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有很多机会参加一些白吃白喝的饭局,但我几乎全放弃了,最多只偶尔参加小范围朋友聚会的局。
作为吃货我觉得吃饭就该好好享受食物本身,那些饭局对我这种单纯的吃货太不友善,比如要注意仪态不能大嚼大咽,要吃吃停停说一堆社交场上的废话还得保持微笑,别人在讲很没劲的话题时也得表现的有兴趣去倾听还得附和两句:是吗?不会吧?原来如此啊! 我只是想好好吃顿饭而已,轻松自在的吃,肆无忌惮的吃,不用寒暄不用废话,调戏完美味佳肴再摸着肚皮打个饱嗝剔剔牙,意犹未尽的盘算着某道菜太合口味要列入下次的必点名单,某道菜太让人失望要打入黑名单!
所以和无聊的饭局比,我更乐意一个人吃饭,当然如果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俩人一起吃就简直太完美了!
以前我老公属于这种完美的吃饭搭子,后来他开始健身了。。。开始吃那些难吃的各种“草类”。。。只能偶尔和我一起放纵一下了。。。
你们讨厌饭局吗????如果在你讨厌的饭局里有各种高档食材,你会选择为了白吃白喝忽略掉无聊的社交部分。还是宁愿一个人随意的吃点也不想在无聊的应酬上浪费时间?
经常是我老公问我晚上要和什么什么人在某某很高级的地方吃饭(不乏各种老外客户)你去不去?
我总是一阵小兴奋(必须的啊,对吃货来说有澳龙的那种大餐能不兴奋么),最后还是选择一个人在家放松的穿着家居服一边刷剧一边吃点家常饭或者点个披萨之类的外卖,吃完接着再泡杯茶拿出包山核桃味的瓜子嗑嗑,顺便切个水果补补维生素,等剧结束了收拾好残局去撸撸家里的三只猫,这才叫舒心啊!
不过,放弃了澳龙心底还是会有点点后悔。。。一点点而已,可以忽略不计啦。。。
我爷爷一辈子都是农民,吃了一辈子家常饭;父亲是一名干部,父亲一生在工作单位吃了较长时间的食堂。尽管说食堂也是家常饭,但他那个时代,饭菜的品种和质量有很大区别;1986年,我工作后,在外面吃过大大小小的餐馆的饭菜。我觉得,我们这茬人,只要是不在家里吃饭,就不能称为吃家常饭。无论是吃餐馆还是家常饭,都有人间烟火,或许家常饭的烟火味更浓一些!
我的家乡巴彦县,人们见面问候经常是“吃了吗?”这句话包含“你好”或“忙什么”等多重意思,绝不是担心你真的吃或没吃。巴彦的农家家常菜,多以不同食材的巧妙搭配为特色。诸如牛肉搭配萝卜、杂鱼搭配豆腐、笨鸡搭配蘑菇、猪肉搭配粉条等等。饭包算不算菜肴?应该算。
巴彦人吃饭包有相当长的历史,饭包都采用当地的时令蔬菜。饭包我打小就吃过,如今也常吃,的确很喜欢。
巴彦菜市场,卖时令蔬菜的商贩有一种独特的吆喝:“香菜、臭菜、水萝卜,打饭包的大白菜!”这种吆喝听起来并不别扭,仔细咂摸,你能发现最后一句是在郑重提醒你,想吃饭包的人,只能在他的摊位驻足了。
2016年夏天,生于巴彦县的全国著名作家刘兆林老师回巴彦,为巴彦县设立的“文学之星奖”颁奖。从哈尔滨站迎接他回巴彦的途中,经过呼兰萧红故居。刘兆林老师对女作家萧红一直敬仰至深,参观了萧红故居和纪念馆。参观后,请他在附近吃午饭。当时,呼兰老城区美食遍地,大大小小的酒店饭馆满街都是。刘兆林老师选择了一家叫做“小饭包”的馆子,在那里就着参观的余兴,吃了带有家乡风味的小饭包。回巴彦后,刘老师不止一次提起吃饭包的事,我觉得刘老师想在家乡再吃一次饭包。因刘老师日程安排得满,所以再没有为他提供吃饭包的机会。刘兆林老师经常写文章说家乡事,他笔下的巴彦是那样令人向往,人情世故、田园美食、传说典故,处处都充满了对家乡赤诚的热爱和深深的眷恋。
我有一位交情深厚的女哥儿们,她特别喜欢吃饭包,甚至吃得上瘾。我一直都认为她爱吃饭包的瘾是我给勾出来的。她是个美女且有辉煌的事业,他们夫妇都是我的挚交。两年前,她还满是小资情调,经常弄一瓶红酒,整几样小菜找我们品酒。我对此很不满,对她说:“吃点正庄东西吧,这不能算请客。”女哥儿们的爱人提醒我:“有啥正庄好吃的,你给她找到,我请你吃大餐!”我随口说:“乡下打饭包。”女哥儿们哈哈大笑,不屑一顾。我知道时尚女士一定不喜欢农家酱,饭包肯定算不得正庄。有一次,他们两口子吵架,女哥儿们生着闷气找我:“你不是说饭包好吃吗?带我去。”我征求她先生意见,老家伙气呼呼地回答:“去吧去吧。” 我只能把女哥儿们带到乡下姐姐家,姐家的院子总是随时令生长着十几样菜。时值中秋,已经出现了轻霜。小园里有一畦香菜,经霜一打,叶子变成紫色,阳光一照,冰霜融化后香菜依旧蓬勃生长。白菜叶是刚刚从田垄上拔下的,青辣椒是在秧的顶尖摘下的,农家酱是刚刚炸好的,葱段和其他小菜都是在园子里边边角角捋到手心的,米饭是掺杂小米捞出来的。
她丢掉了喝红酒、吃西餐的高雅姿态,笨拙地包起饭包来。脸上粘了饭粒,嘴角残留酱汁,整个吃相狼狈,咀嚼声响亮,还不时地舔着嘴唇。这是她之一次正式吃饭包,不住声地说:“好吃得想哭,咋不早说呢?”打那之后,一不顺心就跑到乡下的我姐家,更多时候她不通过我,自己直接去。现在她已学会自己备菜,自己 *** 饭包了。
家常菜就是家常菜,同样一款也是一家一味,更好不要弄到饭馆里做成模仿的菜品出售,因为那样包含不进生活原本的各色味道。巴彦的家常菜让几辈人从小吃到老,满满的都是回忆,任何山珍海味都不能跟这个相比。因为这是深深印在心里的味道,每次想家时我都会想起这些奇香无比的家常菜。
巴彦的家常菜还有很多新鲜的东西,长在地里的、端上餐桌的、晒干收藏的、下窖储存的,无一不是美味,都是人间烟火。
过日子到底要不要仪式感,该不该讲究呢?临近中午,女儿和同学相约在外吃饭,然后去看《满江红》,晚饭前回来了,进门就问我晚上做啥饭。
煮了一锅红薯玉米糁稀饭,热了几个油馍,炒了一盘土豆,清汤寡水,简简单单的,三下五去二就结束了晚饭。
饭罢洗碗,女儿从身后搂住我,撒娇地说老妈做的饭菜更好吃,我心中很熨贴,嘴上却故意说,都是粗茶淡饭,有啥好的,你不还隔三岔五想出去吃香喝辣?
女儿说,就是粗茶淡饭才好吃,外面又香又辣的也不能连着吃,只有家里的家常饭才百吃不厌。
想想也惭愧,厨艺一般的我,经常做的就是粗茶饭,复杂点的硬菜既不擅长做也不常做,但无论做什么,女儿都挺捧场。
只要女儿在家,但凡吃米饭,标配就是土豆牛肉、蕃茄炒蛋,女儿每次都大块朵颐,回学校里隔三岔五就说想吃家里的米饭了。
早晚烧稀饭,往往只炒一个南瓜,或炒一个土豆,或者炒个洋葱鸡蛋什么的,总是简单得有些寒酸的一个菜,她吃得很满足,多煎个鸡蛋她都很开心,我常笑说女儿要求好低,也太容易满足了。
三口之家,生活常常不讲究,少有仪式感,连除夕初一也最多炒两个菜,因为再多炒,根本吃不完,再加上春节吃了上顿吃下顿,少有饥饿的感觉,所以就更不讲究形式,吃饱就好。平常什么时候想吃大餐了,就去饭店搓一顿,把日子过得很简单很随性。
我对女儿说,咱们也太没仪式感了,女儿却说,干吗非要有仪式感,吃美了就好。
感谢女儿,不精致的妈你却从不嫌弃,还这么捧场。好在,你爸也是个生活简单的人,所以咱们也都习惯了,常常简单得有些寒碜了。
也罢,日子是过给自己的,咱们开心舒服就好。
古代百姓生活‘三要’现在还适用吗?古人过日子,讲究的是长远眼光,细水长流,他们生活节奏不快,过着勤俭持家,有衣有食为知足的日子。
当时由于生产力极低,生活水平不高,每天都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循环,靠天吃饭,手工为生。在长期的生活中,总结出平常百姓中的至理名言。那就是人们常说的“三要”,既:要妻还是结发妻,要吃还是家常饭,要穿还是粗布衣。
那么何为结发妻:古代一对新夫妻,在洞房花烛之夜时,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意思是两个新人就床而坐,男左女右,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绺头发,然后再把此两缕长发,相互绾结缠绕起来,以誓结发同心,爱情永恒,生死相依,永不分离。结字的含义有,牢固,结合,结伴。
粗布衣则是用自己种的棉花,通过土制纺花机,织布机,自己织成布 匹,再用手工缝制成衣服,全部过程,都是通过自己种,织,缝,而成,沒有半点化学成分。它虽不花丽光鲜,但它耐穿实惠。
家常饭更是每日的必须,虽然粗茶淡饭以填饱肚子为主,以当时的物质条件,不可能顿顿大餐也不可能以鱼翅燕窝为上,虽粗淡但它吃起来习惯,便利,既不浪费又很健康。能日日,月月,年年的周而复始,就已是当时的百姓小康。
这三样东西,恰是古代人们延续的基础,有了更低级的生存保障,也才会使人们发展到至今——物质的极度丰富,精神的高度文明。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很大的提高,劳动力也得到充分的解放,吃的住的都在日新月异变化。现今人们,吃的好些,穿的靓丽些,实无可厚非。可我自己觉得古人这“三要”,现在还是很有必要效法的。
首先结发妻就不可丟掉。它是成人后刚要独立生活,就选择的终生配偶,是经过方方面面的筛选,考察,感应,最后结为夫妻,被各亲朋好友的祝福,进入婚姻殿堂。二人都从零开始,一点点积累生活经验,一些些掌握生活规律,一次次的性格磨合,达到了沒有二心,目标一致,共同膽养老人,教育儿女,共享快乐,共度难关,到老互相搀扶,共同走完人生。多么浪漫的事情。如果半路折腾,见异思迁,喜新灰旧,共患难而不能同福贵,同屋檐却不能结同心,这种人迟早会偿到丢掉结发之妻的恶果。
其次穿衣吃饭也不应超过家庭承受能力,古人云穿衣吃饭论家当。虽然粗布现已成奢侈品,不能都穿粗布,那么,穿着就以得体干净为上,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穿吃讲究一些,但一味的追求时髦,名牌奢侈品,一味追求山珍海味,大鱼大肉,普通家庭迟早会败光,不仅日子过不富足,还可能会使身体毛病百出,劳命又伤财。
前言:白岩松谈养老,一针见血!
前两天看了白岩松的一则视频,视频里有句话戳中了我
想要养儿防老几乎不可能,不是儿子不孝顺,而是一对小年轻上面四个,上面这四个顶上还剩两三个呢,请问他养得起吗?
所以老人的之一位是攒健康,储蓄健康要比储蓄钱管用。
说道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故事,分享给大家:
有一位老母亲,早年丈夫去世,她含辛茹苦养大儿子,倾其所有供儿子上大学,儿子毕业后在大城市成家立业。
母亲临退休前打 *** 给儿子,希望退休后能和儿子住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没想到,几天后儿子回电说: “妈妈,经过我们全家人的商量,我们不欢迎你和我们一起住,你把我养大,按市价计算,大概是15万元,我现在给你账户打了20万,你不要再来打扰我们了。”
老母亲听后伤心欲绝,后来,她用这笔钱去旅游散心,看遍了人间百态后,老母亲看破了,她给儿子写了一封信: “儿子,我用你的钱去旅游了,在旅途中我想明白了,我要感谢你,谢谢你的绝情,让我懂得看破,学会释怀。
世上的亲情就如云烟,风起即散,一切都是无常。如果我看不破,继续痛苦下去的话,可能一年半载我就会去世。
谢谢你让我学会了淡定从容,我已经没有孩子了,心无挂碍,我才能'无所住而生其心'啊。”
三大养老保险望衔接转换 缴费是否满15年为界线
老了靠谁养?这位老母亲的经历让人沉思。
都说“养儿防老”,可是把养老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是非常不靠谱的。
那么,怎样养老最靠谱呢?
一、守住老伴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这世上,除了父母,老伴就是最亲的人。年轻时和你走过风风雨雨的是老伴,年老时和你相濡以沫的只有老伴。
“要吃还是家常饭,要穿还是粗布衣,知冷知热是结发夫妻”,老了,有个在乎你的冷暖、关心你的悲欢的老伴,是一生更大的幸福。
儿女再孝顺,也不能常伴身旁,老伴是唯一能陪伴你的人,也是你唯一可以依靠的人。人到老年,一定要珍惜老伴
二、守住老窝
父母的家永远是子女的家,子女的家却未必是父母的家”,房子是安身立命之本,人老了,一定要有个遮风挡雨属于自己的房子。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有一方自己的小天地,老年生活可以过得自由自在,就算儿女不孝顺,也可以回到自己的老窝,不用看儿女的眼色。
守住老窝,守住安身立命之所,才不至于老无所依、晚景凄凉
世界人口日:我国人口13.47亿 老年人口已近1.85亿
三、守住老本
俗话说:“有理财就不穷,有计划就不乱,有准备就不忙”,一定要守住养老金,一定要事先准备养老的本钱,才有底气步入老年。
“儿孙自有儿孙福”,不必事事为儿女操心,绝对不能把自己的老本全都交给儿女。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万万不能,谁有都不如自己有,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守住养老金,看住老本,老年生活才有保障。
四、守住健康
“金钱再贵,也没有健康贵;荣华再福,也没有平安福”,身体健康是人生的本钱,储蓄健康,比储蓄金钱更重要。
“久病床前无孝子”,无论子女多孝顺,都禁不住被父母的疾病折磨;无论多厚的家底,在重大疾病面前,都会被掏空。
所以,拥有健康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年老时,一定要守住健康,没事多运动,好好养生。
五、守住老友
真正的朋友,一生一起走。尤其到了老年的时候,能和老友出来喝茶、聊天、下棋,老年生活就会很充实快乐。
人老了,有三五知心好友可以倾诉心声,乃人间一大乐事。有心事不要压在心里,会闷出病来,多跟老友聊聊,把心事说出来,心里就会痛快许多。
守住老友,老年生活才不会孤单、无趣。
如今现实的社会,养儿未必防老,做好养老准备,老年才不慌张;善待老伴和老友,守住老窝和老本,拥有健康的身体,才是更大的赢家!
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呢?
注: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汉月秦关】与你分享历史遗趣。
?一日,宋太宗问臣子:世上何种食物可成为美味?
?臣子说:我想起一个寒夜,拥炉烧火,乘兴夜饮,大醉之后,拥被而眠,半夜醒来,因酒精在胃里发烧,加上盖着厚被子,咽喉里燥热干渴,七窍冒烟,浑身焦躁,急想寻点可吃的东西。
?恍惚中,看着窗外,月光如水,庭院明亮如银,随即自己披衣起床,用院里的白雪擦了擦脸,端起壶中的冰凉的汤水,连喝了几大碗,好一个神清气爽,当时就一个想法即便山珍海味也比不上啊。
?可见,物无定味,粗茶淡饭随手就有,饿了取来就能应急;真是要吃还是家常饭,要暖还是粗布衣。所以,当下最需要的就是最珍贵的。
?图片来源于 *** ,侵权联系删除。
简简单单生活,也是乐事;
明明白白获得,岂不悠哉。
图片来源于 ***
《论语?述而》篇中有一段话,读来也很有心得。
累了倦了,就躺下歇歇。弯起胳膊作枕头,也是件很惬意的事。有句老话说:论吃还是家常饭,论穿还是粗布衣。所以说,粗茶淡饭最养人,简单生活也惬意。
富与贵,是人人都想要的。不过,得之需有道,心中方可安。正如孔子所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时间关系,不多说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恰好抛砖引玉。
半个月了,疫情闹得,难得歇一天。
今天要做的,发完此短文后,不刷屏,不查看,不回复。让手机也歇一天。
也做点家务,陪陪家人,其余
马放南山。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节选)
感谢您的支持!!!
女人啊!千万不要轻易离婚有一个女士叫刘巧翠(化名),她和老公结婚是媒人介绍的。婚后老公很宠她,啥都听她的,可以说刘巧翠就是一家之主。
刘巧翠开了一个百货商店经营,收入也不错。刘巧翠长的很漂亮,丈夫长相一般又老实,是一个企业工人,整天两点一线的,上班上的傻呼呼的,刘巧翠很嫌弃老公。
甚至经常对外人说,我要是跟老公离婚,随便找一个也比我现在的老公好。刘巧翠觉得自己长得漂亮,又有能力,自己命不好找了一个窝囊废的老公,用她的话说:“老公是那种用力踹几脚,也踹不出一个屁来的人,没有一点脾性,不像个男人”。
家里办任何事都靠她,老公整天不管不问。
更让刘巧翠生气的是,如果她跟婆婆吵架,老公要么不吱声、要么就劝她,让她不要跟老人一般见识,让刘巧翠感到非常不满。
刘巧翠认为自己的老公,从来不给自己撑腰,自己就是嫁了一个废物。
终于,刘巧翠没有熬过七年之痒,她坚决要求离婚,完全忽视老公和婆婆的苦心劝说,以及孩子的苦苦哀求。
刘巧翠为了离婚,决绝到自己净身出户也要离,属于孩子的财产也都留给老公。可见刘巧翠选择离婚的决心有多大,也说明刘巧翠对自己充满自信。
离婚后,刘巧翠就暗暗发誓,下一次找老公,一定找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汉,只有这样的男人才配我刘巧翠。
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包工头,人长的高大威猛、英俊潇洒。
唯一让她不满意的是这个男人离过婚,而且还带着一个八岁的儿子。
但是刘巧翠对这个男人非常满意,反过来想一下,自己不是也结过婚,不是也有孩子吗?即使这个男人有个拖油瓶也无所谓。
俩人经过几个月接触之后,就结了婚。
但是俩人结婚后仅仅过了两年,刘巧翠又受不了了。什么原因呢?因为刘巧翠刚结婚的时候,她的第二任老公刚开始家里任何事情,都会征求一下她的意见,表示对她的尊重。
但是过了半年后,慢慢的老公什么事都不跟她商量了,全是她老公自己说了算,即使有时候刘巧翠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也会遭到老公的无情的驳斥,根本不会被采纳,完全忽视她的存在。
这样的结果,不就是刘巧翠希望看到的吗?自己希望有一个,顶天立地独挡一面的男人吗?
但是这样的情况又让刘巧翠很郁闷,感觉自己太被无视了。刘巧翠又开始怀念以前老公家里的一切,原先她就是家里的老大,自己说啥就是啥,婆婆、老公、孩子都要听她的。
现在呢?自己说什么都不算,刘巧翠感到严重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这种不被重视、不被尊重。让人无法忍受!
更让她闹心窝心的是,老公的儿子,儿子觉得老爸之所以跟妈妈离婚,就是你这个不要脸的女人勾引我爸的结果,对她充满仇恨仇视。
不仅什么都不听她的,还跟她对着干。你说东他往西,有时候甚至辱骂她,撵她滚出这个家。
大家可以想一想,换成谁,谁能受得了。刘巧翠就教育孩子,但是孩子他爸不乐意了,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孩子现在没有妈妈,你现在就是他的妈妈,你要好好照顾他,你怎么能来硬的呢?这个家里有什么理可讲啊!那是人家亲儿子,老公心里想,你就是人家儿子的保姆,不满意可以换,刘巧翠感到非常委屈。
这样的家庭矛盾不断生级之后,最后刘巧翠重要忍受不了了,又离婚了。
现在在刘巧翠是真的后悔,每天想着以前老公的种种好。什么都听她的,而且非常宠她爱他。从来不惹她生气,她想干啥就干啥。
老天对刘巧翠不薄啊!完全满足了她的心愿,给她找了一个,高大威猛、英俊潇洒、能独当一面的男子汉。但刘巧翠又觉得自己没有一点家庭地位了。不被重视了、不被尊重了。
此时的刘巧翠真后悔当时说:“随便从马路上拉一个男人,都比她之一任老公强。”
刘巧翠也想过回去找前老公复婚,可前老公没有在原站牌等她,老公走到了下一站。人家两口很恩爱过的很幸福。
刘巧翠复婚无望,就想去之一任老公哪里,要一些财产回来。现在刘巧翠真是丢人丢到家了。
当初离婚协议是写的清清楚楚的,你是净身出户的,从法律上来说,只要是双方达成一致,是不可能要回任何财产的。
刘巧翠婚姻儿戏的结果,就是自己自作自受。
通过这件事,希望给那些此时想离婚还没有离婚的夫妇,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
我想告诉你们,原配是上天赐给你们最适合的姻缘,那是你们的因果,老天是给你们一个机会去了缘的,去化解因果的。除非你们是缘分真的尽了,因果化解了,各不相欠。否则老天是不可能,再给你安排一个更好姻缘的。
外面的所有诱惑,全是对你自身的考验,如果不相信姻缘,世上是没有后悔药的。拿婚姻当脾性玩、当儿戏耍,最终结果是很悲惨的。
有句话说的非常好:“论吃还是家常饭,论妻还是结发妻。”珍惜姻缘、珍惜缘分!
一个人真正的富足,应该是保暖一家大小,实现物质和精神双富有!#时事热点头条说#最近白岩松老师说了一句话火遍全网:没用的东西最贵,有用的东西都便宜!
说的很有道理,下面是网友的精彩评论!
吃的东西最贵,那是人类没有重视,金银财宝吃不得,反而还贵重。粮食有用,不吃会饿死,但更便宜,农民不容易啊!
一个人真正的富足,应该是保暖一家大小,救助其它弱老,实现物质和精神双富有!
虚荣攀比有何用?
家常便饭更好吃,
衣服便宜贵贱无所谓,
干净舒服最重要。
白大哥看透了生活和人生。真吃还是家常饭,要穿还是粗布衣。
这个话是替我们买不起名牌的人说的!
对我来说,什么牌子不重要,衣着穿着这方面,穿的得体干净整洁,舒服就行
这才是最原始的生存法则,但攀比让这些都变质了!
他说的很实在,认知思维逻辑境界都呈现在其中...
说明一个问题,认知很重要!
要饱还是家常饭,要暖还是粗布衣。在快知天命的年龄,我回到了工作岗位,而我家老赵,依然还没学会做饭。所以每天下班,我犹如百米冲刺的速度,先奔赴市场,然后狂奔回家,进门连喝口水的时间也没有,马上进入“备战”状态——洗菜切菜,做好准备工作。
孩子每天六点半进家门,他爸爸除了限号的日子,也会和他一起回家。所以我牢牢掌握六点半、菜刚刚出锅,还散发香气的状态。
有朋友跟我说,干嘛把自己搞得那么累,现在点外卖多方便,也不会比做饭多花钱。
我知道外卖很方便,可还是觉得,自己做的饭,吃起来更舒服、更踏实。确实,人比较累,但是为了那丝烟火气的日子,觉得也值。
热爱生活不是口号、也不是精致利己的计算,而是元气满满投入到热腾腾的生活中去!体验那份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