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由来和风俗简介,元旦的由来和风俗简介英语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64 0
除夕春节来临,过年的来历、传说、习俗和禁忌,别忘了讲给孩子听

文|凝妈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日子过得真快,眼瞅着就到了除夕,马上进入春节的 *** 阶段。小区的树上都挂上了彩灯、相邻两棵树之间挂上了灯笼,大门外贴上了福字,大花盆里的绿叶红花焕然一新,还听到了零星的鞭炮声,节日的气氛渐渐浓了起来。

现在的记忆依然停留在儿时过年的景象中,孩子就是传统节日的传承主体,在过年的过程中,孩子亲身体验、接受知识和观念,积累多年以后,能影响终身。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也将直接影响后续的传承和发展。

要想让孩子像我们一样几十年后依然保留着清晰的春节记忆,就别忘了给孩子讲讲过年的来历、传说、习俗和禁忌。

给孩子讲讲过年的来历

年在不同朝代,叫法不同,含义不同,时间也不同,多次更替之后,才有了现在的年,真正意义上的春节也就100多年的历史。

年的叫法:

上古时代,年被称为“腊”。

尧舜时期,叫做 “载”,是天体星辰运载一周的意思。

夏代称为“岁”,有长一岁的意思。

商代称为 “祀”, 表示四时已过,应编史造册,奉祀神灵祖先。

周代开始称之为 “年”,是谷物收成的意思。

先秦时期称为 “上日” “元日”。

汉代称为 “正日”,

魏晋时期称 “元正” “元辰”。

1912 年辛亥革命后,叫做“春节”。

过年的时间:

最初,人们把冬至这一天定为新年。

秦始皇把新年改到了十月初一。

汉朝,春节是一段时间的总称,从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直到正月十五。除夕和大年初一是春节的 *** 阶段。

民国时期,把农历的新年叫做“春节”,这才是我们现在过的春节,所以也就100多年的历史。
现在的春节也是从腊月初八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孩子们一把正月十六开学,也意味着年过完了。

给孩子讲讲过年的传说

给孩子讲过年的传说,可以开启儿童心智,调动起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为他增长见识和智慧提供养料。

过年的传说有不同的版本,可以都讲给孩子听一听。

版本一:

年是怪兽,头上长巨角、身上有鳞片、牙齿和爪子很锋利,每到除夕这一天,就会从沉睡的海底中苏醒,伤害牲畜和人类。

有一年,当大家准备外逃时,村里来了一位老人,采用贴红纸、点蜡烛、烧竹子的做法把年兽赶跑。因为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炸响,所以就开始流行起了贴对联、守岁、放鞭炮的习俗。

版本二:夕是怪兽,年是小孩。年用红绸子,在人们烧竹竿的配合下,把夕赶走。人们为了庆祝胜利,才有了除夕和过年的叫法。

这两个传说可以通过看两个动画具体了解,详见春节陪孩子看3部国产动画片,了解传统文化精髓,品味浓浓年味儿

给孩子讲讲过年的习俗

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邓肯·米切尔教授说 : “习俗一词是指既定的思想方式”。习俗就是习惯与风俗,是长期的文化积淀与约定俗成的结果,是一种典型的历史文化现象 。可以说,有了习俗就有了传承。


1、贴春联、放鞭炮: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春联、放鞭炮的习俗来自过年的传说,有驱邪避灾的寓意。

现在有的家庭也只贴一个福字,“福”字左边是“衣”服,右边是“一口田”,象征着衣食充足。现在人们都想有福气,平安、健康、快乐都是幸福的表现,贴福字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2、吃年夜饭

《清嘉录》卷十二中记载: “除夕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祥语,名曰 ‘年夜饭’。”

春节就是一个团圆的日子,分散至五湖四海的家人,在春节都纷纷赶回家中,为的就是吃一桌年夜饭。年夜饭相当丰盛,鸡鸭鱼肉都有,有美好富足的寓意。

饭菜再多,也少不了饺子。饺子一般是白菜馅、豆腐馅,这是很有讲究的。白菜中的“菜”和“财”谐音,有发财的意思豆腐的腐和“福”是谐音,豆腐水饺表示“兜福”“都福”“都富”,也会富有的象征。有的还在饺子里包上硬币,谁要是吃到,谁就有福气。

3、守岁

苏轼《守岁》: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

吃完年夜饭,人们开始拉家常,现在是看春晚。直到午夜十二点钟声敲响以后才去睡觉。我们小时候,是十二点后,就开始放鞭炮庆祝过年,然后再去睡一觉。

守岁是和过去的一年告别,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给孩子传递的是热爱生命、珍惜光阴的人生哲学。

4、穿新衣

《酌中志》 “立春之时,无贵贱……亦有用草虫蝴蝶者,或簪于首,以应节景。”

春节前,都去理了发,换了发型,准备好新衣服。春节这一天从头到脚焕然一新,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辞旧迎新,预示着生活的无限美好。

5、压岁钱

压岁钱中的岁同“祟”谐音,“祟”就是不吉利的东西,压岁钱的本意是一种祝福,保佑来年平安健康、吉祥如意,一年都很美好。

压岁钱要包在红纸包中,很郑重,非常有仪式感。现在开始流行电子红包,仪式感就不那么强烈了,给孩子还是要使用真正的红包比较好。

6、拜年

正月初一去拜年,也是教育孩子尊敬长辈的好机会。

拜年就是长辈带着小辈去亲戚朋友家拜会,要说一些吉祥的话,比如“过年好”,送上自己最真挚的祝福。

有些地方还保留着给长辈磕头的习俗,有的地方则用鞠躬来代替,不管哪种形式,都是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敬重。

给孩子讲讲过年的禁忌

在小时候,过年是非常神圣的日子,不能随便哭闹、不能乱讲话,要不然会被爷爷奶奶批评,说“这样不吉利”。每当想说话的时候,舌头都要在嘴里绕三圈,生怕说错话,带来晦气。

从除夕开始,一直到初一,说话都要谨小慎微。一些表示没有、完了之类的词不能说,要换一种说法。比如,打破了碗要说“岁岁平安”

正月初一这天不扫地、不倒垃圾,人们认为垃圾会把运气和财气带走。记得小时候院子里放了鞭炮,一地碎屑,也没人打扫。

还有的地方讲究初一不动刀切菜做饭,只能吃除夕剩下的。基本上初一真的不用做饭,除夕包了好多水饺,还有之前做好的现成饭菜,只需要加热一下就好了。

当然,很多地方已经不太讲究这一些了,不过习俗总是要让孩子知道的。

过年不仅是有很多娱乐活动、有美味可口的饭菜、有大把空闲的时间的节日,也是教育孩子拥有热爱生命、追求健康、尊老爱幼、团结和睦等传统美德的节日。通过给孩子讲述过年的来历、传说、习俗和禁忌,让孩子了解我们的过年文化,传承、沿袭下去。

我是@凝妈悟语,两个孩子的妈妈,致力于培养阳光积极的孩子,欢迎关注我,育儿路上一起前行。

元旦是怎么来的?揭秘你不知道的元旦起源和传说!

元旦是一年开始的之一天,即全世界人民传统的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之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国采用“公元纪年法”,将阳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 

世界上最早的“元旦”的由来  

最早的元旦由来大约在公元前五万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两岸,他们的农业收成与尼罗河是否发生洪水有很大关系。古埃及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把这个时间每次都记录在竹竿上,从中得知两次泛滥时间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城附近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是“元旦”最早的由来。

中国的“元旦”的由来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颠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之一天。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之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之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之一天。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了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元旦是个国际性的节日,且看其他国

今天的公历,因为通用于世界各国之故而得名,是一种人们最熟悉的太阳历,也称西历、阳历、格里历。公历采用的是公元纪年法,就是从“耶稣降生”的那年算起的,这与基督教的兴盛密切相关。这部历法浸透了人类几千年间所创造的文明,古罗马人学习埃及人的历法精髓后,在儒略·恺撒统治时期制定了更加精确的儒略历。

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基督教的传布,儒略历传播于世界各地。1582年3月1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改革历法,决定采用意大利医生利里奥的方案,在400年中去掉儒略历多出的三个闰年,年平均长度为365日5时49分12秒,比回归年长26秒。虽然照此计算,过3000年左右仍存在1天的误差,但这样的精确度已经相当了不起了。这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公历,又被称为格里历的来历。

由于最近500余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等基督教国家的影响,纵横世界各大洲,也由于公历的相对精准,公元纪年法被世界各国纷纷采用,元旦作为节日,在西方比不过圣诞节,在中国比不上春节,但由于其本身的世俗性、非宗教性,反而因此成了一个世界性的节日。

由于世界各国所处的经度位置不同,各国庆祝元旦节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不一样。如大洋洲的岛国汤加位于日界线的西侧,它是世界上更先开始新的一天的地方,因此也是世界上更先庆祝元旦的国家。而位于日界线东侧的西萨摩亚则是世界上最迟开始新的一天的地方,因此也是世界上最晚过元旦节的国家。按公历计,我国是世界上第12个开始新年的国家。

同时,基于南、北半球的差异,北半球的国家元旦时正好是冬季,或寒风凛冽、或白雪飘飘、或冬阳朗照……而南半球的国家迎接新年则在夏季,其过节的感受甚是不同。

除了上述原因,还由于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不同,有的国家元旦的日期并不是公历的1月1日。比如,伊朗实行的是 *** 历,庆贺新年就是庆祝春天到来,其季节和月份并不固定,一般是在公历3月下旬。印度从每年10月31日起为新年,共5天,第四天为元旦。泰国传统的新年“宋干节”(“宋干”是梵语的译音),也叫“泼水节”,是公历的每年4月13日到16日。据中国网

传说故事

传说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据中国教育在线

习俗文化

中国古代的元旦,即现代中国所称之“春节”的习俗。

现代中国的元旦,根据中国 *** 将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放假一天,后常常将当日前或后双休日调整,一般连续休息三天。现代中国对元旦的庆祝较之春节,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机关、企业会举行年终集体庆祝活动,但民间活动很少。

关于元旦的诗句

元日——(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旦试笔(选一)——(明)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丁卯元日——(清)钱谦益

元旦的由来和风俗简介,元旦的由来和风俗简介英语-第1张图片-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田家元旦——(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玉楼春)——(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 *** 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来源:人民网

中国传统节日——元旦的起源与习俗

庆元旦 · 迎新年

元旦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为“初始之日”。其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

元旦在不同时代,所指的具体时间也不一样。在夏朝时期的夏历以春季一月为正月;商朝时期的殷历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时期的周历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秦朝时期,又以冬季十月为正月,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期,则规定春季一月为正月,把一月的之一天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民国 *** 决定使用公历,将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了更好地与世界交流,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历,也就是我们现在通用的阳历。所以,之前的“元旦”就成了春节,而阳历的1月1日则接替成为元旦。

关于元旦的传说,是在4000多年前的尧舜之时,尧天子在位时期,注重民生、勤政利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无德,难成大器,于是尧天子就把王位传给了品德兼备,才能出众的舜,并嘱咐舜以后也要把王位传好,这样也能放心。后来,舜把王位传给治水有功的禹。禹也为百姓做出了很多好事。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三位君主,就把当时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

元旦,是新年之始,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元旦又称三元“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南北朝梁宗懔写了一本书,叫《荆楚岁时记》,记录了古代楚地的各种节日风俗。说到“元旦”时,提到拜贺毕,接着是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餳(táng)、五辛盘,进敷于散,各吃一个鸡蛋。其中有饮料、食品,还有药物,一应俱全,各有其特殊含义,表达希望来年福顺安康的心愿。

到今天,元旦已经成为固定的节日,一般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晚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农村大多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每到元旦,一家人齐聚一堂杀鸡宰鹅,庆祝元旦节。

珠江源晚刊综合

元旦的来历由来20字50字简介 元旦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我们都知道,每年的一月一日是元旦节,但是你知道元旦是怎么来的吗?你知道有关于元旦的故事吗?元旦有什么风俗习惯呢?

元旦放几天假

元旦的来历由来20字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之一次全体会议,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

元旦的来历由来50字简介

元旦是一年的首日。“元旦”这一名称,据说起自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颛顼。他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元”含有之一和开始之意,“旦”则是一轮红日从地面开始升起。“元”和“旦”和在一起,就是要人们以蓬勃朝气来迎接崭新的一年。

元旦的来历由来20字50字简介

元旦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在中国刚刚开始庆祝元旦时,其庆祝的风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或者说是春节的缩小版。虽然沿用了部分传统的庆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会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到了现代,元旦的庆祝习俗就更简单了,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

元旦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就在于民间了,尤其是在农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的,拜祭过各方神灵后,就是一家人团圆,聚一餐。

一定要知道元旦的由来和习俗,别被孩子问住了

伴随着日渐寒冷的气温和各地逐渐飘舞起的雪花,十二月马上就要过去,人们将送走2021年,迎来2022年的新年新气象。1月1日的元旦节即将来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旦节总是伴随着欢乐与热闹来到我们的身边。

元旦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自从古代的夏商开始,至今已经延续了上千年的历史,元旦节作为中国人民辞旧迎新的重要节日,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前进,根植在中国人民的骨髓里。

元旦节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从古至今以来有着很多有趣的习俗和故事。在元旦节这一天,人们通常会以家庭为单位而自发地聚集在一起,我们把这叫做“阖家团圆”。一个家庭聚集在一起,大家一起做一顿美美的团圆饭,还要吃饺子,饺子向来是元旦节这一天必不可少的重要灵魂伴侣。

关于元旦节的来历还有个古老的传说,有个传说,是在几千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领导时期,很受广大百姓爱戴和拥护,但因其子没有才能,不能够照顾管理好人民,他没把“天子”的位置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而是传给了德才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交好,等到我死后也可以含笑而终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也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之中的之一天,把一月一日称之为“元旦”。元旦节的来历也有这个意思。

在元旦这一天,按照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习俗,我们要吃饺子,拜年,打扫卫生,辞旧迎新,放爆竹,守夜等等。和家人们聚集在一起“跨年”。我们要打扫去旧的一年的景象,穿上新的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和邻居朋友们相互问候。

在这一天,如果你想要品尝到不一样的美食的话,那么不妨来到一斗老火锅店,绝对能够给您一种不一样的体验。一斗老火锅店,致力于带给每一位远道而来的顾客们以更好的体验,让您在幽雅温暖的环境里享受到由一斗老火锅店精心 *** 的舌尖上的饕餮盛宴。

在元旦节这一天里,为了回馈新老客户的支持与厚爱,一斗老火锅店特地给每位顾客们准备了抽奖的活动,在元旦节这一天来到一斗老火锅店消费可以抽888的活动奖励,欢迎各位新老顾客们前来品尝光临,一斗老火锅店感谢各位新老顾客的支持与厚爱。

在这寒冷冰封的冬日里,试问谁不想在温暖如春的室内里享受一口热气腾腾、鲜美香辣的火锅呢,这里有着最新鲜可口的原料食材和丰富浓郁的底料,让您在火锅的天堂里尽情徜徉。

元旦的来历、习俗,知多少?

元旦,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之一天。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即“首日”。“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但其含义已经沿用4000多年。

中国古代曾以腊月、十月等的月首为元旦,汉武帝起为农历1月1日,中华民国起为公历1月1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亦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农(夏、阴)历正月初一。“元旦”的“元”,指开始,是之一的意思,元旦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

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之一天。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了元旦庆贺的情景。

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关于:“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的记载。

传说在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

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

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

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

中国古代元旦饮食丰富多彩,《荆楚岁时记》的记述就是集中体现。南朝时荆楚元旦拜贺毕,接着是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táng)、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吃一个鸡蛋。其中有桃汤饮料、食品,还有药物,一应俱全,各有其特殊含义。

来源: ***

你知道春节的由来吗?逛花市、摆年桔这些广式年俗又从何而来?

春节,

农历新的一年的开始,

也是中国人一年里

最重要的节日。

我们在欢度春节时,

有没有想过,

春节是从何而来?

广州的过年习俗,

又是如何演化的?

古人曾经十月“过年”?

农历新年历史源远流长,古人一般称岁首、元旦、元日、新正、新春等。传说中,春节兴起于虞舜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或“腊祭”。迟至殷商时期,已有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这被认为是春节的雏形。

在甲骨文,已有“年”这个字,殷商时期的青铜器中则有“旦”的象形字。

(图/人民网)

《诗经·七月》中描述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庆贺丰收,孝敬老人。”周历以夏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人们在辞旧迎新之际,欢庆丰收,后来逐渐演变为庆贺新年的习俗。

有意思的是,在汉代之前,“春节”,也就是农历新年开始的日期并不固定。夏朝的夏历把一月作为岁首,商朝的殷历以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周朝的周历以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则规定每年十月初一为岁首。

直到汉武帝时期,颁布由落下闳改制的《太初历》,才把新一年的开始固定在夏历的一月一日,此后历代相沿。可以说,“春节”在汉代才正式形成。

晋代才有“除夕”说法

唐以后渐有年味

农历新年前一天称为“除夕”。“除夕”一词,最早见于晋人周处撰写的《风土记》。据书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这天晚上,人们还会燃放爆竹以“辟邪驱鬼”。

唐以前,农历新年习俗主要与祭神祀祖和农事庆祝相关。唐以后,年才有了节日的味道,逐渐向娱乐性、世俗性转化,慢慢从驱邪祈愿的气氛中解放出来。

唐代诗人卢照邻在《元日述怀》中描述了过年时人们歌舞升平的喜庆氛围,“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初一过后,人们常常走亲访友,互相宴请,时人称之为“传座”。“锵锵华驷客,门馆贺新正”,唐朝诗人李郢用诗文记录了这一热闹景象。

“春节”的称呼

近代才定

农历新年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但把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在辛亥革命以后。1913年7月,袁世凯批准以农历新年为春节,例行放假。自此,农历新年改称“春节”。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之一届全体会议一致认为,应以公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并通过相应的决议。从此,正式将公历1月1日作为新一年的开始,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新年也好,春节也罢,只是形式和称谓的变化,当中凝结的中华文化内涵并没有改变。

逛花市、摆年桔

广式年俗独树一帜

随着时间的沉淀,岭南地区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年俗文化。对于“老广”来说,过年期间的快乐源泉之一便是逛花市。

俗话说,“未行过花街不算过年”,广州人每年必到花市“行花街”以求来年行好运。而在今年,广州11区陆续官宣迎春花市消息,时隔三年的传统花市回来了。

1月19日,素有“百年花市”之称、广州更具代表性的传统花市——越秀西湖花市重启。一时游人如织,场面热闹非凡,显现了迎春花市在广州人心中的地位。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燕)

广州的花市其实有千年历史。早在南越王时期,广州便以“花”闻名。据西晋嵇含的《南方草木状》记载,西汉初年陆贾出使南越国时,当地已是百花生长之地,男女老幼,个个头戴花饰。南越王赵佗的王城,更是花木扶疏,暗香浮动。

广州气候湿润、珠江环绕、人民勤劳,造就了花卉之多的盛况。五代十国南汉时,珠江以南的庄头、瑶头、南村一带,是有名的花卉产地。到了南宋,出现了广州花市最早的记载,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写道,每到素馨花开时,花贩“或以竹丝贯之,卖于市,一枝二文,人竞买戴。”

迟至明末清初,广州已有成规模的花市。据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广州花市是广东“四市”之一。“涉江买以归,列以九门(即广州城门)……城内外买者万家……”花贩在珠江南岸买花后,摆在城门出售,买花的人数众多,花市兴旺。康熙年间,吴震方在《岭南杂记》中感慨,广州花市每天出售的素馨花“不下数百担”,足见当时花市已相当繁荣。

(今年,越秀西湖花市的兔子雕塑成为拍照热点。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燕摄)

岁暮的迎春花市,则要追溯到同治年间。时人徐澄溥的《岁暮杂诗》写道:“双门(即双门底,今广州市北京路一带)花市走幢幢,满插箩筐大树秾。道是鼎湖山上采,一苞九个倒悬钟。”诗中所写,是在岁暮花市上出售吊钟花的情形。

光绪时,张心泰撰《粤海小识》云:“每届年暮,广州城内卖吊钟花与水仙花成市,如云如霞,大家小户,售供坐几,以娱岁华。”宣统年间的《番禺县续志》也有“花市……岁除尤盛”的记载。可见清末广州花市逐渐向岁暮花市演变,规模也越来越大,花色品种不断增多。

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广州花市固定在年二十八至除夕深夜举行,成为一项春节年俗,又称“迎春花市”,沿袭至今。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钻莹、王燕摄)

如今人们逛花市的时候,除了买年花,也不忘顺手买盆年桔捎带回去。粤语中,“桔”“橘”与“吉”谐音,因而新春期间,家家户户摆上盆年桔,寄寓新年大吉大利、吉祥如意。有民俗专家认为,摆设年桔为春节助庆的做法,是广府首创。

与花类似,岭南湿润的气候十分适合柑橘生长。早在东晋时期,裴渊《广州记》就有“罗浮山有橘,夏熟,实大如李”的记载。到了唐朝,广州附近民间已栽培专供贺年的年桔。南宋时的《燕翼贻谋录》记载:“承平时,温州、鼎州、广州皆贡柑子。”

明清以来,广府地区的柑橘业已成规模。按照清人吴震方在《岭南杂记》中的说法,当时“广州可耕之地甚少,民多以柑橘以图利。”芳村、番禺、南海是当时重要的柑橘产地,可谓“处处花似锦,户户溢芬芳”。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波)

人们在家摆放年桔时,通常会在上面挂上几个“利是”。在广东,红包叫“利是”,又称“利事”,也有人写作“利市”。“利市”一词在《易经》中就有记载,带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谚考》亦提及“为了吉兆,要向主家讨个利市”的说法。据《易杂注》载:“营商利市,营达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于做任何事情的意思,后经演变渐有“喜钱”之意。

大门“福”字要正

门神别贴错

贴挥春、贴门神、贴福字也是广州人的重要习俗,挥春即是春联。

(荔湾花市,书法家现场为市民写挥春。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雪明 实习生刘畅摄)

春联起源于“桃梗”。西汉《淮南子》说,人们用桃木刻成桃符(即桃梗),上面刻着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到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春联就此诞生。

春节贴“门神”源自《山海经》。书中传说“度朔山”上有一株很大的桃树,枝干延伸出去的东北处,有一座“鬼门”,有两位神将——神荼和郁垒,把守此门。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描述民间习俗时说道,“岁旦,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到了唐太宗年间,门神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

有史料记载,汉代广州、佛山等地“前门刻有神荼郁垒,高与檐齐”。由此推断,广府民间春节贴门神的习俗在汉代已出现。

贴门神也有讲究,两个门神应该是相向的,即脸部是对在一起的,忌讳“反贴门神不对脸”,因为脸相背即代表因事失和,与人闹别扭。粤语中还专门有句俗语叫“贴错门神”,形容两人之间互不理睬。

民间有种说法,贴“福”字要倒过来,意为“福到”。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宜倒贴。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这个地方的节日布置要庄重大方,所以“福”字要正贴。

来源: 大洋网

元旦的由来,知多少


视频加载中...


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即“初始之日”的意思。“元旦”通常指历法中的首月首日。

在我国,“元旦”一词古已有之,在文学作品中最早见于《晋书》。我国历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计算 *** ,在汉武帝时期以前是很不统一的,历代的元旦(首月首日)日期并不一致。

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新历年”或“公历年”。

2023年元旦放假时间:2022年12月31日至2023年1月2日放假调休,共3天。




提前祝福大家,元旦快乐,幸福安康!!!

元旦节的由来和习俗

今天是2021年的之一天,也是咱们国家的节日之一“元旦”。

今天随便写点和元旦有关的,首先元旦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晋书》,《晋书》是中国二十四史之一,它的作者不是一个人,一共有12位先后对其进行编著完成的。记录的内容可以从三国时期追溯到东晋时期,在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且规定了1月1日为中国的新年,之后在新中国成立也就是1949年决定每年的1月1号为中国的元旦。

咱们中国的每个重要节日都有相关的节日习俗,因为南北方文化差异,所以一般元旦这一天北方大家都吃饺子,南方吃什么咱不清楚就不瞎说了,有南方的朋友看到这篇文章了可以给留言补充一下。

本人属牛,用咱们国家的说法,今年是我的本命年,随手写点东西记录一下,文笔不好知识有限大家见谅,有写的不对或者需要补充的大家可以留言给我,最后借头条平台祝咱们老百姓的日子红红火火,国家昌盛。

元旦,你真的了解吗?

元旦起源于5000多年前,曾经是农历正月初一。中国是世界上第12个开始阳历新年的国家,大洋洲岛国汤加则是最早迎接日出的国家。不仅是中国,世界各地也都会庆祝元旦。戳图,掌握更多元旦小知识 via新华社

来源: 浙江发布

标签: 风俗 由来 元旦 简介 英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