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栽培地点的选择。有些人只图居室整洁,不考虑食用菌栽培的环境条件,常把厨房或阴暗角落选为栽培场地。而食用菌在出菇前后,需要充足的氧气和散色的光照,通风透光不好,会造成不出菇或畸形菇。同时,厨房中的煤气、油烟对食用菌也将产生毒副作用。
二、注意消毒彻底。家庭无专门的栽培房,采用福尔马林等药剂进行熏蒸有一定的困难,有些人便不消毒,造成培养料严重污染。家庭栽培可采用石灰消毒,即用生石灰粉撒遍栽培地面,隔一天再将生石灰粉扫出的消毒 *** 。也可用塑料布架棚,创造栽培小区。坚持常规消毒,可收到较好的消毒效果。
三、注意杀虫剂的使用。家庭栽培食用菌易发生蝇蛆为害。因为子实体对有机磷农药特别敏感,且有毒害作用,如利用家中杀灭蚊蝇害虫的敌敌畏、乐果等有机磷农药防治,不仅造成毒害,而且施用后往往造成不出菇现象。正确的 *** 是,出菇前十天选用敌敌畏,并严格掌握使用浓度,而出菇后改用除虫菊酯类农药。
四、注意补施氮肥的品种。有些人认为补施氮肥能提高产量,就不加选择的用碳酸氢铵、 *** 铵、氯化铵等氮肥来补充氮素营养,结果造成减产。这是因为氨态氮肥对食用菌生长有抑 *** 用,故补施氮肥一定要选择尿素等有机氮肥。
五、注意喷水。一些种菇者见资料介绍,子实体生长阶段比菌丝体生长阶段水分需要量大,故在菇蕾出现后,便盲目地加大喷水量,造成菇蕾大量死亡。其实幼蕾水分不易散失,若在幼蕾期喷水,势必引起菇蕾闷死。正确做法是:出菇时在菇床四周喷水以增大空气的湿度,待菇盖 平菇 直径超过两厘米后,再朝菇床上喷水,但仍要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
六、注意及时盖膜管理。家庭栽培以平菇为例,料面覆盖薄膜对保温和防止杂菌污染有很好的作用。低温播种,培养料盖膜后只要料温稳定,可不敞膜。但有的人不管料温的高低,播种盖膜后一直等到出菇后才敞膜通风结果造成烧堆现象,形成斑秃症,使产量下降。正确的 *** 是在盖膜2~5天内认真观察温度变化,若温度超过35℃应立即敞开通风,直到料温稳定后才盖膜。当观察到培养料长满菌丝,有黄水流出时,应每天选择低温时通风两小时左右, *** 出菇。
冯琪平,出生海南省澄迈县,他投入千万元在澄迈县金江镇建起了一座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利用全自动化生产线搞起了秀珍菇、杏鲍菇种植。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蘑菇年产量达100万斤,营业额超过1000万。
一次冯琪平偶然看到电视上播出安徽省有人把蘑菇做成了亿元大产业,他的兴趣一下子就起来了。随后,冯琪平便只身一人去了安徽学种蘑菇,并坚定了在澄迈规模化种植蘑菇的想法。
在还没有人大规模种植蘑菇的澄迈,想建工厂买设备打造规模化产业,不仅需要大投入,还意味着冒险。
冯琪平将“全部家当”千万元资金投入蘑菇种植基地建设的同时,还请来了在安徽学习时的老师,量身定制了一条自动化蘑菇生产线。
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内的机器达不到要求,传统的菌包配料不适合当地,工厂建设过程中,都是冯琪平自己掏的钱。说起自己的学生,如今担任工厂技术总监的郑贤付也称赞冯琪平的魄力。
冯琪平的蘑菇种植基地,在外人看来不过是一片整齐划一的厂房,但厂内乾坤却让许多从事过农业生产的人都感到新奇。
从菌种培育到菌包生产,从温度控制到生长过程,种植基地实现了生产环节的电脑操控,连冯琪平自己都笑言,在家点点手机便能完成蘑菇生产。
固定比例配比的原料、全自动的菌包生产线、数十间恒低温培育室、视频监控蘑菇生长、人工只介入采摘环节。
冯琪平说,区别于传统的种植方式,用现代机械化的方式种出来的秀珍菇、杏鲍菇不仅保质期更长、几乎不受气候环境影响,品质也更稳定,有市场优势。
如今冯琪平的生产线已经能日产秀珍菇、杏鲍菇2000至3000斤,其中秀珍茹6元/斤,杏鲍茹5元/斤,日产值2.6万元到5万元。工厂建设的21个冷库和6个大棚也能满足目前的产量。
蘑菇种植有了效益,冯琪平还不满足于现状,种植基地周边的数十亩竹林也被他租了下来,利用竹林的清凉在厂房外建起了秀珍菇种植大棚。“蘑菇工厂”做出了成绩,冯琪平扩大工厂规模,并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此外在金江镇 *** 的引导下,冯琪平还注册成立海南一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计划今年用“公司+合作社”形式,让贫困户也加入到蘑菇种植中来,辐射带动周边农业发展。
本文来自生意我最行,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关注创业家公众号(ID:chuangyejia),读懂中国7000种赚钱生意 >
家庭种蘑菇,注意调控这些,生长周期短、产量大,美味又健康导语:最近看《山海情》这个扶贫剧,相信很多花友们也追了这部剧,这是一部扶贫剧,在里面也有专家带领村民种蘑菇的剧情也是非常感人了,实际上蘑菇的确是非常好种植的经济作物,电视剧中人家是在蘑菇棚中种植,这样产量大能够帮助村民致富。
实际上蘑菇这种植物花友们在家里也可以自己种植,就像剧中所说蘑菇的生长周期是非常短的,大概用半个月的时间就能够长出来,产量大。蘑菇本身的形态也很具有观赏性,而且还可以用来做菜,做汤都是非常不错的食物,蘑菇中的营养成分也是很高的,花友们在家里种了蘑菇之后,一年都不需要再出去买蘑菇了,美味又健康,何乐而不为?
注意增加湿度
蘑菇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所以说花友们在种蘑菇的时候,室内温度达到要求之后,要注意蘑菇蘑菇周围空气的湿度。一般冬天家中的环境都会相对干燥一些,所以花友们要经常给蘑菇周围喷一些水,这样能够增加蘑菇生长环境中的湿度,给蘑菇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注意通风
花友们将蘑菇的菌棒养在室内,想要它能够长得非常好,那么室内的空气流通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建议花友们定期给蘑菇进行通风,这样才能够让蘑菇有一个较为适宜的生长环境,也会更快的长出蘑菇。
养蘑菇要注意温度
蘑菇是非常好养活的,它对温度的要求不是很高,大概是5℃到35℃之间都是适合蘑菇生长的,但是想要达到更好的生长效果,那么要让温度保持在20℃到30℃之间,这个温度蘑菇长得最快。
到了冬天家里上了暖气之后,室内的温度基本上都会在20℃以上,所以说花友们可以放心地在家中养蘑菇。
注意给蘑菇避光
蘑菇和其他的植物不一样,蘑菇是特别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所以在家中种蘑菇的花友们要注意的是,将蘑菇放在没有光照的地方,但是要提醒花友们的是,虽然蘑菇不喜欢阳光,但是也不是说要在完全见不到光的地方来养蘑菇。
在生长过程中还是要让蘑菇能够见到一些散光的,所以花友们可以按照具体情况给家中的蘑菇找一个合适的地方进行栽种,这样才能够保证蘑菇的健康生长。
一般家里种蘑菇建议花友们选择平菇,因为这种蘑菇是非常好养的,花友们不管是在市场还是在网上购买到菌丝,之后要选那种菌袋没有破裂的,袋子更好是透明的,因为这样花友们能够直接看到里面菌丝的生长状况。
像平菇这种菌类它一般是能够生长两个月左右,如果花友们养护的好的话,基本上半个月就能够长出之一茬蘑菇,这样吃的时候将蘑菇轻轻地摘下来,剩下的部分还会继续长出蘑菇来,一般一个菌杆大概会长出四茬蘑菇,一个冬天都会有吃不完的蘑菇了。
结束语:种蘑菇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因为它出菇比较快,花友们很快就能够享受到丰收的喜悦,所以如果有条件不妨一起来种蘑菇。
【图片来源于 *** 】
栽培食用菌具体需要哪些环境和条件食用菌需吸收充足的营养素才能生长发育。因此在栽培时,除了用合适的培养料外,还要在培养料中添加少量糖类(葡萄糖、蔗糖0.5~5%)和蛋白质。此外,无机盐和维生素也是食用菌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素,一般培养基含量丰富,不需另外添加。
二、温度各种食用菌生长所需的温度范围不同,每一种食用菌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生长。根据对温度的不同要求,食用菌可分为3类:
低温型:20℃以下,有平菇、香菇、冬菇、滑菇、双孢蘑菇等;
中温型:20~24℃,有金顶菇、黑木耳、银耳等;
高温型:30℃以上,有草菇等。
温度是影响食用菌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若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子实体分化,导致减产或无收成。
三、水分水分是食用菌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食用菌必须要有适度水分才能正常生长,而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绝大部分又来自培养料。例如香菇要求木屑培养料含水量55~60%,段木为35~40%,含水量不能过低或过高。
四、湿度食用菌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需要不同的空气相对湿度。菌丝体生长期间,培养室的空气相对湿度以60%左右为宜,子实体形成时期,应为90%左右。
五、空气食用菌是好气性菌类,氧和二氧化碳浓度也是影响食用菌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食用菌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因此要求菇房应保持通风良好,氧气充足,避免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高。
六、光线
根据子实体形成时期对光线的要求,一般可以将食用菌分为喜光型、厌光型和中间型三种类型。如香菇、草菇、滑菇等食用菌,在完全黑暗条件下不形成子实体,这类食用菌属于喜光型,其子实体只有在散射光的 *** 下,才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厌光型食用菌在整个生活周期中都不需要光的 *** ,有了光线,子实体不能形成或发育不良,如双孢蘑菇、茯苓等,这类食用菌可以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完成生长。中间型食用菌对光线反应不敏感,不论有无散射光,其子实体都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如黄伞等。
七、酸碱度大多数食用菌生长发育喜欢酸性环境,菌丝生长最适宜的PH值平均为5.0~5.3,当PH超过8时,则停止生长。
立即用以制做食用菌栽培袋或立即栽种的菌苗称之为栽种种,用原种自主扩繁栽种种,可大幅度降低菌苗花费。下边楚派食用菌就讲解一下食用菌 *** 时要注意什么?食用菌栽培接种技术要点
1、食用菌栽培种培养基地原材料挑选
可以用杂木屑、棉籽壳做为关键原材料,佐以麦麸或谷糠等。规定原材料新鮮无毒性变生虫,杂木屑就是指青冈、水曲柳等木本植物的木屑。
培养基的配置。以木屑培养基为例子进行详细介绍具体 *** 。秘方:杂木屑78kg,麦麸(或米糖)20kg,绵白糖1kg,嵌缝石膏1kg,料:水=1:1.2-1.5。
配置前筛去木屑中的物块的树根。先将木屑与麦麸颗粒料混和匀称,随后添加自来水融化的红豆糖水,混和匀称,将培养基用手握着参团,手指缝存水外溢而下不来滴时,为适合的含水率即60%~65%。
2、食用菌栽培种培养基的杀菌解决
罐装菌苗培养基、带压聚丙烯包装袋培养基既可分为自然压蒸气杀菌法,又可选用高压蒸汽灭菌法;
但低电压高压聚乙烯包装袋培养基宜选用自然压蒸气杀菌法,不适合选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由于低电压高压聚乙烯包装袋不耐热。实际灭菌 *** 同原种的 *** ,实际可参照食用菌菌种原种培养基的做法一文。
3、食用菌栽培种的接种技术性关键点
栽种的接种通常在接种箱或接种房间内开展。
接种的关键是严格开展无菌操作原则,两手表面、原种瓶表面表面及接种用品都需要用75%的酒精棉球开展严苛的消毒杀菌后再进到接种箱(室),接种用品还需要在酒精喷灯火苗上开展火苗杀菌,湿冷后再用。
接种时,更先开启原种瓶密封,对原种瓶密封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杀菌解决后,用大药用镊子去除原种表面的老菌皮或菌膜,随后右手持栽种种培养基,左手拨掉棉塞,按无菌操作原则规定,用大医用镊子把原种扒成1-2公分的一小块,接4-5块于栽种种培养基上,密封。
成袋培养基接种时,必须三人相互配合,二人承担解绳、打绳结,另一人承担接种。一般一瓶原种可扩种种40-50瓶或两边接种的菌苗袋20-30袋。
食用菌栽培相比于蔬菜种植,一是技术含量高;二是生产成本高;三是栽培风险大。两者的相同之处,一是都可以进行规模化生产管理;二是都可以家庭作坊式栽培种植;三是两者都能够在庭院及阳台上微型生产,并且具有观赏和食用两种价值。
食用菌生产过程,分为制种和栽培两个环节,制种环节技术要求比较专业,今天只向大家介绍食用菌栽培环节中的栽培流程,然后以香菇为例,说一说精品花菇在栽培管理中是如何催蕾开花,身价倍增的。
一、食用菌栽培流程,可以分为“三段式,五步骤”
三段式:基质播种——菌丝培养——催蕾出菇;
五步骤:一是培养基配料,二是培养基灭菌,三是培养基接种发菌,四是培养基催蕾,五是培养基出菇管理。
(一)基质播种
培养基配料。主料为棉籽壳、木屑、玉米芯、稲草粉,辅助料为麸皮、玉米屑、磷酸二氢钾、生石灰等,栽培不同的品种,按照合适的比例进行配置。然后,加入适量的水进行翻拌均匀,用手捏指缝有水溢出,但不滴下为宜。
培养基灭菌。培养料经过7天左右的发酵后,装入一个个培养袋中,然后放在常压灭菌灶中进行灭菌。培养基袋子在100℃的温度下保持12小时以上,灭菌过程完成。
(二)菌丝培养
接种和发菌。首先对堆放菌种和培养基袋子的空间进行消毒,接着操作人员和工具,在进入接种室前也要进行消毒,灭过菌的袋子温度降到35℃以下时,就可以进行接种了。然后码成“井”字堆放发菌。
(三)催蕾出菇
培养基催蕾。等培养基里的菌丝发满后,进行机械 *** 和低温 *** ,促使菌丝体扭结形成原基。栽培场所要保持空气湿度90%~95%并加强通风,才有利于培养基现蕾出菇。
出菇管理。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通风,增加空气湿度,保持环境整洁、空气干净,减少病虫害发生。最后,根据品种和食用习惯适时采收。
二、香菇栽培管理过程中,精品花菇的催生开花
花菇是菌中之星、香菇之王。花菇含有丰富的的营养物质,氨基酸、多塘、微量元素等独一无二,经常食用能起到健身、防病、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作用,花菇在国内外都十分的受欢迎,价格是普通香菇的数倍。
香菇的开花栽培管理分为三个时期
1.开裂期的管理。原基生长后期(菌盖直径2cm -3cm)是诱导开裂成花的之一阶段,通常称为初裂期。在此期间,棚屋应保持干燥,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5%-75% ,温度应控制在10℃-20℃。同时,增加光照和通风。为了防止夜间棚屋内地面返潮,应铺塑料薄膜防潮,或用石灰、炉渣撒于地面吸水防潮,晴天时覆膜二分之一。如果外部湿度大于75% ,则应将薄膜紧密覆盖,并排干湿度,使菇盖表面始终保持干燥。大约7天后,菇盖的表面就会开裂。
2.成花期的管理。 经过上述局部干燥处理后,菇盖有裂纹。当菇盖长到3cm-3.5cm时,可以利用较大的湿度差(15% 以上),及10℃以上的温差和强光照、大通风进行强化管理,使裂缝变深,并保持3天-4天,可以产生天白菇(梁花菇)。
3.保持期的管理。当菇盖达到3.5cm时,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可调至55%-65% ,温度可调至8-20摄氏度。在光照好的情况下,应在白天揭开薄膜,以便大通风和充分光照。若在雨天或雾天,应严密封棚室、除湿,防止菇体吸潮褐变,影响花菇品质效果。
三、香菇与花菇的区别,花菇身价倍增的原因
香菇可分为花菇、厚菇(或冬菇)和次菇三种。花菇花纹形如菊花瓣,故又称为菊花菇。花菇是属于香菇中的上品,同猴头并列为“山珍”,它外形美观个头适中,肉质肥厚,含水较低保存期长,精品优质花菇保持天然纯净特色,其香味浓郁、自然纯正,口感鲜美、嫩滑、松脆也被称为席上佳珍,“素中之荤”。
另外,花菇也有等级之分,特级和一级花菇属精品,每只大小如铜钱,菇质肥厚,全身都是花纹,白色裂纹明显,菇盖完整,菌边内卷,菌褶白细干净,菌柄极短。特级和一级花菇价格都在1斤100元以上,而普通香菇的价格只有20-30元每斤,香菇从普通练成花菇,身价增了数倍。
12316农技|实用!食用菌十大栽培管理办法
食用菌备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食用菌生产已成为一个重要生产项目。要做好食用菌栽培,这十条管理办法很实用!
01 提前做好生产场地排水工作
汛期到来前,清理好生产场所的所有排水沟,以保持排水顺畅;同时做好菇棚顶部及周边遮阳网、电线等设施的检查及加固工作,防止菇棚倒塌,保证汛期用电安全。
02 及时做好产品采摘和加工
夏季气温较高,在暴雨到来前,已出菇的产品要及时采摘和销售;需要加工干品的应利用晴好天气,及时将产品进行晒干处理,保证产品质量。
03 雨后及时排水或转移菌棒
雨后及时清除菇棚内积水,防止洪水浸泡菇床或菌棒(包)。菇棚已垮塌的,要及时转移菌棒(包),有条件的尽可能转移到高处。
04 及时修复破损和倒塌菇棚
对因水灾损坏倒塌的菇棚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尽快修补或重新搭建,避免灾后夏天高温对食用菌生产造成二次危害。
05 及时清理死菇和烂棒
利用早、晚气温稍低时间尽快检查菌棒(包),发现有烂棒、杂菌感染的必须马上拣出,集中堆放,不要随意丢弃,以免相互感染和污染环境。随时将菇床上受水害浸泡而枯黄的死菇摘除,以免死菇腐烂引发病虫害。
06 及时清理消毒生产场所
洪水退后要及时对生产场所进行消毒处理,待天气转晴后用石灰粉喷撒一遍,预防病虫害发生,特别注意防治螨虫类。对于无法修复的菇棚和无法补救的菌棒(包),要及时清理和消毒生产场所,做好下一造生产的计划和准备。
07 注意菇棚通风降温
灾后遇到高温天气,要密切注意棚内空气状况,利用早晚时间掀棚进行强制性通风换气,降低棚内湿度。棚内空气要保持新鲜,无霉气;温度不能过高,人感觉不闷即可,避免温度过快上升导致死菇。
08 床栽品种松料补土
双孢蘑菇等床栽品种要及时松料和补充覆土,以利于排除培养料中的废气,使老菌丝断裂,促进新菌丝长出,形成菌丝强势,为下一潮出菇打好基础。松料分大松、中松和小松三种,应根据菌床培养料的实际情况而定。待菌丝生长恢复后,及时向料面喷水,恢复日常管理,促使转潮出菇。
09 重新利用培养料
培养料质地还较好的烂菌棒(包)可晒干再利用。可将已软化破烂的菇棒(包)及时脱袋打碎或加1—1.5%石灰、麸皮等堆积,发酵培养料。处理后的培养料可重新用于生产平菇、竹荪、大杯蕈、鸡腿菇或其他品种。
10 注意新生产场所选址建设
准备新建设的生产场所,尽量选择在地势较高,排灌方便的位置,建设好排水、引水、喷灌水等设施。菇棚建造要利于调温调湿,通风能自由调节;可用遮阳网、树枝、杂草、秸秆等对菇棚进行覆盖避雨。
来源:广西农业农村厅种植管理处/文,广西农业信息中心/图
综合:广西农业农村厅
食用菌栽培、场地的选择以及种植栽培技术要点都有哪些?场地选择
应远离畜禽场、垃圾堆、化工厂和人流多的地方,且要求交通便利,水源充足且清洁无污染。室外栽培时,应选择土质肥沃、疏松、排灌方便,未受工矿企业污染的土壤。
栽培管理
1.选择菌种。
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的栽培种类及品种,不得使用老化或受到污染的菌种,应选用健壮、优质、抗病的菌种。
2.精细管理。
注意原料、菌袋和工具的卫生。废料不要堆在栽培室附近,并须经过高温堆肥处理后再用。栽培室的新旧菌袋必须分房隔开存放,绝不可混放,以做到严格灭菌和消毒,以预防接种感染和各种继发感染。每次采菇后应清除栽培料上的菇根、烂菇和地面上掉落的菇体,并及时清理菇房,重新消毒。
3.科学育菌。
对于不同种类的食用菌,要按其对生长发育条件的要求,科学地调控培养室的温度、湿度、光线和pH值等,并要适当通风换气,促进菌丝健壮生长,防止出现高温高湿的不利环境,在菌种选择、培养料配比,堆料发酵、接种发菌和出菇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培育健壮的菌丝体和子实体,增强其抗病能力。
4.施肥。
喷施蛋白胨、酵母膏溶液,可使菇体肥厚、促进转潮;喷施腐熟人粪尿,喷完后,可再用清水喷1次;喷施米醋。在平茹生长中后期,用300倍的食用米醋液进行菇面喷施,在采收前1—3天每天1次,一般可增产6%,且色泽更加洁白;喷施培养料浸出液,可延长出菇高峰期,并使子实体肥厚;喷施葡萄糖、碳酸钙溶液,有促进菌丝生长的作用。
5.水分管理。
菇房要经常保持良好通风,空气相对湿度不宜超过95%。当自然温度达到16℃时,在畦内灌1次水,以后每天早、中、晚各喷1次水。喷水尽量喷向空间和地面,不要喷到子实体上。在低温季节更好喷洒用日光晒过的温水。
6.温度管理。
菇棚温度更好控制在10—18℃当气温较低时,白天延长阳光直射的时间,晚上要盖严草帘。当气温较高时,白天盖上草帘,晚上则揭开草帘。
7.通风管理。
当气温较高时,每天要揭开草帘通风2—3小时,低温大风天气少通风;早晚喷水前后加大通风,菇蕾分化期少通风,菇蕾生长期多通风。
8.光照管理。
菇蕾生长期要有稳定的散射光,坚持每天早晚晾晒1—2小时,增加弱光直射,出菇期切忌强光直射。
病虫害防治 食用菌本身对害虫抵抗能力弱,一旦发生不易控制。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主要从选用抗病虫品种、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加强栽培管理等多种途径达到防治目的。
(一)菌种 *** 与品种选择
香菇菌种分为母种、原种、栽培种。该项目直接从外省引进栽培种。香菇栽培种的 *** 主要包括配料、装袋、灭菌 、接种、培菌管理等工艺环节。
1、菌种袋的规格: 14-15×27-30×0.004~0.005厘米的聚丙烯料或低压聚乙烯料袋,每袋装湿料0. 4~0.6千克,压实后料高为10~12cm。
2、配料、灭菌 、接种消毒、培菌管理要求参见下文菌棒 *** 部分。
3、香菇菌种外观质量的鉴定
优质香菇菌种必须同时具备高产、优质、抗逆性强,以及菌丝生活力强、无杂菌、无虫害的双重特性。
(二)场地环境
1、发菌场所
发菌场所要求弱光、通风、调温排湿性好。农户小规模分散式生产时,可利用空闲房屋、院落发菌,也可在菇棚就地发菌就地出菇;大规模生产则需要建造专门的发菌荫棚。
2、出菇场所
菇场宜选择在光照充足、通风良好、近水源、排水性好、地势平坦之地。菇棚坐北朝南,呈东西走向搭建,要具备抵御风吹雪压能力,棚顶覆盖物和四周遮阴物要便于调节,以利于创造一个适宜香菇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作为无公害香菇栽培的出菇场所,应选择不受污染源影响或污染物含量限制在允许范围之内,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其出菇管理用水、土壤质量、空气质量必须达到相应标准。
(三)菇棚构造
采用高棚层架栽培模式,高棚层架菇棚适于花菇和普通菇栽培。高棚层架菇棚一般分为内棚和外棚,外棚用于遮荫,创造香菇生长的适宜环境;内棚用于排放菇木,备有塑料膜,具有保温保湿作用。
内棚由层架和塑料棚组成,层架用竹条或木条搭成,层数为4~6层。搭架前先将地面整平。将装配好的架固定于上面,每隔2~2.5米一个支撑架,顶部用竹条或木条搭成拱形。上盖塑料膜,离地面高2~2.2米。层架层间距0.4米,底层离地面0.2米,架宽0.8~0.9米,中间有平行的四根木条,用于排放菇木,每架可平行摆放两段菇木。每两个架合为一个单元,中间留走道0.6~0.7米。
(四)菌棒生产与管理工艺规程
1、配料
(1)配方:杂木屑78%、麦麸20%、红糖1%、石膏1%,含水量58~60%。
(2)原料要求:严把原料质量关,杜绝使用掺假伪劣原材料,特别是含有害物质残留的原材料。杂木屑要求用优质阔叶树种粉碎而成,细度在5mm以下,色泽新鲜,无霉烂,无结块,无异味,无油污,含水量14%~60%,PH值8.0左右,总氮含量在0.3%以上;麦麸要求优质、新鲜、干燥,没有结块、霉变、虫蛀、掺假现象;石膏粉要选用色泽洁白、在阳光下闪光发亮的质优纯度高的,不宜使用纯度低、有掺假的的石膏粉,不能用碳酸钙或 *** 镁等替代。
(3)拌料:做到“三均匀”,即原料与辅料混合均匀,干湿搅拌均匀,酸碱度均匀。
2、装袋
培养料配制完成后,应及时装袋,拌料之后至装袋开始的时间间隔不超过4小时,要做到当天拌料,当天装袋灭菌,不能堆积过夜。栽培筒袋一般采用折宽15厘米×长55厘米×厚0.005厘米的聚乙烯筒袋,装袋前将筒袋的一头扎紧,并用火烫使之凝固密封,每袋装干料0.8~0.9千克,加水后湿料为1.8~2.0千克。袋口要清理干净并扎紧。
3、灭菌
灭菌可用高压灭菌和常压灭菌两种方式。高压蒸气灭菌应在锅内蒸气压力达0.15Mpa、料温126℃下,保持1.5~2小时;常压蒸气灭菌则应在料温达到98~100℃温度下保持10~12小时。
4、 冷却
采用自然散热冷却,不要进行通风,以减少料棒外的杂菌孢子附着和进入料棒。冷却24~48小时后,料温降到30℃以下,用手摸无热感时即可接种。
5、接种
接种是菌棒 *** 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在整个接种过程都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做到严和快,以减少杂菌污染。接种目前一般在接种箱、接种室或帐式塑料棚中完成,主要包括消毒、打穴接种和封口三大过程。
6、培菌管理
接种后的菌棒要移至适温、通风、避光的培养场所进行培菌管理。培菌管理主要是根据菌丝生长和菌棒内的变化情况,做好刺孔通气、控温、翻堆及发菌检查、通风降温等工作。
7、转色
转色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是刺孔通气,翻堆以及给予适当的光照。通过刺孔通气,增加袋内的氧气量,以促进气生菌丝的生长;通过翻堆,调整菌棒的堆叠方式,以促进均匀转色,同时还需根据转色的进度及气温的变化情况调节光照。有些菌棒的局部因受压迫和未见光而不转色或者菌棒袋内壁与培养料紧贴而不能转色,这时就需要通过翻堆或采取搓、拉塑料袋的 *** ,使袋壁与培养料脱离,从而促使转色。
8、越夏管理
从6月份开始至10月份出菇之前的这一段时间称为越夏期,通风降温、防止烂筒是越夏管理的主要工作。为确保菇木安全越夏,必须选择好越夏场所,并采取必要的降温、通风措施。室外菇棚是最为理想的越夏场所,因为菇棚通风性很好,光线均匀,气温低而温差大,并且一般排灌比较方便,便于高温期降温,同时,菇棚内一般空气湿度较高,菇场可常受雨淋,菌棒不易失水,有利于菌丝保持较高的活力,菌棒发生烂筒的现象要比在室内培养房间越夏的减轻很多,而且菌棒转色全面,脱袋出菇后更易于管理。如果在室内越夏,菌棒要求在出菇前的一个月挑入菇棚。
菌棒移至室外菇棚越夏的时间以5~6月份为宜,菇木经最后一次刺孔通气后一周左右即可进棚。菌棒进棚前,要全面加厚菇棚顶部及四周的遮荫物,确保无直射阳光进棚。并对整个菇棚环境要进行一次全面清扫,做好消毒灭菌杀虫工作。
菌棒进场越夏后要定期定点观察,发现烂筒应及时移出菇棚填埋或喷洒杀菌药剂防治,高温期要通过喷水、灌水等措施调节棚内温度,避免棚内温度过高。雨后要及时排除积水,防止菌棒受淹。
(五)出菇管理技术规程
1、菌棒含水量管理
适宜的培养料含水量是香菇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含水量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正常出菇。如果出菇时偏重,可再进行一次刺孔通气排湿;如果菌棒偏轻,应及时补水。补水要求用水温低于气温5-10℃的清洁水。为了保持适当含水量,补水不宜过多,特别是第二次补水后菌棒重量应逐茬递减0.15-0.20千克。
补水措施有浸水和滴灌注水两种。由于注水补水法常因压力过大损伤菌丝和菌棒,因此在生产中应提倡浸水补水法。
2、催蕾措施
为了在适宜的气候条件来临前使菇蕾整齐发生,菇农要结合天气变化情况采取科学的人工催蕾措施。
3、出菇管理
代料栽培香菇模式主要有畦面钭放脱袋栽培普通菇和高棚层架栽培花厚菇两种,这两种栽培模式在菌棒 *** 、培菌、转色管理以及催蕾措施等方面相同或相近
4、休息养菌
每生长一潮菇,均要消耗掉较多的养分。因此,每潮菇采收后要暂停喷水注水,将菌棒置于较“干”的条件下养菌一周左右,待菌丝重新积贮养分后,才能进行补水、催蕾,进入下一潮菇的管理。
(六)香菇采收、保鲜、干制、贮存与运输
1、采收
(1)香菇采收要求
香菇适时采收的要求,应随香菇的等级、种类及用途(如鲜销、制罐及干制)的不同而不同,采收标准主要是根据商品的质量标准来确定。适时采收,能更大限度保证香菇的产量,同时确保香菇的质量。香菇采收以子实体七、八分成熟,菌盖内卷、菌膜末破或刚破裂为最适时期。不适时采收的开伞菇,只能加工成薄菇,其档次和单价同厚菇差别较大,食用的口感和风味也有差异。
现销鲜菇(保鲜菇)的采收标准
对于现采收现销售的鲜菇来说,应掌握在菌盖将展开,边缘尚有少许内卷,呈铜锣边,菌褶已完全张开,孢子尚未正常弹射的八分成熟时作为鲜菇采收的标准。若是外销出口的保鲜菇,因采收后尚须保鲜加工,还要包装、运输等,对于非速冻加工形式的香菇子实体,在加工过程中依然是活体,还保持正常呼吸并继续生长,所以应当掌握在比上述标准更早一些(约六分成熟)、菌膜未破的时候采收。
干制香菇的采收标准
子实体长至七、八分成熟,菌盖边缘仍向内卷呈铜锣边状时正是采收适期。这时的子实体菌盖厚、质地紧、口感滑润。当菌盖展平时表示已过熟,这一时期的子实体菌盖变薄,纤维质增多,质地变松软,品质下降,重量也变轻。
鲜花菇应在七分成熟,菌盖完全内卷,菌膜在盖缘与菌柄之间清晰可见,并刚破裂时采收。这样的鲜花菇烘干之后可以达到优质花菇标准。
(2)采收 ***
香菇的采收以不损坏原有基质,保持菇体的完整美观和质量完好为原则。采摘时,用拇指和食指紧握菇柄,左右旋转使柄蒂与基质脱离,不用力往上拔,以避免将整块基质带起。
鲜菇采下后,应用小箩筐或小篮子盛放,下衬塑料或纱布。轻放,不能挤压,以保持鲜菇完整,采收时还应注意手只能接触菇柄,不能擦伤菌褶及菌伞边缘。采收后的子实体应及时分级,一朵朵摆放在垫有纱布的筐或篮子里,并及时加工。
2、保鲜
香菇保鲜有冷藏保鲜法、气调贮藏法、速冻保鲜法、减压冷藏法、薄膜包装法。最常用的是冷藏保鲜法。
3、干制
●干香菇应在避光、常温、阴凉干燥、防虫蛀、防鼠咬,并有防潮设备处贮存。温度应严格控制在20℃以下,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箱体之间要留有一定的空隙。
●香菇的干制 *** 有热风干燥法、日晒法、焙笼烘烤法、烘房烘烤法,最常用是热风干燥法,该法脱水速度快,效率高,能提高干制香菇质量。
4、贮存与运输
(1)贮存
鲜香菇应贮存在温度控制为1℃~4℃的冷库内。
干香菇应密封贮存,包装用品符合卫生要求,不得直接 *** 空间。
三个月以内中短期保存的干菇应避光、常温、阴凉干燥、防虫蛀、防鼠咬、并有防潮设备。
三个月以上长期贮存的还应控制温度在20℃以下,相对湿度在60%以下,箱体之间应留有一定的空隙。
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物品混放。
(2)运输
不得与有毒物品混装,不得使用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运输工具运载。
鲜香菇应用温度控制在1℃~4℃的冷藏车运输。
干菇运输时应有遮蓬,防止雨淋,避免挤压。
(七)代料香菇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代料香菇生产过程中,无论是菌种 *** 阶段、菌棒培养阶段,还是出菇阶段,乃至产品贮藏阶段,均会不同程度地发生病虫害,轻者降低菌棒成活率、降低香菇产量及品质,重者导致菌棒报废,产量绝收,给香菇生产者和经营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必要时辅以化学防治。
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包括选育抗逆性强的香菇品种,净化栽培环境,创造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规范生产操作程序等等措施。
2、物理防治
利用防虫网、遮阳网等功能网隔离培菌室、菇棚等场所,阻隔害虫侵入;利用空气过滤、紫外线、臭氧等装置进行接种器具和栽培场所的消毒处理。
3、化学防治
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常常是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特别是针对已经发生侵染性病毒和虫害时施以药剂防治往往能较迅速、较理想地抑制病虫害的扩展。但如果使用不当,容易对香菇造成药害及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因此,只有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才可考虑化学防治,而且必须有选择地使用一些低毒低残留的药剂,杜绝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通常采用拒避、毒饵诱杀等措施防治虫害,培菌阶段对受杂菌污染的菌棒进行表面药物(低毒低残留药剂)处理防治杂菌。在出菇期间和仓储期间严禁让菇体接触任何药物。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剧毒和高毒农药不得在蔬菜中使用,食用菌作为蔬菜的一类也应完全参照执行,不得在香菇病虫害防治时使用或在栽培基中加入。高毒农药有三九一一、苏化203、一六O五、甲基一六O五、一五O九、杀螟威、久效磷、磷胺、甲胺磷、异丙磷、三硫磷、氧化乐果、磷化锌、磷化铝、氰化物、呋喃丹、氟乙酰胺、砒霜、杀虫脒、西力生、赛力散、溃疡净、氯化苦、五氯酚钠、二氯溴丙烷、四O一等。另外,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含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成分不清的混合型基质也不得使用。
食用菌栽培宝典来啦!一起来看看~大家小年过得如何?小农昨天在家里吃到了想念已久的“小鸡炖蘑菇”,作为东北名菜之一,它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也非常高。
蘑菇是点睛之笔
相传在清代,“口蘑肥鸡”是一道御菜。乾隆、光绪、宣统和慈禧的御膳单上都有它。普通百姓想要吃这道菜,并不容易,只有贵族、皇亲国戚才有这个口福。
我国养鸡的历史颇为悠久,在清代吃到鸡肉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为什么一道用干蘑菇、鸡肉炖制而成的菜肴会成为宫廷御菜呢?
小农想,这道菜特殊的地方应该就是里面的菌菇了。鸡肉常见,优质的菌菇却不好找。
人们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食用菌类的呢?它们又是怎样被栽培出来的?今天小农就来跟大家聊一聊食用菌的栽培。
起源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最早食用、栽培食用菌的国家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
《吕氏春秋·本味篇》中有“味之美者,越骆之菌”的记载。当时,菌类是十分稀有之物,只能依靠野外采集才能吃到。
最早关于种植食用菌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韩鄂所著的《四时纂要》中“种菌子“一段:“取烂构木及叶,于地埋之。常以泔浇令湿,两三日即生”。又法:“畦中下烂粪,取构木可长六七尺,截断锤碎。如种菜法,于畦中匀布,土盖。水浇令长润。如初有小菌子,仰杷推之,明旦又出,亦推之。三度后,出者甚大,即收食之。”
文中仅用了几十个字,就将菌菇栽培 *** 描述清晰,现代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几个基本要素都有所涵盖——基质、菌种、温湿度控制。
栽培
在远古时代,人类想要吃到菌类只能到野生环境中去采集。经历了几千年对食用菌形态、习性、生长环境的观察,人类开始对食用菌进行驯化栽培。
食用菌究竟是如何栽培出来的呢?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张金霞研究员告诉小农,栽培食用菌,最重要的就是“基质”。
食用菌虽然是重要的种植业组成部分,大部分作为蔬菜食用,但是生产工艺及技术与蔬菜完全不同。
各类绿色作物都是以光合作用建造自身,生产出人类需要的食物,而食用菌是以基质为营养源,完全依赖自身的酶系统分解吸收基质中的木质纤维素等建造自身,最终形成子实体(菇、耳)。基质相当于绿色作物的土壤,是食用菌营养的全部来源。
优质基质从何而来?
《四时纂要》中写道“烂构木及叶”是培养菌类的基质。在现代农业中,也是如此吗?
专家告诉小农,按照循环农业的理念,食用菌产业可以与种植业、养殖业相结合。将作物采收后的秸秆用来培养食用菌,这种做法既可以提高农业废弃物利用的价值和效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更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田间应用数据显示,玉米芯、玉米秸、稻草、大豆秸、棉柴、菌渣等可作为基质的主要成分,将它们分别应用在平菇、黑木耳、杏鲍菇和白灵菇的生产上,可平均节本增效7%以上。
现代的食用菌产业除了在生产环节上可以节约成本,产菇后剩下的菌渣也很有价值。
菌渣也是宝
做饲料
以秸秆为主料的菌渣含有菌体蛋白、菌类多糖和大量其它活性物质,作为饲料喂养畜禽更利于消化吸收,能够提高畜禽的免疫功能,促进其生长发育,使畜禽更健康,大大降低得病率,节约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做肥料
产菇后的菌渣,含有大量的(食用菌)菌丝,经测定,氮磷钾等含量超过国家有机肥标准。此外,含有的真菌多糖等活性成分可以改善植物根际微生物区系,提高植物抗病性。经堆制发酵后作为有机肥使用,可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为植物提供优质氮磷钾等多种肥料,对植物有害微生物产生一定的拮抗作用,减轻病害危害。
《中国食用菌栽培学》
关于食用菌栽培,您还想了解哪些内容呢?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食用菌遗传育种与栽培团队张金霞研究员、黄晨阳研究员等编著的《中国食用菌栽培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为一本食用菌领域的重要工具书,无论是食用菌概论、生态与分类、遗传特点还是栽培基本原理、菌种、病虫害防控和采后保鲜与加工等均有详细的介绍。
品种涵盖的也十分全面,不仅包含了香菇、平菇、黑木耳、双孢蘑菇、金针菇、杏鲍菇等市面上常见的品类,还包括近年来发展瞩目的羊肚菌、绣球菌、蛹虫草、大杯蕈、暗褐网柄牛肝菌、金耳、裂褶菌等珍稀食用菌,以及灵芝、桑黄、天麻、茯苓等药用菌。部分种类,如双孢蘑菇、斑玉蕈、灰树花、滑菇等更是分农业栽培技术和工厂化栽培技术两方面介绍。
对食用菌栽培感兴趣的您,可千万别错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