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星期六
2020年10月
农历九月月初八 霜降节气中
明天就是重阳节啦,秋高气爽,很适合去爬个山!不过山顶容易起风出雾,气温也比山脚下低不少,提前了解一下天气很有必要。
实况回顾
(23日08时-24日08时累计降雨量)
昨天08时到今天08时,盆地以多云天气为主,雅安和乐山个别地方短时阵雨,川西高原多云间阴天,部分地方阵雨。
(23日08时-24日08时平均气温)
盆地更低气温11到13度,更高气温西部18到20度,其余地方20到23度。
天气趋势
预计25到26日盆地西部、南部阴天间多云,部分地方阵雨,盆地其余地方多云,高原阴天间多云有分散阵雨,攀西地区局部中雨;27到29日我省有一次降温、降水天气过程,盆地大部地方阴天有小雨,东北部、南部局部地方有中雨,攀西地区局部地方有中到大雨;30日盆地阴天间多云,局部小雨,高原晴。
主要城市3天预报
未来24小时天气预报
今天晚上:雅安、乐山2市和盆地西部沿山地区阴天间多云有阵雨或小雨,盆地其余地方多云间阴天;川西高原多云间晴,其中阿坝州北部有阵雨(雪),攀西地区多云,局部地方有阵雨。
明天白天:雅安、乐山2市和盆地西部沿山地区阴天间多云有阵雨或小雨,盆地其余地方多云间阴天;川西高原多云间晴,攀西地区多云。
24小时内,盆地更低气温:13~16℃;更高气温:19~22℃。
秋季多雾 行车可要注意
(来源:@国家应急广播)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四川省气象局
为什么重阳节有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你知道吗?(图片 | Pixabay)
时到九月,已近深秋。
此时与“秋”有关的词组多数带着些凄凉,如季秋、暮秋、末秋、穷秋。也有以九月的节候风物称谓的,如残秋、霜秋、菊月。
古人眼中九月是“阴盛阳衰”的季节,《易经本义》中说“五阴在下而方生,一阳在上而将尽”,容易引起人们伤春悲秋的感慨。但我们的先民并非一味消极,九月份也有生机勃勃的生活,比如重九的庆祝活动。
黄永玉 《待到重阳日》
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一、三、五、七、九)中的更大者。农历九月初九是两九交叠,称为重阳,也叫重九。
“重九”这个名字始于三国,算来至今已经有近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了。魏文帝写给大臣钟繇的信中说: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这段话,一则说明了民间热衷于庆祝重阳节的原因,既“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九谐“久”音,九九便是久久,象征人们所期盼的一切长长久久;二则说明了庆祝这个节日的方式“享宴高会”。重阳节是一个游赏的节日,主要的民俗活动是饮宴游乐,伴以登高、赏菊、佩茱萸、吃重阳糕。
正如唐初诗人宋之问诗中所写:
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
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
御气云霄近,乘高宇宙宽。
今朝万寿引,宜向曲中谈。
贺天健《登高远眺》
说起重阳节的风俗,南朝粱的文学家,《西京杂记》的作者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有记载:
汝南有一个人名叫恒景,随修仙的医生费长房游学。费长房有一天对他说:“九月初九日你家将要降临大灾祸,你要马上回家,让家里的人准备香囊装上茱萸,都系在手上,然后一起登山喝菊花酒,这场灾祸就可以避过去。”
恒景听了老师的话急速回家布置,一家人登山饮酒,晚间回家发现家里的鸡犬牛羊都死了。费长房听说之后说:“是那这些动物替代你家的人承受了灾祸。”
后来的人们登高饮酒、佩戴茱萸香囊就跟这个故事有关。
这虽然只是个传说故事,却多少反映了古代人的民俗心理。古人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从一数到九,阳数到了尽头,这个循环要重新开始,这是所谓“阳极必变”。因此九月九日隐隐含着由盈而亏,由盛转衰的不祥因素,按照古代人的思维,这样的问题需要寻找一个“破”法。而这个“破”法便是大家欢聚一堂,登高、饮酒、佩茱萸,大概是想把“不吉利”吓跑吧。
然而这个节日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显然不止因为这个虚无缥缈的说法,还因它正合时宜。
九月九日正值仲秋稍后,季秋之初,天高气爽,万山红遍,北鸟南飞,百川澄清,正适宜登高望远,啸咏聘怀。
重阳赏菊(图片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所谓的登高,主要是说登山。
元代陶宗仪辑《临海记》中写到:
“郡北四十里有湖山,形甚平,正可容数百人坐。民俗极重九日,每菊酒之辰,讌会于此山者,常至三四百人。”
即便不去登山,登临高处楼阁也不失为雅事。
《直隶志书》说曲周县的重阳活动:
“九月九日登高,本县无山,楼上城头携朋眺望。”
曲周县位于河北南部的邯郸地区,平原地区少山,所以百姓们想按旧俗过个重九也是不易。
随着时间变迁,重阳节的活动也有所“改良”。到唐宋时,佩茱萸香囊的习俗逐渐移风易俗改为插茱萸,王维有诗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正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这一习俗。
多数人背诵这首诗时尚在幼年,许多年后才能体会到重阳节身在远方,思乡、思亲的心态。
茱萸与茱萸袋(图片 | 新浪网)
吴茱萸(图片 | 搜狐@河北中医药)
配茱萸香囊、插茱萸倒也不完全是迷信思想。
北魏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载:
“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井中,有此水无瘟病。”
古人觉得茱萸有预防、治疗瘟疫的功效。唐代宫中更用此物来赏赐朝臣,也就算“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了。
菊花酒(图片 | 美食杰)
登高、插茱萸之后,就该饮菊花酒了。
晋代周处《风土记》载:“汉俗九日饮菊花酒以祓除不详。”
《西京杂记》则说:“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饮菊花酒这一习俗非常古老且一直为后世所推崇。从孟浩然的“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到黄庭坚的“九日黄花倾寿酒,几回青眼望归尘”,一碗酒中承载着各式各样的情绪。
菊花与重阳算是“更佳CP”,除去饮菊花酒,还要赏菊、簪菊等等,以各种方式来鉴赏这种秋天的花朵。
饮菊花酒(图片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图片 | Pixabay)
(图片 | Pixabay)
与其他节气一样,重阳节也有应节的食物——重阳糕。
跟“九”谐音“久”一样,“糕”谐音“高”。重阳携糕登高,年年寿高,后步倒比前步高,充满了人们喜爱的吉庆元素。
重阳糕以面粉为底料,配以枣、栗子、石榴籽、银杏、松子等。宋朝时还有以肉沫做馅儿的,后世则主要是甜品。其形状有圆形、菱形,还有单层、多层之别。
宋代有一种“狮蛮花糕”,尤为精致,不像吃食更像工艺品,是可以送给皇帝赏鉴的。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重阳》中记载:
“(重阳)前一二日,各以粉面烝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
又有吴自牧《梦粱录·九月》中记载:
“兼之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塐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霜,名之'狮蛮栗糕',供衬进酒,以应节序。"
市售的重阳糕上面插着彩色的小旗,讲究、漂亮。小贩嘴里吆喝着吉祥话,这是重阳节独特的风物。
重阳糕不仅用来自吃,更大的作用是参与重阳节仪式和敬神。
重阳糕(图片 | 三联@爱吃肉的胖子12)
重阳糕(图片 | 三联@爱吃肉的胖子12)
明朝谢肇淛的《五杂俎》中载:
“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女百事俱高’。做三声。”
这也真是重阳节的有趣事!
其他地域也有一些多姿多彩的重阳节活动,如儿童戏竹马、放风筝、插重阳旗等等,总的说来,都是为了躲避灾祸,祈祷健康平安。
重阳节也是传统意义上的老人节。一是因为这个节日本身为祈祷健康长久而来,二是因为重阳节秋光虽老,却格外灿烂,所谓“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在北方来说,重阳节是一年里户外活动的最后“黄金时段”,即使不为了祝祷吉庆,也应该感受一下美好的秋光,既融入大自然又融入传统,两全其美,实在是赏心悦事。
作者:行旅的熊
(部分图片来源于 *** 如有侵权请联删)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登高所见的清秋薄暮景色、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希望能邀挚友重阳节携酒登高而醉的心情……一首唐代诗人孟浩然所写的诗作中,道尽了自己在重阳节思念好友的惆怅心情,随着清秋的山色一同,氤氲在朦胧的黄昏里。
10月4日,在一派秋高气爽的景象中,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就在国庆假期中到来了。就如同诗中所写的那样,登高、赏菊、品酒……数百年来,人们在这一日祭祀敬祖、登高祈福、赏秋游玩。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在演变中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是更大的数字,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因此,重阳节也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01
秋光正好 登高望远赏秋看晒秋
在古人的观念中,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九九归真,一元肇始,万象更新。重阳节最早源自天象崇拜。“‘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民俗专家刘孝昌这样解释重阳节的意义。虽说随着岁月变迁、时代变化,重阳节所代表的文化含义也发生着转变。但在当下,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佳节又重阳,仲秋时节秋光正好。没有深秋的寒冷萧瑟,也没有初秋时未褪的暑气,气温宜人,正是登高的好天气。在古代文人墨客的重阳诗作中,大多都会写到登高、赏菊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在古代民间就有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民间有清明节“踏青”,重阳节“辞青”的风俗。
清,石涛,《王维诗意图》
“成都人历来有重阳节登高望远的习俗,但在成都的城区附近,几乎没有什么高山。所以不愿出远门的居民们,去老成都的城墙上走一走,也是不错的选择。”刘孝昌回忆,旧时重阳节的城墙可谓热闹非凡,卖凉粉的、卖锅盔的、卖素面的……几乎全成都的小摊贩们,都集中在城墙之上。
登高望远,其实也是为了一览秋光,重阳节是极好的赏秋时期。而对于忙碌的农家来说,这个时节也是“晒秋”的好日子。据悉,“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秋季是丰收的时节,而“晒秋”的出现,也蕴含着农家喜迎丰收的愉悦心情。
清,石涛,《重阳登高图》
02
众菊斗艳 品酒吃糕度佳节
“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说到秋日的代表性植物,那自然无法略过菊花。赏菊赋诗、咏菊饮酒……古来迁客骚人,在重阳节所做之事,也大多是这些。在中国古代的观念中,菊花象征长寿,又被文人们赞美为凌霜不屈的象征。
对于成都人来说,逛一逛每年重阳节前后举办的成都人民公园秋菊展览,也成为了度过节日的选择。“那个时候,老成都人可以说是倾城而出,去人民公园观赏菊花展,那是秋天的重头戏。”在展览举办期间,会展出上千种菊花,不管是品种还是数量都令人叹为观止。
《月曼清游图》之“重阳赏菊”
梅花之美,用双眼就能观赏。而菊花之味,则蕴含在酒香之中。菊花酒,被古人看作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重阳节,能饮一杯菊花酒,那是再美不过的事了。在古时,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讲的就是采菊酿酒。
有了饮,岂能无食。重阳节的食俗中,重阳糕最是应景了。据了解,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宋代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九月》中有载:“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飣,插小彩旗,各日重阳糕。”而在如今,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能称之为重阳糕。
当下,感恩敬老已成为了重阳节日的重要主题。但回望过去,人们在这一日祭祀敬祖、登高祈福、赏秋游玩……是男女老少都能全民参与的节日。趁着秋光正好,假日悠闲,不妨好好珍惜为数不多的秋日时光,尽情玩乐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 *** ,报料 *** :3386405712】
登高、吃糕、赏菊花......寒露与重阳相邻,习俗也相似来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
大小新闻10月8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作为深秋节令,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意思是,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菊有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寒露后,如有强冷空气南下,南方容易出现气温低、风力大的寒露风天气。寒露风是秋季冷空气入侵引起明显降温而使水稻减产的一种冷害。它是南方晚稻生育期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多发生在中国南方农历寒露节前后,因此广东、广西、福建一带称寒露风,长江流域称秋季低温。
寒露时节,北方应播种完小麦,不宜再迟,以免减产。南方应适时播油菜、种蚕豆等。华南地区将会出现一种灾害性天气——绵雨,其特点为: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雾日亦自此显著增加,直接影响“三秋”的进度与质量,因此要利用天气预报,抢晴天收获和播种。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受冷高压的控制,昼暖夜凉,白天往往秋高气爽。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呈现冬天景象。
由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们谓此为“辞青”。又因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节气的习俗,此外,“九九登高”,寒露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登高山、赏菊花,成了这个节令的雅事。在寒露这一天,古人还要取井中的水用来浸造滋补五脏的丸药或药酒。
责任编辑:伟业
本文来自【烟台日报-大小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霜降摘柿子 重阳宜登高霜降是一年中的第18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时至暮秋,天气渐冷,早霜始降,距冬日仅一步之遥。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市著名民俗学家刘百灵,请他谈谈霜降的洛阳民俗。
“霜降始霜”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
“霜降是一个反映天气变化的节气。”刘百灵说,霜降表示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道:“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意思是说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
这也说明古人认为霜不是像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的,而是露水遇到寒冷的阴气凝结成的。因为这个时候气温骤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者植物上直接凝结成细微的冰针,有的还会成为六角形的霜花。
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之一次霜叫作“早霜”或“初霜”,因为这个时候菊花盛放,所以也把早霜叫“菊花霜”。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则被称为“晚霜”或“终霜”。
刘百灵说,“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但就中国大部分地区来说,霜降是寒气到来的时候,因此会有这样的民谚“节气到霜降,种麦就慌张”。
霜降节气吃柿子
作为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是秋收的尾巴,因为许多作物经不住霜打,在霜降到来之际需要及时收割,否则就会被冻坏。
霜降节气降不降霜,对于农业生产很重要。河南有农谚“霜降见霜,米烂粮仓;霜降不见霜,粮贩像霸王”。这说的是霜降这天如果降霜,来年丰收的粮食多得吃都吃不完;霜降这天如果不降霜,来年粮食就会歉收。此时,进入麦播 *** 时节,农谚称“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同时要进行收棉花、刨红薯、卸柿子等农事活动。另外,人们普遍开始植树,因为“春栽早,夏栽巧,冬到霜降栽正好”。
在诸多秋季的节令果蔬中,柿子是霜降节气最有代表性的食物。柿子口感滑嫩软甜,做成柿饼更是甜美可口。民谚有云:“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在我市栾川县的“农历二十四节令”中,就有霜降吃柿子习俗。霜降节气,柿子经霜成熟,栾川人有霜降吃柿子习俗,延续至今。如今当地仍有“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子(鼻涕)”的谚语。
唐代嵩山已有在重阳节插茱萸登高的习俗
值得一提的是,霜降前后有一个重要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有时在寒露节气,有时在霜降节气,甚至有时重阳节还会与霜降在同一天。今年的霜降是23日,25日便是重阳节。
重阳节又名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等,从这么多名字也可以看出古人对这个节日的重视。《中国风俗通史·两周卷》中记载,重阳节出现于汉代,但在周代已有雏形。例如重阳节的应时食品重阳糕,在重阳节形成前的周代已经有了,而将茱萸果实装在囊中作为配饰大约早在周代已经出现。
到了唐代,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内容,赏菊、插茱萸也一并沿袭下来。唐代诗人张说在《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中写道:“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刻作茱萸节,情生造化间。”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唐代,嵩山已有在重阳节插茱萸登高的习俗了。重阳节踏秋的习俗,与农历三月初三的踏春相似,是举家外出游玩的好日子。
这些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也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一个佐证。
霜降过后迎立冬
霜降的物候是“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豺的外形似狼、狗,是一种很凶猛和灵活的犬科动物。“豺乃祭兽”讲的是在霜降到来后,豺聚群围猎动物,它们把捕获来的动物在地上铺成方形,用来祭天。
霜降是一个“成物”的节气,这个时候大地上的百草树木,都被霜打得变成黄色,谷物果实成熟,完成一个生命轮回,大地呈现一派金黄的成熟景象,叶子逐渐落地。
准备冬眠的虫兽这个时候也准备蛰伏过冬,从立春的“蛰虫始振”到霜降的“蛰虫咸俯”,生灵们完成了生命中一个轮回。因此对于自然界大多数动植物而言,霜降是它们生命时序的重要节点。
对于万物之灵的人类而言,霜降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节气,因为在这个节气里,田事完毕,农闲即将到来,人们的活动也从田事转向人事,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好准备。
毕竟霜降过后,便是立冬了。
来源: 洛阳晚报
吃螃蟹、登高赏秋色……寒露习俗知多少?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8日电(记者 上官云)“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随着秋风劲吹,寒露到了。这是个表示气候变化的节气,也是人们忙着收获的时候。
寒露节气的许多习俗与重阳节比较相似,如赏菊、登高等。比起夏天的生机勃勃,深秋多少显得有些萧瑟,但人们登高望远,去观赏秋色,也代表着一种热爱大自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
资料图:“寒露”时节,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内秋色清新宜人,游客漫步在园内,感受独具江南水乡韵味的秋景。王思哲 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思是寒露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晨露冷到快要凝结了。
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反映了气候变化。和白露比起来,它的名字里也有一个“露”字,但白露意味着从炎热向凉爽过渡,寒露则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
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寒露节气到来后,昼渐短、夜渐长,寒气渐生,尤其在早晨或者晚上,人们往往会略微感到一丝寒意,空气也变得比较干燥。
食在寒露:吃螃蟹、喝寒露茶
寒露节气的习俗不太多。秋深了,倒正是吃螃蟹的时候,“九月团脐,十月尖”,寒露正是吃母蟹的更佳季节,但螃蟹不宜多吃。
有的地方,则有喝“寒露茶”的习惯。据说,寒露茶具有一种独特甘醇的清香味道,颇受老茶客们的喜爱。
资料图:寒露节气南京高淳农田丰收忙收割,丰收的季节到了。 高晓平 摄
寒露时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这时人们应注意防秋燥,于是,民间也有“寒露吃芝麻”的习俗,还有谚语说“芝麻绿豆糕,吃了不长包”。
也有文章称,在寒露这一天,古人有时还要取井中的水,用来浸造滋补五脏的丸药或药酒。
值得注意的是,农历九月又被称为菊月,此时菊花基本已经普遍开放,所以,登高、赏菊称为寒露节令的一大雅事。
防秋燥,饮食应润肺益胃
过去,在人们的认知中,寒露到来后,在自然界里,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所以,人们的生活习惯也要做出一些调整,适应天气变化。
资料图: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节气,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县城旅游景区内出现冰挂景观。 武雪峰 摄
比如,有一种关于养生的说法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天天气干燥,在饮食与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注意饮食平衡的基础上,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此时,可以少吃一些辛辣 *** 、熏烤等食品,宜适当吃些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等具有益胃生津功效的食物;蔬菜则可吃胡萝卜、冬瓜,或海带、紫菜等。
“一场秋雨一场寒”,要随着天气转凉逐渐增添衣服,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而且,秋季腹泻多发,要防止暴饮暴食,特别注意腹部保暖。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吃螃蟹、赏秋色……寒露习俗知多少?吃螃蟹、登高赏秋色……寒露习俗知多少?
“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随着秋风劲吹,寒露到了。这是个表示气候变化的节气,也是人们忙着收获的时候。
寒露节气的许多习俗与重阳节比较相似,如赏菊、登高等。比起夏天的生机勃勃,深秋多少显得有些萧瑟,但人们登高望远,去观赏秋色,也代表着一种热爱大自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
资料图:“寒露”时节,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内秋色清新宜人,游客漫步在园内,感受独具江南水乡韵味的秋景。王思哲 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思是寒露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晨露冷到快要凝结了。
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反映了气候变化。和白露比起来,它的名字里也有一个“露”字,但白露意味着从炎热向凉爽过渡,寒露则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
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寒露节气到来后,昼渐短、夜渐长,寒气渐生,尤其在早晨或者晚上,人们往往会略微感到一丝寒意,空气也变得比较干燥。
食在寒露:吃螃蟹、喝寒露茶
寒露节气的习俗不太多。秋深了,倒正是吃螃蟹的时候,“九月团脐,十月尖”,寒露正是吃母蟹的更佳季节,但螃蟹不宜多吃。
有的地方,则有喝“寒露茶”的习惯。据说,寒露茶具有一种独特甘醇的清香味道,颇受老茶客们的喜爱。
资料图:寒露节气南京高淳农田丰收忙收割,丰收的季节到了。 高晓平 摄
寒露时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这时人们应注意防秋燥,于是,民间也有“寒露吃芝麻”的习俗,还有谚语说“芝麻绿豆糕,吃了不长包”。
也有文章称,在寒露这一天,古人有时还要取井中的水,用来浸造滋补五脏的丸药或药酒。
值得注意的是,农历九月又被称为菊月,此时菊花基本已经普遍开放,所以,登高、赏菊称为寒露节令的一大雅事。
防秋燥,饮食应润肺益胃
过去,在人们的认知中,寒露到来后,在自然界里,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所以,人们的生活习惯也要做出一些调整,适应天气变化。
比如,有一种关于养生的说法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天天气干燥,在饮食与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注意饮食平衡的基础上,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此时,可以少吃一些辛辣 *** 、熏烤等食品,宜适当吃些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等具有益胃生津功效的食物;蔬菜则可吃胡萝卜、冬瓜,或海带、紫菜等。
“一场秋雨一场寒”,要随着天气转凉逐渐增添衣服,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而且,秋季腹泻多发,要防止暴饮暴食,特别注意腹部保暖。
今日寒露北京时间10月8日3时55分
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
之一个带“寒”字的节气——“寒露”
此时节
霜染红叶,杂树萧疏
蝉噤荷残,夜凉如水
秋深露重需添衣
寒露有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三候菊有黄华
鸿雁南飞,此时已是最后一批。风凉天寒,古人认为雀鸟躲在水里,成为蛤蜊;百花凋谢,而菊花却争相开放。特有的景观,也预示了深秋的来临。
俗话说,“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随着气温降低,秋裤这个御寒的“标配”逐渐派上用场。
由于气温下降、空气干燥,感冒病毒致病力增强,要坚持锻炼身体,适时增添衣物,不宜再赤膊露体或赤足穿凉鞋,要格外注意腹部、背部及足部的保暖。
吃蟹,饮菊花酒
农历九月也被称为“菊月”
赏菊、饮菊成了寒露节令的雅事
陶渊明是菊花酒的忠实“粉丝”。他有诗曰:“菊花酿酒可延年,两鬓丝丝绕鹤发”,认为菊花酒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寒露也是食蟹的更佳时节
蟹八件,你知道如何使用吗?
快来和小编一起学习吧
赏红叶、秋钓边
寒露时节,各地秋色斑斓、美不胜收。因与重阳节时间相近,登高赏红叶便成了“重头戏”。杜牧在登高望远时诗兴大发,写下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除了登高,斗蛐蛐也是老北京的民俗。人们认为蛐蛐到了寒露就长得威武雄壮,鸣声激越,极爱打斗。一般听见蛐蛐儿叫就意味着入秋了,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
北方斗蛐蛐,南方是钓鱼好时机。因为气温下降,向阳的浅水区域温度较高,浮游生物比较丰富,鱼儿喜欢聚集到这样的地方觅食,此时钓鱼易上钩,所以有“秋钓边”之说。
天渐冷
记得添衣!
来源:人民网
九九重阳节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据文献说,“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社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饮菊花酒
饮菊酒: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全世界具有重要且广泛的文化认同价值。
为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二十四节气,阳谷县图书馆特别推出“我把二十四节气讲给你听”系列活动,敬请关注。
邢泓萱,11岁,爱之声语言艺术中心学员,是实验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学生,爱好:主持,朗诵,武术。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唐·戴察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
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结束。寒露节气作为二十四个节气中之一个以“寒”字开头的节气!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到了寒露节气。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寒露就是气候逐渐转冷的意思,水气会凝成白色露珠。 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
三候菊有黄花,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其色正应季秋土旺之时也。
众所周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节气的习俗。寒露以后,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感冒是最易流行的疾病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力增强。请家长们适当给宝贝增添衣物哦。
来源:阳谷县图书馆微信公众号