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好面食专用胶皮手套,3电饭锅量杯白面,倒入大面盆。和成面团,揉成粗长条。揪剂子,揉成短粗条,扣严,饧面5到10分钟以上。留两条面段,其余短段排入保鲜盒,密封冷藏。把面段继续分成几个小剂子,每个揉成细长的条。擀平,擀长,再拉长拉薄,大约像裤带似的宽面。铁锅加水500毫升,水开,下入裤带面,打散。水再开,1个鸡蛋洗净,打入面条水。改小火,用铲刀铲起。洗净的油菜,再劈下每叶洗净。水再开,下入面条锅。点水三次,每次点水50毫升或随意。第三次水开,就差不多了。倒入大面碗。
后记:非常成功。
陕西人有多爱吃面,这3种都是“老陕”的心头爱,一天不吃想得慌陕西人有多爱吃面,这3种都是“老陕”的心头爱,一天不吃想得慌。大家好,今天小面姨给大家分享三道陕西面食的做法。众所周知,中华民族面食文化源远流长,具备四千多年的历史。从小麦诞生以后,面食就成为中国人赖以生存的食物。中国的面食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爱吃面食的省份有很多。而陕西人对面食的热爱似乎是刻在了骨子里的,一天不吃面,就像一天没吃饭一样,几乎每一天都离不开。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几种陕西的特色面食,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陕西面食的做法非常独特。在陕西地区,关中面食尤为多样。从东府到西府,八百里秦川的老百姓,从小到大都是吃面食长大。丰富多彩的面食产品赋予了陕西人直率的性格。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三道面食做法也是我平常家里做的,全家人都喜欢吃。喜欢的朋友,可以按照做法做给家人吃!
【蘸水面】
食材:面粉、西红柿、鸡蛋、青菜、大葱、大蒜、姜、盐、胡椒粉、味精、生抽、辣椒面、芝麻。
做法:1、一斤面粉中加入3克盐,230克清水,然后分次少量加入水来和面,边少量加水,边用手来搅拌,把面粉搅成絮状时,挤压成面团。
2、面团揉好之后用盖子盖住放一旁饧面半个小时,在饧面的过程中,可以再揉几次,面团会越揉越光滑,面团饧好后,揉成长圆形分成小份,每份剂子再次揉成长条状,盘子底部涮上油,把揉好的小长条摆放挨个在盘里面,防止粘在一起,表面缝隙再均匀刷上油,用保鲜膜包上醒一小时以上。
3、接下来准备配菜,西红柿4个,鸡蛋2个,青菜几根,大葱一根,大蒜半头,姜1块,西红柿洗净,放入开水泡一下,把皮去掉切成小丁,青菜洗净,鸡蛋打入碗中,加盐搅拌成鸡蛋液,葱姜蒜切成细末备用。
4、锅里倒入油,油热以后加入葱姜进去爆香,然后把切好的西红柿倒进去,翻炒西红柿出汁水,继续翻炒汤汁浓稠,加入盐,胡椒粉,味精,再加点生抽进去翻炒均匀,淋入打好的鸡蛋液,西红柿蘸汁就做好了,再做一个蒜汁,蒜末中加入适量辣椒面,十三香,芝麻,加入热油,边倒边搅拌,激出香味就好。
5、面剂子,用手把面剂子按扁,再用擀面杖把面擀薄厚均匀的宽片,直接用手抓住面的两头一拽一拉,裤带面就做好了,锅里水烧开,直接把面条下入锅里面煮熟,裤带面要宽一些,就把面剂子擀得宽一些,面条煮熟后,加点青菜进去烫熟,然后把面条捞入盆里面,往盆里倒点面汤进去,西红柿蘸汁碗里加入两勺刚做的蒜泥辣子,加点葱花或者香菜搅一搅,捞进一根面条开吃。
【拉条子】
食材:面粉2碗、清水适量、盐1小勺。
做法:1、面粉放入合适的盆中,加一勺盐拌匀,面粉中一边加水一边用筷子搅拌,搅拌成絮状。
2、用手揉成面团后,用保鲜膜包住住,醒20分钟左右,醒10分钟后再揉再醒,面团醒好后,将面团放到案板上继续揉至光滑,擀成厚片,切成长条,用手搓圆。
3、将搓好的长条抹油,一层一层的盘在盘子里,盖保鲜膜继续醒,再醒30分钟。
4、醒面时间,准备配菜,1把菠菜洗净,一盘炒好的蒜薹炒腊肠,还用土豆丁,胡萝卜丁,黄花菜段,豆腐丁合炒的一盘菜菜,锅里加水大火烧开,然后每次取出其中一根,捏住面条一端,两手腕均匀受力,将面条象缠毛线一样,左绕一下,右绕一下,将面条拉长下锅。
5、将虾入沸水锅中,水再次煮沸后加半碗水,水开后下入菠菜,捞出来的面条,放上准备好的配菜,加少许盐,生抽,香醋,自制辣椒油拌匀即可开吃。
【菠菜驴蹄子面】
主要食材:面粉、菠菜、胡萝卜、土豆、豇豆、葱花、辣椒面。
做法:1、准备一把菠菜清洗干净,锅中烧开适量清水,然后把菠菜下锅,焯烫至微微发软,捞出来过冷水,经过焯烫就能去掉菠菜中大部分草酸,菠菜从冷水中捞出,放进料理机里打成菠菜汁,多搅打几遍,打的越细腻越好。
2、盆中倒入300面,把打好菠菜汁加入面粉中,分次加入,用筷子搅拌成絮状,揉成一个光滑偏硬的面团,再和一个白面团,同样300克面粉中,加入适量清水,和成光滑偏硬的面团,盖上盖子静置20分钟。
3、我还来炒了配菜,一个胡萝卜,1个土豆,适量豇豆,清洗干净,切成小丁,炒锅中加入食用油烧热,放入切好的菜,炒至8分熟时,加入盐,五香粉,味精翻炒断生盛出。
4、静置好的面团,用擀面杖擀开,菠菜面片上面放上白的面片,再擀成大点面片,不用太薄,然后将面片卷起来,用手掌使劲压扁,如果太厚,再用擀面杖擀薄点,切成2段,切成薄片。
5、全部切好,摆放开撒些面粉,防止面片粘在一起。比手擀面快速还简单,颜色也好看,锅中放入适量水烧开,将做好的驴蹄子面,这面比较硬,煮的时候要多煮一会,中间点两次凉水,把面条煮熟,面条捞入大碗中,加上少许辣椒面和葱花,烧热油泼在辣椒面上,激出食材的香味。放上炒好的胡萝卜和土豆丁,有肉臊子再放上肉臊子,吃的时候加盐,再倒上一些生抽和醋,搅拌一下就可以吃了,一碗香喷喷的菠菜驴蹄子面就做好了。
莫愁厨路无知己,谁人不识小面姨。大家好!我是小面姨。不知不觉厨艺烹饪路上陪伴大家五年时间了!相处了日子里,一起分享美食生活知识,一起体验美食生活快乐!在此,道一声谢谢!好了,亲爱的朋友们,今天的文章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不同的看法,欢迎在文章底部评论处发表您的观点,我们会认真阅读您的每一条留言~
声明:本图文为作者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进行转载属侵权行为,本人将予以投诉!
裤带面配西红柿蘸汁,爽滑劲道{"rich_content":{"text":"","spans":null},"video":{"vid":"v028b0g10000c3sq48jc77u4h9je6omg","duration":401.348,"width":854,"height":480,"file_size":29844780,"thumb":{"web_uri":"tos-cn-p-0000/d5a8030f28c447f9bcd7feef03d67151","width":640,"height":360,"image_type":null,"mimetype":null,"encrypt_web_uri":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video_size":{"normal":{"duration":401.348,"file_size":22488437,"w":640,"h":360}},"is_encrypted":null,"sp":null,"md5":"c5ded3083d61bb487cb9076339d22ae6","tos_key":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
家庭版大盘鸡来喽??你有没有吃过让你特别难忘的大盘鸡呢!觉得特好吃,自己又不会做。
??那今天就来教大家做一道家庭版大盘鸡,简单易学,大人小孩都爱吃。老规矩,我们先来看配料。
配料:
鸡腿 4个
土豆 2个
白糖 2勺
干辣椒 8个
八角 3个
香叶 2片
花椒 15粒
青椒 2个
生抽 2勺
料酒 2勺
生姜 3片
大蒜 5颗
步骤1
把鸡腿提前解冻,洗干净切大块备用。
步骤2
准备好,姜蒜,花椒,香叶八角备用。
步骤3
起锅烧油炒糖色,主要是依靠糖上色,炒到起泡就可以下入准备好的鸡块了。
步骤4
把鸡块翻炒均匀上色,放入生姜大蒜八角香叶花椒干辣椒继续翻炒,倒入2勺料酒,和2勺生抽少许盐翻炒片刻。然后加入莫过鸡肉的开水,或者啤酒。
步骤5
此时可以开始削土豆,削皮切滚刀块洗净淀粉备用。鸡腿选择的是肉鸡腿,很好炖熟,中火炖15分钟左右就可以放入土豆,再剁8到10分钟,炖你喜欢的口感,喜欢粉一点的就多炖一会,到汤汁浓稠就可以放入青椒,洋葱出锅。
步骤6
美味的大盘鸡就做好啦,配上一份爽滑劲道的皮带面,简直是绝配啦,如果是配皮带面吃,汤汁可以多留点,汤可以吃吃米饭的盐味重一点。
步骤7
附加一个皮带面的做法。500个左右面粉加250毫升左右水,(具体水量要看面粉的吸水性)(人少2.3人面和水就酌情减量哦)2.3克盐活成光滑的面团,然后醒30分钟左右。用擀面杖擀成圆形,然后两面都均匀的刷上一层油,盖上保鲜膜醒1个小时左右。大盘鸡在炖的时候就可以如图把面用到切成1.5,2厘米左右的宽条。备用。
步骤8
摸了油醒好的面很好拉,拉成这样薄的面,在案板上弹几下,就可以下锅啦。煮熟以后过一遍冷水,会更爽滑劲道。
步骤9
鸡肉吃完后,就可以把面下入汤汁里面,味道非常美味,保证你流连忘返。
步骤10
喜欢的小伙伴能可以点赞收藏加关注,可以试着做做,特简单。希望可以多多支持阿乐,阿乐每天持续更新。
#名厨汁味,圆中秋美味#香菇肉酱拌面(小美版)西安面食多达50多种,biangbiang面、臊子面、裤带面、蘸水面等等各具特色,在我们家喜欢而且经常吃的就是炸酱面,用香菇和肉做的炸酱味道醇厚,酱香浓郁,吃再多也不会腻。
By 和月香
用料- 猪肉沫 120克
- 香菇 2朵
- 姜 4片
- 大蒜 3瓣
- 葱 1根
- 6月香葱伴侣甜面酱 1勺
- 6月香葱伴侣豆瓣酱 1勺
- 葱伴侣黄豆酱 1勺
- 六月鲜特级酱油 1勺
- 味达美臻品料酒 1勺
- 白糖 半勺
- 菜籽油 40克
- 刀削面 1把
- 菠菜 1把
1、用猪肉或牛肉都可以,先把肉切成3厘米左右的块,三个五清洗,平铺冰箱冷冻1个小时以上,冻好的肉块放入主锅,Turbo键/2秒/2次,或5秒/速度5打成肉丁,盛出备用。我直接用的肉沫。葱、姜、蒜、香菇洗净备用。
2、提前把酱调好,甜面酱、黄豆酱、豆瓣酱、酱油、料酒各1勺,加半勺糖,2勺清水,搅匀备用。
3、香菇放入主锅,5秒/速度5切碎,盛出。
4、葱姜蒜放入主锅,5秒/速度5切碎,用刮刀把锅壁上的菜刮到锅底,倒入40克油,3分钟/120℃/速度1爆香。
5、加入肉沫,3分钟/120℃/反转小勺速度1拌炒。
6、加入酱料,25分钟/120℃/反转小勺速度1炒熟,中间开锅把锅壁的食材刮到锅底。
7、色泽油亮,酱香浓郁的香菇肉酱拌面、夹馍都好吃。
8、煮一把刀削面
9、烫一把菠菜
10、拌上炸酱
11、面筋辣子红,菜青香醋浓。
12、面条裹满炸酱,吃一口,肉香和酱香在口腔里散发,咸香四溢。
13、美美咥上一碗,幸福感满满。
做菜好吃都有技巧,我的每道菜都有小妙招,大家搜索“豆果”可以直接查看我的菜谱!
喜欢这个食谱记得收藏、关注哦!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对这道美食的建议。
中国最会吃西红柿的地方,在大西北新疆的酸甜滋味,是番茄(西红柿)给的!
一份新疆风味的拌面,少不了番茄。
摄影/咖啡加点糖,图/图虫·创意
如果说新疆盛夏的甜源自遍野的瓜果,新疆朋友的热情和火红的辣椒息息相关,那新疆的秋意,就是在夏的余韵之中带着一丝酸甜——新疆的番茄,裹着漫山遍野的秋意,一点点熟啦!
红彤彤的新疆炒米粉,番茄增加了酸甜滋味。
摄影/IC519183,图/图虫·创意
生长在新疆这片神奇的土地,番茄虽然是个年轻小辈,但和成为中国工业之血液的前辈石油、温暖了南北秋冬的前辈棉花一样,新疆的番茄不仅是新疆的番茄,更为世界的滋味增添了一抹中国红。
2019年世界各国(地区)番茄产量。
制图/吴玖洋
新疆的碳水和番茄是CP
作为更爱番茄的人,新疆人对番茄的回应,就是“万物”皆可配“红粉”。
新疆的风光里本就带着红色。辣皮子(辣椒)的火红为新疆的咸辣奠定了一半基石,皮牙子(洋葱)的或白或紫给吃食裹上爽利的辣意。而或红或粉的番茄,则让新疆的红与白有了更加奇妙的相遇。
皮辣红,出现频次极高的新疆家常菜。
摄影/布呐呐呐呐命里缺,图/图虫·创意
在红透了的新疆炒米粉里,番茄是厨子知晓的杀手锏之一。因为红彤彤的油光和总挂上门牙的辣椒皮,炒米粉被强调的往往是辣的那一面。可要做到辣而不燥,走遍南北,炒米粉必不可缺的便还有同样来自新疆的优质番茄。
醋,虽能给炒米粉带来酸味,却也容易让酸过了头;泡菜,能让米粉变得爽口,但不足以化解香辣米粉的燥意。只有番茄,不喧宾夺主,又恰到好处。(自己在家用新疆辣酱还做不好炒米粉的原因,找到了吗?)
每一根米粉都要裹上浓浓的酱汁。
摄影/吃饱流浪,图/图虫·创意
在主食里,辣成炒米粉这样的自然能算例外。事实上,更多时候,番茄在新疆与碳水的相遇都更加温柔。
辣皮子、皮牙子和番茄,作为新疆家庭常备的厨房三宝,一起出现在家常拌面中实在再正常不过。辣皮子熬出香醇的汤汁,皮牙子带来丝丝香甜,番茄萃出浅淡但又令人食指大动的酸爽,混在一起,缀上劲道的拉条子。
拉条子的浇头中也常见番茄。
摄影/海岛派大星,图/图虫·创意
在实实在在的一份拌面里,番茄块的个头不大,味道不浓,相比配菜更像是一位调料。但和花椒八角的命运迥异,番茄总让人找不到放弃它的理由。谁会不想在吃到扎实的面食后,不来一口汁水丰盈的番茄作点缀呢?被青椒番茄鸡蛋拌面辣到的时候,又怎么能放过唯一不辣的番茄呢?
丁丁炒面少不了番茄丁。
摄影/CL160,图/图虫·创意
新疆味道虽主咸辣,但也不是一概都辣。至少在酸揪片儿和汤饭里,番茄就当上了无可争议的主角,上演了一场和满桌热辣的“对决”。
酸揪片儿和汤饭,一定意义上算是新疆物产的集大成者。地上跑的牛羊,地里长的土豆、洋葱和番茄,纷纷汇进大大的汤碗——酸揪片儿的“酸”,源且仅源于番茄。甚至于在番茄红汤中,汤羹的一半不仅属于番茄,余下的四分之一也从番茄脱胎。
炒揪片的酸味来自于番茄。
摄影/明天会更好,图/图虫·创意
传统的哈萨克斯坦族土豆片,因为番茄而有了微酸的新口味;本就足够酸的酸奶,在番茄汁的加入下酸得更加醇厚;什么果蔬都能找见的大拌菜,后来也换上了番茄这个默认基底。甚至就连醋和油,在番茄来到新疆后也加入了番茄醋和番茄油这两位新成员。
番茄就像一个若隐若现的“百变厨神”,放在哪里,哪里就熠熠生辉。
番茄让新疆的牛羊,
变得更鲜更香更甜!
在牛羊走天下、瓜果尝不完的新疆,辣与甜是大多数肉食习以为常的家乡味。但在番茄到来后,新疆菜也终于找到了一抹与肉最相宜的酸。
番茄连通了新疆的肉和烤馕。
摄影/想用户名真麻烦,图/图虫·创意
洋葱在大多数时候都是配肉解腻的首选。冰川雪水炖煮出喝着自己长大的牛羊,粗犷的斩件,夹杂三两丝爽脆的皮牙子。一口下去,肉的汁水溜进每一线牙缝,洋葱的微辣又 *** 着将肉脂的油腻遗忘。
番茄来后,解腻有了更清爽的选择。倒不是说要在手抓肉里夹上番茄片或者番茄酱,而是如今桌上总会有那么一两道番茄打头阵的菜肴与大块的牛羊肉相伴。
无论是牛排还是羊排,都可搭配番茄。
摄影/疆图,图/图虫·创意
在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惯常使用马肉的民族,塞满了马肉的马肠子是千百年来最令人牵肠挂肚的家常之一。而近三四十年,当番茄变得比马匹还要常见,把他俩凑在一起也就水到渠成。糙汉马肠子配娇嫩小番茄,这大概就是当代小甜文。
在新疆“没什么”存在感,但又代表新疆而存在感超强的沙湾大盘鸡,其实也是和番茄配合的一把好手。
番茄是新疆大盘鸡不可或缺的角色。
摄影/疆图,图/图虫·创意
辣皮子、皮牙子、番茄,三剑客再次联袂出席,就是再有脾气的鸡,这会儿都得老老实实待在大盘子里,等着着番茄汤汁的滋润。当然,这么好的汁水人们是不愿浪费的,宽宽的面铺在盘子底,尽情的吸收大盘鸡的汤汁,甚至有时候面比鸡肉更受欢迎,很难说这不是番茄的功劳。
大盘鸡里的裤带面裹满汤汁更好吃。
摄影/烧烤妹,图/图虫·创意
待把鸡肉换成各色鱼肉,大盘鱼里的番茄却也始终雷打不动。如果说在一些大盘鸡里,番茄还是有迹可循的配菜。那么在大盘鱼里,番茄就往往是纯粹的酸甜化身。不及南方糖醋鱼或茄汁鱼的浓厚,大盘鱼里的番茄几乎只为去腥增鲜而存在。浅淡,微渺,但又不可少,就像始终静默于冰川之下的江河源头。
番茄让大盘鱼更有滋味。
摄影/疆图,图/图虫·创意
新疆的番茄,全世界期盼。
辣椒作为新疆重要的物产之一,新疆每年出产近400万吨。这些辣椒炖了肉,拌了面,还做成口红装点了无数面孔。而番茄,在新疆的产量是5869854吨(2020年),更多!
新疆巴州焉耆县七个星镇桑巴巴格次村,
农民在机械化采收番茄。
图/视觉中国
比辣椒更胜一筹,甚至比享誉世界的新疆长绒棉都要多产一些,巨大的产量决定了新疆的番茄不仅能走进新疆的家家户户,更足以为我们生活的这颗蓝色星球染上一抹红。
番茄果实相对脆弱,难以承受长距离的运输。因而在具体的品种之上,番茄还划分为鲜食番茄和加工番茄两大类。前者正是我们经常能买到,用来烧菜煲汤的番茄;后者,则是油炸食品经典蘸料——番茄酱的根本原料。
新疆巴州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21团,职工在晾晒番茄。
图/视觉中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东等沿海省份受舶来饮食影响,开启了我国以现代流水生产线加工番茄 *** 番茄酱的历史。但受限于种植成本的显著上升和内地市场的有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沿海的加工番茄种植和番茄酱加工线逐渐关闭。
也正是在这时,人们发现新疆其实和番茄更配。超长的日照、疏松的土壤,以及纯澈的冰川融水,为新疆番茄创造了卓越的生长条件。平坦而广袤的耕地,为番茄种植在新疆发展出在别处难以比拟的规模和机械化程度创造了机会。
2021年新疆各地番茄产量。
制图/吴玖洋
至于番茄酱加工线——从1984年建成之一条开始,就不再是制约发展的局限。
从落地新疆的开始,规模化生产的番茄就将自己定位为加工门类。5869854吨番茄里,4835777吨(2020年)都是用来加工的加工番茄。也因为这400多万吨加工番茄,新疆跻身全球番茄产区前列。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们在晾晒加工番茄。
图/视觉中国
为了及时处理产量庞大的番茄,今天的新疆拥有300余条番茄酱生产线。新疆这些生产线产出的番茄酱,是世界产量的四分之一。在2019年,新疆有96万吨番茄酱进入国际市场,于是对于全球公认的番茄酱爱好者意大利来说,如果没有新疆的番茄,那么得有三分之一的意大利菜都从此失去意大利风味。
因为落地更晚,过去的新疆番茄虽然长于新疆,却往往并非生于新疆。但渐渐的,屯河3号与8号、石番15号与27号、里格尔87-5等优质本土选育品种,越来越多地出现这片土地。规模化、机械化,耗时越来越短的采摘-加工-灌装周期……番茄落户新疆其实没多久,但“新”正是新疆番茄铆足劲发展的秘诀。
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新植物工厂智能一体化温室内种植的番茄陆续成熟。
图/视觉中国
以亩为单位,将这片神奇的土地染成鲜嫩的红;以吨为单位,让天山南北的空气酝酿出沁人心脾的酸甜。“反正没番茄,菜就没那个新疆味儿”。反正没新疆番茄,世界都将少许多番茄红。
文 | 叶三土
文字编辑 | ZX
图片编辑 | ZX
制图 | 吴玖洋
文章首图 | 视觉中国
封图 | 图虫·创意
*特别鸣谢:新疆朋友帕丽和卓力*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大老碗裤带面,油泼辣子面汤蒜,陕西人大口吃面贼地道|味道{"rich_content":{"text":"","spans":null},"video":{"vid":"v028b0g10000c6v1jsjc77ub7b4nag40","duration":936.276,"width":960,"height":540,"file_size":81567400,"thumb":{"web_uri":"tos-cn-p-0000/5f8679d0fa7f476fb9b1923ee920cbaf","width":640,"height":360,"image_type":null,"mimetype":null,"encrypt_web_uri":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video_size":{"normal":{"duration":936.276,"file_size":55334069,"w":640,"h":360}},"is_encrypted":null,"sp":null,"editor_project_id":null,"md5":"","tos_key":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
怎样才能吃到一碗正宗的湘阴面?看完这 *** 流程我跪了刚六点钟,哥们就打 *** 过来了。叫我起床,去吃湘阴面。猛然一下想起,来湘阴县不吃上一碗面,枉来一次湘阴。
五十年前,湘阴县城只有巴掌大,一条直肠子街走到底。北到大饭店,南到三井头,大约几华里长的街道,便是县城最繁华热闹的地段。
湘阴人去长沙坐轮船,去汨罗坐班车。来湘阴时,我刚好七岁,正是一个人贪吃的年龄,离开湘阴的那年,我只有十五岁,一晃眼四十多年过去了。掐指一算,我在湘阴待了八年时间,湘阴有什么可口的美食,我还真不知道。
一碗湘阴面,承载了多少回忆。(供图:@源远流长2)
回忆湘阴的美食,除了芝麻豆子茶之外,我记得每户农家堂屋的角落边,都放有一大堆“回砣”,学名是红薯,是农户一家人的主粮。小时候贪吃,趁主人不备,我经常偷吃农家的回砣,害怕主人发现,连皮带泥吃是常有的事。
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吃东西不会挑肥拣瘦,我能吃上母亲煮的一碗光头面就心满意足了,所以根本不清楚湘阴面是何物。
改革开放以来,岳阳街上挂牌的湘阴面馆越来越多,作为一个湘阴人,理所当然要吃上一碗故乡的湘阴面。然而,十有八九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结局。
面条虽然不是奢侈品,但能吃上一碗正宗的湘阴面却不容易,因为滥竽充数的湘阴面馆实在太多。
才疏学浅的我这才知道,湘阴不仅历史悠久,美食也好吃,打破了湘阴只有回砣吃的单一记忆。
湘阴处于长江以南,这里盛产水稻,并不生长小麦。面食是南方人的短板,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湘阴面与北方面条的历史几乎同步,似乎相同又不相同。
湘阴面经历了由粗至细、由细至精、由干至湿、由简至繁,由饱至味的过程。这一切与湘阴的地理位置有关,渔民和窑工养活了无数个湘阴人,吃面条既扛饿又方便。
自古以来,湘阴面多选于山东一带的优质小麦,采用丁字湾麻石做的石磨,把优质小麦低速研磨成一种略微发黄的高筋面粉。面条保留了小麦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口感比机械 *** 的更柔韧,麦香更浓郁。
有了好面粉,和面是之一个步骤。和面离不开水,水的质量、数量和温度是关键。冬用温水,夏用凉水,三井头的井水为更佳,水质上乘、清甜可口、矿物丰富、冬暖夏凉,和面正好合适。一斤面粉配上三两重的井水,温度始终保持在三十度左右。此时,面筋的生成率更高,延伸性与弹性更好,最适宜抻拉和揉压。
湘阴面还有一个叫法:手工扛子面。这可能与湘阴人的性格有关系,揉面使用巧劲不用蛮力,充分施展出湘阴人的聪明才智。
他们用一根两米长的竹杠,一头套在墙上凿好的一个圆孔中,另一头则用竹杆反复挤压面团。三遍水、三遍碱、九九八十一遍压的 *** 过程一点都不能少。经过揉面、醒面、压面、切面、晾面的工艺,传说中的湘阴面就 *** 成功了。
面是根基,码是精致,汤是灵魂。
煮面更是有讲究,大锅中面条翻滚的时候,厨师看一眼就知道面煮软了还是煮硬了。千万别小瞧这一眼,没有几年功夫,一个厨师练不到这种炉火纯青的技能。
高汤熬煮,以土猪的筒子骨和土鸡的骨架为材料,二者用井水清洗干净,放入三井头的井水浸泡两个小时,浸泡过筒子骨的井水留下待用。然后,先将留下的井水倒入大锅中,再把筒子骨和鸡骨架敲碎适中,连同独家秘制的药包一起放入大锅中。
原料入锅后,先用武火烧开,撇掉飘浮的油泡,再转文火慢慢地熬煮。第二天早上,筒子骨中的营养便煨熬出来。经过一夜时间熬制的骨头高汤,肉质细嫩,汤香鲜美,微辣不腻。
再说菜码,不下几十样,价贵的有脚鱼码,便宜的有肉丝码。湘阴人最喜欢的还是辣椒炒肉,农家的土猪肉香酥口,樟树的辣椒香多过辣。食客张嘴吸上一口气,就能闻到汤汁的咸香,面条的芳香,猪肉的鲜香,辣椒的清香。
正宗湘阴面不光在煨汤、烹炒的 *** 工艺上有要求,就连碗筷、桌椅的摆放位置也有规矩。
湘阴面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以汤清、面韧和皮薄的特点,带有酸辣、码香和色鲜的特色,呈现出一种红里带绿的视觉效果。
朋友在面馆的门口等我,他热情地帮我点了一碗肉肝炒辣椒的汤面,这一碗面量大肉多,我还没吃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错觉。如同新建的三井头一样,即使街头上铺满了花岗岩石,却少了原有那一些凸凹不平的麻石板,早己不是儿时记忆中的三井头,完全没有了老街古朴的味道。
果然,我吃完了这碗面,品不出蔡世平《湘阴面馆赋》中道出的那一种鲜味。
我知道,一个普通的面馆,绝不可能成为湘阴面的代表。可话又说回来,在湘阴县城的一个面馆里吃面,还是一个湘阴人煮的面,不论面条的味道如何,都应该算是一碗湘阴面,我没有挑剔的权力。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能吃上蔡世平老师《湘阴面馆赋》中所描述的那一碗湘阴面,一生足矣。
你一定要来吃她家的新疆菜#这新疆味道也太绝了西域楼兰·新疆荣。你一定要来吃,我们家的新疆菜,银川更好吃的新疆菜,你们知道在哪里吗?我身后这家这家他们家的装修和环境能让你一秒钟穿越到新疆。不仅环境非常好,菜品也都是非常经典的新疆味道。
很多家大盘鸡只有他们家最新疆,这个在新疆叫裤带面,一定要把它加在这个大盘鸡的汤汁里面。地道的新疆烤包子,外脆里香,满满都是肉,还有两串特别上头的红柳烤肉。这个酸奶都是纯手工现做的,里面加了来自新疆的葡萄千,你们一定要尝一下。
这个蒜香老虎菜,里面的洋葱在新疆叫什么你们知道吗?还有一壶正宗的哈萨克奶茶。现在抖音团购这么大一桌才只要99,你们就说合不合适?这个套餐里面的菜品更经典,喜欢新疆美食的吃货肯定都知道这个馕坑架子烤肉,烤肉下面盖的是黄面,这道菜叫黄面烤肉。这个套餐团购才只要288,可以在他们家的包间使用。他们家包间真的是我见过最豪横的,只能用富丽堂皇来形容。每晚都有精彩演出,银川的美食爱好者真的一定要来尝尝。套餐都在左下角,团购更优惠!
杨凌蘸水面
蘸水面是陕西杨凌地区特有的一种面食,因其简单易做且百吃不厌而深受大众的喜爱。蘸水面不受季节限制,只要想吃,随时都可以吃。不但杨凌本地人爱吃,越来越多的外地人也对蘸水面情有独钟。当地人用四句话来概括它的特点:面白薄筋光,油旺蒜辣香,汤面分盆装,越嚼越觉香。的确,只要吃一回杨凌蘸水面,妥妥的,从此想不吃它都难。好的吃食,从来都不缺回头客。
杨凌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早在四千多年前,后稷就曾在这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要论农耕历史不可谓不久远,而作为杨凌美食名片的蘸水面,史料并无记载。不过在民间,关于它的起源却一直都流传着这样一个版本。相传,唐贞观年间,杨陵一农妇跟其夫拌嘴之后,心生怨愤,和面做饭时便将一肚子的气撒在面上。面多加水,水多加面,来来 *** ,反反复复,将那面团儿揉了九九八十一遍。下面时因那面韧性太大,无法擀开,便连揉带扯,弄出裤带一样长的面条儿来,汤汁就随手烹制一点儿了事。农妇就这样做了一顿从来没做过的饭,却歪打正着得到丈夫的夸赞。于是这么一传,就传开了,蘸水面的做法经过改进,很快就传到了京城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品尝之后,对蘸水面赞不绝口,赐书“蘸水裤带面”。得到官方的认可,蘸水面的做法也就名正言顺地传承了下来。
“蘸”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结合蘸水面的食用讲究,也很贴切、准确。别小看这个蘸字,就因为它笔画多、不常用,经常闹出笑话。曾经有个外地人把蘸水面说成了焦水面,面店老板以为是口音差异听成了浆水面,便说没有,那人急了,以为老板故意不卖给他,指着旁边桌上的蘸水面反问老板:这不是么?老板这才明白,那外地人自然也是尴尬不已。面食名称中使用笔画多的不常用字也并非个例,如合阳的踅面常被外地人读成折面,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不常用字的使用绝不是为了标榜所谓的文化,其成因较为复杂,有历史原因,也有地域原因,对于今人来说,更大的好处就是能让人印象深刻。蘸水面之“水”字很多人理解为我们喝的水,我觉得不对,应该是汤汁的意思。杨凌人把汤汁习惯称之为“水水儿”,故而此“水”非彼“水”。“面”自然是指面条了。如此,“蘸水面”这个名字的含义也就成了:蘸着汤汁吃的面条。
蘸水面功夫全在面上,面唱主角,面要好吃准备工作一定得做好。普通面粉虽然也可以做蘸水面,但是筋度却大打折扣,所以,做蘸水面的面粉更好是选用高筋面粉。和面的时候给水里放少量的盐,能提升面的口感,也能增加筋度。加水要一点一点地加,而且一边加一边搅拌,这样才能控制面的软硬。待面呈均匀絮状,且盆底无多余面粉时就表明水已加够,接下来便把吃奶的劲儿使上,用力地揉。揉面是个慢功夫,急不得,面团太大可以分开揉,但务必要将每一个细小的疙瘩都揉开,这个过程有点像是给面做 *** ,把面由内到外都揉舒坦了,面才特有面子,揉好的面团就像小娘子的肚皮又白又光。面揉好盖上干净湿布,需醒半个小时。
面团醒好切分为均匀的条状,涂上菜油,敷保鲜膜备用。等到水开时,将那一根根面擀开,连甩带拉成三、五公分宽,一米多长的面条投入沸水,再抓几把洗净备好的苜蓿、芹菜或是青菜丢入锅中,不多时,便见锅内银鱼翻滚,碧波荡漾。
面熟出锅,以盆盛装,盆内汤宽面稀,青白分明。此时,再准备一碗汤汁,便可“开咥”了。
对蘸水面来说,汤汁的味道影响着面的味道,汤汁烹制就成了蘸水面成败的关键。一般做法中,多用葱、姜及蒜苗爆香提味,西红柿出汁,蛋花塑形,有时也添加黄花、木耳等,丰富汤汁的内容。汤汁在烹制过程中要加适量水进去,所以不会显得粘稠。做好的汤汁,在夏天一般放凉食用,可防暑降温;冬天的时候需加热食用,可以驱寒保暖。油泼蒜泥和油泼辣子都是陕西人的更爱,也是蘸水面不可缺少的调味法宝,类似于DIY项,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给汤汁碗中自行添加。在吃法上,蘸水面跟过桥米线类似,但味道截然不同。蘸水面汤汁的味道以香、辣、酸见长,且要稍重一些,面味才恰到好处。有经验的厨师烹制出来的汤汁在客人吃之一根面时不觉得味重,吃最后一根面时也不觉得味淡。
蘸水面外形简单,回味无穷,透着杨凌人身上的那种素朴与憨厚。也正因为如此,蘸水面才成为杨凌当地亲友聚会、商务洽谈的首选用餐。说到这儿,还有一个小故事哩。有一次,同一宿舍几个新入学的西农女生,相约到校外去吃蘸水面。平时饭量很小的她们,那次每人竟吃了三四根面( 约六到八两 ),有一个女生看着大家都这么能吃,便不厚道地笑了:真没看出来,你们都是大肚量,平时藏得可真够深的!那几个女生听后也是笑得前俯后仰。蘸水面鲜香入味,让人胃口大开,不知不觉就超常发挥了。
岁月更迭,真味不变。长期以来,蘸水面 *** 技艺都是沿着两条线发展传承的:农家有农家的家常做法,商家有商家的不传之秘。农家的做法较为随意,各种取材比较灵活;商家为了追求始终如一的口味,在选材和 *** 流程方面较为严苛。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蘸水面这项古老的技艺也受到了 *** 的高度重视。2009年3月,“杨凌蘸水面 *** 技艺”列入杨陵区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8年4月,“杨凌蘸水面 *** 技艺”列入陕西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蘸水面正迈着前所未有的步伐,走出陕西,走向世界。在不远的将来,蘸水面必将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给他们带去非同一般的味觉享受。
(2019年8月19日完于杨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