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风俗习惯,端午节的风俗习惯30字左右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19 0
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端午节习俗你还知道哪些?

视频加载中...

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22日讯 五月五,过端午,端午节作为我国的重要节日之一,与春节、清明、中秋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在端午节这一天,除了吃粽子之外,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一起去看看!

闪电新闻记者 高于 整合报道

不赛龙舟划凤舟,五月五的癞蛤蟆快快捉!端午节还有这些习俗

极目新闻记者 夏雨

摄影记者 肖颢

通讯员 程琛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下这样的节日盛景:“扬桴(fú)击节雷阗阗(tián),乱流齐进声轰然”,擂鼓声响时,桨叶齐动、龙舟竞渡;“彩旂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赛后,人们在水中嬉戏,为节日增添无限生趣。

端午节历史悠久,它的由来几经流变。而提起端午节,总绕不开令人心潮澎湃的赛龙舟。那你知道除此外,还有哪些民俗活动呢?

昨日,极目新闻记者专访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刘婷,介绍端午的起源和端午节的“冷门”习俗。

端午最初是祛除毒气的日子,至隋唐成为全国性节日

古时,五月五日也称为午月午日,午日为阳辰,所以端午节也叫端阳节、正阳节等。此时阳气最盛,天气逐渐炎热起来,也易滋生出各种病虫害和疾病。

“古时五月被视为‘恶月’。”刘婷介绍先秦时期端午尚未成为具有固定日期的节日,更多的是人们关于五月节气及其活动的记载,人们采药、沐兰汤以祛除毒气。

端午节基本定型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节俗形成“驱恶避害”“追念先贤”两条主线。至隋唐时期,端午节成为全国性节日,节俗内容更丰富更具娱乐性。到了明清时期,端午习俗愈加丰富。“简言之,端午秦汉处于萌芽,魏晋基本定型,隋唐后普及、兴盛,明清更趋完善。端午节俗在禁忌中孕育,在祈福辟邪中发展丰富,逐步形成‘祈福纳吉’‘纪念先贤’为主题的端午文化系统。”

龙舟竞渡之风在屈原之前已形成,也用于纪念越王勾践等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今人一提起端午节,总会把它和屈原联系起来,提前屈原,又绕不开划龙舟。传说百姓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以此纪念这位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

“人们习惯把龙舟竞渡同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但其实,龙舟竞渡在春秋晚期已‘成风’了。”

刘婷介绍,民俗学家黄石先生考证,龙舟竞渡之风始于吴越地区,唐代传至黄河流域,到了五代宋初,发展为全国性习俗。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有“图腾崇拜说”“生产劳动和战争说”“英烈祭祀说”等。

闻一多在《端午考》中论证了“图腾崇拜说”,他认为:在屈原投江之前,划龙舟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其目的是通过祭祀龙图腾以祈求避水旱之灾。五月初五人们“着彩衣,立龙首”,举行龙祭,祈求风调雨顺、驱瘟辟邪。而“生产劳动和战争说”则认为龙舟竞渡起源于古代的生产劳动和战争,渔民争先恐后出航又满载归来,这是“竞渡”的雏形,分秒必争的水上战争,促进其发展。

“英烈祭祀说”认为“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此种说法流传最广。《荆楚岁时记》载“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除屈原外,“竞渡”还以纪念伍子胥、越王勾践、介子推,曹娥等。刘婷表示,端午节的起源尽管与屈原无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的累积发展,“屈原”逐渐与端午节相连接,并成为了端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龙舟畅行的江湖里,凤舟申请“出战”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之一,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古往今来,其习俗活动丰富,各地也有差异。

尽管龙舟竞渡被看作是端午节最为重要、最富有影响力的民俗盛事,但时至今日,湖北洪湖等地区人们习惯端午划凤舟而不是传统的龙舟。“凤舟通常由竹子和彩绸制成,形状像凤凰,造型精美,寓意吉祥如意。”刘婷说。

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6月12日,洪湖滨湖街道杨嘴村就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凤舟下水仪式,村民提前喜迎端午。据洪湖市融媒体中心介绍,此次下水的凤舟由杨嘴村全体村民于1989年共同集资打造,距今已经有28年了。而在日前举行的2023年中国龙舟公开赛(湖北荆州站)中,洪湖市龙凤舟队大显身手,让全国人民感受到独特的凤舟精神。

在龙舟畅行的江湖里,凤舟全国罕有。当然除了凤舟竞渡,端午节还有不少不可忽视的多彩文化,包括饮食文化、装饰文化、医药卫生文化、娱乐竞技文化等等。

刘婷介绍,节日食俗以辟邪解毒为主旨,包括角黍、羹汤、端午酒以及端午宴等。节日装饰则有系五色丝、挂香囊,悬艾挂菖蒲等。

在医药卫生文化领域,主要有浴兰,“兰”指佩兰,是辟秽的芳草。后来浴兰汤中的“兰”换成了艾、蒲等,也为祛除瘟疫、毒气之功用。在此不得不提的还有捕癞蛤蟆,民间认为癞蛤蟆能够清热解毒,尤以端午这天捉到的癞蛤蟆毒性更大,质量更好,因此便有捕癞蛤蟆 *** 蛤蟆酥、蛤蟆墨以辟邪祛病之俗。有谚语云“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斗百草,一为文斗,多为比赛对自然界百草的熟悉程度,互相对答草名;二为武斗,比试草的韧性,以强健者为胜。

端午节的娱乐竞技主要包括龙舟竞渡、射柳等。其中射流是一种射箭游戏,《金史》卷三十五记载了射柳习俗,元明清,射柳之俗似乎只流行于京师,到了现代,端午射柳之俗已不再常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端午节都与今人观念中的端午节发生了些许差异,但在刘婷看来,现代人过端午节仍具有深刻意义,“端午节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现代人过端午节可以帮助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年轻一代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根源。过端午节还可以让大家享受到家庭、健康和社交带来的快乐。”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

端午节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描绘的古人过端午时的场景。又是一年端午至,具有千年历史的端午节,其消灾避疫、追念先贤的文化内涵代代流传。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放纸鸢、沐兰汤、系五彩绳……这些端午习俗,你知道吗?

记者:尹思源

设计:方金洋、魏子涵

来源: 新华社

今日端午!这些和端午有关的习俗、诗词快讲给孩子吧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

我们迎来了端午节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古时“端”与“初”同义

“五”和“午”相通

因而又叫“重五节”“重午节”

历经2000多年的传承

今天的端午节

有香气、有色彩

饱含民俗趣味

海报 *** | 王荣佳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

说法众多

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纪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助吴伐楚,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吴王夫差不听。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恶日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直至民国时期,社会上还有“躲端午”的习俗。

端午节的另一类民俗活动,就是为了驱灾辟邪的目的而发展起来的。

与夏季时令相关

有学者的考证,端午的起源、形成与夏季的时令有着密切的关系。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

他援引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节的之一个解释:“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也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下面这些习俗里

或多或少

藏着古人的对于平安的追求

和养生的智慧

吃粽子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代表食物

一说是为了防止

鱼虾噬咬屈原遗体

二说是因为粽子的棱角像一把刀子

可以将疾病、灾害铲除

从中医的角度而言

糯米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之功

食用粽子

有清热除烦、助脾开胃的作用

对于偏黏腻的粽子来说,

和什么搭配更有助于健康呢?

小编为您支几招~

粽子+茶=助消化帮你瘦

粽子吃多的话,是很难消化的。因此,在端午节的时候,吃粽子千万不要搭配大鱼大肉这类难消化的食物,应该搭配一些茶来帮助你的消化。如果你的胃不是很好的话,要选择一些清淡的茶来搭配粽子。

粽子+乌梅汤=开胃又清肠

在端午节的时候,如果吃粽子,尽量搭配一些乌梅汤,这样可以减轻肠胃的负担,让粽子吃起来更健康。

粽子+豆制品=促吸收更营养

糯米或者黄米当中,都含有丰富的支链淀粉,只是做成粽子之后,这些成分反而会影响蛋白质的生物价值。所以,在吃粽子的时候,如果搭配一些豆制品的话,不仅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吸收,还可以给身体补充丰富的营养。

粽子+山楂=酸酸黏黏惹人爱

山楂不仅酸甜味美,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还有着多种药用价值。吃肉粽子时如果吃些山楂,有助于脂肪的消化。

粽子+糖=既保脾又护胃

对于吃甜粽地区的人们来说,吃粽子的时候都很喜欢蘸糖吃。其实,吃粽子蘸糖是一个很不错的习惯呢,糖不仅可以稀释粘液,还可以保护胃黏膜,保护脾胃的健康。

粽子+水果=保持均衡最强档

在吃粽子的时候,如果适当搭配水果吃,可以很好平衡肉粽里面的油脂,也可以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素,达到饮食的健康和均衡。

戴香囊

戴香囊

是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

为了清香、驱虫、避瘟

香囊中常会填充一些

具有“芳香辟秽”功能的中药

如丁香、白芷、藿香、紫苏、薄荷等

可以提神醒脑、振奋精神、通九窍、防瘟病

老年人一般喜欢戴桃子、苹果

和娃娃抱公鸡等形状的

象征万事如意、家庭和睦

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

青年人则是一般佩戴着

恋人早早做好的精致香囊

采艾草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传说远古时候神仙与水怪约定

只要门前悬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都不可冒犯

于是人们端午节喜欢采摘和悬挂艾草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端午节的风俗习惯30字左右-第1张图片-

意欲驱散妖魔,保卫家族

艾草本身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等功效

其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可驱蚊蝇,净化空气

艾叶烟熏时产生的烟气

可抑制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传播

饮雄黄

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

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

成为流传甚广的雄黄酒

同时人们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

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

但雄黄属有毒类中药

会对肝脏造成损伤

一般不建议直接饮用

专家建议用黄酒和五加酒代替

黄酒属温性

生饮可治疗天热引起的厌食、烦躁

热饮可缓解风湿性关节炎

腰酸背痛及手足麻木

赛龙舟

屈原含恨投江

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

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

由此赛龙舟也成为

端午最传统的习俗之一

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

……

在众多特色民俗中

蕴含着满满的情怀和意趣

今天我们一起来品味

和端午相关的唐诗宋词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赏析:端午节起源的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诗人感叹屈原作为忠诚的臣子所受到的冤屈。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

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

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

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

果然夺得锦标归。

赏析:“竞渡”就是现在赛龙舟活动的前身。为了衡量竞渡的胜负,唐人创造了“锦标”的比赛制度,指在龙舟划到终点的时候,以抢夺浮标来判断胜负,抢得头标的人就是比赛的冠军,鼓声擂动,船只齐发,争先恐后,惊吓得水鸟乱飞,只为夺得锦标。

表夏十首(节选)

【唐】元稹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

赏析:“浴兰”指古人端午节“浴兰汤”的习俗,用草药煎汤淋浴。因为粽子用丝线缠裹,所以说“彩缕碧筠粽”。早期的粽子是用黍米做的,也称粽子为“角黍”。唐代开始用糯米代替黍米来 *** 粽子,色泽变白,味道香甜,所以形容粽子为“香粳白玉团”。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赏析:这首诗具体描写了当时人们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平淡的闲言琐事在诗人的笔下变得瑰奇纯粹。诗人把生活的真味都寄托在端午生活的描写中,仔细阅读,方有所悟。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郦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赏析:五月里石榴花儿红艳艳,绿杨雨中默默站立,丝线缠裹的粽子盛放在金盘里,扇子上面画着双凤凰,正是端午时节,浴兰汤,喝菖蒲酒,树叶丛中黄鹂的叫声惊醒了朦胧中的好梦。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赏析:五月五日端午节,你赠与我一枝艾草。故人看不到,新结交的知己在万里之外。往日为国尽忠的人,现在白发苍苍。尽管三湘和这里相隔很远,仍然想要从屈原那里获得慰藉和力量。

各地的端午节有不同的习俗

和小编一起看看

名家笔下的端午节是什么样子吧

端阳忆旧

丰子恺

我幼时,即四十余年前,我乡端午节过得很隆重:我的大姐一月前制“老虎头”,预备这一天给自家及亲戚家的儿童佩带。染坊店里的伙计祁官,端午的早晨忙于制造蒲剑:向野塘采许多蒲叶来,选取最像宝剑的叶,加以剑柄,预备正午时和桃叶一并挂在每个人的床上。我的母亲呢,忙于“打蚊烟”和捉蜘蛛:向药店买一大包苍术白芷来,放在火炉里,教它发出香气,拿到每间房屋里去熏。

同时,买许多鸡蛋来,在每个的顶上敲一个小洞,放进一只蜘蛛去,用纸把洞封好,把蛋放在打蚊烟的火炉里煨。煨熟了,打开蛋来,取去蜘蛛的尸体,把蛋给孩子们吃。到了正午,又把一包雄黄放在一大碗绍兴酒里,调匀了,叫祁官拿到每间屋的角落里去,用口来喷。喷剩的浓雄黄,用指蘸了,在每一扇门上写王字;又用指捞一点来塞在每一个孩子肚脐眼里。据说是消毒药的储蓄;日后如有人被蜈蚣毒蛇等咬了,可向门上去捞取一点端午日午时所制的良药来,敷上患处,即可消毒止痛。

端午的鸭蛋(节选)

汪曾祺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端”有开头、初始之意

愿你尽享端午假期的悠闲轻松

在假日后抖擞精神

再出发!

端午节

综合自新华网、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

来源: 中国教育报

【 *** 中国节·端午】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是古人向龙族祭祀的,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后来这一天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江边自尽,于是人们就把端午节也看做是纪念屈原的日子。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悬钟馗像、挂荷包和五彩丝线、点雄黄酒、吃五毒饼,画五毒图。

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祝愿考生考上好的学校。

3、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自己发病是因为妖魔鬼怪上身),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 *** ,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4、悬艾。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5、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6、挂荷包和五彩丝线。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之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之一场大雨或之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也有的说可以让五色丝线扔到河里后变成龙,带走瘟疫和疾病。

7、点雄黄酒。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8、吃五毒饼,画五毒图。五毒指的是蟾蜍,蛇,蜈蚣,蝎子,壁虎。人们在这一天把饼上印上五种毒虫,当天吃下去,可以避开这几种毒虫所带来的瘟疫。


<

*** 中国节 · 端午|端午节由来及习俗

起源传说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我国民间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日。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现为我国法定节假日。

节日习俗

01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02 吃粽子

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从春秋时期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03 插艾和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04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据说,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05 系百索

以五色丝结而成索,又称百索、长命缕、续命缕、辟兵绍、五色缕、朱索等。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汉代应劭《风俗通义》有记:“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荆楚岁时记》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06 饮雄黄酒

画额,是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据说可驱避毒虫。典型的 *** 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07 戴香包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说到“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 *** 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08 采杂药

采药也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

09 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10 斗草

斗草在南北朝时已盛行,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后已不限于端午时节。


文章部分来源《中华传统节日诗词故事》(朱福生编著,陆襄主编)

来源:璧山文旅 、《中华传统节日诗词故事》

这些端午节习俗你都了解吗?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天除了吃粽子外,还有赛龙舟、挂艾草、系五色丝线等习俗。(记者:尹思源 设计:方金洋 魏子涵)

来源: 新华社

一文读懂端午节的前世今生: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各地还有这些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图源:网信桃城)

端午节由来

在我国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有别名近30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端阳节、重午节、五月节、午日节、浴兰节、菖蒲节、女儿节、龙舟节、龙日节、天中节、地腊节、躲午节、当五汛、解粽节、粽子节、屈原日、诗人节等。

端午节在中国传统节日里名称最多,由来也多,有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有说是为了迎接伍子胥,还有人说“五月五日”为“恶日”,所以人们才会喝雄黄酒挂艾草,以求避疫。

一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他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

二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为了不让水里的鱼虾啃噬屈子的尸身,他们便乘船沿江漂流,将饭团投入水中,后来演变成了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屈原(图源:新华社)

三说是据《礼记》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四说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记载,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先贤介子推。

五说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

六说认为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转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便逆流而上举行各种仪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说是据《会稽典录》一书记载端午是为纪念孝女曹娥,相传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她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八说认为在《道书》中记载,五月初五是祭祀先祖的日子。

九说是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所以人们在这一天插艾叶,喝雄黄酒,是为了“辟邪”。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存在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赛龙舟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划龙舟纪念屈原。

赛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这是民间信仰中崇拜龙的一种形式,借龙的神威祈福、辟邪。赛龙舟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环节。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

吃粽子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传统习俗之一,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方状等。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北方大多以吃甜粽为主,南方则更偏爱咸粽。

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观,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在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跳钟馗、悬钟馗像

跳钟馗是一种民间舞蹈,又称“嬉钟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遗存下来的一种传统民俗表演,体现了民众崇尚钟馗的刚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在民间,钟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征,端午跳钟馗,寓意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寿年丰。

钟馗捉鬼是流行于江淮地区的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拴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俗称五色丝、五彩丝。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端午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之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拴上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的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还有一种说法,是在端午节后的之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带来一年的好运。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极为盛行。雄黄是一种中药材,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等俗语。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内饮则有害,需慎重。

中韩“端午”大不同

端午节在我国传统文化节日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在世界上也有着很深的影响力。

2005年,韩国成功将“端午祭”申遗之后,很多人认为是抢了中国的端午节,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中国人对此忿忿不平。

其实,韩国江陵端午祭与我国的端午节其实并不是一回事。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完全不同。唯一的相同点是时间相近。

名称不同。在我国,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五”或“重五”。由于古代“五”与“午” 相通, 因此,“端五”“重五”亦称为“端午”“重午”,是我国民间夏季重要的传统节日。

韩国的“端午”,时间上与我国农历的五月初五相同,他们也称之为“重午”“重五”“端阳”“五月节”,传统称为“上日”。“端午”从字义上解释为“初午”,属五月之一个“马日”。五月本是一个阳数(也称为奇数),初五即是两个阳数相遇,他们与我们一样有着重视奇数日相遇的习俗,因此定为一大节庆日。

起源不同。对我国端午节起源,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纪念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他秉直爱国,政绩显著,却被罢黜,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人怀念他,在每年端阳节时向江心投掷粽子、油糕等食品,用意有二:一是让江中的蛟龙鱼鳖等吃这些食品,免得伤害屈原尸体;二是祭奠屈原,让他的亡灵亦享有人间的食品。另有图腾祭日、镇妖避邪日、伍子胥的忌辰、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等说法。

江陵端午祭期间的祭祀仪式主要来自神话传说,他们所祭祀的神灵是“大关岭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国师城隍“梵日国师”、大关岭国师女城隍郑家女等。

习俗不同。相传,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驾舟顺江而下打捞他的尸体,当时正在湖上打鱼的渔夫们得知后,也竞相划舟帮助打捞。捞而不得,渔人们悲痛万分,其中一人将带给屈原的粽子和鸡蛋投入江中,以期鱼虾饱食之后免去吞食屈原的尸体。一名老医生把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欲药昏蛟龙水兽,让它们远离屈原的尸体。久而久之,便有了端午节赛龙舟、端午食粽、饮雄黄酒等习俗。

农历五月酷暑炎热,古人认为这是一个恶月,从而形成了一系列避邪驱瘟的风俗,如端午节这天,人们也会早早地把艾枝和菖蒲悬挂在门边,其枝叶上散发出清香,据说挂上这两件东西能保平安,病魔瘟邪都能挡在门外。

韩国的端午祭,在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妇女们用菖蒲汤洗头发或饮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妆,称为“菖蒲妆”。士大夫人家的门柱上贴朱砂符借以避邪,君臣之间要互赠端午扇表示祝贺。

江陵地区的端午祭,有着烦琐的祭祀仪式,祭祀、演戏、游艺是其主要内容。如果从迎神的“前夜祭”算起,一般要举行五个昼夜;如果从“山神祭”算起到送神止,时间长达20多天;如果从“谨酿神酒”算起,则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其中的祭祀仪式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内容,可以说是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核心。

影响力不一样。中国的端午节和韩国的端午祭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在于,中国的端午节几乎是全民共庆的一个节日,中国56个民族中有36个民族是过端午节的。

在韩国,对于端午祭,江陵之外的其他地区中很多的韩国人已经不是很了解了。

(极目新闻综合网信桃城、新华社、新华网报道)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

安全最“粽”要 | 端午节不只有吃粽子、赛龙舟,这些习俗你都知道吗?


此外,端午假期外出游玩人次大幅增长,叠加高温汛期,防范出游风险不可忽视,这份假期安全提示请收好!




端午正值仲夏,晴日碧树,

万物生长,充满了勃勃生机。

让我们一起高高兴兴出游去,

平平安安回家来!

节日之后,更要抖擞精神,

勇敢踏上新的旅途。


复审:李倩男

终审:谢华杰



声明 :我们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尊重权利人的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我们无法核实其出处,难以取得权利人的许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之一时间删除或沟通许可事宜。

<

端午节的习俗与禁忌,做错了会颠倒气运

#夏日生活打卡季#


端午习俗:

1、端午节,吃粽子,庆佳节,快乐多。

端午节,踏青游,迎阳光,乐陶陶。

2、端午节,龙舟赛,奋力划,快乐来。

3、端午节,挂艾草,驱瘟疫,平安到。

4、端午节,飘彩线,辟邪恶,祈福运。

5、端午节,包粽子,亲朋聚,团圆乐。

6、端午节,赛龙舟,团结力,劲头足。

7、端午节,饮雄黄,驱秽气,保平安。

8、端午节,吃雄黄,消毒菜,身体好。


端午禁忌:

1、不宜洗澡:传统上认为在端午节这一天洗澡会带走身上的气运,因此一般不宜洗澡。

2、不宜剃头:传统上认为在端午节这一天剃头会削弱自身的福气,因此一般不宜剃头。

3、不宜出行远行:传统上认为在端午节这一天外出远行容易遭遇不好的运气,因此一般不宜出行远行。

4、不宜吃生冷食物:传统上认为在端午节这一天食用生冷食物容易导致身体不适或疾病,因此一般不宜吃生冷食物。

5、不宜穿黑色衣物:传统上认为在端午节这一天穿黑色衣物会带来不好的运气,因此一般不宜穿黑色衣物。


标签: 风俗习惯 端午节 左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