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天气预报:霜降节气到了,下霜有什么预兆,看看老祖宗留下的谚语
谚语说:“霜降降霜始,来年谷雨止”。可以看出,霜降节气是下霜的可是,也就是早霜;但是,霜降结束时间比较长,要到谷雨时节,实际上就是春天最后一个节气,预示着整个春天即将就结束了,这是我们所说的晚霜。那么霜降时节见霜降临好不好?有什么预兆?我是畅谈生活点滴,一起畅谈老祖宗留下的农谚俗语。
1、霜降见霜,立冬见冰
冬天的之一个节气是立冬,到了立冬时节,也就是说明冬天开始了,人们进入了寒冷的冬季。
老话说:“霜降见霜,立冬见冰”。立冬时节冷不冷,结冰不结冰?霜降节气这天就能预兆。如果霜降节气这天出现下霜,说明温度已经达到冰点,才会出现霜降。那么随着天气越来越寒冷,到了立冬时节,水面已经开始出现薄冰,预示着气温下降,天气寒冷。
还有的说:“霜降见霜,小雪见雪”。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小雪节气,并不一定就小雪,只是到了下雪的时候。如果霜降这天下霜,到了小雪时节,通常会有小雪降临,进入雪花飞舞的时候。
2、霜降见霜,谷米满仓。
老祖宗留下大量,据说,霜降下霜预兆粮食丰收,是个好兆头,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样呢?
俗话:“降前降霜,挑米如挑糠;霜降后降霜,稻谷打满仓。”可以看出,老祖宗总结积累的谚语,确实是有道理的,霜降前下霜,说明天气提前降温,直接影响粮食生长和成熟,造成粮食减产。但是,霜降后下霜,粮食已经成熟和丰收,实现五谷丰登粮满仓。
正如农谚所说:“霜降见霜,谷米满仓”。就是这个道理,因为霜降节气前是白露时节,这时候已经是秋收冬藏时节,尤其是北方广大地区,颗粒归仓,粮食已经喜获丰收,收获完成,五谷满仓。
3、霜降见霜,米烂陈仓。
霜降节气下霜,不仅预兆当年粮食丰收,而且明年也是个丰收年。
谚语说得好,说:“霜降见霜,米烂陈仓”。陈仓,也就是去年的仓库,大米等等粮食都在仓库里。谚语说,霜降这天下霜,到了明年新粮食丰收,粮食吃不完,去年的粮食都烂仓库里了。可见,是个好年景、丰收年。
正如有的谚语说:“霜降打了霜,来年烂陈仓”。霜降节气下霜,符合节气特点和自然规律,所谓风调雨顺,对明年农作物生长而言,能健康茁壮成长,自然粮食作物高产高收,大获全胜。
4、一朝有霜晴不久,三朝有霜天晴久。
霜降节气下霜,不仅预兆丰收,而且预兆天气变化情况。
谚语说:“霜打红日晒、霜重见晴天”。可以看出,如果清晨出现打霜现象,这一天将是个太阳高照,阳光灿烂的日子。同样的道理,如果霜降比较大,那么这天将是个大晴天,阳光普照大地。
还有的谚语这样说:“一朝有霜晴不久,三朝有霜天晴久。”如果只有一天早上出现霜降,虽然当天是个晴天,但是时间不长,就会变天 出现阴雨天气。如果是连续三天清晨有霜降出现,这样的话 晴天时间比较长,多是连续出现天气晴朗,干旱少雨。
5、还有的说:“霜降无霜一冬干”。
通过上面的谚语,可以看出,霜降出现预兆天气晴朗,干旱少雨,那时间长不长呢?看看谚语怎么说。
霜降节气: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也就是深秋时节,天气寒冷,如果温度对于零度大关,则会有寒霜降临。如果温度偏高,零度以上的话,通常不会出现霜降,多是寒露出现。
谚语说:“霜降无霜一冬干”。可以看出,霜降节气应该是霜降出现的时候,这样才符合节气特点,如果霜降节气没有出现霜降,说明阳光灿烂,天气暖和。这样的话,往往预示着整个冬天干旱少雨,天气晴朗干燥,是个雪花偏少的冬天。
小结
都说:“霜降宜霜,粮食满仓”,通过上面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霜降这天出现下霜现象,是个好兆头,往往预示着今年和明年都是个丰收年、吉祥年。
正所谓:“霜降见浓霜,谷米挤破仓”。霜降节气出现浓霜降落,可以看出五谷丰登,谷子大米等等都大获丰收,就连仓库都成不下了,可见,是个丰收的好年景。
霜降:吃柿子赏红叶 人们开始“备冬”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即将来临。在中国北方,这个时节可以吃甘甜多汁的柿子,南方某些地区则习惯吃鸭子进补。此外,很多地方还会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在老北京人的记忆里,过去的霜降,则是“备冬”的信号。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与寒露相比,霜降到来后,天气会变得更冷,露水会凝结成霜。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也提到:“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之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
由于天气更加寒冷,古代物质条件落后,难免有人会生病,熬不过寒冬,民间逐渐形成了一些习俗,希望能祛除凶秽、未来吉祥如意。山东烟台等地,便有霜降节西郊迎霜的做法。
也有的地方,霜降前要“送芋鬼”。据称,孩子们会用瓦片垒梵塔,然后在塔里点燃柴禾,待到瓦片烧红后,毁塔以煨芋,叫做“打芋煲”,随后将瓦片丢至村外,称作“送芋鬼”,以祛除不祥。
在霜降时节,菊花仍然盛放。古代,它被视为 “候时之草”,是生命力的象征,所以很多地方要在这时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重视与喜爱。
谚语也说“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天气逐渐变冷,正是调整饮食习惯的进补时机。
南方一些地区,会在霜降前后吃鸭子,鸭肉脂肪比较少,几乎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吃,比较适合在霜降进补。
除此之外,不少地方有霜降吃牛肉的习俗。人们想出了牛肉的多种做法,比如萝卜炒牛肉,或者牛腩煲等等,希望在冬天也能身体强健,抵御寒冷。另外,羊肉与兔肉也可以在这个时间段适当多吃一些。
民间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即“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认为吃了柿子不会流鼻涕,其实,柿子有暖胃的功效,霜降前后正是成熟的季节,也合适食用。
而对过去的老北京人来说,霜降就像是一个信号,意味着要开始“备冬”了。天桥民俗文化保护办公室主任赵兴力回忆,主要就是做三件事:保暖、腌咸菜,储存大白菜。
冬天要取暖,在没有集中供暖的时候,需要烧煤点炉子,这就得预先清洗好“烟筒拐脖”,散掉烧煤产生的浓烟。赵兴力回忆,那时一到霜降,就得把炉子重新用胶泥重新“抹”一下,火又旺,又省煤。
“还要提前买煤,在天冷前晒干。”赵兴力说,同时还得糊窗户,早前用报纸,后来用塑料薄膜,目的还是“保暖”。
“因为霜降天凉,院里养的花要放在室内了,花盆放在窗户上,阳光一照,又暖和又好看。”赵兴力说,自己小时候住在一条胡同里,到了霜降,家家户户都开始腌咸菜,预备冬天食用,也是一景。
在赵兴力看来,无论是上述种种有趣的霜降习俗,还是人们为了过冬所做的一些准备,其实都代表着对身体健康、家庭兴旺的祈盼。也是这些习俗,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来源: 中国天气网
今日霜降:恍然暮秋至,静候冬日来IT之家 10 月 23 日消息,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霜降通常会在每年公历 10 月 23 日前后。棉白万顷采收忙,几份凝结始霜降。霜降,意即天气渐冷,初霜始现的意思。这是属于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秋去冬来。
准确来说,当太阳到达黄经 210° 时,露水凝结为霜,即为霜降。在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之一次霜称之为“早霜”或者“初霜”。而“晚霜”或者“终霜”则需要等到春季的最后一次霜。在这春终秋初之间,被称为无霜期。
民间有句俗语,叫“晚稻就怕霜来早”。初霜越早,对于农作物的危害就越大。在我国北南之间,初霜出现的时间跨度也是非常大的,最早的是大兴安岭北部,初霜一般在 8 月底就会到来。在IT之家大本营山东,一般到 11 月初才可见霜。要到广州一带,可能要到 1 月上旬才能看到霜了。
▲ 来自云日历极速版霜降起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当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在古代,人们还把霜降分为三候,分别是: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霜降农谚在古代,人们的劳动生产主要还是以农耕为主。彼时,人们没有现代的高科技手段来进行耕种。为了提高作物产量以及分清全年时间里适合进行农耕的时节,于是人们分了 24 节气。此外,人们还通过历年的经验,总结了不少农谚:
山西
时值寒露抓秋耕,秋收秋种莫放松。采棉刨薯回茬麦结合秋浇快进行。浇地造林集饲料,山药异地换种子。
河北
寒露霜降,收割大豆。抓紧打场,及时入库。晚茬小麦,突击播种。收割山草,好喂牲口。菠菜油菜,种上几亩。来年春季,能早收获。
山东
霜降一到,天气渐冷。抓紧收割,地瓜花生。切晒瓜干,要趁晴天。地瓜入窖,不能放松。麦田苗情,检查要精。缺苗断垄,及时补种。
新疆
十月寒露与霜降,秋高气爽秋风凉。北疆初霜在上旬,南疆霜降见秋霜。抓紧秋浇和冬灌,劳动果实快贮藏。牲畜抓膘又配种,拉运草料到冬场。
江苏
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
上海
十月寒露接霜降,秋收秋种冬活忙,晚稻脱粒棉翻晒,精收细打妥收藏。
安徽
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
湖南
十月寒露霜降到,收割晚稻又挖薯。
福建
十月寒露霜降临,稻香千里逐片黄,冬种计划积肥足,添修工具稻登场。
霜降养生秋末时节,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多吃生津润燥、宣肺止咳作用的梨、苹果、橄榄、白果、洋葱、芥菜、萝卜等食物,搓揉迎香穴鼻翼两侧,练练呬“嘶”音字功等,都有助于我们预防呼吸道疾病。
此外,天气逐渐变冷,身体局部保暖不当或人体为适应寒冷的 *** 而有所增加的新陈代谢等原因,使得慢性胃病、“老寒腿”等疾病的发病随之增多。尤其是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人,要特别注意自我保养,一定要坚持医生的指导治疗,避免服用对胃肠黏膜 *** 性大的食物和药物。
栗子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是这时的进补佳品。而经过霜覆盖的蔬菜如菠菜、冬瓜,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霜打过的水果,如葡萄就很甜。
古人一般秋补既吃羊肉也吃兔肉。闽台民间在霜降这天,要进食补品,闽南有句谚语“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 一些地方要吃红柿,认为这样可以御寒,能补筋骨。而泉州老人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的说法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霜降风俗赏菊
霜降时节,正是菊花盛开之际。此时,民间会举行菊花会。以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和崇敬。有一种小范围的菊花会,是富贵人举办的,不必出家门的。在霜降前就采集百盆名品菊花,放置广厦中,前轩后轻,也搭菊花塔。菊花塔前放上好酒好菜,先是家人按长幼秩序,鞠躬作揖拜菊花神,然后喝酒赏菊,赋诗泼墨。而北京文人多在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举行菊花会。
吃柿子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在南方很多地区都有吃柿子的习俗。俗话说:“霜降吃灯柿,不会流鼻涕。”民间认为霜降吃柿子,冬天就不会感冒、流鼻涕。事实上,由于柿子都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此时节的柿子皮薄、肉多、味鲜美,且营养丰富,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因而就形成霜降时节吃柿子的习俗。霜降时节,正值柿子成熟之时,在我国有些地方则有霜降时节吃柿子的习俗。此时天气转寒,人们认为吃柿子不仅可以防寒保暖,而且还能补筋骨,非常适合霜降时节食用。如在福建闽南地区,有俗话说“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人们认为此时节吃柿子,冬天就不会感冒、流鼻涕。
送芋鬼
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人们同样非常重视,各地还有祛凶、扫墓等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如在山东烟台等一些地方,霜降这一天人们要去西郊迎霜;在广东高明地区,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霜降时节,人们会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点燃,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垠芋头,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辟凶迎祥。
扫墓
古时候,霜降时节人们还要去扫墓。据《清通礼》记载:“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扩荃,届期素服诣墓,具酒撰及菱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如今,霜降扫墓的风俗已少见。但霜降时节的十月初一“寒衣节”,在民间仍较为盛行。寒衣节,也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鬼节”等,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三大“鬼节”。为避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寒衣节这天晚上,人们要在门外焚烧夹有棉花的五色(红、黄、蓝、白、黑)纸,并且把饺子倒在一个灰圈内,意思是天气冷了,给先人们送去御寒的衣物。寒衣节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悲悯之情,也是亲人们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进补
此外,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霜降时节,天气越发寒冷,民间食俗也非常有特色。人们认为先“补重阳”后“补霜降”,而且“秋补”比“冬补”更要紧。因此,霜降时节,民间有“煲羊肉”、“煲羊头”、“迎霜兔肉”的食俗。俗话说吃啥补啥,据说吃煲羊头有助于“头风”等疾病的治疗。医书上也有加“四珍”、“八珍”的补药煲羊肉,可以辅疗肺病、疟疾的记载。迎霜兔肉就是经霜的(即霜降)的兔子肉,这时候的兔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
注:本文原发自IT之家《今日霜降:西风袭梦,明早太阳红》,略有修改,资料来自于互联网以及百科。
俗话说:“九月霜降无霜打,十月霜降霜打霜”,今年是何时霜降?引言
俗话说:“九月霜降无霜打,十月霜降霜打霜”,今年是何时霜降?是不是农历九月份,天气冷不冷?我是畅谈民俗点滴,一起看看谚语怎么说。
1、今年什么时候霜降?
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了,预示着天气越来越冷,温度下降明显,将有寒霜降临。
据记载:“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这正是告诉人们,霜降是在农历九月中旬,空气愈加寒冷,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水蒸气开始凝结,形成了霜花。可以得出,霜降节气通常在农历九月中旬。
那今年霜降是什么时候呢?阳历10月23日,时间相对比较固定。农历则是九月二十八,再过两天就是农历十月份了,看看谚语怎么预兆。
2、看看谚语:九月霜降无霜打,十月霜降霜打霜。
今年是农历九月二十八迎来霜降节气,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咋说。
谚语这样说:“九月霜降无霜打,十月霜降霜打霜”。也就是说,如果是农历九月进入霜降节气,则这个月天气比较暖和,没有寒霜降临。如果是农历十月迎来霜降节气,那么在农历十月则寒霜降临,天气寒冷。看来比较返回二十四节气特点。
还有的谚语说:“九月不打霜,十月无霜打”。这个不是说的节气,而是讲的下霜的现象。假如九月没有寒霜,那么十月也比较暖和,没有寒霜降临。
3、其他谚语有什么说法
刚才探讨交流了农历九月霜降的谚语,接下来探讨交流农历九月出现打雷和大雾的谚语,有什么预兆。
谚语说:“九月雷响十月雾,来年丰收保不住”。这是针对不同月份,出现不同自然现象的谚语,看来不是好兆头!在农历九月仍然出现电闪雷鸣,或者在农历十月大雾弥漫,都预示着来年春旱现象,不利于农作物丰收。
还有的谚语说:“九月响雷,十月无霜”。古人认为,在农历九月不应该出现打雷或者闪电的天气,但是,假如听到雷鸣之声,往往预示着农历十月天气晴朗干旱,暖和不冷,也不会有寒霜降临。
小结
不难看出,二十四节气是古人长期劳动实践经验之谈,更是生活智慧的结晶。到什么时间,会出现什么天候,才返回节气特点,否则,往往引起气候或者天气变化。#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霜降:霜露既降,感时念亲安颜颜
明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更大的时节。此时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如果要为北半球的渐寒之路找一个起点,那这个起点便落在霜降。
霜降在千百年中华文明的浸润下,留下色彩鲜明的文化印痕。“霜降杀百草”,那是农人对一年收成的质朴期待。“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向咸阳”,那是诗人对因霜降而起的念亲之感的文学概括。而盛行千年之久又最终消亡的旗纛祭祀,则是军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对将士们独有神祇表达敬畏的行伍礼仪。这三种截然不同的霜降意象,让深秋的凛冽有更深沉的内涵。
作为一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上古农耕文明,其源远流长比得上檀公簋、后母戊鼎这些“物质文化遗产”。不过,和青铜器一经铸成便万古不易不同,二十四节气的成型之路却十分漫长——不妨将其视为由二十四个成员组成的“天团”,这个组合萌芽于西周时期,其后经历了多轮扩招与裁汰,终于在数百年的岁月中打磨成如今的阵容。成员之间的竞争可想而知地激烈,因此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名单:比如战国时期《管子》记载的“三十节气”,其中“地气发”这一节气至今还能在青海河湟一带寻到残存的风俗印记。
霜降不是最早被确定下来的节气,但从《礼记·月令》中的“霜始降”、《诗经·七月》中的“九月肃霜,十月涤场”中不难发现霜降悠久的“家世渊源”。比起“四立两分两至”,霜降的标识性似乎也不算分明,但进一步观察就能发现,这一节气有着独特的分野: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更大的时节。时间大约在农历九月,太阳到达黄经210度,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如果要为北半球的渐寒之路找一个起点,那这个起点便落在霜降。
“霜降”是主谓短语。“霜”是名词,“降”是动作,短短两个字,其实包含了丰富的情节。秋季夜晚散热快,温度会降到零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这便是霜。大约周秦时期的古人以为霜由天而降,因此将初霜时的节气取名“霜降”,这种看法虽然不甚科学,却无疑更加浪漫。
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霜的形成是因为巨大的昼夜温差,因此霜降中的“降”不妨移风易俗地理解为气温骤降。不过古人却用了一个故事来对此进行解释——恰如《淮南子·天文训》所言:“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也就是说,霜降之所以寒冷,是因为主管霜雪的青女于此时出关。不少文人为此对青女颇有微词,如寒山的“屡见枯杨荑,常遭青女杀”,姚鼐的“今年青女慵司令,九日黄花未吐枝”——杨的枯萎和菊的晚开,都成了青女的罪过。倒是李商隐的《霜月》豁达一些:“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降初到,豺正开始捕获猎物过冬。古人认为“祭天报本也”,喜欢将动物界罗列食物的行为视为祭祀,七十二侯中有獭祭鱼、鹰乃祭鸟,连同豺乃祭兽,分别对应着初春、初秋和深秋时节,也映射着古人对天人合一这一理念的朴素认知。接着,草木继续黄落、万物逐渐凋零,深秋的凛冽之气也一日浓过一日。再后来,蛰虫进入冬眠状态,天地开始岑寂,经历了春耕夏耘和秋收,人们跟随大自然一道休眠敛藏,以迎接下一个春天。
四季轮回是天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霜降在千百年中华文明的浸润下,却在人们心中留下色彩鲜明的文化印痕。“霜降杀百草”,那是农人对一年收成的质朴期待。“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向咸阳”,那是诗人对因霜降而起的念亲之感的文学概括。而盛行千年之久又最终消亡的旗纛祭祀,则是军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对将士们独有神祇表达敬畏的行伍礼仪。这三种截然不同的霜降意象,让深秋的凌冽有更深沉的内涵。
农人的草木
对于农人来说,露与霜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田地里的生计。
中原地区谷雨断霜、霜降见霜,这段没有霜出现的时节被称作无霜期。在无霜期,热量资源丰富,大自然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着丰富的物质基础,因此霜降的到来也预示着农人们一年劳作进入收尾阶段,可以准备冬休了。这种休憩不止于农人,《礼记·月令》有言:“霜始降,则百工休。”霜降之后百工停止劳作开始休息的做法,既是顺时,也是因为天冷不便于工程或手艺 *** 。
关键的时间节点自然会孕育出众多的农谚。关于霜降的农谚,大多带点说教意味,比如“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霜降霜降,洋芋地里不敢放”“霜降不出菜,冻坏你莫怪”。在云南宣威,旧时还有“霜降卜岁”的习俗以有霜无霜来判断来年的收成,所谓“霜降无霜,碓头没糠”“霜降见霜,米谷满仓”——如果霜降这天没有降霜,用来捣米用的碓头都不会沾上米糠,若是见了霜,来年的米谷则能填满粮仓,这与另一句流传更广的农谚“瑞雪兆丰年”倒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霜降霜降,降了霜则百工休,不降霜又有“碓头没糠”之虞,所以这劳作的休止符还是划上为妙。或许是为了补偿农人们的辛劳,霜降却以另一种方式准备了礼物:经历了霜降考验的农作物,往往口感更为出彩。早在西汉,氾胜之便在其农学著作《氾胜之书》中记载了“芸薹(萝卜)足霜乃收,不足霜即涩”的现象。农谚里说得更直接:“霜打的蔬菜分外甜。”
其实何止是蔬菜,柑橘、甘蔗等不少水果都是被霜打过之后更为甜美可口,因为这些果蔬启动了“防冻保护模式”,用糖水冰点低来保护自己。比如青菜——青菜本身含有淀粉,淀粉既不甜也不易溶于水。霜打后,青菜里的淀粉会降解,转化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等。糖分能增加青菜的抗冻性,使其不易被冻坏。北方人钟爱的大白菜、南方人青睐的小油菜、莴笋、白菜薹等都属此类,经霜打后口感更好,而且容易煮软。王景彝《琳斋诗稿》有句:“紫干经霜脆,黄花带雪娇。”民间亦有“梅兰竹菊经霜脆,不及菜薹雪后娇”的民谚,霜打后的果蔬居然能卓然凌驾于花中四君子之上,却不知吵嚷着“无竹令人俗”的苏轼做何感想呢?
放下了锄头,农人们方才有了丰富的时间准备各种仪式活动。作为秋天最后的节气,霜降受到了百姓普遍的重视,各地如祛凶、扫墓等习俗林林总总,祈求的则是殊途同归的来年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
明清时期,霜降习俗品类丰富且颇有趣味。广东高明一带,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村民们会聚集起来,用瓦片垒成一个梵塔,然后点燃堆在塔里面的干柴,柴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大火将瓦片烧至通红时,人们推倒梵塔,然后将芋放置在烧透的瓦片下,称为“打芋煲”,待芋被烤熟后,便将瓦片都丢至村外,即称之为“送芋鬼”。明人将重阳与霜降结合,在深秋时节吃“迎霜麻辣兔”、饮菊花酒;清人还有在霜降期间吃迎霜粽的习俗。当然,霜降的氛围也可以很热烈——在京城、苏州等大都市,霜降后斗鹌鹑赌博则广为流行。将鹌鹑藏于彩色袋中,如果天气过于寒冷,还要外加皮套,笼于袖中,聚而斗阵。好斗的鹌鹑显然奇货可居,正如陆启泓《北京岁华记》描绘富家子弟所说的那样:“霜降后,斗鹌鹑,笼于袖中,若捧珍宝。”当然,对于这些市井顽主来说,霜降背后的耕作之苦就显得过于遥远了。
似乎大自然也了解到了霜降对于寻常百姓的重要,于是通过一封特殊的“函件”提醒人们这一时节的到来,这封“函件”文人们称为霜信,信中的“字句”则是鸿雁南飞的轨迹。元好问《药山道中》诗云:“白雁已衔霜信过,青林闲送雨声来。”毛晋《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的解释写实些,提到北方的白雁“秋深方来,来则降霜。河北谓之霜信”。从劳作需求的角度来年,农人们一定比文人更在意这一暗示,但“碓头没糠”“米谷满仓”之类的俗语,到底是不如霜信一词来得雅致。这其中的不同,也牵引出霜降的另一番风情。
诗家的歌赋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眼中的霜降,当然也是诗性的。
霜降的前一个节气是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二十四节气解》云:“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季节由秋入冬,阳气由收到藏,露也凝结成了霜,这种浪漫的转化,赋予了霜降与生俱来的文学气质。因此,诗人笔下的深秋,露与霜往往结伴而行:曹丕的《燕歌行》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左思《杂诗》有“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皆是露霜并用。
古人眼中,露是液态的霜,霜是固态的露,但露是润泽,霜却有了更复杂的意味。《礼》云:“霜露既降”。郑玄为“霜露既降”一句作注道:“感时念亲也。”这种念亲之感一经点破,遂成为后世文人对霜降的普遍感知,乃至于在无霜的季节也不免联想到霜,并由此联想起万里之外的故乡与亲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李白《静夜思》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哪怕只是“疑是”,也足以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而在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受降城下月如霜”,依然只是“月如霜”,却不由得不使“一夜征人尽望乡”。元稹亦在“咏廿四气诗”的《霜降九月中》里写道:“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
游子见霜降而思乡念亲,亦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代中国,“学而优则仕”几乎是唯一正途,而参与科举、求取功名,在农耕社会里造就了数量众多的游子。在唐代,经过县、州两级考试合格的士子应在十月集中到京城应试,离京城较远者就必须在秋季八九月间出发,霜便成了游子诗中最常见的歌咏物之一。
游子的霜诗,最著名的莫过于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的传唱度无需赘言,然而从霜的视角来看,这首诗却多少有些无理。霜是附着在物体表面所形成的水汽凝华,绝不可能漫天飞舞,恰如王充《论衡》所言:“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张继眼中满天的霜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大约只有诗人自己能回答了。
从空间维度来看,霜降能够跨越千里,勾连起游子与故乡亲人的情感联结;而从时间维度来看,一岁一度的霜降,也令霜成为可以用来计算时间的尺度。如贾岛《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向咸阳。”范成大《赠书记归云山》:“一枕清风四十霜,孤生无处话凄凉。”汤显祖《刘君东下第南归》:“漠漠蒹葭映夕阳,同人秋鬓十三霜。”十霜即是十年,只是“年”一旦成了霜,这悠悠岁月就显得格外漫长了。
行伍的旗纛
如果说霜降在农人眼中标记着劳作的节奏,在诗人眼中渲染着思乡的情怀,那在军人眼中,这个节气则代表着一年一度专属于行伍的浩大典礼。
张怀瓘《文字论》中有一名句:“文也者其道焕焉。日月星辰,天之文也;五岳四渎,地之文也。”依据这个标准,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两分两至”以太阳运行为参照,当属“天之文”;而霜降与雨水、惊蛰、谷雨、白露、寒露、小雪、大雪八个节气以山川大地为参照,当属“地之文”。而在这八个“地之文”节气中,唯有惊蛰与霜降安排了国家祭祀:旗纛祭祀。
《明会典》中载:“春祭用惊蛰日,秋祭用霜降日……若出师,则取旗纛以祭;班师则仍置于庙。”所谓旗纛祭祀,是一种军中专祭之礼。《礼记·王制》云:“天子将出征,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祃于所征之地。”这里的“祃”即为旗纛祭祀,郑玄在注中解释道:“祃,师祭也,为兵祷。”大约是旗纛祭祀之礼在东汉时期已经式微,因此郑玄紧接着又加了一句“其礼亦亡”。明朝建立后,对历代礼仪多有继扬,旗纛祭祀也由此焕发了新生。
或许是因为以武为国,明代没有采用宋代以文抑武的政策,相反大幅度提高武官级别,旗纛祭祀的兴盛也成为这一时代洪流中一道小小的注脚。明代立国之初,旗纛祭祀极为频繁,洪武三年七月之前每月朔望日均行祭祀旗纛之礼,后方改为每年春秋两次祭祀。
张以宁《翠屏集》中记载了明代旗纛祭祀的发轫:“洪武纪元之四月,公总率大军建牙于广。是月平三山贼,七月平山南龙潭诸寨,十一月开广东卫,岭表咸靖。越明年三月,有旨大都督府即所治后立旗纛庙,有旗有帜,悉庋于中,岁春惊蛰、秋霜降祀以大牢。天下守镇官于总卫各立庙,视京师典礼如之。”
从明代大量的地方志中能够看出,凡有卫所的地方,基本都能看到旗纛庙和旗纛祭祀的记载。如《嘉靖邵武府志》:“旗纛庙,在卫署西,所祀军牙六纛之神,卫所守御官皆得立庙致祭。旧典春祭用惊蛰日,秋祭用霜降日,今惟霜降日。”祭祀的神祇也颇为复杂,有“旗头大将、六纛大将、五方旗神、主宰战船正神、金鼓角铳炮之神、弓弩飞枪飞石之神、阵前阵后神祇五昌神众”等,可以看出明代的旗纛祭祀盛极一时。
随着承平日久,明代各地卫所的旗纛祭祀大约在嘉靖之后开始减少,后逐渐定为每岁霜降日祭祀旗纛诸神一次,依托旗纛祭祀发展而来的节庆活动也依然热闹非凡。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载:“旗纛庙,洪武三年建于都督府后,以祀军牙六纛之神。每岁惊蛰、霜降祭之。八年,都指挥使徐司马改建于普济桥东。诏停春祭,岁霜降。先一日,本司以所制军器绕城迎之,鼓吹殷作,谓之扬兵,至日乃祭。”到了祭祀的正日,诸种技艺纷呈,迎神赛社,热闹异常,“霜降之日,帅府致祭旗纛之神,因而张列军器,以金鼓导之,绕街迎赛。谓之扬兵。旗帜、刀戟、弓矢、斧钺、盔甲之属,种种精明,有飚骑数十,飞辔往来,呈弄解数,如双燕绰水、二鬼争环……”旗纛祭祀,在江南俨然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庙会,也由此沾染上了浓浓的世俗色彩。
明清易代后,旗纛祭祀的礼仪依然得以保留。《康熙建宁府志》载:“故址,本主题曰:‘旗纛庙在行都司后,在宋云榭 *** 牙六纛之神’。岁霜降日行都司官率其属戎服以祭,祭物于本府库支官钱办祭,仪与府社稷同。今祀守备司主之。”每年霜降前夕,各地的校场演武厅的武官们都要身穿铠甲、手持刀枪弓箭,列队前往当地的旗纛庙举行收兵仪式,期望能拔除不详之事,以求天下太平。届时,武官们在庙中 *** ,向旗台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礼毕,列队齐放空枪三响,然后再试火炮、打枪,称之为“打霜降”,此时的百姓则如潮般聚集在周围围观。当然,随着岁月流逝,一定程度的移风易俗不可避免,清代的旗纛祭祀中混杂了满族竖纛而祭的旧俗,而明代旧有的仪式和用乐则渐渐不为人所知了。
今年冬天是冷还是暖?农谚俗语有预兆,看霜降天气就知晓现在是公历10月,农历9月。月初的时候,我们南方白天的温度超过三十摄氏度,但是到中旬的时候,白天温度已经降到十几度,感觉就像是在短短几天之内,夏季和冬季就突然切换了过来,根本就没给秋季展示的机会。
你们知道吗,那几天很多人都来不及找厚衣服,所以都冻得瑟瑟发抖,我同事更夸张,连电烤炉都搬了出来,您就说冷不冷吧!
霜降
时间过得真快!看了看日历,10月23号(农历9月28)是二十四节气的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之后紧跟着就是立冬。
眼看着冬天越来越近,相信大家都比较关心今年冬天的气温会是怎样,到底是比较温暖还是比较严寒?我想大部分人应该都希望能暖和一点,至少我是特别怕冷。
我们的古人早就告诉我们,霜降这个节气,其实可以看作是冬天冷暖的预兆,通过霜降这天的天气,可以大致推断出冬天的情况。
霜降
今年冬天冷不冷,咱们来看一看古人留下了什么样的预测 *** ,首先来看之一句俗语:霜降无雨一冬暖!也就是说冬天冷不冷,看霜降天气就知晓!如果霜降这天没有下雨,那这个冬季大概会比较暖和。
如果霜降下雨,还有一句俗话说“霜降有雨一冬雪”,意思就是风雪比较多,那当然就会很冷。
其实霜降的时候,因为还是在秋季,都说一场秋雨一场寒,隔三岔五就会下一场淅淅沥沥的雨,所以霜降这天下雨,其实也很常见,毕竟,从历史记录来看,冬天冷的情况总是要多过于暖,我想古人大概也是根据过往很多年的天气变化,才总结出了“霜降无雨一冬暖”这句谚语。
霜降
不过大家还是要注意一点,就是像这种农谚俗语,可能并不会百分之百准确,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还存在一个地域性,咱们中国这么大,南北方的气候规律,那可就完全不一样,所以说古人对天气变化的预测,多半是区域性的一些规律总结,并不适用于所有地区。
关于霜降的俗语,还有“霜前霜,米如糠;霜后霜,谷满仓”的说法,老百姓认为霜降这天的天气,关系到来年的收成,如果在霜降之前就出现了打霜的情况,明年的这个稻谷产量可能会受到影响。
霜降
“米如糠”的意思就是稻谷空壳的比较多,然后如果是霜降以后打霜,来年就是个丰收的年景,说明风调雨顺一切正常。
霜降和天气的关系,还有俗语说“霜降不下霜,大雪满山岗”,这种说法在北方比较常见,意思就是霜降没有打霜的话,冬天可能就大雪满山岗,鹅毛大雪一下,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那当然会很冷!
不过,虽然雪花飘飘北风萧,但是好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雪景也很值得一看,我就特别想到东北看一看这样的雪景,不过估计今年是没机会去了,有没有住在东北的朋友可以推荐一下哪里的雪景最美呢?
霜降
还是说回咱们的俗语,“霜降不下霜,大雪满山岗”,霜降不下霜,冬天会下很大的雪,比较冷,所以如果下霜,那天气相对就比较暖和,当然这主要是针对北方地区而言。
各位南方的朋友,不知道你们那儿有哪些预测冬季冷暖的农谚俗语呢?欢迎留言和大家说一说!最后,冬天快来了,不管是暖冬还是冷冬,冬天一定总有几天特别寒冷的日子,大家也要提前做好防寒的准备,厚衣服厚被子赶紧准备好吧!
霜降别秋,图说谚语 秋天最后一个节气来了!一起来看看霜降的这些知识……秋深山有骨,
霜降水无痕。
天地供吟思,
烟霞入醉魂。
今日18时35分
我们迎来霜降节气
这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气候由凉转寒
万物随寒气增长而逐渐萧瑟
霜降是秋向冬过渡的开始
天气渐冷
初霜出现
草木开始泛黄
秋将去,
冬将至,
你感受到了吗?
“霜降”有什么习俗?
“霜降三候”是什么?
“霜降三防”指什么?
......
这些知识,
记得讲给孩子!
1、“霜降三候”是什么?
豺祭兽
豺狼的豺
俗名“豺狗”
霜降日杀兽陈列
古人说是“祭秋金”
也是别秋的一种仪式
草木黄落
木叶飘零
飒飒风干
冬天即将来临
蛰虫咸俯
“咸”是皆
“俯”是低头
是卧而不食
就是冬眠
以上节选自《微读节气》(朱伟 著)
2、“霜降”有什么习俗?
在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之一次霜叫做“早霜”或“菊花霜”,因为此时菊花盛开,正值赏菊的好时节。
吃柿子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仅可以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闽南:吃鸭子
在闽南一带、台湾地区,霜降这一天要进食补品,也就是北方常说的“贴秋膘”。闽南有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充分表达出闽台民间对霜降这一节气的重视。每到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都会卖得非常火爆。
广西:吃牛肉
广西玉林的居民习惯在霜降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萝卜,或是牛腩煲之类的来补充能量,祈求冬天里身体暖和强健。除牛肉外,羊肉与兔肉也与霜降相宜。
广东:送芋鬼
小孩以瓦片垒梵塔,在塔里放柴点燃,待到瓦片烧红后,毁塔以煨芋,叫做“打芋煲”,随后将瓦片丢至村外,称作“送芋鬼”,以辟除不祥,表现了人们朴素的吉祥观念。
北方:登高
秋季山林、高山空气新鲜,大气中的浮尘和污染物较少。霜降时节登高远眺,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还可舒缓心情。
3、“霜降三防”指什么?
一防秋燥
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渐凉,秋燥明显,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现象,燥易伤津。
二防秋郁
晚秋时节,天气渐冷,草木枯黄,落叶落果,万物萧瑟,容易引人忧思,使人意志消沉、抑郁。
三防秋寒
霜降节气,气温骤降,老年人极易患上“老寒腿”等毛病,慢性支气管炎也容易复发或加重,同时这也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这个时间节点后不再适合“秋冻”。对抵抗力差的老人和儿童,尤应按时增减衣服,以免湿邪、寒邪入侵,导致生病。
4、霜降时节如何养生?
“朝朝盐水,晚晚蜜汤”
秋天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干燥,但是,光喝白开水,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带来的负面效应。喝白开水,水易流失,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就不那么容易流失了。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 *** ,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真是一举三得。
滋阴润肺宜“平补”
为防止秋燥,可以适当多食用一些甘寒汁多的食物,如梨、柚子、甘蔗、香蕉、柑橘等各类水果,蔬菜可多食胡萝卜、冬瓜、银耳、莲藕及各种豆类制品等。
秋燥时节,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当然,将少量的葱、姜、辣椒作为调味品,问题并不大。在古代医书中也出现过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
饮食锻炼两相宜
秋季是人最容易长脂肪的季节。天凉夜长,人的食欲大开,夜里休息也舒服,人体每天的热量摄入容易超过热量消耗,使脂肪一点点地囤积起来。如果不加以调整,经过秋、冬两个季节,人就会胖很多。
年复一年,人就会很快“发福”起来。因此,要让孩子注意合理饮食,大快朵颐贴秋膘的时候也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
快抓住秋天的尾巴
趁周末带孩子出门
再赏一回秋日的美景吧!
内容来源 | 人民日报
霜降具体时间几点 2020霜降古诗词句子 霜降谚语霜降唯美诗句①今天(10月23日)7时00分,将迎来秋天最后一个节气霜降。②天气由凉转寒,露水凝结成霜;③千树扫作一番黄,作物、草木开始泛黄、落叶;④虽叶落花凋,但秋色也美到了极致,秋天开启高饱和度模式;⑤霜降后,要注意防寒保暖,年轻人不要再露脚踝和膝盖了。古代关于霜降的诗词,写尽了秋季之美,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枫桥夜泊》
年代:唐作者: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露》
年代:唐作者:徐寅
鹤鸣先警雁来天,
洗竹沾花处处鲜。
散彩几当蝉饮际,
凝光宜对蚌胎前。
朝垂苑草烟犹重,
夜滴宫槐月正圆。
怵惕与霜同降日,
频繁思荐独凄然。
《重九日宴江阴》
年代:唐作者:杜审言
蟋蟀期归晚,茱萸节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兴要长寿,卑栖隔近臣。
龙沙即此地,旧俗坐为邻。
林凯 摄
《蒹葭》
年代:先秦作者: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年代:宋作者: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早冬游王屋,自灵都抵阳台上方望天坛,偶吟》
年代:唐作者:白居易
霜降山水清,王屋十月时。石泉碧漾漾,岩树红离离。
朝为灵都游,暮有阳台期。飘然世尘外,鸾鹤如可追。
忽念公程尽,复惭身力衰。天坛在天半,欲上心迟迟。
尝闻此游者,隐客与损之。各抱贵仙骨,俱非泥垢姿。
二人相顾言,彼此称男儿。若不为松乔,即须作皋夔。
今果如其语,光彩双葳蕤。一人佩金印,一人翳玉芝。
我来高其事,咏叹偶成诗。为君题石上,欲使故山知。
海峡都市报记者 陈昕颖 包华 孔瑜 图
《梨》
年代:宋作者:苏轼
霜降红梨熟,柔柯已不胜。
未尝蠲夏渴,长见助春冰。
《古乐府白紵四时歌》
年代:宋作者:黄庭坚
北风降霜松柏雕,天形惨澹光景销。
山河夜半失故处,何地藏舟无动摇。
少年志愿不成就,故年主人且恩旧。
及河之清八月来,斗酒聊为社公寿。
《衡山》
年代:宋作者:黄庭坚
万丈融峰插紫霄,路当穷处架仙桥。
上观碧落星辰近,下视红尘世界遥。
螺簇山低青点点,线拖远水白迢迢。
当门老桧枝难长,绝顶寒松叶不雕,
才到秋初霜已降,每逢春尽雪方消。
猥岩老衲针常把,度夏禅僧扇懒摇。
雷向池中兴雨泽,鸟於窗外奏萧韶。
游人未必长居此,暂借禅房宿两宵。
关于霜降的谚语大全:
霜降节气的谚语多与农业生产相关:
夏雨少,秋霜早。夏雨淋透,霜期退后。
秋雨透地,降霜来迟。
霜降见霜,谷米满仓。
九月霜降无霜打,十月霜降霜打霜。
霜降种麦,不消问得。
霜重见睛天。
严霜出毒日,雾露是好天。
霜后还有两喷花,摘拾干净把柴拔。
时间到霜降,种麦就慌张。
霜降播种,立冬见苗。
坝里霜降点。
寒露种菜,霜降种麦。
霜降拢菜(白菜),立冬起菜。
霜降拔葱,不拔就空。
霜降萝卜,立冬白莱,小雪蔬菜都要回来。
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
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霜降配羊清明羔,天气暖和有青草。
来源:闽南网
立冬节气到了,出现风雷雾霜好不好?看看老祖宗留下的谚语导语
天气预报:明天就是立冬节气了,这天出现风雷雾霜,好不好?看看老祖宗留下的谚语
谚语说:“立冬有雨一冬雨,立冬无雨一冬干”。这是老祖宗们经过长期劳动实践得出的经验,形成了许多农谚俗语,可以指导人们生产生活,预测天气变化。可见,如果立冬这天出现降水,那么预兆冬天多是雨雪,反之,多是干旱少雨雪。那如果立冬这天出现风雷雾霜呢?会有什么预兆?有没有相应的农谚俗语?我们一起来看看。
1、立冬打了霜,明夏干断江。
霜降节气之后,就是立冬节气,我们看看立冬节气出现霜降,会有哪些谚语?都是怎么说的!
谚语说:“立冬打霜,要干长江”。如果立冬节气出现霜降现象,到了明年要干断江水。大家可以想一想,江水浩荡,水量极大,很难出现江水为竭的现象。老祖宗的谚语,虽然比较夸张,但是更在于提醒大家,到了夏天易出现干旱少雨的天气,影响农作物生长和生产生活用水等等,提醒人们做好防范措施。
还有的说:“立冬不见霜,春来冻死秧”。刚刚我们探讨立冬下霜的天气,接下来我们看看立冬节气没有霜降的谚语,又是什么预兆?如果立冬节气没有霜降出现,说明天气比较暖和,难以出现寒霜。但是 ,到了春天却容易出现“倒春寒”,反而不利于越冬作物生长,突然降温容易冻伤农作物。
2、立冬有风,立春有雨;冬至有风,夏至有雨。
上面,我们分析探讨了立冬下霜的谚语,接下来我们看看立冬这天刮风,有什么预兆?
谚语说:“立冬有风,立春有雨;冬至有风,夏至有雨”。从这个谚语里,我们发现,立冬对立春,冬至对夏至,一一相互对应,进行预兆。也就是说,如果立冬节气这天出现刮风天气。到了明年春天,也就是立春的时候,往往会雨水不断,出现阴雨绵绵的天气。
如果是到了冬至节气这天,刮起了大风,则对应着夏至时节,到了入夏,往往会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
3、立冬雷隆隆 立春雨蒙蒙。
立冬节气这天有风,多是预兆明年春天雨水充沛,那这天如果出现电闪雷鸣,又会有什么预兆呢?
谚语说:“立冬打雷要反春”。立冬季节本是天寒地冻,天气寒冷,已经是雷声停止之时,但是,立冬出现电闪雷鸣,是反常现象。如果立冬出现电闪雷鸣,这说明暖湿气流强盛,占了上风,天气过于暖和,因此,也就有了“反春”之说,也就是说冬天过于暖和,是个暖冬啊!
谚语还说:“立冬雷隆隆 立春雨蒙蒙。”我们探讨交流看到,立冬打雷多是冬天温暖,而且到了春天也是比较暖和,还会出现阴雨绵绵的天气。
4、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卜。
下面,我们看看立冬这天出现大雾弥漫,有哪些谚语呢?又有什么预兆?
我们知道,尤其是在北方广大地区,在冬天的时候,基本上秋收冬藏了,各类蔬菜到已经回收到家。可是,冬天怎么还会种萝卜呢?我是畅谈生活点滴,一起畅谈分析,看看什么原因和预兆。
谚语说:“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卜。首先,我们知道,谚语说:“大雾天晴”,如果出现大雾,说明立冬这天是晴天,又有农谚说:“立冬晴,一冬晴”,看样子预兆冬天天气晴朗干燥,比较暖和,适宜耐寒蔬菜萝卜种植。其次,这种情况,多是出现在南方广大地区,气候相对更暖和,适宜耐寒萝卜种植。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谚语预兆是个暖冬现象。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分析探讨了立冬这天出现风雷雾霜等天气的农谚俗语,基本了解了相关预兆。这几天,冷空气来袭,天寒地冻,立冬这天温度普遍降低 ,在零度徘徊,甚至出现了降雪现象。
俗话说:“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也就是说如果立冬节气这天气温骤降,天气寒冷,那么这一年冬天冷空气频繁来袭,是个寒冬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