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蘑菇多少钱一斤,药蘑菇多少钱一斤市场价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80 0
“毒王”蘑菇现在可能有了解药

参考消息网5月19日报道 据英国《自然》周刊网站5月16日报道,千百年来一直有“毒王”之称的死帽蕈(又名毒鹅膏)可能地位不保。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能对付这种致命蘑菇的毒素的解药。

死帽蕈更高可以长到15厘米,伞盖呈不起眼的棕色或黄绿色。误食这种蘑菇但生存下来的人说,死帽蕈吃起来非常美味。但吃下后,毒素会引发呕吐、严重肝损伤甚至死亡。每年有成百上千人因食用有毒蘑菇死亡,其中死帽蕈导致的死亡占九成。

尽管死帽蕈的致命性尽人皆知,但科学家一直没有彻底弄清它们是如何夺人性命的。不过,研究人员在最近发现一种潜在解药后,也把注意力放在了死帽蕈的毒素——α-鹅膏蕈碱——进入人体细胞所必需的生化路径上。解药是名为吲哚菁绿的化学物质,它可以切断这一路径。研究人员5月16日将这一发现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上。

对于误食了这种蘑菇的人,医生除了提供支持性护理外,基本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手段。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的时机似乎已经成熟,中国中山大学从事药物开发的王巧平和万国辉决定一探究竟。

研究人员先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创建了一批人体细胞,每个细胞都携带一个不同基因的突变。然后,他们测试了哪些突变有助于细胞在接触α-鹅膏蕈碱后存活下来。这种“CRISPR-Cas9筛选法”揭示出,缺少功能性STT3B酶的细胞在接触α-鹅膏蕈碱后能够存活。STT3B是为蛋白质添加糖分子的一种生化路径的组成部分,切断这一路径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阻止α-鹅膏蕈碱进入细胞,防止毒素造成巨大破坏。

王巧平说,大家此前对STT3B在α-鹅膏蕈碱的毒性中发挥的作用一无所知,因此对取得的发现极为震惊。

研究人员对大约3200种化合物进行了筛选,寻找能阻止STT3B发挥作用的化合物。他们在这些化合物中发现了吲哚菁绿。这是柯达公司20世纪50年代研发的一种染色剂,后来一直用于医学成像领域。

在研究人员用吲哚菁绿治疗的α-鹅膏蕈碱中毒老鼠中,仅有约50%死亡,而未接受这种治疗的老鼠死亡率达到90%。

致命蘑菇有了潜在新治疗药物

一份?国际学术期刊刊登了中山大学药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

新快报讯 记者王娟 通讯员李建平报道 记者5月18日从中山大学获悉,5月16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刊登了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王巧平教授团队和中山大学药学院万国辉教授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他们为致死性蘑菇——毒鹅膏菌(Amanita Phalloides),找到了一种潜在新的治疗药物。

2010-2020年

蘑菇中毒致700多人死亡

“全世界范围内,蘑菇中毒都是导致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90%以上的毒蘑菇致死事件是因为误食了含有强致死性鹅膏蕈碱的蘑菇。”王巧平教授介绍,中国每年都会发生大量的蘑菇中毒事件,“据统计在2010-2020年间,我国发生了近一万起蘑菇中毒事件,最终导致了700多人死亡。然而,目前没有专门可用于治疗蘑菇中毒的药物,因此蘑菇中毒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

专家们表示,最毒的蘑菇其实并不是颜色鲜艳的“红伞伞”,而是“白伞伞”,也就是白色或者灰色的毒鹅膏菌。

毒鹅膏菌又叫做“毒伞”,英文俗称死亡帽(death cap)。这类蘑菇产生巨毒成分 “α-鹅膏蕈碱”(α-Amanitin,简称AMA)。α-鹅膏蕈碱对人的致死剂量可低至0.1mg/kg,而一个单独的毒鹅膏菌中α-鹅膏蕈碱含量就达15 mg,也就是说,误食一株毒鹅膏菌就足以致一个成年壮汉死亡。

创新药物研发方式

发现一种诊断试剂或可解毒

为解决这一严重危害老百姓健康的难题,中大科研团队把开发出一种能有效治疗蘑菇中毒的药物作为首要目标。

王巧平介绍,团队通过这种全新的现代创新药物研发方式,发现一种诊断试剂吲哚菁绿有望能治疗毒鹅膏菌中毒。

据介绍,吲哚菁绿是一种由摄影公司于20世纪50年代开发的染料,此后被用于医学成像,例如,肝功能的评估和脉络膜血管造影。

科研团队是如何发现这一新药物的?“我们通过全基因组CRISPR筛选来寻找药物开发的蛋白靶点。我们用α-鹅膏蕈碱测试基因敲除细胞库,找出那些特定基因被敲除的细胞可以在毒素的压力下存活。通过富集这些存活细胞的DNA进行测序,并进一步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从而找出毒素杀死细胞所需的基因和信号。”王巧平介绍道,研究团队发现STT3B蛋白及其所在的糖蛋白修饰通路对α-鹅膏蕈碱的细胞毒性至关重要。N-聚糖合成抑制剂和STT3B的敲除,均能很好地减轻α-鹅膏蕈碱的细胞毒性。

接着,团队开始研发STT3B的抑制剂,使用分子对接技术虚拟筛选FDA批准的药物分子库,找到了34种潜在STT3B抑制剂。然后,在细胞中这些候选药物进行了体外功能验证,发现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 ICG)可以很有效地阻止α-鹅膏蕈碱带来的细胞死亡,减轻毒素对小鼠肝脏类器官的损害作用。

利用小鼠进行试验

发现可以有效减轻中毒症状

实验团队通过小鼠实验来验证ICG的治疗效果。他们给小鼠注射一定量的α-鹅膏蕈碱,然后在不同时间点给予吲哚菁绿治疗,发现在注射后1到4小时内给予吲哚菁绿时,药物可以有效地减轻中毒症状。

“这意味着在中毒发生后,要尽可能早地给患者注射吲哚菁绿,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王巧平谨慎地表示,目前还不确定吲哚菁绿是否在人类体内具有类似的效果,需要更多的临床证据。

5月16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刊登了这一项最新研究成果。

Nature Communications认为,这项研究还为其他毒物解毒剂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向。

野生菌类进入生长旺盛期 谨防误食野生毒蘑菇引起中毒

来源:央视新闻

近期,广东省天气多变,各种野生菌类及植物进入生长旺盛期,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断肠草等有毒植物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为此,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此提醒:为预防误食野生毒蘑菇、断肠草等中毒事故的发生,请广大群众以及餐饮单位不要自行采摘、食用、制售野生蘑菇、断肠草等野生植物。

一、充分认识毒蘑菇、断肠草的危害

(一)野生毒蘑菇

一些野生的毒蘑菇与食用菇类外形相似,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难以辨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

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种类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无毒品种的野生蘑菇,仍然会有中毒的危险。

毒蘑菇所含毒素较复杂,或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各异,中毒潜伏期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误食毒蘑菇引发肝损害型中毒最为凶险,表现为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精神症状。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

(二)断肠草

断肠草不属于任何一种植物的正式名称,而是各地民间用来称呼某些有毒植物的俗名,其中最“声名显赫”的是钩吻,又名大茶药,全株有剧毒,主要的毒性物质是钩吻生物碱,误食者轻则呼吸困难,重则致命。钩吻中毒的临床表现以神经症状为主,主要包括呼吸麻痹、眩晕、言语含糊、肌肉弛缓无力、复视、视力减退、咽喉灼痛、吞咽困难、腹泻腹痛、口吐白沫、恶心呕吐等。

钩吻常见于村旁、路边、山坡草丛或灌木丛中,呈藤状爬行生长,且埋于泥土的根系发达,常与周边其他植物系缠绕共生,其花、根茎的形状与一些常用药材如“五指毛桃”“金银花”“金锁匙”等十分相似,对素来有采用中药材泡酒或煲汤饮用习惯的广东群众来说,可能因误挖钩吻根系或混入钩吻根系的树根,用于浸泡药酒或煲汤饮用而引起中毒,类似中毒案例时有发生。

二、切勿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野生植物

(一)不采摘。踏春郊游期间,广大群众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野生植物等,由于鉴别毒蘑菇并不容易,广大群众不要轻易采摘。

(二)购买。勿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中药材。

(三)不食用。为避免食物中毒,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在自制药酒和利用中药材煲汤前,一定要详细了解有关药材的知识,并从正规渠道购买药材,以确保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食品经营者要落实对食品进货查验

各类餐饮单位、食堂等食品经营者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自我管理,严格把好原料进货关,进货渠道要正规,并做好原料进货登记台账。各类单位食堂,尤其是学校食堂严禁采摘、采购野生蘑菇、五指毛桃(易与钩吻根茎混生),严禁使用野生蘑菇、五指毛桃作为食品原料;对可食用的蘑菇、药食同源食材要严格挑选,避免有毒有害物质混入其中。

四、做好食物中毒应急处置

目前,对毒蘑菇、断肠草等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一旦误食野生蘑菇、野生钩吻等野生植物后出现疑似中毒症状,应尽早采用催吐等 *** 迅速排除毒素。同时,催吐后应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并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就诊时更好携带剩余蘑菇或野生植物样品,以备进一步明确诊断。

同时,要警惕中毒“假愈期”。部分病人经治疗后,急性胃肠炎症状逐步缓解甚至消失,给人以病愈的感觉,其实此时毒素正在通过血液进入肝脏等内脏器官,侵害了实质脏器,会在1~2天后病情迅速恶化,累及肝、肾、心、脑等脏器,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所以,在中毒初期症状缓解时,仍应留在医院积极接受治疗,观察一段时间,确保病情稳定好转再出院。

温馨TIPS:

1、毒蘑菇的识别误区

根据传统的个别简单 *** 和特定经验来识别不同地方复杂多样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误食中毒的原因之一。不要尝试用听来的所谓的“民间偏方”去分辨毒蘑菇,因为很多 *** 都是讹传,没有科学依据。即使是专家,在分辨的时候可能也需要用到专业的仪器才能将外形相似的品种分辨开来。关于毒蘑菇的N种错误说法:

错误说法1: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这“鲜艳”和“好看”本身就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麟小伞、秋盔孢伞等却极毒。广东地区毒蘑菇中毒的之一杀手——白毒伞却是纯白色的,朴实无华。毒蝇伞很漂亮,鲜红色菌盖点缀着白色鳞片的形象构成了“我有毒,别吃我”的警戒色,不少蘑菇艺术品都是以它为原型创作的,它的确有毒。但也有一些可食蘑菇种类是美貌与安全并重的,同样来自鹅膏属的橙盖鹅膏,具有鲜橙黄色的菌盖和菌柄,未完全张开时包裹在白色的菌托里,有“鸡蛋菌”的别称,是夏天游历川藏地区不可不尝的美味。

错误说法2:毒蘑菇虫蚁不食,有虫子取食痕迹的蘑菇是无毒的。

事实上,很多对人有毒的蘑菇是其他动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鹅膏经常被蛞蝓取食。白毒伞也有被虫啮食的记录。

错误说法3:毒蘑菇与银器、大蒜、大米或灯芯草同煮可致后者变色;毒蘑菇经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后可去毒。

银针验毒是个流传千年的古老传说,原理是银与硫或硫化物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古法提炼的砒霜纯度不高,常伴有少量硫和硫化物,用银器有可能验出;但所有毒蘑菇都不含硫或硫化物,不会令银器变黑。至于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灯芯草变色的说法则完全出自臆想,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有实验人员曾经用致命白毒伞和大蒜同煮,结果汤色清亮,大蒜颗颗雪白,兼之鲜香四溢,令人食欲大振。

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可以解毒的说法危害更甚,人们可能对解毒效果抱有信心而吃下自己无法判断的蘑菇,从而增加了中毒风险。不同种类的毒蘑菇所含的毒素具有不同的热稳定性。以白毒伞为例,其毒性成分毒伞肽,包括至少8种结构类似、骨架为8个氨基酸构成的环状肽。毒伞肽的稳定性很强,煮沸、晒干都不能破坏这类毒素,人体也不能将其降解。其中毒性最强的α-毒伞肽口服半致死剂量(LD50)是每千克体重0.1毫克,意味着吃下一两朵白毒伞就足以夺去一个成年人的生命,而且一旦入口就没有任何解药。大蒜里的活性物质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对毒蘑菇完全无能为力。

错误说法4: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错误说法5:毒蘑菇往往有鳞片、黏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环。

提及鳞片、黏液、菌托和菌环等形态特征术语,是毒蘑菇错误说法“与时俱进”的表现,错误说法甚至因此具备了一点可靠性。同时生有菌托和菌环、菌盖上往往有鳞片,是鹅膏属的识别特征,而鹅膏属是伞菌中有毒种类最为集中的类群。也就是说,按照“有菌托、菌环和鳞片的蘑菇有毒”的鉴别标准,可以避开包括白毒伞和毒蝇鹅膏在内的一 *** 毒蘑菇。但是,这条标准的适用范围非常狭窄,不能外推到形态高度多样化的整个蘑菇世界,更不能引申为“没有这些特征的蘑菇就是无毒的”。很多毒蘑菇并没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如亚稀褶黑菇,没有菌托、菌环和鳞片,颜色也很朴素,误食会导致溶血症状,严重时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另一方面,这条标准让很多可食蘑菇躺着也中枪。例如,常见食用菌中大球盖菇有菌环、草菇有菌托、香菇有毛和鳞片。

2、广东省常见的野生毒蘑菇类型

广东常见剧毒蘑菇种类有白毒伞(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黄盖鹅膏白色变种、粘盖包脚菇、簇生沿丝伞(簇生黄韧伞)。

药蘑菇多少钱一斤,药蘑菇多少钱一斤市场价-第1张图片-

白毒伞:在广东地区,导致中毒人数最多的两种蘑菇分别是白毒伞(致命鹅膏)和铅绿褶菇,其中白毒伞又是毒性最强的。白毒伞的白色菌体幼时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常在黧蒴树树荫下群生或散生,分布在广州、清远、肇庆等地,大量生长于春季温暖多雨的3~4月,5~7月也少量出现。

(总台记者 魏星 王司琦)

小心!“蘑界”头号毒王出没,官方发布健康提醒→

近日,广东雨量充沛

天气开始回暖

正是野生毒蘑菇生长的时期

华南最有名的毒蘑菇——白毒伞

也即将上线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提醒:

警惕误食毒蘑菇中毒

白毒伞,拍摄于宝安区凤凰山登山路。严子惠 陈凤萍 /图

蘑菇界的“毒王”

——致命鹅膏(白毒伞)

在广东,有一些常见的剧毒蘑菇,叫“鹅膏”,包括致命鹅膏(白毒伞)、灰花纹鹅膏、黄盖鹅膏白色变种。而在深圳,见得最多的就是致命鹅膏——白毒伞,它被称为蘑菇界的“毒王”,仅50克的白毒伞菌体的毒素含量,就足以毒死一个成年人,在梧桐山、凤凰山、银湖山、碧岭等地方都有它的身影。

视频加载中...

*** :广州日报

此外,深圳还有以下常见毒蘑菇

假褐云斑鹅膏

在坪山碧岭发现有大量假褐云斑鹅膏,食后10分钟至6小时内可能会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粉孢牛肝菌

在凤凰山、碧岭、梧桐山都有发现,中毒后有消化道反应、有些会引起神经精神症状。

丝盖伞

在梧桐山登山路边发现,含有神经精神型毒素,中毒后瞳孔缩小、流汗、口鼻分泌物增多等。

在华南地区

最常见的毒蘑菇还有这些

关于毒蘑菇的N种错误说法

01. 颜色鲜艳的菇才有毒?

单看蘑菇的外表,并没有绝对的安全标准。一袭白衣的鹅膏菌看起来很普通,内心比容嬷嬷还“狠毒”!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也极毒。但同样很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

橙盖鹅膏属于食用菌。

02. 长在阴暗潮湿处的才有毒?

有人说,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角落。错!所有的菇都倾向于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跟毒性无关。可以吃的鸡腿菇经常在牛屎等动物粪便上“绽放”;而包括“白毒伞”在内的很多毒蘑菇,都生长在干净的林中地上。

03. 不生蛆、虫子不吃的才有毒?

实际上,著名毒菌——豹斑毒伞常常被蛞蝓吃,不少有毒种类也可以生蛆。

04. 和银器、大蒜一起煮会变黑的才有毒?

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大蒜等发生反应。

05. 受伤变色、流汁液的才有毒?

这也不是绝对的,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但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06. 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才有毒?

虽然这类菌有毒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许多毒菌并无独有的特征,如外观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毒蘑菇中毒的危害

毒蘑菇中毒可以产生急性肝损害、急性肾衰竭、横纹肌溶解、胃肠炎、神经精神症状、溶血和光敏性皮炎等后果,中毒救治非常困难,严重可以导致死亡。

如何预防毒蘑菇中毒

目前,没有简单易行、快速有效地识别蘑菇是否有毒的 *** 。

预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关键记住:不盲目采食野生蘑菇。

不自行采摘野生蘑菇:由于肉眼难以鉴别毒蘑菇,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

不购买来源不明的蘑菇:建议购买正规厂家出售的预包装产品。

中毒了怎么办

立即呼叫救护车:万一误食毒蘑菇,立即呼叫救护车。等待救护车时,有条件的可加盖毛毯保暖。

催吐: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

就医: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因此,出现中毒后应立刻到正规医院救治。

保留毒蘑菇样品:更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鉴定蘑菇的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

(内容综合自深圳特区报、深圳卫健委、广东疾控、广州日报)

(作者:读特融媒实验室)

锯末变菌包1斤卖3毛,大叔立体木耳栽培无人化,浇水只需动动手

#中国地道风物#

锯末在农村比较常见,农民一般都是当做柴火来烧,用不完还会当垃圾处理掉,小小锯末其实除了燃烧外本身还具有松软,吸潮,保温,易燃等特性,养殖户们在猪圈里垫上锯末,可以使猪圈变得干净卫生,还能吸收油污,常被机修工人用来洗手,锯末一斤价格一毛钱,但经过一位大叔锯末变菌包1斤卖到了3毛钱,在自己闲置的空房内立体木耳栽培,他1个人能顶6个人,木耳立体栽培无人化,浇水只需动动手。

木耳想必大家都吃过,它可食、可药、可补,有“素中之荤”之美誉,因其种植简单,管理方便成了众多农民致富的新途径,一亩地1年下来除去成本大概的纯利润在7500元左右,木耳经常会生长在腐朽树木上,喜欢潮湿的环境,没有树林难道就人工无法种植吗?一位大叔想到了锯末,他就用锯末自制菌包,在家就能吃上木耳、蘑菇等,一起看看大叔是如何用锯末自制菌包。

大叔的自制菌包中锯末占到了81%、麦麸15%、黄豆粉或豆饼粉2%、石膏1%、红糖1%。先将麦麸、石膏称好后放在一起,先干拌两遍,然后再放入木屑中进行搅拌两遍,将红糖溶于拌料水中。然后将拌料水与木屑等原料混合翻拌2遍。拌均后闷堆30分钟后,再与锯末掺和在一起干拌拌均,拌匀后加水翻3~4遍搅拌均匀,使含水量达65%。用手紧握料,在手指间有水珠渗出稍滴水为宜,各位网友菌包自制的 *** 学会了吗?

自制的菌包是如何长出木耳呢?大叔室内种木耳采用一种吊袋立体栽培,大叔说立体木耳栽培优势比较多,一亩地的空间能够挂5万个菌包,相比较传统的地栽提高了5倍,无任何污染,大叔栽种在室内温湿度可控,防止烂木耳的情况出现,温度、水分和营养在木耳日常管理中缺一不可,室内通过增温、降温来控制木耳的生长速度,室内环境中大叔是通过电热暖风机来说提升室内温度,只需提前设定好菌丝生长的环境温度,机器就会自动运行。

大叔室内种植的木耳握在手里弹性大,就跟弹簧一样,和普通的木耳一揉搓就烂相比,大叔的木耳更耐泡,炒出了的菜黝黑色泽更亮,吃起了筋道,一亩地的产量提升了5倍,但人力却实现了1个人顶6个人,木耳在种植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环境,他浇水都是通过遥控器来实现,只因大叔在吊袋菌包的顶部安装了一个个喷淋设备。

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室内种植的木耳同样需要光照的 *** ,虽然木耳菌丝生长阶段一般不需要光照,但经常性的散射光条件对菌丝的发育有促进作用。散射光能促进原基的形成,在黑暗环境中不能形成籽实体。籽实体的生长发育不仅需要大量的散射光,而且还需要一定的直射阳光,才能生长良好。

黑木耳在15k的光照条件下,籽实体近白色;在200?400Lx的光照条件下,籽实体呈浅黄色;在400Lx以上的光照条件下,籽实体呈黑褐色。大叔为了种出有机绿色无公害的木耳引进了人工光照,采用了波段精准,光电转换效率更高的激光植物补光灯。各位网友你见过人工立体木耳栽培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喜欢文章的话点个赞,关注一下我。

“毒王”蘑菇,解药有望!

5月16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刊登了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王巧平教授团队和中山大学药学院万国辉教授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他们为致死性蘑菇——毒鹅膏菌(Amanita Phalloides),找到了一种潜在的新的治疗药物。

无药可解的“毒王”

“全世界范围内,蘑菇中毒都是导致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90%以上的毒蘑菇致死事件是因为误食了含有强致死性鹅膏蕈碱的蘑菇。”王巧平教授介绍。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这首民谣描述了毒蘑菇的特征。但最毒的蘑菇其实并不是颜色鲜艳的“红伞伞”,而是“白伞伞”,也就是白色或者灰色的毒鹅膏菌。

致命鹅膏多是白色和灰色。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供图

毒鹅膏菌长得很低调,乍看起来与普通无毒蘑菇颇为相似,因此很容易被误食。毒鹅膏菌的分布范围也不仅限于大家印象中的“野生菌大省”云南,而是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江苏、江西、湖北、安徽、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均有分布。在大湾区,因毒鹅膏菌导致的中毒事件也偶有发生。

毒鹅膏菌又叫“毒伞”,英文俗称死亡帽(death cap)。这类蘑菇产生剧毒成分“α-鹅膏蕈碱”(α-Amanitin,简称AMA)。α-鹅膏蕈碱对人的致死剂量可低至0.1mg/kg,而一个单独的毒鹅膏菌中α-鹅膏蕈碱含量就达15mg,也就是说,误食一株毒鹅膏菌就足以致一个成年壮汉死亡。

“含鹅膏蕈碱的蘑菇中毒会引起急性肝损伤等一系列症状。目前主要临床治疗 *** 包括洗胃、催吐、缓解症状和非特异性的药物治疗。由于蘑菇中毒毒理机制不明,因此目前缺乏特效解毒药物。”王巧平介绍。

一种诊断试剂可以解毒?

然而,中大科研团队通过现代创新药物研发的方式,发现一种诊断试剂吲哚菁绿有望能治疗毒鹅膏菌中毒。

吲哚菁绿是一种由摄影公司于20世纪50年代开发的染料,此后被用于医学成像,例如,肝功能的评估和脉络膜血管造影。

科研团队的发现过程是怎样的?王巧平介绍,团队使用了一种新的全基因组CRISPR筛选技术与虚拟药物筛选技术相结合的研究策略。

“我们通过全基因组CRISPR筛选来寻找药物开发的蛋白靶点。我们用α-鹅膏蕈碱测试基因敲除细胞库,找出那些特定基因被敲除的细胞可以在毒素的压力下存活。” 王巧平说,通过富集这些存活细胞的DNA进行测序,并进一步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从而找出毒素杀死细胞所需的基因和信号。

研究团队发现STT3B蛋白及其所在的糖蛋白修饰通路对α-鹅膏蕈碱的细胞毒性至关重要。N-聚糖合成抑制剂和STT3B的敲除,均能很好地减轻α-鹅膏蕈碱的细胞毒性。

接着,团队开始研发STT3B的抑制剂,使用分子对接技术虚拟筛选FDA批准的药物分子库,找到了34种潜在STT3B抑制剂。然后,在细胞中对这些候选药物进行了体外功能验证,发现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 ICG)可以很有效地阻止α-鹅膏蕈碱带来的细胞死亡,减轻毒素对小鼠肝脏类器官的损害作用。

最后,实验团队通过小鼠实验来验证ICG的治疗效果。他们给小鼠注射一定量的α-鹅膏蕈碱,然后在不同时间点给予吲哚菁绿治疗,发现在注射后1到4小时内给予吲哚菁绿时,药物可以有效地减轻中毒症状。

“这意味着在中毒发生后,要尽可能早地给患者注射吲哚菁绿,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王巧平谨慎地表示,目前还不确定吲哚菁绿是否在人类体内具有类似的效果,需要更多的临床证据。

Nature Communications认为这项研究还为其他毒物解毒剂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向。

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博士生王倍、中山大学附属之一医院Arabella H. Wan、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硕士生徐玉为本论文的共同之一作者。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王巧平教授和中山大学药学院万国辉教授为本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等的资助。

转自:羊城晚报、金羊网、羊城派

来源: 贵阳晚报

可食用菌也能导致中毒?

羊城晚报记者 薛仁政 通讯员 江赟

近日,广东省连日降雨,气温、湿度都适宜菌类生长,不少街坊都自发采摘菌类食用,然而美味背后也暗藏中毒风险。据了解,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下简称“南医五院”)近3天时间共抢救11名蘑菇中毒患者,年纪更大的为80岁,最小只有4岁。

很多街坊会认为只要会识别菌类,就可以安全采摘食用,其实不然。近日,广州市民钟先生一家就因食用了被污染的荔枝菌,导致中毒入院,所幸治疗及时,并未酿成惨剧。

自采荔枝菌食用 一家人中毒入院

荔枝菌素有“岭南菌王”之称,但每年都是昙花一现,时间不长,最多一个月左右。该类菌一般在午夜生长,味道清鲜、爽口,让不少“吃货”心念念,垂涎三尺。

“去年也是那个地方摘得荔枝菌,没想到今年再摘来吃就出事了。”市民钟先生说,当天他还特意起了个大早,到“故地”寻找美味。没想到中午时分,当全家人享用后,就陆续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好在钟先生感觉不对马上打120,因就医及时,经过催吐、补液、严密观察等一系列处理,没有酿成悲剧。

南医五院预防保健科主任李翠珍介绍:“荔枝菌也不能确保安全,如果周围有毒蘑菇,有毒的菌落被风或者其他因素四处飘散,混杂扎根生长在食用菌堆,被污染的食用菌就有毒性。”

蘑菇中毒症状不一 遇异常应尽快就医

李翠珍介绍,广东省的毒蘑菇种类约有112种,中毒种类较多的有鹅膏菌、红菇、牛肝菌、丝盖伞、花褶伞等类群。其中最常见的毒蘑菇是铅绿褶菇,广东省特有的剧毒蘑菇是白毒伞。

“白毒伞外形与一些传统的食用蘑菇较为相似,极易引起误食,它喜欢在黧蒴树的树荫下群生,一般与树根相连,在广州地区从化、白云山、华南植物园等山地均有分布。”李翠珍说,“白毒伞中毒者死亡率高达90%以上,是历年广州地区毒菇致死事件的罪魁祸首。”

据了解,不同的毒蘑菇,因所含毒素不同,会有不同的中毒表现。

李翠珍介绍,有些中毒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有些表现为流口水、大汗、瞳孔缩小、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有些表现为溶血、急性肾脏损害;还有些刚开始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之后出现假象好转,若诊疗不及时,最后会出现肝、脑、心、肾等多器官损害并伴有烦躁不安嗜睡等精神状态,甚至死亡。

据悉,目前对于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一旦出现食用野生菌中毒的情况,都应尽快就医,切忌延误治疗时机。

“在误食毒蘑菇后要立即呼叫救护车救援,视情况进行催吐。”李翠珍说,“可先让误食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等硬质东西 *** 喉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李翠珍强调,已中毒昏迷者不宜进行催吐,应加盖毛毯保温并立刻送医院。条件允许的话,可保留中毒人员食用的野生菌样本,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链接

认知毒蘑菇常见的八大误区:

1.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暗淡的蘑菇没毒

根据颜色不能简单判定蘑菇是否有毒,比如褶孔牛肝菌是颜色鲜艳的食用菌,而灰白色的灰花纹鹅膏菌是剧毒蘑菇。

2.长在潮湿处或家禽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干净的树下一样可以长毒蘑菇,比如鹅育、红菇中的一些有毒种类就生长在松林中。

3.毒蘑菇与银器一起煮,液体变黑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

“银针验毒”是小说和电视剧的情节,可以验砷化物(比如砒霜)、硫化物,但蘑菇毒素多为生物碱,不能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不会发生颜色变化。

4.受伤后有分泌物或变色的蘑菇才有毒

有不少毒蘑菇受伤后,不分泌乳汁,也不变色,而有的食用菌,比如多汁乳菇,可以分泌液体并变色。

5.被虫叮咬过的蘑菇没有毒

许多剧毒的鹅膏菌成熟后同样会生蛆、生虫。

6.表面粗糙、突起,菌柄有环或有菌托的蘑菇才是有毒的

许多毒蘑菇并没有上述这些特征,比如剧毒的毒粉褶蕈。

7.毒蘑菇水一泡就变浑,无毒的泡在水里是清澈的

变浑是因为蘑菇含有浆液,既可能是有毒的,也可能是无毒的,很多毒蘑菇泡水也不会变浑。

8.毒蘑菇煮熟就没有毒了

毒蘑菇的毒素毒性稳定且耐热,一般烹调 *** 根本无法破坏,加入其他的作料,比如大蒜、生姜等,也不能破坏其毒性。

来源: 羊城晚报

蘑菇大量上市 多人中毒紧急就医 再爱也别乱吃

最近天气晴雨交替,野生蘑菇似乎一夜之间打开了小伞,市面上也有大量蘑菇上市,挑动着吃货们的胃。

我们都知道,野生蘑菇不能随便吃,但是最近仍有许多人因食用蘑菇中毒进医院,他们是怎么踩雷的?野生蘑菇要怎么判别?一起来看看!

一碗蘑菇汤撂倒全家人

“我真是悔死了!”

躺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之一医院重症监护室(ICU)里,56岁的姚妈妈,一边做着血浆置换,一边抹眼泪,因为给全家烧了一碗蘑菇汤,全家被送进医院抢救。毒蘑菇造成人体肝肾等重要脏器损伤,让姚妈妈一家人面临着严重的生命威胁,生死未卜。

6月28日清晨,绍兴新昌,50岁的阿勇赶早从郊外小山采摘了不少新鲜野蘑菇回家煮面,中午出现轻微头晕、呕吐的症状,他以为中暑,没当回事。当晚,还把蘑菇送到姐姐家,邀请一起“尝鲜”。

“我们新昌有吃野蘑菇的习惯,有些从山上采来的蘑菇,最贵可以卖到150元一斤!”姚妈妈说,她烧了一锅鲜蘑菇汤,弟弟、丈夫、儿子儿媳和外甥,平均每人吃了三四朵,她舍不得吃,在他们吃后,把蘑菇汤全部拌饭喝了。

6月29日凌晨4时,儿子儿媳更先出现不适,先是胃里翻江倒海,然后剧烈腹痛、上吐下泻。凌晨6时,姚妈妈和丈夫也出现相似症状。打 *** 一问,外甥也“中招”了!阿勇的情况更为严重,已经有些意识不清。

全家人一开始都以为是吃坏了肚子,赶往新昌当地医院,医生怀疑是误食毒鹅膏菌中毒。由于中毒人数较多、病情严重,5名中毒的家庭成员被送往对各类中毒救治有多年专业经验的浙大一院。阿勇病情非常危重,不具备转院条件,当地医院立即对他进行了血浆置换。

急诊科主任陆远强火速联系省疾控中心专家徐小民进行“加班加点”鉴定,凌晨4点,血液检测的结果出来了——鹅膏毒肽中毒!

凌晨5点,尿液检测的结果也出来了——确定是吃了毒鹅膏菌!

草鸡枞鹅膏(可食)

灰花纹鹅膏(剧毒)

紧急检查后,5位患者肾损伤不明显,肝功能出现异常。喝了大量蘑菇汤的姚妈妈中毒情况最严重,当即被送进ICU,其他4人留在急诊室抢救。

因为是剧毒蘑菇,医院立即启动血浆置换治疗方案,为去除病人血液中的毒素,彻夜帮助每位病患进行血浆置换,人均置换血浆1500~1700ml。

目前,姚妈妈一家人尚未脱离危险,一边进行血浆置换、一边进行观察,随时准备后续治疗。

血液净化团队医生的朋友圈

吃下毒鹅膏菌会有什么后果?

医生介绍,根据以往经验,患者通常要在6小时甚至24小时后,才会出现中毒的症状。起初,

很多潜伏期长的中毒者会误以为自己的症状与误食毒蘑菇无关,仅仅只是“肠胃炎”。

中毒者会饱受腹部绞痛、呕吐以及重度脱水性腹泻的折磨。

尤其在1~2天内,胃肠道症状消失后,中毒患者再次没有了明显症状,特别容易造成一个康复的假象,称为患者 “假愈期”。殊不知。在此期间,毒素会偷偷地破坏中毒者的肝脏。

如果没有接受及时、准确的治疗,中毒者很快就会器官衰竭、休克,最后死亡!

世界上尚无治疗毒蘑菇的特效药,不采不吃才是最正确的方式。

菜市场买散装蘑菇。3孩子吃后中毒,生命垂危

6月11日,江西省儿童医院收治了3名误食毒蘑菇的孩子。

6月10日上午,丰城市民舒先生的母亲在菜市场购买了一些散装蘑菇。当天中午,舒先生的母亲就将蘑菇做成菜,给3个刚放学回家的孩子吃。当晚12时许,3个孩子陆续出现闹肚子现象。

意识到情况不对劲,11日凌晨3时许,舒先生连夜驱车将3个孩子带到省儿童医院治疗。

11日上午,记者在医院见到了舒先生,他在医院血液净化室外几度落泪。

3个孩子正在该院血液净化室抢救。

舒先生哽咽着告诉记者,当天早上孩子被送到医院就做了检查,确认都是食入毒蘑菇中毒。医生告诉舒先生,孩子们有生命危险。与此同时,同样在家中误食毒蘑菇的两位老人也在其他医院接受治疗。

江西省儿童医院彭晓杰医生告诉记者,6月10日,该院也接收了2名误食毒蘑菇的患儿。不过,相比11日接收的这3名患儿,那2名患儿的症状更轻微一些。

“11日收诊的3个孩子目前尚未度过危险期。下午虽然进行了手术,但是毒素的排除还需要几天时间。患者人虽然清醒,但还处于嗜睡状态,精神也比较萎靡。”彭晓杰说。

彭晓杰提醒说,夏季天气闷热潮湿,蘑菇毒素较容易生长出来,而因蘑菇种类繁多,要想鉴别是否有毒,即便是专业人员也需借助专业的仪器设备,普通人仅靠经验很难保证万无一失。所以,不采摘、不食用野外生长的蘑菇才是最保险的。

一家三口全被毒蘑菇放倒

5月16日下午,张先生一家三口在环岛路游玩时,在一片树林内发现了不少新生的野蘑菇,看上去漂亮惹人喜爱,鼻子嗅嗅也觉得气味清新,

一家人一起愉快地采摘了一包带回家。晚餐时,用自采的野蘑菇做了一个炒菜和一个汤,味道鲜美。

但餐后不过半个小时,全家人都肚子不舒服,接着腹痛反胃并出现呕吐的症状。意识到可能是蘑菇中毒,一家三口急忙打车到厦门前埔医院急诊。

经医生检查诊断,确系食用毒蘑菇所致,马上注射药物,进行解痉止痛、补液促进排毒等治疗,一家三口的身体状况很快稳定下来。

注意:这些毒蘑菇鉴别经验不靠谱

全世界已知的毒蘑菇超过1000种,我国大约有435种。非专业人员辨识非常困难,老百姓对毒蘑菇的识别也存在一些误区。

医生特别提醒:有些剧毒蘑菇一旦中毒死亡率高!

甚至是短时间内死亡!

千万 千万 千万

不要因为好奇而食用不认识的蘑菇!

小编给大家看看

常见毒蘑菇种类

吃了毒蘑菇怎样自我急救?

1、立即呼叫救护车赶往现场;

2、要立刻进行催吐,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5-10ml一次,然后用手指(更好用布包着指头) *** 咽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3、孕妇慎用催吐;

4、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

5、加盖毛毯保温;

6、凡同食用过同样蘑菇者,无论是否发病,同样需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

7、食用过的剩余蘑菇,应留存以供检验,查明中毒原因。

在市场买的野蘑菇也不靠谱!对于野外生长的蘑菇,最保险的 *** 就是不食用,切勿因一时贪嘴拿性命开玩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中草药植物摄影:地皮菇,食药两用价值高!网售约40元一斤!

2018年5月21日,湖北宜昌市夷陵区分乡镇分乡场村,一户农家用簸箕晾晒地皮菜,场景壮观!野生藻类植物地皮菜,又名:地耳菜、葛仙米、地见皮、地卷皮、地皮菇、地皮菌、天仙菜、雷公菌。

地皮菜,宜昌市区集贸市场上有鲜品售卖,约5元一斤。网上有干品销售,约40元一斤!

地皮菜食药两用。中医书籍记载,地皮菜性寒、味甘,有滋阴润肺、清热明目,收敛益气的功效,主治目赤红肿、夜盲、烫火伤、久痢、脱肛等病症。

《药性考》载:地皮菜,清心解热,痰火能疗,久食色美,益精悦神,至老不毁。

《名医别录》记载:地皮菜,明目益气,令人有子。《本草纲目》载:地皮菜,明目益气,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太平圣惠方》载:地皮菜,养血、止血、养胃、清心。地皮菜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磷、锌、钙等矿物质,能对老年痴呆症产生疗效。

地皮菜做美食,最适宜做汤,别有风味,也可凉拌或炖烧。地皮菜炒鸡蛋,你会做吗?

高发期快来了,这种蘑菇煮熟后仍存在毒性,“吃货”们需警惕!

气温升高,降雨增多,野生蘑菇纷纷“冒头”,吃货跃跃欲“采”。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中毒医学科主任医师赖燕指出,5-7月是蘑菇中毒高发期,其中鹅膏属蘑菇最为“狠毒”,“吃货”们需警惕。

在我国野生菌中,毒蘑菇有400多种,最典型的“杀手”为鹅膏属(Amanita)物种。赖燕介绍,曾有一家三口,午餐炒熟野外采摘的蘑菇食用,当晚出现反复呕吐、腹痛、腹泻症状,送医后查出肝功能损害,食用的蘑菇含有慢性剧毒毒素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确诊为蘑菇中毒(鹅膏毒肽)。鹅膏毒肽可导致严重的肝损伤,重者出现急性肝衰竭,甚至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不仅是鹅膏属,种种毒蘑菇皆有危害,常见误区看这里!

谣言:经过水煮和火烤等烹饪手法,蘑菇熟透后毒素也随之被消灭。

真相:如鹅膏毒肽等毒素性质稳定,耐高温、酸碱和盐,常规烹饪手段不能将其去除。

谣言:妖艳、娇美或在菌盖上长瘤子的蘑菇有毒。

真相:千万不能“以貌取菇”!很多毒蘑菇看上去非常朴素。

谣言:不生虫不生蛆的蘑菇有毒。

真相:对人有毒的物质并不一定对虫子有毒,如豹斑鹅膏就经常被蛞蝓取食。

谣言:受损后易变色的,煮饭时使大米饭、大蒜、银筷变黑的蘑菇有毒。

真相:目前没有易行、快速有效的毒蘑菇识别 *** ,即使是经常拾菌“老手”也不能盲目自信自己的辨别能力。

若怀疑蘑菇中毒了,怎么办?

“在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尽早到医院就诊。”赖燕指出,目前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中毒救治争分夺秒。如果还有剩余的蘑菇,请一并携带就医,以便进行毒物检测,尽早鉴别蘑菇种类及毒性,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

赖燕强调,蘑菇中毒有假愈期,千万不要因恶心、呕吐等不适减轻就掉以轻心,延误救治。为了保证健康安全,“不采、不吃、不买、不卖”是防控蘑菇中毒的关键!

通讯员杨翊梅 潇湘晨报记者任弯湾

爆料、 *** 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帮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标签: 蘑菇 多少 钱一斤 市场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