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图片,鹦鹉鱼视频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89 0
为什么说繁殖迷你鹦鹉鱼,比饲养孔雀鱼更能锻炼我们的养鱼水平?

关注养鱼老道,关注更多观赏鱼实践知识,让我们简单养水、轻松养鱼!

今天养鱼老道在家里欣赏这些繁殖的迷你鹦鹉鱼,看着之一窝小鱼苗已经成型,有的微微出现了淡蓝的体色,心里面还是很高兴的,毕竟这可是我之一次饲养迷你鹦鹉鱼啊,看到现在这个小鱼苗的大小,我又想起了以前繁殖蓝曼龙和斗鱼、燕鱼的时光。

似乎又激起了一点我养鱼的小兴趣,而对于室外水池中的孔雀鱼苗,虽然已经提不起来我的什么兴致了,但是看着它们在莲叶浮萍中数量越来越多,渐渐的发色长大,总比没有什么欣赏要好吧?

那么孔雀鱼和迷你鹦鹉鱼相比,它们两个哪种更容易饲养,哪一种又更容易繁殖呢?

一、事实上孔雀鱼并没有迷你鹦鹉鱼皮实

因为孔雀鱼的过度杂交和用药,再加上价格比较便宜,很多鱼商也都不把它们当回事,只是作为鱼店里的必需品罢了,不能没有,但是数量也不必太多,除非是孔雀鱼专卖店。

所以说大部分的孔雀鱼就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严重的交叉感染和很多的其他疾病,关键的问题是,它们的个体较小,我们观察起来也不方便,再就是下药的药量也不好把握,一旦患病,基本上都是直接扔掉了。

而迷你鹦鹉鱼,本身出现的时间就比孔雀鱼晚上很多,换句话说,它们被我们人类摧残的时间尚短,再加上基因的问题,所以我们几乎是看不到迷你鹦鹉鱼患病,无论是对于水质、水温、药物等等因素,迷你鹦鹉鱼都要比孔雀鱼耐折腾的多。

而其他的卵胎生鱼就更不必说了,几乎和孔雀鱼都是一个德行,甚至于有的还不如孔雀鱼容易饲养。

二、繁殖和饲养孔雀鱼苗可以锻炼我们初期的养鱼水平

养鱼老道一直的观点就是,如果我们想要饲养好观赏鱼,想要积累更多的养鱼经验,就必须把自己的观赏鱼养过一个循环周期。

也就是说,我们可能并不一定非要把鱼苗养大再繁殖,但是一定要把自己饲养的成鱼繁殖下来的小鱼苗顺利养大,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学到了很多的饲养经验,这一点孔雀鱼是比较适合的,包括了如何精准的断定大鱼的生产期、如何正确的投喂小鱼苗,给小鱼苗分缸、换水等等一系列操作。

只要我们饲养过一代,那么很多饲养观赏鱼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是繁殖和饲养孔雀鱼,由于其繁殖的数量较少,很多鱼友采取的是小鱼缸无过滤饲养,这样倒不一定真的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繁殖迷你鹦鹉鱼,可以锻炼我们繁殖其他卵生观赏鱼的能力

以前养鱼老道总是说,如果能够顺利的繁殖出蓝曼龙鱼或者斗鱼,那么我们就可以繁殖燕鱼、地图鱼之类的观赏鱼了,而如果繁殖成功了燕鱼,我们离繁殖七彩神仙鱼仅有一步之遥了。

但是,蓝曼龙和斗鱼遇到更大的问题,还有一个小鱼苗的饲养问题,这也是很多鱼友不愿去面对的现实,它们产出的鱼苗数量太多,个头又太小,如果没有一定的耐心和 *** ,基本上养不活。

养鱼老道最初繁殖蓝曼龙的时候,那可是成百上千的出鱼率,然后就是整缸整缸的死,那时候也没有什么丰年虾,洄水也捞不到,后来才通过鸡蛋黄加小鱼虫的方式慢慢有所改善,所以感觉不是太容易。

而且,斗鱼、孔雀鱼、蓝曼龙之类的,并没有配对较难的现象,也看不到亲鱼双双护幼的场面,和大多数慈鲷科观赏鱼的繁殖方式大相径庭,所以我也想找一种能够让新手直接就可以上手繁殖的观赏鱼。

而迷你鹦鹉鱼,才是最适合的,我们通过饲养迷你鹦鹉鱼,不但会看到它们如何成对、如何霸占地盘、如何保护小鱼等等一系列行为,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它们的产量也不小,一窝小鱼一二百条和孔雀鱼一窝小鱼三五十条相比,在管理上是决然不同的。

就像养鱼老道第二窝的迷你鹦鹉鱼苗,这次我可是仔细观察了,雄鱼是专门负责警戒的,它很少会去叼小鱼,而雌鱼的任务就是看护孩子。

大部分的小鱼苗在白天总是聚在一起游动,也就是说它们会形成一个鱼群,当有的小鱼苗脱离了鱼群独自行动时,雌鱼就会跑过去把小鱼苗叼到嘴里,然后给它吐回到鱼群中去,每天它都在如此忙碌着,这是白天。

而到了晚上,雌鱼又会挨个把小鱼苗叼回到产罐里,每次最多只能叼两条,也就说,200条小鱼苗,它自己就得来来 *** 一百多次,才能够把孩子全部搬回家。

对于这些情景的细微观察,那可是会为我们将来繁殖任何的卵生慈鲷科观赏鱼打下良好的基础。

拿老邹大叔的话说,这些观赏鱼比较有故事,我们饲养它们欣赏的就是这些故事,同时也就锻炼了我们的观察力和饲养水平。

所以说相对来讲,我倒是感觉饲养和繁殖迷你鹦鹉鱼,比起繁殖孔雀鱼之类的卵胎生观赏鱼,还是要强上很多的。

四、就是爆缸太难受,但是我们可以有效控制

饲养迷你鹦鹉鱼唯一的缺陷就是太能生,不过这个我们是完全可以控制的,把雌雄双鱼有效隔离就可以了,或者让大鱼多带几天小鱼,都是没有问题的。

我是养鱼老道,更多观赏鱼问题敬请关注,谢谢!

为什么非要拿鹦鹉鱼作为罗汉鱼的陪练,别的鱼不行吗?

图文/养鱼老道 原创

鹦鹉鱼由于其红红的体色和俏皮的嘴型,在热带鱼的大家庭中,永远占有一席之地,由于它们的性格相对来讲比起其他的大中型观赏鱼,还是比较的温顺,所以说可以给很多的热带鱼作以陪衬。

无论是银龙鱼、招财鱼、地图鱼,还是其他各种大中型的观赏鱼缸里,我们都可以看到鹦鹉鱼的身影。

不过,如果说起最为悲催的观赏鱼,那也是非鹦鹉鱼莫属,因为品相较差的低价鹦鹉鱼,经常会被鱼友们拿来当做罗汉鱼的陪练或者沙包鱼。

最终它们所面临的结果,可能不是伤痕累累就是直接暴毙,那么为什么非得拿鹦鹉鱼作为罗汉鱼的陪练呢,别的观赏鱼不行吗,罗汉鱼有为什么非得需要陪练鱼才行呢,这其中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罗汉鱼需要陪练只是为了爆头

1、罗汉鱼之所以如此受到观赏鱼爱好者的欢迎,最初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有个小小的头座,长大之后能够有个寿星头,其实最早的土罗汉,并不会有太过巨大的爆头,大多数只是肉头居多,但是就这么个小小的肉头,赋予一定的寓意,罗汉鱼就被炒起来了。

2、因为当时很多的罗汉鱼都是珍珠系列,身上的墨斑较多,久而久之,细心的鱼友竟然发现了,珍珠罗汉身上的墨斑长大后形似文字,所以那个时候,身上有文字的罗汉鱼那可是瞬间就会身价百倍。

3、随着罗汉鱼文字狱的没落,品种的更新换代,很多鱼友又把眼光转向了罗汉鱼靓丽的体色和巨大的爆头上。

4、因为那个时候罗汉鱼相当的昂贵,我们只能去购买所谓的鱼苗,在一些垃圾鱼苗当中,能够起头的概率很小,但是一旦把一只小罗汉苗,从小小的头座陪养到巨大的爆头,这个吸引力和成就感是相当大的,同时人们就发现,罗汉鱼的爆头是需要一定的 *** 的。

5、因为罗汉鱼的斗性超强,就像养鱼老道以前饲养的一只罗汉鱼,没有东西啃咬或者没有鱼儿 *** 它,它就会显得百无聊赖,而一旦鱼缸里多了任何一只观赏鱼,它就会立刻体色爆红,斗志昂扬。

二、罗汉鱼爆头陪练的过程和 ***

1、最初的罗汉鱼饲养,人们只是限于给罗汉鱼诱色,在鱼缸里放置红色灯管或者在鱼缸底部铺设火山石,实际上这根本也起不到什么诱色的作用,只是我们视觉上感觉罗汉鱼能够红点罢了。

2、后来我们会采取给罗汉鱼照镜子的 *** ,就是在饲养有罗汉鱼的鱼缸里放置一枚镜子,让罗汉鱼对着镜子里的自己不断打斗,但是后来又发现,由于镜子是死物,罗汉鱼自己打来打去,就感觉索然无味了,然后就失去了斗志。

3、所以我们就开始频繁地更换镜子的位置,更为有心的鱼友,会整天拿个镜子不断地在自己的爱罗面前变换位置,最后的结果可能是罗汉鱼没事,主人累死了。

4、接着罗友们又发现,在鱼缸中隔离放置两条罗汉鱼的 *** 比较的不错,这样子比较省心,让它们自己打去,可是由于当时的隔离技术不咋地,经常会有罗汉鱼跳过隔离板,两只罗汉鱼不是你死我亡,就是一死一伤。

5、最终一些聪明的鱼友就发明了沙包法,就是让其他的比较耐咬的观赏鱼,给罗汉鱼做陪练,哈哈,这个时候鹦鹉鱼的倒霉日子就开始了。

三、为什么选择鹦鹉鱼做沙包

1、大小适中,可以和罗汉鱼共同成长,而且目标艳丽

鹦鹉鱼和罗汉鱼在身形上大小比较的适中,可以陪着较小的罗汉一起成长,再一个就是鹦鹉鱼的体色红艳,能够充分的激起罗汉鱼的斗志。

而其他的观赏鱼 *** 罗汉鱼的效果要差上很多,而且有些鹦鹉鱼相当的抗练,除非体型相差巨大,否则一时半会也死不了。

2、鹦鹉鱼价格便宜,一般的也咬不坏罗汉鱼

象其他比较凶猛的鱼类,有的并不适合与较小的罗汉鱼饲养,比如说像十间、红尾皇冠、花老虎之类的观赏鱼,它们也是比较凶悍的,在个体较大的罗汉鱼面前可以说瞬间暴毙。

但是对于小罗汉而言,它们反而可能是个威胁,有的时候,沙包变成了主角,追的小罗汉满缸跑,那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而鹦鹉鱼不但是目标明显价格便宜,关键问题是绞嘴鹦鹉的杀伤力很小,对于罗汉鱼不会构成任何的威胁,它们进入罗汉鱼缸里,只有挨咬的份而毫无还手之力,所以最终,选来选去,鹦鹉鱼就成了罗汉鱼沙包的首选品种。

四、鹦鹉鱼最为沙包的时代基本上已经过去

1、鹦鹉鱼给罗汉鱼做沙包,最少也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吧,可怜这些悲惨的鹦鹉鱼了,最终不断地死亡在罗汉鱼和鱼主人的共同摧残之下。

2、随着罗汉鱼基因的不断改良,大量起头亚成罗汉的问世,以及罗汉鱼价格的逐渐走低,很多鱼友已经没有耐心再去饲养罗汉鱼苗等待它们起头了。

3、再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大量的劣质罗汉鱼苗充斥着市场,好鱼苗早已经被提前挑选完毕,罗汉鱼苗的价格最终跌至了一元一条,就这样子的罗汉鱼苗,即使用一百只鹦鹉鱼陪练也是不能够起头的,因为基因摆在那里。

4、商家所宣称的百分之九十的起头率,那个年代已经过去,有那闲功夫,还不如购买个已经爆头的小亚成来饲养,究于以上的种种原因,现在的罗汉鱼爱好者,基本上不会再去购买鱼苗来饲养了。

鹦鹉鱼图片,鹦鹉鱼视频-第1张图片-

5、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于一些高档罗汉鱼苗,现在的价格也不是太贵,头座都相当的明显,因为基因优良,即使不用沙包 *** 用正常的 *** 饲养,它们也能够最终爆头,鹦鹉鱼基本上获得了彻底的解放,再也不用给罗汉鱼充当沙包去了。

?我是养鱼老道,更多观赏鱼问题敬请关注,谢谢!

饲养鹦鹉鱼需要天天换水吗,为什么身上会出现白斑?

关注养鱼老道,关注更多观赏鱼实践知识,让我们简单养水、轻松养鱼!

在所有的观赏鱼中,包括了热带观赏鱼、海水观赏鱼、冷水观赏鱼等等,我倒是认为鹦鹉鱼可能是最容易饲养的观赏鱼了,基本上说它第二,没有其他观赏鱼敢说之一了,由此可见鹦鹉鱼是极其容易饲养的观赏鱼品种。

这一点在我们这些曾经开过鱼店的鱼友身上,足以说明问题,在我想当年开鱼店的时候,无论批发何种观赏鱼,几乎都要仔细观察、精挑细选,而如果是批发鹦鹉鱼的话,看看体色很好,直接包缸购买就是了,不用再去多看一眼。

基本上经过这样马马虎虎挑选而来的鹦鹉鱼,从来也未见过因为什么疾病而发生死亡的现象,大多数的鹦鹉鱼死亡,都是一些意外事故所导致。

一、鹦鹉鱼的皮实体现在哪里?

首先鹦鹉鱼对与鱼缸的水质几乎无要求,很多鱼友说它们也是属于慈鲷科,也需要软水,但是即使它们生活在中性水质或者稍微有点硬度的水质中,也不会有任何的问题。

再就是饲养鹦鹉鱼的水温控制,因为鹦鹉鱼周身的大红色,看起来那可是相当的喜气洋洋和热情洋溢,所以说为了维持它们的体色,大多数鱼友都不会把鹦鹉鱼来使用低温饲养,大多数鹦鹉鱼的饲养水温都会在30度上下。

在这种水温下,首先白点病是不会爆发的,水霉病也不易患上,至于其他的疾病鹦鹉鱼几乎就没有,由于对其体色的长久维持,大多数鱼友都会使用到专业的增色饲料来投喂鹦鹉鱼,因此它们也很少患上肠炎或者内寄之类的疾病。

而对于交叉感染这种疾病,鹦鹉鱼也几乎不感冒,即使别的品种的观赏鱼死光光了,鹦鹉鱼也很少会出现交叉感染。

二、鹦鹉鱼唯一的缺陷就是高氧鱼

鹦鹉鱼唯一的一个缺陷就是它们是高氧鱼,它们对于鱼缸里溶氧量的需求还是很高的,换而言之,即使它们对于水质无要求,但是并不代表水体败坏了、变质了、缺氧了,它们还能够生存。

一旦水体缺氧,极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别的观赏鱼都没事,鹦鹉鱼反而更先拜拜了,而且首先死亡的都是个体较大的鹦鹉鱼,这一点我们需要格外注意。

三、鹦鹉鱼需要天天换水吗?

饲养鹦鹉鱼需要天天换水吗?

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其一是因为鹦鹉鱼虽然很容易适应水质,但是这并不代表它们不需要水质的稳定,而且鹦鹉鱼的胆子很小,初入鱼缸的一个时期,我们还是多看少动,多去陪伴陪伴它们为好,它们也会有一定的应激反应期,但是患病的概率还是很低的。

同时我们要注意鹦鹉鱼的饲养密度和投喂量,虽然它们很贪吃,但是切记不要一次性过多投喂,可以少剂量多频次的少食多餐,这样会更有助于它们的营养补充和身体发色。

在饲养密度上既不能太少,太少了它们嘴贱的特性就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也不要太多,太多了我们的水质就会无法控制。

同时鹦鹉鱼的过滤系统还是要强大一些为好,它们的体型也不惧怕强大的水流,水泵流量可以控制在八到十倍左右。

即使我们需要保证鹦鹉鱼的饲养水质和溶氧量,我们还是应该通过合适的饲养密度和投喂量,以及强大的过滤系统来解决。

如果饲养密度过大,鱼缸底部沉淀的粪便过多,我们是可以三五天抽取一次鱼缸底部垃圾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是抽底换水,还是那句话,点到为止,垃圾去除即停。

然后每周或者十天左右,依据季节和水温的不同,自己调整换水频率即可,每次的换水量以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为宜。

四、鹦鹉鱼的身上为什么会出现白斑?

这个问题并不是说我们在水质和喂养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大多数还是与我们所购买的鹦鹉鱼的基因有关,换而言之就是品种不纯而已,所以才会出现一定的白斑。

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现在不是鹦鹉鱼里还出现了一种红白相间的品种吗,身体出现白斑的鹦鹉和上述品种,总会多少有点千丝万缕的联系,仅此而已。

如果是鹦鹉鱼整体发白,或许与水质、水温还有鱼饲料的质量有关,也有可能与 *** 期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依据这些问题依次去做以改善,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鹦鹉鱼的白斑或者发白现象,基因问题占到了绝对性的因素。

我是养鱼老道,更多观赏鱼问题敬请关注,谢谢!#萌宠小戏精#

为什么养了几年的鹦鹉鱼长不大?想要观赏鱼长得很大,水体就得大

各位鱼友大家好!有任何观赏鱼饲养问题,可直接全网搜索养鱼老道及关键词,比如养鱼老道、水质白浊,养鱼老道、观赏鱼黑斑、腐烂病等。

连续遇到几位鱼友的问题,都是关于观赏鱼的生长空间需求的。

其中一位鱼友是饲养的鹦鹉鱼,使用了60厘米的鱼缸,还有一位鱼友饲养的招财鱼,两条,30厘米的鱼缸。

另外一位鱼友饲养的罗汉,鱼缸几乎没有什么宽度,只有高度,在这样子的鱼缸内,观赏鱼能快速生长吗?

为什么同时饲养,黑斑水虎、胭脂水虎都长起来了,黑食还那么大?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黑食水虎除容易压抑,有过一段时间的倒缸惊吓以外,最明显的就是,在这两年多的时间内,它一直屈身于80厘米的鱼缸内。

虽然它的生长速度本身就能慢点。

别看只养它一条鱼,这和几条鱼无关,关键是水体的饲养空间、成长空间。

而黑斑和胭脂水虎,在很小的时候,就进入了一米二的鱼缸内。

所以它们的生长速度迅速就起来了,就是因为鱼缸水体宽大的缘故,在这个鱼缸内,它们还能再长大一些的。

最近我就发现,它们又长了不少。

招财猫已经四十多厘米了,在一米的鱼缸内,还能长多少?

如果是每天不间断投喂,食物保证充足的话,这条招财猫,在一米的鱼缸内,能够长到50厘米或者接近60厘米,那就已经达到极限了,不太可能,再有继续生长的可能性了,我这已经是往更高处说了。

而本该生长到30厘米以上的三条地图鱼,在这个一米的鱼缸内,还有继续生长的可能性。

它们有可能达到三十厘米,但是,如果让它们生活在一米二的鱼缸内,生长速度还会明显加快,甚至于长得更大。

所以说,鱼缸的空间大小和饲养密度,决定了观赏鱼的个体成长速度以及将来的长度。

宽水养大鱼,不代表高水位,首先要有长度和宽度,不是高度

每种观赏鱼都会有自己的巡游空间,不管是上中下水层,它们大多数并不是喜欢一直在鱼缸内上上下下,那不是它们的生活习惯。

而有些鱼友的鱼缸,饲养一条罗汉鱼,比如说体长10厘米,鱼缸宽度只有20厘米的高缸,即使鱼缸再高,这条鱼的生长速度也会放慢,甚至于停止生长,因为水体的宽度不够。

为什么饲养大型龙鱼的鱼缸,按理说标准的鱼缸,宽度至少是60厘米。

而很多发烧友的龙缸,宽度都在70厘米及以上,长度都在一米五左右,对于鱼缸的高度并不是太重视呢?四五十厘米也行,也能将就。

问题就在这里,宽水养大鱼,这个宽水,也很重要。

过了更佳生长期,再去更换鱼缸,它也未必能再次生长

这个东西和小孩子一样,我们说,有些小鱼苗,长大了再倒缸,一开始可以使用小鱼缸饲养,那么,我们要看这个时间点以及饲养密度

想要它们快速生长,当我们感觉给不了它们至少两三倍以上的生长空间的时候,那么,就需要倒缸了。

我的黑斑水虎鱼都是在小苗饲养的当年,直接从80厘米的鱼缸进入了一米二的鱼缸内,这样就不会影响到它们的生长。

而某些观赏鱼,比如说,罗汉、地图、鹦鹉鱼之类的,在小缸里饲养了两三年,再想起来给它们倒缸,可能已经错过了更佳生长期,说白了,就是老头鱼了,虽然可能还会生长点,但是,涨幅已经不大了,不可能来个20厘米的涨停板了。

还有就是,千万不要问我,我的鱼饲养密度大吗,活动空间够大吗?自己去看,去看那个观赏鱼的游动空间,也就明白了。

我是养鱼老道,更多观赏鱼问题敬请关注,谢谢!

鹦鹉鱼和地图鱼在鱼缸里的姿势千奇百怪,难道都是失漂啦?

图文/养鱼老道 原创

最近养鱼老道经常收到这样的问题,我的鹦鹉鱼头朝下怎么办,我的地图鱼倒在鱼缸底部怎么办,我的鹦鹉鱼和地图鱼在鱼缸里东倒西歪的怎么办?

从养鱼老道多年的养鱼经验来看,首先来说鹦鹉鱼和地图鱼几乎没有失漂的现象,虽然不能说就是绝对性的,比如严重的炸鳞和腹水除外,其实这两种鱼也很少会碰到炸鳞和腹水的病症,那么剩下来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鹦鹉鱼和地图鱼不会失漂,这个大家大可以放心,我们也不必把它们的这些情况当做失漂去治疗。

所以问题就来了,既然不是失漂,它们东倒西歪的都在那里干啥,是懒得吗,想要来个葛优躺时时兴?当然不是啦,这其中还是有很多的原因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害怕害怕害怕

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也是最为主要的原因,而且对于神经敏感的观赏鱼来说,鹦鹉鱼和地图鱼是最喜欢一害怕就聚到一起,并且做出各种莫名其妙姿势的观赏鱼了,所以说如果是我们的鹦鹉地图初来乍到,这种现象并不为过。

二、不适应水质导致的趴缸

不适应水质就有可能趴缸,只要是趴缸聚到一起,就有可能做出各种姿势,这就是鹦鹉鱼和地图鱼的专利。

三、有点小病不舒服

心里害怕点,水温再低点,白点白毛再来点加上感冒等病症,东倒西歪的可能性更大,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从鱼儿的状态中看出毛病来的,比如说它们就是害怕导致的趴缸,主人离开后,它们会立马从躲避的地方游出来觅食,即使它们聚在一起,打斗现象也会时有发生,它们会用自己的尾巴和身体驱赶同类,甚至于嘴对嘴开战。

这个时候就可以证明它们的状态还可以,如果打架的时候也是体色艳丽甚至于各鳍舒展,那就基本没什么问题。

如果反之,连最基本的食欲和斗志都没有了,一个个病殃殃的,各鳍紧缩,一个挨着一个的贴在一起,即使我们离开鱼缸,很长时间它们也毫无反应,也不顾的吃食了,那么这个状态肯定就是出问题了。

再加上如果仔细观察,它们体色暗淡,身体发蒙,体表粘液增多,身体上有轻微白点等症状,那就一定是患有疾病了,我们可以适当用老三样或者其他鱼药加以调理。

在此之前,我们仍然不要忘了去调理水质和做升温处理,如果是一缸鹦鹉地图有一两只出现了上述的东倒西歪症状,也有可能是鱼缸里的战败者,吓破胆了,以各种看似离奇的姿势去恐吓比较强势的同类,这也是有可能的。

再就是有些鹦鹉地图在睡觉的时候有可能东倒西歪,比如我们在晚上突然开灯,或许它们有几只倒在鱼缸底部的,稍停片刻就会立刻恢复,这也是正常现象,还有一些极个别的偶尔做出离奇的姿势也是有可能的,我们不必太在意。

?我是养鱼老道,更多观赏鱼问题敬请关注,谢谢!

用以下 *** 饲养鹦鹉鱼,就不信它们不红,体色一定会达到更佳

关注养鱼老道,关注更多观赏鱼实践知识,让我们简单养水、轻松养鱼!

一位鱼友因为自己饲养的鹦鹉鱼不红很是苦恼,在咨询了养鱼老道之后,把鱼缸的水质和水温都做了改善,但是这缸鹦鹉鱼依然没有达到他想要的红彤彤的效果,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有什么好 *** 吗?

如果鱼友们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其实只会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就是我们选鱼的问题,另一种原因就是鱼儿心里紧迫,并未适应环境,这个并未适应环境也会与混养和打斗有关。

一、选鱼问题本来就是个大问题

养鱼老道早就说过,任何观赏鱼的品相都会有好坏之分,这是不可避免的,在观赏鱼的市场里,特别是比较高档的鹦鹉鱼,那绝对是一分钱一分货的。

很多鱼友饲养鹦鹉鱼都会从小鱼养起,这就要求我们在选鱼上一定要睁大眼睛。

首先就是我们不要去盲目地购买,只要是到了一家鱼店看好了就买,这是不正确的。

假如说我们饲养的就是通货品种的鹦鹉鱼,那么它们大体上的价格相差不会太大,但是在体色上差异上有时候却是巨大的,以前养鱼老道开鱼店的时候,出去进货,同样价格的鹦鹉鱼,即使是同一个批发商供货,每个批次来的鹦鹉鱼,在体色上也会差异巨大。

有些鹦鹉鱼小时候就很红,而有一些几乎就是淡粉色或者黄色,甚至于还有很多的黑纱,所以说我们在购买鹦鹉鱼的时候,一定要去多家做以对比,如果看到体色不如意,我们不防等上一等,或许下一批货的颜色就会大有改观。

对于这些通货鹦鹉鱼来说,商家也不会去费那个劲,做什么染色处理的,再说句不好听的,即使是体色再差的鹦鹉鱼,绝对也都能卖的出去,就是卖给了一些完全不懂行的新手,红灯一开,在新手看起来全部都一个颜色。

但是很多老手和比较细心的鱼友,即使在红灯环境下,也能够看出来它们体色的不同,这就需要我们细心观察了。

多逛一些鱼店,多做一些比较,这个事情很快就可以搞定。

如果我们购买回家了这些体色基本不红的鹦鹉鱼,想要把它们养到红彤彤的色泽,可以说很难很难,因为毕竟它们的基因摆在那里。

二、初入鱼缸的鹦鹉鱼心里压抑,体色会暗淡

再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鹦鹉鱼的胆子很小,如果是初入鱼缸的话,它们就会变得极为惊恐,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想要它们正常的发色几乎是不能的,甚至于有些鹦鹉鱼初入鱼缸之后,身上就会出现黑斑或者黑色条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起黑纱了,但是如果饲养得当,随着它们的生长和适应环境之后,这些黑纱一般的都能够退去。

只要是鹦鹉鱼适应了环境之后,它们的体色就一定会越来越红,很快的就会达到了正常的发色。

但是这其中一定是需要水质和水温的配合,虽然它们对于鱼缸水质并不是太挑剔,但是至少我们应该保证住中性或者弱酸性的水质,如果水质过于偏碱,鹦鹉鱼也是受不了的,最起码达不到更佳的状态,也就很难谈什么发色了。

再就是水温的问题,这个其实真的是太明显了,20度区间的水温和30度区间的水温,鹦鹉鱼的体色是绝对不一样的,这个就要根据我们自己的欣赏效果来定了,想要它们达到更佳色泽,更好水温永远恒定在30到32度左右

三、其他因素会不会影响到鹦鹉鱼的发色

我们比如说光照、混养有其他观赏鱼、饲养环境不稳定、人来人往,这些因素对于鹦鹉鱼的发色也不是没有一定影响。

毕竟任何的观赏鱼想要达到很好的色泽,上述因素还是缺一不可的,我们想要把它们饲养到更佳状态,在光照问题和环境稳定上都要注意,更好是单品种饲养,使它们不受到其他观赏鱼的攻击和欺负。

那么,接下来的所有问题就只剩下一个字了,那就是

四、基因不好的鹦鹉鱼,就靠增红饲料

前文说过,对于这些基因不好的鹦鹉鱼,我们想要把它们养红,其实是很难的,但是鹦鹉鱼的体色大部分都是源于长期的增红饲料投喂

所以说,碰到了这样的鹦鹉鱼,我们就需要打持久战了,绝对不是一天、两天或者一个月、两个月,它们的体色就会有所改变,我们需要长期的保证住鱼缸的水质和水温以及饲养密度,剩下来的问题就是少食多餐的喂

想起来就喂点,全部采用增红饲料投喂,或者只要与增红有关的一切东西都可以拿来投喂。

那么,在观赏鱼的饲养中,可以增红的东西无外乎虾红素,动物性的饵料就是以各种虾肉为佳,无论是河虾还是海虾,我们都可以适当投喂,把买来的活虾去皮、去头、去壳,然后把虾肉剪成适合鹦鹉鱼摄食的大小,喂就是了。

或者我们也可以和饲养七彩神仙鱼那样, *** 汉堡之类的食品,添加各种可以增红的植物,比如胡萝卜、南瓜、螺旋藻等等,再配合虾肉搅拌在一起投喂,同时还要投喂一定的增红饲料。

总而言之一切与增红有关的东西,一个劲的往鱼缸里扔,少食多餐的扔,不限次数的来,反正鹦鹉鱼能够患上肠炎的概率极低,当然了我们也要注意水质和每次的投喂量,多餐就要少食,这个就靠我们自己去掌握了。

也只有这些通用的 *** ,能够起到很好的增红作用,即使鹦鹉鱼本来不红,这样的投喂方式,长年累月的红色素沉淀和堆积,就算是一条招财鱼采取这么个喂法,它们的体色也会出现浅红色了,不信大家可以试试,何况是本来就有红色基因的鹦鹉鱼呢?

最终等到它们顺利成年的时候,大部分都会达到我们想要的颜色了,只是这个问题需要我们长久的坚持,而且操作起来并不简单。

换而言之,如果我们已经购买了基因不是太好的鹦鹉鱼,如果没有,或者不能达到上述的饲养条件,我们也就不要去抱怨自己的鹦鹉鱼为什么不红了,这本来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下次选鱼注意吧。

我是养鱼老道,更多观赏鱼问题敬请关注,谢谢!

面对不同环境,同一对迷你鹦鹉鱼做出不同举动,谁说它们没智商?

各位鱼友大家好,我是养鱼老道,更多观赏鱼饲养、繁育实践知识,敬请大家关注!

前些日子,也就是三天前吧,我发现了我的那对迷你鹦鹉鱼产卵了,然后给它们进行了倒缸处理,之后一直没有了下文。

为什么没有呢,我又为什么给它们倒缸呢?

因为我一直没有真切的看到迷你鹦鹉鱼的鱼卵孵化情景,也就是说,我只能看到它们产卵或者小鱼开始大批量起水游动,中间的过程根本看不到。

正好这一次,它们把鱼卵产在了小茶壶的表面,所以我才把它们给倒缸了,放在那个陶瓷缸里,这样我就可以看到整个鱼卵的孵化过程,到底多少天小鱼苗开始摇尾巴,多少天小鱼苗开始起水游动。

但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它们根本不给我这个机会。

雌性迷你鹦鹉鱼开始疯狂的挖陶粒,这是在做什么呢?

当我把这对迷你鹦鹉鱼倒入陶瓷缸的第二天,我就发现不对劲,本来非常干净的鱼缸底部,怎么多出来了几颗陶粒?

因为这些陶粒本来是装在小茶壶里面的,我在放置时很是小心翼翼,为的就是不让它们可以在小茶壶内产卵,也不能在小茶壶内躲避,以便于我可以仔细观察,一开始我还以为肯定是我自己不小心掉落的,所以根本没有去在意,顺便看看那些鱼卵还在,而且有两粒发白的鱼卵已经被大鱼剔除。

后来我就发现,缸底的陶粒怎么越来越多了呢?过滤也没开,肯定不是水流冲出来的,这就不对劲了。

于是乎,我就躲在暗处仔细观察。最终发现,雄性迷你鹦鹉鱼只是负责看守外围,而雌性迷你鹦鹉鱼就在那里不断地把陶粒用嘴巴给叼出来,然后直接把陶粒堆在了小茶壶的周围,这又是在做什么呢?很是让人费解。

它们想到小茶壶里躲藏?但是之前也没有过啊。

鱼卵不见了,陶粒被挖去了很多

等到我第三天再去观察它们的时候,缸底周围的陶粒明显多出来很多,更为关键的是,鱼卵都不见了。

我又仔细察看了雌性迷你鹦鹉鱼的反应,它在小茶壶里悠然自得的扇动着鱼鳍,并且对于我的手指还有一定的攻击性,我就明白了,它们之前的所有行为,都是在为搬动鱼卵而做准备啊。

因为它们感觉到在这个环境里,鱼卵长期暴露在外很不安全,而小茶壶里的空间又不够,所以它们先是把陶粒给搬出来,等到小茶壶里有足够的空间以后,它们再把鱼卵给搬进去,最起码能够容下雌鱼在那里看护鱼卵的空间。

至于说它们把鱼卵搬到茶壶里的什么位置,我也不得而知,已经到了这个时间点,我也不愿意再去惊动到它们了。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它们的第二次繁殖,那个环境与现在的情况又不一样了。

第二次繁殖时,是雄鱼在搬运陶粒,雌鱼在守护着鱼卵

我还记得它们第二次繁殖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情况和现在又不一样了。

那是在一个小热弯缸里,鱼缸底部铺满了大量的陶粒,小茶壶里是空的,雌鱼在里面产卵以后,就是专心的守护鱼卵,而雄鱼就在外边不断地工作,它的主要目的是把小茶壶周围的陶粒给挖空,然后堆积成山,有点像修筑城墙的意思。

之所以出现这个举动,目的也很明显,就是为了以后它们的孩子出生后,在小茶壶的周围能够形成一个有效的掩体,以便它们的孩子,在翅膀没硬的时候可以在掩体内活动,说白了就是一所幼儿园,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小鱼苗可以迅速的,全部回归到小茶壶内躲避。

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它们之后的行为就是如此,只要是感觉到有什么危险,这群小鱼很快就跑回茶壶里待着,如果有哪一条不太听话的或者脑袋不灵的,就会被大鱼给无情的逮回家。

这个情况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小鱼苗逐步长大,整缸可以分散游动之后,大鱼对它们还是进行着统一管理,不过,对于小鱼的活动范围,是一点点在放宽,最后,可能是在20天左右吧,我把它们给分缸了。

不同情况不同对待,这也是本性使然?我们不该把所有动物的拟人行为都看作是本能,如果是那样的话,人类的诸多行为也应该是本能了

同一对迷你鹦鹉鱼,能够针对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产卵场所,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和有效策略,这难道也是一种本能行为?

说起来可能我们感觉到比较简单,但如果是我们在这里亲身经历,观察颇为仔细的话,还是会有所震撼的,这绝对不是我们口中经常所说的那种本能使然,这完全应该说是一种智慧,它们也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和情况,予以思考和快速决断,选择一个最为有利于后代的生存方式。

不过,我感觉到,动物的智慧才是真正的能够顺应自然之道,它们的取舍行为和淘汰行为,看似冷漠无情,却是选择了一种最有利于种族延续的优胜劣汰思维。

为什么很多慈鲷科观赏鱼会去摄食自己的孩子?

包括了我曾经注意到的七彩神仙鱼,如果一窝小鱼苗仅仅剩下了十来条成活的,它们根本不会去枉费心机,直接就把孩子给无情的吃掉了,然后争取时间尽快哺育第二代。

它们的行为看似残酷无情,但是却稳固了整个种群的千秋万代,因为它们所处的那种生存环境造就了它们的这种思维逻辑,而不是本能。

它们自己完全明白,针对各种不同情况如何去有效处理。

还有我曾经遇到的一次经历,就是大刺猬因为自己被囚禁在笼子里,只生了一只小刺猬,然后把小刺猬给咬死了,给我的感觉就是,当这些动物父母,认为自己处在了极度的危险和恐惧中,自己的孩子可能永远也摆脱不了这种危险,那么,有些父母可能就会出现过激行为。

其实,这才是很多鱼友繁殖这些慈鲷科观赏鱼,为什么亲鱼总是会去吃小鱼的真正原因。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些刚做父母的亲鱼,之一次不认识自己的孩子。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源于产卵率低、孵化率低、小鱼苗成活率低,亲鱼感觉到压抑和危险重重,或者它们自身有某些疾病没有去除,也就是说它们自己本身就很不舒服。

如果是连续几次,出现了本来应该有护幼行为的慈鲷科观赏鱼不断摄食小鱼,我们就可以考虑适当检疫或者是不是提供的环境太过压抑、以及水温水质问题,这绝对是比较正确的操作模式。

我是养鱼老道,更多观赏鱼问题敬请关注,谢谢!

迷你鹦鹉鱼终于生了,而且生的还真不少,估计有一百多条

关注养鱼老道,关注更多观赏鱼实践知识,让我们简单养水、轻松养鱼!

事实上在此之前我是从来也没有养过迷你鹦鹉这种观赏鱼的,甚至于连亲眼见过也没有,只是听闻一些鱼友介绍说这个东西繁殖力特强,并且极易饲养,偶然和鱼友们视频聊天,见过迷你鹦鹉鱼的繁殖,所以说在今年的四月一号,我就直接饲养了六条。

上个月中旬分的缸

因为我购买的是小鱼苗,估计购买时也就是两三个月左右大吧,所以我就一直没着急,安心地饲养着就是了,不过它们还是相当的幸运的,因为碰巧我饲养了一批小七彩,它们呢跟着吃了很长时间的汉堡。

初入鱼缸还得过一次白点病,不过通过加温很快就痊愈了。

在上个月中旬,我就发现了其中有两条迷你鹦鹉出现了打对的现象,虽然说我没有分出雌雄鱼,但是看状态还是一眼就看得出来了,一个个大、一个个小,俩鱼一起占窝攻击别的观赏鱼,这不是一对是啥?

除非是遇到同性恋患者了,但是这个概率是极低的,我也不是没有遇到过,如果是同性恋的话,个体差异不会这么大,所以我就开始算时间了,应该也是在这个月到下个月之间。

大多数小型卵生观赏鱼都是这个时间段

所以说很多鱼友总是在问什么迷你鹦鹉的雌雄分辨,性成熟时间,我从来都不管,大体一看差不多就行,管它那么多干嘛?一般的小型卵生鱼大多都是大半年就可以性成熟了,最多七八个月。

如果是出现了我们把它们单独提出来之后,仍然长久不产卵,那么主要还是水温、水质和惊吓的问题,因为我一直不想让它们这么早生产,我也没给它们加温,本来想着是到了下个月水温自然就提升了,那不是更好吗?

产卵之前有哪些征兆?

大概在前四五天吧,我就发现这两个小东西不太爱吃东西了,关键的问题是怕人了。

以前我喂食的时候,无论是雌雄鱼,立刻就会从窝里跑出来,一个劲的疯抢鱼食,但是最近一些日子,它们根本不给我面子,而且即使投喂活鱼虫,它们也爱答不理,这就不对劲了。

我也曾经怀疑过水质过老的问题,因为我怕新水 *** 它们过早繁殖,所以说半个月了我也没给它们换水,但是看起来它们的状态又不像是水质过老的表现,精神头还是很好。

所以我就怀疑极有可能是要产卵了,别忘了前几天的水温可是在23度左右,现在的水温也不过25度,因为鱼缸较小,保温效果不是很好,事实上昼夜温差应该也不小。

但是凭借着多年的经验,我感觉这个事情就不对劲了,因为好像是前几天我看到它们生殖器已经下垂了,具体哪天我还真给忘了,但是我果断的停掉了鱼缸的过滤器,这一点还是不错的。

小鱼终于游出来了

虽然说停掉了过滤器,但是我也没有再去理会它们,到了前天我就发现更不对劲了,本来要给大家拍个视频的,不过当我投喂鱼虫的时候,大半天它们依然没有露头,我就感觉肯定不对劲了。

但是鱼缸里放置的这个小茶壶太暗,我盯了半天也没看出来里面有没有鱼卵,又怕惊吓到它们,毕竟是之一窝,人家也没有太多经验,一惊吓可能就会吃鱼卵了,所以就随它们去吧。

偶尔一瞥,一缸小鱼

因为它们处在这个状态之中,鱼缸又没有了过滤系统,近期我也不敢投喂鱼虫了,所以鱼缸里一直是干干净净的。

结果今天下午我在这里写文章,偶尔想起来它们两位,往鱼缸里一瞥,不对劲啊,有什么东西在动,而且肯定不是鱼虫。

结果等我凑近一看,我的天啊,密密麻麻的全是小鱼,都在贴着陶粒游动,一开始还没有发现这么多,等我大体看了一下,估计也有个百八十条吧,赚大发了,哈哈。

两条大鱼把小鱼看护得很好,无论是投喂鱼饲料还是鱼虫,它们绝对能够分得清哪个是小鱼哪个是鱼虫,这次它们也不躲在小茶壶里了,投喂鱼虫直接就开吃。

对了,在繁殖之前,雄鱼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性,就是不断的搬运陶粒,把小茶壶周围的陶粒全部搬走,一个陶粒一个陶粒的往外叼,最终把小茶壶两侧挖了两个大坑,不知道是何缘故,可能是整出来这些低洼地带,比较利于刚出生的小鱼藏身之用吧。

除了这些情况之外,我就再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异常的举动了。

所以说,很多饲养迷你鹦鹉鱼的鱼友,一直总在问它们为什么没有繁殖,要么是我们条件没有达到,比如水温、水质和繁殖环境,要么就是它们还不到时候,到时候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的,就是这么简单。

既然它们能在25度的水温中顺利繁殖和生长,我也就不必再加温了,能活多少算多少,看它们的造化吧,我看它们倒是啥事也没有,欢快得很。好多年没玩热带鱼的繁殖了,现在就逐渐开始了。

今天往鱼缸里加了一些鱼虫,数量不能太多,留待它们繁殖出小鱼虫,正好给小迷你鹦鹉吃就可以了。

我是养鱼老道,更多观赏鱼问题敬请关注,谢谢!

鹦鹉鱼入缸胆子小,主人就要像训狗一样对付它们!

图文/养鱼老道 原创

鹦鹉鱼胆子小这是众所周知的,人家就是那个倔脾气,我们想要一时改过来真的很难,除非我们有很大的耐心。

养鱼老道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鹦鹉鱼的胆量完全是靠主人驯化出来的,这个道理和训狗差不多,就是一个利用食物诱惑的 *** 而已。

当然这也要有一定的前提,比如说我们的鱼缸不能够太大、太空,这样子鹦鹉鱼也会害怕,再一个我们的鱼缸里一定不要放置太多的杂物,比如假水草、假山之类的造景,就是说让它们毫无躲藏之地更好了。

然后就是鹦鹉鱼到家三天之内,我们坚决不要去轻易地喂食,这一点很重要,我们既然想要利用食物去引诱它们,就要下定决心,饿上它们几天再说。

那么剩下来的工作就是锻炼我们和鹦鹉鱼的耐心的时候了,大家尽管放心,一缸鹦鹉鱼中总会有胆子大小不一的,但是我们一定要忍住,忍住什么呢,投喂量和时间。

比如说三天以后,鹦鹉鱼本来在鱼缸里自由自在的游动,等我们一靠近鱼缸,它们就会立刻全体 *** ,开始扎堆的趴缸张望,我们也要等它们稍微适应一会,给它们一个舒缓精神压力的过程,比如半个小时。

然后我们可以少量的投喂三五粒鱼饲料,喂完了之后,主人一定不要离开,这是最重要的,一开始绝对不能够给它们养成,主人不在就可以吃食的习惯。

我们就在鱼缸的不远处静静的看着它们,也一定要让它们能看到我们,一般的来讲十分钟到半个小时之内,就会有胆子大的上来抢食,吃完了我们再去投喂一点,就这样慢慢的和它们磨,白天没时间,就晚上投喂,半小时之内不吃,就把鱼食立刻捞出来.

刚开始的几天,就是一个训食的过程,只要它们开吃,我们就逐步加量并且逐渐的靠近鱼缸,以此类推,最终鱼儿就不会那么害怕了。

如果鱼儿不吃或者有害怕表现,我们一定要坚持住,这是和鹦鹉鱼开展心理战的过程,鹦鹉鱼也很聪明的,它们马上就知道了,原来那个看似奇怪的家伙不在鱼缸前,它们就没有饭吃,慢慢的就会习惯了。

有没有特例呢,几乎没有,除非在这中间鹦鹉鱼再次受到了惊吓,或者它们本身食欲不佳、有病等原因,大部分的鹦鹉鱼通过这种 *** ,一周之内就能够完全的认识主人了。

如果有的鱼友碰巧遇到了就是脾气过于倔强的鹦鹉鱼,那么我们也要视情况而定,饿的皮包骨头了,我们也不能非要去和它们较劲,这个就要看具体鱼儿的身体状况了。

但是只要是我们饲养密度合适,水质和水温良好,最喜欢主人的观赏鱼就是鹦鹉鱼了,无论时间长短,最终它们也都会认识主人的。

真正的饲养龙鱼苗的高手,很多时候小鱼都是在主人的手上抢食吃,其实这都是主人通过自己大大的耐性,一点一点培养出来的,既想让鱼儿快速适应,又不想付出,天底下哪有那么容易的事?

?我是养鱼老道,更多观赏鱼问题敬请关注,谢谢!

?

给我们一缸鹦鹉鱼,通过哪些 *** ,能饲养出更佳的状态和发色?

看老道文章,学老道养鱼,关注养鱼老道,关注更多观赏鱼实践知识,让我们简单养水、轻松养鱼!

最近由于气温连续下降的缘故,很多鱼友都在反应自己饲养的鹦鹉鱼没有了正常的体色。其实大部分的原因都很简单,就是因为水温的问题,对于鹦鹉鱼来说,水温如果上不去的话,其他的一切工作都要免谈。

我们可以到鱼店里随便去看看,凡是发色较好的红红的鹦鹉鱼,它们的饲养水温都会很高

那么,假设说,我们准备饲养一缸鹦鹉鱼,想要把它们养红,都需要准备哪些措施和食物呢?

一、选鱼不能够太差

最起码我们还是要讲究一个基因问题的,如果是基因太差的鹦鹉鱼,不是说我们不能够把它们养红,但是一定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我们在购买时首先要瞪大眼睛多家比较挑选。

在不开红灯的情况下,肯定是颜色越红的越好。

二、鱼缸的背景和灯光

饲养鹦鹉鱼一般都会选择暗色调的背景,比如蓝色或者黑色背景为佳,这样更能够体现出鹦鹉鱼的红色,在灯光的选择上也没有必要太过明亮,因为鹦鹉鱼的胆子比较小,普通的红色鱼缸灯就可以。

虽然我们并不是太赞成使用带有其他色泽的鱼缸灯,一般的都是以白色灯光为好,但是鹦鹉鱼是个特例,还是在红色的灯光下较为鲜艳和亮丽,如果鱼缸能够见到一定的散射阳光,那就更好了。

三、鹦鹉鱼的饲养密度不宜过小,尽量不要去造景

由于鹦鹉鱼初入鱼缸的胆子太小,而且它们呢也是一群小吃货,所以说我们鱼缸的水体首先要足够大,同时过滤系统相应的也要强大,一般流量可以控制在水体的八倍左右

而且,鹦鹉鱼不适合低密度饲养,那样无形中会给鹦鹉鱼造成很大的心理压抑,同时鱼缸里不宜铺设底沙和造景,否则它们就会找地方躲藏。

四、想要鹦鹉鱼达到更佳状态,尽量不要去和其他观赏鱼混养了

因为鹦鹉鱼胆小而又贪吃,战斗力并不是很强,所以说如果想要它们达到更好的状态,我们更好是不要把它们和其他的中大型热带鱼混养,无论在战斗力和摄食能力上,鹦鹉鱼可能都会吃亏。

遇到有较大体型的观赏鱼存在,更会无形中加大鹦鹉鱼的心理恐惧感,使他们长时间趴缸害怕,失去了应有的状态。

五、水质清新稳定,水温必须高温

虽然说鹦鹉鱼对于水质的适应能力超强,不太在乎鱼缸水质的问题,但是如果鱼缸的水质偏向于弱碱性或者过硬,鹦鹉鱼也会起黑纱,影响到它们的发色,因此正规来讲,饲养鹦鹉鱼还是要使用弱酸性或者中性水质

再者鹦鹉鱼虽然并不喜欢老水,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就要去给它们大换水,每周保持四分之一的换水频率基本上就可以,我们要根据我们的投喂量和过滤情况自行选择,对于鹦鹉鱼来说,水体稳定也很重要

还有就是上述提到的高温饲养,因为我们想要看到它们红彤彤的体色,就需要长时间的高温饲养,这样才能够促进它们的新陈代谢,使它们达到更佳的体色,一般的饲养普通的鹦鹉鱼品种,水温都会维持在30度左右甚至以上

六、食物多样化,全部以增色为主

饲养鹦鹉鱼,它们的体色红与不红,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取决于鱼饲料,或者说是投喂给鹦鹉鱼的食物。

养鱼老道以前饲养鹦鹉鱼都会选用三种食物交叉喂养,一个是质量比较可靠地增色饲料,一个是新鲜的虾肉,再就是黄粉虫,三种食物交叉投喂。

主要的还是以增色饲料为主,然后辅以新鲜的切碎的小虾肉,因为鹦鹉鱼的嘴巴较小,如果食物的适口性不好,它们可能会发生吞咽困难的现象,所以说必须是小块投喂,另外对虾饲料也是可以少量添加。

剩下来的就是黄粉虫,也可以少量投喂,这些东西都没有具体的量或者次数,完全在于我们根据鱼缸的大小,鹦鹉鱼的饲养密度和过滤系统的强弱来自行选择,可以事先使用胡萝卜、螺旋藻等蔬菜投喂黄粉虫,然后再用这样的黄粉虫来投喂鹦鹉鱼。

有的鱼友反应说使用到田螺也可以有给鹦鹉鱼增色的作用,但是那个东西寄生虫太多,我们还是少喂为好。

同时饲养鹦鹉鱼的饲料投喂,我们可以采取少食多餐的原则,养鱼老道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有提到过,少食多餐更有利于观赏鱼心理的稳定和对于主人的快速熟悉度,再者少食多餐的鹦鹉鱼发色会更好,因为营养充足,体色才会更加。

七、鹦鹉鱼比较容易饲养,几乎不得病

鹦鹉鱼其实是极为容易饲养的热带观赏鱼之一,它们的体质大多数非常的强健,在鱼店里很少会发现有死亡的鹦鹉鱼出现,只要是水温和水质上我们有所保持,它们患病的概率极低。

在30到32度的高温下,鹦鹉鱼很少会患上白点、水霉之类的疾病,同时它们的肠胃功能也很好,几乎不会患上肠炎类疾病,鹦鹉鱼最容易患上的鳃病和突眼病,不是因为水质不良就是因为营养不够全面,只要我们注意到了这两个方面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长期保持和水温的恒定,对于鹦鹉鱼的成长和发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按照上述的 *** 饲养鹦鹉鱼,它们的体色红不红,几乎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在少食多餐的基础训练下,一般的鹦鹉鱼对于主人都会有很好的互动性,也不会看到主人就东躲 *** ,这样它们才可能达到更佳的状态,也就不会有什么疾病发生。

最后一点,就是关于鹦鹉鱼的繁殖问题,它们的鱼卵是孵化不出来鱼苗的,我们发现有产卵的情况,如果饲养的密度较大,鱼卵可能直接被其他鹦鹉鱼给吃掉,如果有大量鱼卵残留,为了防止鱼卵霉变影响到鱼缸的水质,我们可以及时清理掉即可,不要对于鱼卵抱有任何希望了。

我是养鱼老道,更多观赏鱼问题敬请关注,谢谢!

标签: 鹦鹉 图片 视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