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蘑菇有没有毒,黄蘑菇需要焯水吗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43 0
又到野生菌上新季!云南再发野生菌中毒防控预警

夏季是各类野生菌生长的旺季,也是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频发高发期。为切实保障全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防止广大人民群众因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菌造成中毒事件。

云南省人民 *** 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布野生菌中毒防控预警通告:

一、不要随意采摘、出售、购买、食用自己不熟悉的野生菌,尤其是霉变或幼小难辨识的野生菌。

二、烹调加工野生菌时,不要凉拌食用,也不要烧烤食用,不要多个品种混合加工,加工时要炒熟煮透后再食用,食用野生菌时不要饮酒。

三、学校食堂(含托幼机构)、单位食堂、建筑工地食堂、旅游景区供餐单位、养老机构食堂、医院食堂、婚丧嫁娶、农村宴席和会议集体用餐等群体性聚餐,严禁加工食用野生菌类(包括野生菌干制品),防止引发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四、餐饮经营单位要严格把好食用野生菌采购关,严禁购买不熟悉的野生菌,建立和掌握野生菌中毒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严格执行先用沸水煮漂等安全的烹调加工 *** ,并留样备查,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

五、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幻视幻听等疑似食物中毒反应时,应立即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对误食剧毒类鹅膏(包括致命鹅膏〔俗称白罗伞〕)、黄盖鹅膏(俗称黄蘑菇)、亚稀褶红菇(俗称火炭菌)等剧毒野生菌中毒患者及危重病人,要及时转至有救治能力的三级综合医院,争取救治黄金时间。

作者:李茂颖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

见手青有致幻毒性,云南人将其奉为美味,毒蘑菇为何让人趋之若鹜

我们知道野生的蘑菇色彩艳丽,但是大都含有剧毒,在我国发现的具有明显毒性的蘑菇种类有200多种,其中能够致人死亡的剧毒蘑菇有十余种。

比较常见的像致命白毒伞这种剧毒蘑菇,它含有的毒素对人体的肝、肾脏、中枢神经系统伤害极大,五十克左右的致命白毒伞所含的剧毒就可以毒死一个成年人,致命白毒伞中毒的死亡率也是达到了惊人的90%以上。

致命白毒伞

尊重科学,敬畏自然,大家好,我是奇喵。蘑菇的鲜美通常让人无法拒绝, 而可食用的野生蘑菇就只能拿珍馐美味来形容了。不过野生蘑菇大多数有毒且不好辨认,所以人们还是保持着相对理性的态度。

今天《奇妙的食物》带大家认识一种毒蘑菇,吃了这种毒蘑菇,可能出现腹泻、昏迷不醒、幻觉,严重者可能威胁生命。即使这样,仍然有不少食对它客趋之若鹜,冒着中毒的风险也要尝上一尝,这种毒蘑菇就是“见手青

见手青,因菌体受伤后截面变为蓝靛色而得名,是具有特殊反应的一类牛肝菌的统称,物种数量庞大,隶属于牛肝菌科,根据见手青的菌体颜色可以分为粉见手(粉盖牛肝菌、红脚牛肝菌、粉被牛肝菌),红见手(血红牛肝菌、火红牛肝菌、红脚牛肝菌、砖红绒盖牛肝菌),黄见手 (黄褐牛肝菌、华丽牛肝菌、黄柄牛肝菌)等种类。

这么多种类的见手青,并不都是可以食用的。

粉盖牛肝菌:这种见手青菌盖大约7-16厘米,半圆形呈粉红色。盖肉厚1.5-2cm,菌柄粗棒状,长5~13厘米,厚1.5-4厘米,有一股浓郁的葱香味,故名红葱、红见手。粉盖牛肝菌肉肥厚,营养丰富,食味很好,在我国享有极高的声誉,同时也是世界性著名食用菌,被誉为少有的山珍。

粉盖牛肝菌

细网牛肝菌:又名魔王牛肝菌、红毒牛肝菌,是一种剧毒牛肝菌,菌柄短粗,中部以上有红色细网纹,上部黄色,中部玫瑰红色,基部淡黄至浅褐色,长3-5(10)cm,粗1.5-2.5(3)cm,或更大,受伤处变蓝色。误食后口、舌、喉部麻木,胃部难受。据报导中毒后头晕、胃痉挛甚至吐血,重者死亡,特别生食有更明显的胃肠道病症。

细网牛肝菌

一种是山珍美味,另一种却含有剧毒,以上两种见手青代表了两个极端,还有一部分牛肝菌既能够食用,还带有一定毒素。

细心的你会发现,它们的外形好像没啥大的差别,所以,如果你对种类繁杂的见手青没有准确的辨别能力,请不要贸然采摘,否则你极有可能因为误食而中毒,每年我国因为见手青食用不当而中毒的案例不在少数,

中毒者产生幻觉

见手青中毒症状有很多种,除了腹泻、呕吐、昏迷不醒这几个比较常见的症状外,还有一种很特殊的幻觉症状,中毒者通常保持清醒,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小精灵星星等,你眼睛看向哪里,它们就出现在那里,中毒者会感觉到这些小东西一直围绕自己。

能够引起幻觉症状的是一种色胺类物质,这种物质同样存在于我们体内,比如血清素就是一种色胺类物质,它是人体内的信使,负责信息的传递,可以与体内多种神经递质受体结合。

同为色胺类物质的见手青毒素和血清素的分子结构十分相近,所以当它进入人体之后就会取代血清素和神经递质受体结合,并通过神经递质受体进入到大脑皮层之中。见手青毒素进入大脑皮层之后会建立大量新的通路,将本来毫不相关的区域连接在一起,于是幻觉就产生了。

比如将听觉与视觉连接后,你看到了一朵花,却并未在大脑中产生一朵花,而是产生了一段声音。那么小精灵是怎么产生的呢?见手青毒素会通过错误的连接加强人脑记忆中的人物部分,并缩小空间尺寸,于是小精灵就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

其实,大部分见手青的毒素在煮熟之后就会彻底失去活性,所以食用煮熟的见手青是没有中毒风险的,之所以会中毒,就是因为没有将见手青彻底煮熟所引起的,所以见手青的烹饪手法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云南民间一般认为,吃新鲜的见手青,又不想住院看小精灵,那就一定得要出色的老厨师,用足量的油、足量的大蒜和足够的烹饪时间。

见手青在我国云南等地分布广泛,每年雨季五月过后就开始采摘,想要吃到最新鲜的见手青,就一定得去到当地,因为见手青保存困难,所以当天采摘的当天就要消耗掉,要不然口感和营养都会大打折扣,当地人称之为“朝菌午食”。

奇喵认为,见手青的山珍滋味的确让人流连忘返,但这绝对不是你忽略他毒性的理由,理性地追求每一口美食,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

<来看我>关注奇喵,一起探索奇妙世界<来看我>

路边的野蘑菇你不要采!请收下这份常见毒蘑菇图鉴

听说

又有人在路边摘野蘑菇吃了?

这件事可千万别乱做!

视频加载中...

(深圳一女子采食路边毒蘑菇被送医院紧急抢救,时长共1分22秒)

深圳一女子采食路边毒蘑菇被送医院紧急抢救

据自媒体爆料,近日,深圳一女子采食路边毒蘑菇被送医院紧急抢救。该女子称自己看见绿化带旁有蘑菇,想起来童年的味道,于是采回去吃,吃了后身体不适去了医院。医院医生表示,该子女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的症状,食用的野生毒蘑菇为大青褶伞,经过治疗,转危为安,已回家修养。

大青褶伞

大青褶伞是我国造成中毒事件最多、最常见的毒蘑菇之一。

在菜地、公园草坪、路边草丛、垃圾堆旁,甚至居家花盆中,都可能生长,可以说是离我们最近的毒蘑菇。

一般大青褶伞出现在3至12月份,集中在6月至10月之间生长。俗语讲:“六月菇,没人哭”,其中就包括大青褶伞。

大青褶伞属于剧毒蘑菇,内含肝脏毒素、神经毒素、胃肠毒素和溶血毒素等四种毒素,致死率非常高。

近日,深圳气候潮湿、雨水充沛

各种菌类生长迅速

是野生蘑菇中毒的高发季节

前几个月

疾控部门在龙岗区嶂背郊野公园

发现了毒蘑菇致命鹅膏——白毒伞

是蘑菇界的“毒王”

去年龙岗区也发生过

误食白毒伞导致的中毒事件

去年2月龙岗区某市民在野外采摘了10朵白毒伞,回到家里做了一锅蘑菇汤与家人一起食用,大约6小时以后,两人都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症状,经治疗一人病情稳定,另一人病情较重,最终死亡。

此外,深圳还出现过这些毒蘑菇

它们有些三五成群

颜色与泥土融为一体

它们就是鬼伞

有的蘑菇菌盖边缘

则出现了诡异的黑边

它们仿佛被火烧过

似乎融在了一起

鬼伞家族里有很多种,野外生长的大多是墨汁拟鬼伞(墨汁鬼伞),或者晶粒鬼伞、刺毛鬼伞、庭院小鬼伞,大多都是毒蘑菇。

墨汁鬼伞

菌盖直径3.5cm~8.5cm,初期卵圆形,后渐展开呈钟形至圆锥形,成熟时盖缘上卷,开伞时液化流墨汁状汁液,有褐色鳞片。菌肉薄,灰白色。菌褶弯生,密,灰白色至灰褐色、黑色。菌柄长3.5cm~8.5cm,直径0.6cm~1.2cm,白色至灰白色,空心。担孢子7.5~10x5~6μm,椭圆形至宽椭圆形,光滑,深灰褐色至黑褐色,具有明显的芽孔。

晶粒鬼伞

菌盖直径2cm~4cm,初期卵形至钟形,后期平展,成熟后菌盖向上翻卷,淡黄色、黄褐色、红褐色至赭褐色。幼时有白色的颗粒状晶体,后渐消失。菌肉近白色至淡赭褐色,薄,易碎。菌褶初期米黄色,后转为黑色,成熟时缓慢自溶。菌柄长3cm~8.5cm,直径0.2cm~0.5cm,淡黄色,脆。担孢子7~10x5~6μm,椭圆形,光滑,灰褐色至暗棕褐色,顶端具平截芽孔。 网上“鉴毒” *** 不靠谱

对于毒蘑菇

不要轻易相信网上的“鉴毒” ***

下面误区大家千万别踩雷

↓↓

华南地区常见毒蘑菇

在华南地区,常见的毒蘑菇有如下20多种,包括白毒伞、灰花纹鹅膏、土红鹅膏等。各位小伙伴要注意识别,千万不要因为好奇心误采误食。

点击可放大图片查看

总归一句话

不采摘!不买卖!不食用!

不要靠近!会变得不幸!

【来源】龙岗疾控、人民日报、之一现场、西部决策

【作者】

深活圈

别乱尝鲜!野生蘑菇有毒没毒,你真的分不清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灿

进入春季,气温回暖、湿度回升,各种菌类进入生长旺盛期,且随着广东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响应由一级调整为二级,郊游、踏青等户外活动也被广大群众列入了生活日程,当前正进入因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引起食物中毒事故的高发期。

为此,广东省市场监管部门提醒:为预防野生毒蘑菇中毒事故的发生,请广大群众以及餐饮单位不要自行采摘、食用、制售野生蘑菇等菌类。

充分认识毒蘑菇的危害

我国野生蘑菇广泛分布于森林、草原、平原、路边等。蘑菇种类繁多,超过3.6万种。已知可食用的蘑菇有1000多种,但毒蘑菇也达480多种,其中含剧毒可致死的蘑菇有40多种。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野生的毒蘑菇与食用菇类外形相似,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难以辨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

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种类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无毒品种的蘑菇,仍然会有中毒的危险。

毒蘑菇所含毒素较复杂,或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各异。毒蘑菇中毒潜伏期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误食毒蘑菇,肝损害型中毒最为凶险,表现为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精神症状。”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华南微生物资源中心主任、研究员李泰辉表示,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

切勿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

应该如何预防呢?不采摘。踏春郊游期间,广大群众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对于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由于鉴别毒蘑菇并不容易,广大群众不要轻易采摘不认识的蘑菇。

不购买。勿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

不食用。为避免类似中毒事件,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同时,生产经营者在加工、售卖野生蘑菇时,应做到不采集、不加工、不经营不认识的蘑菇,要确保在加工、经营的蘑菇中,没有混入有毒蘑菇。否则,要承担相应的经济与法律责任。

做好食物中毒应急处置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教授马冠生称,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他指出,一旦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疑似中毒症状,应尽早采用催吐等 *** 迅速排除毒素。同时,催吐后应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并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就诊时更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进一步明确诊断。

同时,要警惕中毒“假愈期”。部分病人经治疗后,急性胃肠炎症状逐步缓解甚至消失,给人以病愈的感觉,其实此时毒素正在通过血液进入肝脏等内脏器官,侵害了实质脏器,会在1-2天后病情迅速恶化,累及肝、肾、心、脑等脏器,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所以,在中毒初期症状缓解时,仍应留在医院积极接受治疗,观察一段时间,确保病情稳定好转再出院。

毒蘑菇的识别误区

根据传统的个别简单 *** 和特定经验来识别不同地方复杂多样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误食中毒的原因之一。不要尝试用听来的所谓的“民间偏方”去分辨毒蘑菇,因为很多 *** 都是讹传,没有科学依据。即使是专家,在分辨的时候可能也需要用到专业的仪器才能将外形相似的品种分辨开来。

错误说法1:颜色鲜艳或好看的蘑菇有毒

这“鲜艳”和“好看”本身就没有绝对的标准。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麟小伞、秋盔孢伞等却极毒。广东地区毒蘑菇中毒的之一杀手——白毒伞却是纯白色的,朴实无华。毒蝇伞很漂亮,鲜红色菌盖点缀着白色鳞片的形象构成了“我有毒,别吃我”的警戒色,不少蘑菇艺术品都是以它为原型创作的,它的确有毒。但也有一些可食蘑菇种类是美貌与安全并重的,同样来自鹅膏属的橙盖鹅膏,具有鲜橙黄色的菌盖和菌柄,未完全张开时包裹在白色的菌托里,有“鸡蛋菌”的别称,是夏天游历川藏地区不可不尝的美味。

错误说法2:毒蘑菇虫蚁不食,有虫子取食痕迹的蘑菇是无毒的

事实上,很多对人有毒的蘑菇是其他动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鹅膏经常被蛞蝓取食。白毒伞也有被虫啮食的记录。

错误说法3:毒蘑菇与银器、大蒜、大米或灯芯草同煮可致后者变色;毒蘑菇经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后可去毒

银针验毒是个流传千年的古老传说,原理是银与硫或硫化物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古法提炼的砒霜纯度不高,常伴有少量硫和硫化物,用银器有可能验出;但所有毒蘑菇都不含硫或硫化物,不会令银器变黑。

至于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灯芯草变色的说法则完全出自臆想,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有实验人员曾经用致命白毒伞和大蒜同煮,结果汤色清亮,大蒜颗颗雪白,兼之鲜香四溢,令人食欲大振。

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可以解毒的说法危害更甚,人们可能对解毒效果抱有信心而吃下自己无法判断的蘑菇,从而增加了中毒风险。

不同种类的毒蘑菇所含的毒素具有不同的热稳定性。以白毒伞为例,其毒性成分毒伞肽,包括至少8种结构类似、骨架为8个氨基酸构成的环状肽。

毒伞肽的稳定性很强,煮沸、晒干都不能破坏这类毒素,人体也不能将其降解。其中,毒性最强的α-毒伞肽口服半致死剂量(LD50)是每千克体重0.1毫克,意味着吃下一两朵白毒伞就足以夺去一个成年人的生命,而且一旦入口就没有任何解药。

大蒜里的活性物质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对毒蘑菇完全无能为力。

错误说法4: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错误说法5:毒蘑菇往往有鳞片、粘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环

提及鳞片、粘液、菌托和菌环等形态特征术语,是毒蘑菇错误说法“与时俱进”的表现,错误说法甚至因此具备了一点可靠性。

同时生有菌托和菌环、菌盖上往往有鳞片,是鹅膏属的识别特征,而鹅膏属是伞菌中有毒种类最为集中的类群。也就是说,按照“有菌托、菌环和鳞片的蘑菇有毒”的鉴别标准,可以避开包括白毒伞和毒蝇鹅膏在内的一 *** 毒蘑菇。

但是,这条标准的适用范围非常狭窄,不能外推到形态高度多样化的整个蘑菇世界,更不能引申为“没有这些特征的蘑菇就是无毒的”。

很多毒蘑菇并没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如亚稀褶黑菇,没有菌托、菌环和鳞片,颜色也很朴素,误食会导致溶血症状,严重时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另一方面,这条标准让很多可食蘑菇躺着也中枪。例如,常见食用菌中大球盖菇有菌环、草菇有菌托、香菇有毛和鳞片。

广东省常见的野生毒蘑菇类型

据悉,广东常见剧毒蘑菇种类有白毒伞(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黄盖鹅膏白色变种、粘盖包脚菇、簇生沿丝伞(簇生黄韧伞)等。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责编 | 邓伟东

审签 | 樊美玲

实习生 | 林梦璐

#广东三人食用蘑菇中毒,毒鹅膏菌、臭黄菇,这些野外蘑菇不能吃

虽然临近秋天,但国内南方部分地区天已然气炎热,热水充沛。

在雨水的滋润下,一 *** 野生蘑菇开始冒了出来。野生蘑菇有和我们多数食用菌一样姣好的面貌,有一些不知道野外蘑菇的危害的,辨别不清楚,就会不慎食用。

需要警惕的是,野生蘑菇不仅种类繁多,并且部分毒蘑菇毒性非常大,如果误食,会出现幻觉、呕吐、晕厥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死亡,

近日,广东梅州便有一户人家,外婆、妈妈包括一个三岁孩子,因不慎食用野生蘑菇中毒,送至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一锅蘑菇就这样带走了三条生命。



所以大家在外,如果遇到这类蘑菇,千万不要乱采,乱煮,乱食。

为了大家的安全,今天爆哥也整理了几个国内境内较为常见的野生菌,大家在野外到时候千万不要警惕,切记不要采摘食用。


毒鹅膏菌

毒鹅膏菌,又称鬼笔鹅膏、绿帽菌、高把菌、蒜叶菌、毒伞。这种毒蘑菇在我国大部分的省市都有生长,很常见,你是不是见过但叫不出名字呢?翻阅网上的新闻报道,你会发现几乎每年都有人误食毒鹅膏菌出现中毒的危急情况毒鹅膏菌和某些可食用蘑菇的长相有些相似,菌肉、菌褶和菌柄为白色。菌柄上部有白色的菌环,其菌盖随着生长周期的变化,会呈现出灰褐绿色、烟灰褐色、暗绿灰色。

由于毒鹅膏菌外观简洁大方,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无毒”的假象,但其实它是一种有剧毒的野蘑菇。


臭黄菇

臭黄菇,别称有很多,比如:油辣菇(四川)、牛马菇(福建)、鸡屎菌(广西)、牛犊菌(广西)等。由于臭黄菇具有一定的毒性,误食之后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臭黄菇通常会散发着一股臭气味,菌盖呈扁半球形,顶部多为土褐色,比较好辨别。

不少人误以为这种蘑菇可食用,于是采摘用清水洗净后将其晒干,然后用来做成美味佳肴来享用,不仅口感辛辣,而且还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中毒的现象。


毒粉褶菌


毒粉褶菌,又称为“土生红褶菌”,也是一种常见的毒蘑菇。

毒粉褶菌的菌盖在初期呈扁半球形,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平展开来,而且边缘波状常开裂。菌盖的颜色可能是污白色、黄白色、黄褐色,往往带有一些丝光。其菌柄往往比较粗壮,呈白色或是污白色,表面有纵条纹,上部分会有白色粉末,下部有可能会呈现出膨的样子。


半卵形斑褶菇

半卵形斑褶菇,在新疆、青海、 *** 、四川、台湾、甘肃、陜西、河北等地区比较常见,多生长与牛、马粪上。由于此蘑菇有毒,误食后中毒可能会出现幻觉反应,故而又被称为“致幻蘑菇”。


粪锈伞

粪锈伞这种毒蘑菇,四川、云南、河北、内蒙古、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均有分布,多生长于在牲畜粪上或肥沃地上。菌盖像钟一样,表面粘粘的很光滑,中部多为淡黄色、柠檬黄色;菌柄细长空心,有透明感,上部有白色的细粉粒,下部稍微有点膨大。

以上就是爆哥整理的比较常见的几种有毒野生菌,当然,我们国内的有毒野生蘑菇上千种,目前也没有一种科学简便的鉴别 *** ,值得强调的是,目前野生菌中毒后,并没有一种有效的治疗 *** ,如果中毒后送医不及时,即使再怎么抢救也无济于事。

所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警惕性,不乱吃,不乱煮,加强安全意识。

评论区的大家,还在身边见过哪些有毒的野生菌,欢迎评论区分享!!!

网友吵翻了!男子发布多个生吃野生菌视频,生嚼见手青!还说……

随着近期云南多地降雨的增加

野生菌大量上市

云南人的快乐又回来了!

“菌子自由”也指日可待

不过,小编要提醒的是

如果遇到不熟悉的野生菌

安全起见

还是不能随意去食用

否则有可能会导致中毒

据媒体报道,近日在云南文山,一女子吃野生菌中毒,称自己看见小精灵爬树,人虽然还躺在病床上,但视野中却在追着小精灵奔跑,随后女子追小精灵追累了,又开始拉线玩,场面略显滑稽。

让人没想到的是,女子表示自己去年吃菌子的时候,也曾中过毒,两次吃的都是见手青,好在现在身体已经恢复好了。

对此,网友纷纷调侃:

近日,一名男子在某 *** 平台发布多个“生吃菌子”的视频。一些网友质疑,如此行为存在诱导误食中毒的可能。

记者注意到,视频中这名男子在 *** 平台上发布了多个生吃野生菌的视频,菌子种类包括常见的见手青和一些不曾见识过的菌子。

视频中,尽管发布者标注了“危险动作,请勿模仿”等字样,但不论是男子自认为没有毒性或是有毒的菌子,他都一一进行了试吃。有的视频下方,还回复了“应该能吃”的字样,这不免会容易产生误导。

记者 *** 联系到了该男子,男子表示,发布系列作品全是出于个人喜好。

而对于菌子生吃是否有毒的问题,男子则表示:“少吃一点可以,一天吃很多肯定不行。白色点点的不能吃。我吃那些应该是都可以吃的,有些是我是拿着摆拍一下,有些不能吃的没有吃。”

男子坦言,具体哪些菌子有毒,生吃后对身体有无影响,其实他自己也不太确定。

对此,记者咨询了云南省之一人民医院急诊内科的医生,医生表示菌子不能随意生吃,存在中毒的风险。同时,记者对存在的风险也向男子进行提醒,切莫拿生命开玩笑。

年年说毒菌

却年年有人不幸中毒

资料显示,见手青如果青 *** 不当食用之后,容易出现中毒现象,轻则腹泻、幻觉,重则昏睡不醒,中毒后会产生幻觉,看到闪烁的物体、人物、现象等,例如漂浮在空中的小人、四周漂浮着水波、密布的人群、奇怪的物体等,这些都是病例中接触到关于见手青中毒的表现现象。

此外,中毒者会感觉昏沉、想睡觉,出现头晕的现象,或有伴随恶心的情况发;还有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

这里需要严肃地提醒大家:食用有毒野生菌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所谓见到“小精灵”并不好玩,有可能导致脏器衰竭,严重可致死,所以为了自身和家人的安全,不要轻易食用不认识的菌类。

云南发布野生菌中毒防控预警

提醒大家

一、不要随意采摘、出售、购买、食用自己不熟悉的野生菌,尤其是霉变或幼小难辨识的野生菌。

二、烹调加工野生菌时,不要凉拌食用,也不要烧烤食用,不要多个品种混合加工,加工时要炒熟煮透后再食用,食用野生菌时不要饮酒。

三、学校食堂(含托幼机构)、单位食堂、建筑工地食堂、旅游景区供餐单位、养老机构食堂、医院食堂、婚丧嫁娶、农村宴席和会议集体用餐等群体性聚餐,严禁加工食用野生菌类(包括野生菌干制品),防止引发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四、餐饮经营单位要严格把好食用野生菌采购关,严禁购买不熟悉的野生菌,建立和掌握野生菌中毒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严格执行先用沸水煮漂等安全的烹调加工 *** ,并留样备查,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

五、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幻视幻听等疑似食物中毒反应时,应立即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对误食剧毒类鹅膏(包括致命鹅膏〔俗称白罗伞〕)、黄盖鹅膏(俗称黄蘑菇)、亚稀褶红菇(俗称火炭菌)等剧毒野生菌中毒患者及危重病人,要及时转至有救治能力的三级综合医院,争取救治黄金时间。

云南常见的毒蘑菇

云南省常见有毒野生菌识别图/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图片

注意,图上这些菌类

不采摘!

不收购!

不加工!

不食用!

菌子虽美味,尝鲜须谨慎

这份“吃菌细节指南”

助力大家远离“小人”

一起“精致”吃菌

陌生“菌”请勿带回家

千万别自信能自己拾菌。有毒野生菌和野生食用菌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即使是野生菌专家也难以仅靠其外形特征就能确定品种,而是需要进行动物试验、化学分析、形态比较等多方面工作。就算经常拾菌的村民也不能盲目自信自己的辨别能力,常在市区居住的市民就更不要仅凭图片等资料就去尝试自己采摘野生菌来食用。不仅要去正规市场购买,购买时也应该再检查一下。

越漂亮的“菌”越危险

颜色鲜艳的野生菌大多不可食用。一般在市场上销售的菌子,经过农民的采摘和商贩的筛选分类之后,相对比较安全。无毒的菌子一般都有菌香,而有剧毒的菌子闻起来有其他异味,剧毒菌种一般外观菌杆有环或托,但是此 *** 不能绝对有效分辨有毒或无毒。

本“菌”很专一,拒绝混吃

再馋也别吃太多太杂。云南人向来对美食的热爱很难压制。因此当实在嘴馋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吃太多,避免微量毒素积累导致出现症状。也不能吃杂菌,避免在加工过程中会混合产生毒素。

挑一个弄熟吧

隔顿的菌子和上医院的路

野生菌不建议隔顿吃,能一次吃完更好尽量吃完。隔顿吃的时候,一定要加热彻底,把有毒物质破坏掉。野生菌属于真菌类,富含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等,毒素在低温时仍可能滋生或变性。菌子放冰箱里,隔顿之后如果没有加热彻底,会导致中毒。

生吃、凉拌、腌制

菌子表示“累感不爱”

野生菌烹饪加工时一定要烧熟煮透,严禁生吃凉拌,不建议吃腌制的菌子。因为腌制的菌子,不能明确清楚加工时有没有混入其他的杂菌。如果混有其他的杂菌,食用后就可能会中毒。另外,腌制之后菌子的毒素还会残留在里面,很容易中毒。

小酒配蘑菇,谁吃谁迷糊

吃菌子时更好别喝酒。又吃菌子又喝酒,可能同时酒精中毒和菌子中毒。喝酒还会加重菌中毒症状,因为乙醇会让毒素在血液里面加速循环和吸收。

吃前先拍照,“凶手”留底很重要

还未加工前先给菌拍张照。因为野生菌在加工过程中,已经改变了形态和颜色,因此当出现中毒后,就算带着熟的菌子或呕吐物,医生和野生菌专家也很难辨别出“凶手”到底是什么品种。因此比较保险的做法是,在野生菌加工前拍一张照片留存,以防万一。

来源:掌上春城综合8099999、云南卫健委、云南疾控、网友评论等

这种东西别随便吃,严重可致命!详细图示教你辨别→

每年进入夏季,各地因食用有毒野生蘑菇引发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野生蘑菇种类繁多,鉴别时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专业设备,普通人难以准确鉴别蘑菇种类,区分有毒蘑菇和无毒蘑菇。对此,记者采访了海南省疾控中心热带病与慢性病预防控制所所长杨斌。

杨斌表示,发生毒蘑菇中毒会出现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肝脏损伤型、溶血型和光敏性皮炎型5种临床表现。其中,肝脏损伤型中毒最容易被耽误治疗,且有死亡的可能。多数肝脏损伤型中毒患者在发病后会有1天-2天的“假愈期”,误认为病情好转的话可能导致肝性脑病死亡。

杨斌表示,民间流传辨别毒蘑菇 *** ,如看颜色和形状、看生长环境、用银器辨毒、看分泌物、看有无生蛆生虫等无一可靠。有毒野生蘑菇中毒症状复杂,治疗尚无明确特效解毒剂,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避免采摘、采购和食用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一旦发生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头晕、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尽早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 *** ,迅速排除毒素,并立即到医院就诊。蘑菇种植也要在具有专业技术的农艺师指导下进行,按照规范进行种植、采摘、销售。市场监管机构加强监管很重要。

为此

杨斌向广大市民提供

我国常见造成人体中毒的

毒蘑菇图片

请大家平时切勿采摘

↓↓↓

急性肝损害型

(acute liver failure)

多在餐后数小时至30小时发病,早期出消化道症状。多数患者逐渐好转,出现1~2天的“假愈期”。之后出现急性肝损害,表现为黄疸、肝区疼痛,血生化见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升高等,少数患者伴有心律失常、肾损害等。严重者因急性肝衰竭死亡。该型是造成我国蘑菇中毒死亡的最主要类型。

我国常见造成肝损害的毒蘑菇有:1、鹅膏属的灰花纹鹅膏(Amanita fuliginea)、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裂皮鹅膏(Amanita rimosa)、假淡红鹅膏和黄盖鹅膏(Amanita subjunquillea)等;

2、环柄菇属的肉褐鳞环柄菇(Lepiota brunneoincarnata)和毒环柄菇 (Lepiota venenata)等;3、盔孢伞属的条盖盔孢伞(Galerina suleoceps)和纹缘盔孢伞(Galerina marginata)等。

胃肠炎型

(gastroenteritis)

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一般发病快,多在进食后10分钟至2小时发病,少数患者可达6小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无力。持续时间较短,多在1-3天好转,预后良好。严重者可因剧烈呕吐及腹泻,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我国造成胃肠炎型的蘑菇很多,常见的有:1、鬼伞属的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墨汁拟鬼伞(Coprinopsis atramentaria);2、毒红菇(Russula emitica)、点柄黄红菇(Russula senecis);

3、大青褶伞(Chlorophyllum molybdities)、球盖青褶伞(Chlorophyllum globosum );4、粉褶白环菇(Leucoagaricus leucothites);5蛇头菌(Mutinus caninus)等。

溶血型

(hemolysis)

多在餐后30分钟至3小时内发病,早期出现消化道症状,随后大量红细胞破坏,出现腰部酸痛、血红蛋白尿、贫血、黄疸、急性肾损害,严重者可出现肾衰竭甚至死亡。

我国常见造成溶血型的毒蘑菇有:1、卷边桩菇(Paxillus involutus);2、红角 *** 菌(Podostroma cornu-damae)等。

神经精神型

(psycho-neurological disorder)

发病快,多在进食后15分钟至2小时内发病。除有消化道症状外,还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瞳孔缩小、多汗、流涎、兴奋、视物模糊、幻觉、步态蹒跚、谵妄等,严重者可出现视觉畸变(小人国幻视症)、狂躁、沮丧、焦虑、被害妄想等精神症状。一般预后良好,多在4-24小时内恢复。

我国常见造成神经精神型的毒蘑菇有:1、牛肝菌:如粉黄牛肝菌(Butyriboletus roseoflavus)和华丽新牛肝菌(Neoboletus magnificus);2、丝盖伞属:裂丝盖伞 (Inocybe rimosa)、星孢丝盖伞(Inocybe asterospora) 茶褐丝盖伞 (Inocybe umbrinella);

3、洁小菇(Mycena pura );4、鹅膏菌属:黄鳞鹅膏(Amanita subfrostiana)和球基鹅膏(Amanita subglobosa)等;5、赭鹿花菌 (Gyromitra infula);6、其他:皱柄白马鞍菌(Helvella crispa )、古巴裸盖菇(Psilocybe cubensis)和喜粪裸盖菇 (Psilocybe coprophila)等等。

光敏性皮炎型

(photosensitive dermatitis)

潜伏期较长,多在进食后1-2天发病,表现为“日晒伤”样的皮损,暴露皮肤见光后出现红、肿、瘙痒、灼痛等光敏性皮炎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疱疹,少数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

我国常见造成光敏性皮炎型的毒蘑菇有:胶陀螺(Bulgaria inquinans)和叶状耳盘菌(Cordierites frondosa)。

蘑菇的“五十度毒”,到底有多厉害

龙·利特·伍恩

【编者按】蘑菇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它出现在森林里、公园里、灌木丛里、博物馆里,甚至可能出现在饭桌上,但你听说过蘑菇还可以治疗悲伤吗?

作者龙·利特·伍恩接触蘑菇的初衷很特别,那是毫无准备情况下面对了爱人的离世。沉陷于悲痛中的她无意间发现了树林间奇妙的蘑菇世界,于是开始探索、学习,在努力成为一名挪威认证蘑菇专家过程中,重新定义了生活,同时感受到了快乐。

伍恩对真菌的世界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洞察,书中包含关于蘑菇的多样性、饮食文化及现有误区等知识,还记录了和菇友一起发现珍稀的蘑菇、研究真菌学文献、学习拉丁语以及同专家探讨蘑菇的气味和颜色等趣闻轶事。

“正是在开阔的林地里,在长满青苔的地上,我偶然发现了正在寻找的东西。我对蘑菇王国的探索渐渐变成了内心中的一场漫步。身体的旅行很费时,心灵的旅程也是如此,充满了动荡和挑战。对我来说,对真菌领域的探索不断地把我从悲伤的隧道中推出来。它减轻了我的痛苦,成为我走出黑暗的灯塔。”

经出版社授权,本文摘录“五十度毒”一章中部分内容,众所周知不是所有的蘑菇都能吃,但总有人高估了自己的判断力,或在蘑菇迷惑性的外表下迷失了方向,那么蘑菇的毒性到底有多厉害,如何判断蘑菇是否有毒?跟着作者一起了解一下吧。

《寻径林间》,〔挪威〕龙·利特·伍恩 著,傅力 译;商务印书馆; 2022年7月

五十度毒

有一个故事,一对不贞的男女想要在山区度过一个浪漫的周末,由于他们误食了一些模样可爱的野生蘑菇,不得不被紧急送往当地医 院的重症监护室。这名男子本来告诉他的妻子要参加一个研讨会,而那个女子则告诉别人自己是和女性朋友一起出去玩。当他们各自的配偶和家人在医院见面时,他们的伪装被拆穿了。有人想知道,对于这两个人来说,是因为蘑菇中毒而徘徊在生死之间糟糕,还是他们的婚外情被发现了更糟糕?

很多人对蘑菇的毒性很感兴趣。有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认为,只要咬一口有毒蘑菇就会立即死亡。受害者会在餐桌上口吐白沫,然后发生其他戏剧性的事情。我一开始也是这么以为的,但后来知道蘑菇的毒性分很多种类,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真菌毒素,并非所有毒蘑菇都会导致永久性肾衰竭或死亡。蘑菇中毒不像怀孕,你要么怀孕,要么没有,没有人能“有一点点怀孕”,但蘑菇的毒性就没那么绝对,有些只有一点点毒。

世界上成千上万的物种中,只有少数蘑菇有致命的毒素。摄入这些有毒化合物会引发各种症状和后果。鹅膏毒素存在于产自挪威的毒鹅膏、鳞柄白鹅膏和纹缘盔孢伞(Galerina marginata)。它会攻击肝脏,即使是很小的剂量也会致命;毒鹅膏和鳞柄白鹅膏要为世界上90%的蘑菇中毒致死病例负责。当然,这些蘑菇的相关信息(以及它们的长相)都包含在初学者课程中。其他一些真菌毒素会攻击中枢神经系统或肠道,最近有研究表明,蘑菇中毒还可能导致横纹肌溶解,在这种综合征中,骨骼肌被破坏,导致红细胞破裂,体内会出现大量的溶血。

毒蝇伞(Amanita muscaria)又称毒蝇鹅膏菌,生长环境遍及北半球温带和极地地区,且也拓展到南半球,在松林里与松树等植物共生,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性物种。毒蝇伞有大型的白色菌褶与斑点,蕈伞颜色通常是深红色,也已成为大众所熟知的毒菇形象。 *** 图

黄蘑菇有没有毒,黄蘑菇需要焯水吗-第1张图片-

真菌毒素反应可以根据症状出现的时间来分类。微红丝膜菌 (Cortinarius rubellus)含有一种名为奥来毒素的真菌毒素,对肝脏和肾脏有害,即使非常小的剂量也可能是致命的,但这种毒素的影响可能在两周内都感觉不到。换句话说,你吃完后可以四处走动,浑然不知,然后突然之间肾脏就停止工作了。一般来说,蘑菇中毒后如果立即产生呕吐、腹泻和干呕等症状,其实危险程度更低。最严重的损害通常是由具有较长潜伏期的真菌毒素造成的,也就是说,从食用蘑菇到出现最初中毒迹象之间有较长的时间。但是,即使误食了被认为是“致命有毒”的蘑菇,如果及时获得正确的治疗,也可以挽救生命。

仅仅通过观察是否可以判断蘑菇有毒呢?陌生人不止一次告诉我,我篮子里的蘑菇看起来有毒。但是,关于什么是有毒的外观这个概念是主观的。我的假设是,一种蘑菇只要和人们在商店里看到的不一样,对蘑菇恐惧者来说都是有毒的。如果他只见过双孢蘑菇,那么褐黄小乳牛肝菌(Suillellus luridus)就看起来相当不可食用。它有着红棕色网状菌柄和黄色菌肉,而且当碰伤或破裂时会变成蓝色。但是在奥斯陆农贸市场的蘑菇摊上,我经常去买像餐盘那么大的褐黄小乳牛肝菌。它在那里总是被描述为“怪物蘑菇”,每个看见我买的人都想知道它是否有毒。看到他们的反应总是很搞笑,但很难说这些信息是否足以打破他们对有毒蘑菇的误解。

关于有毒蘑菇的识别特征,还存在许多误区。例如,有毒蘑菇从不生长在树上,或者所有毒蘑菇的颜色都很鲜艳。有些人甚至认为昆虫或动物会吃的蘑菇不会有毒,或者银制品接触有毒蘑菇会变色等。 然而事实是,有些物质对人是有毒的,但对动物没有毒性,采集蘑菇时拿银勺也毫无意义,因为银的反应并不能说明蘑菇的潜在毒性。想要了解毒性没有捷径可走。我们只能把每一种蘑菇都记在心里,这样就会像老朋友一样认出它们。你永远不会把好朋友的脸搞错,不管他们今天过得好还是不好。蘑菇也是一样。有时它们小巧、可爱又娇嫩,但有时同一种蘑菇可能已经腐烂,变得粗糙、丑陋。

橙色桦树牛肝菌(Leccinum versipelle),这种有孔牛肝菌的菌盖为红褐色,白色菌柄(茎)上覆有黑色疮斑(鳞屑)。 切割时菌丝会变黑。这种蘑菇在整个挪威都很常见,但橙色桦树牛肝菌在烹调至少15分钟之后可以食用。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牛肝菌通常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和胃痉挛等症状,大量摄入可能会导致严重胃痛并需要住院治疗。 商务印书馆 图

一位朋友最近为初学者开设了一门课程,他说,人们区分不同蘑菇的能力差异很大。当他给学生们展示鸡油菌和微红丝膜菌时,一个学生立刻发现了其中的区别,而另一个学生说它们看起来很像,因为它们“都是黄色的”。挪威毒物信息中心也记录了有人会把美味牛肝菌和卷缘齿菌混淆为鳞柄白鹅膏,尽管它们在颜色、形状和其他特征上完全不同。想要区分它们只能靠学习。记忆在我们如何感知事物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记忆是以学习和实践为基础的。你获得的经验和知识越多,就越有能力发现那些重要的小细节。因为最初的视角可能不同,有些人不得不比其他人付出更多努力,但就蘑菇而言,了解关键的区别可能意味着生与死的差异。

新手典型的错误是过于相信书本上的插图,因为蘑菇的外观会随着它的年龄和其他因素产生很大的变化。当你急于做出肯定的鉴别时,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书中的图片和野外蘑菇之间的相似性上,而忽略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这一切都是关于实践经验,想要成为蘑菇专家,只有熟能生巧。就像学习一门手艺,技能的提高是缓慢而自然的,秩序会逐渐从混乱中产生。

但这并不简单。

微红丝膜菌被挪威的蘑菇采集者们尊称为“山达霍得鸡油菌”, 是在挪威乡村发现的最毒的蘑菇之一,它有时会和管形喇叭菌一起生长。有传言说,在山达霍得或者其他地方,有人曾经误把微红丝膜菌当成鸡油菌,最终一辈子只能靠透析机度过余生。在有经验的蘑菇采集者看来,这两个物种是如此不同,怎么会有人把微红丝膜菌和管形喇叭菌混淆。

剧毒伞(Cortinarius rubellus),这种蘑菇通体呈红褐色(菌盖、菌柄、菌褶和菌丝)。 这种蘑菇在挪威的林地与森林中很常见。具有剧毒,食用它们会导致肾衰竭,通常是不可逆转的。 *** 图

S是一位挪威蘑菇圈的名人,他曾采到优质的大紫蘑菇给一些来挪威的法国游客吃,却被告知他们不会碰这些蘑菇。这使他感到意外,因为在挪威,大紫蘑菇不仅被认为是可食用的,许多人甚至认为它是更好的野生蘑菇。在用打星系统给蘑菇评分的时候,大紫蘑菇被授予三星的更高等级。然而,法国人的想法却截然不同。著名的《法国蘑菇田间指南》(Champignons de Provence)的作者迪迪埃·博尔加里诺(Didier Borgarino)只列出了伞菌属的两种可食种:四孢蘑菇 (Agaricus campestris) 和赭褐蘑菇(Agaricus langei)。 这无疑会让挪威那些了解蘑菇的人大吃一惊。据博尔加里诺说,为了安全起见,更好扔掉所有的大紫蘑菇、野蘑菇(Agaricus arvensis)和林地蘑菇(Agaricus silvaticus),因为这些物种会积累大量的镉和其他重金属。挪威的蘑菇采集者很清楚这一事实,因此,他们谨慎地限制食用蘑菇。但许多法国的真菌学家更甚,他们完全不吃这些蘑菇,也不在商店买同类产品。

当我听到这些时,惊讶得张口结舌。我完全可以理解个人对味道的偏好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没想到的是,在毒性或食用性问题上会有如此不同的看法。我一直以为这些都是大家接受的观点,难道不是所有国家都采用相同的可食用和有毒蘑菇的清单吗?

我所了解到的是,可能有很多原因导致某人在食用蘑菇后感到不适。

其中之一是分量的大小。有时候,如果你吃得太多,即使是所谓的健康食品也可能有毒,这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就像我们都知道盐对调节身体机能是绝对必要的,但盐吃得太多对我们是有害的。水也是如此。正如毒理学之父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1493—1541) 在16世纪所说的那样:毒药和药物的唯一区别就是剂量。如果有人在吃了蘑菇后生病,那不一定是因为他们中毒了。蘑菇和其他东西一样,节制是一种美德。如果你的健康状况不佳,那么不建议食用大量的蘑菇,即使它们被证明可以食用。协会警告大家,不要连续两天或以上多次以蘑菇作为主要食材。

除了剂量外,还必须考虑到个体的过敏反应。对一个人完全无害的蘑菇有可能会引起另一个人的过敏反应,这不一定会有致命的后果,但会导致暂时的恶心和胃部不适。

蘑菇中毒的另一个常见原因是烹调不当。有些蘑菇生的时候有毒,但煮熟后完全可以食用。在挪威,食用后最常引起不良反应的蘑菇不是有毒的品种,而是可食用的变形疣柄牛肝菌。这种蘑菇很容易辨认,茎上有时髦的“胡茬”和肉质的砖红色菌盖。多年来,变形疣柄牛肝菌被列入“六大安全蘑菇”名单。后来,变形疣柄牛肝菌被移出了这份名单,因此名单也改名为“五大安全蘑菇”。这一结果并不是因为变形疣柄牛肝菌本身有毒,而是有些人会因为对这种蘑菇烹调不当而生病。变形疣柄牛肝菌一般长在山上,当人们爬上山找到它并聚集到篝火旁时,心情一定有点不耐烦,因此可能不等蘑菇烤熟就吃了下去。 一般来说,所有的蘑菇,包括超市里的蘑菇,都应该经过适当的烹调。 有人可能会 *** ,并指出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他们食用沙拉中的蘑菇。但事实是,即使是商店购买的品种也含有 *** 衍生物,它们可能致癌,但受热后会分解。

值得一提的是,对蘑菇中毒的恐惧本身就会引起头晕、头痛和胃痛。因此,对蘑菇持怀疑态度的敏感人士也应该避免食用它们。

如果在一篮子可食用蘑菇中发现一种剧毒蘑菇,蘑菇检查员有义务扔掉一整篮蘑菇。大多数的蘑菇采集者一旦得知一个糖块大小的微红丝膜菌足以杀死一个人,他们就会接受这一做法。然而荒谬的是,总有人在得知他们的鸡油菌会被扔掉的时候表示反对。有一次,我认识的一位蘑菇专家在一塑料袋的美味牛肝菌里发现了五个鳞柄白鹅膏。当检查员告诉他这个坏消息时,那个交了塑料袋的人一点也不高兴,准备带沾了鳞柄白鹅膏碎片的美味牛肝菌逃跑。我的朋友不得不动用他所有的强制手段把袋子拿回来,才最终把里面的东西都销毁。

鳞柄白鹅膏,又称毁灭天使、招魂天使。其为中至大型菇菌,全体白色,只是菌盖的中央为淡黄色圆顶状突起,湿时具黏性。此菇外貌似可食用的洋菇,但是毒性极强,会对肝脏造成损坏,是致死率极高的毒蕈。 *** 图

根据挪威毒物信息中心的资料,尽管他们每年都会收到许多来自儿童的询问,但他们很少食用在野外遇到的蘑菇,大多数中毒病例发生在成年人身上。孩子们只会啃几口找到的蘑菇,但成年人却会把它们全部吃掉。经典的噩梦场景是,一个业余爱好者误以为有毒蘑菇是美味,邀请家人和朋友来享用一顿高级大餐。不幸的是,许多移民到挪威的人都属于这一类。在近年来遭受严重蘑菇中毒的人中, 一半以上是移民出身。通常,这些人会在挪威乡间发现某种蘑菇,这 种蘑菇与来自他们国家的优质、安全的蘑菇相似,然后他们就用一顿大餐来庆祝这一伟大发现。这种不幸的混淆可能发生在毒鹅膏和草菇 (Volvariella volvacea)之间。同样,鳞柄白鹅膏也可能被误认为产于东南亚的白条盖鹅膏。鳞柄白鹅膏的味道和气味并没有特别糟糕,所以人们不会察觉到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即使是很小的剂量,鳞柄白鹅膏也会对肝细胞造成损害。而且,如果解毒剂不起作用,就可能导致误食者肝功能衰竭,最坏的情况是死亡。

想要确定是否发生蘑菇中毒并不容易,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大家不会保留中毒的罪魁祸首,也不会立即想到去识别它。尽管如此,挪威毒物信息服务中心的数据还是提供了一些线索。这些数据显示,在2010年至2014年期间,挪威的医院记录了43例因怀疑严重蘑菇中毒而入院的病例。在所有的病例中,入院的都是成年人。在这五年时间里,有一例因吞食鳞柄白鹅膏而死亡的病例,鳞柄白鹅膏也是最常被误认为其他品种的蘑菇。挪威的大多数人都知道要避开毒蝇鹅膏,但鳞柄白鹅膏外表看起来很无辜,这才构成了更大的危险。

有时蘑菇中毒完全是由愚蠢的行为导致的。当我听到一群十几岁的男孩试图食用半裸盖菇(Psilocybe semilanceata)达到致幻效果时,我震惊了。一个慵懒的夏日,他们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些蘑菇,并怂恿对方尽可能多吃一些,试图产生强烈的致幻效果。碰巧它们不是半裸盖菇,但幸运的是它们也没有毒,所以他们没有受到任何不良影响。 然而,沉溺于这种鲁莽行为就等于拿自己的健康赌博,很容易让你被送进重症监护室。我最近听说了另一个故事,有人打 *** 给一位蘑菇专家,告诉他,他一生都在吃库恩菇(Pholiota mutabilis),但他刚刚发现有一种蘑菇非常像库恩菇,叫作纹缘盔孢伞。纹缘盔孢伞含有一种细胞毒素,可破坏肝和肾细胞的功能,并危及生命。

“我刚刚吃了库恩菇,我该怎么办?”打 *** 的人问道。这个人的运气显然要比判断能力好。

在其他国家人们也会遇到对于真菌毒素的误解。当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举办一个“关于自然毒物在神话和医学中的作用”的大型展览时,我碰巧在美国。和往常一样,在美国,这类展览总是声势浩大,蔚为壮观。展览的入口看起来像热带森林中的空地。我们可以听到丛林的声音,向导说,我们还有可能看到毒蛇、毒蝎子、毒蚂蚁和一些自然界中最强的毒物。他向我们介绍了玻璃箱里的有毒青蛙和一种毒树,这种树的汁液毒性极强,下雨的时候更好不要站在下面,不然就会因“毒雨”而感染湿疹。然而,没有任何有毒蘑菇的影子。当我问向导这一问题时,他给我展示了莎士比亚《麦克白》中三个女巫的全尺寸模型,三个模型正在用各种各样的肮脏原料烹调出地狱般的肉汤。烟雾从女巫们的坩埚里袅袅升起,她们喃喃地念着秘密咒语。在一个女巫的脚下,躺着一个小小的塑料毒蝇鹅膏。“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个假羊肚菌。”那位向导说。我很抱歉告诉她,这个可怜的小塑料球事实上是一个毒蝇鹅膏,而不是假羊肚菌。我曾经对这座博物馆怀有极大的敬意,因为它收藏着这座城市最奇妙的恐龙,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e)曾在这里办公,但这种尊敬在此时却像霉菌毒素一样在沸水中蒸发了。实际上,人们完全可以举办一个展览,专门讨论自然、神话和医学中的致命蘑菇,但这个展览的策展人显然不这么认为。博物馆也不需要去到南美洲进行艰苦的探险以便收集和带回有毒的动植物,他们所要做的就是走出大门,到中央公园去采集蘑菇。

责任编辑:王昱

校对:栾梦

海南省疾控专家提醒:小心食用野生蘑菇中毒

每年进入夏季,各地因食用有毒野生蘑菇引发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野生蘑菇种类繁多,鉴别时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专业设备,普通人难以准确鉴别蘑菇种类,区分有毒蘑菇和无毒蘑菇。对此,海南日报记者采访了省疾控中心有关专家。

专家表示,发生毒蘑菇中毒会出现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肝脏损伤型、溶血型和光敏性皮炎型5种临床表现。其中,肝脏损伤型中毒最容易被耽误治疗,且有死亡的可能。多数肝脏损伤型中毒患者在发病后会有1-2天的“假愈期”,误认为病情好转的话可能导致肝性脑病死亡。

肝脏损伤型中毒可在食用致命鹅膏、黄盖鹅膏、灰花纹鹅膏、秋生盔孢伞、褐鳞环柄菇等毒蘑菇后发生,最容易被人忽视。该类型中毒潜伏期较长,一般为数小时至30小时发病。发病后早期可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多数中毒患者在出现消化道症状后呈1-2天的 “假愈期”,使人错以为已经痊愈,但此时体内谷丙转氨酶已经升高。之后会出现恶心、呕吐、纳差、肝区疼痛、肝脏肿大、黄疸、有出血倾向。这期间如果积极治疗,约2-3周后能渐趋恢复,而如果放弃治疗会因肝性脑病、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发生胃肠炎型中毒的常见蘑菇种类有黄粉末牛肝菌、毒红菇、密褶红菇、硫磺菌、月光菌等,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一般预后较好,但严重中毒者可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发生溶血性中毒的常见蘑菇种类有鹿花菌和赭鹿花菌等。临床表现除消化道症状外,会有腰腹部疼痛、无力、深褐色尿、贫血、肝脾肿大等急性溶血症状,还可伴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严重溶血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发生神经精神型中毒的常见蘑菇种类有毒蝇鹅膏、华丽牛肝菌、中华牛肝菌、小美牛肝菌、光盖菇等。会出现兴奋、狂躁、幻视、幻听等表现,同时可伴有瞳孔缩小、多汗、唾液增多、流泪等症状。

专家表示,民间流传辨别毒蘑菇 *** ,如看颜色和形状、看生长环境、用银器辨毒、看分泌物、看有无生蛆生虫等无一可靠。有毒野生蘑菇中毒症状复杂,治疗尚无明确特效解毒剂,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避免采摘、采购和食用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一旦发生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头晕、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尽早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 *** ,迅速排除毒素,并立即到医院就诊。蘑菇种植也要有具有专业技术的农艺师指导下进行,按照规范进行种植、采摘、销售。市场监管机构加强监管很重要。

原标题:海南省疾控专家提醒:小心食用野生蘑菇中毒

警惕!野生蘑菇风险高,勿采勿食勿买卖

春夏季节,湖南地区气候潮湿、雨水丰富,特别适合蘑菇生长。我国蘑菇种类有400多种,大多数野生蘑菇是有毒的。即使很有经验也不能完全辨别。一旦误食,发病后死亡率高,对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害极大。

在湖南省,主要的剧毒蘑菇中毒症状类型可分为3种: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横纹肌溶解型。

一、急性肝损害型:

主要由含有鹅膏肽类毒素的鹅膏菌属、盔孢伞属、环柄菇属的一些种类引起。在湖南,80%以上的中毒死亡由鹅膏菌属中的种类引起。剧毒鹅膏种类有:灰花纹鹅膏菌、假淡红鹅膏、裂皮鹅膏。另外剧毒种类还包括有:盔孢伞菇的条盖盔孢菌和环柄菇属的肉褐鳞环柄菇。

1.灰花纹鹅膏菌

主要特征:个实体中等大小,5-10cm,灰色至深灰色、暗褐色近黑色,表面具深色纤丝状隐花纹。菌柄白色至浅灰色,常被浅褐色鳞片,近顶部有菌环。基部近球形,有菌托。

时间与生境:6-9月份生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

分 布:全省都有分布。

毒 性:剧毒!

2.裂皮鹅膏

主要特征:个实体小至中等,菌盖5-8cm,纯白色,有时中部呈米黄色,边缘有时有辐射状裂纹,表面具有细绒毛状。菌柄白色,有时被白色细小鳞片,近顶部有菌环。菌柄基部膨大,菌托浅杯状。

时间与生境:6月份生于阔叶林或者混交林地上。

3.假淡红鹅膏

主要特征:个实体中等大小,菌盖5-8cm,纯白色,有时中央呈粉红色,边缘无沟纹。菌柄白色至污白色,被白色鳞片,近顶部有菌环,基部膨大有菌托,菌托浅杯状,白色。

4.条带亏孢伞

主要特征:个实体小至中等,2-6 cm,黄褐色,中央稍下陷且具小乳突,菌盖具有明显辐射状沟条。菌柄顶部黄色,向下颜色逐渐变深,基部黑褐色。

时间与生境:9-11月份生于腐殖质上或腐木上,在一些锯木厂的锯木堆上经常发生。

5.肉褐鳞环柄菇

主要特征:菌盖直径3-6cm,初期钟型,后平展,中央凸起,白色、粉肉色至粉褐色,被近同心环状排列的褐色鳞片。菌肉薄,白色,菌褶离生,白色至乳白色,较稀,不等长。菌柄3-6cm,近圆柱形,与菌盖同色,菌环以下具鳞片无明显菌环,只具有一个像菌环似的膜质区。

时间与生境:夏秋季群生或散生于雪松林中地上。

形象地说

剧毒鹅膏具有三个特征

“头上戴帽”(有菌盖)

“腰间系裙”(有菌环)

“脚上穿鞋”(有菌托)

二、急性肾衰竭型:

鹅膏菌属的假褐云斑鹅膏、赤脚鹅膏、拟卵盖鹅膏。

1.假褐云斑鹅膏

主要特征:个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6-15cm,淡灰色、灰色至灰褐色,具深色纤丝状隐生花纹。菌柄白色,常被白色纤毛状至粉末状鳞片,近顶部常具有菌环。菌柄基部具有菌托,浅杯状。

时间于生境:6-9月份生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

2.异味鹅膏

主要特征:个实体中等大小,菌盖5-9cm,纯白色至米色,表面常具有毡状至碎片状鳞片,常有刺鼻气味。菌柄白色,有菌环。菌柄基部膨大,近球形,具有白色疣状、颗粒状至近锥状鳞片。

3.欧式鹅膏

主要特征:个实体中等,菌盖4-8cm,纯白色至米色,边缘无沟纹。菌柄白色,常被白色反卷纤毛状或绒毛状鳞片,基部腹鼓状至白萝卜状。菌环上位,白色。菌托浅杯状,白色。

时间与生境:7-9月份生于阔叶林、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

4.拟卵盖鹅膏

主要特征:菌盖直径7-18cm,幼时半球形,成熟后平展,菌盖表面白色至米黄色,常覆盖有菌幕残余,菌幕残余外层膜状,淡黄色或赭色;内层粉末状,白色,边缘常有白色至米黄色絮状物。

时间与生境:7-9月份生于针阔混交林中地上。

三、横纹肌溶解型:

由亚稀褶红菇引起。

亚稀褶红菇

主要特征:个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直径6-15cm, 成熟后中部长下凹呈漏斗状,菌盖表面浅灰色至煤灰黑色,成熟后常向上反卷,边缘无条棱。菌肉白色,受伤后易变红色,菌褶白色,伤变红色,菌褶厚,稍密至稍稀疏,不等长,脆而易碎,直生。菌柄粗短,一般5-9 cm,浅灰色,内部松软。

时间与生境:夏秋季7月上旬-9月下旬生长于马尾松或栲树等山毛榉科植物的混交林中。

食用毒蘑菇后的自我急救 *** :

1.立即呼叫救护车赶往现场;

2.要立刻进行催吐(孕妇慎用催吐法)。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5-10ml一次,然后用手指(更好用布包着指头) *** 咽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3.如果中毒者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

4.加盖毛毯保温;

5.凡同食用过同样蘑菇者,无论是否发病,需立即到医院检查;

6.食用过的剩余蘑菇,应留存以供检验,查明中毒原因。

来源:湘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审核: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来源: 湘潭县发布

标签: 蘑菇 有没有 需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