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原因是什么意思,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原因是什么-百科-

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原因是什么意思,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原因是什么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55 0
诗歌《清明》英语翻译/清明节典故

清明

Qingming

<唐>杜牧

Du Mu

清明时节雨纷纷

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

路上行人欲断魂

The mourner's heart is breaking on his way.

借问酒家何处有

Where can a winehouse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ness?

牧童遥指杏花村

A cowherd points to Almond Flower (Xing Hua) Village in the distance.

相关知识

The Qingming Festival is popularly associated with Jie Zitui, who lived in Shanxi province in 600 B.C.

谈到清明节 ,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

Legend has it that Jie saved his starving lord's life by serving a piece of his own leg. When the lord succeeded in becoming the ruler of a *** all principality, he invited his faithful follower to join him.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 ,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 艰苦 ,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However, Jie declined his invitation, preferring having a hermit's life with his mother in the mountains.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作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

Believing that he could force Jie out by burning the mountain, the lord ordered his men to set the forest on fire.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 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

To his consternation, Jie chose to remain in the mountain and was burnt to death. To commemorate Jie, the lord ordered all fires in every home to be put out on the anniversary of Jie's death. Thus began the "cold food feast", a day when no food could be cooked since no fire could be lit.

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The "cold food" festival occurs on the eve of the Qingming Festival and is often considered as part of it.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清明取代了寒食节。

As time passes, the Qingming Festival replaced the "cold food" festival.

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了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Whatever practice is observed,the basic observation of Qing Ming is to remember one's elders by making a special effort to visit their graves, ashes or ancestral tablets. To make the visit even more meaningful, some time should be spent to let young generation of family members know ancestors' past struggles and contributions, and the story of Jie Zitui who chose death over capitulation.

无论以何种形式纪念,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该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当然,还要学习介子推宁死不屈的气节。

清明时节,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

每至清明时节,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这样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一首《清明》短诗,虽历经一千多年,但至今读来,仍然回味无穷,成为清明时节一首脍炙人口的“应景诗”。

不过,一直以来,我有一个疑问,久久不得解,这个疑问便是:清明时节,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这个“欲断魂”作何解释?

直到最近,我在图书馆借阅了几本民俗方面的书籍,并详细阅读之后,方才有所领悟,对此,我提出3点“假设”或者说是“解释”

一:睹物思人,黯然神伤

众所周知,清明时节的习俗有很多,除了踏青郊游之外,更大的一件事儿,莫过于扫墓祭祖

人们到郊外,给逝去的亲人祭扫,睹物思人,想到过去的往事和逝去的亲人,难免黯然神伤,所以,从人的状态上讲,此时路上行人“欲断魂”,也在情理之中!

二:寒食节后,肚子饥饿

熟悉古代习俗的朋友,或许知道,清明节最初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不完全是一个假期,而在清明时节之前的一两日,有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个节日便是古代的寒食节!

据我们头条号:历史观景台了解,寒食节古已有之,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设立了这样一个“奇怪”的节日

之所以说“奇怪”,是因为按照古代的习俗,寒食节期间,人们禁止生火做饭,只吃冷食,这个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试想一下,两三天不给吃热饭热菜,没有热水喝,得有多难受啊?冷饭冷菜吃到胃中,可不舒服!所以,寒食节的时候,很多人是能吃两碗,只吃半碗!这几天熬下来,能不饿得肚子咕咕叫吗?

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这饿着肚子赶路,怎么能不“欲断魂”?

三:匆匆赶路,人困马乏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个“假设”之外,我们头条号:历史观景台认为,或许还有一种原因,那便是:放假了,人们赶着回家祭扫,所以匆匆赶路,人困马乏,“路上行人欲断魂”!

有人可能会说:清明时节,唐朝难道也放假?

答案是:当然!不过,唐朝放假的,都是衙门官员,平头老百姓还是老老实实干活吧!

据古籍《唐会要》记载:(开元)二十四年(大约为公元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上面这句话是啥意思呢?意思就是说:唐玄宗开元24年,大唐衙门在寒食节和清明节期间,放假4天,这就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清明小长假。

放假期间,唐朝官员一般会回乡祭扫。要知道,在古代,是没有小汽车和高铁的,人们回乡返程,只能通过步行、骑马、坐轿子或者乘船,4天的时间,看似很长,实际很短,人们只能匆匆赶路,这样难免人困马乏,于是,便有了“路上行人欲断魂”。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头条号:历史观景台对杜牧诗歌中清明时节,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的3点“解释”或看法,仅供朋友们参考!

更多历史见解,敬请关注头条号:历史观景台。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天气预报

4月4日发布未来72小时天气预报

预计:今天夜间至6日夜间,全市阴天有小雨或零星小雨;7日,西部阴天有小雨,东部阴天间短时多云有小雨,未来三天夜间到早晨地势高处有雾。

各县区未来24小时预报

水 城 钟山区

阴天有小雨 阴天有小雨

4℃~8℃ 4℃~8℃

六 枝 盘 州

阴天有小雨 阴天有小雨

7℃~11℃ 4℃~7℃

小编温馨提示:清明节期间,雨水频繁出没,出行注意交通安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杜牧《清明》每句减少2个字改为五绝 对原来诗意有什么影响?

有意思的问题:“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每句减2字,有损原诗意境吗?


前言

原诗是唐代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经常被拿出来改动,有改成古体诗的,又改成词的。传说清朝的纪晓岚把这首诗每句减少2个字,从七言绝句改成了一首五言绝句,到底好不好?

但凡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拿来改动,一定会被人批评的。至于是不是纪晓岚改的,老街没有查到资料,不过纪晓岚是一位真正懂诗的行家,我不太相信是他改的,估计又是野史编写的故事。

是不是有损原诗意境,先可以看看减少了什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去掉的是:时节、路上、借问、牧童。

一、 之一句 清明雨纷纷

原诗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减少时节二字,变成了清明雨纷纷,从诗意上有区别吗?应该说没有区别。

清明本来就是一个时节,四个字和两个字意思一样,只不过音韵上有变化。七个字是一首标准的律句,读起来抑扬顿挫(节,是入声,在此处顿一下),平平中仄仄平平,更有音韵之美。

截掉了中间两个字就变成了拗句, 平平仄平平。不过并不妨碍句子的完整性,但从这一句来说,七言改为五言没有什么损失。

?二、第二句 行人欲断魂

原诗是:路上行人欲断魂,减少了定语:路上,在诗意上小有区别。减少了”路上“二字,少了羁旅之感,春雨纷纷中,路上的行人寻找落脚之处,所以会有断魂的感受。

原诗的时间、地点、人物一应俱全,这里减掉地点这一意象,缺少的不仅是羁旅之感,也少了画面感。

三、第三句 酒家何处有

原诗是:借问酒家何处有?减少了借问二字,这种省略不可以吗?可以的,在古诗中非常多见,例如:

松下问童子,(童子)言师采药去,(童子回答道:师父)只在此山中, 云深(我,指童子)不知(他的去)处。

借问二字有客气的”请问“意思,这里减少借问二字,语气就不同了,行人彬彬有礼的形象也减了几分色彩。读到这里时,老街脑海里不知怎么就出现了孙悟空的画面。

悟空厉声高呼道:“你这个老儿全没眼色!《西游记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四、第四句 遥指杏花村

原诗是: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中原来有两个重要的人物:行人和牧童,减少了牧童二字,这个影响大一些。

每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们脑海中的画面是:春雨中,牧童牵着牛给疲惫却不失礼貌的行人指向杏花村。缺少牧童二字就少了两个意象:儿童和没有写出的”牛“。

五、 闻一多三美理论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系统地提出:

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下面我们用闻一多的三美理论来分析一下修改过的这首诗,三美是指: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1)音乐美

杜牧的原诗是一首标准的七言近体绝句,近体绝句是格律诗,特别讲究声韵之美。而减少了2个字以后之一句变成了古绝句:

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这首五言诗其实只有之一句不合律,后面三句还是合律的。

从声韵上来说,至于好不好就见仁见智了,我们习惯了这首诗的七言,五言是不是真得不好呢?不好说。老街认为五言读起来比七言急促,没有原来的从容不迫之美,行人显得简单粗鲁,也有些狼狈。

2)绘画美

前面讲过了,之一句没有什么画面损失,只是音韵上有区别,但是第2句和第4句减少了三个意象,路、牧童和没有写出的牛。即使“借问”二字其实也是有画面感的,这是一位讲礼貌的诗人,而不是李逵式的粗鲁之人,“借问”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苏轼评价王维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杜牧的这首诗,从七言改为五言,意象减少,在绘画美上影响比较大。

3)建筑美

无论五言还是七言,在建筑美上没有区别。

结束语

综上所言,杜牧的《晴明》改为五言有几个缺点。

首先是路上、牧童减少,画面上的美感损失很大,留白太多了;另外“借问”二字去掉后,冷冰冰的语气少了温馨之感,降低了人物形象的质感。

牧童二字除了画面感的损失,在情感上也少了情趣,特定的人物形象是作者有意为之。比如贺知章的这首诗:儿童相见不相识,改为“农夫相见不相识”,味道就完全不一样,那种天真可爱的亲切就消失了。

@老街味道

之一章 您看懂了吗?唐诗三百首29首五言绝句可以分成8种小类

1首诗2处救拗 李商隐这首五律《落花》让我们一次看懂拗句与救拗

红楼梦里最美的词偷意于宋朝这个建议招安宋江的官员

唯有牡丹真国色 刘禹锡这首诗到底是写长安牡丹还是洛阳牡丹?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在春天想念天堂的T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天是清明节,人间四月清明日,一年一清明,一年一追思,清风化雨,思念绵长,愿天堂的亲人安好,身边的亲人安康,愿另一个世界,也有人间繁华似景亦有世间人情冷暖!再过9天是亲爱的爸爸去世100天的祭日,2022年元月5日一个永远无法忘却的日子,4号那天下班的路上接到哥哥打来的 *** “爸爸不行了,你们赶紧回来”挂了 *** 叫上弟弟妹妹开着车往家赶,路上不停的在心里默默的祈祷“老爸坚持住,千万不能有事啊”,终于在车颠簸了3个小时后赶回了家,进门之一眼看到老爸躺在躺椅上,已经不能说话了,剩下的只有沉重的呼吸声和已不能聚焦的涣散的眼神,是那么的无助和不甘!泪奔涌而出,一声声呼唤“爸爸、爸爸………”,可是再也听不到老爸的回应声,我们赶到家不到3个小时,所有人到齐后,老爸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我想老爸应该是没有遗憾的走的吧,因为大家都在呢!老爸得的是胃癌,检查出来的时候已经到了晚期,因为年事已高,医生建议在家保守治疗,虽然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但是到了这一天还是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从小我便有恐惧症,害怕牛鬼蛇神,以至于不敢看相关的电视,不敢听相关的故事,哪家有做丧事不管绕多远都要绕道走,可是爸爸走了后,我不在害怕,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想起老爸,想起老爸在世时的点点滴滴,希望在梦里能相见,可是每次午夜梦醒,除了两行清泪,却是思亲不见亲!每次拨通那熟悉的 *** 号码,头像还在, *** 依旧,可是 *** 那头除了机器人那毫无感情的声音“你所拨打的 *** 已关机”,再也听不到老爸那慈祥的声音,再也听不到那一句一句暖心的叮嘱!一遍一遍的唱起“是不是我们都不长大,你们就不会变老,是不是我们再撒撒娇,你们还能把我举高高。是不是这辈子不放手,下辈子我们还能遇到!”下辈子如果有下辈子,我一定好好听话,不再你们操劳!希望天堂没有病痛,老爸您胃不好,要少喝点酒少抽点烟!您在那边好好的,照顾好自己,我们在这边会好好的,好好的照顾好我们自己,照顾好妈妈,相信分开是暂时的,人生这条路好比一个圆,那边是一个终点,也是一个起点,终有一天大家会再次相遇的!各自安好各自珍重!

清明时节晨雾蒙.

疫情他乡望回程.

人生感悟几多许.

谁忘此生养育情.

因果轮回皆随缘.

长叹相伴已半生.

祈求苍天还贤愿.

来世再报父母恩!

北风带雨午来急 街上行人欲断魂丨图集

相关新闻:

今起河南连迎两场雨!还有大风+降温等着你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刘瑞朝 文 记者 白周峰 摄影

初时濛濛如无,渐而砰砰作声,沾衣落地留迹,打窗穿林如珠。正是小雨时节,天气预报的小雨,近午果然落将下来。给这个阴沉微风的中午,加了点沁凉偏寒的味道。

中午12时,郑州市区伊河路桐柏南路附近,正在街头行走的行人,突然被急来的雨浇出了断魂的神色。小雨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有的慢赏,有的挡头,有的疾跑,有的快奔。

其实这场雨,只是按照约定好的时辰,自然地降落,但人们的生活节奏,还是被这场小雨打乱,有多少人能像苏东坡那样,手中没有伞,却“吟啸且徐行”呢?

在丰乐路农业路附近,这场雨弄出了不少的声响。无数的雨点,落在了还很空虚的枝梢间、草丛中,窸窸窣窣的,沙沙啪啪的,仿佛亿万只蛰虫被春风唤醒,在满地的树叶上爬行着、蠕动着。

时节还未入春,这场雨不润亦不酥,也无法让海棠含晚泪、芍药如有情,无法让梧桐叶响、愁人难眠,无法让无人的野渡楚楚动人。但它自有妙处,也别有风情:

你看那“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黄色的迎春花、白色的玉兰花,还有很多早早开放的花,珊珊而动,湿润着花苞,婉约了风情。

你看那“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虽然盘踞的雾霾惹人烦厌,此刻也给这城市添了几多风味,生硬的线条多了一些柔软,水泥的建筑有了一些婉约。

你看那“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如果你正烦恼忧愁,你正百无聊赖,你正悠闲无事,就靠近窗边,或站在檐下,看沾衣欲湿的雨,听吹面不寒的声吧。雨的疏细缓急,都在这万万千千的声里,或空灵,或清脆,或如金石,或如珠玉。

根据预报,今天下午到夜里,郑州阴天继续,小雨或零星小雨继续。温度不低,更高温度为13到14℃,更低温度4到5℃。这刚刚开始下的雨,一时半刻还不会停。我们有大把的时间,来经历一场不疾不徐的雨,来感受一次不冷不热的气氛。

很快,明天天就放晴,气温随之回升。趁着雨还未停,不如吟啸徐行。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裴申申

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为什么路上行人“欲断魂”?

每至清明时节,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这样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一首《清明》短诗,虽历经一千多年,但至今读来,仍然回味无穷,成为清明时节一首脍炙人口的“应景诗”。

不过,一直以来,我有一个疑问,久久不得解,这个疑问便是:清明时节,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这个“欲断魂”作何解释?

直到最近,我在图书馆借阅了几本民俗方面的书籍,并详细阅读之后,方才有所领悟,对此,我提出3点“假设”或者说是“解释”

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原因是什么意思,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原因是什么-第1张图片-

一:睹物思人,黯然神伤

众所周知,清明时节的习俗有很多,除了踏青郊游之外,更大的一件事儿,莫过于扫墓祭祖

人们到郊外,给逝去的亲人祭扫,睹物思人,想到过去的往事和逝去的亲人,难免黯然神伤,所以,从人的状态上讲,此时路上行人“欲断魂”,也在情理之中!

二:寒食节后,肚子饥饿

熟悉古代习俗的朋友,或许知道,清明节最初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不完全是一个假期,而在清明时节之前的一两日,有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个节日便是古代的寒食节!

据我们头条号:历史观景台了解,寒食节古已有之,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设立了这样一个“奇怪”的节日

之所以说“奇怪”,是因为按照古代的习俗,寒食节期间,人们禁止生火做饭,只吃冷食,这个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试想一下,两三天不给吃热饭热菜,没有热水喝,得有多难受啊?冷饭冷菜吃到胃中,可不舒服!所以,寒食节的时候,很多人是能吃两碗,只吃半碗!这几天熬下来,能不饿得肚子咕咕叫吗?

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这饿着肚子赶路,怎么能不“欲断魂”?

三:匆匆赶路,人困马乏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个“假设”之外,我们头条号:历史观景台认为,或许还有一种原因,那便是:放假了,人们赶着回家祭扫,所以匆匆赶路,人困马乏,“路上行人欲断魂”!

有人可能会说:清明时节,唐朝难道也放假?

答案是:当然!不过,唐朝放假的,都是衙门官员,平头老百姓还是老老实实干活吧!

据古籍《唐会要》记载:(开元)二十四年(大约为公元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上面这句话是啥意思呢?意思就是说:唐玄宗开元24年,大唐衙门在寒食节和清明节期间,放假4天,这就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清明小长假。

放假期间,唐朝官员一般会回乡祭扫。要知道,在古代,是没有小汽车和高铁的,人们回乡返程,只能通过步行、骑马、坐轿子或者乘船,4天的时间,看似很长,实际很短,人们只能匆匆赶路,这样难免人困马乏,于是,便有了“路上行人欲断魂”。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头条号:历史观景台对杜牧诗歌中清明时节,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的3点“解释”或看法,仅供朋友们参考!

更多历史见解,敬请关注头条号:历史观景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请问路上的行人为啥要断魂?

唐人杜牧有首诗脍炙人口:圈粉无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般如此解释:清明节这一天杜牧在郊外游玩,天上下着绵绵细雨,杜牧失魂落魄,碰到一个放牛的孩子就问,小朋友你说附近那里有酒馆啊,我去喝一杯。牧童用牛鞭指着远处杏花盛开的村庄说,呶,那个村子里就有酒馆。

这里的行人,就是杜牧本人,而不是来来往往的行人。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也就是说,清明的意思就是天气清爽明丽。

那么杜牧写的清明节是清明节这一天吗。未必,人家写的是清明时节,指的是节气,不是节日。我们老家在过年期间,都说一句话,大年时节的要说拜年话,不能说骂人话。这里的时节,就是过年这段时间,而不是专指大年三十这一天。

大唐清明节也放假。大唐王朝全年节假日是这么安排的:“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到清明四日,八月十五、夏至及腊日各三日”。就是说元旦和冬至两个节日,各放假7天;清明和寒食节连在一起,放假4天;夏至、中秋节和腊日(腊八)各放假3天。唐肃宗时期,清明节增加到七天,唐代宗改为五天,唐德宗又改为七天。

其实唐朝人过清明节,最重要的还不是清明节,而是寒食节。

寒食节大家都知道是咋回事。晋公子重耳带了一帮随从逃往十九年,有六个不离不弃,其中就有介子推。结果重耳回国当了国君,就把封赏介子推的事给靠后了。春秋时期的人耻辱感特别强,脾气特别大,介子推一气之下跑回家,带着老娘上了首阳山,拒不出仕。重耳亲自去请,坚决不下山。重耳心说,那我放火烧山,看你出不出来。结果不知道是介子推跑不出来还是不想出来,总之是烧死了。

重耳大哭,厚葬,号召全晋国人向介子推学习。同时规定,介子推烧死这一天全国人民不能生火,吃饭要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跟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的意思是一样的。为啥要纪念介子推,因为介子推忠君爱国,跟屈原一样。有人说是纪念他不出山当官,此言不确。不当官有啥可纪念的。

所以最早的清明节也是纪念介子推的。给介子推上坟烧纸。后来加入了孝的元素,有忠必有孝么,于是也提倡给自己祖宗上坟烧纸。寒食节和清明节也就一块儿过了。清明节一般在寒食节的前一天。因为第二天不能开火,清明节这一天又要供奉祖先,所以清明节这一天会做好多好吃的,还得喝酒,祖宗喝,自己也喝。

我们要注意一点,寒食节不开火是法定的,开火是要追究法律责任的。并非像端午节吃粽子不吃也行。所以到了这一天,“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想开火是要皇帝特批的。韩翃的《寒食》流传千古: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里的五侯,也就是权贵阶层能够开火生烟,都是经过皇帝批准的。当然当时宦官专权,皇帝也管不了他们。

因《枫桥夜泊》而久负盛名的诗人张继,其《闾门即事》也写了寒食清明一起过的风俗: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清明节这一天正是万家烟火的时候,但却没有几家生火做饭,因为战乱之后人民流离失所,田地荒芜。

大唐时期的寒食清明期间的活动多种多样,有祭祠上坟的,有郊游踏青的,有玩秋千的,有玩拔河的,有玩蹴鞠的,有玩斗鸡的,有放纸鸢的,富贵人家或风雅之士,则往往趁此良日举行宴集,饮酒斗茗,品诗论文。

杜淹《吟寒食斗鸡应秦王教》,写斗鸡的:“寒食东郊道,扬鞲竞出笼。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

还有拔河的:“清明,上幸梨园,命侍臣为拔河之戏,以 *** 絚两头系十余小索,每索数人执之以挽,以力弱者为输。时七宰相、二附马为东朋,三相五将为西朋。仆射韦巨源,少师唐休因年老随絚而踣,久不能起,帝及皇后妃主以为笑乐。”

与所有节日都背离了其初衷,最终归结为吃喝玩乐一样,寒食节清明节也如是。本来这是两个宣扬忠孝的节日,结果都打了马球放了风筝斗了鸡拔了河喝了酒。

所以说为啥杜牧要断魂呢,因为他是行人,是路人,是远在异乡的游子,看到本地人纷纷上坟扫墓归来,玩得不亦乐乎,自己却连给祖先上个坟都是奢望,只好去喝酒消愁了。

杜牧诗云“路上行人欲断魂”,谁不是路上行人,谁又没有欲断魂过


作者水墨画


不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我在阅读时都更注重涵泳诗中的人生经验与况味。当一首好诗遇到好的阅读,这首好诗给阅读者的就不是人们常说的“代入感”,而是让阅读者成为这首诗的诗作者,回到他写下这首诗的那段路上。

在庚子年清明的前夕,我像过去许多个清明前夕一样想到了杜牧的《清明》,不同的是这一次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好的阅读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这首小诗真的像一幕短剧,时间、环境、人物、表情、台词、动作应有尽有。

无疑这是一首直白的小诗,朗朗上口,易于记诵,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字句的理解,满足一种隐隐约约的审美,那就不是我开篇所提的“好的阅读”了。

每一首诗中都有一些抢眼的词句,譬如这首小诗中的“雨纷纷”、“欲断魂”、“遥指”,我最早读到这首小诗以及后来每次想到这首小诗的时候,这些词句都会从诗中凸显出来。但就在清明前的这个中午,当我走在上海中春路高架下的一条人行道上时,我突然意识到最应该给予关照的是诗中的“路上行人”。

当时阳光透过薄云将我的影子投在我脚前的道上,我想到了《清明》诗中的“路上行人”,想他当时为什么“欲断魂”?是因为清明这样的时节他本该在乡关扫墓祭祖,还是本应在天朗气清中踏青游玩?但当时他都不是,他只是在清明这个时节游离于清明礼俗之外或于清明礼俗一时无以寄托的一个“路上行人”。那么这个清明对于他是什么呢,或许就只有“雨纷纷”了。即使“欲断魂”不啻因“清明时节雨纷纷”而起,但“雨纷纷”无疑会让易感的诗人更“欲断魂”。如果说这首诗里“欲断魂”这种强烈的内心感受一定要外化为一种物象,那不是别的,正是“雨纷纷”。

在“借问酒家何处有”之后,“牧童遥指杏花村”仿佛信手轻巧拈来,但在特别关照了“路上行人”之后,我发现自己对这一句一直以来抱有的诗情画意之想是多么不该。

试想,在“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背景下,在“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情况下,“借问酒家何处有”要去找的酒就只能是一浇愁绪以忘断魂的酒,因此在“路上行人”的潜意识中,“酒家”或许只是酒家之名,药店之实。而“欲断魂”竟要奔酒而去,可想而知这“欲断魂”已经非酒莫救了。在这样的情思发展逻辑中,“牧童遥指杏花村”怎么可能是我曾经所抱有的诗情画意之想呢?

“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句中的“遥指”非常关键,“遥指”在这里的意思是在远处指点,向远方指点。理解了“遥指”就不难想见,诗中的“路上行人”身边没有可问路之人,他前后都看了,路上只有他一个人在纷纷落下的清明雨中。后来他终于看到一个牧童,不难推测这个牧童离他并不近,也不会在他可以发力赶上的道路前方,那么牧童只能在道旁的远处。

至此,作为阅读者我们已经离“路上行人”不远了,甚至就已经来到了现场,于是我们发现“借问酒家何处有”至少是一只手放在口边以聚拢声音,然后是很大声的喊话似的拉长声音的打听:“喂——借问一下——酒家——哪里有啊!”声音很大似乎也很拢,真就穿过了纷纷雨帘,牧童听到了他湿透了的声音,便在远处向远方指了指。

牧童此时无声胜有声,或者无需出声,或者怕“路上行人”听不清,最简单的自然就是用手一指。这里务必请注意,正因为牧童的“遥指”而不语,“路上行人”的那一句“借问酒家何处有”就成为这一路上仅有的一句,这仅有的一句显得多么孤独,它被大声喊出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更像一种呐喊,而不仅仅只是打听。由此可以进一步大胆设想,纵然没有牧童,“欲断魂”的“路上行人”也会在雨中喊出这一句。不过那时就不是为了打听,而纯粹就是呐喊了。

“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全诗四句的最后一句,一首诗最后一句中的况味是不可轻易放过的。酒家看来已有着落,可是从到牧童的“遥指”来看,那酒还远着呢。这样一想,就会发现“借问酒家何处有”中的“何处”不仅仅只是一个表示方位的词,它还兼具了形容内心迫切的意义。换言之,诗的最后不是雨停放晴出太阳的光明尾巴。

酒还远着呢,这“路上行人欲断魂”该怎么破?最后一句是以暗示再次强化了这个主题。一首好诗就是这样,就像杜牧的《清明》,一件事,四句话,浑然天成,不可拆解。

我想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看这首诗的阅读者,也都会更加关注“路上行人”的“欲断魂”,因为不只是杜牧,也不只是清明时节和雨纷纷的天气,我们每个人都是“路上行人”,也都会有“欲断魂”的时候。

作者摄影

最后说一段题外话。

“牧童遥指杏花村”太有名,后来被许多画国画的人画过,但画中的“路上行人”和“牧童”太近了,牧童或骑在牛背上或站在地上牵着牛,与“路上行人”甚是亲切,而杏花也被画成了簇拥他们的背景,令人怀疑牧童遥指是否多余。这种画作中的“路上行人”已经与杜牧诗意毫无关联,更好还是不要在画上题“牧童遥指杏花村,写杜牧诗意”这样的款。实在喜欢“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句单独题上也可,遇到质疑时还可回以“这是歌颂太平盛世的新解”,但就是不能题“杜牧诗意”,因为杜牧的这首诗是“欲断魂”之诗,不是像你这么画的,再说你一定要吃了秤砣铁了心题上,那也是你的自由,但若送有见识的人会送不掉,别人会心存忌讳,不会在自己祈盼岁月静好的家中悬挂。


作者摄影

标签: 断魂 行人 路上 原因 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