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常州的一位钓友,网名叫(@三炮)闲暇之余来到离家不远的河道钓鱼,一是为了过过瘾;二是为了打发时间。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居然钓获一条新鱼种,足有3斤多重,后来才得知是一条狗鱼。——来源(渔翁说鱼)
狗鱼属于鲑形目,狗鱼科,狗鱼属,属于冷水性鱼类,全世界共有8种,白斑狗鱼、带纹狗鱼、北美狗鱼、暗色狗鱼、黑斑狗鱼、网纹狗鱼、虫纹狗鱼。我国有白斑狗鱼、黑斑狗鱼两个品种。
而这位钓友钓获的狗鱼,它的原产地在哪?其实不管是什么种类的狗鱼,都不应该出现在江苏常州河道,因为这里的环境并不适合它的生存,狗鱼是如何进入江苏常州河道的?有人说:“稀有鱼类还是放生吧”,那么这种鱼类能放生吗?对于本地鱼类有没有影响?
1、狗鱼的原产地在哪?
狗鱼是淡水鱼类,主要分布在寒冷的北半球寒带以及温带,属于冷水性鱼类,冷水性鱼类有个特点是不耐高温。已经适应水温低的环境,比如:狗鱼、哲罗鱼、江鳕鱼等,在0-30度的水温下都能正常生活,20-23度最为活跃,如果水温过高就会出现不良反应,甚至死亡,这也是除了黑龙江和新疆外,我国其他地方没有狗鱼的一个原因。
国内狗鱼分布在黑龙江流域,和额尔齐斯河流域,由于捕捞严重密度比较小,而俄罗斯狗鱼的密度很大,并且偶尔有巨型个体出现。因为这种鱼的寿命很长,又生活在冷水中,身体代谢的速度比较慢,寿命超过绝大多数淡水鱼类。
有文献记载的是:1974年苏联清理莫斯科近郊皇后湖时,曾捉到一条巨型狗鱼,他的鳃盖上挂着一个金环,上面刻着“沙皇鲍里斯多罗维奇放生”的字样,可见这条狗鱼最少在湖中生活200年,在德国发现最长寿的狗鱼年龄也超过200岁,淡水鱼类中狗鱼是不折不扣的“老寿星”。
白斑狗鱼属于冷水鱼类,在我国仅原产于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因其生长速度快、肉质柔韧、味道鲜美,一直被中亚各国视为鱼中“软黄金”。黑斑狗鱼在国内分布于嫩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镜泊湖、五大连池、绥芬河等地。这两种鱼类已经被规模化养殖,并且被当作观赏鱼售卖。
2、狗鱼的生长方式
狗鱼喜欢在水温低的江河缓流处和水草丛生的沿岸地带活动,这些地方能为它提供潜伏捕食的机会。它们躲藏的水草中,一旦有其他鱼类靠近,就会一口咬住。并且还会潜伏捕食,如果没有水草的遮挡,它会摇动鱼鳍,把水搅浑隐藏自己,当鱼类靠近后再捕食,三下五除二吃掉鱼类,如果吃不完就把剩余的部分挂在牙齿上,留待下次再吃。
狗鱼生长迅速,3-4龄性成熟,春天为产卵期。繁殖期的雌雄狗鱼通过不停地跳跃游动,或者搅动水底泥沙,吸引雄性狗鱼,一旦产卵后雄性狗鱼要立马逃开,防止被雌性狗鱼吞食,因为雌性狗鱼产卵后,消耗大量的体力急需补充。如果捕食不到雄性狗鱼,或者其他鱼类,就会吞食自己的鱼卵。孵化的鱼卵在幼苗期间,成群活动觅食,以轮虫、小型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为食。
当鱼苗生长到3厘米后,开始捕食其他鱼类的幼苗,只要个体小于狗鱼的幼苗都有被它捕食的可能。当狗鱼生长到5-7厘米后,开始捕食其他鱼类,8-15厘米的狗鱼苗自相残杀严重,个体小或者瘦弱的狗鱼苗被强壮的狗鱼苗吞食。成年的狗鱼独立活动,基本什么都吃,只要经过自己身边的鱼类、蛙类、水鸟、甚至同类都会攻击捕食性情“残暴”。
记得俄罗斯有一个路亚狗鱼的视频,一条2-3斤的狗鱼被路亚钓起,溜鱼的过程中,一条大狗鱼咬住这条狗鱼,直到被提出水面也不松口。钓获的几条大个体狗鱼肚子被剖开后,里面的食物千奇百怪水鸟、鸭子、蛇、老鼠、路亚假饵等等什么都有。经常出现报道,狗鱼因为贪食被噎死的画面,可见狗鱼的凶残程度。
3、为何狗鱼来到江苏常州河道?
狗鱼主要在东北地区和新疆地区,相距万里不应该出现在江苏常州河道,为何出现在江苏常州河道?因为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以及 *** 的发达,成为观赏鱼的“新宠”。观赏鱼爱好者当作观赏鱼养殖,不想养的时候放生进入自然河道内。因为这种鱼比较少见的,除了养殖观赏鱼爱好者外,其他人很少放生。
南方的朋友都知道清道夫鱼,这种鱼类为热带鱼,能够清理鱼缸内的水藻,以及其他污物在上世纪80-90年代进入我国,短短几十年,已经南方大部分地区泛滥。这种鱼之所以在野外水域内泛滥,热带鱼养殖爱好者贡献很大,有些人养殖后不想养了,首先想到的是放生,而不是丢进垃圾桶,美其名曰“有爱心”,殊不知坑了多少鱼类。
狗鱼的食量很大,研究表明:它们一天的食物,甚至达到或者超过自己的体重,也就是说,一条1斤的狗鱼,一天能够食用1斤的鱼类,甚至更多。并且不用担心消化不良,只要有食物,即使肚子内的食物没有消化,也被挤出体外,被称之为“水中恶狗”。
狗鱼的食量大,并且食用活饵,养殖成本高,有些人买得起养不起,不想养了咋办?一般不会食用,而是想着放生,这是它们进入野外水域的主要途径。因为养殖狗鱼需要在水温比较低的地区,除了新疆和东北外,其他地方极少养殖狗鱼,从养殖场逃逸的机会也就大大减少。
4、这种鱼类能放生吗?
《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十八条:任何组织和个人将野生动物放生至野外环境,应当选择适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当地物种,不得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随意放生野生动物,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或者危害生态系统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也就是说,放生的话只能放生当地物种,意思是当地水域内生存的鱼类才能放生,即使是本土物种,只要没有在当地生存,也不能放生。这个很好理解,比如:本地水域内有这种鱼类生存,才能放生,如果没有的话是不能放生的,随意放生一旦出现危害,将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近年来生物入侵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南方自然水域内出现很多外来鱼类,比如:罗非鱼、清道夫、食蚊鱼、埃及塘鲺、 桑氏锯脂鲤(食人鲳的一种)、清道夫、鳄雀鳝、巴西龟、鳄龟等越来越多,严重挤占本土鱼类生长空间。
有人说:“放生几条没事吧?”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有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鳄雀鳝和清道夫。鳄雀鳝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作为观赏鱼类引进到中国,如今在南方一些地区已经出现自然繁殖的种群。而清道夫的危害更为严重,已经在南方一些水域内遍地开花。放生到水域内特别是野外水域内,想要抓捕十分困难,所以不是本地物种就不要放生,以免对本地物种造成危害。
最后:狗鱼是冷水性鱼类,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以及新疆地区,江苏常州并不是源生地,之所以出现在常州河道,和随意放生脱不了干系,这种大型掠食性鱼类性情凶猛没有天敌,对于鱼类危害很大不要放生,并且法律规定只能放生本地物种。
生物入侵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一般潜伏期长,也就是前期很难发现,即使发现后对它的危害并没有一个全面了解,但是过了潜伏期后,进入到爆发期,就会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很容易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失。
《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截止到目前,我国已经发现了660多种外来入侵的物种,30%的鱼类濒危。可见治理生物入侵的急迫性,对于我们来说,不要放生外来鱼类,也不要放生非本地鱼类外的鱼类,避免对水域环境造成危害。
东北野鱼: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狗鱼棒子狗鱼棒子的嘴尖尖的有点像鸭子的嘴。一般来说长到几十斤是没啥问题的,附图的之一张照片确实有点夸张。这种鱼头些年的时候在东北的河沟里面经常会有。原来听老辈们说:他们小的时候钓鱼,狗鱼棒子、黑鱼棒子很多的。但是现在的东北,狗鱼棒子基本上已经绝迹了。
不过,现在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的同江、抚远一带,偶尔还可以捕捞到野生的,但是个头都已经非常非常小了,一般都是一、二斤的。超过十斤的非常罕见了。
我早些年在俄罗斯读书那些年,市场上冬天会有卖这种鱼的。那时候他们那儿这种鱼是很多的,都很粗的,几十斤的都有。那个时候觉得它太长、太大了,吃起来负担也很重,一、两个人要吃好久,所以一直没有买过,现在想想肯定是错过了一些回忆。
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冬捕的时候,大家在冰面上凿子一个圆圆的洞,就能钓到狗鱼棒子。它是冷水鱼,冬天的时候是比较活跃的。找东西做个类似假饵的东西逗它,它就会咬钩的。一般的时候,就是这样冬钓,也是可以钓到不少狗鱼棒子的。
现在年前年后的东北市场上也会有卖这种狗鱼棒子的,大部分都是来自俄罗斯,是从俄罗斯出口到中国的。那一条狗鱼棒子要大几百块钱、甚至上千块钱了。俄罗斯远东的生态比中国东北可以说强了不少,这种狗鱼棒子还是和中国五十年前一样,是非常、非常常见的鱼。
(沅陵发现野生娃娃鱼)
红网沅陵站7月16日讯(分站记者 陆丹 通讯员 季江成)7月13日,沅陵县森林公安局接到群众反映,筲箕湾镇龙潭坪村发现一条野生娃娃鱼。得知这一情况后,沅陵县森林公安局副局长向连军带领民警李祖祥、季江成立即赶赴龙潭坪村进行调查核实。
经过核实,7月13日凌晨,在龙潭坪村从事房屋建设的溆浦县低庄镇村民马师傅在龙潭坪村溪边捕鱼时,无意中捕捉到一条娃娃鱼,后马师傅将娃娃鱼捕捉饲养在龙潭坪村。当日中午,马师傅拨打了 *** 报警。该只娃娃鱼体长65厘米,体重4斤,根据当地村民反映,在野生环境下,该村发现娃娃鱼尚属首次。
“大鲵”俗称“娃娃鱼”,又名人鱼、孩儿鱼、狗鱼、啼鱼、腊狗等,它和恐龙同时繁盛于3亿5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泥盘纪时期,被誉为“游动的活化石”,是世界级濒危两栖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目前,绝大多数“娃娃鱼”均为人工驯养。
目前,沅陵县森林公安局已采取妥善措施,将这只“娃娃鱼”保护起来。
新疆兵团生态放流8万尾土著鱼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放流前对土著鱼苗进行清洗。 李岩 摄
中新网乌鲁木齐6月8日电(记者 戚亚平)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8日发布消息称:新疆兵团日前在伊犁河流域特克斯河段进行土著鱼增殖放流活动,共向特克斯河上游七十七团河段生态放流规格为5-10公分的当地土著鱼——斑重唇鱼、新疆高原鳅各4万尾,合计8万尾。接下来还将陆续在新疆兵团各辖区投放草鱼、鲢鱼、鳙鱼、五道黑、白斑狗鱼、叶尔羌条鳅等大规格鱼种230万尾,中小规格鱼种2500万尾。
据介绍,此次土著鱼增殖放流活动旨在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渔业资源,确保生态、渔业可持续,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筹发展。是贯彻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具体行动,是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生态的有效渠道,对进一步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通过持续开展渔业增殖放流活动,新疆兵团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积极参与到打击电鱼、毒鱼、炸鱼、非法捕捞等破坏渔业资源的行为中来。通过渔业资源调查,新疆兵团辖区内各类水域中水生生物资源量得到一定恢复、水域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新疆兵团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效果显著。
据悉,此次增殖放流活动以“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由新疆兵团农业农村局主办,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塔里木大学承办,第四师农业农村局、第四师七十七团协办。
数据显示,2019年,新疆兵团水产品产量达5.38万吨。(完)
消失多年的野生土著鱼重现庄浪河中国兰州网10月9日消息 国庆假日,永登县水产工作站工作人员在庄浪河拦河坝下游发现了成群结对的“狗鱼”和“白漂子”,这些鱼大的约20厘米长25克重。据了解,近年来,由于水域生态环境改善,这些淡出人们视线的野生土著鱼重新出现,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
据永登县水产工作站站长张雪亮介绍,调查发现,20世纪60-80年代庄浪河生存的土著鱼类有3种,学名不详。一种俗称“狗鱼”,又称“蛇狗哒”。一种俗称“白漂”,又称“白鲦”。另一种俗称“金镖子”,形似带鱼。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庄浪河生存的土著鱼类只乘下“狗鱼”1种,且数量极少,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釆矿,釆沙及部分餐馆收集土著鱼食用。这些土著鱼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近年来,永登县在贯彻执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工作中,在实施和推进保护“母亲河”的前提下,近三四十年在庄浪河难得一见的土著鱼类正在恢复,种群数量呈增长之势。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葛强特约记者王立命
稿源:兰州日报 编辑:刘明德
开江鱼上市!东极鱼市探寻春日之一鲜13日,地处乌苏里江、黑龙江两大水系交汇处的“中国东极”抚远市,随着乌苏里江开江,东极鱼市上的鱼商们又开始忙忙碌碌起来,鳌花、鲫花、鲤鱼、狗鱼、白鱼、重唇鱼、黑鱼、鳡条等各种开江鱼摆满档口,十几斤一条的大鱼随处可见。
大狗鱼
忙碌的鱼商
鱼商刘先生的鱼池里,有多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其中更大的一条达到19斤。这条大鲤鱼红尾金鳞,鱼唇厚实,眼睛透亮,刘先生抱在怀里感觉吃力。
这条鱼是12日从乌苏里江打出来的,售价是60元一斤。据他介绍,目前鱼市里的开江鱼,大多来自乌苏里江,少部分来自黑龙江。因为黑龙江抚远江段,尚未完全开江,渔船不能在主江下水,只能靠在岸边或是明水面大的一些江岔子中下网捕鱼。
19斤重的乌苏里江大鲤鱼
16斤重的大狗鱼
东极鱼市的开江鱼品种较多,当下最常见的是鲤鱼、狗鱼、白鱼,一般售价:10斤左右一条的约30-70元一斤。最贵的依旧是鳌花,两斤以上一条的,每斤售价约150元,两斤以下的,每斤约100元。
东极鱼市是我国淡水鱼品种最多的鱼品交易市场,这里销售的鱼类品种多达21科105种。有着“中国淡水鱼都”美誉的抚远市,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加大渔业资源的涵养力度,走出“因鱼而生,因渔而兴,因生态而发展”的新路。
本文版权归黑龙江日报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为“黑龙江日报”微信公众号。
记者:张澍
来源: 黑龙江日报
中国十大掠食性鱼类,不仅仅是凶猛,刷新你对鱼类的认知鲸鱼捕食
闲暇的午后,或者在夜幕降临下,走在水边的道路上,总能听到水里鱼儿发出的声响。
这些声响是什么呢?是鱼类在嬉戏吗?不,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
是什么呢?要么是鱼类在水域内受惊快速游动发出的声音,要么是鱼类逃跑发出的声音。
“逃跑”?鱼类在水域内为什么会逃跑?它们不是安逸的生长在水中吗?
其实不然,水底同样暗藏“杀机”,并没有水面那么平静。
鱼类在水底稍不注意就会有“杀身之祸”,成为其他鱼类口中的晚餐,——掠食性类!
所谓的掠食性鱼类,也就是肉食性鱼类,这些鱼类在水底以其他鱼类为食,从而构成生物链。
我国地大物博,肉食性鱼类有很多,那么更具攻击性的本土鱼类有哪些呢?
马口捕食蜻蜓
排行第十、“小鱼杀手”——马口
马口鱼是一种鲤科、马口鱼属类生物,体长而侧扁,腹部圆。
马口鱼分布比较广泛,从海南岛到黑龙江都有它们的分布。
马口鱼为上层鱼类,喜欢低温清澈流动的水域,为肉食性鱼类。
马口鱼多生活于山涧溪流中,尤其是在水流较急的浅滩,它们通常成群活动,
性凶猛,以小鱼和水生昆虫为食,更大个体可达20厘米左右
因马口个体比较小,喜欢吃小鱼是真正的“小鱼杀手”。
军鱼优美的身姿
排行第九、“水中绅士”——军鱼
军鱼又叫光倒刺鲃,俗称青棍、黄娟鱼、砖鱼,坑坚、光眼鱼、粗鳞鱼等等。
军鱼为杂食偏肉食性,食水生昆虫、高等植物碎屑,其他小鱼等。
更大个体可长至12斤,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但是军鱼对于水质要求很高。
虽说长江以南水域地方很大,但是适合军鱼生长的水域并不多。
长江以南绝大多数地方没有军鱼,只有在水质清澈的山涧溪流中见到。
军鱼的鱼鳞比较大,鱼体形态优美,又加上它对于环境要就很高是真正的“水中绅士”。
大口鲶鱼
排行第八、“傻大嘴”——大口鲶鱼
大口鲶属鲶形目、鲶科、鲶属的一种鱼类。
俗称:六须鲶、河鲶华、叉口鲶、鲶巴朗、大口鲶、大河鲶、大鲶鲐等。
大口鲶属底层鱼类,为夜行性,白天大多成群潜伏在池底,夜间分散出来活动。
大口鲶体表光滑无鳞片,布满粘液,嘴有6须,鱼刺较少,鱼肉白色,浑身无乱刺。
大口鲶为偏肉食性鱼类,会捕食其他小型鱼类觅食,也会捕食大型鱼类觅食从而活活噎死自己。
鲶鱼的体型很大,光头小时候老家池塘里,捕获过几十斤重的野生鲶鱼。
嘴大又贪吃,称他为“傻大嘴”很合适。
黑鱼捕食
排行第七、“暗杀达人”——黑鱼
黑鱼,又名乌鱼、生鱼、财鱼、蛇鱼、火头鱼、黑鳢头等。
黑鱼在国内分布非常广,基本全国分布,他对于生长条件要求不高。
全身包裹头部布满鳞片,鳞片细密坚硬,细密的鱼鳞给它们提供很好的保护。
黑鱼鱼体呈圆锥形,但是它们的捕食方式并不是靠速度,而是靠潜伏。
黑鱼性情凶猛,属于肉食性鱼类,喜欢生活在水草繁茂的浅水区觅食。
当小鱼或者蛙类经过黑鱼身边时,黑鱼一瞬间冲出,靠自己的爆发力仅仅咬住猎物。
黑鱼的体型并不算太大,偶有捕获7-8斤的黑鱼,有记载的更大体型是黑龙江流域内捕获7公斤重黑鱼。
黑鱼的这种觅食方式和暗杀效果差不多,叫它“暗杀达人”。
桂鱼
排行第六、“伏击高手”——桂鱼
桂鱼,鮨科鳜属,又叫桂花鱼、鳜鱼、季花鱼、花鲫鱼等。为凶猛的底栖肉食性鱼类。
桂鱼广泛分布于嘉陵江流域、中国东部平原的江河湖泊,其他地区偶尔有放流。
桂鱼肉质细腻厚实紧实,不含油脂,鱼刺比较少,口感清爽可口。
桂鱼喜欢在平缓的河流中生长,对于水质要求较高,污染的水质内桂鱼较少。
喜欢在乱石堆、水底凹凸不平处、树根形成的洞穴等复杂的水域内潜伏,伺机捕食。
靠体表的颜色掩护自己不被发现,当其他鱼类经过它身边的时候,桂鱼突然冲出,咬住猎物。
它可以吞下达到自身体长1/2的小鱼或泥鳅,主要食物为小鱼、小虾、以及其他鱼类。
桂鱼的生长速度很快,当年生可达100克左右,3年生可达1.5公斤左右,偶有捕获10公斤左右的个体。
鲈鱼捕食
排行第五、“游泳健将”——鲈鱼
鲈鱼又称花鲈、寨花、鲈板、四肋鱼、花寨、鲈子鱼、七星鲈等。
鲈鱼又分为淡水鲈鱼,以及海鲈鱼,淡水鲈鱼在大型湖泊水库常见,海鲈鱼在近海生存。
鲈鱼虽说食性杂,但它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只要是水域内生长的鱼类,能吃的下就会捕食。
鲈鱼根据品种不同它们的大小相差很大,一般体重几公斤以内,更大个体达到15公斤以上。
鲈鱼的食量很大,一次性觅食可达身体重量的10%左右,但是它不耐低温。
在水温10°的情况下,觅食不积极,但是可以自然越冬,低温对于它们影响很小。
鲈鱼捕食猎物的时候,靠自己的游动速度,追击鱼类,然后用它的大嘴,一口吞食鱼类,很贪食。
鲈鱼主要靠游动速度追击鱼类,游泳速度十分快捷是真正的“游泳健将”。
翘嘴
排行第四、“浪里白条”——翘嘴
翘嘴鱼学名翘嘴红鲌、上层大型淡水鱼类,行动迅猛,善于跳跃,性情暴躁,容易受惊。
翘嘴鱼生长迅速,是以活鱼为主食的凶猛肉食性鱼类,幼鱼期以浮游生物及水生昆虫为主食。
50克以上主要吞食小鱼小虾,也吞食少量幼嫩植物,分布很广,基本全国都有它的踪迹。
翘嘴鱼生长迅速,粗生粗养,体型较大,更大个体达15公斤以上。
翘嘴鱼它善于跳跃,游动迅速,常常在水面追捕小鱼小虾和落水昆虫,
由于它系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捕食的方式主要以视觉为主,看到猎物后用自己的游速追击猎物。
翘嘴鱼善于条鱼,游速很快,上层鱼类,常在水表追击其他鱼类,号称“浪里白条”。
狗鱼捕食
排行第三、“水中恶狗”——狗鱼
狗鱼分布于青海、 *** 、甘肃、东北、新疆和四川西部。
狗鱼为肉食性底层鱼类,生活于溪流缓流或浅水多砂砾及水草处。
以动物性食物为食,个体较大,能够捕食自己身体三分之一的大鱼类,也能够捕食野鸭、水鸟。
狗鱼十分凶猛,每天的食量很大,据说一天可以吃和自己体重相当的食物。
狗鱼的寿命很长,能够形成巨大个体,在自然水体中更大可达40千克。
狗鱼不是异常狡猾,每当狗鱼看到其他鱼类经过的时候会把附近水域的水搅浑,把自己隐藏起来,进而靠速度冲击一口咬住鱼类。
靠上下颚的咬合力,咬住猎物吞食,吃不完的食物就挂在嘴边的牙齿上,留到下次吃。
狗鱼的这种捕食方式像不像一条“水中恶狗”?
鱤鱼
排行第二“水老虎”——鱤鱼
鱤鱼又叫竿鱼、杆条鱼、大口鱤、水老虎,属鲤科鱼类。
鱤鱼的分布比较广,西北、西南之外,从北至南平原地区的水系中皆有分布。
鳡鱼,生活在江河、湖泊的中上层,游泳迅速,行动敏捷。
主要以鱼类为食的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常常在水面追击捕捉其他鱼类为食。
鱤鱼的食量非常大,它们在水库或者湖泊形成群落以后,对于其他水生鱼类带来很大影响。
群落大的时候,甚至能把水域内其他鱼类吃光,它游速快,力大无穷能够冲破渔网不易捕捉。
鱤鱼在水域内是真正的“霸主”,除了大鱼吃小鱼同类相残外,几乎没有其他鱼类能够对它造成威胁,是真正的“水老虎”。
鲟鳇鱼
排行之一、“水中历史”——鲟鳇鱼
鲟鳇鱼学名达氏鳇,是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曾经与恐龙同一时期生活。
鲟鳇鱼被称为水中“活化石”之称,是鲟鱼和达氏鳇两种鱼类的总称。
鲟鱼起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世界现存约28种,我国有8种
更大个体体长可达8米 ,体重1500千克 ,寿命可达100龄以上,是我国淡水鱼类中体重更大的鱼类。
鲟鳇鱼体长无鳞,体色背部棕灰或褐色、腹部银白,终生栖息生活在淡水中,为底栖鱼类。
鲟鳇鱼寿命达50年以上,为底栖肉食性鱼类,主要一水生昆虫、底栖生物、以及鱼类为食。
黑龙江下游大马哈鱼溯河而上时,达氏鳇也大量吞食大马哈鱼。
其摄食强度较大,生长速度快。达氏鳇捕食方式与史氏鲟相似,但较凶猛,主动捕食能力强。
鲟鳇鱼仅仅分布在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但以黑龙江中游为多。
鲟鳇鱼在地球已经生存了一亿三千万年,它才是真正的“水中历史”
鱼片切的太薄了
综合:掠食性鱼之所以被称为肉食性鱼类,它们都有自己的捕食方式,都有自己的捕食 *** ,要不然也是被环境淘汰。
游速:通过游动速度追击鱼类,只要速度快,没有吃不到的食物。
吞食:通过自己的大嘴吞食猎物,不怕猎物狡猾,“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谁让咱有大嘴。
潜伏:潜伏在某一处,等待猎物的靠近,需要很大的毅力,只要毅力好总能吃饱。
力气:力气大才能游速快,才能有爆发力,力气大不论持久度,还是
个体大:鲟鳇鱼的个体比较大,这么大的个体只要成年,它就没有天敌,只要咱长大的谁还能惹?
您觉得这5种肉食性鱼类的捕猎方式哪一种比较好,你比较欣赏哪一种?
?这是光头对于十种肉食性鱼类的理解,不对之处各位兄弟多多指出,光头一一改正,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大家觉得有用的话可以收藏,点赞,转发了解更多关注头条号《光头鱼司令》谢谢大家。
?
江苏钓鱼人,河道解锁“新鱼种”,网友疑问:常州还有狗鱼?渔翁:我国的自然水域里,栖息了各种各样的淡水鱼类,有些鱼虽然是本土鱼类,但会因地区的差异而存在的范围小,所以有些鱼虽然听说过,但从来却没见过。
近日,一位来自江苏常州的钓鱼人,在当地一条河流里钓鱼时,无意中钓起一条“新鱼种”,图片被上传到 *** 后,有网友认出鱼种后并提出质疑……
01、小河解锁“新鱼种”
前几天,这位来自常州的钓鱼人,网名叫(@三炮)的网友,乘着闲暇之余就来到离家不远的河道钓鱼,一是过过钓鱼的瘾;二是打发一下时间。
渔翁了解到,这位常州的钓鱼人(@三炮),虽然喜欢钓鱼,但由于平时垂钓的时间较少,所以通常都是使用蚯蚓以钓小鱼为主。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在家门口的河道里,居然解锁了一条“新鱼种”,这条大鱼足足有3斤多重,后来才得知是一条狗鱼。
02、大型凶猛鱼类——狗鱼
渔翁根据常州钓友提供的图片来看,被他钓起的这条狗鱼,应该属于白斑狗鱼。白斑狗鱼,又称乔尔泰、苏联火箭等,属于淡水鱼类的一种。
狗鱼身体细长而侧扁,鱼头长,鱼嘴与鳄雀鳝相似,它属于大型的肉食性鱼类,在自然水域环境下,更大体长可以长到1.5米左右,体重可达70~100斤。
野生的狗鱼,主要是以捕食鲤鱼、草鱼、鲢鳙、鲫鱼等鱼类,其中还捕食青蛙、野鸭、水鸡和水老鼠等。
狗鱼的凶猛程度不亚于鳡鱼,在食物来源不足时,狗鱼还会出现同类互相吞食。
03、网友疑问“常州还有狗鱼”
狗鱼虽然是我国本土鱼类,但这种鱼的分布不广,主要集中在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额尔齐斯河流域。实际上,我国拥有2种狗鱼,但均分布在黑龙江流域。
因此,对水生动物有所了解的网友,看到常州钓友(@三炮)钓获狗鱼后,质疑地问到“常州还有狗鱼”?
04、狗鱼为何现身常州河道
渔翁:从狗鱼的分布来看,它的确不应该出现在常州河道,因为根据狗鱼的生长习性来看,它是属于高纬度寒冷地区水域的特产鱼类。
因此渔翁认为,狗鱼之所以在常州出现,很有可能是养殖丢弃所致,因为狗鱼也是属于观赏鱼类的一种。
被放入河道的狗鱼,是完全可以适应野外环境的,因为狗鱼本身就属于冷水鱼。
05、钓起狗鱼不能放
渔翁前面已经讲到了,狗鱼是一种大型的肉食性鱼类,所以在自然水域钓到狗鱼,渔翁是不建议放生,因为在同等体长大小下,鳡鱼都未必是它对手。
另外,狗鱼虽然也是本土鱼,但这种跨地区的凶猛鱼类,进入新的环境后如果没有天敌的压制,会威胁其它物种的生存,甚至还会造成灭绝的可能。
最后,狗鱼能吃吗?
很多人不喜欢吃鱼,原因是鱼肉细刺太多,吃起来比较麻烦。但狗鱼鱼肉不仅没有细刺,肉质细嫩且营养丰富,既可以做鱼生,又可以烤着吃,是一道难得的美味。
不过,狗鱼虽然好吃,但鱼卵却含有毒素,在宰杀时一定要清洗干净了,以免出现中毒。 #钓鱼##狗鱼#
狗鱼你吃过吗?
大马哈鱼的“怒吼”:黑龙江上游放流,全成了俄罗斯的“嫁衣”?1、 大马哈鱼的衰落
黑龙江流经蒙古、中国、俄罗斯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自石勒喀河河口起整个干流全长2800多公里。2004年,我国与俄罗斯签订了最终的边界协定,以黑龙江为两国的界河:从黑龙江南北源汇合处,到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点,是我国与俄罗斯的边界。而黑龙江的下游至最终的入海口全部归俄罗斯所用,这为本文的重点大马哈鱼的数量锐减,埋下了伏笔。
黑龙江历史上渔业资源丰富,上游大约活跃在60多种鱼,而下游栖息着100多种鱼,总计数量甚至超过了闻名遐迩的多瑙河、窝瓦河等欧洲大河,当地将黑龙江描述为“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比如知名的大体型鱼有狗鱼、哲罗鱼、鲟鱼等;小体型鱼则以鳜鱼、蒙古鲌、葛氏鲈塘鳢为代表,虽然它们存在大小、外形的差异,但味道各有特色,都是难得的美味。
需要指出的是,受黑龙江特殊地理环境、气候因素影响,黑龙江的鱼群,相当一部分鱼种在近海发育、成熟,不断在内河与浅海之间穿行,可避免夏季河水水位骤变带来的损害。
本文的重点大马哈鱼在黑龙江水域中是明星般的存在,更有“鱼中之王”的说法。大马哈鱼体长60-100公分,体重5-10斤,更大可达15斤。另外大马哈鱼是典型的掠食鱼,生性凶悍,成鱼时以玉筋鱼和鲱鱼为食,幼鱼阶段则靠吞食水生昆虫、底栖生物果腹,除去极个别的飞禽、走兽外,在黑龙江里少有天敌,占据了食物链的塔尖位置。
大马哈鱼在国际市场享有盛名,源于它出色的品质:体大肥壮但肉质鲜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人类所必须的氨基酸;既能鲜食,也可熏制、胶制、加工罐头,别有一番风味;而盐渍鱼卵即有名的“红色籽”,更是被评为世界三大美食之一。
但黑龙江的大马哈鱼近年的经历可谓是“命途多舛”。建国初期,黑龙江里的大马哈鱼连年丰收,1951年产量首次突破2000吨,定格在了2085吨;到了1963年更是达到了创造记录的4500吨,捕获126万尾。但这种富饶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等进入70年代每年的产量基本都在几百吨。
期间我国开始有意识地保护大马哈鱼,但并没有阻止大马哈鱼的颓势,90年代中后年产量已跌至几十吨。这时捕捞大马哈鱼已经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增殖放流却成了主要做的事情。
渔业部门观察到,不光是大马哈鱼的产量不断萎缩,其形体特征也呈“缩小态势”。比如说体重,60/70年代一条大马哈鱼轻松突破8斤,11/12斤的巨型大马哈鱼也并非“凤毛麟角”;但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10年以后,黑龙江里的巨型大马哈鱼似乎消失殆尽,多是5-8斤的小个头,和农村鱼塘养殖的鲤鱼、鲢鳙大小相近。
更令人担忧的是,大马哈鱼的交配兴致萎靡不振,产卵量大幅下降。渔业部门的调研数据显示,2000年以前大马哈鱼的抱卵量在4000-5000枚;但2010年后抱卵量已很难超过4000枚,已跌至2500-3500枚的范围。所以说野生大马哈鱼在黑龙江水域处境艰难,稍有不慎有可能整个群落逐渐颓败。
那么问题来了,探查、弄清大马哈鱼群落锐减的原因,及大规模的增殖放流成了首要做的事情。
2、大马哈鱼溃败的原因
事实上,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地推进,大量化工厂、制造厂、冶炼厂一窝蜂式地拔地而起,工业污水就近排放至河流,似乎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也造成了以长江、黄河、珠江为代表的河流,其土著鱼或绝迹、或大幅萎缩。比如长江三鲜中的刀鱼,以前每年捕捞几千吨,如今一条难求;野生河豚更是成了稀罕物。再比如黄河水域的北方铜鱼已经确定灭绝,而黄河鲤鱼则因数量稀缺,价格一度突破1万/条。
这样的背景环境下,黑龙江想独善其身,无疑是一件难事。事实也是如此,媒体报道2010吉林某化工企业向松花江倾倒了1000桶化工原料,而松花江是黑龙更大的支河。
2011年若干家热电厂、塑料厂向穆棱河排放废水,且几乎未做任何的净化处理,大片河水呈褐色且散发着异味,虽然穆棱河是黑龙江的次之河,对黑龙江的直接影响有限。问题的关键是,经不起长年累月的积累,再加上生活废水、农田灌溉用水的“助攻”,黑龙江的水质大不如从前。
中俄水利部门曾联合持续多年跟踪、检测黑龙江干流的水质情况,虽然绝对部分区段水质尚可,但个别地方的确存在水质严重恶化的情况。而这恰恰给大马哈鱼迎头一击。
之所以对大马哈鱼是迎头一击,这与它的习性密不可分。大马哈鱼是典型的洄游性鱼,从幼鱼至成鱼,大约3-5年时间都栖息在近海水域。等到了性腺发育完善后,大马哈鱼趁着秋季沿着黑龙江水域逆流而上,最远征程3000多公里,到达我国的抚远段再选择合适的浅滩交配、繁衍。
但并非传说中的大马哈鱼多么勤勉,而是海上盐度过高,极容易将鱼卵扼杀,不得不选择淡水甩籽。再者大马哈鱼逆流游弋,腹部不断受到水流的 *** ,又进一步促进性腺的发育、成熟,反而利于它的产卵。
意外的是,当孵化出幼苗后,成鱼先后死去,据说这是给幼苗留下的最后一道晚餐。第二年幼苗长到5公分左右,便随江水顺流而下直至大海。然后再等3-5年后逆流而上,周而往复。
问题的关键是,中上游的水质污染,定然影响大马哈鱼的交配、繁衍,幼苗数量减少,成鱼也只能锐减。
不可否认的是,水电站、水闸的水利设施的减少,才是阻挡大马哈鱼洄游的重要因素。结雅河水利枢纽、布列亚河水电站位于中下游俄罗斯境内,再加上80年后我国在黑龙江水域建设的众多水电站、水闸,给大马哈鱼的洄游设置了巨大障碍。
即便是成功洄游,河流部分区段被拓实、硬化,大马哈鱼不得不将鱼籽产在 *** 或少有附着物的浅滩,容易招惹天敌的吞食。真正能成长为幼苗,再返回大河的比例可想而知。
但以上真正是我国大马哈鱼捕捞量快速减少的原因吗?恐怕不见的。
开篇写到黑龙江的中下游位于俄罗斯境内,最后在尼古拉耶夫斯克入海。而俄罗斯捕鱼业发达,国际排名一直名列前茅。实际情况是,每年俄罗斯在黑龙江捕捞了大量大马哈鱼,最后经过渔网洗礼能够逃窜的,已经寥寥无几,最后还要历经水闸、水坝等层层天险,真正到达产卵地可谓是九死一生。
2011年的日本核泄漏事件为这个推断提供了佐证。因日本核泄漏,可能导致周围大面积水域污染,渔获跌成了白菜价,俄罗斯渔业部门立即停止了捕捞行动。结果就是,我国抚远渔业部门检测数据显示,当年洄游产卵的大马哈鱼数量不少,足有数十倍。事实证明,俄罗斯在中下游的过度捕捞,直接造成了我国大马哈鱼的产量减少。
3、大马哈鱼增殖放流可能成为别人的嫁衣
黑龙江省抚远县素有“大马哈鱼之乡”之称,根据相关媒体报道,单是2014年即放流了200万尾大马哈鱼,且截至当年累计放流了2000余万尾。2021年再次放流了80万尾大马哈鱼幼苗。诚然,我国处于黑龙江生态环境的恢复,放流无可厚非。只是这些放流的幼苗,3-5年后真正洄游的屈指可数,显然并不成比例。
是否这种放流,更易引发下游无节制的捕捞呢?所以渔业部门与下游加强沟通,制定合理的放流、捕捞制度,这样才能保证中上游也能看到5/6斤的大马哈鱼,看到放流的成果。唯有这样才能长久。
原创:老高
消失的“黄河猛鱼”,攻击水鸟、吞食同类,传说能活四百年黑鱼、翘嘴鱼、鱤鱼、鳜鱼.......这些江河里的肉食鱼,许多朋友可能都见过,尤其是钓鱼爱好者,对它们都很熟悉。
然而还有一种“满嘴狗牙”的“黄河猛鱼”,曾经堪称“黄河一霸”,但许多人可能却从未听过——或者以为这是一种“外国鱼”.....
没错,这种鱼就是狗鱼,因它体型圆扁、鱼嘴凸出,老渔民又称其鸭子,在分类学上则属于鲑形目,狗鱼科,狗鱼属。
黄河里还有这种鱼?狗鱼不是国外的河道里才有的鱼吗?
堪称淡水霸主
狗鱼游动迅速,体型粗壮,在水里横行无忌堪称“水霸王”,在黄河里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一度数量众多。
这种鱼满嘴有狗牙一样的利齿,性情极为凶猛,狗鱼攻击水鸟、吞食体型相近的同类的场面时有发生.......
(狗鱼鱼嘴可以长到极大,因此其吞咽能力极强,甚至能吞 *** 型跟相当的猎物)
而关于狗鱼的体型、寿命则有着更多的“神奇传说”
——在水产文献里,狗鱼的寿命为40-70年左右,更大体型12——1.5米。
然而在民间传说、渔民和垂钓者的见闻里,狗鱼则是一种能活300-400年,更大可以长到数米长的“淡水怪物”.....
——俄罗斯贝加尔湖流传的“3.5米长的狗鱼资料图”,因年代久远,难辨真假。
因此,狗鱼是当之无愧的“淡水霸主”。
消失的“黄河霸主”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在黄河下游地区尚有渔民、钓鱼者偶尔捕获、钓获狗鱼,其中还有二十斤以上“大狗鱼”的记录。
然而如今,狗鱼基本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绝迹,相信对于狗鱼种群的变化,黄河两岸的渔民以及钓鱼爱好者感受最深。
——那我国还有狗鱼的分布吗?
其实还是有的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退化,狗鱼的种群向“两个端点”收缩——黄河发源地的高原地带(青藏、新疆等冷水湖泊中),以及更北方的黑龙江、松花江。
(松花江里的狗鱼)
这是因为在上述地区,人烟稀少、江河湖泊生态保存更为“原始”,狗鱼拥有良好的繁殖栖息环境。
加上各类水族丰富,能给它们提供充足的食物,因此,这种“淡水霸主”的种群自然就相对繁盛了......
——去年,黑龙江一位渔民捕获一条1.3米长,将近50斤的“巨型狗鱼王”,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
在整个黄河流域,狗鱼有机会重新繁盛起来吗?
理论上当然是有可能的,比如黄河流域的三门峡、小浪底等大型库区,其实是非常适合狗鱼生存的。
不过像狗鱼这种食物链顶端的掠食者,它们的栖息繁衍需要底层河流生态的支持,而从目前的黄河生态来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其次,狗鱼作为一种高氧性鱼种,相比鲫鱼、鲤鱼、草鱼的“耐力型”鱼种,对于黄河浑浊的泥沙忍耐度其实是更低的——它们更适应清澈、冷冽的水流。
简单地说只有“黄河变清”,狗鱼才会拥有更好的生存空间,而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缓慢的工程。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黄河上游地区林木种植、水土保护工作的进行,一些河段的黄河水确实正在“变清”......
网友们,你们听说过这种“黄河猛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