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喝菊花茶的由来,重阳节喝菊花茶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67 0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

中新网北京10月4日电(记者 上官云)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李林蔚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中新网

明日重阳节,记得“蒸1糕,煮2样,行3事”,民俗老传统别忘了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农历9月9日,双九再度相重,传统节日重阳节到了。

重阳节源自上古时期,普及于西汉,在唐代之后迈入鼎盛期,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既要对天地和祖先表达敬畏和感谢,也要为家人祈福、祈寿。

民俗中认为“九”是数字里更大的,也与“久”同音,希望家里的老人能生命长久,健康长寿,便又赋予了重阳节要敬老爱老的深刻寓意。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更好也遵循,让好的文化延续传承下来。希望大家能记得在重阳节“蒸1糕,煮2样,行3事”,陪伴敬爱家中的老人,祈福增福添寿。

蒸1糕:重阳糕

“七月刈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在古代每逢九月人们就会开始做糕,因为“糕”与“高”同音,于是在古人眼中糕点就代表着“步步高升”“寿高九九”的美好寓意,故而九月九的重阳节便定下了吃重阳糕的食俗,认为父母、长辈吃了重阳糕,就会健康、高寿。

重阳糕又被称为五色糕、花糕、菊糕等,重阳糕并没有固定的品种和 *** *** ,各地人们吃的重阳糕也大不相同。江浙一带的喜欢用糯米或米粉做成糯米糕,北京则喜欢吃栗子糕,中原一带有的地方则会吃发糕,各式各样的只要是“糕”在这天吃就都是重阳糕。

推荐食谱:【红糖发糕】

1、面盆中放入50克的红糖,打入一颗鸡蛋,倒入150克的温水后充分搅打。

2、盆中放5克的酵母,再倒入300克的面粉,面粉要少量多次地倒入,边倒边搅不容易有小疙瘩,搅至面糊能用筷子挑起。

3、封上一层保鲜膜,放置一旁发酵2小时,发酵好的面糊呈蜂窝状,撒上切好的红枣,再放入冷水锅里,醒发30分钟。

4、醒好后开火,蒸20分钟即可关火,蒸好的红枣发糕脱模后就可以吃了。

煮2样

一、煮长寿面

长寿面除了在给老人贺寿、过生日时吃外,重阳节也是要煮给老人吃的。重阳节本身就是对家中的老人表达感恩、关爱的日子,并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而细长的面条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着“长寿”的美好寓意,所以在重阳节这天要买上长长的龙须面,回家给长辈煮着吃,为他们送上长寿和安康。

推荐食谱:【阳春面】

1、面碗中放入一勺猪油,倒入一勺生抽、小半勺老抽,再放少许白糖和适量的盐、鸡精。小葱和青菜洗净,小葱切成葱花备用。

2、起锅倒油烧热,将鸡蛋打入锅中,煎成两面金黄的荷包蛋,煎好后盛出备用。

3、煮锅接水烧开,在放入面条前,盛两勺开水冲入碗中,调成汤底,煮锅里下入面条。

4、面条煮到七八成熟后,把洗好的青菜放锅中煮,面煮熟后捞入碗中,码上荷包蛋和青菜,撒上葱花就可以食用了。

二、煮羊肉

九九重阳节这日在许多地方都讲究“吃羊肉”,像江浙一带会用煮好的羊肉和羊汤煮出羊肉面食用,而广东一带则会用羊肉配上萝卜等一起炖煮着吃。

重阳节要吃羊肉,是因为九月九已是深秋了,寒气逐渐加大,而羊肉温热能御风寒,滋补身体,老人的身体相较于年轻人免疫力低、抗寒能力差,会虚弱一些,重阳节吃了羊肉就代表着可以不被寒气“入侵”,能健康过秋冬。另外,“羊”也与“阳”同音,暗合重阳之意。

推荐食谱:【胡萝卜炖羊肉】

1、羊肉冲洗后切块,炒锅里倒入少量的油,油热倒入羊肉块翻炒三分钟,炒至羊肉变色。

2、羊肉炒好后,倒入热水没过羊肉,开盖用大火20分钟,煮出羊肉的膻味。

3、20分钟后,羊肉的汤色微微变白,放入适量的生姜、白芷和小茴香,再炖煮10分钟。

4、汤色煮至奶白后,把羊肉汤全部倒入砂锅里,放入切好的胡萝卜块,盖上砂锅盖,继续炖煮20分钟,煮好后临出锅前,加适量的盐、胡椒粉,搅匀入味即可关火出锅。

行3事

一、赏菊

重阳节在古代也被称为菊花节,九月一簇簇菊花盛情绽放,菊花虽不如牡丹雍容华贵,也不如百合般高贵优雅,但它秉性高洁,有着不畏秋寒的傲霜精神,是众人称赞的花中君子,所以从三国魏晋以来,每逢重阳节大家就会赏菊赋诗,像陶渊明就留下了“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佳句。

菊花在我国的文化里,也是长寿之花,有着吉祥、健康、长寿的含义,重阳节喝菊花酒、菊花茶也代表着人们对延年益寿的渴望。重阳节有时间带着老人去赏赏菊,感受满园幽香,心情大好,也祝愿老人也能像菊花般不被秋冬的寒霜击倒,一直健康长寿。

二、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登高可以是登高山、登高楼,登高台等,之所以要在这天登高,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因为古人对高山岳麓的敬畏和崇拜,从而慢慢形成了“登山祈福”的习俗,祈祷家人们身体健康,平安吉祥。

二是据说在重阳节这天,清气上扬,浊气下降,人们登高才能畅享新鲜空气,能身强体壮,健康长寿。三则是因为人们认为登高有“步步高升”以及“高寿”的美好寓意,重阳登高望远之后,生活工作更上一层楼,身体安康。

三、晒秋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各种粮食谷物、蔬菜水果纷纷成熟。我国江西、湖南、安徽等很多地区的人家就会将收获的食物晒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或是在屋顶、窗台、屋檐上摊放、悬挂景象晾晒,食物的颜色炫亮多彩,红的、青的、黄的、紫的,构成了一幅幅美景,也带来了“五谷丰登”的好寓意,被人们称为“晒秋”。

九月九重阳节,天气也是凉爽多风,即使当地没有晒秋的习俗,自家也可以买些食材来晒,比如辣椒、茄子、豆角等等,晒干后储存起来,秋冬天慢慢吃,不管是炖菜,还是炒菜都很香。

——老井说——

今年的重阳节恰好在十一国庆小长假里,大家可以好好陪伴父母,一起吃过饭后,家里老人腿脚好的可以一起登高望远,多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腿脚不太方便的,则可以一起到附近的公园里赏一赏菊花,有儿女在身边,不管做什么老人都会开心。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最是双九秋色好,登高赏菊话重阳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0月4日是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古人认为“九”为阳数,《易经》中写道“以阳爻为九”,故将九月九日称为“重阳”或“重九”。

《西京杂记》中记载,汉高祖时,宫中在九月九日都会“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可见,一些流传至今的重阳节习俗,在西汉时期就已有雏形。

登高佩茱萸:九月九日风色嘉,满头争插茱萸花

在重阳节有关的诗词中,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谓脍炙人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时候,与远在家乡的兄弟彼此挂念,写尽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登高是重阳节流传至今的民俗之一。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晏殊亦有词云,“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登高远眺,大雁飞过,勾起词人无限思乡之情。

茱萸是一种味道浓烈的植物,古人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逢凶化吉。宋代宋祁在《九日置酒》中写道,“溪态澄明初毕雨,日痕清澹不成霞。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明代诗人申时行也在《吴山行》一诗中描绘了百姓在重阳节登高佩茱萸的情景,“九月九日风色嘉,吴山胜事俗相夸。阖闾城中十万户,争门出郭纷如麻。拍手齐歌太平曲,满头争插茱萸花。”祥和喜庆的节日气氛跃然纸上。

赏菊寻秋韵: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重阳时节秋意渐浓,菊花盛放。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写道,“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从这封信中可知,重阳赏菊习俗由来已久。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诗文中对菊花的反复吟咏,也对重阳赏菊风气的盛行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连初唐诗人王勃也有诗云,“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杜牧也在《九日齐山登高》中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唐代诗人卢照邻曾作《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将菊花酿成酒,也是重阳节的习俗之一。《西京杂记》中写道,“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宋代《东京梦华录》、明代《遵生八笺》中均有类似描述,体现了先民祈求延年益寿的淳朴心愿。

值得一提的是,据《旧唐书·王勃传》中记载,《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写成的。文中“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写景名句,将江南秋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饮酒品美食:九月登高例吃糕,楼登丹凤上层高

说到重阳节饮酒,或许大家都会想到南宋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唐代诗人孟浩然也写道,“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糕诗酒帽茱萸席。算今朝、无谁不饮,有谁真得。”宋代词人魏了翁的这首《贺新郎·九日席上呈诸友》展现了重阳节的又一民俗,即吃重阳糕。上文中也提到,九月九日要“食莲饵”。杨雄《方言》中说:“饵,或谓之糕。”隋代《玉烛宝典》云:“九月食饵,饮菊花酒者,黍秫并收,以因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

唐宋时期,重阳糕做得更有讲究。《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汴京在重阳节“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吕原明也在《岁时杂记》中写道,“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曰“愿儿百事俱高”。”

清代诗人杨静亭诗云:“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记载了重阳节 *** 花糕的过程和食材。《上海县竹枝词》中也写道,“九月登高例吃糕,楼登丹凤上层高,几家赏菊朋高会,几供黄花百种豪。”可见重阳节吃重阳糕已成为深入民心的节俗。

及至当下,重阳节逐渐淡化了古代驱疫避邪的神秘色彩,将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融为一体,让人感受秋意渐浓的自然风光,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老敬老观念。今天,让我们体会传统韵味,感悟先人情思,过一个充满文化气息与温暖亲情的重阳佳节。

来源:人民网

在市博物馆里体验宋时重阳节俗

来源:【丽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

9月29日下午,丽水市博物馆举办了“我们的节日”——“假如爸妈在宋朝”重阳剧本游社教活动,老人们身着宋服,重游“宋朝集市”,品菊花茶、吃重阳糕、做香囊、画扇、投壶,大家身临其境,玩得不亦乐乎。

“各位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九九重阳节自古都有登高、赏花、敬老、饮宴的传统,大家可知道这是为什么呢?”从重阳节的来历,到丽水重阳节的特色习俗,游园前,讲解员详细地为大家科普重阳节的基础知识,让大家对本次剧本游有一个背景知识的了解。

“这是重阳糕,大家要拿‘银两’来购买哦!”游园一开始,路边卖重阳糕“小贩”的吆喝声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大家纷纷围了上去。样式各异的重阳糕非常受欢迎,爷爷奶奶们纷纷掏出“银两”购买。“古时候,有些市民因受地貌、资源的限制,登高或采集茱萸不便,故以食糕代替登高(糕)……”讲解员介绍重阳节吃糕点的缘由。

吃完重阳糕后,爷爷奶奶来到附近的“茶馆”。“喝菊花茶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因此菊花就成了节日的主角之一。”大家盘地而坐,店小二为大家泡茶、斟茶。

随着剧本主线的推进,几名NPC进入现场,在“小树林”里,秘密地谋划着一项神秘的事情。“近日倭寇来袭频繁,地方上的自愿保卫组织已弹尽粮绝,无数前线将士吃不饱穿不暖,即使有义士解囊,仍是杯水车薪啊……”其中一位“军师”模样的NPC对着“手下”说道。

原来,集市的“小贩”“店小二”均是仁人志士,看似摆摊,实则智取有钱人的钱财,为前线将士筹集战备资金。看完之后,爷爷奶奶们顿时恍然大悟。此外,还有投壶、套圈夺宝等游戏活动,大家纷纷将自己手中的“银两”花了出去,为前线战士们贡献自己的力量。剧本游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走向了尾声。

“我以前只是听说过剧本游这样的游戏,但是从来没有见过,更没有参与过。”来自老干部志愿者协会的苏阿姨告诉记者,市博物馆此次举办的剧本游活动十分专业,既感受到了重阳节的氛围,也体验了一把年轻人的乐趣。

“本次活动效果非常好,吃糕点、品茶等传统的重阳节习俗很受爷爷奶奶们的欢迎。”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我们的节日”——重阳剧本游活动,将传统文化通过剧本游的形式,让老人们身临其境、感受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本文来自【丽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

来源:中国新闻网

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节喝菊花茶的由来,重阳节喝菊花茶-第1张图片-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记者 上官云)

为什么重阳节有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你知道吗?

(图片 | Pixabay)


时到九月,已近深秋。

此时与“秋”有关的词组多数带着些凄凉,如季秋、暮秋、末秋、穷秋。也有以九月的节候风物称谓的,如残秋、霜秋、菊月。

古人眼中九月是“阴盛阳衰”的季节,《易经本义》中说“五阴在下而方生,一阳在上而将尽”,容易引起人们伤春悲秋的感慨。但我们的先民并非一味消极,九月份也有生机勃勃的生活,比如重九的庆祝活动。

黄永玉 《待到重阳日》

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一、三、五、七、九)中的更大者。农历九月初九是两九交叠,称为重阳,也叫重九。

“重九”这个名字始于三国,算来至今已经有近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了。魏文帝写给大臣钟繇的信中说: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这段话,一则说明了民间热衷于庆祝重阳节的原因,既“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九谐“久”音,九九便是久久,象征人们所期盼的一切长长久久;二则说明了庆祝这个节日的方式“享宴高会”。重阳节是一个游赏的节日,主要的民俗活动是饮宴游乐,伴以登高、赏菊、佩茱萸、吃重阳糕。

正如唐初诗人宋之问诗中所写:

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

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

御气云霄近,乘高宇宙宽。

今朝万寿引,宜向曲中谈。

贺天健《登高远眺》

说起重阳节的风俗,南朝粱的文学家,《西京杂记》的作者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有记载:

汝南有一个人名叫恒景,随修仙的医生费长房游学。费长房有一天对他说:“九月初九日你家将要降临大灾祸,你要马上回家,让家里的人准备香囊装上茱萸,都系在手上,然后一起登山喝菊花酒,这场灾祸就可以避过去。”

恒景听了老师的话急速回家布置,一家人登山饮酒,晚间回家发现家里的鸡犬牛羊都死了。费长房听说之后说:“是那这些动物替代你家的人承受了灾祸。”

后来的人们登高饮酒、佩戴茱萸香囊就跟这个故事有关。

这虽然只是个传说故事,却多少反映了古代人的民俗心理。古人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从一数到九,阳数到了尽头,这个循环要重新开始,这是所谓“阳极必变”。因此九月九日隐隐含着由盈而亏,由盛转衰的不祥因素,按照古代人的思维,这样的问题需要寻找一个“破”法。而这个“破”法便是大家欢聚一堂,登高、饮酒、佩茱萸,大概是想把“不吉利”吓跑吧。

然而这个节日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显然不止因为这个虚无缥缈的说法,还因它正合时宜。

九月九日正值仲秋稍后,季秋之初,天高气爽,万山红遍,北鸟南飞,百川澄清,正适宜登高望远,啸咏聘怀。

重阳赏菊(图片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所谓的登高,主要是说登山。

元代陶宗仪辑《临海记》中写到:

“郡北四十里有湖山,形甚平,正可容数百人坐。民俗极重九日,每菊酒之辰,讌会于此山者,常至三四百人。”

即便不去登山,登临高处楼阁也不失为雅事。

《直隶志书》说曲周县的重阳活动:

“九月九日登高,本县无山,楼上城头携朋眺望。”

曲周县位于河北南部的邯郸地区,平原地区少山,所以百姓们想按旧俗过个重九也是不易。

随着时间变迁,重阳节的活动也有所“改良”。到唐宋时,佩茱萸香囊的习俗逐渐移风易俗改为插茱萸,王维有诗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正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这一习俗。

多数人背诵这首诗时尚在幼年,许多年后才能体会到重阳节身在远方,思乡、思亲的心态。

茱萸与茱萸袋(图片 | 新浪网)

吴茱萸(图片 | 搜狐@河北中医药)

配茱萸香囊、插茱萸倒也不完全是迷信思想。

北魏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载:

“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井中,有此水无瘟病。”

古人觉得茱萸有预防、治疗瘟疫的功效。唐代宫中更用此物来赏赐朝臣,也就算“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了。

菊花酒(图片 | 美食杰)

登高、插茱萸之后,就该饮菊花酒了。

晋代周处《风土记》载:“汉俗九日饮菊花酒以祓除不详。”

《西京杂记》则说:“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饮菊花酒这一习俗非常古老且一直为后世所推崇。从孟浩然的“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到黄庭坚的“九日黄花倾寿酒,几回青眼望归尘”,一碗酒中承载着各式各样的情绪。

菊花与重阳算是“更佳CP”,除去饮菊花酒,还要赏菊、簪菊等等,以各种方式来鉴赏这种秋天的花朵。

饮菊花酒(图片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图片 | Pixabay)


(图片 | Pixabay)


与其他节气一样,重阳节也有应节的食物——重阳糕。

跟“九”谐音“久”一样,“糕”谐音“高”。重阳携糕登高,年年寿高,后步倒比前步高,充满了人们喜爱的吉庆元素。

重阳糕以面粉为底料,配以枣、栗子、石榴籽、银杏、松子等。宋朝时还有以肉沫做馅儿的,后世则主要是甜品。其形状有圆形、菱形,还有单层、多层之别。

宋代有一种“狮蛮花糕”,尤为精致,不像吃食更像工艺品,是可以送给皇帝赏鉴的。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重阳》中记载:

“(重阳)前一二日,各以粉面烝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

又有吴自牧《梦粱录·九月》中记载:

“兼之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塐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霜,名之'狮蛮栗糕',供衬进酒,以应节序。"

市售的重阳糕上面插着彩色的小旗,讲究、漂亮。小贩嘴里吆喝着吉祥话,这是重阳节独特的风物。

重阳糕不仅用来自吃,更大的作用是参与重阳节仪式和敬神。

重阳糕(图片 | 三联@爱吃肉的胖子12)

重阳糕(图片 | 三联@爱吃肉的胖子12)

明朝谢肇淛的《五杂俎》中载:

“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女百事俱高’。做三声。”

这也真是重阳节的有趣事!

其他地域也有一些多姿多彩的重阳节活动,如儿童戏竹马、放风筝、插重阳旗等等,总的说来,都是为了躲避灾祸,祈祷健康平安。

重阳节也是传统意义上的老人节。一是因为这个节日本身为祈祷健康长久而来,二是因为重阳节秋光虽老,却格外灿烂,所谓“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在北方来说,重阳节是一年里户外活动的最后“黄金时段”,即使不为了祝祷吉庆,也应该感受一下美好的秋光,既融入大自然又融入传统,两全其美,实在是赏心悦事。

作者:行旅的熊

(部分图片来源于 *** 如有侵权请联删)

九月九赏菊花、喝菊花茶、饮菊花酒的风俗是怎么来的呢?

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叫阿牛的农民。阿牛家里很穷,他七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坏了。阿牛长到13岁,他对母亲说:“妈妈,你眼睛不好,今后不要再日夜纺纱织布,我已经长大,我能养活你!”于是他就去张财主家做小长工,母子俩苦度光阴。两年后,母亲的眼病越来越严重,不久竟双目失明了。阿牛想,母亲的眼睛是为我而盲,无论如何也要医好她的眼睛。他一边给财主做工,一边起早摸黑开荒种菜,靠卖菜换些钱给母亲求医买药。也不知吃了多少药,母亲的眼病仍不见好转。一天夜里,阿牛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漂亮的姑娘来帮他种菜,并告诉他说:“沿运河往西数十里,有个天花荡,荡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这花要九月初九重阳节才开放,到时候你用这花煎汤给你母亲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重阳节那天,阿牛带了干粮,去天花荡寻找白菊花。原来这是一个长满野草的荒荡,人称天荒荡。他在那里找了很久,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荡中一个小土墩旁的草丛中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菊花。这株白菊花长得很特别,一梗九分枝,眼前只开一朵花,其余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将这株白菊花连根带土挖了回来,移种在自家屋旁。经他浇水护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陆续绽开,又香又好看。于是他每天采下一朵白菊煎汤给母亲服用。当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后,阿牛母亲的眼睛便开始复明了。

白菊花能治眼病的消息很快传了出去,村上人纷纷前来观看这株不寻常的野菊花。这一消息也传到了张财主那里。张财主将阿牛叫去,命他立即将那株白菊移栽到张家花园里。阿牛当然不肯。张财主便派了几个手下人赶到阿牛家强抢那株白菊花,因双方争夺,结果菊花被折断,他们才扬长而去。阿牛见这株为母亲治好眼疾的白菊横遭 *** ,十分伤心,坐在被折断的白菊旁哭到天黑,直至深夜仍不肯离开。半夜之后,他朦胧的泪眼前猛然一亮,上次梦见的那位漂亮姑娘突然来到他的身边。姑娘劝他说:“阿牛,你的孝心已经有了好报,不要伤心,回去睡吧!”阿牛说:“这株菊花救过我的亲人,它被折死,叫我怎么活?”姑娘说:“这菊花梗子虽然断了,但根还在,她没有死,你只要将根挖出来,移植到另一个地方,就会长出白菊花。”阿牛问道:“姑娘,你是何人,请告知,我要好好谢你。”姑娘说:“我是天上的菊花仙子,特来助你,无需报答,你只要按照一首《种菊谣》去做,白菊花定会种活。”接着菊花仙子念道:“三分四平头,五月水淋头,六月甩料头,七八捂墩头,九月滚绣球。”念完就不见了。

阿牛回到屋里仔细推敲菊花仙子的《种菊谣》,终于悟出了其中的意思:种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头,五月多浇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护好根,这样九月就能开出绣球状的菊花。阿牛根据菊花仙子的指点去做了,后来菊花老根上果然爆出了不少枝条。他又剪下这些枝条去扦插,再按《种菊谣》说的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便开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后来阿牛将种菊花的技艺教给了村上的穷苦百姓,种白菊花的人越来越多了。因为阿牛是在九月初九找到这株白菊花的,所以后来人们就将九月九日称作菊花节,并逐渐形成了赏菊花、喝菊花茶、饮菊花酒等风俗。

野菊是多年生草本,高25-100厘米。茎直立或基部铺展。茎生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羽状分裂或分裂不明显。顶裂片大。侧裂片常2对,卵形或长圆形,全部裂片边缘浅裂或有锯齿。头状花序,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圆锥花序或不规则的伞房花序。舌状花黄色。花期9-10月。

野菊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生于山坡草地、灌丛、河边水湿地,海滨盐渍地及田边、路旁,岩石上。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四川、深圳、云南、广西、贵州、湖南等地。

野菊药用,秋,冬季花初开放时采摘花序,晒干,或蒸后晒干。味苦。有清热解毒,泻火平肝的功效。主治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煎服,10-15克。外用适量。

野菊食用,3-5月采集嫩叶及茎芽,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1-2小时,除去苦味,可凉拌,炒食,做馅,做汤。花晒干后可以泡茶。

野菊在寒秋开花,人们常借野菊花来表现傲霜斗寒精神,余亚飞《野菊花》诗赞道:“田边河岸山坡上,野菊丛生花朵黄;处在寒秋时节里,傲霜怒放发清香”。的确,野菊花虽然不华丽,却有一种朴实的美。它能与风霜做不屈不挠的斗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重阳节登高、吃糕、佩茱萸、插菊花,原来背后是这些“冷知识”

#头条创作挑战赛#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又到重阳节,除了这首家喻户晓的诗,关于重阳节还有许多知识,快和书果星球一起来了解更多吧!




01

为什么重阳节要选在九月初九?


重阳节 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 老年节。




02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佩茱萸?


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佩茱萸呢?



茱萸,一种常绿带香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古人多在重阳节时佩戴茱萸以避邪。


据南朝文学家吴均在《续齐谐记》里记载,重阳节登高、佩茱萸的习俗源于汉代“桓景避难”的传说。


传说东汉时,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有一次费长房对桓景说,某年九月初九有大灾,要他速速回家,告诉家人缝一些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系在臂上,然后登山饮菊花酒,这样才能躲过大祸。


到了九月初九这一天,桓景按照师父的话做了,带着全家人登山,果然平安无事。晚上回到家中,发现鸡犬牛羊全都死了。此后人们每到九月初九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免祸。


这虽然是个荒诞的故事,但却反映出了先民的心理。


古人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从一数到九,阳数就数到了尽头,再数下去,就又要从一开始,这就是所谓的“阳极必变”,因而九是个盈极而亏,由盛转衰的隐含着不祥因素的数字,而九月初九是两个“老阳”之数重叠在一起,就更不吉利了,所以人们要寻找一个化解之法,这个解法就是登高、插茱萸。




这个认识实际上是阴阳家唯心世界观的反映,却造成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民俗,这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到了后世,人们重阳登高就不再是为了避祸或避邪了,其目的多在于游赏。


重阳之日,天高气爽,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川澄清,是登高望远,游目骋怀的更佳时节。而所谓登高,主要是登山,也有人登楼台。


而佩戴茱萸的习俗,到唐宋时已逐渐改为插茱萸了,所以王维诗中才会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句子。




03

为什么重阳节要把菊花插在头上?


杜牧在重阳节时写下这样的诗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为什么古代很多人在重阳节时喜欢把菊花插在头上呢?


这与重阳节的另一个重要民俗活动——饮菊花酒和赏菊有关。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由来已久。根据古书的记载,从汉代起,人们就开始喝菊花酒以祓(fú,古代为除灾去邪而举行的祭礼)除不祥,延年益寿。


菊花酒的做法大概是这样的:在菊花盛开之时,把菊花连枝带叶一起采下来,和黍米放在一起酿造,等到下一年九月九日便可以饮用了。这种酿酒的 *** 虽然简单,但是耗时太长,于是后来又有了一种简便的 *** ,就是将菊花的花瓣撒在酒中。



重阳节饮菊花酒,自古至今一直是一件风雅的事。而重阳之时,芳菊盛开,独傲秋霜,文人雅士感物怀人,于是在饮菊花酒之外,又有插菊花、赏菊花的逸事。


唐代诗人杜牧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诗句,宋代诗人刘景文也有“重阳曾插菊花无”的诗句。重阳插菊花的寓意,与饮菊花酒相同,也是求吉祥、求康宁、避邪恶的意思。


插菊花盛行于唐代,而唐代赏菊之风也非常盛。


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写的就是相约赏菊之事。到了宋代,赏菊之风更盛。



04

重阳节为什么要吃花糕?


重阳节吃花糕就像中秋节吃月饼一样,是决不能缺少的。人们之所以要吃花糕,正如“九九”与“久久”谐音一样,“糕”与“高”谐音,所以,人们在重阳节登高的时候要吃一些糕饼之类的东西,不仅“步步登高”,而且要吃糕求“高”,图个吉利。



重阳花糕,也称发糕、菊糕、栗糕、枣糕或登糕。登糕这个名字也是谐“登高”之音而来。


人们重视重阳花糕,不仅因为它是节日食品,还因为它是敬神的祭品。人们在重阳节用花糕祭祀祖先,有些地方吃花糕甚至还有庄严的仪式。


比如吃糕前把一片糕搭在儿女的额头上,口中祝愿“愿儿百事俱高”,连说三遍。这种吃法还真有点儿神圣的味道。



05

重阳节又是敬老节!


重阳节发展到今天还有个别名“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提醒人们去关爱、去感谢、去敬重那些一生奉献的老者。


尊老敬老,传承孝道,感恩拥有,感悟生命,重阳节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更承载着老年人对于关怀和爱的呼唤。


赏秋登高,遍插茱萸,祭祖祈福,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家国情怀,这个充满人情味的节日,愿大家重阳节安康!


关注书果星球,和我们一起看书·阅世界·读生活。如有合作需求请直接私信~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

原标题: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

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记者上官云)

来源:中国新闻网

重阳节的菊花与战争,仿佛生与死的辩证|周末读诗

撰文丨三书

一、菊,花之隐逸者也

/ /

《九日闲居》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 /

从小序来看,此诗可能写于白衣送酒的那天,“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正是当时的场景。

陶渊明爱重九之名,而且举俗爱其名,为什么?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给钟繇的信中说:“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亦称“重九”,取长久之意。

重阳节作为传统节日,其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据《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载:“

(九月)

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到了西汉,便有了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登高祈福等求寿之俗,又承先秦庆丰收之义而有“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荆楚岁时记》)

等活动。

关于菊花酒的釀法,汉代《西京杂记》中说:“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或许因为酒常不足,陶渊明的喝法却是直接将菊花浮于酒上。

满园菊花盛开,香气袭人,诗人徘徊花丛间,只好空自长叹。没有酒,菊花再好也徒然。没有菊花酒的重阳节,还能叫重阳节吗?能,因为还有诗。

“世短意常多”,五个字把人生说尽了。《古诗十九首》曰“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意思类似。世人都想长寿,因为人生太短而想做的事又太多。前两句释重阳节求长寿之义。

“日月依辰至”,不论人世多不多艰,春花秋月轮回不变。苏东坡评价陶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此味当在这些貌似平平淡淡,实则意味深长的句子上揣摩。

下面说到重阳节的天象和物候,都很真切。过了重阳,天气将寒,岁之将暮,让人感觉离死亡又近了一步。陶渊明当时已五十多岁,对于时序流转更加惊心,也更加珍惜这些特别的节日。

菊能延寿,酒以忘忧。奈何身寄蓬庐,空视时运倾?因为无酒,酒杯也为他感到羞耻,菊花开得再好也是浪费。杜甫在《九日寄岑参》诗中有类似的句子:“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那年长安霖雨连下六十多天,杜甫困在家中无法出门而作是诗。

天已经冷了,菊花却开得黄灿灿。也许就是从“寒华徒自荣”,陶渊明获得了某种启悟,所以后四句忽然一转,由前面的无酒可饮空负佳节的叹息,翻为“缅焉起深情”。对人生的深情,对人世的大悲心,促成最后对人生意义的反问。

饮菊花酒并非陶渊明的发明,但菊花经由他而变成隐士的象征,并在后世文人中广为流行。直至今日,除了陶渊明的菊花,诗人们可曾见过别的菊花?

唐寅《东篱赏菊图》

二、无人送酒,奈菊花何?

王弘遣人给陶渊明送酒,这等好事岂能人人皆有?唐代诗人为之艳羡,为之望眼欲穿,也不见个人影也来送酒。于是,一边过现实版的重阳节,一边遥想渊明诗中的风采。

/ /

《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

野人迷节候,端坐隔尘埃。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映岩千段发,临浦万株开。香气徒盈把,无人送酒来。

/ /

这首诗写的是初唐诗人王绩过的一个重阳节。王绩生于隋末,自幼博闻强记,十岁时游历长安,被名公巨卿目为“神童”,后举孝廉入仕。唐贞观初,他自度不适合官场的“罗网”,遂回家乡东皋山隐居,过起与世无争的耕读生活,号“东皋子”。

王绩的诗朴素真率,意趣悠长,比如那首《秋夜喜遇秋员外》:“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锄完豆地割了黍归,正好友人来访,秋月满、夜萤飞,人生在世,还有什么比此刻的快乐更纯粹!

王绩的性情与陶渊明很像,简傲、嗜酒,他似乎也有意效仿五柳先生,而作《五斗先生传》,辞世前也自作墓志铭。另外,王绩精通音律,又注老、庄,又编酒谱,比陶渊明似乎更多了几分仙气。

此诗首句的“野人”乃作者自称,“隔尘埃”就是远离尘嚣。节日是俗世的,既然独自隐居,那么也无所谓过不过节,甚至连节气物候都忘记了。“节候”就是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

“忽见黄花吐”,看见菊花开,才惊觉又到重阳节。山崖水畔菊花开遍,东皋子不觉采菊盈把,一时怅然,此情此景宛若陶渊明。可惜“无人送酒来”,他自嘲比陶渊明还要寂寞呢。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也有一首《九日》:

/ /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 /

王勃在此反弹琵琶,不说无人送酒,却说家家门前开有菊花,纵然有人来送酒,哪一家才是陶家呢?此诗别出新意,暗含微讽,诗人感慨像陶渊明那样高洁的人,如今恐怕很难找了。

张大千《渊明赏菊图》

三、烛菊傍战场开

/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

岑参此诗附有一句小序:“时未收长安”,可知作于安史之乱期间。题目《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即行军在九月九日这一天思念长安故园。

国都被异族攻陷,诗人在行军途中,逢重阳节,心情之悲恸,绝非王维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所可比拟。作为重阳节思亲的名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诗浑然天成,句句关心,在外漂泊的游子,每个人都能在诗中读到自己。这种思亲的心情哀而不伤,或许还隐隐地有些甜蜜。

岑参心情恐怕“悲恸”二字也不足以形容,仅看题目已使人泪下。每逢佳节倍思亲,那还是和平年代,想家而已。战争期间,国难当头,家家离散,一身更如雨萍风絮,随战事进退而生死浮沉。岑参是河南南阳人,久居长安故称“故园”。他在此想的不仅是家,还有故园平静的生活,更有对都城长安的忧心。

“强欲登高去”,重阳登高是习俗,习俗是民族的记忆,生活的延续。但岑参可能更想登高望远,看看周遭还在的山河,遥想胡人铁蹄下的长安。“强欲”是没有心情过节,也是悲恸太重而登高很难。时难年荒,有几人还在过重阳节,又有谁还会来送酒呢。

“强欲”写出了心情的沉重,但还不能叫人感到具体的悲痛。后两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菊和登高都应时令,也有更深层的意味。战争对生活的践踏,由菊傍战场开可以触目惊心。一个细节就呈现出战争的邪恶。当然,如果调换视角,我们也可以说,战争也不能阻止菊花开在故园。菊花与战争构成倒影,仿佛生与死的辩证。

一个宏大复杂的主题,岑参以二十个字括尽,功力可见。

蒋兆和《陶翁赏菊图》

四、结根失所的甘菊

公元754年,42岁的杜甫困居长安,重阳节这天,庭前的甘菊花蕊尚青。错过了重阳节的菊花,还能叫菊花吗?

/ /

《叹庭前甘菊花》

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 /

杜甫虽然被后世封为“诗圣”,但他对生活中的细锁之物体贴入微,感觉亲切而幽默,即使纪行诗也很接地气,全自一片真性情中流出。

三四两句诠释了什么叫“明日黄花”。重阳节过完,曲终人散,菊花也就退场了。你迟到了,烂漫给谁看呢?!

这首诗一读就懂,读到最后两句,也容易猜出杜甫在以菊自况。看到庭前甘菊迟开,他想到自己的命运。来长安快十年了,科举也考了也落第了,《三大礼赋》也献了玄宗也赞了,但什么也没发生,仍旧年复一年,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回看这两句应该也别有所指。我们不妨在今天的语境中比较一下,迟开的甘菊与众芳细琐,二者谁更有美才?甘菊错过了佳节,且重阳一过,冬天速来,很快将会凋零,这不正是杜甫的人生吗?他感觉自己也快要等不起了。

傅抱石《渊明赏菊图》

五、菊花从此不须开

杜甫当时不知道,命运比他预料的还要可怕。不久之后,安史之乱爆发,他仓皇离开长安,后陷贼为和官,出逃后穿着一双麻鞋,奔走赴肃宗行在,被赐了个“左拾遗”,很快又被贬……如此过山车般过了三年,他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西南漂泊,终不得志,直至客死舟中。

/ /

《九日五首·之一》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往,干戈衰谢两相催。

/ /

很明显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之作,暮年之音哀以思。此诗作于767年重阳节,杜甫时在夔州三峡。与《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作于同一个秋天。

虽然有酒,但独酌凄凉,且又抱病,因此不喝也罢。“竹叶”指竹叶青酒,不是竹叶,但在文字上却与“菊花”很搭。这两句的对仗法,被称为“真假对”。一个既无分,另一个也不须开了。“菊花从此不须开”,读杜诗不能仅在意他的忧国忧民,也要于他的妩媚可爱处留心。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五六句声泪俱下。又是殊方,又值日落,又闻猿哭,情何以堪?!《巴东三峡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三峡猿鸣之悲,非暮年流离之人亦闻而下泪。

又见大雁飞来,雁自北方南飞过冬,它们为诗人带来旧国的消息,那里已经是霜降了啊。杜甫实在离别旧国太久,所以一点点物候,也能掀起他海量的情愁。黑猿与白雁,一黑一白,想想画面的色调,那死亡的气氛。

因白雁想到旧国,想到弟妹离散,天各一方不知何往。再放眼滚滚长江,想天下战火不息,自己一身暮年……

平常人已不堪衰老,何况干戈衰谢两相催!重阳登高本为祈福延寿,然而此日诗人独立江上,满目哀伤,寿以何延?寿为何延?

撰文丨三书

编辑丨张进,肖舒妍

校对丨李项玲

标签: 菊花茶 重阳节 由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