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永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 的这首《采桑子·重阳》,写于1929年10月11日,农历重阳节。《 *** 年谱》记载:当时临江楼庭院中黄菊盛开,汀江两岸霜花一片, *** 触景生情,遂填词《采桑子·重阳》一首。
1929年,对于诞生仅仅两年的人民军队来说,尚处在生命幼年。未满36岁的 *** ,也在经历着人生之中之一次重大考验。
这年1月, *** 、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2月10日,大年除夕,红军在江西瑞金城北大柏地设伏,将追击红军的 *** 刘士毅部2个团诱进了包围圈。
这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斗,也是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后的之一个大胜仗。危急时刻, *** 亲自拿起枪,率领警卫排冲入敌阵。大年初一正午,结束战斗,红军俘敌800余人,缴枪800余支……陈毅在给 *** 中央的报告中写道:“是役我军以屡败之余作最后一掷,击破强敌。官兵在弹尽援绝之时,用树枝、石块、空枪与敌在血泊中挣扎,始获最后胜利,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
然而,一场战斗的胜利并不能掩盖这支年轻的队伍存在的问题。
打下古城汀州,红军筹集到5万银圆。面对成军以来更大数目的一笔款子,旧式军队“打家劫舍”的气息开始弥漫:“把钱分了,每人可分得十几块现大洋呢!”“当兵吃饷,打仗发财,天经地义……”
这个多雨的季节,注定要让这支红色队伍经受暴风骤雨。
5月,一位带着共产国际精神的中央特派员来到红四军。他,就是刚刚被任命为红四军临时军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的刘安恭。
从苏联红军高级射击学校留学归来的刘安恭自然不相信“山沟沟里能出马克思主义”。他指责 *** “自创原则”,提出实行“完全选举制度,使党内负责同志轮流更换来解决纠纷”。
1929年6月22日,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在龙岩召开,会议号召“大家努力来争论”——“争论”的结果是, *** 的正确意见被否定,给予 *** 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还一票之差落选前委书记。
失去了前委书记一职的 *** ,不得不离开红四军,前赴闽西蛟洋养病兼做地方工作。 *** 清楚,以俄为师,并不是照抄照搬俄国革命的经验。 *** 说:“我现在不辩,将来事实总会证明的!”
当选新一任红四军前委书记的陈毅,同样意识到部队问题的严重性。在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后,他写出一份详细的报告发往中央,然后星夜启程,远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
这期间,红四军又在上杭召开了“八大”,结果争论依旧、问题依旧。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等错误思潮卷土重来,打骂士兵、枪毙逃兵等旧军队习气再度抬头。更为严重的是,动摇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忽视了赖以生存的根据地建设的红四军,甚至连打胜仗的滋味都尝不到了。在8月进攻闽中和10月进攻东江的两次军事行动中,红军连遭重创。刘安恭也在战斗中牺牲了。
痛定思痛。人们怀念跟随 *** 打胜仗的日子。
在上海,分管军事工作的周恩来以中央名义,肯定了 *** 建立农村根据地和建设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主张。在他的指导下,陈毅起草了《 *** 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这就是著名的“九月来信”。
“九月来信”对红四军党内争论作出明确结论,指出“党的一切权力集中于前委指导机关”,这是“绝对不能动摇的原则”。周恩来指示红四军纠正一切不正确的倾向,维护“朱毛”领导, *** “应仍为前委书记”。
消息辗转传来,已是九月重阳。身体渐渐好转的 *** ,登临上杭城里的临江楼,听远山隆隆炮声,望脚下江水奔流,心情一如秋日晴空,再也抑制不住迸发的诗情,写下了本文开头这首《 采桑子·重阳》。
*** 没有想到,这期间还发生了一段“插曲”。共产国际英文版《国际新闻通讯》发了一则简短讣告:“中国游击队的创立者和中国红军的缔造者之一的 *** 同志,因长期患肺结核病,而在福建前线逝世。”
返回红四军途中, *** 得知这一消息,开怀大笑。
迈过坎坷的山路,中国革命又见平川。
1929年11月23日,朱德率红四军再占汀州城。11月26日, *** 从上杭赶赴汀州。老友见面,欣喜万分:朱毛,朱毛,毛不离朱,朱不离毛。从此,朱毛携手近半个世纪,再未分开。
1929年11月28日,红四军前委扩大会决定:正式召开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5天之后,红四军开赴连城新泉,进行著名的“新泉整训”。 *** 与陈毅主持政治整训,朱德主持军事整训,为红四军“九大”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 起草了会议决议主要部分的初稿,让大家用半个月时间逐条讨论修改。他要做一篇大文章,回答一个共产国际和当时的中央都未能回答的重大问题,这就是:如何使一支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绝大多数的军队脱胎换骨,真正建成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置于党绝对领导之下的新型人民军队。
正值初冬,新泉河畔,宜人的温泉水消除了红军战士连绵征战的疲劳。 *** 在井冈山时期制定的“三条纪律六项注意”——“上门板,捆禾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两项注意:“洗澡要避女人”“大便找厕所”。至此,“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初步成型。
风云突变。 *** 攻占长汀,直逼新泉。为确保会议安全召开,红四军移师闽西山区小镇——古田。
深夜,古田“松荫堂”灯光闪烁。思重千钧的 *** ,甚至忘记了刚刚过去的12月26日是自己的36岁生日。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 *** 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古田召开。那是南方少有的大雪天。廖氏宗祠厅堂里,烧旺的炭火映红了人们脸庞。 *** 建党、建军思想在实践的检验中得到了全体代表的坚决拥护。
从“南昌起义”到“古田会议”,两年4个月又28天过去——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形成。由此,工农武装彻底完成了凤凰涅槃。罗荣桓说:“我们要建立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就已经定型了。”
会议通过的《古田会议决议》,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规定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规定了红军中政治机关和政治工作的地位……若干年后, *** 说,“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 *** 同志……大家看看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的决议就可以了解。”
瑞雪迎春。山里的人们与红四军将士一起,在漫天的飞雪中度过20世纪30年代的之一个元旦,迎接即将到来的农历马年。
廖氏宗祠前的大草坪上,军民联欢,人声鼎沸,雄壮的阅兵式令人兴奋。人们相信,经历浴火重生,这支虽然弱小但理想高远、信念坚定的队伍,必将在中国革命的疆场上马到成功。
一周之后, *** 在古田留下了又一篇著名的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那个黎明前的黑夜,他仿佛看到,南方山林中点燃的星星之火,就要汇成燎原之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从“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 *** 脑海中,夺取中国革命最终胜利的蓝图已然形成,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快马加鞭。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先期离开古田,转战赣南。 *** 则率领另一部阻击从龙岩方向来犯之敌。两路大军调动敌军狼奔豕突, *** “三省会剿”被彻底粉碎。
望一眼万山丛中的猎猎战旗, *** 欣喜高吟:山下山下,风卷红旗如画。
来源:歌声飞过八千里
故事:九月九重阳,登高插茱萸,仗剑斩妖魔九月九重阳节,因为应和双九,得此得名。作为我国传统节日,自古以来人们就有重阳节“踏秋”的习俗,大家携手出游赏景、登高远眺。
然而……你知道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吗?
很早以前,有一个人叫桓景,上有父母,下有儿女,一家上下六口人,日子虽说不上大富大贵,但生活稳定,衣食无忧。
某一年,当地发了大水,洪水退去之后又闹起了瘟疫,很多人家都遭了殃。轻的不能下床,重的则一命呜呼,家家办丧事,日日有哭声,连桓景家也没能幸免,没过多久,父母先后得了重病,撒手人寰。
桓景是个大孝子,跪在父母的灵位前哭泣不止,每日长吁短叹,茶饭不思,没过多久也得了病,卧床不起。
养病的时间里,桓景无意中翻到一本就说,里面说汝河里住着一个妖魔,每隔若干年都要出来危害人间,妖魔走到哪里,就把瘟疫散播到哪里。要想彻底治疗瘟疫,只能铲除妖魔。
桓景记在心中,身体稍微恢复,就咬着牙收拾行李,决心入仙山访仙师学一身通天彻地的道法,为民除害。
桓景走南闯北,沿途风餐露宿,四处打听哪里有仙人。最终听说在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拥有大神通,于是喜出望外,当即进山拜访。
翻了一座又一座山,淌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砾石磨破了鞋,荆棘刮烂了衣服,桓景在大山四处寻找仙人的踪迹,可茫茫大山没人指路,哪有找得到呢?
这一日,桓景累得实在走不动,一头栽倒在地上,等醒来的时候,忽然看见面前站着一只雪白的鸽子。
鸽子不住地向桓景点头。
桓景不知何意,也向鸽子还礼致意。
鸽子忽然飞起,飞了两三丈远落下,还是不住地向桓景点头,桓景走近时,那鸽子又飞。
桓景恍然大悟,这只鸽子是在给他带路呀!
桓景随着鸽子向前走,又翻了几座山,终于看见一片苍松翠柏,有一座古庙藏着里面,庙门横匾上写着“费长房仙居”五个金字。
鸽子飞到庙院上空,不停欢叫盘旋。
桓景按捺心中的欢心,整理了一下仪表,郑重其事跪在门外,求仙人收他为徒。
桓景这一跪就是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早上,大门缓缓打开,一位白发老人踱步走出来,喜眯眯地说:“既有诚心也有毅力,你这个徒弟我收了!”
桓景知道这是费长房大仙,又拜了几拜,这才恭恭敬敬跟着师父进去了。
费长房送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又教给他一套绝世剑法。从此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剑。
转眼间,桓景练剑已经有九个年头,这一日正逢九月初九,费长房走到跟前,见桓景的剑法日益娴熟,欣慰地点点头说:“今天是九月九,乃是至阳之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送你茱萸,你带着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说罢,费长房用手一指,古柏上的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转眼就飞回了家。
桓景回到家乡,立刻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然后把茱萸分给了众人,让妖魔不敢近身。
把乡亲们安排好之后,桓景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来到河边。
不大一会儿,河水暴涨怪风骤起,妖魔以水遁之法现世,卷起黑风就朝着人群冲去,然而茱萸异香醉腑,妖魔根本无法近前。
趁着妖魔咆哮之际,桓景手掐剑诀,抖出九朵剑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妖魔当场扎了个透心凉。
从此以后,百姓再也不受瘟疫之苦,为了感谢桓景铲除妖魔平息瘟疫,从此九月九登高插茱萸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一代传到现在。
关注“酒歌说文”,了解更多有趣的民俗文化。
重阳节可以说快乐吗 重阳节传说故事分享重阳节可以说快乐吗?记得端午节的时候很多人都用错了快乐这个词语,那么重阳节的时候能说快乐吗?来看看吧!
重阳节可以说快乐吗
重阳节不能说快乐。
重阳节是汉族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可以说安康,1989年,中国 *** 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传说
(一)东汉时期,汝河村民受尽瘟魔的蹂躏,一一丧命。青年桓景的父母也因瘟疫而死,自己也差点丧命。
桓景病愈后四处访师寻道,终于找到一位法力无边的仙长。仙长赠与他降妖宝剑,桓景日夜修炼,终成大器。在仙长的指引下,桓景九月九回到家乡,把乡亲领到山上,成功斩杀瘟魔。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二)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
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三)据《续齐谐记》记述:汉代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
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讲,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听从师言幸免于难,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
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习。
重阳节诗词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重阳节图册
王维:今天重阳节,我给你说段人生故事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今天是重阳节,你和孩子是否都想起王维的一首诗呢?这首诗背后有怎样的故事?我们邀请他来讲一场脱口秀,重新看见他的童年与青春,重新理解他的诗。
01
王维有怎样的童年?
我叫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我一开口,想必懂行的人就看出来了,我是一个佛教徒。懂的,微笑;不懂的,不用说话。
我出身于当朝最出名的世家大族——“五姓七望”中的太原王氏,其余六个分别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和荥阳郑氏。
虽然我们太原王氏在唐代已经没落,但我们高贵的血统、刻在基因里的骄傲,还是让我们在芸芸众姓中脱颖而出。
上天在赐予我风雅俊美的外貌、惊才绝艳的才华的同时,还赐予了我高贵的出身和亨通的官运,按理说我该知足了,可是人生实苦,身处娑婆世界,哪里有什么完满可言!
在我9岁那年,父亲王处廉就去世了,丢下我那苦命的母亲和几个年幼的孩儿艰难度日。
母亲出身博陵崔氏,是个佛教徒,从她给我取名为“维”、字“摩诘”就可以看出她对佛教的信仰有多虔诚。她曾拜大照禅师为师学习佛法,维摩诘是她喜欢的佛的名字。
自从父亲去世,母亲先是整日以泪洗面,接着便日渐沉默消瘦,后来便终日礼佛,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不问世事。然而,她丝毫不曾忽略了对我们的教育。
在她所有的儿女中,我是更大的,也是最被寄予厚望的一个。在她的悉心教导下,我琴、诗、书、画样样精通,成了妥妥的“别人家孩子”。
15岁那年,我离开家乡到长安游历,凭借着满身才学和英俊的外貌,很快成为王公贵族的座上宾。
那时的我颇为自得,认为自己技高于人,可以凭借自己的一身才学混得很好,后来我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0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转眼间,我在众人的吹捧中已经度过了两年,可是依旧没能混出个前程来。
17岁那年的重阳节,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长安,看着长安城的车水马龙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虚和寂寞。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以前,在山西老家的时候,我们兄弟几个一定会登上附近的高山,头上插着茱萸,一起喝酒赏花庆祝。如今,大家依旧都欢聚在一起,只有我不能列席,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想起我。
03
我的才华征服了公主
19岁那年,我踌躇满志地准备参加乡试,却听说乡试的“解头”已经被皇帝的妹妹玉真公主内定给了一个叫张九皋的年轻人,我十分着急,就找到和我关系很好的岐王李范,请他给我出出主意。
“这事儿恐怕不是那么好办,毕竟在那么多兄弟姐妹中,我哥最宠的就是玉真妹子,她的薄面,我哥不会驳回,连我也不好直接提出反对意见。”岐王摸了摸他那几缕胡须,深思熟虑后说。
“那这事儿就无法可想了吗?”我试探性地小心询问。
“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只是……你可能需要委屈一下……”
岐王屏退了侍从,对我附耳说出了他的锦囊妙计。
那天,我按照和岐王的约定,精心打扮一番,带上我最拿手的诗文,携着琵琶,跟着岐王来到了玉真公主府上。
寒暄之后,岐王对公主说今天他带来了酒乐(那就是我),要为公主弹奏一曲。一时间,公主府上的伶人都退到一边,只有我一袭白衣,如天人下凡般翩然至前,朝公主行礼。
公主故作惊讶:“兄长,这是谁呀?”(其实我知道公主是个颜控,从我一进门那会儿,公主就已经开始目不转睛地盯着我了,搞得我还有点儿不好意思~)
岐王故意卖个关子:“这是一位知音呀!”说完他朝我示意,可以开始演奏了。
接着,我弹起了我最拿手的琵琶,举手投足间,风姿卓绝。
一曲结束,公主的眼睛亮了。
虽然贵为公主,但她从未听过这么清奇哀婉的曲子,她好奇地问:“这是什么曲子呀?”
我拱拱手说:“禀告公主,此曲名为《郁轮袍》,乃是小的新近所谱,还请公主指点。”
见公主还在那儿惊讶,岐王趁热打铁:“小妹,此人不但音律娴熟,诗词更是一绝。”
“你带了什么作品吗?”公主问。
这时,我从怀中取出准备已久的得意之作,从人立马递给了公主。
“哎呀,这些可都是我经常读的诗作呀!我还以为是古人写的呢!没想到作者竟然是个风流美少年……真是一个大才子啊!快赐座!”
重阳节的由来与典故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早在《吕氏春秋》之中就提到头插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延年益寿。到魏晋的重阳节已成了节日气氛浓厚的盛会。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认为重九是阴气渐去而阳气渐生。重阳节,乃为天寿双九,即阴数、阳数皆为九,故为“重阳”。重阳节在战国时始兴于郑、燕、魏、齐、楚;从《续齐谐记》中记述了神射手秋水向汉高祖传授“穿井底引银汉”之术,看来重阳习俗萌生时,其主旨是追求形式的灵巧,而非形式的迷信。重阳节是中国民间的节日,相传很久以前汝南县汝河两岸每年九月初九有瘟气,汝河两岸的乡亲出入都要佩戴茱萸,汝河的水也变绿了。这个茱萸是有名的中药。乡亲们称它茱萸。有一位名医知道瘟气的来由后,决定从根治起。他经过多年研究,遍访名山大川,在汝河边找到一种黄花草木的根,并把它移植到汝河两岸。乡亲们照他的话去做,瘟气真的消失了。汝河两岸的乡亲对这位名医感激不尽。于是这一登高避邪的风俗也逐渐流传开来。
重阳节的传说
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患 。恒景访遍名山高土,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的”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
恒景回到家乡,下月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民间传说故事:重阳节有什么传说与来历?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瘟神,只要他一出现,村里的人就会病倒,老百姓受尽了折磨。有一位少年叫景恒,瘟神夺走了他所有亲人的生命。他发誓要学习法术,战胜瘟神。他四处寻访名师,不畏路途的遥远和艰险,在仙鹤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终南山上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他一学就是十年,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神又要出来作恶,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和一把斩妖剑,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重阳节恒景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让大家把茱萸叶插在身上,每人喝一盅菊花酒,自己则持酒仗剑,准备治魔。快看,瘟神杀气腾腾地往村子这边来,可是村子里一个人也没有,瘟神正纳闷呢,忽然一阵茱萸香和菊花酒气扑鼻而来,熏得他头晕脑涨。抬头一看,村民们都躲在山上呢,气得瘟神哇哇叫着冲上山来。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神刺死剑下。滚滚黑气退却了,老百姓欢呼雀跃,在山顶上庆祝胜利。从此,九月初九登高的活动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重阳节的起源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更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重阳节的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更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重阳诗篇
采桑子 重阳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 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历代文人墨客笔下,它留下了诸多踪迹。重温古典四大名著,让我们透过经典文学作品了解重阳节俗里蕴藏着的文化基因。
重阳赏菊(新华社)
在中国,农历一月一的春节、三月三的上巳节、五月五的端午、七月七的乞巧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一、三、五、七、九在《周易》中属“阳数”,“九”为更大的阳数,故称重九为重阳。到了九月初九这天,我们便迎来了重阳节。
《西游记》剧照
在《西游记》中,对数字“九”的运用十分普遍。像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占据花果山时手下有七十二洞妖王,这些数字都是九的倍数。而整个取经过程也是在“九九八十一难”后才修成正果。“九九八十一”正是“重阳之数”,可见古人对阳数有着独特的情感,重阳节也就显得与众不同。
《红楼梦》剧照
《红楼梦》里的重阳,是一场充满文化味的诗会。书中第三十八回里,“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便描写了大观园群芳赛菊花诗、开螃蟹宴的场景,尽显贵族之家、风雅之趣。篇中,宝玉送给史湘云的桂花糖蒸新栗粉糕,便是重阳应景糕点。
席间,众人所作的“菊花诗”中,“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及“螃蟹咏”中的“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均明确提到重阳。
从文中关于赏菊、蒸糕、欢宴、吃蟹等细节可以看出,清代贵族之家重阳风俗与前代相似,这些习俗大多也流传至今。
《水浒传》剧照
翻开《水浒传》,来到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宋江就是在“又早秋凉,重阳节近”之时设了菊花之会——“宋江便叫宋清,安排大筵席,会众兄弟,同赏菊花,唤做菊花之会……忠义堂上遍插菊花,各依次坐,分头把盏。堂前两边筛锣击鼓,大吹大擂,语笑喧哗,觥筹交错,众头领开怀痛饮。马麟品箫唱曲,燕青弹筝。不觉日暮。”
席间,宋江趁酒意赋《满江红》一词,便有“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由此可见,重阳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日子。
《三国演义》剧照
在《三国演义》中,魏文帝曹丕绝对算得上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九日与钟繇书》是现存较早详细诠释重阳节的文献。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所谓“长久”,应有长寿之意。从中可知重阳节与祈求长寿相关,多以宴飨聚会为主要活动。而从中“俗嘉其名”来看,重阳应是当时习俗认可的普遍现象。既然普遍,那便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或许,三国时代的重阳节俗也是由来已久的。
整理:陈逸蕙(实习) 董大正
资料:故宫出版社 博览群书
重阳节的故事Ⅰ:重阳节的由来和演进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南朝陈·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农历九月九,是我国传统的节日——重阳节,又被称为“酒神节”、“老人节”、“女儿节”。
《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因此叫“重阳”,也叫“重九”。
我国重阳节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在唐朝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与除夕、清明、中元三节并列为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明天就是我国的重阳节,今天小雯将为大家带来有关重阳节的故事,之一篇章是重阳节的由来和演进。
1、先秦
有一说认为重阳节的源头在先秦时期。
《吕氏春秋·季秋季》里说:“(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祇敬必伤。”“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这两段文字是说九月农作物丰收了,人们要祭天帝和祖先,报答天帝和祖先的恩德。
另有一说认为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志的古人失去了时间坐标,同时也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先民产生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长冬天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人们需要举行相应的送火祭仪。
古代的祭仪情形,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灶神”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一些情形。
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2、汉朝
汉时,人们已经开始过重阳了,但还未将其定为节日。
祈求长寿
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说汉高祖时,每逢九月九日,宫中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九九”与“久久”谐音,因此从汉时起,就有了重阳之日祈求长寿的风俗。这是受古代采集药物服用、追求长生的影响。
汉时,重阳这天还会举行大型饮宴活动,这是由先秦时普庆丰收的欢宴发展而来。
登高与敬老
此外,登高、敬老等习俗也是在汉时形成的。梁朝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说汝南桓景随仙人费长房游学,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你家中九月九日有灾,赶快回去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在手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灾可免。”
桓景急忙回到家中,带着全家人登上高山待了一天,傍晚他们回家后发现家里的鸡犬牛羊居然真的全都死了。
后世,重阳登高避邪,逐渐形成了风俗,登高时,人们还要饮菊花酒,并佩戴茱萸囊。
3、魏晋南北朝
重九之意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月往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日习俗已经定型,并明确了“重九”的含义。
妇女休息日
江南地区,每逢重阳节,都会让妇女休息一天,不做家务,称为“息日”。传说淮南谢家的新媳妇丁氏,因为不堪严酷的婆婆动辄打骂,逼她日夜操劳,于重阳节自缢而亡。丁氏死后托梦说:“看在为人媳妇者操劳不辍的分上,请让她们在九月九日停止工作,休息一天吧!”当地人感怀于此,盖了一座丁氏祠来纪念她,据说十分灵验。从此之后,九月九日妇女休息一天的习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野宴
重阳这天秋高气爽,正适合全家人一起登高饮宴,野宴由此发展而来。从家宴到野宴的发展,是民风进步的表现。
校阅军队
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篡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等他即位称帝后,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
4、唐朝
唐朝时期,重阳被正式定为了节日。
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宰相李沁奏请皇帝批准中和(二月二日)、上巳(三月三日)、重阳(九月九日)这三天为三令节,唐德宗准奏。从此,百官可以在三令节休假,唐人过重阳的风气更是盛于前朝。
贞元四年(788年)九月二日,唐德宗下诏说:“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节日,宜任文武百僚地追赏为乐。每节宰相以下及常参官共赐五百贯,翰林学士共赐一百贯,左右神威、神策、龙武等三军共赐一百贯,金吾、英武、威远及诸卫将军共赐一百贯,各省诸道奏事官共赐一百贯,委度支没节前五日,准此数支付,从本年九月九日起给,永为定制。”
“择地追赏为乐”就是让不同部门的官员自己找地方集体去游乐,国家为这种集体游乐活动提供经费,职位越高,得到的经费越多。
从那时起,重阳节的习俗活动普及全国,在重阳登高的同时,唐德宗还鼓励人们讲武习射,此风一直沿袭到清朝。
5、宋朝
宋朝时,过重阳节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高雅的娱乐活动。
宋人把茱萸称为“辟邪翁”,茱萸是一味很好的中草药,可以医风邪、治寒热、去湿气、驱毒虫,并能开郁、宣气、消食。
宋人过重阳节时,从宫廷到民间都要买菊、赏菊、饮菊、簪菊、咏菊,还点菊花灯,吃菊花糕。
重阳节这天,汴京寺庙会办斋会。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高僧坐在狮子上讲经,成为一种奇观。
北宋时,重阳节这天京城人要做重阳糕互相赠送,糕上不仅插着彩色小旗,而且还有各种果实,如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肉等。有的还用粉做成狮子、蛮王等形状,放在糕上,谓之“狮蛮糕”。
重阳糕也叫“菊糕”,南宋时京城人以菊糕互相馈赠,做法与北宋大致相同,只是用料不同。他们用糖、肉、秫面和在一起做成糕,上面放肉丝、鸭饼,缀以石榴,标上彩旗。
6、元明
元明两代,重阳习俗并无太大的变化。不过明朝人过重阳时,父母都将已经出嫁的女儿接回娘家过节,所以重阳节也叫做“女儿节”。
明朝重阳节有“辞青”的习俗。重阳时节,草木黄落,正是观赏红叶的好时节。北京人喜欢在重阳节这天到西山看红叶或洗温泉。来的人大都携带酒菜痛饮终日,一醉方休,所以称为“辞青”。
明朝江南过重阳时,有人牵羊赌彩,赢者会得到肥羊。重阳节的活动内容也大大增加了,有歌舞、划船、骑射、饮酒、呼卢、蹴鞠等。
7、清朝、民国
清朝时,皇帝在重阳节这天要去万岁山登高。皇城中有两座万岁山:一座是景山,另一座是北海公园的琼华岛。
到了民国时期,为了尚武强国,曾在重阳节提倡登高习武,并定九月九日为体育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这首有关重阳的著名诗篇,引起了多少人对于亲人的思念,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为什么要叫重阳?又为什么要登高呢?有关重阳又有哪些美丽的传说呢,今天我们就一一道来。
九月九日,日月皆阳,是为重阳。
最早提重阳的是屈原,他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但这里的说到的重阳还不是节日。
我国最早关于重阳习俗的记载见于《吕氏春秋》中,在《季秋纪》中就记载了丰收的时候人们要祭祀天帝,祭祀祖先,感谢恩德。
而最早提出要过重阳节的是魏帝曹丕。他在和书法家钟繇的书信中,每一次提出九月九日要过重阳节的说法。
到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法定节日。1989年我国将阴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
”
有关重阳节还有这么几个美丽的传说。
1、
据说在东汉时,汝河附近,百姓们经常遭受到瘟疫的侵扰,很多人被瘟疫夺走了宝贵的生命,瘟疫的泛滥和一个瘟神有关。
有一个叫恒景的年轻人,发誓要除掉瘟神,为民造福。他踏遍千山万水,终于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道长叫费长房,他拜道长为师,学习降妖伏魔的本领。
恒景学习刻苦,进步飞速,师父赐给他一柄伏魔剑,让他在九月九日这天去为民除害。
九月九日这天,恒景回到家乡,他给每个乡亲都发了茱萸叶和菊花酒,自己紧握宝剑冲到汝河边上。
瘟神正好腾出水面,要为非作歹,突然大叫一声,身上像被施了魔术,没有了一点力气。
瘟神从空中垂落了下来,狠狠地砸在地面上,恒景瞅准时机,一个箭步冲了上去,一剑削去了瘟神的头颅。
瘟神被消灭了,人们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到九月九日这天,人们都会登高祈福。久而久之,就成了今天的重阳节。
2
《搜神记》中记载:在淮南全椒县有一个姓丁的姑娘,嫁给了一个大户人家,婆婆看不上姑娘,每天对她轻者辱骂,重则毒打。
丁姑娘最后不堪忍受屈辱,在九月九日这天悬梁自尽。
丁姑娘死后,向上仙哭诉自己的不幸,请求上仙九月九日这天,要让天下的妇女不再操劳,好好休息。
所以重阳节在江南地区又叫“女儿节”。到了这一天,所有妇女都要休息,父母们要把出嫁的女儿接回家。
3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骊山山脚下,住着一户勤劳的人家,有一天,一个算命先生来请求借宿一晚。
主人很热情地把他留了下来,并让出自己的床铺给他住,第二天算命先生要走的时候,主人又做了一大桌子好吃的,给他送行。
临走的时候,算命先生对主人说:“今天九月初九,一定要往高处走。切记,切记。”
算命先生走后,主人带着一家老小,登上骊山更高处游玩,就在他们玩的高兴的时候,突然山洪爆发,山下的村庄瞬时被淹没了。
这时候,主人才知道那算命先生为什么要让自己往高处走。以后每年九月九,人们都要扶老携幼登高。相沿成俗,一直到今天。
水如天说:“老人节要敬老爱老,然而不是老人节的日子,更要多多善待父母长辈,孝顺要趁早啊,不要留下: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