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新社、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几个月前,澳大利亚东北部多个海滩发现毒水母,已导致上万名游客被蛰伤,超过往年同期数量的三倍。官方称由于这种毒水母的数量还会增加,近期将关闭至少四处海滩。
澳大利亚海滩现毒水母。(图源:Getty)
看上去软绵绵、毫无攻击性的水母会有毒?还会蜇人?
水母是一种低等的无脊椎浮游动物,肉食动物,多以浮游生物、小的甲壳类,多毛类或小鱼类为食。在分类学上隶属刺胞动物门、钵水母纲,如管水母、僧帽水母和不属钵水母纲的栉水母和海樽等。
有些水母的伞状体还带有各色花纹,在蓝色的海洋里,这些游动着的色彩各异的水母显得十分美丽。
但是往往越美丽的生物,就越“危险”!
水母虽然看似美丽温顺,实则十分凶猛。因为水母没有呼吸器官与循环系统,只有原始的消化器官,所以捕获的食物立即在腔肠内消化吸收,水母一旦遇到猎物,从不轻易放过。
水母为什么会蜇人呢?因为我们“惹怒”它了。
水母体内存在着一种细胞,叫做刺丝胞,这种细胞里面有种叫做刺丝囊的胞器,蜇伤其他生物就是它的“功劳”。水母触手上的刺细胞最多,这些刺细胞既是防御的工具也是捕食的利器。
由于水母自身没有足够的自主游动能力,常常被风吹或是随海流运动到海滩、岸边,在海边游玩的人们稍不留神就会被水母蛰伤。
一旦被水母发起攻击时,刺细胞受到一定的物理或化学 *** 时,它的刺丝囊就会弹出来蜇伤我们,细胞里的毒液就会进入人的身体里,导致一定的痛感和皮肤红肿症状,严重可致人死亡。
近几年,在我国北戴河、营口、大连、威海、青岛等沿海出现被水母蛰伤乃至丧命的案例数不胜数。
■ 家住密云的8岁男童小宇和家人在南戴河天马浴场游玩时,被海蜇(水母的一种)蜇伤引起了急性肺水肿,当天下午因医治无效身亡。
■ 辽宁大连一4岁女童和家人在海滨浴场戏水时,因好奇拿起一块海蜇而不慎被其蜇伤。尽管浴场进行了简单处理,女童此后也被紧急送往医院,但最终未能挽回孩子的生命。
■ 山东青岛一海滨浴场曾有水母"集结",被蜇伤的泳客一天就有40多名伤者到医务室求助。
■ 江苏连云港一浴场曾有20多名游客被海蜇蜇伤,其中8人送医院治疗。事发后,景区先后打捞上来5只海蜇,其中更大的一只直径超过1米。
每年遭受水母蜇伤的人员众多,患者饱受剧痛、奇痒甚至表皮坏死之苦,而且也没有专用治疗与防护的产品。
这么可怕?!如果被水母蜇到不就完蛋了?
不用怕,“水母解药”来了!
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中科院海洋所解析了水母毒素蜇伤因子,研制出水母蜇伤解毒剂,填补国内外领域空白。
7月3日,中科院海洋所与水母娘娘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东方美谷举行“水母活性肽与蜇伤解毒剂”成果转化项目签约仪式, *** 经费为1050万元。
中科院海洋所 *** 程课题组研究员于华华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解析了水母毒素蜇伤因子,探讨了毒素的生物活性与作用机理,建立了解毒新靶点,从水母共附生微生物中筛选抗水母毒素化合物作为解毒成分,成功研制出水母蜇伤解毒剂,可以有效治疗或效缓解水母蜇伤,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空白,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提升滨海旅游业服务水平、提高水母蜇伤应急响应与处理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水母活性肽与蜇伤解毒剂”研究成果以1050万元的 *** 经费成功落户上海东方美谷,彰显了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在医用健康等方面的广阔应用前景,为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虽然已经有了水母蜇伤解毒剂,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去海边游泳玩耍还是要注意防止被水母蜇伤。
如果不小心被水母蜇伤,又不能及时就医,要如何清理伤口?可以试试以下几种 *** :
1、去除触手。戴上手套或使用厚衣服、镊子等,将水母的触手弄下来,或者使其失去活性,但要保证伤者不要乱动。因为脱离母体的触手还能够继续释放刺细胞,所以要先把皮肤上的残余触手清除掉,再处理伤口。
2、用海水冲洗伤口,来抑制皮肤上未发射的刺细胞的活性,千万不能用淡水或尿液。任何改变刺细胞内外溶液盐浓度平衡的举动,都可能 *** 刺丝囊的射出,并释放更多毒液。
来源:海洋网综合整理
浙江台州发现剧毒水母
进入烦人的夏天了,如果要出去耍,玩水显然是更佳的选择之一。因此各地的海岸客流量不断的增加,来的人多了,遇到的事情自然也就多了。
最近就有人在浙江台州了临海白沙湾海滨公园看到一只肥嘟嘟的水母搁浅在沙滩上,只见它看起来像个透明的蘑菇,身上还有些白色的小斑点,身下还有长长的触须。一般人可能就上手摸了,毕竟水母看起来仙气飘飘,没有威胁的样子。但偏偏看到这只水母的人是台州海洋馆的工作人员,他始终保持着警惕,将水母的模样拍摄发回单位询问,很快这只水母的身份就被揭晓了——端鞭水母属水母。
端鞭水母属(Acromitus)是属于鞭棍水母科下的一个属,下面我就直接叫端鞭水母了。
端鞭水母可是有剧毒的啊!虽然基本上不可能导致人死亡,但它的水母毒素给人造成的痛苦是很强的。如果被这种水母蜇到了,它们的神经毒素会迅速进入人体,使人的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甚至会出现针扎般的头痛,更严重的情况会导致器官性损害。如果有小部分人天生对水母毒素过敏,那是真的会导致死亡的,虽然这种情况非常非常少见。
确定是端鞭水母后,台州海洋馆的工作人员们就来到现场查看,结果随便在水面一瞥就看到了几十只的端鞭水母属,直径都在20-30厘米左右,而且都是活着的。他们捕捞了十多只回去暂养在台州海洋馆。后续会通过宣传,告知人们要远离这种水母。
端鞭水母突然大量聚集在台州沿岸,大概率是因为前段时间的台风,因为水母是真正意义上随波逐流的动物,它们需要借助水流移动。我觉得也有可能是台州沿岸近期可能遭到了污染,导致沿岸海水富营养化,然后温度又升高了,水母喜欢的浮游生物和藻类因此大量繁殖,有了食物自然贪吃鬼们就 *** 了。
如何防范?
总之远离所谓看到的水母,水母们会用触腕上的蜇针狩猎,因此基本上或多或少都有毒性。一般它们会选择不那么清澈见底的海水区域,毕竟它们的食物不喜欢这些区域;另外,下雨和下雨后水母更喜欢出来活动,因此毕竟这些时候下水玩。
如果还是被蜇到了怎么办?首先不必太惊慌,但也不要太不当回事。大部分水母毒素不会致死,但为了以防万一都需要及时就医确定情况。
在就医之前,如果有条件可以先自己预处理一下。
之一步:擦拭伤口,清除毒液。用干毛巾或其他质地轻柔的衣物擦拭伤口,清除吸附在皮肤上的毒液和海蜇触须。要朝同一个方向擦,若来回擦可能会导致毒液扩散。如果刺包较大,应及时找工具刮除。
第二步:冲洗。就地用海水或者白醋冲洗被蜇处。千万不能用淡水或酒精,因为会加速刺胞释放毒液。
第三步:涂抹碱性溶液,碱性溶液可以中和毒素。用明矾水或1%碳酸氢钠液(紧急情况下用肥皂水也可以)小心在伤口处涂抹,不用次数太多,以防二次刺伤。
更好还是去就医啦,毕竟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现在正值暑期,很多家庭选择到海边游玩。此时有一种可爱的小动物,也喜欢在海边出没,那就是——海蜇。如果不幸被海蜇蜇伤,应该怎样快速有效进行处理呢?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尉莉提醒大家,海蜇会释放毒素,游玩时一定要注意避免被海蜇蜇伤,一旦蜇伤要学会科学处理,否则很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后果。
最近,尉莉接诊了一位被海蜇蛰伤的6岁小女孩。7天前,她在北戴河海水中游玩时被蜇伤了。到北京儿童医院时,她的臀部和两条腿上,到处都是一条条线状的水肿性红斑,而且瘙痒明显,晚上甚至难以入睡。尉莉给她制定了一个综合治疗方案:给予静脉输液糖皮质激素,口服抗组胺药,外用炉甘石洗剂。之后瘙痒减轻,皮疹部分消退,症状缓解。
海蜇是一种水母,因此海蜇蜇伤也叫水母皮炎,大多数患者蜇伤都是由于触碰到水母的触手,触手释放毒素所致。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疼痛、肿胀和发红,严重的可以发生重度疼痛,全身性过敏反应,甚至死亡。一般来说,水母皮炎的诊断难度不大,根据患者有海边游玩史、海蜇接触史,皮肤上有特征性线状、鞭痕状排列的水肿性红斑、丘疹或风团、水疱,有疼痛的皮损即可确诊。
尉莉说,海蜇蜇伤后,之一时间进行科学有效处理十分关键。如果蛰伤早期没有进行有效清洗,症状往往随时间延长而加重,高峰期常在蜇伤后2小时至4小时。正确的处理方式是海蜇蜇伤后,立刻清理掉黏附在衣服或身上的海蜇触手或毒液,可以用毛巾、衣物或泥沙,也可以用海水冲洗。但是切忌用淡水冲洗,因为淡水反而会促进刺庖释放毒液。使用衣服、毛巾等清理时,要注意顺着一个方向清理,不要来回擦。可以用镊子取下身体上残存的碎片,扎进皮肤内的海蜇刺丝可以用透明胶带黏贴去除。
在有效清洗之后,科学治疗也很重要。如果只是局部皮疹,可以用明矾水、10%碳酸氢钠溶液等碱性液冲洗或湿敷,也可以外用炉甘石洗剂。如果是全身大面积皮疹,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由医生根据情况给予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止痛药等治疗。海蜇蜇伤是存在过敏性休克风险的,医务人员遇到全身大面积皮疹的患者,一定要注意密切观察,及早使用激素治疗。
“大家在海边游玩时,要注意预防海蜇蛰伤。发现海蜇及其碎片,不要用手捞取或玩耍,要尽量避免肢体接触。下雨时,海蜇更喜欢到海边活动,所以尽量不要下雨后到海里游泳。海蜇蜇伤期间,应避免食用海蜇,因为食用海蜇会增加体内海蜇毒素。同时,忌食辛辣食物。”尉莉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美丽又危险的水母,被蜇伤了怎么办?文│Angie Chen
Angie最近在重温老友记,其中有一幕是莫妮卡在海边被水母蜇伤了,气的破口大骂水母。
(图源 *** )
海边度假隐藏着风险,水母虽美,但被蛰了就“悲剧”了,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神奇的生物水母,以及被蜇伤了,我们该怎么办。
(图源 *** )
如果要选海里更好看的生物,珊瑚和水母肯定榜上有名。水母的种类大约有250种左右,遍布全球各地水域。千万别小看水母,水母存活至今约有六亿到七亿年,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
(图源 *** )
凝胶状漂浮生物——水母
水母的外形像一把透明伞,由内外两胚层所组成,两层中间由啫喱状的胶(中胶层)黏着,具有漂浮作用。伞状体的直径有大有小,边缘长有一些须状的触手,有的触手甚至可长达20-30米。水母没有肌肉和骨骼,身体的主要成分是水,其余是少量的蛋白质和脂质。
(图源 *** )
水母看似柔弱,却是不好惹的食肉动物
大部分水母有纤长而柔软的触手,触手上布满了刺细胞,刺细胞微小但内含储有刺丝的刺丝囊。受到 *** 时,少量的刺细胞会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刺丝囊里的刺丝射向猎物,被刺中后,猎物渗出的体液又会通过化学反应 *** 更多的刺细胞发射刺丝。
(图源 *** )
活着的水母可怕,死了也不会放过你。
即使在水母死后,水母触手上的刺细胞仍会保持一段时间的活性,依旧能够射出带有毒液的刺丝,所以在海边看到状似无害的“果冻躺尸”也千万不要去拨弄,不然真的是自己花式作死了。
(图源 *** )
被蛰伤了怎么办?
由于水母的活动范围广泛,时常会被海浪推至海滩。水母并非故意蜇人,但要被误伤了,我们该怎么办?
不同的水母拥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大部分的水母蜇伤并不致命,但有些水母却是令人闻风丧胆,如箱型水母,它的剧毒可以在几分钟内将人致死。
被水母蜇伤一般会有局部症状,比如红肿、烧灼样刺痛、瘙痒、蜇伤处呈红色、褐色或紫色。此外,受伤者还会恶心、呕吐、头痛,严重时会呼吸困难、神志不清、过敏性休克,甚至心脏骤停。
如果不幸被水母蜇伤请尽快远离该水域,避免再次被蜇伤,严重者需要马上就医。
具体操作:
将皮肤上的水母触手用镊子或戴着手套的手移除,不要直接用手触摸蜇伤处,也严禁用沙子或毛巾擦拭、搓揉 *** 蜇伤处,以上行为会 *** 加速刺丝囊中毒素的释放。
文献表明口服镇痛药或局部镇痛、使用海水、小苏打或醋冲洗患处可以降低刺痛的频率及严重程度,还可以使用冰袋来止痛并抑制肿胀。网传的使用尿液冲洗是无益的,也未经科学证实,不建议使用。
去海滩一定要小心,去危险区域的游泳者应穿戴防护装备来避免蜇伤。
(图源 *** )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好奇,水母的确是有毒,但我们万能的人类可以吃水母的啊,水母不就是海蜇么?
海蜇和水母,到底是什么关系
很多人都认为海蜇就是水母、海蜇是水母的俗称,严格来讲,水母和海蜇其实是一家人,海蜇也可以称为“水母”,但水母却不一定是海蜇,海蜇是水母家族的一个小分支。
(图源 *** )
你真的吃过海蜇吗?
聊到海蜇,就不得不说人造海蜇,如今市面上很多袋装海蜇都是人造海蜇,并不是真海蜇。人造海蜇是由海藻酸钠、无水氯化钙和明矾 *** 而成,简单来说,人造海蜇就是化学混合物。原料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虽然对人体无害,口感也接近真海蜇,但毫无营养价值,并不提倡食用。
水母的趣味小知识
1.
水母也有天敌么?
(图源 *** )
水母虽然有毒,但是并不是无敌的,人们已经观察到翻车鲀、棱皮龟、企鹅、金枪鱼、信天翁、鳕鱼和巨型章鱼等动物都会捕食水母。
2.
全球10大剧毒排行榜的“僧帽水母”
(图源 *** )
僧帽水母虽美,但是触碰到轻则蛰伤,重则致残、死亡。僧帽水母的触须很长,其毒性之强不亚于眼镜蛇,一旦触碰到僧帽水母,人会感觉到剧烈的疼痛,皮肤上也会浮现红色的“鞭痕”,这种鞭痕会持续2-3日才消散。
3.
可以返老还童的“灯塔水母”
(图源 *** )
科学家们强调说灯塔水母是目前唯一发现的能够从性成熟阶段回复到的幼虫阶段的生物。灯塔水母在达到性成熟后,又会重新回到年轻阶段,并开始另一次轮回,从理论上讲,这种循环过程是周而复始,可以永远重复下去的。
4.
水中的巨无霸“狮鬃水母”
(图源 *** )
在种类繁多的水母中,更大的水母就是狮鬃水母了,狮鬃水母伞形躯体可达2米,重达200kg以上,触手最多有150条,触手长达35米,是世界上更大的水母。狮鬃水母不仅颜色多变,而且还会在水中发光,虽然很美,但狮鬃水母也含有剧毒,能致人死亡。
本文为文章作者原创,欢迎转发分享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转载、约稿、投稿请联系members@healthcrew.cn
凌晨4:12
夜色中,呱呱和其他6名横渡琼州海峡的人,从驻地一起坐车出发。
借着船上的灯光,大家在海边做了短暂加油仪式后,各自下水。
呱呱的父母也上了船,将全程陪伴女儿接下来的挑战。
凌晨5:28
“周亦涵横渡琼州海峡”亲友加油群里陆续有人起床,开始热闹起来。
“呱呱加油”、“呱呱一定成功,加油啊,大姨婆等你的好消息。”
“你们在育儿方面已经成功了,孩子小小年纪就敢于挑战不可能,而且是义无反顾的坚持,经历了大风大浪,今后没有什么困难战胜不了的。为你们加油。”亲友团隔空加油的同时,顺手表扬了呱呱的父母。
凌晨5:40
夜色中的海很温顺,在导行船灯光的指引下,呱呱双臂向大海深处划去。
清晨7:18
近两个小时过去了,亲友们有些心急,想知道呱呱状态如何。天亮了,负责直播的呱呱妈妈终于发回了现场图片。
蓝色海水中,穿红色泳装的呱呱像小鲤鱼似的紧紧跟着队伍。呱呱的父母视线跟着水中的女儿,不时为她鼓劲。
平静的海水下面来了一群不速之客——水母也赶来凑热闹。横渡中,水母蜇人也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大家紧张起来了,呱呱爸爸立即跃入水中,加入驱赶水母,为女儿开路。
水母时而在船边,时而在下方,时而在前方,一直干扰着模渡者前行。
呱呱还是被蜇到了,嘴唇、手、脚很快红肿。船上的人都在提醒水中的人,并指引避开水母。
一般被水母刺到,只会感到炙痛并出现红肿,只要涂抹消炎药或食用醋,过几天即能消肿止痛。
呱呱开始恐惧,游得有些急躁。去年横渡成功的爸爸不停安慰女儿,妈妈也走到船边为女儿打气。
而同时,横渡者之一、来自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张志恒,在与海蜇“搏斗”。
亲友加油群里都揪着心:“呱呱一定成功,二舅公为你加油助威!”呱呱加油!我和宝宝妹妹等你好消息!”“呱呱了不起!一定能胜过恐惧!”
与水母、海蜇缠斗中,遇到混水带,呱呱又被海流带回原地。
上午8:17
呱呱的教练胡朝晖下水替代了周爸爸,继续引导鼓励她,带她走出“水母阴影”。而此时,她已游了15公里。
太阳升高,水母少了。亲友团终于松了口气,揪着的心暂时放下了。
中间略作补给后,呱呱的状态转好。还超过了两条船,赶了上来。
上午9:12
呱呱独自前行。周爸爸和太太在护航船上时刻观察女儿状态。
起风了,呱呱逆流而上。
亲友团中有人开始科普:“有些逆风不用怕,风主要对船行进有影响,2级影响不大,最主要船开稳了,带引好方向即可。”
也有人建议:“保持状态 留力下午顶太阳、顶风、顶浪、顶洋流。”
还有人展开丰富联想:”说不定迟些有大鱼为妹妹陪游“、”鸟儿也在观摩横渡勇士“。
上午11:36
呱呱安全过了海沟。直播信号恢复,”主播“妈妈再次上线。
视频里的呱呱明显疲惫,嘴唇、胳膊依然红肿。亲友团再喊了一波加油。
有人趁机打气:”连续6个多钟奋战,出现疲态完全正常。过了疲劳极限又会是另一番奋拚搏的景象,此时要及时补充能量。“
临近中午,下起了雨。海水不再像凌晨那样凉,水温适宜起来。
雨渐大,此前为呱呱定下的”战术“用上了:蛙泳、自由泳交替,减缓疲劳度,放松肌群。
下午1:23
午后,风浪渐大,雨断断续续。闪电过后,又是一阵雷雨。
“登岸距离直线5公里,但风浪大,估计要3小时。”呱呱妈妈在群里播报。
大家让呱呱妈妈沉住气:“别影响到船老大,现在船老大的能力和态度很重要。”
13:56张志恒登岸
去年横渡成功的周志忠也说:“最后阶段主要就靠坚强的意志力。真不容易,要多鼓励她,不用大声喊加油,多竖个大母指让她看到即可。”
下午2:19
雨虽还在下,但对岸可见。
群里很激动,“胜利在望!”大家觉得很快能上岸了。
群里内行的人说:“不会很快,离岸流很艰苦!大人都有游崩溃了。”
周爸爸再次下水引导,大家都祈愿呱呱尽早平安登岸。
下午3:40
视频里的呱呱很疲劳,但能看出还在奋力前游。
下午4:24
下午陆续有人登陆。但此时呱呱却错过了更佳登陆点,可能是被水流带偏了。
亲友团的心再次揪起来,群里一片安静。
这意味着,呱呱要去寻找下一个登陆点,耗时更长。
下午5:00
导航员小哥哥下水,去提升呱呱的速度,争取抗海流入登陆点。
这之前的3个多小时,呱呱都是顶风抗争海流。
”游了十几小时,实在太了不起了l”被呱呱激励一整天的亲友团,再次用”加油“刷屏。
傍晚6:40
呱呱继续往西游去,寻找登陆点。海岸附近海流复杂多变,呱呱最做最后的冲刺。
途中又遭遇水母,有惊无险。
历经13小时,游了20多公里,呱呱终于登陆。
群里一片欢呼。
/科普/
1、西流和东流的含义与横渡过程中的影响是怎样的?
答:水流往西称作西流,反之为东流,当人往北游而遇西流人就会被冲往偏向西侧,反之被冲往偏向东侧。不管南往北还是北往南游,水流方向影响肯定很关键,影响程度就要看你的游速和水流流速了。
2、横渡琼州海峡不存在顺流逆流对吗?
答:因琼州海峡沿岸并不是整齐划一,而是弯曲凹凸慢长,深浅不一的海岸线,东西水流都会对海岸附近海域形成复杂的回旋逆流等水流情况。横渡往往最考验人的就是海岸附近海域的游进,有时遇到十分复杂的海流地段时会让你游到怀疑人生。
更多报道链接
9岁小学生将横渡琼州海峡,全程25公里约需11小时
采写:南都记者 靳格 实习生 李燕珊
图片/视频均为周亦涵妈妈提供
看到赶紧远离,海边这种迷之水母有剧毒3月24日晚,市民在大鹏西涌海滩欣赏海景时,发现沙滩上被海水冲上来的水母,经过对比,发现这个泡泡水母竟然是剧毒的僧帽水母。据了解,如人不小心被僧帽水母蜇到,会感到剧痛,被其“刺”过的皮肤会出现带状红色伤痕,像被鞭子狠狠抽过一样。而且,伤痕会两三天不会消退!僧帽水母的毒素进入人体内,会导致喉咙肿痛、发烧、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有些严重的会致人死亡。如果市民在海滩上发现,切记一定要远离。
来源: 深圳特区报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赵鸿飞 通讯员 深儿医
记者从深圳市儿童医院了解到:最近,深圳有个7岁的小朋友在海边玩水时被水母蛰伤,他的双腿感染后腐烂见骨,经过两次植皮才好转。深圳市儿童医院医生介绍,凯凯被水母蜇伤后,还属于幸运的。被水母蜇伤后情况严重的,会致死!
市民区海边游玩时,更好选择已开发过并且有保护性装置的海滩,以防止危险的水母侵入。注意海滩的警示语,如果有“水母出没危险”一类的标志,一定要注意这里可能会出现水母。
7岁娃海边玩水被水母蜇伤,腿无完肤
“啊!好疼!”不久前的一天晚上,爸爸带着7岁的凯凯(化名)在大梅沙海滨浴场玩水。下水没多久,凯凯突然大叫起来。凯爸三步并作两步跑过来,只见一坨白色的东西正快速游走。他赶紧抱起孩子上了岸。
很快,凯凯的手上、大腿、小腿等处,隐隐出现连片的红斑。凯爸心知不妙,马上带着他到淋浴处冲水。可这并没有用,凯凯哭得更大声了。凯爸赶紧抱着他,来到数十米外的救生站求助。
“这是水母蛰伤!”救生员找来白醋,在孩子红肿处擦了几遍。然而,回家后凯凯的腿又肿又痒。患处还出现了一条条红色的线痕,火烧火燎地疼。爸爸连夜带着他去了附近的社区医院。
鸡飞狗跳的一晚过去后,更坏的第二天来了:一大早,凯凯就没有精神,叫他也没什么反应。双腿的患处红肿得更厉害了。家人吓坏了,赶紧送他到医院。
经过紧急治疗,凯凯的的生命体征稳定,不适症状缓解。不过,两周对症治疗后,他的患处皮肤出现了结痂、发黑的情况,连路都走不了。爸爸只好带着他来到深圳市儿童医院。
接诊时,连医生都吓了一跳
前往深圳市儿童医院就诊时,凯凯的腿部伤势严重,出现了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坏死,小部分已经有感染迹象,部分皮肤甚至溃烂到可以看见脂肪组织,关节也出现了挛缩。
入院时,凯凯的腿伤势严重。经过抗炎、抗过敏等治疗,医生为他清除了坏死的皮肤组织,又从他腹股沟及大腿截取了两块皮肤来填补创面。手术后,凯凯的创面恢复良好。不久,新的皮肤也长了出来。前不久,他顺利办理了出院手续。
不过,他还需要定期复查:伤口结痂,会带来剧烈瘙痒。如果瘢痕增生严重,还可能会影响关节的活动。等待他的,还有一段不短的康复之路。
为什么被水母蛰伤后果如此严重?
据介绍,被水母蜇伤后,患处会在数分钟内出现针刺痛感,之后会有水肿、风团样表现,同时伴发瘙痒、疼痛、烧灼感。轻症者可在数天后恢复。重症者的患处皮肤会出现红色的鞭笞样印记。患部疼痛、瘙痒、灼热,皮损区还可出现水疱、糜烂甚至溃疡。如果水母毒性更强,伤者会迅速出现恶心呕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甚至休克或者死亡。至于严重程度,会取决于水母类型、毒性、大小,以及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年龄和体重等各种因素。被水母攻击后,相比于成年人,儿童更容易受到伤害,产生更严重的反应。
很多人都疑惑,水母也没有类似黄蜂、蝎子那样的毒刺,为什么说“蜇人”呢?原来,水母,别称海蜇,属于刺胞动物门动物。在水母的触手、钟状体、胃腔内部等有刺细胞,威力要比黄蜂和蝎子强上千倍。
所有的刺细胞门动物(水母体、水螅、珊瑚、海葵、海珊等),都有刺细胞。这是一种用于捕食、攻击及防卫性细胞。每个刺细胞,相当于一个刺针。即使是遇到非常微小的机械 *** ,也会将刺丝释放出来。刺丝囊能在一百万分之一秒内发射毒液。
那么,一只水母有多少“毒针”呢?以澳洲箱型水母为例,储存毒液的刺细胞有5亿多个。一旦遇到 *** ,就相当于有数亿个刺针同时启动。
审读:孙世建
别小看蚊虫叮咬,急救措施你做对了吗?急救
急救
急救
治疗
治疗
2023年3月,深圳市民在西涌海滩上,发现一只剧毒水母。
远处看去,一个蓝黑色半透明的加厚塑料袋躺在沙滩上,巴掌大的尺寸,毫不起眼。游玩的市民走近一看,发现这只小塑料袋长得很怪异,鼓鼓囊囊的塑料袋下面,还连着一大团墨蓝色的橡皮筋。
一位小朋友打算把它扔进岸边垃圾箱,弯腰正要捡拾时,被家长及时制止了。这团垃圾可不是废弃塑料袋,而是海洋里的剧毒杀手之一,大名鼎鼎的僧帽水母。
还好小朋友没有摸到它,如果被蜇到,后果很严重。无论这只僧帽水母有没有死亡,它的“毒刺”都会扎人,给你留下难以忘怀的 *** 烙印。
僧帽水母的外观如同塑料袋一样简单直白,身体里却蕴藏着历经6亿年岁月,迄今为止依然威力无比,能够一招制敌的毒素和射毒装备。
我们从头说起。
僧帽水母的运动方式
来看僧帽水母在海洋里的全貌。它分为2部分,上部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气球一样的气囊,下部则是拖拉在水下的触须。
漂浮在海面上的充气气囊,并不是规整的椭圆型,而是前端尖后端圆的气泡,形状类似僧人的帽子,由此得名“僧帽水母”。另外,它的形状还像16世纪葡萄牙的海军护卫舰,于是有个英文名字叫葡萄牙战舰(Portuguese Man O' War)。
僧帽水母 *** 在水面上的气囊,个头并不大,平均长度15厘米,高出水面12厘米。半透明的气囊,带有蓝色、粉色或紫色的颜色,染色有助于抵御紫外线的辐射。
平时水母漂浮在海面上,如果有鱼来咬它,它会主动放气,暂时沉入海里。等着危险过后,再次充气,重新浮出水面。
有趣的是,水母用来充气的气体,不是你设想中的呼吸产物二氧化碳,而是一氧化碳。气囊里装载的大部分气体是空气,水母自己能生产一氧化碳,补充到气囊里。最多的时候,气囊里一氧化碳的占比能达到13%。
僧帽水母的运动方式,跟我们熟悉的,长着一个圆乎乎大脑袋的水母完全不同。僧帽水母不会游泳,只会漂在海面上,随着海风前行。有趣的是,随波逐流的水母,前进方向各有不同。
把两只水母平行摆放在静止的水面上,风从它俩身后垂直往前吹,你会发现,一只水母向左走,另一只水母向右走。
看个细节,图片上的僧帽水母并不是对称型结构,僧帽有的偏左边,有的偏右边。一半水母是“左撇子”,另一半水母是“右撇子”。水母的气囊犹如帆船的风帆,风帆调节到不同的朝向,帆船能改变不同的航行方向。对僧帽水母来说,当风迎面吹来时,左撇子水母向右走,右撇子水母向左走。
僧帽水母的捕猎装备
漂浮在海面上的水母气囊,只有巴掌那么大。但是,小个气囊下面,却连接着长度惊人的触须。触须平均长度为10米,最长甚至能长到30米长。
僧帽水母吃肉,主要食物是海里的小鱼小虾。它的触须上装备了僧帽水母的捕猎工具:刺细胞。小鱼小虾游荡到触须附近,刺细胞接触到猎物,会发射毒液麻痹猎物。接着,触须把麻痹后不会动的小鱼,送到消化器官处,水母开始享用晚餐。
刺细胞的体积非常小,放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一个刺细胞就像一个超小型胶囊,胶囊里面盘绕着一团空心丝线,胶囊外壳上长着一根刺针。一旦刺针被激活,胶囊就会自动裂开外壳,弹出里面的丝线,扎穿敌人的皮肤,注入储存的毒液。
轻轻接触一下就能启动的刺细胞,还有一个特长:它脱离水母触手后还能启动。也就是说,当你在海里游泳碰到游离的刺细胞时,它依然会扎进你的皮肤,注入毒液。因此,当你看见被海浪冲上沙滩的僧帽水母时,不要直接上手去摸,无论水母有没有死亡,它的刺细胞都能扎伤你。
被僧帽水母蜇到,会带给你火烧一样的剧烈刺痛。引发疼痛的原因不是物理穿刺,而是刺细胞注入的毒液。僧帽水母的一根触须上,分布着成千上万个刺细胞。一根触须甩在你身上,上万个刺细胞同时启动,为你注入毒液。感觉就像一根烧得火红滚烫的鞭子,恶狠狠地抽打在你身上一样。它能在你皮肤上,留下一道道红肿的鞭痕,一连几天都不会退散。
僧帽水母的毒素是神经毒素,除了局部疼痛之外,毒素还会引发全身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腹痛和腹泻,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危害到生命。
被僧帽水母蛰伤怎么办?
你可能听过很多被水母蜇伤后的紧急处理 *** ,比如用海水冲洗,用醋冲洗,用冰敷等等,这些措施里,有些管用,有些却会加重伤害。
我们先来纠正错误的处理 *** ,首先,要更正一个 *** 上流传的谣言:被水母蜇伤,用尿液冲洗能减轻症状。这个谣言来自《老友记》,事实上,尿液并不管用。尿液根本不能缓解疼痛,正好相反,尿液还会加剧你的痛苦。在伤口处尿尿,不仅侮辱性极强,伤害值也更高。
第2个错误的处理 *** ,用大量的海水冲洗伤口。海水不管用,海水冲洗会把刺细胞扩散到更多的区域,加重你的疼痛。
正确的处理 *** 有2条,1是用醋,2是用热水。醋能稀释刺细胞里的毒液,缓解疼痛。比醋更有效的办法,是洗一个热水澡。蛰伤的皮肤浸泡在45度的热水中,45分钟之后,毒液会失去活性。
热水才有效,冰敷会加重伤痛。说起来,如果尿液真的能缓解疼痛,唯一的原因来自温度,毕竟,它也算温水。
最后再次强调,海滩上遇到僧帽水母,不要去摸它。不被蜇伤,才是对付僧帽水母的更佳方式。
好了,僧帽水母的秘密先聊到这儿。
关注法兰西is培根,为你讲解自然界的秘密,下期见。
参考资料:
1、Hydrodynamics of sailing of the Portuguese man-of-war Physalia physalis
2、The Source of Carbon Monoxide in the Float of the Portuguese Man-of-War
3、Assessing the Efficacy of First-Aid Measures in Physalia sp. Envenomation, Using Solution- and Blood Agarose-Based Models
2019-01-17 10:21 | 浙视频 | 浙江日报全媒体视频影像部整合报道 编辑 宋彧
为挑战自己的痛感,近日,澳大利亚一男子将有毒的蓝瓶僧帽水母放到脚背上。当他开始感到疼痛,尖叫着把水母拿开时,他的脚背上已经起了皮疹,几个小时后还是很疼。尽管过程很痛苦,但这名男子还是很想证明自己对疼痛的耐受能力 ,他甚至进行了第二次尝试。他抓到的第二只蓝瓶僧帽水母有一个大约6米长的毒刺,真是让人隔着屏幕都感觉疼!
据了解,蓝瓶僧帽水母所分泌毒素属于神经毒素,伤者除遭受剧痛外还会出现血压骤降、呼吸困难、神志丧失、休克等症状,最后因肺循环衰竭而死亡。
(据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