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骨草与什么搭配更好,鸡骨草与什么搭配泡水喝好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25 0
胃痛常发作 日常调理注意六点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吴婉虹 通讯员王健、王雯玉)现代人工作忙碌,容易三餐不规律,胃痛是家常便饭。但是如果总把胃痛当成小事,忍忍就过去了,长年累月拖下来,可能会带来 *** 烦。为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樊春华提出三个建议,并推荐了两款生活中常用的养胃汤方,供有需要的读者对症调理。

樊春华介绍,胃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且经常伴有胃胀、嗳气、反酸、烧心、恶心、欲吐、食欲下降等症状。俗话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对于经常胃痛的人,樊春华给出以下三个建议:

之一,建议去正规医院找专科医生系统诊治,查找胃痛的真正病因,不可久拖。从西医的角度来说,导致胃痛的疾病有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类,常见的器质性疾病有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癌、胆石症并胆囊炎、心肌梗死等;常见的功能性疾病则有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中医则认为,胃痛多因脾虚体弱、饮食不当、情志不畅等因素引起。

第二,切忌强忍不治疗、擅自买药吃、治疗不彻底。樊春华提醒,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治疗和调养,胃痛可能会越来越严重,甚至有发展为胃溃疡、胃癌的风险。因此,患者必须遵医嘱吃药,坚持治疗,定期复诊。

第三,胃痛患者可以通过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日常生活调理。

1.饮食调理:在日常饮食中,饮食需清淡规律,三餐定时定量,每餐宜七分饱,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2.情志调理:“怒伤肝、思伤脾”。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持愉悦心情有益于脾胃功能的正常活动。

3.起居调养: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作息,早睡早起。运动调养: 经常锻炼身体,能够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4.穴位 *** :按揉足三里、内关和中脘可以缓解胃痛症状,每次按压约5~10分钟可活血通络止痛。

5.腹部 *** :每晚睡觉前,可以以肚脐为圆心,以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 *** 30圈,长期坚持 *** 腹部可以帮助脾胃消化。

6.胃痛急性发作时,建议深呼吸、放松心情,找个温暖舒适的环境静卧,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热敷胃脘部,喝适量温水,可快速有效缓解胃痛。

养胃食疗方

1.党参淮山排骨汤

材料:党参20克、淮山药15克、红枣5个、猪排骨200克。

做法:把排骨洗干净斩段,放入沸水里焯去血水,捞出用冷水冲洗干净,放入砂锅里,将山药去皮洗干净切成块状,洗净党参、红枣后一起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在锅中放入葱段、姜片、黄酒,先用大火烧沸,待汤煮开后,再用小火煮30分钟,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祛湿,提升食欲。适用于脾胃虚弱者(常表现为食欲不佳、上腹胀闷、反酸嗳气、肢体乏力、口淡无味、大便稀溏等症状)。

禁忌人群:胃阴亏虚者(常表现为胃隐痛或灼痛、饥不欲食、口干舌燥等症状)忌服。

(2)鸡骨草薏仁炖乌鸡汤

材料:鸡骨草30克、薏苡仁20克、乌鸡1只。

做法:鸡骨草30克加适量清水煎,去渣留汁。乌鸡1只切开,去脏杂和尾部,把薏苡仁洗净后放进鸡腹内,加入药汁,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1个小时,加入少许盐、姜丝即可。

功效:清热利湿。适用于脾胃湿热者(常表现为上腹部胀满、口苦口臭、恶心或呕吐、大便黏滞或稀溏)。

禁忌人群:阴虚火旺者(常表现为咽喉疼痛、心烦失眠、口燥咽干等症状)忌服。

来源: 广州日报

鸡骨草五指毛桃煲鸡汤,去湿消暑的老火烫。配上昨天晚上的凉粉棒棒哒。

鸡骨草五指毛桃煲鸡汤,去湿消暑的老火烫。配上昨天晚上的凉粉棒棒哒。

它是盘中明珠,和鸡骨草一起煲汤饮用有奇效

螺肉丰腴细腻,味道鲜美,素有“盘中明珠”的美誉。螺的种类很多,可分为海螺和淡水螺两大类,常见的海螺有花螺、响螺等,我国沿海都出产,其中响螺个大肉多。淡水螺主要有田螺和石螺:石螺多附在水中岩石、石坑内(如山坑螺),它的肉质一般比田螺结实,且肉多肠少;田螺生活在水田、池塘、小河沟里,以壳大而薄者为佳,且中秋前后最肥美,故清末有首羊城竹枝词写道:“中秋佳节近如何?饼饵家家馈送多,拜罢嫦娥斟月下,芋头啖遍更香螺。”至今珠三角地区都有中秋节吃炒田螺的习俗。

<中医保健功效>

螺味甘、咸,性寒,具有清热止渴、解暑利尿、开胃消滞、明目等功效,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消渴、目赤肿痛等。

<现代营养价值>

1.螺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经常食用有很好的护眼作用。

2.螺肉蛋白质含量高,而脂肪却很少,因此对高血脂者也适合。

<饮食宜忌>

宜:有营养专家认为,螺肉的营养价值优于鸡、鸭、鹅、猪肉,不亚于海参等名贵海鲜。一般人群均可食用,水肿、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动脉硬化等患者尤其适宜食用。

忌:①不宜与中药蛤蚧、西药土霉素同服。

②凡脾胃虚寒、便溏腹泻之人慎食。

③吃螺不可饮用冰水,否则会导致腹泻。

<食用方法>

市场上经常可以见到响螺的干制品——响螺片,干响螺片在正式做菜前也要经过发制,步骤是:

①浸泡:清水浸泡12小时。

②高汤(骨头汤、猪肉汤、鸡汤均可)、葱、姜、料酒煲1.5~2小时(或用高压锅压15分钟)。发好的响螺片应该软糯、有弹性,然后就可以烹制成不同的菜肴。现在超市中也有冻干响螺出售,烹调前只需解冻、清水煮软即可。 海螺一般多用来白灼、煲汤、盐焗等,而田螺和石螺多用来炒,也可以用来煲汤或煲粥。广东的山区盛产山坑螺,由于山区溪水清甜、无污染,故长出的石螺味道特别清甜鲜美。

1.炒:常见的有豉汁炒田(石)螺、蒜蓉炒田(石)螺、青红辣椒丝炒田(石)螺等。花螺也可以用同样 *** 来炒。

2.白灼:白灼响螺片,姜、葱煸香,再加清水烧开,加白醋几滴,将螺片(新鲜响螺肉切薄)放入锅内,烫至八九成熟取出,沥干水分,再将螺肉入锅略炒几下(可加黄酒)便可。蘸生抽、姜蒜或芥末食,味道清甜、爽脆。

3.盐焗:盐焗花螺,肉香且爽脆。

4.冰镇:多用花螺,洗净后先用清水灼熟,再过冰水即可。蘸生抽、芥末吃,口感嫩滑、清新怡人,特别适合夏天食用。

5.煲汤:常用干响螺片,或新鲜响螺肉。通常与杏仁、海底椰、枸杞、花胶、鸡爪等搭配。 南北杏海底椰煲龙骨响螺片能润肺止咳化痰,适用于经常咳嗽者。 响螺片海底椰花胶乌鸡汤可益气润肺养颜,有很好的滋润作用,适用于秋冬季节,女性尤其适合。 怀杞响螺片汤(怀山药、枸杞、鸡爪、响螺片和瘦肉)能健脾润肺,儿童、老年人适合。 菜干猪肺响螺片汤(广东菜干、猪肺、瘦肉、响螺片)能润肺止咳,适用于秋冬,特别是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

6.煲粥:推荐选择正宗的山坑螺或其他石螺,粥基本煮好后,把螺肉、姜丝、肉丝放进去煮沸5~10分钟,撒上葱花,调味即可。本菜味道清甜,具有清热、降火等功效。

<美食烹饪精选>

石螺水瓜芋头粥

原料:石螺肉100g,水瓜500g,芋头(切粒)250g,米80g,姜、葱、盐各适量。

做法:米加1500mL水煲成粥(3~4人份),放入螺肉、芋头粒煲10分钟,再放入水瓜煲5分钟,加姜丝、葱花,盐调味即可。

<食疗附方>

有文献记载,田螺与鸡骨草一起煲汤饮用,可用于慢性肝炎、轻度肝硬化等。

农村这三味杂草,是民间常用的肝病良药,据说胜过寻医生!

导读:

都说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有志青年都那里可以大展拳脚!农村人杰地录,物产富饶,天上飞的,地面跑的,水里游的,应有尽有,可是很多时候却是很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订阅:老三侃三农,了解天下三农事)

比如以下这三样宝贝,却是肝病良药,对于保肝护肝,作用不小。可是很多农村人,特别是新生代的农村人都不知道:

一、鸡骨草

鸡骨草又叫猪腰草、大黄草、黄头草(你家乡叫什么名字?),属于攀援类植物,一般枝及叶柄都披着粗毛,常在山地及灌木丛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在以前的农村,曾经有人利用土地人工种植过鸡骨草,但随着其它经济作物的崛起,几乎找不到人工种植了。不过野生的鸡骨草药用价值比人工种植的好。

鸡骨草全株入药,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疏肝止痛等作用,用于治疗湿热黄疽、胃脘胀痛、乳痈肿痛。鸡骨草一般与猪横脷搭配煲烫,是春夏祛暑湿的良方,有清热、利湿、舒肝、健脾功效。不过要注意的是,鸡骨草种子有毒,拔回来后要将豆荚摘掉。平时用鸡骨草叶当茶泡来喝,也能起到很好的祛湿护肝作用。

二、田基黄

田基黄又叫雀舌草、田边菊、观音莲、蛇细草等名字(你家乡叫什么名字?),小时候经常可在农田灌溉用的水沟边、田梗上看到它们,后来随着化学除草剂的大量使用,就很难看到它们的身影了。

田基黄全草入药,有清热利湿、凉血活血、解毒消肿等作用,对于急性黄疸型和非黄疸型肝炎、迁延性和慢性肝炎都有较显著的疗效。

三、溪黄草

溪黄草,俗称土黄连,是我国民间常用的草药,又叫山羊面、溪沟草、血风草等,常在溪旁、草丛、山坡、河边等地方见到它们的身影。相比上面两种,溪黄草在我国分布较广泛。

溪黄草有清热利湿、退黄祛湿、凉血散瘀功效,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痢疾等,在辅助治疗肝炎方面比上述两种草药还要出名。

以上三种草药,在农村都较为常见,特别是在一些自然环境保护的比较好的农村。但作为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的田基黄,却是遭受化学除草剂的毒害,如今已经很难看到。在人工栽培方面,在一些地方有商业规模种植,其他二种较少见人工规模种植。对于这三种中草药,大家有多少了解?欢迎在最下方的写评论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每天坚持更新文章,实在不易,如果喜欢本文,请在最下方打赏下小编或点个赞,以示鼓励呗!谢谢!)

----------------------------------

征稿启事:老三侃三农作为一个以农业、农村、农民为题材的三农类自媒体,以贴近农村生活、助力农业生产、揭露农村假丑恶、颂扬真善美而深受全国读者喜爱。为更好的服务全国读者,现面向全国征集原创稿件,稿件需以三农为素材(如反映农村生活、创业故事、农村民俗文化等),文章类作品需图文并茂,视频类作品时间上需控制在5分钟内,题材较好的,可放宽到10分钟。

投稿方式:关注本头条号后,可直接私信小编或发送邮件至:2043833714@qq.com

茵陈蒿汤合加味逍遥丸化裁,治慢性肝病

家住河北省邯郸市的赵女士,初诊:乙型肝炎病史3年,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等阳性,属大三阳。临床表现为胃胀、食欲差、大便不畅、服药口觉痒,有时口苦咽干,有时乏力,有时胃痛,晨起口酸,睡眠容易早醒,小便黄,舌暗苔腻略黄,脉细。中医辨证为湿热留恋,肝胃不和。治拟清利湿热、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方用茵陈蒿汤合加味逍遥丸化裁。

处方:赤白芍、丹参、茵陈各30克,炒山栀、柴胡、干姜、枳壳、陈皮、虎杖、熟大黄各9克,甘草、竹叶各6克,石斛、清半夏、枸杞子各12克,炒苍术、炒白术各15克。

丹参

茵陈

复诊:诸症减,化验正常,睡眠可,舌苔腻脉细。原方改熟大黄6克,桂枝、干姜各4.5克,加黄芩6克,连翘12克。每日1剂。复查肝炎分型,大三阳转小三阳。自觉鼻塞,咽痒有痰,舌暗苔腻,脉沉。考虑风邪外犯,方用玉屏风散、过敏煎、当归芍药散加减,兼以疏风散邪。

处方:丹皮、生黄芪各15克,连翘、白术各12克,桔梗、甘草、白芷、防风各6克,柴胡、乌梅、辛夷花、蝉衣、黄芩各9克,当归、云苓、川芎各12克,丹参30克,茵陈、赤白芍、白花蛇舌草、生薏米各25克。每日1剂。

丹皮

连翘

白术

复查:后半夜易醒,大便如常。去辛夷花、白芷、桔梗,加石斛12克,大枣6枚,熟大黄、通草各6克,炒山栀9克,桃仁12克,鳖甲15克。其后长期间断服用中药,复查肝功能仍稳定在正常范围。

慢性肝病尤其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发病率很高,临床常表现为胁痛、脘腹胀满、黄疸、乏力体倦、腰膝酸软等,是形成肝硬化的最主要原因。其病位一般认为主要在肝,同时与胆、脾胃关系密切,与肾也有一定关系。慢性肝病实际上经常表现肝脾肾同病,所以临床常需要肝脾肾同治。

慢性肝病就病因而言,多由感受湿热疫毒之邪所致,与饮食失宜、过嗜醇酒也有关系。病机多是湿热等邪毒留恋不去,导致气血淤滞、肝脾肾俱损。肝有肝气郁、肝阴虚之分;脾有脾气虚、脾阳虚之别;肾有肾阴虚、肾阳虚或阴阳俱虚之异。临床上应该根据具体表现,肝脾肾病机侧重点不同,灵活选方用药。

鸡骨草与什么搭配最好,鸡骨草与什么搭配泡水喝好-第1张图片-

慢性肝病临床表现为黄疸者,阳黄多湿热,阴黄多寒湿,治疗当重视清热利湿解毒和疏肝健脾治法,方剂应用茵陈蒿汤、当归芍药散、当归补血汤等,可随证加减。现代临床许多学者重视凉血活血,所谓“治黄先治血,血行黄易灭”,也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临床观察发现,乙型病毒性肝炎常隐匿发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常有急性发作加重的情况,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湿热邪毒内伏。因此,无论有无湿热壅郁的证候,均可随方加入茵陈、连翘、板蓝根、白花蛇舌草、鸡骨草、青叶胆等,以清热利湿解毒。

临床表现为胁痛、口苦、腹满者,更当重视肝胆,从少阳论治,可酌情选用小柴胡汤、柴胡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类方。有时更可把柴胡汤类方与茵陈蒿汤合用,也能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进喜

文章选自《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0年12月刊

春夏交替时节,广东人都会煲这汤给家人喝,清热祛湿,安稳迎夏天

每到春末,天气反复无常,人很容易感觉到疲倦乏力,昏昏欲睡,特别是我们岭南这边温热潮湿,很多时候都没有胃口吃饭,因此不妨通过喝一些汤水来进行调理,广东人特别喜欢煲汤,家里总备有不少煲汤的食材,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功效,煲汤的选材有所不同。我常会煲这个鸡骨草汤给家人喝,此汤为春暖雨湿时家庭靓汤之一,男女老少皆宜,大家别错过哦。

鸡骨草在广东广西等地很常见,自然野生于深山向阳山坡中,是广东凉茶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不懂的人一看鸡骨草以为是一扎树根来的,担心煲出来的汤会苦很难喝,其实用鸡骨草煲出来的汤,它不像喝药那般苦涩,没有任何怪味,只是淡淡似花旗参的清香。它能够清肝去火,对于经常熬夜食烟饮酒的人群,食用对身体健康极为有益。再搭配赤小豆和薏米这“祛湿双雄”,对于调理脾胃、清热祛湿有很好的作用。

【材料】:鸡骨草20克、赤小豆 30克、薏米 30克、猪骨 350克、蜜枣 2个、姜 2片、盐 适量(人多可多放料,人少可以适当的减料)

【做法】:1、赤小豆和薏米在煮之前浸泡一下,对于熬煮来说能够有更好的效果,也能够有利于发挥赤小豆和薏米中的营养成分。

2、猪骨洗净后冷水下锅,放入两片生姜,大火煮沸3分钟,煮出血沫后,捞起猪骨用清水冲洗浮沫。

3、鸡骨草清洗干净后入锅,放入猪骨、以及赤小豆、薏米、蜜枣放进汤锅,还加入2片姜去腥;鸡骨草有一点点涩味,加点蜜枣一起煲汤会更好。

4、倒入适量水(按自己家庭分量)大火烧开,烧开以后会有一些浮沫,记得清除干净,这样汤液会很清澈,味道更醇厚。再盖好锅盖转小火煮约1小时;

5、最后关火前调入适量盐来调味即可,将鸡骨草捞出不吃,其他都可以吃;

喝完可舒坦了啦,因为放了蜜枣,汤有股淡淡的甘甜味。祛湿排毒是头等大事,大家记得做这汤来喝哦。

【小提示】:

1、我用的是赤小豆而不是红豆,不认识的以为就是红豆,其实赤小豆和红豆是两种不同的食材豆类,想要祛湿效果好就用赤小豆,扁长扁长的赤小豆,千万不要用错了,功效是不同的。

2、由于鸡骨草是中草药,不懂的人可以从正规药店购买,用着放心安全。

3、买的鸡骨草是捆成一坨坨的,要把鸡骨草拆开清洗的,好多泥要清洗多两遍,然后重新绑好,这样汤煮好了就可以一块捞出来。

胃不舒服还总打嗝,老胃病好煎熬!教你2道药膳,胃越吃越舒服

好端端的总打嗝,根本停不下来;

肚子饿了,可才吃一点就饱到吃不下;

老觉得肚子里有什么东西在烧,热热的;

动不动就胃痛,像极了一个“老胃病”……

消化不良四个字,却有着数不清的痛苦!但消化不良是病吗?严重吗?要治疗吗?日常怎么调养?今天咱们就请樊春华医生来讲解一下~


中医如何认识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虽无“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病名,但分属祖国传统医学的“痞满”、“胃脘痛”、“嘈杂”等范畴。

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多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失调、先天禀赋不足等多种因素引起。

《景岳全书?心腹痛》曰:“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所以治痛之要,但察其果属实邪,皆当以理气为主。”指出胃脘痛的病因病机多与饮食、寒气、气机不畅相关,而气机不畅气滞贯穿胃脘痛发病的始终。


在对症治疗的过程中,樊主任还常辅以中药膏方:

1、养胃益气膏

组成:党参,茯苓,木香,砂仁,陈皮,柴胡,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

功效:健脾益气,和胃止痛,抗瘤解毒。

适用人群:慢性胃炎、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上皮内瘤变)。


2、健脾和胃膏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柴胡,白芍,枳壳,鸡内金,苏梗等。

功效:健脾理气,疏肝和胃,行气止痛。

适用人群:肝胆肠胃疾病引起的胃痛、胃胀、肋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及精神紧张、焦虑等病症。


3、温阳开胃膏

组成:黄芪,桂枝,白术,法半夏,干姜,鸡内金,山药等。

功效:温阳补肾,健脾开胃。

适用人群:肝胆肠胃疾病引起的胃痛、胃胀、食欲不振、疲倦乏力、四肢不温、失眠、腰膝酸软、夜尿多。


4、健脾解毒膏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藿香,连翘,黄芩,厚朴,杏仁等。

功效:健脾祛湿,清热解毒,固护正气、增强免疫力。

适应症:防治脾虚湿热的感冒、咽痛、咳嗽、头痛、胃痛胃胀和嗳气等病症。

(备注:中医讲究辩证论治,一人一方,具体用方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请勿自行抓药自服。)


中医外治法

中医治疗方面除了内服中药,还有许多中医特色治疗,如针灸、艾灸、耳穴、贴敷疗法、腹部推拿等,在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中,针刺疗法是目前普遍公认的行之有效的 *** 。通过 *** 穴位来改善患者的神经生物功能,可使紊乱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正常。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日常养护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脾胃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除了中医药及西医治疗外,日常调护尤为重要。

俗话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可知日常调护在脾胃病方面很重要。

1、起居调护

经常熬夜会扰乱生理规律,削弱胃的屏障修复功能。因此,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按时作息,早睡早起,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2、情志调护

《黄帝内经》云“百病生于气”,可见情志对疾病的调护的重要性。

首先,患者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虽病程较长且易反复,但坚持服药与调护,预后尚可。

其次,需调控好自己的情绪,避免不良情绪的 *** 。

最后,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获得愉悦。将自己投身于爱好中,或结合柔和的运动来缓解压力,增强机体免疫力,促使疾病康复。

3、饮食调护

中医“治未病”理念是中医理论一大特色,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已发病,我们需要做到既病防变,通过饮食调护,防止病情进展,并促进疾病康复。

在日常饮食调护中,饮食需规律,每日三餐定时定量,每餐宜七分饱,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食物;少吃零食、煎炸、油腻、难消化食品;忌食肥甘、厚味、辛辣、 *** 、生冷、腌制食物;戒烟、戒酒、戒浓茶、戒浓咖啡。

不同证型患者的饮食要点:

食疗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可以根据体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指导食疗,促进疾病痊愈。

  • 脾胃虚弱者,宜多食山药、黄芪、党参、白术等;用山药、大枣、粳米煮粥,可补脾益气;平素可用瘦肉、山药、黄芪、大枣煲汤,可健脾胃,补虚损。
  • 脾胃湿热者,宜多食白扁豆、薏苡仁、赤小豆、土茯苓等;可用赤小豆、炒薏苡仁煮水代茶饮,可清热祛湿;猪骨、土茯苓、赤小豆煮汤,可清热解毒祛湿。
  • 肝胃不和者,宜多食陈皮、佛手、玫瑰花、合欢花等;用陈皮、玫瑰花、合欢花泡水代茶饮,可疏肝理气;用猪骨、鸡骨草煲汤,可疏肝清热解毒。
  • 脾胃虚寒兼食欲不振者,可食用胡椒猪肚鸡,喝汤食肉可补虚养胃。适当的食疗是促进脾胃功能恢复的好 *** 。

在这里,樊春华主任向大家推荐两个食疗汤:

1.党参淮山猪排骨汤

【材料】党参20克、淮山药15克、红枣5个、猪排骨200克。

【功效】健脾祛湿,益气和胃

【适合人群】平素脾胃虚弱的人更易湿邪困于体内,常表现为食欲不佳,上腹胀闷,嗳反,肢体乏力,口淡无味,大便稀溏等症状,舌质淡,脉细弱,脉沉细。

【禁忌人群】胃阴亏虚者忌服。

【做法】猪排骨焯水后放入砂锅,将切块去皮的山药与洗净后的党参、红枣后一同放入,加适量清水,放入葱段、姜片、黄酒,先用大火烧沸,待汤煮开后,再用小火煮30分钟,最后加盐调味。

2. 黄芪云苓炖猪肚汤

【材料】北黄芪30克、云苓20克、红枣6个,猪肚1个。

【功效】健脾益气。

【适合人群】脾虚湿困的人常表现为纳呆,胃脘胀闷,嗳气反酸,疲倦乏力,口淡无味等症状,舌质淡,脉细弱,脉沉细。

【禁忌人群】肝阳上亢、阴虚火旺者忌服。

【做法】洗净猪肚后翻转用盐和生粉揉捏擦匀,重复数次,反复清水冲洗,后放入沸水锅中焯水,再将把北芪、云苓洗净置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最后放入红枣6个,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1个小时,加入盐、姜丝调味。


医生

樊春华

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消化科/肝病科

(长按图片即可预约医生)


简介

现任广州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消化及消化内镜分会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脾胃消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2008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从事消化内科(脾胃病科)临床工作及科研工作10余年。现已在省级及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11篇,参编专著2部,主持广州市卫生局课题1项,参与省市级课题多项。

擅长

消化系统的胃肠肝胆疾病中西医诊断和治疗,如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胃癌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不典型增生)、胃息肉、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结肠息肉、肠易激综合征、慢性便秘、慢性腹泻、胆囊结石、胆囊炎、脂肪肝、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消化道肿瘤等疾病。擅长应用中医药调理小儿便秘、腹泻、厌食、口腔溃疡等相关消化不良病症,对成人亚健康相关症状如失眠、慢性疲劳、体虚易出汗、头晕头痛、胃肠功能紊乱中医药防治有较好疗效。熟练掌握胃肠镜的检查和镜下精准治疗,如胃肠息肉电凝切除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套扎及组织胶注射术、消化道异物取出术、消化道狭窄支架放置术、EMR及ESD等内镜下治疗技术。

出诊时间

周三晚上、周六下 固生堂广州东湖分院

鸡骨草茯术老鸭汤健脾疏肝

春天正是养肝时,中医认为“春与肝相应”,因此养生应顺应春季肝气升发的特点,这样人体的气机就会通畅,气血就会和谐,各个脏腑的功能也能维持正常工作。广州中医药大学之一附属医院内科蓝森麟教授为大家介绍一款老少咸宜,能健脾疏肝、祛湿解毒的鸡骨草茯术老鸭汤!

鸡骨草茯术老鸭汤

材料:鸡骨草100克,茯苓30克,白术15克,广陈皮15克,无花果6只,老白鸭1只(约1250克)。

做法:先将白鸭宰杀,去除羽毛及内脏,洗净,斩大块,放进沸水中稍焯一下,捞出冲洗干净血沫。然后连同洗净的其他食材一齐置于砂锅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白酒少许,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熬2小时,精盐调味,即可。

功效:诸物合用,清而不泄,补而不滞,共凑健脾益气、疏肝理气、去湿解毒之功,适宜于春季一般人群服食。(陈辉 张秋霞)

「食疗药膳」若嫌“鸡骨草赤小豆猪横脷汤”的“去湿消暑”力不足,那就来个“四神两豆双鸡横脷汤”

四神两豆双鸡横脷汤

文/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首届副主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2015版》中药材及饮片临床标准修订专家组成员、广州中医药大学之一附属医院内科 蓝森麟教授

怀山药、茯苓、莲子、芡实各30克,赤小豆、白扁豆、鸡骨草各50克,猪横脷2条,鸡脚6只。

先将猪横脷洗净,切大块,与洗净的鸡脚一齐放进沸水中稍焯,捞出冲洗干净血沫。然后,连同洗净的其他食材一齐置于砂锅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白酒少许,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熬2小时,精盐调味,即可。

本馔食材中,“健脾补肺益肾祛湿四神”之山药性味甘平,善于补脾益肺、养胃生津、补肾涩精;茯苓性味甘淡平,长于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莲子性味甘涩平,善能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安神;芡实性味甘涩平,功善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赤小豆性味甘酸平,功能利水消肿、解毒;白扁性味甘微温,功能健脾化湿、和中消暑;鸡骨草性味甘微苦凉,功能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疏肝止痛;搭配性味甘平,功擅益肺止咳、健脾止痢、通乳、润燥的猪横脷,以及性味甘温,功能温中益气、益精填髓、强筋骨的鸡脚。

诸物合烹,味道鲜香可口,汤性平和,既能清热解暑、去湿解毒、疏肝止痛,又能健脾益肺、养胃生津、滋肾益精、宁心安神,适宜于仲夏一般人群服食,尤宜于肺脾肾虚弱,运化不力,水湿壅盛者。

春季养肝祛湿喝鸡骨草茯苓猪横脷祛湿汤

春分时节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全国大部分地区气候乍暖还寒,岭南广东已是“湿”意满满。肢体困重,头晕目眩,口苦口干都是春季湿热的表现。本周广州市黄埔区中医医院的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刘梅给大家推荐一款春季养肝祛湿的药膳------鸡骨草茯苓猪横利祛湿汤。“脷”广东方言,牲畜舌头的意思,“横脷”为牲畜脾脏称谓,因其形状类似舌头。

材料:

鸡骨草30克,薏米30克,绿豆30克,白茯苓30克,蜜枣2-3个,猪横脷1条,猪瘦肉300克,生姜5片,食盐适量。

做法:

1.鸡骨草剪成小段,清水洗去泥沙备用;

2.将绿豆、茯苓、薏米、蜜枣用清水洗净和鸡骨草、生姜一起放入汤煲中;

3.将猪横脷切除中间的白脂,清洗干净,和瘦肉切片,放入滚水中焯一下,去掉血水,放入汤煲,加水,大火煮沸转小火煲1个小时,加入少量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平肝健脾祛湿

1.鸡骨草味甘苦性凉,归肝、胃经。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疏肝止痛的功效,是广东特色药材。《岭南草药志》记载:“清郁热,舒肝,和脾,续折伤”。 可以保护肝脏,促进脾胃功能,对肝炎、肝硬化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猪横脷是猪的脾脏,性味甘平,归脾、肺经,有健脾胃,助消化,润肺燥,去肝火的功效。和鸡骨草一起煲汤清热解毒,利水祛湿,养肝健脾。

3.薏米具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清热排脓、抗炎镇痛、增强免疫力等功效。薏仁多糖含量丰富,其中多糖中的A、B、C糖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健脾利水祛湿。

4.白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

5.绿豆清热解毒,还有养肝的功效,蜜枣调味,兼养脾胃。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常用于风寒感冒,脾胃寒症,胃寒呕吐,肺寒咳嗽,解鱼蟹毒。

6.猪瘦肉益气补肾消肿,避免寒凉伤中。

标签: 鸡骨草 搭配 什么 更好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