆寒的称谓?这是指的是一种神秘而致命的鱼类——青鱼。在本文中,我们将一探究竟,揭开为何青鱼会被称为“鬼鱼”、“索命鱼”的谜团。青鱼到底有何特点和传说背后的真相?让我们一同进入这个神秘的世界,解开这个谜团!
青鱼的外貌和特点
青鱼,也被称为刺皮鱼,是一种身体修长,躯体侧扁的鱼类。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闪耀着美丽的蓝色鳞片,宛如一颗明亮的宝石。青鱼的面部有着锐利的牙齿,它们是顶级的捕食者,以其他鱼类和无辜的海洋生物为食。由于其犀利的牙齿和锋利的鳍,如果不小心被刺到,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这些令人敬畏的特点,为青鱼赢得了“鬼鱼”这个称号。
青鱼的传说和恐怖故事
青鱼以其神秘和致命的形象,一直在渔民和海洋生物学家之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和恐怖故事。有人说,青鱼的眼睛会发出诡异的光芒,仿佛能看穿人的灵魂;更有人说,一旦被青鱼盯上,将会带来厄运和灾难。据说,有些海域中的船只和渔船在靠近青鱼活动区域时,会遭遇海上风暴和船只失踪的情况。这些传说使得青鱼被赋予了“索命鱼”这一可怖称号。尽管这些传说缺乏科学证据支持,但它们却为青鱼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青鱼的科学真相和现实
然而,青鱼并不全然是那么神秘和可怕的生物。事实上,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青鱼是海洋中食物链的重要环节,它们控制着其他鱼类和海洋生物的数量,并保持着海洋生态的平衡。青鱼富含Omega-3脂肪酸,对人类的心脏健康有益,也是许多人喜爱的美食之一。因此,我们不应该只以传说和恐怖故事来定义青鱼,而应该认识到它们的科学真相和现实意义。
青鱼以其“鬼鱼”和“索命鱼”的称号而闻名,但这些都是基于传说和传统故事的刻板印象。实际上,青鱼是一种优雅而重要的生物,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应该对青鱼保持敬畏之心,但也要了解其科学真相,避免过度夸大它们的神秘和恐怖形象。让我们一同探秘海洋的奥秘,去除青鱼身上的面纱,更好地了解这个精彩而丰富的自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