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蜊的读音图片,蛤蜊的读法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63 0
蛤蜊!噶力?噶辣?葛乐

又到了每周一菜谱时间,本周的古菜叫做“燥子蛤蜊”。

蛤?这四个字怎么读?

“zào zi 葛力?”“sào zi 嘎拉?”

首先要说一下,我并没有写错字——在我们的周历中,这道菜就写作“燥子蛤蜊”。

燥子蛤蜊

图片来自:《祖宗的食谱》2019年周历

大家都知道,“燥”字念zao,干燥的燥。在古代,这个字和臊子的臊相通,也读sao。

不过现在这种用法并不怎么常见,所以为了贴合现代用法,以下就统一写成“臊子”了啊。

蛤蜊不少,正宗的不多

我们学生物分类的,更爱吐槽的就是同物异名、同名异物,最感激的人必须是林奈。

卡尔·冯·林奈,动植物的双名命名法创始者,他让每个物种有了唯一的标准名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方言丰富到没朋友,隔县都听不懂。古代的生物命名本就没有标准,再加上几千公里的地域差异、方言差异,俗名又极多极乱,所以中文世界的生物名完全是个灾区。

蛤蜊,就是更大的重灾区。头疼……

重到什么程度呢?“蛤蜊”光是读音就有五六种——葛力、噶力、葛辣、噶辣、葛乐……其实,这俩中国字的正确读音是“格梨”,然而基本没有中国人这么念。

很想打人有没有......

物种上就更无法描述了——如果你在中国沿海地区的某个小饭馆说,给我来盘炒蛤蜊,端上来的“蛤蜊”有可能涉及一百个物种,甚至更多。

别说渔民朋友,就是专门学贝类的专家,你问他哪些物种可以叫“蛤蜊”,我担保没一个人能提供标准答案。

所以我今天要说的,也只是个参考答案,和大家心中的理解或多或少有偏差,在所难免,因为“蛤蜊”本就是个“势力范围”。

软体动物门下有一个纲,叫双壳纲,也叫瓣鳃纲。这个纲里的动物我们习惯叫贝类。它们的亲戚腹足纲动,我们习惯叫做螺类。这两个纲为海鲜摊的辣炒和烧烤提供了大部分材料。

宏观上,所有双壳纲的动物都可以叫蛤蜊。“看,海边有个大蛤蜊”,只要是双壳纲,这话就不算有毛病。

当然,很多双壳纲的类群,我们还有约定俗成的叫法,比如蛏子、生蚝(牡蛎)、贻贝(淡菜、海虹、青口,它们也并不是一个物种哦,这期不细讲)、扇贝等等。这些你基本都能认得出,所以一般就不会管它们叫蛤蜊,所以我们先把它们去除掉。

剩下的,从吃货的角度理解,个体不太大的、两壳基本长一样的、扇形的、里面是不大点儿一坨白白的肉的、一嗦啦就进肚的,这样的贝类,我们在饭桌上才叫蛤蜊。

艾玛,让我歇会儿。

其实在生物学上,有个“蛤蜊科”,海峡对岸一般叫“马珂蛤科”,这个科里的物种才是名正言顺的正宗蛤蜊。餐桌上常见的比如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等等。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前者俗称黄蚬子,后者俗称白蚬子。有人还叫中华马珂蛤和方形马珂蛤,也都对。

四角蛤蜊

蛤蜊科还有个特别著名的东西,叫西施舌(Mactra antiquata)——别以为它是个菜名,它还是一个正经的中文物种名,很多地方也叫车蛤。

西施舌的肉特别 *** ,斧足特别发达,看起来确实像贝壳里吐出来的一条白皙水滑的舌头。历代文人朋友们展开了他们猥琐而高贵的想象后,于是就定名西施舌了。

西施舌

梁实秋先生曾说:“西施舌不但味鲜,名字也起得妙,不过一定要不惜工本,除去不大雅观的部分,专取其洁白细嫩的一块小肉,加以烹制,才无负于其美名,否则就近于唐突西施了。”

说的多么清雅啊!但我还是觉得猥琐。

鲁菜极品——西施舌

不正宗的非常多

蛤蜊科虽然实至名归,但是如果从数量上说,它们只是餐桌蛤蜊的冰山一角——更多的“蛤蜊”压根不是蛤蜊科的。

蛤蜊科的近亲帘蛤科是个大户,占了半壁江山。比如现在城市里更流行的夜宵小海鲜——花甲,就是帘蛤科的——然而也并不只一种。

其实花甲就是花蛤,是粤语读音的写法而已,并没有什么高明的含义,跟六十岁更是没什么关系,你尽管敞开了吃,不必负罪。

花甲粉丝

最常见的花蛤是菲律宾帘蛤(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小眼花帘蛤(Ruditapes variegatus)。

前者在历史上并不是很辉煌,不过因为近代养殖的关系,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常吃的一种蛤蜊,欧美人如果有“蛤蜊”这个概念,大概首先会想到它。

这两种帘蛤长的比较像,在市场上通常也不区分。也就是说,你买到的一盘炒花蛤里可能两种都有,甚至还有别的种。

菲律宾帘蛤

图片来自:123rf.com.cn

另一种名气极大的叫文蛤,它们是帘蛤科文蛤属(Meretrix)的,至少也有四五个物种被吃。

文蛤是蛤蜊里的贵族,非常鲜,当然也比较贵。一般都蒸煮或者做汤,要是辣炒就有点糟践鲜味了。

文蛤蒸蛋

还有一种市场上称作大文蛤的,其实并不属于文蛤属,而是缀锦蛤(Tapes Literatus)。多数情况你买到的缀锦蛤也是混在文蛤或者花甲队伍里的,渔民一般不单分出来,饭馆老板就更不会了。

青蛤,也叫环纹蛤(Cyclina sinensis)也是常见的大宗蛤蜊,这货比较难看,味道口感也一般,属于蛤蜊当中质次价廉的一挂。

青蛤

还有小型的蛤蜊,市场一般称海瓜子,体型比较长,味道非常鲜美。北方的海瓜子通常是虹光亮樱蛤 (Moerella iridescens),南方则主要是凸壳肌蛤 (Musculus senhousei)。

山东烟台地区比较个性,管纵肋织纹螺 (Nassarius variciferus)叫海瓜子,其实根本不是贝类,一望即知。

虹光亮樱蛤,北方海瓜子

凸壳肌蛤,南方海瓜子

无独有偶,海南名产芒果螺,大名叫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一看就是蛤蜊,根本不是螺。

真是混乱。

辣炒芒果螺

图片来自:全景网

太多了,说不过来。比如蚶科的毛蚶也叫毛蛤、鸟蛤科的n种鸟蛤、紫云蛤科的n种等等,都是常见的蛤蜊。

有个广泛被北方朋友认为是蛤蜊的东西,就是鲍鱼。看鲍鱼壳扁扁的,确实有点像贝壳。其实人家是螺,完全不是蛤蜊。

吃过或见过活鲍鱼的话,就挺容易分辨的了

图片来自:123rf.com.cn

蛤蜊更佳伴侣:猪油

以上已经说了两千字,全是“蛤蛤蛤蛤蛤”的物种罗列...

关于蛤蜊的话题太多,也太深奥,照这样讲下去不是我们一贯的风格,但能稍微指导一下各位吃货,让你们了解自己吃的是啥,我们也就算达到目的了。实在记不住也没关系,蛤蜊好吃,你使劲儿吃就完事了。

接下来说点你们最关心的——蛤蜊怎么吃。

我个人理解,蛤蜊的吃法无非两种——轻口的和重口的。轻口者,蒸、煮、做汤、蛋羹等类,取蛤蜊的鲜甜,原汁原味,自然情趣。

原汁原味蛤蜊汤

图片来自:123rf.com.cn

重口就比较适合内地和北方的朋友了,比如辣炒、五香、葱姜、醋烹之类。这些做法一来是适合内地口味,不显得过于清淡;二来对于不是太新鲜的食材,也是扬长避短了。

在重口系列的做法里,有一种“蛤蜊伴侣”不得不提,就是猪油。别看猪油单看上去油腻腻白花花的,一旦放在菜里,往往有画龙点睛的奇效。

猪油

图片来自:123rf.com.cn

尤其是蛤蜊类,口感比较寡,有一点点猪油的加入来调和五味,在鲜甜的基础上还增加了香,让蛤蜊口感更加完美。甚至在南方,连蒸煮海鲜的轻口做法也喜欢放猪油,看来的确是民间普遍的认知了。

我们今天介绍这道臊子蛤蜊,是元代的菜谱。那时还没有辣炒的概念,甚至还没有辣椒,可能猪油和海鲜的配搭也不流行。

但是这道菜,一定要用肥瘦兼具的臊子,同时用酒和花椒来调味,这都是懂得烹饪道理的做法。

虽然这道菜是以煮为手法,不过从目的上看,我们完全可以把这道菜理解成元代的“猪油辣炒小海鲜”,在几百年前应该也是非常前卫的做法呢!

燥子蛤蜊

图片来自:《祖宗的食谱》2019年周历

原料:

五花肉100克、蛤蜊500克、黄酒30ml、黄酱10克、花椒5克、葱10克、砂仁5克、盐5克、淀粉5克、醋5克

步骤:

1.五花肉切成小骰子块,用黄酒腌制20分钟后,下沸水焯至变色捞出。

2.五花肉加入黄酱拌匀后,腌制10分钟,再加入花椒、葱、砂仁、盐、醋备用

3.淀粉调成糊状备用

4.将腌好的五花肉下锅煸炒,再加入少量水,水开后加入淀粉糊,等汤汁浓稠后关火备用

5.蛤蜊洗净后下沸水汆熟,捞出,去壳只留肉,码放于深盘中

6.将五花肉卤浇在蛤蜊肉上即可

在你的家乡

“蛤蜊”怎么念?

号内搜索

《博物》微信公众号开通“号内搜索”服务啦!

只要进入“博物”公众号首页,点击左下方菜单栏中的“精彩内容”,再选择之一项“号内搜索”,即可进入搜索页面。输入你想要查看的关键词,所有相关往期内容都能看到哦。

撰文 | 信浮沉

微信编辑 | 高兴

贝中极鲜——黄皮蛤蜊

黄皮蛤蜊(日照读音为ga la)是产于日照沿海滩涂的一种贝类。其皮发黄,其肉煮后亦发黄。白灼几分钟即可食用,黄蛤肉质鲜嫩,原汤尤为鲜香,称为贝类中的极鲜。

这五种大家常吃的带壳海鲜,长得太像“亲兄弟”了,你能分清吗?

住在海边的人真的太幸福了,还有小渔村渔农得生活,令人向往!这5种海鲜大家常吃,却常认错!

1蛤蜊

很常见,有花蛤、文蛤、西施舌等很多品种。肉质鲜美无比,被称为“天下之一鲜”、“百味之冠”。

营养很全面,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铁、钙、磷、碘、维生素、氨基酸和牛磺酸等多种成分,低热能、高蛋白、少脂肪,能防治中老年人慢性病,实属物美价廉的海产品。

2蚬子

黄海滩涂上盛产这种贝类,白蚬子因壳较其它蚬子相比都白而得名,个头和板栗的大小不相上下,品质和声誉完全可以和黄蚬子、沙蚬子并驾齐驱。

白蚬子的味道很特别,它与黄蚬子鲜得浓艳和沙蚬子鲜得强烈相比,以其温和委婉,温柔适中的海鲜味更能适合大众的口味,它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汤汁丰富,味鲜肉嫩。

3血蚶

海南人就称它为血蚶,广府人称它为“蛳蚶”,潮汕地区的人们则习惯单称为“蚶”。它的壳为心脏形状,两壳质厚而隆起,左右同形,表面有垄沟,如瓦屋棱,约有三四十条,均由壳嘴而散射。

肉柱紫赤色,多血,味极鲜美,嗜好之者,把它视作廉价的补品,下酒的佳肴。因其汁水如血色。

4蛏子

它又叫蛏子皇、圣子、竹蝗、蜻。贝壳长,近柱状或卵圆形,两壳相等。中国盛产蛏子,南北沿海多有分布。蛏子肉可鲜食,也可加工制成蛏干、蛏油等。中国国养殖历史悠久,以福建、浙江产量更大,并有人工养殖。如果养殖水产遇到问题不知如何处理,可以上云种养咨询专家,它是全球更大的农技问答平台。里面 *** 了数万名种植和养殖方面的专家,提出的每一个问题2分钟内就会得到回复。

蛏子富含碘和硒,它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孕妇、老年人良好的保健食品,蛏子含有锌和锰,常食蛏子有益于脑的营养补充,有健脑益智的作用。

5海瓜子<寻氏肌蛤>

生活于盐度较高的外湾或岛屿的滩涂中,群聚生活,每年8-9月产卵繁殖。两壳极膨胀,壳表面为黄褐色或绿褐色,有放射纹及波状花纹。壳内面灰白色,具珍珠光泽。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沿海人野生食用贝类之一。分布于太平洋东西两岸。广泛分布于中国南北沿海的滩涂上。

这五种带壳海鲜大家常吃,长得太像“亲兄弟”了,很多人都分不清,你能分清吗?

铰(告)蛙油,一代人的记忆,湖北这个方言啥来由?

○湖广渔夫·趣说方言○


2021年最冷寒潮来了。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走来的人们,一定对冬天必备的一种小物品,记忆深刻,那就是——

蛤蜊油——铰蛙油!

铰,湖北方言读“告”,铰蛙油是湖北武汉等地对“蛤蜊油”的别称。


“蛤蜊油”为何称为“铰蛙油”?

“铰”,为何读“告”?

“铰”是什么?

“铰蛙油”是什么油?

请听湖广渔夫细细说来。


(一)“铰”,方言为何读“告”?

河蚌是水里常见动物,肉质鲜美。早在1985年,《中国食品》杂志刊发过一篇文章,《河蚌肉鲜堪入馔》,文中说,

河蚌,有的地方叫“高蛙”、“阿尼”或“河歪”。

该文中,“高蛙”为“铰蛙”之误。这篇几十年前的文章,印证了河蚌有“铰蛙”这一别称。

铰,普通话注音jiǎo(较),但湖北等南方方言读“告gào”,粤语读“gaau2”,近似“搞”音。

湖北方言及南方地区的方言,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古音古义。

一些字,北方话读声母“j”,南方仍读声母“g”。

如街,北方读“j-iē”,南方读“g-āi”(该)。家,j-iā,南方方言读“g-a”(嘎)。

还有:架势,读嘎势(开始);豇(江)豆,读缸豆;介绍,读盖绍,均是声母“j”变成声母“g”。

普通话拼音为“j-iao”的一些字也是如此。

叫化子(指乞丐)之“叫jiào”,湖北方言读“告”(声母为g),“告化子”。

(湖广渔夫小时候把“铰蛙油”理解成“叫化子油”。)

困觉jiao,说成“困告”。角jiao落,说成“郭guo落”。

所以,“铰”字,湖北方言承袭古音读“告”,很正常。铰蛙,读成“告蛙”。铰链,读成“告链”。


(二)“铰”是什么?河蚌、蛤蜊为何称“铰蛙”?

铰,基本字义指剪刀。也作为动词用,指用剪刀剪。把绳子铰开。

铰,也指铰链。铰链又称合页,是用来连接门与门框,并且可以相对转动、开合的装置。现代社会工业发达,铰链品种更多,用途更广泛。

河蚌,有两片对称的硬壳。这两片硬壳均有闭壳肌,两壳结合部通常有齿,从而能够开合自如。鹝蚌相争的寓言大家都熟悉。当遇天敌时,河蚌两壳迅速闭合,严丝合缝,滴水难进。

河蚌的这一铰合运动结构,与门窗安装必备的金属配件“铰链”相同。也许是古代工匠,受河蚌开合启发,才发明了“铰链”。

所以,湖北人把河蚌形象地称为“铰蛙”。铰,即“铰链”之意。蛙,指蚌是生活在水里的动物。

湖北方言“铰蛙”,指河蚌,蚌壳,也指铰链(合页)。

也有专家提出是“珓哇”两个字。

珓jiào,占卜用具,也叫杯珓,用两块蚌壳或形似蚌壳的竹木片做成,抛掷于地,观其俯仰以占吉凶。

但“珓哇”两字如何组合在一起,缺乏合理解释。


蛤蜊gé lí与河蚌,都是水里双壳软体动物,形状上近乎一样,

所以,方言把蛤蜊也称为“铰蛙”。

从全国情况看,河蚌有不少别称,蚌壳、河歪、歪儿、河蛤蜊、鸟贝、嘎啦、瓦夸、阿尼等。

湖北多地称河蚌、蛤蜊、蚶子为“铰蛙”,很形象,也很有文化内涵。

铰蛙,不宜写为告洼、告蛙、高蛙。

头条朋友,除湖北外,还有哪里称河蚌为“铰蛙”?


(三)“铰蛙油”是什么做的油?

蛤蜊油的蛤蜊,具体种类为文蛤。

蛤蜊是一种生活浅海海底的生物。蛤蜊油,是一种大众化的油脂类护肤品。

装在蛤蜊壳里的油,里面的成分,与蛤蜊一点关系都没有。蛤蜊只是作为装载容器用。

蛤蜊油采用多种矿物和植物油脂配制而成,主要成分是凡士林、石蜡,白色或黄色,无香味。

在缺衣少食、物资贫乏的年代,在寒冷的冬季,一些人的手上、脸上冻裂出一道道血口子。蛤蜊油价廉物美,几分钱一盒,能有效保护皮肤,防皴手,治疗皲裂。

实用还好玩!

蛤蜊壳表面光滑,有同心圆彩色花纹,也成为小朋友们喜欢的玩物,也让他们首次认识到了海洋生物。

过去,工业不发达,人工成本又低廉,用蛤蜊壳装护肤油,可以说是“废物巧用”,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但用蛤蜊壳作护肤品包装盒,必须依赖人工,在人力成本越来越高的工业化时代,就不划算了。

改革开放后,经济大发展,各种护肤品琳琅满目,廉价的蛤蜊油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但作为一种怀旧产品,一种工艺性产品,蛤蜊油仍有其市场。


钩沉乡愁民俗,聚焦城乡共荣

点“关注”,看湖广渔夫趣说杂谈

自然拼读元音字母a的发音-人教新起点版3年级上册第1单元

a是人教新起点版三年级上册第1单元的自然拼读学习内容。

人教新起点版三年级上册第1单元自然拼读内容


它一共有4个活动:

第1个活动是听单词,指出来并说出来。单词有以下6个。

cat猫

fat胖的

mat垫子

cap帽子

map地图

tap水龙头

第2个活动是听并圈出单词。给出了3组单词:

map地图

tap水龙头

rat老鼠

fat胖的

cat猫

cap帽子

第3个活动是先仔细观察给出的字母,然后将两个组合起来的单词写出来,最后大声读出来。

cat猫

cap帽子

fat胖的

map地图

mat垫子

tap水龙头

rat老鼠

gap代沟

第4个活动是听句子,并跟读。在句子中练习含有a的单词。


教材中的活动循序渐进,由单词到句子,由听到写,到读。

按照教材中设置的顺序和活动来系统地学习自然拼读,会有很大收获。


国外的自然拼读资源非常丰富。作者搜集了与a相关的资源,分享给大家。

拓展含有a的单词

图片来源于 ***

hat帽子

cat猫

pat轻抚

sat坐

fat胖的

brat没有规矩的人

bat蝙蝠

mat垫子

slat板条

flat平时的

rat老鼠

图片来源于 ***

ham火腿

swam游泳

bam“嘭”的一声

ram公羊

Pam帕姆(人名)

jam果酱

wham砰,嘭

Sam萨姆(人名)

yam山药

scam欺诈

gram克

tram有轨电车

clam蛤蜊

dam大坝

slam猛烈抨击

除此之外,再大声朗读以下单词,来练习短元音a的发音。

图片来源于 ***


短元音a的练习

1.说出图片的英文单词,然后将字母连线,最后写出完整的单词。

如第1张图片是猫,它的英文发音是/c//a//t/,根据发音,我们选出字母c-a-t,将这些字母连起来,最后写出cat这个单词。

图片来源于 ***

2.给含有-ad的单词涂红色,然后写出3个含有-ad的单词,最后画3张脸:疯狂的脸、悲伤的脸和高兴的脸。

图片来源于 ***

3.根据图片,给正确的元音字母涂色。

如第1张图片是棒球棒,英文单词是bat,它有元音a,给a涂色。

图片来源于 ***

4.按照at和an给单词分类。

图片来源于 ***

5.写出每个单词中缺少的字母。

图片来源于 ***

  1. 根据图片,给相应的单词涂色。

图片来源于 ***

7.根据给出的押韵的单词,写出第2个单词,并将该单词与图片连线。

如第1个单词是man,给出的字母是f,与man押韵的并以f开头的单词是fan,意思是电扇。所以与电扇图片连线。

图片来源于 ***

8.写出与方框中给出的单词押韵的单词,然后选择合适的单词造句。

图片来源于 ***

9.找出给出的6个单词。

图片来源于 ***

10.大声阅读含有-at单词的文章。

图片来源于 ***

11.选出合适的单词完成文章,并大声朗读该文章。

图片来源于 ***

12.大声阅读含有-a的单词的文章。

图片来源于 ***

13.阅读一篇关于猫的文章,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图片来源于 ***

14.大声阅读含有-a的单词的文章。

图片来源于 ***

如果大家想获得更多的英语学习资源,请关注我,每天都会有更新。如果有英语方面的疑问,可私信我咨询。

啥?蛋挞的ta不读三声!还有这些词90%的人都读错了

最新、最虐常用词测试:90%的人都读错了!不服进来看!

12月20日,澳门回归二十周年。提到澳门,你首先想到什么?很多人的回答可能是“澳门蛋挞”,但你知道“蛋挞”的正确读音是“蛋挞(tà)”而不是“蛋挞(tǎ)”吗?

“挞”是英文“tart”的音译,意指馅料外露的馅饼。“挞”不是多音字,它只有一个读音:tà。

其实,还有下面这些常用语,也是一读就错,来看看你读对了几个!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怼”的读音只有一个,那就是“duì”!也就是说,你们的日常互“duǐ”其实是日常互“duì”!并且,“怼”的本意其实是“怨恨”。

很多人管撒贝宁叫小sà,但其实“撒”这个字根本没有sà的读音。作为姓氏时,读sǎ,而另一个读音是“sā”,比如撒谎、撒手。

那么问题来了,撒贝宁要被扣多少钱?

这个词你九成会读错!是话唠(lào)而不是话唠(láo)。

“噱”有两个读音,xué和jué,很多人读噱(xuè)头是错误的。

“癖”的读音是pǐ,不是一个多音字,只有一个读音,所以读洁癖(pì)是错误的。有没有怀疑人生?

铊有两个读音,tā和tuó,表示金属元素时,读tā。

蛤蜊的正确读音是gé lí,因为“蛤”是个多音字,可以读作gé,也可读作há,所以很多小伙伴会读错。另外,不同的地方对“蛤蜊”有不同的称呼,如gā lā。

“与”是个多音字,有yǔyùyú三个音,所以很多人会将“与会”读错,其实它读与(yù)会。

你读对了几个?来源:中国新闻网

最新、最虐常用词测试:90%的人都读错了

来源:中新网微信公号

最新、最虐常用词测试:90%的人都读错了!不服进来看!

12月20日,澳门回归二十周年。提到澳门,你首先想到什么?很多人的回答可能是“澳门蛋挞”,但你知道“蛋挞”的正确读音是“蛋挞(tà)”而不是“蛋挞(tǎ)”吗?

“挞”是英文“tart”的音译,意指馅料外露的馅饼。“挞”不是多音字,它只有一个读音:tà。

其实,还有下面这些常用语,也是一读就错,来看看你读对了几个!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怼”的读音只有一个,那就是“duì”!也就是说,你们的日常互“duǐ”其实是日常互“duì”!并且,“怼”的本意其实是“怨恨”。

很多人管撒贝宁叫小sà,但其实“撒”这个字根本没有sà的读音。作为姓氏时,读sǎ,而另一个读音是“sā”,比如撒谎、撒手。

那么问题来了,撒贝宁要被扣多少钱?

这个词你九成会读错!是话唠(lào)而不是话唠(láo)。

“噱”有两个读音,xué和jué,很多人读噱(xuè)头是错误的。

“癖”的读音是pǐ,不是一个多音字,只有一个读音,所以读洁癖(pì)是错误的。有没有怀疑人生?

铊有两个读音,tā和tuó,表示金属元素时,读tā。

蛤蜊的正确读音是gé lí,因为“蛤”是个多音字,可以读作gé,也可读作há,所以很多小伙伴会读错。另外,不同的地方对“蛤蜊”有不同的称呼,如gā lā。

“与”是个多音字,有yǔyùyú三个音,所以很多人会将“与会”读错,其实它读与(yù)会。

你读对了几个?

读错的请自觉转发本文

谈谈青岛的“蛤蜊”

有位朋友提到大连和青岛的比较,说两地人民都爱海鲜,但总体的侧重点略不同,大连偏爱贝类,青岛更青睐鱼类。是不是这样我不敢妄断,但无论更倾向于什么,有一类东西是两地人民的心头好,就是蛤蜊。不夸张地说,蛤蜊是海边人的欲念之火,生命之光。

蛤蜊二字,在胶东被读作“嘎啦”,事实上正确读音却是“隔离”。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将错就错好,不然你在市场跟人说“称十块钱'隔离'”,别人会很迷惘。蛤蜊可以算作部分双壳类的统称,但市面上流行的也只是寥寥数种。对于青岛来说,“嘎啦”一词默认为菲律宾蛤仔,有时候也叫杂色蛤。

菲律宾蛤仔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一种常见的海洋贝类,壳面一般有奶油色、棕色、深褐色,有密集褐色或赤褐色组成的带状或斑点和花纹,色彩斑斓,犹如一颗颗宝石,故部分地区称之为“花蛤”或“花甲”。壳长一般在2.5-5.7厘米之间,商业规模平均4厘米左右。由于产地不同,菲律宾蛤仔在纹饰和味道上也各有不同,其中青岛“红岛蛤蜊”最为著名,其色、味都堪称上品。

烤蛤蜊

虽然“嘎啦”体型不大,但肉嫩味美,咸鲜兼具,“鲜”由呈味氨基酸而来,“咸”则缘自海水。此物宜原汁宜辣炒宜疙瘩汤,可驾驭各种料理方式,还能包饺子包锅贴,可谓雅俗共赏、百吃不腻,堪称青岛菜系之之一大佬。没有了嘎啦,世界将会怎样?嗯,不可想象。幸好这样的悲剧应该不会发生,菲律宾蛤仔野生资源目前还比较丰富,人工养殖更是相当普遍,其产量占世界水产养殖软体动物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左右,仅次于牡蛎类。 ????

沙蛤蜊

在青岛市区的菜市场中,双壳类海鲜种类不多,基本都是大众脸,常见的也就是蛤蜊、扇贝、牡蛎、毛蚶或蛏子之流,但在郊区乡下可能会更丰富,一些非主流海鲜也时常得见。当年我在即墨乡下时,经常吃一种叫做“沙嘎啦”的贝类,如上图所示。

中国蛤蜊

“沙嘎啦”也是蛤蜊,其正名为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也叫中华马珂蛤。其个体普遍比菲律宾蛤仔要大一些, 壳呈较圆的三角形,红褐色,壳表平滑,具成长纹,颜色较为单一,没有菲律宾蛤仔那种乱七八糟的斑纹。这种蛤蜊主要产于辽宁、山东,丹东量产,东北人尤爱之,称之为“黄蚬子”。本种在青岛市区一般很少看到,郊区较多。

“沙蛤蜊”之名,似乎说明本种体内留存沙子较多,据说往往是一包沙,很难“吐”干净。不过以我个人的有限体验,并未感觉到沙蛤蜊中的沙格外多,可能是我运气较好吧。如果将中国蛤蜊和菲律宾蛤仔相比较,我还是倾向于后者,前者虽然个大一点,肉多一点,味道也很“xuan亮”,但口感偏韧,不如菲律宾蛤仔更嫩一些。

不过,食材之间的优劣比较容易引战,各有拥趸,谁也说服不了谁。我这里也是随口一说,如果你非认为“沙嘎啦”更比“嘎啦”强,我也没意见。求同存异,共飧海鲜,岂不是更好?

蛤蜊、蛏子、毛蚶、蚬子,那些好吃的小贝壳,今天一次搞清楚


天气渐渐热起来,如果是往年,街边的大排档也应该开始支起来了。只是现在,街面上依然挺安静。

凉菜、烧烤、小炒,各种各样的小海鲜,再来几瓶啤酒,就是一个爽歪歪的夏日夜晚。

说起大排档的小海鲜,各种贝类绝对是一大担当:辣炒花蛤、盐焗竹蛏、白灼毛蚶、酱油水海瓜子……别看没多少肉,但其中蕴藏的鲜味,足以占领所有人的味蕾。

然鹅,贝类虽然好吃,但点菜时却让很多人觉得头疼。不少大排档没有菜单,各种小贝壳摆在那儿:哪个是花蛤,哪个是文蛤,谁是毛蚶,谁又是血蚶……

分不清楚的朋友就只好假装沉思一下:恩,这个给我来一份;啊,那个给我炒一盘。

在这个夏天来临之前,不能再吃得不明不白了,必须搞清楚,这些好吃的贝类都是啥?

01贝类,最亲民的海鲜

在中国18000公里的海岸线上,小海鲜是最受人们欢迎的。

小海鲜虽然个头小、外表平淡无奇,但数量充足,而且身体里蕴含的鲜味也让人回味留恋。

各种贝壳算是小海鲜的主力了,大量上市的时候,只要几块钱一斤,可以煮、可以炒、可以烤,是最完美的下酒菜。

别看贝类长得不起眼,但它的身体里除了蕴含谷氨酸钠以外,还有琥珀酸钠,各种呈味物质相互作用,使得小小的贝壳有着复杂而多彩的鲜味。

扇贝、生蚝、海虹、花蛤、毛蚶、蛏子……这些常见的贝类算不上什么值钱玩意,却给我们的味蕾带来了极大的满足。

扇贝、生蚝、海虹,在之前的文章里,都曾专门介绍过,可以点击下面的标题查看:

假如扇贝不“跑路”,它到底能变成多少种美味?

贻贝、海虹、青口、淡菜……它们到底谁是谁?

什么样的生蚝才算顶级?吃生蚝真的能壮阳吗?

今天专门来说说蛤蜊、蚬子、蛏子等等,这些有滋有味的小贝壳。

02蛤蜊

蛤蜊,算是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和蛤蜊科一部分物种的统称了。

蛤蜊的名字有很多。普通话中,我们一般读作蛤蜊(gě lì),到了山东就会叫做嘎啦(gá la),而在大连,则被统称为蚬额(xiǎn e)。

不过,这些都不是它正式的名字,按照正确读音,蛤蜊应该读成(gé lí)。但你要真去大排档喊:给我炒一盘蛤蜊(gé lí),老板不把你当成神经病才怪呢。

按照胶东半岛的说法:凉水蛎子热水蛤。海水凉了,就是海蛎子,也就是生蚝最肥美的季节;而到了夏天,海水热起来,则是吃蛤蜊的时候了。

蛤蜊的种类有很多,我们常吃的就有花蛤、文蛤、白蛤等等。

花蛤

花蛤,也被称为花甲、花嘎、花蚬子,学名其实叫菲律宾蛤仔,来自帘蛤目帘蛤科花帘蛤属。

花蛤多栖息于浅海海底的泥沙中,所以水管内多带有泥沙,如果新鲜的蛤捞上来直接烹饪,吃起来会有些牙碜,一般要把它浸泡在盐水中,吐一下沙。

花蛤的烹饪十分多样,白水煮、辣炒、烧烤、做汤……并且,它的体内本就富含咸鲜味道,无需再加盐烹饪。

炒花蛤是夜市上最常见的烹饪方式。不过吃花蛤最原汁原味的 *** 还是烤。

烤黄蚬子

前些年,在大连吃烧烤会给个碳炉子,方便你自己加热,并且烤到喜欢的口感和味道。这时候,我就会去附近的市场,花10块钱买上三四斤花蛤。

拿一个烤网架在炉子上,摆几个花蛤放上边,待烤到开口,拿起来连汁带肉一起吞下,虽然很烫,但也是最原本的鲜味。

锡纸花甲粉丝

这几年爆红的锡纸花甲粉丝,其实也是用锡纸尽可能的包住花蛤里边的鲜味汁水,然后再慢慢地煮进粉丝之中,与扇贝粉丝有异曲同工之处。

文蛤

文蛤,是比较贵的蛤蜊了,有“天下之一鲜”之称。外壳略呈三角形,体型比较大,更大的直径可达5厘米。古早护肤品蛤蜊油,就是拿大的蛤蜊壳做容器。

文蛤炖蛋

文蛤在中国沿海都有分布,以江苏南通出产的最为出名。除了爆炒以外,文蛤炖蛋、文蛤蹄髈砂锅、腐皮文蛤卷、葱油文蛤……都是知名菜肴。

白蛤

白蛤,学名四角蛤蜊,体型较小,外壳隆起比较高,一般用来白水煮或是清蒸。

油蛤

油蛤,学名波纹巴非蛤,外壳有花纹,表面比较光滑,看起来油光发亮的,或许因此名字里就有了个“油”字。在三亚等地,油蛤还被叫做“芒果螺”,但是它既不像芒果,也不是螺。

在中国,油蛤常见于台湾、福建、两广等南方沿海。油蛤既可以煲汤,也可以炒,爆炒油蛤更好的搭配就是九层塔。

油盐水灼油蛤

而在“酱油水一切海鲜”的闽南地区,酱油和水混合,恰到好处地提味,把鲜味吊出来。酱油水油蛤是最家常,但也最能打动人的美味。

黄蚬子

黄蚬子,学名青柳蛤,产于黄海浅海处,最出名的当属丹东黄蚬子。它的外壳是黄色的,肉也是黄色的。

黄蚬子的个头比较大,肉也比较厚,所以也叫肥蛤。黄蚬子用来白灼、清炒、烧烤都是极好了,不需要再添加更多调料,破坏它本来的鲜味。

青柳贝刺身

除此之外,鸟贝、西施舌、海瓜子……都是平时或多或少会吃到的美食。

买蛤蜊的时候注意,只要小舌头还在动,还在喷水,就是活着的。不过,这东西价格不贵,每次买的量也不小,一个一个挑太费劲,每次遇到几个不开口的死蛤蜊,也是难免的。

蛤蜊去沙是比较让人头疼的。用一个大盆,放蛤蜊,倒盐水(1升水30克盐),再点几滴香油或是花生油,养几个小时,便能吐干净沙了。

03蚬子

蛤蜊在很多地方被叫做蚬子,花蛤就是花蚬子、白蛤就是白蚬子,当然,黄蚬子现在已经被叫习惯了。

不过,真·蚬子其实另有其物,它一般是指帘蛤目花蚬科下的生物。

河蚬

河蚬,又名亚洲蚬、台湾蚬,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江河、湖泊、池塘、沟渠。对,蚬子不是海鲜,而是一种河鲜。

河蚬有很多亚种,比如黄沙蚬,外壳金黄,生活的水质越好,贝壳越黄;而在淤泥中生长的称为泥蚬,外壳乌黑。

一般来讲,黄沙蚬的味道比泥蚬要好,而内壳为紫色的黄沙蚬,是河蚬中的上品。

蒸黄沙蚬

河蚬的吃法,一是煮汤,在闽南地区,很多人夏天会用河蚬加老萝卜干煮汤;二是凉拌,河蚬汆烫之后取肉,加入酱油、葱、蒜一拌,再给什么美味都不会换。

河蚬汤

而在日本,还有大和蚬、真蚬以及濑田蚬。大和蚬生长在咸淡水交汇处,其他两种都是淡水生物,它们也会在不同的时节,被日本人食用。

04蚶

蚶,属于翼形亚纲魁蛤目魁蛤总科的生物。

从外形上来讲,蚶比较容易辨认,它的外壳比较厚,而且很坚固,很难徒手掰开,并且外壳表面有很明显的纹路或者绒毛。

蚶这种贝类,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其中以辽宁、山东的产量更大。我们常吃到的有三种——毛蚶、泥蚶、魁蚶。

毛蚶

毛蚶,俗称毛蛤、毛蚬子。以宁波出产的“奉化摇蚶”最为出名。

宁波当地人在食用蚶子时,取用粗铅丝篓,把蚶子置于其中,放进沸水锅中反复摇动篓子,至蚶烫熟,故名“摇蚶”。

拌毛蚶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记载了毛蚶的几种吃法:“蚶有三吃法:用热水喷之半熟,去盖、加酒、秋油醉之;或用鸡汤滚熟,去盖入汤;或全去其盖作羹亦可,但宜速起,迟则肉枯。”

不过,半熟的毛蚶曾在1988年的上海引发过令人记忆犹新的甲肝大爆发。

由于毛蚶产地环境污染,使得毛蚶带上了菌痢,继而出现甲型肝炎病毒,最终导致上海短短两个月内,到处恐慌,板蓝根脱销,不敢摸楼梯扶手……超过31万人感染甲肝,其中31人死亡。

直至今天,在上海的《禁止生产经营食品品种的公告》中,毛蚶的名字赫然在列,全年禁售。

血蚶

泥蚶,俗称血蚶,南方更为常见。生腌或是白灼都是常见的吃法,在闽南,血蚶也是除夕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

图/《老广的味道》

汪曾祺在到访福建时,也曾吃过血蚶并写道:“我吃泥蚶,正是不加任何佐料,剥开壳就进嘴的。我吃菜不多,每样只是夹几块尝尝味道,吃泥蚶则胃口大开,一大盘泥蚶叫我一个人吃了一小半,面前蚶壳堆成一座小丘,意犹未尽。吃泥蚶,饮热黄酒,人生难得。举杯敬谢主人,曰:‘这才叫海味!’”

除了中国人,韩国人也极爱泥蚶。韩剧《请回答1988》里,德善的爸爸最喜欢吃老婆做的泥蚶,他曾说过自己可以不吃肉,但每天都要吃李一花做的泥蚶,后来在德善家还清债务后,李一花做了满满一大盘摆在桌上。

韩国的吃播们,也经常会吃凉拌泥蚶、泥蚶拌饭等等。

魁蚶

魁蚶,也叫血贝,日本人叫它赤贝。相比于毛蚶和血蚶,赤贝的个头比较大,主要生长于黄海、渤海一带。

在日本,赤贝常会用来做刺身或者寿司。赤贝刺身的精髓在于它肥厚的贝足,将它片成薄片后,即入冰箱冷藏五分钟左右,配以调制的辣根上桌,颜色黄中透红,极为赏心悦目。

赤贝刺身

不过传统中餐还是习惯做熟,爆、炒、熘、拌都可以,只不过对掌灶者火候的要求很高,稍一过火,就咬不动了。

这三种蚶相对也比较容易分辨,赤贝的个头比较大,毛蚶和血蚶更大的区别就是肉和汁的颜色了。

05蛏子

蛏子,中国南北方沿海都有分布,一年四季基本也都可以吃到。

清代的《宁海县志》记载:“蛏、蚌属,以田种之谓蛏田,形狭而长如指,一名西施舌,言其美也。”

我们平常所吃的蛏子可以笼统的分为短粗圆的“螠蛏”和细长直的“竹蛏”。

螠蛏

螠蛏的肉质肥嫩,可以清蒸也可以爆炒。在浙江、福建一带,有一种做法叫“倒插蛏”,就是将蛏子紧挨着 *** 碗中,在上边撒一层咸菜和姜丝,然后蒸10分钟,撒上葱花便可出锅。

盐焗蛏子

盐焗蛏子也是常见的做法,将蛏子用调味料稍微腌制,沥干水分,把粗盐混合香料炒热,最后将蛏子摆到粗盐上,利用盐的温度,将蛏子焗熟。

而我们平时吃到的竹蛏一般有两种,大竹蛏和长竹蛏。特点都在名字里,大竹蛏就是“大”,长竹蛏就是“长”。

长竹蛏

竹蛏更大的特点除了长以外,就是外壳薄,外壳很容易掰断,所有有很多人吃长竹蛏的时候是吸着吃的。

而做竹蛏,清蒸或是酱油水就足够将鲜味激发出来了。

其实,各种小贝类海鲜,在烹饪上,都没有太复杂的套路,无需太多的佐料和技巧,简单的烹饪就能得来极致的味道。

- The End -

文 | 卫奕奕

本文图片源于 ***

觊觎、氤氲、龃龉、彳亍:80个生僻词语,你能正确读出来吗?

诗友们,今天,请跟诗词君一起来朗读下列词语:

觊觎、耄耋、龃龉、呷茶

氤氲、踯躅、蹀躞、彳亍

你是不是像诗词君一样,读不下去了呢?

今天,诗词君分享80个认识却不会读的词语,一起来涨知识吧!


(诗词君友情提示:为了方便大家记住,诗词君会用汉字把读音标出来,但是,可不要把读音的字与词语弄混哟~)

jì yú觊觎

【读音】纪余

【释义】渴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

guì yú鳜鱼

【读音】桂鱼

【释义】一种家常的可以食用的鱼类,又名菊花鱼、鳜花鱼、桂花鱼、桂鱼、鳌鱼、脊花鱼、胖鳜、花鲫鱼等。

jǔ yǔ龃龉

【读音】举雨

【释义】牙齿上下对不上,比喻意见不合。参差不齐。

mào dié耄耋

【读音】冒叠

【释义】指年纪很大的人。

líng yǔ囹圄

【读音】玲羽

【释义】监狱。


tāo tiè饕餮

【释义】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怪物。

wǎng liǎng魍魉

【读音】往两

【释义】古代传说中的山川精怪。

qiǎn quǎn缱绻

【读音】浅犬

【释义】情意深厚、缠绵,形容感情恩爱深厚。

wán kù纨绔

【读音】完库

【释义】指富贵人家子弟穿的细绢做成的裤子,泛指有钱人家子弟的华美衣着,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zhí niù执拗

【释义】形容固执任性,坚持己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yǐ lǐ迤逦

【读音】已李

【释义】形容唱歌声和鸟鸣声悠扬圆转、曲折连绵。

yīn yūn氤氲

【读音】音云

【释义】指湿热飘荡的云气,烟云弥漫的样子。也有“充满"的意思。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xiā chá呷茶

【读音】瞎茶

【释义】意为小口地喝茶。

zuì qiān罪愆

【读音】罪迁

【释义】意为罪过;过失。

jiǎo xiá狡黠

【读音】狡霞

【释义】诡诈,狡猾。机灵。


kuǎi cǎo蒯草

【释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条形,花褐色。生长在水边或阴湿的地方,茎可编席,也可造纸。

wěi xiè猥亵

【读音】委谢

【释义】意思为做下流的动作,或形容某人猥琐的模样,通常与性骚扰联系在一起。

tán hé弹劾

【读音】弹合

【释义】由国家的专门机关对违法失职或职务上犯罪的官吏采取揭发和追究法律责任的行为。

wēi yí逶迤

【读音】危移

【释义】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蜿蜒曲折。

jīng qí旌旗

【读音】京旗

【释义】旗帜的总称。


zhí zhú踯躅

【读音】值竹

【释义】徘徊不前。

jūn liè龟裂

【读音】君裂

【释义】裂开密密麻麻的缝隙。

kǒng zǒng倥偬

【读音】恐总

【释义】困苦窘迫;事情纷繁迫促;指匆忙。

bèi lěi蓓蕾

【读音】背磊

【释义】花蕾,含苞未放的花儿。

chì chù彳亍

【读音】赤触

【释义】慢步行走;形容小步慢走或时走时停;犹疑不定。


dié xiè蹀躞

【读音】叠谢

【释义】小步行走或小步快走;徘徊。

chǎn mèi谄媚

【读音】产昧

【释义】用卑贱的行为来奉承,向人讨好。

gōu lóu佝偻

【读音】勾楼

【释义】形容脊背向前弯曲。

gōu hè沟壑

【读音】沟贺

【释义】指山沟;比喻阻隔。

pú fú匍匐

【读音】葡服

【释义】指爬行或爬。


gǔ dì鹄的

【读音】谷弟

【释义】箭靶中心;练习射击的目标。

chè zhǒu掣肘

【读音】彻肘

【释义】原意指拉着胳膊,比喻有人从旁牵制,工作受干扰。

zhěng chì整饬

【读音】整赤

【释义】整齐有序;整顿使有条理,整饬纪律;端庄,严谨。

bào tiǎn暴殄

【读音】暴舔

【释义】指灭绝,残害。任意浪费、糟蹋。

bì lín贲临

【读音】必临

【释义】形容来者贲然盛饰,后人因称贵宾来到叫贲临。请人光临的敬辞。


yōng dǔn拥趸

【读音】拥盹

【读音】指拥护者、支持者。

liè qie趔趄

【释义】由于某种原因,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jīng huá菁华

【读音】精华

【释义】同精华,指事物更好的一个方面。

kuī chá窥察

【读音】亏察

【释义】意思是观察。

wò chuò龌龊

【诗意】握绰

【释义】不干净;脏 。形容人品质恶劣,思想不纯正 。


yì yè肄业

【读音】亿业

【释义】指在校学习,指没有毕业或尚未毕业。肄是学习之意。

yǐ nǐ旖旎

【读音】已你

【释义】柔和美丽,多用来描写景物柔美、婀娜多姿的样子。也比喻女子美丽。

cháng yáng徜徉

【读音】常羊

【释义】陶醉于某事物当中。

mù nè木讷

【释义】指反应迟钝,呆头呆脑,话语不多。通常都是用来比喻人,木讷的人,呆板的人。也可以形容人的性格。

wò xuán斡旋

【读音】卧旋

【释义】调解,扭转,挽回。

qí sù耆宿

【读音】其宿

【释义】特指年高有德望者。


jǔ jǔ踽踽

【读音】举举

【释义】单身独行、孤独无依的样子。

yù chí尉迟

【读音】遇迟

【释义】姓氏。

shì jūn弑君

【读音】是君

【释义】臣子或下属杀死君主。

xué tou噱头

【读音】穴头

【释义】引人发笑的话或举动。二是花招;三是滑稽。也有做看点、卖点,叫座之意。

shì dú舐犊

【读音】是独

【释义】舐:舔。犊:小牛。母牛舔小牛表现对它爱护。比喻对子女的疼爱。


yì xíng劓刑

【读音】亿刑

【释义】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割掉鼻子的刑罚。

tán tái澹台

【读音】谈台

【释义】姓氏。

chán yú单于

【读音】缠于

【释义】匈奴首领的称号。如呼韩邪单于。

lí nàn罹难

【读音】离难

【释义】遭遇祸难,亦谓遭受迫害而去世。

guān fū鳏夫

【读音】关夫

【释义】无妻或丧妻的男人。


qūn xún逡巡

【释义】因为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或退却。

dú lóu髑髅

【读音】独楼

【释义】一般指死人的头骨。

zī jū趑趄

【读音】资居

【释义】脚步不稳;行走困难,想前进却又不敢前进的样子。

cūn liè皴裂

【读音】村裂

【释义】发生在手足的深浅不一的裂纹。

lán lǚ褴褛

【读音】蓝缕

【释义】指衣服破烂,不整洁,十分凌乱,不堪入目。

rèn shēn妊娠

【读音】认深

【释义】从受孕至分娩的生理过程。

shēn shēn莘莘

【读音】深深

【释义】数量众多的样子,如莘莘学子。

jié jué孑孓

【读音】洁绝

【释义】蚊子的幼虫。

gé lí蛤蜊

【读音】隔离

【释义】蛤蜊,软体动物,壳卵圆形,淡褐色,边缘紫色,生活在浅海底,有花蛤、文蛤、西施舌等诸多品种。

chì zhà叱咤

【读音】赤乍

【释义】大声吆喝。指呵斥,怒喝。

duō jiē咄嗟

【读音】多街

【释义】1、霎时。2、叹息。3、呵叱;吆喝。


chóu móu绸缪

【读音】愁谋

【释义】紧密缠缚;连绵不断;情意殷切;深奥;事前准备等。

cù xiá促狭

【读音】促霞

【释义】方言,意为刁钻,爱捉弄人。引申为气量狭小,捉弄人的意思。

guī yī皈依

【读音】归依

【释义】皈依为皈投或依靠之意。

pái huái徘徊

【读音】排怀

【释义】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或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yì lì昳丽

【读音】亿丽

【释义】神采焕发、容貌美丽。


guān jīn纶巾

【读音】关巾

【释义】古时头巾名。

jiá rán戛然

【读音】荚然

【释义】意思是声音忽然停止。

hàn dàn菡萏

【读音】汉旦

【释义】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guī niè圭臬

【读音】规镊

【释义】圭臬指土圭和水臬——古代测日影、正四时和测量土地的仪器,引申为某种事物的标尺、准则和法度;可以据此做出决定或判断。

hàng xiè沆瀣

【释义】指夜间的水汽,露水。常组成语“沆瀣一气”,比喻气味相投的人联合在一起,现常表示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含贬义。


niǎo nuó袅娜

【读音】鸟挪

【释义】形容草或枝条细长柔软。引申为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

pāng tuó滂沱

【读音】乓陀

【注意】“滂”字只有 pāng 这个读音,切不可读成 páng。

【释义】形容雨下得很大。也形容水流盛大的样子。也可比喻眼泪流得很多,哭得厉害。

zhì fá zāng pǐ陟罚臧否

【读音】志罚脏匹

【释义】陟:鼓励。罚:惩罚。 臧否:善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名词。臧,善;否,恶。陟罚臧否,泛指对下级的奖罚或提拔,赏罚褒贬。

hù è bù quān怙恶不悛

【读音】护恶不圈

【释义】怙:依靠,依仗,也有父亲之意;悛:改过,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bù láng bù yǒu不稂不莠

【读音】不郎不有

【释义】稂:又名童粱,只生穗不结实的禾草;莠:狗尾草。本指禾苗中无野草。后比喻人不成才,没出息。

蛤蜊的读音图片,蛤蜊的读法-第1张图片-


怎么样,记住了吗?学会的话,就分享或收藏起来,不记得的时候再翻看吧!


标签: 蛤蜊 读法 读音 图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